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25)碘放射粒子植入治疗前列腺癌的观察与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赖中伟[1](2020)在《125碘放射性粒子近距离放疗技术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研究目的:1.探讨125碘放射性粒子近距离放疗技术应用于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疗效评价。2.探讨125碘放射性粒子近距离放疗技术应用于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安全性。3.为临床医师治疗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提供参考。方法:1.收集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武汉大学口腔医院2014年7月-2019年6月间口腔颌面头颈恶性肿瘤患者,并进行回顾性分析,详细记录入选患者相关资料(姓名、性别、年龄、肿瘤情况、吸烟史、饮酒史、CT检查结果)后,定期随访观察患者临床疗效及生存期等,分析这些病例的年龄、性别、T分期、原发灶部位、吸烟饮酒史、病理类型、全身系统状况等因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2.数据分析:使用SPSS22.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计算出对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通过Kaplan-Meier生存曲线计算出患者的总体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及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相关数据。结果:1.患者的2、4、6月临床治疗有效率分别为76.9%、65.4%、53.8%。2.研究期间患者随访时间6月至60月,中位随访时间28月。术后1年、2年总体生存率为92.3%、86.5%;术后1年、2年无进展生存率为57.7%、36.5%。3.经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T分期是影响患者生存结局的独立风险因素。4.17.3%患者术后近期出现轻度放疗不良反应(RTOG1-2级),无严重近远期放疗不良反应发生(RTOG3-4级)。结论:125碘放射性粒子近距离放疗技术联合手术治疗口腔颌面头颈部恶性肿瘤具有微创、高效、安全性高的特点,尤其是对于无法接受手术治疗的口腔颌面头颈恶性肿瘤患者,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案。
陈建建[2](2020)在《放射性125I粒子治疗人喉癌细胞裸鼠移植瘤的有效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建立人喉癌细胞系TU212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观察放射性125Ⅰ粒子对肿瘤组织的抑制作用,研究1251粒子对喉癌移植瘤凋亡、增殖的影响,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以及研究基础。方法建立人喉癌细胞系TU212裸鼠移植瘤模型8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只,对照组植入0 mCi空壳粒子,实验组植入0.8 mCi粒子。CT引导下经18G穿刺针在各组裸鼠瘤体内分别植入2枚粒子,放射治疗计划系统(TPS)用于术前计划设计和术后计划验证。植入粒子后每4天观察肿瘤生长状况,并测量肿瘤大小以计算肿瘤体积。125Ⅰ粒子植入30天后处死裸鼠取材,根据肿瘤体积绘制肿瘤体积-时间曲线以观察抑瘤效果。瘤体取材后分别进行如下检测:(1)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肿瘤组织病理学变化;(2)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法检测肿瘤组织Bax、Bcl-2、Ki67、PCNA的mRNA表达;(3)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肿瘤组织Bax、Bcl-2、PCNA的蛋白表达。(4)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肿瘤组织Bax、Bcl-2、Ki67、PCNA的蛋白表达。结果(1)干预结束后实验组移植瘤体积、重量均显着小于对照组(均P<0.05)。(2)HE染色切片示对照组肿瘤组织癌细胞核大深染、排列紧密,实验组肿瘤组织癌细胞可见大量变性坏死。(3)q-PCR结果示实验组肿瘤组织与较对照组Bax的mRNA相对表达量增多,Bcl-2、Ki67、PCNA的mRNA相对表达量均减少(均P<0.05)。(4)Western blot结果示实验组肿瘤组织较对照组Bax蛋白相对表达量增多,Bcl-2、PCNA蛋白相对表达量均减少(均P<0.05)。(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示实验组肿瘤组织与对照组相比Bax蛋白相对表达量增多,Bcl-2、Ki67、PCNA蛋白相对表达量均减少(均P<0.05)。结论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可明显抑制人喉癌细胞裸鼠移植瘤的生长,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可能是其主要作用机制。
