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典型题为例 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陈春梅[1](2021)在《素养与能力并重,稳定与创新同行——浅谈新高考背景下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情境及命题创设》文中指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语文高考命题建议中提出:"考试、测评题目应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并进一步在"设计典型任务"一项中提到:"典型任务要多样、综合、开放。考试材料的选择与组合要角度多样,视野开阔,为学生的思考与拓展留有足够的机会和空间。
张文文[2](2021)在《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练习系统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王靖茹[3](2021)在《2010-2019年沈阳市中考语文试题语法考点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张琪[4](2021)在《基于高考试题情境分析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研究 ——以2010-2020年全国卷为例》文中指出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出台,明确指出要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2019年教育部明确提出,要立足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构建以一核、四层、四翼即“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为主的高考考查评价体系。高考评价体系还规定了高考的考查载体-情境,以此承载考查内容,实现考查要求。因此高考卷中的试题情境至关重要,对试题情境的研究,不仅能明确考查内容的重点,也能明晰考查要求的深浅,进而发挥高考的引导教学的功能,实现立德树人的核心价值。本研究立足于试题情境,选择比利时教育家易克萨维耶·罗日叶的“情境类型学”为依据,结合已有研究与地理学科的特点对一级维度参数下设的二级维度参数进行重构,形成本文对高考试题情境的分析框架。基于试题情境分析框架,在情境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教育评价理论、整合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之上,采用文献法、统计分析法、比较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对2010-2020年全国卷地理试题进行研究。首先采用文献法,通过阅读有关国内外高考试题以及试题情境的相关文献,确定本文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为本文核心概念的界定、具体参数的划分提供借鉴;其次以易克萨维耶·罗日叶的“情境类型学”为基础框架,结合国内学者在其他学科上对其进行的研究划分和地理学科本身的特点,构建了本研究的地理试题情境分析框架;然后依据分析框架,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分别统计情境任务要求、情境任务的开放等级、情境材料培养的学生型面、情境材料范围、情境任务调动的知识范围、情境任务考查的核心素养、情境材料的呈现方式,分别通过数量、占比、变化趋势,得出2010-2020年高考地理试题情境特点与变化,并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典型的高考试题作为案例;最后依据本研究得出的结论,对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和试题情境的命制角度提供一定的建议。
刘琦[5](2021)在《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考化学试题分析 ——以2016-2020年全国卷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8年教育部门正式发行了2017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更新了教学内容,凝炼了学科核心素养,标志着普通高中课程的教学评价改革开始。高考化学学科的命题也逐渐关注和加强学科核心素养的体现及考查。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研究科核心素养在近几年高考化学试题中的表现形式,分析在高考试题中如何更合理、更规范地与学科知识呼应,全面考查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同时强化学生核心素养的考查。本文采用文献研究、统计分析等方法对2016年至2020年的全国理综卷中化学试题中考查学科核心素养方面的试题进行统计归类,分析学科核心素养考查在这几年高考化学试题中的体现情况,从分析结果来看,近五年的高考化学试题中考查学科核心素养方面的试题基本保持持平,不分伯仲,尤其体现在2018年高考化学试题中,不过在2016年的高考化学试题中考查“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方面较突出,2017年的高考化学试题中考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方面较突出,2019年的高考化学试题中考查“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方面较突出,2020年的高考化学试题中考查“变化观念和平衡思想”和“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方面较突出。