腋下纵向直切口开胸术的应用体会

腋下纵向直切口开胸术的应用体会

一、经腋下纵行直切口开胸手术应用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芮璐[1](2021)在《经右房三尖瓣途径右侧腋中线直切口外科微创治疗双动脉下室间隔缺损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目的:总结并分析通过右侧腋中线直切口经右房三尖瓣途径外科手术治疗双动脉下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结果,并通过回顾性配对分析,探讨和传统的正中切口经肺动脉途径的手术方式的围手术期临床结果和随访患者亲属满意度的差异,评价该手术入路的可行性及效果,以期改善双动脉下室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预后。2.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5年6月1日至2016年10月31日期间,32例诊断双动脉下(干下型)室间隔缺损并行手术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两组。A组选择通过右侧腋中线直切口经三尖瓣途径手术矫治的患儿16例,匹配患儿的性别、年龄、体重、室间隔缺损大小、是否补片、术者经验以及手术年份,从同期通过传统胸骨正中切口经肺动脉途径手术治疗的128例患者中选择出16例患儿设为B组,通过回顾性1:1配对分析,对比两组患儿的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室停留时间、住院时间、室缺残余分流发生率、术后右室流出道压差、胸腔引流液量、心律失常发生率等,并通过问卷调查评价两组患儿家属术后半年对于手术切口的满意度。3.结果:32例患儿年龄7个月-8岁(平均年龄2.4岁),两组男女比例均为1:1,围手术期及随访无死亡,仅B组一例患儿因胸骨感染再次手术治疗。A组患儿右侧腋中线直切口平均长度3-4cm。A组、B组的体外循环时间分别是48.6±12.6和57.8±14.1分钟(p=0.03),主动脉阻断时间分别是29.3±8.5和34.3± 12.1分钟(p=0.18),B组体外循环时间长于A组,主动脉阻断时间无明显差异;监护室停留时间A组17.8±8.9小时,B组18.7±9.5小时(p=0.79);机械通气时间A组2.7±1.7小时,B组3.6±1.5小时(p=0.18);术后住院日期A组6.3±1.5天,B 组 7.4±1.7 天(p=0.06);术后胸管引流量 A 组 6.4±4.3 ml/kg,B 组 8.5±3.8 ml/kg(p=0.16),上述指标两组间均无显着差异。术前两组超声心动图提示的右室流出道压差无显着性差异,术后A组仅4.6±1.8mm Hg,B组达到10.0±6.8mm Hg(p=0.004),A组显着低于B组。术后所有患者未发现心律失常及室缺残余分流。问卷调查显示,A组所有患儿家属对于手术切口的美容效果满意,而B组中只有7例(43.8%)患儿家属表示满意。4.结论经右房三尖瓣途径右侧腋中线直切口外科微创治疗双动脉下室间隔缺损是安全并且可行的。相比于传统的胸骨正中切口经肺动脉途径的外科修补双动脉下室缺手术,经右侧腋中线直切口三尖瓣途径可以保证肺动脉瓣和肺动脉的完整,减少术后右室流出道和肺动脉瓣流速增快的可能,且不增加手术的体外循环时间。此外,这种手术方式可以获得更好的美容效果,从身心方面都改善患儿的预后。

孙晶,白凯,胡涵博,洪楠超[2](2017)在《两种开胸小切口在自膨式可吸收肺动脉支架行经导管置入术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比较经胸骨旁右第4肋间切口与左侧腋下切口在实验动物的肺下叶动脉的支架置入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健康清洁级实验猪8只,并将其随机分为右室流出道路径组(A组)和肺动脉总干路径组(B组),每组各4只。A组开胸途径采用胸骨旁右第4肋间切口,B组行左侧腋下切口,两组均行自膨式可吸收支架的肺下叶动脉置入术。术后对两组实验猪的一般情况、肺下叶动脉血管直径变化情况、并发症等观察记录,并通过随访3个月后评估实验猪的支架置入情况。结果 B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A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透视时间、置入前后的血管直径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选择性肺动脉造影显示,两组实验猪下叶动脉的置入前血管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入后,两组血管直径均变大,两组间比较,B组改善程度显着高于A组(P<0.05)。两组术后均未出现心律失常、心包积液、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且支架张开充分。术后3个月,将所有实验猪处死并解剖其心脏后发现,置入的支架位置准确,形态良好,支架表面部分内膜化,支架内未见明显血栓。结论经胸骨旁右第4肋间切口和左侧腋下切口在实验动物的下叶动脉的支架置入应用中,均显示了较好的临床安全性。而且,与胸骨旁右第4肋间切口比较,左侧腋下切口途径操作简单,创伤小,疗效满意。

