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补肾安神浸膏中总苷的含量测定(论文文献综述)
何嘉欣[1](2021)在《紫丁香苷的提取分离工艺优化及对HGC-27细胞增殖抑制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紫丁香苷(xanthotoxin)化学名称为 Syringoside,又名(2R,3S,4S,5R,6S)-2-羟甲基-6-[4-[E)-3-羟基丙-1-烯基]-2,6-二甲氧基苯氧基]氧杂环己烷-3,4,5-三醇,现有研究表明,刺五加中有效成分紫丁香苷有显着抗肿瘤作用。目前对紫丁香苷抗肿瘤作用机制的药理研究较少,且目前紫丁香苷单体的提取分离工艺不成熟,导致紫丁香苷单体的生产成本较高,因此对紫丁香苷单体的提取分离工艺及其对治疗疾病产生作用机制的药理研究具有重要研究意义。本文采用乙醇回流提取法进行提取分离,将影响因素设定为乙醇浓度、提取时间和提取次数,乙醇浓度设置50%,75%,95%三个梯度,提取时间设置1h,1.5h,2h三个梯度,提取次数分别为1次,2次,3次,采用正交试验法对三因素进行设计,并测定不同条件下紫丁香苷的含量。实验结果表明,乙醇回流法从刺五加中提取紫丁香苷的最佳工艺条件为75%乙醇提取1.5h。在此基础上,用石油醚、氯仿和乙酸乙酯对提取物进行萃取,经硅胶柱层析和纯化分离得到紫丁香苷,采用HPLC法测定对紫丁香苷标准品和提取的紫丁香苷样品进行纯度检测,标准品纯度为99.7425%,紫丁香苷样品纯度为95.1882%。以胃癌HGC-27细胞为研究对象,MTT法检测出紫丁香苷对于HGC-27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明显,紫丁香苷的IC50值175.29μmol/L;HE染色结果紫丁香苷对于HGC-27细胞有显着细胞毒作用;细胞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紫丁香苷作用下,HGC-27细胞克隆形成率分别为低剂量组68.20±2.771%,中剂量组22.82±1.769%,高剂量组15.0±1.2290%,P<0.05,实验说明紫丁香苷对于胃癌HGC-27细胞具有显着的增值抑制作用。为进一步研究紫丁香苷抗肿瘤作用机制,本研究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应用Swiss 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预测得紫丁香苷靶点18个;GeneCards、OMIM、DiGseE数据库预测胃癌相关靶点蛋白11842个;应用软件Venny 2.1和Cytoscape 3.2.1构建紫丁香苷-抗胃癌网络,得交集靶点17个;应用String数据库和软件Cytoscape 3.2.1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通过分子对接分析得出紫丁香苷—抗胃癌作用核心靶点有12个,Bax蛋白和Bcl-2蛋白关联的蛋白最多;应用DAVID数据库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得到50个GO生物过程和29个KEGG通路,在靠前的20个生物过程和通路中线粒体细胞凋亡通路涉及10个核心靶点,凋亡通路包含7个核心靶点,综合评定GO功能富集结果,预测出紫丁香苷抗胃癌作用与诱导胃癌细胞凋亡最为相关,可能通过调控Bax蛋白和Bcl-2蛋白表达诱导细胞凋亡。对网络药理学预测结果进行验证,进行以下实验:PI单染法检测紫丁香苷诱导HGC-27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显示给药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空白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紫丁香苷确能诱导HGC-27细胞凋亡,中剂量组(180μmol/L)HGC-27细胞的凋亡率最高;免疫组化法检测紫丁香苷对HGC-27细胞内Bax、Bcl-2两种蛋白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紫丁香苷给药剂量逐渐升高,HGC-27细胞内Bax蛋白活性逐渐增强、BCL-2蛋白活性呈逐渐降低趋势,与空白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结果显示,紫丁香苷作用HGC-27细胞48h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G0/G1期的峰高逐渐增加,并且有显着差异(P<0.01),空白对照组值为22.100±1.513;紫丁香苷给药组低、中、高组值分别为33.433±1.002、37.233±1.168、71.467±0.833,对HGC-27细胞周期阻滞明显,紫丁香苷给药组G0/G1期细胞达到70%以上,随剂量的增大数量增多。综上所述,文章提出采用乙醇回流提取法从刺五加原药材中提取紫丁香苷,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醇浓度75%,提取时间为1.5h,经石油醚、氯仿和乙酸乙酯萃取,硅胶柱层析、纯化,分离得出紫丁香苷纯度95.1882%,为紫丁香苷提取工业化提供研究基础。此外紫丁香苷对HGC-27细胞有细胞毒作用,其有效机制一是通过同时上调Bax蛋白表达、下调Bcl-2蛋白表达诱导细胞凋亡,二是通过将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抑制其增殖,实验结果为紫丁香苷临床靶向药物研发提供理论基础。
胡文军[2](2021)在《栀灵复方颗粒的制备及其镇静助眠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拟将对镇静助眠有效的临床经验方栀灵复方进行剂型改进,研制出栀灵复方颗粒,并对其进行颗粒剂制备工艺、药效、药动学、质量标准、初步稳定性研究,为药物的开发与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首先,根据处方中中药饮片的临床提取方法和有效成分的化学性质选择水煎煮法提取,采用L9(34)正交试验法,以栀子苷和橙皮苷含量为指标,对栀灵复方的提取工艺进行研究。然后,对稀释剂、润湿剂及药物与稀释剂的比例进行单因素考察,采用L9(34)正交试验法,以成型率、休止角、堆密度、吸湿率、溶化率为指标,优选最佳成型工艺。并对栀灵复方颗粒进行质量标准研究及初步稳定性试验。药效方面,采用自主活动试验对栀灵复方汤液及颗粒进行镇静助眠研究,并对栀灵复方开展最大耐受量试验。药代动力学方面,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颗粒中栀子苷在大鼠体内的含量测定方法,进而进行一只动物采血一次和同只动物多次采血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通过提取工艺的研究得出了最佳提取工艺为加水量为10倍、提取3次、第一次1.0h,第二次0.5h,第三次0.5h。通过成型工艺的研究,得出了颗粒最佳成型工艺为浸膏粉末与可溶性淀粉比例1∶0.75,润湿剂70%乙醇(用量为浸膏粉末量的24%)制软材,干燥,整粒,即得。分别建立了栀灵复方颗粒中天麻和延胡索薄层鉴别的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栀子苷和橙皮苷含量的方法,以及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对颗粒中总多糖含量进行测定的方法,初步建立了栀灵复方颗粒的质量标准,初步稳定性试验结果显示各项指标符合规定。药效试验证实栀灵复方汤液及颗粒具有镇静助眠的作用,最大耐受量试验结果显示最大耐受倍数为135.44,表明颗粒对人体安全,同时得出成人日服剂量不得大于15倍处方量。两次药代动力学研究显示大鼠口服给药后颗粒中栀子苷的房室模型属于一室模型,栀子苷首先在体内快速吸收浓度达到一个峰值,接着可能由于肝肠循环出现第二峰,最后栀子苷全部吸收浓度趋于零。两次药代动力学研究中栀子苷在大鼠体内的t1/2分别为13.70h和8.07h,Tmax分别为0.25h和0.50h,表明口服给药后栀子苷在大鼠体内吸收较快。结论:本研究表明栀灵复方颗粒有效安全,制备工艺合理,方法稳定可行,为镇静助眠药物的开发提供了理论指导。
