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集成UML和CORBA构建分布式供应链管理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宋铠钰[1](2020)在《基于信息互联的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智能化、网络化和绿色化已渐渐成为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数字化车间也逐渐从数字化向智能化转变,为智能制造做准备,因此数字化车间智能化技术也备受关注。本文以面向智能制造的数字化车间为研究对象,对其智能化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提出了面向智能制造的数字化车间智能化技术体系架构。为数字化车间向智能化车间转变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与方向。智能技术特征、智能功能特征和智能网络特征共同支撑起了该架构。其中,智能技术特征用来描述数字化车间内现场设备、生产管理和信息知识三个层面的智能化要素和水平,也是三个层面所具有的功能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智能化界定基础。智能功能特征则给出了数字化车间内生产制造及计划管理等各层面所应具有的智能化功能技术的整体架构与描述。智能网络特征主要描述了数字化车间为实现智能制造所应具备的基本信息模型、网络架构和信息共享机制。(2)针对存在于数字化车间生产制造中数字化控制设备及其与业务管理系统间的数据交换和共享中的问题,基于分层建模的方法和面向服务的集成技术,首次提出了一种面向智能制造数字化车间制造过程的信息互联架构。以数字化车间制造过程信息为对象,定义了基于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语言的工单定义格式(Worksheet Definition Format,简称WDF)和过程消息格式(Process Message Format,简称PMF)。构建WDF信息组织结构,将数字化车间生产制造及计划管理等各层面数据信息按照合理的逻辑组织关系统一描述在WDF文件中,以实现信息的高效传递和共享。基于WDF资源驱动机制可实现生产节拍平稳控制。同时,通过WDF信息互联模型可解决不同厂商设备异构和平台差异性问题,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式互联共享机制。(3)创新性的设计了一种基于复杂工艺路径规划模型的智能调度方法。目前数字化车间为实现柔性化作业管理而采用的智能调度技术,往往都是在依据人工经验确定的固定的工艺路径及工序设定的基础上进行的,会导致车间内现场设备没有被充分利用,生产效率有再被提高的可能性。因此,基于有向无环图的理论提出了一种针对复杂工艺的工艺路径规划模型,即PR-AOV网和PP-AOE网。PR-AOV网对复杂工艺进行拓扑排序寻找出所有可能的工艺路径,再通过PP-AOE网计算出这些工艺路径的关键路径。将该模型与人工智能算法(如遗传算法)结合,实现柔性作业车间内的准静态智能调度和动态智能调度。此方法为实际生产中具有复杂工艺的智能调度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4)首次提出了通过主轴电流杂波成分识别复杂工况铣刀磨损状态的研究思想。目前针对刀具磨损监测的研究方法众多,其中主轴电流监测方法由于不影响到机床的正常加工而被广泛采用,但目前方法很难适用于复杂工况下的刀具磨损监测,限制了其在实际工业环境中的应用。针对主轴电流受切削工艺参数影响无法适应复杂工况条件下刀具磨损监测的问题,本论文开创性的提出了一种基于主轴电流杂波和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复杂工况下刀具磨损监测方法。通过剔除电流信号中反映切削参数变化的相关信息,保留与刀具磨损状态相关性强的杂波成分,并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设计一种Le Net-WSRMC网络,自适应地挖掘主轴电流杂波中蕴含的刀具磨损状态特征,并通过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5)基于上述理论和方法研究,围绕面向智能制造的数字化车间信息互联架构及其智能功能搭建了仿真验证平台,基于客户机/服务器(C/S)模式完成两种数字化车间网络架构中MES层和SCADA监控层应用程序的开发,构建了数字化制造车间MES层、SCADA层和设备层三层网络架构。并在该信息互联架构软件环境下对本文提出的信息交互机制、WDF模型、PMF模型,WDF信息组织架构及基于复杂工艺路径规划模型的智能调度方法进行仿真验证。最后,将本文提出的面向智能制造的数字化车间信息互联模型及信息共享机制在北京北一机床有限公司数字化制造车间进行了应用验证通过仿真平台与现场验证,证明了本文的研究成果的可行性、适用性及有效性。
孟昭良[2](2014)在《基于组件技术的ERP系统分析与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学习和研究现代企业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做出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的内容、方法和目标的总结,给出ERP的发展过程和发展趋势的综述,指出制约ERP系统成功的因素,找到研究的内容、基础、要点和方法。介绍实验开发环境的功能、特点、构成和开发方法。全面系统的研究组件技术及其工程应用。给出软件复用的相关概念和方法、组件的基本概念、组件的描述方法、组件模型、组件开发技术、组件库、组件检索、组件组装、组件测试、组件式系统部署和管理、CBSE、UML、RUP、系统架构、设计模式、MDA、SOA、SCA、SaaS、Web services相关技术等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作为ERP系统分析和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基础。基于对组件技术的全面深入研究和开发实践,从ERP系统规划、基础数据管理、计划管理、采购管理、销售管理、供需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库存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生产管理等各方面,叙述ERP思想和理论及其在需求、分析、设计和实现中的应用;全面研究ERP系统总体架构及各子系统的架构;给出各子系统的UML模型和设计方案;研究组件式ERP系统的特点、配置、管理和实施的策略;研究制造业ERP系统的特点、需求、组件式系统设计和构建;研究数据仓库、数据挖掘、商务智能在系统中的应用方法;研究基于SOA架构的Web智能ERP系统的理论和实践方法。
