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杭齿销售收入突破10亿元(论文文献综述)
林素燕[1](2018)在《企业国际化、公司治理及其绩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际化是现阶段中国企业重要的发展战略。企业国际化经营有利于实现其技术、质量、管理、品牌等全方位升级,从而增强国际竞争力。然而令人困惑的是,尽管华为公司、吉利汽车等企业通过国际化战略成功提升其绩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也有很多企业出现国际化经营失败,使企业蒙受重大损失。同时,已有文献对企业国际化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结论不一。因此,理论和实践共同指向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企业国际化与企业绩效究竟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并由此衍生出若干相关问题:企业国际化为何对不同企业的绩效产生不同影响?是否存在某一调节变量在企业国际化与企业绩效之间起调节作用?企业国际化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决策结果,而公司治理是企业决策正确性的保障机制。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本世纪初美国安然事件、世通事件等财务丑闻、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等均引发了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公司治理的高度关注。国际金融公司(International Finance Corporation,IFC)研究表明,治理良好公司的股价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下跌幅度较小,股本回报率较高,其他关键绩效指标也更好。这说明良好的公司治理能够带来更好的企业绩效,为公司和股东等利益相关者创造更高的价值。因此,国际金融危机后,公司治理成为国际组织、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问题。鉴于此,本文研究企业国际化、公司治理与企业绩效,重点研究中国企业国际化的现状和国际化及公司治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公司治理是否对企业国际化和企业绩效起调节作用。在企业国际化、公司治理与企业绩效的理论研究方面,本文基于代理理论与不完备契约理论分析企业国际化、公司治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并进一步基于代理理论与不完备契约理论分析框架从企业组织架构、激励制度设计、监督制度设计和信息传递制度设计四个方面研究国际化企业完善公司治理提升企业绩效的措施。在企业国际化、公司治理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方面,本文首先通过对华为公司、吉利汽车的探索性案例研究,并比较国际化企业和非国际化企业2010年——2015年的企业绩效以作为企业国际化、公司治理与企业绩效关系的探索性研究。其次,本文选取2009—2014年至少一年海外业务收入大于0的中国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公司实证检验企业国际化对公司治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国际化程度与董事长总经理两职分离、独立董事比例显着负相关,与高管人员股权激励显着正相关。第三,本文重点以2010—2015年至少一年海外业务收入大于0的中国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并根据国际化程度不同将国际化企业分为低国际化企业和高国际化企业,检验不同程度国际化企业的国际化、公司治理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并进一步检验公司治理能否调节企业国际化与其绩效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国际化程度与其绩效呈显着负相关关系,而对于国际化程度为20%以下的低国际化企业,这种显着负相关影响更大。进一步检验结果显示,增加了国际化程度和公司治理交叉项指标后,企业国际化程度与其绩效呈显着正相关关系,这说明公司治理在国际化经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中能起调节作用,公司治理越完善的国际化企业,随着其国际化程度的增加,企业绩效将会得以提升。本研究不仅可以为企业国际化、公司治理提供理论基础;也可以为政府部门制定有关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并对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成功实现“走出去”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