赵敏[3](2015)在《刺五加分散片的研制》文中认为刺五加为五加科植物刺五加(Acanthopanax senticosus(Rupr.et Maxim.)Harms的干燥根和根茎或茎,为中国传统中药,用于脾肺气虚,体虚乏力,食欲不振,腰膝酸痛,失眠多梦等症状。近年来,大量的实验和研究表明刺五加含有苷类、黄酮、多糖及多种微量元素;其中酚苷类为主要有效成分,占干药材总重的0.6%~1.5%,具有抗疲劳、抗氧化及镇静等药理作用。但由于刺五加主要活性成分为总苷类,大部分微溶于水,将其制成分散片吸收快、生物利用度高,既可直接吞服,也可投入水中迅速崩解后服用,特别适用于吞服困难者。本论文作者对刺五加的提取工艺和分散片的成型工艺进行了研究,并考察其药效以确定片剂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然后建立了刺五加分散片稳定可行的质量标准,以规范其质量,为刺五加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的一定的科学依据。
樊如强[4](2014)在《刺五加总苷片的制备及其质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刺五加是一种传统的中药,为五加科植物。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刺五加的干燥根茎具有益气健脾、补肾安神和显着的抗疲劳作用。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刺五加片由刺五加浸膏制备而成,具有服用量大和顺应性差等缺点。为了减少患者的药物服用剂量,本课题研究了刺五加总苷片的制备工艺,并对刺五加总苷片的质量进行研究。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刺五加中紫丁香苷、刺五加苷E和异嗪皮啶的含量。确定提取溶剂,正交试验法考察加溶剂量、提取时间和提取次数对提取工艺的影响,确定最佳提取工艺。根据最佳提取工艺,比较不同产地的刺五加中紫丁香苷、刺五加苷E和异嗪皮啶的含量。以紫丁香苷、刺五加苷E和异嗪皮啶的吸附量和解析率作为大孔树脂制备刺五加总苷工艺的考察指标,考察大孔树脂吸附法富集刺五加总苷的吸附性能及洗脱参数。利用正相硅胶柱色谱、凝胶色谱、反向硅胶柱色谱、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和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分离手段对刺五加总苷进行分离。采用顶空气相色谱法,对正已烷、苯、邻二甲苯和苯乙烯四种有机残留物进行检测。以人参茎叶总皂苷作为阳性对照,比较刺五加总苷、刺五加片和刺五加浸膏对正常小鼠与正常小鼠负重游泳时间的影响,对小鼠自主活动次数的影响,对戊巴比妥钠阈下剂量所致小鼠睡眠率的影响和对戊巴比妥钠阈上剂量所致小鼠睡眠潜伏期及睡眠时间的影响。以外观、硬度、崩解时间、脆碎度作为评价指标对刺五加总苷片的处方和制备工艺进行筛选。对刺五加总苷片的重量差异、崩解时限、脆碎度和溶出度进行考察,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有效成分的含量。结果:正交试验所得的最佳提取条件为加10倍量的50%的乙醇,提取3次,每次2小时。黑龙江产的刺五加质量较好。AB-8型大孔树脂对紫丁香苷、刺五加苷E和异嗪皮啶的吸附性能及解析效果较好;最佳工艺条件:上样浓度0.5g·mL-1,吸附流速2BV·h-1,最佳上样量为5BV,洗脱剂30%的乙醇,用量11BV,洗脱流速1BV.h-1。分离得到9个单体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析等手段,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分别为:刺五加苷E(1);刺五加苷B1(2);丁香脂酚-4-0-β-D-葡萄糖苷(3);丁香酸葡萄糖苷(4);芥子醛葡萄糖苷(5);胡萝卜苷(6);紫丁香苷(7);异嗪皮啶(8);p-谷甾醇(9)。刺五加总苷中未检测出正已烷、苯、邻二甲苯和苯乙烯。刺五加总苷可明显延长正常及负重小鼠持续游泳时间,减少小鼠自主活动次数,增加阈下剂量戊巴比妥钠小鼠睡眠率,延长阈上剂量戊巴比妥钠小鼠睡眠时间,具有明显的抗疲劳、镇静安神作用。刺五加总苷片的最佳处方组成为:每片含主药0.06g、微晶纤维素0.03g、糊精0.03g、羧甲基纤维素钠0.012g、硬脂酸镁0.36mg。所制片剂重量差异、硬度、脆碎度和溶出度均符合规定。紫丁香苷、刺五加苷E、异嗪皮啶和刺五加总苷等有效成分的含量不得低于0.7mg/片、1.7mg/片、0.3mg/片和38.9mg/片。结论:本课题采用多种指标成分作为综合指标系统研究了刺五加有效成分的提取及刺五加总苷的制备工艺,并探讨了刺五加总苷的化学成分及刺五加总苷片的制备工艺。制得的刺五加总苷纯度高,其药效学指标按生药量计与市售刺五加制剂基本相当。制得的刺五加总苷片质量可控,服用量小,具有一定的市场价值。
王绍青[5](2014)在《刺五加浸膏指纹图谱及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文中提出刺五加为五加科植物刺五加Acanthopanax senticosus (Rupr.et Maxim) Harms的干燥根、根茎及茎,味辛、微苦,性温,无毒,用于脾肾阳虚、体虚乏力、食欲不振、腰膝酸痛及失眠多梦等,为临床常用中药之一。刺五加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北、华北、俄罗斯的远东地区、日本的北海道及朝鲜等地。我国黑龙江野生资源比较丰富。本文对刺五加浸膏的质量标准进行了细致、全面的研究,在原标准的基础上,建立了刺五加浸膏的指纹图谱分析方法,指纹图谱采用HPLC法,以30%乙腈-0.2%磷酸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在60分钟内,得到9个分离度良好的色谱峰。通过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软件计算桔梗流浸膏样品相似度,均大于0.90,符合指纹图谱要求。本文在刺五加浸膏指纹图谱研究的基础上对27批刺五加浸膏样品进行了紫丁香苷、刺五加苷E、异嗪皮啶、绿原酸和原儿茶酸的含量测定。并经方法学考察,证明该方法简便可行,具有良好的重现性、准确性,使刺五加浸膏的含量测定更全面。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进一步完善刺五加浸膏的质量标准,以更好地控制其内在质量。
