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服可乐定预防颈丛阻滞时心血管不良反应的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李金洁[1](2020)在《非阿片镇痛方案在甲状腺外科应用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估甲状腺切除术患者应用非阿片镇痛方案对术后镇痛情况及恢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92例ASA分级I-II级,年龄20-70岁,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73例,体重45-85kg的需行择期甲状腺切除手术的患者。病人入手术室后,常规监测无创血压并开放上肢外周静脉,监测脉博血氧饱和度、ECG、PaCO2、BIS。三组患者全身麻醉诱导均于静脉依次注射力月西注射液0.025mg/kg且最大用量不超过5mg、顺苯磺酸阿曲库铵0.05mg/kg、丙泊酚注射液2mg/kg、枸橼酸舒芬太尼0.5ug/kg,待各组患者睫毛反射消失,扣面罩过度通气3min后行可视喉镜下插入喉返神经监测专用气管导管并机械通气,术中应用微量泵持续泵入瑞芬太尼4-9ug/kg.h同丙泊酚注射液4-12mg/kg.h,共同维持麻醉。应用随机分组法将纳入患者分为三组:A组(n=30)术后应用含枸橼酸舒芬太尼注射液2ug/kg的PCIA泵;B组(n=32)行单纯全麻,待清醒后口服NSAIDs类药物(西乐葆)0.2g;C组(n=30)术后应用0.33%罗哌卡因14ml经超声引导下行双侧颈浅丛神经阻滞(Bilateral superficial cervical plexus block,BSCPB),若患者术后出现疼痛难以忍受的情况且NRS评分>4分时给予肌注酮洛酸60mg行补救性镇痛,两次补救性镇痛时间间隔>4小时。记录术毕2h(T1)、4h(T2)、6h(T3)、8 h(T4)、12 h(T5)、24 h(T6)、48 h(T7)的VAS评分、术后48h内恶心、呕吐情况;第一次进食时间(h);第一次排气时间(h);术后48h内排便次数;术后头晕、头痛情况;床旁活动时间(h);术后引流量(ml)以及术后24hQor-40评分,记录C组患者的阻滞情况。结果:在本研究中,三组患者年龄、性别、身高、体重、BMI值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术后前两个小时VAS评分明显小于A、B两组(p<0.05),T2-T4时刻VAS评分小于A、B两组(p<0.05),A、B两组T1-T4时刻VAS评分无明显差异;A、B、C三组T5-T7时刻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与A组相较,B、C组患者发生PONV情况少,床旁活动时间及第一次排气时间短(p<0.05),B、C组患者术后48h内排便次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均高于A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术后头晕、头痛情况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术后48小时平均引流量显着大于A、B两组,且少部分患者存在上肢皮肤麻木情况(p<0.05),B、C组术后24hQor-40评分高于A组(p<0.05),且二者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有6例患者存在术后皮肤瘙痒的现象(p<0.05)。共有6例患者行补救性镇痛,分别为A组2例,B组2例,C组2例,结果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认为非阿片镇痛方式与传统的阿片类药物应用于甲状腺手术术后均可有效镇痛。非阿片镇痛方式相较于阿片类药物镇痛术后并发症少,有利于加快患者术后康复,有很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黎国燕[2](2020)在《右美托咪定用于肋间神经阻滞对胸科手术患者镇痛效果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 的]评价胸腔镜手术患者中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行肋间神经阻滞的镇痛效果。[方 法]选择在择期全身麻醉下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患者60例,ASA分级Ⅰ~Ⅱ级,年龄25~65岁,性别不限;BMI:18~24kg/m2,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1)罗哌卡因组(R组):0.375%罗哌卡因20ml行肋间神经阻滞;(2)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组(RD组):0.375%罗哌卡因十右美托咪定1ug/kg共计20ml行肋间神经阻滞。麻醉诱导前30min在B超引导下术侧行肋间神经阻滞给予R组或RD组局部麻醉药。记录两组患者基本情况;记录两组患者肋间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记录两组患者静息状态时(T0)、肋间给药后15min(T1)、诱导插管即刻(T2)、切皮结束时(T3)、拔管即刻(T4)的血流动力学变化(MAP、HR);以及术中使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量;记录两组患者术后2、6、12、24、36、48h安静时和咳嗽时的VAS评分;记录肋间神经阻滞镇痛作用的持续时间;记录两组患者术后镇痛泵48h舒芬太尼的使用量、镇痛泵按压的次数;术后不良反应(有无血肿、低血压、心动过缓、恶心呕吐、眩晕、躁动、神经毒性(阻滞区域是否存在感觉异常、感觉缺失))等情况。[结 果]1.两组患者的一般基本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R组内,与T0相比,T2~T4的MAP均显着升高(P<0.05),T2~T4的HR均显着升高(P<0.05);与T1相比,T2~T4的MAP、HR显着升高(P<0.05);RD组内,与T0相比,T2~T4的MAP、HR均显着升高(P<0.05);与T1相比,T2~T4的MAP、HR升高(P<0.05)。R组与RD组患者在T0时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R组相比,RD组在T1~T4时MAP、HR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两组丙泊酚及瑞芬太尼的使用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与R组相比,RD组的肋间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更快(P<0.05);RD组镇痛持续作用时间明显延长(P<0.001),术后舒芬太尼总使用量减少(P<0.05),术后镇痛泵的按压次数减少(P<0.05);术后6h、12h,RD组安静状态和咳嗽状态的VAS评分明显低于R组(P<0.001),其余时间节点无统计学差异。4.两组患者术后的低血压、心动过缓、恶心呕吐、眩晕、躁动、神经毒性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 论]在胸腔镜肺叶手术中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行肋间神经阻滞较单纯罗哌卡因可以有效的缩短起效时间并且可以延长术后的镇痛作用时间,减少术后舒芬太尼的使用量,并增强了术后镇痛的效果。
