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茅盾的《多角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刘春勇[1](2021)在《大萧条与茅盾的江南书写》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席卷全球,标志着整个世界从持续了100多年的亚当·斯密主义自由放任的世界体系向凯恩斯主义政府干预的统制主义体系转变的开始。大萧条的主要起因是金本位制,而中国因为使用的是银本位制,因此在大萧条最初阶段经济不但未受到冲击,反而因为国际银价的下跌而小有繁荣,但随着各国国币制度的调整,1931年,国际银价上涨,同时又由于日本政府转嫁大萧条对本国的冲击而发动的"九·一八"和"一·二八"事变,加之本年度的长江大洪水等诸多因素,最终被卷入大萧条当中。茅盾的《子夜》《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等一些列小说对这个时期的大萧条重灾区"江南(包括上海)"进行了全景式的文学描写,十分准确地记录了大萧条时期中国经济最重要的地区——江南的真实面貌。由于大萧条对世界各国及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社会各知识阶层都在关注和讨论大萧条及世界与中国的未来走向问题,但代表不同阶层的知识人所持的主张各不相同,茅盾由于其左翼身份,自然而然地认同了苏联模式和苏联道路,在《子夜》等小说的创作过程中,充分接受了瞿秋白、沈泽民等左翼文艺领袖的指导意见。因此,其小说显现出了鲜明的意识形态性。这种意识形态性同茅盾对大萧条的实际调查之间往往又会形成某种非常有意思的悖论性,从而形成了诸多文本缝隙。本文就是企图从这些文本缝隙入手,从经济史学的角度将茅盾的文本放置于全球史的视野当中重新审视,希求某种新的解读的可能性。
沈威,吴玉容[2](2021)在《巴金和茅盾小说词汇计量风格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巴金和茅盾两位作家的作品全集(约425万字的小说)为研究对象,从词长、标准型例比、单现词、关键词、词汇密度、人称代词、颜色词等七个角度对比分析了两位作家的写作风格差异,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和U检验可知,巴金用词音节稍长,且多使用第一人称代词,长于抒情。茅盾多使用第三人称代词,叙事更加客观;作品虚词显化,且颜色词丰富,单现词明显较多,用词力避重复,其作品之间的词汇丰富度差异小。茅盾作品信息量更大,修饰成分多是原因之一,这可能会导致作品阅读难度加大。巴金重意合,茅盾重形合。不过,二人作品都多描写封建社会,语言、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都较为丰富。
华翔[3](2021)在《生活书店红色出版物出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肖迪[4](2020)在《城乡互动中的文化景观-1930年前后茅盾小说中的小镇叙事研究》文中提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处于剧烈的动荡与不安之中,政治形势混乱,经济遭受危机,整体危机四伏。中国现代文学一直固守着城乡二元对立的结构模式,对小镇的存在有意无意的忽略,然而这些中国内陆地区的小镇不仅经历了中国转型期的阵痛,也见证了历史和文化的变迁。小镇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了都市与乡村的中转站,茅盾塑造的小镇空间较之其他作家,更加具有开放性,小火轮和铁路连接起上海与小镇,工业化浪潮和商品经济也随之而入,我们能看到小镇涌现出很多新式物件,这些“风景”改变了古老小镇的面貌,一方面带来了文明的气息,另一方面,传统并未就此沉寂下去,传统与新潮在小镇空间里不断拉扯。风景有“常”也有“变”,工业文明与传统中国激烈的碰撞,给普通民众带去了灾难与欢欣。开放多元的小镇必然会带来极强的社会流动性,这也是茅盾小镇叙事的特点之一。作家主要塑造了几类人物,分别是小镇商人、知识分子、小市民阶层和乡绅,这些人物在都市、小镇与农村之间来回穿梭流动,以小镇为轴心,辐射影响着都市与农村。他们的流动不仅包括水平的空间流动,更包括垂直的阶层流动。茅盾非常关注经济问题和经济关系,农村经济破产之时,除了对农民施以关切之外,茅盾更加关注小镇商人群体的出路,小镇商人既包括吴荪甫、唐子嘉这样的商业大亨,也包括林老板这样的普通小镇商人群体,面对经济危机、纷乱的战争局势和买办阶层,他们最终都不得不走向失败的结局。