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联通高管发生变更(论文文献综述)
魏少伟[1](2021)在《Non-GAAP指标披露及发展研究 ——以中国电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资本市场不断发展,股东与投资者等信息使用者对于公司披露信息的重视程度也愈发明显,传统的财务指标已经难以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因此,作为管理层自愿信息披露的重要组成部分,Non-GAAP指标逐渐被广泛使用。Non-GAAP指标起源于美国,是基于美国公认会计准则(GAAP)中的规定,剔除非经常性的、非经营性的、非付现的“三非”项目,对原有财务指标进行调整与变动。Non-GAAP指标的披露,是对公司财务信息进行了有效的补充与说明,现有研究表明,Non-GAAP指标的披露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信息使用者与公司实际经营者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了财务信息的透明度。Non-GAAP指标在国外的应用已经较为成熟,但是其在我国资本市场的应用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尽管Non-GAAP指标对信息使用者有着十分利好的作用,但其运用也存在着众多实际问题,如高管薪酬的设定风险、管理层的操纵风险等。因此本文基于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EBITDA)和自由现金流(FCF)这两个常见的Non-GAAP指标,对在港股上市的中国电信为研究案例,深入探讨Non-GAAP指标披露的应用和发展。本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并且梳理了相关的研究文献。第二部分对Non-GAAP指标的相关概念与本文的理论基础进行了介绍。第三部分着重介绍了我国与美国两个不同资本市场对于Non-GAAP指标此类自愿性信息披露的监管方式的区别与比较。第四部分阐述了我国在引入Non-GAAP指标披露的应用方面可能存在的一些隐患。第五部分对我国电信行业巨头中国电信公司Non-GAAP指标的披露情况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第六部分对我国引入Non-GAAP指标披露的后续发展提出了建议并对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方案。第七部分为本文的结论与研究不足。本文在对中美Non-GAAP指标披露政策与监管对比的基础上,加入案例分析,研究了中国电信在Non-GAAP指标披露方面的应用,同时对我国在Non-GAAP指标披露应用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建议,以期优化我国上市公司Non-GAAP指标的披露质量。
刘雪睿[2](2021)在《战略投资者对国有企业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 ——基于中国联通和云南白药的案例分析》文中认为混合所有制是在改革开放后提出的新的经济方式,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战略投资者是国企混改中最常被采用且实施效果显着的改革方式,在混改过程中不可或缺。国有企业普遍存在股权集中、一股独大;董事会决策效率低下,缺乏独立性;所有者与经营者背离,管理层激励不足缺乏动力等诸多公司治理问题。战略投资者的引入可以优化公司治理机制,提高企业活力,加快创新业务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创新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也提出了要提升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创新能力的提升离不开研发资金的投入。本文通过研究战略投资者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机制,期望为后续混改提供新的思路,为战略投资者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提供现实依据。本文选取中国联通和云南白药两家引入民资背景战略投资者的国有企业为案例。首先在研究背景与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建立战略投资者对企业创新影响机制的机理分析框架;其次对两家案例企业战略投资者的类型、数量、实力及契合度进行对比,探究战略投资者特点的不同对研究结论的影响;再次从股权结构、董事会独立性及管理层激励三个方面研究二者在公司治理改革措施上的异同点以及对后续结论的不同影响;最后从政府补助、研发投入、研发人员及专利产出四个角度研究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通过案例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战略投资者的引入对国有企业治理机制起到良好的改善与优化作用。(2)战略投资者对公司治理的改善对国有企业创新产生积极作用。(3)战略投资者对公司治理和国有企业创新的作用受其自身综合实力的影响,要注重战略投资者的资质,选择资金雄厚、改革与管理经验丰富且具有协同效应和资源互补的合作伙伴。本文创新点包括以下三点:(1)从研究对象上,不再选择以往境外上市银行,尝试以民营背景战略投资者为主;(2)从研究内容上,采用多案例分析,对两家案例企业战略投资者的类型、数量、实力及契合度和公司治理改革措施进行对比,探究战略投资者的特点和公司治理改革措施的不同对结论的影响差异;(3)从研究体系上,不再着重于一者单独研究,尝试将战略投资者、公司治理和企业创新纳入一个研究体系,探究其内在联系。
胡汇成[3](2021)在《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绩效研究 ——以中国联通为例》文中认为国有企业在我国多个领域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通信、能源、军工等与我国经济发展有关的核心产业,都是国有企业垄断的,因此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对国家经济的走向影响较大。国有企业需要不断的改革才能适应当前的经济发展趋势,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国有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才能保持国有企业的独特地位。一方面,国企混改与我国基本经济制度较为吻合,可以充分体现我国经济制度的优点,是不断提高的经济发展水平的需要;另一方面,随着混合所有制改革与我国基本经济制度融合,不断获得丰硕的改革成果,提高了国民整体的生活质量,全民共享改革发展的红利。党和政府也在积极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发展,把混合所有制改革作为当前经济改革的主要任务,支持鼓励其他非国有企业参与混改,为我国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提供更好的发展策略和建议。为了解决国有资本的非效率问题,要做好国有资本投资方向和风险的把控,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从2006年起我国相继开始尝试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直到近年新一轮国企混改势头更为强劲。中国联通作为第一批集团层面的混改企业,对找准混改方向,选择混改路径,总结混改经验和教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以后的混改企业有着重要的带头示范作用。本文将采用案例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并用的研究方法以中国联通作为分析案例,在国内外众多知名专家学者的研究理论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收集汇总中国联通和相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资料和数据,重点介绍中国联通的混改历程、研究混改路径选择、混改机制机理以及混改前后的绩效。绩效分析主要对中国联通集团混改前后的企业绩效指标进行分析对比,从企业混改前后的横向对比和行业内的纵向对比两个方面分析中国联通混改前后企业绩效的变化,研究中国联通的混改的具体措施和发展成果。本文以中国联通为分析案例,从中国联通的混改为切入点,以点带面,从中国联通混改取得的成果中得出结论和启示。通过混改,中国联通改善了的股权结构,建立科学有效地管理机制,提高运营效率。建立合理地制约监督机制,激发员工积极性,特别是核心员工,作出科学有效的决策,防止权力滥用是混改成功的关键。中国联通的混改所取得的成果对后来的国有企业的混改具有重要的示范效应,为以后政府和混改企业制定决策提供了依据。