汤园[3](2020)在《右美托咪定在剖宫产手术中对新生儿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记录新生儿的基本生命体征及代谢情况,探讨剖宫产手术中静脉应用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对新生儿的影响。方法:选择在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拟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的孕足月产妇12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60例。D组静脉给予Dex0.6ug/kg,N组静脉给予生理盐水。胎儿娩出断脐后立刻抽取脐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记录pH、氧分压(PO2)、二氧化碳分压(PCO2)、碱剩余(BE);记录新生儿是否需要刺激唤醒哭泣;记录新生儿娩出后1min(t1)、5min(t2)、10min(t3)的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2)、Apgar评分及出生后3天时的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neonatal behavioral neurological assessment,NBNA)评分;记录产妇麻醉后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术中(T1)及术后24h(T2)的恶心呕吐、寒战发生例数。结果:(1)两组产妇年龄、体重、身高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新生儿娩出断脐后脐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新生儿出生后刺激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与N组比较,D组新生儿t1、t2、t3时HR、SpO2、Apgar评分以及出生后3天时的NBNA评分无显着差异(P>0.05);(5)D组产妇麻醉后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例数、T1及T2时恶心呕吐、寒战发生率显着低于N组(P<0.05)。结论:Dex用于剖宫产手术时对新生儿无不良影响,安全性较高,同时可降低产妇恶心呕吐、寒战的发生率,并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提高了剖宫产术麻醉的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实践。
马晓君[4](2020)在《麻醉因素对腹腔镜肾脏部分切除术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不同麻醉因素对腹腔镜肾脏部分切除术患者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记录围术期血流动力学不良事件和术后恢复情况、镇痛等各指标,各时间点的肾功能变化及脂质氧化情况,评价右美托咪定混合罗哌卡因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联合全身麻醉的效果。探讨右美托咪定作为局麻药佐剂对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的是否为可行的优化麻醉策略。方法1选择在河南大学人民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择期行腹腔镜肾脏部分切除术的患者100例,年龄18~64岁,BMI 18~25 kg/m2,ASA分级Ⅰ~Ⅲ级,性别不限。术前未服用肾毒性药物,无局麻药过敏,无肾源性高血压,无慢性疼痛病史,无近期镇静药及镇痛药应用史,无免疫系统疾病或血液系统疾病,无严重的心血管系统疾病,肝肾和凝血功能未见异常。2分组:将患者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全麻组(G组)、罗哌卡因TPVB+全麻组(R组)、右美托咪定(静脉输注)+全麻组(Div组)、右美托咪定(静脉输注)+罗哌卡因TPVB+全麻组(Div+R组)、右美托咪定混合罗哌卡因TPVB+全麻组(Dtp+R组)。3观察指标:术前:记录患者一般病史资料;术中:记录患者手术情况,记录术中丙泊酚、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围术期消耗用量,术中高血压,低血压、心动过速、心动过缓等血流动力学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术后:记录麻醉后恢复室(PACU)不良事件的发生、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术后补救镇痛的发生率等,拔管即刻采用镇静评分(Ramsay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评估镇静镇痛情况。实验室指标:于麻醉前、气腹后30 min、开放肾动脉30min、术后6小时、术后12小时、术后24小时这6个时间点分别抽取肘静脉血样及留置尿液进行实验室检查,测定血浆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 C),血清丙二醛(MDA)浓度,C反应蛋白(CRP)和肌酐的浓度。4麻醉诱导及维持:依次静脉注射丙泊酚2mg/kg、舒芬太尼0.5 μg/kg、顺式阿曲库铵0.2 mg/kg,面罩通气后行喉罩通气术,连接麻醉机行机械通气,设置潮气量8ml/kg,通气频12次/min,I:E为1:2,PEEP 6 cmH2O,吸入氧浓度50%,吸入氧流量2 L/min,调节通气参数。麻醉维持采用静脉输注丙泊酚2~5 mg·kg-1·h-1,瑞芬太尼3~12 μg·kg-1.h-1,并间断静脉注射顺式阿曲库铵0.05 mg/kg。手术结束即刻给予丙帕他莫2g和托烷司琼5mg进行镇痛预充,术后行病人自控静脉镇痛(PCIA)治疗,药物配制为舒芬太尼2 μg/kg混合托烷司琼10mg,24小时PCIA舒芬太尼消耗量计入其围术期消耗总量。5神经阻滞:根据手术切口选择两点法阻滞,体表定位C7、T7、棘突、横突等骨性标志,在超声下分别定位T8、T9、T10、T11目标横突及胸膜,每个穿刺点分别注入0.5%罗哌卡因10ml。6干预措施:①G组单纯全身麻醉,未行TPVB,未经静脉给予右美托咪定。②R组超声引导下行TPVB,椎旁间隙给予0.5%罗哌卡因,未经静脉给予右美托咪定。③Div组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0.5 μ g/kg,输注时间10min,随后以0.5 μg·kg-1·h-1维持至肾动脉夹毕即刻,未行TPVB。④Div+R组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同Div组,行TPVB同R组。⑤Dtp+R组超声下行TPVB,椎旁间隙内给予药物为右美托咪定0.5 μ g/kg混合罗哌卡因。结果1 5组患者一般情况、手术时间、热缺血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 5组围术期用药消耗量的比较:Div+R组和Dtp+R组丙泊酚用量和舒芬太尼用量较其余3组减少,G组和Div组瑞芬太尼用量较其余3组增加(P<0.05)。3 5组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不良事件的比较:与G组比较,Div组和Dtp+R组高血压发生率降低(P<0.05);与R组比较,Div组和Div+R组心动过缓发生率升高(P<0.05)。4 5组患者术后恢复各指标的比较:Dtp+R组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显着缩短,VAS评分降低,与4组对照组相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Ramsay评分方面,5组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 5组患者实验室指标的比较:与G组和R组比较,Div组、Div+R组和Dtp+R组T2-5各时点MDA、CRP均降低(P<0.05);与G组、R组和Div组相较,Dtp+R组Cys C的浓度在T2~4时间段出现显着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iv+R组和Dtp+R组的肌酐浓度在T4~5时间点与G组、R组和Div组3相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作为罗哌卡因佐剂在胸椎旁神经阻滞的应用中,减轻腹腔镜肾脏部分切除术患者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效果较好,患者短期肾功能有所改善,且围术期麻醉药物用量减少,术后苏醒时间缩短,镇痛效果佳,围术期更加平稳。
