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前途的名特水产品

有前途的名特水产品

一、有发展前途的名特水产品种(论文文献综述)

李庆锋[1](2016)在《琴弦上的歌》文中认为第一部一位大学教授,一位古汉语学者,无意中翻开了鄌郚乐器的第一页……一20世纪1969年的秋天,萧风瑟瑟,旷野凄凄,一场突如其来的寒流,正席卷着中国的大地。胶济铁路,像一条颤颤蠕动的长蛇,匍匐在齐鲁大地上,通向苍茫的远方。阴历的九月二十九日早晨,一辆列车在青岛火车站发出了一声长嘶,顶着滚滚黑烟,缓缓驶出青岛。青岛,这个饱经沧桑的海滨城市,此时以一种刚毅的面容,目送着又一次分离的

肖国华,高晓田,李中科,张耀红,葛京,高倩,顾明辉,赵士超[2](2013)在《青虾工厂化、规模化人工育苗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白洋淀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捕获的抱卵虾中挑选出200 kg作为孵化用亲虾,经1020 d培育,受精卵破膜孵化出幼体。自然水温(2030℃)条件下,青虾初孵幼体经2530 d的培育,生长发育成体长1.01.5 cm的仔虾。2013年,利用450 m3水体共培育仔虾4 800万尾,培育密度最高达15.6万尾/m3,最低6.8万尾/m3,平均11.1万尾/m3。

陈丽婷[3](2013)在《3种优质青饲料对草鱼饲养效果及投喂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饲草对草鱼生长性能、肌肉品质及养殖效益的分析研究,筛选草鱼池塘养殖最优饲草种类,探讨饲草与配合饲料的最优搭配比例及投喂方式。研究结果如下:1.以桂牧1号草、美国矮象草、苎麻叶与配合饲料对照,投喂初始重为(52.0±5.0)g的草鱼150d,结果表明,试验饲料对草鱼的成活率没有影响;与对照组相比,三组饲草的草鱼粗脂肪含量显着降低(P<0.05),粗蛋白含量和肠淀粉酶、肠脂肪酶、肠蛋白酶活力显着提高(P<0.05);肌肉氨基酸中呈鲜味氨基酸含量、脂肪酸中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及二十碳五烯酸与二十二碳六烯酸的含量之和(EPA+DHA)显着提高(P<0.05);但草鱼增重率显着降低(P<0.05)。各试验组中的套养鱼类鲢鱼、青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均无显着差异(P>0.05),但美国矮象草组套养的鳙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显着高于其他两组(P<0.05);桂牧1号草组套养的鲢鱼成活率显着高于美国矮象草组、苎麻组(P<0.05),其他套养鱼成活率均无显着差异(P>0.05);投喂桂牧1号池塘中的鱼类总产量及效益最高。上述结果表明,3种饲草均能改善草鱼肌肉品质,其中桂牧1号草表现最优,且套养生长效果良好,养殖效益最高。但单一的饲草喂养会降低草鱼的生长性能。2.以桂牧1号草搭配不同比例的配合饲料和采取不同的投喂方式与全配合饲料相同养殖方式对照试验160天,设6个试验组、2个重复,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采用“上午投喂饲草、下午投喂饲料”的草鱼增重率显着提高(P<0.05),成活率差异不显着(P>0.05);蛋白含量差异不显着(P>0.05),但显着高于其他各试验组(P<0.05);肌肉脂肪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但与其他各试验组差异不显着(P>0.05);肝体比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肌肉鲜味氨基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及∑n-3PUFA含量显着提高(P<0.05),肌纤维直径显着降低(P<0.05),肌纤维密度显着增加(P<0.05);池塘养殖经济效益最高。但饲草与配合饲料的不同搭配比例对草鱼的影响并没有构成规律性的变化。

张士军[4](2013)在《中国蛤类产业结构与特征研究 ——以“红岛蛤蜊”产业为例》文中认为“中国蛤类产业结构与特征研究”是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十二五”期间的重点任务之一,旨在系统解答有关我国贝类产业“是什么”、“为什么”、“好不好”、“怎么办”等问题。蛤类作为滩涂贝类的一种,近年来逐渐暴露出许多发展中的问题。由于过度采捕、不科学养殖、海洋污染、以及对海洋工业的让渡,蛤类的生存环境日趋恶劣,作业和生产空间日趋缩小,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经济效益日趋下滑,蛤类产业已经走到了一个不可持续发展的边缘。蛤类产业能否健康可持续性发展,取决于政府外控、行业自调、社区服务共同协作,地方政府、科研机构、养殖协会、龙头企业、个体业户等多方积极参与的结果。长期以来,蛤类产业的发展一直被动的受制于市场的拉动,致使该产业快速发展,过度膨胀,短时期内,政府得到预期的外显政绩、业户得到暂时的经济利益、市场得到丰富的消费产品,似乎达到一种“多赢”的完美结局。但是,在这种虚假繁荣的背后,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隐藏着潜在的风险。要消除蛤类产业的这种负面影响,保持蛤类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有必要建立一种长效的调控机制,而这一调控机制的建立和有效运转,有赖于重新梳理蛤类产业发展动态,厘清蛤类产业结构、特征及演进趋势。作为上述贝类研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项目的主旨在于“探索贝类产业结构和贝类产业链研究的基本框架、主要内容和方法,系统开展蛤类的产业链结构、特征和绩效研究”。作为一项开创性的研究,论文以“红岛蛤蜊”产业为例,再现红岛蛤蜊产业的发展历史、演变规律、发展趋势,总结红岛蛤蜊产业的基本结构、运行状况及特征,厘清产业链和价值链构成,测度红岛蛤蜊产业的经营绩效,试图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效果,以此映射蛤类产业的结构、特征和绩效。为达成这一研究目标,本研究以“红岛蛤蜊产业”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参与式观察、实地考察、典型业户入户调查、专家访谈、走访行业协会和政府主管部门等方法,对红岛蛤蜊产业发展动态、产业结构、产业链及价值链构成、产业组织、产业管理、产业演进趋势、产业发展战略等角度进行精细化研究。重点研究内容包括:(1)系统梳理蛤类、蛤类产业结构的概念体系,客观描述蛤类产业的规模分布和空间分布;(2)摸清红岛蛤蜊产业的规模结构、空间分布结构、经营主体结构、市场结构、劳动力结构、技术结构、三产结构、所有制结构、管理主体结构等结构特征;(3)厘清红岛蛤蜊产业链的构成、上下链的传递过程及产业链的组织模式;(4)构建红岛蛤蜊产业的价值链,测算价值链诸节点的价值增值;(5)测算典型养殖模式的成本收益情况,考察典型涉蛤关联产业的经营实态;(6)探寻红岛蛤蜊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本研究填补了渔业经济与管理领域的研究空白,全面、系统地掌握了这一典型地域产业的微观基础和结构性特征,厘清了红岛蛤蜊产业的结构特征、经营行为和产业绩效,以及产业管理和产业发展战略,为理解这一产业提供了大量翔实的一手数据,形成了诸多基于事实的、可信的研究结论,为政府实施调控提供了可靠的实证依据,为相关研究者开展类似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启示。论文形成的重要结论有:(1)从产业链的视角,归纳出两类产业链演进路径,即从蛤蜊育苗、养殖到终端消费为主线的纵向产业链演进路径,和为纵向产业链服务的横向产业链演进路径。总体来看,目前红岛蛤蜊纵向产业链较为完善,发展也比较成熟,而横向产业链发展比较滞后,亦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2)养殖密度过高是引发红岛蛤蜊品质低下的重要诱因,种质资源退化、海洋环境变化等姑且系蛤蜊品质低下的直接原因,但问题在于,这一行为背后的激励机制才是产品品质变化的根本原因,而将目光聚焦于养殖模式的变更并大规模开发深海资源、大力发展底播增殖等政策,并逐渐形成路径依赖,将会带来远期的不可控风险。(3)在市场利益驱动、物流快速发展和提倡发挥地区比较优势的今天,红岛地区由于受自然条件与生产成本的局限,指望所谓技术飞跃与巨额投资来解决蛤蜊苗种问题并不是最佳选择。从近期来看,继续推动“南苗北养”模式,地方互补,同时在加强检疫、筛选的基础上继续从南方引进优质苗种。(4)红岛蛤蜊产业链现有的组织模式效率低下,连接松散。从有效组织模式来看,蛤类产业的健康可持续运行,前提是建立以养殖者、管理者和科研单位“三足鼎立”的组织体系。养殖者在该体系中必须进行科学合理养殖生产,从重视量的堆砌转变为追求质的精进;管理者要保证体系整体的正常运行、生产者的正常生产,并在当时的环境下应因选择合理的对策、做出有效率的行政介入;科研单位要给予社会科学研究特别是制度研究更多的关注、支持,向管理者和养殖者提供准确的信息和可靠的依据。(5)在红岛蛤蜊价值链不同环节中,加工环节和销售环节的价值增量程度较高。不同养殖户、不同养殖模式、不同养殖海区、不同投苗密度、甚至不同养殖规模,其养殖环节的价值增值能力可能不同;不同的蛤蜊产品加工者,不同的蛤蜊产品加工形态,不同的加工程度,其加工增值程度亦存在很大差别;不同批发零售商,不同等级或产地的蛤蜊产品,不同的流通渠道,其价值增值程度也存在一定差异,相比较而言,红岛蛤蜊的价值增值情况并不容乐观。(6)包括“红岛蛤蜊”在内的中国蛤类产业仍处于不完全的产权制度之下,尽管海域使用金和养殖许可证在产业进入或排他性方面有一定的制度保障,但仍未摆脱与公共物品性质的系统关联。为建立明晰的产权,降低外部性影响,就要打破当前密集的海域使用格局,合理划分海域使用区,预留合理发展海域。公共政策目标是应当基于既有条件改善现有制度安排,提升管理绩效,而不是将目标继续转移到开发新的海域资源。研究中也有了一些重要的发现:比如养殖户---收购商---大批发商---批发商---零售商之间的定价机制是什么?首次销售价格的形成机制是什么?从养殖---捕捞---加工、收购---分拣---批发等无一体化经营模式的症结是什么?分散养殖局面如何进行整合,采用什么方式进行整合,谁来主导其整合?“南苗北养、北蛤南运”这种跨区养殖模式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是什么,怎样进行测度和评估?受个人认知能力和其他客观条件限制,尚不能对这些问题进行精准回答,寄希望在后续的研究中继续对上述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并将持续关注这一产业的最新发展。

