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层参数动态地质模型的建立——以胜坨油田二区块沙二段1-2层为例

储层参数动态地质模型的建立——以胜坨油田二区块沙二段1-2层为例

一、储集层参数动态地质模型的建立——以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1~2层为例(论文文献综述)

宋明水[1](2021)在《胜坨油田成藏条件及勘探开发关键技术》文中提出胜坨油田是渤海湾盆地乃至中国东部陆相断陷盆地最大的整装油田。自1963年勘探发现以来,经历了勘探初期的快速探明、快速建产;勘探中期的高速开发、高产稳产;勘探后期的理论技术创新拓展勘探领域、高含水油藏精细开发技术攻关提升采收率,保持油田产量缓慢递减等阶段,每个阶段均有储量增长。至2018年底,勘探开发历程已达50余年,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5.12×108t,累计生产原油1.93×108t,2018年末仍稳产150.00×104t以上。丰富的油气源条件,紧靠油源的大型背斜构造背景,多种类型储层、圈闭及有利的油气运移通道构成了胜坨油田优越的成藏条件。早期注水开发,高含水期精细油藏描述、层系细分与井网油藏矢量调整、韵律层细分挖潜等精细开发技术以及高勘探程度阶段油田主体周缘砂砾岩、浊积岩油藏勘探技术的不断进步,为胜坨油田持续增储及长期高产、稳产提供了有效支撑。

高源青[2](2020)在《胜坨油田坨21断块沙二段精细地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论文在分析研究区目前面临主要开发矛盾的基础上,采用“旋回对比—分级控制—全区闭合”的小层对比方法,进行了地层的精细划分对比,建立了地层格架;通过沉积相研究,建立了“微观地质”沉积体系,明确研究区储层沉积特征及平面展布规律。通过储层微型构造的研究,明确了不同时期储层微型构造特征。综合运用钻井资料、岩心资料、测井资料、油水井测试等各项资料和日常生产动态数据,着重研究地层“四微”微构造、微断层、微沉积、微物性的影响。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分析了研究区的特高含水开发阶段油藏构造、断裂系统以及发育特征与对圈闭成藏状况、储层特征的影响。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深入探讨沉积微相及微构造对研究区油气分布规律的影响,重新认识了区内剩余油分布,明确了剩余油在层内、层间和平面上的分布规律,并根据剩余油分布规律提出了采用“矢量井网”指导规划部署目标井网,水平井挖掘韵律层顶部剩余油等针对性措施,并对不同增产措施的技术政策界限进行深入研究,有效控制现状生产井含水上升速度,提高了研究区块最终采收率。本文注重地质研究理论应联系矿场实践的务实学风,针对研究区特点及难点,运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分类权衡影响开发生产的各项动静态因素,注重地上与地下“一体化”精准联动,实现研究课题与生产实践的无缝高效对接,提高了剩余经济可采储量,改善了研究区“井网网格”布局,科学合理地预测了后续开发对策。该论文研究达到了预期效果,对提升研究区块整体开发效果,实现了油田经济高效开发,对其它类似区块摸排挖潜增产措施,提供了有价值的地质研究样板参考,具有一定的研究借鉴意义。

赵磊[3](2019)在《胜坨油田坨142块Es215砂层组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胜坨油田是胜利油田主要的油气勘探开发区,其中沙二段储层是主要的含油层系之一,经过近50年的开发,目前已经进入高含水阶段,对储层非均质性认识不清的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对研究区目的层段储层的非均质性开展了精细研究,以期为优化储层的注采开发效果、提高可采储量提供有效指导。本文以胜坨油田坨142块沙二段15砂层组储层为研究对象,运用旋回对比、分级控制、岩性-厚度的对比方法进行地层划分,依据沉积相标志确定各类沉积微相,按照单井-剖面-平面的顺序开展各韵律层沉积微相展布特征的研究,借助韵律模式、渗透率非均质程度、隔夹层分布特征及物性参数平面分布特征等分析储层的层内、层间及平面非均质特征,综合以上影响储层非均质性的多种地质因素,采用熵权法计算储层非均质综合指数,进一步定量表征储层的非均质特征。研究表明,研究区沙二段15砂层组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其中河口坝沉积微相广泛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微相发育较少;层内发育一定规模的夹层,以物性夹层和钙质夹层为主,层内渗透率呈现中等-强的非均质特征;层间隔层发育相对稳定,各韵律层的砂体发育程度呈中等-强的非均质特征,自下而上各韵律层的渗透率呈现复合反旋回的变化特征;平面上各韵律层的砂体连通性呈中等-差的特征,各韵律层孔隙度的平面分布相对均质,呈中等-较强的非均质特征,渗透率差异大,呈较强-强的非均质特征,平面非均质性受沉积作用控制明显;采用熵权法计算非均质综合指数,避免了单一指数表征的局限性,依据非均质综合指数的分布情况将储层非均质程度划分为4个等级,研究区储层的综合指数主要分布在0.2~0.5之间,整体呈中等-强的非均质特征。

