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稀土掺杂钼粉的粒度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潘以庆,田青超,徐文进[1](2021)在《钼合金顶头制备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钼合金顶头是生产不锈钢等高合金含量无缝钢管的关键工具之一。从钼合金顶头的化学成分、掺杂工艺、粉体粒度和烧结工艺等方面入手,研究影响顶头力学性能和使用寿命的主要因素。分析了不同合金元素及添加方式对合金强韧化机理的影响,讨论了粉体掺杂工艺、粉体粒度分布及控制对于后续制备过程中获得致密、均一组织的影响,对比了传统烧结工艺、活化烧结技术和新型烧结技术的优缺点,并为今后烧结成形工艺的研究提供了一些新思路。
吴明明,李来平,高选乔,梁静,薛建嵘,林小辉,张文,李延超[2](2021)在《粉末冶金技术制备钼基复合材料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概述了粉末冶金技术制备钼基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介绍了钼基复合材料常用的增强体以及增强体对钼基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重点阐述了制备钼基复合材料的工艺方法,包括钼粉制备工艺,复合粉末制备方法,粉末成形及致密化技术等三个方面,分析了不同工艺方法的优缺点及其对钼基复合材料制备的影响。总结了粉末冶金技术制备钼基复合材料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其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刘萌萌,周玉成,徐流杰[3](2021)在《钼丝研究现状》文中研究指明钼丝作为一种重要的钼制品,拥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主要应用于线切割行业、喷涂钼丝行业等,但是在制备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着成丝率低、断丝率高、寿命短等问题,纯钼丝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工业发展的要求,各种掺杂钼合金丝日益得到重视,对纯钼丝、TZM合金丝、Al-Si-K掺杂钼合金丝、Mo-Re合金丝、稀土掺杂钼丝、Mo-Al2O3合金丝及多元复合掺杂钼丝的制备方法和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对钼丝在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分析和展望。
李文虎[4](2020)在《多相Mo-Si-B-La2O3合金的制备及其高温氧化与摩擦磨损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型Mo-Si-B合金由于具有熔点高、硬度高和耐腐蚀性能好等优点,在航空航天、能源动力等领域用高温结构件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目前,Mo-Si-B合金亦存在室温断裂韧性与高温强度之间负相关关系的问题,另外对其摩擦磨损行为的研究还很有限。为满足工程领域对高温结构材料综合性能的需求,不仅要其具有优良的综合力学性能,同时具备较好的抗氧化和摩擦磨损性能。本文借助La2O3所产生的稀土效应来改善和提高Mo-Si-B合金的微观组织与性能,通过对Mo-Si-B-La2O3合金的微观组织观察和性能测试,研究了不同α-Mo相含量和La2O3掺杂量对合金的微观组织、力学性能、高温氧化及摩擦磨损行为的影响规律,揭示了合金的强韧化机制、抗氧化和摩擦磨损机制。设计并制备了不同α-Mo相含量以及不同La2O3掺杂量的多相Mo-Si-B-La2O3合金,其中,使用液-液掺杂方法首先制备了 Mo-La2O3合金粉体,并以此为原料,与Si粉、B粉按照不同的化学计量配比进行配料,获得内含La2O3的Mo-Si-B混合粉体。结合机械合金化和热压烧结工艺分别制备了 α-Mo-Mo3Si-Mo5SiB2基和Mo3Si-Mo5SiB2-Mo5Si3基Mo-Si-B-La2O3合金。对所制备合金的微观组织观察发现,采用液-液掺杂的Mo-La2O3合金粉体能确保掺杂的La2O3颗粒最终以纳米尺寸分布在α-Mo、Mo3Si与Mo5SiB2相的晶粒内部,而且部分颗粒也分布在各相的相界面与晶界处。对多相Mo-Si-B-La2O3合金的维氏硬度、断裂韧性、抗弯强度和抗压强度进行的分析和测试结果表明,随着Si和B含量的增加,合金的硬度、抗压强度逐渐增大,而抗弯强度和断裂韧性逐渐减小。