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葡萄新梢长度、叶面积系数与合理的负载量(论文文献综述)
李宏建,王宏,刘志,于年文,宋哲,张秀美,里程辉[1](2020)在《‘嘎拉’苹果不同留果量对枝类组成、果实品质和产量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留果量对高纺锤形‘丽嘎拉’/‘平邑甜茶’砧穗组合苹果枝类组成、果实品质和产量的影响,确定适宜的留果量水平,为生产中合理产量的选择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7~8 a(年)生高纺锤形‘丽嘎拉’/‘平邑甜茶’苹果树为试材,设计4个目标的留果量水平,调查树体发育状况、不同类型枝条的数量和比例、果实品质和产量等指标。【结果】高纺锤形‘丽嘎拉’/‘平邑甜茶’苹果树随留果量的增加,树高、新梢长和总枝条数量逐渐减少,枝类组成中的短枝数量增幅明显,中枝(15~30 cm)和长枝数量(30~60 cm和≥60 cm)下降加快,导致总枝条数量显着降低;留果量可以影响不同冠层高度内的枝类组成数量和比例。随着留果量的增加,果实单果质量、维生素C含量逐渐下降,而硬度逐渐升高;处理Ⅲ果面色差值(L值、a值和b值)高于其他处理,树冠上层果实的着色和光亮程度明显优于下层。冠层高度2.0~3.0 m是树体产量分布的主要集中区域,占总产量比例的30%以上。【结论】综合比较认为,处理Ⅲ(28.87×104个·hm-2)是7~8 a生高纺锤形‘丽嘎拉’/‘平邑甜茶’苹果树适宜的留果量,该留果量水平的树体发育状况良好,枝类组成结构合理,果实外观、内在品质和产量较高,利于树体养分积累和优质丰产。
王海芬[2](2020)在《秦皇岛地区‘中秋王’苹果刻芽增枝及适宜负载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苹果(Malus domestica Borkh.)是世界第二大水果,中国是世界最大的苹果生产国。因此苹果生产在促进农民增收、发展我国乡村经济等方面均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在苹果生产中品种单一,以晚熟苹果品种(尤其是富士)占主导地位,缺乏优良的中熟苹果品种,‘中秋王’苹果是红富士和新红星为亲本杂交选育而成的中熟品种,与富士相比,外观更加靓丽、香气更加浓郁,极具发展潜力。但由于‘中秋王’苹果是新育成的品种,其栽培习性尚不明确,农户在实际生产中缺乏指导,致使‘中秋王’栽培生产中往往存在成枝少、枝条分布不合理、结果枝组外移、叶果比例失调,负载量过大、大小年现象严重等问题,因此我们在秦皇岛地区开展系统的刻芽增枝、适宜负载技术及相关理论研究,以期探明影响‘中秋王’苹果刻芽增枝及合理负载的生理机制,筛选适宜的刻芽方式和最适叶果比,为‘中秋王’苹果提前定向成型及优质化栽培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主要结论如下:1.‘中秋王’苹果枝条刻芽增枝试验结果表明,刻芽处理可显着提高‘中秋王’苹果枝条刻芽部位及下部相邻芽的萌芽率、成枝力。枝条萌芽率与成枝力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与长枝率、短枝率呈显着正相关和负相关(P<0.05)。刻芽后7 d枝条芽中ZT/IAA比值和14 d ZR/GA3比值与萌芽率负相关性最好,说明这两个指标对枝条萌芽的调控作用最大。从改善苹果萌芽成枝、整形效果以及省工省力等综合分析认为,最适刻芽方式为中部刻芽。2.‘中秋王’适宜负载量筛选试验结果表明,叶果比对于苹果树体树势、新梢生长速度、叶片颜色、形状、纵横径、干鲜重、叶绿素含量、光合指标等营养生长和生物学特性影响不显着(P>0.05);不同叶果比处理对果形指数、单果重、果面着色、果肉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还原性糖等果实品质指标均有显着影响(P<0.05);不同叶果比处理对秋后的枝类组成及枝条顶部花芽比例有显着影响。综合多项指标,利用SPSS对不同叶果比处理进行主成分因子分析及综合评价,筛选出秦皇岛地区中熟品种‘中秋王’苹果最适叶果比为:50:1。
王越男[3](2020)在《密植梨树成形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矮化密植、省力高效栽培是梨产业发展的趋势。针对密植梨中主干上发枝少、生长量大、主枝生长势不平衡、结果晚、早期产量低等问题,以“新梨7号”等梨品种为试材,研究冀南乔砧密植梨细长纺锤形的成形技术。从梨树苗木的选择、一年生梨树主干刻芽、新梢的拉枝开角、以果压冠和主枝的更新等一系列的试验调查,集成节本、高效、优质的密植梨成形技术。得出的结论如下:1、健壮成品苗建园较半成品苗和当年嫁接苗建园树体成活率高、园貌整齐。成品苗成活率比半成品苗和当年嫁接苗高1.6%和9.97%。半成品苗和当年嫁接苗分别比成品苗的变异系数高78.0%和165%。2、确定成品苗梨树的定干高度。新梨7号定干50cm的主干生长量比70cm定干和80cm定干分别大14.3%和21.6%。3、培养强壮的领导干。通过定干促发强壮的中央领导干,萌芽期对苗木刻芽和套袋均显着增大干周增长量。4、刻芽促进抽枝、开角控制新稍生长量、喷施矮壮素促进新稍成花。刻芽比未刻芽的萌芽率高11.24%;5月份对新稍进行开角80°和120°,新稍长度分别比对照短24.6%和28.9%。5月中旬,6月初和6月底对新稍开角,新稍长度分别比对照短24.6%,12.6%和4.7%;喷施矮壮素较对照显着促进开花,成花率比对照提高11.3%。5、以果压冠和夏季修剪控冠。结果数愈多,新梢长度愈短,树冠愈小。结果数多的新稍长度较结果数少的短26.6%,夏季修剪的梨树较未修剪的梨树的新稍长度短31%。6、主枝更新技术。按照细长纺锤形结构对梨树主枝进行更新。在盛果期后,每年在中央领导干上选取超过干周1/3的5-6个分枝,在后部培养预备枝,预备更新主枝前部适当多留果,不考虑连续结果性,冬季修剪时,回缩至预备枝,保持单轴延伸,这样可以明显减缓梨树干周增粗现象,树冠显着减小。干周增长量显着低于常规修剪的34.9%,新稍长度显着低于常规修剪的33.98%。完成密植梨树的整形。
孙滢[4](2018)在《矮砧苹果园光能截获利用和树体结构优化模型的建立及验证》文中研究说明苹果的产量和品质与果园群体和个体冠层的光截获及其利用有密切关系。矮化宽行密植栽培已成为世界苹果主要栽培模式,也是我国现代苹果产业的发展方向。探讨矮砧苹果园的栽植密度、树形与冠层光能截获利用的关系,对指导矮砧果园合理整形修剪、充分利用光能、提高产量和品质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利用天文学太阳视运动理论和数学球面三角理论,研究了不同纬度、不同行距、不同树形下群体冠层光能截获及利用的差异,建立了矮砧苹果园群体冠层光能截获的理论和应用模型;利用C语言编程计算并系统分析了3个纬度(30°N、35°N和40°N)、4个行距(3.0 m、3.5 m、4.0 m和4.5 m)及3种树形(圆锥形、圆台形、圆柱形)的冠层表面外侧最低点在整个生长季(4月1日–11月30日)的可照时数和冠层基部中心的相对辐射通量密度,依据冠层表面光截获和光在冠层内部传播规律的特征,阐明了优质丰产果园在不同的纬度、行距和树形的条件下的最佳总枝量和枝类组成;利用实测和调查的果园太阳辐射通量密度和果树生物学时空分布资料,对所建模型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如下:(1)依据树体的实际形状,将每一树行的横截面简化为梯形,并假定冠层内叶片均匀连续分布,推导了平原地区矮砧苹果园南北行群体冠层表面某一点的日出日落时角计算公式,并由此可以计算该点在某一天中的可照时数(N)。