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区精神卫生工作的困难与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马骁[1](2020)在《福利多元主义视角下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的可及性问题研究 ——以济南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居家养老服务作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基础内容,是当前国家扶持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核心和重点。“十三五”以来居家养老服务的制度覆盖面不断扩大、保障水平逐年提升,但当前服务体系满足目标人群需求的能力仍不高,城市老年人在多个服务项目上的整体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这反映了居家养老服务的“可及性”程度不理想,无法为潜在服务对象提供充分的进入服务体系的机会。服务的不可及主要与地方社会服务网络对人群设置的障碍有关,提高服务的可及性是一项供方的责任,有必要从服务供给的角度对服务可及性的困境及成因做出探讨。然而当前国内研究者对居家养老服务可及性问题的理论解读和实证研究较少,对政策实践中什么是居家养老服务的可及性、如何测量居家养老服务的可及性、如何确定影响服务可及性的因素等问题的解答欠缺理论指导。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补充国内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从服务供给的角度分析居家养老服务的可及性现状及成因,并为实践中改进相关政策执行的结果提供参考。本研究试图解答“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的供方组织结构如何影响服务的可及性?”这一研究问题,具体分为“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主体有哪些,他们在服务筹资、输送和规制中的角色是什么?”“现有供给模式下的居家养老服务可及性现状如何?”“多元主体参与供给的模式是如何对居家养老服务的可及性产生影响的?”“如何调整现有的多元主体供给结构以提高服务的可及性?”四个子问题。研究思路是借用“福利多元主义理论”的分析框架,对多元供给主体在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中的组织和行为方式,以及现有供给模式下的服务可及性现状和问题做出描述分析;并从服务供给的组织结构中探寻影响服务可及性问题的结构性成因,以为实践中改进相关政策执行的结构、过程和结果提供参考。本研究将山东省济南市作为实证研究的案例,主要通过深度访谈收集资料,采用质性研究的三级编码资料分析方法对研究问题作出解答。本研究的主要发现为:(1)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主体主要包括政府部门、市场组织和非营利组织,其中政府部门承担着服务筹资和规制责任,社会主体主要参与服务的输送。(2)居家养老服务的整体可及性较差,从可及性的“可获得性”“空间可达性”“适切性”和“可接受性”四个评价维度展开来看,这一问题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服务对象范围局限、服务项目与内容层次低,服务的可获得性较弱;专业性的需求评估手段和服务对象分类分级标准缺失,服务过程和内容的适切性不足。(3)在服务的筹资、输送和规制三个维度中,均发现了服务供给的组织结构对服务可及性产生影响的方式:服务的资金来源和筹资规模影响服务对象的资格条件、待遇标准以及社会主体参与服务输送的积极性,从而对服务的可获得性产生影响;服务输送主体的性质、能力和服务生产形式影响服务的内容和质量,对服务的可获得性、空间可达性、适切性和可接受性均能产生影响;缺少专业的需求评估手段和精确的服务分类分级的服务规制特征造成服务供给不足与资源浪费并存,对服务的适切性产生了影响。结合以上三个方面的研究发现,本研究得到的最终结论是:当前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主要采用了公共筹资、社会主体输送、公共规制的供给模式,这一供给模式下的资金规模有限、服务主体参与能力不足、资金和服务的规制手段粗糙,导致服务的整体可及性较弱。针对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在服务筹资方面提高市级财政资金的保障水平、拓宽服务资金的筹集渠道,在服务输送方面支持社会主体参与服务的分配、丰富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形式,在服务规制方面出台精准化的服务分类分级补贴方案、加强对服务质量的评估等政策建议。本研究补充了国内关于服务可及性概念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借用福利多元主义理论在国内居家养老服务领域开展的应用研究,研究结果对政策实践中有效评估标准的构建、有针对性地完善服务体系的组织架构、提升共建共享发展中老年群体的获得感、增强基本公共养老服务资源的均等分配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研究提出了几个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包括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与居家养老服务制度的衔接问题、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福利多元供给问题、服务使用者对服务供给的多元主体和可及性现状的评价问题、精细化的“可及性”量化指标的构建问题等,这些问题有待于开展后续研究得到解决。
余峰[2](2020)在《苏州市失智老人养老服务供给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失智症是一种多发于老年群体的慢性认知功能退化的疾病,通常被人们称之为老年痴呆症,患有失智症的老人群体常被称为失智老人,近年来失智老人的人数不断上升。由于失智症的不可治愈性和不可逆性,失智老人的独立生活和工作能力会逐步丧失,失智即意味着失能。因此失智老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比健康老人更加强烈也更加复杂。而当前我国对失智老人这一特殊群体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足,现有的养老服务供给常常难以满足失智老人的需求。轻中度的失智老人得不到早期的干预治疗,加剧了病情的发展,重度失智的老人缺乏专业的养老服务和照护,导致失智老人的晚年生活质量低下。本文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梳理了国内外失智老人养老服务相关的文献,了解了国内外对失智老人养老服务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以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长护险”试点城市苏州市进行实地调查,选取精神卫生中心、养老机构和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等地发放问卷以获取失智老人的基本情况和养老服务需求情况,根据问卷得出:失智老人的自理能力普遍较差,自理能力与年龄成反比;失智老人的照护人员以其配偶为主;失智老人对日常生活照料服务的需求尤为突出等情况。之后对苏州市有关失智老人养老服务的政策进行了整理和归纳,并辅以访谈的形式与不同供给主体包括政府、机构、社区和家庭成员进行对话。发现苏州市失智老人的养老服务供给问题主要为以下几点:(1)政府责任缺位,政策缺乏针对性;(2)缺乏科学的预防和评估机制;(3)人力资源不足,照护人员压力大;(4)精神慰藉服务供给不足。最后本文针对苏州市失智老人养老服务供给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即强化政府职能,完善养老服务政策;加强预防和心理干预,建立科学评估体系;整合资源,构建失智老人养老服务网络;以人为本,注重失智老人的精神慰藉需求。
唐菁阳[3](2020)在《民族地区政策执行的类型研究 ——以湘西州社区建设为例》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和社会管理体制的转轨,我国基层社会结构和社会管理服务体制发生了深刻变革。社区日渐成为社会群体的交汇点、社会矛盾的焦点和社会治理的着力点(?)。社区建设已被政府和学界认定为“社会治理的单元”。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社区建设的政策,涵盖了社区政权、社区组织、基层民主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社区服务等方面的内容。在政策引领下,我国各地出现了独具特色的社区建设典型,然而这些典型大都出现在沿海地区或长江流域等经济发达的地区,而民族地区的社区建设出现了诸多问题,诸如多元治理主体力量失衡,少数民族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意识不强,民族特殊性重视不足,民族倾向性资金投入缺乏,民族社区的贫困问题及空间分化,各民族居民之间的信任缺失等等。那么从政策执行的角度来观察社区建设,或者说,将社区建设相关政策作为一顶公共政策,民族地区又是如何执行这顶政策的呢?在执行过程中为什么会呈现出不同的执行类型?在不同的执行类型中,影响政策执行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不同的政策性质会导致不同的执行类型。所以,本文并运用类型学的方法,提出了“自主性”和“损失嵌入性”两个维度,它们的不同组合,形成了四种社区建设政策,即实质性规制政策、程序性政策、再分配政策与分配性发展政策,他们分别决定了四种执行类型,即合作执行、行政性执行、变通执行与探索性执行,从而构建出民族地区社区建设政策执行的分析框架。作为少数民族骨干计划的博士研究生,出于对家乡的热爱,也出于经验材料的可获得性,本研究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社区建设为研究对象,分别选取了湘西州的社区矫正、社区环境建设、社区低保、社区养老作为四种政策的执行案例。在每顶案例的撰写上,按照政策性质、政策背景与历史沿革、政策执行具体过程、政策执行绩效评价、政策执行逻辑的思路进行案例分析。本研究的结论是,在民族地区,实质性规制政策的执行难度较大,相关权力部门之间基于交易形成“合作执行”,政策执行呈现合作执行的类型;程序性政策的执行偏差往往是由于社区管理体制与社区资源出现了问题,基层官僚采取了行政性执行类型;再分配政策的执行过程最为复杂,政策失败的原因往往是“有产者”结成优势联盟,导致政策变通执行。分配性发展政策的执行取决于地方积极性与地方资源,往往呈现出探索性执行的行为模式。对于如何将这四种政策执行类型引向有效的执行,本文提出了如下路径。对于实质性规制政策,民族地区政府要充分运用自治权,提升自治能力,发挥宗教信仰、民族习惯法的作用,规范政策执行各主体的行动与衔接,使合作执行朝向实现政策目标的方向进行;对于程序性政策,要健全社区管理体制机制,建设统一的领导机构、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多元治理体系,同时也要在资金、规划、人力、技术等资源上继续加大投入;对于再分配政策,要从政策设计上降低自主空间,优化瞄准机制与信息管理系统,加强专顶救助政策的衔接,通过监督考核增加优势联盟的道德风险成本;对于分配性发展政策,要鼓励社会主体的参与,挖掘少数民族文化资源,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并且要加强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