梁思思[5](2019)在《右美托咪定用于镇痛衔接时对全身麻醉患者苏醒质量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用于镇痛衔接时对全身麻醉患者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择期行腹腔镜辅助下胃结肠癌根治术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四组,每组各15例。C组(空白对照组)手术结束前30min给予5ml生理盐水静脉注射;F组(氟比洛芬酯组)手术结束前30min给予50mg氟比洛芬酯静脉注射;D组(右美托咪定组)手术结束前30min给予0.5ug/kg右美托咪定静脉滴注,20min内滴完;M组(小剂量右美托咪定复合氟比洛芬酯组)手术结束前30min给予50mg氟比洛芬酯静脉注射,同时给予0.25ug/kg右美托咪定静脉滴注,20min内滴完。记录术毕给药前(T0)、拔管前(T1)、拔管即刻(T2)、拔管后5min(T3)、拔管后10min(T4)、出PACU(T5)时的MAP、HR及SpO2;记录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PACU滞留时间;记录患者T2T5时VAS疼痛评分、Ramsay镇静评分和躁动评分;检测T0、T3、T5时点中心静脉血中血糖(Glu)、P物质(SP)和皮质醇(Cor)、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浓度。结果:C组在麻醉苏醒期HR、MAP、VAS疼痛评分、躁动评分明显高于其余三组(P<0.05或P<0.01)。D组病人在麻醉苏醒期的MAP变化及VAS疼痛评分均小于其余三组,但Ramsay镇静评分高于其余三组,苏醒时间明显长于其余三组(P<0.05或P<0.01);与C组相比,M组病人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延长(P<0.05),但拔管时间、PACU滞留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组的MAP、VAS疼痛评分均小于F组(P<0.05或P<0.01),Ramsay镇静评分高于F组(P<0.05);C组的Cor、NE、E、SP血清浓度在T5时均较T0时升高,且明显高于D组、M组(P<0.05或P<0.01),D组与M组的Cor浓度在T5时较T0时明显降低(P<0.05);F组的相关血清指标浓度变化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独使用右美托咪定用于镇痛衔接时能有效提高全身麻醉患者的苏醒质量,但能延长其苏醒时间。小剂量右美托咪定与氟比洛芬酯合用时,既能提高其麻醉苏醒质量,又不会延长其拔管及PACU滞留时间,是相对安全及高效的镇痛衔接方式。
何文胜[6](2019)在《锁骨上窝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文中认为臂丛神经阻滞因为其镇痛效果完善,对呼吸和循环干扰小,广泛应用于上肢手术;特别是对老年或者危重的患者,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臂丛神经的阻滞位点比较多,包括肌间沟水平、锁骨上水平、锁骨下水平以及腋动脉水平。肌间沟臂丛阻滞对尺侧的阻滞效果较差,并且容易出现星状神经节、迷走神经和膈神经阻滞。锁骨上臂丛阻滞效果完善,患者能很好的耐受止血带;但是穿刺位点靠近胸膜顶,容易造成气胸。腋路臂丛阻滞位于臂丛的末端,适用于前臂和手部手术,但是对桡侧的阻滞效果较差,同时阻滞位点靠近血管,容易发生局部麻醉药毒性反应。锁骨下臂丛神经分为内侧束,外侧束及后侧束三个神经束包绕腋动脉。与锁骨上及肌间沟臂丛阻滞比较,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对尺神经的阻滞效果更加确切为完善;相较于腋路阻滞,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对肌皮神经和桡神经的阻滞作用更为完善;因此,锁骨下入路臂丛阻滞是实施肱骨中段以远部位手术的理想麻醉方式。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有多个穿刺方法,包括锁骨中点法、外侧法、垂直锁骨下法和喙突旁法等。传统的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各种穿刺入路,进针点均位于锁骨下方喙突内侧。由于此处臂丛神经被胸壁肌肉覆盖,位置较深,盲探操作难度较大。临床操作时一般需要神经刺激仪或超声引导。但是在采用超声引导时,穿刺针进针点位于锁骨下缘和超声探头之间,进针范围狭小,进针角度陡峭,不利于超声影像下针尖和针干的显影,操作难度较大,存在损伤邻近组织的潜在风险。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改良了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穿刺点,选择通过锁骨上窝进针实施臂丛神经阻滞,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并进行一些新的尝试。第一部分实施超声引导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针对传统穿刺点(锁骨下进针)过程中穿刺针显影不佳的缺点,采用经改良的进针点(锁骨上窝进针),比较传统进针路径和改良的锁骨上窝入路两种进针路径对臂丛神经阻滞操作难易程度和阻滞效果的影响,探讨经锁骨上窝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的实用性。第二部分实施超声引导锁骨上窝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测量阻滞前后尺动脉血流及上肢不同区域皮肤温度的变化,分析尺动脉血流及上肢皮肤温度与阻滞效果之间的相关性,探讨以尺动脉血流及皮肤温度的变化作为预测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可靠性。第三部分对青年患者和老年患者分别实施超声引导锁骨上窝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不同年龄患者罗哌卡因半数有效浓度的差异。第四部分采用神经刺激仪引导实施锁骨上窝入路臂丛神经阻滞,诱发出两次不同的肌肉运动后分次注入药物;向罗哌卡因中添加1μg/kg右美托咪定,观察右美托咪定对罗哌卡因阻滞效果的影响。第一部分超声引导锁骨上窝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的应用目的:评价锁骨上窝入路在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实施前臂或手部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A组和B组,每组各30例,实施超声引导下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分别从锁骨下进针(A组)和锁骨上窝进针(B组),在腋动脉周围注射0.5%罗哌卡因20 ml。记录操作时间、进针次数、注药后15min阻滞效果评分、阻滞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A组操作时间平均为120.7±52.1秒,B组操作时间平均为92.0±34.3秒;与A组相比,B组操作时间更短(P<0.05)。两组进针次数、起效时间、15 min阻滞效果评分和阻滞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锁骨上窝入路实施超声引导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操作期间更短,效果确切,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第二部分超声引导锁骨上窝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对尺动脉血流和皮肤温度的影响目的:观察超声引导锁骨上窝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前后尺动脉血流和上肢不同区域皮肤温度的变化,分析尺动脉血流和上肢皮肤温度的变化与阻滞效果之间的相关性,探讨尺动脉血流和上肢皮肤温度变化用于预测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拟实施上肢肘关节及其远端手术患者50例,利用超声引导进行锁骨上窝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在腋动脉周围注射0.5%罗哌卡因20ml。