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可吸收螺钉治疗内踝骨折(论文文献综述)
叶强晴[1](2020)在《切开复位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单纯内踝骨折效果及安全性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切开复位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单纯内踝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88例单纯内踝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手法复位外固定治疗,研究组采用切开复位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术后6个月及1年时,两组患者Kofoed评分均逐渐升高(P<0.05);两组术后6个月及1年同期Kofoed评分比较,研究组患者均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内踝骨折应用切开复位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疗效肯定,利于早期踝关节功能恢复,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安全性高。
薛清佩,邹云涛,潘进贤,崔书豪[2](2020)在《可吸收螺钉治疗不同类型的内踝骨折》文中认为目的比较运用生物可吸收螺钉治疗旋前外旋型(PER)、旋前外展型(PAB)Ⅰ~Ⅱ型踝关节骨折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岛市西海岸新区中心医院于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2年内收治的PER、PABⅠ~Ⅱ型踝关节骨折患者。纳入标准:单侧骨折,年龄18~55岁;排除标准:三角韧带断裂或下胫腓前韧带撕脱性骨折,开放性骨折,既往患侧下肢骨折,无法遵嘱功能锻炼。共纳入93例研究对象,PER组39人,PAB组54人。用Mann-Whitney U法比较2组患者术后3个月踝关节的背屈、跖屈角度变化,及踝关节内翻应力位下X线片前后位的踝穴宽度变化。用t检验比较2组患者的踝关节功能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评分(AOFAS)。并记录异物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PAB组的踝关节的背屈(Z=-3. 418,P <0. 05)、跖屈(Z=-2. 476,P <0. 05)角度变化均小于PER组,PAB组的踝关节背屈、跖屈活动恢复较佳。2组患者的踝穴宽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 296,P> 0. 05)。术后3个月,PER组踝关节AOFAS功能评分为(84±5)分、PAB组踝关节AOFAS功能评分为(83±5)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 250,P> 0. 05),2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基本一致。PER组有2例(5. 1%)、PAB组有1例(1. 9%)患者出现轻度异物反应。所有观察对象均未发生断钉。结论运用可吸收螺钉治疗Lauge-Hansen踝关节PER、PABⅠ和Ⅱ型骨折效果确切,PAB患者比PER患者的踝关节背屈、跖屈改善较佳。
肖飞[3](2019)在《新型双钢板治疗旋后外旋型Ⅲ、Ⅳ度外踝骨折的短期疗效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究一种新型外踝内固定钢板与传统外踝内固定钢板相比治疗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Ⅲ、Ⅳ度外踝骨折的短期疗效差异。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旋后外旋型Ⅲ、Ⅳ度外踝骨折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共纳入60例患者,35例以新型外踝双钢板固定为研究组,25例以传统外踝固定钢板为对照组。围手术期评价指标: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术后住院时间。术后1个月、3个月、12个月评价踝关节功能。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质量指数(BMI)、致伤原因、损伤类型、是否有骨质疏松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手术切口长度为7.91±1.40cm,手术时间为101.94±43.06min,术中出血量为49.14±27.05ml,术后住院时间为10.86±5.10d。AOFAS踝-后足评分:术后1个月、3个月、12个月分别为:77.63±8.37分,83.80±5.71分和88.14±5.60分,优良率术后1个月、3个月、12个月分别为:97.14%、88.57%、88.57%。对照组手术切口长度为8.04±1.79cm,手术时间为84.12±20.88min,术中出血量为35.20±19.18ml,术后住院时间为10.84±7.19d。术后1个月、3个月、12个月分别为:68.36±7.41分,78.56±8.73分和(83.64±8.27)分,优良率术后1个月、3个月、12个月分别为:88%、80%、76%。结论对于旋后外旋型Ⅲ、Ⅳ度外踝骨折,采用该新型外踝双钢板,相对于传统外踝钢板,固定更加牢固,同时允许早期功能锻炼、更有利于踝关节功能恢复。
