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甜瓜新品种——吉林农大二号(论文文献综述)
毕研飞[1](2015)在《甜瓜高抗蔓枯病聚合抗源材料的纯化及其应用》文中认为蔓枯病是由亚隔孢壳属(Didymella)的D.bryoniae(Auersw.)引起的一种真菌性土传病害,是危害甜瓜(Cucumis melon L.)生产的严重病害之一。目前抗蔓枯病的甜瓜品种仅携带单个抗病基因,但随着栽培环境的变化,品种的抗性逐步降低甚至丢失。国内外研究表明,不同抗性基因的聚合有助于提高作物的抗性和抗谱,因此,选育高抗聚合基因材料是提高甜瓜蔓枯病抗性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以课题组前期获得的两份聚合抗源 145-471(PI420145×PI140471)和 145-398(PI420145×PI482398)为实验材料,利用苗期梯度接种鉴定、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以及农艺性状观察,对其自交后代进行逐代筛选至F7,获得了两份聚合抗源近自交系材料。另外,以PI420145,PI140471和PI482398作为蔓枯病抗性基因的供体亲本,综合性状优良的感病甜瓜品种’白皮脆’为抗性基因受体亲本。先分别单向回交,在单个基因回交转移时,利用分子标记检测结合农艺性状观察对回交后代进行筛选。当回交后代的遗传背景得到一定程度恢复后(BC5),再将2个方向的回交后代进行杂交,然后自交3代稳定抗性,最终获得表现高抗甜瓜蔓枯病且遗传背景与轮回亲本’白皮脆,基本一致的BC5F4改良白皮脆品种(系)。初步建立了甜瓜抗蔓枯病聚合育种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体系,为甜瓜优质、抗病和高产育种提供了一种简单、快捷的选择方法,将大大提高育种的效率。改良白皮脆作为抗病育种的新材料,为甜瓜抗蔓枯病聚合育种提供了新的遗传资源,对甜瓜优势育种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甜瓜抗蔓枯病基因双重SSR-PCR体系的建立以聚合抗源471-398为材料,通过调整引物、dNTPs、Buffer与模板DNA的浓度及退火温度等,设计各影响因素的正交试验,建立了可以同时扩增出189 bp(Gsb-1)和121bp(Gsb4)两个目的条带的双重SSR-PCR体系。该双重PCR体系比单一PCR体系提高了2倍的效率,具有节省时间、降低成本、节省珍贵的实验材料等优点。2.甜瓜蔓枯病聚合抗源材料中防卫基因PAL的表达分析以感病品种’白皮脆’、单基因抗源PI140471(含抗病基因Gsb-1)和PI420145(含抗病基因Gsb-6和聚合抗源145-471(含抗病基因Gsb-1和Gsb-6为材料,采用人工接种鉴定和RT-PCR技术,研究不同材料蔓枯病抗性表现以及防卫基因PAL在不同材料及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甜瓜抗蔓枯病基因的聚合能够提高其对蔓枯病的抗性,但不同抗病基因聚合后的抗性表现存在一定差异。接种后,聚合抗源145-471叶片中PAL表达在12 h时达到最高峰,为对照的9.3倍,而’白皮脆’、PI420145和PI140471在24h时达到最高峰,分别为对照的25倍、14.2倍和12倍。PAL的表达与甜瓜蔓枯病抗性有密切关系,其表达时间与表达量差异可能是影响不同材料抗病能力差异的重要因素。3.分子标记辅助甜瓜抗病基因的聚合及’白皮脆’品种改良以单基因抗源PI140471、PI482398和PI420145为材料,利用苗期梯度接种鉴定、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以及农艺性状观察,获得了两份聚合抗源近自交系材料。另外,选用聚合组合PI420145和PI140471以及PI420145和PI482398作为蔓枯病抗性基因的供体亲本,对感病甜瓜品种’白皮脆’进行抗病性的改良,获得表现高抗蔓枯病且遗传背景与轮回亲本’白皮脆’基本一致的BC5F4改良白皮脆品种(系)。为甜瓜抗病品种的选育和抗病基因进一步聚合提供了新的遗传资源。
毕研飞,徐兵划,钱春桃,陈劲枫[2](2013)在《甜瓜抗蔓枯病育种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蔓枯病是由真菌葡萄壳梭孢引起的危害甜瓜生产的主要病害,可以侵染西瓜和黄瓜等其他瓜类作物,造成不同程度的减产。本文介绍了蔓枯病病原菌的相关研究内容、不同接种鉴定方法对抗性鉴定结果的影响以及我国近年来审定的部分抗蔓枯病的甜瓜新品种。甜瓜蔓枯病抗性鉴定结果容易受病原菌自身致病力和外界环境的影响,需要通过相关的分子标记来辅助抗性种质的选育。然而,现有的一些分子标记还存在很多不足,影响了育种的进程。因此,应该明确不同病原菌之间致病力的差异,选择合适的接种鉴定方法,不断完善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评价体系,明确甜瓜种质遗传多样性的分布特点。
