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界定经济责任之我见(论文文献综述)
寇健[1](2020)在《县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研究 ——以M县为例》文中认为经济责任审计是根据中国实际发展情况建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类型。十九大后中央提出了完善国家治理体系的要求,经济责任审计在健全干部任免,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方面发挥着日益重大的作用。经济责任审计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产生至今,在发展中逐步完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不够重视,流于形式,指标的选取和评价有些片面,尤其是在地方党政机关,对审计对象及审计主体的关注度不够。同时,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2019年印发《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比较之前颁布的规定,存在一些变化和不同,对于审计内容只做了原则性规定,没有细则规定,有必要细化研究内容。基于此,本文在借鉴以往经济责任审计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审计案例,分析经济责任审计在理论及实践中的不足,希望为今后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提供一定借鉴。首先,文章论述了我国地方政府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方面发展的基本情况,探寻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剖析成因。其次,依据重要性原则、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原则等,使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经济责任审计指标框架进行补充和完善,构建了县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7个准则层指标、40个指标层指标,从而能够准确、科学地评价地方领导干部履职情况及履职效果。然后,理论联系实务,以M县Y县长经济责任审计为案例,获取其任期内经济责任相关的详细数据资料,应用到设计出的指标体系当中,得出Y县长经济责任的具体结果。最后,分析结果,评价指标的应用效果,提出文章的最终结论,展望未来县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趋势,期望助力今后地方政府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推动经济责任审计机制的完善和健全。本文以县长经济责任审计进行研究具有一定可操作性和实践性,可以丰富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理论体系,优化县级以下的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杜方正[2](2020)在《我国国有企业刑事合规制度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国有企业面对刑事法律风险防控的现实难题,在犯罪论实践上的首要反应,当属建立企业层面的刑事合规管理体系。上位法需求、合规制度的来源构成与行政监管要素是当前国有企业刑事合规制度的现实境遇。合规文本模式导致刑事合规风险识别的形式化、有效合规判定基准偏离刑事合规的预设轨迹以及法律程序性障碍影响刑事合规目的判定是国有企业刑事合规制度适用的主要问题。刑事合规本质上是由国家与企业出于保护企业合法权益之共同目的,采取的刑事实体、程序性及企业内部风险控制手段在内的各项管理运行机制与措施。建构与完善企业合规制度是维护企业正常生产经营与实现内部治理的潜在要求。国有企业开展刑事合规管理有着天然的法理基础与实践来源。风险刑法理论、情境预防理论以及刑法治理模式理论成为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研究不可或缺的理论依据。国家法层面的刑事合规、国有企业层面的刑事合规以及国资监管层面的刑事合规是国有企业三阶层刑事合规基本分类。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的必要性在于,国有企业是最为重要的合规主体,具有明显的法律拟制属性,刑事合规具有法治国企建设的内生动力。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的价值取向在于实现犯罪预防的目的。实现现代企业治理则属于国家和企业共同的价值目标。刑事合规制度的风险防控既力求避免国家法层面的刑事法律风险,也对企业层面的刑事合规风险识别与评估设置必要“警戒线”,不断探索适合自身的基础路径与合规风险传导机制。准确识别与评估刑事合规风险是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管理的关键。刑事合规风险的识别与评估以审计监督、监察监督与专项合规管理为基础路径,主要针对商业活动与生产经营中的贪污贿赂型刑事合规风险、职权型刑事合规风险与经营型刑事合规风险。在刑事合规风险传导基理上,刑事合规管理体系是刑事合规传导阻断机制的基准阀门,刑事合规风险传导具有不确定性与跳跃性的基本特性。常规型刑事合规风险传导与突发型刑事合规风险传导共同构成了国有企业刑事合规风险传导的标准化模式。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管理的行政监管逻辑起点体现在行政监管与刑事合规的零和博弈,两者难以调和的矛盾成为合规管理首要面对的难题。行政和解的引入具有法定意义结案机制的参考价值,是有效刑事合规前置径路的必经环节,更是刑事合规立足长远的借鉴之策。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管理的行政监管逻辑构造则表现于对国有企业多重风险治理体系的反思。毫无疑问,国有企业刑事合规上的突破与进展,必然需要对现有的刑事合规管理架构进行必要的整合与改造,创设与组建统一的综合性合规部门,统筹管理国有企业风险防控事项;合理协调监察与刑事合规职能关系,突出合规的前置刑事合规风险防控特征;突破西方产权理论束缚,完善国有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特殊合规激励政策机制;突破反腐败、反欺诈和反贿赂刑事合规领域,以刑事罪状论构建刑事合规职能视阈。刑事合规制度是否有效且得到充分地遵守与执行,关键在于合规管理运行机制的有效与否。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管理的有效证成既遵循一般企业合规的客观规律,无一例外地围绕保证企业实现合法合规经营为根本目标。国有企业刑事合规制度的有效性证成紧紧围绕刑事合规制度正当化与刑事合规制度的开放性展开。流于形式的刑事合规管理更是对企业有限管理资源的浪费与实质阻碍。正在走向成熟与完善的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管理应当力求在法律逻辑与司法实践中回避“故步自封”与“因循守旧”。作为迅速发展的一门科学,刑事合规需要有“海纳百川”之气度和“兼容并蓄”的气魄,敢于尝试、能够突破,于正当化基础之上实现刑事合规制度的“行稳致远”。国有企业刑事合规旨在建立以反腐败、反贿赂为中心的重点领域合规管理与合规制度体系。通过引入预防商业贿赂合规失职罪的法律适用,反商业贿赂立法应坚持主体身份的一致性、合规体系的衔接性与资产保护的平等性等基本要素,以非自愿的排除性、出罪功能的自治性与追诉权的裁量性等维度构建刑事合规出入罪机制。刑事合规激励制度是国有企业建立与完善合规制度与体系的动因,也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合规管理体系上的程序性展现。提倡依托行政与刑事合规激励新机制,激发“先行先试”国有企业在实现合规管理有效性与风险防控上有所突破与日臻完善,为全面推行企业合规制度奠定坚实环境基础与提供行动范本。