房岩[4](2019)在《关节镜辅助下治疗踝穴骨折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探讨总结关节镜辅助下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提高对踝关节骨折的重视和认识,完善关节复位的方法,尤其是关节镜在关节软骨面的复位技术,以期临床推广应用,改善患者疗效。方法:选择由延边大学关节外科完成的关节镜辅助治疗踝部骨折病例5例,分别编号为A、B、C、D、E。其中男4例,女1例,年龄15-59岁,平均年龄47±16.55岁。5例病例中运动伤3例,车祸伤2例,涉及左踝关节4例,右踝关节1例。所有病例在术中均进行踝关节腔内部探查、处理以及镜下监视复位。均于术后12个月内进行随访检查:使用VAS评分在手术后第1、3和5天进行疼痛感觉评分;使用AFOAS踝关节评分进行术后的第2周和第3、6、12个月的踝关节评分;使用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进行术后第2周和第3、6和12个月的踝关节评分;使用Iowa踝关节功能评分进行术后第2周和第3、6和12个月的踝关节评分;使用Valderrabano-Hintermann评价方法在末次随访时对踝关节功能进行评判。使用Povacz踝关节韧带评分于术后第2周和第3、6和12个月对踝关节的韧带情况进行评价;使用Good踝关节韧带评分在末次随访时对踝关节韧带进行评判。对上述评分的数据及指标详细记录,并根据相关标准和分级做出分析和讨论。结果:1.本组病例术后第1、3、5天VAS评分均呈明显下降趋势,且末次评分均<2分;AFOAS踝关节功能评分、Baird-Jackson踝关节功能评分及Iowa踝关节功能评分在术后随访过程中均呈明显上升趋势,且3种踝关节功能评分的末次结果均为优,末次随访时Valderrabano-Hintermann评价结果为优。2.Povacz踝关节韧带评分在术后随访过程中呈明显上升趋势,且末次评分≥25分,为优;末次随访时Good踝关节韧带评价结果为优。3.术中关节镜下检查新发现病损结果:病例A,发现距腓前韧带有松弛的表现。处理,使用电频离子刀予以韧带紧缩处理;病例B,发现距腓前韧带充血损伤,且内踝软骨面可见I度损伤。处理,予以韧带修复、紧缩,对软骨面进行离子修复;病例C,探查到内侧三角韧带部分撕裂损伤和距骨软骨面出现因挫伤而破裂的小碎片。处理,予以修复韧带和摘除游离碎软骨片,以防远期脱落形成游离体;病例D,滑膜充血、韧带挫伤较重,软骨破坏广泛。处理,予以关节腔清理、关节修复;病例E,内侧三角韧带损伤,下胫腓联合分离。处理,在予以修复三角韧带和重建下胫腓关节后,镜下再次确认了三角韧带的张力和下胫腓的间隙大小。结论:应用关节镜辅助治疗踝关节骨折,可直视下予以关节面内侧的骨折进行复位、固定,能最大程度恢复关节内侧软骨面的连续性、平整性以及其自然生理弧度,有利于骨折的愈合,和踝关节功能恢复。同时还可以应用关节镜的微创、放大作用,更全面地检查关节内其它部位的损伤情况,及时诊断及时处理,减轻了患者的医疗负担,并能为预后提供指导依据。
欧娈海[5](2019)在《后踝骨折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踇长屈肌内外侧不同间隙显露后踝的解剖学研究目的:比较经后外侧切口踇长屈肌内外侧不同间隙对显露后踝面积的差异。方法:10具小腿标本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5具小腿中段以远新鲜截肢标本。A组经后外侧切口踇长屈肌外侧间隙显露后踝、B组经后外侧切口踇长屈肌内侧间隙显露后踝。用克氏针钻孔标记每组可直视的后踝表面范围,剔除所有软组织后对标本行薄层CT扫描,将所得的数据进行三维重建,测量每组后踝最端显露的比例和显露表面积的比例。同时记录副损伤情况。收集的数据用SPSS 25.0软件进行处理。结果:A组入路需要对踇长屈肌更多的剥离,同时对局部皮瓣营养血管损伤风险大;B组入路能更充分地暴露偏后内侧的后踝骨折块,甚至累及内踝后丘的骨折;B组入路对后踝显露更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073,p=0.027<0.05)。结论:经后外侧切口踇长屈肌内侧间隙入路显露后踝满意,能一定程度上减少踇长屈肌外侧间隙入路相关的副损伤或并发症,对于HaraguchiⅡ型骨折是一种更佳的选择。第二部分三种螺钉固定Haraguchi I型后踝骨折的有限元分析目的:比较三种不同材料的螺钉对Haraguchi I型后踝骨折的固定效果。方法:获取正常男性成年志愿者足踝CT数据,建立钛合金螺钉、聚乳酸可吸收螺钉和镁合金可吸收螺钉等三种不同材料的螺钉,分别模拟2枚螺钉固定Haraguchi I型后踝骨折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进行有限元分析,比较三种螺钉固定Haraguchi I型的后踝骨折的生物力学表现。结果:(1)后踝骨折模型的建立:建立模型还原性良好,关节面接触关系、应力峰值和应力分布等结果与相关文献结果相符合,可以进行下一步有限元分析。(2)有限元分析结果:在所有应力加载方式下,三种螺钉的应力峰值均与其对应的螺钉周围骨质有基本一致的应力峰值。应力峰值的数值大小与螺钉材料有关,三种螺钉固定模型中,钛合金螺钉的最大等效应力最大,皮质骨承受的最大等效应力分别相当。不同螺钉及骨折远端最大位移都是很接近,加大载荷会相应的出现螺钉、骨折的位移增加;即使在1500N的载荷下,最大位移都在1mm以内。结论:建立Haraguchi I型的后踝骨折模型可靠。镁合金可吸收螺钉能达到足够的生物力学稳定性。第三部分新改良后外侧入路治疗后Pilon骨折目的:探讨新改良后外侧入路治疗后Pilon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2015年01月至2018年01月在桂林市人民医院创伤骨折/手足踝外科行手术治疗的后Pilon骨折患者38例。