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85例脑瘫患儿及其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西野,李梦晓,黄彬洋,姚永萍[1](2021)在《脑瘫儿童流行病学及康复现状的调查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阿坝地区脑瘫患儿及家庭生活质量的相关情况,为后期脑瘫患儿康复方案的改良提升及家庭支持服务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8月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康复中心2~12岁儿童为调查对象,以问卷形式进行康复现状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脑瘫患儿的发病原因、功能障碍、康复治疗等情况。结果共纳入脑瘫儿童27例。在病情方面,活动能力严重受限占比51.9%;脑瘫患儿辅具的使用占比55.6%;能够独立站立行占55.6%。伴有吞咽功能障碍占37.0%;接受过手术的患儿占比5.4%。在患儿康复现状方面,有20例接受集中式康复治疗,占74.1%;社区康复治疗1例,占比3.7%。政府给予专项经济资助20例,占74.1%;享受医保或新农合全部或部分报销15例,占比55.6%。结论受地区医疗条件的影响,该地区脑瘫患儿的康复意识还有待提高,儿童康复辅具使用率有待提高。
古丽娜孜,祖力飞亚·阿勒滕别克,巴努·巴克尔[2](2021)在《学龄前期脑瘫合并癫痫患儿智能发育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研究学龄前期脑瘫合并癫痫患儿智能发育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10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收治的110例3~6岁脑瘫合并癫痫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Gesell发育量表进行评估,智能发育低下为74例(67.3%),按智能低下严重程度分组,其中轻度21例(28.4%)、中度11例(14.9%)、重度12例(16.2%)、极重度30例(40.5%),对其适应性、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及个人-社交能区分别进行评估,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学龄前期脑瘫合并癫痫患儿的智能发育低下的影响因素。结果智能发育低下的学龄前期脑瘫合并癫痫患儿的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个人-社交能区在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与智能发育正常组比较,智能发育低下组患儿在癫痫首次发作年龄、发作频率、发作类型、脑电图情况、癫痫控制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性别、年龄、家族史、脑MRI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癫痫首次发作年龄<3岁、发作频率≥3次/月、发作类型全面性发作、有家族史、脑电图异常、控制无效是学龄前期脑瘫合并癫痫患儿智能发育低下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学龄前期脑瘫合并癫痫患儿智能发育评分较低,癫痫首次发作年龄<3岁、发作频率≥3次/月、发作类型全面性发作、脑电图异常、控制无效是学龄前期脑瘫合并癫痫患儿智能发育低下的影响因素。
李晓婧[3](2021)在《水中康复疗法对痉挛型脑瘫儿童下肢运动能力及平衡能力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
牟梓君[4](2021)在《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构建及其隐性知识显性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基于西安中医脑病医院电子医疗记录、教材和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等,研究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的构建及其相关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方法,为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相关隐性知识的发掘、可视化、管理以及学习传播开辟新的途径,为小儿脑瘫中医诊疗方案的优化,以及辅助诊疗系统的构建奠定基础。研究方法1.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构建研究:以脑瘫患者住院电子病历、医院信息系统抽取的医嘱数据、效果评估量表以及中西医已经发布的脑瘫临床诊疗指南、教材为主要知识来源构建知识框架以及知识图谱。首先,对符合纳入标准的小儿脑瘫电子病历的非结构化信息,通过实体标注、概念和关系抽取、术语规范化整理以及机器学习等方法,进行人机结合的结构化处理以及数据的预处理;其次,结合已整理形成的小儿脑瘫的相关概念、概念间的关系等,参考已有的《中医药学语言系统语义网络框架(TCMLS-SN)》(ISO 19465-2017)和《中医临床术语系统分类结构》(ISO/TS 17938-2014),定义并形成小儿脑瘫疾病的“本体框架”,应用斯坦福大学的知识库构建的“七步法”构建小儿脑瘫疾病诊疗知识库,形成知识图谱的模式层;然后,将结构化并规范标注的小儿脑瘫电子病历的实体数据与模式层的本体框架对应匹配,形成知识图谱的数据层。本体框架的手工构建使用Protege这一本体构建软件,数据的存储使用Neo4j图数据库,最终形成知识图谱语义查询、应用的可视化展示,以及后续知识更新、维护的方法和平台。2.以小儿脑瘫住院治疗方案分析及常用方案疗效比较为例,采用临床评价方法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尽管在小儿脑瘫诊疗中有明确的诊疗方案,但针对每个患儿,具体诊疗方法往往是个体化的,为了使个体化诊疗中所包含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本研究根据中医针灸“证-治-效”紧密相关的特点,对2013~2019年间住院的1304例7周岁以下脑瘫患儿的诊断情况和接受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得出学龄前脑瘫儿童的人群基本特征、患病情况(包括脑瘫本病和共患疾病)、住院治疗时间和治疗方案概况(包括治疗方法种类、使用率及方法联合使用情况)。对选出的3种最常用的相似治疗方案进行组间疗效比较研究,纳入病例是住院前后有2次格塞尔发育量表(Gesell Developmental Schedules)评估的脑瘫患者,以格塞尔发育量表评估结果为观察指标,具体包含:动作能、应物能、言语能、应人能4个维度的发育商。根据各组患者基线情况(包括年龄、性别、脑瘫分型、住院时间、治疗前各维度发育商)分析,将患者依据年龄分为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3层,进行年龄层内3组治疗方案间的疗效比较分析。使个性化治疗所包含的诊疗方案隐性知识显性化,完善并充实小儿脑瘫的知识库。3.