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GIS的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信息系统平台(论文文献综述)
王思成[1](2020)在《风险治理导向下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滨海城市兼具高经济贡献度与高风险敏感度,其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提升,有赖于对复杂且多样化“城市病”风险的源头管控。而当前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偏重空间与设施的被动应灾,缺乏动态风险治理技术支撑,导致防灾能力认知不清、“平灾结合”缺失、多规衔接困难等现实矛盾,工程性综合防灾体系亟待引入精细化风险治理思路进行拓展与完善。论文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基于智慧技术的滨海大城市安全策略与综合防灾措施研究》(13&ZD162)的支撑下,以安全风险治理为导向,探究滨海城市传统综合防灾规划体系的重构路径。全文按“发现问题--聚焦困难--寻找办法--应用反馈”的思路展开,在风险治理与防灾规划两大重要领域之间,构建耦合风险识别、评估与管控体系的综合防灾规划研究框架,将风险治理技术的应用,由规划前期分析,拓展到从编制到实施的全过程。通过理论探索、规划溯源、路径细化,辨析滨海城市安全风险机理特征,论证综合防灾规划困境及其重构路径,组建融合多元主体的风险评估系统,提出差异性防灾空间规划策略,达到摸清滨海城市安全风险底数、准确全面风险评估、提高综合防灾效率的目的。在风险治理理论探索层面。运用灾害链式效应分析方法,从物质型灾害和风险治理行为的“双视角”建立了滨海城市安全风险机理整体认知路径。由传统物质灾变能量的正向传递转为风险治理行为的反作用力研究,创建了风险治理子系统动力学模型,揭示出风险治理行为在应对物质型灾害“汇集-迸发”式的灾变能量正向传导时,具有“圈层结构”的逐级互馈特征,认为综合防灾规划的编制必须依此机理特征,形成多层级的防灾空间体系。嫁接风险管理学产品供应链的风险度量方法,构建了适用于滨海城市的灾害链式效应风险评估框架,认为综合防灾规划体系的重构,必须以全生命周期风险治理为目标,通过风险评估耦合风险治理技术与防灾空间体系,丰富了多学科交叉下的综合防灾规划理论内涵。在综合防灾规划溯源层面。论文通过纵向多灾种防灾技术演进分析,横向多部门防灾规划类比,认为现状综合防灾能力认知不清是导致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困境的根源。紧扣所有防灾规划均以最低防灾基础设施投资,换来最优防灾减灾效果的本质诉求,移植经济地理空间计量模型,首次提出运用综合防灾效率评价,规范并统一综合防灾能力认知方法。通过量化防灾成本、灾害产出、风险环境间的“投入--产出”关系,得到影响我国滨海城市综合防灾效率提升的5个核心驱动变量,依此制定韧性短板补齐对策。通过对滨海城市安全风险机理与综合防灾效率的研究,得到风险治理技术与防灾空间规划的响应机制。分别从多维度风险评估系统的拓展性重构,多层级防灾空间治理的完善性重构,形成传统综合防灾规划体系融合“全过程”风险治理技术的重构路径,为当前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困境提供了新的解题思路。在规划路径细化层面。突破传统综合防灾规划静态、单向的风险评估定式,细化“多维度”风险评估指标框架:通过多元主体的灾害链式效应分析,认为灾变能量在政府、公众与物质空间环境间,存在领域、时间与影响维度的衍生关系,逐项建立了集成灾害属性、政府治理、居民参与等多元主体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与评判标准,为综合防灾规划提供了理性数据支撑。改变防灾设施均等化配置或减灾措施趋同化集合的规划方式,细化“多层级”空间治理体系内容:通过多维度风险评估系统的组建,认为治理差异性是滨海城市防灾空间规划的关键点,针对不同空间层级的主导型灾害风险及其灾害链网络结构特征,分级划定风险管控与防灾规划的重点内容,最大程度地发挥防灾基建与管理投入的效用,提高综合防灾规划效率。以多元利益主体共同参与风险治理为目标,细化“全过程”综合防灾规划流程:认为耦合风险监测、评估、管控机制的综合防灾规划,必须具备风险情报搜集与分析、风险控制与防灾空间布局、风险应急处置与规划实施三个阶段。完整呈现了风险治理导向下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体系的重构路径。通过天津市中心城区综合防灾规划的应用反馈,表明本文“全过程”风险治理、“多维度”风险评估、“多层级”风险管控的规划路径,有利于提升滨海城市整体韧性,可为其他城市开展安全风险治理,建设综合防灾体系提供研究范例。
于运渌[2](2020)在《基于公共安全的数据可视化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公共安全是国家和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条件。近年来,我国面临的公共安全事件的挑战日趋严峻,公共安全事件已经成为国家和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为更直观、更明确的认识公共安全事件的发展和变化过程,人们应用计算机图形学、多媒体技术以及可视化技术,将采集到的公共安全实时数据以及历史数据以图形化的方式进行显示,结合网络地理信息系统实现空间数据的检索、查询、渲染、分析,从而能够及时、精确的了解并掌握公共安全事件信息,为进一步分析和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和保障。本文将Web GIS(网络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于公共安全数据可视化,基于Arc GIS平台进行公共安全数据可视化管理研究和开发。主要开展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1)可视化管理平台设计。通过对公共安全数据进行具体分析,选择Arc GIS二次开发平台进行研发,构建公共安全数据可视化管理平台。平台整体采用B/S架构,通过Arc GIS for Desktop端的Arc Map以及Arc Catalog完成地理数据的处理与存储,结合Arc GIS Server完成地图服务的发布和模型的构建。(2)公共安全数据的可视化实现。根据数据的特征,以地震事件数据为例,基于Dojo框架以Arc GIS API for Java Script完成数据服务以及地图服务的调用,实现数据在离线地图上的可视化。通过唯一值专题图、分级图等渲染方式对数据进行综合展示,结合点密度图形式,实现公共安全数据信息目录的可视化,以动态弹窗形式对数据信息进行综合显示。(3)可视化界面功能应用。可视化界面的功能应用包括数据的查询和分析功能,针对公共安全数据信息查询的准确性和快速性需求,设计了可视化界面的数据索引管理功能,在可视化界面可对地震事件数据属性范围进行设置,从而通过表格显示综合信息,同时实现表格数据与地图数据的动态交互;结合基于距离的聚类算法,将可视化界面进行聚类优化,有效缓解由于地图中显示的数据量过多导致数据加载过慢、渲染时间延长、显示卡顿和交互性能降低等问题。