黄广[4](2020)在《社区精神卫生领域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区精神卫生社会工作服务源起于西方经验,在我国地方实践中初见成效。2013年,世界卫生组织将精神卫生纳入综合行动计划,《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也正式实施。2015年,我国陆续颁布了一系列精神卫生政策,指导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和地方综合管理试点。运用政策链和政策群的分析框架梳理显示:我国精神卫生政策呈政府主导下,社区康复、社会组织参与和社会工作者培养探索的趋向。“全国-试点-全国”的政策路线需要对实践成效进行考察。本文提出精神卫生政策和实践的相关性研究假设,通过对全国和深圳市精神卫生试点政策施行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政策预设和实践成效的运行逻辑和合法性质一致性存在差异、政策试点已探索出政府购买精神卫生社会工作服务模式和管理机制、政府购买精神卫生社会工作服务的政策建设作用和现实推广意义还有待终期评估。2020年,世界卫生组织将落实各国行动计划的实施情况,全国也将对精神卫生工作规划和试点城市精神卫生经验进行终期评估。在新的历史周期,精神卫生政策群和政策链要吸收试点服务模式和工作机制,强化精神卫生“三社联动”,协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健康中国政策,建设本土化和现代化的现代公共精神卫生社会。
陈哲[5](2020)在《城市社区心理服务现状研究 ——以武汉市某社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将心理服务下放到社区,以社区为基础开展心理服务是近几十年来西方发达国家一直在走的路,因为取得了相较于传统模式更好的效果被各个国家所效仿。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民众的需求在不断提高,对于心理层面的需求也在逐渐显现。所以我们也应当适时地发展适应我国国情的社区心理服务。在精神卫生领域多年发展的基础上,国家近两年来也提出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探索建立社会心理服务模式和工作机制,其中对于基层社区的要求是综合多种力量,满足各类群众的各类需求,发挥好稳定社会心态的作用。这项工作尚处在试点阶段,很多未知还需要探索。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了这样一项研究,从社区居民、社会工作者、社会心理服务机构三个视角展现目前我国社区心理服务发展现状。本研究以武汉市洪山区张家湾街道的社区为样本开展调查研究。其中面向居民采用自编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问卷主要包含社区心理服务在居民心中的印象、居民对社区心理工作的参与情况、居民对心理服务的看法三方面内容。在两个不同的社区随机发放共回收317份。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心理服务机构负责人采用访谈的方式进行研究,访谈主要包含目前社区心理服务工作开展情况、对社区心理服务工作看法两方面内容。有4位社区工作者和3位机构负责人接受访谈。经过对问卷数据和访谈结果进行整理,得出如下的主要结果:(1)居民对于社区心理工作的开展不了解,在工作内容上51.7%的人知道社区有通过宣传栏开展宣传,而对于活动、讲座等工作不超过30%的人了解。在工作开展频率上42.8%的人选择不清楚,对于社区是否有工作场所开展心理工作也有46.1%的人选择不清楚。(2)现阶段居民对于心理服务的需求较低,仅有31.2%的人选择会向社区进行心理求助,有40.7%的人认为自己不需要心理服务,选择无所谓的也占到了 36.3%。(3)受调查居中49.8%的人极少参加或不会参加社区心理活动,在访谈中受访者谈到仅有约20%的居民参加过社区组织的有关活动,60.9%的人因为时间不合适,其次有35.3%的人因为不知道。(4)在对未来社区心理服务的期待上,居民的选择中占比最多的是“普及心理疾病知识”和“传授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心理知识”,分别占54.6%和47.3%。在访谈中7位受访者的期望是社区心理服务可以成为社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5)社区目前的心理服务内容主要是包含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在内的5项内容,服务内容主要源自于在日常工作中加入心理服务及居民需求。除现有工作外心理测评、人才队伍的培养、危机干预等8项工作是受访者认为可拓展的工作内容。(6)社区没有设置专门的岗位负责心理服务工作,而是由各部门的人兼任。社区心理服务经费同样是从各部门经费中支出而没有专门经费。社会心理服务机构提供服务的人员主要有职业从业者、高校教师、高校学生、组织培养人员4类。(7)社区的工作开展主要为计划制、任务制、项目制3种。在工作考核上主要为活动资料的检查、测评问卷、满意度调查3种。(8)对于目前社区心理服务开展存在的困难,7位受访者共同的观点是信息的传递及居民对心理服务接受度较低。关于如何解决,加大宣传及提高居民意识两项是受访者共同的看法,此外设置专职人员被4位受访社区工作者共同提及。依据调查,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将工作重点首先放在普及心理知识及服务队伍建设上,提高心理从业者的数量及质量,培育更多服务机构,调动社区居民参与到本社区服务中;(2)在工作开展中针对不同年龄、性别、收入的居民根据其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工作方式;(3)对于社区心理服务工作应进行整体设计,使之成体系,有连续性,突出社区心理服务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做到广覆盖,为良好社会心理氛围的构建做出重要贡献。
范珊琼[6](2020)在《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以深圳市福田区、龙岗区和南山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模式的探索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本文以社会工作者如何介入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模式为研究重点,在复元理论的指导下,重点研究国内外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模式主要做法;运用实地调查研究方法,研究深圳市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模式现状、现存问题、成因等;提出复元理念下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模式的方案设计目标,并在复元理念指导下,结合笔者在社区内介入精神障碍患者走向社区康复的个案服务;构建复元理念下社会工作者介入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模式。通过研究,本文认为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模式已取得一定成效,仍存在较大发展空间,需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本土化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模式。
孙碧竹[7](2019)在《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如何应老龄化带来的严峻挑战,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建设和发展的重要问题。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不断攀升,养老需求的不断膨胀,带来了养老金压力、医疗费用支出增加、家庭照顾人员不足等问题。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提出的重要举措,建立和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是维持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一项事关民生和国家发展的大事,是我国推进老龄工作、实现积极老龄化战略目标的重要一环,对于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但目前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并不完善,养老服务机制、养老服务方式以及养老服务内容等还存在较多问题,无法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本研究以养老服务机制、养老服务方式以及养老服务内容之间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成因以及对策为主线,对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展开研究。第一部分:导论(第一章、第二章)第一章,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综述及方法,根据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本研究的研究问题,并指出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第二章,相关概念和理论,界定了人口老龄化、老年人服务需求、养老服务、社会养老服务以及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等概念,重点阐述了积极老龄化理论、需求层次理论、福利多元理论、公共物品供给理论、新公共管理等理论内涵及其应用价值。