纪元[5](2011)在《中国养殖东方鲀养殖情况调查,经济相关生物学特征比较及毒素含量监测》文中认为1、目前我国东方鲀的养殖技术已相当成熟,为了进一步的安全食用工作的进行,有必要对我国养殖东方鲀的养殖种类,养殖区域和养殖特点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从辽宁,河北,山东,江苏和福建5省的养殖单位共采集到红鳍东方鲀(Takifugu.rubripes),菊黄东方鲀(Takifugu flavidus),双斑东方鲀(Takifugu bimaculatus)和暗纹东方鲀(Takifugu fascidus,)四种东方鲀565尾,根据调查情况,红鳍东方鲀主要在北方辽宁,河北和山东养殖,菊黄东方鲀则在山东和江苏养殖,双斑东方鲀在山东,江苏和福建均有养殖,而暗纹东方鲀为近海与河川食肉性中、下层洄游种类,仅在江苏养殖。本次调查未采集到养殖型假睛东方鲀(Takifugu pseudommus)和黄鳍东方鲀(Takifugu xanthopterus)。在北方辽宁,河北和山东均经过越冬室内封闭养殖,夏季则有海区网箱养殖,南方福建则采用网箱养殖。调查发现,同种养殖东方鲀不同养殖区域存在体色差异,双斑东方鲀的体色明显从北到南逐渐加深,分析与养殖环境中的光照和温度的差异有关。2、对采集到的四种养殖东方鲀的生长情况和皮肤,肌肉,肝脏和性腺指数进行了研究比较,分析养殖东方鲀的经济性状差异。以期为各地区因地制宜的发展东方鲀养殖和加工,品种的选育和形态分类等方面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和研究资料。结果用W= a Lb拟合体长体重关系,红鳍东方鲀整体为W=0.3516L2.2818,(R2=0.6406),雌鱼为W=0.5664L2.1337(R2=0.6394)雄鱼为W=0.2112L2.4453 (R2=0.6426),其它三种东方鲀采集到的样品体长体重范围较小,未进行拟合。四种养殖东方鲀在达到商品规格时,以红鳍东方鲀的体重/体长值最高,其次是暗纹东方鲀。双斑东方鲀和菊黄东方鲀都属于小型种,体重增长较缓慢。同种东方鲀的养殖,南方的省份体重/体长值要高于北方的省份。四种养殖东方鲀的皮肤,肌肉,肝脏和性腺与体重体长的关系显示,皮肤,肌肉和肝脏的增重与体重大体呈线性关系,与体长大体呈指数关系。除了暗纹东方鲀,其它三种达到一定体重体长后,部分鱼性腺增重较快,尤其是卵巢(红鳍东方鲀卵巢大约在800g,30cm后,菊黄和双斑卵巢大约在250g, 17cm后),但还有相当大一部分鱼卵巢发育缓慢。红鳍东方鲀的精巢约在500g,25cm后,早于卵巢。暗纹则相反,卵巢增重早。开始显着增重性腺发育存在南北差异,南方一般比北方发育快。比较四种养殖东方鲀皮肤、肌肉、肝脏所占体重的比例发现红鳍东方鲀的皮肤所占比例最高,双斑的皮肤所占比例最低,暗纹东方鲀的肌肉和肝脏所占比例最高,两种组织双斑东方鲀均最低,三种组织的总比例也以暗纹东方鲀最高,双斑东方鲀最低。无论从食用经济的角度还是提取毒素的角度,暗纹东方鲀的利用率均是最高的,双斑东方鲀最低。对东方鲀的解剖结构包括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和脑进行了一定的研究,积累了一些相关的资料。3、运用小鼠生物法对四种养殖东方鲀的毒性水平和特点进行了研究。以期在国内有条件地进一步扩大养殖东方鲀安全食用,促进经济文化发展,缓解外贸矛盾提供依据。结果用小鼠生物法检测样本的皮肤,肌肉,肝脏和性腺(卵巢/精巢),从食品卫生学的观点看所检测样本的皮肤,肌肉和肝脏各组和精巢是“无毒的”(<10 MU g-1或2.2μg g-1),然而2008年3月从山东采集的红鳍东方鲀发现一例TTX含量达125.44 MU g-1或27.6μg g-1为强毒的卵巢。河北和山东两地采集的红鳍东方鲀的皮肤,肌肉和肝脏中河鲀毒素(Tetrodotoxin,TTX)的平均含量在五月或七月最高(河北分别为1.31, 0.90, 0.62 MU g-1,山东分别为1.57, 0.32, 0.16MU g-1),在一月最低(均小于0.1 MU g-1或0.02μg g-1)。养殖东方鲀的毒性存在种类间,同种内个体,季节和性别差异。四种养殖东方鲀海水养殖种类和海淡水洄游养殖种类不同组织毒性分布不同,暗纹东方鲀的皮肤毒力较高,而其它三种肌肉和肝脏毒力较高;大部分个体检测不出TTX,个别则能检测出;山东和河北两地红鳍东方鲀样品周年各批均采集到,夏季毒力高,冬季毒力低;雌鱼毒力强于雄鱼,卵巢发现强毒例,精巢未发现有能够检测出TTX的。但养殖东方鲀的毒力远远小于野生东方鲀。4、用检测灵敏的ELISA检测山东红鳍东方鲀样品组,结果与小鼠生物法检测结果一致,山东养殖红鳍东方鲀的皮肤,肌肉和肝脏组织含有微量的TTX,且呈现周年变化,夏季高,冬季低。两种方法相关性分析,Y=1.3977 X+0.0022相关系数(r2)为0.9739 ,说明用小鼠生物法和ELISA法测得的东方鲀组织中TTX含量间呈极显着相关。经分析东方鲀体内TTX是外源的,TTX在东方鲀体内的累积特点野生和养殖的没有差别,毒素含量的大小与环境中的毒源多少有很大关系。养殖过程中仍应加强管理,严格控毒,才能保证安全食用。5、用检测定性较准确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了河北养殖红鳍东方鲀的皮肤,肌肉和肝脏组织及山东养殖红鳍东方鲀的一例卵巢。结果皮肤和肌肉未能检测到TTX,肝脏仅能观察到含有TTX,无法准确定量。而卵巢的检测结果大大高于小鼠生物法检测结果,很可能含有大量毒性低于TTX的TTX类似物(TTXs)。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余波[6](2008)在《虹鳟杂交及多倍体诱导的研究》文中提出对鲑科大麻哈鱼属的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和红点鲑属的美洲红点鲑(Salvelinus fontinalis)进行杂交试验,获得四月龄虹鳟(♀)×美洲红点鲑(♂)鱼苗200尾,而虹鳟(♀)×美洲红点鲑(♂)杂交组合没有得到成活的后代。对虹鳟、美洲红点鲑及虹鳟(♀)×美洲红点鲑(♂)的F1子代的幼鱼时期形态学进行测量。除虹鳟和美洲红点鲑在腹鳍的分枝鳍条数目上存在差异外,三者之间在其余特征上均无差异(或有交叉)。2龄性成熟时,F1子代的特征和虹鳟完全相同,二者在色彩斑点、鳍条、体形、性成熟时间、卵质上均有别于美洲红点鲑。用蛋白质凝胶电泳法对虹鳟、美洲红点鲑及F1子代三个群体肌肉的八种同工酶进行电泳发现:F1子代肌肉的磷酸甘油醛脱氢酶(α-GPD)、乳酸脱氢酶(LDH)、磷酸葡萄糖变位酶(PGM)、苹果酸脱氢酶(MDH)、异柠檬酸脱氢酶(IDH)、苹果酸酶(ME)六种同工酶电泳图谱与虹鳟的电泳图谱极其相似,而明显不同于美洲红点鲑的电泳图谱。表明虹鳟(♀)×美洲红点鲑(♂)的F1子代为雌核发育类型。对高水温和静水压诱导的四倍体试验组的单个胚胎进行了染色体标本的制作。其中高水温四倍体诱导组的四倍体率为5.6%;用静水压处理组中四倍体率为22.8%。其中人工授精后5小时40分钟处理组得到的四倍体率最高,为27.3%。从一龄的5458尾试验鱼中检出四倍体15尾。用四倍体雄鱼和二倍体雌鱼杂交的后代全为三倍体。对虹鳟(♀)×美洲红点鲑(♂)杂交组合进行三倍体诱导试验。杂交三倍体诱导组的发眼率、四月龄成活率均高于普通杂交对照组。使用胚胎时期受精卵进行染色体标本制作,得到该组合三倍体的诱导率为93.3%。三倍体虹鳟的平均红细胞长径、核长径及核体积分别为19.9μm、9.2μm、75.7μm3,二倍体虹鳟的平均红细胞长径、核长径及核体积分别为14.9μm、6.9μm、51.3μm3,二、三倍体间呈极显着差异。三倍体虹鳟的红细胞数(RBC)和红细胞比积(HCT)明显低于二倍体,而红细胞平均容量(MCV)显着高于二倍体。此外,虹鳟三倍体白细胞中的淋巴细胞绝对值(LYM)、中间细胞绝对值(GRN)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MID)都显着高于二倍体(P<0.05)。用扫描电镜对二、三倍体虹鳟精子进行观察。虹鳟二倍体产生的单倍体(n型)精子头部的体积大小在3.4~7.6μm3之间。根据单倍体的精子大小可把三倍体虹鳟的精子大致分为三类:n型精子、2n型精子和3n型精子,比例分别为55.3%、34.2%和10.5%。

