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手术对肝功能改变的影响

腹腔镜手术对肝功能改变的影响

一、腹腔镜手术对肝功能变化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刘辉[1](2021)在《腹腔镜和开腹手术在围肝门胆管癌治疗中的近期疗效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腹腔镜和开腹手术在围肝门胆管癌手术治疗中的近期疗效差异,初步评估腹腔镜在围肝门胆管癌手术中的安全性、可靠性。方法:收集2015年12月-2020年12月在江西省人民医院、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围肝门胆管癌患者的病历资料,包括患者性别、年龄、术前肝功能分级、肝功能情况(TBIL、ALT、AST、ALB)、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量、切缘阳性率、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肝功能变化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胆漏、腹腔出血、肺部感染、肝功能衰竭、腹腔感染、切口感染)等,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开腹组(n=28)和腹腔镜组(n=24),对两组资料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比较的t检验,结果用“?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术前肝功能分级、术前肝功能各项指标等均无明显差异(P>0.05)。腹腔镜组肝门胆管癌21例(Bismuth分型I型10例,II型7例,III型3例,IV型1例),侵犯肝门的胆囊癌2例,侵犯肝门的肝内胆管癌1例;开腹组肝门胆管癌24例(Bismuth分型I型8例,II型5例,III型7例,IV型4例),侵犯肝门的胆囊癌2例,侵犯肝门的肝内胆管癌2例。对比围术期相关指标,腹腔镜组手术时间长于开腹组(392.12±75.00min vs 317.22±47.27min),而术中出血量、术后通气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腹腔镜组明显少于开腹组(245.29±133.23ml vs 444.45±277.81ml;3.29±1.35d vs 4.11±1.21d;11.59±1.66d vs14.26±2.6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淋巴结清扫数目、切缘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胆漏腹腔镜组2例、开腹组3例;腹腔出血腹腔镜组1例、开腹组2例;术后肺部感染腹腔镜组1例、开腹组3例;术后肝功能衰竭腹腔镜组1例、开腹组1例;腹腔镜组无切口感染及腹腔感染,而开腹组有3例发生切口感染,2例发生腹腔感染。其中胆漏、腹腔出血、肝功能衰竭以及腹腔感染等并发症无明显差异(P>0.05),而腹腔镜组的切口感染率要显着低于开腹组(P<0.05)。两组术后1、3、7天TBIL、ALT、AST、ALB肝功能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在围肝门胆管癌的治疗中可以达到和开腹手术同等的近期治疗效果;在术中出血量、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切口感染率等方面,腹腔镜手术优于开腹手术。

刘文东[2](2021)在《腹腔镜手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肝门部胆管癌最有效的治疗方式是手术切除,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腹腔镜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开始被应用到临床工作中。本研究回顾性分析30例因肝门部胆管癌而行腹腔镜或开腹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的患者资料,旨在评价腹腔镜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及其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的优势与不足。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肝胆外科自2015年3月至2021年4月的30例因肝门部胆管癌而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腹腔镜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组(腹腔镜组)与开腹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组(开腹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输血情况、R0切除率、携带胃管时间、进流质饮食时间、术后住院天数、肝功能变化、住院费用、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等。结果:两组病人围手术期均无死亡。两组病人的年龄、性别、术前肝功能水平、Bismuth-Corlette分型等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分别完成腹腔镜和开腹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开腹组(P<0.05)。腹腔镜组手术切口长度短于开腹组(10.71±4.92cm vs 24.625±2.16c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输血情况、R0切除率、携带胃管时间、进流质饮食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腹腔镜组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开腹组(13.29±4.14天vs 17.50±4.69天),有显着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中及术中并发症的发生率、围手术期肝功能变化及住院费用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与开腹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是相当的,但腹腔镜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具有腹壁切口小、机体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因此,在完善的术前评估、适当的病例选择下,肝门部胆管癌可以作为腹腔镜手术的适应症,腹腔镜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是安全、有效、可行的。

赵硕[3](2021)在《不同气腹压力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病人的胰腺、肝功能影响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分析不同CO2气腹压力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 ystectomy,LC)对肝脏、胰腺及发生不良症状发生率的影响,为选出对机体损伤能够减轻、减小的适合的气腹压力在LC中应用、开展,提供严谨可靠临床试验理论依据。方法:从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普外科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行LC的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并进行知情同意书的签定,根据随机数字法把患者分入3组不同气腹压力组行LC,各组气腹压力分别为9mmHg、11mmHg、13mmHg,选择气腹前、手术结束时、手术结束后6h、24h空腹时的血糖、胰岛素、C-肽、血淀粉酶、谷丙转氨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白蛋白、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并分别进行组内、组间计量资料的统计学分析;记录3组在术后出现不良反应和随访期间发生与手术有可能联系的病变的人数占的比例进行组间的计数资料的统计学分析。结果:各组手术前后血糖、胰岛素、C-肽、谷丙转氨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血糖、血淀粉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研究结果表明,气体压力越高,血糖、胰岛素、C-肽、谷丙转氨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波动范围越大。增大的气腹压力,升高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对于LC,根据以往回顾性资料研究与本研究结果分析,气腹压力的选择在11mmHg最为适合。腹腔镜气腹压力仅仅是影响机体的其中一个因素,实验条件要得到完善,目的是实现进行大样本、多中心、多病种的长期的观察研究,并深入进行机体的微观基础研究长期的观察研究。

