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突出信息化建设和新领域档案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牟亮亮[1](2021)在《BS公司的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医疗信息化行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知识密集、资金密集的高新技术行业,医疗信息化企业为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需综合考量国家政策、行业内外环境、市场需求等因素,与时俱进地优化调整公司发展战略。国家为改善居民就医环境,相继出台一系列医疗政策推动医疗信息化行业的快速高效发展。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与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医疗信息化公司急剧增加,医疗信息化行业内面临着严重的产品同质化问题,市场竞争愈演愈烈,传统的市场趋于饱和,各大公司正在积极探索差异化发展领域,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与之切身相关的医疗信息化的需求也在逐渐提高,医疗信息化不再是满足日常就医的局部手段,而是融入就诊各个环节中的人性化、智能化就诊体验。未来如何更好地满足人们对医疗信息化的新需求,摆脱产品同质化困境,是各级医疗机构与医疗信息化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的研究对象BS公司作为医疗信息化行业的领导企业,公司自成立之初致力于医疗健康事业,坚持独立自主的研发模式与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产品体系,拥有稳定的客户资源,实现公司业绩的持续增长与规模的快速扩大,公司在医疗卫生信息化行业的地位不断上升。经过不断的业务发展与经验积累,于2015年在深交所成功上市。据公司公开年报数据分析,最近三年公司业绩增长速度放缓,销售额和利润的增长速度与相似规模的公司相比处于平均水平之下,当前形势下BS公司亟需对发展战略进行优化调整。本文立足BS公司现状,采用PEST方法、波特五力模型对BS公司的外部环境进行了综合分析,使用价值链分析对公司的内部环境进行了深入剖析,利用SWOT方法对BS公司所拥有的优势、劣势与面临的机会与威胁进行了全面分析。最终确定了 BS公司的发展战略分别为密集型发展战略、横向一体化战略、相关多元化战略和战略联盟,依托现有客户资源与完善的产品体系,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为驱动,增加产品创新投入,加强优势市场、占领新兴市场、开拓未来活力市场。最后,为保障所提战略的顺利实施制定了合理的战略实施路径和有效的保障措施,为BS公司发展战略的优化调整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和借鉴。
教育部[2](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张燕[3](2020)在《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转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档案与记忆共生相长,恒久绵长。“社会记忆”现已成为学界共所关注的重要问题域。社会记忆再生产属于一种普遍性社会现象,档案领域为其重要领域和典型场域。档案记忆再生产研究是近几年档案学界出现的新课题,以探索档案记忆再生产内在机制、参与社会再生产发展规律为问题导向。本文引入档案记忆再生产这一新的研究视角,汲取档案学、信息科学、社会学、历史学、传播学、哲学等多学科的理论营养,综合运用档案记忆理论、社会记忆理论、社会再生产理论、媒介传播理论等,从档案、人与社会的本质关系出发,深入阐释档案记忆再生产的内涵实质、运作过程与作用机理,从学理上就其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进行抽象与分析,并以变革中的新媒体时代为研究背景与分析语境,探讨档案记忆再生产的转型发展与推进机制。本研究采用“档案记忆再生产”这一新范畴统摄多方面的档案实践,进一步提炼其概念、要素、结构、性质、功能、运行机理等,初步构建档案记忆再生产的理论分析框架。档案记忆表现为从中介切入的“刻写”的社会记忆形态。档案记忆再生产是行为、过程与结果的统一,融文本形式、内容、意义再生产于一体,经由生成、加工到消费的往复更新过程,实现档案记忆的累积、更新、展演、传播与共享。作为一项典型的记忆实践活动,档案记忆再生产以记忆传承、社会治理、文化认同三大社会功能的发挥,作用于整体社会记忆再生产和人类社会再生产。借鉴文件连续体模式,本文构建了档案记忆再生产参与社会记忆再生产的“太极图”式运行机理模型,将既往受忽视的媒体要素纳入其中,从档案记忆社会化、社会记忆档案化两个维度突出加工性和往复更新性。结合实践考察,本研究探析档案记忆再生产的历史演变、影响因素,以及新媒体时代的社会情境变化。档案记忆再生产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各个时空,从古至今呈现出由封闭、分散、单一走向开放、系统、多元的演变轨迹。档案记忆再生产受档案记忆系统内外多重因素影响,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媒介技术等外部因素,以及档案记忆再生产主体、档案记忆制度、档案记忆资源等内部因素。