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进溃疡性结肠炎灌肠方法及结肠镜下的效果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李正辉[1](2021)在《祛风胜湿健脾方治疗脾虚湿蕴证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该研究通过采用祛风胜湿健脾方联合美沙拉秦治疗脾虚湿蕴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观察患者服药前后临床症状、中医证候、肠黏膜改善情况等,以评估祛风胜湿健脾方对该证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1月就诊于石家庄市中医院肛肠一科的溃疡性结肠炎(脾虚湿蕴型)患者,共计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32例,应用美沙拉秦肠溶片口服(1g 3/日)联合美沙拉秦栓入肛(0.5g 1/晚)治疗,治疗组32例,在此基础上给予祛风胜湿健脾颗粒口服,早晚各一次。两组常规治疗8周后,观察两组临床综合疗效、中医证候疗效、中医症状积分、内镜下黏膜疗效、C-反应蛋白及红细胞沉降率,以及用药后不良反应。疗程结束后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P>0.05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结果:经分析治疗前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严重程度、病变范围、中医证候积分、内镜分级均具有可比性(P>0.05),观察8周后:(1)中医症状单项积分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腹泻、腹痛、脓血便、腹胀、食少、肢体倦怠、神疲懒言七个方面,经组内比较,P<0.01,具有显着性差异。腹泻、腹痛、腹胀、食少、肢体倦怠、神疲懒言方面,经组间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脓血便方面,经组间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2)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总积分经组内比较,P<0.01,具有显着性差异。经组间比较,P<0.01,具有显着性差异。(3)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中医证候疗效有效率分别为93.3%和83.3%,P<0.01,具有显着性差异。(4)C-反应蛋及红细胞沉降率积分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CRP和ESR经组内比较,P<0.01,具有显着性差异。经组间比较,P<0.01,具有显着性差异。(5)Baron内镜评分积分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aron内镜评分分级经组内比较,P<0.01,具有显着性差异。经组间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6)结肠镜下黏膜疗效比较: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结肠镜黏膜疗效有效率分别为76.6%和73.3%,P>0.05,无统计学意义。(7)Mayo评分积分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Mayo评分积分经组内比较,P<0.01,具有显着性差异。经组间比较,P<0.01,具有显着性差异。(8)临床综合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综合疗效,经组间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9)安全性指标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安全性指标均未出现明显异常。结论:祛风胜湿健脾方联合美沙拉秦和单用美沙拉秦均可改善脾虚湿蕴型UC患者的临床症状,在腹痛、腹泻、腹胀、食少、神疲懒言、肢体倦怠这些方面,祛风胜湿健脾方联合美沙拉秦效果优于对照组,但在脓血便改善方面两者效果相当;两种治疗措施均能降低患者的Mayo评分及炎症指标,但祛风胜湿健脾方联合美沙拉秦效果优于对照组;同时均可促进肠黏膜的修复,但两者疗效相当;且在治疗期间内祛风胜湿健脾颗粒联合美沙拉秦,对人体不会造成不良反应。
邢潇潇[2](2021)在《经典名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湿热证患者的循证医学分析》文中指出背景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类涉及到多学科的炎症性肠道疾病,与自身免疫系统功能失调密不可分,发病率日益增高,为患者生活带来极大不便。部分UC患者在接受不同周期与浓度的西药治疗失败后,出现肠道炎症加重,甚而继发贫血、水钠潴留、营养不良、感染等并发症,而此时围手术期的风险与手术的难度也随之加大。急性重症溃疡性结肠炎更是有着进展快、病死率高的特点,因此应在疾病缓解期尽快给予有效治疗方法。除应用常规西药缓解患者症状外,中医药在UC的治疗中起不容忽视的作用。临床使用发现,经典名方白头翁汤、葛根芩连汤、芍药汤对于湿热证型的UC患者均有一定的疗效。最新指南中中药治疗亦提及上三方,但此三方临床治疗UC的疗效无明确比较,对于证型相似、症状难以明确区分的患者该如何选择,仍有待研究。目的此研究旨在探索经典名方白头翁汤、葛根芩连汤、芍药汤治疗湿热证型UC的疗效对比,为临床方剂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循证医学,传统Meta分析通过对病理检查评分、结肠镜检查评分、血清炎症因子TNF-α评分、血清炎症因子IL-17评分、血清炎症因子IL-1 β评分、血清炎症因子IL-6评分等连续性变量采用随机效应模型、Cohen’s d、95%CI等方法;对二分类变量总有效率采用随机效应模型、相对危险度RR(Relative Risk)、95%CI和L’Abbe图等方法分析;不同研究间的异质性大小通过Q统计与I2进行评价;异质性来源可通过Meta回归及气泡图辅助分析;运用剪补分析的漏斗图和Egger检验来评估纳入研究的发表偏倚。贝叶斯分析通过运用Stata16.0及GeMTC软件绘制纳入文献的临床总有效率的证据网络图、校正漏斗图、预测区间图、计算各闭合环的不一致性大小,运用GeMTC绘制总有效率概率排序图。结果基于循证医学的传统Meta分析结果:(1)初步检索收录1268篇文献,最终纳入10项研究,观察组431例,对照组430例;(2)运用白头翁汤治疗组较对照组的总有效率高(RR=1.28,95%CI[1.09,1.50],p=0.00);(3)白头翁汤治疗组在肠黏膜病理检查评分方面,均低于对照组(SMD=-1.38,95%CI[-1.70,-1.06],p=0.00),具有统计学意义;(4)白头翁汤治疗组的结肠镜检查评分变化较对照组更为显着,分数低于对照组(SMD=-1.25,95%CI[-1.57,-0.93],p=0.00),具有统计学意义;(5)在两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方面,白头翁汤治疗组TNF-α水平(SMD=-1.33,95%CI[-1.70,-0.95],p=0.00)、IL-17 水平(SMD=-1.54,95%CI[-1.89,-1.19],p=0.00)、IL-1 β 水平(SMD=-2.75,95%CI[-3.18,-2.32],p=0.00)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6)葛根芩连汤治疗组在改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TNF-α水平(SMD=-0.81,95%CI[-1.07,-0.54],p=0.00)、IL-6水平(SMD=-1.20,95%CI[-2.00,-0.41],p=0.00)方面均较对照组疗效显着,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7)芍药汤较对照组在改善UC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方面疗效显着(RR=1.31,95%CI[1.11,1.53],p=0.00),具有统计学意义。网状Meta分析通过补充纳入28篇文献进行分析后发现,芍药汤与柳氮磺吡啶比较(OR=10.14,95%CI[2.56,41.09]),白头翁汤与柳氮磺吡啶比较(OR=6.99,95%CI[1.91,27.71]),葛根芩连汤合白头翁汤与柳氮磺吡啶比较(OR=4.62,95%CI[1.27,17.16]),美沙拉嗪与柳氮磺吡啶比较(OR=2.93,95%CI[1.61,5.41]),结果差异均具有临床统计学意义。结论循证医学传统Meta分析表明,白头翁汤、葛根芩连汤、芍药汤较常规西药可更有效地提高湿热证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改善患者诸多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网状Meta分析表明,在改善UC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方面,芍药汤合葛根芩连汤>芍药汤>白头翁汤>葛根芩连汤合白头翁汤。
