一、天象仪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孟亚男[1](2021)在《禹城革命历史纪念馆互动性展示设计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类展示空间的展示形式不断创新,尤其各类纪念性场馆的展示空间,由传统的静态展示逐渐向互动体验形式转变。5G时代的到来,为互动展示的发展提供新的契机,展示形式更加多样化。互动展示的运用,使革命历史纪念馆的展示设计拥有更多的可能性。本文从互动展示的概念入手,结合展示空间的特点,从观众与展品和观众与空间两方面总结了互动展示设计的发展与演变,及互动设计对纪念馆展示的意义。其次,通过分析当前国内各类博物馆互动展示设计的空间案例,总结出互动展示形式的多样化、展示信息传播的多元化以及观众体验维度的多重性特征。从三个方面总结了革命历史纪念馆展示空间中互动展示运用的技术类型。同时,互动设计在展示空间中除了运用一些技术手段外,还可以通过空间和观众层面作为着手点,总结和梳理了互动设计运用在展示空间中的具体方法,为最后的设计实践部分奠定了相关理论基础。然后,对禹城革命历史纪念馆进行调研,分析其空间现状及展示形式,得出在传统陈列展示的基础上加入互动展示设计的结论。最后,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以相关设计学和信息传播学理论作为基础,并以参观者的需求和空间整体设计要求作为出发点,将互动展示形式科学合理的运用到禹城革命历史纪念馆展示当中,构建互动性展示空间要素模型,利用模型对空间中的信息传递、空间设计对参观者的行为和心理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使展示形式及信息的传播方式多样化,从而使展示效果更加丰富。
张楠[2](2018)在《蔡司光学天象仪在民国时期的大众传播及其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光学天象仪1923年诞生于德国的蔡司工厂,随即于1925年便在中国杂志中出现了相关介绍。随着中文译名的确定与近代天文学家的正式引介,光学天象仪的形象和原理在中国得到一定的传播。然而此新生事物只被部分知识群体所了解,几乎没有传播至普通公众,更没有在当时社会中产生强烈的引进需求。这其中自然有特殊时期的国情限制,以及近代知识转型中必然出现的发展时间差问题,同时亦受到了中国天学(教育)传统的深刻影响。
张楠[3](2018)在《中国天文演示仪器:类型、功能及嬗变》文中研究表明天文仪器根据用途不同可以分为计时、观测、演示、占星和计算五种。这些功能或独立成器,或叠加为复合形式,构成各种已知的天文仪器。其中,具有演示功能的仪器,均可被称为天文演示仪器。天文演示仪器实际上是对某一时期特定文化背景下天文理论及其实践成果的综合体现,对天文演示仪器变迁的考察,是全面、完整书写天文学史的一个思路与方向。本文将集中讨论中国天文演示仪器演变过程中的几个关键环节,回答以下问题:中国天文演示仪器的基本类型有哪些?在天文学、社会及文化方面又具有什么样的功能?仪器类型与功能在各自的转变中是否存在相应的联系?中国天文演示仪器发展直到汇入世界体系的过程中,都发生了哪些重要的变化?而目前国人对天文演示仪器的认知现状以及光学天象仪在国内的传入与发展,是不是有迹可循?第一章为全文绪论,对选题由来、论文意义、研究目的、思路、方法与主要概念等相关内容进行了介绍与论述,并对既有研究进行了详细的回顾和评论,从中探索论文的撰写线索、空间与推进方向。目前学界对天文演示仪器的研究关注度较低,无论是古代演示仪器个案的考证还是天文仪象的概念辨析,以及对近代天文演示仪器转型过程的探讨,均存在一定的讨论空间。第二章首先从中国古代天文演示仪器的基本类型入手,通过对史料记载中具有演示功能的仪器进行考证,辨析了“浑象”概念中“球仪”与“环仪”的区别,并对古代天文仪象的命名规律进行了探索。中国古代盖天、浑天两种体系下皆有演示仪器,其中盖天演示仪器即盖天图(仪),而浑天演示仪器在明代前以水运天象演示为主要传统,明代后则以天球仪为主要类型。在仪象命名方面,基本遵循了演示为“象”,观测为“仪”,圆球为“象”,环规为“仪”的规律,但面对既非圆球又是演示仪器的情况时,则既有可能按照演示功能取名为“象”,又有可能按照结构类型取名为“仪”,并因此从文字记录的表面呈现出一种混乱状态。第三章对汉唐时期主要的演示仪器水运浑天仪进行分析,讨论了浑天仪除演示之外的间接测候用途,并由此对古代天文仪器的测候功能进行了追溯。水运浑天仪不仅能够完整的阐释浑天理论中所描述的天球结构,同时其运行还被用来与灵台观测结果进行即时对照,从而考察七曜的行度及历法的准确程度。“浑天仪”包括汉唐时期进行间接测候的演示仪器水运浑象,以及唐代之后具有黄道系统的直接测候仪器浑仪。这种既具有天象演示能力又可以用来进行间接测候的天文仪器制造传统,可以往前追溯至古璇玑玉衡。从玑衡到浑天仪,实际上是具有演示功能的测候仪器向具有测候功能的演示仪器的一种转变。而在唐代具有黄道系统的浑仪出现之后,演示仪器再次分化,浑象逐渐成为单纯的演示仪器,而浑仪则成为具有一定演示能力的观测仪器。第四章对宋元时大型天文演示仪器从俯察到仰观的变化进行了讨论,并由此提出了追认古代“假天仪”的两个必要条件:抬头仰观与自动运转。宋元时期我国文献中记载中有三件被现代学者追认为“假天仪”的仰观天文仪器,其中张思训“太平浑仪”是一座兼具报时功能的天文钟式自动演示仪器,其天象演示部分是一种类似于“盖天图仪”的穹形天顶;第二件是《曲洧旧闻》中所记载的“苏子容铜浑仪”,作者朱弁所述为此事目前可知的唯一来源,即一例孤证,并且记录中矛盾颇多,在没有其他史料进行确证的情况下,不应据此对仪象历史进行改写,将之追认为曾真实存在的“假天仪”;第三件是元代郭守敬所制玲珑仪,其并非浑仪,亦与一般意义上的“假天仪”有所区别,这是郭守敬创制的新型演示仪器,整体呈网格球结构,在设计制作的过程中继承了宋代仰观仪器的理念,并且很可能受到了阿拉伯天文仪器的影响。