蒋诗宁[4](2019)在《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1砂组储层构型研究》文中指出作为我国早期投入生产的大型整装油田,以河流—三角洲沉积为主的胜坨油田已经历半个多世纪的注水开发。目前综合含水率已达到97%以上,已进入特高含水阶段,出现注水沿高渗带窜流、驱替严重不均衡等问题,使得开采效率明显下降。因此,精细储层构型表征对于油田后期开发提升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在丰富的岩心、地震、测井、动态等资料的支撑下,以露头和现代沉积为指导,针对胜坨油田二区Es2s1的辫状河、浅湖滩坝储层进行构型表征,建立构型单元解释模板,对目的层段地层进行垂向分期,在定量规模约束下通过多井拟合的方法多级次解剖研究区构型,利用动态资料加以验证,建立辫状河、浅湖滩坝的构型模式,最终在三维模型中刻画构型单元的空间展布。研究表明:(1)研究区存在两种沉积相类型,上部为辫状河、下部为浅湖滩坝沉积。1砂组湖平面整体下降使得水下浅湖环境变为暴露地表的水上环境,河流作用增强使得辫状河向湖盆方向推进。中期、短期、超短期基准面的频繁变化使得沉积环境由浅湖滩坝向辫状河转变。(2)辫状河7级构型单元包括辫流带与泛滥平原,8级构型单元包括心滩、辫状河道、溢岸等,9级构型单元为心滩内部增生体、落淤层;滩坝储层的7级构型单元为滩坝复合体和浅湖泥,8级为滩砂、坝砂,9级为坝砂内部增生体和落淤层。(3)在辫状河储层中,辫流带顺古水流方向呈连续厚层展布,心滩呈菱状且长轴平行于古水流方向,辫状河道呈交织状下切心滩坝到底部,溢岸为窄条带状分布于辫流带边界处,泛滥平原泥岩为重要的隔层。心滩内部发育2-3期呈顶积式的增生体,并且局部发育落淤层。(4)在滩坝储层中,滩坝复合体平行湖岸线呈连续、半连续展布,坝砂长轴平行于湖岸线且呈长球状,滩砂呈席状与坝砂伴生或孤立存在,浅湖泥在垂向和侧向为重要的隔层。坝砂内部发育1-3期呈覆盖式的增生体,落淤层保存良好。(5)采用基于面确定性建模方法,建立了精细储层构型模型,合理反映了地下构型单元空间分布特征。

程磊[5](2019)在《高耗水带储层测井评价方法研究 ——以坨11南沙二段8砂组三角洲河口坝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坨11南沙二段8砂组已经进入特高含水期,已形成高耗水带。高耗水带的存在,对油田的生产开发具有重要影响,降低了油田注水开发效率和油田采收率。通过资料调研和对高耗水带的分析,明确了坨11南沙二段8砂组高耗水带具有在油藏特高含水时期相渗曲线出现“拐点”、甲型水驱曲线出现“拐点”并上翘的的特征。通过对高耗水带形成机理的分析,从储层岩相、储层非均质及储层流体三个方面确定了高耗水带的主控因素及表征参数。基于岩心资料和地质资料的分析总结,根据岩性与层理的组合,建立坨11南沙二段8砂组的岩相分类体系,在单一岩相划分的基础上,在沉积微相的控制下,以岩性为主要变量将研究区储层分为了包括坝主体I、坝主体II、坝上河、远砂坝等在内的8种岩相组合类型。进行测井响应敏感性分析,常规测井资料对单一岩相类型的敏感性不高,但是自然伽马、声波时差、电阻率等测井响应对岩相组合的敏感性较高,并且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实现了四种坝主体岩相组合类型的识别。通过多元回归建模方法,建立粒度中值测井解释模型,对各岩相组合类型进行了定量解释,解释结果表明不同岩相组合类型的泥质含量和粒度中值存在差异性。通过物性参数分析,基于岩相建立声波孔隙度模型、孔隙度-渗透率模型、多元回归渗透率模型等储层物性表征参数计算模型,提高了解释精度。进行了基于岩相的高耗水带储层流体测井解释,分析得到不同岩相组合类型的储层流体特征差异,岩相类型为坝主体II的储层的在水饱和度较高时水相渗透率最大,残余油饱和度最低,储层渗流性质最好,容易形成高耗水带。分不同岩相类型进行高耗水带的含水饱和度、含水率、孔隙波及系数等流体参数的建模与单井解释,为高耗水带识别和预测提供基础。基于高耗水带岩相测井评价、储层物性参数测井评价、储层流体参数测井评价,综合分析高耗水带表征参数,分不同岩相组合类型确定高耗水带的物性下限,同时确定了含水饱和度小于65%,孔隙波及系数大于0.87以及含水率大于92%的高耗水带的流体参数下限值。对高耗水带的分布样式进行预测,发现高耗水带在顺物源方向较发育,在切物源方向不发育,高耗水带优先发育在坝主体II岩相组合中;平面上,三个小层中83小层发育高耗水带比例最高,82小层与81小层发育程度相近;83小层以发育型高耗水带为主,82小层与81小层发育型与潜力型高耗水带比例相近。