步入快速演进的新媒体时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已深度嵌入社会结构,社会转型、国家治理、文化消费、媒体融合等社会情境的变化共同推动档案记忆再生产转型发展。聚焦具体环节,本文深入解析档案记忆再生产在生成、加工、消费三方面的变化。档案记忆生成环境从传统、单一、单向度转向电子环境、竞争记忆场域和交互语境;生成主体从官方、精英走向民间、大众;生成对象从传统形态记忆转向数字记忆,并扩展到新媒体档案记忆、个体档案记忆。档案记忆加工目的趋向意义再生产,从注重史学研究到追求共享记忆;加工形态由文本到可视化,并以空间记忆和影像记忆为代表;加工方式转向数字化、叙事化、创意化、融合化。档案记忆消费主体由传统用户到数字消费者;消费对象从内容到注重情感、认同、价值等的意义消费,并成为档案记忆资本化消费的主要内容;消费方式转向数字化、个性化、品牌化、休闲化,消费途径趋向在线获取。本研究提炼概括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转型的总体特征,探究这一转型对整体社会记忆建构的影响,进而提出相应的实践推进机制。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在路径、取向、内容、方式、范围五方面,由单向性、生产性、凝固性、单一性、区域性转向多元化、消费性、流动化、融合化、全球化。档案记忆再生产转型对整体社会记忆建构将产生多重影响,包括数字记忆迈向智能、媒体记忆加速融合、共享记忆趋向反思、社会记忆竞争加剧、社会记忆遗忘凸显。档案部门可从档案记忆再生产的主旨、主体、客体、中介、关系等维度,实施价值引导、协同参与、消费者培育、多维叙事、媒体融合和伦理约束等六大机制,提升档案记忆再生产转型能级,促进社会记忆及整个社会再生产。研究档案记忆再生产转型蕴涵理论研究对实践的深度关切。当下媒体融合浪潮方兴未艾,对档案领域将持续产生重大影响。媒体不仅作为记忆中介,更作为重要的记忆机制作用于档案记忆再生产。本文将档案和档案工作视作一种社会建制,统摄于档案记忆再生产的论域,对新媒体时代档案实践活动的热点问题予以回应,从理论层面进行抽象与建构,在丰富档案记忆理论研究的同时,对新媒体时代档案工作转型发展具有现实启发意义。
林斯平[4](2016)在《以数字化为主要引擎的区县档案管理水平提升问题研究 ——以漳州市各区县为例》文中提出档案是国家和社会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它本身具有的文化价值和凭证价值是无法估量的。档案更是经济社会建设不可或缺的公共信息,是公共组织在公共事务过程中形成的与社会公众密切相关的政治信息、经济信息、文化信息、科技信息、教育信息、军事信息、宗教信息。它具有公共性、服务性和多样性的特征。区县档案馆作为文化的基石,在我国档案事业中发挥着中坚力量的作用。为了适应档案事业的发展需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我国各地区县档案馆开展了新一轮档案馆建设。如何在服务中实现档案工作的价值,在服务中努力提升档案事业的水平,找准中心工作的切入点和结合点,开辟档案工作的新领域,化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化封闭服务为开放服务,这些问题成为摆在档案部门面前的重大课题。档案馆数字化无疑是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数字化有利于提高档案的公共服务能力,加快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急切要求和增强社会建设能力的需要。从适应数字化建设的要求来看,区县档案馆管理存在新问题、新矛盾,需要归纳、分析和解决。要求档案部门要进一步加大档案资源建设的力度和开发利用的力度,努力整合档案信息资源,加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献和民间艺术、民俗活动等珍贵历史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和保护。千方百计丰富馆藏,为档案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高品质的馆藏资源,努力保存具有地方特色的民生档案资源。这方面工作需要地方档案馆加大馆藏数字化的力度,努力做到档案“走出去”与公众交流和“引进来”档案信息资源相结合,真正把档案资源活化为保管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地方传统文化荟萃中心,全方位、多角度地满足公众对档案信息的需求,为广大群众服务。本文总结了地方档案数字化碰到的具体问题和解决的方法,以数字化过程作为研究对象,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梳理和总结,为建设现代化的区县档案馆提供高水平的管理服务。