第五章通过对“天地仪”、“天球仪”与“日心说行星仪”等欧洲小型仪器的传入研究,讨论了明清时期在西器东传的背景下,天文演示仪器逐渐从皇家灵台走向民间社会的转变过程,这也是中国近代天文演示仪器转型的前奏。明代中后期开始,天文演示仪器的中西交流以欧洲传教士的民间活动与官方活动为线索随之展开。在官方,以传教士进入钦天监工作、皇家对天文演示仪器的收藏以及外国使团所带礼物为主要交流通道;而在宫廷之外,则以传教士交游、民间商品流通与知识分子的相关研制为扩散方式。小型天文演示仪器从皇家礼器、灵台密器,一步步走向民间,成为传播、教育的工具,甚至作为商品、产业流通于城市之中。第六章通过对近代之后光学天象仪在中国的传播和早期研制进行研究,再现了中国天文演示仪器最终完成近现代转型并汇入世界天象仪发展道路的转化过程。光学-机械式天象仪诞生于1923年的德国蔡司工厂,其出现颠覆了以往了天文演示方式,并使现代天文馆得以发源。在光学天象仪诞生后,国内及时对此天文演示仪器进行了介绍和传播,随后1957年建立了第一家大型天文馆,1958年开始了国产试制工作,1973年正式提出在全国建设天文馆的规划。然而我国并未参与到两次世界天文馆建设浪潮之中,并由此形成了目前天象仪、天文馆事业的格局,其中特别不能被忽视的是天文演示仪器文化传统的影响。整体来看,中国天文演示仪器的发展经历了四种不同层次的嬗变:主体结构类型从环规虚球到封闭实球的变化;演示功能与间接测候功能先集中再分化,从具有演示功能的测候工具二维璇玑玉衡、图仪到具有测候功能的演示仪器三维水运浑天仪,再到球仪浑象与复合浑仪的彻底分离;观看方式俯仰之间的变化;社会功能方面,天文演示仪器从皇家灵台走向民间大众,最终完成了与世界发展并轨的现代转型。因此在结论章中,通过总结观点,将中国天文演示仪器的发展变化置入到世界天象仪图景之中,从而透析其文化内蕴及现代影响。中国古代天文演示仪器的设计制造将所见之天视为一个有机整体,遵从于自然本身的运转方式和表现形式,对这种整体性不予以解构或者说不需要解构。唐代之前,中国的天文演示仪器具有明显的占候验历功能。唐代之后随着装置黄道游仪的复合型浑仪出现,以及星占在中国天学发展中主导程度的下降,演示仪器的占验功能也随之被逐渐消解,成为单纯的演示工具。但其皇家礼器功能则贯穿始终,具有明显的政治象征意义。这种文化传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作为一种隐性基因遗留下来,影响深远。
蒋立兵[4](2016)在《信息技术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有效性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教育信息化得到蓬勃发展,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中小学课堂教学。技术融入教学的根本宗旨是通过变革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过程,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可见,有效教学是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价值追求。然而,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有效性水平究竟如何,存在着哪些制约信息技术有效应用的关键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它们分别会带来什么不良后果,如何评价信息技术应用的有效性?以上这些问题在学术界尚未有系统研究和考证。本文围绕“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有效性问题”这一中心议题展开,重点讨论以下几个问题:如何界定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有效性,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有效性现状如何,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存在哪些共性问题,信息技术有效应用具有什么特征和原则,如何评价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有效性?论文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绪论部分:提出研究问题并梳理已有相关研究。首先,从“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存在着共性问题”“信息技术应用有效性研究较为薄弱”三个层面阐明“信息技术应用有效性问题研究的必要性”;然后,对国内外“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效果”“信息技术有效应用的模式与原则”“信息技术有效应用的影响因素”“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评价”四个领域的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分析发现:信息技术应用模式及效果分析研究较为深入,而技术有效应用的特征、原则和策略研究不够透彻;国外有效性评价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地区或学校宏观信息化投入与整体收益的量化分析上,国内有效性评价研究主要关注技术支持教师的“教”,较少涉及技术促进学生的“学”;除此之外,现有评价体系大多适用于特定教学情境,缺少通用性较强的评价标准。第一部分: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有效性界定,即第一章。