第二部分:主要研究内容(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三章,从宏观层面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进行了描述分析,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需求侧角度对老年人口状况进行数据分析,从社会养老服务机制、方式和内容三个方面概括了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挑战。第四章,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机制、方式以及内容三方面分析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现状。从社会养老服务的法制、政策、理念、监管四个方面分析了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机制现状;从居家养老服务、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养老服务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方式现状;从社会养老服务的生活照料、经济援助、医疗保健和精神慰藉分析了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内容现状。第五章,分别从社会养老服务机制、方式和内容三个层面分析了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从养老服务机制来看,存在法制不健全、政策局限性、发展理念偏差、监管不完善等问题;从养老服务方式来看,存在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不足、社区养老服务供给效率较低以及机构养老发展结构失衡等问题,同时三种方式还存在发展不均衡,农村养老难、养老服务民间资本供给不足、养老服务专业人才供给循环不良等共性问题;从养老服务内容来看,生活照料、经济援助、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供给问题。第六章,剖析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问题的成因,主要围绕社会养老服务机制层面展开讨论。通过政策工具理论构建分析框架,将养老服务相关政策进行分类整理,从政府参与力度、养老服务供给方式以及养老服务内容三方面对养老服务政策进行量化研究,旨在对养老服务政策在政策工具选择配置中的现状进行客观评价,并为后续研究中政策优化路径提供理论依据。第三部分:经验借鉴和政策建议(第七章、第八章)。第七章,重点剖析了五种西方发达国家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模式,主要有高度市场化的美国模式、以社区照顾为中心的英国模式、有限政府责任的德国模式、以介护保险为特色的日本模式和社会福利的瑞典模式,总结发达国家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经验借鉴主要有:清晰的养老服务主体责任划分,完善的养老法制体系,专业的服务输送渠道和有效的监管与专业评估等。第八章,根据本研究结论提出完善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认为应从加快完善社会养老服务机制、强化居家养老服务的基础地位、提升社区养老服务的供给能力、扭转机构养老服务的不均衡格局、加大医疗资源供给力度、推进养老服务智能化、以及改善人才供给格局等方面出发完善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本论文主要有以下三处创新:首先,本研究提出了研究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分析框架。把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分为机制、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三个方面。并把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机制分为法制支持、政策指引、理念转变、监管变革四个重点领域,服务方式分为居家养老服务、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养老服务三种主要方式,服务内容分为生活照料、经济援助、医疗保健和精神慰藉四个主要内容。其次,本研究运用政策工具方法分析社会养老服务政策体系内容。把我国近十年内有关社会养老服务的政策进行整理分类,从政府参与力度、养老服务供给方式以及养老服务内容三维角度,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分析我国现行社会养老服务政策存在的问题及短板,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可参考模式。最后,目前我国学界以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为研究对象的成果极少,多数仅以养老服务体系中的某个要素进行了研究,内容庞杂而缺乏系统性。本研究在对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进行系统梳理的同时,结合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提出适时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改进策略。
陈文龙[8](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农村老年人是我国老年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且人数众多。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随着物质养老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日趋强烈。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既是满足农村老年人文化需求不断增长的现实途径又是提升他们生活质量的有效举措,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社会文明程度的外在体现。推动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能够形成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三农”事业的发展进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后,农村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更高更多。既要努力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又要努力满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农村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具体体现。论文突破以往研究背景较为单一的局限,将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置于农村地区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人口老龄化现象加剧、国家大力开展农村文化建设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多重背景下深入研究,充分凸显了新时代开展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论文以“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为主题,指出了其发展的历史前提与现实基础所在,全面回顾和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的发展变迁、内容形式、主要成就、重要作用和问题不足,强化了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的研究力度、提升了论文研究的深度与广度。论文选取了分别来自中国东、中和西部三个地区的、具有一定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三个个案,在对其进行深度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各自的经验做法,加强了论文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论文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四个层面,从机制与体制、文化与心理等方面,深入分析和探讨了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产生问题与不足的深层次原因。论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本着“研以致用”和“服务社会”的精神,结合当前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具有创新思维、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如从营造社会氛围、夯实物质养老基础、突出农村公共文化体系的为老服务功能、借助乡村振兴战略、寻找突破口和建立健全工作运行机制,以期推进新时代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在文章结尾部分,论文指出开展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具有其历史必然性,应借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以发挥其重要作用,并强调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带着深厚感情开展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此外,本部分也指出了研究的不足之处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杨竹卿[9](2019)在《上海市失独家庭社会扶助政策执行问题研究 ——以虹口区G街道为例》文中认为近些年来,随着失独家庭数量的增加,社会对失独家庭的关注也日益增长,失独家庭的研究逐渐成为我国人口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的热点。失独家庭作为特殊的弱势群体,理应得到政府与社会的广泛扶持和帮助。只有失独家庭的社会扶助政策被切实有效的执行,才能真正为失独家庭提供对接需求的帮助。同时也能够加强政府对于弱势群体的保障,从而维护社会和谐。