宗民庆[7](2008)在《促进我国水产品出口贸易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是渔业大国。中国水产品出口贸易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我渔业国乃至世界渔业、我国农业及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2006年我国水产品出口量301.5万吨,出口额93.6亿美元,水产品出口额占我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30%,位居我国大宗农产品出口首位;占世界水产品出口总额的8.5%,名列世界各国水产品出口贸易榜首。水产品出口贸易发展,不仅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促进了渔农民增收,更提升了我国渔业的国际化程度和国际竞争力,加快了渔业现代化进程。多年来的发展实践证明,要发展渔业,就必须始终坚持推动水产品出口,坚持走外向型渔业发展道路。但我国还不是渔业强国。我国渔业虽然具有资源丰富,出口品种多,分布范围广,劳动力成本低,已经拥有较为先进的养殖技术,今后继续扩大养殖水产品出口的潜力大等优势,但是,水产品出口发展总体上还主要依靠生产规模扩张和大量消耗自然资源,生产方式比较粗放,科技含量不高,面临着产品质量安全、业内恶性竞争和合格原料持续稳定供应等问题,在国际上还面临出口目标市场集中、出口品种单一、附加值不高、频频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和反倾销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我国水产品出口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因此研究如何促进我国水产品出口贸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系统、深入地研究了建国以来我国水产品出口贸易发展历史,总结了近60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深入分析了各个发展阶段特别是当前我国水产品出口贸易特点及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根据我国水产品出口贸易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以及国际国内生产和消费的形势以及我国水产品生产及出口贸易发展当中所具备的优势,从宏观的角度研究提出促进我国水产品出口贸易的战略选择,以实现我国渔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从而促进我国水产品出口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同时,通过探索我国水产品出口及国际市场发展规律,和国际水产品市场发展趋势,分别从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三个层面提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水产品国际市场竞争能力,促进我国水产品出口的建议和对策,以共同促进我国水产品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孙志敏[8](2008)在《中国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问题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产品生产国和消费国。近年来,尽管中国政府采取各项措施,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但伴随着渔业的迅速发展,与水产品有关的食品安全事件仍频繁发生,不仅对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威胁,也严重影响了中国水产品出口信誉和竞争力。提高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建立完善的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已经成为促进中国渔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本文在总结中国养殖水产品生产、经营、消费等各环节监管实践的基础上,综合运用食品科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质量管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工具,对中国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基本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中国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构建的基本框架及相关配套政策措施。论文在回顾水产品质量管理基础理论的基础上,首先总结了水产品质量管理的一般规律,指出水产品质量管理水平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消费者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生产经营的集约程度相适应。并进一步提出了水产品全面质量管理(FPTQM)理论,即建立贯穿水产品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质量管理体系,以经济、高效的质量管理手段,实现质量管理效果最大化与成本最小化的有机统一。经综合分析,提出了中国现阶段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目标:即以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核心,大力发展无公害水产品的同时,积极提倡发展绿色水产品和有机水产品,以满足广大消费者对水产品更高的质量安全要求及提升中国水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本文概括了中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取得的主要成绩,详细分析了目前在水产品质量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诸如标准化发展滞后、认证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文中以青岛市为例,对消费者的水产品质量安全需求行为和生产者的水产品质量安全供给行为进行了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分析表明,当前消费者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水产品质量安全意识,但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知识的了解还有待进一步深化。生产者的水产品质量安全意识不是很强,对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认识还未达到应有的高度。本文还介绍了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在加强水产品质量管理方面的主要做法和成功经验。总结了加强水产品质量管理的有效途径:发挥政府作用,完善服务体系;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大执法力度;实施“从养殖场到餐桌”的一体化管理;采取公开与透明的工作方式;推进水产品质量标准的国际化;加强信息交流等。通过对水产品质量管理理论与国外管理实践进行分析研究,结合我国国情和渔业发展现状,本文提出了中国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构建的基本框架和相关政策措施。提出应创新管理模式,构建统一协调、分工明确的食品(含水产品)管理机构——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应建立健全水产品质量管理法律保障体系、质量标准体系、检验监测体系、认证认可体系(建议设立一星级安全食品、二星级安全食品、三星级安全食品的质量标准认证体系)、科技支撑体系、信息交流体系和安全预警体系;应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手段,建立和完善市场准入、可追溯管理制度、社会信用制度;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实施品牌战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强水产品技术研究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资源、环境保护力度;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本文还对青岛市加强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具体措施进行了实证研究,为有关政策措施提供了经验支持。综上所述,本文较系统地分析了中国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问题,提出了构建完善的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设想;提出了水产品全面质量管理(FPTQM)理论和由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统一领导的管理新模式;另外对水产品质量安全内涵进行了科学界定,还针对中国水产品质量标准不统一的实际,提出了科学、实用的质量标准体系。