杨海宁[3](2017)在《腋下小切口与后外侧切口治疗自发性气胸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自发性气胸手术中常规后外侧切口与腋下小切口的疗效。方法:收治自发性气胸患者90例,45例采用常规后外侧切口,45例采用腋下小切口,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在腋下小切口组,手术时间、术后拔除胸管时间、术后切口疼痛时间、平均住院日均明显短于后外侧切口组(P<0.05);手术出血量、术后胸腔引流量明显少于后外侧切口组(P<0.05)。结论:腋下小切口手术方式对自发性气胸的治疗效果满意,优点多。

张学勤[4](2016)在《婴幼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经胸微创封堵与右腋下小切口直视修补随机对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经胸微创封堵与右腋下小切口直视修补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 VSD)在婴幼儿患者中的疗效和随访结果。方法:自2010年1月到2013年1月,将我中心符合研究标准的530名Pm VSD患儿(年龄<3岁,体重<15Kg)应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取经胸微创封堵(265例)和经腋下切口直视修补(265例)两种方式进行治疗。对比研究两组患儿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用血量、失血量、呼吸机辅助时间、监护室(ICU)滞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医疗费用、心脏形态和功能变化以及并发症等指标,并长期随访对比两组患者的远期疗效。结果:两组患儿全部得到有效治疗,均无死亡或危及生命的严重并发症发生。微创封堵组:10例封堵失败,一站式中转体外循环(CPB)下常规直视手术修补;成功封堵的255例患儿中术后发生轻度心律失常30例,微到少量残余分流(RS)18例,新增三尖瓣少量返流(TR)29例。直视修补组患儿全部成功修补,术后出现轻度心律失常116例,微到少量RS 16例,新增少量TR 11例,心功能不全17例。所有患儿随访24个月以上,两组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心律失常、RS以及瓣膜返流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都有不同程度改善。两组比较,最终疗效相仿。微创封堵组手术时间、用血量、失血量、呼吸机辅助时间、ICU滞留时间、医疗费用以术后及心功能不全的发生率等明显低于直视修补组(P<0.01),但TR发生率高于直视修补组(P<0.05);直视修补组右束支传导阻滞发生率明显高于微创封堵组(P<0.01),切口长但隐蔽性更好;经胸封堵对心功能影响小,术后心脏形态和功能恢复更快,但术后需服用36个月的抗凝药物。结论:经胸微创封堵和右腋下小切口直视修补术都是Pm VSD的有效治疗方式。经胸微创封堵作为近年来一种新兴的手术方式,在婴幼儿Pm VSD患者中应用安全可靠。其在极大程度上简化了流程,减少了创伤,节省了医疗资源,同时也加快了病人的康复。与传统直视修补手术相比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微创。但是,经胸封堵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尚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直视修补手术。对于符合治疗指征的患者可作为首选的治疗方式。