按照术中采用的手术入路的不同分成三组:后外侧入路组(A组)、新改良后外侧入路组(B组)和联合入路组(C组),其中A组13例,B组15例,C组10例。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伤侧、后踝骨折类型、受伤至手术时间、合并症和基础疾病等方面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三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并发症发生率,用Burwell-Charnley放射学评价标准评价骨折复位质量;出院后门诊定期随访,记录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标准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疗效。收集的数据用SPSS 25.0软件进行处理。结果:术后35例患者获的完整随访,3例患者未能遵嘱复查无法获得完整随访,随访的时间为12-45个月,平均18.6个月。所有骨折均完全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2-6个月,平均3.5个月;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无骨折复位丢失、内固定断裂或失效。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在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VAS评分平均值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Burwell—Charnley放射学评价标准,A组有1例存在后内侧骨块复位不理想,其余所以病例复位达到解剖复位或功能复位。三种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6.7%(2/12)、7.8%(1/13)、30%(3/10)。其中B组出现1例足底触痛觉减退,经神经营养治疗后完全缓解;C组1例患者出现后外侧切口感染,经清创、伤口换药等治疗后痊愈;A组、C组各1例患者发生明显的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A、C组各1例发生踇趾屈曲挛缩畸形,无明显日常生活受限。结论:新改良后外侧入路、内外侧联合入路治疗后Pilon骨折较后外侧入路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刘松[6](2019)在《踝关节骨折流行病学及成人踝关节骨折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踝关节骨折发病率及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目的:踝关节骨折临床常见,发病率呈升高趋势,基于基础人群的全国范围的踝关节骨折流行病学调查尚无报道。本文旨在调查分析中国踝关节骨折的发病率及危险因素。方法:踝关节骨折的数据来源于课题组2015年1月至2015年5月进行的中国居民骨折发病率调查,该调查回顾性分析了2014年我国骨折的发病率及危险因素。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分区中按等比例分层随机抽样原则抽取8个省(直辖市)。在8个省(直辖市)中共抽取24个城市、41个街道、112个社区居委会和24个县、67个镇、223个村。调查对象为抽中样本住户中居住6个月以上的可以访问到的家庭内所有成员,通过培训合格的调查员入户进行家庭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民族、教育水平、职业、吸烟、饮酒、饮食习惯、每天睡眠时间和既往骨折史等。对于2014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期间发生骨折的调查对象,通过X线片及病历资料明确调查对象的骨折部位、受伤机制等信息。从数据库中抽取踝关节骨折的相关资料后,分析2014年我国踝关节骨折的发病率及危险因素。结果:中国居民骨折发病率调查共收集有效问卷512187份,其中踝关节骨折190人(193例),2014年我国踝关节骨折的发病率为37.1/100000人。踝关节骨折患者男96人,女94人,平均年龄46.7±17.6(487)岁。跌倒为最常见的受伤机制,占76.8%(146/190)。踝关节骨折最常见的受伤地点为家里和公路。根据职业分层统计,男性和女性均为学生人群踝关节骨折发病率最高,分别为62.1/100000和90.9/100000。根据年龄分层统计,男性80岁以上人群和女性6579岁年龄段人群踝关节骨折发病率最高,分别为75.2/100000和67.0/100000。单因素分析显示,对于男性,汉族、吸烟、饮酒、独居、平均睡眠时间少于7h/d和既往骨折史是踝关节骨折的危险因素,居住房屋向阳是保护性因素。对于女性,年龄、汉族、职业、饮酒、独居、平均睡眠时间小于7h/d、既往骨折史、绝经时间早和生育孩子多是踝关节骨折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对于男性,饮酒、独居者和平均睡眠时间少于7h/d发生踝关节骨折的风险分别增加1.86倍、5.05倍和1.72倍。对于女性,饮酒、独居者、既往骨折史和平均睡眠时间少于7h/d发生踝关节骨折的风险分别增加3.00倍、5.93倍、3.68倍和1.63倍。结论:2014年我国踝关节骨折发病率37.1/100000人,饮酒、独居和每天平均睡眠时间少于7小时是男性和女性发生踝关节骨折共同的危险因素。既往骨折史是女性人群踝关节骨折的危险因素。为了降低踝关节骨折的发病率,我们需要制定戒酒相关卫生政策,鼓励人们获得充足的睡眠。