陈晨[3](2021)在《溃疡性结肠炎“以痈论治”策略的临床疗效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 的:首先,通过理论研究,总结姜树民教授“以痈论治”UC的学术思想及经验。然后,通过临床试验,观察消痈止痢汤治疗活动期大肠湿热型UC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最后,通过动物实验,分析消痈止痢汤疗效的可能作用机制。为“以痈论治”UC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和科学依据。资料与方法:首先,通过理论研究,梳理姜树民教授“以痈论治”UC学术思想的师脉传承,总结姜师对UC祖国传统医学病因、病机的认识,挖掘其对本病的治疗特色及经验,并对消痈止痢汤的配伍特点、组方原则、方药功效进行分析。其次,通过临床研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48例UC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予美沙拉嗪缓释颗粒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消痈止痢汤颗粒剂治疗,疗程为2个月,疗程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中医主要证候总积分、改良Mayo评分、Baron内镜评分、IBDQ评分及血常规、肝肾功等安全性指标进行评价。最后,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先将51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和造模组,对造模大鼠通过自由饮用4%DSS溶液,7天建立UC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再将造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消痈止痢汤低、中、高剂量组和柳氮磺吡啶组,并将全部大鼠连续7天灌胃治疗,空白组与模型组灌等量的生理盐水,中药组及西药组分别灌不同浓度的消痈止痢汤水煎液和柳氮磺吡啶混悬液。实验期间,每天观察大鼠的一般状态、体质量、便潜血等情况。疗程后,对大鼠麻醉、取材,腹主动脉取血,分离结肠组织。最后,观察各组大鼠的一般状态、体质量、结肠长度、DAI评分的变化情况;观察病理下组织形态,并对组织学评分;ELISA法对血清中IL-1β、IL-6、TNF-α和MPO含量进行检测;免疫组化法对结肠组织中磷酸化的ERK、JNK、p38MAPK、NF-κ Bp65蛋白进行检测,并测定平均光密度值;Western blot法对结肠组织中ERK、JNK、p38MAPK、NF-κ Bp65蛋白及磷酸化蛋白检测,并测定灰度值。结果:一 理论研究姜树民教授认为UC“脾虚为发病之本”,“湿热、毒、瘀”为关键病理因素,“毒热致痈”为发病特点,认为UC的病机为:湿热壅滞,凝滞气血,热极成毒,浊毒相互胶结,下结肠腑,脂络受损,血肉腐败,酿化成痈。临证善用托法,采用“消痈去腐”的治疗原则,创立“消痈止痢汤”。二 临床研究1.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0.9%,对照组78.3%,治疗组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3.中医主要证候总积分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比较,均下降(P<0.05);且治疗组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4.改良Mayo评分比较:两组较治疗前比较,Mayo评分均下降(P<0.05);且治疗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5.Baron内镜评分比较:两组较治疗前比较,Baron内镜评分均下降(P<0.05);且治疗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6.IBDQ评分比较:经过治疗,两组较治疗前比较,IBDQ评分均升高(P<0.05);且治疗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7.安全性指标检测:两组患者在疗程后,血常规、肝肾功检测均正常,全部病例未出现不良反应。三 实验研究1.UC模型成功的复制①大鼠在造模期间,从第3天便隐血试验开始呈现阳性(+);从第4-5天逐渐出现体质量下降、大便变稀,便隐血试验呈强阳性(+++);从第6-7天开始,大便中混有鲜血。②结肠组织肉眼和病理学观察结果:肉眼可见结肠黏膜表面充血、糜烂,距肛门口4-6cm处最为明显;病理下可见黏膜上皮破坏明显、隐窝结构消失、杯状细胞大量减少、黏膜层及下层大量炎性细胞浸润。2.消痈止痢汤对UC大鼠一般状态变化的影响疗程后,空白组大鼠状态活跃、皮毛光泽、进食正常、大便正常。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皮毛缺乏光泽,食量下降,活动量减少,精神萎靡,大便中混有鲜血。与模型组比较,各剂量中药组及西药组对大鼠的一般状态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3.消痈止痢汤对UC大鼠体质量变化的影响实验期间内,空白组大鼠体质量逐渐增加,并在实验第14天达到最大值;而模型组大鼠从第3天开始,体质量逐渐下降,在实验第14天下降到最低值,与空白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各剂量中药组及西药组,在第1周时间内,体质量下降程度同模型组相同(P>0.05);实验结束后,各中药剂量组及西药组大鼠的体质量同模型组比较均增加(均P<0.01)。4.消痈止痢汤对UC大鼠DAI评分变化的影响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DAI评分显着增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剂量中药组和西药组评分均降低(P<0.05,P<0.01)。5.消痈止痢汤对UC大鼠结肠长度变化的影响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结肠显着缩短(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剂量中药组及西药组显着变长(P<0.01)。6.消痈止痢汤对UC大鼠组织病理学变化的影响①显微镜下:空白组,大鼠结肠黏膜表面组织完整,隐窝结构正常,排列规整,可见大量杯状细胞,无炎性细胞浸润;模型组,黏膜上皮损伤严重,隐窝结构消失,杯状细胞大量减少,组织中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与模型组比较,高剂量组和西药组黏膜上皮完整,隐窝结构排列规则,杯状细胞明显增多,少量炎性细胞浸润;中剂量组黏膜上皮较完整,隐窝结构排列欠规则,可见隐窝萎缩、分支,炎症细胞浸润减轻;低剂量组,黏膜上皮完整性略有改善,炎性细胞浸润略有减轻,隐窝结构仍破损明显。②病理组织学评分: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评分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剂量中药组和西药组均明显降低(P<0.05,P<0.01)。7.消痈止痢汤对大鼠血清中IL-1β、IL-6、TNF-α和MPO含量的影响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血清中IL-1β、IL-6、TNF-α和MPO含量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剂量中药组及西药组血清中IL-1β、IL-6、TNF-α和MPO含量明显降低(P<0.05,P<0.01)。8.免疫组化法对组织中磷酸化的ERK、JNK、p38MAPK、NF-κ Bp65蛋白含量进行检测①光镜下结果:p-ERK、p-JNK、p-p38MAPK、p-NF-κ Bp65蛋白主要表达于细胞浆,在结肠黏膜层和黏膜下层均有不用程度的表达,均呈棕色或棕黄色。②p-ERK含量: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剂量中药组及西药组显着降低(P<0.05,P<0.01)。③p-JNK含量: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剂量、高剂量组、西药组显着降低(P<0.01),低剂量组无差异(P>0.05)。④p-p38含量: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剂量、高剂量组、西药组显着降低(P<0.01),低剂量组无差异(P>0.05)。⑤p-NF-κ Bp65含量: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剂量中药组及西药组显着降低(均P<0.01)。9.Western blot对大鼠结肠组织中ERK、JNK、p38MAPK、NF-κ Bp65及磷酸化蛋白检测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中ERK、JNK、p38MAPK、NF-κ Bp65及其磷酸化的蛋白水平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除了低剂量组在p-JNK蛋白含量上与模型组无明显差异外(P>0.05),各不同剂量中药组及西药组大鼠结肠组织中ERK、JNK、p38MAPK、NF-κ Bp65及其磷酸化蛋白水平显着降低(P<0.05,P<0.01)。