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临海办教育舍得花钱(论文文献综述)
董慧[1](2015)在《台湾文学中的东北书写》文中指出台湾文学的东北书写有两个维度,其一是日据时期台湾人的“满洲”书写,其二是1949年后赴台作家的东北书写。“满洲”书写中,台湾的士绅阶层和平民阶层分别对“满洲"进行了借景抒情的隐晦描写、直面创伤的实景描写和置为底色的想象描写,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台湾人的“满洲”情结。对东北书写的研究主要从东北精神、地域民俗和美学风格三个角度考察。酷寒蛮荒中的东北精神是民族性格的重要表征,具有骁勇剽悍、反抗压迫的行为动因,诚笃无欺、厚情重义的精神内核和执着追求、忍辱负重的人文底蕴。敬天畏神、圆融剽悍的东北民俗是地域文化的显影,它从精神民俗、物质民俗和社会民俗三个角度显现:萨满教是东北人民感恩万物、善待生灵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导引;交融质朴、和合圆满的饮食习俗是多民族文化交流和寄托乡情的重要载体;彰显民间判断标准的匪性文化是民风与现实催生的恶之花;中、日、俄三国文化交融呈现出文本的异域格调和观念互见。这些作品普遍显现苍凉厚重的美学风格:史诗性与纪实性以巨大的时空跨度展现了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历程;思乡中的漂泊叙事从叙事时间、叙事视角和情节模式三个方面表达了孤独和乡愁的情感体验;满族语言和方言土语是东北语言的地标,粗砺白话与文言结构珠联璧合整体展现了东北语言风貌——这是台湾文学中对东北语言系统分析的起步。但这些作品的艺术手法参差不齐,有些具有主题先行、情节失真和人物的扁平、单薄等不足。论文整体考察了台湾文学的东北书写,体现东北——台湾双重经验,揭示了东北书写的重要意义:丰富台湾文学中的地域写作。
吴莹[2](2013)在《异域与本土:近代英属马来亚华侨教育百年发展研究 ——兼论其对闽省侨乡教育的辐射(1840-1941)》文中研究说明英属马来亚殖民地时代终结之前,大批华人侨居马来亚。早期英国殖民政府对华人的母语教育置之不理,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十九世纪中叶,马来亚华人自发组织兴办华侨教育,开办家塾、私塾,创设义学、书院等,其办学形式和教育内容基本是对中国本土旧式教育的移植与仿创。伴随国内民族主义的兴起和新式教育的变革,异域英属马来亚华侨教育在其带动下也逐步转型与发展。华侨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学校和学生数量剧增;从学前教育到中等教育,教育级别梯度延伸;新式教育逐步改良完善,女子教育全面展开;师范教育不断发展,职业教育受到重视,教育类型日趋多元化。在马来亚华校突飞猛进之时,英殖民当局对马来亚华侨教育从放任自流转为加强管制,蓄意限制并控制迅猛发展的华校。英属马来亚爱国侨胞团结起来,度掀起声势浩大的反抗运动。为争夺华侨势力,清政府对英属马来亚的华侨教育相当关注,遣派视学,褒奖兴学。民国政府基本沿承清末华侨教育的管理方式,同时又新增海外侨教专门管理机构、侨校调研、立案和立法等新元素,华侨教育管理逐步走向正轨。此外,近代驻外领事、华侨领袖绅商、帮派社群民众、华社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等也是马来亚华侨教育不断发展的推动力量。英属马来亚华侨教育是中国本土教育体制在异域的延伸,随国内教育变革而变更,以中国的教育制度为依归。其学制取自国内,教师大多来自内地,在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管理方式上都仿照中国本土的模式。课程设置以祖国历史文化为主体,兼顾侨居地经济发展要求的实际情形,重视英语和自然科学、实用技术课程。教科书与国内基本保持一致,内容上呈现出宣扬中华民族爱国意识与注重对祖国文化认同两大特色。马来亚华校的运作凸显社群化特征,其载体主要是以血缘为纽带的宗亲组织和以地缘为基础的帮派组织,创立并兴办以华校为主的华文教育。社群化运作的基本模式实质为华人社团组织、华校和华商三者间的互动,其对华校的发展张力与合力并存。如同追随国内教育,受国内教育思潮牵引,使马来亚华校具有中华内核一般,英属马来亚华侨教育对闽省侨乡教育的反哺与辐射也清晰可见。