郑志刚[4](2020)在《国企混改:理论、模式与路径》文中研究指明一、国企混改的现实背景在过去的四十多年,围绕股权结构调整和相应的公司治理制度变革,国企先后经历了多轮改革。2013年以来,中国启动了以混合所有制为典型特征的新一轮国企改革。本成果基于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及对国企改革现状的调研,将新一轮国企混改启动的现实背景简要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国企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末改制带来的改革红利消失后陷入新的发展困境,部分国企成为僵尸企业,面临产能过剩带来的效益下滑。如何通过混改实现国资增值保值是摆在国企面前的迫切问题。其二是公众和国际社会对国企垄断经营、补贴和不公平竞争现状的不满。除了那些亏损的国企,部分盈利国企的高额利润长期以来与市场垄断地位、政府补贴以及由此形成的与民营企业的不公平竞争密不可分。
李明敏[5](2020)在《非国有股东的董事会权力对混改国企资产保值增值的作用机理 ——基于股东资源与治理结构双视角》文中指出在国企深化改革背景下,混改作为国企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旨在通过国有资本与非国有资本的深度融合,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加快形成灵活的市场化经营机制,以实现不同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放大国有资本功能,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然而,国有资本基于政府权力的制度逻辑与非国有资本的财产权利逻辑之间存在冲突,尽管很多国企在资本结构上早已实现混合所有的形式,但政府干预力度并未减弱,行政垄断体制并未打破,非国有资本参与国企治理仍面临“玻璃门”、“弹簧门”及“旋转门”等制度障碍,存在丧失话语权的担忧,导致非国有资本参与国企混改的积极性不高,难以发挥不同所有制资本的协同效应。可见,赋予非国有股东参与国企治理的实际控制权,对于缓解非国有资本对“混而不合”的担忧,提高非国有资本参与国企混改的积极性,进而促进混改国企资产保值增值至关重要。董事会作为重要的决策机构,在公司治理中发挥核心作用,股东可通过董事会对企业经营决策产生实际影响。因此,本文探讨了非国有股东的董事会权力对混改国企资产保值增值的影响作用,明晰了非国有股东的董事会权力发挥治理效应的内在机理,以期为混改国企通过为非国有股东配置董事会权力进而促进资产保值增值提供理论借鉴。具体地,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深入研究:(1)基于资源基础理论分析非国有资源与国有资源的优势互补性,明晰了国企混改的物质基础与前提条件;继而引入资源依赖理论,基于股东资源视角分析了混改国企中非国有股东的董事会权力来源,并在治理结构视角下分析了董事会权力来源于股权,为从股东资源与治理结构双视角探究非国有股东的董事会权力对混改国企资产保值增值的作用机理奠定理论基础。(2)在股东资源与治理结构双视角下,分析非国有股东的董事会权力对混改国企资产保值增值的影响关系,对比非国有股东的董事会权力与股权对混改国企资产保值增值作用强度的差异,并基于这一强度差异,在董事会权力与股权的非对等配置逻辑下引出“超额委派董事”概念,进而探讨非国有股东超额委派董事对混改国企资产保值增值的影响作用,有助于深化混改国企的董事会结构研究。(3)在股东资源与治理结构双视角下,分别从资产运营效率和经理管理防御两方面探究非国有股东的董事会权力对混改国企资产保值增值的作用路径。在股东资源视角下,非国有股东参与国企混改后产生资源禀赋效应,非国有股东的董事会权力通过提升混改国企的资产运营效率,进而促进资产保值增值。在治理结构视角下,非国有股东的董事会权力在混改国企治理中发挥权力制衡效应,通过抑制混改国企的经理管理防御,进而促进资产保值增值。(4)为进一步深化非国有股东的董事会权力对混改国企资产保值增值的影响机理研究,从国有股东控制度入手,基于股东资源视角分析国有股东控制度与非国有股东董事会权力的协同互补效应,基于治理结构视角分析国有股东控制度对非国有股东董事会权力的治理制约效应。随着国有股东控制度的增加,治理制约效应逐渐增强,协同互补效应先增强后减弱,使得国有股东控制度对非国有股东的董事会权力与混改国企资产保值增值的正向关系发挥先正后负的双重调节作用。本文的创新之处与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以往文献针对异质股东的关系研究,大多基于委托代理理论从治理结构视角探讨异质股东之间的对立制衡关系。在混合所有制企业要求不同所有制资本发挥协同效应的现实背景下,本文基于股东资源与治理结构双视角分析非国有股东与国有股东的优势互补效应和权力制衡效应,实现了异质股东关系的对立与统一,有助于拓展异质股东关系研究的理论视野,进而为促进混合所有制企业不同所有制资本的有效融合提供理论指导。第二,在现有研究分析了混合所有制企业治理结构与经济后果直接相关关系的基础上,本文从经理管理防御与资产运营效率两方面深入探究非国有股东的董事会权力对混改国企资产保值增值的作用路径,并考察了国有股东控制度对两者关系强度的影响效应,以明晰非国有股东的董事会权力对混改国企资产保值增值的内在作用机理,有助于深化混改国企治理结构对经济后果的影响关系研究,并为国企混改实践提供更具可操作性的建议。第三,不同于以往研究对董事会内部权力结构的关注,本文结合新一轮混改背景下混改国企中出现的非国有股东董事会权力的超额配置特征,深入分析非国有股东的董事会权力与股权的差异性,并进一步细化地考察了非国有股东超额委派董事对混改国企资产保值增值的影响作用,有助于深化混改国企的董事会结构研究,丰富混改国企资产保值增值的影响因素探讨。
