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如何做好当前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蔡震宇[1](2021)在《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以兰州市XX热电公司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王亚婷[2](2021)在《刘少奇关于工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论述研究》文中提出刘少奇是第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是中国工人运动的杰出领袖,他在工运实践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尤其是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发挥和方式运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工运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对职工的思想政治引领,引导广大职工树立主人翁意识,将自身前途命运和国家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积极开创我国工运事业的新局面”。因此,研究刘少奇关于工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论述,可为当前加强工会建设和职工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借鉴参考。本论文分绪论、实践探索、理论思考和价值四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选题背景与研究价值,梳理学界已有关于刘少奇工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论述的科研成果,以及介绍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二章主要回顾刘少奇在领导工运中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探索。设“安源路矿工人运动”“五卅运动”“收回汉口英租界”“白区职工运动”“指导建国后的工会建设”等小节。论及刘少奇为提高职工群众文化水平和思想觉悟,采取创办工人学校、工人读书处、业余党校,改组工人俱乐部,建立工会等措施,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第三章主要阐述刘少奇关于工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设“认清工人阶级的重要地位”“明确工人阶级‘真实的目的’”“实现工人解放运动的具体途径”“强调对工人阶级的马列主义理论教育”“工会是共产主义学校”等五小节,全面阐述了刘少奇对工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认识、教育内容、教育渠道等内容。第四章主要论述刘少奇关于工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与理论思考的价值。设“发展丰富了马列经典作家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丰富了我国的工会建设理论”“丰富了党关于工人的思想政治政治教育理论”“促进了党的‘中心任务’的有效开展”“为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工人骨干”五小节,全面阐述了刘少奇关于工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论述的价值。刘少奇注重对工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工运实践中一直坚持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工人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充分发挥工会和学习组织等机构的重要作用,极大地提升了工人阶级的政治觉悟,为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和提供了重要思想保障。刘少奇关于工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论述不仅为当时的工人运动与工会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在当代同样熠熠生辉,具有价值与借鉴意义。
尚明瑞[3](2021)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在旷日持久的国际人才竞争中,谁赢得了青年,就赢得了未来和希望。如何在西方中心主义甚嚣尘上的背景下,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逐渐成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不可回避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坚持问题导向,紧紧围绕社会普遍关注的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问题,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借助现代集成创新的思想、理论、方法,从历史足迹中探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可能,从时代境遇中考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现实之需,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框架体系,按照“施教”与“受教”并存的逻辑理路,从七个方面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路径与保障措施。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可能性、具象性和目标性提供了理论支撑;贝塔朗菲的系统论、马可·伊恩斯蒂的集成创新理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兼容并蓄思想以及教育学中的整体性教育理论等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集成创新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就,日渐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构成元素,为今后的进一步集成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诸如,基础理论支撑度不强、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共识度不高、内容的“碎片化”、方法的协同性差等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内在动力。如同芯片集成一样,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诸多构成要素实现优化组合集成创新需要一个集成母版。“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背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脚踏中国教育的现实问题,面向教育发展的美好未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集成创新最理想的集成载体。在此基础上,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过程和受教过程的逻辑进路,构建了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框架体系。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全部要素,是集成创新的内容,涵盖了目标体系的集成创新、任务体系的集成创新、学科体系的集成创新、课程体系的集成创新、教学体系的集成创新、教学评价体系的集成创新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如何实现,就是要在继承创新的基础上,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倡导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的大思政、建立马克思主义大学科、依托现代信息化大数据、构建全国性思想政治教育大平台、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的大环境、培育反映铸魂育人规律的大成果、实现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大目标。同时,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还需要有良好的保障机制。要进一步加强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坚强领导,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在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中的关键作用。要进一步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财政投入力度,不断激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的动力。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监督管理水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尝试性地把物理学科的“集成”概念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对“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概念做出理论界定,并进行了系统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的专业学术范畴,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空间,对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借鉴价值和实践意义。