乔泽波[3](2020)在《职业篮球俱乐部社会责任评价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时代背景下,我国职业篮球俱乐部担负着为国家培养优秀篮球运动员、为俱乐部谋取经济利益、为所在城市和社区提供公共服务、传播城市体育文化、推广篮球运动发展、保护环境和积极参与公益事业等重要责任。因此,职业篮球俱乐部能否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对我国职业体育、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发展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当前各利益相关者对我国职业篮球俱乐部社会责任履行现状是否满意?俱乐部履行社会责任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如何监督评价职业篮球俱乐部(1)社会责任履行状况?这些问题逐渐成为讨论的热点。在此背景下,本文以CBA俱乐部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文献资料法、历史分析法梳理和完善了我国职业篮球俱乐部社会责任评价的基本理论,重点分析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构建俱乐部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的适用性;然后,运用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和实地考察法调查研究各利益相关者对当前俱乐部(CBA)社会责任履行状况的满意程度以及俱乐部(CBA)社会责任影响因素;接着,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利用德尔菲法构建职业篮球俱乐部(CBA)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各个指标权重;最后,建立职业篮球俱乐部社会责任综合评价模型,并选取广东宏远俱乐部验证评价指标体系可行性。研究结论:(1)俱乐部(CBA)各利益相关者可分为内部、中部和外部三类,俱乐部(CBA)是各利益相关主体的缔结,俱乐部社会责任是对各利益相关者社会责任的综合体。俱乐部(CBA)社会责任的边界包含两方面:一是俱乐部对各利益相关者的责任的边界,即各项责任的具体内容;二是俱乐部社会责任作为整体的边界,即俱乐部自身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的平衡点。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构建俱乐部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责任对象明确、责任内容具体化、责任边界清晰和测量方法科学的适用性。(2)各利益相关者对目前俱乐部(CBA)的社会责任实施状况都不太满意,他们一致认为俱乐部(CBA)社会责任缺失严重的是俱乐部很少组织球员到社区和学校与青少年和居民互动、表演;不能向媒体即时公布俱乐部的重要信息;不尊重裁判和技术官员;不尊重对手、客场球迷和观众。直接利益相关者对俱乐部的了解更为全面,更能从深层次挖掘俱乐部存在的问题;而观众因为对俱乐部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了解不够,更多地是从自身感受来看问题,比较直观。(3)直接利益相关者(股东、运动员和教练员、赞助商、篮协人员、当地政府人员和体育新闻工作者)认为俱乐部(CBA)社会责任实施的影响因素重要性排序是:俱乐部盈利能力差;产权矛盾突出,俱乐部运作过程中责、权、利关系模糊;缺乏完善的社会责任监督、评价机制;俱乐部还未意识到履行社会责任对俱乐部发展具有积极影响;体制落后,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俱乐部对社会责任概念、内容比较模糊。普通观众认为俱乐部社会责任实施的影响因素重要性排序是:缺乏完善的社会责任监督、评价机制;体制落后,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俱乐部还未意识到履行社会责任对俱乐部发展具有积极影响;产权矛盾突出,俱乐部运作过程中责、权、利关系模糊;俱乐部盈利能力差;俱乐部对社会责任概念、内容比较模糊。(4)职业篮球俱乐部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可分为目标层(俱乐部社会责任综合评价);准则层(内部责任、中部责任和外部责任3个一级指标);方案层(对股东责任、对员工责任、对债权人责任、对赞助商责任、对媒体责任、对消费者责任、对项目协会责任、对当地政府责任、对当地社区和学校责任、对环境责任共10个二级指标);子方案层(37个三级评价指标)。(5)职业篮球俱乐部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三个一级指标重要性排序是:内部责任=中部责任>外部责任;内部责任重要性排序是:对员工责任>对股东责任;中部责任重要性排序是:对消费者责任>对赞助商责任>对媒体责任=对项目协会责任>对债权人责任;外部责任重要性排序是:对社区和学校责任>对当地政府责任>对环境责任。(6)广东宏远俱乐部近三年社会责任履行状况为:对股东责任为“好”;对员工责任为“好”;对债权人责任为“好”;对赞助商责任为“好”;对媒体责任为“好”;对消费者责任为“一般”;对项目协会责任为“好”;对当地政府责任为“很好”;对当地社区和学校责任为“差”;对环境责任为“一般”;内部责任为“好”;中部责任为“好”;外部责任为“一般”;综合评价为“好”。评价结果与调查的各利益相关者对俱乐部评价基本一致,说明评价指标体系可行性较高。
潘泽禹[4](2020)在《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S企业内部经济责任界定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第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未来需要推进经济责任审计的全面覆盖,以此来增强国家对权力运行体系的监管以及制约。因此,我国审计署署长刘家义2014年针对审计工作进行分析后,提出将经济责任审计纳入到审计工作中,这一要求也一直延续至今。随后在2017年的时候,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更是颁发了新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由此可知国家对经济责任审计重视程度可见一斑。但是,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无论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都有一个共同的难点:经济责任的界定与量化难。那么如何对经济责任进行量化,本文试图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其进行相关的研究与探索。本文首先从内部经济责任界定入手,然后引入模糊综合评价法并提出了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企业内部经济责任界定的最初构思。其次,在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基础上,得出定量指标及定性指标。然后运用专家咨询和层次分析相结合的方案,进而实现对特定指标权重的有效赋值。最后,通过模糊综合评价的方式,建立所需求的评价模型,进而获得最终的量化结果。通过前述分析,论文获得了下述的结论:其一,当前围绕内部经济责任界定方案的分析有很多不完善的问题,不管是指标选择还是详细的评价方法等,都有着相对较大的探索和发展的空间。