周适[6](2020)在《国企引入战略投资者的混改路径及价值创造机制研究 ——以格力电器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自中共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深化国企改革以来,我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范围不断扩大,改革力度逐渐加大,目前已进入攻坚深化阶段。混改政策的接连落地,进一步推动了“双百行动”的进行与2020年即将开展的“三年行动方案”的落实,混合所有制改革不断提速。在混改路径的探索上,“一企一策”的混改现状下改制重组、引入战略投资者、引入基金、上市、员工持股等一个手段为主,多种手段组合的改革手段不断创新,越来越多的案例证明了对混改路径的正确选择是决定混改成功与否的关键。目前来看,大部分实施混改的企业实现了企业价值的提升,说明混改是在市场化环境下国有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但依然有很多企业停留在名义混改的初步阶段,存在混改路径选择不正确,混改方案落地不完全的问题。因此,对于混改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论文在国企混改的时代背景下,借助规范研究、案例研究、事件研究等研究方法,选取明星企业——格力电器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地诠释了引入战略投资者的混改路径框架。但并未局限于混改路径的研究范畴,而是进一步打开了国企混改中企业内部价值创造机制的“黑箱”,从机理角度剖析价值创造的原因与可能存在的控制权风险。首先,论文对我国国企上市公司的混改实践从路径、成效和特征三方面进行了概述,进而聚焦格力电器混改的案例,介绍了各方混改主体、分析了混改动因并按照时间轴总结呈现了混改的流程,建立起格力电器混改的基本流程框架;其次,论文按照阶段细致地分析解构了格力电器所采取的路径及背后选择该路径原因,通过对格力电器案例的纵贯式分析得到混改路径的基本方法论,在此过程中重点关注格力电器对于控制权整合上的创新;最后针对格力电器资本市场反应中释放出的正负两方面信号进行详细的价值创造机制,尤其是人力资本价值创造的探索,既分析了能够实现企业价值提升的机理,又有针对性地分析了其控制权变更后的价值创造中可能出现的潜在问题,全面客观地对案例进行讨论,使案例的分析兼具参考借鉴意义和警示性。研究得到的结论如下:(1)混改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国企混改引入战略投资者这一手段来说,在准备阶段包括国有控股股东放权及混改层级的选择;实施阶段的主要路径是对战略投资者和交易方式进行选择;整合阶段是决定混改能否真正落地的核心,包括整合控制关系和完善治理结构,不同类型的国有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状况及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选择不同的混改路径;(2)国企混改主要通过在控制权框架上对人力资本和战略投资者价值创造能力的释放来创造企业价值,具体体现在通过降低管理者的物质性激励及溢价要求,减少人力成本,并通过调动二者参控积极性降低代理成本,带来资源和管理上的协同,提高非人力资本利用率上;(3)在混改的控制权分配上,要注重放大人力资本的价值,充分尊重管理层的话语权,但同时应该避免混改后可能导致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对其经营决策形成制衡。论文的创新在于基于格力电器这一新颖的案例,对于引入战略投资者这一方式的路径和价值创造,尤其是人力资本价值创造进行了探索,同时指出了暗含的控制权风险及问题,丰富了研究的视角,对于国有企业实施混改具有普适性和借鉴意义。
卫梦莉[7](2020)在《中国联通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公司治理的研究》文中指出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石和重要力量,在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作用不容小觑,为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进程不断加快,随着政府各项政策的推进和落实,混合所有制改革逐渐成为现阶段国有企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混合所有制改革效果显着,与此同时,政府也对混合所有制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尽管国有企业与市场结合的越来越紧密,国企混改效果越来越显着,但也存在着国有股“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治理效率低下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公司治理问题,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是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不仅要实现股权结构的多元化,而是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符合现代企业治理的治理体系,实现国有企业的长足发展。基于此,本文对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公司治理进行研究,试图为混改下公司治理的完善提供新的经验借鉴。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进行研究,通过梳理混合所有制改革和公司治理的研究现状,构建出文章的理论框架,并将中国联通作为案例研究对象,以引入战略投资者这一混改路径为切入点,对中国联通混改前后的股权结构、公司治理结构和公司治理机制进行对比分析,并对混改效果进行评价,最终得出文章的研究结论和案例启示。本文通过对中国联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研究,旨在厘清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这一路径进行混改是否能够改善公司治理,以及改善公司治理的作用机理,总结出联通混改的可借鉴之处和不足之处,从而为新一轮的国企混改提供经验借鉴。通过研究,文章得出了以下结论:(1)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能够改善公司治理;(2)企业经营状况的改善与公司治理水平的提升有密切关系;(3)中国联通混合所有制改革下的公司治理仍需要进一步完善。并总结出了混合所有制改革下中国联通改善公司治理的成功经验和仍需改进的地方,有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内外制衡的董事会制度;(2)建立兼顾各方利益的监事会;(3)探索经理人市场化选聘机制;(4)实施员工股权激励计划。中国联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实践为其他国有企业通过混改完善公司治理提供重要的路径和方法借鉴。
孙迪亚[8](2020)在《中国联通混合所有制改革绩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国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经营者管理动机脱离所有者利益需求,导致国有企业经营效率低下,市场竞争力严重下滑。为了提高国有企业的运营效率,2016年起我国国有企业陆续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国联通作为第一批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试点企业,在改革过程中不仅建立了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同时避免了国有资产的流失,对其他即将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国有企业具有重要的代表性和示范意义。本文将在此案例基础上深入探讨在改制过程中的方案及效果,分析引入战略投资者如何影响国有企业财务绩效,评价引入战略投资者的财务绩效,帮助我国国有企业在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中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提高国有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竞争力,为后续其他各类型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提供借鉴和思路。本文运用案例分析法,以中国联通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为例,对中国联通改革方案、改革动机及改革绩效进行描述和评价。首先,本文以混合所有制改革为关键词,梳理了混合所有制改革动因及效果、战略投资者的选择及对财务绩效的影响三个方面的理论研究,得到现有的研究成果以及不足之处;其次,本文剖析中国联通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了解混合所有制改革两大要点和战略投资者引入动机;接着从完善公司内部治理模式和优化外部竞争环境两方面分析改革影响公司绩效的路径,并从市场绩效和财务绩效两个方面评价中国联通混合所有制改革效果。研究发现:市场绩效方面中国联通市场份额提升明显,股价在改革公告日近期有良好的表现。财务绩效方面,中国联通发展能力提升最大,利润的增加是财务绩效提升的主要因素。经过改革,中国联通在内部治理模式上建立了有效的员工管理模式和公司治理结构,企业竞争实力上大幅度提升;最后得到研究结论和案例启示。合适的战略投资者、良好的管理结构和完善的员工激励退出机制是中国联通改革成功的关键。对于其他正在和即将进行改革的国有企业,在考虑不同企业行业特征的情况下,应当选择合适的战略投资者,合理调整公司管理结构和建立健全员工管理模式。