基于文中对高考全国卷化学试题的分析,提出在常规教学中强化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增强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力,要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融汇案例、综合分析、加强认识。培养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要打通知识体系,培养变化思维,解决实际问题。运用证据推理、构建模型认知,要重组知识体系,建立模型认知,运用逻辑推理,创新学习方式。培养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要充分调查发现,开展实验探究,丰富学习资源,提供多样选择。严谨科学态度、增强社会责任,要树立安全意识,严谨科学态度,关注化学热点,加强社会实践。本文虽然对2016年至2020年的全国卷(Ⅰ,Ⅱ,Ⅲ)15套化学试题进行了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较全面分析,给一线化学教师分析高考化学试题提供了一定参考,但由于笔者的知识及认知水平有限,分析结果也存在不全面性或片面性等不足,希望在以后从事高中化学课程教学后在实践中继续丰富这方面的研究。
李木子[6](2021)在《高中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教与学的现状与对策》文中研究表明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是不等式学习的重要部分,不仅可以直接作用于不等式证明,还可以在解决其他问题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掌握这些证明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不等式的理解、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以及提高学生的不等式应用意识。所以深入了解当今高中生证明不等式基本方法的学习现状,并且针对当下现状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教学建议是十分有价值的。本文借助SOLO分类评价理论,协同文献研究法、测试卷法、调查问卷法以及访谈法,以《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本文以下将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称为《课标》)为依据展开高中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教与学现状的研究。测试卷从比较法、综合法、分析法、反证法、放缩法、换元法以及构造函数法这七个维度出发,调查问卷从数学情感、学习习惯、知识能力以及教学方面这四个维度展开。本次选择的研究对象是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的300名高三学生。综合测试卷、调查问卷以及教师访谈的结果得到学生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学习现状与归因如下:(1)“重习题证明轻方法研究”的观念较深;(2)整合知识能力不足;(3)不良学习习惯。并提出如下改进策略:(1)改变学生观念,突出方法重要性;(2)提高整合知识能力,建构科学知识框架;(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教学现状与归因如下:(1)忽视知识的形成过程;(2)缺少数学思想的渗透;(3)教师对学生了解不充分,课堂吸引力不足;(4)疏忽方法的区分与知识点的衔接。并提出如下教学建议:(1)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2)教学与数学思想方法紧密结合;(3)充分了解学生,吸引学生学习兴趣;(4)明确教学目标,善于归纳总结;(5)布置分层作业。
周春梅[7](2021)在《地理大概念“热力差异是地表差异的基础”及其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地理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地理学科教学研究关注的核心课题也呈现出新的特点与趋势。“关注学科本体”是当前地理教学研究的重要趋势,其研究旨趣在于发现和解决地理学科独有的教学问题,揭示地理学科特有的教学规律与原理,而地理大概念因其反映学科本体而备受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地理大概念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产物,而单元教学是实现大概念教学的有效路径。地表差异是地表空间异质性的刻画,是对地球表层地理景观和地理过程差异性表现的一般性概括,在根本上是对“区域差异性”的直观体现。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地表差异的相关内容所占比重大,知识分布纵贯必修、选择性必修以及选修等教材。同时,地表差异内容极其复杂多样,从时间视角看,地表差异有动态和静态不同形式的表现;从空间视角看,地表差异有宏观和微观不同尺度的表现。因此,认识地表差异亦是中学地理课程中的重要内容。通过课例分析和文献梳理发现,当前高中地理课程中关于地表差异内容的教学及研究现状不是很理想,缺乏对于地表差异内容的结构化认知,对地表差异内容蕴含的学科价值及其体现策略缺乏深入的研究,也很少关注地表差异内容与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间的关联性,特别是在结合地表差异内容渗透地理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关键能力方面更是收效甚微。