徐晴[5](2016)在《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知识转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图书情报学具有鲜明的跨学科特征,在知识生产、积累与发展过程中,既有对其他学科基础理论、方法论、学术观点及实践的借鉴、引用、移植和整合,也有向外输出理论、方法和技术,对其他学科产生辐射和影响。这种跨越学科边界的知识交流与转移,是学科自身运行和发展规律的要求,也是学科不断转型和创新,提升学术竞争力和学科影响力的必然选择。本文综合运用图书情报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理论知识,采用文献调研、演绎推理、文献计量、多元统计分析、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着力揭示我国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知识转移的状况与特征、效果、影响要素及内外部动力作用下的机制问题,研究包含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含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及述评、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创新点,形成整个研究的基础。第二部分为理论研究。第1章,明确跨学科研究、知识转移、跨学科知识转移的概念及内涵。在对跨学科研究与知识转移的关系进行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二者在方向性、目的性和要素性方面有共通之处,知识转移理论能够作为考察跨学科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工具,并对跨学科知识转移进行界定,认为该过程包含知识接收与知识发送两个方面,概念界定为下文奠定了逻辑基础。第2章,以知识转移理论为统领,以变化三角理论、竞合互动理论以及MOA框架理论为基础,构成了本文的理论支撑。知识转移理论是全文研究的指导理论和出发点,为跨学科知识转移提供了研究的基本框架;变化三角理论反映了考察跨学科知识转移的三个视角,即外部关注、系统实施和内部动力;竞合互动理论反映了图书情报学与相关学科间的相互竞争又共生互利的关系:MOA框架理论为考察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知识转移影响要素提供了具体的研究路径。第三部分为实证研究。其中第3章,第4章从学科组织层面对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知识转移进行外在刻画,第5章从研究人员个体层面对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知识转移进行内在剖析。第3章,对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知识转移状况与特征进行研究。跨学科引证是跨学科知识转移的重要表现形式,本章采用引文分析,在知识接受和知识发送两个视角中考察了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知识转移状况,从转移规模、转移分布、转移主体、转移情景(外部动力要素)几个方面揭示其特征,研究表明,(1)跨学科知识接收和知识发送的规模实现了跨越式增长,跨学科研究越来越活跃;(2)跨学科知识转移非均衡性特征明显,高度发散与高度聚合现象并存,产生有效吸收和辐射的学科数量并不多;(3)跨学科转移以双向互惠为主,主要发生在近邻学科,即同处社会科学领域的软-应用学科之间,对技术型、应用型知识的需求及辐射强烈;(4)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知识转移的外部动力要素包含知识距离、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社会需求。第4章,对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知识转移效果进行研究,侧重于知识引进效果的分析。以CSSCI建库以来,持续被“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收录的期刊所载论文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主题聚类、关键词与时间维度的关联以及外部学科实例,揭示了图书情报学通过理论借鉴和方法移植,促进了学科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的多样化。第5章,对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知识转移影响要素进行定量分析,立足于研究人员个体作为知识接收方,引入MOA(动机-机会-能力)分析框架,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影响因素的识别,提出相关假设,并通过调查问卷展开实证研究。研究表明,MOA框架理论适用于跨学科知识转移领域研究,除兴趣动机外,动机、机会、能力三个维度的要素与跨学科知识转移行为之间具有正向相关关系,跨学科知识转移行为主要受到学习倾向、交互能力、知识转移组织等因素的影响,实证研究为后文构建跨学科知识转移促进机制提供了现实依据。第四部分为应用研究。如何促进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知识转移是研究的落脚点,针对组织层面的外部动力要素,提出要从战略上重视和研究学科整体发展规划;针对个体层面的内部动力要素,如何激发动机、提升能力和创造机会是切入点,提出要建设跨学科知识转移开放环境、构建和完善知识转移激励机制、营造跨学科知识转移文化氛围。第五部分为研究总结及展望。归纳全文研究结论,指出研究不足,对后续研究着力点进行展望。研究在多学科的理论指导下,揭示我国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知识转移的现状、特征及效果,探索知识转移的内外部动力要素及其作用原理与影响,以激发动机、提升能力、创造机会为切入点,构建跨学科知识转移促进机制。研究对推动我国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知识交流与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黄凤平[6](2016)在《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 全面开创档案事业跨越发展新局面——在全省档案工作暨表彰先进会议上的讲话》文中提出(2016年2月23日)同志们:经省政府同意,今天召开全省档案工作暨表彰先进会议。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省委九届十次、十一次、十二次全会精神,以及全国档案工作暨表彰先进会议精神,回顾总结"十二五"时期档案工作,审议《云南省档案事
