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师地理学科的环境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彭俊芳,李春莹,袁书琪[1](2022)在《地理课程思政任务要求与存在问题分析——兼论对高师地理专业思政建设的要求》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理课程思政在学校思政教育中十分重要,研究发现:中学地理教师的地理课程思政素养尚有相当的提升空间。当前,必须解决地理课程教学中政治地理概念内涵不够明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构不够完善、爱国主义教育层次结构不够系统、国情国力评价指标不够齐全等问题。高师地理专业思政应对中学地理课程思政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为此,应统筹建设高师地理专业思政的体制与机制,制定高师地理专业课程思政目标和毕业要求,修订地理专业课程大纲。
阳瑞珺[2](2021)在《高中与高师人文地理知识的教学衔接研究 ——以“产业区位因素”为例》文中提出
彭俊芳,李文,陈俊英,袁书琪,林明水[3](2021)在《地理高考与课程同向改革对地理教学的启示——兼论高师地理教学管理的改进》文中认为近年来,地理高考与高中地理课程的改革同向而行,对高中地理课程及其教学改革起到了导向的重要作用。以具有代表性的2020年地理高考全国卷Ⅰ为例进行分析,可见地理高考的内容切合地理新课程标准的内容更新,全面体现地理学科核心素养。针对地理高考新内容占比大、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新内容均衡、以必修内容为主并结合选修内容等特点,以及考查各项地理学科素养的结构特点,提出改进地理教学的相应对策。针对地理高考与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同向而行,分析高师地理专业办学现状,提出改进高师地理专业教学管理的建议,包括修订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方案等,以期高师地理专业毕业生更好地适应高中地理教学环境,并使高师地理专业办学更具主动性、先导性,把握引领中学地理教学改革的主导权。
张校博[4](2020)在《高师地理资源培养高中生地理实践力应用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高中地理课程要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核心素养。地理实践力作为地理核心素养重要构成要素,强调在教学中创设真实地理情境,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学以致用的能力。受当前的考核方式、教学任务、实践场所等因素影响,教师多以理论教学为主,对学生地理实践力重视程度仍不够,存在实践活动多以校内为主、可利用资源较少、活动形式单一及培养质量不高等问题。高等师范院校作为培养中小学教师和研究人员的高等教育机构,拥有信息资源、实践资源、文化资源、课程资源、师生资源等地理资源,不仅可为中学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提供场所,而且可基于丰富、专业的地理资源针对性地推进实践活动,有效提升活动质量。研究有效利用高师院校地理资源开展高中生地理实践力培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能解决当前地理教育中过多关注课内借助情境进行讨论、探究和课下的研究性学习,忽视真实环境对于学生地理实践力培养价值问题,对于弥补学生地理学习兴趣不足、探究思维不强、实践活动的成本较高、实践场所单一、安全性较差等不足有重要价值,对提升学生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设计地理实践活动方案以及实施地理实践活动的能力具有现实意义。在基于文献分析法对国内外研究进展梳理的基础上,运用问卷调查法对高中生地理实践力培养以及高师院校地理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归纳总结高师院校地理资源类型并剖析其在培养高中生地理实践力中的价值,进而将二者整合并提出应用高师院校地理资源培养高中生地理实践力的活动策略,最后以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内容为例设计考察、调查、实验形式的实践活动方案,并就活动策略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第一,中学在高中生地理实践力培养方面存在实践场所单一、实践活动次数较少、地理资源不够丰富以及实践资源开发力度不足等问题;第二,地理教师与学生对于在高师院校开展地理实践活动认同感较大,希望能够不断丰富实践场所,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培养的效果,但二者对高师院校地理资源了解程度还有待提高;第三,高师院校拥有信息资源、实践资源、文化资源、课程资源、师生资源等资源,充分发掘与利用高师地理资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中学在学生地理实践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对于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开拓视野、提升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第四,合适的策略是发挥高师地理资源最大价值的前提,针对不同主体不同阶段提出具体策略,有利于提高利用高师地理资源开展实践活动的质量和效果;第五,依据课标与高师地理资源,开发设计考察、调查、实验、三种形式实践方案,为如何利用高师地理资源提供了借鉴与参考,但在实践中还应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调整和完善实践方案,以最大化发挥实践活动的积极作用。