王丹[6](2014)在《银杏健脑片质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银杏健脑片研究项目属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新药创制”子课题,旨在研发成具有健脑益智作用、能够提高飞行员记忆力和认知能力的军特需中药新药。其处方由银杏叶、刺五加、川芎和白芍四味原料药及辅料组成。本文主要研究银杏健脑片的质量分析方法,建立其质量标准,考察其稳定性及初步药效。本文建立了一测多评法测定银杏健脑片中总黄酮醇苷的方法:采用药典含量测定方法,以槲皮素为内标,通过测定山柰素、异鼠李素与槲皮素在固定配比和正交设计的不同配比下的响应因子,计算相对校正因子,进而考察相关影响因素并确立相对校正因子;样品测定中以槲皮素含量按相对校正因子直接计算出山柰素和异鼠李素的含量,三者相加计算总黄酮醇苷的含量,从而建立起仅以槲皮素为对照品的一测多评法,并通过与外标法实测值比较验证。实验测得的相对校正因子分别为f山柰素/槲皮素=1.020, f异鼠李素/槲皮素=1.033,RSD分别为1.23%、1.03%,重现性良好;供试样品的一测多评法计算值与外标法实测值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实验测得的相对校正因子及建立的银杏健脑片中总黄酮醇苷含量测定的“一测多评法”准确可靠。这为实际工作中银杏健脑片中总黄酮醇苷的常规化、多批次含量测定带来了方便,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本文对所建立的银杏健脑片中总黄酮醇苷含量的一测多评法进行了方法学考察,同时,本文通过大量实验研究建立了银杏健脑片中四味药的薄层鉴别方法,并结合其它考察项目,初步建立了银杏健脑片质量标准(草案)及起草说明,为银杏健脑片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本文对银杏健脑片稳定性影响因素进行了考察,包括高温、高湿和光照。结果表明:本品在高温、光照条件下性状没有明显改变,在高湿条件下略有吸潮现象,贮存时应当注意密封避湿;与0天相比,第5天、10天各条件下的总黄酮醇苷的含量变化不大,符合规定,说明本品稳定性良好。本文对组成银杏健脑片的四味药进行了药理实验,考察其在健脑护脑、提高记忆和认知能力方面的作用,在确证四味药有相应作用的情况下进行了银杏健脑片的配伍筛选及优化实验,最终确定了银杏健脑片的最佳配伍方案,银杏叶提取物、刺五加提取物、川芎提取物、白芍提取物比例为3:1:1:1。
汪春泉[7](2013)在《刺五加中刺五加总苷及紫丁香苷的纯化工艺研究》文中指出刺五加Acanthopanax senticosus(Rupr.EtMaxim.)Harms为五加科(Araliaceae)五加属(Acanthopanax)植物,以根、根茎和茎入药,名为五加皮、五加参、一百针等,叶和果实也可以入药。刺五加用药历史悠久,历代草本均有记载,性温,味辛、微苦,入脾肾经;能扶正固本、补虚扶弱、补肾健脾、坚筋骨、强意志,主治脾肾阳虚、筋骨挛急、体虚乏力、跌打劳伤、食欲不振。刺五加中紫丁香苷、黄酮、异嗪皮啶等化合物被证明是其主要有效成分。刺五加植物中刺五加总苷是其主要活性部位,而紫丁香苷为刺五加总苷中有效活性之一。本文对刺五加中刺五加总苷及紫丁香苷的超声辅助提取法和大孔吸附树脂精制工艺进行了优化。对刺五加中的紫丁香苷采用超声辅助溶剂法进行提取,优化了提取工艺为:提取溶剂为甲醇,超声温度65℃料液比1:10,超声时间30mmin。与传统常温冷浸法法相比,得率提高了1.89%。表明超声辅助提取法对于刺五加中紫丁香苷的提取是有效途径之一通过静态吸附及解析效果及动态吸附及解析条件的考察,从对5种大孔吸附树脂中筛选出D-101型最适于刺五加总苷及紫丁香苷的纯化。富集工艺条件为:配制提取物纯度为13%的上样液质量浓度为0.3g·mL-1,上样量为50mL/10g树脂,用7倍树脂体积量水洗后,再用7倍树脂体积量的75%乙醇进行洗脱,浓缩干燥后即得终产品。经过D-101型大孔吸附树脂处理优化后,刺五加总苷的转移率可达到60%以上,终产品中刺五加总苷的含量可达到20%以上,与传统提取刺五加总苷的热回流提取法相比较,刺五加总苷含量提高了85%。结果表明,D-101型大孔吸附树脂在富集刺五加总苷的同时,兼顾了对刺五加中紫丁香苷的吸附。本研究建立了紫丁香苷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测定条件:色谱柱Kromasil C18(5μ,250×4.6mm),柱温:30℃,流动相为甲醇-水(16:84),等度洗脱,流速为1mL/min,检测波长为265nm。
张晓南[8](2013)在《刺五加水溶性生物活性分子的制备与功能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药用刺五加为五加科植物的根,在我国的东北和华北地区为主要分布地,具有非常丰富的资源。刺五加的茎、叶、果均可药用;刺五加具有防辐射能力、调节白细胞能力;治疗糖尿病、肺心病、低血压和高血脂等疾病。此外,刺五加具有改善记忆力,防止心律失常和抗疲劳作用。刺五加根茎中含有多种苷类化合物,其中包括刺五加苷A(胡萝卜苷)、刺五加苷B(紫丁香的β-葡萄糖甙)又称紫丁香苷、香豆精苷:刺五加苷B1、刺五加苷C(半乳糖苷)、刺五加苷D和E(葡萄糖苷的2种不同构型),刺五加苷G和刺五加苷F等。刺五加苷D和E(木质素苷)为酚苷类,酚苷类化合物具有抗疲劳作用、抗癌作用、强化DNA的合成。刺五加紫丁香苷在总苷中约占30%。另外,刺五加果实中含有粘多糖,这些多糖包括:阿拉伯糖、葡萄糖、半乳糖、鼠李糖、木糖等组成。然而,刺五加的有效成分多半难溶于水,且注射使用时易导致过敏反应,不便于直接用于临床;市面上售的刺五加提取物,产品存在着副作用大,生物利用度低等不足。因此,目前当务之急是需要开发出一种成熟的水溶性制备方法来推动我国刺五加企业的产品能迅速打开和占据国际市场,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本论文对刺五加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及其水溶性粉体制备和生物活性功能检测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并对刺五加提取剩余物的利用进行可行性研究;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研究建立了一种准确快速检测刺五加有效成分紫丁香苷和异秦皮啶的高压液相色谱方法。通过响应面软件优化,得到匀浆提取刺五加有效成分紫丁香苷和异秦皮啶的最佳条件。通过单因素实验优化,确定负压空化萃取刺五加有效成分紫丁香苷与异秦皮啶的最佳条件。从不同类型树脂中筛选出富集刺五加有效成分紫丁香苷和异秦皮啶的材料。(2)水溶性刺五加冻干口含片的制备,水溶性刺五加冻干含片崩解实验以及水溶性刺五加冻干含片生物利用度评价。(3)刺五加果生物活性分子的提取条件优化和水溶性生物活性分子的制备条件优化;刺五加叶生物活性分子的提取条件优化和水溶性生物活性分子的制备条件优化;刺五加茎生物活性分子的提取条件优化和水溶性生物活性分子的制备条件优化。通过SEM,激光粒度仪,HPLC等仪器对水溶性刺五加粉体进行表征和生物利用度检测。(4)采用有碱法从刺五加根茎剩余物中提取分离木质素,以浆料中残留木质素率为主要考察指标,进行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工艺。对酸析木质素、木质素铵化和铵化木质素柴油制备工艺进行了优化的考察,以期为实现刺五加剩余物的高附加值资源化提供依据。