以脑瘫针刺治疗处方规律及适应症人群发现为例,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对住院接受针刺治疗且第一诊断为脑性瘫痪的7周岁以下患者的首张针刺治疗处方进行数据挖掘分析,找出临床针刺治疗小儿脑瘫的取穴规律和针刺处方对应的适应症人群特征。纳入首次病程记录中含有针刺治疗处方、出院时有治疗效果评价的小儿脑瘫病例。首先对脑瘫总样本的针刺治疗核心处方进行复杂网络分析,得到针刺治疗脑瘫的核心用穴或基本用穴;其次,基于针刺处方中穴位的相似度对脑瘫患儿进行社团检测,筛选出具有特色的脑瘫亚人群,相似度采用Jaccard相似系数,社团检测采用Fast Unfolding(BGLL)高效社团检测算法;再依据各亚群内穴位特征和症状特征的分布情况(富集情况)找出各亚群的特征性穴位和特征性症状;结合各亚群复杂网络分析得到的核心穴位形成相应人群的针刺处方。总结各脑瘫亚人群的特征症状和针刺处方规律,将转为显性化的小儿脑瘫针刺处方规律等隐性知识补充到知识库。研究结果1.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构建(1)构建小儿脑瘫的本体框架。结合诊疗指南、教材、医院电子医疗记录和既往中医疾病本体,构建脑瘫的本体框架,包括脑瘫患者类、诊断类、病因类、症状类、治疗类5个本体类(class)和12种类间关系,以此作为知识图谱的模式层。(2)脑瘫实例导入图数据库。根据研究目的将3852个治疗有效诊次的脑瘫患者诊疗数据通过Python分类别导入Neo4j图数据库,其中包含了疾病名称(脑瘫疾病分型、其他合并疾病诊断)、证型、症状、穴位、方名、中药、治疗方法等类型,以及引起、治疗、具有等关系。围绕中医治疗小儿脑瘫的诊疗方案内容在6类标签、5种关系下构建形成2970个节点和38160条关系,作为知识图谱的数据层。(3)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语义检索和可视化展示。最终初步实现了针刺、中药结合治疗小儿脑瘫的诊疗方案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展示和语义检索功能。2.小儿脑瘫治疗方案及其疗效相关知识的图谱完善治疗方法及其效果相关的知识是一种隐性知识,需要在对诊疗方案进行疗效评价研究的基础上才能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本研究分析了西安中医脑病医院1304例住院患儿的诊疗方案,并对接受三组常用治疗方案的部分脑瘫患儿进行了神经康复治疗效果评估,基于所得结果对小儿脑瘫知识图谱进行增补完善,同时也对此类隐性知识显性化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对1304例第一诊断为脑性瘫痪的7周岁以下患儿的患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男童年龄(3.25±1.64)与女童年龄(3.36±1.67)相当,治疗时间在70天左右;在1304个人的3006个住院次中男童住院次数(1782人次)比女童(1224人次)多。其中71.03%的脑瘫分型是最常见的痉挛型,其次是不随意运动型,有232人次(12.61%),肌张力低下型(8.37%)和混合型(6.74%)位于其后。脑瘫儿童的中医证候主要有肝强脾弱证、肝肾亏虚证、脾肾两虚证、痰瘀阻络证等,肝强脾弱证是人群中最多见的证型。最常见合并疾病中感染、炎症占据重要位置,而且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的情况与全院统计结果类似。此外,低年龄人群在发育畸形和消化系统等方面的疾患更为突出。根据患者医嘱将其治疗方法分为10大类,分别是针灸、推拿、康复、理疗、拔罐、刮痧、西药、中药、中成药、手术,经统计,60%以上的患者治疗时使用了是康复、针灸、西药、中成药、推拿、理疗,针灸和康复的使用率分别超过了 92%和97%,而中药、拔罐、手术、刮痧等疗法的使用率相对较低。在针灸疗法中,使用率最高的仍然是普通针刺治疗方法,在针灸各疗法中占92%;其次为穴位注射(74.36%)和穴位埋线(55.85%)。对患者住院期间常用的疗法数及组合进行分析,在3006人次的脑瘫住院治疗中,75.9%的患者接受了 5-7种治疗方式,其中最普遍的是接受6种疗法者(31.7%)。对所有患者所接受的治疗方案情况进行频数统计,发现共有81种治疗组合形式,其中最常用的治疗方案是“康复、理疗、西药、针灸、推拿、中成药”,“康复、理疗、西药、针灸、推拿、中药、中成药”和“康复、西药、针灸、推拿、中成药”这3种组合形式。以Gesell发育量表各维度智龄为观察指标,对接受基础组治疗方案(康复、西药、针灸、推拿、中成药)的脑瘫患儿治疗前后的智龄变化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智龄高于治疗前,说明治疗有效。对3种常用小儿脑瘫住院治疗方案的效果比较:以格塞尔发育量表各个维度的发育商为观察指标,得出幼儿期患儿和学龄前期的痉挛型脑瘫患儿在接受三类治疗方案治疗3个月后组间疗效均相同,各维度发育商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多措施联合治疗小儿脑瘫的过程中,疗法的数量并不是越多越好,部分疗法对于患儿脑瘫症状的疗效有待商榷。从小儿脑瘫住院诊疗方案分析结果中抽取新实体和关系加入到知识图谱中,将治疗方案相关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此处增补8个实体(治疗相关3个,评估量表相关5个)、3种关系,形成28个三元组。3.小儿脑瘫针刺处方及其适应人群发现与知识图谱完善对针刺治疗有效的943名7周岁以下患者的针刺用穴情况进行分析,得到该院接受针刺治疗的患者的一般情况:男童年龄(2.92± 1.69岁)与女童(2.88±1.62岁)相当,住院时间均为80天左右,从明确脑瘫分型的患者来看,仍然以痉挛型脑瘫为主(42.1%),其次是肌张力低下型(7.32%)和不随意运动型(6.15%);按诊断频次统计,证候诊断排序依次是肝强脾弱证、脾肾两虚证、肝肾亏虚证、脾肾亏虚证。对接受针刺治疗的脑瘫患儿的穴位处方进行频次统计分析,943个脑瘫针刺处方中含90个(组)穴,运用了十四经穴、经外奇穴、焦顺发头针和靳瑞教授创立的靳三针4类穴位。依频次从高到低排序,使用率前三位的是足运感区、三阴交、运动区,使用率超过80%;脑瘫针刺用穴中阳经穴位较多,四肢穴位为主;功效以改善运动和平衡障碍为主。采用复杂网络算法分析943名脑瘫患者的针刺治疗核心穴位,得出运动区、足运感区、三阴交是针刺穴位处方中最重要的穴位,次核心穴还有血海、阳陵泉、丰隆、太冲、平衡区、合谷、后溪、申脉等。利用社团划分、复杂网络分析等算法挖掘得到3个脑瘫亚人群,针刺处方与人群的症状特征的对应关系分别是①足运感区、血海、丰隆、平衡区、肝俞、脾俞、悬钟、委中、手三里、外关、承扶、阳陵泉、行间、运动区治疗脑发育成熟度较低,运动功能发育差,肌张力高,步态异常且平衡性差,自我移动能力受限,肢体关节活动不利,精细动作发育障碍,伴有智力低下、消化功能障碍的脑瘫患儿。②运动区、足运感区、三阴交、血海、阳陵泉、丰隆、太冲、平衡区、合谷、申脉、后溪治疗脑发育成熟度相对较高,已具备站立或行走能力,手功能或精细运动发育欠佳,肌张力高、姿势异常的患者。③运动区、足运感区、三阴交、腰阳关、足三里、肾俞、手三里、脾俞、大椎、四神聪、智三针、言语区(三个区)、百会、上廉泉治疗四肢痿软无力的肌力低下型运动障碍,兼有智力、语言发育障碍的患儿。利用知识图谱查询与P0/P2/P4人群特征症状相似的患者的针刺选穴,查询结果显示P0、P2类特征症状的治疗穴位均能涵盖数据挖掘结果中的针刺核心穴和特征穴,P4类特征症状的治疗穴查询也包含了 P4所有的核心穴,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挖掘分析所得规律的可靠性,继而可将结论中的关系和属性增补到知识图谱中,实现小儿脑瘫针刺处方规律相关知识的显性化转换。