杨雨[5](2020)在《新课程背景下高师地理师范生地理实践活动教学能力的培养研究》文中认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基础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改革取决于教师。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地理实践力,需要所有的地理教育实践者一起应对。高师地理师范生作为未来的地理教师,其地理实践活动教学能力的现状水平,直接影响着地理新课程改革和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整体质量。基于活动教学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人地关系理论等理论基础,采用了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结合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和《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以地理新课程改革为背景,对高师地理师范生的地理实践活动教学能力进行了理论探讨与实践研究。理论探讨方面:构建了高师地理师范生地理实践活动教学能力体系,阐述了每一项能力的内涵与表现;对高师地理师范生的地理实践活动教学能力进行了水平划分,并进行了现有水平认定。实践研究方面:基于能力体系与能力的水平划分,分析了当前地理师范生的地理实践活动教学能力存在设计流程不科学、设计内容不丰富、实践活动课堂的掌控力薄弱、难以制作出科学的评价量表及科学地运用评价量表、对实践活动的内容与组织形式等缺乏创新性思考、反思被动且反思内容不全面等问题。发现这些问题存在的根源体现在三个方面:高师地理院系的地理实践课程教学投入不足、与中学的联系不紧密、地理师范生的师范性弱化。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培养策略:以高师地理师范生的地理实践活动教学能力体系中的设计能力、开展能力、评价能力、创新能力、反思能力为策略的提出导向,结合高师地理院系、中学学校、地理师范生,针对每一项能力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一一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培养策略。
张秋阳[6](2020)在《民国时期浙大史地系“史地合一”教育理念与实践研究》文中提出民国时期的浙大史地系,在变革与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史地合一”教育理念,并在此指导下进行了相关教育实践活动,从而对当时社会产生深刻影响并给予后世一定启示。故论文借助民国与现今相关文献资料对此展开研究讨论,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第一部分,分析浙大史地系“史地合一”教育理念的形成背景与丰富内涵。在民国相关高师史地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关于史地“合一”与“分立”的具体学科设置、相关理念实践的发展均呈现出复杂性、曲折性。受此因素加之动荡的社会时局、中外不同思想的影响,南高学派对于“史地合一”教育理念与实践进行了一定完整化、体系化的开拓,而浙大史地系因与之具有的丰厚的人际关系,承继并发展完善了“史地合一”教育理念。其理念内涵主要包括密切的史地关系、通才教育要旨、史地教学方法、史地教师素养等方面,并指导了其相关实践活动。第二部分,论述浙大史地系基于“史地合一”理念的教育实践。所谓“知行合一”,浙大史地系学人时刻发扬并践行着“史地合一”理念,坚持通专结合,“综合”与“分组”的方法兼顾。一方面,其制定并实施了“研究型人员”与“师范型教员”的双轨培养方案;并聘请诸多一流名师来此任教或讲学,授课风貌别开生面、异彩纷呈,由此全面确保了常规教学活动的质量与水平。另一方面,其还进行了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通过创建史地学会来筹办学术报告与时政演讲,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竭力完成政府所委派的相关任务。第三部分,评析浙大史地系“史地合一”教育的特色、贡献与启示。其具有如:体现了继承传统、中外融通的思想主张,富有极强的时代性、社会性,极具主动性、规模性与代表性,与师范院校、师范教育存在密切联系等鲜明特色。这进而为当时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彰显了中国知识分子坚定的民族主义立场与家国情怀,反映出教育、学术与社会、时代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同时此也为现今高校历史师范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理论借鉴与实际参照,可视为其又一特色与贡献之处,成为现今历史教育改革发展审视思鉴的一个案例,择善继承的一份遗产。