龚婧如[9](2013)在《刺五加颗粒的物质基础和质量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剌五加颗粒为刺五加75%乙醇浸膏制成的颗粒,具有益气健脾、补肾安神的功效,用于脾肾阳虚,体虚乏力,食欲不振,腰膝酸痛,失眠多梦等症。本文围绕刺五加颗粒的物质基础和质量控制进行研究,对刺五加75%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萃取部分以及刺五加颗粒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并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了抗氧化活性评价,同时还建立了刺五加颗粒中5种主要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硅胶柱色谱、反相制备色谱等技术对刺五加中75%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分进行分离,根据波谱学数据(UV, MS,’H-NMR,13C-NMR)进行化合物的结构鉴定,结果从乙酸乙酯部分分离得到2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槲皮素(1)、槲皮苷(2)、山奈酚(3)、金丝桃苷(4)、芦丁(5)、金合欢素(6)、大豆苷(7)、3’-甲氧基大豆苷(8)、葛根素(9)、3’-甲氧基葛根素(10)、4’-甲氧基葛根素(n)、丁香醛(12)、丁香酸(13)、紫丁香酸葡萄糖苷(14)、异嗪皮啶(15)、2,3-二(3’,4’-二甲氧基苄基)-2-丁烯-4内酯(16)、l-芝麻酯素(17)、methylpluviatolide(18)、4’-羟基-2’-甲氧基肉桂醛(19)、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20)、邻苯二甲酸二丁酯(21),其中化合物6~11、14、16、18~21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另外还采用了HPLC-PDA/ESI-MSn联用技术鉴定了刺五加颗粒中8种化学成分,分别为原儿茶酸、刺五加苷B、绿原酸、咖啡酸、刺五加苷E、金丝桃苷、异嗪皮啶和槲皮苷。2.采用DPPH抗氧化活性筛选模型对刺五加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1-18(化合物19~21量不足)和刺五加苷B、刺五加苷E、绿原酸、原儿茶酸进行了活性评价,结果发现化合物1~5、10、13、绿原酸和原儿茶酸显示较好的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化合物8和15有较弱的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3.采用HPLC多波长法建立了同时测定刺五加颗粒中原儿茶酸、刺五加苷B、绿原酸、刺五加苷E和异嗪皮啶5种化合物含量的方法。结果原儿茶酸、刺五加苷B、绿原酸、剌五加苷E和异嗪皮啶分别在0.935~187μg/mL (r=1.0000),1.52~303μg/mL(r=1.0000),2.74~547μg/mL(r=1.0000),3.62~723μg/mL(r=1.0000),0.510~102μg/mL (r=1.0000)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高、中、低浓度的平均回收率(n=3)分别在97.8%~102.6%、98.0%~103.5%、96.8%~104.8%之间,RSD分别在0.8%~4.0%、1.3%~4.0%、0.9%~4.0%之间,并对不同生产厂家及批次的刺五加颗粒中5种成分的含量进行了检测。
汪洋[10](2012)在《天然药物刺五加提取物缓释微球的研制》文中指出目的以天然药物刺五加提取物为主要药物,分别以海藻酸钠、CaCl2为主要辅料,研究开发刺五加提取物缓释微球,为临床治疗急慢性肝损伤提供新的刺五加提取物药物剂型。方法首先,以海藻酸钠、CaCl2为辅料,通过正交试验优选刺五加提取物缓释微球的制备工艺,并研究其包封率、载药量和体外释放行为,阐明其释药机制。其次,进行其相关物理化学表征。最后,采用HPLC法测定其含量,考察其质量控制方法。同时,对其溶胀性及在不同pH介质中释放特性等性能进行考察。结果正交试验优选制备的刺五加提取物缓释微球在体外pH6.8磷酸盐缓冲液介质中,于0.5h累积释放20.10%,而12h累积释放96.12%,表明其具有一定的缓释效果。刺五加提取物缓释微球干燥后呈黑褐色,外观形态圆整,较规则。刺五加苷B在刺五加提取物缓释微球中的平均含量为10.09%,RSD为0.60%。并且,对刺五加提取物海藻酸钠凝胶小球的溶胀性和释药行为考察揭示其具有pH敏感性,在pH1.5盐酸溶液中几乎不溶胀,而在pH6.8磷酸盐缓冲液中溶胀良好。结论刺五加提取物缓释微球具有缓释释药的特性,经口服后,可通过缓释释放药物达到治疗浓度,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就其制备工艺而言过程简单,方法可行,且性质稳定,制备成微球后能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便于患者服用。微球制剂的研发,充实了刺五加提取物的药物剂型,并使其在治疗急慢性肝损伤等疾病方面具有广阔的制剂研发潜力和应用前景。
二、补肾安神浸膏中总苷的含量测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补肾安神浸膏中总苷的含量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紫丁香苷的提取分离工艺优化及对HGC-27细胞增殖抑制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天然抗肿瘤药物研究现状 |
1.2 刺五加研究进展 |
1.2.1 药用植物刺五加的资源现状 |
1.2.2 刺五加有效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1.2.3 刺五加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1.2.4 刺五加的临床应用 |
1.2.5 刺五加质量控制的成分研究现状 |
1.2.6 刺五加中有效成分提取与纯化方法的研究现状 |
1.3 网络药理学在中药及复方研究中的应用 |
1.3.1 复方中药配伍研究 |
1.3.2 中药及中药复方活性成分研究 |
1.3.3 预测中药及复方新的适应症 |
1.3.4 阐释中药及复方的作用机制 |
1.4 免疫组织化学法研究概述 |
1.5 细胞凋亡信号通路研究现状 |
1.5.1 胱天蛋白酶途径 |
1.5.2 线粒体途径 |
1.5.3 死亡受体途径 |
1.5.4 内质网途径 |
1.6 课题来源及意义 |
1.6.1 课题来源 |
1.6.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7 论文研究内容 |
1.7.1 紫丁香苷的提取、分离及鉴定 |
1.7.2 紫丁香苷对肿瘤细胞活性影响 |
1.7.3 网络药理学预测紫丁香苷抗肿瘤作用机制 |
1.7.4 紫丁香苷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 |
2 紫丁香苷的提取、分离及鉴定 |
2.1 引言 |
2.2 实验仪器及试剂 |
2.2.1 实验仪器 |
2.2.2 试验药品及试剂 |
2.3 实验方法 |
2.3.1 紫丁香苷提取工艺优化 |
2.3.2 紫丁香苷的提取分离 |
2.3.3 紫丁香苷MS结构鉴定 |
2.3.4 紫丁香苷纯度检测 |
2.4 实验结果 |
2.4.1 紫丁香苷提取工艺优化结果 |
2.4.2 紫丁香苷提取分离 |
2.4.3 紫丁香苷结构鉴定 |
2.4.4 紫丁香苷纯度 |
2.5 本章小结 |
3 紫丁香苷对HGC-27细胞活性影响 |
3.1 引言 |
3.2 实验仪器及试剂 |
3.2.1 实验细胞株 |
3.2.2 实验仪器 |
3.2.3 实验药品及试剂 |