研究结论1.知识图谱技术是小儿脑瘫等复杂疑难疾病进行疾病相关知识归类整理、展示、查询和搜索的有力工具,可以通过建立包含疾病、证候、症状、治疗、疗效等本体的小儿脑瘫知识图谱实现脑瘫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可视化,为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的传播、学习找到新途径,并为临床疾病诊疗方案的制定和方案优化研究提供工具和方法。2.通过临床疗效评价、数据挖掘等多种技术组合,分析脑瘫患者病历诊疗数据获取脑瘫中医治疗相关隐性知识,抽取其中概念、关系补全完善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内容,实现了小儿脑瘫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完善了知识图谱构建方法,是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有效手段。3.通过临床治疗方法分析和疗效评价,得出临床实践中小儿脑瘫诊疗方案的制定缺乏规范性,联合疗法使用的目的不明确,疗法有待进一步优化。本研究从临床有效诊疗数据中挖掘分析出三条脑瘫针刺取穴经验,与知识图谱检索结果具有一致性,可以为临床针刺治疗小儿脑瘫的处方选穴提供参考。
郭灿[5](2021)在《脑瘫儿童睡眠问题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旨在阐明脑瘫儿童的睡眠问题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为采取针对性措施改善睡眠质量提供客观依据,并为患儿的康复治疗提供新的方向。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1月在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青岛脑病康复医院确诊为脑瘫的101例3~7岁患儿为脑瘫组,以同期在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健康检查的100名正常儿童为正常对照组,年龄、性别与脑瘫组相匹配。采用儿童睡眠习惯问卷(CSHQ)评估两组儿童的睡眠问题发生情况,采用自制的一般情况及影响因素调查表对两组儿童进行睡眠相关因素调查。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α=0.05为检验水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各睡眠影响因素采用单因素分析,并将单因素分析中有意义的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做多因素分析,明确脑瘫儿童睡眠问题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显示,脑瘫儿童睡眠问题的发生率为54.5%,高于正常对照组(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瘫组儿童睡眠习惯问卷总分及频繁夜醒、异态睡眠、白天嗜睡3个维度的得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瘫组睡眠问题发生率从高到低前三位依次为:就寝习惯不良(71.3%)、睡眠焦虑(28.7%)和睡眠持续时间不规律(19.8%);正常对照组依次为就寝习惯不良(70%)、睡眠焦虑(29%)和睡眠持续时间不规律(11%),两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脑瘫组内数据分析显示,女童总体睡眠问题及白天嗜睡的发生率均高于男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形式睡眠问题的发生率无性别差异(P>0.05)。不同年龄脑瘫儿童总体睡眠问题的发生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3岁脑瘫儿童就寝习惯不良、频繁夜醒的发生率高于其他年龄组(P<0.05),5岁脑瘫儿童睡眠呼吸障碍的发生率高于其他年龄组(P<0.05),其他形式睡眠问题的发生率无年龄差异(P>0.05)。不同脑瘫类型患儿总体睡眠问题的发生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不随意运动型脑瘫儿童频繁夜醒和异态睡眠的发生率较其他类型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分娩方式、出生窒息史、新生儿期疾病、脑瘫共患病、父亲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人均居住面积、母亲睡眠问题为脑瘫儿童睡眠问题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童、剖宫产与产钳助产等分娩方式、有出生窒息史、新生儿期疾病、脑瘫共患病、父亲文化程度低、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人均居住面积低、母亲有睡眠问题为患儿睡眠问题的危险因素。结论1.脑瘫儿童普遍存在睡眠问题,发生率高于正常儿童。2.不同性别、年龄、脑瘫类型的患儿各种睡眠问题的发生情况存在差异。3.脑瘫儿童睡眠问题受多种因素影响,女童、剖宫产与产钳助产等分娩方式、有出生窒息史、新生儿期疾病、脑瘫共患病、父亲文化程度低、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人均居住面积低或母亲有睡眠问题的脑瘫儿童发生睡眠问题的风险高。4.脑瘫儿童的睡眠问题应引起足够重视,建议在康复训练中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影响睡眠的不利因素,改善患儿睡眠质量,有利于患儿的康复治疗。
高东海,武跃辉,郭永坤,谢井伟,杜宁,王新军[6](2021)在《植入式迷走神经刺激术对脑瘫伴耐药性癫痫患儿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植入式迷走神经刺激(iVNS)对脑瘫伴耐药性癫痫患儿的疗效,以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8年3月于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接受iVNS治疗的58例脑瘫伴耐药性癫痫患儿。记录iVNS治疗前后患儿的癫痫发作情况及治疗后并发症情况。将受试者术前3个月的癫痫发作情况作为基线参考指标,占主导地位的癫痫发作频率较基线发作频率减少50%的患儿被定义为"应答者"。根据上述定义将患儿分为应答组(29例)和无应答组(29例)。分析癫痫发作年龄、iVNS植入年龄、智商、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优势发作类型和是否接受颈动脉交感神经网剥脱术等因素与疗效的关系。结果术后6、12、24个月的癫痫控制有效率分别为48.28%、50.00%、56.90%。术后2周有2例患者出现声音嘶哑,1例感觉异常,1例饮水呛咳,均在2周内自行缓解。两组性别、癫痫发作年龄、iVNS植入年龄、智商、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应答组比较,应答组局灶性发作占比和接受iVNS联合颈动脉交感神经网剥脱术治疗的患者占比均较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接受颈动脉交感神经网剥脱术治疗是影响iVNS疗效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结论 iVNS是一种耐受性好、有效的辅助治疗脑瘫伴癫痫的方法。接受颈动脉交感神经网剥脱术治疗的脑瘫伴耐药性癫痫患儿可能对iVNS的反应更好。