第二,通过专家咨询以及层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而得出特定指标的权重参数,最终使所适用的评价程序较为简易、评价时间较为短暂,可以更加深入地听取专家意见,可以提升最终的评价精度。第三,论文在进行经济责任界定的过程中,将其划分成定量与定性两类指标,构建所需求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董雁滨[5](2018)在《监察体制研究 ——以中国监察体制的特色为视角》文中提出监察法确立了新的监察体制,监察权成为一种新型的国家权力,监察委拥有与“一府两院”相平行的政治地位。监察体制与监察权的形式存在不同的探索,但其最本源的落脚点在于其法理基础和监察权治理理念,其对于法理基础和监察委监督权治理理念不同的观点和选择,结果和诱因本位主义的不同选择,决定了如何合理选择监察体制及其权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语境下,监察体制与其他国家体制之相互关系应如何相适应,并通过积极的腐败治理理念与制度,瓦解产生腐败行为的因素,才能形成反腐免疫长效机制。本选题旨在通过对监察法实施后现行国家监察体制一些现象的观察,通过中外古今的监察体制比较考察,分析问题的原因,探索解决问题的路径,对监察体制各要素合理配置进行深入的研究。国家监察体制还在不断完善中,界定监察权性质,提升监察委的工作效能、规范监察措施是监察法实施后的发力点,监察体制完善的研究工作任重道远,涉及监察权的独立性、制衡机制完善、规范监察措施、权威性构建等问题。本文结合我国监察体制的具体特性及其各要素的配置情况,反思了监察体制存在的不足、监察对象的界分、监察行为的范围确定等问题,系统的提出了监察法亟完善的价值、原则、程序性,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为我国系统构建科学高效的监察制度体系,并确保其持续健康发展建言献策,最终促成监察体制不断完善。
郑石桥[6](2018)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鉴证:理论框架和例证分析》文中指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鉴证就是用系统方法独立地厘清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的真实情况并形成结论,涉及业务信息、财务信息、业务行为、财政财务行为和制度等审计主题。不同的审计主题会使得审计取证模式也不同,对取证模式的选择不同还会使得审计鉴证发表的意见类型不同。通过鉴证得到的最终审计结果有两个方面:一是领导干部所领导的组织单元履行经济责任的真实业绩;二是领导干部所领导的组织单元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刘霞玲[7](2018)在《从碎片化学习视角看会计系统化思维培养——基于业务循环的知识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会计系统化思维既是当今碎片化学习的需要,又是会计理论本身及其职能控制的需要。在从碎片化学习角度分析会计培养现状以及会计系统化思维培养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业务循环的知识构建是会计系统化思维培养的有效途径。基于企业整体的"业务大循环"和基于具体业务的"业务微循环"培养框架,能有效克服碎片化会计学习的弊端,培养会计学生的系统化思维。
陈伟[8](2018)在《Y地方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责任认定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经济责任审计是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施的审计监督活动,是独具中国特色的国家审计制度。党的十八届四中、六中全会先后提出对党政领导干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加强党内监督的要求。审计机关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中存在问题依规做出责任认定(下称责任认定),是经济责任审计区别于其他审计项目的典型特征。责任认定结论是干部管理监督部门奖惩被审计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是审计机关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的重中之重,也是被审计领导干部最为关注方面。实践证明,责任认定对于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现行体制下,地方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干部作为区域治理的实际掌舵者和操盘手,是推进落实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少数。本文以Y省以下各级地方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责任认定为研究对象,首先,从受托责任理论、权力制衡理论的角度,对责任认定的产生发展进行理论分析,构建分析研究理论基础。其次,采取实证研究和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剖析了当前Y省开展地方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责任认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再次,采用比较研究方法,对审计署和国内兄弟省份经济责任审计的责任认定进行研究,从制度规范、内容分类、标准体系、成果运用、质量控制、加强领导等方面借鉴其经验做法。最后,提出一些完善Y地方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责任认定的对策和建议:一是推进厘清地方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干部的职权分工;二是强化经济责任审计监督;三是完善责任认定标准;四是夯实责任认定基础工作;五是创新责任认定模式;六是加强对责任认定结果运用;七是推进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确保审计责任认定独立性。
张建[9](2018)在《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研究 ——以A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教育经费、科研经费稳步提升,高校发展受到了普遍关注。按照全面从严治党和审计全覆盖的要求,需要全面规范各级党政、国有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高校作为我国特殊的事业单位,加强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然而,从近年来的报道来看,高校经济事件接连不断,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没有有效的发挥监督作用。因此,做好高校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是当前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所面临的新挑战,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优化和相关制度的完善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深入探讨了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以及特点的基础上,运用案例分析法引入笔者实践单位A高校的建筑城规学院经济责任审计作为案例,分析其中的经济责任审计问题,结合A高校具体情况,探讨了实践中存在的审计缺失形成原因,最后针对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提出优化措施,期望对A高校以及其他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王疆川[10](2018)在《乡镇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BY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经济责任审计源于公共受托责任,是改革开放以来逐渐发展起来的具有我国特色的审计模式。