独居,尤其是有既往骨折史者更应注意预防发生骨折。第二部分中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踝关节骨折构成比的流行病学对比分析目的:调查我国踝关节骨折的流行病学分布特征,对比不同地区踝关节骨折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利用医学影像计算机存档与传输系统和病案查询系统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国东部地区35所医院、中部地区20所医院和西部地区28所医院诊治的踝关节骨折患者资料,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和骨折AO分型等数据。将东部35所医院的患者资料定为A组,中部地区20所医院患者资料定为B组,西部28所医院的患者资料定为C组,对比分析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骨折分型等数据。结果:共收集83所医院30258例踝关节骨折,年龄中位数为40,儿童1979例(6.54%),成人28279例(93.46%);男性18165例(60.03%),女性12093例(39.97%),男女比为1.50:1;骨折高发年龄段为4150岁(19.13%,5789/30258),男性为2130岁(21.94%,3985/18165),女性为5160岁(22.18%,2682/12093)。按儿童、青年、中年和老年分组,踝关节骨折高发组为青年组,占52.15%(15779/30258)。成人踝关节骨折按AO分型,44-A型骨折11252例(39.79%,11252/28279),44-B型骨折11130例(39.36%,11130/28279),44-C型骨折5897例(20.85%,5897/28279)。A组15632例,患者年龄中位数为41,男女比为1.41:1;B组8585例,患者年龄中位数为40,男女比为1.45:1;C组6041例,患者年龄中位数为38,男女比为1.89:1;三组患者性别构成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χ2=92.367,P<0.001),C组男女比高于A组和B组(P<0.001)。A组踝关节骨折患者年龄中位数高于B组和C组,B组踝关节骨折患者年龄中位数高于C组(P<0.001)。B组儿童组构成比高于A组和C组,C组青年组构成比高于A组和B组,A组中年组和老年组构成比高于B组和C组,B组中年组和老年组构成比高于C组(P<0.016)。A组和C组踝关节骨折高发类型为44-A型,B组踝关节骨折高发类型为44-B型。A组44-A型骨折构成比高于B组,C组44-B型骨折构成比低于A组和B组,C组44-C型骨折构成比高于A组和B组,B组44-C型骨折构成比高于A组(P<0.016)。结论:踝关节骨折多见于成人,男性多于女性,高发年龄段为4150岁,成人踝关节骨折高发骨折类型为44-A型。西部地区男女比高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踝关节骨折患者年龄中位数递减,东、中、西部地区中年组和老年组构成比递减,西部地区青年组构成比高于东、中部地区。西部地区44-C型骨折构成比最高,44-B型构成比最低。第三部分成人踝关节骨折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及危险因素的前瞻性多中心研究目的:手术部位感染是切开复位治疗踝关节骨折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可导致终生残疾和截肢等严重后果。本研究旨在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成人踝关节骨折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为预防踝关节骨折手术部位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前瞻性调查收集河北省二级以上25所医院2014年7月1日至11月14日期间手术治疗的成人骨折患者资料,筛选出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踝关节骨折纳入到本研究中。记录踝关节骨折患者的人口学特征、生活方式、基础疾病、实验室检查、手术相关信息、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和术后感染情况等方面的数据,分析踝关节骨折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共收集391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成人踝关节骨折患者,男性237例,女性154例,年龄中位数为44(1896岁)。21例发生SSI,发生率为5.37%(21/391)。391例患者中高能量损伤占41.94%,开放性骨折占17.39%,BMI≥28者占14.83%;SSI患者中高能量损伤占71.43%,开放性骨折占38.10%,BMI≥28的者占33.33%,3个变量未发生SSI与SS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BMI≥28、高能量损伤、开放性骨折、急诊手术、手术切口类型、预防性术中使用抗菌药物、HGB、TP是与SSI有关的变量(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急诊手术、高能量损伤、BMI≥28是踝关节骨折SSI的独立危险因素,预防性术中使用抗菌药物为保护性因素。结论:成人踝关节骨折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为5.37%,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为急诊手术、高能量损伤、BMI≥28,保护性因素为预防性术中使用抗菌药物。术前对高危患者积极采取措施,预防发生手术部位感染。
