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两种实现网上文件传输的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管育鹰[1](2021)在《商业场所提供视听作品观看行为的着作权争议——对新着作权法中视听作品几种传播方式的思考》文中研究表明将广播电视播放和互联网中传播的作品以扩音器、显示屏、移动终端等设备再向公众传播,除了法律规定的例外情形,在版权产业发达的国家均被纳入广义的向公众传播权范畴。在我国,商业场所提供视听作品观看引发的着作权争议也日益增多,该行为的定性涉及新着作权法中控制视听作品主要使用方式的放映权、信息网络传播权和广播权的理解与适用。参照域外相关经验,有必要明确再公开传播权的概念,减少不必要的法条解释难题。鉴于新着作权法中广播权概念后半段已包含再公开传播行为,而信息网络传播权概念中尚未明确,可考虑在相关立法或司法解释中明确信息网络传播权控制范围包括再公开传播,同时在权利限制相关条款或其他配套法规中明确侵权例外情形。
杨凯凯,薛俊杰,路芳瑞[2](2021)在《基于HFS的校园网文件共享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计算机信息化的进一步普及和虚拟仿真实验的实现,计算机已经成为高校教学科研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在教学科研中都需要重复传输文件,使用U盘、硬盘或网盘进行文件传输,可能导致文件泄露、丢失或破坏,而且随意插拔U盘、硬盘和浏览外网也可能导致计算机感染病毒。使用局域网、FTP进行文件传输又需要更多的计算机知识,而且需要计算机用户名密码,开放计算机权限,适用范围也较小,显然不能大规模推广使用。基于现有的校园局域网,利用HFS进行文件共享不需要连接外网,可以在校园网覆盖的任何范围(包括不同校区)传输文件,既充分利用了校园网的特性,又保证了安全性。该方法只需要一台连接校园网的普通计算机,配置简单,使用方便,适合在各个专业教师中推广使用。
戴曙[3](2021)在《民事司法的数字化变革与重塑》文中研究表明
戴曙[4](2021)在《民事司法的数字化变革与重塑》文中提出民事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是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应有之义。推进民事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需要在民事司法中积极运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科技,提升民事司法的数字化水平,实现民事司法的数字化变革。民事司法由于其所具有的更适合数字化的独有特性,理应荣膺推进民事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的重任。民事司法数字化的过程,必然导致民事司法运行场域从传统封闭的物理实体单一空间迈入现代开放的网络虚拟与实体同构的双层空间,这也必将带来民事司法的一系列数字化变革与挑战。但公平正义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主题,也是民事司法的永恒价值,因此必须在考察借鉴域外民事数字化实践经验基础上,从基本理念、核心原则、解纷机制、诉讼规则、风险防范等方面对民事司法的数字化变革进行重塑,以确保最大限度提高或增加司法公平正义的变量,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或减少可能有损司法公平正义的风险,创造更高水平的数字正义。正文共分五章和结语:第一章为民事司法的概念内涵与数字化变革背景,主要从民事司法的现代法治语境出发,界定民事司法的现代概念和内涵,并深入剖析民事司法数字化变革的智慧社会时代背景。民事司法作为司法的重要组织部分,均脱胎于现代法治语境,民事司法数字化必须在现代法治共识性内涵基础上进行建构或重塑。本章从现代法治的源头和概念出发,指出现代法治的基本内涵至少包括法律至上、依法治权、保障公民权利、法律自身公正、司法正义等五个方面。在此基础上,论证民事司法的现代概念和内涵,指出现代法治语境下的司法是与立法、行政相对应的概念,仅指法院的审判活动。相对应地,民事司法的现代概念也仅指法院的民事审判活动,但它又不完全等同于民事诉讼和民事审判。民事司法的现代内涵是现代法治内涵在民事司法领域的表现,主要包括权力上的独立行使、目的上的权利保障、价值上的公平正义、主体上的职业专业等四个方面。民事司法的数字化变革深植于智慧社会的时代背景,应从社会形态、技术主义、知识主义三个维度分析智慧社会的内涵,并从智慧社会内含的技术色彩出发界定智慧社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三个技术特征。为行文简洁,将其统称为数字化。从传统社会到智慧社会所呈现出的社会生活与交往的场景化、思维方式与逻辑的颠覆化、社会连接与运行的去中心化等时代变革,必然会传导至民事司法领域,进而引致民事司法的数字化转向与变革。第二章为民事司法的数字化转向及其正义价值,系统梳理传统法院民事司法加速数字化和互联网法院民事司法全面数字化的实践和探索状况,并论证民事司法数字化转向的正义价值。传统法院民事司法加速数字化的主要特征是“部分网上网下案件网上审”,具体表现为司法运行加速平台化、诉讼服务加速电子化、民事裁判加速智能化。互联网法院民事司法全面数字化的主要特征是“网上案件全部网上审”,具体表现为管辖案件全面涉网化、诉讼流程全面在线化、机制创新全面数字化。民事司法数字化转向的正当性源于其数字化的接近正义、数字化的实体正义、数字化的可视正义三个方面价值。