上海失独家庭的扶助政策在全国范围来说是比较完善的,早在2007年国家人口计生委在10个省市试点推行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制度,上海就是其中之一。但上海也面临着很多困境,上海是全国率先推行响应计划生育政策的,且基于超大城市的规模,独生子女的数量和失独家庭的数量也较高,而且上海也是全国老龄化最严重的城市之一。失独家庭规模逐年上升,政府扶助政策难以满足失独家庭所面临的养老、医疗等一系列的问题。本文以上海市虹口区G街道失独家庭为例,通过案例分析和深度访谈等调研方法,运用公共政策互适模型结合社会嵌入理论对上海市和虹口区G街道失独家庭社会扶助的现状进行调查并分析,从上海市失独家庭扶助政策角度阐述该政策执行过程中的现实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探究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议。此项研究对于进一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打造有温度的服务型政府,完善失独家庭扶助政策的执行,从而帮助失独家庭走出阴霾重新回归社会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对虹口区G街道失独家庭扶助政策进行了认真分析后,发现存在以下的问题:一是扶助政策执行缺乏一定的弹性;二是政策执行主体未形成合力;三是扶助政策执行的方法尚未完善;四是扶助政策执行中存在重数据轻质量的倾向;五是政策执行人员职业化程度较低;六是失独关爱项目缺少定期执行评估。探究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供给不足造成制度嵌入失效、目标群体参与度限制政策执行力度、外界环境影响了扶助政策执行效果、政府与社会的合作缺乏规范的框架、失独家庭缺少合理的渠道传递自身需求。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完善失独家庭社会扶助的对策:一是出台失独相关法律并细化现有扶助政策文本;二是以政府为主进行统筹协调,开展多方面的扶助模式;三是完善失独家庭扶助政策的执行方式;四是提高失独扶助政策执行过程中的精准度和针对性;五是加强培训,提升从事失独家庭扶助政策执行人员的职业素养;六是对于扶助政策执行的效果制定科学全面的绩效评估机制。
张登利[10](2019)在《中国居家养老服务的支持性政策研究》文中指出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强顶层设计,构建以人口战略、生育政策、就业制度、养老服务、健康保障、人才培养、环境支持、社会参与等为支撑的人口老龄化应对体系是完善当前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目标。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亟需完善当前的支持性政策,要真正实现“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目标,在加大政府和社会资本投入的同时需要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的家庭和社区支持体系,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和服务设施。本研究基于供需关系的研究视角,利用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民政年鉴、社会服务发展和统计公报、经济普查公报、人口普查公报、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等统计数据,综合运用“新公共管理理论”、“福利多元理论”、“政策工具理论”为理论指导,采用文献研究、定性与定量研究、综合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沿着“规范研究——实证研究——对策研究”的研究思路,以“居家养老服务支持性政策缺失——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不平衡——居家养老服务支持性政策体系构建”的分析框架展开研究。从历史发展进程角度梳理中国居家养老服务支持性政策发展历程发现,新中国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取得了显着成效。主要表现出政策客体逐渐扩大、养老服务项目内容日益丰富、居家养老方式地位日益凸显、市场型和动员型政策工具成为主流、政策效果以服务质量为导向等显着特点。同时,在老龄化、城镇化、空巢化等新形势下,也表现出“居家养老为基础”的地位亟需政策巩固,“社区为依托”的制度化政策机制缺失,“机构为补充”的弱自主性和强依附性。通过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定量计算和需求预测分析,对比居家养老服务供给水平及供给预测定量计算及其影响因素显着性分析,认为我国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总量与供给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总量大,供给水平有限,关键原因在于居家养老服务缺失有效的政策支持。主要表现为养老服务经费与实际需求不对等;专业人员与服务需求差距大;社会组织与社会需求不匹配;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能力不强。居家养老服务支持性政策体系的财税政策、人力资源、社会组织、老龄产业四大要素之间具有较强的内在关联性。财税政策是发展养老服务中政府财政责任的重要工具,是政府政策支持体系的核心,是居家养老服务长效发展的实现路径;作为一项准公共服务,如何提供足够的专业人才以满足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人力需求是政府必须直面的问题,也是其居家养老政策支持体系构建中的核心意涵;社会组织作为重要的供给主体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管理与递送,在面对老年人多元需求时能够弥补国家、市场和家庭在养老服务方面的不足;老龄产业发展是提升居家养老服务质量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居家养老服务向广度、深度和规范化迈进的保障。支持性政策体系是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制度保障,完善支持性政策体系应遵循以下理念原则:坚持老年人主体需求是政策支持体系的基本原则;人与财是居家养老服务有效发展的基础与核心;社会组织、资本市场参与保障居家养老服务可持续发展,政策支持主体和相关政策支持主体之间应通力合作、互补联动。中国居家养老服务支持性政策体系的完善,应强化政府在居家养老中的主导作用,综合运用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形成财税支持体系,从而多层面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居家养老服务人力资源支持政策应通过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志愿者队伍建设和家人三方面的支持来保证居家养老的服务供给;应整合社会力量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政府在进行居家养老服务制度建设时,应通过广泛的汲取、挖掘、开拓社会资源,发展多元供给的综合养老服务体系;应积极探索撬动社会资本参与的政策支持,有效发挥财政资金对民间投资的撬动作用,探索政府与民间资本的多种合作方式,完善优惠政策,并有针对性地培育居家养老老龄产业发展。
二、社区精神卫生工作的困难与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社区精神卫生工作的困难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福利多元主义视角下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的可及性问题研究 ——以济南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问题及意义 |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概念界定 |
一、居家养老服务 |
二、服务的可及性 |
第三节 理论视角: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
第四节 文献回顾 |
一、居家养老服务的定义 |
二、服务可及性的定义和维度 |
三、养老服务可及性问题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
四、国内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的可及性现状 |
五、福利多元主义理论的相关研究 |
第五节 研究方法 |
一、资料的搜集方法 |
二、资料的分析方法 |
第二章 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的多元主体供给模式 |
第一节 居家养老服务的筹资 |
一、筹资主体和资金来源 |
二、筹资水平 |
第二节 居家养老服务的输送 |
一、服务的采购 |
二、服务的分配 |
三、服务的生产 |
第三节 居家养老服务的规制 |
一、对服务资金的规制 |
二、对服务输送的规制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的可及性 |
第一节 服务的可获得性 |
一、服务对象的资格条件和待遇标准 |
二、可获得的服务项目和内容 |
第二节 服务的空间可达性 |
第三节 服务的适切性 |
第四节 服务的可接受性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的多元主体供给对服务可及性的影响 |
第一节 筹资方式对服务可及性的影响 |
一、公共资金投入规模与服务对象的待遇资格 |
二、筹资渠道与社会主体的供给能力 |
第二节 输送模式对服务可及性的影响 |
一、分配主体的工作方式与服务信息的可获得性 |
二、生产主体的特征与服务内容的可获得性 |
第三节 规制特征对服务可及性的影响 |
一、规制标准与服务分配的适切性 |
二、规制思路与社区服务设施的适配性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国际经验借鉴:加拿大居家养老服务可及性案例分析 |
第一节 加拿大居家养老服务的多元福利供给 |
一、加拿大社会服务多元福利供给模式的历史演进 |
二、加拿大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主要内容 |
三、加拿大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结构 |
第二节 加拿大BC省的“在家更好”居家养老支持项目分析 |
一、服务供给中的多元主体参与 |
二、服务的可及性概况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提高城市居家养老服务可及性的政策建议 |