欧阳润[4](2020)在《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美关系遇到40年未有之复杂局面、毕业生人数逐渐增多等问题,大学生的就业思想波动频繁,各类就业观念不断涌现,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就业价值观。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就业教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和新观点,为大思政格局下做好大学生就业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在“大思政”格局下,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就业教育的全过程,构建多元、多维、协同、系统的就业育人体系,选拔好、培育好青年大学生,增强思政育人实效,有助于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大格局,能够有效增强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力度、广度和深度,对于开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着力培养大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极大价值。本研究把“大思政与就业教育的互融互通”作为理论逻辑,对大思政和就业教育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作了界定,概述了国内外关于就业教育的相关理论,从理论视角和社会视角阐述了就业教育相关理论,重点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领导人有关就业教育的理论。把“培养大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价值逻辑,通过对双一流高校、省属高校、民办高校、大专高校等院校的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并选择了部分学工干部、就业指导老师、一线辅导员、校外导师、企业HR、大学生个体进行访谈,详细了解大思政格局下就业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建议,重点了解分析不同区域、男女生就业价值观的倾向,分析存在的问题,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参考依据。以问卷调查及个体访谈的分析结果和笔者近20年的就业教育工作经验为现实基础,从社会、政府、用人单位、高校、家庭、大学生六个方面追根溯源,探究原因,主要为社会就业教育的复杂性因素、政府就业教育的不完善因素、高校就业教育的不到位因素、用人单位就业教育的不匹配因素、家庭就业教育的被动性因素、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非理性因素等问题,这也是本论文的现实逻辑。基于以上逻辑,本论文以构建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机制为基础,展开了对策研究:提出要构造社会、政府、用人单位、家庭、高校五位一体的引导场域,实施大学生自我教育、职业素养教育、职业规划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四元契合的就业教育方略,打造思政理论课程、就业指导课程、专业知识课程、人文素养课程四方协同的思政课堂,健全就业机制、激励机制、教师队伍建设三体联动的就业教育保障制度。
罗雨迪[5](2020)在《新时代国有企业青年职工职业心态及其思想政治工作引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顶梁柱”。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国有企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纵深发展,国有企业大而不强的弊端日益凸现,亟待进一步深化改革。习总书记多次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作为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中的生力军——青年职工,在社会变革中的职业心态较之已往的青年职工发生了很大变化,要充分发挥新时代青年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应该更好地分析其职业心态,把脉其思想状况,以增强其使命感和主人翁精神,在为实现中国梦的奋斗中焕发出青春色彩。本论文立足于新时代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背景,分析青年职工的职业心态状况及其问题,从而加强国有企业对青年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阐述选题的背景、研究的意义,以及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状况;第二部分是对选题的相关问题概述,主要分析了新时代国有企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青年职工的构成以及职业心态的内涵,以及职业心态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相互关系;第三部分是状况调查与问题分析,主要从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意志三个方面设计问卷,调查分析了国有企业青年职工的职业心态状况、问题及其因素影响;第四部分是加强国有企业青年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策略,主要是针对青年职工的职业心态,提出从职业发展、职业教育、健康心态等方面加强青年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引导他们树立积极正确的职业心态。
崔彤[6](2020)在《新时代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优化对策研究 ——以河南永煤集团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具有重大作用。加强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企业职工的思想政治素养,加强企业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有企业必须积极应对新时代的一系列新挑战,不断改进和优化其思想政治工作的策略,更好满足企业自身发展和职工发展的多重需要。经过长期的实践,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了许多积极成效:始终坚持占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阵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机构;具备了相对成熟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体系;积累了一些较为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当然,新时代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业已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包括国有企业所处外部环境带来的挑战、国有企业自身改革发展中内部出现的新问题的挑战、新兴媒体广泛普及带来的挑战等。对标新时代的目标要求,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企业对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仍然不足,导致实际工作中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有待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体系与时俱进的程度不够;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仍然比较传统与老套;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缺乏应有的力度。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社会的急剧变革导致职工思想观念的快速变化;思想政治工作主客体在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偏差;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不够完善;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一定程度上脱离职工的思想和工作生活实际;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创新不足,导致吸引力不强和实际效果不佳;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建设水准不能满足新时代需要。针对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问题与原因,必须把握新时代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机遇,进一步创新和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包括:坚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准则;坚定落实党的领导,以党建创新促进思想政治工作创新;落实“专兼结合、一岗双责”的任职方式,实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新机制;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统一,完善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体系;善于综合运用多种载体手段,创新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加强队伍建设,夯实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力基础;精准满足职工发展的需要,增强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实际效果。
黄琰[7](2020)在《新时代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以宜昌市交运集团为例》文中提出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体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企业发展始终,推动了国有企业不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提档升级,保证了国有企业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正确道路不断前进。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趋势、新机遇、新矛盾和新挑战,对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新时代国有企业既要把职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方向,激发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汲取思想政治工作具体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保证国有企业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的顺利实现。本文以宜昌市交运集团为研究视角,深入探讨新时代加强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本文由绪论、正文三个章节组成。绪论部分着重说明选题意义,强调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梳理解析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说明研究方法和可能的创新点。第一章对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展开概述,阐述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依据,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阶段,凸显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接续发展中继承创新,进而聚焦新时代背景,论述新时代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显着特征和主要任务。第二章考察宜昌市交运集团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将宜昌市交运集团置于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宏观背景下,立足企业经营管理实际,通过开展问卷调查和重点访谈,剖析宜昌市交运集团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做法、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不足,并从问题根源入手,厘清深层次原因。