从改革开放到经济新常态的近40年里,经济责任审计在对党政、国有企事业领导干部的经济监管,对组织和人事部门的干部任免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在其开展过程中,许多问题也逐渐暴露了出来。尤其在乡镇一级领导人的经济责任审计实务中,其计划、组织、实施和完成工作各个环节均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自身所在审计机关的实际工作经验,以BY乡党政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为例,运用理论分析法和案例研究法,对乡镇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乡镇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存在问题的对策。论文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思路和方法,并对乡镇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相关文献从制度建设层面、微观操作层面以及国家治理视角三个方面进行了回顾。然后,对本文研究所涉及的理论基础进行了介绍,主要包括公共受托责任理论、政治寻租和反腐倡廉机制理论以及国家治理理论,并对目前我国乡镇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现状从制度建设、实施流程和执行情况三个方面作出简单梳理。接下来,文章进入核心研究部分,即对BY乡党政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的案例研究部分,在简单介绍基本情况后,本文按其各个流程进行了详细的剖析,随后对该案例审计过程中所反映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主要有审计任务重与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审计项目组成员指派难以贯彻独立性原则、审计实施方案未在计划阶段中完成、前任责任和现任责任的界定不够合理、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工作不到位、审计建议空泛难以落地。最后,根据这些问题,从实务中各个阶段提出针对乡镇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存在问题的对策,主要有加强与社会审计及中介机构的合作、审计项目组成员的选择注重独立性、编制具有指导意义的审计实施方案、正确界定经济责任、加强与规范对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工作、完善对审计建议的督查回审机制。
二、如何界定经济责任之我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界定经济责任之我见(论文提纲范文)
(1)县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研究 ——以M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2.1 关于绩效审计的研究 |
1.2.2.2 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研究 |
1.2.2.3 关于县级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研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框架 |
1.4 本文的创新点及局限性 |
1.4.1 本文的创新点 |
1.4.2 本文的局限性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经济责任 |
2.1.2 经济责任审计 |
2.1.3 县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
2.2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理论基础 |
2.2.1 受托责任关系理论 |
2.2.2 人本管理理论 |
2.2.3 权力制衡理论 |
2.2.4 国家治理理论 |
第三章 县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现状 |
3.1 我国县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历程及取得成果 |
3.1.1 我国县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历程 |
3.1.1.1 第一阶段(2000年——2004年) |
3.1.1.2 第二阶段(2005年——2010年) |
3.1.1.3 第三阶段(2011年以后) |
3.1.2 我国县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取得的成果 |
3.2 县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 县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四章 县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 县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构建原则 |
4.2 县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构建方法 |
4.2.1 层次分析法 |
4.2.2 模糊综合评价法 |
4.3 县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具体内容 |
4.3.1 经济水平发展责任评价指标 |
4.3.2 经济政策制定和执行责任评价指标 |
4.3.3 经济事项决策责任评价指标 |
4.3.4 经济管理责任评价指标 |
4.3.5 廉洁从政责任评价指标 |
4.3.6 内部控制责任评价指标 |
4.3.7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责任评价指标 |
4.4 县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
第五章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在M县Y县长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应用 |
5.1 背景介绍 |
5.1.1 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
5.1.2 贯彻执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法规情况 |
5.1.3 重大项目投资管理和建设情况 |
5.1.4 财政财务收支情况 |
5.1.5 其他事项 |
5.2 指标体系具体应用分析 |
5.2.1 指标权重计算可行性分析 |
5.2.2 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评语集 |