陈帆成,禹宝庆,施继飞,敖荣广,张旭,李得见,钱治[7](2018)在《新型可吸收螺钉与传统螺钉固定Lauge-Hansen 1型内踝骨折的三维有限元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聚L-乳酸等一类材料作为新型生物材料用于骨科领域,具有组织相容性好,可被组织吸收,无需二次手术,不与周围组织发生反应,而且可吸收材料的弹性模量接近骨骼,更有利于骨折愈合。然而目前的文献中尚未对可吸收螺钉的生物力学方面做较为充足的阐述。目的:利用现代计算机有限元分析技术探究新型可吸收螺钉用于固定Lauge-Hansen 1型内踝骨折固定的可行性。方法:利用CT原始数据建立简单内踝骨折模型,利用新型可吸收螺钉、新型金属螺钉以及传统金属螺钉进行固定,并导入有限元分析软件计算分析应力集中以及位移。结果与结论:(1)新型可吸收螺钉固定模型共有36 240个单元,7 660个节点,450 N压力下,螺钉最大应力为46.78 MPa,螺钉最大位移为0.239 mm,骨折远端最大位移0.248 mm;(2)新型金属螺钉固定模型共有36 240个单元,7 660个节点,450 N压力下,螺钉最大应力为46.49 MPa,螺钉最大位移为0.223 mm,骨折远端最大位移0.214 mm;(3)传统金属螺钉固定模型共有41 236个单元,8 121个节点,450 N压力下,螺钉最大应力为59.08 MPa,螺钉最大位移为0.182 mm,骨折远端最大位移0.207 mm;(4)新型可吸收螺钉用于Lauge-Hansen 1型内踝骨折的固定中,应力总体分布均匀,发生断钉可能性小;(5)实验验证了可吸收螺钉用于简单内踝骨折的生物力学可行性。对于临床医生而言,选择新型可吸收螺钉固定治疗Lauge-Hansen1型内踝骨折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选择。
赵家立[8](2018)在《带孔金属骨针钛缆张力带与克氏针钢丝张力带治疗内踝骨折的疗效对比》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比较带孔金属骨针钛缆张力带与克氏针钢丝张力带治疗内踝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资料完整的63例手术治疗闭合性内外踝骨折(旋后外旋型)的患者。将63例内外踝骨折患者按内踝治疗方法分成两组:A组共32例,行带孔金属骨针钛缆张力带固定,B组共31例,行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固定;患者外踝骨折统一行钛板及螺钉内固定(钛板及螺钉均由同一厂家生产)。两组患者接受的手术均由同一医师组治疗,不存在手术技巧及治疗方面的差异。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平均年龄、性别、手术当天踝关节肿胀程度、术中出血量、内踝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内踝骨折临床愈合时间、术后内踝是否发生内固定物刺破皮肤、张力带是否断裂、张力带是否脱套、克氏针或带孔金属骨针是否松动滑脱及术后内踝术区是否疼痛及存在异物感,并按AOFAS踝-后足评分标准评定术后踝关节疗效,同时评价术后内踝并发症发生率、疼痛发生率及舒适度。结果:63例均获随访12-18个月。两组患者平均年龄、性别、术前当天患侧踝关节肿胀程度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内踝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内踝骨折临床愈合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内踝并发症发生率方面:A组无并发症病例,内踝并发症发生率为0%;B组克氏针松动滑脱2例,张力带断裂1例,张力带脱套1例,无内固定物刺破皮肤病例,内踝并发症发生率为12.9%;A组术后内踝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小于B组(P<0.05)。术后12-18个月AOFAS踝关节功能评分:A组中优占28例,良占2例,中占2例,优良率为93.8%;B组中优占25例,良占4例,中占2例,优良率为93.5%;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内踝疼痛发生率:A组32例均无疼痛,术后内踝疼痛发生率为0%;B组无疼痛27例,轻度疼痛3例,中度疼痛1例,重度疼痛0例,术后内踝疼痛发生率为12.9%,A组术后内踝疼痛发生率明显小于B组(P<0.05)。术后舒适度:A组无疼痛病例,异物感2例,无不适30例,优良率为93.8%;B组疼痛4例,异物感5例,无不适22例,优良率为71.0%;A组术后舒适度明显优于B组(P<0.05)。结论:与传统克氏针钢丝张力带相比,带孔金属骨针钛缆张力带具有避免骨针松动滑脱、避免张力带脱套或断裂、对术区软组织激惹小等优点,是临床上治疗内踝骨折的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内固定方式。