刘世腾,毛谅,伏旭,仇毓东[4](2021)在《ERAS理念对中晚期肝细胞癌腹腔镜手术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究加速康复外科理念(ERAS)对中晚期肝细胞癌腹腔镜手术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13年7月至2015年4月南京医科大学鼓楼临床医学院收治的中晚期肝细胞癌患者224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112)和对照组(n=112)。对照组采用腹腔镜手术结合围手术期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腹腔镜手术结合ERAS干预。观察2组手术情况、疼痛情况、细胞免疫功能、肝功能及并发症,随访1年观察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禁食时间、绝对卧床时间、住院天数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观察组术后第5天、第7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CD4+、CD4+/CD8+高于对照组,CD8+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2组间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与直接胆红素(DBI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高热、伤口出血及血肿、肝区胀痛、恶心、呕吐等总发生率(7.14%)低于对照组(16.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随访1年,2组局部未复发率、1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ERAS理念对中晚期肝细胞癌腹腔镜手术患者可有效改善手术情况,减少患者术后疼痛,进而改善细胞免疫功能,降低术后并发症,但对肝功能影响较小,预后较好。

阿牛木果[5](2020)在《肝门部胆管癌:对比腹腔镜和开腹手术的回顾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分析腹腔镜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laparoscopic radical resection for hilar cholangiocarcinoma,LRRHC)与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Open radical resection for hilar cholangiocarcinoma,ORRHC)的围手术期相关数据,对比腹腔镜和开腹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的一般资料、术中情况、术后恢复情况等,探讨腹腔镜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收集2015年10月至2020年2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收治的肝门胆管癌患者病例28例,进行腹腔镜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的患者为16例,具体Bismuth分型为Ⅰ型3例,Ⅱ型7例,ⅢA2例,ⅢB例,将腹腔镜切除16例作为实验组,并按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位置、大小等匹配条件,将开腹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组的12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年龄、性别、体重、肿瘤大小等)、术中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刀口长度、有无输血)、术后资料(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肝功能等)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胆漏、腹腔出血、肝功能衰竭、刀口感染、术后胃瘫等)。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年龄、性别、体重、肿瘤大小等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LRRHC组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术式,无一中转开腹,胆管切缘阴性,LRRHC组和ORRHC组所有纳入本次研究的患者均无围手术期死亡发生。LRRHC组手术时间长于ORRH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7.7±65.4minvs 141.25±25.9,P<0.05),LRRHC组术后刀口长度(7.9±3.5cm vs 25.6±2.9,P<0.05)、术后住院时间(10±2.8dvs 15.3±3.8d,P<0.05)、术后引流管携带时间等方面(11.8±3.9dvs 15.9±5.6 d,P<0.05)优于ORRH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中胆漏、腹腔出血、腹腔感染、肝功能衰竭、刀口感染、术后胃瘫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术后第5天的TBIL、AST、ALT、ALB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经过长时间的腹腔镜手术训练后,腹腔镜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是安全、可行的,在腹腔镜放大效益下,手术可以更直观、更精确、更容易、更安全,可使术后患者恢复更快、痛苦小、刀口更加美观、并发症发生率降低等。

张肇南[6](2020)在《比格犬腹腔镜左肝叶切除模型的建立及术后肠道菌群变化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微创手术建立动物模型可减少手术应激,提高实验可重复性。目前利用微创手术建立犬肝叶切除模型的方法复杂、设备昂贵、难以推广,因此急需寻找新的手术方案。本试验探索了一种比格犬左半肝切除的手术方法,并对肝叶切除模型的安全性、肝脏损伤进行监测,在此模型基础上对犬术后肠道菌群结构变化进行分析。方法:试验选取6只健康比格犬,采用四套管法进行腹腔镜左肝叶(左内叶、左外叶)切除术。先剪断左三角韧带,再用针线对左内叶肝基部进行贯穿结扎,然后用LigaSure在结扎部位上方约0.5 cm处切除左内叶,以同样的方法切除左外叶,最后扩大套管口将切除的肝叶取出。手术前后监测动物生理指标、血常规和肝功能指标的变化,评价模型安全性;并在术后通过观察外周血中CD3+-CD4+/CD3+-CD8+的比值、炎症因子以及肝脏病理组织学的变化,监测比格犬术后肝损伤程度。同时采集手术前后比格犬粪便,提取总DNA后对微生物的16srDNAV3-V4区进行PCR扩增,并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结果:本试验成功完成了 6只比格犬的左内叶和左外叶肝切除术,术中、术后生理指标稳定,术后恢复良好、无并发症发生。手术后WBC、NEUT术后1天明显升高,相比术前差异极显着(p<0.01);ALT、AST、ALP术后1、3天明显升高,相比术前差异显着(p<0.05),之后逐渐恢复。术后3天促炎因子升高(IL-1 β、IL-6、TNF-α),抗炎因子降低(IL-4、IL-10),术后1、3天的炎症因子与术前相比差异极显着(p<0.01),随后逐渐恢复。病理组织学显示术后肝脏损伤严重,免疫功能变化不明显。经过16s rDNA高通量测序发现术后肠道菌群多样性变化显着。在门水平上,优势菌群为Firmicutes。术后7天Proteobacteria丰度升高,与术前相比差异极显着(p<0.01)。在属水平上术后7天相对丰度排名前十的菌群中Peptoclostridium、Allobaculum、Turicibacter、Escherichia Shigella和Erysipelotrichaceaenorank与术前相比差异极显着(p<0.05)。经过关联性分析和LEfse差异分析,在属水平上相对丰度排名前十的菌群中Allobaculum、Turicibacter和Escherichia Shigella与炎症和肝损伤关联密切且变化显着。采用PICRUSt预测性分析对术前和术后7天的KEGG通路比较后,在二级KEGG通路中有10个代谢通路差异显着(p<0.05)。结论:(1)本试验在腹腔镜下使用肝蒂结扎联合LigaSure实质切除成功建立比格犬肝叶切除模型,该模型经过试验证明安全有效,可应用于肝再生、肝脏手术、保肝药物等研究。(2)肝叶切除术对肠道菌群影响严重,Allobaculum、Turicibacter和Escherichia Shigella手术前后变化显着并与炎症反应、肝损伤密切相关,可作为肝脏手术后潜在的干预靶点。