王浩[3](2020)在《CT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一线化疗失败的寡复发非小细胞肺癌》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估CT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一线化疗失败后的寡复发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并与二线化疗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7月期间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及天长市中医院肿瘤科接受一线化疗4-6周期后的寡复发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共计53例纳入此次研究中,分成两组,其中A组(粒子组)25例,84处病灶,接受CT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B组(二线化疗组)28例,96处病灶,接受二线静脉化疗。所有患者接受治疗后每2个月住院随访一次,评价指标包括疾病控制率、总生存时间、生活质量、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结果所有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13个月(5~42月)。在治疗后的第2、4、6个月,A、B两组患者疾病控制率分别为76.0%vs 75.0%(P=0.933)、72.0%vs55.6%(P=0.219)、70.8%vs 42.3%(P=0.042),在第6个月A组患者疾病控制率高于B组。A组患者1年、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9.5%和23.9%,B组分别为62.6%,和22.3%。A组和B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2.8个月(95%CI:10.5–15.1)和15.2个月(95%CI:12.2–1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47)。第2、4、6个月,A、B两组患者KPS未降低者所占比例分别为88.0%vs 71.4%(P=0.138)、72.0%vs 48.1%(P=0.044)、62.5%vs 30.8%(P=0.025);随着治疗过程延长,第4和6个月,A组患者的生存质量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都未出现治疗相关死亡事件。A组患者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一线化疗失败后的寡复发的非小细胞肺癌是安全、可行的,与二线化疗相比,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可以提供更好的远期生活质量。
李兴昶[4](2020)在《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晚期肺癌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晚期肺癌的临床疗效及有效处方剂量学研究目的:1.探究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晚期肺癌的临床疗效。2.以TPS术后参数D90为据,探讨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术治疗晚期肺癌的有效处方剂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我院住院病例的中病理确诊为肺癌并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的病人45例。将术后CT图像导入125I粒子治疗计划系统(TPS),按验证确认肿瘤周边匹配剂量(MPD)与术前计划的误差在允许范围内(士15%),以术后验证D90分为A、B、C(A组100-120Gy,B组120-140Gy,C组140-160Gy)三组各15例,并行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CT复查,观察A,B,C三组的客观缓解率(ORR)和局部控制率(LCR),评价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晚期肺癌的临床疗效及有效处方剂量。结果:1.随访时间6个月,完全缓解(CR)15例(33.3%),部分缓解(PR)17例(37.8%),病情稳定(SD)3例(6.7%),进展(PD)10例(22.2%),A、B、C三组的客观缓解率及局部控制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客观缓解率(ORR)和局部控制率(LCR)值均为93.3%,大于A组和B组。2.125I粒子植入组织间植入术治疗晚期肺癌术前和术后两组剂量参数比较:PTV(cc),D50(Gy),D90(Gy),V100(%),V90(%),MPD均无统计学差异,t值分别为-0.01,0.96,-0.04,-0.03,0.44,-1.8,P值均大于0.05。结论:1.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作为一种微创、有效、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法应用于晚期肺癌,能改善病人症状,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2.140-160Gy剂量组疗效最好,并且随着剂量的增大,ORR和LCR呈上升趋势,对临床有一定指导价值。第二部分: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晚期肺癌的安全性及相关风险因素分析目的:探究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晚期肺癌的安全性及气胸和出血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我院住院病例的中病理确诊为肺癌并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的45例患者临床资料,统计植入术后患者气胸和出血的发生状况,分析气胸发生率和出血率与患者基本情况、病变特征、穿刺过程之间的相关性,从而找出相关风险因素。结果:18例(40%)患者在术中或术后出现气胸,其中3例出现中-重度气胸,15例出现少量气胸;30例患者发生周围出血,其中轻度出血11例,中度出血19例,出血合并气胸患者有7例,同时发生概率为15.6%(7/45);气胸的发生率与病灶大小无相关性(P=0.778);肺内穿刺长度4-6cm时,气胸概率明显增加,肺内穿刺长度为4-6cm(70.0%)和大于6cm(66.7%)两个范围气胸发生率相当,显着高于1.5-2cm(30.0%)和2-4cm(21.1%)的气胸发生率,且具有统计学义(P=0.032)。肿瘤大小为0.5-2cm(90.0%)出血发生率最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5);肺内穿刺长度大于4cm出血发生率增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4)。穿刺针数和手术时间均与气胸有统计学意义(P=0.02和P=0.014),呈现较弱的正相关相关性。结论:放射性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晚期肺癌是安全有效,并发症主要为气胸及出血。病灶大小与气胸发生率无相关性,肺内穿刺长度4-6cm时,气胸发生率明显增加;病灶大小为0.5-2cm出血发生率最高;肺内穿刺长度大于4cm出血发生率增高,气胸与穿刺针数及手术时间呈较弱的正相关,为临床提供良好建议。