杨霞[7](2020)在《西藏大学地理科学(师范)专业课程设置与中学地理教学衔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校地理科学(师范)专业的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办学理念等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保障,直接影响师范生的培养水平。本文主要对西藏大学地理科学(师范)专业课程设置与中学地理教学衔接的问题进行探讨。以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终身教育理论、地理教学论、人本主义课程理论等相关理论作为指导和依据;采用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结合相关资料及问卷,对西藏大学地理科学(师范)专业的课程设置与中学地理教学衔接的现状进行分析,总结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推动西藏大学地理科学(师范)专业课程设置更切合实际,与时俱进,更好地培养中学地理教师。本文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分析了西藏大学地理科学(师范)专业课程设置的情况。其中,纵向维度是分析西藏大学地理科学(师范)专业自1989年以来的7份培养方案,了解其课程设置沿革;横向维度是比较分析西藏大学最新的培养方案和教育部直属的5所师范院校(华东师范大学除外)2019年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所申报的培养方案,便于取长补短。此外,本文通过抽样的方式,对中学地理师资的现状及需求进行问卷调查,还分析了西藏大学地理科学(师范)专业课程设置对中学地理教学改革的响应情况。通过调查与分析,总结归纳出西藏大学地理科学(师范)专业课程设置与中学地理教学衔接中存在专业课程设置不完善、与中学缺乏交流、教育实习时间短,缺乏有效的管理等问题。针对西藏大学地理科学(师范)专业课程设置与中学地理教学衔接中所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首先,优化地理科学(师范)专业课程设置,从地理科学(师范)专业课程设置结构、衔接中学地理教学实际、增设教师综合素质类课程三个方面进行优化。其次,要搭建起大学和中学沟通合作的桥梁,推动大学与中学的交流合作,了解中学地理师资需求的情况,开设相应的课程,并制定相应政策进行支持引导。第三,强化地理教育实习,作为师范生锻炼教学技能的重要途径,延长地理教育实习时间,加强对地理教育实习的考核管理等。本文希望通过对西藏大学地理科学(师范)专业课程设置与中学地理教学衔接的研究,来优化西藏大学地理师范生培养方案,为中学培养输送更多专业优秀的地理教师,促进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
师雅兰[8](2020)在《高中生地理实践力培养途径探索与实践 ——以河南省高师及其教育实习中学联合培养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是学校通过组织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而获得的,地理教师的学科素养水平、指导能力(软件资源)和学校提供的地理实践力培养所需要的仪器、设备、场所、工具等(硬件资源)起着决定作用。河南省是人口大省,是全国基础教育的一面镜子,该省所存在的问题也是全国存在的问题。河南省绝大部分中学地理实践力培养的软件资源和硬件资源与国家培养要求之间存在巨大差距。本研究探索了高等师范院校(简称高师)及其教育实习中学联合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新途径,不仅有助于解决中学实践资源不足的问题,而且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本研究有两个目标:其一,摸清河南省中学地理实践力培养的软件资源、硬件资源现状;其二,探索高中生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途径。据此,选取了河南省不同层次、不同区域的30所中学,通过对一线地理教师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归纳出中学地理实践力培养的现存问题。针对较突出的实践资源不足问题,寻求解决方法。结合教育实习经历和组织考察经验,设计了信阳师范学院与宋基中学资源共享联合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个案,并实施操作与评价,进行途径初探。最终归纳出以“资源共享”为基础,以“教育实习生”为纽带,以“双导师制”为保障,以“合作共赢”为推动力的高等师范院校与其教育实习中学联合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新途径,并设计实践活动参考案例。研究主要结论为:(1)河南省高中地理教师学科核心素养认知水平偏低,地理实践力指导能力不全面;(2)河南省高中提供地理实践力培养的场所、仪器、设备等与课程标准实施要求之间存在巨大差距;(3)地方高师与教育实习中学联合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原因有四:其一,高师有丰富的实践资源;其二,具有长期的合作基础;其三,教育实习生是联系中学和高师的纽带;其四,高师与中学实行的“双导师制”提供了制度保障);(4)联合培养可以达到“共赢”的效果,双方积极性较高,密切了高师与实习中学的联系,为师范生到中学实习提供便利条件,也为高师地理类专业的招生提供潜在的优质生源;(5)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学业水平有显着提升,促进其地理实践力素养的培养,为联合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奠定基础。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了高师与教育实习中学联合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途径,为中学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提供一条可行性强的路径。