焦智慧[7](2020)在《ADSC-CM对小型猪腹腔镜肝IRI合并部分肝切除保护作用的研究》文中认为肝脏是哺乳动物最大的实质器官,具有加工储存营养物质、代谢药物毒物、分泌胆汁、合成蛋白质等重要功能。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外科手术中常见的一种临床综合征,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腹腔镜的肝切除术,腹腔镜手术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腹壁神经和肌肉的损伤,减少出血、术后疼痛和粘连,加快手术恢复。尽管采用微创外科手术,在肝切除、肝移植、出血性休克等临床手术中仍不可避免的出现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严重会导致肝炎以及术后肝功能的衰竭。对于晚期肝功能不全的有效治疗办法是原位肝移植,但也面临着器官短缺,费用昂贵、免疫排斥和移植并发症等问题,因此,寻找能够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以及提高肝脏再生能力的安全有效的治疗办法是目前肝脏外科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能够自我更新、具有多向分化能力、来源丰富、取材损伤小,是目前细胞疗法理想的种子细胞。ADSCs主要依靠分化和旁分泌发挥作用,旁分泌指干细胞释放的多种生物因子在微环境里通过细胞基质在局部以及临近组织对靶细胞发挥的生物学作用。随着对旁分泌机制的深入研究,发现ADSCs分泌的多种细胞因子具有促进血管生成,抑制炎症反应,调节免疫应答,修复组织再生等多种生物学功能。ADSCs在体外培养的过程中,会将细胞因子等生物活性物质分泌到培养液中,这种含有细胞分泌物的培养液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条件培养液(ADSC-CM)。尽管ADSCs在临床上对许多疾病有治疗效果,但ADSCs具有免疫原性,对植入ADSCs的不可控分化仍是重要的安全隐患。因此,使用ADSC-CM的无细胞疗法成为绕过细胞疗法局限性的一种再生医学治疗方法。目前有关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动物模型以啮齿类动物为主,而从比较医学角度,小型猪与人的同源性好,体积大小以及器官大小与人更为接近,因此也作为研究缺血再灌注损伤理想的实验动物,所获得的研究数据更有价值,易于临床转化。而ADSC-CM在大型实验动物的研究较少,特别是肝脏领域尚未见报道,所以本研究旨在通过建立小型猪肝脏缺血再灌注合并部分切除模型,探究ADSC-CM治疗肝脏缺血再灌注合并部分切除损伤的疗效,为比较医学开展肝病治疗,拓宽ADSC-CM移植领域提供研究依据。本研究使用30头小型猪,其中6头用于脂肪组织的获取。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培养ADSCs,使用诱导培养基和特定染色鉴定ADSCs成脂、成骨、成肝分化能力,应用细胞流式鉴定ADSCs表面特异性抗原。ADSCs饥饿培养48 h获得ADSC-CM,经3 kda超滤管离心浓缩ADSC-CM用于后续实验。另外24头小型猪随机分为四组:模型组(IRI),DMEM对照组(DMEM),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组(ADSCs),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组(CM),每组6头。四组实验动物均通过腹腔镜手术建立肝脏缺血再灌注合并部分肝切除模型,IRI组通过肝实质注射生理盐水,DMEM组注射基础培养基,ADSCs组注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数量为1×106/kg,CM组按照1×106/kg细胞数提取等量干细胞分泌的条件培养液,注射浓缩的ADSC-CM进行干预。分别在术前、术后1 d、3 d、7 d采集血液样本及肝组织样本用于相关指标的检测。通过HE染色观察病理组织学变化,透射电镜观察超微结构的变化,血常规检测外周血的炎性细胞变化,试剂盒检测抗氧化酶以及细胞凋亡酶活性,TUNEL染色检测凋亡细胞的阳性率,ELISA法检测血清中炎症相关因子、再生相关因子以及ADSC-CM成分,q RT-PCR法检测炎症、凋亡以及再生相关基因水平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肝组织中凋亡以及再生相关蛋白水平的变化,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凋亡相关蛋白以及再生相关蛋白水平的变化。本研究结果如下:(1)病理组织学与超微结构变化:术后各组肝小叶结构被破坏,肝索排列紊乱,肝细胞空泡变性明显,炎性细胞浸润,相比于IRI组和DMEM组,ADSCs或ADSC-CM干预明显减少空泡变性和炎性细胞浸润;术后IRI组和DMEM组肝细胞内质网严重扩张,细胞核膜皱缩,染色质边集化,ADSCs或ADSC-CM干预改善了内质网扩张及肝细胞核膜皱缩的程度。(2)肝脏功能变化:术后各组ALT、AST、LDH、ALP和T-BIL均升高,TP呈降低趋势,相比于IRI组和DMEM组,ADSCs或ADSC-CM干预明显降低了ALT、AST、LDH、ALP和T-BIL的升高程度,缓解了TP的降低程度,促进肝脏功能的恢复。(3)氧化应激指标变化:术后各组肝组织抗氧化酶CAT、GSH-Px和SOD活性显着降低,MPO酶活性和MDA含量显着升高,相比于IRI组和DMEM组,ADSCs或ADSC-CM干预显着增强了抗氧化酶的活性,降低MPO酶活性,并能减少氧化产物MDA的水平,从而减少术后的氧化应激反应,且两个干预组的上述氧化应激指标均无显着性差异。(4)炎症指标变化:术后外周血中炎性细胞WBC、NE、LY含量迅速升高,ADSCs或ADSC-CM干预减少了外周血中的炎性细胞的数量;IRI组和DMEM组血清中的炎性因子TNF-α、IL-1β、IL-6、IL-10含量呈升高趋势,ADSCs或ADSC-CM干预降低促炎因子TNF-α、IL-1β、IL-6的水平,同时增强抑炎因子IL-10的表达;肝组织中炎症因子基因水平的表达与血清结果一致,ADSCs和ADSC-CM通过抑制促炎因子的过度释放以及增强抑炎因子的表达显着改善了术后的炎症反应,且两个干预组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5)凋亡指标变化:术后各组P53、Bax、Fas、Fasl基因和蛋白水平均显着升高,Bcl-2表达水平降低,相比于IRI组和DMEM组,ADSCs或ADSC-CM干预抑制了凋亡相关指标P53、Bax,、Fas、Fasl的表达,提高抗凋亡Bcl-2的表达水平;ADSCs组和CM组显着降低TUNEL阳性细胞率及Caspase酶活性,减少术后肝细胞凋亡,且两组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6)再生指标变化:相比于IRI组和DMEM组,ADSCs或ADSC-CM干预显着提高血清中血管生成相关因子VEGF、ANG-1、ANG-2的表达,增强组织中肝脏再生相关基因HGF、Cyclin D1的表达,抑制肝再生终止基因TGF-β的表达,提高Ki67的阳性细胞数及细胞增殖PCNA蛋白的表达,且ADSCs组和CM组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7)ADSC-CM成分检测:通过ELISA法检测到小型猪ADSC-CM中含有促进血管生成的VEGF、ANG-1、ANG-2、b-FGF,调节炎症反应与肝脏再生的TNF-α、IL-1β、IL-6。综上所述,经肝实质移植ADSCs和ADSC-CM均能够改善肝脏缺血再灌注合并部分肝切除的病理组织学损伤及超微结构变化,减轻过度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反应,减少细胞凋亡,促进肝脏再生。本试验成功应用ADSCs和ADSC-CM干预肝脏缺血再灌注合并部分切除后的肝损伤,证明ADSCs和ADSC-CM抗氧化、抗炎、抗凋亡和促进肝再生的作用,且二者干预效果无显着差异,推测ADSCs发挥作用的机制很可能是通过分泌细胞因子的旁分泌途径。