(2)通过C语言编程模拟,明确了在平原地区的矮砧苹果园中,南北行向的群体冠层表面外侧的最低点,在整个生长季中可照时数的变化规律。在相同纬度和冠幅的条件下,可照时数随树高行距比的增加而降低;在相同纬度和树高行距比的条件下,可照时数随冠幅的增加而增加,但增幅不显着;在相同的纬度和冠幅条件下,同一树高行距比的可照时数在整个生长季随时间的推移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规律,夏至日达到最高。整个生长季中,春季光照条件明显好于秋季光照条件。(3)获得了平原地区矮砧苹果园3个纬度(30°N、35°N和40°N),南北行向4个行距(3.0 m、3.5 m、4.0 m和4.5 m),3种树形(圆锥形、圆台形和圆柱形)的群体冠层表面在整个生长季能够获得最大光能截获的树形、树体高度、冠幅、行距的最佳组合。在行距3.0 m到4.0 m间,圆锥和圆台树形的最佳树高与行距比值以0.70–0.85较适宜,而圆柱形的最佳树高与行距比值以0.60–0.75较适宜。且行距越小,最佳树形越接近于圆柱形。(4)推导了一年内任意一天任一时刻太阳光进入冠层到达冠层基部中心的穿越距离公式:确定了纬度、行距、冠幅与群体冠层内任一点相对光辐射通量密度的数值关系,明确了整个生长季中,冠层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的相对辐射通量密度与叶面积系数的关系。在相同的树形和消光系数的条件下,果园的直接辐射、散射辐射和总辐射的相对辐射通量密度随着行距的增加而升高,且相对散射辐射通量密度高于相对直接辐射通量密度;直接辐射、散射辐射和总辐射的相对辐射通量密度随着叶面积系数的增加而降低,且行距越大,相对直接辐射通量密度的降幅越显着。在生长季节,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的相对辐射通量密度随时间的变化有差异,相对直接辐射通量密度从夏至日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相对散射辐射通量密度与时间变化的关系较小,主要随着叶面积系数增加而降低。(5)对于3个纬度(30°N、35°N和40°N)的平原地区,南北行向的矮砧苹果园,明确了春梢停长和秋梢停长时期的4个行距(3.0 m、3.5 m、4.0 m和4.5 m)的群体冠层基部中心的相对光辐射通量密度,以冠层基部中心的相对辐射通量密度不低于30%为标准,计算了最佳叶面积系数,从而得到冠层的最佳枝量。30°N的果园,行距为3.0 m、3.5 m、4.0 m和4.5 m的矮砧苹果园,其最佳总枝量分别为7.22×105条·hm-2–9.64×105条·hm-2、7.48×105条·hm-2–9.98×105条·hm-2、7.79×105条·hm-2–1.04×106条·hm-2和8.05×105条·hm-2–1.07×106条·hm-2。35°N的果园,行距为3.0 m、3.5 m、4.0 m和4.5 m的矮砧苹果园,其最佳总枝量分别为6.97×105条·hm-2–9.27×105条·hm-2、7.28×105条·hm-2–9.73×105条·hm-2、7.62×105条·hm-2–1.02×106条·hm-2和7.85×105条·hm-2–1.05×106条·hm-2。40°N的果园,行距为3.0 m、3.5 m、4.0 m和4.5 m的矮砧苹果园,其最佳总枝量分别为6.77×105条·hm-2–9.04×105条·hm-2、7.08×105条·hm-2–9.44×105条·hm-2、7.37×105条·hm-2–9.84×105条·hm-2和7.57×105条·hm-2–1.01×106条·hm-2。(6)由于秋梢停长期的冠层光能辐射截获量低于春梢停长期,为了获得最佳的光能截获和利用效率,位于30°N的矮砧苹果园,秋梢停长期的总枝量和各枝类(长、中、短枝)减少量为5–10%;位于35°N的矮砧苹果园,减少量为9–11%左右;位于40°N以上的果园,减少量为11–15%。(7)于2015–2017年对北京地区(40.14°N,116.85°E)2011年栽植的不同株距(0.75 m、1.00 m、1.25 m、1.50 m)、行距(3.0 m和4.0 m)矮化中间砧苹果园的树体生长、冠层光照分布及果实产量、品质进行了调查,并对所建模型进行了验证。调查表明,在北京地区现有栽培模式下,4.0 m行距,1.00 m–1.25 m株距栽培密度的树体结构参数及枝量,与模型中4.0 m行距的最佳参数最为接近,其他栽植密度的树体参数与模型计算所得的最佳参数值相去甚远。4.0 m行距,1.00 m–1.25 m株距的短枝比例、冠层内相对辐射通量密度、果实质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及累计产量,均显着高于其他栽植模式。由此可见,我们所建立的矮砧密植苹果园的光能截获及光能利用的理论模型比较可靠。
张云慧[5](2018)在《短枝红富士分层纺锤形树体结构、产量和品质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以4 a、5 a、7 a生的分层纺锤形短枝红富士苹果树为试材,测定冠层微气候因子、枝量、冠层结构及产量和品质参数,研究短枝红富士分层纺锤形不同树龄、不同冠层树体结构及产量、品质的差异性。通过刻芽、拉枝、环割处理,分析各处理对红富士枝芽特性、成花、坐果及果实品质的影响,以期为短枝红富士苹果优质栽培提供适宜树形参数和关键修剪技术。(1)4 a~5 a生干径、冠高、冠径、树冠体积均随树龄的增长而增加,DIFN值均在50%以上,MTA值为37.04~40.88°,LAI值为0.56~0.70 m-1,树体通风透光,枝叶量仍可持续增加;4 a生短枝占总枝量的比例为76%,5 a生为74%,有利于早果;4 a生总枝量达到1.2×105条/hm2,5 a生总枝量达到2.6×105条/hm2,枝量可在1年时间里实现翻倍增长;4 a生平均产量为1.9×104 kg/hm2,5 a生为3.0×104 kg/hm2;4 a~5 a生苹果着色面积在80%以上,硬度在6以上,糖酸比均大于30,幼龄短枝红富士分层纺锤形苹果不同冠层间果实品质差异较小,品质较高且一致。(2)不同冠层的光照、温度、ACF、DIFN、MTA值随冠层高度的增加而增加;湿度、主枝长、主枝粗、树冠体积、LAI值和产量随冠层高度的增加而减小;枝量主要集中于中下部冠层,树冠下部冠层产量平均为4.0×104 kg/hm2,中部冠层产量为1.5×104 kg/hm2,上部冠层产量为8 316 kg/hm2,产量集中于中下层,便于修剪、采摘;果实品质仅果实着色在上冠层与中冠层、下冠层存在差异,而其它品质指标在各层无显着差异,果实品质一致性较高。(3)树高、冠高、冠径、树冠体积、干周、覆盖率、LAI值、MTA值、总枝量均表现为随树龄增加的趋势。各树龄树高、冠高、冠径、树冠体积、干周、覆盖率、LAI值、DIFN值差异显着,第7 a覆盖率超过97%,树冠体积达20.70 m3,LAI值达到3.52 m-1,DIFN值各树龄均保持在30%以上;短枝占比高,稳定在70%以上,总枝量增长快,增产效果明显;同树龄不同冠层间果实品质差异不明显,而不同树龄间果实品质差异显着,表现为随着树龄增长,果实品质不断提高。(4)不同时期刻芽处理结果显示:春季最佳刻芽时间为萌芽前10 d,刻芽后短枝率、成花率均最高;最佳刻芽量为2/3枝长。拉枝角度研究表明:拉枝角度为110°时,成花率、单叶鲜重和叶片面积均达到最高,果实品质显着高于其他角度处理。环割2次花芽量和坐果数均显着高于环割1次和CK,增产效果最为显着。