本文从“信息技术”和“有效性”的内涵与外延出发,借鉴已有的相关研究,对“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有效性”的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有效性”就是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的有效性程度,具体是指教师在确保信息技术应用符合技术伦理、教学伦理的基础上,恰当地、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发挥技术本身独特的功能和优势,在以尽可能少的教学投入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更好地培养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各种能力,同时促进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第二部分: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实证研究,即第二、三章。第二章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察、个别访谈,对中部某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现状进行了量化研究,考察了“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有效性的整体水平与总体特征”,并提出了促进中小学教师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策略。第三章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阐释了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核心问题、主要表现、成因及后果,并针对技术应用中的共性问题提出了对应的解决路径。第三部分:信息技术有效应用的本质特征及基本原则,即第四章。要提高信息技术应用的有效性,需要为一线教师提供信息技术有效应用的指导原则。本文选取“新型Webquest教学、技术支持下的混合教学、技术支持下的翻转课堂、智慧教室下的互动教学”四种经典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基于个案研究的视角分析了每种信息化教学模式的重要优势与实施条件;并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探讨了信息技术有效应用的共性特征:教学情境生动自然、内容呈现清晰易懂、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对话民主和谐、教学过程互动生成;最后提出了信息技术有效应用的通用性指导原则:必要性原则、适宜性原则、辅助性原则、情境性原则、伦理性原则、经济性原则。第四部分: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有效性评价,即第五章。首先,在分析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有效性评价两种取向的基础上,依据“以学评教”的评价理念、“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信息技术的教学价值、信息化教学有效性评价标准、信息化教学经验与田野调查,运用多轮专家调查法确定“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有效性的评价指标”;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软件Yaahp,实现“AHP与Delphi结合法”确定各级评价指标的权重;最后,以中部地区某小学六年级《小数乘分数》信息化课堂教学为例,对“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有效性的评价标准”进行了实践应用,初步验证了评价体系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胡志强[5](2015)在《走进北京天文馆 领略世界之最》文中提出北京,有很多世界第一,其中有一个,我们时时刻刻都在享受着它,却浑然不知,它,是"北京天文馆";北京,在很多方面的发展与世界同步,其中有一个,我们每天都和它在一起,却浑然不知,它,是"北京天文馆";人类,从哪来,到哪去?我们穷经皓首不得要领,有个"朋友"言简意赅地告诉你,它,是"北京天文馆"。对大多数年轻人来时,这个故事"很古老"了,那时候,北京有名的十大建筑还未建成。1957年9月29日,与北京动物园隔
邢云鹏[6](2014)在《一厅看尽测绘史——山西地质博物馆开馆》文中研究指明古人怎样测量?今人如何测量?什么是北斗导航、3S技术?……今后,只要到山西地质博物馆逛一圈,看一看"测天绘地"山西测绘科技厅,上面的一切问题就豁然开朗了。2014年5月18日,山西地质博物馆正式开馆,标志着山西省测绘地理信息宣传有了新阵地。2007年,山西地质博物馆正式开工建设。历经8年,总建筑面积约为31000平方