数字化接近正义价值,主要体现为保障行使诉权数字化、降低诉讼成本数字化、提升诉讼效率数字化三个方面;数字化实体正义价值,主要体现为数字化助力提升法官能力、数字化助力发现认定事实、数字化助力正确适用法律三个方面;数字化可视正义价值,主要体现为诉讼流程全节点数字化可视、司法裁判全过程数字化可视、司法监督全时空数字化可视三个方面。可视正义并不简单地等同于程序正义意义上的“看得见的正义”,而是对其一种丰富发展和质的飞跃。第三章为民事司法面临的数字化变革与挑战,全面分析智慧社会时代变革背景下民事司法从线下走向线上,面临的五个方面的变革与挑战。一是司法运行的场域同时面临着从物理空间走向虚拟空间、从物理剧场走向虚拟场景、从物理剧场走向虚拟广场的三重改变。二是随着司法运行的场域、交互工具和交互方式的改变,传统民事司法的基本原则面临着诸多新的矛盾和冲突,主要表现为民事司法数字化对诚实信用原则的威胁和侵蚀、对直接言词原则的突破和削弱、对当事人平等原则的目的背反、对当事人辩论原则的空间限缩等。三是数字化的民事司法是适应并为智慧社会时代的数字虚拟空间而打造的一种全新的在线诉讼模式,必将对传统民事司法规则带来全方面的挑战,具体包括电子方式对纸质方式的替代、涉网案件对地域管辖的失灵、电子送达对送达规则的突破、电子数据对证据规则的冲击、在线审理对诉讼规则的挑战等五个方面。四是智能技术运用对司法审判的多维冲击,主要表现为智慧管理对裁判自主的弱化、人工智能对伦理风险的引发、技术主义对司法人文的流失三个方面。五是法院主导型ODR、平台治理型ODR、公益组织型ODR等多型ODR兴起与纠纷分流式、自我式、社会式的解决,对司法中心的分解弱化。第四章为域外民事司法数字化图景与启示,在民事司法数字化已经成为世界潮流的趋势下,考察两大法系代表性国家的发展式样和实践样态,总结域外民事司法数字化的模式异同和有益启示。从推进路径上看,美英和德韩四国都在中央国家机关的指导下,经历了先从局部探索再到全面铺开的过程,只不过美英两国采取的是一种自下而上为主的方式,而德韩两国采取的是一种自上而下为主的方式。从发展趋势上看,域外大部分国家都在着手进行司法数字化改革,旨在实现全面的数字化,不同的是在于是否准备建立“在线法院”。从立法模式上看,美英两国采取的是修订立法模式,即主要通过修订现行民事诉讼规则以适应和规范电子民事诉讼;德韩两国则采取专门立法模式,即除了修订现行民事诉讼法少量条文外,还另行制定了一系列与电子民事诉讼相关的法律。从域外的经验来看,在我国民事司法数字化已经全面铺开并已积累了丰富实践和规则经验的情况下,目前宜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下设统一的指导机关,更加注重顶层设计和自上而下的统一规范,及时修订相关法律,并尽早启动专门的电子诉讼立法。第五章为民事司法数字化的重塑路径,在借鉴域外经验基础上,主要从基本理念、核心原则、解纷机制、诉讼规则和风险防范五个方面设计重塑方案,着力解决民事司法数字化变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努力构建中国特色、世界领先的数字化民事司法新模式。一是要更新民事司法数字化的基本理念,树立与智慧社会时代相适应的数字司法理念、数字正义理念和商谈司法理念。二是要确立民事司法数字化的核心原则,作为电子民事诉讼的最低限度价值准则。具体包括重大变革合法性原则、安全与真实并重原则和当事人权利保障原则。三是要优化民事司法数字化的解纷机制,构建从“数字化的纠纷预防”到“数字化的非诉分流”再到“数字化的诉讼快审”分层递进的在线多元解纷机制,努力从源头上避免和减少纠纷,并实现纠纷的非诉分流和快速处理。四是要重塑民事司法数字化的诉讼规则,主要从适用与管辖规则、证据与送达规则、旁听与程序规则三个方面着手,进一步健全在线诉讼规则。五是要防范民事司法数字化的潜在风险,主要从改进法官绩效考评理念机制与完善相关智能审判管理制度两方面着手,来防范裁判自主弱化的风险;从坚持人工智能应用伦理准则与加强个人数据保护制度建设两方面着手,来防范潜在的伦理道德风险;从坚持技术辅助主义和保障司法人文需求两方面着手,来防范司法人文流失的风险。最后结语为构建以数字正义为主导的数字化民事司法,主要论述数字化民事司法应从传统时代的“场域正义”走向智慧时代的“数字正义”,并应以“数字正义”为主导,从三个方面入手,重构并形成中国特色、世界领先的数字化民事司法新模式。一是顺应民事司法数字化变革之势,确立数字正义主导地位;二是借助民事司法数字化变革之力,推动数字正义更好实现;三是重塑民事司法数字化变革之路,彰显数字正义应有光芒。
朱桂春[5](2021)在《暗网追踪溯源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暗网构建在公共网络之上,需要特殊的软件、配置或者认证才能访问,相对传统的互联网网络,暗网具有匿名性强、溯源难、动态性高等特点。暗网建立的初期目的是保护互联网用户的通信隐私,但现在的暗网中存在着大量违反法律的信息,不法分子在暗网中从事非法活动,暗网已经严重威胁了网络空间安全。暗网之所以对网络空间安全构成一大威胁,很大原因是因为它难以实现追踪溯源,能够实现对暗网的追踪溯源,将可以对暗网中的非法行为起到威慑作用,有效的减少暗网中的违法犯罪行为,维护网络空间安全。本文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对暗网追踪溯源技术展开研究,重点通过暗网客户端和暗网服务器端两个维度进行追踪溯源研究。在暗网服务器端追踪溯源技术研究中,通过对暗网数据进行收集与分析来实现追踪溯源。进行暗网追踪溯源研究,需要对暗网网址进行收集,面对暗网网址不公开,难以收集的难题,本文采用基于Tor2web和基于暗网爬虫的方法来收集暗网地址,并对暗网网站内容进行了收集。