第一节 加强服务的资金筹措 |
一、提高市级财政资金的保障水平 |
二、拓宽服务资金的筹集渠道 |
第二节 改进服务的输送方式 |
一、支持社会主体参与服务的分配 |
二、丰富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 |
第三节 调整服务的规制措施 |
一、出台精准化的服务分类分级补贴方案 |
二、强化对服务质量的评价措施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讨论 |
第一节 研究发现和结论 |
第二节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访谈对象的编号与身份 |
附录2 资料分析中的三级编码举例 |
附录3 民政部门工作人员的访谈提纲 |
附录4 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的访谈提纲 |
附录5 居家养老第三方服务组织工作人员的访谈提纲 |
附录6 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的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苏州市失智老人养老服务供给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现实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一) 国内研究综述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三) 现有研究评述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三) 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工具 |
一、相关概念 |
(一) 失智老人 |
(二) 养老服务 |
(三) 养老服务需要与需求 |
(四) 养老服务供给 |
二、理论工具 |
(一) 社会正义理论 |
(二) 马斯洛需求理论 |
(三) 公共选择理论 |
第二章 苏州市失智老人养老服务需求现状 |
一、苏州市概况 |
二、苏州市失智老人养老服务需求分析 |
(一) 失智老人基本情况分析 |
(二) 失智老人养老方式选择分析 |
(三) 日常生活照料服务需求情况 |
(四) 医疗护理服务需求情况 |
(五) 精神慰藉服务需求情况 |
第三章 苏州市养老服务供给情况 |
一、养老服务资源情况 |
二、养老服务制度供给情况 |
三、失智老人养老服务供给情况 |
(一) 机构养老服务供给现状 |
(二) 社区养老服务供给现状 |
(三) 居家养老服务供给情况 |
第四章 失智老人养老服务供给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一、政府责任缺位,政策缺乏针对性 |
二、缺乏科学的预防和评估机制 |
三、人力资源不足,照护人员压力大 |
四、精神慰藉服务供给不足 |
第五章 完善苏州市失智老人养老服务供给的对策建议 |
一、强化政府职能,完善养老服务政策 |
二、加强预防和心理干预,建立科学评估机制 |
三、整合资源,构建失智老人养老服务网络 |
四、以人为本,注重失智老人的精神慰藉需求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附录 |
后记 |
(3)民族地区政策执行的类型研究 ——以湘西州社区建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选题缘起与选题意义 |
(一) 选题缘起 |
(二) 选题意义 |
1. 理论意义 |
2. 现实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 政策类型与政策执行 |
(二) 民族地区政策执行相关研究 |
1. 民族地区政策执行的特殊性 |
2. 民族地区政策执行的经验与对策 |
(三) 民族地区社区建设相关研究 |
1. 国外关于民族地区社区建设的研究 |
2. 国内关于民族地区社区建设的研究 |
(四) 社区建设政策相关研究 |
(五) 相关研究述评 |
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一) 研究内容 |
(二) 研究方法 |
(三) 技术路线 |
(四)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民族地区社区建设政策执行分析框架 |
一、概念界定 |
(一) 社区建设与社区建设政策 |
1. 社区建设 |
2. 社区建设政策 |
(二) 政策执行及社区建设政策执行 |
(三) 民族地区 |
二、民族地区社区建设政策执行的分析框架与案例选择 |
(一) 理论根基 |
1. 行动者的参与:利益相关者理论 |
2. 政策执行中的央地关系:戈金的府际间政策执行沟通模型 |
3. 民族社区建设的价值内核:民族区域自治理论 |
(二) 民族地区社区建设政策执行的分析框架 |
1. 分析框架的构建 |
2. 基本假设 |
(三) 案例选择 |
1. 湘西简介 |
2. 政策案例的选取 |
第三章 实质性规制政策的执行类型分析:以湘西州社区矫正为例 |
一、作为实质性规制政策的社区矫正政策 |
(一) 实质性规制政策 |
(二) 我国社区矫正的政策背景与历史沿革 |
1. 社区矫正的勃兴 |
2. 社区矫正的历史沿革 |
二、湘西州社区矫正政策执行过程 |
(一) 湘西州社区矫正机构体系 |
(二) 各行动主体的权力资源 |
(三) 社区矫正中官方政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动 |
(四) 案例说明 |
1. 社区矫正人员重犯的化解 |
2. 社区矫正人员规范训练 |
(五) 湘西州社区矫正政策执行的绩效评价 |
三、湘西州社区矫正政策执行类型分析 |
(一) 社区矫正政策的损失嵌入性和自主性 |
1. 社区矫正政策具有较强的损失嵌入性 |
2. 社区矫正政策具有较弱的自主性 |
(二) 湘西州社区矫正政策执行逻辑:合作执行 |
四、小结与政策建议 |
第四章 程序性政策的执行类型分析:以湘西州社区环境建设为例 |
一、作为程序性政策的社区环境建设 |
(一) 程序性政策 |
(二) 社区环境建设的背景及历史沿革 |
1. 社区环境建设的时代背景 |
2. 社区环境建设的实践历程 |
二、美丽湘西在社区中的执行 |
(一) 社区管理体制 |
(二) 资源支撑 |
(三) GD社区建设美丽湘西的政策过程 |
1. GD社区环境建设面临的挑战 |
2. GD社区环境建设的主要行动 |
3. GD社区环境建设的经验 |
(四) 社区开展美丽湘西建设工作评价 |
1. 社区开展美丽湘西工作效果评价体系简述 |
2. 社区开展美丽湘西工作评估过程 |
3. 社区开展美丽湘西工作评估结果分析 |
三、湘西州社区环境政策执行类型分析 |
(一) 美丽湘西政策的损失嵌入性与自主性 |
1. 美丽湘西政策具有较低的损失嵌入性 |
2. 美丽湘西政策具有较低的自主性 |
(二) 社区建设美丽湘西的行动逻辑:行政性执行 |
1. 管理体制机制在社区建设美丽湘西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 |
2. 资源支撑不足限制了美丽湘西的有效执行 |
四、小结与政策建议 |
第五章 再分配政策的执行类型分析: 以湘珏州社区低保政策执行为例 |
一、作为再分配政策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
(一) 再分配政策 |
(二) 农村低保制度的政策演进过程 |
二、湘西州农村社区低保运行过程 |
(一) 湘西农村社区低保政策的执行类型 |
(二) 农村社区低保政策执行过程一以D社区为例 |
(三) 湘西州农村社区低保政策执行效果评价 |
1. 指标体系的设计 |
2. 选取区域、数据的获取与基本信息 |
3. 湘西州农村社区低保政策执行绩效结果 |
三、湘西州农村社区低保政策执行类型分析 |
(一) 社区低保政策的损失嵌入性与自主性 |
1. 社区低保政策具有较强的损失嵌入性 |
2. 社区低保政策具有较强的自主性 |
(二) 湘西社区低保政策行动逻辑:变通执行 |
1. 农村社区低保政策执行中各利益相关者的道德风险 |
2. 优势联盟的形成及影响 |
四、小结与政策建议 |
第六章 分配性发展政策的执行类型分析:以湘西州社区养老为例 |
一、作为分配性发展政策的社区养老政策 |
(一) 分配性发展政策 |
(二) 社区养老的政策历程 |
二、湘西州社区养老政策执行过程 |
(一) 福利供给者的职责发挥与探索性行动 |
(二) 社区养老服务递送项目案例:从老年饭桌到社区养老服务驿站 |
(三) 湘西州社区养老政策执行效果评价 |
1. 指标体系的设计 |
2. 选取区域、数据的获取与基本信息 |
4. 老年人对社区养老服务的评价 |
5. 对社区养老供给工作的评价 |
6. 湘西社区养老政策执行效果分析 |
三、湘西州社区养老政策执行类型分析 |
(一) 社区养老政策的损失嵌入性与自主性 |
1. 社区养老政策具有较低的损失嵌入性 |
2. 社区养老政策具有较高的自主性 |
(二) 湘西社区养老政策行动逻辑: 探索性执行 |
1. 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对政策执行的影响 |
2. 资源配置对社区养老服务的影响 |
四、小结与政策建议 |
第七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一、比较案例总结 |
二、对未来研究的思考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附录一: 社区田野调查访谈提纲 |
附录二: 问卷调查 |
附录三: GD社区田野调查报告 |
一、GD社区简介 |
二、GD社区之发现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社区精神卫生领域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研究背景 |
1.1.2 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研究意义 |
1.2 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概念界定 |
1.2.1 精神康复者 |
1.2.2 社区康复 |
1.2.3 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 |
1.2.4 精神卫生社会工作者 |
1.3 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相关研究 |
1.3.2 国内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相关研究 |
1.4 研究假设与验证方法 |
1.4.1 研究假设 |
1.4.2 验证方法 |
第2章 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政策解读 |
2.1 精神卫生政策抽象分析 |
2.1.1 精神卫生政策群和政策链 |
2.1.2 精神卫生政策的运行机制 |
2.2 精神卫生政策开展的主要场所 |
2.2.1 服务对象在社区 |
2.2.2 资源投放进社区 |
2.3 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政策的组织方式 |