第三章结合宜昌市交运集团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证研究,同时牢牢把握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和任务,把职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使命担当,从加强党的领导、提高意识、丰富内容、创新方法、优化队伍、健全机制六个方面深入探讨新时代加强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尽管本文对新时代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在夯实基层组织、推进改革创新、构建治理体系、提升现代企业管理水平上进一步拓宽了研究领域。希望通过本文撰写,为稳步推进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有效支撑,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邱铁鑫[8](2020)在《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文中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余年来,中华民族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着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彰显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新中国的成立,使原本带有“铁路弱国”枷锁的中华民族有了朝着“铁路大国”“铁路强国”迈进的坚实基础。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铁路逐步实现了由落后于世界、到追赶世界、再到走在世界前列的历史性飞跃。在此过程中,中国大地上形成了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铁路文化,这些文化蕴含于新中国铁路的历史发展逻辑之中,不仅影响着新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走向,对于中国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深刻影响和改变人类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的现代工业文明成果,铁路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近代中国一大批仁人志士的关注,形成了一系列关于铁路建设的相关论述,构成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事业的思想渊源。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铁路建设相关论述、传承铁路人创造的革命文化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国情,充分发挥了铁路文化在发展经济、巩固国防、稳定社会、改善民生、转变民风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了中国铁路的大发展,促进了铁路文化建设事业的繁荣兴盛。习近平同志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新中国铁路文化事业的发展,反映了中国铁路自觉—自立—自强—自信的历程,更从侧面彰显出了中华民族走向文化自信的发展逻辑,是中国人民文化自信史的缩影。论文通过研究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问题,可以看到关乎新中国经济建设、文化发展、社会变迁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逐步坚定文化自信的全局性问题;可以看到从毛泽东到习近平,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作用的伟大实践。从文化自信的视角探究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历程,回答新中国铁路文化是什么、其建设的内容有哪些、体现了什么样的价值以及怎样建设新时代铁路文化等理论和现实问题,对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有着重要意义。立足于此,在文化自信的视域下,探究新中国铁路文化的内涵、特征、功能等基础理论问题,理顺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并重点梳理铁路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以及行为文化建设的历程和内容,从物质承担、价值内核、制度保障和形象展现四个层面阐释新中国铁路文化何以自信:一、铁路物质文化是铁路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具有以物质为载体的显着特点,与人类在铁路领域进行生产生活的实践联系得最为紧密,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在铁路领域进行实践活动所创造的最直观的成果。从铁路建筑文化建设和收藏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对新中国铁路物质文化建设进行了探究,反映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物质成果。二、铁路精神文化是铁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精神实质,是人类在铁路领域长期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理念、思维方式、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共同目标、精神风貌以及文艺作品等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精神文化理念,它彰显了铁路文化的价值内核。从铁路精神、铁路文艺、铁路思想政治工作等三个方面梳理了新中国铁路精神文化建设的历程和内容,凸显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三、铁路制度文化作为铁路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既是铁路物质文化的工具,又是铁路精神文化的产物,还是铁路行为文化的本质体现。它既不是纯物质形态的,也不是纯精神形态的,更不是纯行为形态的,而是一定的物质文化活动、一定的精神文化活动和一定的行为文化活动相结合的综合系统。从新中国铁路法规制度建设、铁路体制建设和铁路党建工作制度建设等方面理顺其脉络,总结其经验,揭示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制度因素和路径选择。四、铁路行为文化并不能与铁路企业文化划等号,它是铁路管理理念、精神风貌、经营态度、职工文化活动等文化因素的动态体现,也是铁路所塑造的精神状态、价值观念的折射,更是展示铁路形象的重要文化因素。从安全文化建设、服务文化建设和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三个方面呈现了新中国铁路行为文化建设的丰富内容,展示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良好形象。在总结70余年来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及其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探讨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原则、具体举措以及在建设过程中如何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使中国铁路不仅有“速度”,而且更加有“深度”。进而,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推动中国铁路文化的国际传播;在“交通强国”的战略目标下,助力新时代铁路软实力建设。
司宏伟[9](2019)在《重庆市国有企业青年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今,国内外形势正发生着深刻改变,各种社会思潮相继涌现,我国国有企业职工思想也有诸多变化,表现在独立性、差异性、多样性明显增强,价值观日趋多元化。在此背景中,青年职工作为国有企业的生力军,是推动国有企业向前发展的中坚力量,其思想政治教育也有了新的特点,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困境。注重青年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做大做强国有企业的迫切需要,是青年职工干事创业自我成就的内在需求。近年来,重庆国有企业主动把握新时代下的新要求,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治企兴企的思想基础,切实抓好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加强对青年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争取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成企业的竞争优势。明确重庆地区国有企业青年职工当前的思想状况,以及青年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时代所面临的困境,有利于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执政兴国理念,有利于增强新时代党的执政能力,有利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主要任务的顺利完成,有利于助推新时代重庆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新目标的达成。本论文将运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进行论述,借鉴前辈的研究成果,对当前新时代背景下重庆国有企业青年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系统的分析,掌握其实际情况,为重庆国有企业开展青年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一系列可行的对策和建议。本文除绪论、结论外还包括五个章节的内容:第一章:国有企业青年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概述。在把握国有企业青年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深入理解国有企业青年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根据其内涵归纳总结出国有企业青年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特征和特点,并分析出国有企业青年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有利于国有企业青年职工自身发展、开发青年人才资源、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第二章:重庆国有企业青年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状况。本章首先对重庆国有企业青年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进行分析,然后根据现状总结出重庆国有企业青年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成绩,主要有理论武装卓有成效,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功能增强;注重政策落实,加强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逐渐健全,体系日趋完整。第三章:重庆国有企业青年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重庆国有企业青年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在取得一定的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通过在重庆国有企业发放调查问卷、问题访谈等形式开展调查研究工作,收集真实完整的信息,结合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分析重庆国有企业青年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第四章:重庆国有企业青年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在总结出重庆国有企业青年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之后,进而分析出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第五章:加强重庆国有企业青年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在明确了重庆国有企业青年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形成的原因之后,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途径,切实增强重庆国有企业青年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从而更好地为重庆地区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和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保驾护航。