张珂[9](2020)在《中国联通混改案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进,国家开始重视国企的发展。在近几年,政府提出国有企业要“全面深化改革”。国有企业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本质就是在国有企业中更多地引入除国有资本外的其他资本。在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国有企业可以形成良好的股权结构,形成与企业绩效挂钩的激励机制,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混改的工作具体实施起来就存在许多细节问题,如激励机制中的解锁条件设置问题、股权结构的设计问题及如何保障非国有股东的利益。因此,本文选择中国联通为案例分析对象,分析中国联通的混改方式和混改产生的影响,希望能为后续其他采用类似联通混改方式进行混改的国有企业提供可供参考的建议,解决他们在混改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希望这些企业可以顺利地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本文运用案例分析法、文献研究法和事件研究法进行分析。首先,本文对中国联通混改的动因进行分析,中国联通混改是积极响应了国家经济发展政策,希望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进而改变企业的经营绩效,希望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发挥出协同效应,希望在此次混改中优化公司的治理结构。其次,本文对中国联通混改对公司的非财务绩效的影响进行分析,从组织架构、股权结构和市场价格三个角度分析。在组织架构方面,中国联通总部的部门、人员编制、本部和省级管理人员、地级市机构大大减少,企业内部冗余和效率低的问题得到解决。在股权结构方面,混改后中国联通形成了国有股东占主导地位和股权高度分散的股权结构。在市场价格的影响方面,中国联通混改方案的公布在短期内影响了市场绩效,提升了股价收益率,但这种利好效应在长期就消失了。然后,本文分析中国联通混改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发现混改后公司的经营绩效得到改善,表现为公司的营业收入较混改前稍微提高和营业利润较混改前显着提高。营业收入和营业利润提高的原因是,混改后,中国联通同腾讯和阿里等互联网公司合作,利用大数据精准投资,加快拓展互联网领域,深化互联网化转型,积极创新业务,发展新的业务收入来源,用户量增加,营业利润大幅提升。最后,本文将中国联通的混改与同批混改试点企业中的东航集团以及中国核建的混改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中国联通的混改更加深入,这是因为联通集团是选择了子公司——中国联通进行混改,东航集团和中国核建都是选择二级或三级子公司进行混改。本文在对中国联通混改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中国联通混改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中国联通混改的成功经验在于“一股领先+高度分散+激励股份”的混改股权结构设计、合理的核心员工激励计划、按照业务产业布局确定战略投资者和治理结构的优化。中国联通混改的不足之处:限制性股权激励计划还存在整体持股比例偏低和员工购买股票的资金来源不足等问题;股东结构与公司治理存在一定的冲突;独立董事数量增加但独立性增强力度不足;监事会变化不大作用受限。因此本文建议未来进行混改的国有企业要支持国家推出的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政策方针,积极且深入地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制定有效的战略投资者引入计划,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股权结构;同时保障国有股东的控制权和非国有股东的话语权,在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的情况下,整合战略投资者的资源,最大化地发挥协同效应;通过设定合适且合理的解锁条件和解锁期来完善市场化激励和约束机制,实现员工和企业的双赢。
赵威[10](2020)在《混合所有制背景下世界一流企业建设路径分析》文中认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报告还指出,为了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要进一步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要成为世界一流企业,国有企业要在管理、创新、产品、人才等多个方面都具有领先性。正如习总书记所言,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世界一流企业,就必须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这三个关键环节上大有作为。基于这一背景,本文重点分析在发展混合所有制的背景下,如何利用混合所有制改革这一重要契机和机制,通过不断积累关键资源、逐步完善企业内部治理机制、提高企业的动态竞争力等路径,打造国际一流企业。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第一,推动国企改革和混合所有制改革必须尽快摆脱观念之争。当前围绕国企改革的不同观念,如“马列主义派”认为国有企业是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基石,对国有企业目前进行的各种所谓市场化改革存在担忧;“市场改革派”,主张国有企业应从一般性竞争领域退出,对“国进民退”持批评态度,要求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布局的收缩调整;认为在应对西方冲击和挑战、追赶并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尤其需要强调国家的力量和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等不同观念,均有不同程度的正当性和合理性。然而,各派观念及相应群体对于国有企业如何进一步改革的主张和举措,却充斥着激烈的矛盾和冲突,对破解国企改革僵局具有不利影响。因此,在包括混改在内的国企改革“行动自由”之前,应该首先破除观念上的束缚。第二,我国已经有一大批企业接近世界一流企业,或正努力加速成长为世界一流企业,但仍没有一家中国企业跻身世界一流企业之列。对世界500强企业的有关数据进行的分析表明,虽然我国在2019年已经有129家企业进入到世界500强行列中,但从营业收入和利润对比来看,我国入围世界500强的企业仍然无法与发达国家的500强企业相比,尤其是与美国的世界500相比,两者之间的差距并未收窄,甚至有所扩大。