在外加载荷作用下,试样没有发生明显的屈服与塑性变形,即试样在应力达到最大值时发生突然断裂,断口形貌具有脆性材料断裂的典型特征,表现出穿晶断裂和沿晶断裂的混合形貌。存在于金属α-Mo相中的纳米La2O3颗粒一方面能起到阻碍位错运动,强化合金的作用,另一方面,La2O3颗粒的拔出能消耗部分断裂能,并诱发α-Mo相的穿晶断裂,耗散裂纹扩展能,起到改善合金韧性的作用。然而,合金中硬脆性的Mo3Si、Mo5SiB2和Mo5Si3金属间化合物相随Si和B含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多,具有较好延性的α-Mo相的含量则相应减少。由于较少的金属相无法完整的包裹La2O3颗粒,导致存在于金属间化合物或相界面处的La2O3颗粒数量显着增加,硬脆的第二相存在于界面处会导致其结合性降低,容易在外力作用下产生裂纹或应力集中,发生沿界面的解离。对多相Mo-Si-B-La2O3合金的抗氧化性能进行了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合金在1000℃与1100℃氧化时,Si和B含量较低的Mo-10Si-7B-La2O3合金与Mo-12Si-8.5B-La2O3合金的氧化失重速率呈典型的直线型或类直线型规律,而Si和B含量较高的Mo-14Si-9.8B-La2O3合金与Mo-25Si-8.5B-La2O3合金试样恒温氧化过程则包括氧化初期的快速失重和氧化中后期的相对稳定阶段。随La2O3含量的增加,各合金氧化失重降低,表现出更好的抗氧化性能。氧化试验后,各合金的氧化膜的形貌与组成表现出明显差异,Mo-10Si-7B-La2O3合金表面没有生成硼硅玻璃相,而是由垂直于合金表面方向生长的氧化物组成;Mo-12Si-8.5B-La2O3合金与Mo-14Si-9.8B-La2O3合金表面氧化层具有外层的硼硅玻璃相和内层的氧化物层双层结构;Mo-25Si-8.5B-La2O3合金表面形成的硼硅玻璃相与合金基体之间仅见少量的细小氧化物颗粒。抗氧化机制的分析表明,La2O3颗粒通过钉扎氧化产物MoO3,而抑制MoO3的挥发,并且通过阻止Mo4+、Si4+、B3+等离子通过晶界的扩散,降低氧化速度,促进硼硅玻璃相的形成,从而提高Mo-Si-B-La2O3合金的抗氧化性能。对多相Mo-Si-B-La2O3合金的摩擦磨损性能进行了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La2O3含量的增加,Mo-Si-B合金的摩擦系数均增大,内含α-Mo的多相Mo-Si-B-La2O3合金的体积磨损率逐渐增大,而Mo-25Si-8.5B-La2O3合金的体积磨损率则先增大后减小。室温摩擦时,Mo-Si-B-0.3La2O3合金的摩擦系数随载荷的增加而减小,随滑动速度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体积磨损率随载荷和滑动速度的增加均增大。高温摩擦时,Mo-Si-B-0.3La2O3合金的摩擦系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体积磨损率随温度的升高不断增大。依据不同载荷和滑动速度条件下,α-Mo、Mo3Si、Mo5SiB2和Mo5Si3各相的磨损率及其在Mo-Si-B-La2O3合金中体积分数的不同,探讨了合金的磨损机制。室温下合金在低滑动速度低载荷时以轻微磨粒磨损和犁沟磨损为主;随滑动速度和载荷的增加,发生由轻微的磨粒磨损向疲劳磨损和磨粒磨损转变的趋势;在高滑动速度高载荷时,形成以包括疲劳磨损、磨粒磨损和剥落磨损在内的多种磨损机制共同作用。高温下合金的磨损开始以氧化磨损和犁沟磨损为主,伴随着氧化物颗粒的脱落和裂纹的萌生,转变为磨粒磨损和疲劳磨损,最后演变为较为严重的剥落磨损。
李娜[5](2020)在《Y2O3/CeO2掺杂钼合金板材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钼和钼合金具有高熔点、高强度、高硬度等性质,但纯钼塑-脆转变温度高、再结晶温度低、高温耐磨性能较差,难以满足日益发展的应用需求。稀土元素及其氧化物具有较高的熔点、稳定的结构,加入到钼合金中能够有效改善钼合金的力学性能。本文通过Y2O3/CeO2复合掺杂提高钼合金的力学性能。本文利用液液掺杂,并通过煅烧、还原、成型、烧结和轧制过程,制备了Mo-Y2O3/CeO2钼板,研究了钼合金板材制备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物相组成、颗粒形貌、形态转变,以及微观组织与性能,分析了Y2O3/CeO2对钼合金的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水热反应环境对Y2O3/CeO2前驱粉体颗粒的尺寸有较大影响。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均能制备出Y2O3/CeO2粉体,尿素作为沉淀剂制备的第二相粉体呈球形,分散性好,但颗粒度较大;而氨水作为沉淀剂制备的第二相粉体粒度较小,但存在团聚现象,经酒精超声波分散后,团聚现象得到改善。