结 论:1.姜树民教授“以痈论治”UC理论渊源明确、学术特色鲜明,创立“消痈止痢汤”,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新的治疗思路。2.消痈止痢汤联合西药,与单纯西药对比,可明显提高活动期大肠湿热型轻中度UC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降低中医主要证候总积分、改善主要临床症状、降低内镜下黏膜评分、促进肠道黏膜溃疡的愈合以及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3.在临床试验中,患者各安全性指标未出现变化、未出现不良反应,消痈止痢汤安全有效,无毒副作用,可在临床上推广。4.消痈止痢汤对DSS诱导的UC模型大鼠的一般状态有明显改善作用,并可抑制结肠黏膜组织病理学损伤。5.UC模型大鼠血清中IL-1β、IL-6、TNF-α炎性细胞因子和MPO的含量明显增高,且其含量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6.消痈止痢汤能通过抑制UC模型大鼠血清中L-1 β、IL-6、TNF-α炎性细胞因子和MPO的含量,来改善肠道炎症反应、降低黏膜组织损伤。7.消痈止痢汤治疗UC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MAPK信号通路的活化,下调NF-κB转录因子的表达,阻止NF-κB的核移位,降低促炎性细胞因子的转录和释放,从而发挥抗炎疗效。
孔海霞[4](2021)在《溃疡性结肠炎中寒热药物临床使用规律及对温度受体表达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辨证用药的寒热规律分析目的:已通过检索近十年文献得到活动期和缓解期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用药特点,活动期以清热药为主,缓解期以补虚药为主,而在药性的统计中,活动期以寒凉药物为主,缓解期以温热药为主。进一步明确我院中医药治疗UC不同疾病分期下的中药用药规律。方法:2015年5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脾胃病科和肛肠科住院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录入其住院病历处方药物组成建立数据库,对单药药味、药性及功效分布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统计得到UC活动期重度共计用药100味,使用总频次共474次,中度用药110味,使用总频次共681次,轻度用药141味,使用总频次共977次,缓解期用药117味,使用总频次共496次;在药类分布上,UC活动期的重度和中度均以清热药为主,活动期的轻度及缓解期均以补虚药为主;在药性分布上,UC活动期重度使用的药物性味以寒凉药为主,频率41.77%;中度、轻度及缓解期使用的药物性味以温热药为主,频率分别为41.41%、40.94%、38.31%;聚类结果显示,UC活动期以白头翁汤为基础方,随着疾病的活动度下降,温热药物的应用逐渐增多,缓解期以参苓白术散为主方。结论:UC主要治疗原则以祛邪泻实、调和脾胃气机为主,活动期偏重清法和缓解期偏于补法,活动期随着病情活动度减轻,使用的药物药性偏于温热。第二部分经典寒热方剂对肠道温度受体TRPV1和TRPM8通道蛋白表达的影响目的:在基于疾病分期进行寒热辨证的基础上,观察经典寒热方剂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道温度受体TRPV1和TRPM8通道蛋白表达的影响,探索寒热辨证施治法起效的分子生物学基础。方法:1.分组:将SD大鼠44只,体质量218~224 g,于实验开始前适应性喂养一周后随机选取4只大鼠留取肠道标本作为基线数据。剩余4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5只、模型组25只;对照组分别于造模第10天、17天、24天随机选取5只大鼠处死留取数据;模型组大鼠于造模第10天随机处死5只,并随机分出5只作为清热组;模型组造模第17天随机处死5只,并随机分出5只作为温阳组。2.造模:除空白对照组大鼠予蒸馏水自由饮用,模型组通过自由饮用4.5%硫酸葡聚糖钠盐溶液(DSS溶液)建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造模第10天起,模型组大鼠继续自由饮用1%DSS溶液维持7天;造模第17天起,所有动物均自由饮用蒸馏水。3.给药:造模第10天起,清热组予以白头翁汤10.5 g/kg/d;造模第17天起,温阳组予以理中汤8.4g/kg/d,均予每日1次灌胃并持续治疗1周。4.每日记录大鼠一般情况、饮水量,每日称取体重记录。5.通过HE染色及组织病理学评分,对大鼠进行模型确认及疾病分期。6.使用Western-blot法检测温度受体TRPV1、TRPM8蛋白的表达。明确UC大肠湿热证和脾胃虚寒证大鼠温度受体表达的特点,同时评价经典寒热方剂对UC的治疗作用及对TRPV1、TRPM8蛋白的表达影响。结果:1.由DSS诱导的大鼠溃疡性结肠炎,在自由饮用4.5%DSS溶液第10天大鼠表现为易激惹、明显的粘液脓血便以及体重的下降,提示大鼠UC模型诱导成功。2.体重:空白对照组大鼠的体重逐渐增加,无异常。造模第10天、第17天,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体重下降,无统计学差异(P>0.05);造模第24天,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体重上升,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较同期模型组体重值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病理炎症评分:与同期空白对照组相比,各模型组评分显着上升,P<0.01,具有显着性差异;予以白头翁汤、理中汤分别治疗1周后,炎症评分均有下降,P<0.01,具有显着性差异。4.模型组温度受体表达情况:基线及各对照组中均可见TRPV1的阳性表达,且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模型组(D10)、模型组(D17)、模型组(D24)与同期空白对照组相比,TRPV1表达下调。基线及各对照组中均可见TRPM8的阳性表达,且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模型组(D10)、模型组(D17)、模型组(D24)与同期空白对照组相比,TRPM8表达逐渐下调(P>0.05)。5.治疗组温度受体表达情况:清热组较同期模型组TRPV1表达水平下调(P>0.05),温阳组较同期模型组TRPV1的表达上调(P>0.05)。清热组TRPM8较同期模型组表达水平上调(P>0.05)。温阳组TRPM8较同期模型组表达上调(P>0.05)。6.发现了 rV1/M8变化曲线。基线组大鼠是寒温平衡,以此数据作为基线,用TRPV1及TRPM8表达量的比值(缩写为rV1/M8)可得到一条寒热相对变化曲线,可看出,在溃疡性结肠炎炎症极期时,rV1/M8表达上升,TRPM8快速下调,TRPV1下调不明显,与UC活动期以大肠湿热证的辨证相一致;在炎症后期,TRPV1表达快速下调,TRPM8下调趋势缓慢,rVl/M8表达下调,与UC缓解期的脾胃虚寒证的辨证相一致。经白头翁汤治疗后,rV1/M8较模型组同期下调明显,同时低于寒温平衡线;经理中汤治疗后,rV1/M8下调,且低于寒温平衡线。结论:1.DSS溶液可以诱导出的大鼠UC模型,具有良好的剂量-时间-病理相关性,能够基本模拟UC的大肠湿热及脾胃虚寒证,适合进行UC的寒热证研究。2.随着UC辨证阶段转化,温度受体表达出现规律性变化,在大肠湿热阶段,TRPV1、TRPM8下调;在脾胃虚寒阶段,TRPV1下调,TRPM8下调。3.寒温方剂按照传统分阶段辨证使用能够有效减轻肠道组织炎症,同时可干预温度受体的表达水平。清热方剂可降低TRPV1表达,温阳方剂可提升TRPV1表达;清热方剂可提升TRPM8表达,但温阳方剂也可提升TRPM8表达。温度受体可能是传统寒热药物的疗效作用靶点之一。4.rV1/M8与UC的传统寒热辨证具有较好的契合性,需要进行进一步验证并深入研究。
杨朋[5](2021)在《芍药汤加减保留灌肠联合美沙拉嗪肠溶片口服治疗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1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芍药汤加减保留灌肠联合美沙拉嗪肠溶片口服对大肠湿热型UC患者的临床疗效,并与单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比较,客观评价芍药汤保留灌肠联合美沙拉嗪肠溶片口服的疗效。2方法本研究共纳入于芜湖市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就诊的60例UC患者(不含脱落病例),且中医辨证均为大肠湿热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组采用芍药汤加减保留灌肠联合美沙拉嗪肠溶片口服,对照组单用美沙拉嗪肠溶片口服治疗,疗程均为4周,观察治疗前、后ESR与hs-CRP的水平、内镜下黏膜表现及治疗前、治疗2周和治疗4周时中医症状评分变化,通过SPSS 24.0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的差异。3结果从内镜下黏膜病变疗效评价上看,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3%(p<0.05);从中医证候疗效评价上看,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67%(p<0.05)。且两组均无不良事件发生。4结论(1)在本次60例大肠湿热型UC患者研究中,男性患者比女性多;(2)在本次60例大肠湿热型UC患者研究中慢性复发型患者最多,病变范围以左半结肠为主,严重程度以中度为主;(3)芍药汤加减保留灌肠联合美沙拉嗪肠溶片口服能降低大肠湿热型UC患者的炎症反应程度;(4)芍药汤加减保留灌肠联合美沙拉嗪肠溶片口服能促进大肠湿热型UC患者病变黏膜的愈合;(5)芍药汤加减保留灌肠联合美沙拉嗪肠溶片口服能改善大肠湿热型UC患者的临床症状,尤其是在腹泻、腹胀、黏液脓血便、口干口苦及里急后重等方面。