尚军华[6](2017)在《葡萄及无花果的光合作用特性及部分处理的生理效应》文中研究说明本试验通过对葡萄‘夏黑’和‘月光无核’不同留叶量的处理、对‘巨玫瑰’不同架式下的处理以及对无花果‘B110’施用不同次数的外源硒之后,分别对其全天光合指标进行测定,研究不同留叶量对‘夏黑’和‘月光无核’叶片全天的光合作用及果实品质的影响、不同架式对‘巨玫瑰’主要光合指标及生理指标的影响,以期为‘巨玫瑰’提供良好的架式;以及无花果施硒后对叶片的相关光合作用指标、重金属含量以及果实品质产生的影响,以期为改善果实品质提供依据。以6 a生葡萄‘夏黑’和‘月光无核’为试验材料,分别对叶片进行处理,花序以上留4片叶,副梢留1叶反复摘心为对照(CK),试验处理为,每枝留10片叶(T1)、15片叶(T2)、20片叶(T3),各个副梢均留1叶反复摘心。以6 a生葡萄‘巨玫瑰’为试验材料,研究其在不同架式(双臂篱架、单臂篱架)下叶片的光合作用及果实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夏黑’和‘月光无核’葡萄品种的留叶量以20片为最佳,随着葡萄留叶量的增加,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及叶片的净光合速率也随之提高;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单果重、单穗重、硬度也逐渐增加,可滴定酸的含量随之下降,果皮着色程度加深,果实品质得到改善。对本试验而言,留20片叶的处理明显提高了果实的品质。同单臂篱架相比较而言,双臂篱架葡萄‘巨玫瑰’叶片光合作用效果良好,试验结果表明,在全日照条件下光合作用变化趋势呈双峰曲线,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等指标均有提高,且同时降低胞间CO2浓度。在上午10:00的双臂篱架下的净光合速率比单臂篱架下的净光合速率提高了2.37%。双臂篱架下(T1)果实的单果重、单穗重及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比单臂篱架(T2)下提高了11.54%、25.73%、7.42%、双臂篱架下(T1)的可滴定酸的含量比单臂篱架下(T2)的降低了16.36%。本试验采用Na2SeO3溶液(硒浓度为8 mg.kg-1)在无花果幼果期叶面喷施硒溶液,喷施次数分别为1次(T1)、2次(T2)、3次(T3),以清水为对照(ck)。试验结果表明:‘B110’叶面喷施不同次数的硒液后,对叶片的光合作用产生了良好影响。试验结果显示全日照时光合作用变化趋势呈双峰曲线,叶面施硒可以提高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且同时降低胞间CO2浓度。无花果果实中的硒含量和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随着喷施次数的增多而增加,在喷清水至喷3次的试验范围内随着喷施次数的增加,果实中重金属元素镉和铅的含量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但各处理间差异不显着。果实的单果重和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逐渐增加,可滴定酸的含量下降;当喷施次数为3次(T3)时,果实的重金属含量有所增加,叶绿素含量及果实品质均呈下降。对本次试验而言,喷施浓度为8 mg.kg-1的硒液次数以2次为最佳,可以显着地改善叶片光合作用、增加叶绿素含量,提高果实的品质、并降低果实中镉、铅重金属的含量。
张付春,潘明启,伍新宇,王平,熊秉华,雷玉娟,谢辉,韩守安,钟海霞[7](2015)在《葡萄埋土防寒区水平棚架“顺沟倾斜龙干”树形研究初报》文中指出以红地球、弗雷无核葡萄为对象,比较了水平棚架传统龙干树形和"顺沟倾斜龙干"树形在产量控制、简化管理、果实品质和促进机械化作业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在控产过程中,"顺沟倾斜龙干"树形红地球穗重和产量的实际值与目标值的相似指数为1.02和1.03,弗雷为0.99和0.98,而传统龙干树形红地球以上指标相似指数分别为0.88和1.31,弗雷为0.85和1.08。"顺沟倾斜龙干"树形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提高1.1%、还原糖含量提高0.6%2.8%、Vc含量提高0.30.5 mg·100g-1,枝条成熟节位增加34节,髓茎比降低0.10.2,植株叶面积指数降低0.60.9;传统龙干树形架面14道铁丝明显下沉,果穗最低处1.44 m,"顺沟倾斜龙干"树形架面中间25道铁丝下沉不明显,果穗最低处1.62 m;早霜来袭后,"顺沟倾斜龙干"树形好果率(无明显受冻痕迹的果穗比例)是传统龙干树形的2.2倍,而损失率(穗轴变褐、果梗干枯的果穗比例)较传统龙干树形低83.3%。
黄阳阳[8](2014)在《省力、优质栽培模式梨园主要树相指标变化及与产量形成关系研究》文中提出本试验以2-8年生的密植圆柱形雪青梨为试材,研究了从定植到盛果期省力、优质栽培模式下雪青梨枝类组成、枝量、主干截面积、叶面积系数和果园覆盖率及产量的变化趋势、主要树相指标与产量形成的关系及各树相指标间的关系研究,以期揭示从定植到盛果期主要树相指标变化规律及其内在关系,并提出梨优质高效树相指标标准值。具体得出以下结论:1.省力、优质梨园主要树相指标及产量的动态变化如下:单株枝量整体呈增大趋势,6-8生年稳定在160.0个左右;主干截面积呈持续增长的趋势,但盛果期增长量较小;叶面积系数整体上呈增大的趋势,6-8生年稳定在4.50-4.70;果园覆盖率整体上增大,6年后略有降低,低于60%。2.对省力、优质高效梨园的主要树相指标与产量的研究发现,主要树相指标与产量的形成具有相关性,相关关系如下:总枝量及短枝量与产量呈指数性相关,相关方程分别为y=668.36e0.5039x,R2=0.992和y=837.23e0.6465x,R2=0.9716;主干截面积与产量呈幂乘性相关,相关方程为y=120.79x1.2335,R2=0.9861;叶面积系数与产量呈指数性相关,相关方程为y=775.16e0.5062x,R2=0.9813;果园覆盖率与产量呈指数性相关,相关方程为y=620.38e0.0428x,R2=0.9601。树相指标与产量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主要树相指标与产量的关联度大小排序为:主干截面积>单株枝量>叶面积系数>果园覆盖率。3.主要树相指标之间的关系研究如下:枝量与主干截面积呈对数相关,枝量与叶面积系数呈抛物线相关,枝量与果园覆盖率呈线性相关,主干截面积与叶面积系数和果园覆盖率均呈抛物线相关,叶面积系数与果园覆盖率呈幂乘性相关。4.提出了盛果期雪青梨产量在7000kg/亩-7500kg/亩、优质果率达93%情况下主要树相指标标准:株行距0.75m×3.00m,单株枝量160.0个左右,总枝量4.70-4.90万个/亩,短枝比例66.0%-76%,结果枝与营养枝比值1.7左右,叶面积系数4.50-4.70,果园覆盖率50%-60%。