(2)在煅烧、还原过程中,Y2O3/CeO2能够有效抑制钼相颗粒长大。烧结钼坯中,第二相Y2O3/CeO2颗粒近似球状,尺寸为亚微米或纳米级,较大尺度的趋向分布于晶界处,而较小颗粒趋向分布于晶内,Y2O3/CeO2颗粒能够有效阻止烧结过程中晶界迁移,细化钼晶粒。(3)钼合金组织中的Y2O3物相(222)晶面的晶面间距变小了1.4%,晶胞常数相应的减小了1.4%,原因是Ce4+离子进入Y2O3晶胞置换了Y3+离子所导致。氧化铈和钼基体存在共格关系,均匀分布在钼基体中的氧化铈能够协调钼基体变形,进而提高钼合金的强度和韧性。(4)随着Y2O3/CeO2添加量增加,轧制态钼板硬度和抗拉强度明显上升,轧制态Mo-0.8%Y2O3-0.12%CeO2钼合金板的抗拉强度达到920MPa,比纯钼板提高约22%,硬度达到327.3HV2N,提高了18%;1200℃退火后,抗拉强度比纯钼提高了10%。Y2O3/CeO2的加入能显着提高钼板高温抗拉强度,1400℃时高温拉伸时,Mo-0.8%Y2O3-0.12%CeO2钼合金板的抗拉强度比纯钼提高了41%。(5)混合水热合成Y2O3/CeO2制备的钼合金的室温抗拉强度比纯钼提高了近18%,伸长率提高了53%。分别水热合成Y2O3/CeO2制备的钼合金的室温抗拉强度比纯钼提高了近21%,伸长率提高了81%。两种方法制备得到的钼合金板的高温抗拉强度值接近,但是分别水热合成Y2O3/CeO2制备的钼合金的高温伸长率较高。
孙国栋[6](2020)在《超细/纳米钼粉可控制备及其烧结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钥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稀有难熔金属之一。钼具有高的熔点、高强度、高弹性模量、低的膨胀系数、良好的导电、导热性及优越的抗腐蚀性等优点。凭借着这些优异的特性,钼及其合金材料在很多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烧结法是制备难熔金属和它们合金材料的主要方法。相比于微米粉末,超细/纳米粉末可以在低很多的温度下烧结成具有高密度的细晶结构材料。而细化晶粒可以改善金属的性能,例如:强度、硬度和耐磨性等。因此,难熔金属超细/纳米粉体及超细晶纳米结构材料的制备成为近些年研究和关注的热点。目前工业上生产Mo粉的主要工艺为氢还原商业氧化钥工艺,但是采用该工艺难以制备出超细/纳米钼粉。虽然许多研究者开发了许多制备超细/纳米钼粉的方法,但是许多受限于成本、生产效率、粉末性能、生产安全性等原因,难以用于超细/纳米钼粉的生产。而且,氧化钼还原过程中缺乏对钼粒度和形貌调控的有效手段且相关的理论也比较匮乏。因此,为解决超细/纳米钥粉的制备难题,本课题开发了两种低成本制备超细/纳米钼粉的工艺,并对其中的关键机理进行了详细研究。一种是基于目前工业氢还原工艺,采用形核剂或钼纳米晶核辅助氢气还原MoO2制备超细/纳米钼粉。另一种是以商业MoO3为原料,采用“炭黑预还原+氢气深脱氧”工艺制备纳米钼粉,并对制备的纳米钼粉的烧结行为进行研究。最后,对纳米粉体低温烧结制备超细晶纳米结构氧化物弥散强化(ODS)钼合金进行了研究。取得如下研究成果:1)通过形核剂(氯盐,0.1-0.5wt%)辅助氢气还原MoO2成功实现了对钼形核、生长、粒度和形貌的调控,在805-1000℃成功制备出了平均粒度从纳米到微米级的Mo粉。发现氢气还原MoO2制备超细/纳米钼粉的关键问题是形核和生长的控制。盐辅助氢还原MoO2制备超细/纳米钼粉的的主要机制为“盐辅助形核+CVT(化学气相传输)生长”。在分散的盐颗粒的帮助下,可以生成大量分散的钼晶核,然后这些钼晶核通过CVT的方式生长(基于生成气相Mo02(OH)2),最终将大颗粒的MoO2转化为超细/纳米钼颗粒。2)在0.1wt%NaCl的辅助下,使用粒径小的MoO2不仅可以增加Mo晶核(颗粒)的数量,还可以提高反应速率,进而可以在减小颗粒粒度的同时提高其分散性。通过调控反应温度和MoO2的粒度,在等温还原条件下成功制备了平均粒径为100 nm至800 nm的超细/纳米Mo粉。对于纯MoO2,氢还原不同粒度Mo02的活化能为54.89-62.23 kJ/mol;而当加入0.1%NaCl后,活化能增加到67.05-73.76kJ/mol。采用“低温形核+高温CVT生长”可以进一步优化氢还原过程中钼的形核和生长进而制备了出粒径更小的具有较好分散性的纳米钼粉。而NaCl在900℃以上的温度易通过蒸发去除。3)采用基于氢还原的“纳米晶核+CVT生长”策略,成功制备出了纳米钼/钨粉,可以解决工业氢还原工艺难以制备钼/钨纳米粉体的难题。首先,采用炭黑为还原剂与商业MoO3反应,在C/MoO3摩尔比为0.5-1.5成功制备出含不同量钼纳米晶核的MoO2,然后将钼晶核在750℃-900℃氢气还原MoO2过程中CVT生长,最终成功制备出纳米钼粉,其最小平均粒度可达70 nm。这种“纳米晶核+CVT生长”的方法同样适用于纳米钨粉的制备,也成功制备出了平均粒度从35 nm到180 nm的钨粉。