针对暗网信息繁多而且冗余的问题,对爬取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对关键信息进行提取,提取的关键信息将用于暗网网站识别和暗网用户行为画像的研究,其次是对暗网网站中敏感信息进行提取,这些敏感信息可以暴露暗网用户身份,通过这些信息可以追溯到暗网用户的真实身份,在研究过程中,用实际案例展示了分析得到的信息在暗网服务器端追踪溯源中的关键作用。在暗网客户端追踪溯源技术研究中,通过暗网流量实现追踪溯源。访问暗网使用了特殊的软件和配置,暗网流量经过多层加密,使得传统的流量识别方法不再适用于暗网流量识别,针对这一问题,对利用暗网流量实现用户追踪溯源的过程进行分析,追踪溯源过程主要包括流量收集、特征提取、模型训练和用户追溯,目前使用Tor网络的人数最多,本文对Tor网络进行重点研究,通过对暗网流量特征分析,设计了暗网流量识别算法用于在加密的流量数据集中识别暗网流量,对识别出来的暗网流量进一步分析,设计了暗网流量行为识别算法用于暗网客户端追踪溯源,通过对暗网流量识别分析,实现暗网客户端追踪溯源。
刘佳琳[6](2021)在《基于ARM的嵌入式智能监控系统设计》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安防意识也不断提升,尤其是在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的今天,对于独居老人室内外安防的需求不断增加,因此,运用先进的视频监控技术对独居老人进行监护,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独居老人的异常行为,保障独居老人的人身安全,是当前社会的迫切需求。对于该社会问题,本文利用ARM嵌入式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并结合OpenCV视觉库的特点,实现了一个集老人视频监测、行为识别、异常通知为一体的智能监控系统。首先,本文选用了搭载Exynos 4412处理芯片的S3C4412开发板,提出一款智能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方案。在系统服务器搭建方面,基于Linux操作系统并采用B/S架构完成整体软件设计;针对视频图像采集问题,通过USB接口连接摄像头并利用V4L2摄像头驱动完成图像数据采集功能;在视频传输前,利用开发板上移植的H.264编码库对摄像头采集到的视频进行编码与压缩;进而基于TCP通信协议通过Wi-Fi将视频资源发送给浏览器,使得用户可实时观察周围环境情况。其次,根据系统需求分析,利用OpenCV提供的API对图像进行初期处理,并对原始图像进行混合高斯背景建模;针对混合高斯背景建模方法处理过程中存在遮挡物、复杂环境等情况下目标识别不够精确的问题,将经过处理的图像进行YOLOv3算法融合处理,对运动中的图像进行细捕捉,针对目标大小随时发生改变的特性,保证其位置状态及目标准确性;进而通过融合卡尔曼滤波和均值漂移的方法对图像进行跟踪处理,达到跟踪过程中的实时性高、精度准确的效果,完成整体的目标跟踪过程;最后将获得的各类图像特征样本通过SIFT算法进行特征点提取,采用视觉词袋和SVM支持向量机分类模型学习和训练达到图像进行异常行为的识别的目的,如遇意外,服务端将异常状况及时报告给家人。最后对系统整体功能进行了测试,客户端能够在局域网范围内获得视频监控内容,经过服务端对图像处理后,在检测到异常时,能实时地向监护人发送报警信息。在系统测试中,异常行为识别成功率达92.3%,满足智能监控系统整体需求,为下一步研究做出铺垫,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刘烜骥[7](2021)在《寒地水稻育秧管理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黑龙江地区是我国主要的水稻生产基地,担负着全国粮仓的重任,但黑龙江地处寒地区域,昼夜温差较大,为保证水稻生产的质量,在水稻的生长过程中,需要在温室大棚内对水稻进行秧苗培育,保证水稻在育秧阶段的环境因素保持在利于秧苗成长的范围内。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温室大棚的管理逐渐与物联网、计算机等技术相结合,发展出了一批现代化的温室大棚智能管理技术,但在针对地域性的寒地水稻育秧方面的大棚管理系统应用还比较缺乏。因此,本文分析了国内外智能温室大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总结国内外温室大棚的相关技术经验,设计了一套基于ZigBee无线传输技术,依托ARM开发板,以嵌入式Linux为系统架构的寒地水稻育秧管理系统。本文在前人智能温室系统的研究成果上,针对严寒地区的水稻育秧管理系统进行了以下研究工作:(1)针对育秧大棚管理过程中的相关环境因素监测和控制调节操作,设计了一套针对寒地水稻育秧管理系统的下位机监测和设备控制器。采集终端节点的设计采用传感器与CC2530芯片相结合的方式。核心板采用ARM8内核的嵌入式S5PV210处理器进行网关的开发,外接液晶触摸显示器、协调器、执行器和USB摄像头,并配备多类型的终端接口,将控制设备接到执行器的各个端口,各个控制器能够在手动控制模式和自动控制模式之间进行切换,通过触摸屏完成对控制设备开关的激活,也可以进行相关阈值参数的预设置。网关通过协调器与各传感器采集终端对接,控制传感器对水稻育秧期间的环境参数进行采集和上传,并在屏幕相关界面上进行实时监控数据和历史数据的显示。(2)采用ZigBee网络技术,对协调器、执行器、传感器进行ZigBee的组网操作,通过代码的烧录将传感器设计为基于ZigBee协议的无线数据采集终端,构建了以协调器为核心的星型ZigBee网络,实现了对于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土壤温度、土壤湿度、二氧化碳、光照度等数据的采集工作。(3)上位机软件设计方面通过对比选择,在ARM8开发板上搭建嵌入式Linux系统,主要完成对于U-Boot引导载入程序、Linux内核以及根文件系统的配置、裁剪和移植,采用QT实现触摸屏上人机交互界面的显示,设计有控制、实时数据、历史数据、设置、监控等五大模块。通过在农场的育秧大棚监测和控制试验表明,本管理系统能对育秧大棚内部的环境因素进行长期准确的监测,数据传输稳定性良好,上位机显示界面清晰准确、操作方便,执行控制器能及时对育秧大棚环境进行自动调节,保证水稻秧苗的正常生长。本系统自动化程度高、能减少人工成本、利于秧苗提高生长质量,为物联网和智能控制技术在寒地水稻育秧管理领域的应用提供部分思路和参考意见。