张晓洁[2](2016)在《柳工在工程机械行业转型期内的战略研究》文中提出工程机械作为固定资产投资驱动型产业,与国民经济的景气周期密切相关。中国装备制造业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行业,也是中国走出去较早也较好的产业。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在经历了过去高速增长的快速发展期后,自2012年开始行业进入了深度调整的转型期。中国市场从跑马圈地的增量市场变成零和博弈的存量市场,海外市场冷热不均,欧美成熟市场恢复向好,新兴经济市场持续下滑,中国企业面临国际化瓶颈。中国企业在本土直面跨国企业的全球化竞争业内企业都面临需求不振、产能过剩、库存和应收账款高企的处境。本文利用产业经济、公司战略和财务分析的方法研究柳工在转型期内的战略,具体以结构-行为-绩效的产业经济范式对中国工程机械开展了行业分析,审视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历史发展与现状,以战略-会计-财务-前景的财务分析框架对柳工开展了竞争分析和公司分析,研究柳工在转型期内的战略调整,并回顾了卡特彼勒及小松两家标杆企业的全球发展历程以及在华发展战略,梳理美国企业卡特彼勒作为行业全球领导者的发展历程和在华布局,研究其百年发展如何平滑经济周期及行业周期性影响,梳理日本企业小松作为行业全球后来居上者的发展历程和在华布局,研究其如何拓展海外市场实现全球化转型,探讨标杆发展历程对柳工的借鉴与启示。最后面对国内成为存量市场、欧美市场成为海外市场增长动力以及日趋激烈的全球竞争,对柳工在转型期内的战略调整提出了建议。
程丰林[3](2016)在《X公司技术转移与产品本地化战略研究》文中提出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向国际市场敞开大门,吸引外商投资,以期“利用市场换技术”,从1992年来中国成为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实际利用外资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进一步扩大吸引外资,2014年实际利用外资高达1195.6亿美元。掌握高新技术的跨国公司对我国的直接投资是引进利用外资中的主力,其比重逐年提高。从跨国公司在我国的投资情况可以看出,几乎所有的跨国投资都与技术转移联系在一起,它们是高新技术的创造者和载体,为了保持竞争优势,占领国际市场特别是中国市场,往往通过直接投资在中国成立独资或合资公司,或者开展技术合作。他们是世界范围内技术转移的主体。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目的性非常明确:通过向东道国转移具有相对优势的技术占领东道国的本土市场,或者通过东道国进行纯粹的低成本生产获取世界范围内的利益最大化。在技术转移的过程中,跨国公司也需要考虑不同因素来决定何种技术以什么样的方式转移到东道国,转移的前提是确保自身技术的领先优势;作为技术接受方的东道国往往会利用双方的技术合作尽可能的实现技术追赶。双方在技术转移的过程中如何选择何种策略,作如何判断,并不是单一行为,往往是一种策略交互行为。本文首选梳理了有关技术转移的研究理论和发展脉络,并而从一家跨国公司在中国开设的全资子公司的角度出发,分析双方正在开展的一种新产品的技术转移和本地化推动因素,罗列出转移和受让方各自在转移过程中做出判断之依据,同时通过理论,支持和规划受让方如何更好更快的推动技术转移进程和产品本地化实施。依据理论的延续性,分析出技术转移后产品本地化的具体策略和实施步骤,完成从技术转移推动到产品本地化全过程的研究并指导该公司实际操作。
商小虎[4](2013)在《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文中提出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倒逼着我国经济增长模式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产业升级也即意味着我国装备制造业振兴和崛起的机遇。作为制造业基础和创新载体的装备制造业,其技术创新能力的建立是我国经济从投资导向发展到创新导向阶段的重要基础。以美国、德国、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其经济发展、国际地位的崛起无一不是以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作为其发展前提。因此,这也是选择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作为本论文主题的意义所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是依靠资金、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粗放投入实现的。我国装备产业国家竞争优势演进路径恰恰是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具体体现。目前我国在装备子行业竞争力较强的行业,往往是并非高精尖的机械装备行业,譬如造船、铁路车辆、集装箱、工程机械,这些大多归属运输设备的范畴;而我国所需的精密数控机床、高档轻工设备、高端冶金化工能源设备等大多依赖进口设备。未来我国工业化深化的内涵体现为装备工业由初级层次向纵深发展、由追求数量的投资驱动粗放式增长到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产业升级。