4)以商业Mo03为钼源,炭黑为主要还原剂,采用“炭黑预还原+氢气深脱氧”的方法成功制备出了纳米钼粉。发现炭黑与Mo03的反应历程与C/MoO3的摩尔比有关,制备钼粉的理论摩尔比为2.3,反应历程为MoO3(s)→MoO2(s)→MoO2+Mo2C→Mo。在Mo03还原为Mo02的过程粒度和形貌变化最大,并出现了气相传输现象。当C/Mo03摩尔比为2.3时,制备出的Mo02纳米片的粒度可达90 nm;而当摩尔比为2.8时,纳米片的粒度可达60 nm;而最终制备的Mo和Mo2C的平均粒度分别可达约67 nm和30 nm。在制备的纳米Mo粉末中保留少量的氧化钼可以有效地降低残余碳的含量,再经氢气深度还原后,残余碳含量可降低至约0.02wt%;如果采用含2vol%水蒸气的氢气进行处理,残碳可以进一步降至0.008wt%。炭黑还原MoO3制备纳米M0O2、Mo和Mo2C的关键机制是,一方面炭黑可以提供大量的分散的形核点,另一方面Mo03在反应过程中可以气相迁移。但是,当使用其它大颗粒或气基还原剂时,制备的Mo02、Mo或Mo2C的粒度均为微米级。5)对MoO3“炭黑预还原+氢气深脱氧”制备纳米钼粉进行了优化和放大实验(60g)。纳米钼粉由于具有非常高的烧结活性,在1200℃烧结后的相对密度可达95.8%,远高于商品钼粉的70%。在1200℃纳米钼粉烧结后的硬度达到了 254 HV,远高于在1600℃烧结的商业微米钼粉的182 HV。在商业微米钼粉中添加少量的纳米钼粉可以显着促进其烧结并提高其硬度。6)通过MoO3“喷雾法掺杂”+“炭黑预还原+氢气深脱氧”成功制备出了掺杂氧化物纳米颗粒的纳米钼粉。将掺杂纳米钼粉在1300℃烧结,成功制备出了理论密度约95%的超细晶纳米结构的ODS钼合金,其Mo和La203(或A12O3)晶粒尺寸分别可达约0.5 μm和50-75 nm。得益于细晶强化和弥散强化的协同作用,Mo-La2O3和Mo-A12O3合金的最高硬度值分别达到了 338 HV(含 1wt%La2O3)和 385 HV(含 1wt%A12O3)。
董帝,王承阳[7](2017)在《钼合金制备工艺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纯金属钼存在低温脆性、再结晶脆性、抗高温氧化能力较差等明显缺点,极大限制了其应用范围,通过在钼基体中添加第二相(稀土氧化物(La2O3、Ce2O3、Y2O3)和碳化物(TiC、ZrC、HfC))形成的钼合金因具有良好的高温性能、较低的韧脆转变温度、较高的再结晶温度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对三种钼合金制备工艺(固–固掺杂、固–液掺杂和液–液掺杂)进行了总结,并对其发展趋势做出了展望,结果表明采用液–液掺杂工艺能显着提高材料的均匀性和力学性能。
华文娟[8](2017)在《氧化镧液液掺杂钼合金制备工艺及组织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采用液液掺杂的方法制备了的Mo-0.3wt.%La2O3合金粉末,然后分别采用高能球磨+放电等离子烧结(HEBM+SPS)、放电等离子烧结(SPS)和热压烧结(HP)技术制备了 Mo-La2O3合金。研究了液液掺杂工艺对所制备的稀土钼酸铵物相、形貌和晶粒尺寸的影响规律,以及烧结态Mo-La2O3合金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并讨论了 Mo-La2O3合金的强韧化机制。液液掺杂工艺研究的结果表明:仅有硝酸镧溶液pH值对结晶产物的物相有很大的影响,硝酸镧pH值在3.5~4.4之间时,结晶产物为单一稀土二钼酸铵,当pH值变化至4.6后,结晶产物为钼酸和稀土十钼酸铵的混合物。同时结晶产物稀土二钼酸铵晶粒尺寸随着混合溶液搅拌速率以及硝酸镧溶液pH值的增加而增大,而结晶产物稀土二钼酸铵晶粒尺寸随着加热功率的增大而减小。当加热功率为0.18kW、搅拌速率为600r/min、硝酸镧溶液pH值为4.0,所制备的产物稀土二钼酸铵晶粒尺寸均匀、表面平整、棱角分明。放电等离子烧结制备的Mo-La2O3合金晶粒的平均尺寸为3.93μm,热压烧结制备的Mo-La2O3合金的晶粒平均尺寸为40.43μm,而高能球磨+放电等离子烧结得到的钼合金的晶粒尺寸可达到纳米尺度,晶粒平均尺寸大约为421.7nm。所制备的三组烧结态钼合金均具有较高的致密度,硬度随着晶粒尺寸的减小而增大。室温压缩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晶粒尺寸从几十个微米降到几百纳米,Mo-La2O3合金的屈服强度从420MPa提高到2000MPa。三点弯曲实验结果表明,热压烧结的Mo-La2O3合金的弯曲强度较低(848MPa),放电等离子烧结的钼合金具有最高的弯曲强度(1377MPa)。断裂韧性测试结果表明,所制备的Mo-La2O3合金随着晶粒尺寸的增大,断裂韧性值升高,这主要是因为粗大氧化镧颗粒使得裂纹扩展方向发生偏转,增加裂纹扩展路径导致。通过对断口形貌观察表明,高能球磨+放电等离子烧结的Mo-La2O3合金的断裂方式为沿晶断裂,而热压烧结和放电等离子烧结的Mo-La2O3合金的断裂方式均为沿晶断裂和穿晶断裂的混合断裂。