何志祥[9](2013)在《油茶树体调控模式与技术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树体管理粗放、树体结构紊乱、光能利用率低是油茶低产的重要原因,通过整形修剪改善树体结构状况,是提高油茶光合产量和丰产性能的有效途径。针对我国油茶生产中树体调控技术落后、精细化树体管理难度大的突出问题,分析普通油茶树体结构特征,提出油茶丰产树体结构指标体系;研究油茶对不同修剪措施的反应;建立树体结构调控模式,从树体生长发育、冠层光合特性、树体营养生理3个方面探讨不同树体结构调控模式机理,从而建立科学合理、节约高效的树体结构调控模式与技术体系,为油茶树体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基础。1、油茶生长发育对修剪的反应试验研究了角度调整、回缩、人工造伤和短截4种修剪方法对油茶生长发育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调整侧枝角度对新梢生长和光合特性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对油茶花果发育无明显影响,侧枝角度以45°处理的表现最好,花芽分化率、坐果率、新梢长度、光能利用率均高于90°处理和对照。回缩强度对油茶树体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轻度回缩的新梢生长状况最佳,新梢抽梢数量、新梢长度和新梢直径分别较对照提高36.05%、108.60%、35.90%;中度回缩净光合速率最大。环剥与刻芽均在不同程度上抑制油茶新梢生长发育,并提高净光合速率和光能利用率;随着环剥宽度的增加,对新梢抽梢数量和新梢抽梢质量抑制程度增强,环剥宽度在0.6cm时净光合速率最高,为11.59μmolCO2/m2·s.刻芽能促进芽上方的新梢萌发,其中,在芽上方刻芽的新梢短而粗壮。短截不同类型和树冠不同部位枝条对油茶生长发育和光合特性有重要影响。短截强枝会促进萌生长而细的枝条,短截弱枝会抽生短而粗的枝条。短截冠层中层枝条提高新梢抽梢数量和质量;短截冠层上层外围枝条,促发的新梢数量少,但新梢短而粗壮,新梢净光合速率最高。2、油茶树体调控对生长发育的影响试验研究了精细修剪、简化修剪、粗放修剪和对照(不修剪)4种树体调控处理对树体生长发育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简化修剪最有利于春梢的抽梢数量和质量;精细修剪和粗放修剪效果相差不多,均优于对照组。精细修剪最有利于夏梢的抽梢及其生长发育。树体调控后促进了新叶生长,以精细修剪新叶生长状况最好,简化修剪次之。树体调控的花芽数量均高于对照,以简化修剪最有利于花芽形成和分化,平均花芽数量为376个,花芽分化率为55.26%,比对照提高14.56%。简化修剪产量最高,单株鲜果平均产量为6.74kg,是精细修剪的1.6倍,粗放修剪产量的1.2倍。精细修剪的单果性状最好。树体调控能改善树体结构,叶面积系数显着降低,精细修剪、简化修剪、粗放修剪和对照叶面积系数分别为3.83、4.77、6.89、7.56;精细修剪和简化修剪显着减少主枝数量、降低树高、提高主枝分枝高度。3、油茶树体调控冠层光合特性试验研究了精细修剪、简化修剪、粗放修剪和对照(不修剪)4种树体调控处理的冠层光合特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3种树体调控模式处理后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限制值、气孔导度、水分利用率、光能利用率的变化规律与对照组基本一致,但对数值大小有差异,其中净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和光能利用率具有显着性的差异,各调控模式的影响程度为:简化修剪>粗放修剪>精细修剪>对照。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油茶树体调控是通过控制冠层光辐射和空气湿度从而改变净光合速率的。树体调控措施能增强油茶植株对弱光和强光的利用程度,以简化修剪和精细修剪的效果较好,新梢生长期和果实生长期,简化修剪的光补偿点分别为33μmol.m-2.s-1、35μmli.m-2.s-1,光饱和点分别为810μmol.m-2.s-1、715μmol.m-2.s-1。新梢生长期与果实生长期不同调控模式处理下的净光合速率规律一致。其大小顺序均为简化修剪>粗放修剪>对照>精细修剪。新梢生长期与果实生长期不同调控模式处理下的光能利用率大小变化规律与净光合速率相同。树体调控模式在油茶整个年生长周期中均有提高净光合速率的作用,但调控模式与光能利用率无密切关系。树体调控措施能很好的改善冠层相对光照强度。对不同调控模式间变化比较得出,精细修剪处理与简化修剪处理效果相当,整体冠层光照强度分布均呈漏斗形,冠层由上至下,由北向南光照强度逐渐增强;不同调控模式相对光照强度日变化规律均呈单峰变化,在12:00达到峰值,峰值大小随着修剪强度增加而增大。4、油茶树体调控营养生理试验研究了精细修剪、简化修剪、粗放修剪和对照(不修剪)4种树体调控模式的树体营养状况及酶活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不同调控模式下油茶树体可溶性糖、可溶性淀粉、可溶性蛋白质3种有机营养物质的含量变化呈现规律基本一致,可溶性糖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呈单峰曲线,在果实生长期达到峰值;可溶性淀粉含量变化趋势呈V形,在果实生长期含量最低。树体调控措施处理的3种营养物含量均高于对照组,以简化修剪最好,3种营养物含量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中均最高,精细修剪和粗放修剪基本相同。在新梢生长期和果实生长期3种营养物质含量与新梢长度均呈极显着相关性,但与新梢直径的相关性在不同时期表现不一致。在新梢生长期3种营养物质含量与新梢直径相关性极显着,在果实生长期仅与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呈显着相关性。对超氧化物歧化酶、硝酸还原酶、蔗糖合成酶、淀粉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不同调控模式对酶活性影响为简化修剪>粗放修剪>对照>精细修剪。简化修剪模式均最高,而精细修剪模式最低,表明适度修剪能提高酶活性,而过度修剪降低酶活性。
李为福[10](2012)在《产量负载与外源脱落酸处理对葡萄树体生长及果实品质影响》文中提出本实验以单株叶幕面积为16m2的3年生‘巨玫瑰’和‘夏黑’葡萄为实验材料,研究了不同负载量对葡萄树体生长、根中营养物质含量、果实品质的影响。并研究了外源脱落酸对‘巨玫瑰’葡萄着色和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负载量的增大,葡萄植株的营养生长(新梢长度、粗度、主干粗度、叶面积)受到抑制。对于‘巨玫瑰’葡萄不同处理之间树体的生长差异不显着;对‘夏黑’品种,除主干粗度随着负载量的增大而显着减小外,其他树体生长指标差异不显着。(2)从落叶期和休眠期,根中全氮含量升高,而且容易受负载量的影响,在同一生育时期,根中全氮含量随着负载量的增大显着升高;根中淀粉含量呈下降的趋势,而单糖含量却与之相反,两者之间发生了转化,随着负载量的增大,两者之间的转化量减少。(3)随着负载量的增大,果皮中花色苷含量及果汁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显着降低,而果粒重、单穗重、可滴定酸、pH变化较小。同时,随着负载量的增大,果汁中单糖、游离氨基酸含量降低,导致葡萄的甜味变淡。(4)从树体生长、储藏营养和果实品质综合来看,‘夏黑’等生长势旺的巨峰系品种的产量负载不应高于1100kg/亩,‘巨玫瑰’等生长势中庸品种的产量负载不应高于1300kg/亩。(5)转色期喷施外源ABA显着促进了果皮中花色苷含量,约为对照的2倍,但使得果汁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降低,可滴定酸、pH值影响较小。500mg/LABA处理能够有效促进‘巨玫瑰’葡萄着色。
二、葡萄新梢长度、叶面积系数与合理的负载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葡萄新梢长度、叶面积系数与合理的负载量(论文提纲范文)