杨红光[8](2021)在《云播智慧》文中提出文明的冲突是一个精心炮制的巨大的谎言;超小型武器将成为未来战争的主导;首次提出"重新定义用户体验",并给出商业模式;"人工智能+高失业率+老龄化"时代的新型社会治理结构。——题记引章春节刚过,王先生择日远游。出新区、环沿海、经湘赣、达云贵、上青藏、转川渝、至陕甘、经晋冀、回京城,整整三个月,一向足不出城的王先生,把大海、江湖、沙漠、戈壁、岩层、天路、雨林、雪域,一一收眼底。
张静静[9](2021)在《在线仲裁程序法律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给全球电子商务交易带来契机,加上互联网进入壁垒相对较低,就吸引了大量的主体参与到跨境电子商务中来,这种全新的全球贸易方式对国际争议的数量产生了连锁效应。与此同时,当事人利用传统争议解决方式来解决发生在网络空间的争议时往往面临诸多困难。就法院诉讼而言,成本高、周期长,且各国司法系统和适用规则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对于国际商事交易主体尤其是不经常参与跨境商事交易的主体来说,无异于是“丛林正义”。最后,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全球范围内大多数国家均不同程度地受疫情影响,某些行业的工厂停工停产,合同不能按时履行,国际商事争端也因此有所增加。而由于疫情原因,各国都有根据本国国情出台不同的出入境限制政策,这就导致当事人无法就争议问题寻求第三方实体的解决,当事人无法再进行实体的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至少在短期之内无法通过传统争议解决方式来解决现实存在的纠纷。此时,在线争议解决机制的作用就凸现出来,尤其以在线仲裁为主,因为在线调解和在线协商毕竟不具有司法强制力,如果能充分发挥在线仲裁对于新形势下解决纠纷的作用,必将大大提高国际商事纠纷尤其是电子商务等小额纠纷的解决效率,因此在线仲裁制度的完善十分必要。目前国际社会关于在线仲裁并没有形成统一完整的制度体系,存在许多法律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重点分析并提出建议,希望能对日后在线仲裁制度体系的完善有益。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内容如下:第一章为在线仲裁概述。本章首先界定了在线仲裁的概念,指出在线仲裁与传统仲裁的区别之处;然后结合现状分析出在线仲裁实际应用的优势和面临的障碍;最后在分析了在线仲裁相关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归纳出目前在线仲裁存在的法律问题,为下文一一分析和解决做铺垫。第二章为在线仲裁协议的有效性分析。有效的在线仲裁协议是启动在线仲裁程序的前提,本章首先分析了一般在线仲裁协议的有效性,包括形式有效性和实质有效性,其次对特殊的在线仲裁协议形式——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电子格式合同的有效性进行分析,梳理出国际目前对待这种特殊在线仲裁协议的两种态度,最后从一般和特殊中提炼出突破点,强调当事人平等原则对在线仲裁协议有效性的影响。第三章为在线仲裁地的确认。本章首先阐明了在线仲裁地的功能,表明确认在线仲裁地有何意义,其次对当前在线仲裁地确认的困境和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在总结现有的关于仲裁地确认方式的观点的基础上总结出在线仲裁地确认的方式。第四章为在线仲裁的程序规则。本章以在线仲裁程序运行步骤为中心线,包括在线仲裁庭审前的准备活动,庭审过程以及最后在线仲裁裁决的作出,以传统仲裁与在线仲裁的区别为基点,重点探讨了在线仲裁程序实际运行过程中可能遭遇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第五章为在线仲裁裁决的承认和执行。裁决得到承认和执行是仲裁的最终目的,也是当事人之间纠纷解决完毕的标志。本章首先将在线仲裁裁决按照约束力不同分类,分为约束性仲裁裁决和非约束性仲裁裁决,分析了两种类型裁决承认和执行的特点;然后结合在线仲裁裁决的特点归纳了在线仲裁裁决承认和执行应当遵循的原则;再次分析了当前在线仲裁裁决承认与执行的过程中的困难;最后提出解决上述困难的建议,构建出在线仲裁裁决的承认与执行机制。第六章为我国在线仲裁的相关内容。本章先介绍了我国在线仲裁的现状,包括立法现状、实践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又针对问题,结合现实情况提出了我国在线仲裁制度发展完善的建议。