居炎鹏,王爱琴[9](2015)在《钼合金研究现状》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钼粉、TZM、稀土钼合金、硅-铝-钾掺杂钼合金、钼铜合金、钼钠合金的研究现状及进展,简述了钼合金在材料工程领域的应用。
肖江涛[10](2015)在《Mo-La掺杂粉生产工艺研究》文中提出以高纯MoO3为原料,研究了产业化生产过程中,MoO2在喷雾掺杂过程中雾化工作气体压力对掺杂钼粉中La元素分布的均匀性影响,探明了两段还原工艺对掺杂钼粉费氏粒度、松装密度等物理性能的影响规律。据此制定出了适合后续加工的Mo-(0.220.28)wt%La掺杂粉末的生产工艺,并进行了批量化生产。
二、稀土掺杂钼粉的粒度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稀土掺杂钼粉的粒度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3)钼丝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纯钼丝 |
2 掺杂钼合金丝 |
2.1 Al-Si-K掺杂钼合金丝 |
2.2 Mo-Re合金丝 |
2.3 稀土强化钼合金丝 |
2.4 Mo-Al2O3合金丝 |
2.5 复合掺杂钼丝 |
3 展望 |
(4)多相Mo-Si-B-La2O3合金的制备及其高温氧化与摩擦磨损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高温合金的研究进展 |
1.2.1 高温合金的分类及强化机理 |
1.2.2 高温合金的制备工艺研究 |
1.3 Mo-Si-B合金的研究进展 |
1.3.1 Mo-Si-B合金的相组成与结构 |
1.3.2 Mo-Si-B合金的力学性能研究 |
1.3.3 Mo-Si-B合金的高温抗氧化与摩擦磨损性能研究 |
1.3.4 Mo-Si-B合金的制备 |
1.4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
1.4.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试验材料及方法 |
2.1 引言 |
2.2 Mo-Si-B-La_2O_3合金成分设计 |
2.2.1 合金成分的确定依据 |
2.2.2 试验成分设计 |
2.3 Mo-Si-B合金的制备与技术路线 |
2.3.1 原始粉料选择 |
2.3.2 粉料球磨处理 |
2.3.3 真空热压烧结 |
2.4 性能测试与表征 |
2.4.1 粉体粒度测试 |
2.4.2 密度测试 |
2.4.3 硬度测试 |
2.4.4 抗弯强度测试 |
2.4.5 抗压强度测试 |
2.4.6 断裂韧性测试 |
2.4.7 高温抗氧化性能测试 |
2.4.8 摩擦磨损性能测试与表征 |
2.5 物相检测与结构分析 |
2.5.1 热分析 |
2.5.2 X射线衍射分析 |
2.5.3 电子背散射衍射分析 |
2.5.4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2.5.5 微观结构分析 |
3 Mo-Si-B-La_2O_3合金的制备与组织结构 |
3.1 引言 |
3.2 机械合金化过程中的主要相变 |
3.2.1 原始粉末形貌分析 |
3.2.2 机械合金化制备粉末的粒度分析 |
3.2.3 机械合金化处理和热处理对粉末物相的影响 |
3.3 Mo-Si-B-La_2O_3合金的组织结构 |
3.3.1 相组成与晶体结构 |
3.3.2 显微组织分析 |
3.4 真空热压烧结机理分析和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4 Mo-Si-B-La_2O_3合金的力学性能与强韧化机制 |
4.1 引言 |
4.2 合金的密度与硬度 |
4.3 合金的抗弯强度与断裂韧性 |
4.4 合金的抗压强度 |
4.5 合金的强韧化机制讨论 |
4.5.1 强化机制 |
4.5.2 韧化机制 |
4.6 本章小结 |
5 Mo-Si-B-La_2O_3合金的高温氧化行为与抗氧化机制 |
5.1 引言 |
5.2 恒温氧化动力学曲线 |
5.3 氧化膜的结构与微观形貌 |
5.3.1 氧化膜的物相组成 |
5.3.2 氧化膜的组织形貌 |
5.4 氧化过程与抗氧化机理 |
5.4.1 氧化膜的形成过程 |
5.4.2 合金的抗氧化机理 |
5.5 本章小结 |
6 Mo-Si-B-La_2O_3合金的摩擦学行为与磨损机制 |
6.1 引言 |
6.2 Mo-Si-B-La_2O_3合金大气环境下摩擦磨损性能的研究 |
6.2.1 不同成分Mo-Si-B-La_2O_3合金的摩擦磨损性能 |
6.2.2 载荷对Mo-Si-B-La_2O_3合金干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