(1)‘嘎拉’苹果不同留果量对枝类组成、果实品质和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留果量对树体生长和枝类组成数量的影响 |
2.2 留果量对果实品质的影响 |
2.3 留果量对果实产量的影响 |
3 讨论 |
4 结论 |
(2)秦皇岛地区‘中秋王’苹果刻芽增枝及适宜负载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现状 |
1.2.1 刻芽增枝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源-库关系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试验材料 |
2.3 试验方法 |
2.4 项目测定 |
2.4.1 萌芽率调查 |
2.4.2 成枝力、枝类组成调查 |
2.4.3 枝条芽体激素含量测定 |
2.4.4 叶片光合特性及叶绿素含量测定 |
2.4.5 叶片各指标测定 |
2.4.6 果实品质的测定 |
2.4.7 苹果树树势和花芽、叶芽的调查 |
2.5 数据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刻芽方式对枝条各部位萌芽率的影响 |
3.2 不同刻芽方式对枝条成枝的影响 |
3.3 不同刻芽方式对枝条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
3.3.1 内源IAA的变化 |
3.3.2 内源GA3的变化 |
3.3.3 内源ZT的变化 |
3.3.4 内源ZR的变化 |
3.3.5 内源ABA的变化 |
3.4 枝条萌芽率与成枝力、枝类组成的相关性分析 |
3.5 枝条萌芽率与内源激素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
3.6 不同叶果比对光合特性的影响和叶片生长量的影响 |
3.6.1 不同叶果比对光合特性的影响 |
3.6.2 不同叶果比对叶片生长量的影响 |
3.7 不同叶果比对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 |
3.7.1 不同叶果比对果树产量的影响 |
3.7.2 不同叶果比对果实物理指标及内在品质的影响 |
3.8 不同叶果比对树势和花芽分化的影响 |
3.8.1 不同叶果比对枝类组成的影响 |
3.8.2 不同叶果比对花芽分化的影响 |
3.9 基于主成分因子分析下不同叶果比处理下苹果的综合评价 |
3.9.1 不同叶果比处理下各指标数据的标准化 |
3.9.2 不同叶果比处理下各指标标准化数据的主成分分析 |
3.9.3 不同叶果比处理下‘中秋王’苹果综合得分的确定 |
第四章 讨论 |
4.1 刻芽方式与枝条萌芽、成枝 |
4.2 刻芽方式与芽内源激素 |
4.3 叶果比与叶片光合和生物学特性 |
4.4 叶果比与产量和品质形成 |
4.5 叶果比与树势和花芽分化 |
4.6 最适叶果比与综合评价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论文受资助情况 |
附录 |
致谢 |
(3)密植梨树成形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梨研究进展 |
1.2.1 梨业发展现状 |
1.2.2 密植梨研究进展 |
1.2.3 密植梨密度的研究 |
1.3 梨树树形的研究 |
1.3.1 密植梨树树形的研究 |
1.3.2 细长纺锤形成形过程的研究进展 |
1.4 植物花期调控研究进展 |
1.4.1 植物开花的机理 |
1.4.2 植物生长调节剂与花芽分化 |
1.5 密植梨成形技术的研究概况 |
1.5.1 苗木类型的选择以及对苗木中央领导干的处理 |
1.5.2 刻芽发枝技术 |
1.5.3 拉枝开角技术 |
1.5.4 促花和以果压冠技术 |
1.5.5 幼树期修剪技术 |
1.5.6 结果期的主枝更新技术 |
1.5.7 梨树细长纺锤形的树体结构 |
1.6 研究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
1.6.1 研究内容 |
1.6.2 技术路线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点与材料 |
2.1.1 试验地概况 |
2.1.2 试验材料 |
2.2 研究方法 |
2.2.1 田间试验设计与方法 |
2.2.1.1 苗木类型对梨园整齐度的影响 |
2.2.1.2 定干高度的选择 |
2.2.1.3 对定植梨树不同处理 |
2.2.1.4 刻芽促发枝技术 |
2.2.1.5 开张新梢角度技术 |
2.2.1.6 喷施矮壮素(CCC) |
2.2.1.7 以果压冠技术 |
2.2.1.8 夏季修剪技术 |
2.2.1.9 主枝更新法 |
2.2.1.10 细长纺锤形的调查 |
2.2.2 数据整理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3.1 苗木的选择 |
3.2 第一年培养强壮的领导干技术 |
3.2.1 定干高度的选择 |
3.2.2 对定植梨树进行不同的处理 |
3.3 第二年对梨树进行促枝促花技术 |
3.3.1 萌芽期刻芽促发枝技术 |
3.3.2 开张新梢角度技术 |
3.3.3 喷施矮壮素(CCC)促花技术 |
3.4 第三年对梨树控冠技术 |
3.4.1 单株结果量对树冠的影响 |
3.4.2 夏季修剪对树冠的影响 |
3.5 第四年主枝更新对树体结构的影响 |
3.6 梨树细长纺锤形的树体结构的调查 |
3.7 本章小结 |
3.8 讨论 |
3.8.1 苗木类型的选择 |
3.8.2 培养强壮的领导干技术 |
3.8.3 梨树的促枝促花技术 |
3.8.4 梨树的控冠技术 |
3.8.5 主枝更新技术 |
3.8.6 树形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4)矮砧苹果园光能截获利用和树体结构优化模型的建立及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苹果树形的演化过程 |
1.2 苹果树形的研究方法 |
1.3 苹果不同树形的冠层特性研究 |
1.3.1 叶面积系数 |
1.3.2 消光系数 |
1.3.3 冠层内光分布特性 |
1.4 苹果树形与产量品质的关系 |
1.4.1 苹果树形与产量 |
1.4.2 苹果树形与品质的关系 |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矮砧苹果园冠层光能截获理论模型的建立 |
2.1.1 空旷地任一点任一天日出日落时角的确定 |
2.1.2 矮砧苹果园冠层表面最外侧最低点任一天日出日落时角的确定 |
2.1.3 矮砧苹果园冠层表面最外侧最低点任一天可照时数的确定 |
2.1.4 矮砧苹果园不同纬度、行距和树形最佳树体参数的确定 |
2.2 矮砧苹果园冠层光能利用理论模型的建立 |
2.2.1 直接辐射穿越冠层距离的确定 |
2.2.2 散射辐射穿越冠层距离的确定 |
2.2.3 相对辐射通量密度的确定 |
2.2.4 冠层最佳叶面积系数的确定 |
2.2.5 冠层最佳枝量的确定 |
2.3 模型的程序编写与计算 |
2.4 光能截获利用模型的验证方法 |
2.4.1 试验材料 |
2.4.2 试验方法 |
2.4.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苹果园光能截获的行距、树形和树体结构参数优化 |
3.1.1 苹果园光能截获的季节变化 |
3.1.2 不同纬度苹果园最佳光能截获的行距、树形和树体结构参数 |
3.1.2.1 不同纬度、行距和树形生长季树体参数分析 |
3.1.2.2 不同纬度、行距和树形的最佳树体结构参数 |