2.3.1 自上而下政府购买服务 |
2.3.2 自下而上社会组织参与 |
2.4 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政策的人力资源 |
2.4.1 社区精神卫生社工队伍建设 |
2.4.2 社区精神卫生社工人才培养 |
第3章 政府购买社会工作开展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政策实践 |
3.1 综合服务管理服务试点申报 |
3.1.1 综合服务管理试点申报方案 |
3.1.2 综合服务管理试点编制提纲 |
3.2 综合管理服务试点工作情况通报 |
3.2.1 综合管理试点工作管理机制 |
3.2.2 综合管理试点工作服务体系 |
3.3 社会工作嵌入社区精神卫生服务进程 |
3.3.1 社会工作嵌入社区精神卫生服务过程 |
3.3.2 社会工作嵌入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前景 |
3.4 典型试点城市政府购买社区精神卫生社会工作服务介绍 |
3.4.1 北京市购买社区精神卫生社会工作服务政策实践 |
3.4.2 上海市购买社区精神卫生社会工作服务政策实践 |
3.4.3 厦门市购买社区精神卫生社会工作服务政策实践 |
3.4.4 深圳市购买社区精神卫生社会工作服务政策实践 |
第4章 社区精神卫生政策实践中的服务模式与管理机制探索 |
4.1 深圳市F区精神卫生服务政策调研 |
4.1.1 深圳市F区精神卫生服务需求情况 |
4.1.2 深圳市F区精神卫生服务供给情况 |
4.2 深圳市政府购买精神卫生社会工作服务政策部署 |
4.2.1 深圳市精神卫生工作规划 |
4.2.2 深圳市精神卫生社工培育 |
4.3 试点城市政府购买精神卫生社会工作服务模式研究 |
4.3.1 项目生命周期模式 |
4.3.2 精神卫生服务一体化模式 |
4.3.3 三级医疗服务模式 |
4.3.4 社区“五位一体”服务模式 |
4.3.5 主动式社区康复模式 |
4.4 试点城市政府购买精神卫生社会工作管理机制研究 |
4.4.1 社工人才培养机制 |
4.4.2 队伍日常管理机制 |
4.4.3 服务状况存档机制 |
4.4.4 综合管理协调机制 |
4.4.5 稳定队伍激励机制 |
第5章 完善社区精神卫生社会工作服务政策的对策建议 |
5.1 加快新时期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政策发布 |
5.1.1 现行精神卫生政策 |
5.1.2 新时期精神卫生政策 |
5.2 制定融合综合试点服务模式和管理机制政策 |
5.2.1 服务模式和管理机制的政策借鉴意义 |
5.2.2 在政策中融入试点服务模式和管理机制 |
5.3 立足市情省情进行试点服务政策推广和宣传 |
5.3.1 整合地方政府多元服务模式 |
5.3.2 开展试点城市服务模式政策推广宣传 |
5.4 实现社区精神卫生本土化、现代化 |
5.4.1 进行社区精神卫生本土化建设 |
5.4.2 实现社区精神卫生现代化发展 |
第6章 结论、讨论和建议 |
6.1 结论 |
6.2 讨论 |
6.3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相关人员访谈提纲 |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
致谢 |
(5)城市社区心理服务现状研究 ——以武汉市某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社区 |
2.1.2 心理服务 |
2.2 社区心理服务的理论基础 |
2.3 社区心理服务的出现及其在世界各国的发展情况 |
2.3.1 起源与发展 |
2.3.2 各国家和地区服务建设情况及特点 |
2.3.3 对社区心理服务实践的研究及现有服务中的不足 |
2.4 国内社区心理服务研究综述 |
2.4.1 社区心理服务模式的探讨和实践经验介绍 |
2.4.2 社区心理服务工作开展情况 |
2.4.3 精神疾病患者及其家属的社区照护和某种疗法在社区的实践 |
2.4.4 面向居民的需求、满意度、心理健康状态等调查 |
2.5 文献总结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内容 |
3.3 研究对象 |
3.4 研究方法 |
3.5 研究工具 |
3.6 研究过程 |
3.7 数据统计 |
4 社区心理服务现状调查结果 |
4.1 居民对社区心理服务的参与及认识情况 |
4.1.1 受调查居民样本分布情况 |
4.1.2 社区心理服务在居民心中的印象 |
4.1.3 居民对于社区心理工作的参与情况 |
4.1.4 居民对于心理服务的看法 |
4.1.5 社区心理健康工作水平与居民选择的关系 |
4.2 对社区工作者及社会组织负责人访谈结果 |
4.2.1 当前社区心理服务工作开展情况 |
4.2.2 社区工作者及社会组织工作人员对社区心理工作的看法 |
4.2.3 访谈结果简表 |
5 讨论 |
5.1 现有工作的优势与不足 |
5.1.1 优势 |
5.1.2 不足 |
5.2 民众需要怎样的心理服务 |
5.3 怎样的工作制度适合于社区 |
5.4 社区心理服务应扮演怎样的角色 |
6. 建议 |
6.1 让普及心理知识及建设心理服务队伍成为工作重点 |
6.2 针对不同居民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
6.3 建立适合社区的心理服务工作机制 |
7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居民对社区心理服务的参与及认识情况问卷 |
附录2: 访谈提纲(社区工作人员版) |
附录3: 访谈提纲(社会组织工作人员版) |
致谢 |
(6)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以深圳市福田区、龙岗区和南山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人数不断增加 |
1.1.2 各级政府重视社区精神卫生服务 |
1.1.3 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模式尚未成熟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回顾 |
1.3.1 国内研究综述 |
1.3.2 国外研究综述 |
1.3.3 文献综述总结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1.4.1 严重精神障碍 |
1.4.2 社区精神卫生服务 |
1.4.3 精防社工 |
1.5 理论基础 |
1.6 研究设计 |
1.6.1 研究方法 |
1.6.2 研究内容 |
第2章 深圳市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模式现状 |
2.1 深圳市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模式发展概况 |
2.2 深圳市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模式内容特征 |
2.2.1 价值理念和理论基础:政府协同治理 |
2.2.2 管理机制和运作机制:分级管理体系 |
2.2.3 职责范围和服务内容:社区关爱帮扶 |
2.2.4 服务对象和服务方法:质控考核指标 |
2.2.5 结构功能和经费来源:紧急救治送院 |
2.3 深圳市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模式现存问题 |
2.3.1 在服务理念上存在的不足 |
2.3.2 在运作和管理机制上存在的不足 |
2.3.3 在部门协作中存在的不足 |
2.3.4 在质控考核指标中存在的不足 |
2.3.5 在结构功能中存在的不足 |
2.4 深圳市社会工作精神卫生服务模式现存问题原因分析 |
2.4.1 在价值理念和理论防治为本的价值理念和协同治理理论错位 |
2.4.2 管理机制单一和运作机制困境并存 |
2.4.3 职责范围不明确和服务内容缺失 |
2.4.4 工作人员局限性强和服务方法非专业化 |
2.4.5 结构化功能断层和经费弹性化不足 |
第3章 复元理念下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模式方案设计 |
3.1 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模式的复元理念运用 |
3.1.1 社区层面 |
3.1.2 社区精神障碍患者层面 |
3.2 复元理念下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模式的方案设计目标 |
3.2.1 优化现阶段管理理念,融入服务理念 |
3.2.2 组织社区关爱帮扶小组会议,发挥其作用 |
3.2.3 加强社区关爱帮扶小组内部联结 |
3.2.4 体现个案成效,作为质控考核指标 |
3.2.5 及时对接出院的精神障碍患者,建立专业关系 |
3.3 复元理念下社会工作介入的具体方案 |
3.3.1 为精神障碍患者提供个案服务,促进其康复 |
3.3.2 开展社区精神健康宣传活动,改善其认知 |
3.3.3 开展家属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其家属监护能力 |
3.3.4 对精神障碍患者进行分级管理,体现降级成效 |
第四章 复元理念下社会工作介入精神障碍患者走向社区康复的个案服务 |
4.1 个案服务社区介绍 |
4.1.1 X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发展概况 |
4.1.2 X社区精神卫生服务资源 |
4.2 个案服务基本情况 |
4.2.1 个案服务来源 |
4.2.2 个案服务理念和理论 |
4.2.3 个案生命历程 |
4.2.4 个案家庭情况 |
4.2.5 个案社会人际交往情况 |
4.3 个案问题产生和分析 |
4.3.1 个案“豪仔”问题 |
4.3.2 个案“豪仔”问题原因分析 |
4.4 个案服务计划 |
4.4.1 个案服务计划目标 |
4.4.2 个案服务进度安排 |
4.5 个案服务社区康复过程 |
4.5.1 与个案服务对象建立专业关系 |
4.5.2 评估个案服务对象问题 |
4.5.3 和个案服务对象一起制定计划 |
4.5.4 介入个案服务对象过程 |
4.5.5 个案服务成效 |
4.6 个案服务反思 |
4.6.1 个案服务工作理念 |
4.6.2 个案服务工作目标 |
4.6.3 个案服务工作方法 |
4.6.4 个案服务工作途径 |
4.6.5 个案服务实践探索模式 |
4.7 复元理念下社会工作介入精神障碍患者走向社区康复的个案服务总结 |
4.7.1 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层面 |
4.7.2 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精神障碍患者层面 |
第5章 构建复元理念下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模式 |
5.1 复元理念下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模式发展概况 |
5.2 复元理念下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模式特征 |