5.3 案例结论分析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不足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专家意见征询表 |
附录B:专家意见评分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作者简介 |
致谢 |
(2)我国国有企业刑事合规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的制度现状及适用问题 |
第一节 国有企业刑事合规制度的现实境遇 |
一、刑事合规制度的法律评价 |
二、刑事合规制度的义务来源 |
三、刑事合规制度的行政监管 |
第二节 国有企业刑事合规制度的适用问题 |
一、合规文本模式导致刑事合规风险识别的形式化 |
二、合规管理运行机制偏离企业刑事合规预设轨迹 |
三、法律程序性障碍影响刑事合规价值与目的判定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的概念重构与法理探寻 |
第一节 刑事合规概念二元视角与基本立场 |
一、合规理论框架下的刑事合规 |
二、关键概念视角下的刑事合规 |
第二节 国有企业刑事合规制度的法理依据 |
一、风险刑法理论的合规导向 |
二、情境预防理论的合规指引 |
三、企业犯罪治理的合规维度 |
四、刑事合规阶层性分类理论确立 |
第三节 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的必要性与价值目标 |
一、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的必要性 |
二、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的价值目标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的风险识别与传导规制 |
第一节 国有企业刑事合规风险识别与评估的路径 |
一、刑事合规风险识别的基础路径 |
二、刑事合规视角下贪污贿赂型风险 |
三、刑事合规视角下的职权型风险 |
四、刑事合规视角下的经营型风险 |
第二节 国有企业刑事合规风险传导的边界与规制 |
一、刑事合规风险传导的国企边界 |
二、刑事合规风险传导的基本原理 |
三、刑事合规风险传导标准化模型 |
四、刑事合规风险传导的规制路径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的行政镜像与治理反思 |
第一节 行政镜像:国有企业刑事合规制度的零和博弈 |
一、国有企业行政监管的权力来源 |
二、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的公法属性 |
三、破解之道:行政和解稳步引入 |
第二节 治理反思:国有企业多重风险治理体系的重塑 |
一、国有企业多重风险治理制度形成与层叠 |
二、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管理架构塑造与提升 |
三、应然之解:“综合合规职能体系”构建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国有企业刑事合规制度有效性与证成轨迹 |
第一节 国有企业刑事合规制度正当化的“抱朴守拙” |
一、法人替代刑事责任原则的演进 |
二、刑事合规形成机制的预防功能 |
三、国有企业刑事合规正当性原则 |
第二节 国有企业刑事合规制度开放性的“行稳致远” |
一、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的开放性 |
二、国有企业刑事合规过程再溯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国有企业刑事合规指引与激励的初步方案 |
第一节 重点领域刑事法律风险的合规指引 |
一、域外专项刑事合规的制度借鉴 |
二、反商业贿赂统一立法初步构想 |
三、国有企业反商业贿赂合规指引 |
第二节 刑事合规激励的刑事政策与行政指向 |
一、“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合规适用 |
二、国有企业刑事合规激励的基础路径 |
本章小结 |
余论:企业合规布局的前提与范本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职业篮球俱乐部社会责任评价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日益兴起 |
1.1.2 欧美体育产业发达国家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
1.1.3 体育产业在我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
1.1.4 我国职业体育可持续发展需要俱乐部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资料法 |
1.4.2 访谈法 |
1.4.3 问卷调查法 |
1.4.4 德尔菲法 |
1.4.5 数理统计法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1.6.1 研究思路 |
1.6.2 技术路线 |
1.7 研究重点与难点 |
1.7.1 研究重点 |
1.7.2 研究难点 |
1.8 本章小结 |
2.国内外研究综述 |
2.1 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研究 |
2.1.1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发展历程 |
2.1.2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的主要争议 |
2.1.3 企业社会责任实践运动的发展 |
2.2 关于职业体育俱乐部的社会责任研究 |
2.2.1 职业体育俱乐部社会责任的内涵及特征 |
2.2.2 职业体育俱乐部社会责任的目的研究 |
2.2.3 职业体育俱乐部社会责任的测量、影响因素和评价研究 |
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2.3.1 文献总结 |
2.3.2 对本文的启示 |
2.4 本章小结 |
3.职业篮球俱乐部社会责任评价的基本理论 |
3.1 职业篮球俱乐部的性质及特征 |
3.1.1 职业篮球俱乐部的法律性质 |
3.1.2 职业篮球俱乐部的特征 |
3.2 职业篮球俱乐部社会责任评价的理论基础 |
3.3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构建职业篮球俱乐部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的适用性 |
3.3.1 职业篮球俱乐部社会责任评价要素 |
3.3.2 职业篮球俱乐部是各利益相关主体的缔结 |
3.3.3 职业篮球俱乐部社会责任是俱乐部各利益相关者责任的综合体 |
3.3.4 利益相关者理论相较于其他理论的优势 |
3.4 职业篮球俱乐部社会责任概念、特征及内容 |
3.4.1 .职业篮球俱乐部社会责任概念 |
3.4.2 职业篮球俱乐部社会责任的特征 |
3.4.3 职业篮球俱乐部社会责任的内容 |
3.5 职业篮球俱乐部社会责任的主体、客体及责任关系 |
3.5.1 职业篮球俱乐部社会责任的主体 |
3.5.2 职业篮球俱乐部社会责任的客体 |
3.5.3 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责任关系 |
3.6 职业篮球俱乐部社会责任评价的功能 |
3.6.1 认定功能 |
3.6.2 监督功能 |
3.6.3 导向功能 |
3.6.4 激励功能 |
3.6.5 交流功能 |
3.7 本章小结 |
4.职业篮球俱乐部社会责任实施状况满意度调查及影响因素 |
4.1 俱乐部(CBA)社会责任满意度调查和社会责任缺失内容 |
4.1.1 各利益相关者对当前CBA俱乐部社会责任实施状况的满意度 |
4.1.2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俱乐部社会责任缺失内容 |