刘永[3](2020)在《面向高速公路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决策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高速公路的建设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随着国家各项规划的实施与政策推动,未来一个时期高速公路仍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高速公路规模的扩大、汽车保有量的增加、运输需求的快速增长以及公众出行方式的改变,使高速公路运营安全面临巨大挑战,重大交通突发事件频发,严重威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高速公路应急管理工作形势严峻,在总体国家安全观背景下,提升其应急管理决策能力的需求更甚。同时,管理决策能力在当前高速公路应急管理实践工作中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管理指挥功能不强、协调联动效能不足、信息沟通共享不够、决策方法针对性不强等现实问题,迫切需要建立完善的应急管理决策机制。为此,面对当前严峻的发展形势,研究如何构建与其相适应的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决策方法,强化提升应急管理决策能力,已迫在眉睫,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结合当前高速公路应急管理工作实际,在分析既有研究工作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系统探讨我国高速公路应急管理现状,设计应急管理决策能力提升的经验参考分析方法,进而从已有问题的管理实践经验中挖掘有价值的信息,探讨我国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决策能力的提升策略;然后,针对当前应急管理决策系统的管理决策能力不足,从强化应急信息集成整合、利于管理决策的角度,建构基于云技术的高速公路应急管理决策系统框架;考虑信息在应急管理决策中的重要性,分别从决策信息质量、信息更新性两个角度,构建应对复杂不确定突发事件的高速公路应急决策模型与方法。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探讨我国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决策能力的提升策略。首先,针对典型省份高速公路应急管理现状,对比分析“两家管”、“上分下合,属地管理”和“一家管”三种管理模式的特点及经验;其次,从应急管理体系的角度,分析讨论执法主体的合法性、执法行为的可监督性和可约束性、权责统一的整体性、运行管理模式高效性四个方面的要求,确定了影响应急管理决策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最后,聚焦关键影响因素,设计基于经验挖掘理论的能力提升策略分析的方法,利用RStudio平台编程从已有的高速公路事故调查分析报告中挖掘有价值的策略信息,据此探讨了我国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决策能力的提升策略:健全法制建设,保障依法应急;加强专业化分工协作,强化集中管控与决策;推进应急管理决策信息化建设,提升信息互通共享能力,以期为各级高速公路管理部门或机构提供有效的经验决策参考。(2)建构云技术驱动下高速公路应急管理决策系统框架。结合前述应急管理决策平台信息化能力建设需求,首先系统分析阐述高速公路网应急管理决策系统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其次,结合新信息技术发展的大环境,提出高速公路网应急管理决策系统的建设目标和思路,重点分析路网运行管理中的应急管理功能需求和工作流程;然后,考虑运行管理中交通资源分散、资源共享能力不足、信息共享沟通强度不够等现实问题,设计基于云技术的应急管理决策系统体系架构,主要包括交通物联信息感知层、云架构信息接入与管理层、交通大数据管理与决策服务应用层三层结构,并分析各层的组织结构及应用功能。最后,提出对保障平台有效运行的管理体系建设建议。系统架构方案,可有效实现交通运行状态感知信息和业务管理信息的资源共享、信息交换,为全面提高高速公路网运行日常管理效率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决策能力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3)研究基于决策信息质量的高速公路单阶段应急决策方法。应急管理决策信息平台为应急响应的方案决策提供必要的信息研判基础,考虑有限决策信息的最大化利用,提出一种不确定决策环境下基于前景理论和热力学方法的应急决策方法。首先,利用梯形直觉模糊数对不确定信息的强表征特质,有效实现决策专家对应急方案的初始偏好判断;基于前景理论,将决策专家的有限理性行为引入量化过程中,构造前景效用矩阵,实现初始决策属性信息向前景效用的转化。然后,考虑决策信息质量,提出基于热力学方法的信息质量量化方法,将前景效用矩阵转化为新的基于热力学方法的前景效用矩阵,实现最大化利用前景效用信息。最后,利用梯形直觉模糊Choquet积分算子和加权平均算子有效集结各备选方案的前景效用矩阵信息,并引入带有风险态度参数的得分函数,得到备选应急预案的最终排序决策,并对排序结果进行敏感度分析,进而确定最优应急决策方案。(4)研究基于决策信息更新的高速公路多阶段动态应急决策方法。考虑单阶段应急决策方法的应用局限,结合高速公路突发事件的多阶段性、动态不确定性、信息更新性等特性,提出一种基于决策者心理参考满意度信息更新的多阶段动态应急决策模型与方法。首先,以区间梯形直觉模糊数形式刻画各个决策阶段的判断偏好信息,有效克服决策专家无法用精确数表达隶属度、非隶属度和犹豫度的现实判断困难;其次,利用熵权法分别计算各事件演化阶段下专家属性的客观权重,进而采用IVTr IFWA算子集结各个决策阶段方案的价值,避免主观赋权的结果偏差;然后,结合事件态势动态演变过程和决策者的心理参考预期效应,提出多阶段动态应急决策方法原理,继而构造新的满意度参数公式,提出基于满意度信息阶段更新的权重优化动态模型,获得各演化阶段的最优满意度及权重;最后,构建基于决策者风险态度的应急方案价值效用函数,得到各演化阶段下各方案的综合价值及排序,进而揭示决策结果受决策专家风险态度影响的变化规律。上述研究一方面为政府完善当前形势下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决策能力提供参考建议,另一方面进一步丰富和扩展了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决策理论与方法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实践意义。
裴刚[4](2019)在《面向呼吸道传染病的上海市居民健康风险评估》文中研究说明近些年来,世界人口不断增加,国家之间合作交流加深,人口流动性越来越大,致使各种突发传染病也不断滋生。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具有人口密度大、人口流动性强等特点,这些都增加了传染病暴发的几率。呼吸道传染病作为最常见的传染病之一,近几年其死亡率、发病率和病死率都呈现出暴增的趋势。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呼吸道传染病也属于高发区域。本文通过建立指标体系对上海18个区县开展居民健康风险评估。在指标体系构建上,从风险的危险性、脆弱性和暴露性三要素出发,对灾害学领域和传染病领域风险评估指标进行综合,构建了面向呼吸道传染病的城市居民健康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并对上海18个区县开展居民健康风险评估。此外,本研究在梳理发达国家(美国和日本)传染病防控体系的基础上,结合上海市居民健康风险评估结果,为上海市呼吸道传染病防控提出几点针对性建议。本论文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在风险辨识结果上,上海市呼吸道传染病疫情整体处于较高风险水平。甲乙类呼吸道传染病发病数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在2015年到达峰值12414例,2004-2016年平均发病数9244例。其中肺结核最为严重,发病数在2005年达到峰值6784例,死亡数在2007年达到峰值118例,最小值为2015年57例。丙类呼吸道传染病发病数同样也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在2015年到达峰值8995例,2004-2015年平均发病数6133例。