严碧蓉[9](2006)在《湖南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新阶段。湖南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应适时而又有序地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壮大农村经济,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农业政策起着十分重要的调控、引导和保障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农业迅速发展,农产品在数量、质量与品种上均有较大幅度提升,农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但是,在农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系统性、结构性问题,如农业生产区域结构雷同,农业内部发展不平衡,农业经营组织单一等等。本文通过阐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涵义、模式及原则,从以往湖南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及演变趋势着手,介绍了湖南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在综述湖南省农业产业结构的现状的基础上,主要从农业政策方面分析了湖南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因子,总结了湖南省农业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湖南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针对现状和目标,重点阐述了湖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措施。①在建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科学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制定和完善一系列的农业政策和农业法规,为湖南省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保障。②从转变政府职能出发,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为农民做好指导和服务工作。③根据湖南省的地方特点,提出了湖南省农业产业结构分区域进行调整的思路。根据需求,大力发展优势农产品。④提出了湖南省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建立经济产业为目标和规模经营的思路。

刘向东[10](2005)在《创建我国海洋科技产业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强于世界者必盛于海洋,衰于世界者必先败于海洋。从国际上看,世界上经济大国莫不是海洋大国。21世纪是人类全面开发利用海洋的世纪,海洋问题已成为世界各沿海国家高度关注的议题。我国既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国,也是海洋大国。保持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离不开海洋。1995年江泽民主席指出:“我国是一个陆地国家,也是一个海洋大国。”开发和利用海洋,对于我国的长远发展将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我国已经确定,在21世纪初期实施国家发展战略时,适时启动和实施建设海洋强国的国家发展战略,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海洋科技先进、海洋经济发达、海洋生态环境健康、海洋综合国力强大的海洋强国。作为沿海开放城市和国家重要的海洋科研基地,青岛市聚集了大量的海洋科技人才和海洋科研机构,是我国建设海洋科技产业城最具潜力的城市。20世纪90年代初,我市部分专家学者提出了“从海洋科学城走向海洋产业城”的初步构想,市政府已经把发展海洋科技和电子信息产业作为跨世纪发展高新技术、加快产业升级的两大重点,并决定用10年左右的时间创建“青岛海洋科技产业城”(以下简称“创城”)。 青岛市的“创城”工作已经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重视并得到了国家科技部的明确支持。2001年1月21日,科技部召开第35次部务会议,研究组建青岛海洋科学研究中心等问题。会议支持青岛建设海洋科技城。因此,尽快把青岛市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海洋科技产业城,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加快推进实施我国海洋强国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在大量调研和系统论证的基础上,紧密结合青岛市海洋产业发展的现状特点,应用新产业区理论以及区域经济理论和开发模式等,追索了创建我国海洋科技产业城的理论渊源。 本文通过比较分析不同类型世界科学工业园区的发展历程、区位布局、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及政府促进园区发展的法规政策,试图为规划设计我国海洋科技产业城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总体思路。

二、有发展前途的名特水产品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有发展前途的名特水产品种(论文提纲范文)

(2)青虾工厂化、规模化人工育苗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亲虾来源
    1.2 苗种培育设施
    1.3 水质
    1.4 亲虾培育、孵化和布苗
    1.5 幼体培育
        1.5.1 饵料投喂
        1.5.2 日常管理
        1.5.3 病害防治
        1.5.3. 1 病原及症状
        1.5.3. 2 疾病防治
2 结果与分析
    2.1 亲虾培育、孵化
    2.2 幼体培育
3 小结
    3.1 青虾幼体互相蚕食现象与应对措施
    3.2 饵料
    3.3 病害