陈浩[5](2020)在《125I粒子联合胆道支架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及疗效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患者由于早期症状不明显,疾病进展迅速,就诊时大多数难以行根治性手术。PTBD联合胆道支架置入能够有效缓解胆道梗阻,但肿瘤细胞持续增殖可导致支架内再发梗阻。许多临床研究表明,125Ⅰ粒子联合胆道支架置入能够有效延长支架通畅时间及患者生存时间。我们对125Ⅰ粒子联合支架置入与单纯胆道支架置入进行对比来验证其临床可行性及实效性。方法:对2018年4月~2018年10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放射介入科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患者进行筛选并分组,50例患者中26名患者进行了 125Ⅰ粒子联合胆道支架置入术,为实验组;24名患者行单纯胆道支架置入术,为对照组。统计所有患者术后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的指标并进行数据分析,用以评价减黄效果;术后来院行胆道造影或CT、MRI等影像学检查,了解支架通畅情况及粒子条位置,记录所有患者的生存时间、支架开通时间及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根据统计结果,对两组之间差异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两种治疗方式对于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近期减黄效果均显着,两组间数据比较显示两种方式在近期减黄效果上无明显差异,但两组患者在远期黄疸复发程度上存在显着差异;125Ⅰ粒子联合胆道支架置入较单纯胆道支架置入其支架开通时间及生存时间均延长。结论:125Ⅰ粒子联合胆道支架置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能够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及支架通畅时间。但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加以实践行进一步研究。
思志强,张莹,孙彬栩,贾英杰,董阿茹汗[6](2020)在《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前列腺癌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随着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技术的迅速发展,该项技术已逐渐成为治疗前列腺癌的重要方法。文章检索了近10年来有关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前列腺癌的文献报道,主要从125I粒子植入治疗前列腺癌的作用机制、适应证、处方剂量推荐、临床应用优势、应用现状及疗效评价、相关尿路不良反应治疗建议、粒子辐射防护等7个方面进行综述,并分析了目前125I粒子植入治疗前列腺癌相关研究及辐射防护方面存在的一些不足,旨在为临床安全应用125I粒子治疗前列腺癌提供更有力的依据和借鉴,丰富前列腺癌的治疗方法。
郑云峰[7](2019)在《CT四维电磁导航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纵隔转移瘤中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 125I粒子和60Co γ射线照射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生物学效应的研究目的:通过125I粒子持续低剂量率照射(CLDR)和60Co γ射线不同剂量照射人肺腺癌细胞A549,检测A549细胞的克隆数、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率,研究两种不同照射方式对A549细胞生长及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125I粒子组及60Coγ射线组,采用125I粒子及60Co γ射线照射人肺腺癌A549细胞,照射剂量分别为2、4、6、8 Gy。对照组照射剂量为0 Gy。照射后检测细胞克隆数、细胞周期分布及细胞凋亡率。结果:125I粒子和60Co γ射线照射剂量为2Gy时,与对照组相比A549细胞克隆存活分数较对照组降低(F=279.3、170.5,P<0.05),两种照射方式的克隆存活分数无统计学差异。随着剂量的增加,当剂量达到4、6、8Gy时,125I粒子组的克隆存活分数均低于60Co γ射线组,具有统计学意义(t=8.00、4.72、5.32,P<0.05)。上述结果表明两种照射方式均导致A549细胞周期G1期阻滞,凋亡率增加。两组比较,125I粒子照射组的细胞存活分数较60Co γ射线照射组低,细胞周期阻滞、凋亡率较60Co γ射线照射组高。结论:经125I粒子及60Co γ射线两种不同方式照射后,肺腺癌细胞均表现出增殖抑制、凋亡增加,且125I粒子照射的抑制作用更明显。二 125I粒子植入对荷人肺腺癌A549细胞裸鼠移植瘤生长抑制作用目的:建立人肺腺癌细胞A549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在移植瘤内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观察肿瘤生长情况并计算肿瘤体积,研究125I放射性粒子在体内近距离照射对肿瘤的抑制作用。