虞浩[8](2019)在《腹腔镜肝切除中转开腹的分析对照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 腹腔镜肝切除中转开腹的分析研究目的:腹腔镜肝切除有大量的临床研究证明其安全性及有效性,但是在展现其微创、安全的同时,中转开腹作为其伴随的手术方式,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的关注。有部分研究报道中转开腹可能导致患者预后不良,但是对中转开腹的危险因素或其与腹腔镜患者的不同点的研究报道不多且意见存在一定分歧。本研究通过收集腹腔镜肝切除手术及其术中中转开腹患者的术前一般资料,旨在针对术前的一些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试探索中转开腹可能的危险因素。方法:该研究回顾了从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共计1285例行腹腔镜肝脏切除手术的患者的一般资料、检验结果及病理结果。所有纳入研究的患者均接受了腹腔镜肝切除,并有一部分患者接受了术中的中转开腹。对所有患者的术前一般情况进行资料收集并进行描述。并着重针对中转开腹患者,运用Logistic回归对患者的术前各项指标进行其中转开腹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所有患者资料均经过了 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表示数据有统计学差异。结果:本研究共计纳入了 1285例符合条件的肝切除患者,共计中转开腹率为13.1%。中转开腹的描述性分析及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提示,胆管细胞癌(P<0.001)、胆囊癌(P<0.001)、右半肝切除(P<0.001)、右后叶切除(P=0.014)、肿瘤直径较大(>10cm)(P=0.004)、谷氨酰转肽酶(P<0.001)、碱性磷酸酶(P<0.001)、总胆红素(P=0.027)以及直接胆红素(P=0.021)升高是中转开腹的危险因素,良性病灶(P<0.001)、左外叶切除(P<0.001)、左肝非解剖性切除(P=0.004)、ASA情况较好(Ⅰ级)(P=0.027)、肝功能较好(Child A级)(P=0.033)是中转开腹的保护因素。应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发现,右半肝切除、右后叶切除、胆囊癌、碱性磷酸酶的升高是腹腔镜患者中转开腹的危险因素,左外叶切除是腹腔镜患者中转开腹的保护因素。本研究中腹腔镜中转开腹的主要原因包括:暴露困难(42.9%)、腹腔粘连(28.6%)、难以控制的术中出血(12.5%)、保证切缘阴性(14.9%)以及气腹影响血流动力学(1.2%)。中转开腹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胸腔积液(12.5%)、腹腔积液(1 1.3%)、切口感染(6.5%)、膈下脓肿(4.8%)、胆漏(2.4%)、腹腔内出血(2.4%)、肝功能衰竭(1.2%)、肝梗死(1.8%)以及门静脉血栓(1.2%)。结论:对于腹腔镜肝切除中转开腹患者,其与未中转开腹组相比,各方面的构成包括疾病的种类、手术切除范围、肿瘤最大直径、ASA分级、肝功能Child分级均有显着性差异。对于因手术需要腹腔镜切除高难度肝段的患者,或是胆囊癌等的患者,术者需根据患者术前的一般情况及血清学指标综合评估,结合术者自身的经验,酌情提前考虑开腹手术的可能性,尽量降低中转开腹的发生。第二部分 腹腔镜肝切除中转开腹的病例对照分析研究目的:腹腔镜肝切除手术在腹腔镜手术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其术中可能因为出血、腹腔粘连、病灶暴露不清等原因而导致中转开腹的发生,中转开腹率大约占10%。相较于腹腔镜与开腹肝切除手术,腹腔镜肝切除中转开腹可能对患者的预后影响尚有待进一步探索研究。对于不同患者情况、不同手术切除范围的中转开腹带来的影响亦暂不明确,本研究将针对中转开腹,进行手术预后方面的相关研究,为临床带来借鉴意义。方法:本研究收集了从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的本中心所有符合条件的1990例腹腔镜肝切除组(未中转开腹)、腹腔镜中转开腹以及开腹肝切除患者,并根据患者的六项基本指标,将中转开腹组分别与腹腔镜组及开腹肝切除组患者进行1:1配对,并进行病例对照研究。探索肝切除患者中转开腹的整体预后以及各种不同亚分类患者的中转开腹预后情况。运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P<0.05表示数据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计配对成功的腹腔镜中转开腹组与腹腔镜组患者140例,其中腹腔镜中转开腹组患者相较于腹腔镜组患者有显着更长的手术时间(P=0.001),更多的术中出血量(P<0.001),更高的术中输血率(P=0.001),更多的术中输血量(P=0.001),以及显着更长的术后住院时间(P=0.049),而在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上,两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103)。两组间远期生存上无显着差异(P=0.396)。配对成功的中转开腹组与开腹手术组患者110例,其中腹腔镜中转开腹组患者有更长的手术时间(P=0.003),术中出血、输血、并发症情况等无显着统计学差异,远期生存亦无显着性差异(P=0.586)。在良性疾病中,中转开腹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失血量显着高于腹腔镜组(P<0.05)。对于胆道恶性肿瘤患者,中转开腹组术中出血及并发症率显着高于腔镜组;且相较于开腹组,中转开腹组亦有更长的手术时间(P=0.032)。远期预后上,中转开腹组与另外两组在各种疾病上远期生存均无显着差异。对于非解剖性肝切除的患者,中转开腹会延长手术时间(P=0.010),并且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P=0.034);对于左外叶切除的患者,中转开腹会增加术中出血(P<0.05);对于左半肝切除的患者,中转开腹会增加手术时间(P=0.047)。相较于开腹组,中转开腹组在右半肝切除中有更长的手术时间(P=0.039)及更多的术中出血(P=0.041)。各不同手术范围三种手术方式的远期预后无显着差异。对于非肝硬化患者,中转开腹相较于腹腔镜组,有显着更长的手术时间(P=0.001),更多的术中出血(P=0.001)及更高的术中输血率(P=0.001)。且对于非肝硬化的患者,相较于开腹组,中转开腹组亦有更长的手术时间(P=0.039)。对于肿瘤直径<5cm的患者,中转开腹相较于腹腔镜组会延长手术时间(P=0.005),增加术中出血(P=0.038),增多术中输血量(P=0.024)并延长住院时间(P=0.041)。且相较于开腹组,中转开腹组会有更长的手术时间(P=0.015)。对于肿瘤直径较大或多发肿瘤的患者,中转开腹会增加术中出血或输血率(P<0.05)。结论:腹腔镜肝切除中转开腹相较于腹腔镜手术会导致更差的围手术期短期预后,包括更长的手术时间,更多的术中出血量,更高的术中输血率,更多的术中输血量以及显着更长的术后住院时间。腹腔镜肝切除中转开腹与开腹肝切除手术相比,有更长的手术时间,其余各项指标及远期预后无显着性差异。手术医师无论是对于高难度手术或是对于较为简单的手术,对于术中中转开腹时机的把握都显得较为重要。