陈志刚[3](2008)在《企业数字化管理系统框架构建及其实证研究》文中指出在网络经济时代和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企业管理由传统管理方式向数字化管理模式转变。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企业管理创新需要现代信息技术来实现,在此背景下,提出了企业数字化管理这一研究课题。本文围绕企业数字化管理的商务模型、功能模型、系统功能建设、信息系统集成框架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重点研究了企业数字化管理建模方法、过程集成方法、信息框架和应用等方面的内容。论文介绍了企业数字化管理的概念、特征,设计了一个企业数字化管理模型,提出了企业数字化管理商务模型和企业数字化管理功能模型,设计了企业数字化管理体系框架结构,同时对企业数字化管理系统的构件组成及其运行机制进行了分析。论文还从数字企业业务流程重组、数字企业供应链管理、数字企业客户关系管理、数字企业ERP系统的建设几个方面对数字企业进行了研究和阐述。在技术实现方面,提出和设计了一个基于网络的企业数字化管理的集成技术模型,即企业数字化管理信息系统集成框架设计。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Web Services的企业数字化管理信息系统集成方案,阐述了企业数字化管理系统集成模型的设计思路及总体结构,设计了企业数字化管理系统集成模型。论文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的紧密结合,强调实用性,采用了模型设计方法,通过管理模型、技术框架模型的建立和设计,探求企业数字化管理理论模型的建立和应用,为我国企业界对企业数字化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作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的借鉴。通过系统的研究,论文取得了如下成果:(1)论文系统地研究了企业数字化管理的成因、机制、框架、业务流程重组、关键业务组件,以及模式选择、典型应用和实施,形成了企业数字化管理模式的完整理论和应用体系。(2)论文创新性地提出了企业数字化管理模型。论文对于企业数字化背景下的企业管理机制及其演进进行了细致深入的研究,进行了企业数字化管理需求分析,提出了企业数字化管理商务模型和企业数字化管理功能模型,提出了企业数字管理构建方案,设计了企业数字化管理体系框架结构,同时对企业数字化管理的构件组成及其运行机制进行了分析。(3)论文提出了企业数字化管理系统的集成技术模型,设计了企业数字化管理系统集成框架。论文创新性的提出了基于Web Services的企业数字化管理系统集成方案,阐述了企业数字化管理系统集成模型的设计思路及总体结构,设计了企业数字化管理系统集成模型。
靖常峰[4](2008)在《GIS服务链模型研究及基于工作流技术的实现》文中认为自世纪之交以来,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发展到了GIS服务阶段,国内外学者对GIS服务(GIS Services)的研究逐步从理论走向应用。随着GIS服务应用从单个服务的简单调用转向多个服务的组合调用,GIS服务链(GIS Services chain)被提上了研究日程。目前,GIS服务链主要分两种类型。一种是GIS与具有业务流程特征的行业应用相结合;另一种则是通过流程化组合将简单的GIS服务结合成复杂的GIS服务。本文研究方向偏向前一种类型。作者分析了GIS服务链的理论和实现技术,构建了一种GIS服务链应用集成模型,探讨可视化建模方法;并以用户应用为核心,研究GIS服务链在分布式GIS集成应用中的空间数据快速检索机制、大数据量遥感影像高效处理策略以及分布式业务协同处理数据模型;同时以GIS服务和工作流技术为基础,并以城市规划管理系统为应用实例,探索基于工作流技术的GIS服务链系统实现。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参考开放GIS协会(OGC)和国际标准地理信息/地球信息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ISO/TC211)等国际研究组织提出的服务和服务链相关术语,并借鉴工作流技术的相关术语定义,结合GIS数据和应用特点,从GIS服务链应用的视角提出了GIS服务链相关术语定义,并以“链”为基准提出了微链、前驱服务/后继服务、前驱条件/出口规则等定义。2、从应用和技术实现视角出发,基于工作流技术参考模型,提出了GIS服务链的概念化参考模型。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提出GIS服务链实现的五步骤:业务抽象和服务抽象、服务链定义、服务发现与评价、服务链构建、服务链执行/监控。同时,作者还提出了GIS服务链的五层应用模型:表现层、Web应用逻辑层、应用集成层、服务层、数据层。3、分析现有分布式GIS技术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面向分布式GIS中的集成和互操作应用,提出了一种基于工作流技术的GIS服务链分布式应用集成模型。该模型以服务链引擎和工作流引擎为两大核心,服务链引擎实现了数据和系统之间的互操作,工作流引擎控制服务链的自动化执行和追踪、监控。4、研究了GIS服务链在分布式GIS应用中的具体问题。针对分布式空间数据检索效率低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分级元数据框架的两步式数据检索技术;针对海量影像数据处理中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分块思想的大数据量影像高效处理策略:针对分布式协同作业问题提出并设计了基于版本机制的FGDB数据模型。5、分析现有可视化建模技术和模型描述机制,提出了基于关系数据库和扩展ECA规则的GIS服务链建模技术。这一建模技术具有高扩展性、一致性维护、长事务处理等特性,并基于此模型和工作流技术实现了GIS服务链执行的追踪和监控。6、提出了面向用户的GIS服务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具有分层结构的GIS服务链评价模型。并针对UDDI(Universal Description,Discovery and Integration)中服务的可信度低、可用性差等问题,提出了基于Qos用户反馈的服务信息修正设想。7、面向我国城市规划管理行业中的新需求,设计并实现了基于工作流技术的GIS服务链实验系统,验证了本文提出的GIS服务链分布式应用集成模型以及基于关系数据库和扩展ECA规则的服务链建模技术,并在实验系统中实现了GIS服务链执行的监控和追踪。研究表明,本文提出的基于工作流技术的GIS服务链分布式应用集成模型能充分利用GIS服务和工作流技术的特点,实现异质数据、异构系统的集成和互操作,以及服务链的自动执行、监控与追踪。同时,该模型基于工作流技术的应用逻辑和业务逻辑分离特点,能够适应业务需求的快速变化。本研究提出的基于两级元数据框架的“两步式”分布空间数据快速检索方法、基于“分块”思想的大数据量影像数据高效处理策略和面向分布式的协同编辑数据模型FGDB,解决了分布式GIS服务链应用中的现实问题,有利于GIS服务链的应用推广。
齐建军[5](2005)在《基于XML的制造过程集成框架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面向订单的产品制造过程,需要解决任务、产品信息、制造资源在工艺、数控编程、车间制造执行等环节的协同管理问题;同时技术的发展也对企业集成技术提出了动态联合、易于扩充和变动灵活的要求。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正是通过基于XML技术体系的制造过程信息集成、基于Web服务技术的制造过程应用集成和基于制造业务过程管理模型的过程集成等三个技术体系组成制造过程集成管理的综合解决方案,以实现产品制造过程的集成化管理。全文分框架体系、信息集成、应用集成、过程管理四部分展开:第一,研究了制造过程集成框架的业务模型和体系结构。设计了制造过程集成框架的物理结构和实现方案,建立了制造过程集成框架的整体业务模型和信息交互模型;构建了制造过程集成框架的体系架构和技术解决方案。第二,研究并实现了基于XML的制造过程信息集成。建立了基于XML的制造信息集成的实现体系和基于XML的制造信息集成规范的研究体系,分别就产品数据和过程数据两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建立了制定基于XML的制造过程信息集成规范的方法体系,包括定义、制订原则、方案和体系结构等;设计了三种适用于制造过程集成框架的XML传输模式;深入研究了制订基于XML的制造信息集成规范的关键方法与技术;归纳了制订XML集成规范的一般步骤,并将上述理论、方法、技术应用于制造过程信息集成。第三,研究并实现了基于Web服务技术体系的制造过程应用集成。研究了建立、实施基于Web服务技术的制造应用集成总线的方案;深入研究了WSDL的实现方法与Web服务基于WSDL向UDDI注册中心的服务发布和查找方法;设计了基于UDDI进行服务发布、查找和调用的具体方法和步骤;进而构建了制造过程的应用集成方案。第四,研究并建立了制造过程管理与集成的方法体系。建立了制造业务过程管理的模型和体系结构;提出了制造过程项目管理系统的功能体系,及其与工作流管理、产品数据管理的集成方案;设计了制造过程中制造资源的集成服务体系。