杨涛[10](2021)在《我国智慧法院建设的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顺应信息化时代发展,全面推动司法体制改革,近年来,人民法院开展了智慧法院建设。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首次提出建设智慧法院,2019年,最高人民法院周强院长在全国两会期间提出要全面建设智慧法院。最近几年,为建设智慧法院,全国法院系统将智慧法院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全国法院系统把智慧法院创建作为核心任务,法院信息化水平持续提高,当事人参加诉讼更方便、司法权力运作更合理、法官裁判更高效、司法管理更加科学,智慧法院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经过我国权威机构评估认为,我国智慧法院建设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本文主要通过梳理我国智慧法院建设现状,分析智慧法院建设中存在的制度难题,并提出完善制度的相关建议,来推动智慧法院的全面建设。本文第一部分,介绍了论文的关于智慧法院的研究背景及本文选题的意义,对国内、国外对智慧法院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简要介绍。从司法体制改革的要求和新时代信息化发展角度,指明了智慧法院是全国法院信息化建设的大势所趋。本文对国内外学者在智慧法院的研究状况进行探析,为我国司法实践中智慧法院建设的研究提供借鉴的途径和资料。本文第二部分智慧法院建设的概述。该部分内容提出了智慧法院概念及其本质,从区别和联系两个角度分析了智慧法院与互联网法院的关系,并提出了我国智慧法院建设目标,即业务办理网络化、阳光化、智能化、决策科学化。本文第三部分是我国智慧法院建设的历程与现状,主要介绍了智慧法院建设的历程和建设现状,基本构建了实现智慧诉讼、智慧送达、智慧调解、智慧庭审、智慧公开、智慧执行的模式。本文第四部分是我国智慧法院建设存在的制度难题。通过分析智慧法院建设几个重要环节,电子送达方面、互联网庭审方面、网络执行方面等存在的不足,详细阐述智慧法院建设中电子送达、互联网庭审、网络执行存在的缺陷。通过对以上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完善智慧法院建设的路径,找到解决问题的应用之策。本文第五部分是我国智慧法院应完善的制度构想。对如何构建电子送达制度、互联网庭审规则、网络执行机制进行了论述,通过完善相关法律制度、规则、机制,让智慧法院在司法实践中更好、更强地发挥自身价值,助推智慧法院的全面建设。
二、两种实现网上文件传输的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两种实现网上文件传输的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商业场所提供视听作品观看行为的着作权争议——对新着作权法中视听作品几种传播方式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放映权控制的是机械表演行为 |
(一)关于放映的“技术设备”之理解 |
(二)关于“公开再现”中“公开”之理解 |
(三)放映与广播、信息网络传播之边界尚待明晰 |
二、信息网络传播权控制的是交互式传输行为 |
(一)信息网络传播是一种信息的交互式传输方式 |
(二)“向公众提供”的含义有待达成共识 |
(三)“置于信息网络中”判定规则需要细化 |
(四)明确提供来源于信息网络的视听作品之观看行为的性质 |
三、广播权范围的扩张及“再公开传播权”概念的塑造 |
(一)我国对着作权法上广播权的讨论和研究不足 |
1.通过自建的有线电视站播放 |
2.单纯开机将接收到的电视台播放内容提供观看 |
3.将接收到的电视台播放内容进行再公开传播 |
(二)我国着作权法应明确对信息网络传播内容的再公开传播权 |
四、余论 |
(2)基于HFS的校园网文件共享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现状分析 |
1.1 传统文件传输技术 |
1.2 基于局域网的文件共享技术 |
1.2.1 基于局域网的网上邻居文件共享方法 |
1.2.2 基于局域网的FTP文件共享方法 |
1.3 利用网盘进行文件共享 |
1.4 基于网页的文件共享技术 |
2 基于HFS的文件共享策略 |
2.1 校园局域网设计 |
2.2 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 |
2.3 基于HFS的校园网文件共享策略 |
2.4 具体使用方法 |
2.4.1 基础要求 |
2.4.2 布置HFS服务器 |
3 访问HFS并下载文件 |
4 基于HFS的校园网文件共享策略的优点 |
5 总结 |
(4)民事司法的数字化变革与重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提出 |
二、研究综述 |
三、理论与方法 |
四、框架结构安排 |
五、可能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民事司法的概念内涵与数字化变革背景 |
第一节 民事司法的现代法治语境 |
一、现代法治的源头回溯 |
二、现代法治的概念界定 |
三、现代法治的基本内涵 |
第二节 民事司法的现代概念与内涵 |
一、司法与民事司法的现代概念 |
二、民事司法与相关概念的区分 |
三、民事司法的法治性现代内涵 |
第三节 民事司法数字化变革的智慧社会背景 |
一、全部智慧化的基本内涵 |
二、全面数字化的根本特征 |
三、全新颠覆化的时代变革 |
第二章 民事司法的数字化转向及其正义价值 |
第一节 传统法院民事司法加速数字化 |
一、司法运行加速平台化 |
二、诉讼服务加速电子化 |
三、民事裁判加速智能化 |
第二节 互联网法院民事司法全面数字化 |
一、管辖案件全面涉网化 |
二、诉讼流程全面在线化 |
三、机制创新全面数字化 |
第三节 民事司法数字化的正义价值 |
一、数字化接近正义价值 |