符鹏展[6](2019)在《商河油田中北部沙三上亚段单砂体识别及结构特征研究》文中指出商河油田中北部地区主要包括商一区及商二、商三区,研究区内断层数量较多,这三个地区由于受断层的影响,其沉积相类型、储层性质等均有较大差异,且前人尚未对该地区进行整体分析。本次研究的主要层位是沙三上,该层位在研究区内已经处于高含水开发阶段,地下地质情况极为复杂,因此需要对研究区开展整体的构型研究、单砂体研究及储层性质研究。本文以储层沉积学、储层表征与建模等理论为依据,在地层单元精细划分与对比结果的指导下,对储层沉积微相进行研究,然后构型界面和其组成要素进行研究,同时对目的层位单砂体开展定量分析,进而开展储层解释、储层非均质性评价等工作。在本次研究中,先以旋回-厚度对比法及等高程对比法对目的层位的地层进行精细划分,将研究区沙三上亚段划分为5个砂层组、22个小层,建立了商河油田中北部地区的高精度地层格架;通过对区内取心井的细致分析,确定区内主要沉积微相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及辫状沟道,进而绘制出区内的平面图及剖面图;确定区内三种主要沉积微相的储层构型界面,其中5级界面为洪泛泥岩,4级界面类型主要为砂体披覆泥岩、河道底部滞留沉积、沟道砂体沉积间断面、砂体叠置面,3级界面主要为物性差异沉积及成岩钙质砂岩;针对构成区内三种主要沉积微相的单砂体进行定量研究,分析其厚度分布情况,确定单砂体厚度与其延伸长度或横向宽度之间的相关关系。通过对区内物性参数、测井及地质资料进行分析,建立出商河油田中北部三个区块的储层物性的测井解释模型。通过对岩石镜下照片、扫描电镜照片、压汞数据的分析,综合测井数据分析成果,从微观和宏观层面对区内储层特征进行研究,总结出区内储层中储集空间的主要类型,同时确定储层孔喉特征;在储层非均值性特征上,此次研究从层内、层间、平面三点着手进行研究,最终发现研究区层内非均质性中等-较强,夹层广泛发育,主要有物性夹层、泥质夹层和钙质夹层;层间非均质性上,商一区、商三区非均质性较强,商二区非均质性稍好,整体非均质性属于中等-较强级别;平面非均质性上,受到沉积环境及不同微相砂体的影响,各层位间渗透率平面变化较为明显,非均质性较强;最后,利用权重分析法对研究区内各个小层进行储层评价,结果表明,商一区储层性质整体最优,商二区其次,商三区最差。

李静雯[7](2019)在《坨11南沙二段8砂组三角洲河口坝储层高耗水带成因及表征》文中研究表明坨11南沙二段8砂组油藏是三角洲前缘沉积环境下的整装断块油藏,地质条件复杂。油藏自1965年投入开发至今,已进入特高含水后期,部分高渗层中已形成高耗水带,呈现出综合含水率偏高,采出程度偏低的开发现状,但由于高耗水带空间分布不清,影响了剩余油的进一步挖潜。针对该问题,综合运用岩心、测井、地震、生产动态资料,以开发地质理论知识为指导,在建立研究区精细地层格架的基础上,明确了沙二段8砂组储层构型级次划分方案及4、5、6级构型特征和分布样式,并从不同构型单元的储层质量差异出发,总结出高耗水带发育的优势构型单元为坝主体2、坝主体1及坝上河。论文从原始地质因素和后期开发因素两方面分析了高耗水带的成因机理,提出了储层构型的类型及特征对高耗水带发育程度、位置及几何形态起到了主控作用的认识;优选了厚度、渗透率、渗透率级差、渗透率突进系数等5个储层参数和含水饱和度、孔隙波及系数、含水率等3个流体参数作为高耗水带表征参数,并建立了高耗水带识别标准;划分了发育型、潜力型及不发育型三种高耗水带类型;结合生产动态资料预测了全区高耗水带的空间分布,揭示了高耗水带的分布规律,指出了纵向上高耗水带多在83小层分布,平面上主要分布在北部及中部井网密集区的特点。