唐雅妮[7](2021)在《张力平衡针法联合头针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疗效评价及对血清代谢组学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张力平衡针法联合头针和A型肉毒毒素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肌张力、关节活动度及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评价两种方法的临床疗效及疗效差异;通过代谢组学技术研究张力平衡针法联合头针和A型肉毒毒素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血清代谢物和代谢通路的差异,探讨不同疗法的代谢组学效应差异,从代谢组学的角度探究其作用机制。方法:1.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将58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针刺组)和对照组(肉毒素组),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张力平衡针法联合头针治疗,对照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肉毒素治疗,以改良Ashworth量表、关节活动度(内收角、腘窝角、足背屈角)、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等作为疗效评价的指标,分别在入组时和治疗12周后评价两种疗法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临床疗效。2.在入组时和治疗12周后采集脑瘫患儿的血清样本,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联用技术(UHPLC-QE-MS)检测张力平衡针法联合头针和肉毒素治疗前后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血清样本,同时对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差异代谢物的层次聚类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通过数据库比对鉴定治疗前后潜在的差异性代谢物,分析其涉及的代谢通路。结果:1.组内比较:针刺组和肉毒素组治疗6周后较治疗前肌张力下降,治疗12周后较治疗前肌张力、足背屈角下降,内收角、腘窝角、GMFM总百分数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2.组间比较:肉毒素组较针刺组治疗6周肌张力下降得更多,针刺组较肉毒素组治疗12周肌张力下降得更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1);针刺组较肉毒素组内收角、腘窝角、足背屈角、GMFM总百分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按病情程度分层比较,针刺组治疗后肌张力Ⅰ级、Ⅲ级比Ⅳ级下降得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GMFM总百分数Ⅲ级比Ⅰ级提高得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肉毒素组GMFM总百分数Ⅲ级比Ⅰ级、Ⅳ级提高得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针刺组治疗后较治疗前L-精氨酸、鸟嘌呤浓度升高,磷酰胆碱、烟酰胺、L-缬氨酸、丙酮酸浓度下降,参与的代谢通路有D-精氨酸和D-鸟氨酸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甘油磷脂代谢;烟酸和烟酰胺代谢;嘌呤代谢;泛酸和辅酶A生物合成;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生物合成;丙酮酸代谢;苯丙氨酸代谢;牛磺酸和次牛磺酸代谢;柠檬酸循环;丙氨酸、天门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糖酵解或糖异生。5.肉毒素组治疗后较治疗前D-谷氨酰胺、波维酸、2-羟基乙磺酸酯、顺乌头酸浓度下降,参与的代谢通路有D-谷氨酰胺与D-谷氨酸代谢;亚油酸代谢;牛磺酸和低牛磺酸代谢;柠檬酸循环;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结论:1.张力平衡针法联合头针和肉毒素均能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下肢肌张力、关节活动度及粗大运动功能。2.肉毒素在治疗6周后对下肢肌张力的改善优于张力平衡针法联合头针治疗,张力平衡针法联合头针在治疗12周后对下肢肌张力的改善优于肉毒素。3.张力平衡针法联合头针和肉毒素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可能是通过上调精氨酸、下调谷氨酰胺,调节体内氨基酸的水平来达到对神经的保护作用。
常鑫[8](2021)在《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困境研究》文中提出当今世界文明、科学与技术的飞跃发展,俨然为培智学校学生生存及其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尊重、关注、理解他们的生存及成长,日益成为人类社会的一种共识。本研究基于全纳教育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运用参与观察法、问卷法、访谈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以培智学校教育为主线,同时关照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从生存教育的目标和理念、基本知识和技能、课程与教材、管理者及教师的情感与态度等多维视角切入,试图更为客观地阐述H省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现实困境。研究发现,当前H省培智学校以智力障碍学生为主,其生存教育更多地侧重于补足教育,存在教育资源和学段分布不均,仍存在入学困难,缺乏跟进和保障,就业支持相对薄弱,尤其是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匮乏等诸多现实困境。究其缘由,相对于家庭和社会需求,培智学校在教育教学设备、教育目标和理念,教材和课程,师资条件与教育质量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缺口,尚未能满足培智学生全纳性与创造性的拓展。同时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之间衔接失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培智学生的生存效度。由于受身心条件所限,培智学校学生一旦缺失家庭教育的养护和社会教育的支持,很难顺利实现学校教育效果的延续和社会性发育。