赵乔,张艳萍,吴映梅[9](2019)在《高师地理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现状分析——以云南省为例》文中认为云南省内开设地理科学专业的共有8所本科院校,具体包括云南师范大学、曲靖师范学院、玉溪师范学院、楚雄师范学院、保山学院、文山学院、昭通学院、西南林业大学。基于这8所学校的地理教师教育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和课程资源的现状,对目前云南省内的高师地理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现状进行了进一步分析,并基于问题的研究,提出了高师地理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开发路径。
杨延丽[10](2019)在《高中地理与高师教学衔接研究 ——以高师《气象学与气候学》为例》文中认为高等师范院校地理学科专业教育与高中地理教育是双向影响的。高等师范院校地理师范生培养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能够胜任中学地理教育工作,近年来,高师方面教育不断提高,教学各方面不断完善。但是,还是有部分高师地理学科专业学生在毕业初期无法担任中学地理教学工作。通过对文献调查以及问卷调查分析发现高师教学与高中地理衔接存在一定问题,其表现为高师的学生在胜任高中地理教学工作初期,部分会遇到没有掌握教学的重点、难点、考点的问题,所以出现不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强调考点等现象。针对这一现象,以《气象学与气候学》为例,首先,分析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该部分课标,得出该部分教学重点内容;然后,整理分析全国Ⅲ卷近3年来与《气象学与气候学》相关的高考题,总结归纳得出该部分的主要考点;接着访问贵阳市高中教龄10年以上的骨干教师,根据他们的教学经验,总结归纳出一线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最后结合以上分析总结得出高中气象与气候部分教学重点、难点、考点。这些知识点即为高中地理教师必备知识储备点。以这些知识作为高师与高中的衔接点,通过对比分析这些知识点在高中地理教材与高师教材中的位置、内容,得出衔接点在高师与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异同,从而提出衔接点在高师授课时的合理处理建议。最后为高师与高中地理教学衔接提供参考意见与建议。
二、高师地理学科的环境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师地理学科的环境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地理课程思政任务要求与存在问题分析——兼论对高师地理专业思政建设的要求(论文提纲范文)
一、地理课程思政任务与要求分析 |
(一)对中学课程思政教育的贡献率高 |
(二)在国家层面上的思政内容系统性强 |
(三)以生态文明新理论指导思政水平高 |
(四)将家国情怀与世界眼光融通效果好 |
二、地理教师地理课程思政素养的短板分析 |
(一)政治地理概念内涵和体系不够明确 |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构不够完善 |
(三)爱国主义教育层次结构不够系统 |
(四)国情国力综合评价指标不够齐全 |
三、加强地理课程思政下的高师地理专业思政建设 |
(一)统筹建设高师地理专业思政的体制与机制 |
(二)明确制定高师地理专业课程思政目标和毕业要求 |
1. 适当增加必修课程 |
2. 大力加强实践课程 |
(三)充分考虑中学地理课程思政需求修订高师地理专业课程大纲 |
(3)地理高考与课程同向改革对地理教学的启示——兼论高师地理教学管理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一、地理高考与课程内容更新的相关分析 |
(一)新内容总体占比大 |
(二)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新内容均衡 |
(三)以必修内容为主 |
二、地理高考与地理学科素养培育的相关分析 |
(一)地理高考与人地协调观素养的相关分析 |
1. 关联度较高。 |
2. 突出人地关系评析。 |
3. 重视人地相关认知。 |
4. 重视人地协调理解。 |
(二)地理高考与综合思维素养的相关分析 |
1. 试题分值全覆盖。 |
2. 突显系统综合。 |
3. 重视多要素综合。 |
4. 基于两要素综合。 |
5. 全面综合较少。 |
(三)地理高考与区域认知素养的相关分析 |
1. 关联度较高。 |
2. 以认知区域特征为主。 |
3. 认知区际联系较多。 |
4. 区域决策论证较多。 |
5. 区域决策建议少。 |
(四)地理高考与地理实践力素养的相关分析 |
1. 关联度很高。 |
2. 分类观察调查重要。 |
3. 初步观察调查较多。 |
4. 系统观察调查有一定占比。 |
三、基于地理课程与高考同向改革的高师地理专业教学管理改进 |
(一)修订高师地理专业培养目标 |
(二)修订高师地理专业毕业要求 |
(三)修订高师地理专业课程方案 |