赖俊辉[9](2018)在《关节镜辅助下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早期疗效对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关节镜辅助下治疗三踝骨折的早期临床观察,探讨其疗效及安全性,明确其优势,为设计关节镜辅助下治疗踝关节骨折临床路径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收集我院骨科2017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踝关节三踝骨折患者,采用简单随机的方法分为试验组(关节镜辅助下处理内踝、后踝,传统切开处理外踝)与对照组(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处理三踝)各15例,记录患者基本信息并收集数据,入院后完善AOFAS踝-后足评分、VAS评分及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口长度;术后第2周、12周随访,行AOFAS踝-后足评分、VAS疼痛评分,记录12周复查X光片情况并完善“三怀标准”评定;数据使用SPSS V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的处理并得出结论。结果:1.一般情况:分别比较术前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患肢(左、右),通过统计学分析得出两组患者基线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2.手术情况: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口长度、术中出血量,通过统计学分析试验组手术时间(142.13±46.45min)比对照组(175.40±46.10min)短,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84>0.05);试验组术口长度(11.58±0.98cm)比对照组(15.83±1.61cm)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1);试验组(47.40±7.48ml)术中出血量比对照组(59.87±12.37ml)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0<0.05)。3.AOFAS踝-后足评分:试验组和对照组组内术后第2周、第12周AOFAS踝-后足评分均较术前提高,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结果提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多变量方差分析结果,提示术前试验组AOFAS踝-后足(33.73±2.52)评分低于对照组(34.80±2.57),试验组与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2周试验组AOFAS踝-后足评分(85.33±3.79)明显高于对照组(79.86±7.4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两组AOFAS踝-后足评分试验组评分(93.26±3.86)高于对照组(89.26±4.7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计算两组随访结束(12周)与治疗前AOFAS踝-后足评分差值并进行组间差值比较,试验组(59.53±4.52)改变大于对照组(54.46±6.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VAS评分: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第2周、第12周VAS评分均较术前下降,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结果提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多变量方差分析结果,提示术前试验组VAS评分(5.95±0.43)低于对照组(6.14±0.65),试验组与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周VAS评分试验组(4.47±0.84)低于对照组(5.19±0.43)评分,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2周试验组VAS疼痛评分(2.56±0.64)低于对照组(2.78±0.59),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与治疗结束后(12周)VAS评分差值组间比较试验组(3.39±0.68)改善大于对照组(3.35±0.73),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总体疗效评价:术后第12周行疗效评价,试验组15例病例中优(12)、良(3)、可(0)、差(0);对照组12例病例中优(5)、良(10)、可(0)、差(0);试验组优秀率(80%)高于对照组(33.3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试验组早期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功能评分、优秀率高于对照组,说明关节镜辅助下治疗三踝骨折早期疗效优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能够更好的促进患者早期进行康复锻炼,提高生活质量。