其中流感疫情最为严重,发病数在2015年达到峰值6031例,死亡数上,未出现较大数目的死亡情况。考虑原因多为上海医疗水平高,能及时有效处理丙类呼吸道传染病,但高发病数也会造成大量财产损失,仍需要持续关注。(2)在风险评估结果上,上海市各区县居民健康风险整体呈现较为分散的格局,城区和郊区无明显差异,主要由于各区县的在整个风险管理中呈现不同的优缺点。其中,松江区和闸北区风险指数最高,分别为0.721和0.426;金山区和闵行区风险指数较低,分别为0.089和0.116。松江区和闸北区风险值较高,主要原因是其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普遍高于其他区域、呼吸道传染病预案方面准备不充分、人口流动性大等。崇明县和闵行区风险值较小,主要原因是人口密度小、呼吸道传染病知识宣传到位、预案准备充分等。(3)在对策与建议上,结合上海市居民健康风险评估结果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借鉴。第一,强化呼吸道传染病防控组织体系。组织体系上,重视基层社区的防控工作。人员建构上,根据各区不同需求进行配置,并根据工作人员不同专长进行分工。此外,注重组建专家信息库,辅助管理者进行决策。第二,优化突发呼吸道传染病防控机制。预警监测机制上,建立完善的预警指标体系,并对重点区域进行全天候预警监测。部门协作机制上,建立一个信息中心进行统筹,同步疫情信息。此外,加强江浙沪区域间的联动机制,形成多部门跨区域协作的格局。宣传教育机制上,政府要通过多方式、多途径开展呼吸道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和培训,并对重点易感人群进行针对性的培训。第三,完善突发呼吸道传染病事件保障措施。在法规建设上,针对高发呼吸传染病建立专门的法规,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增强法规的权威性和操作性。预案和演练建设上,增加专项预案的数量,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并通过演练不断完善预案。此外,增加公共卫生费用支出。增加政府出资比例,鼓励居民购买合适的商业健康险,不断丰富公共卫生费用来源渠道。
张小婉[5](2019)在《广东F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急能力提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全球频频发生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突发性、危害的广泛性、原因的多样性,使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疾控机构作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机构,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第一现场反应人”,应急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整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成败。正确评价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全面提升应急能力,是一重要课题。基于此,本文从公共管理的角度研究广东F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如何提升应急能力的问题。论文主体部分由五章构成: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等。第二章是核心概念和研究支撑理论,主要介绍疾控机构、应急能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的概念以及风险控制理论、危机管理理论、协同治理理论。第三章是F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急能力现状透视,主要阐释F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情况,疾控中心应急能力的建设历程以及对F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急能力存在的应急预测预警水平低、信息化建设水平较低、横向部门联动性不强、工作流程设计待优化等短板进行分析。第四章是分析影响F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急能力的内外因素,内部主要是人力资源、应急管理体系、应急处置能力和实验室检测能力,外部主要是监测预警、应急保障能力、应急培训演练、健教宣传与媒体沟通等方面。第五章是对国内外发达地区的疾控机构,例如对美国、俄罗斯等国家的疾控机构以及国内上海、深圳、东莞市疾控中心的应急管理模式进行分析,研究给F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带来的启示。第六章是描述F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急能力提升的路径,主要从五方面开展。完善疫情监测体系,提升应急预测预警能力;加强应急资源和知识储备,提升应急保障能力;建立完善的信息流转渠道,提升应急信息化整体水平;加强横向部门间联系,提升决策和指挥协调能力;优化应急工作流程设计,提升应急运行管理水平。最后概括和提炼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包括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及研究的不足。
马倩倩,张静杭,杨土保[6](2017)在《地理信息系统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地理信息系统(GIS)是指用于输入、存储、维护、管理、检索、分析、综合和输出地理信息或以位置为基础的信息计算机系统。近年来,GIS在现代医学领域的应用愈加广泛,有效地促进了人们对疾病的认知、解释、预报与调控。本文就其在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妇幼卫生中、环境卫生中、食品安全、灾害医学救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卫生政策管理等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同时对GIS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并展望GIS未来的医学领域应用前景。
姚乐野,胡康林[7](2016)在《2000-2016年国外突发事件的应急信息管理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意义]突发事件的应急信息管理是当前国内外都十分关注的一个跨学科多领域的研究主题,总结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的研究内容、视角与方法,为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借鉴。[方法/过程]采用文献计量法与内容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按研究内容主题和重点领域对国外突发事件的应急信息管理研究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结果/结论]从应急信息基本内涵、应急信息沟通、应急信息管理系统和应急信息管理重点领域4个方面着重分析国外突发事件的应急信息管理研究现状,对国内研究的启示包括:应进一步加强跨学科多领域深入研究,加强案例和实证研究,拓展应急信息管理研究内容。