安庆红[7](2011)在《科技馆员工绩效考核体系设计 ——以天津科技馆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科技馆行业是社会公益性事业单位,科技馆的主要职能是通过展览教育、培训教育、实验教育来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自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科技馆事业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期。但随着科技馆基础设施、展品展项等硬件的快速发展,加之社会对科技馆职能期望的提升,使我国科技馆行业暴露出一些管理上的问题。如,在业务及管理工作中无统一规范和标准;缺少科学的管理机制;缺乏完善的评定体系等等。致使员工缺乏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缺乏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缺乏部门间的有效沟通和团队合作精神,这些问题的存在从根本上制约着科技馆事业的发展。通过调研一些场馆的成功做法和多年在一线工作的实践经验,笔者认为突破瓶颈的关键就是从建立科技馆绩效考核制度入手在科技馆行业推行科学、有效、合理的绩效管理体系。本文通过两个层面论述如何构建科技馆员工的绩效考核体系,一是从理论层面阐述科技馆员工绩效考核的目标、原则、机制、结果应用等内容;二是从实践层面以天津科技馆为具体实例,分析现行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对科技馆员工的绩效考核、绩效反馈和绩效结果应用方面进行设计,尝试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适合科技馆行业的科技馆员工的绩效考核体系。期望通过这种探究引发科技馆业内同仁及相关专家、学者的关注与思考。
曹少华[8](2011)在《一个球幕投影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球幕电影是指使用一台或者多台投影机,在球形屏幕上投影出完整连续的画面。球幕电影可以表现出高分辨率、大视角范围的显示效果,水平视角可以达到360度,垂直视角最大可以达到200度以上,可以给观众带来新颖的视觉体验,让观众感受到强烈的视觉震撼和身临其境的感觉。在球幕投影系统中,由于投影机安装位置和观众位置是不相同的,而且可能一套系统是由多个投影机组成,当图像投影到球形屏幕上时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失真,投影图像可能被拉伸或者压缩,投影图像的色彩产生偏差,导致投影图像与实际图像区别较大,影响人的视觉效果,所以需要对不同投影机投影图像进行3D几何校正和色彩校正。系统选择Microsoft Visual C++ 6.0为开发环境,按照软件工程的方法,先对系统进行需求分析,逐步给出系统的结构以及操作流程,并给出几何校正功能模块与色彩校正功能模块的设计。几何校正功能模块采用一种在极坐标系中基于投影承接面的几何特征的帧缓存纹理重映射技术来实现几何校正。色彩校正功能分为自动色彩校正功能与手动色彩校正功能。自动色彩校正功能模块通过选择需校正的两个通道,采用模板匹配法的方法实现色彩校正。手动色彩校正则是通过色彩校正曲线,增加曲线上的色彩控制点,根据三次样条插值曲线的数值计算原则来校正指定通道上的色彩,使得投影图像尽可能接近于实际图像色彩。系统通过对投影图像进行了自动几何校正与色彩校正后,多台投影仪投影的图像能够正确进行拼接以及正确的投影,投影图像产生的失真已经很小,可以接近于实际图像,达到人的视觉可以忽略的程度。
卢尚建[9](2009)在《信息技术背景下有效教学的特征及其策略》文中指出信息技术背景下有效教学的特征包括:教学具有浓厚的民主氛围,教学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学彰显学生的个性,教学充满情境化,教学加强互动性。由此提出信息技术背景下有效教学的策略有:以目标为导向的激励策略,创造恰当的情境策略,教学过程最优化策略和实施多元化教学评价策略。
陈雪[10](2007)在《基于科技馆展示设计的形态语义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代科技馆是通过能引起感官情绪和理智兴趣的展览来解释科学的发展,并引导观众参与科学与工程技术活动(激发智力)的全新的学习场所。科技馆展示设计的实质就是高效、准确、生动地传达科技信息,启发观众对科学的兴趣。目前,在科技馆蓬勃发展的浪潮下,虽然科技馆展示设计在实践中生机勃勃,但是在学术领域中,却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没有相对独立的理论支持,科技馆展示设计现状可以比喻为“实践中的巨人,理论中的矮子”。系统理论的缺乏和展示设计师水平的良莠不齐,使得目前国内有的科技馆展示设计出现了许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科技信息语义传达上出现障碍,许多展项并没有高效、准确、生动地传达出科技信息。笔者始终坚持以一种朴素的设计观深入问题的本质进行思考,超以象外,得其寰中。将科学与艺术的研究方法紧密结合,从语言学、形态学、设计学、审美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角度,来解决科技馆展示中存在的问题。为了使科技馆展示设计的展示形态更加易于儿童和青少年喜爱,展项的科学原理更加易于儿童和青少年理解,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从而更好的实现科技馆普及教育与启发教育的目的。本文以语义学的理论为基础,结合科技馆展示设计的学科特点,在研究中将语言学家莫里斯(C.W.Morris)的“语义三向度”理论引入到科技馆展示设计理论中,提出了科技馆展示形态语义分析方法的框架。针对该框架所涉及的三个方面,分别从展示形态的语义、语构、语境的角度结合大量科技馆实际案例对其进行解析。特别是在莫里斯“语义三向度”的基础上,针对科技馆目标人群(儿童和青少年)的特点提出将修辞手法运用到科技馆展示设计中,并总结归纳出科技馆展示形态语义分析方法的设计流程,为促进科技馆展示设计的高质量信息传达提供了一条非常实际有效的途径。文章最后结合广东科学中心“实验与发现”展馆的实际案例,分析如何应用形态语义分析方法指导具体的设计实践。