(4)高师地理资源培养高中生地理实践力应用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改变 |
1.1.2 地理课程改革的发展 |
1.1.3 高考改革的现实需要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地理实践力研究进展 |
1.3.2 高校地理资源研究进展 |
1.3.3 简要评述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高师院校地理资源 |
2.1.2 地理实践力 |
2.2 理论基础 |
2.2.1 多元智能理论 |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3 实用主义教学理论 |
3 高中生地理实践力培养现状调查分析 |
3.1 调查对象与目的 |
3.1.1 调查目的 |
3.1.2 调查对象 |
3.2 调查问卷分析 |
3.2.1 学生调查问卷分析 |
3.2.2 教师问卷分析 |
4 高师院校地理资源类别与价值 |
4.1 高师院校地理资源内容及分类 |
4.1.1 信息资源 |
4.1.2 实践资源 |
4.1.3 文化资源 |
4.1.4 课程资源 |
4.1.5 师生资源 |
4.2 高师院校地理资源优势分析 |
4.2.1 软硬件资源优势 |
4.2.2 专业师资优势 |
4.2.3 实践资源优势 |
4.2.4 成本优势 |
4.2.5 分布优势 |
4.3 高师院校地理资源培养高中生地理实践力价值分析 |
4.3.1 提高学生获取与处理地理信息能力 |
4.3.2 提升学生探究地理问题兴趣 |
4.3.3 加强学生地理实际操作能力 |
4.3.4 增进学生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 |
4.4 高师院校地理资源与高中地理课程整合 |
4.4.1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材中高师院校地理资源开发 |
4.4.2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材中高师院校地理资源开发 |
4.4.3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材中高师院校地理资源开发 |
5 高师院校地理资源培养高中生地理实践力的活动策略 |
5.1 建立实践交流合作机制 |
5.2 构建培训与支持体系 |
5.3 完善资源发掘机制 |
5.4 构建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体系 |
5.5 多主体全方位优化地理实践活动方案 |
5.6 建立实践活动过程监督监管机制 |
5.7 完善全过程评价机制 |
6 基于高师院校地理资源培养高中生地理实践力活动方案设计 |
6.1 地理实践活动的前期准备 |
6.1.1 选取实践内容 |
6.1.2 实践方案流程 |
6.1.3 强调注意事项 |
6.2 地理实践活动方案设计 |
6.2.1 地质标本实验室考察活动 |
6.2.2 区域差异调查活动 |
6.2.3 区域规划实验室探究活动 |
6.3 方案的可行性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读研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5)新课程背景下高师地理师范生地理实践活动教学能力的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新课改推动着地理实践力备受重视 |
二、地理实践力最具潜力的培养者被忽视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有利于适应地理新课程改革 |
二、有利于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开展 |
三、有利于地理研学旅行的开展 |
四、有利于地理教师的个人发展 |
第三节 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现状评述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一、研究方法 |
二、技术路线 |
第一章 概念阐释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地理实践活动 |
二、地理实践活动教学 |
三、高师地理师范生地理实践活动教学能力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活动教学理论 |
二、多元智能理论 |
三、人地关系理论 |
第二章 地理实践活动教学概述 |
第一节 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特点 |
一、教学方式的实践性 |
二、组织形式的多样性 |
三、学生参与的主体性 |
四、教学相长的互动性 |
第二节 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分类 |
一、地理实验活动教学 |
二、地理调查与考察活动教学 |
三、地理观察与测量活动教学 |
第三节 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基本流程 |
第三章 高师地理师范生地理实践活动教学能力研究 |
第一节 高师地理师范生地理实践活动教学能力的体系构建 |
一、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设计能力 |
二、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开展能力 |
三、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评价能力 |