范俊杰,王怡,张震,王在翔[8](2015)在《基于空间统计的公共卫生研究现状与展望》文中研究指明自非典暴发以来,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暴露出种种不足。空间数据分析为我国如何使现有医疗资源的利用公平性更高、效率性更好、覆盖更多人群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空间统计可在疾病监测、流行病学研究、环境健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卫生服务管理与决策的空间位置定位、空间分析、趋势预测、决策研究等方面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及信息平台。本文就空间统计学的相关技术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作一综述。
刘男[9](2015)在《防控突发性传染病的医疗建筑网络结构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防控突发性传染病的医疗建筑网络体系构建”(51078104)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突发性传染病,指的是在短期内发生、有较大波及范围,出现大量的病人或死亡病例,发病率远超过常年发病率水平的一种传染病疫情;因其意外性、高危害性、广泛影响力等特点,已经成为了目前人类所面临的医学与社会的双重难题;考验着一个国家、地区、城市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检验着医疗建筑、医疗设施的发展均衡性。本研究从医疗建筑网络化的角度出发,对防控突发性传染病的医疗建筑网络体系下的医疗建筑规划和建筑设计进行研究,目的在于提出理论性的指导对策,并针对性的建构出防控突发性传染病的医疗建筑体系的具体操作模式。同时促进国家“坚持公益性、调动积极性”的新医改政策在疾病防控领域的具体应用,在新医改政策的框架下完善当前的医疗建筑体系,完善医疗建筑设计方法。其最终的社会意义是探讨“以人为本”的从建筑领域出发解决社会问题的新途径。本文的具体研究指向防控突发性传染病的医疗建筑网络体系,以体系中最为关键的网络结构为关注点,辅以系统论、协同论、区域科学理论等方法,创新性的提出了真实空间网络、虚拟空间网络、中介空间网络三位一体的防控突发性传染病的医疗建筑网络架构,并用网络配置计划对组成网络的医疗建筑要素进行具体的规划与设计指引,用网络运行机制对网络架构中错综复杂的内部关系进行总结。研究循着从点到面的思路,从“中观”层面构成网络的医疗建筑要素的研究介入,向上拓展到城市规划层面的医疗建筑网络体系整合,向下则具象到保证医疗建筑网络体系顺畅运行的相关技术支撑,全方位的对医疗建筑网络体系进行了梳理。在防控突发性传染病的医疗建筑网络要素的研究中,选取了整个网络体系中最为关键的四类医疗建筑“结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专科医院、综合医院传染病防控空间以及基层传染病防控医疗机构,通过对近年来大量相关案例的分析,对这四类医疗建筑在网络中的职能、发展趋势以及设计要点进行梳理与阐述。在防控突发性传染病的医疗建筑网络整合模式的探索中,从政策及策略层面提出以防控突发性传染病的城市医疗建筑规划专篇为目标的垂直整合模式,主要体现为规划功能、规划技术与规划程序的整合。进而在具体方法及手段层面描述了以“联动”为特质的医疗建筑水平整合模式,并主要以哈尔滨市防控突发性传染病的城市医疗建筑规划专篇为例说明了这一特质在真实空间网络、虚拟空间网络、中介空间网络三个不同网络架构上的体现。在防控突发性传染病的医疗建筑网络技术支撑的阐释中,以突发性传染病疫情的全过程为线索,首先从广泛分析、精确控制和优化救治三个角度探索了技术支撑平台的构建方式;其次又从一体化预防、协同化控制和应急化救治三方面来明晰具体的技术支撑策略;最后还从相应的医疗技术方面,探索了其对于网络体系的辅助支持。
齐熠[10](2015)在《基于GIS和知识库的应急管理信息报送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近几十年来,随着我国进入一个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改革与发展在不断的加大,人们在经济物质生活丰富的同时,影响社会公共安全的因素也在逐渐增多。积极高效地处理这些突发事件,可以极大程度地避免财物损失和人员伤亡,因此设计并开发一套高效的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信息报送系统,显得尤其重要。本文在传统的应急管理信息报送系统的基础上,融入GIS地理位置信息和知识库辅助查询技术,提升传统应急管理信息报送系统的短时间突发事件处理性能。在传统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本系统主要研究基于GIS地理位置信息的信息采集技术和基于知识库的辅助查询技术。在传统的应急信息采集和发布环节上,本论文利用GIS地理位置信息,提出融合GIS的最近位置选择算法,该算法结合了Dijkstra最短路径算法和GIS地理位置信息,根据GIS地理位置信息来对突发公共事件进行预测预警,并且提供位置信息供系统决策指挥,以达到最佳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效果。在传统的信息应急信息查询的基础上,本论文融入知识库来辅助系统使用人员查询检索到相关的应急事件与处理情况,提出了融合知识库的Topn应急信息查询算法,融入知识库的应急系统可以经典的突发事件及其处理方案,为突发事件的处理与查询提供了高效的支持。基于以上算法,本论文设计和实现了一个融合GIS地理位置信息和知识库的应急管理信息报送系统,给出了详细的设计和实现细节,测试结果表明:融合了GIS地理位置信息技术的系统在根本上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使应急管理信息借助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自动、快速、及时、准确、全面的传递到各省级、市级、区级的突发事件处理部门,完成了由人工报送模式向信息化模式的转变。
二、基于GIS的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信息系统平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GIS的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信息系统平台(论文提纲范文)
(1)风险治理导向下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 |
1.1.1 新型城镇化发展成熟期的城市病治理短板 |
1.1.2 滨海城市经济贡献与多灾风险的现实矛盾 |
1.1.3 重大改革机遇期的城市防灾减灾体系调适 |
1.1.4 城市安全危机演变下的风险治理应用创新 |
1.1.5 重大课题项目支撑与研究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与价值 |
1.3 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 |
1.3.1 有关风险治理的核心概念界定 |
1.3.2 滨海城市安全风险范围界定 |
1.3.3 滨海城市灾害链与综合防灾规划内涵 |
1.3.4 论文研究的时空范围划定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核心研究方法 |
1.4.3 整体研究框架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动态综述 |
2.1 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理论体系梳理 |