(3)3种优质青饲料对草鱼饲养效果及投喂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种草养鱼的研究现状
        1.1 种草养鱼的历史
        1.2 种草养鱼的现实意义
    2 饲草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2.1 水产养殖中饲草的选用
        2.2 目前应用于水产养殖中的几种饲草
        2.3 种草养鱼的养殖模式及对草鱼品质的影响
        2.4 目前鱼用优质饲草存在的问题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不同饲草对草鱼生长、品质及养殖效益的比较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1.2 饲养与管理
        1.3 样品采集、分析及计算
        1.4 实验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投喂三种饲草对草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2.2 投喂不同饲草对草鱼消化酶的影响
        2.3 投喂不同饲草对草鱼品质的影响
        2.4 投喂不同饵料对草鱼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
        2.5 投喂不同饲草对池塘中其他养殖鱼类生长的影响
    3 讨论
        3.1 投喂不同饲草对草鱼生长的影响
        3.2 投喂不同青饲料对草鱼品质的影响
        3.3 投喂不同饲草对草鱼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3.4 投喂不同饲草对养殖鱼类经济效益的影响
    4 小结
第三章 饲草与饲料搭配投喂对草鱼生长及品质的影响研究
    1 材料及方法
        1.1 试验动物
        1.2 饲养管理
        1.3 样品采集、分析及计算
        1.4 实验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饲草与饲料不同搭配比例及投喂方式对草鱼生长的影响
        2.2 饲草与饲料不同搭配比例及投喂方式对草鱼肌肉常规指标的影响
        2.3 饲草与饲料不同搭配比例及投喂方式对草鱼品质的影响
        2.3.1 饲草与饲料不同搭配比例及投喂方式对草鱼体型指标的影响
        2.3.2 饲草与饲料不同搭配比例及投喂方式对草鱼氨基酸种类及含量的影响
        2.3.4 饲草与饲料不同搭配比例及投喂方式对草鱼脂肪酸种类及含量的影响
        2.3.5 饲草与饲料不同搭配比例及投喂方式对草鱼肌肉纤维直径的影响
        2.3.6 饲草与饲料不同搭配比例及投喂方式对草鱼部分血液指标的影响
        2.4 饲草与饲料不同搭配比例及投喂方式对池塘中其他养殖鱼类生长的影响
        2.5 饲草与饲料不同搭配及投喂方式对投食池经济效益的影响
    3 讨论
        3.1 饲草与饲料不同搭配比例及投喂方式对草鱼生长的影响
        3.2 饲草与饲料不同搭配比例及投喂方式对草鱼品质的影响
    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中国蛤类产业结构与特征研究 ——以“红岛蛤蜊”产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引言
    0.1 研究动机
    0.2 研究目标
    0.3 研究内容
    0.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0.4.1 研究方法
        0.4.2 技术路线
    0.5 论文创新点
1 产业结构研究:理论与范式
    1.1 理论基础
        1.1.1 产业关联理论
        1.1.2 投入—产出理论
        1.1.3 产业链理论
        1.1.4 价值链理论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范式
2 蛤类与蛤类产业
    2.1 概念的界定
        2.1.1 蛤类、蛤类产业、蛤类产业结构
        2.1.2 蛤类的主要养殖种类和养殖方式
    2.2 蛤类产业的规模和空间分布
        2.2.1 世界蛤类产业
        2.2.2 中国蛤类产业
        2.2.3 山东省和青岛市蛤类产业
    2.3 “菲律宾蛤仔”生物学特性及生产分布
        2.3.1 “菲律宾蛤仔”的生物学特征
        2.3.2 菲律宾蛤仔生产周期
        2.3.3 菲律宾蛤仔生产及空间分布
    本章小结
3 “红岛蛤蜊”产业结构实证研究
    3.1 数据来源、样本分布及特征
        3.1.1 数据来源
        3.1.2 样本分布及特征
    3.2 “红岛蛤蜊”产业发展概况
        3.2.1 红岛蛤蜊资源禀赋
        3.2.2 红岛蛤蜊产业成长路径
        3.2.3 红岛周边蛤蜊产业的空间分布
    3.3 红岛蛤蜊产业规模结构
        3.3.1 产量、产值和养殖面积
        3.3.2 红岛涉蛤渔船数量构成
        3.3.3 红岛涉蛤加工、储藏规模
    3.4 红岛蛤蜊产业劳动力结构
    3.5 红岛蛤蜊产业的三产结构
    3.6 经营主体、管理主体结构
        3.6.1 涉蛤经营、管理主体构成
        3.6.2 经营主体的所有制结构
        3.6.3 经营主体的规模结构
    3.7 红岛蛤蜊的市场结构
        3.7.1 产地组成
        3.7.2 流通渠道
        3.7.3 价格结构
    3.8 红岛蛤蜊产业的技术结构
        3.8.1 红岛涉蛤科研机构
        3.8.2 红岛蛤蜊养殖户获得技术的途径
    3.9 红岛蛤蜊的消费结构
    3.10 结果与讨论
    本章小结
4 红岛蛤蜊产业链实证研究
    4.1 红岛蛤蜊产业链的演变
    4.2 红岛蛤蜊产业链构成
        4.2.1 红岛蛤蜊产业链结构
        4.2.2 红岛蛤蜊主产业链和辅助产业链
    4.3 红岛蛤蜊上游产业
        4.3.1 红岛蛤蜊育苗环节
        4.3.2 红岛蛤蜊养殖环节
        4.3.3 红岛蛤蜊采捕环节
    4.4 红岛蛤蜊中游产业:加工环节
        4.4.1 红岛蛤蜊加工概况
        4.4.2 产品加工形态
        4.4.3 加工行为特征分析
    4.5 红岛蛤蜊下游产业分析
        4.5.1 红岛蛤蜊的保鲜储运环节
        4.5.2 红岛蛤蜊产品销售环节
    4.6 红岛蛤蜊产业链组织模式研究
        4.6.1 “市场交易型”组织模式
        4.6.2 “红岛养殖协会+养殖户”
        4.6.3 “专业合作社+蛤蜊养殖户”
        4.6.4 “龙头企业+养殖户”
        4.6.5 “企业集团+多元化经验”全链自组织模式
        4.6.6 “养殖户协作互助式”的自组织模式
        4.6.7 “合伙制”组织模式
    4.7 问题与讨论
        4.7.1 育苗成本高,致使育苗环节空缺
        4.7.2 养殖环境压力加大
        4.7.3 加工设备落后
        4.7.4 市场假冒伪劣较多,品牌经营水平有待提高
        4.7.5 蛤蜊产业链窄而短,衔接不畅存在断层
        4.7.6 政府管理与服务不到位
    本章小结
5 红岛蛤蜊产业价值链实证研究
    5.1 红岛蛤蜊产业价值链构成
    5.2 红岛蛤蜊产业诸节点价值增值
        5.2.1 养殖环节价值链及价值增值
        5.2.2 采捕分拣、分级环节价值链及价值增值
        5.2.3 加工环节价值链及价值增值
        5.2.4 流通环节价值链及价值增值
    5.3 诸节点增值结果分析
    5.4 问题与讨论
        5.4.1 红岛蛤蜊品质低下,致使获利能力变弱
        5.4.2 深加工能力不足,加工增值有待进一步提升
        5.4.3 进行大小分拣的比例较低,影响了价值增值
        5.4.4 营销环境有待优化,提高蛤蜊的价值实现能力
        5.4.5 产业一体化组织程度低,综合增值能力差
    本章小结
6 红岛蛤蜊产业经济效益分析
    6.1 典型养殖模式的成本收益分析
        6.1.1 红岛蛤蜊养殖经营实况
        6.1.2 养殖模式的成本---收益实证分析
    6.2 典型关联产业经营实态—涉蛤休闲业
        6.2.1 蛤蜊休闲产业概况
        6.2.2 蛤蜊休闲产业链结构分析
        6.2.3 休闲产业价值链及价值增值---以“红岛蛤蜊节”为例
        6.2.4 涉蛤休闲产业特征分析
    6.3 问题与讨论
        6.3.1 个人非理性投入造成的养殖效益低下
        6.3.2 “产业立市”指导思想与蛤蜊产业发展的矛盾
        6.3.3 政策扶持力度不够、优惠政策较少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建议
    7.1 论文形成的相关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转变养殖理念,树立科学的养殖观
        7.2.2 提高蛤蜊加工的比例和深度
        7.2.3 创新销售模式
        7.2.4 拓展和延伸蛤蜊产业链
        7.2.5 创新产业链组织模式
        7.2.6 拓展技术路径
    7.3 尚存不足之处
    7.4 后续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5)中国养殖东方鲀养殖情况调查,经济相关生物学特征比较及毒素含量监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综述—— 河豚鱼养殖及安全食用概况
    1 综述——河豚鱼养殖及安全食用概况
        1.1 河豚鱼的生物学分类和特征
        1.1.1 河豚鱼的生物学分类
        1.1.2 东方鲀属的建立和命名
        1.1.3 养殖东方鲀的名称和特征
        1.2 河豚鱼的养殖概况
        1.2.1 河豚鱼的养殖历史
        1.2.2 河豚鱼的养殖概况
        1.3 河豚鱼安全食用的研究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1.3.1 河豚鱼的消费
        1.3.2 河豚鱼安全食用的研究
        1.4 河鲀毒素及其类似物提取检测的主要方法
        1.4.1 河鲀毒素(Tetrodotoxin, TTX)的性质
        1.4.2 TTX 的提取和检测
        1.5 河豚毒素起源的研究进展
        1.6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养殖东方鲀养殖种类、方式、区域的调查 及其经济性状的比较
    2 养殖东方鲀养殖种类、方式、区域的调查及其经济相关生物学特征的研究比较
        2.1 前言
        2.2 养殖东方鲀养殖种类、方式、区域的调查
        2.2.1 材料与方法
        2.2.2 结果
        2.2.3 讨论
        2.3 经济相关生物学特征的研究比较
        2.3.1 材料和方法
        2.3.2 结果
        2.3.3 讨论
中国养殖东方鲀毒性的周年监测
    3 中国养殖东方鲀毒性的周年监测
        3.1 前言
        3.2 小鼠生物法定量监测沿海5 省养殖东方鲀中的河鲀毒素(TTX)
        3.2.1 材料和方法
        3.2.2 结果
        3.2.3 讨论
        3.3 酶联免疫试剂盒在养殖东方鲀毒性检测中的应用
        3.3.1 材料和方法
        3.3.2 结果
        3.3.3 讨论
        3.4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养殖东方鲀组织中的TTX
        3.4.1 仪器及试剂
        3.4.2 材料与方法
        3.4.3 结果
        3.4.4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致 谢
发表的学术论文
获得奖励