记录阻滞前及阻滞30min后尺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收缩期峰速度、舒张末期速度、平均速度、搏动指数、阻力指数和血流量)和上肢不同区域(手背虎口区、手掌小鱼际、手掌大鱼际区、前臂外侧中部和前臂内侧中部)皮肤温度,并对阻滞效果进行评分;对血流动力学和温度变化与阻滞效果之间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臂丛神经阻滞30min后阻滞效果评分平均为8.0±1.2;阻滞30min后尺动脉收缩期峰速度、舒张末期速度、平均速度明显增快,而搏动指数和阻力指数明显下降,血流量明显增加,与阻滞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尺动脉血流平均速度变化与阻滞效果之间相关系数r=0.707,(P<0.01)。臂丛神经阻滞30min后小鱼际皮肤温度上升1.4±0.8℃,与阻滞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阻滞效果之间相关系数r=-0.072,(P=0.618);上肢其他区域皮肤温度变化以及上肢平均温度变化不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锁骨上窝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后,上肢血流明显增加;但是除了小鱼际区域外,上肢其他区域皮肤温度升高并不明显。尺动脉血流平均速度变化与阻滞效果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707,P<0.01),可以作为预测臂丛阻滞效果的客观指标。小鱼际区域皮肤温度变化与阻滞效果之间相关性较差(r=-0.072,P=0.618);以皮肤温度变化预测臂丛阻滞效果,干扰因素较大,临床应用价值有限。第三部分不同年龄患者锁骨上窝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罗哌卡因半数有效度的研究目的:比较青年患者和老年患者,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锁骨上窝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的半数有效浓度的差异。方法:选择实施上肢远端部位手术患者,按年龄分为青年组(20-44岁)和老年组(65-85岁),实施超声引导锁骨上窝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采用序贯法进行试验,每个患者注射不同浓度罗哌卡因20ml。采用概率Probit概率单位回归法计算两组患者罗哌卡因半数有效浓度(EC50)及其95%可信区间(95%CI)。同时记录术中及术后随访期间相关并发症。结果:青年组患者罗哌卡因EC50为0.357%,95%C1为0.297%-0.467%。老年组患者罗哌卡因EC50为0.296%,95%C1为0.233%-0.374%;老年患者所需罗哌卡因浓度较青年患者下降17%。术中及术后随访期间内,未出现刺破血管、局麻药中毒、局麻药过敏、气胸等相关并发症结论:经锁骨上窝入路实施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青年组患者罗哌卡因EC50为0.357%(95%C1 0.297%-0.467%),老年组患者罗哌卡因EC50为0.296%(95%C1 0.233%-0.374%);老年组患者所需罗哌卡因浓度较青年组患者下降17%。第四部分右美托咪定对罗哌卡因在锁骨上窝入路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影响目的:探讨神经刺激仪引导锁骨上窝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时,右美托咪定对罗哌卡因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右美托咪定(D组),每组30例,实施锁骨上窝入路臂丛阻滞。采用神经刺激仪引导,诱发出两次不同的肌肉运动后分两次注射局麻药。每名患者注射40ml 0.375%罗哌卡因(C组),或40ml 0.375%罗哌卡因混合1μg/kg右美托咪定(D组)。记录麻醉持续时间、有效镇痛时间、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不同时间点疼痛评分、术后48h内补救性曲马多的累积消耗量。结果:每组各有28例患者最终完成研究。D组麻醉持续时间和有效镇痛时间分别为754±161分钟和1014±226分钟,C组麻醉持续时间和有效镇痛时间分别为592±128分钟和842±156分钟;与C组相比,D组麻醉持续时间和有效镇痛时间明显延长(P<0.05)。两组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阻滞后24小时内,D组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1)。术后48小时内D组补救性曲马多累计消耗量为108±63mg,C组补救性曲马多累计消耗量为170±58mg;D组曲马多消耗量明显低于C组(P<0.01)。两组的生命体征均无明显变化,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罗哌卡因中添加1μg/kg右美托咪定可明显延长锁骨上窝入路臂丛阻滞的麻醉持续时间和有效镇痛时间,降低24小时内疼痛评分和术后48小时内补救性曲马多的消耗量,且无明显副作用。但是添加右美托咪定不能缩短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7](2017)在《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文中提出前言高血压作为一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也是我国患病率较高、致残率较高及疾病负担较重的慢性疾病。2016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5.2%。尽管近些年我国人群的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已有改善,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
王久荣[8](2016)在《罗哌卡因复合地佐辛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效果及其合理剂量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比较不同剂量地佐辛联合0.375%罗哌卡因用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效果及安全性,探讨复合0.375%罗哌卡因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时地佐辛的合理剂量。方法:随机双盲实验设计,选取拟行前臂或手部手术患者80例,ASAⅠⅡ级,按照随机数字法平均分为4组,均采用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阻滞药物:对照组A组0.375%罗哌卡因32ml;观察组B、C、D组0.375%罗哌卡因分别复合地佐辛0.05mg/kg,0.1mg/kg和0.2mg/kg的混合液共32ml。全部患者术前30分钟肌注地西泮10mg,阿托品0.5mg。入室后适量补液,常规监测血压(B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 O2)、呼吸频率(RR)和心电图(ECG)。面罩吸氧(5L/min),神经刺激仪辅助下腋入路两点法行臂丛神经阻滞。常规消毒皮肤,1%利多卡因0.5ml穿刺点局麻,助手协助操作神经刺激仪,刺激电流0.5m A,频率1Hz,脉宽0.1ms引导刺激。使用5cm、22G外周神经穿刺针,依次寻找肌皮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及尺神经,各神经注入预先配好的局麻药8ml。若发生阻滞不全,则术中局部注射1%利多卡因510ml或静脉追加芬太尼0.1mg;若阻滞无效,则改为全身麻醉,实验剔除中转全麻病例。记录患者入室后麻醉前(T0)、麻醉后即刻(T1)、手术开始时(T2)、手术结束时(T3)时刻的平均动脉压(MAP)、HR、Sp O2、RR及Ramsay评分。完成阻滞后30分钟内,分别对不同神经支配的感觉和运动区域进行感觉和运动阻滞评估,每隔2分钟重复一次,记录患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完善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和恢复时间;记录阻滞不全及中转全麻例数,评价临床满意度;记录患者术后30min、1h、2h、4h、8h、12h、24h的VAS评分;观察并记录患者发生腋路神经阻滞并发症及阿片类药物不良反应例数。