杨美慧[10](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西双版纳国有农场思想政治工作历程与现实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西双版纳农垦自创立以来,为云南省直至全国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保障国家天然橡胶资源的安全生产,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六十多年的发展历史进程中,云南高度重视农垦事业,农垦改革发展的步伐时刻砥砺前行。在各方面的努力下,西双版纳农垦事业改革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有改革就会有问题,改革因问题而起。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当前,全省农垦发展定位不够准确、管理体制有所缺失、经营机制不够灵活、农场法人实体地位落实不到位、国有资产功能性不强、政策保障力度不足等问题需要解决,部分农场经营还比较困难,部分职工生活水平有待提高,农垦区水电路田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这些问题既需要通过不断深化体制改革来解决,也需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形成共识,打牢思想基础。经济实现发展的思想基础有赖于思想政治工作。科学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国有农场改革和发展的生命线和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就外部环境而言,在当前中国新形势下,农场职工政治思想观念的转变,经济利益的不断调整,价值呈现多样化的转变,必然会给国有农场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比较过去传统式的农场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农场思想政治工作在工作内容、方式和工作对象上都发生了许多变化,怎样才能在这空前的社会改革浪潮中,面对瞬息万变的新情况以及新挑战,积极探求西双版纳国有农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向、新内容、新方法,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思考和解决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本文写作的思路和框架建立在国有农场和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基础之上,运用文献综述法、调查法,通过对文献资料的研读,对西双版纳国有农场走访调查,梳理出西双版纳国有农场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历程,总结其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现实问题,结合新时代背景下对农场提出的要求,最终提出加强和改进农场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建议。希望可以通过本文的写作来为西双版纳国有农场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二、浅谈如何做好当前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如何做好当前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2)刘少奇关于工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之处 |
第2章 刘少奇关于工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论述的相关历史活动 |
2.1 领导安源路矿工人运动 |
2.2 领导“五卅”运动与省港大罢工工人运动 |
2.3 领导工人收回汉口英租界 |
2.4 领导白区职工运动与苏区工会建设 |
2.5 指导建国后的工会建设 |
第3章 刘少奇关于工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论述的主要内容 |
3.1 认清工人阶级的重要地位 |
3.2 明确工人阶级“真实的目的” |
3.3 实现“工人解放运动”的具体途径 |
3.3.1 进行社会改造 |
3.3.2 提升工人的物质利益 |
3.3.3 提升工人阶级的政治地位 |
3.4 强调对工人阶级的马列主义理论教育 |
3.5 “工会是共产主义学校” |
第4章 刘少奇关于工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论述的价值 |
4.1 发展丰富了马列经典作家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
4.2 丰富了我国的工会建设理论 |
4.3 丰富了党关于工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
4.4 促进了党的“中心任务”的有效开展 |
4.5 为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工人骨干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由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的由来 |
(二)研究的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一)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
(二)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三、核心概念与主要内容 |
(一)论文研究的核心概念 |
(二)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的思路和框架 |
(二)研究的主要方法 |
五、研究重点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三)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思想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 |
(一)关于人的本质学说 |
(二)关于社会发展学说 |
(三)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 |
二、贝塔朗菲的系统论思想 |
(一)世界的系统性构成 |
(二)系统的功能和要素构成 |
(三)系统论思想的启迪 |
三、马可﹒伊恩斯蒂的技术集成理论 |
(一)关于“技术集成”概念的提出 |
(二)集成创新理论的发展过程及其主要模式 |
(三)集成创新理论的启示 |
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兼容并蓄思想 |
(一)兼容并蓄的哲学传统 |
(二)有容乃大的君子人格 |
(三)兼济天下的家国情怀 |
(四)兼容并蓄思想的启示 |
五、教育学中的整体性教育理论 |
(一)世界的整体性构成 |
(二)整体性理论的形成发展 |
(三)整体性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 |
(四)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作用 |
第二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历史前提 |
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历史回顾 |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初步探索阶段(1949年-1965年)——思政教育格局初建 |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曲折前进阶段(1966年-1978年)——片面强调阶级斗争 |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78年-1997年)——全国各地积极探索 |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范提高阶段(1998年-2012年)——国家层面规范协调 |
(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阶段(2012年-至今)——集成创新成为可能 |
二、思想政治教育成就为集成创新提供可能 |
(一)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成为集成创新的基本内核 |
(二)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成为集成创新的技术手段 |
(三)便捷有效的教学平台成为集成创新的交互载体 |
(四)不断巩固的意识形态提供集成创新的理论自信 |
(五)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提供集成创新的实现路径 |
(六)日趋完善的学科体系提供集成创新的专业支持 |
(七)软硬件的改善为集成创新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 |
三、思政教育基本经验为集成创新提供遵循 |
(一)坚持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 |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 |
(三)坚持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
(四)坚持围绕中心工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
(五)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与时俱进 |
(六)坚持对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 |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现实之需 |
一、基础理论不强、学科发展受限 |
(一)基础理论发展不充分 |
(二)学科体系架构不健全 |
(三)学科的专业性不强、实操性不够 |
二、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共识度不高 |
(一)莫衷一是的教育理念 |
(二)理念缺失所造成的影响 |