2.1.1 风险管理与城市治理的同源关系 |
2.1.2 灾害学与生命线系统的共生机制 |
2.1.3 安全城市与韧性城市的协同适灾 |
2.2 风险治理与防灾减灾关联性研究综述 |
2.2.1 国内外风险治理研究存在防灾热点 |
2.2.2 国内外防灾减灾研究偏重单灾治理 |
2.2.3 二者耦合的安全风险评估技术纽带 |
2.3 风险治理导向下的综合防灾规划研究启示 |
2.3.1 主体多元化:从风险管理到风险治理 |
2.3.2 治理立体化:从减灾工程到防灾体系 |
2.3.3 措施精细化:从灾前评估到动态管控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滨海城市安全风险系统机理特征辨析 |
3.1 滨海城市整体灾害链式效应的互馈机理 |
3.1.1 物质灾害与管理危机的海洋特性 |
3.1.2 空间是灾害链延伸的核心载体 |
3.1.3 物质与管理灾害链的互馈关系 |
3.1.4 全生命周期风险治理的断链减灾 |
3.2 风险治理行为反作用的系统动力学建模 |
3.2.1 风险系统之模糊开放与逐级互馈 |
3.2.2 治理行为之因果回路与反向驱动 |
3.3 滨海城市安全风险评估框架的构建 |
3.3.1 灾害链式效应动态风险评估模式 |
3.3.2 灾害信息集成综合风险评估框架 |
3.4 滨海城市安全风险治理特征的解析 |
3.4.1 要素治理的“复合”与“多维”特性 |
3.4.2 网络治理的“长链”与“双刃”特性 |
3.4.3 综合治理的多元化与全过程特征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困境及治理响应 |
4.1 综合防灾规划困境识别与矛盾梳理 |
4.1.1 整体认知错位导致规划实施低效 |
4.1.2 纵向防灾能力与设防标准冲突 |
4.1.3 横向多种规划间难以相互衔接 |
4.2 综合防灾效率评价与规划困境破解 |
4.2.1 综合防灾效率时空演进下认知防灾能力 |
4.2.2 综合防灾效率导向下补齐韧性治理短板 |
4.3 综合防灾规划与风险治理响应机制 |
4.3.1 风险治理耦合空间规划的必要性 |
4.3.2 综合防灾规划系统响应的可行性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耦合“全过程”风险治理的综合防灾规划路径 |
5.1 滨海城市传统综合防灾规划体系重构路径 |
5.1.1 规划内容与方法的并行重构 |
5.1.2 规划目标与定位的治理解构 |
5.2 全过程风险治理下的综合防灾规划流程设计 |
5.2.1 耦合事前风险分析的规划准备阶段 |
5.2.2 注重事中风险防控的规划编制阶段 |
5.2.3 兼顾事后风险救治的规划实施与更新 |
5.3 规划路径拓展之“多维度”风险评估系统 |
5.3.1 领域-时间-影响维度评估要素构成 |
5.3.2 灾害-政府-公众维度多元评估主体 |
5.3.3 是非-分级-连续维度四级评判标准 |
5.4 规划路径完善之“多层级”空间治理方法 |
5.4.1 宏观层风险治理等级与空间层次划分 |
5.4.2 中观层“双向度”风险防控空间格局构建 |
5.4.3 微观层风险模拟与防灾行动可视化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多元主体性的“多维度”风险评估路径 |
6.1 滨海城市多元治理主体的风险评估路径生成 |
6.2 灾害属性维度的风险评估指标细化 |
6.2.1 聚合城镇化影响的自然灾害指标 |
6.2.2 安全生产要素论的事故灾难指标 |
6.2.3 公共卫生标准化的应急能力指标 |
6.2.4 社会安全保障力的风险预警指标 |
6.3 政府治理维度的风险评估指标甄选 |
6.3.1 影响维度下的风险治理效能指标 |
6.3.2 政府风险治理效能评判标准细分 |
6.3.3 政府安全风险综合治理效能评定 |
6.4 公众参与维度的风险评估指标提炼 |
6.4.1 面向居民空间安全感的核心指标 |
6.4.2 融入居民调查的核心指标再精炼 |
6.4.3 滨海城市居民综合安全感指数评定 |
6.5 链接多维度评估与多层级防灾的行动计划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基于治理差异性的“多层级”空间防灾路径 |
7.1 区域风险源监控及整体韧性治理 |
7.1.1 区域风险分级之“一表一系统”区划 |
7.1.2 衔接国土空间规划的韧性治理 |
7.1.3 生命线系统工程的互联共享 |
7.2 城区可接受风险标准与防灾空间治理 |
7.2.1 城区防灾基准之可接受风险标准 |
7.2.2 “耐灾”结构导向的避难疏散体系优化 |
7.2.3 对标防灾空间分区的减灾措施优选 |
7.2.4 PADHI防灾设施选址与规划决策 |
7.3 社区居民安全风险防范措施可视化治理 |
7.3.1 社区设施适宜性之防灾生活圈 |
7.3.2 风险源登记导向的社区风险地图 |
7.3.3 对标全景可视化的防灾体验馆设计 |
7.4 建筑物敏感度评价及防灾细部治理 |
7.4.1 建筑物外部敏感度之易损性整治 |
7.4.2 灾时仿真模拟导向的安全疏散路径 |
7.4.3 对标功能差异性的内部防灾能力提升 |
7.5 防灾救灾联动应急管理响应方案 |
7.5.1 RBS/M分级的多风险动态管控响应 |
7.5.2 责权事权下的多部门联动救灾响应 |
7.6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风险治理导向下的综合防灾规划实证 |
8.1 天津市中心城区既有灾害风险环境特征识别 |
8.1.1 海陆过渡下的八类主导自然灾害 |
8.1.2 双城互动下的四类主体事故灾难 |
8.1.3 既有风险评估偏重单向风险分级 |
8.1.4 兼顾治理“核心-基础”划定研究范围 |
8.2 针对城区主导型灾害的“多维度”风险评估 |
8.2.1 灾害属性具备灾源防控与分级治理条件 |
8.2.2 政府治理存在专项防灾与系统实现短板 |
8.2.3 居民安全呈现生态与避难疏散供给不足 |
8.3 响应风险评估结果的“多层级”防灾空间治理 |
8.3.1 “源-流-汇”指数导向的生态韧性规划 |
8.3.2 动态风险治理导向的专项防灾响应 |
8.3.3 避难短缺-疏散过量矛盾下的治理优化 |
8.3.4 “三元”耦合导向的防灾空间治理系统实现 |
8.4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9.1 主要研究结论 |
9.2 论文创新点 |
9.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滨海城市安全风险治理子系统动力学模型 |
附录B:滨海城市自然灾害综合防灾能力与空间脆弱性指标详解 |
附录C:滨海城市居民综合安全感调查问卷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2)基于公共安全的数据可视化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可视化管理平台关键技术研究 |
2.1 Web GIS技术 |
2.1.1 WebGIS简介 |
2.1.2 前端技术 |
2.2 二次开发平台ArcGIS |
2.2.1 ArcGIS for Desktop |
2.2.2 地图服务器 |
2.2.3 ArcGIS API for Javascript |
2.2.4 GP服务 |
2.3 空间聚类算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面向公共安全的数据可视化管理平台设计 |
3.1 平台总体架构设计 |
3.2 平台开发环境设计 |
3.2.1 Web服务器的搭建 |
3.2.2 JSAPI库的建立 |
3.2.3 地图服务器的部署 |
3.3 实验数据的设计 |
3.3.1 公共安全数据分析 |
3.3.2 原始数据的获取 |
3.3.3 数据的处理与存储 |
3.3.4 地图服务的发布 |
3.4 数据可视化 |
3.4.1 数据可视化原理 |
3.4.2 可视化图表 |
3.4.3 GIS可视化 |
3.5 可视化层设计 |
3.5.1 实现模式 |