刘亦阳[6](2020)在《自拟中药口服联合臭氧水灌肠治疗肝郁型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自拟中药口服联合臭氧灌肠治疗肝郁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性,验证口服自拟中药联合臭氧灌肠疗效优于单纯使用美沙拉嗪缓释颗粒,体现了观察组中西医结合方案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方法:将60例合格受试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使用口服自拟中药联合臭氧灌肠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口服美莎拉嗪缓释颗粒。2周为一疗程,每例均治疗两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综合评分、结肠镜下黏膜变化情况、中医各证候疗效分析、中医评分分析、焦虑抑郁HADS评分及不良反应情况,采用统计学方法对两组疗效进行分析处理。结果:经过四周治疗以后,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为80.00%,经统计学分析,P<0.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结肠镜下黏膜疗效经统计分析P>0.05,疗效无明显差异,说明在黏膜改善方面,疗效相当。在中医各证候分析中,黏液血便证候P>0.05,说明两组在黏液血便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疗效无显着差异;在腹痛、腹泻、胸胁胀痛、喜太息、嗳气、食少纳呆症状方面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在焦虑抑郁HADS评分中,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发生任何不良反应。结论:根据临床观察,观察组的自拟中药口服联合臭氧灌肠治疗肝郁型溃疡性结肠炎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的单纯使用美沙拉嗪缓释颗粒,对于患者的其他症状,如腹痛、腹泻、胸胁胀痛、喜太息、嗳气、食少纳呆症状方面疗效明显,没有明显副作用。在情志改善方面疗效明显,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的心理情绪问题,缓解症状,控制病情发展。证实了此种方法可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对情志及其他伴随症状也有明显的改善,彰显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特色与优势,在临床治疗上提供多种选择。
王慧芳[7](2020)在《葛根消疡汤治疗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通过观察经验方葛根消疡汤联合美沙拉嗪治疗活动期轻中度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在中医证候、用药安全性方面进行对比研究,为葛根消疡汤的临床应用及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课题选取至青海省中医院、青海大学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部就诊,符合溃疡性结肠炎诊断标准,中医辨证为大肠湿热证的患者61例,经患者知情同意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29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予以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葛根消疡汤并随证加减。治疗8周后,对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中医证候疗效及安全性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中医证候改善方面,两组治疗前后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身热、肛门灼热、小便短赤症状积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中西医与西医治疗方法均可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对于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后对腹泻、黏液血便、腹痛、肛门灼热症状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在里急后重、小便短赤及身热症状方面,两组无明显差异。治疗组证候积分与对照组证候总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西医结合疗法在改善患者中医证候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治疗组治愈7例,显效13例,有效5例,无效3例,其总有效率为89.29%,对照组治愈2例,显效5例,有效17例,无效6例,其总有效率为80.00%,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葛根消疡汤联合美沙拉嗪治疗活动期轻中度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疗效优于单用美沙拉嗪疗效,可明显改善患者腹泻、腹痛、黏液血便、肛门灼热症状,且治疗过程中无明显不良反应,具有安全性。
李月月[8](2020)在《溃疡性结肠炎六经辨证规律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次研究运用六经辨证理论体系,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的六经辨证分型及用药规律,为临床使用六经辨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提供研究基础。方法:根据溃疡性结肠炎西医诊断标准、《伤寒论》六经辨证要素,制定溃疡性结肠炎六经辨证信息采集表,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广西玉林市中医院住院患者,并符合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及剔除标准的149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病历资料采集,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中医四诊资料、肠镜表现、肠粘膜病理表现、用药情况等,运用六经辨证的方法,得出每位患者的六经分型。运用Excel、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及统计学分析,探究溃疡性结肠炎的六经分布情况。结果:1.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中,男女发病比率为:1.04:1,男性发病率稍高于女性。年龄段31-40岁男性发病最多,而年龄段51-60岁女性发病最多。年龄中位数为46岁。BMI平均为21.37±2.98 kg/㎡。2.本研究对象,发病人群城市患者多于农村患者,脑力劳动者发病高于体力劳动者(P<0.05)。3.本研究病例,病程1-5年者多见,临床类型以慢性复发型为主,病变范围以左半结肠、直肠为主,严重程度以中、轻度为主,活动期明显多于缓解期。4.本研究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以解粘液便(64.43%)、血便(59.06%)、腹痛(53.02%)、腹泻(48.32%)、大便溏烂(32.21%)等为主;肠镜下以充血(50.43%)、糜烂(40.94%)、溃疡(37.58%)、肠道脓性分泌物增加(37.58%)为主。肠镜活组织病理检查多见隐窝脓肿(29.53%)、隐窝炎(26.85%)。5.本次研究观察对象,六经分型发病最多的是阳明病,有50例,占33.56%;其次是太阴病有47例,占31.54%;发病最少的是太阳病,有2例,占1.34%。六经各证型出现频率依次为阳明病>太阴病>少阳病>少阴病>厥阴病>太阳病。6.本研究病例六经证型与年龄、性别存在差异(P<0.05)。青年人以阳明病多见,中年人以太阴病多见,老年人以少阴病多见。男性患者以阳明病多见,女性患者以太阴病多见。7.本研究六经证型与病程长短、临床分期存在差异(P<0.05),而病变范围、临床类型、病情程度与六经分型未见相关性(P>0.05)。活动期以阳明病多见,缓解期患者以太阴病常见。六经各证型病程<1年者以阳明病多见;病程1年以上多见太阴病。8.本研究六经分型与肠镜表现及病理表现具有相关性(P<0.05)。结肠镜下充血、水肿、息肉多见于太阴病,糜烂、溃疡、脓性分泌物增多多见于阳明病。病理表现为隐窝炎、隐窝脓肿及隐窝结构改变在阳明病所占比例最大,肉芽组织增生在太阴病患者中所占比最大。9.本研究病例内服中药方中补益药的使用频率最高,其次是清热药、化瘀止血药、祛湿药、理气药,单味中药中使用频率前3位的依次是甘草、白术、茯苓。灌肠外用方中清热药使用频率最高,其次是止血药,单味中药中使用频率前3位的依次是黄连、地榆、白头翁/白术。结论:1.溃疡性结肠炎六经分型男性以阳明病多见,女性以太阴病多见,青年以阳明病多见,中年人以太阴病多见,老年人以少阴病多见。2.溃疡性结肠炎六经辨证分型以阳明病、太阴病、少阳病多见。3.溃疡性结肠炎六经分型与病程长短及临床分期存在相关性。4.溃疡性结肠炎六经分型与肠镜象及其病理表现相关,可为六经辨证分型提供参考依据。5.溃疡性结肠炎内服治疗缓解期以健运太阴脾土为主,活动期以清阳明经湿热为主,外用灌肠以清热为主,重在局部,六经辨证可从阳明、太阴论治。