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化较差 |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表述不统一 |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针对性不强 |
四、思想政治教学方法协同性较差 |
(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断拓展 |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的问题 |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优化成为提高吸引力需要 |
五、思想政治教育技术平台融合度不够 |
(一)数字信息技术发展方兴未艾 |
(二)与现代技术融合尚处在探索阶段 |
(三)信息过载对主流信息的遮蔽 |
(四)现代教育技术冲击传统教学优势 |
(五)与现代技术高度融合成未来之需 |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基本框架 |
一、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基本面板 |
(一)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母版” |
(二)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鲜亮底色 |
(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领导力量 |
(四)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文化根基 |
(五)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价值导向 |
(六)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外部条件 |
二、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要素构成 |
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内在逻辑 |
(一)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起点 |
(二)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主线 |
(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支点 |
(四)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归宿 |
第五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主要内容 |
一、目标体系的集成创新 |
(一)目标及其作用 |
(二)教育目标及其异化问题 |
(三)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
(四)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集成优化 |
二、任务体系的集成创新 |
(一)任务及其作用 |
(二)教育的根本任务 |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
(四)任务体系的细化明确 |
三、组织体系的集成创新 |
(一)组织及其结构 |
(二)教育行政管理组织的架构 |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组织 |
(四)组织体系的创新管理 |
四、学科体系的集成创新 |
(一)学科的内涵与作用 |
(二)“马学科”的领航功能 |
(三)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
(四)“马学科”的创新发展 |
五、课程体系的集成创新 |
(一)课程体系 |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集成创新 |
(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体系集成创新 |
六、教学体系的集成创新 |
(一)教学体系集成创新原则 |
(二)教师队伍的培养建设 |
(三)教学场域的情景构建 |
(四)教学内容的取舍整合 |
(五)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 |
(六)教学效果的考核反馈 |
七、评价体系的集成创新 |
(一)种类繁多的教育教学评价 |
(二)不当评价造成的影响与危害 |
(三)教育教学评价的规范与整合 |
第六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路径选择 |
一、提升认识高度,形成从中央到地方协同发力的大格局 |
(一)格局的内涵与价值 |
(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大格局的内在逻辑 |
(三)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的内容构成 |
二、扩大育人广度,建立从理论到实践的全员育人大思政 |
(一)科学认识“大思政”的意蕴与特征 |
(二)认真贯彻落实十大育人体系 |
三、夯实学科体系,建设马克思主义引领的社会科学体系 |
(一)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引领作用 |
(二)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 |
四、依托现代科技,培育信息化条件下的精准育人大数据 |
(一)学习信息思维转变思想观念 |
(二)依托数据资源丰富内容 |
(三)借助信息技术革新方法 |
五、净化社会风气,营造有利于高校学生健康成长大环境 |
(一)顺应时代潮流,坚定政治方向 |
(二)优化社会环境,形成育人合力 |
(三)开展学风校风建设,美化学校育人环境 |
(四)弘扬优良家教家风,建构和谐成长环境 |
六、强化使命担当,实现教育强国和自由全面发展大目标 |
(一)坚定做到“两个维护” |
(二)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
(三)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
第七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保障体系 |
一、进一步加强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坚强领导 |
(一)百年辉煌造就中国共产党卓越的领导才能 |
(二)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对群众的教育和动员 |
(三)中国共产党有丰富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经验 |
(四)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
二、进一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关键作用 |
(一)保证教育者先受教育 |
(二)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导作用 |
(三)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综合素质 |
三、进一步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财政投入力度 |
(一)进一步加大高校经费投入,强化经费投入的育人导向 |
(二)加大专项发展资金支持,改善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物质装备 |
(三)加大科研项目资金扶持,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水平 |
(四)加大师资培养资金支持,提高思政课教师的专业能力 |
(五)加大红色研学资金支持,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社会认知能力 |
(六)积极筹措社会资金,给予思政课教师一定的专项补贴 |
四、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监督管理水平 |
(一)明确管理责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监督管理水平 |
(二)严抓专项检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 |
(三)深化重点督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
(四)强化整改责任,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长效机制 |
结语: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需要久久为功 |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连续性的施教过程 |
二、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是个复杂的渐进过程 |
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需要久久为功持续化推进 |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定有美好的前程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0.1.1 选题背景 |
0.1.2 研究意义 |
2.国内外研究现状 |
0.2.1 国内研究现状 |
0.2.2 国外研究现状 |
0.2.3 研究述评 |
3.研究思路 |
4.研究方法 |
5.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第1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1 大思政的概念及内涵 |
1.1.1 大思政的内涵 |
1.1.2 大思政的基本特征 |
1.2 大学生就业教育及相关概念 |
1.2.1 就业概念 |
1.2.2 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内涵 |
1.2.3 大学生就业教育的特点 |
1.2.4 我国高校就业教育的历史进程 |
1.3 大思政与就业教育的关系 |
1.3.1 大思政与就业教育的互通性 |
1.3.2 大思政与就业教育的互融性 |
第2章 就业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就业教育相关的理论 |
2.1.1 劳动分工理论 |
2.1.2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2.1.3 社会主义劳动就业理论 |
2.2 中共历代领导人有关就业教育的理论 |
2.2.1 毛泽东有关就业教育的思想 |
2.2.2 邓小平有关就业教育的理论 |
2.2.3 江泽民有关就业教育的重要论述 |
2.2.4 胡锦涛有关就业教育的重要论述 |
2.2.5 习近平有关就业教育的重要论述 |
2.3 就业教育的理论借鉴 |
2.3.1 职业选择匹配理论 |
2.3.2 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
2.3.3 职业锚理论 |
2.3.4 其他相关的理论 |
2.4 实证分析的社会视角 |
2.4.1 双元结构理论 |
2.4.2 人力资本理论 |
2.4.3 择业动机理论 |
第3章 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
3.1 调查问卷的思路、设计与实施 |
3.1.1 调查问卷的基本思路与总体框架 |
3.1.2 调查问卷的总体安排 |
3.2 调查问卷的实施开展 |
3.3 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 |
3.3.1 样本结果分析 |
3.3.2 交叉性结果分析 |
第4章 大思政格局下就业教育存在问题的缘由分析 |
4.1 社会就业教育的复杂性因素 |
4.1.1 新就业形态对大学生就业教育带来新挑战 |
4.1.2 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对大学生就业教育带来新问题 |
4.1.3 西方不良思潮对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冲击 |