5.2.1 依托复元理念,以社工为本位的价值理念 |
5.2.2 合作机制并存,完善社区服务 |
5.2.3 康复为主:预防、介入和治疗一体化 |
5.2.4 形成社工服务氛围,发挥专业优势 |
5.2.5 打造“绣花针”角色,激活社区资源 |
5.3 明确复元理念下社会工作在卫生服务模式的角色 |
5.3.1 倡导者角色:转变政府防治理念,由防治转为服务 |
5.3.2 资源链接者角色:链接社区资源,解决服务对象多重需要 |
5.3.3 个案管理者角色:提供直接和间接服务 |
5.3.4 协调者角色:实现精神障碍患者出入院专人对接 |
5.3.5 服务提供者:保护服务对象隐私化 |
5.4 复元理念下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模式推进 |
5.4.1 打造社区多元协作专业服务团队 |
5.4.2 促进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模式实践和理论发展 |
5.4.3 加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力度 |
5.4.4 促进中国本土化社区精神卫生模式发展 |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
6.1 研究结论 |
6.1.1 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模式已经取得一定成效 |
6.1.2 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模式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
6.2 研究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内涵的相关研究 |
1.2.2 社会养老服务机制的相关研究 |
1.2.3 社会养老服务方式的相关研究 |
1.2.4 社会养老服务内容的相关研究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基本概念和主要理论 |
2.1 基本概念 |
2.1.1 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服务需求 |
2.1.2 养老服务与社会养老服务 |
2.1.3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
2.2 主要理论 |
2.2.1 内外部需求的理论分析 |
2.2.2 供给侧理论的逻辑演进 |
第3章 我国人口老龄化及其对社会养老服务的挑战 |
3.1 人口老龄化状况 |
3.1.1 人口老龄化特点 |
3.1.2 人口老龄化原因 |
3.2 老年人口状况 |
3.2.1 老年人口的构成 |
3.2.2 老年人家庭规模 |
3.2.3 老年人经济收入水平 |
3.2.4 老年人健康状况 |
3.3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养老服务的挑战 |
3.3.1 对养老服务机制的挑战 |
3.3.2 对养老服务方式的挑战 |
3.3.3 对养老服务内容的挑战 |
第4章 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现状 |
4.1 社会养老服务机制的发展现状 |
4.1.1 法制建设 |
4.1.2 政策规划 |
4.1.3 理念转变 |
4.1.4 监管变革 |
4.2 社会养老服务方式的发展现状 |
4.2.1 居家养老服务 |
4.2.2 社区养老服务 |
4.2.3 机构养老服务 |
4.3 社会养老服务内容的发展现状 |
4.3.1 生活照料 |
4.3.2 经济援助 |
4.3.3 医疗保健 |
4.3.4 精神慰藉 |
第5章 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
5.1 社会养老服务机制的问题 |
5.1.1 社会养老服务法制不健全 |
5.1.2 社会养老服务政策存在局限性 |
5.1.3 社会养老服务发展理念有偏差 |
5.1.4 社会养老服务监管不完善 |
5.2 社会养老服务方式的问题 |
5.2.1 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不足 |
5.2.2 社区养老服务信息传递不畅 |
5.2.3 机构养老服务结构失衡 |
5.2.4 社会养老服务方式的共性问题 |
5.3 社会养老服务内容问题 |
5.3.1 生活照料使用率低 |
5.3.2 经济援助水平较低 |
5.3.3 医疗保健与养护服务融合不畅 |
5.3.4 精神慰藉缺失严重 |
第6章 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问题的成因分析 |
6.1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问题成因分析的理论基础 |
6.2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问题成因的分析框架 |
6.2.1 X-Y-Z三维分析模型 |
6.2.2 基于政府力量与社会力量的二维分析模型 |
6.2.3 养老服务政策文本选择及编码 |
6.3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问题成因的分析结果 |
6.3.1 政策工具维度的分析结果 |
6.3.2 政策工具类型分析 |
第7章 发达国家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的经验借鉴 |
7.1 发达国家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模式 |
7.1.1 高度市场化的美国模式 |
7.1.2 以社区照顾为中心的英国模式 |
7.1.3 有限政府责任的德国模式 |
7.1.4 以介护保险为特色的日本模式 |
7.1.5 社会福利主义的瑞典模式 |
7.2 发达国家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经验借鉴 |
7.2.1 清晰的养老服务主体责任划分 |
7.2.2 完善的养老法制体系 |
7.2.3 专业的服务输送渠道 |
7.2.4 有效的监管与专业评估 |
第8章 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 |
8.1 研究结论 |
8.2 对策建议 |
8.2.1 重点加快完善社会养老服务机制 |
8.2.2 强化居家养老服务的基础地位 |
8.2.3 提升社区养老服务的供给能力 |
8.2.4 扭转机构养老服务的不均衡格局 |
8.2.5 持续加大医疗资源供给力度 |
8.2.6 大力推进养老服务智能化 |
8.2.7 改善人才供给格局,变不良循环为可持续发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2013-2018 年我国社会养老服务相关政策一览表 |
作者简介及在学校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1.1.1 问题缘起 |
1.1.2 研究背景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 |
2 核心概念与理论依据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农村老年人 |
2.1.2 文化建设与农村文化建设 |
2.1.3 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 |
2.1.4 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的特殊性 |
2.2 理论基础 |
2.2.1 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和社会发展理论 |
2.2.2 毛泽东文化建设思想 |
2.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 |
2.2.4 习近平关于养老问题的相关重要论述 |
2.2.5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尊老敬老思想 |
2.2.6 相关学科的知识借鉴 |
3 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的历史前提与现实条件 |
3.1 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
3.1.1 新中国的成立为其创造了历史前提 |
3.1.2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期奠定了制度根基 |
3.2 改革开放为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创造了现实条件 |
3.2.1 改革开放之前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的主要特点 |
3.2.2 改革开放给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 |
4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的发展变迁、主要成就和重要作用 |
4.1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的发展变迁 |
4.1.1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的四个阶段 |
4.1.2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与形式 |
4.1.3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的主要特点 |
4.2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的主要成就 |
4.2.1 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 |
4.2.2 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日趋厚实 |
4.2.3 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的平台载体日趋坚固 |
4.2.4 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开始有了法制保障 |
4.2.5 农村老年人参加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日益增强 |
4.3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
4.3.1 促进农村老年人身心健康 |
4.3.2 维护农村老年人家庭幸福 |
4.3.3 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
4.3.4 推动国家向前进步 |