周保换[9](2019)在《腹腔镜脾切除联合断流术对肝硬化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前瞻性地对我院行腹腔镜下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laparoscopic splenectomy and azygoportal disconnection LSD)的肝硬化性门脉高压症患者术后2年随访的临床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旨在探讨LSD对肝硬化伴上消化道出血并脾功能亢进患者的血常规、凝血常规、肝功能和肝纤维化的影响,进一步研究LSD对肝硬化的临床意义和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9月至2016年1月期间,在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肝硬化性门脉高压症伴上消化道出血并脾功能亢进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在院期间由同一的手术团队完成LSD,比较患者手术前、术后1周、术后3月、术后6月、术后12月、术后18月及术后24月的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总胆红素、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Child-Pugh评分、抗凝血酶Ⅲ、蛋白C、蛋白S、Ⅲ型前胶原、Ⅳ型胶原、层粘连蛋白、透明质酸酶的变化情况,对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所有患者LSD术后无因腹腔出血而二次急诊手术、无肝性脑病、无顽固性腹水等严重并发症,术后均顺利康复出院。2.肝硬化性门脉高压症患者在行LSD手术后,外周血中白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在术后1周、术后3月、术后6月、术后12月、术后18月、术后24月时较术前均明显升高(均P<0.05)。其中血红蛋白在术后随访中呈逐渐升高的趋势,而血小板于术后1周时达峰值,之后有所下降并趋于稳定水平。3.LSD术后外周血中总胆红素在术后1周、术后3月、术后6月、术后12月、术后18月、术后24月时较术前均明显降低(均P<0.001),且呈逐步降低的趋势;外周血中白蛋白在术后1周时短暂降低,但在术后3月、术后6月、术后12月、术后18月、术后24月时较术前均明显升高(均P<0.001),且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外周血中凝血酶原时间和国际标准化比值在术后1周时轻度升高,但在术后3月、术后6月、术后12月、术后18月、术后24月时较术前均明显降低(均P<0.001),并且都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Child-Pugh评分在术后1周时有所升高,但之后呈现逐渐下降趋势,其中术后6月、术后12月、术后18月、术后24月时较术前均明显降低(均P<0.05。4.LSD术后外周血中血浆抗凝血酶Ⅲ、蛋白C和蛋白S在术后1周时较术前均明显下降(均P<0.05),但是从术后3月起三个指标均呈现逐步升高的趋势,且较术前均升高。其中血浆抗凝血酶Ⅲ在术后3月、术后6月、术后12月、术后18月、术后24月时较术前均明显升高(均P<0.05:血浆蛋白C在术后18月和术后24月时较术前均明显升高(均P<0.05);血浆蛋白S在术后6月、术后12月、术后18月、术后24月时较术前均明显升高(均P<0.05)。5.LSD术后外周血中Ⅲ型前胶原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其中在术后3月、术后6月、术后12月、术后18月、术后24月时较术前均明显降低(均P<0.001);外周血中IV型胶原在术后1周、术后3月、术后6月、术后12月、术后18月、术后24月时较术前均明显降低(均P<0.001),且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外周血中层粘连蛋白在术后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其中在术后24月时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透明质酸酶于术后1周时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但是之后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其中术后24月时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结论:1.LSD治疗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症伴上消化道出血并脾功能亢进是安全有效的。2.LSD能够提高肝硬化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的水平。3.LSD能够降低外周血中总胆红素、提高白蛋白的水平、降低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和Child-Pugh评分,有利于改善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4.LSD能够提高肝硬化患者外周抗凝血酶Ⅲ、蛋白C和蛋白S的含量,有利于改善肝硬化患者肝脏的合成功能。5.LSD能够降低外周血中Ⅲ型前胶原、Ⅳ型胶原、层粘连蛋白和透明质酸酶的含量,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肝纤维化,延缓肝硬化的发展。