二、天象仪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天象仪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禹城革命历史纪念馆互动性展示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五节 研究重点和难点 |
第一章 革命历史纪念馆互动性展示设计相关概述 |
第一节 互动展示设计的概念 |
第二节 互动设计在博物馆展示中的发展 |
第三节 革命历史纪念馆展示设计中互动性应用的必要性 |
第四节 互动设计对纪念馆展示的意义 |
第二章 革命历史纪念馆互动展示设计的分类与方法研究 |
第一节 国内博物馆互动展示案例分析 |
第二节 新媒体技术 |
第三节 视角方式 |
第四节 实践体验 |
第三章 禹城革命历史纪念馆展示空间调研分析 |
第一节 项目概况 |
第二节 项目现状 |
第三节 受众人群 |
第四节 现存问题 |
第四章 禹城革命历史纪念馆互动性展示设计实践 |
第一节 设计定位 |
第二节 设计原则 |
第三节 设计理念 |
第四节 设计主要内容 |
第五节 互动展示设计 |
第六节 陈列展示设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禹城革命历史纪念馆展示空间调查问卷 |
(2)蔡司光学天象仪在民国时期的大众传播及其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蔡司天象仪概念与形象的传入 |
2 中文译名的确定 |
3 近代天文学家的相关介绍 |
4 早期的中国观众和媒体报道 |
5 蔡司天象仪未能引进的原因及影响 |
6 结语 |
(3)中国天文演示仪器:类型、功能及嬗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主题与意义 |
1.1.1 天文演示仪器、天象仪与浑象 |
1.1.2 天文演示仪器:丰富天文学史研究的重要维度 |
1.1.3 中国的天象仪与天象仪在中国 |
1.2 研究现状与推进方向 |
1.2.1 天文演示仪器的相关研究 |
1.2.2 机械史、人物史与文化思想史方面的研究 |
1.3 史料、方法与目标 |
1.3.1 史料与文献 |
1.3.2 方法与思路 |
1.3.3 问题与目标 |
第2章 环仪、球仪与图仪:古代天文演示仪器的三种类型 |
2.1 古代天文演示仪器中的“浑象” |
2.1.1 “浑象”应定义为“天球仪”还是“浑天之象” |
2.1.2 记载中被称为“象”的演示仪器 |
2.1.3 关于张衡水运浑象的讨论和辨析 |
2.2 记载中天文演示仪器的类型辨析 |
2.2.1 被称为“浑仪”的演示仪器 |
2.2.2 记载中的浑天图与盖天图仪 |
2.2.3 古代天文演示仪器的综合讨论 |
2.3 关于球仪浑象的疑问与思考 |
2.3.1 球仪制作的基础条件分析 |
2.3.2 关于球仪浑象出现的几个问题 |
第3章 汉唐天文演示仪器的测候功能及其溯源 |
3.1 浑天仪:“演示用浑仪”还是“测候用浑象” |
3.1.1 间接测候:张衡密室漏水转浑天仪的主要用途 |
3.1.2 阐释浑天结构:浑天仪的演示功能 |
3.1.3 “浑天仪”一词用法考略 |
3.2 璇玑玉衡:具有演示功能的测候仪器 |
3.2.1 浑天仪是璇玑玉衡遗制吗? |
3.2.2 对古代测候仪器的追溯 |
3.2.3 璇玑与牙璧:文献考察及考古学讨论 |
第4章 宋元时期大型天文演示仪器观看视角的转变 |
4.1 宋代记录中的“假天仪” |
4.1.1 仰观与自动运转:“假天仪”的两个特征 |
4.1.2 “太平浑仪”:仰观天盖与水运系统的结合 |
4.1.3 《曲洧旧闻》中的“苏子容铜浑仪” |
4.2 元代玲珑仪:并非观测用浑仪 |
4.2.1 玲珑仪制造年谱考略 |
4.2.2 玲珑仪并非明清浑仪之原型 |
4.2.3 玲珑仪并非利玛窦日记中所述仪器 |
4.3 玲珑仪:创新复合型天文演示仪器 |
4.3.1 从“玲珑”一名看玲珑仪之形制 |
4.3.2 《玲珑仪铭》新解 |
4.3.3 一种推论:玲珑仪中的宋代影响与阿拉伯元素 |
第5章 明清时期欧洲小型天文演示仪器的传入 |
5.1 西方天文演示仪器发展评述 |
5.1.1 欧洲封闭天球仪的发展 |
5.1.2 欧洲行星演示仪器的发展 |
5.1.3 从俯视到仰视的大型天象仪 |
5.2 明清欧洲天文演示仪器的东传与融通 |
5.2.1 欧洲天文演示仪器的传入 |
5.2.2 欧洲演示仪器制造技术的介绍 |
5.2.3 清朝宫廷中的欧洲行星仪 |
5.3 明清时期天文演示仪器的制造 |
5.3.1 官方制造的演示仪器 |
5.3.2 走向民间的欧式小型演示仪器 |
第6章 近代后光学天象仪在中国的传播及早期研制 |
6.1 蔡司光学天象仪的诞生及在中国的传播 |
6.1.1 蔡司光学天象仪的诞生和早期发展 |
6.1.2 蔡司天象仪在中国的传入 |
6.1.3 光学天象仪的早期公众影响 |
6.2 国产大型光学天象仪的研制 |
6.2.1 1950年代末期国产光学天象仪首次试制 |
6.2.2 1970年代中国“新建天文馆规划”的提出 |
6.2.3 国产大型天象仪会战 |
6.2.4 大型天象仪研制成果与影响 |
第7章 结语:中国天文演示仪器的文化功能及其影响 |
7.1 中国天文演示仪器发展中的四种嬗变 |
7.2 从结构看中国天文演示仪器的制器之道 |
7.2.1 世界图景中的中国天文演示仪器 |
7.2.2 中国天文演示仪器的制造思想 |
7.3 从需求看中国天文演示仪器的文化功能 |
7.3.1 占候验历:中国古代天文演示仪器的文化功能 |
7.3.2 通天礼器:中国古代天文演示仪器的政治功能 |
7.4 天文演示仪器所蕴文化基因的现代影响....................................................................196参考文献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与学术活动 |