3.5.2 可视化模块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面向公共安全的数据可视化管理功能实现 |
4.1 数据可视化实现流程 |
4.2 可视化界面的实现 |
4.2.1 离线底图 |
4.2.2 中国地图唯一值专题图 |
4.2.3 地震数据分级图 |
4.2.4 叠加专题图 |
4.2.5 地图操作 |
4.3 数据索引机制构建 |
4.4 基于距离的聚类算法 |
4.4.1 聚类实现过程 |
4.4.2 聚类分析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面向高速公路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决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主要贡献与研究局限性 |
1.4.1 主要贡献 |
1.4.2 研究局限性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高速公路应急管理相关理论与研究评述 |
2.1 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相关理论 |
2.1.1 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定义 |
2.1.2 高速公路突发事件的分类分级 |
2.1.3 高速公路突发事件的特征 |
2.1.4 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流程 |
2.1.5 高速公路应急管理体系现状分析 |
2.2 高速公路突发事件信息获取及应急管理决策应用 |
2.2.1 突发事件信息获取、处理及应用 |
2.2.2 突发事件信息的应急管理决策应用 |
2.3 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决策基础 |
2.3.1 突发事件应急决策方法 |
2.3.2 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决策 |
2.3.3 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决策特性 |
2.4 研究现状评述及展望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现状及能力提升策略 |
3.1 我国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现状分析 |
3.1.1 样本收集与选择 |
3.1.2 我国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现状 |
3.1.3 我国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运行模式现状 |
3.2 我国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问题评析 |
3.2.1 我国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模式发展脉络分析 |
3.2.2 我国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决策能力提升的影响因素分析 |
3.3 我国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决策能力提升的实证分析 |
3.3.1 问题分析 |
3.3.2 研究方法及框架 |
3.3.3 数据收集与整理 |
3.3.4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
3.4 我国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决策能力提升策略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云技术驱动的高速公路应急管理决策系统分析与建构 |
4.1 问题分析 |
4.2 高速公路应急管理决策系统构建分析 |
4.2.1 系统总体与建构思路 |
4.2.2 系统的基本需求分析 |
4.2.3 系统总体架构分析 |
4.3 应急管理决策系统的体系架构逻辑分析 |
4.3.1 交通信息感知层 |
4.3.2 云架构信息接入与管理层 |
4.3.3 交通大数据管理与决策服务应用层 |
4.4 系统实施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单阶段应急决策方法 |
5.1 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决策问题分析 |
5.2 相关理论方法 |
5.2.1 梯形直觉模糊数 |
5.2.2 前景理论 |
5.2.3 热力学方法 |
5.3 基于Choquet积分的梯形直觉模糊集结算子 |
5.4 基于信息质量的高速公路应急决策模型 |
5.4.1 问题描述 |
5.4.2 决策模型与方法 |
5.5 案例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多阶段动态应急决策方法 |
6.1 问题分析 |
6.2 区间梯形直觉模糊数 |
6.3 多阶段动态应急决策模型与方法 |
6.3.1 问题描述 |
6.3.2 多阶段动态应急决策模型原理 |
6.3.3 基于满意度信息更新的动态应急决策方法 |
6.4 案例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
7.2 本文主要创新点 |
7.3 未来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4)面向呼吸道传染病的上海市居民健康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研究进展 |
一、传染病风险评估 |
二、灾害学领域风险评估 |
三、国内外研究评析 |
第四节 研究目标与内容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内容 |
第五节 研究思路 |
一、技术路线 |
二、研究方法 |
第六节 研究特色与难点 |
一、研究特色 |
二、研究难点 |
第二章 面向呼吸道传染病的居民健康风险评估方法构建 |
第一节 概念定义 |
一、呼吸道传染病概念与内涵 |
二、面向呼吸道传染病的城市居民健康风险定义 |
第二节 基于指标体系的居民健康风险评估方法 |
一、定量化模型的选择 |
二、指标的选取及确定 |
三、指标解释 |
四、指标体系权重的分配 |
五、数据标准化处理 |
第三章 面向呼吸道传染病的居民健康风险识别 |
第一节 上海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分析 |
一、上海市甲乙类传染病发病数和死亡数 |
二、上海市丙类传染病发病数和死亡数 |
第二节 上海市呼吸道传染病疫情分析 |
一、全国法定呼吸道传染病疫情分析 |
二、上海甲乙类呼吸道传染病疫情分析 |
三、全国丙类呼吸道传染病疫情分析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一、甲乙类呼吸道传染病疫情特征 |
二、丙类呼吸道传染病疫情特征 |
第四章 面向呼吸道传染病的居民健康风险评估 |
第一节 危险性分析 |
第二节 暴露性分析 |
第三节 脆弱性分析 |
第四节 风险评估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一、风险评估主要结论 |
二、上海各区县传染病防治存在的问题 |
第五章 上海市呼吸道传染病应对初探 |
第一节 发达国家传染病防治体系概述 |
一、美国突发传染病防治体系 |
二、日本突发传染病防治体系 |
第二节 国外传染病防治对上海市呼吸道传染病防治的启示 |
一、强化呼吸道传染病防控组织体系 |
二、优化突发呼吸道传染病防控机制 |