6.2.3 滑动速度对Mo-Si-B-La_2O_3合金干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
6.2.4 温度对Mo-Si-B-La_2O_3合金干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
6.3 室温时合金的摩擦磨损机制 |
6.3.1 不同载荷与滑动速度下单相合金的摩擦系数 |
6.3.2 载荷与滑动速度对单相合金磨损率的影响 |
6.3.3 磨屑的微观形貌与成分分析 |
6.3.4 室温条件下合金的磨损机制探讨 |
6.4 高温时合金的摩擦磨损机制 |
6.4.1 高温时单相合金的摩擦系数与磨损率 |
6.4.2 高温时单相合金的磨损形貌 |
6.4.3 磨屑的微观形貌与成分分析 |
6.4.4 高温条件下合金的氧化磨损耦合机制探讨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Y2O3/CeO2掺杂钼合金板材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掺杂钼合金的种类 |
1.3 掺杂钼合金制备方法发展现状 |
1.3.1 固-固掺杂法 |
1.3.2 液-固掺杂法 |
1.3.3 液-液掺杂法 |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与主要的实验内容 |
第2章 实验方法 |
2.1 Y_2O_3/CeO_2掺杂钼合金的制备 |
2.1.1 实验原料 |
2.1.2 掺杂钼合金制备工艺流程 |
2.1.3 实验原料成分设计 |
2.1.4 Y_2O_3/CeO_2前驱体的制备工艺 |
2.1.5 MoO_3前驱体的制备工艺 |
2.1.6 Y_2O_3/CeO_2掺杂钼合金粉体的制备工艺 |
2.1.7 坯料冷等静压成型、烧结与板材轧制 |
2.2 钼合金板材性能测试与分析 |
2.2.1 室温轧制态及退火态拉伸试验 |
2.2.2 高温拉伸试验 |
2.2.3 密度与硬度测定 |
2.2.4 粉体及板材组织与形貌分析 |
2.2.5 板材弹性模量测量 |
第3章 Y_2O_3/CeO_2掺杂钼基复合粉体的制备 |
3.1 制备工艺方法对第二相粉体的影响 |
3.1.1 尿素作为沉淀剂制备第二相 |
3.1.2 氨水作为沉淀剂混合制备第二相 |
3.1.3 氨水作为沉淀剂分别制备第二相 |
3.2 混合水热制备第二相对钼合金粉体的影响 |
3.3 第二相水热合成方法对钼基复合粉体的影响 |
3.4 小结 |
第4章 Mo-Y_2O_3/CeO_2 烧结坯的组织和性能 |
4.1 Mo-Y_2O_3/CeO_2 烧结坯组织分析 |
4.1.1 不同Y_2O_3/CeO_2掺杂量对烧结坯组织的影响 |
4.1.2 Y_2O_3/CeO_2水热合成方法对烧结坯组织的影响 |
4.2 Mo-Y_2O_3/CeO_2 烧结坯性能 |
4.2.1 Y_2O_3/CeO_2掺杂量对烧结坯性能的影响 |
4.2.2 Y_2O_3/CeO_2水热合成方法对烧结坯性能的影响 |
4.3 小结 |
第5章 Mo-Y_2O_3/CeO_2 钼合金板的组织和性能 |
5.1 Mo-Y_2O_3/CeO_2 钼合金板的室温轧制态组织和性能 |
5.1.1 Mo-Y_2O_3/CeO_2 钼合金板的组织 |
5.1.2 Mo-Y_2O_3/CeO_2 钼合金板中的掺杂相 |
5.1.3 Mo-Y_2O_3/CeO_2 钼合金板的硬度和弹性模量 |
5.1.4 Mo-Y_2O_3/CeO_2 钼合金板的室温力学性能 |
5.2 Mo-Y_2O_3/CeO_2 钼合金板退火后的组织和性能 |
5.2.1 Mo-Y_2O_3/CeO_2 钼合金板退火后的组织观察 |
5.2.2 Mo-Y_2O_3/CeO_2 钼合金板退火后的力学性能 |
5.3 Mo-Y_2O_3/CeO_2 钼合金板的高温组织和性能 |
5.4 不同掺杂量Mo-Y_2O_3/CeO_2 钼合金板的强化机理 |
5.5 小结 |
第6章 掺杂相水热合成方法对钼合金板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
6.1 水热合成方法对钼合金板的室温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
6.2 Mo-Y_2O_3-CeO_2 钼合金板退火后的组织和性能 |
6.3 Mo-Y_2O_3-CeO_2 钼合金板的高温组织和性能 |
6.4 不同方法制备钼合金的强化机理 |
6.5 小结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6)超细/纳米钼粉可控制备及其烧结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文献综述 |
2.1 钼及其化合物和合金材料 |
2.1.1 钼的特性 |