张天彬[9](2020)在《健脾活血解毒颗粒联合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虚实夹杂证轻度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健脾活血解毒颗粒联合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虚实夹杂证轻度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临床疗效,在临床运用中研究本病的一般特点及中医证候,为今后运用中医药治疗本病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本研究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80例患者为本病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40例,单独给予美沙拉嗪肠溶片口服治疗(0.25g/片,每次1.0g,一天4次);治疗组40例,在对照组给药基础上,予健脾活血解毒颗粒(日一剂,分2次调服);4周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均治疗2个疗程后停药观察。观察内容包括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疗效、结肠镜下黏膜病变形态(Baron评分)、肠粘膜活检病理组织学改变(Geboes指数评分)、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疾病活动指数(Mayo评分)、患者生活质量评分(IBDQ评分)及治疗药物副作用。评价健脾活血解毒颗粒联合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虚实夹杂证轻度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的适用性与临床疗效。结果:(1)临床症状积分:两组治疗结束后,临床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P<0.05),且治疗组临床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两组治疗虚实夹杂证轻度活动期溃疡型结肠炎均有明显效果,而且健脾活血解毒颗粒联合美沙拉嗪治疗本病优于单独使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2)中医证候疗效: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有效率为88.6%,对照组为68.5%,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在提高中医证候疗效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结肠镜下黏膜病变形态: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aron内镜评分均比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4)肠粘膜活检病理评分(Geboes指数评分):治疗后,两组Geboe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下降(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治疗有效果,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5)血清CRP、ESR水平:治疗后两组炎症指标CRP、ESR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说明治疗有效;而相比对照组,治疗组炎症因子指标下降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健脾活血解毒颗粒联合美沙拉嗪肠溶片对虚实夹杂证轻度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炎症的改善程度优于单独应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6)疾病活动指数(Mayo评分)、患者生活质量评分(IBDQ评分):两组Mayo评分、IBDQ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说明治疗有效;而与对照组对比,治疗组改善程度更大(P<0.05),说明健脾活血解毒颗粒联合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虚实夹杂证轻度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优于单独使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7)药物副作用:在治疗过程中,对照组共有2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其余78人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血常规、肝肾功能均无特殊异常。结论:(1)健脾活血解毒颗粒联合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UC临床疗效显着,能明显提高中医证候疗效、减轻UC炎症、改善肠粘膜、降低疾病活动度、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患者临床不适症状。(2)健脾活血解毒颗粒联合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虚实夹杂证轻度活动期UC的疗效稳定,在治疗期间无明显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王童[10](2020)在《清中化裁汤保留灌肠治疗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大肠湿热证患者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清中化裁汤保留灌肠治疗活动期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大肠湿热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方法:本研究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法,将6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活动期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大肠湿热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予以清中化裁汤保留灌肠治疗,对照组予以美沙拉秦灌肠液保留灌肠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周。治疗周期结束后,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中医证候疗效、电子结肠镜下病变肠黏膜评分及综合治疗效果。结果:治疗2周后观察组有28例患者完成试验,对照组有29例患者完成试验。1.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疾病严重程度、病变累及范围、纤维电子结肠镜下病变肠黏膜分级、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等资料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中医证候疗效方面:治疗2周后,观察组有效率为96.42%,对照组有效率86.21%,P<0.05,两组数据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观察组在改善中医症状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3.