3.2.4 试剂配置 |
3.2.5 细胞传代培养 |
3.3 实验方法 |
3.3.1 MTT法检测紫丁香苷对HGC-27增殖抑制作用 |
3.3.2 HE染色检测紫丁香苷对HGC-27细胞活性的影响 |
3.3.3 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紫丁香苷对HGC-27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 |
3.4 实验结果 |
3.4.1 MTT法检测紫丁香苷对HGC-27增殖抑制作用 |
3.4.2 HE染色检测紫丁香苷对HGC-27细胞活性的影响 |
3.4.3 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紫丁香苷对HGC-27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4 网络药理学预测紫丁香苷抗肿瘤作用机制 |
4.1 引言 |
4.2 实验方法 |
4.2.1 预测紫丁香苷作用靶点 |
4.2.2 预测胃癌相关靶点蛋白 |
4.2.3 构建“紫丁香苷-抗胃癌作用靶点”网络 |
4.2.4 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protein-proteininteraction,PPI) |
4.2.5 生物过程与通路分析 |
4.3 预测结果 |
4.3.1 紫丁香苷与胃癌疾病相关靶点搜集 |
4.3.2 “紫丁香苷-抗胃癌作用靶点”网络构建 |
4.3.3 PPI网络分析 |
4.3.4 GO功能富集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紫丁香苷对HGC-27细胞增殖抑制作用机制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仪器及试剂 |
5.2.1 实验细胞株 |
5.2.2 实验药品及试剂 |
5.2.3 试剂配制 |
5.2.4 细胞传代培养 |
5.3 实验内容及方法 |
5.3.1 PI单染法检测紫丁香苷诱导HGC-27凋亡 |
5.3.2 免疫组化法检测紫丁香苷对HGC-27细胞中Bax和Bcl-2蛋白的影响 |
5.3.3 PI单染色法检测紫丁香苷对HGC-27细胞周期的影响 |
5.3.4 统计学处理 |
5.4 实验结果 |
5.4.1 紫丁香苷诱导HGC-27凋亡 |
5.4.2 紫丁香苷对Bax蛋白表达的影响 |
5.4.3 紫丁香苷对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 |
5.4.4 紫丁香苷对HGC-27细胞周期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栀灵复方颗粒的制备及其镇静助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栀灵复方提取工艺的研究 |
1 材料 |
2 栀灵复方中栀子苷与橙皮苷方法学的建立 |
2.1 色谱条件 |
2.2 溶液的制备 |
2.3 方法学考察 |
3 提取工艺的研究 |
4 提取工艺的验证 |
5 讨论 |
6 小结 |
第二章 栀灵复方颗粒成型工艺的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2.1 浸膏粉末的制备 |
2.2 稀释剂、润湿剂的选择 |
2.3 药物与稀释剂比例的初选 |
2.4 正交优化 |
2.5 矫味剂的选择 |
2.6 验证试验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栀灵复方颗粒质量标准的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2.1 性状 |
2.2 检查 |
2.3 薄层鉴别 |
2.4 栀子苷和橙皮苷的含量测定 |
2.5 多糖的含量测定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章 栀灵复方颗粒的初步稳定性试验 |
1 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2.1 加速试验 |
2.2 室温留样试验 |
3 小结 |
第五章 栀灵复方汤液及颗粒镇静助眠与急性毒性的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2.1 汤液镇静助眠药效试验 |
2.2 颗粒镇静助眠药效试验 |
2.3 急性毒性试验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六章 栀灵复方颗粒中栀子苷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
1 材料 |
2 体内方法学的建立 |
2.1 色谱条件 |
2.2 溶液的制备 |
2.3 血浆样品的预处理 |
2.4 方法学考察 |
3 栀灵复方颗粒中栀子苷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
3.1 一只动物采血一次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
3.2 同只动物多次采血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
4 讨论 |
5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镇静助眠的中药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刺五加分散片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刺五加研究现状 |
1.1.1 刺五加概述 |
1.1.2 刺五加成分的分析 |
1.1.3 药理研究 |
1.2 中药分散片的发展 |
1.2.1 中药制剂剂型的研究发展 |
1.2.2 中药分散片的研究进展 |
1.3 立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
1.3.1 立题依据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刺五加提取工艺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仪器 |
2.2.1 材料 |
2.2.2 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分析方法的建立 |
2.3.2 刺五加醇提工艺的优化 |
2.3.3 刺五加残渣水提工艺的优化 |
2.3.4 三批中试样品制备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分析方法建立结果 |
2.4.2 刺五加醇提工艺的优化结果 |
2.4.3 刺五加残渣水提工艺的优化结果 |
2.4.4 三批中试样品含量检测结果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刺五加分散片制备工艺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仪器 |
3.2.1 材料 |
3.2.2 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刺五加分散片处方的筛选 |
3.3.2 正交实验优化处方 |
3.3.3 成型工艺验证试验 |
3.3.4 中试试验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单因素实验结果 |