(6)虹鳟杂交及多倍体诱导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虹鳟分类地位、生活习性和遗传结构
        1.1.1 虹鳟的形态、分类地位和养殖
        1.1.2 虹鳟的生活习性和繁殖
        1.1.3 虹鳟的遗传结构
        1.1.4 鲑科鱼类的遗传研究现状
    1.2 鱼类杂交和倍数性育种
        1.2.1 鱼类的杂交育种
        1.2.2 鱼类的多倍体育种
        1.2.3 鱼类的雌核发育与雄核发育
    1.3 本试验设计思路
第二章 虹鳟与美洲红点鲑的杂交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虹鳟与美洲红点鲑亲鱼的培育及杂交
        2.1.2 虹鳟、美洲红点鲑及F_1子代的形态测量
        2.1.3 同工酶的检测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虹鳟与美洲红点鲑的杂交
        2.2.2 虹鳟、美洲红点鲑及F_1子代的形态学比较
        2.2.3 虹鳟(♀)×美洲红点鲑(♂)及F_1子代的同工酶
    2.3 讨论
        2.3.1 虹鳟与美洲红点鲑的杂交育种
        2.3.2 虹鳟与美洲红点鲑形态比较
        2.3.3 远缘杂交诱导虹鳟雌核发育的探讨
第三章:虹鳟的多倍体诱导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虹鳟亲鱼的培育及多倍体诱导
        3.1.2 多倍体检测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虹鳟四倍体的诱导
        3.2.2 虹鳟(♀)×美洲红点鲑(♂)的杂交三倍体
    3.3 讨论
        3.3.1 鱼类的多倍体的诱导
        3.3.2 鱼类多倍体诱导和染色体标本制作
        3.3.3 杂交三倍体诱导
第四章 二、三倍体虹鳟的血液性状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
        4.2.1 二倍体与三倍体虹鳟的红细胞大小
        4.2.2 二倍体和三倍体虹鳟的血液常规项目测定
    4.3 讨论
        4.3.1 红细胞大小鉴别多倍体鱼类
        4.3.2 鱼类不同血液性状的比较
第五章 二、三倍体虹鳟精子的扫描电镜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
        5.2.1 精子外部形态
        5.2.2 精子头部体积大小比较
    5.3 讨论
第六章:结论
    6.1 虹鳟与美洲红点鲑杂交
    6.2 虹鳟多倍体诱导
        6.2.1 虹鳟四倍体诱导
        6.2.2 杂交三倍体的诱导
    6.3 二、三倍体虹鳟的血液学性状
    6.4 二、三倍体虹鳟的精子形态
参考文献
致谢
图索引
表索引
已发表的论文

(7)促进我国水产品出口贸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论文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范围、目的
    1.4 文章框架结构与主要内容
        1.4.1 文章内容
        1.4.2 文章框架结构
    1.5 文章创新与不足之处
2 发展我国外向型渔业是建设现代渔业的必然选择
    2.1 渔业发展是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一环
        2.1.1 我国渔业在世界渔业中的地位
        2.1.2 渔业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2.1.3 水产品出口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2.2 大力发展外向型渔业是建设现代渔业的必然选择
        2.2.1 发展外向型渔业是实施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
        2.2.2 发展外向型渔业是促进渔业产业升级的根本途径
        2.2.3 发展外向型渔业是带动加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2.2.4 发展外向型渔业是推动渔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动力
        2.2.5 发展外向型渔业是引导渔农民奔小康的重要措施
3 快速发展的水产品出口贸易分析
    3.1 我国水产品出口贸易发展历程
        3.1.1 缓慢发展阶段(1949-1978年)
        3.1.2 稳步发展阶段(1979-1993年)
        3.1.3 波动徘徊阶段(1994-2001年)
        3.1.4 快速发展阶段(2002至今)
    3.2 我国水产品出口贸易发展取得的成就
        3.2.1 促进了渔业的发展
        3.2.2 提供就业机会
        3.2.3 增加渔(农)民收入
        3.2.4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3.2.5 形成优势养殖品种区域布局
        3.2.6 推动诚信理念和质量安全意识转变
        3.2.7 推动现代渔业建设
    3.3 我国水产品出口贸易积累的基本经验
        3.3.1 发挥养殖技术优势,发展国际市场适销对路品种
        3.3.2 发挥低成本优势,利用国际资源发展来进料加工贸易
        3.3.3 加强质量安全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竞争力
        3.3.4 积极做好对外沟通和谈判,营造良好的国际贸易环境
4 国际水产品市场竞争对我国水产品出口贸易提出的新挑战
    4.1 当前我国水产品国际市场竞争状况分析
        4.1.1 概况
        4.1.2 贸易方式
        4.1.3 出口品种
        4.1.4 出口市场
        4.1.5 出口来源
        4.1.6 出口价格
    4.2 现阶段我国水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特点
        4.2.1 国际市场占有率上升,但出口量较少
        4.2.2 出口额增长率逐年递增,贸易顺差不断扩大
        4.2.3 一般贸易仍为主,出口平均价格趋于上升
        4.2.4 深加工产品发展较快,名优养殖水产品势头良好
        4.2.5 出口市场结构有所优化,主要目标市场较为集中
        4.2.6 出口省份比较集中,出口区域性分布逐步形成
        4.2.7 产品质量不断提高,但技术贸易性壁垒日益增多
    4.3 我国水产品出口存在的问题
        4.3.1 我国水产品贸易的国际化程度不高
        4.3.2 水产品药残事件时有发生
        4.3.3 目标市场过于集中,发展中国家同构竞争激烈
        4.3.4 出口水产品品种结构单一,附加值不高
        4.3.5 贸易壁垒越来越威胁我国对外贸易
        4.3.6 反倾销措施是影响出口增长的重要隐患
    4.4 进一步促进水产品出口面临的新挑战
        4.4.1 国内制约因素
        4.4.2 国际制约因素
5 进一步促进我国水产品出口战略构思
    5.1 我国水产品国际竞争力分析
        5.1.1 我国水产品资源察赋系数(EF)
        5.1.2 我国水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MOR)
        5.1.3 我国水产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
        5.1.4 我国水产品的贸易竞争指数(TC)
        5.1.5 我国水产品竞争力总体评价
    5.2 提高我国水产品生产和出口的优势分析
        5.2.1 资源优势
        5.2.2 生产成本优势
        5.2.3 地理优势
        5.2.4 基础优势
        5.2.5 政策优势
        5.2.6 外贸依存优势
    5.3 国际水产品生产及市场需求分析
        5.3.1 国际市场水产品需求仍将继续增长
        5.3.2 发达国家渔业生产萎缩,进口量将逐年增加
        5.3.3 国际水产品新增需求主要靠发展养殖业来提供
    5.4 进一步促进我国水产品出口贸易战略选择
        5.4.1 进行渔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5.4.2 实施质量安全战略,全面提升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5.4.3 大力发展水产品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
        5.4.4 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5.4.5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提高组织化程度
        5.4.6 建立全面完善的信息情报系统
6 提高我国水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对策建议
    6.1 加强政府的作用
        6.1.1 制定好发展规划,搞好出口基地建设
        6.1.2 制定和完善促进水产品出口的法律法规
        6.1.3 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
        6.1.4 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6.1.5 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6.1.6 大力扶持水产品出口企业的发展
    6.2 加强行业协会的组织作用
        6.2.1 加强行业自律提高行业组织化程度
        6.2.2 协助政府部门完成标准制定工作
        6.2.3 树立服务意识,协助企业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
        6.2.4 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6.2.5 协助政府和企业提高产品质量
    6.3 提高水产企业管理水平
        6.3.1 提高水产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采取“品牌+人才”战略
        6.3.2 积极开展产品认证和体系认证
        6.3.3 密切关注国际形势变化,实行“市场多元化”战略
        6.3.4 重研究,实行“科技兴渔”战略
        6.3.5 让“销地”变“产地”,绕开技术性贸易壁垒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详细摘要