结果:(1)麻醉期间各组患者生命体征:1)与A组比较,D组在T2、T3时刻,HR明显下降(P<0.05),其余无统计学差异(P>0.05);2)四组各时刻点MAP、Sp O2及RR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Ramsay评分:与A组比较,其余三组在T2、T3时刻,Ramsay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与B组比较,C组、D组在T2、T3时刻评分明显升高(P<0.05);与C组比较,D组在T2时刻评分升高(P<0.05),其它时刻无差异(P>0.05)。(3)感觉及运动神经阻滞情况:1)与A组比较,B组感觉阻滞完善时间显着缩短(P<0.05),C组、D组感觉阻滞起效及完善时间均明显缩短(P<0.05);与B组比较,C组、D组感觉阻滞起效及完善时间明显缩短(P<0.05);C、D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2)各组运动阻滞起效及恢复时间均无差异(P>0.05)。(4)阻滞不全情况及临床满意度:1)与A组比较,其余三组术中阻滞不全例数明显减少(P<0.05),临床满意度明显升高(P<0.05);与B组比较,C、D两组术中阻滞不全例数明显减少(P<0.05),临床满意度明显升高(P<0.05);C、D两组间无差异(P>0.05)。(5)术后VAS评分:1)与A组比较,术后2-12h其余三组评分均显着降低(P<0.05);与B组比较,术后2-12h C、D组评分明显降低(P<0.05);C、D两组间无差异(P>0.05)。(6)不良反应:与C组比较,D组恶心呕吐及头晕例数显着增高(P<0.05)。结论:(1)地佐辛复合罗哌卡因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可增强其麻醉效果,临床应用安全有效。(2)0.1mg/kg地佐辛复合0.375%罗哌卡因32ml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缩短,术后镇痛时间延长,不良反应低,临床满意度高,是临床较适宜的合理剂量。
黄婷婷[9](2016)在《右美托咪定用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右美托咪定局部辅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适宜剂量探讨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复合局麻药用于臂丛神经阻滞时的适宜剂量。方法:选择ASAⅠ或Ⅱ级择期上肢手术的患者100例,年龄18-60岁,体重50-80kg。随机分为5组(n=20):单纯局麻药组(C组)、实验组(Dl、D2、D3、D4组)。经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行臂丛神经阻滞,局麻药配方为1%利多卡因+0.375%左布比卡因20ml。C组肌间沟注射局麻药+1ml生理盐水,Dl-4组肌间沟分别注射局麻药+1ml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D1组:25ug、D2组:50ug、D3组:75ug、D4组:100ug】。记录患者入室(T0)、注药完毕5min(T1)、10min(T2)、15min(T3)、30min(T4)以及手术开始即刻(T5)、30min(T6)、手术结束(T7)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及Ramsay镇静评分;记录臂丛神经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持续时间。结果:与C及D1组比较,D2-4组感觉及运动神经阻滞持续时间延长(P<0.05);与D2组比较,D4组感觉及运动神经阻滞持续时间延长(P<0.05);C与D1组比较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觉及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D1、D2组比较,D3、D4组T1-5时点Ramsay评分显着升高(P<0.05),D4组过度镇静发生率高;D2组、D3组在T6、T7时点Ramsay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50ug或75ug右美托咪定复合利多卡因及左布比卡因混合液用于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能够延长感觉及运动神经阻滞时间,并产生适度的镇静作用。第二部分:右美托咪定不同用药途径对臂丛神经阻滞的影响目的:比较右美托咪定分别经局部及静脉给药时对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或Ⅱ级择期上肢手术的患者60例,年龄18-60岁,体重50-80kg。随机分为三组(n=20):单纯局麻药组(C组)、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局部给药组(D组)及静脉组(IV组)。经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行臂丛神经阻滞。C组肌间沟注射1%利多卡因+0.375%左布比卡因20ml+生理盐水1ml;D组肌间沟注射1%利多卡因+0.375%左布比卡因20ml+DEX50ug(1ml);IV组肌间沟用药同C组,并于阻滞开始时静脉泵注DEX50ug(生理盐水稀释至15ml,十分钟泵注完毕)。记录患者入室(T0)、臂丛神经阻滞完毕10min(T1)、15min(T2)、30min(T3)以及手术开始即刻(T4)、30min(T5)、手术结束(T6)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及Ramsay镇静评分。记录臂丛神经感觉和运动阻滞的起效、持续时间以及镇痛时间。结果:与C组和IV组比较,D组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持续及镇痛时间明显延长(P<0.05);与IV组比较,D组Ramsay评分在T1-4时点降低(P<0.05)。结论:与静脉给药相比,50ug右美托咪定经局部辅用于臂丛神经阻滞时,阻滞持续时间及镇痛时间延长。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10](2015)在《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文中指出1高血压流行及治疗现状1.1高血压流行现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性病)已成为影响我国乃至全球居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而高血压是患病率较高的慢性病之一,也是心脑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资料显示,2012年全球心血管病死亡人数为1700万,占慢性病死亡人数的
二、口服可乐定预防颈丛阻滞时心血管不良反应的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口服可乐定预防颈丛阻滞时心血管不良反应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非阿片镇痛方案在甲状腺外科应用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综述 |
2.1 术前准备 |
2.1.1 术前评估与宣教 |
2.1.2 术前饮食管理 |
2.2 ERAS与麻醉管理 |
2.2.1 麻醉方式 |
2.2.2 合理术前麻醉用药 |
2.2.3 麻醉深度监测 |
2.2.4 麻醉过程中的气道管理与肺保护 |
2.2.5 术中体温监测 |
2.2.6 术中喉返神经监测 |
2.3 术后管理 |
2.3.1 术后恶心呕吐的防治 |
2.3.2 术后早期活动与饮食的管理 |
2.3.3 术后随访 |
2.4 ERAS与多模式镇痛 |
2.5 小结与展望 |
第3章 材料和方法 |
3.1 一般资料 |
3.2 麻醉方法 |
3.2.1 麻醉前准备 |
3.2.2 麻醉的诱导及维持 |
3.2.3 术后处理 |
3.2.4 特殊情况的处理 |
3.3 观察指标 |
3.4 相关药品及设备 |