4.1.4 封建传统腐朽文化对大学生就业教育的侵袭 |
4.2 政府就业教育的不完善因素 |
4.2.1 政策引导有缺位 |
4.2.2 就业监管有缺失 |
4.2.3 信用体系不完善 |
4.2.4 大学生实习管理及激励机制不健全 |
4.3 高校就业教育的不到位因素 |
4.3.1 就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 |
4.3.2 思政教育与就业教育融合不紧密 |
4.3.3 就业教育理念稍显滞后 |
4.3.4 就业教育保障体系弱化 |
4.4 用人单位就业教育的不匹配因素 |
4.4.1 选才标准与学生的职业能力匹配度还需提升 |
4.4.2 用人标准存在歧视的现象 |
4.5 家庭就业教育的被动性因素 |
4.5.1 影响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 |
4.5.2 参与就业教育主动性不够 |
4.6 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非理性因素 |
4.6.1 责任意识 |
4.6.2 就业观念 |
4.6.3 就业适应 |
4.6.4 就业态度 |
第5章 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对策研究 |
5.1 构建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机制 |
5.1.1 总体目标 |
5.1.2 工作原则 |
5.1.3 育人模式 |
5.1.4 实施内容 |
5.2 构造“五位一体”的引导场域 |
5.2.1 社会要营造良好氛围 |
5.2.2 政府要完善服务体系 |
5.2.3 高校要创新育人方式 |
5.2.4 用人单位要健全公平机制 |
5.2.5 家庭要构建和谐环境 |
5.3 实施大学生“四元契合”的就业教育方略 |
5.3.1 大学生自我教育 |
5.3.2 职业素养教育 |
5.3.3 职业规划教育 |
5.3.4 社会实践教育 |
5.4 打造“四方协同”的课堂思政 |
5.4.1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融入作用 |
5.4.2 加强专业知识的课程思政教育 |
5.4.3 加强人文素养课程的引导元素 |
5.4.4 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就业教育课程思政体系 |
5.5 健全“三体联动”的就业教育保障制度 |
5.5.1 优化就业机制保障 |
5.5.2 优化激励就业机制 |
5.5.3 优化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
结论与展望 |
附录 关于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现状的调查问卷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5)新时代国有企业青年职工职业心态及其思想政治工作引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状况 |
1.2.2 国外研究状况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主要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内容 |
1.3.4 创新之处 |
第2章 相关问题概述 |
2.1 新时代提出的历史背景及其现实意义 |
2.1.1 新时代提出的历史背景 |
2.1.2 新时代提出的现实意义 |
2.2 新时代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
2.2.1 新时代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
2.2.2 新时代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中面临的挑战 |
2.2.3 新时代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
2.3 新时代国有企业青年职工及其职业心态的界定 |
2.3.1 青年职工的构成及特点 |
2.3.2 职业心态的内涵与结构 |
2.3.3 新时代国有企业青年职工职业心态的重要性 |
2.4 青年职工职业心态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相互关系 |
2.4.1 职业心态需要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 |
2.4.2 思想政治工作应以职业心态为抓手 |
第3章 当前国有企业青年职工职业心态的调查与问题分析 |
3.1 当前国有企业青年职工职业心态的状况调查 |
3.1.1 职业认知状况 |
3.1.2 职业情感状况 |
3.1.3 职业意志状况 |
3.2 国有企业青年职工职业心态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3.2.1 重物质获取,轻精神追求 |
3.2.2 重工作稳定,轻职业发展 |
3.2.3 重个人得失,轻企业生存 |
3.3 影响国有企业青年职工职业心态的主要因素 |
3.3.1 社会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 |
3.3.2 企业管理体制弊端的影响 |
3.3.3 青年职工自身修养的影响 |
第4章 新时代国有企业青年职工职业心态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策略 |
4.1 以职业发展为方向,增强青年职工的职业认同感 |
4.1.1 建立青年职工职业发展规划 |
4.1.2 加强青年职工职业培训力度 |
4.1.3 搭建青年职工职业晋升渠道 |
4.2 以职业教育为抓手,培育青年职工的职业责任感 |
4.2.1 以文化人,提升青年职工的思想认知 |
4.2.2 以情感人,培养青年职工的良性情绪 |
4.2.3 以行导人,培养青年职工的责任意识 |
4.3 以健康心态为导向,强化青年职工的职业荣誉感 |
4.3.1 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 |
4.3.2 注重青年职工职业心态的疏导 |
4.3.3 提升青年职工的职业核心竞争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6)新时代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优化对策研究 ——以河南永煤集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析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4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
2 新时代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及新挑战 |
2.1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含义与特点 |
2.2 新时代加强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 |
2.3 新时代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
2.4 新时代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机遇 |
3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成就和问题——以河南永煤集团为例 |
3.1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情况调研 |
3.2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成就 |
3.3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
3.4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 |
4 优化新时代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建议 |
4.1 坚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准则 |
4.2 坚定落实党的领导以党建创新促进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
4.3 落实“专兼结合、一岗双责”的任职方式实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新机制 |
4.4 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统一完善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体系 |
4.5 善于综合运用多种载体手段创新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 |
4.6 加强队伍建设夯实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力基础 |
4.7 精准满足职工发展的需要增强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效果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新时代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调查问卷(企业职工卷) |
附录2 新时代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访谈提纲(企业职工)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新时代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以宜昌市交运集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四、基本概念界定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概述 |
第一节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依据 |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渊源 |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理论体系 |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回顾 |
一、恢复调整阶段(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 |
二、重建加强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20世纪末) |
三、改革发展阶段(党的十六大至十八大召开之前) |
四、全面创新阶段(党的十八大至今) |
第三节 新时代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显着特征 |
一、新时代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复杂性 |
二、新时代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性 |
三、新时代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服务性 |
四、新时代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开放性 |
第四节 新时代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务 |
一、坚定不移维护党中央权威 |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
三、推进民主法治保障高质量发展 |
四、全面深化改革筑就中国梦 |
第二章 宜昌市交运集团思想政治工作现状探析 |
第一节 宜昌市交运集团企业简介 |
第二节 宜昌市交运集团思想政治工作主要做法 |
一、建立相对完善的思想政治工作机构 |
二、确立以生产经营为中心的思政工作指导方针 |
三、确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 |