近代闽省侨办教育体系的建构与海外华侨的慷慨捐助密不可分。华侨学校的经费主要得益于华侨或侨属的捐助,依赖于个人或团体的捐款、学杂费与学校经营收入、校友捐赠,少量来自国内与侨居地政府的补助。就其来源内容及其筹措形式而言,经费来源的主体和地域广泛,华侨捐资的具体形式多样,社会筹措形式多元化。与经费来源密切相关,华侨学校的管理体制主要依据创办者或资助者与学校的关系,管理模式主要有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单一的校长负责制两种。宏观而言,英属马来亚华侨在本土侨乡营造了良好的捐资兴学氛围,促进了新式思想的传播,改善了闽省的教育面貌;微观来看,异域华侨教育的实践与经验为闽省侨办学校注入外向型与现代性因子,使其具有侨之特色。英属马来亚华侨身处异邦,备受欺凌,眼界又相对开阔,对教育的认识不断深化,教育功能在此背景下被赋予新的内涵。他们积极捐资兴学实质是作为中华民族一份子爱国意识的体现,也是其主动自觉地维护和传承中华历史传统的文化自觉的具体表达。陈嘉庚、林文庆等华侨在异域与本土倾资兴学、办学数十年,逐步形成富有远见的教育观和颇具特色的办学理念。对此深层探究,故乡情怀的归属感、兴国救国的责任感、文化传承的使命感,及宗亲意识和乡土情结是促使他们在海内外兴办华侨教育的内在动力源泉。
铁流,徐锦庚[3](2012)在《中国民办教育调查》文中认为引子苦涩的辉煌很多人还记得那个场面。1996年5月18日,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委员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委员大会。这是20世纪中国民办高校的一次盛会。400多所民办高校齐聚一堂,场面宏大而热烈。翻出当年的合影,你也许能感受到这次大会的规模,并从中看到中国民办教育的希望。到了2002年,也就是这次会议后的第6个年头,短短几年的时间,当年的400多所民办高校,一路走过来,最后仅剩下40余所。齐齐哈尔职业学院(现更名为齐齐哈尔工程学院)院长曹勇安,就是当年这张照片中的一
张荣超[4](2009)在《张荣超日记1992-2009》文中认为1992年5月23日,晴天今天乡里布置工作,要求全乡要完成300吨油菜籽订购任务,全乡7000户种油菜,凡是春订合同上有油菜任务的,按每亩200斤交售,完不成订购任务的,每斤油菜籽罚5毛钱。县、乡考虑到农户食用
刘莉莉[5](2002)在《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研究》文中认为中国高等教育正在经历着历史的阵痛,特别是随着高等教育需求的不断扩张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逐步确立,高等教育在投资体制、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等方面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民办高等教育,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产物,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千余所民办高校的存在显示了民办高等教育强大的生命力,也映射出民办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的态势。本文透过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宏观背景,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当前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模式作了理论分析与实证描述。 本文根据民办高校资金投入和学校运作方式的不同,将中国民办高校的创办与发展划分为六种主要模式:即以学养学的滚动发展模式、以产养学的注入发展模式、国有高校改制运作模式、民办二级学院的附属运行模式、资本联合的教育股份制以及教育集团的连锁经营模式,剖析了不同模式产生的社会背景、主要特点、存在的合理性,以及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最终的走向;体现了不同运作机制下民办高校在教育理念、专业与课程设置、管理手段、人才培养模式、资本运营等诸多方面的明显差异,以及发展道路的迥然不同。尽管不同的模式都有不同的优势与局限,但是,它们都显示了对市场的主动适应,并有效地运用了市场机制,推动民办高校的多样化发展。