根据国内外学者的观点总结和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特征,傅家骥(1998)指出企业技术创新包括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的新的组织,技术创新是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技术创新不仅仅包括企业产品和工艺的创新,还包括了相应的管理、组织、市场等方面的成功创新。大量研究表明,许多技术创新项目不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产品创新缺乏与市场、组织、制度、文化、战略等软技术因素方面的协同匹配。而当企业在产品、管理、市场、制度等多维度的创新同时出现时,就产生了商业模式的创新,这在成熟阶段的创新中大量出现。尽管经济生活中创新很重要,但是在学术研究方面,过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创新一直未得到主流的经济学家的重视。传统上,经济学主要研究创新资源配置及其经济效果,而创新究竟是如何发生的这一过程本身一直被视为难以捉摸的“黑匣子”。尽管经过了大量对创新的研究,但了解得更多的是创新能带来什么,对它为什么发生、如何发生了解甚少。而如果刺激创新以及创新的模式这一问题对于我国这样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追赶特征的经济体却极为重要。技术创新课题具有较强的实践特征,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因此,笔者通过调研了上百家各具代表性的装备制造企业,访问了大量的行业专家,获取我国装备企业技术创新实践的第一手资料;以此为基础,本文将研究视角聚焦于我国装备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装备子行业层面的技术创新比较分析、以及装备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因素分析,从而为研究我国装备制造业创新方向、产业支持政策提供深度的视角。本文共分为六章,其中第一章为绪论,第二章到第六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第一章是绪论,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方法、内容和主要创新点,以及相关文献的综述,重点介绍了技术创新的概念、技术创新模型、创新系统理论以及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主要研究成果。第二章回顾了技术创新在全球工业化过程各个主要阶段的发展特征,梳理了我国以及主要发达国家在全球创新竞争中的地位;并揭示了在本轮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装备产业所面临的历史性机遇。应当积极抓住全球经济格局调整、技术经济范式更迭的历史性机遇,实现我国装备制造业和整个经济发展的“后来居上”。第三章介绍了装备制造业的范畴和产业发展特征,我国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方面,仍存在工艺装备水平低、产品结构集中在中低端、机械基础件和核心零部件制造能力差、重大装备项目的成套设备系统集成与工程技术能力薄弱等方面的问题。本章进一步从微观企业的角度出发,精选了低压电器、机床、专用设备、大型成套装备的优秀企业技术创新案例进行研究,从而归纳出我国装备制造业内处于上下游产业链不同位置的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和未来创新方向。未来我国投资拉动带来的装备市场增长空间有限,装备制造业未来将逐步面临着成长的“天花板”。提供完整的产品线,创新资源集成化,各个创新行为主体协同化,技术、组织制度与组织文化创造性整合,构造一体化解决方案,是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根本途径。第四章回顾了我国装备制造行业竞争优势的演进过程,归纳出了我国装备制造产业竞争优势的演进路径是我国工业化发展进程和经济增长方式的具体体现;本章还从中观层面出发,从创新成效的差异、产业的劳动资本密集程度的差异角度,精选了我国装备制造不同子行业进行比较研究。从产业角度,本章对于我国重点装备子行业--机床行业、工程机械行业的技术创新特征进行多维度比较分析;从空间角度,本章分析了我国机床工具产业集群、船舶产业集群的案例,尝试探讨我国产业集群创新动力机制、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式方法。第五章以我国装备类上市公司群体为样本,进行了我国装备制造业创新绩效的因素分析。通过在装备企业的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绩效之间建立起联系,构建多函数结构方程模型,从而进一步我国装备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黑箱。结构方程模型回归结果验证了我国装备企业研发投入带来了新产品较高定价能力、工艺效率的提升,最终对于劳动生产率具有显着正向影响,企业的现金流状况、人均固定资产投入、人力资源结构、企业固定资产和运营资产的周转能力、外部需求推动对于企业劳动生产率也具有显着影响。第六章为我国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政策建议。