2.1.2 钼资源 |
2.1.3 钼的主要化合物和及其特性 |
2.1.4 钼及其合金材料 |
2.1.5 工业钼粉及钼基材料制备方法 |
2.2 超细/纳米钼粉的特性及其制备研究进展 |
2.2.1 机械球磨法 |
2.2.2 超细/纳米前驱体还原法 |
2.2.3 化学气相沉积法 |
2.2.4 自蔓延还原法 |
2.2.5 低温熔盐法 |
2.2.6 热等离子氢还原法 |
2.2.7 金属丝电爆炸法 |
2.2.8 碱金属碳酸盐辅助氢气还原MoO_2法 |
2.2.9 碳热还原MoO_3法 |
2.2.10 其他方法 |
2.2.11 超细/纳米钼粉制备的主要难题 |
2.3 钼及其合金材料烧结工艺 |
2.3.1 氢气烧结 |
2.3.2 热等静压烧结 |
2.3.3 放电等离子烧结 |
2.3.4 微波烧结 |
2.3.5 活化烧结 |
2.3.6 超高压烧结 |
2.3.7 超细/纳米钼粉烧结 |
2.4 研究意义及内容 |
2.4.1 研究意义 |
2.4.2 研究内容 |
3 形核剂辅助氢气还原MoO_2制备超细Mo粉 |
3.1 实验方法 |
3.2 实验结果 |
3.2.1 失重和物相分析 |
3.2.2 形貌和粒度分析 |
3.3 讨论 |
3.3.1 氢还原MoO_2过程中气相传输、形核和生长机理分析 |
3.3.2 盐辅助氢还原MoO_2形核和生长机理分析 |
3.3.3 形貌调控机理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NaCl辅助氢气还原不同粒度的MoO_2产物形貌和粒度及还原动力学研究 |
4.1 实验方法 |
4.2 结果和讨论 |
4.2.1 恒温氢还原不同粒度的MoO_2 |
4.2.2 NaCl辅助恒温氢气还原不同粒度的MoO_2 |
4.2.3 NaCl辅助变温氢气还原不同粒度的MoO_2 |
4.3 本章小结 |
5 Mo/W纳米晶核辅助氢还原MoO_2/WO_2制备纳米Mo/W粉 |
5.1 实验方法 |
5.2 Mo纳米晶核辅助氢气还原MoO_2制备纳米Mo粉 |
5.2.1 含Mo纳米晶核的MoO_2的制备 |
5.2.2 氢气还原含Mo纳米晶核的MoO_2 |
5.2.3 讨论 |
5.3 W纳米晶核辅助氢气还原WO_2制备制备纳米W粉 |
5.3.1 含W纳米晶核的WO_2的制备 |
5.3.2 氢气还原WO_2 |
5.3.3 氢气还原含W纳米晶核的WO_2 |
5.3.4 形核、生长和粒度调控机理分析 |
5.3.5 动力学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MoO_3炭黑预还原氢气深脱氧制备纳米Mo粉研究 |
6.1 实验方法 |
6.2 热力学计算与分析 |
6.3 实验结果 |
6.3.1 反应过程分析 |
6.3.2 炭黑还原MoO_3过程中形貌和粒度演变分析 |
6.3.3 先碳后氢还原MoO_3制备纳米Mo粉 |
6.4 讨论 |
6.4.1 反应机理分析 |
6.4.2 炭黑还原MoO_3形核和生长机理分析 |
6.4.3 其它还原剂还原MoO_3形核和生长机理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 纳米Mo粉烧结行为研究 |
7.1 实验方法 |
7.2 实验结果和讨论 |
7.2.1 纳米Mo粉制备的放大实验与物料成本分析 |
7.2.2 纳米Mo粉烧结 |
7.2.3 纳米Mo粉活化烧结商业微米Mo粉 |
7.2.4 硬度分析 |
7.3 本章小结 |
8 超细晶纳米结构氧化物弥散强化Mo合金制备研究 |
8.1 实验方法 |
8.2 实验结果和讨论 |
8.2.1 氧化物纳米颗粒掺杂纳米Mo粉制备 |
8.2.2 掺杂纳米Mo粉烧结 |
8.2.3 硬度分析 |
8.3 本章小结 |
9 结论 |
9.1 结论 |
9.2 主要创新点 |
9.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钼合金制备工艺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固-固掺杂工艺 |
2 液-固掺杂工艺 |
3 液-液掺杂工艺 |
4 总结与展望 |
(8)氧化镧液液掺杂钼合金制备工艺及组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稀土氧化物掺杂钼合金方式 |
1.1.1 固固掺杂 |
1.1.2 液固掺杂 |
1.1.3 液液掺杂 |
1.2 钼合金的强韧化方式 |
1.2.1 固溶强化钼合金 |
1.2.2 颗粒强化钼合金 |
1.2.3 细晶强化钼合金 |
1.3 稀土氧化物对钼合金性能影响 |
1.4 钼合金的制备方法 |
1.4.1 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 |
1.4.2 真空热压烧结技术 |
1.4.3 等静压成形技术 |
1.5 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内容 |