方法:将传代培养人肺腺癌A549细胞,按所需细胞数调整浓度,注入BALA/c裸鼠皮下构建移植瘤模型。待移植瘤长到(300±50)mm3时,将12只荷瘤裸鼠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只。观察组小鼠在瘤体内植入放射活度为0.5 mCi 125I放射性粒子1枚,对照组小鼠植入空白粒子1枚。观察肿瘤生长状况,每4天测量肿瘤大小,计算肿瘤体积。粒子植入36天后结束实验,绘制肿瘤生长曲线。结果:粒子植入后3周,各组移植瘤体积无统计学差异(P>0.05),此后第28、32、36天,观察组裸鼠移植瘤的体积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78、-7.242、-7.574,P<0.05)。第36天,观察组裸鼠移植瘤体积(996.28± 122.01)mm3,远小于对照组(2314.32±408.43)mm3。结论: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可显着抑制人肺腺癌A549细胞裸鼠移植瘤生长。三 CT四维电磁导航在引导125I粒子植入纵隔转移瘤术中的作用研究目的:通过CT四维电磁导航和传统CT引导在穿刺纵隔转移瘤植入125I粒子的对照研究,记录并分析两种不同引导方法的穿刺在CT扫描次数、进针到位时间及针道调整次数等方面的差异,研究CT四维电磁导航在125I放射性粒子穿刺植入纵隔转移瘤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的23例纵隔淋巴结转移瘤患者资料。其中13例患者为CT四维电磁导航辅助(观察组)放射性粒子植入,年龄23~77岁,平均(64±10)岁;10例为CT引导徒手穿刺(对照组)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年龄55~84岁,平均(68±13)岁。记录两种引导方法下穿刺靶目标时间、穿刺针调整次数、CT扫描次数等进行对比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的情况。结果:23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治疗,未发生与手术相关的严重并发症。观察组穿刺靶目标时间平均为(499.23±129.29)s,对照组平均(893.30±252.09)s。观察组穿刺针调整次数平均为(0.23±0.44)次,对照组平均为(1.30±0.95)次。观察组穿刺过程中CT扫描次数平均为(5.07±1.12)次,对照组平均为(8.40±1.96)次。经统计分析,两组引导方式下的穿刺靶目标时间、针道调整次数及CT扫描次数差异皆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穿刺靶目标时间、针道调整次数、CT扫描次数均少于对照组。观察组的电磁导航图像瞄准精度:<5 mm为11例,5~10 mm为2例,未出现>10 mm的情况。结论:CT四维电磁导航辅助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纵隔淋巴结转移瘤能够缩短穿刺靶目标时间、减少穿刺调整次数、减少CT扫描次数,具有较高穿刺精确度。四四维电磁导航联合3D共面模板辅助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纵隔淋巴转移瘤目的:通过CT四维电磁导航联合3D共面模板与传统CT引导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纵隔淋巴转移瘤对照研究,比较分析两种方法术后的靶区剂量学参数、手术时间的差异以及并发症的情况,研究CT四维电磁导航联合3D共面模板在辅助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纵隔淋巴转移瘤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的23例纵隔淋巴结转移瘤患者资料。其中13例患者为CT四维电磁导航联合3D共面模板辅助(观察组)放射性粒子植入,年龄23~77岁,平均(64±10)岁;10例为CT引导徒手穿刺(对照组)放射性粒子植入,年龄55~84岁,平均(68± 13)岁。所有患者进行术前计划、术中优化及术后剂量学验证。统计分析手术前后90%靶体积的最小吸收剂量(D90)、最小周边剂量(MPD)及100%、150%、200%处方剂量覆盖的靶区体积占靶区总体积的百分比(分别为V100、V150、V200)。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的差异及并发症的情况。结果:23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治疗,未发生与手术相关的严重并发症。观察组平均植入放射性粒子30粒,对照组平均植入放射性粒子23粒。观察组和对照组V100术前计划分别为(97.16±2.74)%、(95.44±1.37)%,术后分别为(95.66±2.58)%、(90.40±3.56)%,术后均较术前计划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 5.563、5.827,P<0.05)。两组 D90、MPD、V150、V200 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操作时间,观察组为(49.04±1.75)min,对照组为(66.13±1.77)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结论:使用CT四维电磁导航联合3D共面模板辅助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纵隔淋巴结转移瘤能更精确地达到术前规划,缩短手术时间,并且使患者耐受度增强。