基于以上信息、应用、过程层面上的理论、方法,较好地实现了制造过程的集成化管理。上述研究成果已应用于国家“十五”863重点课题“基于制造资源优化配置的制造过程管理”(2001AA412020)和课题“面向中小制造企业信息化的集成系统开发与应用”(2003AA414040)的实际开发中,是可重构、开放式的企业应用集成解决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维俊[6](2005)在《网络化制造环境下ERP系统的过程集成与重构技术研究》文中指出网络化制造是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网络化制造环境下的ERP(NMERP)系统及其关键技术的研究是网络化制造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基于过程的观点,本文对NMERP系统的过程集成与重构技术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及成果包括:⑴提出了NMERP系统的实现机制,建立了适应网络动态联盟组织结构和过程特点的系统分布式控制模型和由节点ERP系统组成的具有群组规划特征的系统总体结构。在上述总体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NMERP系统的体系结构,包括系统逻辑结构、软件层次结构、计算结构、网络拓扑结构,从体系结构的多个侧面全面描述了NMERP系统。⑵建立了基于工作流管理系统的驱动式过程控制模型,有效解决了网络分布环境下跨企业协同过程的管理与控制问题。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基于CORBA中间件、软件构件和工作流管理系统的过程集成与重构的支撑平台,研究了基于构件系统的系统软件实现方法。基于该支撑平台能有效实现NMERP系统在应用层次上的集成与重构。⑶提出了基于UML/ GSPN的过程集成建模方法,建模方法将自顶向下分解和自底向上综合的两种建模方法相结合,建立了符合网络动态联盟协作特点的过程模型,包括交互过程模型和节点过程模型。通过基于UML的过程模型多视图描述,有效实现了过程模型的动态性。过程建模方法还包括模型的结构正确性验证和性能分析,形成了过程建模和模型分析集成的建模环境。⑷提出了NMERP系统的过程模型验证和性能分析方法。通过建立UML过程模型向GSPN模型的映射规则,实现了UML模型向GSPN模型的正确转化,进而应用Petri网的可达图分析方法对过程模型进行结构正确性验证,应用GSPN模型与连续参数马尔可夫链的同构特性和稳定状态概率的计算方法,计算和分析GSPN模型的相关性能指标,找出过程中的性能“瓶颈”问题。过程模型验证和性能分析方法为过程模型的正确执行和过程优化提供了有效的分析手段。⑸建立了支持NMERP系统的工作流管理系统的具有开放性和可扩展性的分布式体系结构,实现了网络分布异构环境下工作流管理系统与应用系统间的有效集成。依据该体系结构,工作流管理系统或模块可基于网络节点部署,便于动态调整和均衡各节点工作流管理系统的负担,提高了工作流管理系统的执行效率和安全可靠性。⑹开发了NMERP的原型系统。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了原型系统的具体实现技术,成功开发了NMERP原型系统,通过系统的运行实例说明并验证了本文提出的相关概念和关键技术的有效性。
肖毅[7](2004)在《基于供应链的分销资源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企业的销售系统往往是由分布在不同地区的众多分支机构组成,在当今的供应链管理环境下,需要分支机构与制造总厂进行信息实时交互与高度共享,以便销售与生产协调进行。本文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了基于供应链思想的开放分布式分销资源管理系统方案,对增强各分销机构的合作、减少库存、增大销售监控力度、提高企业的市场响应速度、降低成本等多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同类系统的开发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包括:分析了供应链环境下分销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论述了供应链管理思想及其支撑技术在系统中的应用;提出并建立了体现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开放分布式分销资源管理体系架构方案;以UML为建模工具详细论述了宏峰分销资源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并对系统的安全性进行了研究。目前该系统运行状况良好。
欧阳昆祺[8](2003)在《基于CORBA和UML构建现代企业信息系统的工程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CORBA是一种分布式对象计算技术,它代表一种软件开发方式和开发标准。事实已证明,以CORBA为代表的分布式对象计算技术是当前用于创建各类现代新型企业信息系统的最强大的机制和最好的解决方案。本文是以如何将面向对象建模技术应用于CORBA分布式系统的开发,实现CORBA化的软件工程过程等问题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论文首先介绍了企业信息系统的现状和发展;接着详细地论述了CORBA、UML和RUP等技术的特点和软件体系结构、组件建模等内容;然后从软件工程的角度提出了一种基于UML建模的CORBA集成分布式应用开发过程,并详细地阐述了该过程的工作流程等内容。最后,分析设计了一个虚拟银行电子商务系统以展示该开发过程,验证了其可行性和优点,并指出了其局限性。
年劲飞,黄道[9](2002)在《集成UML和CORBA构建分布式供应链管理系统》文中研究说明供应链系统的动态性、分布性和复杂性要求开发出有效的分布式供应链管理系统。简要介绍了 UML面向对象建模技术和通用对象请求代理体系结构 ( CORBA)技术 ,提出了一种基于UML和 CORBA技术的分布式供应链管理系统的集成开发方法 ,描述了运用 UML对供应链建模的 3个基本步骤 ,以及 UML到 IDL的映射。最后 ,以库存系统的开发为例 ,展示了这种集成开发方法。
李绪蓉[10](2002)在《面向业务构件的可重构信息系统的模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可重构性是信息系统的的智能特性之一,是衡量系统响应变化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企业赢得全球化竞争的关键要素。可重构信息系统是国内外的研究热点,但在重构理论和实现技术等方面仍然相对不成熟,尤其实现技术陈旧,因而面向业务构件的可重构信息系统(Business Component Oriented Reconfigurable Information System,BCORIS)的研究在理论和工程价值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对于可重构信息系统这样复杂的系统,最好的表述方法是模型。模型是业务域向技术域的信息系统过渡的桥梁。本文首先建立了具有指导意义的BCORIS的开发过程模型,系统地总结了支持系统可重构的开发方法论,给出开发策略及关键技术以指导后续的开发实践。随着开发过程模型的展开,将逐步建立BCORIS的概念模型、逻辑模型和物理模型。 概念模型是领域分析阶段的成果。能否完备地描述领域概念模型,关键在于确定合适的建模方法。结合UML与业务构件技术的特点,论文提出了基于UML的业务构件建模方法。按照此方法,分别建立了业务过程模型、功能模型、领域类模型和业务构件系统模型(BCSM),它们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概念模型。 逻辑模型是概念模型的具体设计,主要包括领域框架/构件的设计。框架设计应遵守规范设计与冗余设计相结合的原则。结合OO框架与构件化框架特点,论文提出了基于CCM的“黑白盒”混合的领域框架设计方案,以提高框架的扩展性,从而支持系统的快速重构。在基于CCM的领域构件设计中,给出典型业务构件的IDL/CIDL描述。 物理模型是领域框架与领域构件的具体实现。BCORIS的集成平台是构件在框架上即插即用的基础。论文构建了B/S、C/S与CORBA WEB三种体系结构集成的开发平台,系统地总结了支持系统重构的实现机制。在领域框架的实现中,给出领域规则库及管理调度中心的设计与实现方案。 企业信息化工程实践证明BCORIS模型对类似系统的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二、集成UML和CORBA构建分布式供应链管理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集成UML和CORBA构建分布式供应链管理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信息互联的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数字化车间是制造业向着智能化发展的基础 |