知识分子是茅盾作品中的重点群体,随着时代的发展,小镇青年走入都市接受新式教育,他们面临更加艰难的抉择。知识分子处在返乡与离乡夹缝中艰难生存,他们的社会流动也并不成功。小市民阶层要么固守原地,要么就是因为逃难和谋求职业发展进入都市,但因为个人力量太过于微薄,他们往往依附于从小镇走出来的企业家。对乡绅的态度茅盾是一分为二的,对像吴荪甫或者钱良材,他的态度是褒奖的;对土豪劣绅,茅盾则一律予以批判,这些人虽然短期内可能获得利益,但他们的算盘最终仍会落空。茅盾的小镇叙事显示出极强的政治色彩,在作家看来,革命既是造成社会流动性不断提高的原因,更是作者探索的解决失败问题的途径。革命的小镇中弥散着各式各样的谣言,政治局势混乱不堪,保卫团、县政府、县党部、土匪以及共产党同时存在于基层社会,农民极易受到煽动发起革命或者暴动,革命青年有满腔斗志、新式的做派和坚韧的信仰,然而他们软弱、缺少机智、犹豫不决,终于让革命成为了部分投机者的幌子,带来了社会更深重的灾难,革命事业也因此大受打击。面对理想主义的破灭和革命的信仰,小镇在高潮与低徊之间来回穿梭,作家因此陷入了严重的矛盾和动摇之中,并最后确定了革命的信念。茅盾为中国现代小镇文学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既继承了前辈们的传统,同时也别有新意,对后来的作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构筑的小镇世界勾连起都市和乡村,不管是在革命发展还是经济联通上都扮演着先觉者的角色,反映出江浙小镇的特点和中国社会在近代的艰难转型,更融汇了作家对三十年代中国历史现实的思考,承载了茅盾深刻的历史文化意识。
迪理努尔·奥布力喀斯木[5](2020)在《茅盾文学理论视域下的文学创作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茅盾是中国文学史上“重量级”作家,也是成就斐然的文学理论家。茅盾的文学理论成果不仅对当时的文学创作和文学实践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今天的文学创作同样有着无法替代的的价值。在茅盾的的文学理论中,在不同时代背景下所做的文学实践是非常值得我们去重新认识和了解的。茅盾文学理论指导下的文学实践具有独树一帜的理论内涵和文学内涵,同时带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突出表现为对文学的艺术、思想价值的关注,兼顾了文学性和政治性,以及与时代同行的先进性。茅盾的文学理论凸显出的文学实践是具科学性和先进性的,茅盾的文学理论定位是为个体,为社会,为时代服务,这些特质毫无疑问是其文学理论的本质。对于本质属性和文学创作实践的双重追求,也代表了茅盾作为文学理论家和文学家的双重身份,其代表作《子夜》就是文学理论与文学创作实践结合体,是社会剖析小说的经典范例,在那个时代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也深刻影响了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风貌,影响了那个时代的小说创作实践,代表着社会分析小说的最高成就。当下我们审视茅盾的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可以对现代文学历史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回到历史原点客观审视茅盾的历史地位。本论文一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阐述茅盾在五四运动时期、革命文学时期以及建国以后的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第二部分分析了茅盾在文学理论指导下所创作的社会剖析小说,探讨他的代表作《子夜》与文学理论的关系,论述了《霜叶红似二月花》等作品中创作实践与文学理论的结合。第三部分是茅盾文学理论在儿童文学、报告文学、乡土与城市的实际运用。最后一部分是总结茅盾文学理论在我国文学实践中的卓越贡献,他的文学理论不仅填补了文学实践上的一大空白,还丰富了文学实践的发展和运用,对我国的文学理论和文学实践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大的意义。