李梦轩[8](2019)在《125I粒子对肝泡型包虫病治疗作用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25-碘粒子放射治疗对动物(大鼠、裸鼠)泡型包虫病模型的初步效果研究方法:(1)20只无胸腺裸鼠;体质量20g左右;10周龄;取裸鼠右侧颈部皮下部位、注射器针头斜行刺入建立裸鼠皮下病灶模型。建模成功的裸鼠随机分为实验组(n=10)、对照组(n=5)、空白对照组(n=5)。实验组裸鼠于病灶内植入放射性125I粒子(6711型,放射活度0.8mCi)并测量植入前病灶大小,对照组行穿刺针(八光针)单纯穿刺病灶,未植入粒子;空白对照组未行仍和干预,术后常规饲养。每日行裸鼠病灶大小测量,45天后处死模型,行病灶称重、提取组织原头节镜下台盼蓝染色观察计数,镜下HE染色取得病理结果。(2)14只大鼠,体质量600g左右,12周龄,接种成功后常规饲养。麻醉开腹后肝内原位种植多房棘球蚴浑悬液,建立大鼠肝脏多方棘球蚴模型,建模成功大鼠分为实验组(植入粒子治疗)、对照组(未进行任何干预)。实验干预45天后处死,取原位肝脏病灶提取组织原头节镜下台盼蓝染色观察原头节活性,依红-苏木精(HE)染色观察镜下病理结果。结果:裸鼠皮下模型1.建模观察6月后,建模成功率为80%(16/20);在粒子植入45天之后,对照组裸鼠存活4只(4/5),实验组裸鼠存活8只(8/10),空白对照组裸鼠存活4只(4/5);2.粒子实验干预45天后,实验组裸鼠与对照组裸鼠病灶直径分别为0.84士0.45cm和3.14士0.39cm(t=6.477,P<0.001)。实验组裸鼠与空白对照组裸鼠病灶直径分别为0.84士0.45 cm和2.66士0.88cm(t=4.355,P<0.002);3.实验组与对照组裸鼠干预处死后提取原头节镜下台盼蓝染色对比后实验组病灶原头节镜下活性、数量较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有明显减少;4.实验组病灶HE染色下多房棘球蚴出现明显的死亡、减少。大鼠肝脏原位模型1.接种6个月后,建模成功率为100%(14/14),麻醉开腹后肝脏原位病灶植入放射性粒子后,实验组大鼠存活10只(10/10),对照组大鼠存活4只(4/4);2.处死后病灶组织见识提取原头节,同上镜下观察原头节活性;3.实验组与对照组大鼠处死后取材肝脏病灶同上观察镜下病理结构变化;结论:实验研究结果提示125-I粒子通过放射效应可杀灭泡球蚴并抑制泡性包虫病的进一步发展。
袁航[9](2019)在《TACE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Ⅲa期肝细胞癌伴Ⅱ型癌栓的疗效及预后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及目的: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世界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易于侵犯门静脉,形成门静脉癌栓(Portal vein tumor thrombus,PVTT)。国际上有很多对肝癌的分期,中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出版了更适合中国国情的《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7版)。我国常用的癌栓分型标准是依据癌栓解剖位置所提出的。TACE(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伴PVTT的HCC的有效性已经得到许多文献的证实。本研究依据肝癌的中国分期标准和癌栓分型标准,探究TACE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IIIa期肝细胞癌伴II型癌栓的疗效,并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材料及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6年12月在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诊断为IIIa期肝细胞癌伴II型癌栓并行TACE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的患者,共入组116例,回顾性分析所有入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治疗后相关并发症情况及生存时间,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计算患者6月、1年、2年的累积生存率和中位生存期,并分析影响患者生存期的预后因素。采用mRECIST标准评估治疗后的2月疗效。结果:患者6月、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85.3%、58.6%、20.7%;中位生存期为13.0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门静脉癌栓亚型(IIa/IIb)、最大肿瘤直径(≤70/>70mm)、肿瘤总直径(≤90/>90mm)、Child-Pugh分级(A/B)和AFP值(≤400/>400ng/ml)是影响患者生存期的初始预后因素(P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门静脉癌栓亚型(IIa/IIb)和Child-Pugh分级(A/B)是影响癌患者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P均<0.05)。患者治疗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TACE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IIIa期伴II型门静脉癌栓的HCC患者能够延长患者生存期,能够重复治疗且无严重并发症。多因素分析显示II型癌栓亚型及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
杨俊杰[10](2019)在《125I粒子植入术后屏蔽防护效果及环境辐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术后不同铅当量的屏蔽材料屏蔽防护效果的差异及对周围环境辐射的影响。方法1.参照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术后即刻CT扫描图像,测量粒子植入中心距患者体表的垂直距离,并记录;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术后24h内,不覆盖屏蔽材料时,使用袖珍辐射仪测量距患者粒子植入部位体表标记点30cm、40cm、50cm、60cm、70cm、80cm、90cm、100cm垂直距离处的剂量率,探讨放射性125I粒子的衰变规律;2.