(8)中国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绪论
    0.1 研究背景
        0.1.1 我国渔业在世界渔业中的地位
        0.1.2 渔业发展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0.1.3 我国渔业发展前景广阔
        0.1.4 问题的提出
        0.1.5 我国水产品质量管理问题已引起高度重视
    0.2 研究对象、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0.2.1 研究对象
        0.2.2 研究目的
        0.2.3 研究意义
    0.3 研究思路与方法
        0.3.1 研究思路
        0.3.2 研究方法
    0.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结构
    0.5 食品质量管理国内外研究动态
        0.5.1 国外研究动态
        0.5.2 国内研究动态
        0.5.3 小结
    0.6 关键术语之定义
        0.6.1 渔业的涵义
        0.6.2 食品、农产品与水产品、养殖水产品
        0.6.3 食品安全
        0.6.4 常规食品与安全食品
        0.6.5 常规水产品与安全水产品
        0.6.6 质量认证及有关概念
        0.6.7 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1 水产品质量管理相关理论分析
    1.1 质量观的演变与质量管理理论
        1.1.1 西方质量理念的演变
        1.1.2 西方质量管理发展的三个阶段
        1.1.3 质量管理理论
    1.2 水产品质量及其特征
        1.2.1 水产品质量的涵义
        1.2.2 水产品质量特征
    1.3 水产品质量管理的产生与发展特点
        1.3.1 养殖水产品食物链
        1.3.2 水产品中存在的三大危害
        1.3.3 水产品质量管理的产生
        1.3.4 水产品质量管理的发展特点
    1.4 水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理论
        1.4.1 水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产生原因分析
        1.4.2 信息不对称对水产品市场的影响
        1.4.3 水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的解决方案
    1.5 水产品质量管理的外部性理论
        1.5.1 水产品外部性的界定
        1.5.2 水产品外部性产生的原因
        1.5.3 水产品质量管理外部性问题的解决方案
    1.6 水产品质量保障—市场与政府
        1.6.1 市场对水产品质量保证的有限性
        1.6.2 政府对水产品质量的保障作用
    1.7 FPTQM:水产品全面质量管理
        1.7.1 FPTQM的涵义
        1.7.2 FPTQM的提出依据
        1.7.3 FPTQM是质量管理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1.8 食品质量管理理论发展趋势
2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问题分析
    2.1 我国水产品质量管理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2.1.1 初步建立了食品质量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2.1.2 水产品标准化工作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2.1.3 水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基本框架已经形成
        2.1.4 水产品认证工作已初见成效
        2.1.5 水产品质量管理效能不断增强
    2.2 我国水产品质量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
        2.2.1 我国水产品质量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2.2.2 有关水产品质量管理的法律法规相互间协调和配套性差
        2.2.3 水产品标准化发展滞后
        2.2.4 水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存在明显的不适应性
        2.2.5 水产品质量认证体系不健全
        2.2.6 水产品生产、加工以及销售等过程的管理存在薄弱环节
        2.2.7 水产品信息服务体系不完善
        2.2.8 水产品品牌建设困难重重
        2.2.9 科研开发滞后,水产品安全生产技术不配套
        2.2.10 渔业组织化程度低,生产管理模式相对滞后
        2.2.11 水产品质量管理资金投入不足,使用效率不高
        2.2.12 渔业环境污染出现加重趋势
    2.3 我国水产品质量管理目标
    2.4 安全水产品需求与供给行为分析(以青岛市为例)
        2.4.1 消费者对安全水产品的需求行为分析
        2.4.2 生产者对安全水产品的供给行为分析
        2.4.3 小结
3 水产品质量管理国际经验借鉴与启示
    3.1 典型发达国家加强水产品质量管理的主要做法
        3.1.1 欧盟的水产品质量管理
        3.1.2 美国的水产品质量管理
        3.1.3 日本的水产品质量管理
        3.1.4 挪威的水产品质量管理
    3.2 典型发达国家水产品质量管理经验总结
        3.2.1 水产品质量管理运作机制
        3.2.2 水产品生产、加工及产后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3.2.3 完善的保障体系
    3.3 典型发达国家加强水产品质量管理对我国的启示
4 中国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构建及政策措施
    4.1 水产品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
        4.1.1 建立统一协调、分工明确的食品安全管理体制
        4.1.2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执法能力建设
        4.1.3 完善我国水产品质量标准体系
        4.1.4 建立健全水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
        4.1.5 建立健全水产品质量认证体系
        4.1.6 完善水产品质量科技体系
        4.1.7 建立健全水产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反应体系
        4.1.8 建立健全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信息系统
    4.2 加强水产品质量管理的政策措施
        4.2.1 实行严格的水产品准入制度
        4.2.2 建立水产品质量可追溯管理制度
        4.2.3 建立水产品质量管理社会信用制度
        4.2.4 加强道德教育和专业培训
        4.2.5 实施水产品品牌战略
        4.2.6 充分发挥水产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和媒体的作用
        4.2.7 增加投入,加强技术研究和基础设施建设
        4.2.8 加强对渔业资源和环境的保护
        4.2.9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4.3 小结
5 个案分析:青岛市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现状及对策
    5.1 青岛市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现状
        5.1.1 初步建立起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机制
        5.1.2 全面推进水产品标准化工作进程
        5.1.3 加强监督、检验检测体系建设,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
        5.1.4 积极推进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和出口水产品原料基地建设
        5.1.5 积极开展无公害水产品认证及名牌水产品推荐工作
        5.1.6 强化水产养殖投入品的管理工作
    5.2 青岛市提升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的对策
        5.2.1 整顿和规范水产品生产经营秩序
        5.2.2 实施示范工程,不断提高水产品市场竞争力
        5.2.3 建立健全水产品质量管理长效机制
        5.2.4 加强监管,提高政府执行力
    5.3 实证研究:FPTQM在青岛茂余、佳元等水产养殖企业的应用
    5.4 几点启示
        5.4.1 设立食品安全委员会势在必行
        5.4.2 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可追溯体系建设
        5.4.3 严格绩效考核,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6 研究结论、创新之处与研究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之处
    6.3 研究展望
附录1 英文缩略语表
附录2 安全水产品生产意愿调查问卷
附录3 安全水产品消费意愿调查问卷
附录4 日本“肯定列表”制度有关规定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湖南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湖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篇章安排
第二章 湖南省农业产业结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2.1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内涵
    2.2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模式
    2.3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四项基本原则
    2.4 湖南农业概况
    2.5 湖南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及其影响
    2.6 湖南农业产业结构演变趋势
    2.7 湖南省粮油及几种主要经济作物生产现状
    2.8 湖南农业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湖南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因子分析
    3.1 农业政策演变的影响
    3.2 宏观经济体制改革对农业产业结构的影响
    3.3 农产品价格和购销政策对农业产业结构的影响
    3.4 财政投入政策对农业产业结构的影响
    3.5 土地使用政策对农业产业结构的影响
    3.6 农村就业政策对农业产业结构的影响
    3.7 农业科技政策及科技进步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3.8 地方各级政府职能和政府行为对农业产业结构的影响
    3.9 农业投融资体制改革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
第四章 湖南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策略分析
    4.1 湖南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
    4.2 湖南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措施
第五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10)创建我国海洋科技产业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中华民族的未来取决于海洋
        1.1.2 我国沿海城市的经济发展得益于海洋
        1.1.3 开发海洋需要科学技术的强力支撑
        1.1.4 创建海洋科技城是时代赋予青岛的历史使命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 论文基本概念的界定
        1.3.1 海洋科技
        1.3.2 海洋产业或者海洋经济
        1.3.3 海洋科技产业城
2. 创建海洋科技产业城的理论渊源
    2.1 科学城的基本概念
    2.2 科学城的建设依据
        2.2.1 国外大学城和工业区的启示
        2.2.2 现代交通运输和通讯业与科学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2.3 科学城的区位优势
        2.3.1 鲜明的科技特征与性质
        2.3.2 雄厚的智力资源
        2.3.3 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
        2.3.4 发达的交通运输和通讯条件
    2.4 科学城的区位理论
        2.4.1 早期个别科学城的区位
        2.4.2 中期科学城的区位
        2.4.3 成熟期的科学城
        2.4.4 产业集聚区与地域形象的塑造
    2.5 新产业区理论与青岛海洋科技产业城建设
        2.5.1 区域经济的发展: 理论演讲
        2.5.2 新产业区的概念、特征与类型
        2.5.3 新产业区的形成与发展
        2.5.4 新产业区理论视角
    2.6 城市创新系统与海洋科技产业城建设
    2.7 与海洋产业城建设相关的区域经济理论和开发模式
        2.7.1 地域分工论
        2.7.2 空间投资论
        2.7.3 增长极模式
        2.7.4 点轴开发模式
        2.7.5 都市圈经济模式
    2.8 政府推动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边界分析
        2.8.1 硅谷悖论与模仿陷阱
        2.8.2 成长困境与优惠双刃
        2.8.3 政策租金与理性边界
        2.8.4 产权诉求与创新动机
    2.9 产业集成与海洋科技产业城建设
3. 世界科学工业园区的比较借鉴
    3.1 世界科学工业园区发展的历程和分布
        3.1.1 科学园区的发展历程
        3.1.2 全球科学工业园的地区分布
    3.2 世界科学工业园区的基本类型
        3.2.1 孵化器
        3.2.2 科学城
        3.2.3 科学园
        3.2.4 科学工业园
        3.2.5 高科技产业带
        3.2.6 高科技产品出口加工区
        3.2.7 技术城
    3.3 世界各国产业集聚模式比较研究
        3.3.1 市场主导型的产业集聚模式
        3.3.2 政府扶持型的产业集聚模式
        3.3.3 计划型的产业集聚模式
    3.4 世界科学工业园区的管理体制
        3.4.1 政府主导型
        3.4.2 大学管理型
        3.4.3 公司运营型
        3.4.4 基金管理型
    3.5 世界科学工业园的运行机制
        3.5.1 “官、学、研”协办机制
        3.5.2 多元融资机制
        3.5.3 企业准入机制
        3.5.4 要素流动机制
        3.5.5 风险投资机制
        3.5.6 创业孵化机制
    3.6 世界科学工业园区的法规政策
        3.6.1 制定统一政策
        3.6.2 加强园区立法
        3.6.3 提供财政支持
        3.6.4 实行优惠政策
4. 青岛市创建海洋科技产业城的优势条件与制约因素
    4.1 优越的地理区位与悠久的海洋经济传统
        4.1.1 地理区位优势十分明显
        4.1.2 海洋科技教育独占鳌头
        4.1.3 海洋产业与临海工业基础十分雄厚
        4.1.4 海洋自然资源相对丰富
        4.1.5 各级政府对创建海洋科技产业程已初步形成共识
    4.2 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与良好的外部环境
        4.2.1 经济全球性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发展趋势
        4.2.2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为青岛融入世界经济提供了契机
        4.2.3 举办奥运为青岛展现自我提供了平台
        4.2.4 地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将推动青岛市的现代化进程
    4.3 创建海洋科技产业城的制约因素
        4.3.1 世界范围内的城市竞争日趋激烈
        4.3.2 科研结构存在诸多失衡现象
        4.3.3 海洋科技成果突出表现为“两低”现象
        4.3.4 海洋科技投入严重不足,资金强度不够
        4.3.5 海洋科技管理体制缺乏整和力和贯通力
        4.3.6 社会支撑体系待完善
5. 青岛海洋科技产业城建设的远景设想
    5.1 海洋科技产业城的内涵、特征及其功能定位
        5.1.1 海洋科技产业城的内涵
        5.1.2 海洋科技产业城的特征
        5.1.3 海洋科技产业城的功能定位
    5.2 总体思路
        5.2.1 指导思想
        5.2.2 基本原则
        5.2.3 基本思路
    5.3 海洋科技产业城的发展目标
        5.3.1 总体发展目标
        5.3.2 阶段性发展目标
    5.4 海洋科技产业城的建设指标
        5.4.1 建设标准要全面
        5.4.2 标准设定要量化
        5.4.3 目标的实现要有阶段性
    5.5 创建海洋科技产业城的基本设想
        5.5.1 建立青岛海洋科技产业城创新系统
        5.5.2 发展目标定位
        5.5.3 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的领域
        5.5.4 以大学和科研机构为依托
        5.5.5 形成科技产业城各生产要素协同作用的创新网络
        5.5.6 努力构建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环境
        5.5.7 正确处理好与其它创城目标的关系
    5.6 积极攻克重大海洋科技关键技术
6. 构建青岛海洋科技产业城的基础框架
    6.1 加快建立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
    6.2 总体构想
        6.2.1 定位
        6.2.2 目标
        6.2.3 任务
    6.3 建设方案
        6.3.1 组建方案
        6.3.2 建设内容
    6.4 组织结构和运行管理机制
        6.4.1 机构设置
        6.4.2 管理体制
        6.4.3 运行机制
    6.5 推进青岛国家海洋科技产业园建设
        6.5.1 意义
        6.5.2 功能与特点
        6.5.3 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6.5.4 建设内容
        6.5.5 投入及收入分配方式
    6.6 加快大学科技园建设
        6.6.1 目的意义
        6.6.2 功能与定位
        6.6.3 我国大学科技园发展的基本状况
        6.6.4 青岛市大学科技园建设的基本情况
        6.6.5 加快青岛大学科技园建设的对策建议
7. 海洋科技产业化运行机制研究
    7.1 科技产业化
        7.1.1 科技产业化的含义
        7.1.2 科技产业化的原则
        7.1.3 海洋科技产业化的实现途径
        7.1.4 国外海洋科技产业化的两点启示
    7.2 海洋科技必须走产业化之路
    7.3 海洋科技向海洋产业转化的运行机制
        7.3.1 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条件、机制与特点
        7.3.2 海洋科技产业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7.3.3 海洋科技产业化的应用模式
    7.4 海洋科研成果转化缓慢的原因与对策建议
        7.4.1 主要原因
        7.4.2 对策建议
8. 创建青岛海洋科技产业城的战略重点与保障措施
    8.1 战略重点
        8.1.1 释放区位优势,培植优势海洋产业,实现海洋经济跨越式发展
        8.1.2 加快海洋功能区划,为创城提供科学依据
        8.1.3 抓好技术开发,突出海洋科技成果转化
        8.1.4 促进高科技产业生长
        8.1.5 建设科技型产业化基地
        8.1.6 组建规模化的海洋产业集团
    8.2 保障措施
        8.2.1 增强海洋意识,努力经营好海洋科技资源
        8.2.2 明确阐明创城的意义,争取获得国家支持
        8.2.3 整合科技队伍,理顺管理体制
        8.2.4 健全政策法规,搞好协调管理
        8.2.5 拓展融资渠道,加大海洋开发的资金投入
        8.2.6 加快“两园一区”建设,努力扶持海洋高新技术企业
        8.2.7 积极培育技术市场,建立健全海洋科技服务体系
        8.2.8 释放区位优势,实现优势海洋产业跨越式发展
        8.2.9 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海洋合作
        8.2.10 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和整理,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8.3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有发展前途的名特水产品种(论文参考文献)