因此,培智学校学生的生存教育不仅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同时需要医疗、残联、民政、财政等各部门予以协同,共同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充分挖掘和发挥他们优势智能的可能空间和条件,进一步实现关注平等差异、积极融入社会、重审人的价值的全纳教育目标和理念。可见,培智学校的生存教育并不是纯粹地教会学生知识,而是利用一切教育力量,通过“身教”用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犹如“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过程,从而尽力实现对每一位特殊学生产生实质性的生存培育,突出发展学生的社会能力,帮助学生从中寻求人的突破,营造和谐共生的生存空间。生存教育是培智学校学生获取生存意识与能力的主要途径,需要各级政府有关部门通力协作和保障力度、进一步支持和完善生存教育条件,社会要大力接纳和提供就业机会形成长期支持体系,同时家庭要及时强化和改善培育效果。只有构建各方合作和联动机制,才能更好地实现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目标,才能使学生具备服务自身与社会的意识与能力,才能更完整、自由且公平公正地参与社会融合,实现他们真正的生存价价值。
叶明明[9](2021)在《首发脑卒中家庭抗逆力变化轨迹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旨在调查我国首发脑卒中家庭抗逆力水平及其变化趋势,为有针对性地构建首发脑卒中家庭抗逆力干预方案、促进良好家庭调适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纵向研究设计,从7家三甲医院神经内科选取288例首发脑卒中家庭,于急性住院期(T0)进行首次调查,并在出院后1个月(T1)、出院后3个月(T2)、出院后6个月(T3)进行随访。采用自制一般问卷、中文简化版家庭弹性量表(FRAS-C)、家庭关怀度指数测评量表(APGAR)、社会支持量表(SSRS)、医学应对问卷(MCMQ)、简易应对行为问卷(SCSQ)、慢病管理自我效能量表(SES6)、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照顾者负担量表(CZBI)分别量化患者和照顾者的一般资料、家庭抗逆力、应对方式、自我效能、家庭关怀度、社会支持和照顾者负担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均值、频数、百分比对首发脑卒中患者和照顾者的一般资料、复发情况进行描述;采用均数±标准差对四个时间点患者和照顾者的家庭抗逆力、应对方式、自我效能、家庭关怀度、社会支持及照顾者负担水平进行描述;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对不同类型家庭的一般资料、家庭抗逆力、应对方式、自我效能、家庭关怀度、社会支持及照顾者负担水平进行比较;采用广义估计方程(GEE)分析患者和照顾者家庭抗逆力的变化趋势;采用广义线性混合模型(GLMM)分析脑卒中家庭整体的家庭抗逆力变化趋势;采用聚类分析探索不同类型首发脑卒中家庭抗逆力特点。结果1、随访完成情况:本研究T0时间点纳入288个首发脑卒中家庭,至T3时间点237个家庭完成随访,期间死亡2人,失访51人,死亡率、失访率分别为0.69%、17.71%。2、家庭抗逆力水平:四个时间点,患者家庭抗逆力得分依次为(95.52±11.10)分、(96.19±9.87)分、(97.28±9.58)分、(97.68±9.68)分,照顾者家庭抗逆力得分依次为(99.48±13.13)分、(99.13±11.18)分、(100.16±10.69)分、(100.64±10.80)分,照顾者家庭抗逆力在T1时间点得分最低。四个时间点,患者家庭抗逆力得分均低于照顾者;不同维度条目均值比较,利用社会资源维度均值最低。3、家庭抗逆力变化趋势:分别从患者和照顾者角度出发,经广义估计方程分析,随着时间的变化,患者和照顾者家庭抗逆力均呈逐渐上升趋势;将首发脑卒中患者和照顾者作为一个整体,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发现,随着时间的变化,整体的家庭抗逆力呈上升趋势,且患者和照顾者家庭抗逆力存在差异。4、不同组别家庭抗逆力分析:根据T0时间点同一家庭中患者和照顾者家庭抗逆力得分,通过聚类分析将首发脑卒中家庭分为3种类型:组别1(48个家庭)中患者得分低照顾者得分高,二者得分差异最大;组别2(39个家庭)中患者得分高照顾者得分低,二者得分差异中等;组别3(201个家庭)中患者和照顾者得分均低,二者得分差异最小。不同组别在一般资料、应对方式、自我效能、家庭关怀度和社会支持之间均存在差异。四个时间点,组别3中患者和照顾者家庭抗逆力得分均为最低,且不同组别间家庭抗逆力的差异一直存在。随着时间的变化,组别1中患者家庭抗逆力呈上升趋势,照顾者家庭抗逆力呈下降趋势;组别2患者和照顾者家庭抗逆力均呈下降趋势,组别3患者和照顾者家庭抗逆力均呈上升趋势。不同组别家庭抗逆力变化趋势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5、家庭抗逆力的相关性分析:首发脑卒中患者和照顾者家庭抗逆力与社会支持、家庭关怀、自我效能均存在相关关系。在T0、T1、T2时间点,社会支持与家庭抗逆力的相关性最强。在T3时间点,自我效能与家庭抗逆力相关性最强。此外,照顾者负担与家庭抗逆力呈负相关,不同时间点不同应对方式与家庭抗逆力的相关关系不同。结论首发脑卒中患者和照顾者的家庭抗逆力水平不容乐观,同一家庭中患者家庭抗逆力水平低于照顾者家庭抗逆力水平。照顾者家庭抗逆力在患者出院后1个月时最低,应予以重点关注。在脑卒中患者发病后6个月内,首发脑卒中家庭抗逆力呈升高趋势。聚类分类后发现,可将首发脑卒中家庭分3种类型,患者和照顾者得分均较低的家庭居多。不同类型家庭抗逆力的变化趋势不同,因此实践干预应针对不同类别家庭分别展开。来自微系统(自我效能、应对方式、照顾者负担)、中系统(家庭关怀度)和外系统(社会支持)的因素均可影响家庭抗逆力。其中,在发病后前3个月外系统的影响更大,随后微系统的影响不断增强,因此时间干预策略应在不同时期及时调整。
吴静静,张姝妤,吴彦云[10](2021)在《不同临床分型的脑性瘫痪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不同临床分型的脑性瘫痪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方法抽取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脑性瘫痪患儿218例,回顾性统计其临床分型及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分级情况,并分析其差异性。结果 218例脑性瘫痪患儿临床分型中,居前三位者依次为痉挛型双瘫、痉挛型四肢瘫、痉挛型偏瘫,占比分别为34.86%(76/218)、28.44%(62/218)、22.48%(49/218)。GMFCS分级中,痉挛型偏瘫集中于Ⅰ、Ⅱ级,痉挛型双瘫集中于Ⅰ、Ⅱ、Ⅲ级,痉挛型四肢瘫集中于Ⅳ级、Ⅴ级,不随意运动型、共济失调型集中于Ⅲ级、Ⅳ级,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779,P<0.05)。结论痉挛型脑性瘫痪较常见,痉挛型偏瘫患儿为低级别GMFCS,痉挛型四肢瘫患儿GMFCS高级别占比偏高。