四、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创新能力 |
五、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反思能力 |
第二节 高师地理师范生地理实践活动教学能力的水平划分 |
一、地理实践活动教学设计能力的水平划分 |
二、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开展能力的水平划分 |
三、地理实践活动教学评价能力的水平划分 |
四、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创新能力的水平划分 |
五、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反思能力的水平划分 |
第四章 高师地理师范生地理实践活动教学能力的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 |
第一节 访谈思路 |
一、访谈目的 |
二、访谈对象 |
三、访谈工具 |
四、访谈问卷设计思路 |
五、访谈结果 |
第二节 高师地理师范生地理实践活动教学能力存在的问题 |
一、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设计能力不够全面 |
二、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开展能力比较薄弱 |
三、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评价能力较为欠缺 |
四、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创新能力极其匮乏 |
五、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反思能力略显不足 |
第三节 高师地理师范生地理实践活动教学能力的问题根源分析 |
一、地理实践课程的教学投入不足 |
二、高师地理院系与中学的联系不紧密 |
三、地理师范生的“师范性”弱化 |
第五章 高师地理师范生地理实践活动教学能力的培养策略 |
第一节 地理实践活动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策略 |
一、明确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主题 |
二、聚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流程 |
三、丰富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内容 |
第二节 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开展能力的培养策略 |
一、增加地理实践课程教学的投入 |
二、建立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开展平台 |
第三节 地理实践活动教学评价能力的培养策略 |
一、增强实践作品的指导意识 |
二、制作与运用评价量表 |
第四节 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 |
一、加强科学研究和论文撰写的训练 |
二、夯实专业基础知识 |
第五节 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反思能力的培养策略 |
一、强化反思指导 |
第六章 结语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创新点 |
第三节 研究不足 |
第四节 研究前景展望 |
附录 |
附录一:高师地理师范生地理实践活动教学能力的访谈提纲(高校教师版) |
附录二:高师地理师范生地理实践活动教学能力的访谈提纲(中学地理教师版) |
附录三:高师地理师范生地理实践活动教学能力的访谈提纲(地理师范生版)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民国时期浙大史地系“史地合一”教育理念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
(二)研究目的与方法 |
(三)相关文献综述 |
一、浙大史地系“史地合一”教育理念的形成与发展 |
(一)民国高等普通与师范院校史地教育概述 |
1.史地“合一”与“分立”的学科设置演变 |
2.史地“合一”与“分立”的办学实践概略 |
(二)浙大史地系“史地合一”教育理念的形成 |
1.南高学派“史地合一”教育的开拓 |
2.浙大史地系与南高学派的承继关系 |
(三)浙大史地系“史地合一”教育理念的内涵 |
1.密切的史地关系 |
2.通才的教育要旨 |
3.史地教学方法 |
4.史地教师素养 |
二、浙大史地系基于“史地合一”理念的教育实践 |
(一)浙大史地系常规的教学概况 |
1.培养方案 |
2.授课风貌 |
(二)浙大史地系丰富的课外活动 |
1.创建史地学会与筹办报告演讲 |
2.全社会史地教育的推动 |
三、浙大史地系“史地合一”教育评析 |
(一)浙大史地系“史地合一”教育的特色与贡献 |
(二)浙大史地系“史地合一”教育的启示 |
现今高校历史师范教育改革发展建议 |
具有“史地合一”特色的高校历史师范型人才培养方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7)西藏大学地理科学(师范)专业课程设置与中学地理教学衔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来源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现状 |