杨慧[3](2011)在《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史研究 ——从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至今》文中指出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历经了300多年的风雨历程,先后呈现三次高潮,两次中断,道路极其坎坷不平。这里的农业交流包括物的交流(即粮食、牲畜、大豆、茶叶等农产品贸易),也包括人及其科技的交流(即中国东北引进俄罗斯农畜良种和先进农机具、双方农业科技人员的交流互访、签订科研合作项目、相互交换物种资源、相互学习农业技术等)。新中国成立以前,双方农业交流以物的交流为主;建国以后,双方农业交流呈现贸易和科技交流并举的局面。中国与俄罗斯本不是邻国,俄国原本地处欧洲,与中国相距很远,只是由于俄国的不断向东扩张,才开始与中国接壤,并把侵略的魔爪伸向中国东北黑龙江地区,彼此有了交流的可能。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在平等基础上中国东北与俄国开始了正式的“互市”贸易往来。鸦片战争后沙俄逼迫清政府先后订立中俄《瑷珲条约》、《北京条约》,割占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领土的重新分割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东北与俄国的农业交流性质由平等转变为不平等,贸易地点也推进到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沿江边区和松花江内陆地区。在粮食、牲畜、毛皮等农畜产品贸易的同时甘蓝、铃当麦等俄国品种传入中国。这一时期由于俄国远东的移民政策和清政府土地的开禁,双方农业交流得到初步发展。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俄国远东地区的移民不断增加,各种农产品严重短缺,需求量迅速扩大,于是中国东北地区成为俄国远东的农产品供应基地,同时贸易刺激了东北农业经济的发展和移民人数的增多,双方农业交流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中国东北输入俄国的主要农产品有大豆、粮食和牲畜,俄国在中国东北还兴办各种农畜产品加工业。同时,因为中国东北与俄国远东茶叶贸易的扩大,中国种茶技术传入俄国。从俄国远东也传入中国一些俄国或其他国家的农作物新品种、农机具。俄国十月革命后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中国东北与苏俄、苏联农业交流呈现曲折发展的态势。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中国东北与苏俄、苏联的农产品贸易有所减弱,但大批俄国人逃往东北所带来的农业良种和农机具却促进了双方的技术交流;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东北完全成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中国东北与苏联的经济关系骤然萎缩最后停止消失;解放战争时期,东北解放区经过多次商洽才打通与苏联贸易的大门,1946—1949年与苏方先后签订三个出口农产品贸易合同,主要以农副产品换取急需的日用军需产品,从而促进了东北解放区经济发展,为全国解放奠定了基础。建国初期(即1949年至1961年中苏关系破裂),中国东北与苏联农业交流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遏制和封锁,我国政府只能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同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进行贸易往来和科学技术合作。在两国政府签订的《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指导下,双方的农业交流随之进入飞跃式发展的黄金时期。中国东北向苏联输出大量优质农产品,同时引进苏联农畜良种为农畜品种杂交繁育提供条件、引进农业机械为我国农机实现国产化奠定基础。双方进行人员交流,苏联专家到我国帮助建设国营农场、进行技术指导,我国派遣留学生去苏联学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同时改革开放的政策也为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与合作提供了便利条件。这段时期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得到较为稳定而全面发展时期,主要体现在: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农业科技人员的交流与互访、农业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农产品贸易等方面。总体来说,300余年的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呈现出间断性、受国际市场制约性和一定盲目性等特点。