孙晓云[7](2014)在《畅谈新思想 共筑兰台梦——全省各市州档案局局长访谈录(二)》文中研究指明平凉市档案局局长张立新:档案编研以资政惠民为出发点,使编研成果真正服务中心、服务人民近年来,平凉市档案部门着力在转变思路,夯实基础,提升服务上下功夫,有力提高了档案精细化管理水平,并使档案"精细化管理"理念融入到档案管理人员的思想之中,贯穿在档案规范化管理的过程之中,渗透进档案业务建设的各个环节之中,促使档案管理按规章办事、按流程操作、按标准执行,档案规范化管理形成一种习惯,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认可和一致好评。但是,档案史料编研质量不高、开发利用针对性不强、档案信息化手段方式落后、数字档案馆基
王雪瑞[8](2012)在《新时期西部地区档案馆功能建设现状分析及建议探讨》文中提出近年来,国家对各级综合档案馆功能定位为"五位一体",即要把国家各级综合档案馆建设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档案安全保管基地、档案利用服务中心、政府信息公开中心和电子文件管理中心为一体的档案馆综合档案馆。但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我国西部地区各级综合档案馆库及档案馆功能建设相对滞后,现状不容乐观,笔者就所在的甘肃省天水市各级综合档案馆库建设及档案馆功能建设现状做了深入的调查和思考,提出了探讨建议,以期寻求新时期西部地区档案馆库及档案馆功能建设的有效途径,更好的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钟勉[9](2012)在《在全省档案工作暨表彰先进会议上的讲话》文中研究表明同志们:这次全省档案工作暨表彰先进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令计划同志重要讲话和全国档案工作暨表彰先进会议精神,分析全省档案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总结工作,表彰先进,研究部署做好今年档案工作,推动档案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孙成德[10](2011)在《立足民生 服务大局 满怀激情跨入档案事业发展新时期》文中认为这次全省档案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全国档案局(馆)长会议精神,总结"十一五"时期全省档案工作情况,部署今后一个时期档案工作任务,动员全省档案部门围绕立足民生、服务大局这一档案工作主旋律,满怀激情跨入"十二五",迎接新挑战,创造新业绩。
二、突出信息化建设和新领域档案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突出信息化建设和新领域档案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BS公司的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访谈法 |
1.3.3 案例研究法 |
1.4 本文创新点 |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企业战略 |
2.1.2 发展战略 |
2.1.3 发展战略相关理论 |
2.2 医疗信息化行业的相关理论 |
第3章 医疗健康行业外部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环境分析 |
3.1.2 经济环境分析 |
3.1.3 社会环境分析 |
3.1.4 技术环境分析 |
3.2 行业经济特性分析 |
3.3 竞争结构分析 |
3.3.1 现有竞争者分析 |
3.3.2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3.3.3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
3.3.4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
3.3.5 替代品的威胁 |
3.4 外部因素评价矩阵分析 |
第4章 BS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4.1 BS公司简介 |
4.2 BS公司组织架构 |
4.3 BS公司资源能力分析 |
4.3.1 资源分析 |
4.3.2 能力分析 |
4.4 内部因素评价矩阵分析 |
第5章 BS公司发展战略的选择 |
5.1 BS公司的SWOT分析 |
5.2 BS公司的使命愿景 |
5.3 战略定位及目标 |
5.4 BS公司的波士顿矩阵分析 |
5.5 BS公司发展战略确定 |
5.5.1 密集型发展战略 |
5.5.2 横向一体化战略 |