3.4.2 处方优化结果 |
3.4.3 成型工艺验证试验结果 |
3.4.4 中试试验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刺五加分散片质量标准的建立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仪器 |
4.2.1 材料 |
4.2.2 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性状 |
4.3.2 鉴别 |
4.3.3 含量测定 |
4.3.4 片剂基本项目检查 |
4.3.5 分散均匀性考察 |
4.3.6 溶出度考察 |
4.3.7 初步稳定性考察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性状 |
4.4.2 鉴别结果 |
4.4.3 含量测定结果 |
4.4.4 片剂基本项目检查 |
4.4.5 分散均匀性考察结果 |
4.4.6 溶出度考察结果 |
4.4.7 初步稳定性考察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刺五加分散片初步药效学的研究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仪器 |
5.2.1 材料 |
5.2.2 实验动物 |
5.2.3 仪器 |
5.3 实验方法 |
5.3.1 药物配制及动物分组 |
5.3.2 小鼠自主活性实验 |
5.3.3 小鼠负重游泳实验 |
5.3.4 小鼠耐缺氧实验 |
5.3.5 生化指标检测 |
5.3.6 统计方法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刺五加分散片对小鼠体重的影响结果 |
5.4.2 自主活动性实验结果 |
5.4.3 负重游泳实验结果 |
5.4.4 常压耐缺氧实验结果 |
5.4.5 亚硝酸钠急性耐缺氧实验结果 |
5.4.6 血液中生化指标的检测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刺五加总苷片的制备及其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前言 |
1 刺五加的提取及其总苷纯化的研究进展 |
1.1 刺五加的提取工艺的研究进展 |
1.2 刺五加总苷制备的研究进展 |
2 刺五加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2.1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
2.2 抗疲劳作用 |
2.3 抗肿瘤作用 |
2.4 适应原样的作用 |
2.5 对心脑血管系统的作用 |
2.6 抗衰老作用 |
2.7 免疫增强作用 |
2.8 抑菌消炎作用 |
2.9 抗血糖的作用 |
3 刺五加制剂的临床应用进展 |
3.1 治疗脑出血 |
3.2 治疗脑梗死 |
3.3 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
3.4 治疗高脂血症 |
3.5 治疗糖尿病肾病 |
3.6 治疗神经衰弱 |
3.7 治疗失眠 |
4 刺五加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
4.1 苷类化合物 |
4.2 多糖类化合物 |
4.3 黄酮类成分 |
4.4 其他成分 |
第二章 刺五加有效成分提取工艺研究及不同产地有效成分的含量比较 |
1 仪器与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2.1 提取溶剂的选择 |
2.2 提取条件的选择 |
2.3 指标含量的测定 |
2.4 正交试验分析 |
2.5 验证试验 |
2.6 不同产地有效成分含量测定 |
3 讨论 |
第三章 刺五加总苷制备的工艺考察 |
1 仪器与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2.1 大孔树脂的预处理 |
2.2 样品溶液的制备 |
2.3 指标含量的测定 |
2.4 大孔树脂的筛选 |
2.5 AB-8型大孔树脂制备刺五加总苷的工艺研究 |
3 讨论 |
第四章 刺五加总苷化学成分的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2.1 分离 |
2.2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3 讨论 |
第五章 大孔树脂有机残留物的测定 |
1 仪器与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3 讨论 |
第六章 刺五加不同工艺提取物的药理活性比较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2 给药剂量选择 |
3 方法与结果 |
3.1 抗疲劳作用 |
3.2 对小鼠自主活动次数的影响 |
3.3 对戊巴比妥钠阈下剂量所致小鼠睡眠的影响 |
3.4 对戊巴比妥钠阈上剂量所致小鼠睡眠潜伏期及睡眠时间的影响 |
4 结果与讨论 |
第七章 刺五加总苷片成型工艺的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2.1 剂型确定 |
2.2 处方工艺研究 |
2.3 临界相对湿度的测定 |
2.4 片剂的包衣 |
3 片重及日口服量 |
4 讨论 |
第八章 刺五加总苷片的质量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2 处方 |
3 制法 |
4 性状 |
5 检查 |
5.1 重量差异 |
5.2 崩解时限检查 |
5.3 脆碎度检查 |
5.4 溶出度考察 |
6 含量测定 |
6.1 指标含量的测定 |
6.2 刺五加总苷片中总苷含量的测定 |
7 含量限度的确定 |
8 讨论 |
总结与展望 |
1 实验总结 |
2 本文创新点 |
3 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5)刺五加浸膏指纹图谱及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原植物及药材 |
1.1 原植物 |
1.2 性状鉴别 |
1.3 显微鉴别 |
2 化学成分 |
2.1 苷类 |
2.1.1 糖苷 |
2.1.2 皂苷 |
2.1.3 木脂素类 |
2.2 黄酮类 |
2.3 多糖类 |
2.4 微量元素及氨基酸类 |
2.5 其他成分 |
3 药理作用 |
3.1 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
3.2 抗肿瘤作用 |
3.3 对心脑血管系统的作用 |
3.4 对免疫功能的调节 |
3.4.1 对单核巨Ⅱ细胞吞噬功能的作用 |
3.4.2 对干扰素的影响 |
3.5 抗疲劳作用 |
3.6 对血糖的影响 |
3.7 对糖尿病的作用 |
3.8 抗辖射及抗应激作用 |
4 临床应用 |
4.1 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
4.2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 |
4.3 治疗脑梗塞 |
4.4 治疗神经衰弱 |
4.5 治疗脑血管意外 |
5 刺五加质量控制的研究方法 |
6 中药指纹图谱技术的应用 |
第二章 刺五加浸膏指纹图谱的研究 |
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1.1 仪器 |