张慧杰[8](2018)在《胜坨油田坨7沙二段8-10砂组精细油藏描述研究》文中提出胜坨油田坨7沙二段8-10砂组经过五十多年的开发,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后期,剩余油高度分散,开发成本持续上升,而该区块在储层内部构型、动态非均质性、剩余油分布等方面认识仍较为欠缺,这对老油田长期经济效益开发带来了很大难度。本文通过单一期次沉积微相识别技术,刻画出坨7沙二段8-10砂组单一期次沉积微相分布特征与组合方式,实现了对储层内部构型的表征。通过建立相控测井二次解释模型,有效提升了测井解释精度,并进一步刻画了动态非均质性的变化,总结了该区块的剩余油分布特征。本次研究为坨7沙二段8-10砂组及类似区块的剩余油挖潜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技术方法。通过实施针对性的井网完善、注采调整、细分注水等工作,该区块采油速度由0.31%上升至0.37%,开发成本下降7.4%,自然递减控制在8%以内,开发效果得到了显着的改善。

马文婷[9](2018)在《东营凹陷胜坨一区沙二段上部沉积微相及储层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东营凹陷胜坨油田一区,是一个油源、物源均丰富的含油气区。研究区沙二段上部整体发育高孔高渗储层,但局部储层含油性变化大,非均质性强。目前胜坨油田已经进入开发中后期,随着开发精度的提高,解决储层物性及含油性的控制因素,成为研究区开发的关键因素之一。论文以胜坨油田一区沙二段1-3砂组为研究对象,以储层沉积学理论为指导,结合岩心、粒度、测录井及分析化验等资料,对研究区开展沉积微相及储层特征研究。研究区沙二段1-3砂组主要发育灰绿色、棕褐色细砂岩,其次发育灰色含砾粗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及灰绿色、紫红色泥岩。沙二段1-3砂组沉积时期,来自北部陈家庄凸起的碎屑物质供应较充足,研究区发育大规模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以辫状河道、河道间、越岸沉积微相最为发育。二、三砂组发育过程中水动力变强,河道发育逐渐变好,河道摆动较小;一砂组,沉积环境较为复杂,自下而上水动力变强,河道发育变好,砂体厚度增大,出现较大波动,河道摆动频繁。通过薄片和物性资料分析,研究区储层孔隙类型主要以残余原生粒间孔和次生粒间孔为主,其次发育粒内溶孔、铸模孔等次生孔隙和微裂缝,其中以次生粒间孔和粒内溶孔最为发育。整体虽发育高孔高渗储层,但砂体具有较强非均质性,含油性差异较大,以岩心为第一手资料,结合电性资料,建立了4种不同含油性纵向模式。研究表明,影响研究区沙二段上部储层物性的因素较复杂,沉积方面,储层粒度、杂基含量、分选性、泥质含量对储层物性影响明显;成岩作用方面,胶结物含量影响是物性及含油性差异的主控因素。在储层物性与含油性控制因素研究基础上,依据4种不同含油性纵向模式,结合测录井资料、试油数据,在明确储层“四性”关系的基础上,运用多种测井资料数据重叠图法,自然电位曲线—声波时差重叠法、径向电阻率对比法、深感应电阻率-声波时差重叠法,建立了研究区沙二段识别油层、干层及水层的识别图版,实现纵向含油层段识别及预测。

张友,侯加根,曹彦清,郑兴平,邵冠铭,贾俊山,白晓佳,段冬平[10](2015)在《基于构型单元的储层质量分布模式——以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8砂组厚层河口坝砂体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以取心井岩心、薄片、扫描电镜、测井资料及生产动态分析为基础,采用"垂向细分"、"侧向划界"以及"平面组合"的思路,针对胜坨油田二区厚层河口坝砂体,按复合河口坝、单一河口坝及单一河口坝内部增生体3个层次进行构型单元的逐级解剖,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基于构型单元的储层质量分布模式。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构型单元内部储层参数分布规律分异性较强。Ⅰ类和Ⅱ类储层主要分布于河口坝主体,Ⅲ类储层多分布在河口坝侧翼以及河口坝内部夹层的遮挡区,Ⅳ类储层则集中分布于席状砂。此外,结合生产动态数据等探讨了注水开发过程中不同构型单元内储层参数的动态变化特征。其中,储层孔隙度随注水开发的进行总体趋势是增大的,但变化幅度不大。坝主体孔隙度增幅最大,坝侧缘次之,席状砂基本不变。储层渗透率的趋势既有增大、又有减小。随注入水的不断冲洗,坝主体等高-特高渗储层有效渗透率升高,坝侧缘、水下分流河道等中-低渗储层渗透率降低,席状砂等低渗储层基本不变。储层孔隙度增加幅度较渗透率小得多。从低含水到特高含水阶段,不同构型单元的粒度中值都有所增大,泥质含量均降低。