致谢 |
(4)信息技术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 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被广泛关注 |
(二) 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存在着共性问题 |
(三) 信息技术应用的有效性研究比较薄弱 |
二、文献综述 |
(一) 国外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相关研究综述 |
(二) 国内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相关研究综述 |
(三) 国内外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相关研究评述 |
三、研究设计 |
(一) 研究意义 |
(二) 研究思路 |
(三)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有效性的概念界定 |
一、信息技术的相关概念 |
(一) 信息技术的内涵与外延 |
(二) 教育信息技术的内涵 |
(三) 教育技术之内涵演变 |
(四) 教学信息技术的涵义 |
二、有效性的相关概念 |
(一) “有效教学”研究中的“有效” |
(二) 有效性与效果、效率、效益 |
(三) 有效与无效、高效、低效 |
三、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有效性的界定 |
(一) 关于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研究 |
(二) 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有效性的相关研究 |
(三) 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有效性的概念界定 |
第二章 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有效性现状调查 |
一、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有效性的调查设计 |
(一) 调查目的 |
(二) 调查工具 |
(三) 样本选取 |
二、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有效性的调查结果 |
(一) 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有效性的整体水平 |
(二) 信息技术应用有效性的人口学差异分析 |
(三) 中小学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行为分析 |
三、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有效性的调查结论 |
(一) 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有效性的现状 |
(二) 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有效性的特征 |
(三) 促进教师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策略 |
第三章 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主要问题诊断 |
一、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主要问题及表现 |
(一) 浅层次使用信息技术 |
(二) 课堂教学滥用信息技术 |
(三) 技术应用缺乏人文关怀 |
(四) 教师极端排斥信息技术 |
(五) 信息道德教育严重缺失 |
二、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主要问题的成因及后果 |
(一) 浅层次应用技术的成因及后果 |
(二) 滥用信息技术的成因及后果 |
(三) 缺乏人文关怀的成因及后果 |
(四) 排斥信息技术的成因及后果 |
(五) 缺失信息德育的成因及后果 |
三、信息技术教学应用问题的解决路径 |
(一) 全面认识信息技术的重要教学价值 |
(二) 辩证认识信息技术的双重价值属性 |
(三) 多维路径提升教师的教育技术素养 |
(四) 家校联动加强学生的信息道德教育 |
(五) 教学评价关照信息技术应用的成效 |
第四章 信息技术有效应用的特征及原则——基于典型案例的分析 |
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有效应用的典型案例分析 |
(一) 新型Webquest探究教学 |
(二) 技术支持下的混合教学 |
(三) 技术支持下的翻转课堂 |
(四) 智慧教室下的互动教学 |
二、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有效应用的共性特征 |
(一) 教学情境生动自然 |
(二) 内容呈现清晰易懂 |
(三) 学生积极主动参与 |
(四) 教学对话民主和谐 |
(五) 教学过程互动生成 |
三、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有效应用的基本原则 |
(一) 必要性原则 |
(二) 适宜性原则 |
(三) 辅助性原则 |
(四) 情境性原则 |
(五) 伦理性原则 |
(六) 经济性原则 |
第五章 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有效性评价 |