综合本论文对于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模式和产业竞争优势的分析,以及技术创新绩效的因素分析结果,提出振兴我国装备制造产业和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包括政府积极促进经济转型、扶持新兴产业、培育具有系统集成能力的装备龙头企业、优化装备制造和下游用户的协同创新机制、鼓励装备产业集群、扶持民营中小企业和先进制造服务业的发展、完善人才和资金要素市场机制。本文主要有以下创新点:1、本论文综合了经济学、管理学、技术创新理论、装备制造技术及工程理论等等,从多学科、多领域的视角探讨我国装备制造的产业竞争特征、技术创新机制和未来发展趋势。2、技术创新课题具有较强的实践特征,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为此笔者调研了上百家各具代表性的装备制造企业,访问了大量的行业专家,通过获取技术创新实践的第一手资料,为研究我国装备制造业创新方向提供深度的视角。3、本文理论研究中,从微观和中观的层面,采用分析与归纳、系统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打开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过程的“黑匣子”。通过研究我国装备制造行业竞争优势建立、技术创新模式、技术创新绩效,从而为如何引导产业创新和提升创新绩效提供思路。4、实证分析方面,构建多函数结构方程模型,把创新过程分解成“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绩效”,以我国装备制造类上市公司群体为对象,对于我国装备制造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5、对推动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出政策建议。
李瞧[5](2011)在《谋划“十二五”齿轮企业成竹在胸》文中认为“十二五”扑面而来。作为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基础性产业,肩负重任的齿轮企业将如何谋划?2011又将如何开局? 在此,本报仅选取部分企业,希望通过对其“十二五”规划的梳理,让读者感受我国齿轮企业的蓬勃生机。 法士特:进入中国企业500强 2010年,法士特成为
陈曦,秦伟[6](2010)在《投资、创新、技改 2010装备制造关键词》文中认为2010年,迎来了后危机时代,送走了"十一五"。21世纪第二个十年开始了,国际金融风暴引起的国际动荡逐渐平静,中国沉着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继续维持了增长趋势。经历了2008年严峻考验和洗涤后,随着2009年国家基础建设的大力投资,以及四万亿投资的下放,中国经济情况逐渐转好。2010年,中国装备制造业既要夯实复苏基础,又必须维持发展,继续实施转型升级战略。回顾2010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取得了很多可喜成绩。在此,装备制造杂志选出2010年中国装备制造业在资本运作、自主创新、政策出台等方面的行业大事。
茅建荣[7](2008)在《前进中的杭州前进齿轮箱集团》文中研究指明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在中国传动装置领域中,有一面迎风招展的旗帜——杭州前进齿轮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原杭州前进齿轮箱集团有限公司)。几十年来,"杭齿"把握机遇,着力长远,及早谋划发展目标和战略,经过几代杭齿人的努力,杭齿的面貌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田剑,丁晖,姜海峰[8](2007)在《国内船用齿轮箱行业市场分析——兼论重齿公司战略定位》文中研究指明国内造船业的发展形势给船用齿轮箱行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通过对国内齿轮箱行业竞争格局及主要生产厂商现有营销策略的分析,以重庆齿轮箱有限责任公司为例,对其面对新的竞争形势,如何进行营销战略的重新定位给出了相关建议。
周宗明[9](2006)在《走开放式自主发展之路 跻身国际齿轮传动行业前列》文中指出抓住有利时机 开放式的自主发展 《中国工业报》:茅董事长,合资项目被叫停后,你如何看待杭齿面临的环境? 茅建荣:合资项目叫停后,杭齿正面临一个较好的发展大环境,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皆备。首先,今年国家开始执行的“十一五”规划,把自主创新上升
胡兴军[10](2006)在《我国先进制造业发展状况及促进建议》文中研究表明 中共中央2005年10月18日公布的关于"十一五"规划强调要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并坚持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自主创新提升信息产业技术水平,大力发展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广泛应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先进制造业是制造业体系中的高端环节,是造就高品质、高附加值产品的硬件基础,也是经济发展中的"兵家必争之地"。
二、杭齿销售收入突破10亿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杭齿销售收入突破10亿元(论文提纲范文)