两组在肠镜下病变肠黏膜评分方面:Z=-5.705,P<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观察组在改善患者中医症状方面,效果较对照组更好。4.综合疗效方面:治疗2周后,观察组完全缓解18例,有效8例,总有效率为92.86%。治疗2周后,对照组完全缓解13例,有效11例,总有效率为82.76%。说明观察组综合疗效方面优于对照组。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命体征、血尿常规、生化功能及心电图均在正常范围,说明两组药物安全性均尚可。结论:清中化裁汤保留灌肠可有效缓解活动期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大肠湿热证患者的腹泻、腹痛、黏液脓血便、肛门灼热等临床症状,在修复病变肠黏膜时治疗效果显着,且疗效优于美沙拉秦灌肠液,安全性良好,可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二、改进溃疡性结肠炎灌肠方法及结肠镜下的效果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改进溃疡性结肠炎灌肠方法及结肠镜下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祛风胜湿健脾方治疗脾虚湿蕴证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病例来源 |
2 病例选择 |
2.1 诊断标准 |
2.2 病例纳入标准 |
2.3 病例排除标准 |
2.4 剔除标准 |
2.5 脱落标准 |
2.6 终止标准 |
2.7 样本量确定方法 |
3 试验方法 |
3.1 病例分组 |
3.2 试验用药 |
4 观察指标及观测时点 |
4.1 安全性指标 |
4.2 疗效指标 |
4.3 观测时点 |
5 疗效评价标准 |
5.1 临床综合疗效评定标准 |
5.2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 |
5.3 肠黏膜疗效评定标准 |
6 统计方法 |
结果 |
1 基本资料可比性分析 |
1.1 病例完成情况 |
1.2 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
1.3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
1.4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
1.5 治疗前活动性改良Mayo评分 |
2 中医症状比较 |
2.1 主要症状积分比较 |
2.2 次要症状积分比较 |
2.3 治疗前后中医疗效总分比较 |
3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 |
4 两组治疗前后ESR组内以及组间比较 |
5 两组治疗前后CRP组内以及组间比较 |
6 两组治疗前后Baron内镜评分组内以及组间比较 |
7 结肠镜下黏膜疗效评价 |
8 两组治疗前后Mayo内镜评分组内以及组间比较 |
9 临床综合疗效评价 |
讨论 |
1 立题依据 |
2 选方立法依据 |
2.1 立法依据 |
2.2 组方述要 |
2.3 药物论述 |
3 祛风胜湿健脾方治疗脾虚湿蕴型UC作用机制探讨 |
3.1 消补并施,健脾利湿以止泻 |
3.2 升降相应,共复脾胃之和降 |
3.3 肺脾同调,培土生金防传变 |
3.4 肝脾同调,抑木扶土止痛泻 |
3.5 气血同调,补气养血助正气 |
4 疗效分析 |
4.1 中医症状疗效评价比较 |
4.2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4.3 黏膜病变疗效评价比较 |
4.4 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 |
4.5 综合疗效评价比较 |
5 安全性分析 |
6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溃疡性结肠炎的西医研究进展 |
1 概述 |
1.1 定义 |
1.2 流行病学 |
2 发病机制 |
2.1 遗传因素 |
2.2 感染因素 |
2.3 环境因素 |
2.4 免疫因素 |
2.5 肠道微生物因素 |
2.6 精神心理因素 |
3 西医治疗UC现状 |
3.1 一般治疗 |
3.2 内科治疗 |
3.3 粪菌移植 |
3.4 手术治疗 |
3.5 干细胞移植 |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概述 |
1 历史沿革 |
2 病因病机 |
2.1 病因 |
2.2 病机 |
3 中医治疗UC进展 |
3.1 中药内服治疗 |
3.2 外治法 |
4 风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
4.1 风药的概念 |
4.2 风药治疗UC的中医理论依据 |
5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附件 |
作者简介 |
(2)经典名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湿热证患者的循证医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西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
1 西医对UC治疗的研究进展 |
2 中医对UC治疗的研究进展 |
3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西医治疗对溃疡性结肠炎炎症因子的影响 |
1 促炎性细胞因子 |
2 抗炎性细胞因子 |
3 其他因子 |
4 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文献研究 |
前言 |
第一部分 经典名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湿热证患者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
1 资料与设计 |
2 文献检索与处理 |
3 结果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溃疡性结肠炎湿热证患者药物治疗的贝叶斯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2 文献检索与处理 |
3 数据提取与分析 |
4 结果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附录一 PubMed检索策略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溃疡性结肠炎“以痈论治”策略的临床疗效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姜树民教授“以痈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的学术思想及经验 |
1 “以痈论治”学术特色的师脉传承 |
2 “以痈论治”UC及“毒热致痈”的源流考析 |
3 UC的病因和病机 |
4 姜师治疗UC特色及经验 |
5 姜师治疗UC用药特色 |
6 消痈止痢汤的组方解析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消痈止痢汤”治疗活动期大肠湿热型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消痈止痢汤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一般状态和黏膜组织形态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实验二 消痈止痢汤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血清中IL-1β、IL-6、TNF-α和MPO含量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实验三 消痈止痢汤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MAPK信号通路和NF-κB蛋白表达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4)溃疡性结肠炎中寒热药物临床使用规律及对温度受体表达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溃疡性结肠炎分期辨治用药规律的文献研究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TRPV1和TRPM8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表达特征及中药的调控特点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辨证用药的寒热规律分析 |
前言 |
1. 研究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纳入排除标准 |
1.3 方法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研究结果 |
2.1 资料总计 |
2.2 频数分布 |
2.3 类别分布 |
2.4 UC不同疾病分期聚类分析结果 |
3. 小结与讨论 |