一、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有效性评价的两种取向 |
(一) 直接评价信息技术应用的有效性 |
(二) 间接评价信息技术应用的有效性 |
二、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有效性的评价标准设计 |
(一) 评价指标设计的原则 |
(二) 评价指标设计的依据 |
(三)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
(四)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三、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有效性评价的实施过程 |
(一) 确定数据采集方法 |
(二) 有效性评价量表设计 |
(三) 信度与效度检验 |
(四) 评价数据的处理 |
四、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有效性评价的应用案例 |
(一) 选择样本与收集原始数据 |
(二) 评价数据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
(三) 有效性评价数据的处理过程 |
(四) 有效性评价数据的结果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一:学术论文 |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二:项目&编着 |
附录 |
附录一: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有效性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二: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有效性的课堂观察表 |
附录三: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有效性的教师访谈表 |
附录四: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有效性的学生访谈表 |
附录五: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有效性评价量表(评教专家) |
附录六: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有效性评价量表(学生) |
致谢 |
(7)科技馆员工绩效考核体系设计 ——以天津科技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内容及框架结构 |
1.2.1 研究的主要目的 |
1.2.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2.3 论文框架结构 |
1.3 论文的创新性成果 |
1.3.1 对科技馆员工绩效考核目标的创新 |
1.3.2 对科技馆员工绩效考核客体的创新 |
1.3.3 对科技馆员工绩效考核流程的创新 |
1.3.4 对科技馆员工绩效考核方法的创新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的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科技馆概念 |
2.1.2 科技馆的发展 |
2.1.3 科技馆的特性 |
2.1.4 科技馆员工 |
2.2 绩效 |
2.2.1 绩效概念 |
2.2.2 绩效的特性 |
2.2.3 绩效管理的概念 |
2.3 绩效考核 |
2.3.1 绩效考核的概念 |
2.3.2 绩效考核常用的几种方法 |
2.3.3 绩效考核的意义 |
2.4 激励 |
2.4.1 科技馆员工绩效考核的激励的定义 |
2.4.2 科技馆员工绩效考核的激励的内涵 |
2.5 满意度 |
第三章 科技馆的社会功能、运营模式及员工素质要求 |
3.1 科技馆社会功能 |
3.1.1 科普活动功能 |
3.1.2 学术活动功能 |
3.1.3 科教培训功能 |
3.1.4 收藏功能 |
3.1.5 研究功能 |
3.1.6 展品的更新和研制功能 |
3.1.7 后勤保障和生活服务功能 |
3.2 科技馆运营模式 |
3.2.1 中国科技馆运营模式 |
3.2.2 黑龙江省科技馆的运营模式 |
3.2.3 合肥市科技馆的运营模式 |
3.2.4 厦门科技馆的运营模式 |
3.2.5 典型科技馆运营模式比较 |
3.2.6 典型科技馆运营模式的启示 |
3.3 科技馆员工素质要求 |
第四章 科技馆绩效考核现状及分析 |
4.1 科技馆绩效考核现状 |
4.1.1 考核的政策依据 |
4.1.2 考核客体、考核主体和考核等次 |
4.1.3 考核内容 |
4.1.4 考核方法和程序 |
4.1.5 考核结果的应用 |
4.2 分析科技馆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 |
4.2.1 法律、制度方面分析 |
4.2.2 对绩效考核的认知程度不高 |
4.2.3 考核周期过长 |
4.2.4 考核内容笼统单一 |
4.2.5 考核指标体系欠科学 |
4.2.6 考核方法过于简单 |
4.2.7 不重视绩效反馈和面谈 |
4.2.8 考核结果与奖惩挂钩不紧密 |
第五章 科技馆员工绩效考核体系设计 |
5.1 科技馆员工绩效考核目标及原则 |
5.1.1 科技馆员工绩效考核的目标 |
5.1.2 科技馆员工绩效考核原则 |
5.2 科技馆员工绩效考核机制 |
5.2.1 科技馆员工绩效考核的主体 |
5.2.2 科技馆员工绩效考核的客体 |
5.2.3 科技馆员工绩效考核的模式 |
5.2.4 科技馆员工绩效考核的内容 |