三、完善突发呼吸道传染病事件保障措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广东F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急能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现实意义 |
1.2.2 理论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5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核心概念和研究理论支撑 |
2.1 核心概念 |
2.1.1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2.1.2 应急能力 |
2.1.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
2.2 主要理论支撑 |
2.2.1 风险控制理论 |
2.2.2 危机管理理论 |
2.2.3 协同治理理论 |
第三章 F市疾控中心应急能力现状透视 |
3.1 F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现状调查 |
3.1.1 调查对象 |
3.1.2 调查方法 |
3.1.3 调查结果 |
3.2 疾控中心应急能力的建设历程 |
3.2.1 第一代应急管理系统的建设 |
3.2.2 第二代应急管理系统的建设 |
3.3 F市疾控中心应急能力存在的短板 |
3.3.1 应急预测预警水平低 |
3.3.2 信息化建设水平较低 |
3.3.3 横向部门联动性不强 |
3.3.4 工作流程设计待优化 |
第四章 制约F市疾控中心应急能力提升的因素分析 |
4.1 内在因素 |
4.1.1 专业应急人力资源的稀缺性 |
4.1.2 自身应急体系建设的完善性 |
4.1.3 日常应急保障训练的有效性 |
4.1.4 应急实验检测能力的可靠性 |
4.2 外在因素 |
4.2.1 横向应急部门之间的协同性 |
4.2.2 涉卫应急法律制度的完整性 |
4.2.3 健教宣传与媒体沟通顺畅性 |
第五章 国内外疾控机构应急能力建设的经验借鉴 |
5.1 持续完善“一案三制”应急管理体系 |
5.1.1 完善预警机制 |
5.1.2 创新应急保障体制 |
5.1.3 强化应急联动 |
5.1.4 持续修订法律 |
5.2 推动信息化管理与建设 |
5.2.1 不断增强监测系统敏感性 |
5.2.2 借助信息化手段开拓创新 |
5.2.3 通过信息化平台促进联动管理 |
5.2.4 利用大数据做好事前预警 |
5.3 积极主动做好媒体应对和宣传教育 |
5.3.1 主动应对媒体并有效引导舆论 |
5.3.2 提升市民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 |
5.3.3 迅速有力应对负面网络舆情 |
第六章 F市疾控中心应急能力提升的路径 |
6.1 完善疫情监测体系,提升应急预测预警能力 |
6.1.1 完善网络直报系统建设路径,拓展监测种类和覆盖面 |
6.1.2 积极开展预警专业研究,提升专业人员疫情敏感性 |
6.2 加强应急资源和知识储备,提升应急保障能力 |
6.2.1 夯实应急物资储备,更新和完善应急工作设备 |
6.2.2 强化应急知识培训,完善应急参与者知识结构 |
6.3 建立完善的信息流转渠道,提升应急信息化整体水平 |
6.3.1 运用新型大数据处理技术,增强信息实时处理能力 |
6.3.2 开发信息化人力资源储备,做好信息化建设人才支撑 |
6.4 加强横向部门间联系,提升决策和指挥协调能力 |
6.4.1 加强同级横向机构合作,提高横向合作业务水平 |
6.4.2 强化问责机制,以问责倒逼决策高效和指挥协调 |
6.5 优化应急工作流程设计,提升应急运行管理水平 |
6.5.1 规范应急工作流程,强化应急全过程处置评估 |
6.5.2 建立平战转换模式,明晰机构与人员职责分工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答辩委员签名的答辩决议书 |
(6)地理信息系统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地理信息系统 (GIS) 的基本概念 |
2 GIS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 |
2.1 GIS在传染病中的应用 |
2.2 GIS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中的应用 |
2.3 GIS在妇幼卫生中的应用 |
2.4 GIS在环境卫生中的应用 |
2.5 GIS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 |
2.6 GIS在灾害医学救援中的应用 |
2.7 GIS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应用 |
2.8 GIS在公共卫生政策管理中的应用 |
2.9 其他 |
3 展望 |
(7)2000-2016年国外突发事件的应急信息管理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
2研究文献概况分析 |
2.1文献数量分布 |
2.2文献作者分布 |
2.3文献研究方向分布 |
2.4文献国家分布 |
3研究文献的主要内容 |
3.1突发事件中的应急信息基本内涵研究 |
3.1.1突发事件中的应急信息类型 |
3.1.2突发事件中的应急信息特征 |
3.1.3突发事件中的应急信息作用 |
3.2突发事件中应急信息沟通及相关案例研究 |
3.2.1突发事件中应急信息沟通 |
3.2.2突发事件中应急信息沟通案例分析 |
3.3突发事件的应急信息管理系统研究 |
3.3.1突发事件的应急信息管理框架模型 |
3.3.2突发事件的应急信息管理技术与方法 |
3.3.3突发事件的应急信息管理系统共建共享 |
3.4突发事件的应急信息管理研究重点领域 |
3.4.1突发事件中的地理信息研究 |
3.4.2突发事件中的人口信息和灾害经验研究 |
3.4.3突发事件中的健康信息研究 |
3.4.4食品安全与风险信息研究 |
3.4.5突发事件中的社交媒体及其传播的信息研究 |
4总结与启示 |
4.1进一步加强跨学科和多领域交叉深入研究 |
4.2加强突发事件的应急信息管理案例与实证研究 |
4.3进一步拓展突发事件的应急信息管理研究内容 |
(8)基于空间统计的公共卫生研究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3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前景 |
(9)防控突发性传染病的医疗建筑网络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防控突发性传染病的医疗建筑网络体系现状对比 |
1.2.2 国内外关于医疗建筑发展趋势的研究 |
1.2.3 国内关于防控突发性传染病的医疗建筑的研究 |
1.2.4 研究现状综述 |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范围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框架 |
1.4.1 网络结构研究主框架 |
1.4.2 疫情防控研究辅框架 |
第2章 防控突发性传染病的医疗建筑网络结构概述 |
2.1 防控突发性传染病的医疗建筑网络化 |
2.1.1 人类疾病谱中的突发性传染病变迁 |
2.1.2 新医改下医疗建筑布局的演化 |
2.1.3 演化过程中所产生的新矛盾 |
2.1.4 网络模式萌芽 |
2.1.5 网络协同趋向 |
2.2 网络空间架构 |
2.2.1 真实空间网络 |
2.2.2 虚拟空间网络 |
2.2.3 中介空间网络 |
2.3 网络运行机制 |
2.3.1 立体空间模式 |
2.3.2 动态互联协议 |
2.3.3 持续发展方向 |
2.4 网络配置计划 |
2.4.1 网络硬件计划——医疗建筑设计策略 |
2.4.2 网络整合计划——医疗建筑规划方法 |