1.4.1 课程设置方面的研究 |
1.4.2 教学衔接方面的研究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5.3 研究思路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地理科学(师范)专业 |
2.1.2 课程设置 |
2.1.3 中学地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
2.1.4 教学衔接 |
2.2 理论基础 |
2.2.1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
2.2.2 终身教育理论 |
2.2.3 地理教学论 |
2.2.4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 |
第3章 地理科学专业课程设置与中学地理教学衔接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 地理科学(师范)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分析 |
3.1.1 专业课程设置变化分析 |
3.1.2 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
3.2 中学地理师资现状及需求调查分析 |
3.2.1 问卷调查及访谈情况说明 |
3.2.2 中学地理师资现状及需求调查分析 |
3.3 专业课程设置对中学地理教学改革的响应分析 |
3.4 衔接存在的问题 |
3.4.1 专业课程设置不完善 |
3.4.2 与中学缺乏交流 |
3.4.3 实践教学时间短,缺乏有效管理 |
第4章 地理科学专业课程设置与中学地理教学有效衔接的对策建议 |
4.1 优化地理科学(师范)专业课程设置 |
4.1.1 调整课程设置结构 |
4.1.2 衔接中学地理教学实际 |
4.1.3 增设教师综合素质类课程 |
4.2 搭建起大学和中学沟通合作的桥梁 |
4.2.1 推动大学与中学的交流合作 |
4.2.2 制定政策支持引导 |
4.3 强化地理教育实习 |
4.3.1 延长地理教育实习时间 |
4.3.2 加强对地理教育实习的考核管理 |
第5章 结语 |
5.1 基本结论 |
5.2 不足之处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中学地理师资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2 访谈提纲 |
致谢 |
(8)高中生地理实践力培养途径探索与实践 ——以河南省高师及其教育实习中学联合培养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地理核心素养凝练与地理实践力培养动态研究 |
(一)地理学发展史视角下的学科核心素养 |
(二)地理核心素养的凝练 |
(三)不同国家对学生地理实践力培养的要求 |
(四)国内地理实践力研究热点与趋势 |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地理核心素养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理论架构 |
一、地理核心素养构成及其相互关系 |
(一)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 |
(二)地理核心素养的构成及相互关系 |
二、地理实践力内涵 |
(一)地理实践活动 |
(二)地理实践力 |
三、地理实践力培养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
(二)建构主义理论 |
(三)“从做中学”理论 |
(四)“活动教学”理论 |
第三章 河南省高中地理实践力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 |
一、河南省作为调查对象的缘由 |
(一)基础教育问题的典型性 |
(二)实践资源贫乏有代表性 |
(三)调查的便利度优势 |
二、问卷调查 |
(一)问卷调查方案与实施 |
(二)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三、地理教师访谈 |
(一)访谈目的和对象 |
(二)访谈过程及内容 |
四、培养现状分析 |
(一)学校地理实践硬件设备资源短缺 |
(二)教师学科核心素养认知水平偏低 |
(三)学校管理体系不健全 |
五、开展个案实践解决资源不足 |
第四章 信阳师院与宋基中学资源共享联合培养个案初探 |
一、信阳师院与宋基中学的合作关系 |
(一)信阳师院的教育实习概况 |
(二)信阳师院的实践资源概况 |
(三)资源共享联合培养途径初探 |
二、“茶都信阳大美浉河”综合考察个案探索 |
(一)考察活动方案设计 |
(二)考察活动实施过程 |
(三)考察活动效果评价 |
三、联合培养个案实施的优点和缺陷 |
(一)个案的优点 |
(二)个案的缺陷 |
第五章 河南省高师与其实习中学联合培养途径研究 |
一、河南省高师教育实习基地概况 |
(一)高师的主要职能 |
(二)教育实习基地的类型及数量 |
(三)教育硕士的培养概况 |
二、联合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实施途径 |
(一)高师提供硬件资源是联合培养实施的基础 |
(二)双导师制是中学地理教师素养提升的制度保障 |
(三)教育实习生是联合培养落实实施的纽带 |
(四)合作共赢是高师与高中联合培养的推动力 |
三、联合培养地理实践活动案例设计 |
(一)观察类实践活动案例 |
(二)调查类实践活动案例 |
四、联合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经验总结 |
(一)可由地方高师推广到含地理专业的高校 |