  • [1]琴弦上的歌[J]. 李庆锋. 时代文学, 2016(10)
  • [2]青虾工厂化、规模化人工育苗技术研究[J]. 肖国华,高晓田,李中科,张耀红,葛京,高倩,顾明辉,赵士超. 河北渔业, 2013(12)
  • [3]3种优质青饲料对草鱼饲养效果及投喂技术研究[D]. 陈丽婷. 湖南农业大学, 2013(07)
  • [4]中国蛤类产业结构与特征研究 ——以“红岛蛤蜊”产业为例[D]. 张士军. 中国海洋大学, 2013(01)
  • [5]中国养殖东方鲀养殖情况调查,经济相关生物学特征比较及毒素含量监测[D]. 纪元. 中国海洋大学, 2011(02)
  • [6]虹鳟杂交及多倍体诱导的研究[D]. 余波. 天津师范大学, 2008(08)
  • [7]促进我国水产品出口贸易研究[D]. 宗民庆.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8(09)
  • [8]中国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问题研究[D]. 孙志敏. 中国海洋大学, 2008(03)
  • [9]湖南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策略研究[D]. 严碧蓉.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6(07)
  • [10]创建我国海洋科技产业城研究[D]. 刘向东. 中国海洋大学, 2005(03)

标签:;  ;  ;  ;  ;  

有前途的名特水产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