马增山[5](2014)在《胸腔镜技术在心脏外科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科学评价胸腔镜技术应用于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二尖瓣置换术的可行性、安全性,以及微创和美容效果,验证胸腔镜下心脏手术模式的可靠性和手术、临床处理规范,为胸腔镜技术在心脏外科的应用推广奠定理论和临床基础。研究方法:1.一般临床资料病例的选择遵守常规直视手术适应症的原则,年龄限制在2-65岁,体重15~80kg,肺动脉压在中度(60mmHg)以下,没有肺部疾病和右胸部手术病史,没有胸膜炎和细菌性心内膜炎病史,手术前股动、静脉多普勒检查无明显畸形。第一部分入选病例:自2011年9月至2014年3月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和聊城市人民医院心外科的住院患者119例,年龄2-48岁,平均7.1±3.6岁,男性66例,女性53例,体重14-88公斤,平均32.4±7.8公斤,膜周部室间隔缺损55例,膜部室间隔缺损64例,常规胸部CT检查或胸部X光拍片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肺功能正常,髂-股动脉、静脉无畸形,合并肺动脉高压者48例,肺动脉压超过60mmHg11例。合并有卵圆孔未必9例。同时间选择常规直视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病例35例作为对照组,患者年龄、男性比、体重、室间隔缺损大小以及合并肺动脉高压比率与研究组病人无明显的差别(P>0.05)。第二部分本研究所入选临床病例来自2011年10月至2014年3月期间,齐鲁医院和聊城市人民医院的住院病人,选择标准:(1)心功能纽约分级为Ⅰ-Ⅱ级;(2)年龄于15岁以上,体重大于45公斤;(3)没有左心房血栓;(4)肺动脉压力<60mmHg;(5)没有肺部疾病和有胸部手术史:(6)手术前股动、静脉多普勒检查无明显畸形。在196例二尖瓣病变患者中,选择了62例作为本实验组,62例病人中有27例男性,35例女性,年龄28~65岁,平均51.7±5.6岁,体重48~90公斤,平均66.4±6.7公斤,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为单纯二尖瓣狭窄39例,单纯二尖瓣反流10例,二尖瓣狭窄合并关闭不全13例。28例合并有轻度度肺动脉高压(30-40mmHg),13例合并有中度肺动脉高压(40-59mmHg)。选择同期常规心脏直视手术的患者36例作为对照组,其性别、年龄、体重及二尖瓣病变程度以及肺动脉高压情况与研究组经统计学分析无显着差异(P>0.05)。2.手术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右侧垫高15-20度,左前胸和右后胸壁贴体外除颤电极。常规采用全身麻醉双腔气管内插管或单腔气管插管,双腔气管插管胸腔内操作时,采用左单肺通气;单腔气管插管胸腔内操作时,采用减低潮气量、增加呼吸频率,保持分钟通气量的通气原则。外周体外循环的建立:采用股动脉、股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胸壁三孔:第一孔为左手操作器械入孔,于胸骨右缘第三或四肋间,长1cm;第二孔为右手操作器械入孔,于右锁骨中线外侧第五或六肋间,长1~1.5cm;第三孔为胸腔镜入口,于右腋中线第四或五肋间,长约1.5~2cm。相应位置切孔,置入刀口保护器。第三孔入胸腔镜,调整角度和位置,于右膈神经前斜行切开心包,第一孔入组织镊子提起上腔静脉,第二孔入精细剪刀剪开上腔静脉内外侧与右肺动脉间的心包返折处,分离其间隙,第二孔入长直角钳,游离上腔静脉,套阻断带于第三孔引出;第一孔入组织镊子向右牵拉心包,第二孔入精细剪刀分离下腔静脉右侧心包返折处,第二孔入肾蒂钳,游离下腔静脉,套阻断带于第三孔引出,暴露升主动脉根部,第一孔入镊子,第二孔入持针器,带垫片双头针缝合冷灌针“U”字荷包,套阻断套管于第三孔引出。收紧上、下腔静脉阻断带,并行转机,降温。第二孔入胸腔镜,调整角度和位置,暴露好升主动脉根部,自第三孔入冷灌针,“U”字荷包线套冷灌针翼一侧,插入升主动脉根部,收紧阻断线,接灌注管。第三孔入升主动脉阻断钳,降低体外循环灌注流量,于插冷灌针远段,水平方向阻断升主动脉,灌注针灌注冷停跳液,心脏停跳。第三孔入胸腔镜,调整角度和位置,暴露右心房,第一孔入镊子,第二孔入剪刀,平行房室沟方向,剪开右心房,前、后切缘分别缝牵引线自第一孔、第三孔引出,暴露房间隔,如合并房间隔缺损给予修补。第一部分自第一孔入心室拉钩,暴露室间隔缺损,如为膜部室间隔缺损,第一孔入镊子,第二孔入持针器,4-0滑线连续缝合或补片修补室间隔缺损,体外打结推结器推入,如有房间隔缺损同时修补,膨胀肺观察有无溢血,升主动脉灌注针接负压引流排出左心系统气体,通知灌注师复温,4-0或5-0滑线连续缝合右心房切口,体外打结推结器推入。第二部分第一孔入镊子,第二孔入剪刀,平行房室沟方向,剪开右心房,前、后切缘分别缝牵引线自第一孔、第三孔引出,暴露右心房内部结构,第一孔入镊子,第二孔入剪刀,剪开房间隔,分别于房间隔切口两侧缝牵引线,暴露二尖瓣,探查二尖瓣病变情况,然后剪除二尖瓣,冲洗左心室,检查残余腱索,2-0换瓣线间断缝合自第一孔引出体外,缝合全周后,缝合线缝合人工瓣膜,收紧缝线,自第一孔推入人工瓣膜,观察人工瓣膜植入瓣环情况,完全植入后,打结器分别打结,冲洗检查人工瓣膜正常,瓣叶灵活。第一孔入组织镊子,第二孔入持针器,3~0滑线连续缝合房间隔。调整胸腔镜,暴露三尖瓣,三尖瓣打水实验,如关闭不良,第一孔入组织镊子,第二孔入持针器,间断缝合,缝合线自第一孔引出,顺序排列,缝合8针,缝合线缝合成形环,收紧缝线,推入成形环至三尖瓣,观察满意后,打结器逐个打结,打水实验关闭良好,4-0滑线连续缝合右心房切口,通知灌注师复温。第二孔入胸腔镜,调整角度和位置,暴露升主动脉根部,头低位,灌注针排气,开放升主动脉阻断钳,心脏复跳,如不复跳可用体外除颤50瓦秒除颤,拔出灌注针,灌注针荷包线胸腔外打结,推结器推入扎紧,观察有无出血,缝合心包一针,体外打结推结器推入,调整胸腔镜位置,暴露胸壁孔腔内面,检查有无出血。