二、数字化实体正义价值 |
三、数字化可视正义价值 |
第三章 民事司法面临的数字化变革与挑战 |
第一节 网络虚拟空间对司法场域的三重改变 |
一、从物理空间到虚拟空间 |
二、从物理剧场到虚拟场景 |
三、从物理剧场到虚拟广场 |
第二节 场域工具改变对司法原则的冲突背反 |
一、对诚实信用原则的威胁和侵蚀 |
二、对直接言词原则的突破和削弱 |
三、对当事人平等原则的目的背反 |
四、对当事人辩论原则的空间限缩 |
第三节 数字方式诉讼对司法规则的全面挑战 |
一、电子方式对纸质方式的替代 |
二、涉网案件对地域管辖的失灵 |
三、电子送达对送达规则的突破 |
四、电子数据对证据规则的冲击 |
五、在线审理对诉讼规则的挑战 |
第四节 智能技术运用对司法审判的多维冲击 |
一、智慧管理对裁判自主的弱化 |
二、人工智能对伦理风险的引发 |
三、技术主义对司法人文的流失 |
第五节 多型ODR兴起对司法中心的分解弱化 |
一、法院主导型ODR的分流解纷 |
二、平台治理型ODR的自我解纷 |
三、公益组织型ODR的社会解纷 |
第四章 域外民事司法数字化图景与启示 |
第一节 域外民事司法数字化发展式样 |
一、典型普通法系国家发展式样 |
二、典型大陆法系国家发展式样 |
第二节 域外民事司法数字化实践样态 |
一、典型普通法系国家实践样态 |
二、典型大陆法系国家实践样态 |
第三节 域外民事司法数字化模式异同与启示 |
一、发展模式异同与启示 |
二、立法模式异同与启示 |
第五章 民事司法数字化的重塑路径 |
第一节 更新民事司法数字化的基本理念 |
一、树立数字司法理念 |
二、树立数字正义理念 |
三、树立商谈司法理念 |
第二节 确立民事司法数字化的核心原则 |
一、重大变革合法性原则 |
二、安全与真实并重原则 |
三、当事人权利保障原则 |
第三节 优化民事司法数字化的解纷机制 |
一、数字化的纠纷预防机制 |
二、数字化的非诉分流机制 |
三、数字化的诉讼快审机制 |
第四节 重塑民事司法数字化的诉讼规则 |
一、适用与管辖规则的重塑 |
二、证据与送达规则的重塑 |
三、旁听与程序规则的重塑 |
第五节 防范民事司法数字化的潜在风险 |
一、裁判自主弱化风险的防范 |
二、引发伦理道德风险的防范 |
三、司法人文流失风险的防范 |
结语:构建以数字正义为主导的数字化民事司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后记 |
(5)暗网追踪溯源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暗网服务器端追踪溯源研究现状 |
1.3.2 暗网客户端追踪溯源研究现状 |
1.4 研究重点与创新点 |
1.5 论文结构 |
第2章 暗网追踪溯源相关技术 |
2.1 暗网网络 |
2.1.1 暗网网络服务分类 |
2.1.2 暗网网络类别 |
2.2 暗网客户端追踪溯源技术 |
2.2.1 协议识别技术 |
2.2.2 深度流的检测技术 |
2.2.3 流量探针技术 |
2.3 暗网服务器端追踪溯源技术 |
2.3.1 暗网网址的发现 |
2.3.2 暗网内容收集分析 |
2.4 总结 |
第3章 暗网追踪溯源总体框架 |
3.1 暗网追踪溯源总体框架 |
3.1.1 暗网客户端追溯溯源模块 |
3.1.2 暗网服务器端追踪溯源模块 |
3.1.3 暗网追踪溯源模型总体设计 |
3.2 数据库设计 |
3.3 可视化展示 |
3.4 总结 |
第4章 暗网服务器端追踪溯源模块 |
4.1 暗网服务器端追踪溯源技术研究 |
4.2 暗网数据收集 |
4.2.1 暗网网址的收集 |
4.2.2 暗网服务内容的收集 |
4.3 暗网数据分析 |
4.3.1 暗网内容分析 |
4.3.2 暗网关键信息获取 |
4.4 结果展示 |
4.4.1 暗网网址收集结果 |
4.4.2 暗网数据分析结果 |
4.4.3 追踪溯源案例分析 |
4.5 总结 |
第5章 暗网客户端追踪溯源模块 |
5.1 暗网客户端追踪溯源技术研究 |
5.2 流量识别分析 |
5.2.1 Tor流量分析 |
5.2.2 流量采集 |
5.2.3 流量分类算法 |
5.3 暗网流量识别 |
5.3.1 数据集介绍 |
5.3.2 特征选择 |
5.3.3 算法设计 |
5.4 暗网流量行为识别 |
5.4.1 问题的提出 |
5.4.2 数据集介绍 |
5.4.3 特征的选择 |
5.4.4 算法设计 |
5.5 实验结果 |
5.5.1 实验配置与实验评价指标 |
5.5.2 流量识别实验结果 |
5.5.3 追踪溯源实例分析 |
5.6 总结 |
第6章 总结 |
6.1 总结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6)基于ARM的嵌入式智能监控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嵌入式视频监控系统研究现状 |
1.2.2 图像目标异常识别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
1.3.1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3.2 论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视频监控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2.1 系统设计方案分析 |
2.2 功能模块分析 |
2.3 系统工作原理 |
2.4 系统硬件结构设计 |
2.4.1 系统硬件结构 |
2.4.2 嵌入式开发平台介绍 |
2.4.3 摄像头选择 |
2.4.4 Wi-Fi传输设备 |
2.5 系统软件结构分析 |
2.5.1 图像采集模块 |
2.5.2 基于OpenCV的图像处理模块 |