张红菊,马书义[6](1996)在《关于农村贫困地区教师问题的思考》文中认为 我国现有543.6万农村中小学教师,占全国中小学教师总数的61.5%。建设一支素质良好、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农村教师队伍,是实现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到本世纪末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战略目标的关键所在。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的部分地区,特别是一些老、少、边、山、穷地区至今尚未摆脱贫困,那里的教育状况令人担忧,那里的教师亟待走出困境。
王蒙[7](1994)在《暗杀》文中认为 第一章 1987年11月22日,李门戒烟的第七天。连七天不吸烟,未免丧魂落魄,栖栖惶惶,现代与后现代的说法叫做充满了失落感。晚饭前片刻,年已48岁,"烟龄"已有39年的李研究员,忽然萌发了一阵强烈的吸烟冲动。他是采用"气功戒烟法"戒烟的,即自一周前开始,每逢想吸烟的时候便静坐、调息、眼观鼻、鼻问心、气守丹田、吸
二、临海办教育舍得花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临海办教育舍得花钱(论文提纲范文)
(1)台湾文学中的东北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详细摘要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台湾文学中东北书写的相关研究成果 |
二、关于作家作品的论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论述构架 |
第一章 日据时期的“满洲”书写 |
第一节 “满洲”与台湾——同质异构的殖民地 |
一、由“龙兴之地”到被瓜分的“满洲” |
二、因“被掠夺”而“被开发”的台湾 |
第二节 “击钵吟”中的“满洲”期待 |
一、“击钵吟”体蔚然成风 |
二、“击钵吟”中的“满洲”期待 |
三、“击钵吟”体的流弊 |
第三节 游记宴乐诗词的“满洲”空白 |
一、大连:“十千买醉西岗子 听拨鲲弦谱莫愁” |
二、沈阳:“红尘万丈纷飞处 天下何人识故侯” |
三、长春:“重逢此后知何日 临发登车百感生” |
四、哈尔滨:“舟人重诉前朝事 折戟沉沙恨未平” |
五、四地观感,心迹渐明 |
第四节 钟理和的“满洲”实景 |
一、双线交错中“原乡”意识 |
二、隐忍中的铁骨豪情 |
三、失落中的“满洲”实景 |
四、误读中的惨淡现实 |
第五节 林煇焜的“满洲”底色 |
一、“满洲”报道与台湾现实的互文关系 |
二、台湾时尚外表里的保守观念 |
三、小说的“满洲”底色 |
第二章 酷寒蛮荒中的东北精神 |
第一节 东北精神的源头 |
一、东北地理环境与生产方式 |
二、东北的文化品格的成因 |
第二节 东北精神的华袍:骁勇剽悍、反抗压迫 |
一、与自然搏斗中血战厮杀 |
二、民族战争中斗智斗勇 |
三、“野马”性格的女性形象 |
第三节 东北精神的核心:诚笃无欺、厚情重义 |
一、萍水相逢,倾囊相助 |
二、义薄云天,看轻利益和生死 |
第四节 东北精神的底蕴:执着追求、忍辱负重 |
一、对土地的眷恋 |
二、为了民族振兴忍辱负重 |
第三章 畏天敬神、圆融剽悍的东北民俗 |
第一节 白山黑水间的萨满显影 |
一、萨满教的源起 |
二、万物有灵凝结感恩情怀 |
三、采参艰险血腥彰显畏天敬神 |
四、跳神天审抨击原始野蛮 |
第二节 交融质朴、和合圆满的饮食习俗 |
一、多民族交融的风味饮食 |
二、一团和气、乡邻共享的杀猪菜 |
三、和合圆满、团聚祈福的年夜饭 |
四、浸满乡情和乡愁的酸菜火锅 |
第三节 彰显民间判断标准的匪性文化 |
一、民风与现实催生的匪性文化 |
二、浓情又无情的行事原则 |
三、大恶与大善的双面人生 |
四、肝胆相照的兄弟情分 |
第四节 中日俄文化交融镜像 |
一、浪漫唯美的异域格调 |
二、忏悔意识与悲悯情怀 |
三、婚恋观念的交融互见 |
第四章 苍凉厚重的美学风格 |
第一节 史诗性与纪实性 |
一、追求“史”的宏大与壮阔 |