4.2 俱乐部(CBA)履行社会责任的影响因素 |
4.2.1 俱乐部(CBA)履行社会责任的影响因素排序 |
4.2.2 俱乐部社会责任影响因素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职业篮球俱乐部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5.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5.1.1 系统性原则 |
5.1.2 典型性原则 |
5.1.3 动态性原则 |
5.1.4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
5.1.5 可比、可操作性原则 |
5.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
5.3 职业篮球俱乐部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分析 |
5.3.1 职业篮球俱乐部利益相关者定义 |
5.3.2 内部利益相关者利益分析 |
5.3.3 中部利益相关者利益分析 |
5.3.4 外部利益相关者利益分析 |
5.4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 |
5.4.1 第一轮专家调查问卷的形成 |
5.4.2 三轮专家咨询后的统计结果 |
5.5 职业篮球俱乐部(CBA)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各指标权重的确立 |
5.6 本章小结 |
6.职业篮球俱乐部社会责任评价的实证研究 |
6.1 评价模型建立 |
6.1.1 评价方法的选择 |
6.1.2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职业篮球俱乐部社会责任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
6.2 广东宏远俱乐部近三年社会责任绩效综合评价(2016-2017赛季至今) |
6.2.1 第一步评价指标数据的获取 |
6.2.2 确定广东宏远俱乐部社会责任综合评价的因素集 |
6.2.3 确定广东宏远俱乐部社会责任综合评价的评语集 |
6.2.4 方案层评价 |
6.2.5 准则层评价 |
6.2.6 目标层评价 |
6.3 俱乐部(CBA)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验证分析 |
6.3.1 广东宏远俱乐部简介 |
6.3.2 评价结果验证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结论、建议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促进俱乐部履行社会责任的建议 |
7.2.1 明确俱乐部法律主体地位 |
7.2.2 俱乐部社会责任内涵法制化 |
7.2.3 加强俱乐部社会责任立法及监督评价机制 |
7.3 研究的创新点 |
7.4 研究局限性 |
7.5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1 |
附件2 |
附件3 |
附件4 |
附件5 |
附件6 |
个人学习经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4)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S企业内部经济责任界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经济责任界定内容的相关研究 |
1.2.2 经济责任界定方法的相关研究 |
1.2.3 模糊综合评价法应用的相关研究 |
1.2.4 研究评述 |
1.3 研究的内容、方法及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本文研究框架 |
1.4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1.4.1 研究的创新点 |
1.4.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
2.1 内部经济责任界定 |
2.1.1 内部经济责任的涵义及分类 |
2.1.2 内部经济责任界定的内容及意义 |
2.1.3 影响内部经济责任界定的因素 |
2.2 模糊综合评价法 |
2.2.1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涵义 |
2.2.2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模型 |
2.2.3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优势 |
2.3 其他相关理论 |
2.3.1 经济责任审计理论 |
2.3.2 权力制衡理论 |
2.3.3 博弈论 |
第三章 S企业内部经济责任界定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
3.1 S企业基本情况 |
3.2 S企业内部经济责任界定的现状 |
3.2.1 S企业内部经济责任界定的相关制度 |
3.2.2 S企业内部经济责任界定的方法与流程 |
3.2.3 S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人员配置情况 |
3.2.4 S企业近3年的经营业绩分析 |
3.3 S企业内部经济责任界定中存在的问题 |
3.3.1 内部经济责任的具体承担者确定难 |
3.3.2 内部经济责任的界限划分难 |
3.3.3 领导人的内部经济责任的量化难 |
第四章 S企业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内部经济责任界定 |
4.1 S企业内部经济责任界定的目标与原则 |
4.1.1 S企业内部经济责任界定的目标 |
4.1.2 S企业内部经济责任界定的原则 |
4.2 S企业内部经济责任界定评价指标确定依据及指标选取 |
4.2.1 S企业内部经济责任界定评价指标确定依据 |
4.2.2 S企业内部经济责任界定评价指标的选取 |
4.3 S企业内部经济责任界定评语集和隶属度矩阵的确定 |
4.3.1 S企业内部经济责任界定评语集的确定 |
4.3.2 S企业内部经济责任界定隶属度矩阵R的设置 |
4.4 S企业内部经济责任界定一致性检验 |
4.5 S企业内部经济责任界定指标权重的确立 |
4.5.1 S企业内部经济责任界定指标权重的计算依据 |
4.5.2 S企业内部经济责任界定指标权重计算 |
4.5.3 S企业内部经济责任界定权重汇总 |
4.6 S企业内部经济责任界定模糊矩阵的建立和评价结果 |
4.6.1 S企业内部经济责任界定模糊矩阵的建立 |
4.6.2 S 企业内部经济责任界定模糊矩阵的评价结果 |
第五章 S企业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内部经济责任界定保障措施 |
5.1 健全内部经济责任制度 |
5.2 加强会议记录的完整性 |
5.3 进一步优化内部控制制度 |
5.4 完善权力制衡机制 |
5.4.1 加强对企业的监督 |
5.4.2 强化企业的管理机制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监察体制研究 ——以中国监察体制的特色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监察体制概述 |
第一节 监察权及性质 |
一、监察权概念及特征 |
二、监察权的性质 |
第二节 监察体制及构成 |
一、监察体制的含义 |
二、监察体制的构成要素 |
第三节 监察体制的历史演变 |
一、封建时期的监察体制 |
二、中华民国时期的监察体制 |
第二章 现行监察体制的形成及存在问题 |
第一节 我国现阶段监察体制的改革 |
一、监察体制改革的背景 |
二、改革的路径与形成 |
第二节 现行监察体制基本框架与特点 |
一、现行监察体制的基本框架 |
二、现行监察体制的特点 |
第三节 现行监察体制待完善的问题 |
一、监察法律体系有待健全 |