3.4.1 相关药品 |
3.4.2 相关设备 |
3.5 统计学方法 |
第4章 结果 |
4.1 一般情况比较 |
4.1.1 年龄、身高、体重一般情况分析 |
4.1.2 三组性别分布情况分析 |
4.2 术后镇痛情况的比较 |
4.3 不同组别术后恢复指标的比较 |
4.3.1 术后第二天排便情况 |
4.3.2 术后第一次排气时间 |
4.3.3 术后第一次进食时间 |
4.3.4 床旁活动时间 |
4.3.5 术后24 小时Qor-40 量表评分情况 |
4.3.6 术后引流量情况 |
4.4 不同组别术后并发症的比较 |
4.4.1 麻醉相关并发症情况 |
4.4.2 术后PONV情况 |
4.5 C组患者BSCPB情况 |
第5章 讨论 |
5.1 本实验结果的讨论 |
5.2 超声引导下颈浅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 |
5.3 NSAIDS类药物的药理学特性和临床应用 |
5.4 多模式镇痛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导师及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右美托咪定用于肋间神经阻滞对胸科手术患者镇痛效果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右美托咪定作为局部麻醉药佐剂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右美托咪定在剖宫产手术中对新生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所需仪器及试剂 |
1.2.1 所需设备 |
1.2.2 主要试剂 |
1.3 研究方法 |
1.3.1 麻醉前准备 |
1.3.2 麻醉方法 |
1.3.3 术后镇痛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4.1 脐动脉血气分析结果比较 |
1.4.2 新生儿刺激情况比较 |
1.4.3 新生儿生命体征指标变化 |
1.4.4 两组产妇血管活性药物使用、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
1.5 技术线路图 |
2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两组脐动脉血气分析结果比较 |
2 新生儿生理刺激情况比较 |
3 新生儿生命体征指标变化 |
4 两组产妇血管活性药物使用、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右美托咪定临床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4)麻醉因素对腹腔镜肾脏部分切除术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药品、材料、仪器等 |
1.2 麻醉方法 |
1.2.1 入组病人选择 |
1.2.2 麻醉前准备 |
1.2.3 神经阻滞及术前干预 |
1.2.4 麻醉诱导 |
1.2.5 麻醉维持 |
1.2.6 留取标本及记录观察指标 |
1.2.7 质量控制 |
1.2.8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1.1 入选病人的一般情况的比较 |
2.1.2 入选病人手术情况的比较 |
2.2 围术期观察指标比较 |
2.2.1 围术期用药消耗量的比较 |
2.2.2 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比较 |
2.2.3 围术期术后恢复指标的比较 |
2.3 入选病人实验室各指标的比较 |
2.3.1 入选病人各时间点MDA、CRP的比较 |
2.3.2 入选病人各时间点CysC、肌酐各指标的比较 |
3 讨论 |
3.1 右美托咪定在神经阻滞中的应用 |
3.2 肾脏缺血再灌注引起肾损伤的机制 |
3.3 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研究 |
3.4 围术期应用其他麻醉药物对肾脏的影响 |
3.5 右美托咪定在围术期的保护作用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局部麻醉药佐剂的应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5)右美托咪定用于镇痛衔接时对全身麻醉患者苏醒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对象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1.3 剔除标准 |
2.2 监测仪器设备、药物及血清ELISA试剂盒 |
2.2.1 监测仪器设备 |
2.2.2 药物 |
2.2.3 血清ELISA试剂盒 |
2.3 研究方法 |
2.3.1 术前访视 |
2.3.2 麻醉方法 |
2.3.3 观察指标 |
2.3.4 血清指标的样本采集及检测方法 |
2.4 统计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四组患者一般情况的比较 |
3.2 四组患者不同时间点HR、MAP、SpO2 的比较 |
3.3 四组患者苏醒时间的比较 |
3.4 四组患者苏醒后不同时间点VAS疼痛评分、Ramsay镇静评分、躁动评分的比较 |
3.5 四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点Glu浓度、SP和 Cor、E、NE浓度比较 |
3.6 其他不良反应 |
第4章 讨论 |
4.1 疼痛对麻醉苏醒质量的影响 |
4.2 镇痛衔接的重要性及其发展 |
4.3 镇痛衔接的药物选择 |
4.4 右美托咪定的应用 |
4.5 评估苏醒质量的血清指标变化 |
第5章 结论、不足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6)锁骨上窝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引言 |
第一部分 超声引导锁骨上窝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的应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超声引导锁骨上窝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对尺动脉血流和皮肤温度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不同年龄患者锁骨上窝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罗哌卡因半数有效度的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右美托咪定对罗哌卡因在锁骨上窝入路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影响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α2受体激动剂作为局麻药佐剂的临床应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高血压流行及治疗现状 |
1.1 高血压流行现状 |
1.2 基层高血压用药现状 |
1.2.1 社区高血压药物使用现状 |
1.2.1. 1 总体用药: |
1.2.1. 2 单一用药: |
1.2.1. 3 联合用药: |
1.2.1. 4 复方制剂: |
1.2.2 不合理用药情况 |
1.2.3 基层社区高血压用药相关事宜 |
1.3 高血压等级医院药物治疗现状 |
2 高血压药物分类 |
2.1 降压药物基因组学 |
2.1.1 代谢酶基因的变异影响药物代谢 |
2.1.2 靶点基因的变异影响药物疗效 |
2.2 药物分类 |
2.2.1 利尿剂 |
2.2.2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 |
2.2.3钙通道阻滞剂 |
2.2.4 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 |
2.2.5 交感神经抑制剂 |
2.2.6 直接血管扩张剂 |
2.2.7 具有降压作用的其他药物 |
2.2.7. 1 硝酸酯类[34] |
2.2.7. 2 ATP-敏感性钾通道开放剂 |
2.2.7. 3 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 |