二、储集层参数动态地质模型的建立——以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1~2层为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储集层参数动态地质模型的建立——以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1~2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胜坨油田成藏条件及勘探开发关键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胜坨油田地质概况
    1.1 区域构造位置
    1.2 构造特征
    1.3 地层、沉积、岩性特征
        (1) 沙四段(Es4)
        (2) 沙三段(Es3)
        (3) 沙二段(Es2)
        (4) 沙一段(Es1)
        (5) 东营组(Ed)
        (6) 馆陶组(Ng)
        (7) 明化镇组(Nm)
    1.4 含油气特征
2 胜坨油田勘探开发历程
    2.1 勘探历程
        (1) 第1阶段(1963—1965年)
        (2) 第2阶段(1965.05—1982年)
        (3) 第3阶段(1983—1996年)
        (4) 第4阶段(1996—2012年)
        (5) 第5阶段(2013年至今)
    2.2 开发历程
        (1) 开发准备阶段(1963年10月—1966年5月)
        (2) 初建产能阶段(1966年6月—1969年12月)
        (3) 调整扩建阶段(1970年1月—1974年12月)
        (4) 高速开发阶段(1975年1月—1979年12月)
        (5) 稳产开发阶段(1980年1月—1993年12月)
        (6) 精细开发阶段(1994年1月至今)
3 胜坨油田成藏条件
    3.1 具备丰富的油气源条件
    3.2 发育多类型储层
        3.2.1 近岸水下扇体
        3.2.2 浊积岩体
        3.2.3 三角洲相砂体
        3.2.4 河流相砂体
        3.2.5 碳酸盐岩
    3.3 发育多类型圈闭
        3.3.1 背斜及断块圈闭
        3.3.2 岩性圈闭
        3.3.3 成岩圈闭
    3.4 发育多套生-储-盖组合
        (1) 第1套生-储-盖组合
        (2) 第2套生-储-盖组合
        (3) 第3套生-储-盖组合
        (4) 第4套生-储-盖组合
        (5) 第5套生-储-盖组合
    3.5 发育有利的油气运移通道
    3.6 油气成藏模式
4 勘探开发关键技术
    4.1 精细勘探关键技术
        4.1.1 砂砾岩扇体精细勘探技术
        4.1.2 浊积岩储层精细描述技术
    4.2 高含水期提高采收率关键技术
        4.2.1 早期注水开发技术
        4.2.2 层系细分调整技术
        4.2.3 精细油藏描述技术
        4.2.4 多层砂岩油藏层系井网重组技术
        4.2.5 反韵律厚油层韵律层细分挖潜技术
        4.2.6 层系井网油藏矢量调整技术
5 结 论