(1)企业国际化、公司治理及其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构 |
1.2.1 研究的关键问题 |
1.2.2 研究思路 |
1.2.3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可能的创新点 |
2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2.1 企业国际化的相关研究文献 |
2.1.1 企业国际化的内涵 |
2.1.2 企业国际化动因理论 |
2.1.3 企业国际化程度的衡量 |
2.1.4 企业国际化路径 |
2.1.5 企业国际化风险 |
2.2 公司治理的相关研究文献 |
2.2.1 公司治理的产生 |
2.2.2 内部治理综述 |
2.2.3 外部治理综述 |
2.3 企业国际化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文献 |
2.4 文献述评与展望 |
3 中国企业国际化环境及其现状 |
3.1 现阶段中国企业国际化环境 |
3.1.1 国际经济环境 |
3.1.2 国内经济环境 |
3.2 中国企业国际化现状 |
3.2.1 中国企业国际化规模 |
3.2.2 中国企业国际化行业分布 |
3.2.3 对外贸易结构 |
3.2.4 中国出口产品升级指数 |
3.2.5 中国企业国际化国别(地区)分布 |
4 企业国际化、公司治理与企业绩效的探索性研究 |
4.1 国际化、公司治理与企业绩效的案例研究:以华为公司为例 |
4.1.1 华为公司及其公司治理基本情况 |
4.1.2 华为公司国际化经营及其绩效 |
4.2 国际化、公司治理与企业绩效的案例研究:以吉利汽车为例 |
4.2.1 吉利汽车基本情况 |
4.2.2 吉利汽车国际化经营及其绩效 |
4.3 国际化企业与非国际化企业绩效比较 |
4.3.1 企业财务绩效比较 |
4.3.2 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比较 |
5 企业国际化对公司治理的影响研究 |
5.1 公司治理的新发展 |
5.1.1 国际组织及各国政府对公司治理的研究 |
5.1.2 G20/OECD公司治理原则 |
5.2 企业国际化对公司治理影响的理论研究 |
5.2.1 基于代理理论的国际化企业代理问题 |
5.2.2 企业国际化对公司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
5.3 企业国际化对公司治理影响的实证研究 |
5.3.1 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
5.3.2 模型、变量与数据 |
5.3.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6 企业国际化、公司治理与企业绩效 |
6.1 企业国际化、公司治理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理论研究 |
6.1.1 企业国际化影响企业绩效的机理 |
6.1.2 企业国际化影响企业绩效的调节机制:公司治理 |
6.2 企业国际化、公司治理与企业财务绩效的实证研究 |
6.2.1 研究模型与变量选择 |
6.2.2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
6.2.3 描述性统计结果 |
6.2.4 回归结果分析 |
6.3 企业国际化、公司治理与企业财务绩效的进一步研究 |
6.3.1 模型、变量与数据 |
6.3.2 相关性分析 |
6.3.3 回归结果分析 |
6.4 企业国际化、公司治理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 |
6.4.1 技术创新绩效的区域差异 |
6.4.2 企业国际化、公司治理对其技术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
7 国际化企业优化公司治理提升企业绩效措施研究 |
7.1 国际化企业组织架构设置 |
7.1.1 确保国际化过程中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相互分离 |
7.1.2 国际化企业组织架构设置:以跨国公司为例 |
7.2 合理设计国际化企业激励制度 |
7.2.1 国际化企业激励不足带来的问题 |
7.2.2 国际化企业激励制度的设计原则 |
7.2.3 国际化企业激励制度设计:以跨国公司为例 |
7.3 合理设计国际化企业监督制度 |
7.3.1 建立国际化企业的监督基础 |
7.3.2 完善国际化企业监督程序 |
7.3.3 及时评估和报告监督结果 |
7.4 合理设计国际化企业信息传递制度 |
7.4.1 信息的涵义及其传递要求 |
7.4.2 国际化企业信息传递的主要风险 |
7.4.3 国际化企业信息传递制度设计 |
8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研究工作和获得的学术成果 |
(2)柳工在工程机械行业转型期内的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相关理论及其文献综述 |
1.2.1 产业经济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范式 |
1.2.2 财务报表的战略分析-会计分析-财务分析-前景分析框架 |
1.2.3 工程机械行业及柳工的文献研究 |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主要创新处 |