体外循环复温满意后,调整流量,复查动脉、静脉血气分析,各项指标正常后,逐步停机。拔出股静脉插管,中和肝素,第三孔入胸腔镜,再次观察心脏、心包和胸壁各孔有无出血,无异常后,撤出胸腔镜,缝合胸壁孔,拔出股动脉插管,6-0滑线缝合股动脉、股静脉切口,缝合皮肤,于第二孔置入胸腔闭式引流管,胸部固定一针,手术结束。3.围手术期处理(1)手术前做好健康教育,让患者主动接受这种手术方式,积极配合治疗,常规行肺功能检查,拍胸片或CT检查排除肺部疾病,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功能的锻炼,,常规行股动脉、静脉彩色多普勒检查。(2)手术中无论采用全麻双腔气管插管左肺单肺通气还是单腔气管插管,每隔20min膨肺一次。采用高频率、小潮气量的通气模式,保证分钟通气量。(3)手术后采用低频率、高容量呼吸机辅助通气模式,加设PEEP3~5cmH2O,手术后即刻行床边拍胸部X线片,吸痰时要及时进行膨肺,密切观察胸腔闭式引流管的引流量、液面波动情况,血流动力学稳定后撤离呼吸机,早期活动。注意建立体外循环侧下肢的血运情况。4.观察指标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住ICU时间、手术后住院时间、胸腔引流量、止痛药使用率。结果:第一部分119例患者手术顺利,全部存活,体外循环时间为54~142min,平均(66±21)min,主动脉阻闭时间25~57min,平均(33±8)min。开放升主动脉后84例心脏自动复跳,33例50w.s体外除颤复跳,早期有2例病人分别因下腔静脉出血和升主动脉根部出血而延长第二操作孔至5~6cm,改为非机器人全胸腔镜辅助下完成手术操作,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为2~19h,平均(2.9±1.2)h,监护室滞留时间14-28h,平均17h,术后4~6天均分别痊愈出院。手术中食道超声证实本组病例没有残余漏发生,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92%。6例(10.71%)患者给予异体血400m1,手术后引流量30-460ml(65±29ml)。随访时间1~12个月,没有并发症发生,随访时心脏超声检查未发现有残余分流,术后14~23天(平均16天)恢复上学或工作,心脏超声检查未发现有残余漏等并发症。第二部分62例患者手术顺利,无死亡,手术时间为56-99min,平均(81±11)min,体外循环转流时间为22-72min,平均(42±11)min,主动脉阻闭时间0~57min,平均(32±6)min,开放升主动脉后50例心脏自动复跳,12例50-70瓦秒体外除颤复跳,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为0-19h,平均(2.7±1.4)h,监护室滞留时间4-28h,平均(12±3.5)h,平均4.6(4~6)天出院,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23%,手术后引流量30-260ml(66±21ml),有36例(19.35%)患者输血。本组没有手术中扩大切口改为非机器人全胸腔镜辅助下完成操作。手术中食道超声心动图证实本组病例没有残余漏发生,手术后随访3~8个月,心脏超声心动图复查未发现有残余漏等并发症,恢复良好。结论及意义对于膜部室间隔缺损小儿或成人患者采用全胸腔镜心脏手术技术修补是可行的、安全的,非机器人辅助下全胸腔镜二尖瓣置换术治疗二尖瓣病变具有可行性、安全性,与常规直视手术相比可以降低住监护室的时间和住院时间,获得了较好的微创和美容。总之,本课题科学验证了胸腔镜技术应用于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二尖瓣置换术的可行性、安全性,获得了较好的微创和美容,为胸腔镜技术在心脏外科的应用推广奠定了理论和临床基础,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马涛,万军,于浩,董文鹏,王晓武,袁彬彬,张卫达[6](2014)在《右腋下纵行直切口在未成年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文中提出目的:总结和分析我科在右腋下纵行直切口体外循环下,矫治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及肺动脉瓣狭窄未成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该径路的优缺点进行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1年1月~2012年10月,经右腋下纵行直切口治疗的280例未成年先天性心脏病(CHD)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和主要并发症。结果:280例全部手术患者体外循环时间平均为52.35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为22.36 min,无死亡及其它严重并发症,但术后80例有不同的并发症:心包积液19例、心包积气2例、右下肺感染27例、右肺感染2例、双肺感染1例、右侧胸膜增厚及黏连1例、右侧气液胸(胸腔积液)11例、伴肺组织压缩3例、右侧气胸4例、右上叶不张3例、右侧胸壁皮下气肿2例、左侧胸腔积液3例、双侧胸腔积液1例及右侧肋骨骨折伴胸腔积液1例。结论:采用右腋下纵行直切口径路治疗CHD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关胸快,术后胸腔及心包引流量少、胸廓稳定性好、可避免术后胸骨裂开、鸡胸等并发症及美观效果好等优点。在充分判断患者体质量、年龄的基础上明确诊断,并可预见性地预防术后相关肺部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广泛应用。