3.1 药物频数 |
3.2 药类药性分布 |
3.3 聚类分析结果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经典寒热方剂对肠道温度受体TRPV1、TRPM8的表达影响 |
前言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试剂、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动物选择与分组 |
2.2 DSS诱导的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的制备 |
2.3 大鼠给药方法 |
2.4 大鼠称重方法 |
2.5 大鼠整体观察 |
2.6 实验动物样品的采集方法及处理 |
2.7 结肠组织的固定、切片及HE染色 |
2.8 western blot检测大鼠结肠组织中TRPV1、TRPM8蛋白表达 |
2.9 统计学处理数据 |
3. 实验结果 |
3.1 一般状态观察 |
3.2 大鼠体重变化(单位 g) |
3.3 大鼠结肠组织病理学评分及结肠组织病理切片下观察 |
3.4 DSS诱导的大鼠UC结肠组织TRPV1、TRPM8蛋白表达特点 |
3.5 白头翁汤、理中汤对DSS诱导的大鼠UC结肠组织TRPV1、TRPM8蛋白表达的影响 |
3.6 发现rVl/M8与溃疡性结肠炎传统的寒热辨证之间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具有作为寒热证指标的潜力 |
4. 讨论 |
4.1 炎症不同时期温度受体变化的特点 |
4.2 白头翁汤调控温度受体的表达 |
4.3 理中汤调控温度受体的表达 |
4.4 白头翁汤、理中汤调控rV1/M8的表达 |
5. 结论 |
6.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 |
附录2 综述一中筛选的文献目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芍药汤加减保留灌肠联合美沙拉嗪肠溶片口服治疗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Main Abbreviation)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选择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2.3 纳入标准 |
1.2.4 排除标准 |
1.2.5 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观察指标 |
2.3 疗效评价标准 |
2.4 安全评价指标 |
2.5 统计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年龄分布特点 |
3.2 性别分布特点 |
3.3 临床分型分布特点 |
3.4 治疗前后ESR与hs-CRP指标的变化 |
3.4.1 ESR的变化 |
3.4.2 hs-CRP的变化 |
3.5 内镜下黏膜表现评分分析 |
3.6 中医症状评分分析 |
3.7 安全性分析 |
讨论与分析 |
1 西医对UC的认识 |
1.1 流行病学研究 |
1.2 病因及发病机制 |
1.3 诊断 |
1.4 治疗 |
1.4.1 药物治疗 |
1.4.2 非药物治疗 |
1.4.3 外科治疗 |
2 中医对UC的认识 |
2.1 中医病名与病因病机 |
2.2 辨证分型 |
2.3 芍药汤与保留灌肠 |
3 结果分析 |
3.1 年龄 |
3.2 性别 |
3.3 ESR与hs-CRP |
3.4 内镜下黏膜表现 |
3.5 中医症状评分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研究进展 |
1 中医病名 |
2 中医病因病机 |
2.1 脾胃虚弱 |
2.2 饮食不节 |
2.3 情志失调 |
2.4 感受外邪 |
3 辨证分型 |
4 辨证论治 |
4.1 分型论治 |
4.2 分期论治 |
4.3 经验方治疗 |
5 中药灌肠 |
6 其他治法 |
7 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附表 |
(6)自拟中药口服联合臭氧水灌肠治疗肝郁型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中医诊断标准 |
1.2.2 西医诊断标准 |
1.2.3 结肠镜检查表现 |
1.2.4 钡剂灌肠检查 |
1.2.5 黏膜活检 |
1.2.6 手术切除标本病理检查 |
1.2.7 确诊依据 |
1.3 临床分析 |
1.3.1 临床分型 |
1.3.2 溃疡性结肠炎的活动程度 |
1.3.3 溃结主要症状和肠黏膜病变分级 |
1.3.4 疾病活动性严重程度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剔除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临床给药方案 |
2.2.1 治疗观察组给药方案及用药方法 |
2.2.2 对照组给药方案及用药方法 |
2.3 治疗疗程 |
3 观察指标与方法 |
3.1 治疗前综合信息观察 |
3.2 安全性指标观察 |
3.3 疗效性观察指标 |
4 统计学方法 |
5 一般资料 |
5.1 两组性别分析 |
5.2 两组年龄分析比较 |
5.3 两组患者病程分布的比较 |
5.4 治疗前两组患者 DAI 评分比较 |
6 研究结果 |
6.1 两组临床综合疗效比较 |
6.2 治疗后两组患者结肠镜下黏膜疗效对比 |
6.3 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6.4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评分比较 |
6.5 治疗后两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分析 |
7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炎性肠病的现代病机及治疗现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论文着作 |
(7)葛根消疡汤治疗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引言 |
1 立项依据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西医对UC的研究 |
2.2 中医对UC的认识 |
1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2 研究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资料 |
2.2 研究方法 |
2.3 技术路线图 |
3 结果 |
3.1 病例完成情况 |
3.2 治疗前资料比较 |
3.3 治疗后结果比较 |
3.4 安全性评价 |
4 讨论 |
4.1 立方依据 |
4.2 方药组成及组方分析 |
4.3 现代药理分析 |
4.4 研究结果分析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致谢 |
附录 A |
(8)溃疡性结肠炎六经辨证规律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溃疡性结肠炎的当代研究概况 |
1.1 定义 |
1.2 流行病学 |
1.3 溃疡性结肠炎病因 |
1.3.1 遗传因素 |
1.3.2 感染因素 |
1.3.3 精神因素 |
1.3.4 环境因素 |
1.4 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 |
1.4.1 免疫功能紊乱 |
1.4.2 肠粘膜屏障破坏 |
1.4.3 神经-内分泌紊乱 |
1.5 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及病情评估手段 |
1.5.1 诊断依据 |
1.5.2 病情评估方式 |
1.6 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 |
1.6.1 氨基水杨酸制剂 |
1.6.2 糖皮质激素 |
1.6.3 免疫抑制剂 |
1.6.4 生物制剂 |
1.6.5 调节肠道菌群 |
1.6.6 选择性白细胞吸附治疗 |
1.6.7 干细胞移植 |
1.6.8 手术治疗 |
2 中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 |
2.1 中医古籍关于溃疡性结肠炎病名的记载 |
2.2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病因认识 |
2.2.1 感受外邪 |
2.2.2 饮食不节 |
2.2.3 情志失调 |
2.2.4 脏腑亏虚 |
2.3 中医对本病病机认识 |
2.4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辨证 |
2.5 中医论治 |
3 六经辨证的理论基础 |
3.1 《黄帝内经》之六经 |
3.2 《伤寒论》之六经辨证 |
3.3 六经辨证治疗内科疾病 |
4 六经辨证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应用研究 |
4.1 太阳病证 |
4.2 阳明病证 |
4.3 少阳病证 |
4.4 太阴病证 |
4.5 少阴病证 |
4.6 厥阴病证 |
5 经方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应用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六经辨证标准 |