第二章 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分析:结构-行为-绩效 |
2.1 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定义及历史 |
2.1.1 工程机械的定义 |
2.1.2 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历史 |
2.1.3 关于数据来源及统计口径的说明 |
2.2 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结构 |
2.2.1 供需和特性 |
2.2.2 市场集中度 |
2.2.3 规模经济 |
2.2.4 进入和退出壁垒 |
2.2.5 供应商及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
2.3 中国工程机械行业:行为 |
2.3.1 产品竞争 |
2.3.2 价格竞争 |
2.3.3 兼并收购 |
2.3.4 本地化生产 |
2.4 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绩效 |
2.4.1 收入规模 |
2.4.2 盈利水平 |
2.4.3 技术创新和社会绩效 |
2.5 政策 |
2.5.1 科技创新政策 |
2.5.2 环保标准法规 |
2.5.3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柳工公司分析:战略-会计-财务-前景 |
3.1 战略分析 |
3.1.1 公司背景分析 |
3.1.2 行业与竞争分析 |
3.2 会计分析 |
3.2.0 综述 |
3.2.1 应收账款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 |
3.2.2 存货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 |
3.2.3 收益质量 |
3.2.4 信息披露质量 |
3.3 财务分析 |
3.3.1 趋势分析 |
3.3.2 比率分析 |
3.3.3 现金流量分析 |
3.4 前景分析 |
3.4.1 行业前景 |
3.4.2 竞争趋势 |
3.4.3 变革方向 |
第四章 标杆分析:卡特彼勒与小松 |
4.1 卡特彼勒标杆分析 |
4.1.1 卡特彼勒总体发展阶段 |
4.1.2 卡特彼勒在华发展阶段 |
4.1.3 卡特彼勒发展历程对柳工的启示与借鉴 |
4.2 小松标杆分析 |
4.2.1 小松总体发展阶段 |
4.2.2 小松海外发展阶段 |
4.2.3 小松在华发展阶段 |
4.2.4 小松发展历程对柳工的启示与借鉴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1.1 研究总结 |
5.1.2 柳工在转型期内的战略调整总结 |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附件 |
(3)X公司技术转移与产品本地化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二节 基本理论 |
2.2.1 技术转移 |
2.2.2 技术转移因素 |
2.2.3 产品差异化 |
2.2.4 战略管理 |
第三章 X公司背景及国际产业分析 |
第一节 公司及产品介绍 |
3.1.1 公司介绍 |
3.1.2 产品介绍 |
第二节 目前技术转移和本地化战略状态 |
3.2.1 目前技术转移状态 |
3.2.2 目前本地化战略状态 |
第三节 国际产业转移趋势 |
3.3.1 美国制造行业技术转移及趋势 |
3.3.2 欧盟及德国工业4.0背景下技术转移 |
3.3.3 日本制造行业发展轨迹及趋势 |
3.3.4 中国制造行业发展轨迹及趋势 |
第四章 X公司技术转移分析 |
第一节 必要性分析 |
4.1.1 技术生命周期分析 |
4.1.2 产业转移分析 |
4.1.3 市场驱动分析 |
第二节 可行性分析 |
4.2.1 本行业国内现状 |
4.2.2 新产品市场分析 |
4.2.3 技术转移模式分析 |
第五章 X公司新产品本地化战略实施 |
第一节 新产品本地化战略方案 |
第二节 可能遇到的阻碍与解决方案 |
第六章 结论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及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方法及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技术与知识 |
1.3.2 技术创新理论的提出及发展 |
1.3.3 技术创新的概念界定 |
1.3.4 技术创新模型的发展 |
1.3.5 国家、区域、集群创新系统理论 |
1.3.6 产业(部门)创新系统与产业的技术范式 |
1.3.7 装备制造业概念及分类 |
1.3.8 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 |
第四节 研究内容、研究限制与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技术创新与全球工业化 |
第一节 工业文明以来全球创新中心的转移 |
2.1.1 全球创新中心的转移 |
2.1.2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代技术创新特征 |
2.1.3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代技术创新特征 |