从世界500强企业的行业分布来看,我国上榜企业行业分配不均,能源、银行等具垄断性质行业占比较大,大健康产业发展落后,高端制造业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信息技术产业快速崛起但基础领域薄弱,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仍处相对中低端劣势。第三,混合所有制改革将给企业带来全方位的影响,包括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对创新活动的影响、对企业效率的影响,但上述影响并不必然是积极的,混改既是国企改革的机遇,也是一种挑战。因此,对我国混改部分案例的研究表明,混改既可能发挥积极作用,如中国联通的混改已经成为新一轮国企改革中的一个标杆,而混改也有失败的案例,比如中信国安混改的案例。其根本原因在于,当前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已经从过去的以“混”为主,转向现在的以“改”为主,引入社会资本只是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第一步,改进公司治理、提升市场竞争力才是混改的最终目的。能否引入高匹配度、高认同感、高协同性的战略投资者,混改之后企业是否拥有改革的主观意愿和相应的能力,是导致不同企业混改结果出现巨大差异的根本原因。第四,混改有利于提高国企创新效率和创新意愿。混合所有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国有企业创新意愿和创新效率低下的问题。随着民营资本的加入,国有企业形成了多元化的股权结构以及不同所有制股东之间的制衡,同时也有利于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并提高国企创新效率和创新意愿。混合所有制改革使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实现了“优势互补”,混改后的国企不仅可以继续发挥国有股东在政策上的资源优势,同时民营资本的加入带来的灵活的经营策略、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不竭动力、企业家精神等,都将大大提高国有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动力和创新的效率。第五,混改成功的关键是引入负责任的非国有股东。混合所有制改革将给企业带来全方位的影响,包括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对创新活动的影响、对企业效率的影响,但上述影响并不必然是积极的,混改既是国企改革的机遇,也是一种挑战。其关键在要引入负责任的非国有股东。第六,混合所有制的治理形式可以采取多样形式。成功的国有企业治理并不存在一个既定的或者是最优的“路线图”,在一个国家成功的模式可能在另一个国家并不适用,每个国家都应该探索自身的国有企业改革之路。混合所有制的治理模式具有多样性,部分国家的国有企业在进行“混合”之后,较好地应对了治理挑战,而部分国家的表现则很差。
二、中国联通高管发生变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联通高管发生变更(论文提纲范文)
(1)Non-GAAP指标披露及发展研究 ——以中国电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Non-GAAP指标的披露 |
1.2.2 Non-GAAP指标披露的操控行为 |
1.2.3 Non-GAAP指标披露与高管薪酬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4 可能的创新之处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一般公认会计准则 |
2.1.2 Non-GAAP指标 |
2.2 理论基础 |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2 委托代理理论 |
2.2.3 信号传递理论 |
3 中美Non-GAAP指标披露发展历程与监管政策比较 |
3.1 美国Non-GAAP指标披露的发展与监管 |
3.1.1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对于Non-GAAP规定的限制 |
3.1.2 2010 年合规披露解释 |
3.1.3 2016 年更新的合规披露解释 |
3.2 美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现状 |
3.3 我国上市公司Non-GAAP信息披露情况 |
3.4 我国Non-GAAP指标披露监管体系与存在的问题 |
3.5 中美信息披露监管政策比较 |
3.5.1 预测信息监管方面 |
3.5.2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的监管方面 |
4 Non-GAAP指标披露应用的潜在风险分析 |
4.1 绩效可比性降低 |
4.2 高管薪酬错配风险提升 |
4.3 利润操控风险增加 |
4.4 信息可读性削弱 |
5 中国电信公司案例分析 |
5.1 中国电信公司简介 |
5.2 中国电信财务状况分析 |
5.3 中国电信公司财务报表Non-GAAP指标调整分析 |
5.3.1 调整指标与方法 |
5.3.2 调整动因 |
5.3.3 对EBITDA指标的调整 |
5.3.4 对自由现金流的调整 |
6 优化Non-GAAP指标披露及防范风险的建议 |
6.1 加强外部监管 |
6.1.1 指导公司信息披露真实可比 |
6.1.2 督促公司建立内部披露指南 |
6.1.3 强化公司信息披露及时有效 |
6.2 完善内部治理 |
6.2.1 加强审计委员会建设 |
6.2.2 强化经理人治理 |
6.3 细化会计准则解释和定义 |
7 研究结论与不足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2)战略投资者对国有企业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 ——基于中国联通和云南白药的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战略投资者与公司治理的相关研究 |
1.2.2 公司治理的相关研究 |
1.2.3 公司治理与企业创新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1.4 研究方法 |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主要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主要概念界定 |
2.1.1 混合所有制 |
2.1.2 战略投资者 |
2.1.3 公司治理 |
2.1.4 企业创新 |
2.2 理论基础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2.2.2 激励理论 |
2.2.3 创新理论 |
2.2.4 协同效应理论 |
2.3 理论分析框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战略投资者影响国有企业创新的机制分析 |
3.1 引入战略投资者的动机分析 |
3.1.1 顺应政策导向,探索国企改革新路径 |
3.1.2 理顺体制机制,优化公司治理结构 |
3.1.3 获取战略资源,强化自身竞争优势 |
3.2 战略投资者的类型分析 |
3.2.1 核心技术型战略投资者 |
3.2.2 战略资源型战略投资者 |
3.3 战略投资者影响企业创新的路径分析 |
3.3.1 战略投资者的特点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
3.3.2 战略投资者的治理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案例概况 |