患者分别覆盖0.25mmpb、0.35mmpb屏蔽材料后,使用袖珍辐射仪测量距患者粒子植入部位体表标记点30cm、40cm、50cm、60cm、70cm、80cm、90cm、100cm垂直距离处的剂量率,分别与不覆盖屏蔽材料时30cm、50cm及100cm处剂量率比较,计算二者有无统计学差异;比较0.25mmpb与0.35mmpb的屏蔽材料屏蔽后,距患者粒子植入部位体表标记点30cm、50cm及100cm距离处剂量率是否有统计学差异,同时计算并对比0.25mmpb与0.35mmpb的屏蔽材料对射线的屏蔽效果;3.在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患者返回病房前,连续测量病房内本底剂量率5次,取其平均值,作为天然本底剂量率;在距离患者粒子植入部位体表标记点100cm、200cm、300cm、400cm的垂直距离处,使用环境监测仪测量粒子植入患者术后24h内的剂量率,与天然本底剂量率比较,计算年剂量当量,研究放射性125I粒子对环境的辐射污染;4.根据公式:D(n)=D(O)e-λn和E(∞)=34.56 TpD(0)Tr计算不同人群的警戒时间,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1.粒子植入术后24h内不覆盖屏蔽材料时,测量距离粒子植入部位体表标记点30cm、40cm、50cm、60cm、70cm、80cm、90cm、100cm垂直距离处的剂量率,分别为11.307(5.210,17.020)uSv/h、7.326(2.795,11.613)uSv/h、5.775(1.990,8.850)uSv/h、4.217(1.355,6.150)uSv/h、3.362(1.110,5.043)uSv/h、2.650(0.865,4.240)uSv/h、2.065(0.783,3.100)uSv/h、1.551(0.590,2.415)uSv/h,剂量率与距离的关系式为:y=22.975e-0.027x;2.覆盖0.25mmpb及0.35mmpb屏蔽材料分别与不覆盖屏蔽材料时剂量率比较,在30cm、50cm及100cm处P值均为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覆盖0.25mmpb及0.35mmpb的屏蔽材料时在30cm处的剂量率分别为0.288(0.143,0.390)uSv/h与0.248(0.130,0.325)uSv/h,二者比较P值为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50cm处的剂量率分别为0.242(0.130,0.308)uSv/h与0.209(0.130,0.280)uSv/h,二者比较P值为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100cm处的剂量率分别为0.177(0.130,0.210)uSv/h与0.158(0.120,0.190)uSv/h,二者比较P值为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25mmpb和0.35mmpb的屏蔽材料分别可屏蔽88.59%97.45%、89.81%97.81%的辐射线;3.测得天然本底剂量率为0.112±0.015uSv/h,距离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部位体表标记点100cm、200cm、300cm、400cm垂直距离处使用环境监测仪测得的剂量率分别为1.497±0.694uSv/h、0.187±0.043uSv/h、0.129±0.016uSv/h、0.114±0.016uSv/h,与天然本底剂量率比较,在100cm、200cm、300cm处P值均为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400cm处P值为0.28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100cm、200cm、300cm、400cm处的年剂量当量分别为0.771mSv、0.096mSv、0.066mSv、0.059mSv;4.术后24h内不覆盖屏蔽材料时,根据袖珍辐射仪测得的剂量率计算得出同住成年人、同住未成年人及孕妇、同事、同床成年人的警戒时间分别为1d、47d、75d、113d,而覆盖0.25mmpb、0.35mmpb的屏蔽材料后计算得出同住成年人、同住未成年人及孕妇、同事、同床成年人的警戒时间均为0d。结论1.粒子术后在30cm处穿戴0.25mmpb的屏蔽材料即可达到防护要求;2.患者粒子植入部位周围100cm处环境安全,无需防护;随着距离的延长,辐射剂量率逐渐衰减,400cm处剂量率接近于天然本底剂量率,不存在辐射污染;3.术后根据特定人群制定个体化防护措施。图1幅;表7个;参53篇。
二、~(125)碘放射粒子植入治疗前列腺癌的观察与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25)碘放射粒子植入治疗前列腺癌的观察与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125碘放射性粒子近距离放疗技术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病例来源、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纳入标准 |
2.1.3 排除标准 |
2.2 仪器设备 |
2.3 操作过程及方法 |
2.3.1 术前准备 |
2.3.2 手术操作 |
2.3.3 术后处理 |
2.4 跟踪观察指标和评价标准 |
2.4.1 随访观察 |
2.4.2 疗效评价标准和观察指标 |
2.5 统计方法 |
2.6 研究内容及分组标准 |
第3章 结果 |
3.1 研究对象基本信息 |
3.2 临床疗效(肿瘤大小变化) |
3.3 患者生存期分析 |
3.4 影响OS生存结局的因素分析 |
3.5 术后不良反应 |
3.6 两例典型病例 |
3.6.1 一般资料 |
3.6.2 一般资料 |
第4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章 展望与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2)放射性125I粒子治疗人喉癌细胞裸鼠移植瘤的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实验结果 |
2.1 裸鼠模型建立及干预 |
2.2 裸鼠移植瘤体积和重量对比 |
2.3 HE染色检查结果 |
2.4 qPCR结果 |
2.5 Western Blot结果 |
2.6 免疫组化结果 |
3 讨论 |
3.1 喉癌治疗现状 |
3.2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肿瘤现状 |