许哲源,王平,彭浩,杨安瑞[7](2013)在《胸部小切口治疗自发性气胸210例临床分析》文中提出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手术方式的不断改进,传统的普胸外科前或后外侧切口因手术创伤大、术后恢复慢,而现代微创外科的发展,腔镜技术的日益成熟,传统手术已逐渐被替代[1]。胸腔镜技术虽达到了微创效果,但仪器设备的限制而难以广泛推广,费用高。腋下小切口在普胸手术中可兼备上述两术式优点[2],操作简单、创伤小。2002

布和[8](2012)在《58例自发性血气胸外科治疗体会》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自发性血气胸外科治疗的有效方法,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2009-2011年收治的58例自发性血气胸患者随机分为胸腔镜手术治疗组(观察组)和小切口开胸手术治疗组(对照组),每组各29例,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平均留置引流管时间以及平均住院天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12个月,两组患者均无血气胸复发。结论:采用胸腔镜手术治疗自发性血气胸临床疗效确切,手术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且复发率较低,术前应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以保证手术的安全性。

徐久东,冯国彬,雷蕾[9](2012)在《经腋下小切口在普胸手术中的应用体会》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腋下小切口在普胸手术中的应用指征及操作要点。方法 2007年2月—2011年10月采用腋下小切口进行普胸外科手术68例,其中自发性气胸25例,肺癌9例,肺大疱18例,开胸探查16例。结果全组均顺利完成手术,达到预期手术效果,术后恢复快,刀口隐蔽,愈合良好,未见明显并发症。结论腋下小切口手术治疗普胸疾病安全,损伤小,恢复快,费用低,疗效可靠,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刘勇,刘健,黄击修,林小彬,付建[10](2011)在《左腋下小切口动脉导管夹闭术100例报告》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左腋下小切口动脉导管夹闭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的价值。方法 2004年1月2011年1月对100例PDA全麻下经左腋下小切口直视下借助Hem-o-lok结扎夹行动脉导管夹闭术。结果切口长度(6.5±1.8)cm,手术时间(56±21)min,术后住院时间(9.7±1.9)d。100例随访2个月3年,平均2.3年,无再通及假性动脉瘤形成。结论经左腋下小切口动脉导管夹闭术是治疗PDA的有效方法,切口隐蔽,术后恢复快,安全可靠,操作简单,利于推广。