阮氏庄[6](2018)在《汉、越语中“火”语义范畴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火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促成了人类的进化。古人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对火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不仅标志着人类从愚昧走向了文明,也反映了人类从物质文明向精神文明的进化。在汉语中,“火”是一个基本的词汇单位,本意为物体燃烧时所产生的光和焰。在越南语中,形容该物质状态的词语,有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分别为:“l?a”——越南语中的一个基本词汇;另一个为“h?a”——其为汉越语素,是越南语从古代汉语中借来的语言单位,该语言语素不能独立成词,常常需要其他语素搭配构成越南语基本词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汉语“火”与越南语“l?a”和“h?a”都以本义为基础逐渐发展出了丰富的义项。从语义范畴角度来看,可以发现汉语“火”与越南语“l?a”和“h?a”之间的对应、差别,同时可以从两者的语义范畴内成员的情况发现与认知方面相关的一些问题。因为不同的语言会有不同的表现方式,这些差异能够揭示民族的文化特色、民族认识客观世界的特殊方式及表达方式。各种语言表达同一语义范畴的方式是当代语言学的迫切研究的课题。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对汉语与越南语“火”语义范畴进行专门的比较研究,并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词汇语义理论,文化语言学理论对汉、越语中“火”语义范畴进行全面和细致的对比分析;具体的是归纳分析和对比四个范畴:第一,火自然特征及其语义范畴;第二,火的人、物和现象的语义范畴;第三,火的事态语义范畴及其产生机制(包括:积极的和消极的);第四,火表征人类精神世界的语义范畴(包括:情感状态、性格行为、文化价值、医学理论)。希望我们研究的成果可以提供一些新贡献。
强睿[7](2018)在《《汉语大字典》(第二版)月部字释义考正》文中研究表明《汉语大字典》(以下简称《大字典》)是我国最具权威性的现代语文字典之一,为今人閲读文献和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然而,由於编纂工程浩大,卷帙繁多,加上客观条件的限制,难免还存在一些不足。本文以《大字典》月部字为考察对象,对释义部分进行勘误补阙,以期为进一步完善字典略尽绵薄之力。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了论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对象,围绕《大字典》在收字及字形、注音、释义、引证、体例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述评,重点梳理了月部字的研究现状,介绍了论文的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为义项商补,主要对月部字在义项设置方面存在的疏失进行探讨。第一节补充了字典失收的义项,展现了这些义项的产生时代和具体用例。第二节对误设义项的问题展开研究,围绕孤证义项以及例证存在争议两种情况进行辨析。第三章为训释指瑕,主要针对月部字释义不准确和释义不明晰这两个问题进行讨论。第一节对释义概括不全面、注疏训释失误等情况进行了考辨。第二节对释义表述不明晰的义项进行了梳理,围绕其中艰深晦涩之处补充阐释,为释义的完善提出了建议。第四章为引证商订,从五个方面梳理字典引证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一节辨析字典中争议较大的引证,对各家观点加以评述,为引证的甄别、取舍提供参考。第二节匡订字典中与释义不匹配的例证,并重新归类。第三节收列不同时代的典型用例,对缺少例证的义项进行补苴。第四节针对始见书年代迟後的字义进行探究,找到出现年代更早的例证,以期更好地反映字义的源流情况。第五节对引用文献进行校勘,校正引证中的讹文、脱文、衍文等,以期进一步提升《大字典》的权威性、准确性。