3.1.2.3 不同纬度、行距和树形生长季可照时数的差异 |
3.1.2.4 不同纬度、行距和树形的树冠受光体积的差异 |
3.2 矮砧苹果园冠层光能截获利用的枝类组成优化 |
3.2.1 生长季冠层基部中心的光截获与叶面积的关系 |
3.2.2 不同行距冠层基部中心光截获与叶面积系数的关系 |
3.2.3 不同季节光能截获与梢叶关系 |
3.2.4 果园光能高效截获的枝类组成 |
3.3 矮砧苹果园群体结构形成与枝类组成的田间调查分析与模型的验证 |
3.3.1 不同栽植密度树体生长动态 |
3.3.2 不同栽植密度冠层光照的差异 |
3.3.3 不同栽植密度果实产量的差异 |
3.3.4 不同栽植密度果实品质的差异 |
3.3.5 总枝量与产量的关系 |
3.3.6 对所建模型的验证与分析 |
4 讨论 |
4.1 矮砧苹果园冠层光能截获理论模型的建立 |
4.2 果园冠层光能截获的树体结构参数 |
4.3 不同纬度、树形和行距下果园生长季受光体积的差异 |
4.4 生长季不同行距冠层基部中心光能截获与叶面积的关系 |
4.5 果园光能高效截获的枝类组成 |
4.6 展望 |
4.6.1 对模型进一步的验证 |
4.6.2 平原地区南北行向不同纬度不同行距冠层高效光能利用的枝组分布情况 |
4.6.3 平原地区不同行向果园的光截获及利用情况 |
4.6.4 坡地不同纬度不同坡向和坡度果园的光截获及利用情况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5)短枝红富士分层纺锤形树体结构、产量和品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试验材料和方法 |
2.1 试验地点与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3 数据处理 |
第3章 幼龄短枝红富士分层纺锤形树体结构、产量和品质研究 |
3.1 结果与分析 |
3.2 讨论 |
3.3 小结 |
第4章 盛果期短枝红富士分层纺锤形树体结构、产量和品质研究 |
4.1 结果与分析 |
4.2 讨论 |
4.3 小结 |
第5章 短枝红富士分层纺锤形树体结构、产量和品质动态变化研究 |
5.1 结果与分析 |
5.2 讨论 |
5.3 小结 |
第6章 修剪技术对短枝红富士分层纺锤形树体生长发育及果实品质的影响研究 |
6.1 结果与分析 |
6.2 讨论 |
6.3 小结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葡萄及无花果的光合作用特性及部分处理的生理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果树光合作用的研究进展 |
1.2 影响果树光合作用的内部因素 |
1.2.1 果树树种差异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
1.2.2 品种差异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
1.2.3 叶龄叶位的差异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
1.2.4 负载量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
1.3 影响果树光合作用的外部因素 |
1.3.1 盐胁迫对果树光合作用的影响 |
1.3.2 温度对果树光合作用的影响 |
1.3.3 水分对果树光合作用的影响 |
1.4 果树光合作用日变化 |
1.5 架式对果树光合作用的影响 |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的概况 |
2.2 试验材料 |
2.2.1 葡萄 |
2.2.2 无花果 |
2.3 试验内容 |
2.3.1 葡萄 |
2.3.2 无花果 |
2.4 测定项目和方法 |
2.4.1 叶片光合指标测定 |
2.4.2 果实色泽的测定 |
2.4.3 硒、镉、铅含量的测定 |
2.4.4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2.4.5 可滴定酸含量的测定 |
2.4.6 果实其它指标的测定 |
2.4.7 数据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留叶量对葡萄‘夏黑’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
3.1.1 不同留叶量对葡萄‘夏黑’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
3.1.2 不同留叶量对葡萄‘夏黑’叶片蒸腾速率的影响 |
3.1.3 不同留叶量对葡萄‘夏黑’叶片气孔导度的影响 |
3.1.4 不同留叶量对葡萄‘夏黑’叶片胞间CO_2浓度的影响 |
3.2 不同留叶量对葡萄‘夏黑’叶片相关性状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
3.2.1 不同留叶量对葡萄‘夏黑’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2.2 不同留叶量对葡萄‘夏黑’果实生长指数的影响 |
3.2.3 不同留叶量对葡萄‘夏黑’果实着色程度的影响 |
3.2.4 不同留叶量对葡萄‘夏黑’果实品质的影响 |
3.3 不同留叶量对葡萄‘月光无核’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
3.3.1.不同留叶量对葡萄‘月光无核’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
3.3.2 不同留叶量对葡萄‘月光无核’叶片蒸腾速率的影响 |
3.3.3 不同留叶量对葡萄‘月光无核’叶片气孔导度的影响 |
3.3.4 不同留叶量对葡萄‘月光无核’叶片胞间CO_2浓度的影响 |
3.4 不同留叶量对葡萄‘月光无核’叶片相关性状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
3.4.1 不同留叶量对葡萄‘月光无核’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4.2 不同留叶量对葡萄‘月光无核’果实生长指数的影响 |
3.4.3 不同留叶量对葡萄‘月光无核’果实着色程度的影响 |
3.4.4 不同留叶量对葡萄‘月光无核’果实品质的影响 |
3.5 不同架式对葡萄‘巨玫瑰’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
3.5.1 不同架式对葡萄‘巨玫瑰’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
3.5.2 不同架式对葡萄‘巨玫瑰’叶片蒸腾速率的影响 |
3.5.3 不同架式对葡萄‘巨玫瑰’叶片胞间CO_2浓度的影响 |
3.5.4 不同架式对葡萄‘巨玫瑰’叶片气孔导度的影响 |
3.6 不同架式对葡萄‘巨玫瑰’叶片相关性状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
3.6.1 不同架式对葡萄‘巨玫瑰’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6.2 不同架式对葡萄‘巨玫瑰’果形指数的影响 |
3.6.3 不同架式对葡萄‘巨玫瑰’果皮着色程度的影响 |
3.6.4 不同架式对葡萄‘巨玫瑰’果实品质的影响 |
3.7 外源硒对无花果‘B110’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