双方农业交流的成效显着,无论是农产品贸易还是农业科学技术与人员交流,都对各个不同历史阶段中俄两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影响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地缘因素为双方农业交流提供了方便条件,中俄东部边境线全长4300多公里,有公路、铁路相通,山水相连,方便的地缘地理条件成为两区域交流与合作的给力因素。第二,政治因素是国家间能否开展友好往来的基础和前提,是影响农业交流的外部条件,尤其是中俄两国国家政府间所签订的一些具有法律效力的条约,更是两国农业交流的路标和指南针,在中俄交往过程中,各个时期所签订的不同性质条约深深影响着中俄农业的交流与合作。第三,优势互补的经济因素也是影响双方农业交流的重要因素,早期俄国毛皮和中国大豆茶叶的相互输出就是明显的例子;现阶段中国人多地少,俄罗斯人少地多的经济状况为中俄两国农业经济技术合作、农业劳务输出创造了条件。第四,文化因素也影响着双方的农业交流,中华民族深受儒家学派和学说的影响,讲究忍让、礼仪,如早期的京师互市贸易为俄国使团免费提供食宿。俄罗斯民族性格具有双重性、两面性和极端性特点,建国初期双方的交流与合作正处于高潮阶段因为赫鲁晓夫的鲁莽之举而骤然停止就是明显的例子。在当代,随着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进一步深入发展,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本文从双方的农业科技合作、农业经济技术合作和农产品贸易三个方面分析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和看法。
陈志刚,郭长春,张立明[4](2002)在《早熟杂交薄皮甜瓜新品种吉林农大二号》文中研究指明吉林农大二号是吉林农业大学最新选育的早熟杂交薄皮甜瓜品种。全生育期65天。果实长圆形,果皮黄白色,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5.6%。平均单瓜重650g,单产3500kg/667m2。
金基石[5](2001)在《薄皮甜瓜主要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利用了形态学标记和RAPD标记方法对22份有代表性的薄皮甜瓜种质资源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的研究,结果如下: 通过系统观察22份种质的植物学和生物学性状,筛选出5份有特殊利用价值的种质材料。用表现型性状标准差标准化的方法,利用SPSS软件,以Num13为阈值,将上述种质分为5类,绘制了亲缘关系聚类图,图中没有体现传统分类系统中的绵瓜品种群。 利用改良的SDS法提取DNA效果良好。RAPD反应时,DNA模板中RNA对扩增结果无影响;蛋白质、多糖等大分子及SDS、氯仿、异丙醇等小分子对扩增结果有干扰作用;模板DNA适宜浓度较宽;优化的RADP条件为:20ul体系含dNTP 200mmol/L,Taq酶1U,缓冲液2ul,模板50ng,超纯水13.5ul,随机引物5pmol。反应程序:96℃预变性5min,加入Taq酶,而后进行扩增,条件为:94℃变性1min,36℃复性1min,72℃延伸2min,共40个循环。 用12个随机引物共扩增126条多态性谱带,由此得到所选22份种质资源遗传距离范围为0.084~0.230,差异较小。用Nei指数法,以遗传相似度0.865为阈值,将其分为6类。结果与形态学标记结果有差异。
二、甜瓜新品种——吉林农大二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甜瓜新品种——吉林农大二号(论文提纲范文)
(1)甜瓜高抗蔓枯病聚合抗源材料的纯化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章 甜瓜抗蔓枯病育种研究进展 |
1 蔓枯病病原菌的研究 |
2 抗蔓枯病甜瓜种质资源的抗性遗传特性 |
2.1 甜瓜抗蔓枯病种质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
2.2 不同鉴定方法对抗性鉴定结果的影响 |
3 抗病种质资源的相关分子标记 |
4 防卫基因在植物抗病性中的作用 |
5 抗蔓枯病品种的选育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甜瓜抗蔓枯病基因双重SSR-PCR体系的建立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甜瓜材料 |
1.2 DNA提取与引物 |
1.3 多重PCR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
2 实验结果 |
2.1 抗性基因Gsb-1和Gsb-4双重PCR体系的确立 |
2.2 双重PCR对聚合基因材料471-398 F_1扩增的结果 |
2.3 双重PCR对聚合基因材料471-398 F_2分离群体扩增的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甜瓜蔓枯病聚合抗源材料中防卫基因PAL的表达分析 |