汪潜云[10](2018)在《纵隔CO2充气技术在纵隔径路食管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近年来,食管微创手术(Minimally Invasive Esophagectomy,MIE)在食管癌手术中的使用率逐步提升,CO2充气技术在微创手术尤其是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已经十分成熟,但在经纵隔径路食管癌手术中的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本研究旨在探讨纵隔CO2充气技术在经纵隔径路食管癌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方法首先在体外模拟纵隔CO2充气环境,利用细胞功能学实验手段,研究不同充气压力对食管癌细胞增殖、凋亡及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接着,应用猪构建纵隔CO2气肿的实验动物模型,通过对相关生理参数的检测,研究不同充气压力对猪循环呼吸功能的影响。最后,在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早期食管癌患者中随机选择10例,进行纵隔CO2充气辅助经纵隔径路食管癌切除术,分别于CO2充气前,充气后30、60、90 min及放气后30 min监测HR、MAP、CVP,采集动脉血测PaCO2、血乳酸浓度、PaO2/FiO2、SaO2、pH值,利用食道超声测心输出量(CO)。结果细胞功能学实验结果显示,5-10mm Hg CO2充气压力对食管癌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及侵袭能力无明显影响;而15mm Hg CO2充气压力可以促进食管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并能抑制食管癌细胞的凋亡。动物实验结果显示,5-10mm Hg CO2充气压力下,猪的循环功能指标(CVP、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差、心率、心输出量)及呼吸功能指标(PaCO2、血乳酸浓度、PaO2、SaO2、Ph值)与充气前无明显差异;而15mm Hg CO2充气压力下,猪的CVP升高,心率加快,血压下降,心输出量减少,PaCO2、血乳酸浓度升高,PaO2、SaO2、pH值下降。此外,10例接受纵隔CO2充气辅助纵隔镜食管癌切除术的患者中,10mm Hg的CO2充气压力除使患者的心率轻度加快,对其他循环及呼吸功能指标并无明显影响。结论5mm Hg及10mm Hg的纵隔CO2充气压力对食管癌的增殖转移及机体循环、呼吸系统功能无明显影响,而15mm Hg的纵隔CO2充气压力可以促进食管癌的增殖转移并损害机体的呼吸循环系统功能。人体可以耐受10mm Hg纵隔CO2压力,但循环系统会受一定影响,手术中应注意维持平均循环充盈压(MCFP)与中心静脉压(CVP)之间的压力梯度。