3.3 ~(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肿瘤的机制与优势 |
3.4 喉癌~(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的现状 |
3.5 喉癌细胞裸鼠移植瘤模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放射性~(125)Ⅰ粒子植入近距离放射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获得奖励和发表论文 |
致谢 |
(3)CT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一线化疗失败的寡复发非小细胞肺癌(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三章 对象与方法 |
第四章 研究结果 |
第五章 讨论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晚期肺癌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晚期肺癌的临床疗效及有效处方剂量学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仪器和设备 |
1.3 实验方法 |
2 结果 |
2.1 ~(125)I粒子植入术前后剂量参数比较 |
2.2 ~(125)I粒子植入术后疗效评价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二部分 :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晚期肺癌的安全性及相关风险因素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仪器和设备 |
1.3 实验方法 |
2 结果 |
2.1 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情况 |
2.2 气胸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
2.3 出血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3D个体化模板CT引导下碘125粒子植入术治疗恶性肿瘤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学术论着 |
(5)125I粒子联合胆道支架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诊疗及~(125)Ⅰ粒子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前列腺癌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前列腺癌的作用机制、适应证及处方剂量推荐 |
2 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应用于临床的优势 |
2.1 125I粒子植入相比于传统外放疗所具有的优势 |
2.2 125I粒子植入相比于根治性手术所具有的优势 |
3 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前列腺癌的应用现状及疗效评价 |
3.1 单纯125I粒子植入治疗低危局限性前列腺癌的疗效观察 |
3.2 125I粒子植入联合内分泌治疗前列腺癌的疗效观察 |
3.3 125I粒子植入联合外放疗治疗前列腺癌的疗效观察 |
4 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诱发尿路不良反应的治疗建议 |
5 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相关辐射防护 |
6 小结 |
(7)CT四维电磁导航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纵隔转移瘤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125)I粒子和~(60)Co γ射线照射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生物学效应的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主要实验试剂 |
2.3 主要仪器及设备 |
2.4 实验方法 |
2.5 统计处理 |
3 结果 |
3.1 细胞存活分数 |
3.2 细胞周期分布 |
3.3 细胞凋亡分析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125)I粒子对荷人肺腺癌A549细胞裸鼠移植瘤生长抑制作用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裸鼠肺腺癌移植瘤动物模型 |
3.2 裸鼠移植瘤体积变化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CT四维电磁导航在引导~(125)I粒子植入纵隔转移瘤术中的作用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一般临床资料 |
2.2 主要仪器及设备 |
2.3 方法 |
2.4 统计处理 |
3 结果 |
3.1 CT四维电磁导航组 |
3.2 CT引导徒手穿刺组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四维电磁导航联合3D共面模板辅助~(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纵隔淋巴转移瘤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主要设备 |
2.3 3D打印共面模板及设计原理 |
2.4 术前准备 |
2.5 治疗方法 |
2.6 术后剂量学参数测量及验证 |
2.7 术后防护与护理 |
2.8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情况 |
3.2 剂量学验证 |
3.3 手术操作时间 |
3.4 并发症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综述 ~(125)I放射性粒子治疔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活动 |