1.1.2 制造过程信息的互联互通是制造车间智能化的关键 |
1.1.3 信息模型是互联互通的基础 |
1.1.4 制造车间智能化技术是实现智能制造的核心技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数字化车间智能化技术及应用研究现状 |
1.2.2 数字化车间信息模型研究现状 |
1.2.3 信息集成研究现状 |
1.2.4 数字化车间智能调度研究现状 |
1.2.5 数字化车间智能监控研究现状 |
1.2.6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 课题来源及主要主要研究内容 |
1.3.1 课题来源 |
1.3.2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研究内容的总体框架 |
第2章 面向智能制造的数字化车间智能化技术体系架构研究 |
2.1 面向智能制造的数字化车间的智能化技术体系架构 |
2.1.1 智能技术特征 |
2.1.2 智能功能特征 |
2.1.3 智能网络特征 |
2.2 面向智能制造的数字化车间互联网络体系结构 |
2.3 面向智能制造的数字化车间信息交互机制 |
2.3.1 工单定义格式 |
2.3.2 过程消息格式 |
2.3.3 解析器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面向智能制造的数字化车间信息模型研究 |
3.1 面向智能制造数字化车间制造过程信息互联架构 |
3.2 工单定义格式(WDF) |
3.2.1 功能模型 |
3.2.2 资源模型 |
3.3 WDF信息组织结构 |
3.3.1 纵向嵌套规则 |
3.3.2 横向链接规则 |
3.4 资源驱动机制 |
3.5 WDF的生命周期 |
3.6 过程消息格式(PMF) |
3.6.1 消息族 |
3.6.2 信息交互模式 |
3.6.3 消息传递级别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复杂工艺路径规划的数字化车间智能调度研究 |
4.1 高级计划与排程(APS)概述 |
4.1.1 APS的构成 |
4.1.2 APS的定位 |
4.2 数字化车间调度问题研究 |
4.2.1 传统作业车间调度问题描述 |
4.2.2 柔性作业车间调度问题描述 |
4.3 工艺路径规划模型 |
4.3.1 PR-AOV网络 |
4.3.2 PP-AOE网络 |
4.4 基于工艺路径规划模型的多目标柔性作业车间调度方法 |
4.5 数字化作业车间的准静态与动态调度 |
4.5.1 准静态调度 |
4.5.2 动态调度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主轴电流杂波的刀具磨损状态智能识别研究 |
5.1 主轴电流杂波映射刀具磨损机理 |
5.1.1 铣削力与刀具磨损关系 |
5.1.2 主轴电流与铣削力关系 |
5.2 铣刀磨损状态的智能识别方法 |
5.3 深度卷积神经网络模型 |
5.3.1 输入层 |
5.3.2 卷积层 |
5.3.3 池化层 |
5.3.4 全连接层 |
5.3.5 输出层 |
5.3.6 损失函数 |
5.3.7 反向传播算法 |
5.4 试验验证 |
5.4.1 实验装置 |
5.4.2 实验数据集 |
5.4.3 实验结果讨论与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验证与分析 |
6.1 现场验证 |
6.1.1 企业概述 |
6.1.2 企业数字化车间信息互联存在的问题分析 |
6.1.3 验证现场环境 |
6.1.4 验证方案 |
6.1.5 验证步骤及过程 |
6.2 仿真平台验证 |
6.2.1 系统架构及开发工具的选择 |
6.2.2 MES应用程序 |
6.2.3 SCADA应用程序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常用数据类型的描述和编码 |
附录B Function类可能包含的属性和元素 |
附录C Resource类可能包含的属性和元素 |
附录D PMF消息可能包含的属性和元素 |
附录E 典型零件的图纸与工艺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基于组件技术的ERP系统分析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概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ERP的发展过程 |
1.2.1 基本MRP |
1.2.2 闭环MRP |
1.2.3 MRPII |
1.2.4 ERP系统 |
1.3 ERP发展趋势 |
1.4 实验开发环境介绍 |
1.4.1 Visual Studio.NET |
1.4.2 SQL SERVER |
1.5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1.6 本文介绍 |
第二章 组件技术研究 |
2.1 软件复用的基本概念 |
2.2 组件的基本概念 |
2.3 组件描述 |
2.4 组件模型与组件开发 |
2.4.1 组件模型 |
2.4.2 组件开发 |
2.5 组件库 |
2.6 组件检索 |
2.7 组件接口及组件组装 |
2.7.1 组件接口 |
2.7.2 组件组装概念和方法 |
2.7.3 组件组装机制 |
2.7.4 连接件组装 |
2.8 UML与RUP |
2.8.1 UML |
2.8.2 RUP |
2.9 系统架构与设计模式 |
2.9.1 系统架构技术 |
2.9.2 设计模式 |
2.9.3 MDA架构 |
2.9.4 SOA与SCA架构 |
2.10 软件生产线 |
第三章 ERP系统分析与设计 |
3.1 ERP系统规划 |
3.2 基础数据管理系统 |
3.2.1 基础数据 |
3.2.2 电子数据交换EDI |
3.3 计划管理系统 |
3.3.1 经营与运作规划 |
3.3.2 主生产计划 |
3.3.3 物料需求计划MRP |
3.3.4 能力需求计划 |
3.4 制造执行系统MES |
3.4.1 质量管理 |
3.4.2 制造标准管理 |
3.5 采购管理系统 |
3.6 销售管理系统 |
3.7 供需链管理系统 |
3.8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 |
3.9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
3.10 库存管理系统 |
3.11 财务管理系统 |
3.11.1 工资管理 |
3.11.2 应收应付账款管理 |
3.11.3 固定资产管理 |
3.11.4 成本管理 |
3.11.5 总账管理 |
第四章 制造业ERP系统分析、设计和开发 |
4.1 水泥制造业ERP需求分析 |
4.2 系统设计 |
4.3 销售管理系统 |
4.3.1 产品入库登记和出库登记 |
4.3.2 产品破损登记 |
4.3.3 散装水泥开票 |
4.3.4 袋装水泥开票 |
4.3.5 顶帐水泥开票 |
4.3.6 销售回款 |
4.3.7 预付款登记 |
4.4 采购与供应管理系统 |