3.7.1 不同喷施次数的硒处理对无花果‘B110’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
3.7.2 不同喷施次数的硒处理对无花果‘B110’蒸腾速率的影响 |
3.7.3 不同喷施次数的硒处理对无花果‘B110’胞间CO_2浓度的影响 |
3.7.4 不同喷施次数的硒处理对无花果‘B110’气孔导度的影响 |
3.8 外源硒对无花果‘B110’叶片相关性状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
3.8.1 不同喷施次数的硒处理对无花果‘B110’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8.2 不同喷施次数的硒处理对果实品质的影响 |
3.8.3 外源硒对无花果果实中硒与镉、铅含量变化的影响 |
第四章 讨论 |
4.1 葡萄 |
4.1.1 留叶量对‘夏黑’和‘月光无核’葡萄叶片光合特性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
4.1.2 架式对葡萄‘巨玫瑰’叶片光合特性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
4.2 无花果 |
4.2.1 硒处理对无花果‘B110’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
4.2.2 硒处理对无花果‘B110’果实品质的影响 |
4.2.3 硒处理对无花果‘B110’重金属的影响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ABSTRACT |
(7)葡萄埋土防寒区水平棚架“顺沟倾斜龙干”树形研究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
1.1试验材料与试验条件 |
1.2试验方法 |
1.3试验数据 |
2结果与分析 |
2.1负载量的控制准确度 |
2.2果实和枝条发育情况 |
2.3叶面积指数和郁闭情况 |
2.4架面下沉情况 |
2.5对早霜的防御能力 |
3讨论与小结 |
1) “顺沟倾斜龙干”树形可有效、准确控制产量。 |
2) “顺沟倾斜龙干”树形可提高果实品质、促进枝条成熟。 |
3) “顺沟倾斜龙干”树形可减少劳动量和劳动强度,避免上下架对主蔓的扭伤。 |
4) “顺沟倾斜龙干”树形便于机械作业,促进了机艺融合。 |
5) “顺沟倾斜龙干”树形对早霜的防御能力较强。 |
4结论 |
(8)省力、优质栽培模式梨园主要树相指标变化及与产量形成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树相指标的研究进展 |
1.2 主要树相指标与产量关系研究进展 |
1.2.1 枝量和枝类比与产量关系研究进展 |
1.2.2 叶面积系数与产量关系研究进展 |
1.3 研究目的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试验材料 |
2.3 试验方法 |
2.3.1 不同树龄枝量及枝类组成测定 |
2.3.2 不同树龄主干截面积测定 |
2.3.3 不同树龄叶面积系数测定 |
2.3.4 不同树龄果园覆盖率测定 |
2.3.5 果实产量测定 |
2.4 实验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省力优质栽培模式梨园树相指标变化 |
3.1.1 枝量及枝类组成变化 |
3.1.2 主干截面积变化 |
3.1.3 叶面积系数变化 |
3.1.4 果园覆盖率变化 |
3.1.5 产量变化 |
3.2 省力优质栽培模式梨园树相指标与产量相关性分析 |
3.2.1 主要树相指标与产量相关性分析 |
3.2.2 枝量与产量相关性分析 |
3.2.3 主干截面积与产量相关性分析 |
3.2.4 叶面积系数与产量相关性分析 |
3.2.5 果园覆盖率与产量相关性分析 |
3.3 省力优质栽培模式梨园主要树相指标间关系分析 |
3.3.1 枝量与主干截面积关系分析 |
3.3.2 枝量与叶面积系数关系分析 |
3.3.3 枝量与果园覆盖率关系分析 |
3.3.4 主干截面积与叶面积系数关系分析 |
3.3.5 主干截面积与果园覆盖率关系分析 |
3.3.6 叶面积系数与果园覆盖率关系分析 |
3.4 优质高效栽培模式梨园盛果期树相指标标准值 |
4 讨论 |
4.1 定植到盛果期主要树相指标变化特征 |
4.2 主要树相指标与产量形成的关系 |
4.2.1 枝量及枝类组成与产量的关系 |
4.2.2 果园覆盖率及叶面积系数与产量的关系 |
4.2.3 主干截面积与产量的关系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简介 |
致谢 |
(9)油茶树体调控模式与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综述—油茶树体调控研究进展 |
1.1 油茶丰产栽培研究概况 |
1.2 林木树体结构研究进展 |
1.3 植物冠层结构研究进展 |
1.3.1 冠层特性研究 |
1.3.2 冠层光分布及光合作用研究进展 |
1.3.3 叶面积指数研究 |
1.3.4 油茶冠层结构研究进展 |
1.4 树体结构调控方法研究进展 |
1.4.1 休眠期树体调控方法 |
1.4.2 生长期树体调控方法 |
1.5 目的意义 |
1.6 技术路线 |
第2章 油茶生长发育对修剪的反应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设计 |
2.1.3 试验方法 |
2.1.4 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油茶生长发育对角度调整的反应 |
2.2.2 油茶生长发育对回缩的反应 |
2.2.3 油茶生长发育对人工造伤的反应 |
2.2.4 油茶生长发育对短截的反应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3章 油茶树体调控生长发育效应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仪器 |
3.1.3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树体调控对新梢生长状况的影响 |
3.2.2 树体调控对新叶生长状况的影响 |
3.2.3 树体调控对树高、冠幅、基径生长的影响 |
3.2.4 树体调控对油茶花果发育的影响 |
3.2.5 树体调控对冠层结构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树体调控对枝叶生长的影响 |
3.3.2 树体调控对花果发育的影响 |
3.4 小结 |
第4章 油茶树体调控冠层光合特性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地概况 |
4.1.2 试验设计 |
4.1.3 试验材料 |
4.1.4 试验仪器与试剂 |
4.1.5 试验方法 |
4.1.6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树体调控对油茶光合特性的影响 |
4.2.2 树体调控对油茶叶片光响应曲线的影响 |
4.2.3 树体调控不同生长时期光合特性 |
4.2.4 树体调控对冠层相对光照强度的影响 |
4.3 讨论 |
4.3.1 树体调控与光合日变化 |
4.3.2 树体调控与冠层光分布 |
4.3.3 油茶生长发育与冠层光合特性 |
4.4 小结 |
第5章 油茶树体调控营养生理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地概况 |