许育东,王荣生,王伟雄,何立文,刘雄业[10](2017)在《经皮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内踝骨折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与经皮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内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骨科2013年11月至2016年3月治疗的单纯内踝骨折患者78例,将其分为切开复位内固定组39例(A组),经皮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组39例(B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后和12个月踝关节Kofoed评分,并记录术后6个月后两组患者骨折部位恢复的优良率。结果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踝关节Kofoed评分、骨折处愈合程度优良率B组高于A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踝关节Kofoed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两种方法均对单纯内踝骨折修复有较好疗效,不良反应少,但经皮空心加压螺钉法创伤更小,可降低感染率,能快速改善关节功能,效果明显。
二、可吸收螺钉治疗内踝骨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可吸收螺钉治疗内踝骨折(论文提纲范文)
(1)切开复位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单纯内踝骨折效果及安全性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
1.3 方法 |
1.3.1 术前 |
1.3.2 术中 |
1.3.3 术后 |
1.4 观察项目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 果 |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Kofoed评分比较 |
2.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
2.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
3 讨 论 |
(2)可吸收螺钉治疗不同类型的内踝骨折(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手术方法 |
三、观察指标 |
四、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讨论 |
(3)新型双钢板治疗旋后外旋型Ⅲ、Ⅳ度外踝骨折的短期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典型病例 |
参考文献 |
综述 踝关节骨折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4)关节镜辅助下治疗踝穴骨折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1.1 一般资料 |
2.1.2 诊断标准 |
2.1.3 纳入标准 |
2.1.4 排除标准 |
2.1.5 分型标准 |
2.1.6 主要仪器和设备 |
2.2 手术方法 |
2.2.1 术前病房准备 |
2.2.2 术前手术室准备 |
2.2.3 踝关节镜下辅助复位固定术 |
2.2.4 术后处理 |
2.3 术后随访 |
2.4 观察指标 |
第三章 结果 |
3.1 5例病例术中关节镜下诊疗情况 |
3.2 踝关节功能评分 |
3.2.1 5例病例术后踝关节VAS评分 |
3.2.2 5例病例术后踝关节AFOAS评分 |
3.2.3 5例病例术后踝关节Barid-Jackson评分 |
3.2.4 5例病例术后踝关节Iowa评分 |
3.2.5 5例病例术后Valderrabano-Hintermann评 |
3.3 踝关节韧带评分 |
3.3.1 5例病例术后踝关节韧带Povacz评分 |
3.3.2 5例病例术后踝关节韧带Good评分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后踝骨折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
中英文名称及缩略语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后外侧切口踇长屈肌内外不同间隙显露后踝的解剖学研究 |
引言 |
1 研究资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三种螺钉固定HaraguchiI型后踝骨折的有限元分析 |
引言 |
1.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新改良后外侧入路治疗后Pilon骨折的临床研究 |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全文总结 |
附录 |
参考文献 |
综述-后踝骨折的诊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踝关节骨折流行病学及成人踝关节骨折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踝关节骨折发病率及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中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踝关节骨折构成比的流行病学对比分析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成人踝关节骨折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及危险因素的前瞻性多中心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踝关节骨折分型、诊断和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新型可吸收螺钉与传统螺钉固定Lauge-Hansen 1型内踝骨折的三维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文章快速阅读: |