4.5 财务管理系统 |
4.5.1 电费登记 |
4.5.2 部门工资登记 |
4.5.3 生产工资登记 |
4.5.4 制造费用登记 |
4.5.5 销售费用管理 |
4.5.6 管理费用登记 |
4.5.7 产量汇总登记 |
4.5.8 财务拨款 |
4.5.9 现金登记 |
4.5.10 银行登记 |
4.5.11 生产成本核算 |
4.5.12 账务管理 |
4.6 固定资产与物资管理系统 |
4.7 生产管理系统 |
4.8 资产调配管理系统 |
4.9 磅房管理 |
4.9.1 原料入库登记 |
4.9.2 散水泥出库登记 |
4.9.3 原料过磅报表 |
4.10 系统维护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研究项目和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企业数字化管理系统框架构建及其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2章 企业数字化管理基本理论 |
2.1 企业数字化管理产生的动力 |
2.2 企业数字化管理的概念及其演化 |
2.3 数字化对企业管理的影响机制研究 |
2.4 企业数字化管理与企业信息系统建设 |
本章小结 |
第3章 企业数字化管理系统框架体系设计 |
3.1 数字化背景下的企业管理机制及其演进 |
3.2 企业数字化管理模型设计 |
3.3 企业数字化管理系统构建方案 |
本章小结 |
第4章 企业数字化管理系统功能组件 |
4.1 企业数字化管理系统的构成 |
4.2 企业数字化管理与业务流程重组 |
4.3 企业数字化管理与供应链管理 |
4.4 企业数字化管理与客户关系管理 |
4.5 企业数字化管理与企业资源规划系统 |
本章小结 |
第5章 企业数字化管理系统集成框架设计及实现 |
5.1 企业数字化管理系统的集成 |
5.2 基于Web Services的企业数字化信息系统集成方案 |
5.3 企业数字化管理系统集成模型的设计思路及总体结构 |
5.4 企业数字化管理系统集成模型的设计与实现 |
本章小结 |
第6章 实证分析—四机塞瓦石油钻采设备有限公司(SJS)企业数字化管理的实施 |
6.1 四机塞瓦石油钻采设备有限公司(SJS)数字化管理模式 |
6.2 SJS企业数字化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基础 |
6.3 SJS企业数字化管理系统建设进程 |
6.4 SJS企业数字化管理系统实施现状 |
6.5 SJS企业数字化管理系统实施效益与存在的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7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B: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4)GIS服务链模型研究及基于工作流技术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GIS服务 |
1.1.1 GIS服务概念 |
1.1.2 GIS服务发展 |
1.1.3 相关国际研究组织 |
1.1.4 相关协议和规范 |
1.1.5 GIS服务注册中心 |
1.2 GIS服务链与工作流技术 |
1.2.1 服务链 |
1.2.2 GIS服务链概念 |
1.2.3 工作流技术 |
1.2.4 GIS服务链与工作流技术的结合 |
1.3 GIS服务链模型及基于工作流技术实现的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论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GIS服务链理论基础研究 |
2.1 GIS服务和服务链相关术语 |
2.1.1 GIS服务相关术语 |
2.1.2 GIS服务链相关术语 |
2.2 GIS服务链参考模型 |
2.2.1 GIS服务链与应用模型的集成 |
2.2.2 GIS服务链与工作流的集成 |
2.3 GIS服务链分类 |
2.3.1 OGC分类方法 |
2.3.2 有向图分类方法 |
2.3.3 根据节点关系的分类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GIS服务链相关技术及实现模型 |
3.1 GIS服务链应用模型 |
3.1.1 分布式GIS服务链应用实例 |
3.1.2 GIS服务链应用模型 |
3.2 GIS服务链实现模型 |
3.3 GIS服务链技术框架体系 |
3.3.1 网络层 |
3.3.2 数据消息传输 |
3.3.3 服务描述技术——WSDL |
3.3.4 服务注册发布技术——UDDI |
3.3.5 服务发现技术 |
3.3.6 服务链可视化表达方法 |
3.3.7 服务链描述语言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工作流技术的GIS服务链集成模型研究 |
4.1 工作流和GIS服务链 |
4.1.1 研究目标 |
4.1.2 互操作实现技术 |
4.1.3 分布式处理能力 |
4.2 分布式GIS集成研究现状 |
4.2.1 分布式GIS集成方式发展 |
4.2.2 分布式GIS集成技术——分布式对象技术 |
4.3 基于工作流的GIS服务链集成模型 |
4.3.1 分布式GIS服务链集成模型 |
4.3.2 分布式GIS服务链集成主要研究内容 |
4.4 两步式空间数据检索机制 |
4.5 基于"分块"思想的大数据量影像数据处理算法设计 |
4.5.1 大数据量影像数据"分块"处理思想 |
4.5.2 以滤波处理为例窗口数据高效读取算法 |
4.6 基于版本机制的协同编辑数据模型 |
4.6.1 协同编辑的问题 |
4.6.2 基于版本的FGDB协同编辑数据模型 |
4.6.3 FGDB工作过程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工作流和扩展ECA规则的GIS服务链建模 |
5.1 建模要素及关系 |
5.2 建模研究现状 |
5.2.1 基于Petri网的建模方法 |
5.2.2 基于活动网络图的建模方法 |
5.2.3 基于UML活动图的建模方法 |
5.3 基于关系数据库和扩展ECA规则的服务链建模方法 |
5.3.1 基于关系数据库的服务链模型描述技术 |
5.3.2 基于扩展ECA规则的服务链激发机制 |
5.3.3 控制链和数据链的交互 |
5.3.4 服务链引擎和工作流引擎的交互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面向GIS的服务链性能评价初步研究 |
6.1 面向用户的Qos评价指标体系 |
6.1.1 Qos概述 |
6.1.2 Qos评价指标分类 |
6.1.3 面向用户的Qos评价指标体系 |
6.1.4 基于Qos反馈的服务信息修正设想 |
6.2 面向GIS的服务链性能分层评价模型 |
6.3 GIS空间数据评价指标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GIS服务链应用实验系统设计与实现 |
7.1 城市规划管理业务的新需求 |
7.1.1 跨部门协同办公 |
7.1.2 上下多级部门间系统集成和数据共享 |
7.1.3 新需求分析 |
7.2 GIS服务链的解决方案 |
7.2.1 数据的封装 |
7.2.2 业务流程和功能的封装 |
7.3 基于服务链的UPGIS系统 |
7.3.1 系统架构 |
7.3.2 系统实例 |
7.4 基于关系数据库和扩展ECA规则的服务链模型设计和实现 |
7.4.1 GIS服务链模型的数据库设计 |
7.4.2 ECA规则建模 |
7.4.3 服务链模型的实例 |
7.5 基于工作流技术的GIS服务链执行追踪与监控实现 |
7.5.1 承诺制办公时间设定 |
7.5.2 表格字段级权限控制和打印数量监控 |
7.5.3 业务办理过程追踪监控 |
7.5.4 业务办理时间监控 |
7.6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内容 |
8.2 主要创新点 |
8.3 进一步研究方向和工作 |
8.4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索引 |