5.5.3 相关多元化战略 |
5.5.4 战略联盟 |
第6章 BS公司发展战略的实施与保障 |
6.1 发展战略的实施 |
6.1.1 完善产品,形成规模效应 |
6.1.2 构建统一的营销体系 |
6.1.3 加强核心产品,拓展产品新领域 |
6.2 发展战略的保障 |
6.2.1 组织保障 |
6.2.2 人力资源保障 |
6.2.3 研发体系保障 |
6.2.4 财务保障 |
6.2.5 文化建设保障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BS公司外部机会威胁调查问卷 |
附录2 BS公司内部优势劣势调查问卷 |
附录3 BS公司发展战略访谈提纲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主要概念与理论基础 |
1.2.1 主要概念 |
1.2.2 理论基础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社会记忆再生产研究述评 |
2.1.1 国外社会记忆再生产研究述评 |
2.1.2 国内社会记忆再生产研究述评 |
2.2 数字记忆再生产研究述评 |
2.2.1 国外数字记忆再生产研究述评 |
2.2.2 国内数字记忆再生产研究述评 |
2.3 档案记忆再生产研究述评 |
2.3.1 国外档案记忆再生产研究述评 |
2.3.2 国内档案记忆再生产研究述评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理论阐释 |
3.1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内涵 |
3.1.1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双重维度 |
3.1.2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实践表现 |
3.1.3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比较分析 |
3.2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结构 |
3.2.1 档案记忆再生产之形式、内容与意义 |
3.2.2 档案记忆再生产之主体、客体与关系 |
3.2.3 档案记忆再生产之生成、加工与消费 |
3.3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性质与功能 |
3.3.1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实践性质 |
3.3.2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社会功能 |
3.4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运行机理 |
3.4.1 文件连续体模式的启示 |
3.4.2“太极图”式运行机理模型构建 |
3.4.3“太极图”式运行机理模型内涵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历史演变与转型情境 |
4.1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历史演变 |
4.1.1 古代档案记忆再生产 |
4.1.2 近代档案记忆再生产 |
4.1.3 现代档案记忆再生产 |
4.1.4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演变轨迹 |
4.2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影响因素 |
4.2.1 档案记忆系统外部环境因素 |
4.2.2 档案记忆系统内部构成因素 |
4.2.3 档案记忆再生产影响因素的综合作用 |
4.3 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的社会情境 |
4.3.1 新媒体时代社会转型的发展 |
4.3.2 新媒体时代国家治理的转变 |
4.3.3 新媒体时代文化消费的兴起 |
4.3.4 新媒体时代媒体融合的变革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之生成转型 |
5.1 档案记忆生成与社会记忆再生产 |
5.1.1 档案记忆生成的内容与方式 |
5.1.2 档案记忆生成的记忆再生产性质 |
5.1.3 档案记忆生成的记忆再生产功能 |
5.2 档案记忆生成环境的转变 |
5.2.1 从传统环境到电子环境 |
5.2.2 从单一场域到竞争记忆场域 |
5.2.3 从单向语境到交互语境 |
5.3 档案记忆生成主体的转变 |
5.3.1 从官方走向民间 |
5.3.2 从精英走向大众 |
5.4 档案记忆生成对象的转变 |
5.4.1 从传统记忆到数字记忆 |
5.4.2 新媒体档案记忆的兴起 |
5.4.3 个体档案记忆的显现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之加工转型 |
6.1 档案记忆加工与社会记忆再生产 |
6.1.1 档案记忆加工的内容与类型 |
6.1.2 档案记忆加工的记忆再生产性质 |
6.1.3 档案记忆加工的记忆再生产功能 |
6.2 档案记忆加工目的的转变 |
6.2.1 传统史学研究的记忆转向 |
6.2.2 从公共记忆到共享记忆 |
6.3 档案记忆加工主体的转变 |
6.3.1 档案记忆加工主体的社会化 |
6.3.2 档案记忆加工主体的协同化 |
6.4 档案记忆加工形态的转变 |
6.4.1 档案记忆加工的视觉化转向 |