四、树立思想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理念 |
第三节 宜昌市交运集团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 |
一、思想政治工作根基不断筑牢 |
二、思政工作沟通网络逐步改善 |
三、思政工作助力企业文化建设 |
四、思政工作体现新时代人本向度 |
第四节 宜昌市交运集团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不足 |
一、部分基层单位生命线作用弱化 |
二、思想政治工作内容覆盖面较窄 |
三、运行体系融合时代发展不够 |
四、政工队伍综合素质有待提升 |
第五节 宜昌市交运集团思想政治工作不足的原因 |
一、思想政治工作理念认识不足 |
二、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体系单一 |
三、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缺乏创新 |
四、思想政治工作专业人才匮乏 |
第三章 新时代加强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 |
第一节 加强党对国企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 |
一、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
二、切实加强党对国企的全面领导 |
第二节 提高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意识 |
一、转变国有企业领导者的观念 |
二、增强国企政工人员的责任意识 |
三、践行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要求 |
四、担当职工向往美好生活的新使命 |
第三节 丰富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内容 |
一、政治素质与业务素质并重 |
二、系统教育与日常教育并行 |
三、以党建引领“三建”共建互促 |
四、加强国有企业民主法治建设 |
五、促进职工与组织全面发展 |
第四节 创新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方法 |
一、以与时俱进为指导开拓创新 |
二、以企业文化为载体激发活力 |
三、以先进典型为标杆带动后进 |
四、以生产经营为中心促进提升 |
五、以网络新媒体为阵地扩大声量 |
第五节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
一、明确国企政工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
二、提高政工人员政治和专业素质 |
三、推进政工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 |
四、树立国企政工队伍良好发展形象 |
第六节 健全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配套机制 |
一、建立考核评价激励机制 |
二、创新选人用人育人机制 |
三、压实内部沟通反馈机制 |
四、建立健全培训教育机制 |
五、杜绝履职监督机制漏洞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攻读法学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科研成果 |
附录二 :宜昌市交运集团思想政治工作调查问卷 |
致谢 |
(8)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境)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境)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目标、方法及创新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思想渊源与指导思想 |
2.1 近代中国铁路倡导者的铁路建设思想 |
2.1.1 盛宣怀的铁路建设思想 |
2.1.2 詹天佑的铁路建设思想 |
2.1.3 梁士诒的铁路建设思想 |
2.1.4 孙中山的铁路建设思想 |
2.1.5 张嘉璈的铁路建设思想 |
2.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铁路观 |
2.2.1 马克思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
2.2.2 恩格斯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
2.2.3 列宁、斯大林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
2.3 中国共产党人的铁路建设思想 |
2.3.1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
2.3.2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
2.3.3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
2.3.4 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
2.3.5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铁路建设的相关论述 |
第3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基础理论探析 |
3.1 基本概念界定 |
3.1.1 文化 |
3.1.2 铁路文化 |
3.1.3 新中国铁路文化 |
3.1.4 文化自信 |
3.2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结构、特征与功能 |
3.2.1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结构 |
3.2.2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特征 |
3.2.3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功能 |
3.3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异同比较 |
3.3.1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共同点 |
3.3.2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不同点 |
3.4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历程彰显文化自信 |
3.4.1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内涵 |
3.4.2 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 |
第4章 反映文化自信物质成果的新中国铁路物质文化建设 |
4.1 新中国铁路建筑文化建设 |
4.1.1 有着鲜明时代印记的车站文化建设 |
4.1.2 展现深刻时代价值的铁道文化建设 |
4.2 新中国铁路收藏文化建设 |
4.2.1 有着卓越历史贡献的铁路机车 |
4.2.2 有着特殊历史回忆的铁路车票 |
4.2.3 有着重要历史价值的铁路纪念章(碑) |
第5章 彰显文化自信价值内核的新中国铁路精神文化建设 |
5.1 新中国铁路精神生产 |
5.1.1 革命斗争精神的传承 |
5.1.2 铁路建设精神的彰显 |
5.2 新中国铁路文艺创作 |
5.2.1 难以消解的文化矛盾心理 |
5.2.2 浓郁的红色文化气息 |
5.2.3 多样性的铁路文艺表达 |
5.3 新中国铁路思想政治工作 |
5.3.1 加强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 |
5.3.2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育爱国精神 |
5.3.3 加强思想政治宣传,增强思想性和政治性 |
5.3.4 加强路风教育,展现“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 |
第6章 体现文化自信制度保障的新中国铁路制度文化建设 |
6.1 新中国铁路法规制度建设 |
6.1.1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铁路法制建设 |
6.1.2 改革开放到新时代以前的铁路法制建设 |
6.1.3 新时代的铁路法制建设 |
6.2 新中国铁路体制建设和党建工作制度建设 |
6.2.1 新中国铁路体制建设 |
6.2.2 新中国铁路党建工作制度建设 |
第7章 塑造文化自信良好形象的新中国铁路行为文化建设 |
7.1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 |
7.1.1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理念 |
7.1.2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实践 |
7.2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 |
7.2.1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理念 |
7.2.2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实践 |
7.3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 |
7.3.1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的意义 |
7.3.2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的实践 |
第8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及新时代建设路径探析 |
8.1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 |
8.1.1 国家建设的动脉 |
8.1.2 时代精神的表征 |
8.1.3 释放人情的场域 |
8.1.4 国际舞台的名片 |
8.1.5 中国故事的素材 |
8.2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路径 |
8.2.1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原则 |
8.2.2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几点举措 |
8.3 创造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新辉煌以增强文化自信 |
8.3.1 注入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底气 |
8.3.2 “一带一路”倡议下推动中国铁路文化的国际传播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博览轨迹”——铁路文化的实地考察 |
附录2:近代中国铁路车站文化略谈 |
附录3:改革开放以来部分铁路文学杂志创刊表 |
附录4:新中国铁路安全主要法规名录表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
(9)重庆市国有企业青年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选题的依据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选题的理论意义 |
(三)选题的现实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有企业青年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国内研究现状 |
(二)企业青年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国外研究现状 |
(三)企业青年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述评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国有企业青年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 |