(2)胜坨油田坨21断块沙二段精细地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的研究内容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第2章 研究区基本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质概况
    2.3 勘探开发简况
    2.4 存在的突出问题
第3章 地层精细划分与对比
    3.1 地层精细对比的目的和原则
    3.2 砂层组划分与对比
第4章 构造特征研究
    4.1 断层发育特征
    4.2 断层成藏控制分析
第5章 沉积特征研究
    5.1 沉积相类型及其展布特征
    5.2 沉积微相对油井生产的影响
第6章 储层特征研究
    6.1 储层岩性特征
    6.2 孔隙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6.3 储层物性特征
    6.4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6.5 分级物模驱替平台
第7章 剩余油特征研究
    7.1 剩余油影响因素研究
    7.2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7.3 可动用剩余油增产矿场研究
第8章 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3)胜坨油田坨142块Es215砂层组储层非均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沉积演化特征
    2.2 地层特征
    2.3 地层精细划分与对比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沉积相分析
    3.1 沉积相标志
        3.1.1 岩石类型
        3.1.2 沉积构造
        3.1.3 测井相标志
    3.2 沉积微相类型及特征
        3.2.1 水下分流河道微相
        3.2.2 河口坝微相
        3.2.3 远砂坝微相
        3.2.4 席状砂微相
    3.3 沉积微相展布特征
        3.3.1 单井相分析
        3.3.2 剖面相分析
        3.3.3 平面相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储层纵向非均质特征
    4.1 层内非均质特征
        4.1.1 韵律模式
        4.1.2 层内渗透率非均质特征
        4.1.3 夹层分布特征
    4.2 层间非均质性
        4.2.1 砂体发育程度
        4.2.2 层间物性差异
        4.2.3 隔层分布特征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储层平面非均质特征
    5.1 砂体平面展布特征
    5.2 物性参数平面分布特征
    5.3 渗透率非均质参数平面分布特征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储层非均质特征定量综合表征
    6.1 储层非均质综合指数的计算
    6.2 储层非均质综合指数平面分布特征
    6.3 本章小结
结论及认识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1砂组储层构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立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辫状河储层构型研究进展
        1.2.2 浅湖滩坝储层构型研究进展
        1.2.3 三维构型建模研究进展
    1.3 研究区概况
        1.3.1 地质概况
        1.3.2 开发概况
        1.3.3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工作量
    1.6 取得的主要成果与认识
第2章 储层构型级次划分及构型单元特征
    2.1 储层构型级次划分体系
    2.2 垂向分期
        2.2.1 垂向分期方案
        2.2.2 垂向分期依据
        2.2.3 基于小层的等时地层格架
    2.3 相型识别
        2.3.1 区域沉积背景
        2.3.2 沉积相类型认知
    2.4 构型单元特征
        2.4.1 辫状河构型单元特征
        2.4.2 浅湖滩坝构型单元特征
第3章 多级次储层构型研究
    3.1 微相复合体级次构型研究
        3.1.1 微相复合体级次构型研究思路
        3.1.2 微相复合体构型展布特征
    3.2 单一微相级次构型研究
        3.2.1 滩坝单一微相级次构型研究
        3.2.2 辫状河单一微相级次构型研究
    3.3 单一微相内部构型解剖
        3.3.1 单一坝砂内部解剖
        3.3.2 心滩内部解剖
    3.4 研究区储层构型模式
        3.4.1 砂质辫状河储层构型模式
        3.4.2 浅湖滩坝储层构型模式
第4章 三维储层构型建模
    4.1 三维构型建模方法
    4.2 构型建模可靠性评价
    4.3 构型空间分布特征
        4.3.1 辫状河储层空间分布特征
        4.3.2 滩坝储层构型空间分布规律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高耗水带储层测井评价方法研究 ——以坨11南沙二段8砂组三角洲河口坝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区概况
        1.2.1 油藏地质特征
        1.2.2 勘探开发状况
        1.2.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2.4 资料录取和收集情况
    1.3 高耗水带定义及测井解释现状
        1.3.1 高耗水带概要
        1.3.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坨11南沙二段8砂组高耗水带类型及地质表征参数
    2.1 高耗水带定义及类型
        2.1.1 高耗水带定义
        2.1.2 高耗水带类型及地质特征
    2.2 高耗水带表征参数
        2.2.1 储层岩相表征参数
        2.2.2 储层及非均质表征参数
        2.2.3 储层流体性质表征参数
第3章 坨11南沙二段8砂组储层岩相特征及测井解释方法
    3.1 岩相类型及特征
        3.1.1 岩相概念及分类
        3.1.2 岩相及岩相组合类型及特征
    3.2 岩相及岩相组合测井响应特征
        3.2.1 岩相的测井响应特征
        3.2.2 岩相组合测井响应特征
    3.3 岩相测井定性解释方法
        3.3.1 岩相组合定性解释模型建立
        3.3.2 单井岩相测井定性解释效果分析
    3.4 岩相定量解释方法
        3.4.1 岩相定量解释模型建立
        3.4.2 单井岩相测井定量解释效果分析
第4章 基于岩相的高耗水带储层特征参数解释
    4.1 岩相与储层关系分析
        4.1.1 岩相与原状储层及水淹层的关系
        4.1.2 基于岩相的原状及水淹储层物性特征
        4.1.3 基于岩相的储层物性关系分析
    4.2 基于岩相的储层测井响应特征
        4.2.1 微相级次储层测井响应特征
        4.2.2 岩相组合级次储层测井响应特征
    4.3 岩相约束的储层测井解释模型建立
        4.3.1 孔隙度模型
        4.3.2 渗透率模型
        4.3.3 渗透率级差、变异系数及突进系数
    4.4 岩相约束的储层测井解释模型效果分析
        4.4.1 模型精度分析
        4.4.2 单井处理效果分析
第5章 基于岩相的高耗水带储层流体测井解释
    5.1 岩相与储层流体关系分析
        5.1.1 储层流体类型
        5.1.2 不同岩相组合储层流体特征
        5.1.3 不同岩相组合对流体渗流的控制作用
    5.2 岩相约束的储层流体测井响应特征
        5.2.1 含水饱和度测井响应特征
        5.2.2 束缚水饱和度测井响应特征
        5.2.3 残余油饱和度测井响应特征
    5.3 岩相约束的储层流体测井解释模型
        5.3.1 含水饱和度模型
        5.3.2 束缚水饱和度模型
        5.3.3 残余油饱和度模型
        5.3.4 含水率计算模型
        5.3.5 驱油效率计算模型
        5.3.6 孔隙波及系数计算模型
第6章 高耗水带综合评价
    6.1 高耗水带识别标准建立
        6.1.1 高耗水带储层参数下限
        6.1.2 高耗水带流体参数下限
        6.1.3 高耗水带识别标准
    6.2 高耗水带单井识别
    6.3 高耗水带分布规律
        6.3.1 剖面分布规律
        6.3.2 平面分布规律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商河油田中北部沙三上亚段单砂体识别及结构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区概况
        1.3.1 研究区构造位置
        1.3.2 研究区地层发育特征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主要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精细地层格架的建立
    2.1 地层划分与对比的原则
    2.2 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方法
    2.3 测井资料的选择
    2.4 地层划分对比标志层
    2.5 小层对比模式
        2.5.1 等高程对比模式
        2.5.2 叠置砂体对比模式