2.2.7. 4 其他具有降压作用的药物 |
3 用药原则及规范 |
3.1 利尿剂 |
3.1.1 概述 |
3.1.2 分类 |
3.1.3 用药原则 |
3.1.3. 1 主要适应人群: |
3.1.3. 2 临床用药注意事项: |
3.1.4 单药应用与联合治疗方案推荐 |
3.2 钙通道阻滞剂 |
3.2.1 概述 |
3.2.2 CCB的分类 |
3.2.2. 1 根据与血管和心脏的亲和力分类: |
3.2.2. 2 根据与钙通道亚型的亲和力分类: |
3.2.2. 3 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特点分类: |
3.2.3 用药原则 |
3.2.3. 1 适应证: |
3.2.3. 2 禁忌证: |
3.2.3. 3 临床用药注意事项 |
3.2.4 单药应用与联合治疗方案推荐 |
3.3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
3.3.1 概述 |
3.3.2 分类 |
3.3.3 用药原则 |
3.3.3. 1 适应证: |
3.3.3. 2 禁忌证 |
3.3.3. 3 临床用药注意事项 |
3.3.4 单药应用与联合治疗方案推荐 |
3.4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
3.4.1 概述 |
3.4.2 分类 |
3.4.3 用药原则 |
3.4.3. 1 适应证: |
3.4.3. 2 禁忌证: |
3.4.3. 3 临床用药注意事项 |
3.4.4 单药应用与联合治疗方案推荐 |
3.5 β受体阻滞剂 |
3.5.1 概述 |
3.5.2 分类 |
3.5.2. 1 根据受体选择性不同分类 |
3.5.2. 2 根据药代动力学特征分类 |
3.5.3 用药原则 |
3.5.3. 1 适应证: |
3.5.3. 2 禁忌证: |
3.5.3. 3 临床用药注意事项 |
3.6 α受体阻滞剂 |
3.6.1 概述 |
3.6.2 分类 |
3.6.3 用药原则 |
3.6.3. 1 适应证: |
3.6.3. 2 禁忌证 |
3.6.3. 3 临床用药注意事项 |
3.6.4 单药应用与联合治疗方案推荐 |
3.7 固定复方制剂 |
3.7.1 传统固定复方制剂 |
3.7.1. 1 概述: |
3.7.1. 2 分类: |
3.7.1. 3 用药原则 |
3.7.1. 4 单药应用与联合治疗方案推荐 |
3.7.2 新型固定复方制剂 |
3.7.2. 1 分类: |
3.7.2. 2 应用证据: |
3.7.2. 3 应用原则: |
3.7.2. 4 方案推荐 |
3.8 中枢性降压药 |
3.8.1 概述 |
3.8.2 分类 |
3.8.2. 1 根据作用中枢不同受体分类: |
3.8.2. 2 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分类: |
3.8.3 用药原则 |
3.8.3. 1 适应证 |
3.8.3. 2 不良反应 |
3.8.3. 3 注意事项和用法用量 |
3.8.4 方案推荐 |
4 国产创新药物 |
4.1 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 |
4.1.1 药理学 |
4.1.2 创新点 |
4.1.3 药物作用 |
4.1.4 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
4.1.5 规格和用法 |
4.2 尼群洛尔片 |
4.2.1 药理作用 |
4.2.2 降压特点 |
4.2.3 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
4.2.4 药物规格 |
4.2.5 尼群洛尔片应用推荐见表21。 |
4.3 阿利沙坦酯 |
4.3.1 临床药理学 |
4.3.2 创新点 |
4.3.3 临床效果 |
4.3.4 安全性 |
4.3.5 禁忌证 |
4.3.6 药物相互作用 |
4.4 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 |
4.4.1药理学 |
4.4.2适应证 |
4.4.3 原创点 |
4.4.4 开发背景 |
4.4.5 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
4.4.6 循证证据 |
4.4.7 药物规格 |
4.5 左旋氨氯地平 |
4.5.1 药学部分 |
4.5.2 药理作用及临床循证 |
4.5.3 耐受性与安全性 |
4.5.4 临床推荐 |
4.5.5 |
4.6 临床研究阶段的抗高血压新药 |
5 高血压特殊合并症的药物治疗原则 |
5.1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
5.1.1 概述 |
5.1.2 降压药物选择 |
5.1.2. 1 降压治疗的启动: |
5.1.2. 2 药物推荐: |
5.1.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5.2 高血压合并外周动脉粥样硬化 |
5.2.1 概述 |
5.2.2 降压药物选择 |
5.2.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5.3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 |
5.3.1 概述 |
5.3.2 降压药物选择 |
5.3.2. 1 降压治疗的启动: |
5.3.2. 2 目标管理: |
5.3.2. 3 药物推荐: |
5.3.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5.4 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 |
5.4.1 概述 |
5.4.2 降压药物选择 |
5.4.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5.5 高血压合并慢性肾脏病 |
5.5.1 概述 |
5.5.2 降压药物选择 |
5.5.2. 1 降压药物选择原则: |
5.5.2. 2 指南推荐 |
5.5.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5.6 高血压合并卒中 |
5.6.1 概述 |
5.6.2 降压药物选择 |
5.6.2. 1 降压药物选择原则: |
5.6.2. 2 指南推荐: |
5.6.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5.7 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 |
5.7.1 概述 |
5.7.2 降压药物选择 |
5.7.2. 1 药物选择原则: |
5.7.2. 2 指南推荐: |
5.7.2. 3 各类降压药物在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 |
5.7.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5.7.3. 1 小剂量起始逐步递增: |
5.7.3. 2 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 |
5.7.3. 3 RAAS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及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黄金三角) : |
5.7.3. 4 避免肾功能恶化: |
5.7.3. 5 监测血钾: |
5.8 高血压急症 |
5.8.1 概述 |
5.8.2 降压药物选择[403] |
5.8.3 |
5.8.4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6 常见特殊类型高血压的治疗原则和药物选择 |
6.1 代谢相关性高血压 |
6.1.1 概述 |
6.1.2 降压药物选择 |
6.1.2. 1 药物选择原则: |
6.1.2. 2 指南推荐: |
6.1.2. 3 降压药物选择流程: |
6.1.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6.1.3. 1 降压目标: |
6.1.3. 2 其他注意事项 |
6.2 儿童青少年高血压 |
6.2.1 流行现状和影响因素 |
6.2.2 诊断和评估 |
6.2.2. 1 血压测量方法: |
6.2.2. 2 诊断和评估: |
6.2.3 综合干预 |
6.2.3. 1 非药物治疗: |
6.2.3. 2 药物治疗 |
6.2.3. 3 其他治疗: |