1 材料和方法 |
1.1 甜瓜抗源材料和接种菌株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抗性基因聚合后的抗病表现 |
2.2 防卫基因的表达分析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分子标记辅助甜瓜抗病基因的聚合及'白皮脆'品种改良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甜瓜抗源材料和接种菌株 |
1.2 苗期接种鉴定 |
1.3 DNA提取与分子标记检测 |
1.4 聚合基因的过程 |
1.5 农艺性状指标 |
1.6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不同抗性基因聚合后的抗病表现 |
2.2 两份自交系材料蔓枯病抗性验证与分子标记鉴定抗性基因 |
2.3 改良'白皮脆'的抗性表现与主要农艺性状观察 |
3 讨论 |
3.1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准确性 |
3.2 回交转育遗传背景的恢复速率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全文创新点 |
工作展望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2)甜瓜抗蔓枯病育种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蔓枯病病原菌的研究 |
2 抗蔓枯病甜瓜种质资源的抗性遗传特性 |
2.1 甜瓜抗蔓枯病种质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
2.2 蔓枯病田间表型对抗性鉴定的影响 |
2.3 不同的人工接种鉴定方法对抗性鉴定结果的影响 |
3 抗蔓枯病甜瓜种质资源的抗性相关分子标记 |
4 抗蔓枯病品种的选育 |
5 问题与展望 |
(3)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史研究 ——从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至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
第三节 论文结构与主要内容 |
一、研究内容的界定 |
二、论文结构与主要内容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一、论文的研究方法 |
二、论文的学术创新点 |
三、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一章 中国东北与俄国农业交流的初步发展(1689~1897) |
第一节 中国东北与俄国的互市贸易 |
一、齐齐哈尔互市贸易 |
二、库克多博—祖鲁海图边境互市贸易 |
第二节 中国东北与俄国沿江边区农产品贸易 |
一、黑龙江以北边区中俄农产品贸易的初步发展 |
二、乌苏里江以东边区中俄农产品贸易的发展 |
第三节 俄商深入东北内地进行农产品贸易与技术交流 |
一、清政府对俄国商人深入东北内地进行农产品贸易的态度 |
二、松花江流域中俄农产品贸易的发展 |
三、中俄农业技术交流的初步展开 |
第二章 中国东北与俄国农业交流的快速发展(1897~1917) |
第一节 中国东北对俄大豆贸易的兴起 |
第二节 粮食贸易及俄资粮食加工业在中国东北的发展 |
第三节 中俄农业交流的进一步深化 |
一、畜产品贸易与技术交流 |
二、茶叶贸易及种茶技术在俄国的传播 |
三、中俄农业技术交流的进一步开展 |
第三章 中国东北与苏俄、苏联农业交流的曲折发展(1917~1949) |
第一节 农产品贸易的曲折发展 |
一、十月革命至“九·—八”事变前的曲折发展 |
二、伪满时期农产品贸易的停滞 |
三、解放战争时期农产品贸易的开展 |
第二节 俄资农畜产品加工业在中国东北的衰变 |
一、十月革命至“九·一八”事变前的曲折发展 |
二、伪满时期俄资农产品加工业的萎缩 |
三、解放战争时期俄资农畜产品加工业的局部恢复 |
第三节 农业技术交流的曲折发展 |
一、十月革命至“九·一八”事变期间农畜新品种、农机具的引进 |
二、伪满时期农业技术交流成果的延续 |
三、东北解放区积极学习苏联先进农业科技 |
第四章 中国东北与苏联农业交流的飞跃发展(1949-1961) |
第一节 中国东北对苏联农产品贸易 |
一、东北地区对苏口岸的农产品贸易 |
二、苏联对输出农产品的质量要求与东北农作物质量安全措施 |
三、黑龙江省对苏农产品贸易 |
第二节 中国东北引进苏联农业优良品种 |
一、苏联农作物品种的引进 |
二、苏联畜牧良种的引进 |
第三节 中国东北引进苏联农机具与进口农机具国产化 |
一、苏联半机械化农具的推广使用 |
二、苏联机械农具的引进与东北机械农具国产化 |
三、苏联拖拉机的引进与东北地区拖拉机制造业的发展 |
四、中国东北地区引用苏联农机具的特点 |
第四节 中国东北与苏联农业人员交流与互访 |
一、农业专家及领导人互访 |
二、聘请苏联专家来东北 |