二、腹腔镜手术对肝功能变化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腹腔镜手术对肝功能变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腹腔镜和开腹手术在围肝门胆管癌治疗中的近期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术前准备
        2.4.1 术前检查
        2.4.2 围术期准备
    2.5 手术方法
    2.6 术后病人管理
    2.7 资料收集
    2.8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一般情况对比
    3.2 围术期资料对比
    3.3 围术期肝功能指标变化情况对比
        3.3.1 围术期TBIL变化情况对比
        3.3.2 围术期ALT变化情况对比
        3.3.3 围术期AST变化情况对比
        3.3.4 围术期ALB变化情况对比
第4章 讨论
    4.1 术前胆道引流
    4.2 围术期结果分析
        4.2.1 手术时间
        4.2.2 术中出血
        4.2.3 R0 切除及淋巴结清扫
        4.2.4 术后住院时间及通气时间
        4.2.5 术后并发症
        4.2.6 术后肝功能恢复情况
    4.3 手术难点讨论
        4.3.1 围肝门区的处理
        4.3.2 胆肠吻合
        4.3.3 尾状叶切除
        4.3.4 血管切除重建
    4.4 不足与展望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腹腔镜技术在围肝门区肿瘤外科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2)腹腔镜手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围手术期处理
    3.研究资料的采集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不同气腹压力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病人的胰腺、肝功能影响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剔除标准
        1.4 采集临床资料
        1.5 主要仪器
    2. 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样本分组
        2.2 术前准备
        2.3 麻醉与体位
        2.4 气腹的制造
        2.5 手术过程
        2.6 术后处理
        2.6.1 术后体位
        2.6.2 生命体征及腹部体征观察
        2.6.3 手术切口的处理
        2.6.4 饮食
        2.7 观察及检测指标
        2.8 随访方法
    3. 质量控制
        3.1 设计研究阶段
        3.2 研究进行阶段
        3.3 收集资料阶段
        3.4 伦理问题
    4. 统计方法
    5. 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二氧化碳气腹对人体影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4)ERAS理念对中晚期肝细胞癌腹腔镜手术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及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2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2.2 2组患者疼痛情况比较
    2.3 2组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比较
    2.4 2组患者肝功能比较
    2.5 2组患者并发症比较
    2.6 2组患者预后比较
3 讨论
4 结论