2.1.4 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技术创新特征 |
2.1.5 小结 |
第二节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与主要发达国家竞争优势分析 |
2.2.1 波特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回顾 |
2.2.2 美国制造业竞争优势的波特模型分析 |
2.2.3 德国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波特模型分析 |
2.2.4 日本制造业技术追赶中的经验和教训 |
2.2.5 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所处阶段 |
2.2.6 本轮国际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我国装备制造业崛起的机遇 |
第三节 技术-经济范式理论以及未来制造业创新的方向 |
2.3.1 技术-经济范式内涵 |
2.3.2 技术-经济范式的演化形式 |
2.3.3 传统技术-经济范式的局限性 |
2.3.4 知识经济-新型技术经济范式的发展方向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装备产业总体发展特征及企业技术创新模式案例研究 |
第一节 装备制造业内涵及特征 |
3.1.1 装备制造业的范畴 |
3.1.2 装备制造业的技术特征 |
3.1.3 装备制造企业的技术来源 |
3.1.4 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链构成 |
3.1.5 装备制造业的商业模式 |
第二节 我国装备制造总体产业特征 |
3.2.1 全球装备制造产业分工格局 |
3.2.2 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历程、现状及内部结构 |
3.2.3 我国装备产业竞争特征 |
3.2.4 我国装备企业总体技术水平特征 |
第三节 我国装备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案例研究 |
3.3.1 技术创新模型理论发展回顾 |
3.3.2 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模式分析——装配产品案例研究 |
3.3.3 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模式分析——组件产品案例研究 |
3.3.4 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模式分析——系统和组合产品案例研究 |
3.3.5 装备企业未来技术创新方向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产业系统特征 |
第一节 我国装备产业的技术创新优势发展特征 |
4.1.1 创新的系统属性 |
4.1.2 我国装备产业竞争优势演进过程 |
4.1.3 我国装备产业创新系统特征分析 |
第二节 我国机床及工程机械行业技术创新能力比较研究 |
4.2.1 我国机床行业创新能力分析 |
4.2.2 我国工程机械行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 |
4.2.3 机床与工程机械行业技术创新能力比较分析 |
第三节 我国装备产业集群案例比较研究 |
4.3.1 长三角手工具产业--龙头带动型产业集群升级的案例研究 |
4.3.2 船舶重工产业—横向产业集群转型的案例研究 |
4.3.3 小结:我国装备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动力机制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我国装备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一节 技术创新评价体系以及创新绩效结构方程模型回顾 |
5.1.1 技术创新涵义回顾 |
5.1.2 企业技术创新评价指标体系 |
5.1.3 多函数结构方程(CDM)创新绩效分析模型介绍 |
第二节 我国装备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因素分析 |
5.2.1 我国装备企业技术创新结构方程模型的构思 |
5.2.2 装备企业创新产出影响因素分析 |
5.2.3 装备企业劳动生产率影响因素分析 |
5.2.4 装备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分析小结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我国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政策建议 |
第一节 我国装备制造产业振兴政策回顾 |
6.1.1 产业政策理论回顾 |
6.1.2 我国装备制造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 |
6.1.3 我国装备产业振兴政策演进的思路分析 |
第二节 我国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
6.2.1 本轮信息技术革命以来全球技术创新特征回顾 |
6.2.2 我国装备制造产业竞争优势演进路径回顾 |