6.3 妊娠相关性高血压 |
6.3.1 概述 |
6.3.2 降压药物选择 |
6.3.2. 1 启动药物治疗和目标血压: |
6.3.2. 2 药物选择原则: |
6.3.2. 3 妊娠不同时期降压药物的选择和评估: |
6.3.2. 4 重度妊娠合并高血压: |
6.3.2. 5 联合用药: |
6.3.3 注意事项 |
6.3.4 哺乳期降压药物的推荐 |
6.4 拟育夫妇中男性高血压患者的药物治疗 |
6.4.1 概述 |
6.4.2 降压药物选择 |
6.4.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6.5 老年高血压 |
6.5.1 概述 |
6.5.2 老年高血压患者病理生理特点[75, 482] |
6.5.3 老年高血压患者临床特点[75, 119, 120, 483] |
6.5.4 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的获益 |
6.5.5 药物选择 |
6.5.6 降压目标值与达标流程 |
6.5.7 老年高血压合并心脑血管病的降压策略[75, 482] |
6.5.8 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治疗 |
6.5.9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75, 482, 484, 488] |
6.6 肾上腺性高血压 |
6.6.1 概述 |
6.6.2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筛查中的药物选择及治疗 |
6.6.2. 1 药物对ARR筛查的影响 |
6.6.2. 2 筛查过程中降压药物的选择: |
6.6.2. 3 血钾等对ARR筛查的影响: |
6.6.2. 4 原醛药物治疗: |
6.6.3 嗜铬细胞瘤危象处理及术前准备用药 |
6.6.3.1嗜铬细胞瘤危象处理: |
6.6.3. 2 术前准备: |
6.6.3. 3 预后: |
6.6.4 库欣综合征的非手术治疗适宜人群及药物选择 |
6.6.4. 1 库欣综合征的治疗: |
6.6.4. 2 药物治疗: |
6.7 难治性高血压 |
6.7.1 概述 |
6.7.2 降压药物选择 |
6.7.3 近年随着对高血压病因认识的深入和临床诊断技术的提高, 继发性高血压的检出比例已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想[520, 521]。 |
6.8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相关性高血压 |
6.8.1 概述 |
6.8.2 降压药物选择 |
6.8.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6.9 肾血管性高血压 |
6.9.1 定义与病因 |
6.9.2 诊断 |
6.9.3 药物治疗 |
6.9.4 其他治疗 |
6.1 0 焦虑合并高血压 |
6.1 0. 1 概述 |
6.1 0. 2 焦虑与高血压的相互影响机制 |
6.1 0. 3 焦虑合并高血压的识别与评价 |
6.1 0. 4 焦虑合并高血压的药物选择 |
6.1 0.4.1 焦虑相关性高血压: |
6.1 0.4.2 高血压合并焦虑: |
7 基层高血压患者的国家基本药物应用原则 |
8 小结 |
(8)罗哌卡因复合地佐辛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效果及其合理剂量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对象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神经阻滞麻醉局麻药中辅助药物应用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右美托咪定用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右美托咪定局部辅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适宜剂量探讨 |
研究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研究对象 |
1.3 排除标准 |
1.4 剔除标准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实验药品 |
2.1.2 实验药物配置 |
2.1.3 实验仪器 |
2.2 方法 |
2.2.1 实验研究过程 |
2.2.2 本研究记录项目 |
2.3 结果判断标准 |
2.4 术中特殊情况处理 |
2.5 统计学处理 |
2.6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右美托咪定不同用药途径对臂丛神经阻滞的影响 |
研究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研究对象 |
1.3 排除标准 |
1.4 剔除标准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实验药品 |
2.1.2 实验药物配置 |
2.1.3 实验仪器 |
2.2 方法 |
2.2.1 实验研究过程 |
2.2.2 本研究记录项目 |
2.3 结果判断标准 |
2.4 术中特殊情况处理 |
2.5 统计学处理 |
2.6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局麻药中添加辅助用药在周围神经阻滞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10)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论文提纲范文)
1高血压流行及治疗现状 |
2高血压药物分类 |
3用药原则及规范 |
4高血压特殊合并症的药物治疗原则 |
4.1高血压伴冠心病 |
4.2高血压伴房颤 |
4.3高血压伴肾病 |
4.4高血压与卒中 |
4.5高血压伴心力衰竭 |
5常见特殊类型高血压的治疗原则,药物选择 |
6基层高血压患者的国家基本药物的应用原则 |
7小结 |
四、口服可乐定预防颈丛阻滞时心血管不良反应的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非阿片镇痛方案在甲状腺外科应用的对比研究[D]. 李金洁. 吉林大学, 2020(08)
- [2]右美托咪定用于肋间神经阻滞对胸科手术患者镇痛效果的临床观察[D]. 黎国燕.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3]右美托咪定在剖宫产手术中对新生儿的影响[D]. 汤园. 皖南医学院, 2020(01)
- [4]麻醉因素对腹腔镜肾脏部分切除术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D]. 马晓君. 河南大学, 2020(03)
- [5]右美托咪定用于镇痛衔接时对全身麻醉患者苏醒质量的影响[D]. 梁思思. 南昌大学, 2019(01)
- [6]锁骨上窝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临床应用[D]. 何文胜.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7]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J].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7(07)
- [8]罗哌卡因复合地佐辛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效果及其合理剂量探讨[D]. 王久荣. 天津医科大学, 2016(03)
- [9]右美托咪定用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观察[D]. 黄婷婷. 皖南医学院, 2016(05)
- [10]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J].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5(06)
标签:神经阻滞论文; 罗哌卡因论文;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论文; 右美托咪定论文; 臂丛神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