三、选派留苏学生 |
四、苏联专家管理工作 |
第五章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的全面发展(1980~) |
第一节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的途径 |
一、设立专门农业科研机构、搭建对俄科技合作平台 |
二、通过农业部“948计划”实施对俄农业科技合作 |
三、通过地方农业科研机构合作项目实现科技交流与合作 |
四、通过举办参加各种国际会议实现科技交流与合作 |
第二节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的方式和内容 |
一、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科技人员的交流与互访 |
二、黑龙江省农科院与俄罗斯农科院全俄大豆所的科技交流与合作 |
三、地方科研机构农业合作项目与技术培训内容 |
四、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良种、技术的引进与输出 |
第三节 劳务输出与中俄农业经济技术合作 |
一、农业劳务输出的形式 |
二、吉林省对俄农业劳务输出情况 |
三、中俄农业经济技术合作的主要措施 |
第四节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产品贸易 |
第六章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史述评 |
第一节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的特点 |
一、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具有非连续性的特点 |
二、中国东北对俄罗斯的农产品贸易受国际市场制约 |
三、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具有一定盲目性 |
第二节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的成效 |
一、农产品贸易的成效 |
二、科技交流的成效 |
三、人员交流的成效 |
四、负面影响及失误 |
第三节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的影响因素 |
一、地缘因素 |
二、政治因素 |
三、经济因素 |
四、文化因素 |
第四节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目录 |
(5)薄皮甜瓜主要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遗传多样性概念 |
1.2.2 植物种质资源研究方法及其在甜瓜中的应用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2 形态学标记 |
2.1 试验方法 |
2.2 主要仪器 |
2.3 RAPD标记 |
2.3.1 试验材料、仪器、试剂 |
2.3.2 随机引物序列 |
2.3.3 试验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形态学标记 |
3.2 RAPD标记 |
3.2.1 影响RAPD反应因素分析 |
3.2.2 引物筛选结果 |
3.2.3 薄皮甜瓜种质资源的RAPD分析 |
4 讨论 |
4.1 种质资源搜集 |
4.2 形态学标记 |
4.3 RAPD标记 |
4.4 簿皮甜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
5 结论 |
5.1 RAPD反应条件 |
5.2 薄皮甜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
5.3 形态学标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甜瓜新品种——吉林农大二号(论文参考文献)
- [1]甜瓜高抗蔓枯病聚合抗源材料的纯化及其应用[D]. 毕研飞.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6)
- [2]甜瓜抗蔓枯病育种研究进展[J]. 毕研飞,徐兵划,钱春桃,陈劲枫. 中国蔬菜, 2013(20)
- [3]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史研究 ——从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至今[D]. 杨慧. 南京农业大学, 2011(12)
- [4]早熟杂交薄皮甜瓜新品种吉林农大二号[J]. 陈志刚,郭长春,张立明. 吉林蔬菜, 2002(05)
- [5]薄皮甜瓜主要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研究[D]. 金基石. 东北农业大学, 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