表索引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5)基于XML的制造过程集成框架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企业集成技术的发展与研究需求 |
1.1.2 制造过程管理与集成的研究需求 |
1.2 集成框架技术体系及其发展趋势 |
1.2.1 集成框架的概念与功能 |
1.2.2 制造企业集成框架的研究与技术体系 |
1.2.3 制造企业集成框架的发展趋势 |
1.3 基于XML 的制造过程集成框架的关键技术 |
1.3.1 基于XML 技术体系的信息集成 |
1.3.2 基于Web 服务的企业应用集成 |
1.3.3 制造过程的管理与控制技术 |
1.3.4 制造资源优化配置理论与技术 |
1.4 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
1.4.1 选题依据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1.5 论文结构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制造过程集成框架的业务模型和体系结构 |
2.1 引言 |
2.2 制造过程集成框架的物理结构模型及应用方案 |
2.2.1 物理结构模型 |
2.2.2 制造过程集成框架的应用方案 |
2.3 制造过程集成框架的业务模型和功能体系 |
2.3.1 制造过程集成框架的业务模型 |
2.3.2 制造过程集成框架的业务过程建模 |
2.3.3 制造过程集成框架的功能体系 |
2.4 制造过程集成框架的体系结构 |
2.5 构建制造过程集成框架的关键技术 |
2.5.1 基于XML 的制造信息集成 |
2.5.2 基于SOA 架构及Web 服务技术的制造应用集成 |
2.5.3 基于制造业务过程管理模型的过程集成 |
2.5.4 制造过程的资源优化配置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XML 的制造信息集成的理论基础 |
3.1 引言 |
3.2 基于XML 的制造信息集成的实现体系 |
3.3 基于XML 的制造信息集成规范的研究体系 |
3.3.1 XML 信息集成规范的研究分类与完整体系 |
3.3.2 基于XML 的产品数据交换 |
3.3.3 基于XML 的制造过程数据交换 |
3.4 基于XML 的制造过程信息集成规范的理论体系 |
3.4.1 基于XML 模式的的制造过程信息集成规范定义 |
3.4.2 制造过程信息集成规范的制订原则 |
3.4.3 制造过程信息集成规范的制订方案和体系结构 |
3.5 基于XML 的制造过程信息集成的传输模式 |
3.5.1 传输模式分类 |
3.5.2 SOAP 消息传输模式的实现体系 |
3.6 基于XML 的制造信息集成中的数据处理技术 |
3.6.1 XML 基本数据的解析和处理 |
3.6.2 消息处理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XML 的制造信息集成的实现 |
4.1 引言 |
4.2 制订信息集成规范的关键方法与技术 |
4.2.1 XML Schema 及其设计原则 |
4.2.2 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方法 |
4.2.3 XML 建模方法与技术 |
4.3 制造过程信息集成规范的制订步骤 |
4.4 制造过程信息集成规范的制订实例 |
4.4.1 需求分析 |
4.4.2 集成规范体系设计 |
4.4.3 信息集成中的程序开发示例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Web 服务技术体系的应用集成 |
5.1 Web 服务的技术体系与互操作性 |
5.1.1 Web 服务的技术体系 |
5.1.2 Web 服务技术的互操作性 |
5.2 基于Web 服务技术的应用集成的总体方案 |
5.3 Web 服务应用集成的关键技术 |
5.3.1 WSDL 的实现方案 |
5.3.2 Web 服务发布、查找、绑定的实现机制 |
5.4 基于Web 服务的制造过程应用集成的实现 |
5.4.1 总体实现方案 |
5.4.2 服务创建和发布 |
5.4.3 服务查询和绑定 |
5.5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基于业务过程管理模型的制造过程集成 |
6.1 引言 |
6.2 制造业务过程管理模型及体系 |
6.2.1 制造业务过程管理的模型结构 |
6.2.2 制造业务过程管理的功能体系 |
6.2.3 制造过程项目管理系统的功能 |
6.3 制造业务过程集成方案 |
6.3.1 制造过程项目管理与工作流的集成 |
6.3.2 制造过程项目管理与产品数据管理的集成 |
6.4 制造资源的优化配置管理与集成 |
6.4.1 制造资源信息建模 |
6.4.2 制造资源优化配置平台体系结构 |
6.4.3 制造资源在制造过程中的集成关系 |
6.5 制造过程集成管理系统的过程管理实现 |
6.5.1 主业务流程 |
6.5.2 项目中的人员和权限管理 |
6.5.3 分层次的项目管理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制造过程集成管理系统的企业应用实例 |
7.1 制造过程集成管理系统的构建 |
7.2 集成系统的应用场景 |
7.2.1 应用场景及零件 |
7.2.2 集成应用总述 |
7.3 应用流程 |
7.3.1 根据订单形成项目 |
7.3.2 工艺规划 |
7.3.3 资源优化配置 |
7.3.4 详细工艺设计 |
7.3.5 数控编程 |
7.3.6 车间制造执行 |
7.3.7 项目过程监控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论文研究总结与展望 |
8.1 论文工作总结 |
8.1.1 制造过程集成框架的体系结构 |
8.1.2 基于XML 技术体系的制造过程信息集成 |
8.1.3 基于Web 服务技术的制造过程应用集成 |
8.1.4 基于制造业务过程管理模型的过程集成 |
8.2 主要成果与创新点 |
8.3 展望 |
附录缩略词汇表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网络化制造环境下ERP系统的过程集成与重构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经济全球化对制造环境的影响 |
1.1.2 制造的全球化、敏捷化和网络化发展趋势 |
1.1.3 网络化制造系统的技术体系 |
1.2 ERP 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ERP 的内涵及发展历程 |
1.2.2 传统ERP 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
1.2.3 ERP 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 课题研究的目标、主要内容及意义 |
1.3.1 课题的来源 |
1.3.2 课题的研究目标、内容及方法 |
1.3.3 课题研究的主要工作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面向网络化制造的ERP 系统及其体系结构 |
2.1 网络化制造模式下ERP 系统的需求分析 |
2.1.1 企业集成需求 |
2.1.2 经营过程重组与过程持续改善需求 |
2.1.3 业务过程协同需求 |
2.1.4 业务过程管理与控制需求 |
2.2 NMERP 系统的组成原理及特点 |
2.2.1 系统的组成原理与总体结构 |
2.2.2 系统的控制模型 |
2.2.3 与ERP 系统的比较 |
2.3 NMERP 系统的体系结构 |
2.3.1 系统的逻辑结构 |
2.3.2 系统的软件层次结构 |
2.3.3 系统的计算体系结构 |
2.3.4 系统的网络拓扑结构 |
2.4 NMERP 系统的关键技术 |
2.4.1 NMERP 系统的技术体系 |
2.4.2 过程集成建模技术 |
2.4.3 过程集成与重构的平台技术 |
2.4.4 工作流管理技术 |
2.5 小结 |