        2.5.3 相变砂体对比模式
    2.6 地层划分对比
        2.6.1 精细地层格架的建立
        2.6.2 精细地层划分结果
第三章 沉积微相研究
    3.1 单井相分析
        3.1.1 S67 井单井相分析
        3.1.2 S44-2 井单井相分析
    3.2 相类型及相标志
        3.2.1 三角洲前缘亚相
        3.2.2 浊积扇相
    3.3 剖面相分析
        3.3.1 商一区剖面相分析
        3.3.2 商二区剖面相分析
        3.3.3 商三区剖面相分析
    3.4 平面相分析
        3.4.1 商一区平面相分析
        3.4.2 商二区平面相分析
        3.4.3 商三区平面相分析
第四章 储层构型研究及单砂体识别
    4.1 储层构型级次划分
        4.1.1 储层构型界面识别标志
        4.1.2 储层构型界面的识别
    4.2 储层构型要素类型
        4.2.1 岩石相类型
        4.2.2 构型要素分析
    4.3 单砂体侧向识别
        4.3.1 单一辫状沟道砂体识别
        4.3.2 单一河口坝砂体识别
        4.3.3 单一水下分流河道砂体识别
第五章 单砂体定量分析
    5.1 主要研究对象
    5.2 定量参数的选取
    5.3 单砂体定量分析
        5.3.1 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定量分析
        5.3.2 河口坝砂体定量分析
        5.3.3 辫状沟道砂体定量分析
第六章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6.1 测井资料处理及模型建立
        6.1.1 测井曲线标准化
        6.1.2 储层测井解释模型
    6.2 储层岩石学特征
    6.3 储集空间类型
    6.4 储层孔隙结构
    6.5 储层非均质性
        6.5.1 储层物性特征
        6.5.2 层内非均质性
        6.5.3 隔夹层类型及特征
        6.5.4 层间非均质性
        6.5.5 平面非均质性
    6.6 储层综合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坨11南沙二段8砂组三角洲河口坝储层高耗水带成因及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高耗水带的提出与内涵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区概况
        1.3.1 油藏地质特征
        1.3.2 勘探开发状况
        1.3.3 主要生产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工作量
第2章 坨11南沙二段8砂组高精度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
    2.1 层序地层单元划分与对比方法
        2.1.1 高精度地层划分对比方法
        2.1.2 高精度地层划分对比基本原则
    2.2 沙二段8砂组沉积单元界面类型及特征
        2.2.1 不整合面
        2.2.2 湖泛面
        2.2.3 自旋回型界面
        2.2.4 岩相差异界面
    2.3 高精度层序地层单元划分及特征
        2.3.1 层序地层单元划分方案
        2.3.2 层序地层单元特征
    2.4 层序地层分布规律
第3章 坨11南沙二段8砂组储层构型特征分析
    3.1 储层构型级次及构型要素特征
        3.1.1 储层构型级次及划分方案
        3.1.2 储层构型界面及特征
        3.1.3 储层构型单元及特征
    3.2 储层构型样式及分布规律
        3.2.1 4级储层构型样式及分布规律
        3.2.2 5级储层构型样式及分布规律
        3.2.3 6级储层构型样式及分布规律
第4章 坨11南沙二段8砂组沉积储层特征研究
    4.1 8砂组储层基本特征
        4.1.1 储层岩石学特征
        4.1.2 储层物性特征
        4.1.3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4.1.4 储层敏感性特征
        4.1.5 储层润湿性特征
    4.2 储层构型单元的质量差异
        4.2.1 岩性特征差异
        4.2.2 物性特征差异
        4.2.3 非均质特征差异
    4.3 水淹储层构型(6级)质量变化特征
        4.3.1 储层水淹层特征
        4.3.2 水淹储层构型(6级)质量变化差异
第5章 坨11南沙二段8砂组储层高耗水带形成主控因素分析
    5.1 储层高耗水带内涵及基本特征
        5.1.1 高耗水带内涵
        5.1.2 高耗水带基本特征
    5.2 高耗水带形成主控因素分析
        5.2.1 高耗水带形成的地质因素
        5.2.2 高耗水带形成的开发因素
第6章 坨11南沙二段8砂组储层高耗水带识别与表征方法
    6.1 高耗水带表征思路
    6.2 高耗水带动态表现特征
        6.2.1 吸水剖面资料指示注入水单层突进
        6.2.2 注入压力异常变化
        6.2.3 高含水率、高产液量、低产油量
        6.2.4 生产层位调整导致生产特征突变
        6.2.5 示踪剂曲线形态
    6.3 高耗水带形成要素评价参数与标准确定
        6.3.1 高耗水带评价参数类型及拾取方法
        6.3.2 高耗水带评价标准建立
        6.3.3 高耗水带评价类型
    6.4 单井高耗水带识别与评价
        6.4.1 识别方法
        6.4.2 识别效果分析
    6.5 高耗水带分布规律研究
        6.5.1 剖面分布规律研究
        6.5.2 平面分布规律研究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胜坨油田坨7沙二段8-10砂组精细油藏描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区概况
    1.4 研究内容
第2章 储层内部构型描述
    2.1 构造与地层特征
    2.2 沉积特征
    2.3 单一微相识别
    2.4 单一微相分布组合
    2.5 研究成果现场应用
第3章 储层测井二次解释
    3.1 现有测井解释模型复查
    3.2 测井资料预处理
    3.3 相控测井解释模型
第4章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4.1 静态非均质性
    4.2 动态非均质性
    4.3 研究成果现场应用
第5章 剩余油分布研究
    5.1 平面剩余油分布特征
    5.2 层间剩余油分布特征
    5.3 层内剩余油分布特征
    5.4 研究成果现场应用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9)东营凹陷胜坨一区沙二段上部沉积微相及储层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概况
    2.1 区域地质概况
    2.2 研究区构造背景
    2.3 研究区沉积背景
第三章 相标志及单井相分析
    3.1 岩石学特征
        3.1.1 岩石类型
        3.1.2 碎屑颗粒特征
        3.1.3 结构特征
    3.2 沉积构造相标志
        3.2.1 层面构造
        3.2.2 层理构造
    3.3 结构相标志
    3.4 测井相标志
    3.5 单井沉积相分析
        3.5.1 ST1-2-J157 井单井相分析
        3.5.2 ST1-2-31 井单井相分析
        3.5.3 ST1-4-9 井单井相分析
第四章 沉积微相及展布特征研究
    4.1 物源体系研究
    4.2 沉积相特征
    4.3 剖面沉积微相分析
        4.3.1 沙二段三砂组连井剖面沉积微相分析
        4.3.2 沙二段二砂组连井剖面沉积微相分析
        4.3.3 沙二段一砂组连井剖面沉积微相分析
    4.4 平面沉积微相分析
        4.4.1 沙二段三砂组平面沉积微相分析
        4.4.2 沙二段二砂组平面沉积微相分析
        4.4.3 沙二段一砂组平面沉积微相分析
    4.5 相模式
第五章 储层特征及含油性控制因素
    5.1 储层成岩作用
    5.2 储集物性特征
        5.2.1 储集空间类型
    5.3 储层成岩演化序列
    5.4 含油性差异控制因素
        5.4.1 模式A
        5.4.2 模式B
        5.4.3 模式C
        5.4.4 模式D
第六章 储层评价及预测
    6.1 物性分布特征
    6.2 储层评价
    6.3 测井曲线对含油性的预测
        6.3.1 岩性和测井曲线的关系
        6.3.2 含油性和测井响应的关系
        6.3.3 储层含油性预测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基于构型单元的储层质量分布模式——以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8砂组厚层河口坝砂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地质概况
2储层构型
    2. 1复合河口坝砂体叠置样式
    2. 2单一河口坝划分
    2. 3单一河口坝内部解剖
        2. 3. 1河口坝内部砂体充填模式及控制因素
        2. 3. 2单一河口坝砂体内夹层分布模式
        2. 3. 3单一河口坝内3级界面井间预测
3基于构型单元的储层质量分布模式
    3. 1不同构型单元的储层质量分布规律
    3. 2注水开发过程不同构型单元内储层参数变化特征
        3. 2. 1取心井变化特征
        3. 2. 2小井距非取心井变化特征
4结论