5 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的主要问题与不足及其成因分析 |
5.1 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 |
5.1.1 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明显滞后于城市老年人文化建设 |
5.1.2 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自身呈现明显不均衡现象 |
5.1.3 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的社会氛围不够浓厚 |
5.1.4 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基础薄动力弱 |
5.1.5 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尚未建立工作运行机制 |
5.2 存在问题与不足的成因分析 |
5.2.1 体制机制:国家层面 |
5.2.2 文化与心理:社会层面 |
5.2.3 家庭层面 |
5.2.4 个人层面 |
6 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及其启示 |
6.1 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探索实践中的三个个案 |
6.1.1 案例选择的相关说明 |
6.1.2 三个个案 |
6.2 三地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实践的启示 |
6.2.1 坚持五个基本原则 |
6.2.2 将农民养老与农村文化建设有机结合 |
6.2.3 县(区)级党委政府予以高度重视 |
6.2.4 积极引导新闻媒体加大宣传报道力度 |
6.2.5 文化养老是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的努力方向 |
7 新时代推进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对策 |
7.1 大力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
7.1.1 加大舆论宣传动员的工作力度 |
7.1.2 大力培育孝老敬亲的村风民俗 |
7.1.3 大力实施“文化兴村”战略 |
7.2 大力夯实物质养老基础 |
7.2.1 进一步提升农村老年人物质养老保障水平 |
7.2.2 大力发展产业兴村 |
7.2.3 积极引导村民返乡创业就业 |
7.2.4 大力实施“以养促建”行动计划 |
7.3 加大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力度,突出其为老服务功能 |
7.3.1 加大农村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力度 |
7.3.2 充分考虑照顾农村老年人的文化权益 |
7.3.3 充分凸显农村文化建设为老服务功能 |
7.3.4 加大农村老年人文化民生建设 |
7.4 借助乡村振兴战略 |
7.4.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于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的重要影响 |
7.4.2 借助乡村振兴战略开展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
7.5 寻找有效突破口 |
7.5.1 借助健康乡村战略开展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 |
7.5.2 借助农村老年教育开展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 |
7.6 建立健全工作运行机制 |
7.6.1 领导与管理机制 |
7.6.2 分工与协作机制 |
7.6.3 保障机制 |
7.6.4 援助机制 |
7.6.5 学习推广机制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校学习期间所发表的论文、专利、获奖及社会评价等 |
(9)上海市失独家庭社会扶助政策执行问题研究 ——以虹口区G街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 |
一、基本概念阐述 |
(一)失独家庭 |
(二)社会扶助 |
(三)公共政策执行 |
二、相关基础理论 |
(一)社会嵌入理论 |
(二)公共政策执行互适模型 |
第三章 上海市失独家庭社会扶助政策的基本内容与执行特点. |
一、失独家庭的基本情况与社会扶助的需求 |
二、失独家庭社会扶助政策的形成与执行调适 |
三、上海市失独家庭社会扶助政策的基本内容 |
四、上海市失独家庭社会扶助政策的执行特点 |
第四章 虹口区G街道失独家庭社会扶助政策执行的现状分析. |
一、虹口区G街道作为研究个案的代表性分析 |
二、虹口区G街道失独家庭社会扶助政策执行目标与标准 |
三、虹口区G街道失独家庭社会扶助政策执行主体与方式 |
四、虹口区G街道失独家庭社会扶助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 |
五、虹口区G街道失独家庭社会扶助政策执行的主要经验 |
六、虹口区G街道失独家庭社会扶助政策执行的成效 |
第五章 虹口区G街道失独家庭社会扶助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失独家庭扶助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 |
(一)政策执行缺乏一定的弹性 |
(二)政策执行主体未形成合力 |
(三)扶助政策执行的方法尚未完善 |
(四)政策执行中存在重数据轻质量的倾向 |
(五)政策执行人员职业化程度较低 |
(六)失独关爱项目缺少定期执行评估 |
二、失独家庭扶助政策执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供给不足造成制度嵌入失效 |
(二)目标群体参与度限制政策执行力度 |
(三)环境因素影响了扶助政策执行效果 |
(四)政府与社会的合作缺乏规范的框架 |
(五)失独家庭缺少合理的渠道传递自身需求 |
第六章 完善上海市失独家庭社会扶助政策执行的对策 |
一、出台失独扶助相关法律并细化现有扶助政策文本 |
二、以政府为主进行统筹协调开展多方面扶助模式 |
三、完善失独家庭扶助政策的执行方式 |
四、提高失独扶助政策执行过程中的精准度和针对性 |
五、提升从事失独家庭扶助政策执行人员的职业素养 |
六、对于扶助政策执行的效果制定科学全面的绩效评估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访谈提纲 |
附录二:个案访谈对象编号 |
致谢 |
(10)中国居家养老服务的支持性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4 理论基础 |
1.5 研究思路、方法与框架 |
1.6 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 |
2 居家养老服务支持性政策体系的发展 |
2.1 居家养老服务支持性政策的演进 |
2.2 居家养老服务支持性政策的成效与特点 |
2.3 居家养老服务支持性政策发展的困境 |
3 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测算分析 |
3.1 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测算分析 |
3.2 居家养老服务供给分析 |
3.3 结论 |
4 居家养老服务中财税支持性政策的完善 |
4.1 财税政策支持居家养老服务的作用方式 |
4.2 现行养老服务相关税收政策 |
4.3 居家养老服务财税支持政策体系的完善 |
5 居家养老服务中的人力资源支持政策的完善 |
5.1 养老服务人力资源分类及素质要求 |
5.2 居家养老服务人力资源供给分析 |
5.3 居家养老服务人力资源支持性政策体系建设 |
6 居家养老服务中的社会组织支持政策的完善 |
6.1 社会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功能定位 |
6.2 社会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的现实困境 |
6.3 完善社会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支持性政策 |
7 居家养老服务支持政策中的老龄产业 |
7.1 老龄产业与居家养老服务的关联性 |
7.2 老龄产业支持性政策的市场环境分析 |
7.3 老龄产业支持性政策体系建设 |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的结论 |
8.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社区精神卫生工作的困难与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福利多元主义视角下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的可及性问题研究 ——以济南市为例[D]. 马骁. 山东大学, 2020(04)
- [2]苏州市失智老人养老服务供给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 余峰. 苏州大学, 2020(03)
- [3]民族地区政策执行的类型研究 ——以湘西州社区建设为例[D]. 唐菁阳. 山东大学, 2020(02)
- [4]社区精神卫生领域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政策研究[D]. 黄广.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4)
- [5]城市社区心理服务现状研究 ——以武汉市某社区为例[D]. 陈哲.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6]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以深圳市福田区、龙岗区和南山区为例[D]. 范珊琼.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4)
- [7]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研究[D]. 孙碧竹. 吉林大学, 2019(02)
- [8]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研究[D]. 陈文龙. 西安理工大学, 2019(01)
- [9]上海市失独家庭社会扶助政策执行问题研究 ——以虹口区G街道为例[D]. 杨竹卿.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 [10]中国居家养老服务的支持性政策研究[D]. 张登利.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