第三章 NMERP 系统过程集成与重构的支撑平台技术 |
3.1 过程集成与重构层次分析 |
3.2 过程控制模型 |
3.2.1 过程定义及描述 |
3.2.2 系统的过程控制模型 |
3.3 系统过程集成与重构的支撑平台框架 |
3.3.1 系统集成与重构方案 |
3.3.2 过程集成与重构的支撑平台框架 |
3.4 系统的分布式计算结构框架 |
3.5 基于CORBA 构件的系统实现方法 |
3.5.1 构件与基于构件的系统设计 |
3.5.2 系统分层结构中的构件 |
3.5.3 基于CORBA 的构件实现 |
3.6 小结 |
第四章 NMERP 系统的过程建模方法 |
4.1 网络化动态联盟的组织结构和业务过程特点 |
4.2 NMERP 系统的过程建模需求 |
4.2.1 现有过程建模方法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4.2.2 过程建模需求 |
4.3 NMERP 系统过程集成建模方法 |
4.3.1 基于UML/PETRI 网的集成建模原理 |
4.3.2 NMERP 系统的过程建模体系结构 |
4.3.3 NMERP 系统的过程建模方法 |
4.3.3.1 NMERP 系统的过程建模思想 |
4.3.3.2 建立网络联盟交互过程模型,并确定公共接口 |
4.3.3.3 基于UML 的节点过程模型描述 |
4.3.3.4 过程模型的正确性校验和性能分析 |
4.4 基于UML 的系统过程模型多视图描述 |
4.4.1 功能视图描述 |
4.4.2 资源视图描述 |
4.4.3 组织视图描述 |
4.4.3.1 组织结构中对象类的抽象 |
4.4.3.2 组织视图的UML 类图描述 |
4.4.4 信息视图描述 |
4.4.5 过程视图描述 |
4.5 小结 |
第五章 NMERP 系统的过程管理与控制技术 |
5.1 NMERP 系统的过程管理与控制需求 |
5.2 NMERP 工作流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 |
5.2.1 WFMC 的工作流管理系统参考模型 |
5.2.2 NMERP 工作流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 |
5.2.2.1 NMERP 系统的工作流模型分析 |
5.2.2.2 NMERP 工作流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 |
5.3 工作流模型正确性验证与性能分析 |
5.3.1 广义随机PETRI 网与马尔可夫链 |
5.3.2 UML 模型向GSPN 模型的转化 |
5.3.2.1 UML 交互过程模型向GSPN 的转化 |
5.3.2.2 UML 节点模型向GSPN 模型的转化 |
5.3.3 模型正确性验证 |
5.3.3.1 模型结构的正确性条件 |
5.3.3.2 模型结构的正确性验证 |
5.3.4 模型性能分析 |
5.3.4.1 GSPN 模型可达图的构造 |
5.3.4.2 状态稳定概率的求解方法与性能分析指标 |
5.3.5 性能分析方法的应用 |
5.4 小结 |
第六章 NMERP 原型系统的开发研究 |
6.1 NMERP 原型系统的设计 |
6.1.1 网络联盟经营过程的辩识与分解 |
6.1.2 过程建模实例 |
6.1.3 NMERP 原型系统的组成 |
6.2 NMERP 原型系统的实施 |
6.2.1 NMERP 原型系统的实施图 |
6.2.2 NMERP 原型系统的开发和运行环境 |
6.3 NMERP 原型系统的主要功能 |
6.3.1 工作流管理与执行服务 |
6.3.2 构件管理与配置 |
6.3.3 网络协同商务 |
6.3.4 系统维护和基础数据维护 |
6.4 系统工作流实例的执行过程 |
6.4.1 工作流模型模型的实例化 |
6.4.2 工作流模型实例的属性定义 |
6.4.3 工作流模型实例的执行过程 |
6.5 分布式过程集成与重构的应用实例 |
6.5.1 分布式过程集成的实现 |
6.5.2 过程重构的实现 |
6.6 NMERP 原型系统的特点 |
6.7 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项目及发表论文 |
一、主要参研科研项目 |
二、已发表的第一作者论文 |
(7)基于供应链的分销资源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制造业管理信息系统与供应链管理 |
1.3 分销资源管理系统 |
1.3.1 分销资源管理系统综述 |
1.3.2 我国分销资源管理系统的应用现状与研究意义 |
1.3.3 分销资源管理系统的发展趋势 |
1.4 论文研究背景与内容结构安排 |
第二章 供应链环境下的分销资源管理 |
2.1 供应链概述 |
2.2 供应链环境下分销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
2.3 供应商管理思想在分销资源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
2.3.1 供应商管理库存策略的应用 |
2.3.2 供应链环境下的采购与生产计划控制 |
2.4 供应链支撑技术在分销资源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
2.4.1 条形码技术在分销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
2.4.2 WEB以及集成技术在分销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供应链环境下的开放分布式分销资源管理系统体系结构 |
3.1 分销资源管理系统体系结构目标与原则 |
3.2 构建分销资源管理系统体系结构的相关技术基础 |
3.2.1 典型多层分布式构架 |
3.2.2 多层分布式构架的技术规范 |
3.2.3 集成应用服务器 |
3.3 基于分布式集成应用服务器的分销体系结构 |
3.3.1 分销体系结构 |
3.3.2 体系结构的特点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UML的分销资源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
4.1 HF-DRP系统功能与流程分析 |
4.1.1 系统功能描述 |
4.1.2 业务流程描述 |
4.2 HF-DRP系统分析与设计 |
4.2.1 领域分析 |
4.2.2 用例分析 |
4.2.3 系统分析 |
4.2.4 系统设计 |
4.2.5 实现 |
4.3 HF-DRP系统部分关键技术的实现 |
4.3.1 集成应用服务器的实现 |
4.3.2 条形码设计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安全性研究 |
5.1 系统安全性概述 |
5.2 系统安全技术应用 |
5.2.1 防火墙的应用 |
5.2.2 加密与身份鉴别技术的应用 |
5.2.3 基于角色的系统授权访问技术的应用 |
5.2.4 审计与全程日志管理技术的应用 |
5.3 系统安全设计 |
5.3.1 系统安全总体框架 |
5.3.2 系统安全技术应用策略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工作总结 |
6.2 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宏峰分销资源管理系统应用示例 |
致谢 |
(8)基于CORBA和UML构建现代企业信息系统的工程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
第一章 企业信息系统的现状和发展 |
1.1 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内涵和结构 |
1.2 企业信息系统的地位与作用 |
1.3 企业信息系统体系结构和开发技术的发展 |
1.3.1 传统的单层和C/S两层体系结构 |
1.3.2 三层和多层体系结构 |
1.3.3 层间通信和中间件技术的发展 |
1.3.4 组件技术的发展 |
1.4 企业信息系统的演变 |
1.4.1 新型企业信息系统层出不穷 |
1.4.2 对系统的开发和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