2.5.3 网页实时监控模块 |
2.5.4 网络传输模块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嵌入式系统开发环境 |
3.1 宿主机开发环境搭建 |
3.1.1 Linux操作系统安装 |
3.1.2 交叉编译环境配置 |
3.1.3 Linux网络配置 |
3.1.4 NFS服务器配置 |
3.2 嵌入式设备开发环境搭建 |
3.2.1 Boot Loader移植 |
3.2.2 Linux内核移植 |
3.2.3 根文件系统制作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OPENCV的目标检测算法 |
4.1 目标图像预处理 |
4.1.1 灰度化 |
4.1.2 图像滤波 |
4.1.3 图像二值化 |
4.2 运动目标检测 |
4.2.1 帧间差分方法 |
4.2.2 背景减除法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异常行为检测算法 |
5.1 运动目标追踪 |
5.1.1 YOLOv3 |
5.1.2 混合高斯修正的YOLOv3 算法 |
5.1.3 基于卡尔曼滤波和均值漂移的融合算法 |
5.2 异常行为识别 |
5.2.1 SIFT算法的特征点提取 |
5.2.2 视觉词袋模型 |
5.2.3 SVM二类分类模型 |
5.2.4 训练与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测试环境搭建 |
6.1.1 Linux操作系统移植与启动测试 |
6.1.2 开发板与主机网络连接测试 |
6.2 系统模块测试 |
6.2.1 视频图像采集模块测试 |
6.2.2 服务器连接互联网模块测试 |
6.2.3 视频监控模块测试 |
6.2.4 目标检测算法测试 |
6.2.5 卡尔曼滤波和均值漂移速度精度提高测试 |
6.2.6 异常行为识别测试 |
6.2.7 报警模块测试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成果与总结 |
7.2 对研究工作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7)寒地水稻育秧管理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1.3 研究目标、内容、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和方案 |
1.3.3 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2 系统的方案设计 |
2.1 管理系统的功能设计要点 |
2.2 寒地水稻育秧管理系统的总体构架 |
2.3 本章小结 |
3 系统硬件的选取与设计 |
3.1 网关硬件平台设计 |
3.1.1 网关处理器的选型 |
3.1.2 基于S5PV210 处理器的网关 |
3.2 主控芯片的选型 |
3.3 协调器与路由节点 |
3.4 传感器的选型与设计 |
3.4.1 温湿度传感器节点 |
3.4.2 光照传感器节点 |
3.4.3 二氧化碳传感器节点 |
3.5 控制器节点 |
3.6 模块节点电路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4 寒地水稻育秧管理系统的软件设计 |
4.1 嵌入式开发环境的选择 |
4.2 搭建Linux交叉编译环境 |
4.3 Boot Loader的选择和移植 |
4.3.1 Boot Loader的选择 |
4.3.2 U-BOOT的启动过程 |
4.3.3 U-BOOT的移植 |
4.4 嵌入式Linux内核的裁剪与移植 |
4.4.1 Linux内核体系结构 |
4.4.2 Linux内核的移植 |
4.4.3 根文件系统的建立 |
4.5 Zig Bee网络设计与搭建 |
4.5.1 Zig Bee协议架构 |
4.5.2 Zig Bee组网方案 |
4.5.3 Zig Bee代码 |
4.5.4 搭建Zig Bee网络 |
4.6 人机交互界面 |
4.6.1 QT环境变量配置 |
4.6.2 QT图形界面的设计 |
4.7 驱动程序的设计 |
4.7.1 温湿度传感器的程序设计 |
4.7.2 光照传感器的程序设计 |
4.7.3 二氧化碳传感器的程序设计 |
4.8 本章小结 |
5 系统测试 |
5.1 试验条件 |
5.2 试验时间地点 |
5.3 试验方法 |
5.4 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个人情况 |
教育背景 |
科研经历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
(8)云播智慧(论文提纲范文)
引章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十 |
十一 |
十二 |
十三 |
十四 |
十五 |
十六 |
十七 |
十八 |
十九 |
二十 |
二十一 |
二十二 |
二十三 |
二十四 |
二十五 |
二十六 |
二十七 |
二十八 |
二十九 |
三十 |
(9)在线仲裁程序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在线仲裁概述 |
1.1 在线仲裁的内涵 |
1.1.1 在线仲裁的概念 |
1.1.2 在线仲裁与传统仲裁的联系与区别 |
1.2 在线仲裁应用的优势和障碍 |
1.2.1 在线仲裁应用的优势 |
1.2.2 在线仲裁应用的障碍 |
1.3 在线仲裁存在的法律问题 |
1.3.1 在线仲裁协议有效性的质疑 |
1.3.2 在线仲裁地的落空 |
1.3.3 在线仲裁程序运行的挑战 |