(二)完善活动前与高中、高师、家长的沟通交流 |
(三)筛选有基础且对地理学习兴趣高的学生参加 |
第六章 结论 |
一、结论 |
二、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9)高师地理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现状分析——以云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师地理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背景 |
二云南省内高师地理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现状分析 |
(一)高师地理教师教育培养目标 |
(二)高师地理教师教育培养模式 |
(三)高师地理教师教育课程设置 |
(四)高师地理教师教育师资力量 |
三云南省内高师地理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
(一)学科专业课程多,教育类课程资源开发不足 |
(二)选修课程资源开发不足 |
(三)实践技能性课程资源开发不足 |
(四)特色性、地域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不足 |
四总结 |
(10)高中地理与高师教学衔接研究 ——以高师《气象学与气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意义 |
1.4 .研究技术路线与方法 |
2.高师《气象学与气候学》与高中地理教学相关现状调查 |
2.1 .教学相关性现状调查 |
2.1.1 .调查目的 |
2.1.2 .调查对象 |
2.1.3 .调查问卷设计 |
2.2 .结果分析与总结 |
2.2.1 .高师教师问卷分析 |
2.2.2 .高师大二、大四学生问卷分析 |
2.2.3 .问卷分析结论 |
3.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气象学与气候学》相关内容分析 |
3.1 .新旧课程标准的对比分析 |
3.2 .新旧课程标准中《气象学与气候学》相关内容分析 |
4.全国地理高考试卷中《气象学与气候学》相关内容分析 |
4.1 .近3年高考地理试卷总体分析 |
4.2 .高考地理试卷中《气象学与气候学》相关内容分析 |
4.2.1 .2016高考地理试卷相关内容分析 |
4.2.2 .2017高考地理试卷相关内容分析 |
4.2.3 .2018高考地理试卷相关内容分析 |
4.3 .《气象学与气候学》高考相关教学的分析 |
5.高师《气象学与气候学》与高中地理教学衔接分析 |
5.1 .高中地理与高师《气象学与气候学》知识内容分析 |
5.1.1 .高师《气象学与气候学》知识内容分析 |
5.1.2 .高中气象与气候知识内容分析 |
5.2 .高中地理与高师《气象学与气候学》相关衔接点分析 |
5.2.1 .高中“大气运动”与高师教学衔接分析 |
5.2.2 .高中“气压带与风带”与高师教学衔接分析 |
5.2.3 .高中“常见天气系统”与高师教学衔接分析 |
6.总结与建议 |
6.1 .总结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高中与高师《气象学与气候学》的有效性衔接现状调查问卷(高师教师卷) |
附录B 高中与高师《气象学与气候学》衔接现状调查问卷(高师大二学生卷) |
附录C 高中与高师《气象学与气候学》衔接现状调查问卷(高师大四学生卷) |
附录D 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重、难点统计(高中教师) |
四、高师地理学科的环境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地理课程思政任务要求与存在问题分析——兼论对高师地理专业思政建设的要求[J]. 彭俊芳,李春莹,袁书琪.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22
- [2]高中与高师人文地理知识的教学衔接研究 ——以“产业区位因素”为例[D]. 阳瑞珺. 湖南师范大学, 2021
- [3]地理高考与课程同向改革对地理教学的启示——兼论高师地理教学管理的改进[J]. 彭俊芳,李文,陈俊英,袁书琪,林明水.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21(01)
- [4]高师地理资源培养高中生地理实践力应用策略研究[D]. 张校博.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5]新课程背景下高师地理师范生地理实践活动教学能力的培养研究[D]. 杨雨.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6]民国时期浙大史地系“史地合一”教育理念与实践研究[D]. 张秋阳.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7]西藏大学地理科学(师范)专业课程设置与中学地理教学衔接研究[D]. 杨霞. 西藏大学, 2020(07)
- [8]高中生地理实践力培养途径探索与实践 ——以河南省高师及其教育实习中学联合培养为例[D]. 师雅兰. 信阳师范学院, 2020(07)
- [9]高师地理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现状分析——以云南省为例[J]. 赵乔,张艳萍,吴映梅. 教育现代化, 2019(A4)
- [10]高中地理与高师教学衔接研究 ——以高师《气象学与气候学》为例[D]. 杨延丽. 贵州师范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