5.1.2 试验设计 |
5.1.3 试验材料 |
5.1.4 试验仪器 |
5.1.5 试验试剂 |
5.1.6 试验方法 |
5.1.7 数据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树体调控对油茶树体有机营养状况的影响 |
5.2.2 有机营养物与新梢生长质量相关性 |
5.2.3 树体调控对酶活性的影响 |
5.3 讨论 |
5.3.1 有机营养含量与枝叶生长关系 |
5.3.2 酶活性影响 |
5.4 小结 |
第6章 普通油茶简化修剪技术规程草案 |
6.1 范围 |
6.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6.3 术语与定义 |
6.4 树体调控基本方法 |
6.4.1 树体调控总原则 |
6.4.2 树体调控主要技术 |
6.5 不同树形整形过程 |
6.5.1 自然圆头形 |
6.5.2 自然开心形 |
6.6 不同油茶树树体调控步骤 |
6.6.1 幼树树体调控步骤 |
6.6.2 成树树体调控步骤 |
6.6.3 衰老树树体调控 |
6.6.4 受灾树树体调控 |
6.6.5 油茶林分调控 |
第7章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
7.1 主要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问题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论文相关照片 |
附录2 攻读博士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10)产量负载与外源脱落酸处理对葡萄树体生长及果实品质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葡萄概述 |
2 葡萄产量负载研究进展 |
2.1 产量负载的调整 |
2.2 产量负载对葡萄生长的影响 |
2.2.1 产量负载与树体平衡 |
2.2.2 产量负载与花芽形成与分化 |
2.3 产量负载与果实品质 |
3 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果实着色的研究进展 |
3.1 花色苷的种类与分布 |
3.2 花色苷的生物合成途径及合成控制基因 |
3.3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果实着色的影响 |
3.4 脱落酸促进葡萄着色研究进展 |
4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产量负载对‘巨玫瑰’、‘夏黑’葡萄树 体生长及储藏营养的影响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点及材料 |
2.2 试验处理 |
2.3 树体生长的测定 |
2.3.1 新梢长度、新稍粗度、主干粗度和叶面积 |
2.3.2 根中树体营养的测定 |
2.3.3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成熟期‘巨玫瑰 |
3.2 产量负载对‘巨玫瑰 |
3.2.1 新梢长度 |
3.2.2 新梢直径 |
3.2.3 主干粗度 |
3.2.4 叶面积 |
3.2.5 全氮含量 |
3.2.6 淀粉含量 |
3.2.7 单糖含量 |
4 讨论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产量负载对‘巨玫瑰’、‘夏黑’葡萄果 实品质的影响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点及材料 |
2.2 试验处理 |
2.3 果实品质的测定 |
2.3.1 取样方法及果粒重、单穗重的测定 |
2.3.2 果皮花色苷的提取与测定 |
2.3.3 可溶性固形物(TSS) |
2.3.4 可滴定酸含量(TA) |
2.3.5 pH值 |
2.3.6 果汁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
2.3.7 花色苷组分的测定 |
2.3.8 单糖含量的测定 |
2.4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单粒重 |
3.2 可溶性固形物(TSS) |
3.3 花色苷含量 |
3.4 可滴定酸(TA) |
3.5 PH |
3.6 单糖 |
3.7 游离氨基酸 |
3.8 花色苷组分 |
3.9 连续两年中不同处理成熟期主要果实品质 |
4 讨论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外源脱落酸对‘巨玫瑰’葡萄着色及浆果品质的影响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2.3.1 取样方法及果粒重的测定 |
2.3.2 果皮花色苷的提取与测定 |
2.3.3 可溶性固形物(TSS)、可滴定酸(TA)含量及pH值的测定 |
2.4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ABA处理对‘巨玫瑰’葡萄果粒重及单穗重的影响 |
3.2 ABA对‘巨玫瑰’葡萄果皮花色苷含量的影响 |
3.3 ABA对‘巨玫瑰’葡萄浆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 |
3.4 ABA对‘巨玫瑰’葡萄浆果可滴定酸含量的影响 |
3.5 ABA对‘巨玫瑰’葡萄果汁PH的影响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结论 |
致谢 |
硕士期间完成的科研论文 |
四、葡萄新梢长度、叶面积系数与合理的负载量(论文参考文献)
- [1]‘嘎拉’苹果不同留果量对枝类组成、果实品质和产量的影响[J]. 李宏建,王宏,刘志,于年文,宋哲,张秀美,里程辉. 果树学报, 2020(12)
- [2]秦皇岛地区‘中秋王’苹果刻芽增枝及适宜负载量研究[D]. 王海芬.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0(06)
- [3]密植梨树成形技术研究[D]. 王越男.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2)
- [4]矮砧苹果园光能截获利用和树体结构优化模型的建立及验证[D]. 孙滢. 山东农业大学, 2018(08)
- [5]短枝红富士分层纺锤形树体结构、产量和品质研究[D]. 张云慧. 新疆农业大学, 2018
- [6]葡萄及无花果的光合作用特性及部分处理的生理效应[D]. 尚军华. 河南农业大学, 2017(05)
- [7]葡萄埋土防寒区水平棚架“顺沟倾斜龙干”树形研究初报[J]. 张付春,潘明启,伍新宇,王平,熊秉华,雷玉娟,谢辉,韩守安,钟海霞.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5(05)
- [8]省力、优质栽培模式梨园主要树相指标变化及与产量形成关系研究[D]. 黄阳阳. 河北农业大学, 2014(03)
- [9]油茶树体调控模式与技术的研究[D]. 何志祥.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3(09)
- [10]产量负载与外源脱落酸处理对葡萄树体生长及果实品质影响[D]. 李为福. 上海交通大学, 2012(07)
标签:葡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