曹开建[8](2018)在《现代汉语“X自”类副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现代汉语常用的11个“X自”类副词(包括“擅自、径自、竟自、独自、私自、亲自、暗自、各自、空自、枉自、徒自”)为研究对象,从共时维度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考察其特性。首先,对“X自”类副词的句法分布进行描写。从句法功能的角度,描写了“X自”类副词在句子层面和句子成分层面充当状语的能力,分析了其与谓词的组合特点,揭示了“X自”类副词同其他副词共现的线性顺序;从句式选择的角度,分别考察了“X自”类副词在“把”字句、“被”字句以及连谓句中的特性。其次,对“X自”类副词在语义特征和语义指向进行分析。以“NP+X自+VP”为基础结构,分别描写“NP”、“V”以及“X自”类副词本身的语义特征。同时,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分析了11个“X自”类副词的语义指向。最后,对“X自”类副词的语用功能进行了考察。考察了“X自”类副词的语体色彩和以及不同语体对“X自”类副词的选择特点;描写了部分“X自”类副词的预设触发功能;采用广义的语气观,指出情态、方式副词也可以表达特定语气,并讨论了部分“X自”类副词在语气上的作用。
崔倩[9](2018)在《“X个毛线”的探析》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年,"X个毛线"在口语和网络用语中十分盛行,其詈语色彩比较浅淡,在广大男女青年人中使用频率极高。对"X个毛线"这一结构从历史来源、构成成分、句法特征、语义色彩、语用特点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可发现其具有主观性、有界性,整体语义是表示否定的,不能用在否定句和疑问句当中,一般用于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语用主要功能是凸显并否定焦点。
谢亚迪[10](2018)在《万荣方言词汇选释》文中提出万荣县隶属于山西运城,万荣方言词语颇具特点。文章择取万荣方言"消贴""布蔫""丝丝惹惹""闹活""摔绊""沙巴"六个词,进行释义研究,以期对万荣方言词汇的研究有所助益。
二、谈茅盾的《多角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茅盾的《多角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大萧条与茅盾的江南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人如何从经济学与大萧条的角度研究茅盾1930年代的江南书写 |
二、为什么要谈论大萧条 |
三、什么是大萧条及大萧条在中国的显现 |
四、茅盾的江南大萧条书写及其与大萧条实际状况的比对 |
(一)乡村破产 |
(二)市镇萧条 |
(三)乡镇金融崩溃 |
(四)产业倒闭 |
1.茅盾的描述 |
2.城山智子的叙述 |
(五)上海地产疯狂、金融繁荣 |
1.茅盾的描述 |
2.城山智子的叙述 |
五、茅盾江南大萧条书写所选取的角度及其指向性 |
六、如何看待茅盾江南书写的意识形态性 |
七、鲁迅如何看待茅盾大萧条时期的江南书写 |
(2)巴金和茅盾小说词汇计量风格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语料库和预处理 |
二、词汇分析 |
(一)词长对比 |
(二)标准型例比对比 |
(三)单现词对比 |
(四)关键词对比 |
(五)词汇密度对比 |
1.实词对比 |
2.虚词对比 |
(六)人称代词对比 |
(七)颜色词对比 |
结 语 |
(4)城乡互动中的文化景观-1930年前后茅盾小说中的小镇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历史与现状 |
一、中国现代小城镇文学研究 |
二、茅盾“小镇叙事”作品研究史 |
第二节 “小镇”与茅盾“小镇叙事”的历史语境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一章 开放的小镇:风景中的“常”与“变” |
第一节 城乡间的中转站:小镇风景的多样性 |
第二节 难以破除的过去:固守的乡土风俗传统 |
第三节 家宅与茶馆:独特的地域人文景观 |
第二章 流动中的“动”与“思”:茅盾笔下的小镇人物群像 |
第一节 小镇商人:往来于城乡的中间者 |
第二节 走进都市与被迫返乡:小镇知识分子的“出走”与“回归” |
第三节 出路的无处追寻:小市民群体与乡绅阶级的抉择 |
第三章 茅盾小镇叙事中的革命书写 |
第一节 挣扎与无序:“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 |
第二节 暴力中的城乡流动:小镇权力的更迭 |
第三节 动摇中的革命小镇:群氓之乱与知识分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茅盾小镇叙事小说作品出版简表 |