一、国有企业青年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内涵 |
(一)国有企业 |
(二)思想政治教育 |
(三)青年职工思想政治教育 |
(四)国有企业青年职工思想政治教育 |
二、国有企业青年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特征 |
(一)当前我国国有企业青年职工思想特点 |
(二)当前我国国有企业青年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特点 |
三、国有企业青年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
(一)有利于国有企业青年职工自身发展 |
(二)有利于国有企业开发青年人才资源 |
(三)有利于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
第二章 重庆国有企业青年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状况 |
一、重庆国有企业青年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调查情况简介 |
二、重庆国有企业青年职工思想现状分析 |
(一)青年职工的成才意识强烈,但参与思想政治学习的主动性不足 |
(二)青年职工自主化意识较强,但集体主义观念比较淡化 |
(三)青年职工对企业改革发展有较强的认同感,但亲身参与改革的热情较低 |
三、重庆国有企业青年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成绩 |
(一)理论武装卓有成效,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功能增强 |
(二)注重政策落实,认真贯彻中央精神 |
(三)工作机制逐渐健全,体系日趋完整 |
第三章 重庆国有企业青年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
一、国有企业青年职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实践活动不足 |
二、国有企业青年职工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有待加强 |
三、国有企业青年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力量较薄弱 |
四、国有企业青年职工思想政治教育责任机制需完善 |
五、国有企业青年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方式采用有待提高 |
第四章 重庆国有企业青年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对国有企业青年职工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 |
二、国有企业青年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原因 |
三、国有企业青年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较为落后 |
四、国有企业青年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定位不够明确的原因 |
五、国有企业青年职工思想政治教育人力、财力保障相对薄弱 |
六、国有企业青年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受国际环境影响 |
第五章 加强重庆国有企业青年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 |
一、重庆国有企业青年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 |
(一)科学化的发展方向 |
(二)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
(三)规范化的发展方向 |
二、加强重庆国有企业青年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 |
(一)加强重庆国有企业青年职工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建设 |
(二)将重庆国有企业青年职工思想政治教育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 |
(三)变革重庆国有企业青年职工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模式 |
(四)加强重庆国有企业青年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
(五)建立健全重庆国有企业青年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访谈提纲 |
新时代国有企业青年职工思想政治教育情况的调查问卷 |
致谢 |
(10)改革开放以来西双版纳国有农场思想政治工作历程与现实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及趋势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的基本框架及创新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困难与应对之策 |
四、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西双版纳国有农场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历程 |
第一节 西双版纳国有农场历史回顾 |
一、我国国有农场的发展历程 |
二、西双版纳国有农场的发展历程 |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西双版纳国有农场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几个主要阶段 |
一、改革开放初期的农场思想政治工作 |
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中的农场思想政治工作 |
三、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农场思想政治工作 |
第三章 新时代对西双版纳国有农场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
第一节 农场职工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内容创新的要求 |
一、农场职工群众对美好生活需求的表现 |
二、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必须围绕农场职工群众的需求来进行创新 |
第二节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调动职工群众主体性的新要求 |
一、调动职工群众的主体性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完善“五个机制”的建设 |
二、农场职工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向 |
第三节 解决现实问题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方式方法创新的要求 |
一、解决现实问题要求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理念 |
二、解决现实问题要求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 |
第四章 西双版纳国有农场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现实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西双版纳国有农场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现实问题 |
一、国有农场思想政治工作部门“身兼多职”,职能弱化 |
二、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不能适应新要求 |
三、农场企业化改革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复杂化 |
四、思想政治工作与职工的思想、生活、工作实际脱节 |
五、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单一化 |
第二节 西双版纳国有农场思想政治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农场职工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
二、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发生变化 |
三、思想政治工作管理体制有所调整 |
第五章 新时代加强和改进西双版纳国有农场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
第一节 提升农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管理水平 |
一、思想政治队伍建设要符合新时代的要求 |
二、强化农场工作人员和职工对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的观念意识 |
三、加大对农场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创新力度 |
第二节 正确定位农场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 |
一、农场干部 |
二、农场职工 |
第三节 创新农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 |
一、做好宣传,增强国有农场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性 |
二、做好调查研究,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预见性 |
三、做好信息公开,增强国有农场思想政治工作的透明性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浅谈如何做好当前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以兰州市XX热电公司为例[D]. 蔡震宇. 兰州财经大学, 2021
- [2]刘少奇关于工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论述研究[D]. 王亚婷.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D]. 尚明瑞. 兰州大学, 2021(09)
- [4]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D]. 欧阳润. 南昌大学, 2020(02)
- [5]新时代国有企业青年职工职业心态及其思想政治工作引导研究[D]. 罗雨迪. 湖北工业大学, 2020(04)
- [6]新时代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优化对策研究 ——以河南永煤集团为例[D]. 崔彤.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4)
- [7]新时代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以宜昌市交运集团为例[D]. 黄琰. 三峡大学, 2020(06)
- [8]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D]. 邱铁鑫.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6)
- [9]重庆市国有企业青年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司宏伟. 西南大学, 2019(05)
- [10]改革开放以来西双版纳国有农场思想政治工作历程与现实问题研究[D]. 杨美慧. 云南财经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