4.1 研究设计 |
4.1.1 案例选择原因 |
4.1.2 数据收集 |
4.2 引入战略投资者的动机分析 |
4.2.1 中国联通 |
4.2.2 云南白药 |
4.3 引入战略投资者的过程分析 |
4.3.1 案例简介 |
4.3.2 战略投资者 |
4.3.3 混改历程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案例分析 |
5.1 引入战略投资者特点的不同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分析 |
5.1.1 战略投资者类型 |
5.1.2 战略投资者实力 |
5.1.3 契合度 |
5.2 引入战略投资者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分析 |
5.2.1 股权结构 |
5.2.2 董事会独立性 |
5.2.3 管理层激励 |
5.3 引入战略投资者后不同公司治理背景下企业创新对比分析 |
5.3.1 政府补助 |
5.3.2 R&D投入 |
5.3.3 研发人数 |
5.3.4 专利产出 |
5.3.5 对比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建议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绩效研究 ——以中国联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企业绩效角度研究国企混改 |
1.3.2 政治角度研究国企混改 |
1.3.3 获得公司控制权和薪酬制度角度来研究国企混改 |
1.3.4 投资效率角度研究国企混改 |
1.3.5 文献评述 |
1.4 主要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及不足之处 |
1.5.1 创新点 |
1.5.2 不足之处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混合所有制改革 |
2.1.2 企业绩效 |
2.2 国企混改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公司治理理论 |
2.2.2 委托代理理论 |
2.2.3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2.4 产权理论 |
3 国企混改现状分析和混改机理研究 |
3.1 国企混改的历程和发展现状 |
3.1.1 我国国企混改历程 |
3.1.2 国企混改现状 |
3.2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动因分析 |
3.2.1 运营成本高,运营效率低 |
3.2.2 管理体制僵化,缺乏专业人才 |
3.2.3 准入门槛高,股权结构不合理 |
3.3 国企混改路径和影响企业绩效机理研究 |
3.3.1 路径研究 |
3.3.2 影响企业绩效的机理研究 |
4 混改企业案例介绍—中国联通 |
4.1 案例公司介绍 |
4.2 中国联通混改历程 |
4.3 中国联通混改的动因及混改方案 |
4.3.1 混改动因 |
4.3.2 中国联通混改方案 |
5 中国联通混改财务绩效分析 |
5.1 财务绩效四个能力指标分析 |
5.1.1 盈利能力分析 |
5.1.2 营运能力分析 |
5.1.3 偿债能力分析 |
5.1.4 发展能力分析 |
5.2 EVA企业绩效分析 |
5.2.1 NOPAT |
5.2.2 资本总额 |
5.2.3 EVA经济增加值 |
6 研究结论和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1.1 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实现了协同效应 |
6.1.2 改善了股权结构,建立了多元化股权结构 |
6.1.3 提升了公司绩效,增强了综合竞争力 |
6.1.4 改善了企业的治理结构,建立了人才引进机制 |
6.2 巩固混改成果的建议 |
6.2.1 选择正确的混改路径 |
6.2.2 建立多元化的股权结构 |
6.2.3 建立高效的管理体制和员工激励机制 |
6.2.4 选择具有协同效应的战略投资者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非国有股东的董事会权力对混改国企资产保值增值的作用机理 ——基于股东资源与治理结构双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概念界定 |
1.2.1 混合所有制企业 |
1.2.2 非国有股东的董事会权力 |
1.2.3 资产保值增值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2 文献综述 |
2.1 董事会权力的文献综述 |
2.1.1 董事会权力配置 |
2.1.2 董事会权力测度 |
2.1.3 董事会权力结构对企业经济后果的影响研究 |
2.2 国企混改经济后果及其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
2.2.1 国企混改的经济后果研究 |
2.2.2 国企混改经济后果的影响因素研究 |
2.3 混改国企中非国有股东的董事会权力与经济后果关系的文献综述 |
2.3.1 混改国企中非国有股权对经济后果的影响研究 |
2.3.2 混改国企中非国有股东的董事会权力对经济后果的影响研究 |
2.4 文献述评 |
3 非国有股东的董事会权力影响混改国企资产保值增值的理论分析框架 |
3.1 非国有股东的董事会权力来源分析 |
3.1.1 非国有股东与国有股东的资源优势互补性分析 |
3.1.2 股东资源视角下非国有股东的董事会权力来源分析 |
3.1.3 治理结构视角下非国有股东的董事会权力来源分析 |
3.2 非国有股东的董事会权力内涵分析 |
3.3 非国有股东的董事会权力与股权的非对等配置逻辑 |
3.4 非国有股东的董事会权力发挥治理效应的博弈分析 |
3.5 非国有股东的董事会权力影响混改国企资产保值增值的内在机理 |
3.5.1 股东资源视角下非国有股东的董事会权力对混改国企资产保值增值的作用路径 |
3.5.2 治理结构视角下非国有股东的董事会权力对混改国企资产保值增值的作用路径 |
3.5.3 非国有股东的董事会权力影响混改国企资产保值增值的调节因素分析 |
3.6 非国有股东的董事会权力影响混改国企资产保值增值的理论模型 |
4 非国有股东的董事会权力对混改国企资产保值增值的影响作用 |
4.1 假设提出 |
4.1.1 双视角下非国有股东的董事会权力对混改国企资产保值增值的影响 |
4.1.2 双视角下非国有股东的董事会权力与非国有股权的作用强度对比 |
4.1.3 双视角下非国有股东的董事会权力与股权非对等配置对混改国企资产保值增值的影响 |
4.2 实证研究设计 |
4.2.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4.2.2 变量定义 |
4.2.3 实证模型构建 |
4.3 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
4.3.1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
4.3.2 非国有股东的董事会权力对混改国企资产保值增值影响的实证检验 |
4.3.3 非国有股东的董事会权力与股权作用强度对比的实证检验 |
4.3.4 非国有股东超额委派董事对混改国企资产保值增值影响的实证检验 |
4.3.5 实证结果分析 |
4.4 内生性检验 |
4.5 稳健性检验 |
4.6 本章小结 |
5 非国有股东的董事会权力影响混改国企资产保值增值的路径分析 |
5.1 假设提出 |
5.1.1 股东资源视角下资产运营效率的作用路径 |
5.1.2 治理结构视角下经理管理防御的作用路径 |
5.2 实证研究设计 |
5.2.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5.2.2 变量定义 |
5.2.3 实证模型构建 |
5.3 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