文题释义: |
0引言Introduction |
1对象和方法Subjects and methods |
1.1设计 |
1.2时间及地点 |
1.3对象 |
1.4方法 |
1.4.1获取CT图像 |
1.4.2重建三位模型 |
1.4.3模型修饰与装搭 |
1.4.4网格优化 |
1.4.5材料属性、参数赋值 |
1.4.6边界、约束设置以及载荷加载 |
1.4.7计算求解 |
1.5主要观察指标 |
2结果Results |
2.1新型可吸收螺钉固定组 |
2.2新型金属螺钉固定组 |
2.3传统金属螺钉固定组 |
3讨论Discussion |
(8)带孔金属骨针钛缆张力带与克氏针钢丝张力带治疗内踝骨折的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关节镜辅助下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早期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踝关节骨折分型 |
一、中医分型 |
二、西医分型 |
第二节 踝关节骨折中医治疗现状 |
一、治疗原则 |
二、治疗方案 |
第三节 踝关节骨折西医治疗现状 |
一、治疗原则 |
二、手术时机 |
三、手术切口选择 |
四、手术顺序 |
五、内固定选择 |
六、踝关节镜辅助运用 |
第四节 展望与总结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
一、病例来源 |
二、研究方案 |
三、统计分析 |
四、研究质量与伦理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一、基本情况 |
二、手术情况 |
三、两组患者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比较 |
四、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比较 |
五、两组患者总体优秀率比较 |
第三章 讨论 |
第一节 三踝骨折治疗方案 |
一、保守治疗 |
二、手术治疗 |
第二节 关节镜辅助治疗三踝骨折 |
一、踝关节镜下治疗内踝骨折 |
二、踝关节镜下治疗后踝骨折 |
三、踝关节镜的运用优势 |
第三节 研究结果分析 |
一、一般情况 |
二、手术情况 |
三、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 |
四、VAS疼痛评分 |
五、总体疗效比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附件 |
(10)经皮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内踝骨折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1.3 术后处理 |
1.4 评价指标 |
1.5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踝关节Kofoed评分比较 |
2.2 两组患者半年后随访骨折处愈合程度优良率比较 |
3 讨论 |
四、可吸收螺钉治疗内踝骨折(论文参考文献)
- [1]切开复位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单纯内踝骨折效果及安全性观察[J]. 叶强晴. 白求恩医学杂志, 2020(02)
- [2]可吸收螺钉治疗不同类型的内踝骨折[J]. 薛清佩,邹云涛,潘进贤,崔书豪.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0(01)
- [3]新型双钢板治疗旋后外旋型Ⅲ、Ⅳ度外踝骨折的短期疗效分析[D]. 肖飞. 南京医科大学, 2019(04)
- [4]关节镜辅助下治疗踝穴骨折的疗效分析[D]. 房岩. 延边大学, 2019(01)
- [5]后踝骨折的基础和临床研究[D]. 欧娈海. 广西医科大学, 2019(07)
- [6]踝关节骨折流行病学及成人踝关节骨折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因素研究[D]. 刘松.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7]新型可吸收螺钉与传统螺钉固定Lauge-Hansen 1型内踝骨折的三维有限元分析[J]. 陈帆成,禹宝庆,施继飞,敖荣广,张旭,李得见,钱治.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8(19)
- [8]带孔金属骨针钛缆张力带与克氏针钢丝张力带治疗内踝骨折的疗效对比[D]. 赵家立. 遵义医学院, 2018(01)
- [9]关节镜辅助下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早期疗效对比[D]. 赖俊辉.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2)
- [10]经皮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内踝骨折的临床分析[J]. 许育东,王荣生,王伟雄,何立文,刘雄业.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