二、85例脑瘫患儿及其相关因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85例脑瘫患儿及其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脑瘫儿童流行病学及康复现状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前期工作 |
1.2.2 调查质量控制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脑瘫患儿的高危因素情况 |
2.2 患儿生活能力及康复辅具的使用情况 |
2.3 脑瘫患儿康复现状的情况 |
2.4 脑瘫儿童家庭面临的困境 |
2.4.1 残障儿童家庭面临的经济困境 |
2.4.2 残障儿童家庭面临的压力 |
3 讨论 |
(2)学龄前期脑瘫合并癫痫患儿智能发育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5-6] |
1.3 方法 |
1.3.1资料收集 |
1.3.2评估方法[4]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不同程度智能发育低下的学龄前期脑瘫伴癫痫患儿各能区发育水平 |
2.2 学龄前期脑瘫合并癫痫患儿的智能发育低下的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
2.3 学龄前期脑瘫合并癫痫患儿的智能发育低下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3 讨论 |
(4)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构建及其隐性知识显性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综述一 中西医学对脑性瘫痪的认识及诊疗研究现状 |
1 现代医学对脑性瘫痪的认识 |
1.1 脑性瘫痪的现代医学概念和临床分型 |
1.2 流行病学研究 |
1.3 脑瘫的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 |
1.4 脑瘫相关脑损伤及其神经影像学特点 |
1.5 脑瘫的常见并发症 |
1.6 脑瘫的康复治疗 |
2 中医学对脑瘫的认识和治疗 |
2.1 古代中医对脑性瘫痪病名和病因病机的研究 |
2.2 以针灸为主的小儿脑瘫中医药治疗 |
综述二 知识图谱与中医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
1 知识图谱构建——知识体系形成及可视化 |
2 知识图谱在中医针灸领域的应用 |
3 隐性知识及其显性化 |
3.1 隐性知识的内涵与特征 |
3.2 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间的转化 |
3.3 中医隐性知识 |
4 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的研究 |
前言 |
第一章 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构建研究 |
1 知识图谱的概念及其构建方法 |
2 资料来源 |
2.1 研究对象和纳入排除标准 |
2.2 研究数据来源及类别 |
2.3 采集内容 |
2.4 伦理学审查 |
3 数据预处理 |
3.1 数据标注-实体识别 |
3.2 数据预处理及规范化 |
4 基于本体的脑瘫中西医结合诊疗知识库构建 |
4.1 知识来源 |
4.2 本体知识库构建方法 |
4.3 脑性瘫痪疾病诊疗本体构建 |
4.4 诊疗规则构建 |
5 脑瘫诊疗图数据库的构建存储和可视化展示 |
5.1 数据批量导入 |
5.2 知识库的查询检索 |
5.3 知识库内容补全、更新 |
6 讨论 |
6.1 真实世界研究数据存在的问题 |
6.2 诊疗知识库构建中的关键问题 |
6.3 利用本体构建知识库的原因 |
6.4 知识的层次和知识库的质量 |
第二章 小儿脑瘫治疗方案及其疗效相关知识的图谱完善 |
1 六年间小儿脑瘫住院患者的诊疗情况分析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结果 |
2 三种脑瘫康复治疗方案的疗效对比分析 |
2.1 研究对象 |
2.2 治疗方案 |
2.3 观察指标 |
2.4 统计分析 |
2.5 结果 |
3 讨论 |
3.1 基于分析结果的小儿脑瘫治疗相关知识图谱完善 |
3.2 有效治疗方案联合单项疗法未增效的原因分析 |
3.3 综合疗法的适用人群特征 |
3.4 疗效观察指标的选择 |
3.5 共患疾病及治疗思路 |
3.6 脑瘫治疗模式中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
第三章 小儿脑瘫针刺处方及其适应人群发现与知识图谱完善 |
1 7周岁以下脑瘫患儿针刺治疗处方规律的数据挖掘分析 |
1.1 研究对象 |
1.2 数据挖掘方法——社团划分与复杂网络分析 |
1.3 数据规范化 |
1.4 统计软件与数据挖掘工具 |
2 结果 |
2.1 7周岁以下脑瘫患儿针刺核心处方挖掘 |
2.2 脑瘫针刺选穴规律和适应症人群发现 |
2.3 与既往文献中脑瘫选穴规律的比较 |
2.4 与知识图谱的查询结果对比 |
3 讨论 |
3.1 联合数据挖掘方法在脑瘫诊疗规律发现中的适用性 |
3.2 脑瘫综合治疗方案中关键治法的优化策略研究 |
3.3 小儿脑瘫辨治相关隐性知识显性化研究中的思考 |
结论 |
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件 |
(5)脑瘫儿童睡眠问题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工具 |
3 质量控制 |
4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 人口-社会学统计 |
2 脑瘫组与正常组儿童睡眠情况比较 |
3 不同性别脑瘫儿童睡眠情况比较 |
4 不同年龄脑瘫儿童睡眠情况比较 |
5 不同脑瘫类型儿童睡眠情况比较 |
6 影响脑瘫儿童睡眠问题的单因素分析 |
7 影响脑瘫儿童睡眠问题的多因素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 脑瘫儿童睡眠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缩略词表 |
致谢 |
(6)植入式迷走神经刺激术对脑瘫伴耐药性癫痫患儿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收集资料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情况 |
2.2 癫痫控制有效率 |
2.3 并发症 |
2.4 应答组和未应答组的指标比较 |
2.5 影响iVNS疗效的因素 |
3 讨论 |
(7)张力平衡针法联合头针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疗效评价及对血清代谢组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张力平衡针法联合头针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疗效评价 |
1 研究对象 |
1.1 伦理审批 |
1.2 受试者来源 |
1.3 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1.7 剔除标准 |
1.8 终止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量估计 |
2.2 随机分组、对照 |
2.3 治疗方案 |
2.4 评价时间点 |
2.5 疗效评价指标 |
2.6 不良事件处理 |