专业术语中英文对照表 |
致谢 |
(8)125I粒子对肝泡型包虫病治疗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对象与方法 |
2.1 实验动物 |
2.2 主要实验器材/试剂 |
2.3 实验技术路线图 |
2.4 动物模型的建立 |
2.4.1 AE混悬液的配置 |
2.4.2 动物模型的建立 |
2.4.3 裸鼠模型分组及实验干预 |
2.4.4 大鼠模型分组及实验干预 |
2.5 病灶提取原头节镜下观察 |
2.6 病理石蜡切片 |
2.7 病理切片染色 |
2.8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动物模型一般情况 |
3.1.1 裸鼠皮下瘤体病灶情况 |
3.1.2 大鼠及病灶一般情况 |
3.1.3 病灶粒子植入治疗 |
3.2 病理标本 |
3.2.1 裸鼠皮下病理标本 |
3.2.2 大鼠病理标本 |
3.3 病灶大小 |
3.3.1 裸鼠病灶大小变化 |
3.3.2 裸鼠瘤体大小统计学意义(t检验) |
3.4 病灶镜下观察原头蚴活性 |
3.5 病理组织HE染色 |
3.5.1 裸鼠病理HE染色 |
3.5.2 大鼠病理HE染色 |
第4章 讨论 |
4.1 I粒子在肝癌中的应用 |
4.1.1 I粒子放射治疗在肝癌中的应用 |
4.1.2 I粒子放射治疗在肝癌中的优势 |
4.2 肝癌与HAE的相似性 |
4.3 放射治疗后病灶与组织学变化 |
4.4 不足之处与展望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9)TACE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Ⅲa期肝细胞癌伴Ⅱ型癌栓的疗效及预后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125)I粒子植入治疗恶性实体瘤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10)125I粒子植入术后屏蔽防护效果及环境辐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临床资料 |
1.1.3 仪器设备 |
1.1.4 监测方法 |
1.1.5 研究方法 |
1.1.6 ~(125)I粒子植入方法 |
1.1.7 数据指标 |
1.1.8 统计学方法 |
1.2 结果 |
1.2.1 剂量率 |
1.2.2 剂量率与距离的关系 |
1.2.3 不同铅当量屏蔽材料防护效果的比较 |
1.2.4 不同铅当量屏蔽材料的防护效果 |
1.2.5 环境监测仪测量数据与天然本底剂量率比较 |
1.2.6 不同人群的警戒时间 |
1.3 讨论 |
1.3.1 辐射防护标准 |
1.3.2 不覆盖屏蔽材料时的辐射与防护 |
1.3.3 覆盖0.25mmpb屏蔽材料时的辐射与防护 |
1.3.4 覆盖0.35mmpb屏蔽材料时的辐射与防护 |
1.3.5 不同铅当量的屏蔽材料防护效果的差异 |
1.3.6 不同人群的警戒时间 |
1.3.7 放射性 ~(125)I粒子对环境的辐射污染及防护优化管理 |
1.3.8 本研究的不足 |
1.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2章 综述~(125)I粒子植入的辐射研究现状及进展 |
2.1 ~(125)I粒子植入的发展史 |
2.1.1 ~(125)I粒子简介 |
2.1.2 外放疗和 ~(125)I粒子植入术的发展史 |
2.2 ~(125)I粒子植入治疗的原理 |
2.3 ~(125)I粒子植入的特性 |
2.4 ~(125)I粒子植入的适应症 |
2.5 ~(125)I粒子植入术与外放疗的区别 |
2.6 ~(125)I粒子的生物学机制 |
2.7 ~(125)I粒子植入治疗的剂量学及分布原则 |
2.8 ~(125)I粒子植入术的辐射危害 |
2.9 不同身体部位组织对辐射的影响 |
2.10 ~(125)I粒子植入术的辐射防护 |
2.11 辐射防护存在的误区 |
2.12 防护流程的优化 |
2.13 ~(125)I粒子脱落的处理 |
2.14 ~(125)I粒子植入术的宣教及心理疏导 |
2.15 ~(125)I粒子植入术后患者尸体的处理 |
参考文献 |
结论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125)碘放射粒子植入治疗前列腺癌的观察与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125碘放射性粒子近距离放疗技术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中的应用[D]. 赖中伟. 南昌大学, 2020(08)
- [2]放射性125I粒子治疗人喉癌细胞裸鼠移植瘤的有效性研究[D]. 陈建建. 郑州大学, 2020(02)
- [3]CT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一线化疗失败的寡复发非小细胞肺癌[D]. 王浩. 东南大学, 2020(01)
- [4]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晚期肺癌的临床研究[D]. 李兴昶. 三峡大学, 2020(06)
- [5]125I粒子联合胆道支架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及疗效分析[D]. 陈浩.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6]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前列腺癌的研究进展[J]. 思志强,张莹,孙彬栩,贾英杰,董阿茹汗. 中国肿瘤外科杂志, 2020(01)
- [7]CT四维电磁导航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纵隔转移瘤中的临床应用研究[D]. 郑云峰. 苏州大学, 2019(08)
- [8]125I粒子对肝泡型包虫病治疗作用的研究[D]. 李梦轩. 青海大学, 2019(04)
- [9]TACE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Ⅲa期肝细胞癌伴Ⅱ型癌栓的疗效及预后因素分析[D]. 袁航. 郑州大学, 2019(08)
- [10]125I粒子植入术后屏蔽防护效果及环境辐射研究[D]. 杨俊杰.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