1.4.3 分布式计算技术带来了新的解决方案 |
第二章 CORBA技术综述 |
2.1 CORBA的产生和发展 |
2.2 CORBA完整体系结构 |
2.2.1 CORBA对象请求代理ORB |
2.2.2 CORBA基本服务 |
2.2.3 CORBA工具集 |
2.3 CORBA主要特性 |
2.3.1 OMG接口定义语言及映射 |
2.3.2 ORB的体系结构 |
2.3.3 接口存根和接口框架 |
2.3.4 对象适配器 |
2.3.5 接口仓库 |
2.3.6 实现仓库 |
2.3.7 其他 |
2.4 CORBA开发应用程序的一般过程 |
2.5 当前较成熟的CORBA系统和工具 |
2.5.1 国内外的发展 |
2.5.2 VisiBroker简介 |
2.6 主流分布式对象技术比较分析 |
2.6.1 微软的COM/DCOM |
2.6.2 SUN的JavaRMI |
2.6.3 三者比较 |
第三章 软件体系结构和RATIONAL统一过程 |
3.1 面向对象方法和UML |
3.1.1 面向对象方法 |
3.1.2 UML产生 |
3.1.3 UML介绍 |
3.2 软件体系结构 |
3.2.1 软件体系结构的概念 |
3.2.2 软件体系结构的重要性 |
3.2.3 体系结构设计与软件开发过程 |
3.3 基于UML的RATIONAL统一过程 |
3.3.1 统一软件开发过程(RUP) |
3.3.2 四个阶段 |
3.3.3 五个核心工作流程 |
3.4 RUP与基于CORBA的分布式开发 |
第四章 工程化CORBA信息系统的研究 |
4.1 CORBA系统工程化 |
4.1.1 扩展面向对象软件开发过程以反映CORBA分布式处理 |
4.1.2 迭代式开发的引入 |
4.1.3 基于UML建模的CORBA集成分布式应用开发过程 |
4.2 CORBA组件模型 |
4.2.1 UML扩展以适应CORBA分布式处理 |
4.2.2 CCM规范简介 |
4.3 建模CORBA组件 |
4.3.1 建模组件的一般原则 |
4.3.2 建模实例 |
4.4 将建模结果映射到实现 |
4.4.1 UML建模元素 |
4.4.2 实现元素 |
4.4.3 模型与实现 |
4.5 小结 |
第五章 基于CORBA的虚拟银行电子商务系统的设计 |
5.1 电子商务与在线银行 |
5.1.1 电子商务的应用和交易模式 |
5.1.2 在线银行和电子支付 |
5.2 虚拟银行系统的需求定义和业务建模 |
5.2.1 需求定义 |
5.2.2 用例分析和业务建模 |
5.3 面向组件建模 |
5.3.1 一般对象模型的建立 |
5.3.2 组件建模和体系结构的设计 |
5.3.3 数据库的设计 |
5.4 模型映射 |
5.5 虚拟银行系统的实现设计 |
5.6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清单 |
参考文献 |
(9)集成UML和CORBA构建分布式供应链管理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 基于UML的面向对象建模方法 |
(1) 用例图: |
(2) 静态图: |
(3) 行为图: |
(4) 交互图: |
(5) 实现图: |
2 构建分布式供应链应用的基础——CORBA |
3 分布式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构建 |
3.1 在供应链管理系统中集成UML面向对象建模技术 |
3.1.1 面向对象的需求分析 |
3.1.2 静态建模 |
3.1.3 动态建模 |
3.2 UML到OMG的IDL的映射 |
4 应用实例 |
(1) 把不同类型的货物分开, 如: |
(2) 跟踪仓库中的每个物品。 |
(3) 跟踪物品的位置。 |
5 结束语 |
(10)面向业务构件的可重构信息系统的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信息系统开发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
1.2 研究领域的现状与发展 |
1.2.1 系统集成与系统重构 |
1.2.2 可重构信息系统 |
1.2.3 系统集成与重构的构件化方法 |
1.3 选题、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 论文组织 |
第二章 BCORIS的开发方法论 |
2.1 BCORIS的开发过程模型 |
2.2 支持重构的开发方法 |
2.2.1 OO开发方法 |
2.2.2 业务构件开发方法 |
2.2.3 基于设计模式的开发方法 |
2.2.4 基于体系结构的开发方法 |
2.3 BCORIS开发策略及关键技术 |
2.4 小结 |
第三章 BCORIS的领域建模 |
3.1 领域工程的基本思想 |
3.2 应用背景 |
3.3 建模方法 |
3.3.1 UML模型体系与领域工程 |
3.3.2 基于UML的业务构件建模 |
3.3.3 最新建模发展动态 |
3.4 领域分析 |
3.4.1 领域需求的形式化描述及可变性分析 |
3.4.2 概念模型 |
3.5 小结 |
第四章 BCORIS的体系结构 |
4.1 BCORIS的体系结构 |
4.1.1 软件体系结构概念模型 |
4.1.2 体系结构描述语言ADL |
4.1.3 BCORIS的层次化体系结构 |
4.2 构件模型标准 |
4.2.1 构件模型的演化 |
4.2.2 CORBA构件模型 |
4.3 基于CCM的领域框架设计 |
4.3.1 框架概要 |
4.3.2 框架设计方案 |
4.3.3 基于CCM的“黑白”盒混合的领域框架 |
4.4 基于CCM的构件设计 |
4.4.1 初步设计 |
4.4.2 构件的分类及分布 |
4.4.3 基于CCM的业务构件模型 |
4.5 小结 |
第五章 BCORIS的领域实现 |
5.1 BCORIS的集成平台 |
5.2 系统可重构的实现机制 |
5.3 领域框架的实现 |
5.3.1 领域框架的实现方案 |
5.3.2 领域规则库设计与实现 |
5.3.3 管理调度中心的实现 |
5.4 重构来源与热点构件的设计与实现 |
5.5 小结 |
第六章 BCORIS模型的应用 |
6.1 徐州装载机厂的信息化进程 |
6.2 XLMF-ISCM系统的重构 |
6.3 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实践项目 |
参考文献 |
四、集成UML和CORBA构建分布式供应链管理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信息互联的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关键技术研究[D]. 宋铠钰. 北京工业大学, 2020
- [2]基于组件技术的ERP系统分析与设计[D]. 孟昭良. 天津师范大学, 2014(12)
- [3]企业数字化管理系统框架构建及其实证研究[D]. 陈志刚. 武汉理工大学, 2008(10)
- [4]GIS服务链模型研究及基于工作流技术的实现[D]. 靖常峰. 浙江大学, 2008(03)
- [5]基于XML的制造过程集成框架的研究与实现[D]. 齐建军.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5(08)
- [6]网络化制造环境下ERP系统的过程集成与重构技术研究[D]. 唐维俊. 东南大学, 2005(01)
- [7]基于供应链的分销资源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肖毅. 西北工业大学, 2004(03)
- [8]基于CORBA和UML构建现代企业信息系统的工程化研究[D]. 欧阳昆祺.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3(02)
- [9]集成UML和CORBA构建分布式供应链管理系统[J]. 年劲飞,黄道.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2002(S1)
- [10]面向业务构件的可重构信息系统的模型研究[D]. 李绪蓉.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