2.4.3 网络软件计划——医疗建筑技术措施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防控突发性传染病的医疗建筑网络构成要素 |
3.1 网络中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3.1.1 级能明晰 |
3.1.2 研防共生 |
3.1.3 平灾结合 |
3.2 网络伺服——传染病专科医院 |
3.2.1 功能完整 |
3.2.2 隔离优先 |
3.2.3 效率兼顾 |
3.2.4 求同存异 |
3.3 网络拓展——综合医院传染病防控空间 |
3.3.1 协同空间 |
3.3.2 规避感染 |
3.3.3 多级转换 |
3.4 网络缓冲——基层传染病防控医疗机构 |
3.4.1 基层服务 |
3.4.2 弹性防控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防控突发性传染病的医疗建筑网络整合模式 |
4.1 整合的目标与原则 |
4.1.1 整合目标 |
4.1.2 整合原则 |
4.1.3 网络整合下医疗建筑规划的特质 |
4.2 垂直整合模式 |
4.2.1 垂直整合背景 |
4.2.2 规划功能整合 |
4.2.3 规划技术整合 |
4.2.4 规划程序整合 |
4.3 水平整合模式 |
4.3.1 虚拟空间网络中的医疗建筑规划模式 |
4.3.2 真实空间网络中的医疗建筑规划模式 |
4.3.3 中介空间网络中的医疗建筑规划模式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防控突发性传染病的医疗建筑网络技术支撑 |
5.1 技术支撑平台构建 |
5.1.1 基于大数据构建疫情广泛分析平台 |
5.1.2 基于GIS算法构建疫情精确控制平台 |
5.1.3 基于空间信息构建疫情优化救治平台 |
5.2 技术支撑策略生成 |
5.2.1 网络一体化预防策略 |
5.2.2 网络协同化控制策略 |
5.2.3 网络应急化救治策略 |
5.3 医疗技术辅助支持 |
5.3.1 负压病房与负压病区技术 |
5.3.2 实验室技术 |
5.3.3 移动防控与救治技术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基于GIS和知识库的应急管理信息报送系统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国内研究现状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2章 关键技术介绍 |
2.1 B/S 架构 |
2.2 J2EE 技术 |
2.3 Servlet 和 JSP |
2.4 SSH 开发框架 |
2.5 MySQL 数据库 |
2.6 地理信息系统 |
2.7 数据集成和交换技术 |
2.8 知识库 |
2.9 本章小结 |
第3章 应急管理信息报送系统设计 |
3.1 系统总体设计 |
3.2 系统详细设计 |
3.2.1 用户管理模块 |
3.2.2 应急信息采集与管理模块 |
3.2.3 应急信息上报模块 |
3.2.4 应急信息审核与批复模块 |
3.2.5 应急信息发布模块 |
3.2.6 应急信息查询模块 |
3.3 数据库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融合 GIS 信息的最近距离算法研究 |
4.1 GIS 相关理论介绍 |
4.1.1 GIS 的概念及组成 |
4.1.2 GIS 数据模型 |
4.1.3 GIS 的数据结构 |
4.1.4 GIS 的工作原理 |
4.1.5 图形向量资料拓扑的组织 |
4.2 最短路径算法概述 |
4.2.1 Dijkstra 算法思想 |
4.2.2 Dijkstra 算法实现 |
4.3 融合 GIS 信息的最短路径算法 |
4.3.1 融合 GIS 信息的最短路径算法概述 |
4.3.2 融合 GIS 信息的最短路径算法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融合知识库辅助查询算法研究 |
5.1 信息检索相关理论介绍 |
5.1.1 数据预处理 |
5.1.2 索引建立 |
5.1.3 查询处理 |
5.1.4 检索模型 |
5.2 知识库理论概述 |
5.2.1 基于知识概念的文本表征方法概述 |
5.2.2 中文维基百科的简介 |
5.2.3 基于中文维基百科知识概念的文本表征方法 |
5.3 基于知识概念表征的信息检索 |
5.3.1 查询扩展技术简介 |
5.3.2 基于知识概念表征的信息检索设计思想 |
5.3.3 基于知识概念表征的索引构建 |
5.3.4 基于知识概念表征的检索流程 |
5.4 融合知识库辅助查询的应急算法研究 |
5.4.1 应急知识库的构建流程 |
5.4.2 融合知识库辅助查询算法的步骤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应急管理信息报送系统实现 |
6.1 系统开发环境 |
6.1.1 Tomcat 服务器 |
6.1.2 MyEclipse 开发工具 |
6.2 系统主要模块实现 |
6.2.1 系统总体实现 |
6.2.2 用户管理模块 |
6.2.3 应急信息采集与管理模块 |
6.2.4 应急信息上报模块 |
6.2.5 应急信息审核与批复模块 |
6.2.6 应急信息发布模块 |
6.2.7 应急信息查询模块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应急管理信息报送系统测试 |
7.1 软件测试目的与目标 |
7.2 测试环境 |
7.2.1 硬件环境 |
7.2.2 软件环境 |
7.3 系统测试 |
7.3.1 功能测试说明 |
7.3.2 融合 GIS 的功能测试 |
7.3.3 知识库辅助查询功能测试 |
7.3.4 系统其它模块测试 |
7.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基于GIS的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信息系统平台(论文参考文献)
- [1]风险治理导向下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路径研究[D]. 王思成. 天津大学, 2020(01)
- [2]基于公共安全的数据可视化管理研究[D]. 于运渌. 北方工业大学, 2020(02)
- [3]面向高速公路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决策方法研究[D]. 刘永.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4]面向呼吸道传染病的上海市居民健康风险评估[D]. 裴刚. 华东政法大学, 2019(03)
- [5]广东F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急能力提升研究[D]. 张小婉.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2)
- [6]地理信息系统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J]. 马倩倩,张静杭,杨土保. 实用预防医学, 2017(07)
- [7]2000-2016年国外突发事件的应急信息管理研究进展[J]. 姚乐野,胡康林. 图书情报工作, 2016(23)
- [8]基于空间统计的公共卫生研究现状与展望[J]. 范俊杰,王怡,张震,王在翔.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15(07)
- [9]防控突发性传染病的医疗建筑网络结构研究[D]. 刘男.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5(04)
- [10]基于GIS和知识库的应急管理信息报送系统研究与实现[D]. 齐熠. 湖南大学, 20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