1.3.4 在线仲裁承认与执行的困境 |
第二章 在线仲裁程序启动的前提——有效的在线仲裁协议 |
2.1 一般在线仲裁协议的有效性分析 |
2.1.1 一般在线仲裁协议的形式有效性 |
2.1.2 一般在线仲裁协议的实质有效性 |
2.2 电子格式合同的有效性分析 |
2.2.1 商家和消费者之间在线仲裁协议的特殊性 |
2.2.2 商家和消费者之间在线仲裁协议的有效性 |
2.3 当事人平等地位与在线仲裁协议的有效性 |
第三章 在线仲裁地的确认 |
3.1 仲裁地确认的意义 |
3.1.1 仲裁地决定着仲裁协议的准据法 |
3.1.2 仲裁地影响着仲裁程序的法律适用 |
3.1.3 仲裁地决定着仲裁裁决的承认与执行 |
3.2 仲裁地的虚拟化发展趋势与在线仲裁地的落空 |
3.3 在线仲裁地确认的方法 |
3.3.1 依据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确认在线仲裁地 |
3.3.2 依据最密切联系原则确认在线仲裁地 |
3.3.3 非当地仲裁理论与在线仲裁地 |
第四章 在线仲裁程序运行规则 |
4.1 在线仲裁庭审前的准备 |
4.1.1 在线仲裁服务提供者的选择 |
4.1.2 在线仲裁员的选任 |
4.1.3 庭前的文书交换和电子通知 |
4.2 在线仲裁庭审 |
4.2.1 在线仲裁庭审方式 |
4.2.2 庭审中电子证据和专家证人证言的认定 |
4.3 在线仲裁裁决的作出 |
4.3.1 在线仲裁裁决的书面形式 |
4.3.2 在线仲裁裁决的签署 |
第五章 在线仲裁裁决的承认与执行 |
5.1 不同约束力的在线仲裁裁决的承认与执行 |
5.1.1 约束性在线仲裁裁决的承认与执行 |
5.1.2 非约束性在线仲裁裁决的承认与执行 |
5.2 在线仲裁裁决承认与执行的原则 |
5.2.1 在线执行为主原则 |
5.2.2 多元化执行方式综合运用原则 |
5.2.3 消费者优先保护原则 |
5.3 在线仲裁裁决承认与执行的困境 |
5.4 构建解决在线仲裁裁决承认与执行困境的执行机制 |
5.4.1 在线仲裁裁决自治执行为主 |
5.4.2 在线仲裁裁决强制执行为辅 |
第六章 我国在线仲裁的现状及发展完善 |
6.1 我国在线仲裁的现实情况 |
6.1.1 立法现状 |
6.1.2 实践经验 |
6.1.3 存在的问题 |
6.2 我国在线仲裁发展完善的建议 |
6.2.1 《仲裁法》明确将在线仲裁纳入仲裁范围 |
6.2.2 推广非约束性仲裁裁决的适用 |
6.2.3 与在线调解制度结合发挥作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我国智慧法院建设的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选题的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二、智慧法院的概述 |
(一)智慧法院的内涵 |
(二)智慧法院与互联网法院的关系 |
(三)智慧法院建设的目标 |
三、我国智慧法院建设的历程与现状 |
(一)智慧法院建设的历程 |
(二)智慧法院建设的现状 |
(三)智慧法院的基本构架 |
1.智慧诉讼 |
2.智慧送达 |
3.智慧调解 |
4.智慧庭审 |
5.智慧公开 |
6.智慧执行 |
四、我国智慧法院建设存在的制度难题 |
(一)电子送达问题 |
1.送达范围受限 |
2.送达确认收悉的标准模糊 |
3.缺乏送达失败的归责与救济机制 |
(二)互联网庭审问题 |
1.案件适用范围不明确 |
2.庭审严肃性、仪式感弱化 |
3.司法亲历性的功能削弱 |
4.技术依赖性明显 |
(三)网络执行问题 |
1.网络司法拍卖问题 |
2.网络执行查控问题 |
五、我国智慧法院建设应完善的制度构想 |
(一)完善电子送达制度 |
1.逐渐扩大送达文书范围 |
2.明确当事人“确认收悉”标准 |
3.建立电子送达失败归责程序 |
4.确立补救措施 |
(二)完善互联网庭审规则 |
1.坚持补充适用、有限利用原则 |
2.保障当事人自愿选择权 |
3.严格规范庭审秩序 |
4.强化庭审基础设施和技术 |
(三)完善网络执行机制 |
1.完善网络司法拍卖机制 |
2.完善网执行查控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两种实现网上文件传输的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商业场所提供视听作品观看行为的着作权争议——对新着作权法中视听作品几种传播方式的思考[J]. 管育鹰. 苏州大学学报(法学版), 2021(04)
- [2]基于HFS的校园网文件共享策略[J]. 杨凯凯,薛俊杰,路芳瑞. 自动化应用, 2021(09)
- [3]民事司法的数字化变革与重塑[D]. 戴曙. 华东政法大学, 2021
- [4]民事司法的数字化变革与重塑[D]. 戴曙. 华东政法大学, 2021
- [5]暗网追踪溯源技术研究[D]. 朱桂春. 齐鲁工业大学, 2021(09)
- [6]基于ARM的嵌入式智能监控系统设计[D]. 刘佳琳.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7]寒地水稻育秧管理系统的研究[D]. 刘烜骥.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10)
- [8]云播智慧[J]. 杨红光.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21(03)
- [9]在线仲裁程序法律问题研究[D]. 张静静. 河北大学, 2021
- [10]我国智慧法院建设的法律问题研究[D]. 杨涛.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