附录2:茅盾小镇叙事作品中人物流动情况简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致谢 |
(5)茅盾文学理论视域下的文学创作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意义 |
二、研究内容目标 |
三、研究方法研究路线 |
四、本选题创新点 |
五、国内外关于茅盾文学的研究及发展 |
第二章 不同时期茅盾文学理论 |
一、五四时期文学理论 |
二、革命文学时期茅盾文学理论 |
三、建国后茅盾文学理论 |
第三章 茅盾文学理论下的文学创作实践 |
一、茅盾文学理论下的文学创作实践概论 |
二、茅盾文学理论下的文学作品分析 |
(一)《子夜》 |
(二)茅盾其他文学作品 |
第四章 茅盾文学理论的其他向度 |
一、茅盾文学理论下的儿童文学 |
二、茅盾文学理论下的报告文学 |
三、茅盾文学理论下的乡土与城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6)汉、越语中“火”语义范畴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缘由 |
一 近年来认知学科以及认知语言学科的新理解及辐射 |
二 汉、越语中“火”的丰富语义范畴 |
第二节 研究对象与范围,语料来源 |
一 研究的对象 |
二 研究范围 |
三 语料来源 |
第三节 研究现状综述 |
一 中国对“火”的研究现状 |
(一)语言文字学角度 |
(二)语义学角度 |
(三)认知语言学和文化语言学角度 |
二 越南对“l?a”和“h?a”的研究现状 |
(一)语义学研究角度 |
(二)认知语言学和文化语言学角度 |
第四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意义 |
第五节 研究方法 |
一 对比研究法 |
二 分析法 |
三 定量与定性结合法 |
第二章 相关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概念、范畴及其语言表征 |
一 体验性(embodiment) |
二 概念与三空间模型 |
(一)概念 |
(二)三空间模型 |
(三)概念化 |
三 范畴、范畴化与语义范畴 |
(一)范畴、范畴化与范畴的典型 |
(二)语义范畴 |
四 意象图式与认知模型 |
(一)意象图式 |
(二)认知模型 |
第二节 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 |
一 概念隐喻 |
(一)概念隐喻的本质 |
(二)概念隐喻的原则和机制 |
(三)概念隐喻的分类 |
二 概念转喻 |
(一)概念转喻的本质 |
(二)概念转喻的原则和机制 |
(三)概念转喻的分类 |
第三章 火的自然特征及其语义范畴 |
第一节 火光的形貌特征 |
一 汉语中火光的形貌表征 |
二 越南语中火光的形貌表征 |
三 汉、越语中火光的形貌表征对比 |
(一)相同点 |
(二)不同点 |
第二节 火光的颜色特征 |
一 汉语中火光的颜色表征 |
二 越南语中火光的颜色表征 |
三 汉、越语中火光的颜色表征对比 |
(一)相同点 |
(二)不同点 |
第三节 火焰的热度特征 |
一 汉语中火焰的热度表征 |
二 越南语中火焰的热度表征 |
三 汉、越语中火焰的热度表征对比 |
(一)相同点 |
(二)不同点 |
第四节 火势情况特征 |
一 汉语中火势情况表征 |
二 越南语中火势情况表征 |
三 汉、越南语中火势情况表征对比 |
(一)相同点 |
(二)不同点 |
第五节 火的类别特征 |
一 汉语中火的类别表征 |
二 越南语中火的类别表征 |
三 汉、越南语中火的类别表征对比 |
(一)相同点 |
(二)不同点 |
第六节 造火的原料和物质特征 |
一 汉语中造火的原料和物质表征 |
二 越南语中造火的原料和物质表征 |
三 汉、越语中造火的原料和物质表征对比 |
(一)相同点 |
(二)不同点 |
第七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火的表人、物和现象语义范畴 |
第一节 与火相关的表人语义范畴 |
一 汉语“火”的表人语义范畴 |
二 越南语“l?a”和“h?a”的表人语义范畴 |
三 汉、越语中与火有关的表人语义范畴对比 |
(一)相同点 |
(二)不同点 |
第二节 与火相关的表植物语义范畴 |
一 汉语“火”的表植物语义范畴 |
二 越南语“l?a”和“h?a”的表植物语义范畴 |
三 汉、越语中与火相关的表植物语义范畴对比 |
(一)相同点 |
(二)不同点 |
第三节 与火相关的表动物语义范畴 |
一 汉语“火”的表动物语义范畴 |
二 越南语“l?a”和“h?a”的表动物语义范畴 |
三 汉、越语中与火相关的表动物语义范畴对比 |