6.4.2 档案记忆加工之影像生产 |
6.4.3 档案记忆加工之空间生产 |
6.5 档案记忆加工方式的转变 |
6.5.1 档案记忆加工的数字化 |
6.5.2 档案记忆加工的叙事化 |
6.5.3 档案记忆加工的创意化 |
6.5.4 档案记忆加工的融合化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之消费转型 |
7.1 档案记忆消费与社会记忆再生产 |
7.1.1 档案记忆消费的过程与特点 |
7.1.2 档案记忆消费的记忆再生产性质 |
7.1.3 档案记忆消费的记忆再生产功能 |
7.2 档案记忆消费主体的转变 |
7.2.1 从传统档案用户到数字消费者 |
7.2.2 档案记忆消费者与生产者的融合 |
7.3 档案记忆消费对象的转变 |
7.3.1 从档案记忆资源到记忆资本 |
7.3.2 档案记忆资本化消费的新动向 |
7.3.3 档案记忆资本化消费的边界 |
7.4 档案记忆消费方式与途径的转变 |
7.4.1 档案记忆的数字化消费成为基本方式 |
7.4.2 档案记忆的个性化消费成为重要方式 |
7.4.3 档案记忆的品牌化消费成为优选方式 |
7.4.4 档案记忆的休闲化消费成为新兴方式 |
7.4.5 档案记忆的在线消费成为主要途径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的转型影响与推进机制 |
8.1 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转型的总体特征 |
8.1.1 档案记忆再生产路径:单向性转向多元化 |
8.1.2 档案记忆再生产取向:生产性转向消费性 |
8.1.3 档案记忆再生产内容:凝固性转向流动化 |
8.1.4 档案记忆再生产方式:单一性转向融合化 |
8.1.5 档案记忆再生产范围:区域性转向全球化 |
8.2 档案记忆再生产转型对社会记忆建构的影响 |
8.2.1 数字记忆迈向智能 |
8.2.2 媒体记忆加速融合 |
8.2.3 共享记忆趋向理解 |
8.2.4 社会记忆竞争加剧 |
8.2.5 记忆遗忘冲突凸显 |
8.3 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转型的推进机制 |
8.3.1 面向主旨的价值引导机制 |
8.3.2 面向生成、加工主体的协同参与机制 |
8.3.3 面向消费主体的消费者培育机制 |
8.3.4 面向客体的多维叙事机制 |
8.3.5 面向方式的媒体融合机制 |
8.3.6 面向关系的伦理约束机制 |
8.4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结语 |
9.1 研究结论 |
9.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
致谢 |
(4)以数字化为主要引擎的区县档案管理水平提升问题研究 ——以漳州市各区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第一节 区县档案数字化的研究背景、现状与意义 |
第二节 区县档案数字化的理论依据与现实基础 |
第三节 区县档案数字化的研究方法、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区县档案数字化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区县档案馆藏结构与鉴定工作的不合理 |
第二节 人才与风险管控机制的缺失 |
第二章 区县档案馆数字化建设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一节 档案数字化建设内部机制的滞后 |
第二节 档案数字化建设外部环境的掣肘 |
第三章 区县档案馆数字化建设的举措 |
第一节 切实加强理念层面的建设 |
第二节 深入加强档案工作创新机制的构建 |
反思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知识转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引言 |
0.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0.1.1 选题背景 |
0.1.2 研究意义 |
0.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0.2.1 知识转移研究现状 |
0.2.2 跨学科知识转移研究现状 |
0.2.3 述评 |
0.3 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 |
0.3.1 研究目标 |
0.3.2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
0.3.3 研究方法 |
0.3.4 本文主要贡献 |
1 跨学科知识转移概念界定 |
1.1 跨学科的相关概念及内涵 |
1.1.1 学科 |
1.1.2 跨学科 |
1.1.3 跨学科研究 |
1.2 知识转移 |
1.3 跨学科知识转移的内涵 |
1.3.1 跨学科研究与知识转移的关系 |
1.3.2 跨学科知识转移的内涵及特点 |
1.3.3 跨学科知识转移要素 |
1.3.4 跨学科知识转移动力 |
2 本文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
2.1 知识转移理论 |
2.1.1 信息网络视角中的知识转移理论 |
2.1.2 社会关系视角中的知识转移理论 |
2.1.3 社会认知视角中的知识转移理论 |
2.1.4 知识转移理论在本研究中的运用 |
2.2 变化三角理论 |
2.3 竞合理论 |