1.2 试药及试剂 |
1.3 样品收集情况 |
2 实验内容 |
2.1 指纹图谱分析方法的建立 |
2.1.1 色谱条件的确定 |
2.1.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1.3 参照物的选择 |
2.1.4 指纹图谱分析条件的确定 |
2.2 方法学验证 |
2.2.1 仪器精密度考察 |
2.2.2 指纹图谱重复性试验 |
2.2.3 指纹图谱稳定性试验 |
2.2.4 方法耐受性考察 |
2.3 样品测试 |
第三章 多成分的含量测定 |
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1.1 仪器 |
1.2 试药及试剂 |
1.3 样品收集情况 |
2 实验内容 |
2.1 含量测定方法 |
2.2 溶液制备 |
2.2.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2.3 测定法 |
2.3 样品含量测定结果 |
2.4 方法学验证 |
2.4.1 精密度试验 |
2.4.2 线性范围 |
2.4.3 重复性试验 |
2.4.4 稳定性试验 |
2.4.5 回收率试验 |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6)银杏健脑片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银杏健脑片的研究情况 |
1.1 研究的意义 |
1.2 银杏健脑片简介 |
第二章 一测多评法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
2.1 一测多评法原理 |
2.2 一测多评法的优越性 |
2.3 一测多评法的应用 |
2.4 一测多评法的科学性和适用范围 |
2.5 一测多评法类似方法 |
2.6 本章小结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银杏健脑片中总黄酮醇苷含量的一测多评法 |
1.1 试验材料、仪器与试药 |
1.2 方法与结果 |
1.3 结论与讨论 |
第二章 银杏健脑片质量标准及起草说明 |
2.1 银杏健脑片质量标准草案 |
2.2 质量标准草案起草说明 |
第三章 银杏健脑片的稳定性研究 |
3.1 试验样品及仪器 |
3.2 试验内容和方法 |
3.3 考察项目 |
3.4 试验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银杏健脑片药理作用的初步研究 |
4.1 仪器与试药 |
4.2 方法与结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7)刺五加中刺五加总苷及紫丁香苷的纯化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研究进展 |
1.1 化学成分 |
1.2 药理作用 |
1.3 临床应用 |
1.4 提取及纯化 |
第二章 课题意义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超声提取刺五加中紫丁香苷的工艺优化 |
1.1 试验材料、试药及仪器 |
1.2 试验方法 |
1.3 试验结果 |
1.4 结与讨论 |
第二章 刺五加中刺五加总苷及紫丁香苷的大孔树脂工艺精制研究 |
2.1 试验材料、试药及仪器 |
2.2 试验方法 |
2.3 试验结果 |
2.4 小结与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8)刺五加水溶性生物活性分子的制备与功能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刺五加 |
1.1.1 刺五加的植物学特征 |
1.1.2 刺五加各主要部位药理活性 |
1.1.3 刺五加生物活性分子 |
1.2 刺五加水溶性生物活性分子的制备方法 |
1.2.1 超临界流体反溶剂制备 |
1.2.2 固体分散法 |
1.2.3 分子凝胶法 |
1.2.4 气相沉积合成法 |
1.2.5 超细粉碎法 |
1.2.6 喷雾干燥制备法 |
1.2.7 微乳法 |
1.2.8 真空冷冻干燥法 |
1.3 刺五加对心脑血管系统的作用 |
1.4 本研究课题的立题背景、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
2 刺五加浸膏制备 |
2.1 刺五加有效成分提取分离纯化概述 |
2.2 实验器材与方法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仪器 |
2.2.3 实验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刺五加有效成分的高效液相分析条件 |
2.3.2 刺五加样品中有效成分含量测定 |
2.3.3 刺五加有效成分匀浆提取理论 |
2.3.4 刺五加有效成分匀浆提取条件优化 |
2.3.5 刺五加有效成分负压空化萃取理论 |
2.3.6 刺五加有效成分负压空化萃取条件优化 |
2.3.7 刺五加有效成分静态大孔吸附树脂分离 |
2.3.8 刺五加有效成分动态大孔吸附树脂分离 |
2.4 本章小结 |
3 水溶性刺五加口含片制备及生物利用度评价 |
3.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3.1.1 实验仪器 |
3.1.2 材料和动物 |
3.2 刺五加冻干含片的制备 |
3.3 刺五加冻干含片形貌分析 |
3.4 刺五加冻干含片生物利用度评价 |
3.5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5.1 刺五加冻干含片形貌分析 |
3.5.2 刺五加冻干含片崩解实验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刺五加提取及水溶性粉体制备 |
4.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4.1.1 实验材料 |
4.1.2 主要实验设备 |
4.2 实验方法 |
4.2.1 刺五加果水溶性生物活性分子的制备 |
4.2.2 刺五加叶水溶性生物活性分子的制备 |
4.2.3 刺五加茎水溶性生物活性分子的制备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刺五加果水溶性生物活性物质的制备结果与讨论 |
4.3.2 刺五加叶水溶性生物活性物质的制备结果与讨论 |
4.3.3 刺五加茎水溶性生物活性物质的制备结果与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5 不同刺五加制备品活性成分及改善睡眠功能研究 |
5.1 刺五加制备品理化指标 |
5.1.1 试样样品 |
5.1.2 测定方法 |
5.1.3 结果与讨论 |
5.2 刺五加产品改善睡眠功能研究 |
5.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5.2.2 实验方法 |
5.2.3 实验结果 |
5.3 本章小结 |
6 刺五加剩余物中碱木质素分离及铵化木质素制备 |
6.1 碱木质素分离 |
6.1.1 实验部分 |
6.1.2 结果与讨论 |
6.1.3 正交实验 |
6.2 铵化木质素柴油制备工艺 |
6.2.1 木质素溶液的酸析 |
6.2.2 木质素的铵化 |
6.2.3 铵化木质素的理化指标分析 |
6.2.4 铵化木质素柴油的乳化工艺确定 |