2 钼合金制备及实验方法 |
2.1 钼合金成分确定 |
2.2 液液掺杂Mo-La_2O_3合金粉末制备 |
2.2.1 稀土二钼酸铵制备 |
2.2.2 焙烧制取三氧化钼 |
2.2.3 氢气还原三氧化钼制取钼粉 |
2.3 Mo-La_2O_3合金的制备 |
2.4 合金微观组织观察和成分分析 |
2.4.1 金相(OM)组织观察 |
2.4.2 X射线衍射(XRD)分析 |
2.4.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 |
2.4.4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 |
2.5 合金致密度及硬度测试 |
2.5.1 合金致密度的测试 |
2.5.2 合金显微维氏硬度测试 |
2.6 合金力学性能测试 |
2.6.1 室温压缩试验 |
2.6.2 室温弯曲试验 |
2.6.3 合金断裂韧性试验 |
2.7 研究技术路线 |
3 液液掺杂制备Mo-La_2O_3合金粉末工艺分析 |
3.1 搅拌速率对钼酸铵制备的影响 |
3.1.1 XRD物相分析 |
3.1.2 粒度和形貌观察分析 |
3.2 硝酸镧溶液pH值对钼酸铵制备的影响 |
3.2.1 XRD物相分析 |
3.2.2 粒度和形貌观察分析 |
3.3 加热功率对钼酸铵制备的影响 |
3.3.1 XRD物相分析 |
3.3.2 粒度和形貌观察分析 |
3.4 稀土二钼酸铵焙烧工艺 |
3.5 三氧化钼还原工艺 |
4 Mo-La_2O_3合金微观组织分析 |
4.1 合金粉料球磨前后形貌及粒度分析 |
4.2 烧结后合金显微组织分析 |
4.3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及能谱分析 |
4.4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及分析 |
5 Mo-La_2O_3合金力学性能分析 |
5.1 合金致密度与硬度分析 |
5.2 合金室温压缩性能测试结果分析 |
5.3 合金室温弯曲性能测试结果分析 |
5.4 合金室温断裂韧性测试结果分析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钼合金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钼粉的制备方法 |
1.1钼酸铵氢气还原法 |
1.2纳米钼粉制备方法 |
1.3钼粉的其他研究 |
2钼合金及应用 |
2.1TZM合金 |
2.2稀土钼合金 |
2.3硅-铝-钾掺杂类钼合金 |
2.4钼铜合金 |
2.5钼钠合金 |
3钼合金在材料工程中的应用 |
4结束语 |
(10)Mo-La掺杂粉生产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 |
1.1 试验原料 |
1.2 试验设备 |
1.3 试验过程 |
2 分析与讨论 |
2.1 雾化工作气体压力对La元素分布均匀性的影响 |
2.2 两段还原工艺对掺杂钼粉粒度、松装密度的影响 |
2.2.1 一段还原工艺对掺杂钼粉粒度的影响 |
2.2.2 二段还原工艺对掺杂粉末粒度、松装密度的影响 |
3 结论 |
四、稀土掺杂钼粉的粒度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 [1]钼合金顶头制备技术研究进展[J]. 潘以庆,田青超,徐文进. 粉末冶金技术, 2021(05)
- [2]粉末冶金技术制备钼基复合材料研究进展[J]. 吴明明,李来平,高选乔,梁静,薛建嵘,林小辉,张文,李延超. 粉末冶金技术, 2021(05)
- [3]钼丝研究现状[J]. 刘萌萌,周玉成,徐流杰. 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 2021(03)
- [4]多相Mo-Si-B-La2O3合金的制备及其高温氧化与摩擦磨损性能研究[D]. 李文虎.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5]Y2O3/CeO2掺杂钼合金板材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李娜. 河南科技大学, 2020(06)
- [6]超细/纳米钼粉可控制备及其烧结行为研究[D]. 孙国栋. 北京科技大学, 2020(06)
- [7]钼合金制备工艺的研究进展[J]. 董帝,王承阳. 粉末冶金技术, 2017(04)
- [8]氧化镧液液掺杂钼合金制备工艺及组织性能研究[D]. 华文娟. 西安理工大学, 2017(01)
- [9]钼合金研究现状[J]. 居炎鹏,王爱琴. 粉末冶金工业, 2015(04)
- [10]Mo-La掺杂粉生产工艺研究[J]. 肖江涛. 铸造技术, 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