2.4 动机-机会-能力(MOA)框架理论 |
3 我国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知识转移状况与特征 |
3.1 相关界定 |
3.1.1 供体学科与受体学科 |
3.1.2 知识转移宽度与知识转移深度 |
3.1.3 亲缘学科 |
3.2 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知识转移规模 |
3.2.1 知识存量 |
3.2.2 知识流量 |
3.3 知识接收视角中的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知识转移 |
3.3.1 知识转移宽度与深度 |
3.3.2 图书情报学供体学科识别与分布 |
3.3.3 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知识接收特征 |
3.4 知识发送视角中的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知识转移 |
3.4.1 知识转移宽度与深度 |
3.4.2 图书情报学受体学科识别与分布 |
3.4.3 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知识发送特征 |
3.5 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知识转移亲缘学科类别 |
3.5.1 学科分类框架 |
3.5.2 图书情报学亲缘学科类别分析 |
3.6 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知识转移外部动力 |
4 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知识转移效果 |
4.1 基于学科研究主题演化的观察 |
4.1.1 数据来源 |
4.1.2 方法与过程 |
4.1.3 研究主题分析 |
4.1.4 研究主题演化 |
4.2 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知识转移实践 |
4.2.1 图书情报学引进计算机科学知识 |
4.2.2 图书情报学引进新闻传播学知识 |
4.3 讨论与分析 |
4.3.1 注重学术积累与前沿拓展 |
4.3.2 理论借鉴与学科体系的完善 |
4.3.3 方法移植与研究思路的创新 |
5 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知识转移影响要素识别与验证 |
5.1 影响要素识别 |
5.1.1 跨学科知识转移影响要素的MOA框架 |
5.1.2 动机(M)维度的影响要素识别 |
5.1.3 机会(O)维度的影响要素识别 |
5.1.4 能力(A)维度的影响要素识别 |
5.1.5 习惯域对跨学科知识转移行为的影响 |
5.2 影响要素理论框架及假设 |
5.3 实证研究过程 |
5.3.1 问卷测量条款 |
5.3.2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
5.3.3 样本情况的描述性统计 |
5.3.4 信度与效度分析 |
5.3.5 知识转移行为与各因素之间的相关性 |
5.3.6 各因素协同作用对知识转移行为的影响 |
5.4 影响要素的讨论 |
6 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知识转移促进机制 |
6.1 设计跨学科发展战略机制 |
6.1.1 明确学科发展环境 |
6.1.2 加强学科理论建设 |
6.2 建立跨学科知识转移开放机制 |
6.2.1 面向宽广的信息职业 |
6.2.2 发展多元化的研究队伍 |
6.2.3 寻求多领域的应用与合作 |
6.2.4 保持跨界和聚焦的平衡 |
6.3 构建跨学科知识转移激励机制 |
6.3.1 知识转移激励机制的制度化 |
6.3.2 发挥学术成果跨学科评议激励作用 |
6.4 完善跨学科知识转移交流机制 |
6.4.1 引导跨学科交流意愿 |
6.4.2 丰富跨学科交流渠道 |
6.4.3 设跨学科交流环境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博期间相关科研成果目录 |
后记 |
(6)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 全面开创档案事业跨越发展新局面——在全省档案工作暨表彰先进会议上的讲话(论文提纲范文)
一、服务经济社会建设,全省档案事业取得显着成绩 |
(一)档案工作外部环境显着改善 |
(二)档案依法管理能力得到持续提升 |
(三)档案资源建设得到有效夯实 |
(四)档案服务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
(五)档案基础设施得到极大加强 |
(六)档案信息化建设实现创新跨越 |
(七)档案干部队伍得到不断强化 |
二、科学统筹制定规划,推进全省档案事业转型升级 |
(一)关于《云南省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起草过程 |
(二)关于《云南省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任务 |
(三)关于《云南省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特点 |
三、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推动全省档案工作跨越发展 |
(一)聚力发展动力,提高治理档案事务能力 |
(二)破解短板难题,夯实档案工作发展基础 |