(一)相同点 |
(二)不同点 |
第四节 与火相关的表自然事物现象语义范畴 |
一 汉语“火”的表自然事物现象语义范畴 |
二 越南语“l?a”和“h?a”的表自然事物现象语义范畴 |
三 汉、越南语中与火相关的表自然事物现象语义范畴对比 |
(一)相同点 |
(二)不同点 |
第五节 与火相关的表用具语义范畴 |
一 汉语“火”的表用具语义范畴 |
二 越南语“l?a”和“h?a”的表用具语义范畴 |
三 汉、越语中与火相关的表用具语义范畴对比 |
(一)相同点 |
(二)不同点 |
第六节 与火相关的表火灾语义范畴 |
一 汉语“火”的表火灾语义范畴 |
二 越南语“l?a”和“h?a”的表火灾语义范畴 |
三 汉、越语中与火相关的表火灾语义范畴对比 |
(一)相同点 |
(二)不同点 |
第七节 与火相关的其他语义范畴 |
一 汉语中“火”的其他语义范畴 |
(一)表食物语义范畴 |
(二)表印记语义范畴 |
(三)表旗帜语义范畴 |
(四)表想象物品语义范畴 |
二 越南语中“l?a”和“h?a”的其他范畴 |
三 汉、越语中与火相关的其他语义范畴对比 |
(一)相同点 |
(二)不同点 |
第八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火的表事态语义范畴及其产生机制 |
第一节 与火相关的积极状态语义范畴 |
一 汉、越语共有的与火相关的积极状态语义范畴 |
(一)艳丽、详明 |
(二)力量 |
(三)性感 |
二 汉语“火”特有的积极状态语义范畴 |
(一)热闹、繁盛 |
(二)流行 |
(三)最佳的时刻和程度 |
三 越南语“l?a”和“h?a”特有的积极状态语义范畴 |
第二节 与火相关的消极状态语义范畴 |
一 汉、越语共有的与火相关的消极状态语义范畴 |
(一)紧急 |
(二)困难、危险 |
(三)矛盾 |
(四)战争 |
(五)程度不妥 |
二 汉语“火”特有的消极状态语义范畴 |
三 越南语“l?a”和“h?a”特有的消极状态语义范畴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火的表精神世界的语义范畴 |
第一节 火的表情感状态语义范畴 |
一 汉、越语共有的与火相关的情感状态语义范畴 |
(一)生气、愤怒 |
(二)急躁 |
(三)希望、欲望、嫉妒 |
(四)爱情 |
二 汉语“火”特有的情感状态语义范畴 |
三 越南语“l?a”和“h?a”特有的情感状态语义范畴 |
第二节 火的表性格行为语义范畴 |
一 汉、越语共有的与火相关的性格行为范畴 |
(一)热心、强烈 |
(二)急性 |
(三)毒辣,过度 |
二 汉语“火”特有的性格行为语义范畴 |
三 越南语“l?a”和“h?a”特有的性格行为语义范畴 |
第三节 火的表民族文化价值和医学理论的语义范畴 |
一 哲学思想之火 |
(一)汉、越语共有的哲学思想之火 |
(二)汉语“火”特有的哲学思想之火 |
(三)越南语“l?a”和“h?a”特有的哲学思想之火 |
二 宗教信仰及风俗习惯之火 |
(一)汉、越语共有的宗教信仰及风俗习惯之火 |
(二)汉语“火”特有的宗教信仰及风俗习惯之火 |
(三)越南语“l?a”和“h?a”特有的宗教信仰及风俗习惯之火 |
三 中医学理论之火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汉、越语中“火”语义范畴的异同及其原因 |
第一节 汉、越语中“火”语义范畴的异同 |
一 相同意义 |
二 特有的意义 |
(一)汉语“火”特有的意义 |
(二)越南语“l?a”和“h?a”特有的意义 |
第二节 相同原因 |
一 人类共同身体体验、心理和思维特点 |
二 相似的文化和社会生活环境 |
第三节 相异原因 |
一 地理环境差异 |
二 文化社会历史背景差异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 |
附录 |
附录 1:《现代汉语大词典》含“火”的词语 |
附录 2:《现代汉语大字典》含“火”的词语 |
附录 3:《越南语词典》含“l?a”和“h?a”的词语 |
附录 4:《越南成语与俗语词典》含“l?a”和“h?a”的成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后记 |
(7)《汉语大字典》(第二版)月部字释义考正(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对象 |
第二节 《汉语大字典》的总体研究概况 |
第三节 《汉语大字典》月部字的研究现状 |
第四节 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义项商补 |
第一节 义项缺漏 |
第二节 义项误设 |
第三章 训释指瑕 |