二、相关法律衔接要进一步完善 |
三、个别监察措施适用条件的争议 |
第三章 监察体制的考察与借鉴 |
第一节 新加坡监察体制 |
一、新加坡监察体制 |
二、新加坡监察体制的借鉴 |
第二节 瑞典监察体制 |
一、瑞典监察专员制度的产生 |
二、瑞典监察专员制度的发展与借鉴 |
第三节 我国台湾地区监察体制 |
一、我国台湾地区监察体制的演变和现状 |
二、我国台湾地区现行监察体制的借鉴 |
三、监察制度比较启示 |
第四章 监察体制完善之我见 |
第一节 监察目的的选择 |
一、监察目的的实质 |
二、监察目的选择的价值取向 |
第二节 完善监察设计的关键点 |
一、理顺党内监督与国家监察的关系 |
二、监察设计要立足于监察主体的特殊性 |
三、吸纳经济责任审计的监察设计 |
第三节 监察对象的合理界分 |
一、不同部门法对监察对象的表述差异 |
二、监察对象的合理界分 |
第四节 监察行为范围的合理设置 |
一、监察行为的范围演变 |
二、监察范围的合理设置 |
第五节 监察职权的完善 |
一、监察职权完善的价值选择 |
二、监察职权完善的原则选择 |
三、监察职权完善的程序选择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6)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鉴证:理论框架和例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文献综述 |
三、理论框架 |
(一)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鉴证的实质 |
(二)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鉴证的内容 |
(三)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鉴证的思路 |
(四)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鉴证的结果 |
四、例证分析 |
五、结论和启示 |
(7)从碎片化学习视角看会计系统化思维培养——基于业务循环的知识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文献综述 |
1. 系统化思维与会计系统研究。 |
2. 碎片化学习的利弊。 |
三、从碎片化学习角度看会计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
1. 主要围绕微技术运用进行会计教学改革, 缺乏微知识整体架构。 |
2. 碎片化学习培养缺乏逻辑性、系统性深入思考, 思维碎片化特征明显。 |
四、会计系统化思维培养途径 |
1. 构建基于企业整体的“业务大循环”, 培养会计系统化思维。 |
2. 构建基于具体业务的“业务微循环”, 培养会计系统化思维。 |
3. 对“业务大循环”和“业务微循环”分别采用不同的系统化思维教学方法。 |
4. 区分不同层次学生构建难易恰当的业务循环。 |
五、基于业务循环知识构建举例 |
(8)Y地方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责任认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评述 |
1.3 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3.4 研究思路 |
1.4 本文创新点 |
第二章 地方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及责任认定的理论分析 |
2.1 相关研究的概念界定 |
2.1.1 地方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干部 |
2.1.2 地方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 |
2.1.3 地方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
2.1.4 责任认定 |
2.2 经济责任审计及其责任认定的必要性分析 |
2.2.1 经济责任审计的必要性 |
2.2.2 责任认定的必要性 |
2.3 本研究应用的主要理论 |
2.3.1 受托责任理论 |
2.3.2 权力制衡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Y经济责任审计责任认定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
3.1 责任认定的现状 |
3.1.1 以责任认定为目标科学选择审计重点内容 |
3.1.2 实施经济责任异地同步审计 |
3.1.3 强化对认定结论的责任追究 |
3.1.4 全国和Y省2017年经济责任审计和责任认定结果情况 |
3.2 责任认定中存在问题 |
3.2.1 责任认定中党委书记责任少政府首长责任多 |
3.2.2 责任认定中领导责任多直接责任少 |
3.2.3 责任认定中定性问题多定量问题少 |
3.2.4 审计机关依据责任认定处理被审计领导干部比重偏低 |
3.2.5 部分基层审计机关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及责任认定不规范 |
3.2.6 部分责任认定与被审计领导干部相关性不大 |
3.2.7 责任认定的结果运用不充分 |
3.3 责任认定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1 地方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干部的职权配置不清晰 |
3.3.2 经济责任履行的特点决定问题易在政府执行层面显现 |
3.3.3 对地方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干部监管力度偏弱 |
3.3.4 责任认定体系不完善 |
3.3.5 传统审计模式的路径依赖 |
3.3.6 责任认定相关规定未能与党内其他法规有效衔接 |
3.3.7 审计机关的地位影响责任认定开展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审计署和国内兄弟省份经济责任审计责任认定的经验借鉴 |
4.1 审计署和国内兄弟省份责任认定的主要做法 |
4.1.1 审计署相关司局责任认定的主要做法 |
4.1.2 浙江开展经济责任审计责任认定的主要做法 |
4.1.3 吉林开展经济责任审计责任认定的主要做法 |
4.2 审计署和国内兄弟省份经济责任审计责任认定工作的启示 |
4.2.1 健全经济责任审计及其责任认定制度 |
4.2.2 明确责任认定的内容范围 |
4.2.3 规范细化责任认定的分类 |
4.2.4 建立责任认定的标准体系 |
4.2.5 强化对责任认定的结果利用 |
4.2.6 突出对责任认定的质量控制 |
4.2.7 加强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领导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完善Y省经济责任审计责任认定的对策建议 |
5.1 推进厘清地方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干部的职权分工 |
5.2 强化经济责任审计监督 |
5.3 完善责任认定标准 |
5.3.1 高度重视责任认定 |
5.3.2 构建清晰的责任认定标准体系 |
5.4 夯实责任认定的基础工作 |
5.4.1 明晰地方党委政府经济事项的决策及执行的运行程序 |
5.4.2 注重审查地方党委政府决策及执行档案资料的真实完整性 |
5.4.3 揭示违规行为与被审计领导干部的相关性 |
5.5 创新责任认定的模式 |
5.5.1 突出对地方党委政府领导干部在问题事项的角色分析 |
5.5.2 提高参与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
5.5.3 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终身负责制 |
5.6 加强对责任认定结果的运用 |
5.6.1 修订经济责任审计责任认定相关法规 |