5.3.1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
5.3.2 作用路径一:资产运营效率 |
5.3.3 作用路径二:经理管理防御 |
5.4 稳健性检验 |
5.5 本章小结 |
6 非国有股东的董事会权力与混改国企资产保值增值:国有股东控制度的调节作用 |
6.1 假设提出 |
6.1.1 股东资源视角下的调节作用分析 |
6.1.2 治理结构视角下的调节作用分析 |
6.2 实证研究设计 |
6.2.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6.2.2 变量定义 |
6.2.3 实证模型构建 |
6.3 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
6.3.1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
6.3.2 国有股东控制度发挥调节作用的实证检验 |
6.3.3 国有股东控制度发挥调节作用的实证结果分析 |
6.4 稳健性检验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讨论 |
7.1 主要结论 |
7.2 管理启示 |
7.3 创新之处 |
7.4 研究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6)国企引入战略投资者的混改路径及价值创造机制研究 ——以格力电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3 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2 文献综述 |
2.3 文献评述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方法与案例选择 |
3.2 数据收集与分析 |
第4章 案例背景与介绍 |
4.1 我国国企混改实践现状 |
4.2 混改主体简介 |
4.3 混改动因分析 |
4.4 混改进程梳理 |
第5章 国企混改路径与资本市场反应分析 |
5.1 准备阶段分析 |
5.2 实施阶段的路径分析 |
5.3 整合阶段的控制权框架分析 |
5.4 混改后的资本市场反应分析 |
第6章 国企混改价值创造机制分析及问题讨论 |
6.1 引入战略投资者的价值创造机制分析 |
6.2 价值创造中可能存在的内部人控制问题探讨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启示与建议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中国联通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公司治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1.2.1 研究方法 |
1.2.2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3 创新点与不足 |
1.3.1 创新点 |
1.3.2 不足之处 |
2 文献综述 |
2.1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相关研究 |
2.1.1 混合所有制改革动因的相关研究 |
2.1.2 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的相关研究 |
2.1.3 混合所有制改革经济后果的相关研究 |
2.2 公司治理的相关研究 |
2.2.1 股权结构的相关研究 |
2.2.2 董事会和监事会的相关研究 |
2.2.3 经理层的相关研究 |
2.3 文献述评 |
3 理论基础 |
3.1 混合所有制改革概念界定 |
3.2 相关理论基础 |
3.2.1 委托代理理论 |
3.2.2 产权理论 |
3.2.3 公司治理理论 |
4 国企混改的公司治理框架 |
4.1 国企混改现状及路径 |
4.1.1 国企混改现状 |
4.1.2 国企混改的路径选择 |
4.2 国企混改下的公司治理框架 |
4.2.1 股权结构变化 |
4.2.2 公司治理结构变化 |
4.2.3 公司治理机制变化 |
4.2.4 完善公司治理的框架设计 |
5 中国联通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公司治理分析 |
5.1 中国联通简介 |
5.2 中国联通混改概况 |
5.2.1 中国联通混改动因 |
5.2.2 中国联通混改历程 |
5.2.3 中国联通混改方案 |
5.3 中国联通混改前后公司治理的变化 |
5.3.1 混改前后股权结构的变化 |
5.3.2 混改前后公司治理结构的变化 |
5.3.3 混改前后公司治理机制的变化 |
5.4 中国联通混合所有制改革效果评价 |
5.4.1 财务指标评价 |
5.4.2 非财务指标评价 |
6 研究结论和案例启示 |
6.1 研究结论 |
6.2 案例启示 |
6.2.1 建立内外制衡的董事会制度 |
6.2.2 建立兼顾各方利益的监事会 |
6.2.3 探索经理人市场化选聘机制 |
6.2.4 实施员工股权激励计划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中国联通混合所有制改革绩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混合所有制改革动因及效果 |
二、混合所有制改革与战略投资者选择 |
三、混合所有制改革与企业绩效 |
四、文献述评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创新点与不足 |
一、创新点 |
二、不足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动因及路径选择 |
一、动因 |
二、路径选择 |
第二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影响绩效的方式 |
一、从企业内部影响绩效 |
二、从企业外部影响绩效 |
第三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相关理论 |
一、混合所有制改革理论 |
二、混合所有制改革影响绩效理论 |
第三章 中国联通混合所有制改革案例介绍 |
第一节 中国联通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 |
一、改革方案简介 |
二、改革方案的两大要点 |
第二节 战略投资者公司简介及引入动机 |
一、公司简介 |
二、引入动机 |
第四章 中国联通混合所有制改革绩效分析 |
第一节 中国联通混合所有制改革影响公司绩效机理分析 |
一、中国联通混合所有制改革影响公司绩效的路径 |
二、中国联通混合所有制改革影响公司绩效的表达形式 |
第二节 市场绩效分析 |
一、直接观察法 |
二、事件研究法 |
第三节 财务绩效分析 |
一、盈利能力分析 |
二、营运能力分析 |
三、偿债能力分析 |
四、发展能力分析 |
五、小结 |
第四节 综合评价 |
一、改善了公司内部治理模式 |
二、增强了企业市场竞争力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结论 |
一、合适的战略投资者增加企业实力 |
二、良好的管理结构提升企业管理效率 |
三、完善的激励退出机制提高员工积极性 |
第二节 建议 |
一、选择合适的战略投资者 |
二、合理调整公司管理结构 |
三、建立健全员工管理模式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中国联通混改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混改的动因 |
1.3.2 混改中战略投资者的引入 |
1.3.3 混改后的公司治理 |
1.3.4 混改中的股权激励 |
1.3.5 混改的绩效 |
1.3.6 文献述评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混合所有制改革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混合所有制改革内涵与进程 |