二、包蕴“诗”的哲理与内涵 |
三、还原“真”的朴拙与美感 |
第二节 思乡中的漂泊叙事 |
一、包容漂泊历史的叙事时间 |
二、尽显孤独意识的叙事视角 |
三、“离开——归来”的情节模式 |
第三节 稚拙淳朴、平实厚重的语言风貌 |
一、置于底层的满族语言 |
二、爽利稚拙、形象生动的方言土语 |
三、文白夹杂的语言风格 |
第四节 台湾文学东北书写的不足 |
一、主题先行 |
二、情节失真 |
三、人物的扁平和单薄 |
结语 台湾文学东北书写的意义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异域与本土:近代英属马来亚华侨教育百年发展研究 ——兼论其对闽省侨乡教育的辐射(1840-1941)(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
(一) 选题缘由 |
(二) 选题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 近代华侨教育研究概述 |
(二) 近代英属马来亚华侨教育的相关研究 |
(三) 对已有研究的整体评价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 主要研究内容 |
(二) 主要研究方法 |
四、相关的概念厘定与研究背景 |
(一) 华侨与华侨教育 |
(二) 侨乡 |
(三) 英属马来亚的地域和研究时间界定 |
(四) 英属马来亚早期华人移民与华人社会的建构 |
第一章 英属马来亚华侨教育百年发展历程 |
第一节 英属马来亚华侨教育在仿创国内旧教育模式中发展(1840-1904) |
一、英属马来亚旧式华侨教育的发展 |
二、国内旧式教育在英属马来亚的仿创 |
第二节 英属马来亚新式华侨教育的序幕(1904-1911) |
一、清政府对华侨教育态度的转向及其参与 |
二、保皇派与革命派对华侨教育的推波助浪 |
第三节 英属马来亚华侨教育在外压下的不断前行(1911-1941) |
一、民国政府和殖民政府对侨校的介入 |
二、英属马来亚华侨教育的全面发展 |
第二章 英属马来亚华侨教育发展的推动力量 |
第一节 中国驻外领事对英属马来亚华侨教育的推动 |
一、劝学兴教,鼓励倡导 |
二、视学巡查,反馈引导 |
三、介入管理,兼管指导 |
第二节 英属马来亚华社侨领绅商的带动 |
一、华社侨领身先士卒,促进华侨教育发展 |
二、华社富商慷慨解囊,推动华侨学校建设 |
第三节 英属马来亚华校知识分子的驱动 |
一、王佐邦:毕生从事华侨教育事业 |
二、刘韵仙:四十年南洋女子中学校长 |
第四节 英属马来亚华社帮派社群与民众的参与 |
第三章 英属马来亚华侨教育之课程、教科书与国语教学 |
第一节 英属马来亚华校的学制与课程 |
一、英属马来亚华校的学制 |
二、英属马来亚华校的课程 |
三、英属马来亚华校课程的特色与不足 |
第二节 英属马来亚华校教科书之发展 |
一、清末英属马来亚华校新式教科书的勃兴 |
二、民国时期英属马来亚华校教科书的改革 |
三、英属马来亚华校教科书与殖民政府的查禁 |
四、英属马来亚华校教科书的主要内容及其特色 |
第三节 英属马来亚华校的国语教育与教科书 |
一、英属马来亚华社开展国语运动的前奏 |
二、英属马来亚华社国语教学的全面发展 |
三、华校国语教科书科学化的积极探索 |
第四章 英属马来亚华侨教育之办学特色 |
第一节 马来亚华校的社群化运作及其管理机制 |
一、英属马来亚华校的社群化运作 |
二、英属马来亚华校的自主化管理 |
第二节 会馆办学与华校办学之个案研究 |
一、会馆兴学:以新加坡福建会馆为例 |
二、侨校办学:以马来亚槟城钟灵中学为例 |
第三节 “华”之特质:马来亚华校的中华内核 |
一、对国内教育追随与认同 |
二、受国内教育思潮的牵引 |
第五章 英属马来亚华侨教育对闽省侨乡教育的辐射 |
第一节 迁移与交往:近代华侨对闽省侨乡教育的反哺 |
一、闽省传统人文地理生态及其近代侨乡的形成 |
二、闽省侨教体系的建构与英属马来亚华侨的推动 |
第二节 经费与行政:闽省与英属马来亚华侨学校的运作机制 |
一、华侨学校的经费筹措与使用管理 |
二、华侨学校的组织行政与校务管理 |
第三节 “侨”之特色:闽省侨办学校的外向型与现代性因子 |
一、办学基础的外向型与开放性 |
二、办学理念与教育取向现代性 |
三、办学手段的灵活性与务实性 |
第六章 英属马来亚华侨办学的爱国意识和文化自觉 |
第一节 英属马来亚华侨的教育功能观 |
一、社会价值:从文化传承到强国兴邦 |
二、育人功能:从单一到复合 |