6.2.3 我国装备制造产业政策建议 |
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6)投资、创新、技改 2010装备制造关键词(论文提纲范文)
Industry&Policy行业、政策 |
中国造船业成为世界第一 |
新能源发展获多个“世界第一” |
中国风电业跻身全球第一 |
中国成全球核电在建规模最大国家 |
中国高铁建设占六项世界第一 |
新能源汽车扶持政策将密集出台 |
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 |
风电行业准入标准公布 |
东方电气集团东汽新基地竣工投产 |
第一支航空产业基金设立 |
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在深圳率先启动 |
国产大飞机供应商确定 |
国家电网发布特高压国家标准 |
战略性新兴产业名单敲定 |
Investment直投 |
武钢50亿美元在巴西建钢厂 |
三一重工2亿美元巴西建厂 |
歌美飒在华投资提高两倍 |
GE将在华投入20亿美元涉及智能电网等领域 |
韶关核电投资560亿 |
一汽大众落户佛山投资80亿 |
南车40亿打造新能源动力之都 |
潍柴集团投资150亿打造千亿大功率动力基地 |
乌鲁木齐投资45亿打造全国最大光伏发电装备基地 |
北汽50亿元建华南生产基地 |
中国一拖投18亿元在东北市场建农业装备制造基地 |
华电集团投资90亿元在宁夏新建风电项目 |
冀中能源投资120亿开工建设河北航空城 |
一汽轿车16亿元投建自主发动机项目 |
中航重机65亿建产业园 |
Innovation创新 |
世界最大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在我国“问世” |
中国“天河一号”成为全球最快超级计算机 |
中国研制成功世界最大单柱容量特高压变压器 |
中国首架大型民用直升机AC313首飞成功 |
我国首款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龙芯刀片服务器问世 |
中国首座自主品牌CPR1000核反应堆正式启动 |
国内首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地铁B型车在北京下线 |
中国实验快堆首次成功临界 |
我国核电站“神经中枢”自主研发取得重大突破 |
我国成功发射"天绘一号卫星" |
一汽自主研发城市主战消防车填补国内空白 |
中国自主研发盾构装备国产化率达到685 |
我国第一艘乙烯运输船成功首航填补国内市场空白 |
Acquisition收购 |
雅戈尔12亿元认购徐工3930万股 |
吉利收购沃尔沃 |
中航工业携17.9亿注入中航重机进军风电设备制造 |
柳工集团收购欧维姆 |
Technical Improvement技改 |
福田汽车掷逾26亿实施欧曼GTL重卡技改 |
上市Listing |
杭齿前进登陆A股市场 |
中国一重上交所上市 |
(7)前进中的杭州前进齿轮箱集团(论文提纲范文)
飞跃——风险和压力中的大洗练 |
韬略——急流与暗潮中的大智慧 |
⒈提高产品技术, 加快产品升级 |
⒉强化产品质量, 重视质量品位 |
⒊稳固国内市场, 开拓国外渠道 |
蓝图——战略与发展中的大方向 |
(8)国内船用齿轮箱行业市场分析——兼论重齿公司战略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内造船业的发展趋势分析 |
二、造船业形势给国内船用齿轮箱行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
(一) 国内船用齿轮箱行业面临的机遇 |
(二) 国内船用齿轮箱行业面临的挑战 |
三、国内船用齿轮箱行业竞争格局以及主要厂商营销策略分析 |
(一) 国内船用齿轮箱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
(二) 业内主要厂商营销策略分析 |
1. 杭齿船用齿轮箱市场营销策略分析 |
2. 重齿船用齿轮箱市场营销策略分析 |
四、 重齿公司的营销战略选择 |
(一) 重齿的产品定位 |
(二) 重齿的市场定位 |
五、 结 语 |
四、杭齿销售收入突破10亿元(论文参考文献)
- [1]企业国际化、公司治理及其绩效研究[D]. 林素燕. 浙江工业大学, 2018(07)
- [2]柳工在工程机械行业转型期内的战略研究[D]. 张晓洁. 北京化工大学, 2016(03)
- [3]X公司技术转移与产品本地化战略研究[D]. 程丰林. 南京大学, 2016(06)
- [4]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D]. 商小虎.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3(12)
- [5]谋划“十二五”齿轮企业成竹在胸[N]. 李瞧. 中国工业报, 2011
- [6]投资、创新、技改 2010装备制造关键词[J]. 陈曦,秦伟. 装备制造, 2010(12)
- [7]前进中的杭州前进齿轮箱集团[J]. 茅建荣. 杭州科技, 2008(05)
- [8]国内船用齿轮箱行业市场分析——兼论重齿公司战略定位[J]. 田剑,丁晖,姜海峰.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3)
- [9]走开放式自主发展之路 跻身国际齿轮传动行业前列[N]. 周宗明. 中国工业报, 2006
- [10]我国先进制造业发展状况及促进建议[J]. 胡兴军. 装备机械, 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