2.1.2 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 |
2.2 相关理论 |
2.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2.2 资本结构契约理论 |
2.2.3 协同效应理论 |
第3章 中国联通混合所有制改革案例介绍 |
3.1 中国联通基本情况介绍 |
3.2 中国联通的混改方式概述 |
3.3 中国联通混改动因分析 |
3.4 中国联通混改历程 |
3.5 中国联通混改过程中的难点 |
3.5.1 战略投资者的引入 |
3.5.2 股权多元化后公司治理的完善 |
3.5.3 股权激励的制定与实施 |
第4章 中国联通混改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分析 |
4.1 中国联通混改对公司非财务绩效的影响分析 |
4.1.1 对组织架构的影响分析 |
4.1.2 对股权结构的影响分析 |
4.1.3 对市场价格的影响分析 |
4.2 中国联通混改对公司经营绩效影响的分析 |
4.2.1 对盈利能力的影响分析 |
4.2.2 对偿债能力的影响分析 |
4.2.3 对营运能力的影响分析 |
4.2.4 对发展能力的影响分析 |
4.3 中国联通混改的成功经验与不足之处 |
4.3.1 中国联通混改的成功经验 |
4.3.2 中国联通混改的不足之处 |
第5章 结论和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2.1 继续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 |
5.2.2 形成良好的股权制衡结构 |
5.2.3 保障国企控制权和非国有股东决策权 |
5.2.4 完善市场化激励和约束机制 |
附录 |
附录A 中国联通混改与同批混改企业混改的比较分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混合所有制背景下世界一流企业建设路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世界一流企业的定义与特征 |
一、世界一流企业的定义 |
二、培育世界一流企业的长期动态性 |
第二节 国企改革的“观念之争” |
一、观念的作用 |
二、关于国企改革的四种观念 |
第三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基本逻辑 |
一、混改的背景 |
二、混改的理论基础 |
三、混改的目标 |
第三章 中国企业的全球竞争力:世界500强的视角 |
第一节 世界一流企业的标准 |
一、世界一流企业的成长阶段 |
二、世界一流企业的要素 |
第二节 规模和数量的演变 |
一、入围世界500强的数量变化 |
二、入围500强企业的经营表现 |
第三节 500强企业结构和效率的演变 |
一、行业分布 |
二、效率对比 |
三、小结 |
第四章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影响 |
第一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国企治理机制的影响 |
一、混合所有制对公司治理的挑战 |
二、双层代理成本 |
三、混改对企业绩效和公司治理的影响 |
第二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国企创新活动的影响 |
一、国企的创新与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创新 |
二、股权多样性与创新 |
三、股权融合与创新 |
第三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国企效率的影响 |
一、信贷市场上的所有制差异 |
二、市场势力 |
三、委托——代理与多任务目标 |
第四节 我国混改案例研究 |
一、中国联通——混改标杆 |
二、云南白药混改 |
三、失败的混改案例:中信国安 |
第五章 混合所有制发展的国际比较 |
第一节 法国的混合所有制 |
一、法国混合所有制发展的起源 |
二、特别法律制度 |
三、政府持股机构 |
第二节 美国的混合所有制企业 |
一、美国混合所有制发展历程 |
二、企业国有化的局限性 |
三、金融危机以后的经验 |
第三节 挪威 |
一、挪威模式 |
二、治理制度 |
第四节 哥伦比亚 |
一、特别保护 |
二、国际认可 |
第五节 巴西 |
一、法律框架 |
二、巴西混合所有制的治理挑战 |
三、改革计划 |
四、行使所有权职能 |
第六节 日本 |
一、日本国铁 |
二、日本电报电话公司和日本烟草公司 |
三、日本邮政 |
第七节 新加坡 |
一、商业导向 |
二、独立性 |
第八节 混合所有制的多样性 |
一、多样化的监管模式 |
二、最佳实践指引不可取 |
三、政策应对 |
四、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一节 结论 |
一、培养世界一流企业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作 |
二、“观念之争”不利于混改的推进 |
三、混改有利于提高国企创新效率和创新意愿 |
四、混改成功的关键是引入负责任的非国有股东 |
五、混合所有制的治理形式可以采取多样形式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一、积累“耐心资本”推动混合所有制发展 |
二、消除“观念之争”推进混改进程 |
三、通过“优势互补”提高国企的创新效率和创新意愿 |
四、在鉴别非国有股东的基础上推进混改 |
五、鼓励多种形式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实践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四、中国联通高管发生变更(论文参考文献)
- [1]Non-GAAP指标披露及发展研究 ——以中国电信为例[D]. 魏少伟. 安徽财经大学, 2021(10)
- [2]战略投资者对国有企业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 ——基于中国联通和云南白药的案例分析[D]. 刘雪睿.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3]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绩效研究 ——以中国联通为例[D]. 胡汇成. 安徽财经大学, 2021(10)
- [4]国企混改:理论、模式与路径[A]. 郑志刚. 中国企业改革发展优秀成果2020(第四届)上卷, 2020
- [5]非国有股东的董事会权力对混改国企资产保值增值的作用机理 ——基于股东资源与治理结构双视角[D]. 李明敏. 西安理工大学, 2020
- [6]国企引入战略投资者的混改路径及价值创造机制研究 ——以格力电器为例[D]. 周适. 山东大学, 2020(12)
- [7]中国联通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公司治理的研究[D]. 卫梦莉.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8]中国联通混合所有制改革绩效分析[D]. 孙迪亚. 安徽财经大学, 2020(08)
- [9]中国联通混改案例分析[D]. 张珂.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2)
- [10]混合所有制背景下世界一流企业建设路径分析[D]. 赵威.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标签:国企论文; 联通混改论文; 混合所有制经济论文; 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论文; 中国联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