2.7 统计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脑瘫患儿纳入、排除、脱落和病例完成情况 |
3.2 有效病例的基线比较(年龄、性别、分型、分级) |
3.3 疗效评价 |
3.3.1 两组治疗前后肌张力比较 |
3.3.2 两组治疗前后关节活动度(内收角、腘窝角、足背屈角)比较 |
3.3.3 两组治疗前后GMFM总百分数比较 |
3.3.4 按病情程度分层两组治疗前后肌张力比较 |
3.3.5 按病情程度分层两组治疗前后关节活动度(内收角、腘窝角、足背屈角)比较 |
3.3.6 按病情程度分层两组治疗前后GMFM总百分数比较 |
3.4 不良事件评价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张力平衡针法联合头针治疗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血清代谢组学的影响 |
1 试验材料 |
1.1 受试者来源 |
1.2 血清样本的采集与处理 |
1.3 试验试剂与仪器 |
1.4 代谢物提取 |
1.5 UHPLC-QE-MS分析条件 |
1.6 数据处理及分析 |
1.7 潜在代谢筛选和鉴定 |
1.8 模型质量控制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主成分分析(PCA)得分图 |
2.2 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得分散点图及置换检验 |
2.3 差异代谢物火山图 |
2.4 差异代谢物的层次聚类分析 |
2.5 差异代谢物及代谢通路分析 |
2.5.1 针刺组治疗前后差异性代谢物及代谢通路分析 |
2.5.2 肉毒素组治疗前后差异性代谢物及代谢通路分析 |
3 小结 |
第三部分 全文讨论 |
1 痉挛型脑瘫高患病率和致残率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 |
1.1 传统医学对痉挛型脑瘫的认识 |
1.1.1 传统医学对痉挛型脑瘫病名的认识 |
1.1.2 传统医学对痉挛型脑瘫病因病机的认识 |
1.1.3 针刺治疗痉挛型脑瘫的研究现状 |
1.2 现代医学对痉挛型脑瘫的认识 |
1.2.1 痉挛型脑瘫的病因研究进展 |
1.2.2 痉挛型脑瘫的的现代康复治疗 |
2 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增高的机制 |
2.1 传统医学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增高的认识 |
2.2 现代医学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增高的认识 |
3 张力平衡针法的理论渊源及在痉挛型脑瘫中的应用 |
3.1 张力平衡针法的理论渊源 |
3.2 张力平衡理论与现代生物力学的关系 |
3.3 张力平衡针法治疗痉挛瘫痪的临床应用 |
3.4 张力平衡针法联合头针治疗痉挛型脑瘫的意义 |
4 肉毒素是目前公认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的有效方法 |
4.1 肉毒素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作用机制 |
4.2 肉毒素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临床应用 |
5 张力平衡针法联合头针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疗效评价 |
5.1 针刺和肉毒素改善脑瘫患儿肌张力各有优势 |
5.2 针刺和肉毒素能改善患儿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
6 针刺和肉毒素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代谢组学差异分析 |
6.1 代谢组学技术在针灸研究中的应用 |
6.2 氨基酸代谢失衡是脑瘫发病的机制之一 |
6.3 针刺通过上调精氨酸保护神经和增强免疫功能 |
6.4 肉毒素通过下调谷氨酰胺发挥对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 |
7 不足和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随机数字表法 |
附录B 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 |
附录C 张力平衡针法组取穴及取穴标准 |
附录D 病例报告表 |
综述 中西医治疗痉挛型小儿脑瘫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8)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困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培智学校学生主体教育的意义 |
(二)培智学校学生的人文关怀价值 |
(三)培智学校学生的社会融合目标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
(二)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
四、概念界定 |
(一)生存教育 |
(二)培智学校学生 |
(三)智力障碍 |
五、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参与观察法 |
(三)问卷法 |
(四)访谈法 |
六、理论基础 |
(一)全纳教育理论 |
(二)多元智能理论 |
七、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
(一)本研究的创新点 |
(二)本研究的不足 |
第一章 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应然状态 |
一、培智学校学生与生存的关系 |
(一)学校是培养学生社会规则的主阵地 |
(二)家庭是建立学生生活需要的原发动力 |
(三)各界联动帮助学生主动适应社会文化 |
(四)学生自身与生存建立完形 |
二、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理想状态 |
(一)培养目标应是健全人格的人 |
(二)教育理念应是独立的生存者 |
(三)生存实质应是维护学生自由公正的权利 |
(四)生存机制应是构建和谐社会道德的体系 |
第二章 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实然状态 |
一、调查设计 |
(一)调查思路 |
(二)调查点的选取及基本情况 |
(三)调查样本 |
(四)调查工具 |
二、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开展情况 |
(一)目标定位 |
(二)管理措施 |
(三)课程设置 |
(四)教材使用 |
(五)师资配备 |
三、培智学校学生家庭生存教育的培育情况 |
(一)家庭结构 |
(二)家庭生存教育环境 |
(三)家庭生存教育内容 |
(四)家校合作的生存教育模式 |
四、培智学校学生社会生存教育情况 |
(一)资本分配情况 |
(二)考试选拔情况 |
(三)社会沟通情况 |
(四)社会就业情况 |
第三章 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面临的困境 |
一、培智学生生存教育的学校育化困境 |
(一)教育管理特殊化不足 |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 |