第二节 近代华侨教育家陈嘉庚和林文庆的行与思 |
一、“华侨旗帜”陈嘉庚的兴学活动与理念 |
二、峇峇学者林文庆的华教实践与思想 |
第三节 英属马来亚华侨办学之内在动因 |
一、故乡情怀的归属感 |
二、宗亲意识乡土情结 |
三、兴国救国的责任感 |
四、文化传承的使命感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 背景研究 |
二、 问题提出 |
三、 研究思路 |
第一章 以学养学--滚动式发展模式 |
一、 滚动式发展模式的概述 |
二、 民办高校滚动发展的社会背景 |
三、 民办高校成功滚动发展的基础 |
四、 民办高校滚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
五、 制约民办高校滚动发展的因素 |
六、 滚动式发展模式的走向分析 |
案例: 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上海杉达学院民办公助之路 |
第二章 以产养学--注入式发展模式 |
一、 注入式发展模式的概述 |
二、 企业介入高等教育产业的必然性与可能性 |
三、 以产养学民办高校的几种主要形式 |
四、 注入式发展模式的特点与优势 |
五、 以产养学民办高校存在的问题与困惑 |
六、 以产养学民办高校的选择与超越 |
七、 企业介入教育领域的新走向 |
案例: 以产兴学、以学兴产--四川国际标榜学院的理想与追求 |
第三章 国有高校--改制运作模式 |
一、 国有高校改制模式的概述 |
二、 国有高校改制模式产生的背景 |
三、 国有高校改制的制度优势 |
四、 国有高校改制中存在的冲突与矛盾 |
五、 推行改制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 |
案例: 改造自我、超越自我--黑龙江东亚大学改制之路 |
第四章 民办二级学院--附属运行模式 |
一、 民办二级学院的兴起与发展 |
二、 民办二级学院存在的合理性分析 |
三、 民办二级学院的几种主要形式 |
四、 民办二级学院的特色与优势 |
五、 民办二级学院运作中的问题与困难 |
六、 发展民办二级学院的有关建议 |
案例: 文化融合、个性重构--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合作办学之路 |
第五章 资本联合--教育股份制模式 |
一、 股份制的发展与教育股份制的出现 |
二、 教育股份制存在的基础 |
三、 股份制办学的几种形式 |
四、 教育股份制的制度优势 |
五、 教育股份制的特殊性 |
六、 股份制办学的理想与现实 |
七、 教育股份制健康发展的条件 |
案例: 股份融资、体制创新--广州华联学院教育股份制的理论与实践 |
第六章 教育集团--连锁经营模式 |
一、 教育集团的产生与发展 |
二、 教育集团存在的合理性分析 |
三、 教育集团的特点与优势 |
四、 教育集团化发展中面临的冲突与矛盾 |
五、 教育集团发展的趋势 |
案例: 集团连锁、产业经营--南洋教育集团发展的模式与道路 |
结语: 民办高等教育的市场化特征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关于农村贫困地区教师问题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令人忧虑的问题 |
不可忽视的负效应 |
值得深思的启示 |
四、临海办教育舍得花钱(论文参考文献)
- [1]台湾文学中的东北书写[D]. 董慧. 福建师范大学, 2015(02)
- [2]异域与本土:近代英属马来亚华侨教育百年发展研究 ——兼论其对闽省侨乡教育的辐射(1840-1941)[D]. 吴莹. 华东师范大学, 2013(05)
- [3]中国民办教育调查[J]. 铁流,徐锦庚. 中国作家, 2012(22)
- [4]张荣超日记1992-2009[J]. 张荣超. 安徽文学, 2009(Z1)
- [5]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研究[D]. 刘莉莉. 华东师范大学, 2002(02)
- [6]关于农村贫困地区教师问题的思考[J]. 张红菊,马书义. 人民教育, 1996(01)
- [7]暗杀[J]. 王蒙. 大家, 199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