2.3 病历纳入标准 |
2.4 病历排除标准 |
2.5 剔除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病历资料采集表制定方法和原始资料收集整理 |
3.2 观察内容 |
4 统计方法 |
5 研究结果 |
5.1 一般资料分布情况 |
5.1.1 年龄与性别分布情况 |
5.1.2 BMI分布情况 |
5.1.3 病程分布情况 |
5.1.4 居住地和职业性质分布情况 |
5.1.5 既往史分布情况 |
5.2 临床表现分布情况 |
5.2.1 主症分布情况 |
5.2.2 兼症分布情况 |
5.2.3 舌脉象分布 |
5.3 临床类型、分期及疾病严重程度情况分布 |
5.4 病变范围分布情况 |
5.5 肠镜象及病理检查分布情况 |
5.6 六经分型 |
5.6.1 六经总体分型情况 |
5.6.2 六经拆分后分布情况 |
5.7 中药使用情况 |
5.7.1 中药内服使用情况 |
5.7.2 中药灌肠使用情况 |
5.8 相关性分析 |
5.8.1 六经分型与年龄段的关系 |
5.8.2 六经分型与性别的关系 |
5.8.3 六经分型与病程的关系 |
5.8.4 六经分型与临床类型的关系 |
5.8.5 六经分型与临床分期的关系 |
5.8.6 六经分型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 |
5.8.7 六经各证型与病变范围的关系 |
5.8.8 六经分型与肠镜象的关系 |
5.8.9 六经分与肠镜病理组织活检的关系 |
6 讨论 |
6.1 六经辨证与溃疡性结肠炎 |
6.2 研究结果的分析 |
6.2.1 一般资料结果分析 |
6.2.2 六经分型与各因素之间相关性分析 |
6.2.3 六经分型与用药分析 |
7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溃疡性结肠炎信息采集表 |
综述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9)健脾活血解毒颗粒联合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虚实夹杂证轻度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临床资料 |
1.1 资料与方法 |
1.1.1 西医诊断标准 |
1.1.2 中医诊断标准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病例剔除标准 |
1.5 病例脱落标准 |
1.6 病例终止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治疗组 |
2.3 对照组 |
2.4 生活指导 |
2.5 治疗疗程 |
2.6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方法 |
3 统计学方法 |
4 研究结果 |
4.1 一般资料 |
4.2 临床症状积分 |
4.3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 |
4.4 结肠镜下黏膜病变形态评价积分 |
4.5 结肠镜下黏膜病理组织学评价积分 |
4.6 治疗前后血清CRP及 ESR水平测定 |
4.7 疾病活动度评价(Mayo评分系统) |
4.8 患者生活质量评价(IBDQ评分系统) |
4.9 药物副作用观察 |
5 讨论 |
5.1 西医对UC的相关认识 |
5.1.1 病因和发病机制 |
5.1.2 炎性指标与UC的关系 |
5.1.3 轻中度UC的西医治疗 |
5.2 中医对UC的研究 |
5.2.1 中医病名考释 |
5.2.2 中医病因病机 |
5.2.3 中医治疗 |
5.3 导师对轻度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认识 |
5.4 健脾活血解毒颗粒组方分析 |
5.5 对照药物的选择 |
6 研究结果分析 |
7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知情同意书 |
缩略词表 |
综述 中西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10)清中化裁汤保留灌肠治疗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大肠湿热证患者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情评估 |
1.4 入组标准 |
2.治疗方案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给药过程、体位、注意事项 |
3.观察指标 |
3.1 疗程周期 |
3.2 安全性观察 |
3.3 不良反应 |
4.疗效评价标准 |
4.1 中医证候积分指标 |
4.2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 |
4.3 纤维电子结肠镜下肠黏膜病变评分指标 |
4.4 综合疗效评定标准 |
5.统计学处理 |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
1.病例完成情况 |
2.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
2.1 性别、年龄及病程分布比较 |
2.2 疾病严重程度、病变累及范围的比较 |
2.3 纤维电子结肠镜下病变肠黏膜分度的比较 |
3.疗效比较 |
3.1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3.2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见表 12) |
3.3 肠镜下病变肠黏膜评分比较 |
3.4 综合疗效比较 |
4.安全性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 |
1.中医学对于本病的认识 |
2.现代医学对于本病的认识 |
3.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进展 |
3.1 中医学对本病的治疗进展 |
3.2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治疗进展 |
4.清中化裁汤的立论依据 |
5.清中化裁汤的药法分析 |
5.1 方药组成 (14 味药) |
5.2 组方分析 |
5.3 药法古今研究 |
6.问题与展望 |
第四部分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随机数字表 |
附录 B:病情评估表 |
附录 C:临床观察病例报告表 |
文献综述 中西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四、改进溃疡性结肠炎灌肠方法及结肠镜下的效果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祛风胜湿健脾方治疗脾虚湿蕴证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D]. 李正辉. 河北北方学院, 2021(01)
- [2]经典名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湿热证患者的循证医学分析[D]. 邢潇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溃疡性结肠炎“以痈论治”策略的临床疗效及机制研究[D]. 陈晨.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溃疡性结肠炎中寒热药物临床使用规律及对温度受体表达的实验研究[D]. 孔海霞.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5]芍药汤加减保留灌肠联合美沙拉嗪肠溶片口服治疗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D]. 杨朋.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自拟中药口服联合臭氧水灌肠治疗肝郁型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观察[D]. 刘亦阳.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7]葛根消疡汤治疗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慧芳. 青海大学, 2020(02)
- [8]溃疡性结肠炎六经辨证规律探讨[D]. 李月月.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健脾活血解毒颗粒联合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虚实夹杂证轻度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D]. 张天彬.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10]清中化裁汤保留灌肠治疗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大肠湿热证患者的临床观察[D]. 王童.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