(三)培智学校学生生存学习桎梏 |
(四)学校育化的生存实践脱节 |
二、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家庭维护困境 |
(一)家长育人意识薄弱 |
(二)家长育人方法欠缺 |
(三)家校合作教育固化 |
(四)家长支持条件缺乏 |
三、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社会给养困境 |
(一)社会文化给予生存空间不足 |
(二)法律保障弱化 |
(三)社会匹配资源较少 |
(四)社会育人结果被忽视 |
第四章 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困境的成因分析 |
一、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学校干预困境成因 |
(一)生存教育定位模糊 |
(二)校园文化的智能环境缺乏 |
(三)教师专业素养支持力不足 |
(四)管理者的决策粗浅 |
二、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家庭教养困境成因 |
(一)家庭教育结构残损 |
(二)家庭教育意识窄化 |
(三)家长教育方式不当 |
(四)家校合作不对称 |
三、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社会融合困境成因 |
(一)社会规则与沟通的适应不调 |
(二)同伴关系存在距离 |
(三)就业效度岌岌可危 |
(四)教育分层处于劣势 |
第五章 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困境的解决策略 |
一、加强政府对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保障力度 |
(一)建立学生入学综合诊断评估与档案追踪机制 |
(二)扩大培智学校办学总量 |
(三)扩大培智学校教师培养力度 |
(四)政府、专家、一线教师参与校本教材推广 |
(五)开设临床教育学,推动五位一体的康养模式 |
二、完善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实施条件 |
(一)改善教育特殊化环境,促进多元智能发展 |
(二)拓宽教师招聘渠道,提高教师培训实效 |
(三)教育评价中引入社会性评价机制 |
(四)改进教育管理普教化倾向 |
三、改善培智学校学生家庭培育效果 |
(一)设立家长学校提高家长教育意识与能力 |
(二)提供家长公益岗位 |
(三)建立家长心理干预调节机制 |
(四)改善家长与学校教育的衔接 |
四、提高培智学校学生社会生存支持 |
(一)加强义工的专业性 |
(二)民办培智幼儿教育公助化 |
(三)健全职前教育,设立专业性托养机构 |
(四)进一步融合培智学校学生的就业支持 |
结论 |
附录一 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现状调查校长问卷 |
附录二 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现状调查教师问卷 |
附录三 访谈提纲概要 |
附录四 课堂参与观察记录表 |
附录五 双鸭山市S培智学校总课程表1 |
附录六 哈尔滨市H培智学校总课程表2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首发脑卒中家庭抗逆力变化轨迹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概念界定与文献回顾 |
一、基本概念 |
二、理论基础 |
三、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 |
(一)家庭抗逆力相关理论 |
(二)家庭抗逆力评估工具 |
(三)家庭抗逆力的影响因素 |
(四)研究现状回顾的启示 |
第二部分 研究方案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设计 |
四、技术路线图 |
第三部分 首发脑卒中家庭抗逆力的纵向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抽样方法和样本量计算 |
(三)研究工具 |
(四)实施方法 |
(五)数据分析方法 |
(六)质量控制 |
(七)伦理考虑 |
三、结果 |
(一)随访完成情况 |
(二)调查对象的一般资料 |
(三)家庭抗逆力及主要变量的得分情况 |
(四)不同时间点家庭抗逆力与各主要变量的相关关系 |
(五)首发脑卒中家庭抗逆力变化趋势分析 |
(六)脑卒中家庭抗逆力聚类分析 |
(七)不同组别家庭抗逆力的特点分析 |
四、讨论 |
第四部分 总结 |
一、主要研究结论 |
二、研究创新之处 |
三、研究局限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家庭抗逆力评估工具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家庭抗逆力实践干预项目的研究进展及启示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四、85例脑瘫患儿及其相关因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脑瘫儿童流行病学及康复现状的调查分析[J]. 李西野,李梦晓,黄彬洋,姚永萍. 中国当代医药, 2021(33)
- [2]学龄前期脑瘫合并癫痫患儿智能发育的影响因素分析[J]. 古丽娜孜,祖力飞亚·阿勒滕别克,巴努·巴克尔.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21
- [3]水中康复疗法对痉挛型脑瘫儿童下肢运动能力及平衡能力影响的研究[D]. 李晓婧. 山东体育学院, 2021
- [4]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构建及其隐性知识显性化研究[D]. 牟梓君.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
- [5]脑瘫儿童睡眠问题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 郭灿. 青岛大学, 2021
- [6]植入式迷走神经刺激术对脑瘫伴耐药性癫痫患儿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J]. 高东海,武跃辉,郭永坤,谢井伟,杜宁,王新军. 河南医学研究, 2021(16)
- [7]张力平衡针法联合头针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疗效评价及对血清代谢组学的影响[D]. 唐雅妮.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1
- [8]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困境研究[D]. 常鑫.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9]首发脑卒中家庭抗逆力变化轨迹的研究[D]. 叶明明.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9)
- [10]不同临床分型的脑性瘫痪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分析[J]. 吴静静,张姝妤,吴彦云. 中国实用医刊, 20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