5.6.2 推动建立审计结果运用的通报反馈机制 |
5.6.3 强化对被审计对象的责任追究 |
5.6.4 健全经济责任审计责任认定结果整改和公告机制 |
5.7 推进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确保审计责任认定的独立性 |
5.8 本章小结 |
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9)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研究 ——以A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2 研究基础及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经济责任 |
2.1.2 经济责任审计 |
2.1.3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 |
2.2 基础理论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3 审计全覆盖理论 |
2.3 文献综述 |
2.3.1 经济责任审计的文献回顾 |
2.3.2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文献回顾 |
2.3.3 文献评述 |
3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与特点 |
3.1 加强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性 |
3.2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 |
3.3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 |
4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实践——以A大学为例 |
4.1 A高校与审计主体介绍 |
4.1.1 A高校基本信息 |
4.1.2 A高校审计工作执行机构 |
4.1.3 A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依据 |
4.2 经济责任审计案例分析 |
4.2.1 被审计单位及负责人基本情况 |
4.2.2 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 |
4.2.3 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 |
4.2.4 审计意见及建议 |
4.3 经济责任审计案例发现的问题 |
4.3.1 审计不及时 |
4.3.2 结果运用与整改问题 |
4.3.3 审计效率低 |
4.3.4 审计评价体系不健全 |
4.4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4.1 思想认识问题 |
4.4.2 审计执行的控制问题 |
4.4.3 人力资源问题 |
4.4.4 环境因素 |
5 加强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对策建议 |
5.1 加强思想认识,重视经济责任审计 |
5.1.1 多维度运用审计结果 |
5.1.2 前移审计关口 |
5.1.3 加大支持力度 |
5.2 重视审计执行的控制 |
5.2.1 开展审前调查 |
5.2.2 强化审计过程监督 |
5.3 提高审计效率 |
5.3.1 信息化审计 |
5.3.2 优化人力资源 |
5.3.3 加强与会计事务所的长期合作 |
5.3.4 分类重点审计 |
5.4 建立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 |
5.4.1 制定评价标准 |
5.4.2 推广绩效审计 |
5.5 完善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制度建设 |
5.5.1 配套制度建设 |
5.5.2 建立注册经济责任审计师制度 |
6 研究结论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乡镇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BY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四)可能的创新 |
二、文献回顾和理论基础 |
(一)文献回顾及述评 |
(二)理论基础 |
三、我国乡镇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现状 |
(一)我国乡镇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建设的现状 |
(二)我国乡镇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实施流程的现状 |
(三)我国乡镇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实际执行的现状 |
四、BY乡党政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案例解析 |
(一)案例概况 |
(二)审计过程 |
(三)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五、乡镇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对策建议 |
(一)加强与社会审计及中介机构的合作 |
(二)审计项目组成员的选择注重独立性 |
(三)编制具有指导意义的审计实施方案 |
(四)正确界定经济责任 |
(五)加强与规范对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工作 |
(六)完善对审计建议的督查回审机制 |
六、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如何界定经济责任之我见(论文参考文献)
- [1]县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研究 ——以M县为例[D]. 寇健. 河北地质大学, 2020(05)
- [2]我国国有企业刑事合规制度研究[D]. 杜方正. 东南大学, 2020(02)
- [3]职业篮球俱乐部社会责任评价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 乔泽波. 上海体育学院, 2020(12)
- [4]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S企业内部经济责任界定研究[D]. 潘泽禹. 湖南工业大学, 2020(02)
- [5]监察体制研究 ——以中国监察体制的特色为视角[D]. 董雁滨. 华侨大学, 2018(01)
- [6]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鉴证:理论框架和例证分析[J]. 郑石桥. 财会月刊, 2018(19)
- [7]从碎片化学习视角看会计系统化思维培养——基于业务循环的知识构建[J]. 刘霞玲. 财会月刊, 2018(14)
- [8]Y地方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责任认定研究[D]. 陈伟.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1)
- [9]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研究 ——以A大学为例[D]. 张建. 重庆大学, 2018(04)
- [10]乡镇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BY乡为例[D]. 王疆川. 西南政法大学, 20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