6.2.5 50kg/批铵化木质素柴油放大工艺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刺五加颗粒的物质基础和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刺五加的化学成分 |
1.1.1 三萜及其苷类成分 |
1.1.2 苯丙素及其苷类成分 |
1.1.2.1 简单苯丙素及其苷类(苯丙酸类) |
1.1.2.2 香豆素及其苷类 |
1.1.2.3 木脂素及其苷类 |
1.1.3 黄酮及其苷类成分 |
1.1.4 多糖类成分 |
1.1.5 微量元素和氨基酸 |
1.1.6 脂肪酸及其酯类 |
1.1.7 挥发油 |
1.1.8 其他化学成分 |
1.2 刺五加的药理作用 |
1.2.1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
1.2.1.1 兴奋作用 |
1.2.1.2 抑制作用 |
1.2.1.3 抗惊厥、抗癫痫和抗抑郁作用 |
1.2.1.4 神经元保护作用 |
1.2.2 对免疫系统的作用 |
1.2.2.1 对淋巴细胞的作用 |
1.2.2.2 对巨噬细胞的作用 |
1.2.2.3 对干扰素的作用 |
1.2.3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
1.2.3.1 对血管、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 |
1.2.3.2 对心脏的作用 |
1.2.4 抗肿瘤作用 |
1.2.5 适应原样作用 |
1.2.5.1 抗疲劳作用 |
1.2.5.2 抗辐射作用 |
1.2.5.3 抗菌、抗病毒作用 |
1.2.5.4 耐缺血、耐缺氧、耐高(低)温作用 |
1.2.6 抗氧化作用 |
1.2.7 抗衰老作用 |
1.2.8 降血脂、降血糖作用 |
1.2.9 其他药理作用 |
1.3 本论文研究内容 |
2 刺五加及刺五加颗粒的化学成分研究 |
2.1 引言 |
2.2 刺五加的化学成分研究 |
2.2.1 实验部分 |
2.2.1.1 仪器 |
2.2.1.2 试剂与材料 |
2.2.1.3 提取与分离 |
2.2.2 化合物结构鉴定 |
2.3 刺五加颗粒中化学成分HPLC-PDA/ESI-MS~N定性分析 |
2.3.1 实验部分 |
2.3.1.1 仪器与试药 |
2.3.1.2 分析条件 |
2.3.1.3 溶液的配制 |
2.3.1.4 样品分析 |
2.3.2 实验结果 |
2.4 小结 |
3 刺五加化学成分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理 |
3.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3.2.3 实验步骤 |
3.3 实验结果 |
3.4 小结 |
4 HPLC多波长法测定刺五加颗粒中5种主要成分的含量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仪器与试药 |
4.2.2 色谱条件 |
4.2.3 溶液的配制 |
4.2.3.1 混合对照品储备溶液 |
4.2.3.2 供试品溶液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提取溶剂及提取时间的选择 |
4.3.2 色谱条件的优化 |
4.3.2.1 测定波长的选择 |
4.3.2.2 流动相的选择 |
4.3.2.3 柱温的选择 |
4.3.2.4 流速的选择 |
4.3.3 方察法学考 |
4.3.3.1 线性方程、定量限和检测限 |
4.3.3.2 方法的精密度、重复性与稳定性 |
4.3.3.3 方法的准确度 |
4.3.3.4 样品含量测定 |
4.4 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附录 |
(10)天然药物刺五加提取物缓释微球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天然药物刺五加提取物的应用研究进展 |
引言 |
第一节 天然药物刺五加提取物的研究概况 |
1.1 化学成份 |
1.2 基本性质 |
1.3 药理作用 |
1.3.1 对心血管系统作用 |
1.3.2 抗疲劳作用 |
1.3.3 抗炎、抗辐射及免疫调节作用 |
1.3.4 抗肿瘤作用 |
1.3.5 抗失眠作用 |
1.4 毒性研究 |
1.5 临床应用 |
1.6 制剂现状研究 |
第二节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 研究背景 |
1.1 缓释微球 |
1.2 存在的问题 |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刺五加提取物缓释微球的研究 |
第一节 正交试验优选刺五加提取物缓释微球的制备工艺 |
1 前言 |
2 仪器与试药 |
3 实验方法 |
3.1 提取物中刺五加苷B的含量测定 |
3.2 刺五加提取物缓释微球的制备 |
3.3 因素和水平的确定 |
3.4 评价指标的选取和确定 |
4 试验结果 |
5 讨论 |
第二节 刺五加提取物缓释微球的性能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2.1 刺五加提取物缓释微球的制备 |
2.2 外观形态的观察 |
2.3 溶胀度测定 |
2.4 体外释放性能考察 |
2.5 释放动力学 |
第三节 刺五加提取物缓释微球的质量控制方法考察 |
1 前言 |
2 仪器与试药 |
3 方法与结果 |
3.1 刺五加提取物缓释微球的制备 |
3.2 空白缓释磁球的制备 |
3.3 质量控制 |
3.3.1 性状 |
3.3.2 鉴别 |
3.3.3 检查 |
3.3.4 含量测定 |
3.3.5 外观形态观察 |
3.3.6 红外光谱分析 |
3.3.7 不同pH介质中颗粒溶胀度的测定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小结及其下一步工作设想 |
硕士研究生学习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四、补肾安神浸膏中总苷的含量测定(论文参考文献)
- [1]紫丁香苷的提取分离工艺优化及对HGC-27细胞增殖抑制作用机制研究[D]. 何嘉欣.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1(02)
- [2]栀灵复方颗粒的制备及其镇静助眠的研究[D]. 胡文军.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刺五加分散片的研制[D]. 赵敏. 吉林大学, 2015(08)
- [4]刺五加总苷片的制备及其质量研究[D]. 樊如强. 扬州大学, 2014(02)
- [5]刺五加浸膏指纹图谱及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D]. 王绍青.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4(09)
- [6]银杏健脑片质量研究[D]. 王丹. 吉林农业大学, 2014(01)
- [7]刺五加中刺五加总苷及紫丁香苷的纯化工艺研究[D]. 汪春泉. 吉林农业大学, 2013(S2)
- [8]刺五加水溶性生物活性分子的制备与功能评价[D]. 张晓南. 东北林业大学, 2013(06)
- [9]刺五加颗粒的物质基础和质量控制研究[D]. 龚婧如. 浙江大学, 2013(02)
- [10]天然药物刺五加提取物缓释微球的研制[D]. 汪洋. 兰州大学, 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