5.2.5 科技馆员工绩效考核的步骤流程 |
5.2.6 科技馆员工绩效考核的方法 |
5.3 科技馆员工绩效考核结果的应用 |
5.3.1 绩效改进 |
5.3.2 激励 |
5.3.3 满意度 |
第六章 天津科技馆员工绩效考核的构建与实施 |
6.1 天津科技馆简介 |
6.1.1 概述 |
6.1.2 天津科技馆的机构设置 |
6.1.3 天津科技馆人员基本情况 |
6.1.4 天津科技馆员工绩效考核的现状 |
6.2 天津科技馆员工绩效考核体系设计 |
6.2.1 天津科技馆员工绩效考核的流程 |
6.2.2 天津科技馆员工绩效考核的目标及原则 |
6.2.3 天津科技馆员工绩效考核机制 |
6.2.4 天津科技馆员工绩效考核内容 |
6.2.5 天津科技馆员工绩效考核步骤 |
6.3 天津科技馆员工绩效考核体系的可行性分析及对策建议 |
6.3.1 天津科技馆员工绩效考核体系的可行性分析 |
6.3.2 实施绩效考核有望解决的问题 |
6.3.3 实施员工绩效考核可能存在的问题 |
6.3.4 完善绩效考核工作的对策建议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一个球幕投影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关键技术研究 |
2.1 球幕投影原理 |
2.2 球幕仿真技术 |
2.3 虚拟光路设计 |
2.4 色彩校正及边缘融合技术 |
2.5 智能屏幕 |
2.6 球幕投影系统介绍 |
2.7 本章小结 |
3 球幕投影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
3.1 球幕投影系统的需求分析 |
3.2 球幕投影系统的总体设计 |
3.3 自动几何校正模块设计 |
3.4 自动色彩校正模块设计 |
3.5 手动色彩校正模块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4 球幕投影系统的实现 |
4.1 开发环境的选择 |
4.2 自动几何校正功能模块实现 |
4.3 色彩校正功能模块实现 |
4.4 系统界面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课题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基于科技馆展示设计的形态语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课题背景 |
1.3 研究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
1.4 国内外发展现状与趋势 |
1.5 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内容 |
2 科技馆展示设计概述 |
2.1 展示设计的概念及分类 |
2.2 对现代科技馆展示设计的认识 |
2.3 科技馆展示形态语义分析的重要性 |
3 形态语义分析方法的基础理论依据 |
3.1 语义学 |
3.2 形态学 |
3.3 形态语义学 |
4 科技馆展示形态语义分析方法的相关因素分析 |
4.1 科技馆展示空间形态要素及其特征 |
4.2 科技馆参观者分析 |
4.3 科技馆展示内容分析 |
4.4 科技馆展项及其特征 |
5 科技馆展示设计中形态语义分析方法 |
5.1 科技馆展示形态语义的分析方法 |
5.2 科技馆展示形态的语义分析 |
5.3 展示形态的语言结构分析 |
5.4 科技馆展示的形态语境分析 |
5.5 科技馆展示形态语义修辞方法的运用 |
6 广东科学中心展示形态语义分析方法的具体实践 |
6.1 科技馆展示形态语义分析方法的设计流程 |
6.2 生命展区概念设计 |
6.3 “适者生存”展项设计 |
6.4 笔者承担的生命展区其它展项设计方案 |
7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的总结 |
7.2 对将来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四、天象仪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禹城革命历史纪念馆互动性展示设计研究[D]. 孟亚男.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2]蔡司光学天象仪在民国时期的大众传播及其影响[J]. 张楠.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18(02)
- [3]中国天文演示仪器:类型、功能及嬗变[D]. 张楠.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4]信息技术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有效性研究[D]. 蒋立兵.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1)
- [5]走进北京天文馆 领略世界之最[J]. 胡志强. 工会博览(下旬版), 2015(03)
- [6]一厅看尽测绘史——山西地质博物馆开馆[J]. 邢云鹏. 经纬天地, 2014(03)
- [7]科技馆员工绩效考核体系设计 ——以天津科技馆为例[D]. 安庆红. 天津大学, 2011(05)
- [8]一个球幕投影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曹少华. 华中科技大学, 2011(07)
- [9]信息技术背景下有效教学的特征及其策略[J]. 卢尚建. 电化教育研究, 2009(12)
- [10]基于科技馆展示设计的形态语义研究[D]. 陈雪. 华中科技大学, 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