四、储集层参数动态地质模型的建立——以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1~2层为例(论文参考文献)

  • [1]胜坨油田成藏条件及勘探开发关键技术[J]. 宋明水. 石油学报, 2021(01)
  • [2]胜坨油田坨21断块沙二段精细地质研究[D]. 高源青. 长江大学, 2020(02)
  • [3]胜坨油田坨142块Es215砂层组储层非均质性研究[D]. 赵磊.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4]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1砂组储层构型研究[D]. 蒋诗宁.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5]高耗水带储层测井评价方法研究 ——以坨11南沙二段8砂组三角洲河口坝为例[D]. 程磊.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6]商河油田中北部沙三上亚段单砂体识别及结构特征研究[D]. 符鹏展.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7]坨11南沙二段8砂组三角洲河口坝储层高耗水带成因及表征[D]. 李静雯.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8]胜坨油田坨7沙二段8-10砂组精细油藏描述研究[D]. 张慧杰.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9]东营凹陷胜坨一区沙二段上部沉积微相及储层特征研究[D]. 马文婷.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10]基于构型单元的储层质量分布模式——以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8砂组厚层河口坝砂体为例[J]. 张友,侯加根,曹彦清,郑兴平,邵冠铭,贾俊山,白晓佳,段冬平.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5(05)

标签:;  ;  ;  

储层参数动态地质模型的建立——以胜坨油田二区块沙二段1-2层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