第一节 释义不准确 |
第二节 释义不明晰 |
第四章 引证商订 |
第一节 引证有争议 |
第二节 引证与释义不合 |
第三节 例证缺失 |
第四节 例证迟後 |
第五节 引文讹误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 论文字目索引 |
致谢 |
(8)现代汉语“X自”类副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一)现代汉语副词的研究现状 |
(二)“X自”类副词的研究现状 |
三、研究的创新之处 |
(一)研究对象新 |
(二)研究视角新 |
四、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
(一)本选题的研究方法 |
(二)本选题的语料来源 |
第一章 “X自”类副词的句法考察 |
一、“X自”类副词的句法功能 |
(一)在句子层面充当状语 |
(二)在句子成分中充当状语 |
(三)“X自”与谓词的组合方式 |
(四)与其他副词共现 |
二、“X自”类副词的句式选择 |
(一)“把”字句 |
(二)“被”字句 |
(三)连谓句 |
第二章 “X自”类副词的语义考察 |
一、“X 自”类副词的语义特征 |
(一)“NP+X自+VP”中“NP”的语义特征 |
(二)“NP+X自+VP”中“V”的语义特征 |
(三)“X自”类副词的语义特征 |
二、“X自”类副词的语义指向 |
(一)用语义特征确定语义指向 |
(二)用焦点、预设确定语义指向 |
第三章 “X自”类副词的语用考察 |
一、“X自”类副词的语体研究 |
(一)“X自”类副词语体色彩 |
(二)“X自”类副词语体分布 |
二、“X自”类副词的预设触发功能 |
(一)擅自、私自、竟自、亲自 |
(二)空自、枉自、徒自 |
三、“X自”类副词的语气表达功能 |
(一)表示惋惜语气 |
(二)表示指责、谴责语气 |
(三)表示诧异语气 |
(四)表示强调语气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X个毛线”的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X个毛线”的来源 |
二、X的类型 |
(一) 动词+个毛线 |
(二) 形容词+个毛线 |
(三) 名词+个毛线 |
(四) 代词+个毛线 |
(五) 副词+个毛线 |
(六) 拟声词/叹词/语气词+个毛线 |
(七) 连词+个毛线 |
(八) 不成词语素/短语+个毛线 |
三、“X个毛线”的句法特征 |
(一) 不能与否定词共现 |
(二) X是及物动词时, 一般是自主性动词, 并且不能重叠, 可以加表示现实体“了”和完成体“过”, 但不能加持续体“着” |
(三) “X个毛线”的变式 |
1. 内嵌式 |
2. 关键词拷贝式 |
3. 省略式 |
4. 独立使用 |
四、“X个毛线”的语义色彩 |
(一) 表示愤懑的情绪 |
(二) 表示对某事或某人的评价 |
(三) 表示对对方行为的阻止或劝导 |
(四) 表示一种感叹 |
五、“X个毛线”的语用特点 |
(一) 句类的选择 |
(二) 人称的选择 |
(三) 语用的主要功能 |
四、谈茅盾的《多角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大萧条与茅盾的江南书写[J]. 刘春勇. 现代中文学刊, 2021(05)
- [2]巴金和茅盾小说词汇计量风格学研究[J]. 沈威,吴玉容.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21(04)
- [3]生活书店红色出版物出版研究[D]. 华翔. 河北大学, 2021
- [4]城乡互动中的文化景观-1930年前后茅盾小说中的小镇叙事研究[D]. 肖迪.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1)
- [5]茅盾文学理论视域下的文学创作实践研究[D]. 迪理努尔·奥布力喀斯木. 喀什大学, 2020(07)
- [6]汉、越语中“火”语义范畴的对比研究[D]. 阮氏庄. 广西民族大学, 2018(01)
- [7]《汉语大字典》(第二版)月部字释义考正[D]. 强睿. 南京大学, 2018(10)
- [8]现代汉语“X自”类副词研究[D]. 曹开建. 江苏师范大学, 2018(12)
- [9]“X个毛线”的探析[J]. 崔倩.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18(02)
- [10]万荣方言词汇选释[J]. 谢亚迪.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