二、经腋下纵行直切口开胸手术应用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经腋下纵行直切口开胸手术应用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经右房三尖瓣途径右侧腋中线直切口外科微创治疗双动脉下室间隔缺损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1. 临床资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语
文献综述 双动脉下室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2)两种开胸小切口在自膨式可吸收肺动脉支架行经导管置入术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材料
    1.3 研究方法
        1.3.1 研究分组
        1.3.2 术前准备
        1.3.3 手术过程
        1.3.4 术后处理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
    2.2 两组术后即刻影像学评价比较
    2.3 两组术后3个月观察结果比较
3 讨论

(3)腋下小切口与后外侧切口治疗自发性气胸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4)婴幼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经胸微创封堵与右腋下小切口直视修补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文献回顾
    1.1 室间隔缺损应用解剖
        1.1.1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1.1.2 漏斗部室间隔缺损
        1.1.3 肌部室间隔缺损
    1.2 室间隔缺损封堵装置的改良与发展
    1.3 经胸微创封堵技术在室间隔缺损中的应用
        1.3.1 经胸微创封堵技术在肌部室间隔缺损中的应用
        1.3.2 经胸微创封堵技术在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中的应用
        1.3.3 经胸微创封堵技术在干下室间隔缺损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应用国产改良封堵器经胸封堵与右腋下小切口直视修补婴幼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随机对照研究
    2.1 患者入组标准及一般资料
    2.2 手术入径及方法
        2.2.1 经胸微创封堵
        2.2.2 右腋下小切口直视修补
    2.3 术后处理
    2.4 疗效评判
    2.5 随访方法
    2.6 统计学处理
    2.7 结果
        2.7.1 手术结果
        2.7.2 随访结果
第三章:讨论
    3.1 两种术式的有效性比较及各自存在的问题
    3.2 术后并发症
        3.2.1 心律失常
        3.2.2 瓣膜损伤与返流
        3.2.3 残余分流和溶血
        3.2.4 封堵器脱落
    3.3 两种术式对心功能影响
    3.4 经胸微创封堵的独特优势
    3.5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室间隔缺损经胸微创封堵发展、现状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英文名词索引
致谢

(5)胸腔镜技术在心脏外科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及符号说明
前言
    参考资料
第一部分 胸腔镜技术在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临床应用研究
    病例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资料
    附表、附图
第二部分 胸腔镜技术在二尖瓣置换术的临床应用研究
    病例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资料
    附表、附图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英文论文
学位论文及答辩情况表

(6)右腋下纵行直切口在未成年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手术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2 手术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8)58例自发性血气胸外科治疗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9)经腋下小切口在普胸手术中的应用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10)左腋下小切口动脉导管夹闭术100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左腋下小切口动脉导管夹闭术的优点
    3.2 适应证
    3.3 几种特殊情况的处理
    3.4 操作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5 术中大出血的处理

四、经腋下纵行直切口开胸手术应用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经右房三尖瓣途径右侧腋中线直切口外科微创治疗双动脉下室间隔缺损的临床应用研究[D]. 芮璐.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2]两种开胸小切口在自膨式可吸收肺动脉支架行经导管置入术实验研究[J]. 孙晶,白凯,胡涵博,洪楠超. 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 2017(06)
  • [3]腋下小切口与后外侧切口治疗自发性气胸的临床分析[J]. 杨海宁. 中国社区医师, 2017(15)
  • [4]婴幼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经胸微创封堵与右腋下小切口直视修补随机对照研究[D]. 张学勤. 青岛大学, 2016(02)
  • [5]胸腔镜技术在心脏外科的临床应用研究[D]. 马增山. 山东大学, 2014(12)
  • [6]右腋下纵行直切口在未成年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手术中的临床应用[J]. 马涛,万军,于浩,董文鹏,王晓武,袁彬彬,张卫达. 心脏杂志, 2014(03)
  • [7]胸部小切口治疗自发性气胸210例临床分析[J]. 许哲源,王平,彭浩,杨安瑞. 云南医药, 2013(02)
  • [8]58例自发性血气胸外科治疗体会[J]. 布和. 中外医学研究, 2012(36)
  • [9]经腋下小切口在普胸手术中的应用体会[J]. 徐久东,冯国彬,雷蕾.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21)
  • [10]左腋下小切口动脉导管夹闭术100例报告[J]. 刘勇,刘健,黄击修,林小彬,付建.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1(09)

标签:;  ;  ;  ;  ;  

腋下纵向直切口开胸术的应用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