(三)把牢战略方向,持续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 |
(四)抓好国家专项,保护开发国家重点档案 |
(五)秉持共享理念,提高档案服务民生能力 |
(六)突出理想信念,打造“忠诚干净担当”队伍 |
(7)畅谈新思想 共筑兰台梦——全省各市州档案局局长访谈录(二)(论文提纲范文)
平凉市档案局局长张立新:档案编研以资政惠民为出发点,使编研成果真正服务中心、服务人民 |
甘南州档案局局长崔庆春:切实加强馆藏藏文档案的保护和开发利用 |
嘉峪关市档案局局长高月莲:以创新精神推进自身发展,积极开展改革新领域的档案资源建设 |
武威市档案局局长赵德斌:完善馆藏档案利用体系,全面提升档案公共服务能力 |
兰州市档案局长李永生:以开展国家一级综合档案馆为载体和抓手,扎实做好全年工作 |
陇南市档案局长甘宏:做好新馆搬迁及 开馆工作,早日发挥档案馆“五位一体”功能 |
白银市档案局局长李清兆:加大对重点工作、重大项目、重要事件的档案管理 |
(8)新时期西部地区档案馆功能建设现状分析及建议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现状分析——以甘肃省天水市各级综合档案馆功能建设为例的调查与思考 |
(一) 全社会档案意识不强。 |
(二) 档案馆库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
(三) 信息化建设发展缓慢。 |
(四) 档案资源建设有待加强。 |
(五) 档案规范化管理程度不高。 |
(六) 档案事业经费投入不足。 |
(七) 档案工作体制不顺 |
建议探讨 |
(一) 广泛宣传, 积极争取良好的外部环境。 |
(二) 加强基础设施投入, 改善档案馆库条件。 |
(三) 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 实现信息利用最大化。 |
(四) 推进档案资源建设, 提升馆库服务水平。 |
(五) 规范档案管理, 优化馆库内部环境。 |
(9)在全省档案工作暨表彰先进会议上的讲话(论文提纲范文)
一、统一思想认识, 进一步增强做好档案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
二、突出抓好重点工作, 不断推进档案事业科学发展取得新成效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做好全 |
(一) |
(二) |
(三) 突出抓好档案服务, 努力 |
(四) |
(五) |
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努力营造档案事业发展良好环境 |
(10)立足民生 服务大局 满怀激情跨入档案事业发展新时期(论文提纲范文)
一、“十一五”期间全省档案工作回顾 |
1. 事业发展环境的营造取得突破。 |
2. 服务科学发展方面取得突破。 |
3. 档案馆建设方面取得突破。 |
4. 档案资源建设方面取得突破。 |
5. 信息化建设和档案安全方面取得突破。 |
6. 档案室业务建设方面取得突破。 |
7. 宣传、法制工作方面取得突破。 |
二、关于“十二五”时期全省档案事业发展规划 |
三、2011年全省档案工作安排意见 |
1. 要在档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抓深入。 |
2. 要在档案信息服务中抓重点。 |
3. 要在档案资源建设上抓关键。 |
4. 要在档案基础业务建设上抓质量。 |
5. 要在工作环境改善和保证档案安全上抓落实。 |
6. 要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上抓实效。 |
7. 要在档案法制建设方面抓督查。 |
8. 要在队伍建设上抓领导班子和人才。 |
四、突出信息化建设和新领域档案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BS公司的发展战略研究[D]. 牟亮亮. 山东大学, 2021(02)
- [2]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3]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转型研究[D]. 张燕. 上海大学, 2020(02)
- [4]以数字化为主要引擎的区县档案管理水平提升问题研究 ——以漳州市各区县为例[D]. 林斯平. 福建师范大学, 2016(05)
- [5]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知识转移研究[D]. 徐晴. 武汉大学, 2016(02)
- [6]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 全面开创档案事业跨越发展新局面——在全省档案工作暨表彰先进会议上的讲话[J]. 黄凤平. 云南档案, 2016(02)
- [7]畅谈新思想 共筑兰台梦——全省各市州档案局局长访谈录(二)[J]. 孙晓云. 档案, 2014(03)
- [8]新时期西部地区档案馆功能建设现状分析及建议探讨[A]. 王雪瑞. 档案利用与档案文化——2012年甘肃省档案工作者年会论文集, 2012
- [9]在全省档案工作暨表彰先进会议上的讲话[J]. 钟勉. 四川档案, 2012(02)
- [10]立足民生 服务大局 满怀激情跨入档案事业发展新时期[J]. 孙成德. 兰台世界, 2011(01)
标签:企业档案工作规范论文; 档案数字化论文; 档案与民生论文; 社会因素论文; 消费社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