(5)肝门部胆管癌:对比腹腔镜和开腹手术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围手术期处理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肝门部胆管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比格犬腹腔镜左肝叶切除模型的建立及术后肠道菌群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腹腔镜微创外科的介绍
    1.2 肝叶切除模型的应用和研究进展
    1.3 肠道微生物与肝脏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比格犬肝脏形态和应用解剖学观察结果
    3.2 腹腔镜建立比格犬肝叶切除模型的结果
    3.3 比格犬肝叶切除术后肠道菌群结构变化的结果
4 讨论
    4.1 犬肝叶切除手术的操作要点及分析
    4.2 腹腔镜肝叶切除对犬肝脏损伤的影响
    4.3 腹腔镜肝叶切除对炎症反应的影响
    4.4 肝叶切除损伤对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ADSC-CM对小型猪腹腔镜肝IRI合并部分肝切除保护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腹腔镜微创技术简介
        1.1.1 腹腔镜微创技术的发展简介
        1.1.2 腹腔镜肝切除术的发展应用
        1.1.3 腹腔镜微创技术的客观评价
        1.1.4 腹腔镜微创技术的发展方向
    1.2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1.2.1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
        1.2.2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预防治疗
        1.2.3 探究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动物模型
    1.3 间充质干细胞概述
        1.3.1 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与分类
        1.3.2 间充质干细胞的由来与定义
        1.3.3 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功能
        1.3.4 间充质干细胞作用机制
        1.3.5 干细胞临床应用的安全性
    1.4 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
        1.4.1 间充质干细胞的旁分泌作用
        1.4.2 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的治疗作用
        1.4.3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
        1.4.4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的临床应用
    1.5 目的与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1.1 试验动物
        2.1.2 试验器材
        2.1.3 试验药品及试剂
    2.2 方法
        2.2.1 小型猪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
        2.2.2 改良后小型猪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鉴定
        2.2.3 改良后小型猪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评估
        2.2.4 小型猪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液的提取制备
        2.2.5 小型猪腹腔镜下肝缺血再灌注合并部分切除模型的建立
        2.2.6 腹腔镜建立肝缺血再灌注合并部分切除模型的安全性监测
        2.2.7 小型猪ADSC-CM对血液常规指标的影响
        2.2.8 小型猪ADSC-CM对肝组织形态学观察
        2.2.9 小型猪ADSC-CM对肝脏酶谱的影响
        2.2.10 小型猪ADSC-CM对肝脏氧化应激的影响
        2.2.11 小型猪ADSC-CM对炎症反应的影响
        2.2.12 小型猪ADSC-CM对肝细胞凋亡的影响
        2.2.13 小型猪ADSC-CM对肝再生的影响
        2.2.14 小型猪ADSC-CM成分检测
        2.2.15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小型猪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和形态比较
    3.2 小型猪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鉴定
        3.2.1 表面抗原的鉴定
        3.2.2 成骨分化能力的鉴定
        3.2.3 成脂分化能力的鉴定
        3.2.4 成肝分化能力的鉴定
    3.3 改良后小型猪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评估
        3.3.1 增殖能力的比较
        3.3.2 迁移能力的比较
    3.4 小型猪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液的提取制备
        3.4.1 小型猪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液的提取
        3.4.2 小型猪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液的浓缩
    3.5 腹腔镜建立肝损伤模型安全性监测结果
    3.6 血液常规指标检测结果
        3.6.1 白细胞(WBC)
        3.6.2 中性粒细胞(NE)
        3.6.3 淋巴细胞(LY)
    3.7 肝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
        3.7.1 肝脏病理结构观察结果
        3.7.2 肝脏超微结构观察结果
    3.8 术后肝脏酶谱检测结果
        3.8.1 谷丙转氨酶(ALT)
        3.8.2 谷草转氨酶(AST)
        3.8.3 碱性磷酸酶(ALP)
        3.8.4 乳酸脱氢酶(LDH)
        3.8.5 总胆红素(TBIL)
        3.8.6 总蛋白(TP)
    3.9 肝组织氧化应激检测结果
        3.9.1 丙二醛(MDA)
        3.9.2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3.9.3 过氧化氢酶(CAT)
        3.9.4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
        3.9.5 髓内过氧化物酶(MPO)
    3.10 炎症反应水平检测结果
        3.10.1 血清炎症相关指标检测结果
        3.10.2 肝脏组织炎症相关基因水平检测结果
    3.11 肝细胞凋亡水平检测结果
        3.11.1 肝脏组织凋亡相关酶活性检测结果
        3.11.2 肝脏组织凋亡相关基因水平检测结果
        3.11.3 肝脏组织凋亡相关蛋白水平检测结果
        3.11.4 肝脏组织Fas和Fasl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3.11.5 肝脏组织TUNEL染色结果
    3.12 肝脏再生水平检测结果
        3.12.1 血清再生相关指标检测结果
        3.12.2 组织再生相关基因检测结果
        3.12.3 组织再生相关蛋白检测结果
        3.12.4 肝脏组织Ki6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3.13 小型猪ADSC-CM成分分析结果
4 讨论
    4.1 ADSCs培养方法的改良
    4.2 ADSC-CM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基础
    4.3 ADSC-CM对小型猪肝脏功能的影响
    4.4 ADSC-CM对小型猪氧化应激的影响
    4.5 ADSC-CM对小型猪炎症反应的影响
    4.6 ADSC-CM对小型猪细胞凋亡的影响
    4.7 ADSC-CM对小型猪肝脏再生的影响
    4.8 小型猪ADSC-CM成分分析的探讨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腹腔镜肝切除中转开腹的分析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腹腔镜肝切除中转开腹的分析研究
    1.1 引言
    1.2 材料和方法
        1.2.1 纳入和排除标准
        1.2.2 研究方法
        1.2.3 质量控制
        1.2.4 统计分析
    1.3 结果
        1.3.1 腹腔镜肝切除中转开腹组及未中转开腹组情况描述及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
        1.3.2 腹腔镜中转开腹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
        1.3.3 腹腔镜中转开腹原因及并发症的主要组成描述
    1.4 讨论
    1.5 结论
    1.6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腹腔镜肝切除中转开腹的病例对照分析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纳入和排除标准
        2.2.2 研究方法
        2.2.3 质量控制
        2.2.4 统计分析
    2.3 结果
        2.3.1 病例特点
        2.3.2 腹腔镜肝切除中转开腹与腹腔镜肝切除病例对照分析
        2.3.3 开腹肝切除与中转开腹肝切除病例对照分析研究
    2.4 讨论
    2.5 结论
    2.6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9)腹腔镜脾切除联合断流术对肝硬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一) 前言
(二)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2. 方法
(三) 结果
(四) 讨论
(五) 结论
(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10)纵隔CO2充气技术在纵隔径路食管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体外模拟纵隔CO_2充气技术对食管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一、材料和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纵隔CO_2充气技术对猪循环和呼吸功能的影响
    一、材料和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纵隔CO_2充气技术对经纵隔径路食管癌手术患者循环及呼吸功能的影响
    一、资料和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综述一:食管癌的微创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综述二:充气技术在微创手术中的安全性分析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论着
致谢

四、腹腔镜手术对肝功能变化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腹腔镜和开腹手术在围肝门胆管癌治疗中的近期疗效比较[D]. 刘辉. 南昌大学, 2021(01)
  • [2]腹腔镜手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应用研究[D]. 刘文东. 山东大学, 2021(09)
  • [3]不同气腹压力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病人的胰腺、肝功能影响对比研究[D]. 赵硕.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4]ERAS理念对中晚期肝细胞癌腹腔镜手术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及预后的影响[J]. 刘世腾,毛谅,伏旭,仇毓东.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1(01)
  • [5]肝门部胆管癌:对比腹腔镜和开腹手术的回顾性研究[D]. 阿牛木果. 山东大学, 2020(10)
  • [6]比格犬腹腔镜左肝叶切除模型的建立及术后肠道菌群变化的研究[D]. 张肇南. 北京农学院, 2020(02)
  • [7]ADSC-CM对小型猪腹腔镜肝IRI合并部分肝切除保护作用的研究[D]. 焦智慧.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
  • [8]腹腔镜肝切除中转开腹的分析对照研究[D]. 虞浩. 浙江大学, 2019(03)
  • [9]腹腔镜脾切除联合断流术对肝硬化的影响[D]. 周保换. 大连医科大学, 2019(04)
  • [10]纵隔CO2充气技术在纵隔径路食管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分析[D]. 汪潜云. 苏州大学, 2018(06)

标签:;  ;  ;  ;  

腹腔镜手术对肝功能改变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