本研究以“热力差异是地表差异的基础”的地理大概念为线索,以“单元教学”为实现路径,以“地表差异”为主要内容载体,重点探讨以下四个研究问题:其一,“热力差异是地表差异的基础”为何可以作为地理大概念?它包括哪些次级概念、次级概念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其二,“热力差异是地表差异的基础”作为地理大概念具有怎样的解释力?其三,如何依据“热力差异是地表差异的基础”这一地理大概念建构地表差异内容的教学单元?其四,如何围绕“热力差异是地表差异的基础”这一地理大概念进行单元教学的设计?论文首先从地理教学研究的重要趋势、大概念教学的特点以及单元教学的策略等几个维度明晰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阐明了本研究对于地理大概念和地表差异教学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然后提出了四个研究目标以及要解决的研究问题,并对研究的基本过程和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说明。论文的理论研究部分主要回答了“大概念是什么?”和“大概念有什么用?”的问题。其研究内容由两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论证地理大概念“热力差异是地表差异的基础”的凝练过程。以“专家思维逻辑、学科知识逻辑、课程内容组织逻辑”三条逻辑路径,作为大概念确定的“明线”;以“学生、教师、专家”三个主体,作为大概念确定的“暗线”,深入论述了“热力差异是地表差异的基础”大概念的确定过程。并基于深入的学理分析,论述这一大概念细化的结果以及次级大概念间的逻辑联系。这一研究过程对“研究问题一”进行了全面地回答。其中,“热力差异是地表差异的基础”大概念及其次级大概念是本文的研究基础。为了保证研究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本文对“热力差异是地表差异的基础”大概念的确定过程及细化结果采用“专家咨询问卷”的方法向本领域的专家进行了意见征询。并根据问卷结果的整理和分析,进一步修正、完善了大概念的确定过程及细化结果,最终确定了“热力差异是地表差异的基础”大概念及其三个次级大概念。第二部分,论述地理大概念“热力差异是地表差异的基础”具有怎样的解释力。首先,强调从产生机理和表现形式深刻理解“热力差异”,然后论述如何以“热力差异”为逻辑起点,对自然地理过程和自然地理景观进行成因分析和演化趋势预测,并强调对热力差异及作用结果的分析需要关注尺度和规模。这一研究过程对“研究问题二”进行了全面地回答。论文的实践研究部分主要回答了“大概念怎么用?”的问题。其研究内容由两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以大概念为线索,呈现建构教学单元的一般逻辑路径,并依据地理大概念“热力差异是地表差异的基础”建构地表差异内容的教学单元。这一研究过程对“研究问题三”进行了全面地回答。第二部分,针对建构的教学单元,确定基于大概念进行单元教学设计的一般思路与环节,并以案例的形式展示如何围绕地理大概念“热力差异是地表差异的基础”开展单元教学设计。这一研究过程对“研究问题四”进行了全面地回答。结论与展望部分,总结概括了本文在地理大概念“热力差异是地表差异的基础”的确定及细化、地理大概念解释力分析以及基于地理大概念的教学实践研究等方面的主要研究结论。同时,对后续能够进一步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展望,并反思了研究中的不足之处。
谢叶玲[8](2021)在《1978年以来我国高考化学试题中创造性思维测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创造性思维是学生在解决复杂问题时的必备能力之一。高考试题作为测试学生能力的基本工具,能够体现课程育人目标,因此对高中化学学科创造性思维的研究可以从高考化学试题入手。结合当前国内外创造性思维及其测评的已有研究成果,尝试构建高考化学试题创造性思维研究框架,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我国1978年以来高考化学创造性思维相关试题进行横向与纵向比较,并从中发现其考查特点和发展趋势,为高考化学试题的命制和高中化学教学提供可行的建议。本研究分以下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研究背景,明确研究问题,说明研究意义;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对核心概念“创造”“创造性思维”“化学创造性思维”进行概念界定,对高考化学试题分析和创造性思维测评相关研究进行解读,为本研究试题分析框架的搭建奠定基础;第三部分为研究设计,阐述研究思路与过程,选择我国1978年以来的高考化学试题作为研究对象,并搭建创造性思维框架和试题分析框架;第四、五部分为实证分析,分别呈现创造性思维相关高考化学试题的考查特点和发展趋势;第六部分阐述本研究的结论与反思,并对创造性思维教学和相关高考化学试题的命制提出建议。研究结论主要有:(1)1978年以来平均每年创造性思维相关试题数量先下降后上升,其中产生创造性想法类和产生不同的想法类试题数量占比呈升高趋势,评估和改进想法类试题数量占比呈下降趋势。(2)考查产生创造性想法能力的试题数量占比最大,其次是考查评估和改进想法能力的试题,产生不同的想法类试题数量占比最小。(3)1978年以来试题难度先升高后降低最后趋于平稳,整体上试题难度呈上升趋势。(4)试题平均绝对难度由高到低依次为产生创造性想法类、评估和改进想法类、产生不同的想法类。(5)在创造性思维相关试题问题角度方面,设计实验探究方案和设计有机合成路线二者所占比重最大。(6)试题情境以实验探究情境、学术探索情境和生产环保情境为主。常考的必备知识有典型无机物的性质与转化、设计化学实验方案、系列有机物的性质及转化等。试题大部分考查探究与创新能力,小部分试题考查归纳与论证、分析与推测、理解与辨析能力。大部分试题考查学科核心素养的较高水平。在化学创造性思维教学方面,建议教师注重化学学科基础,培养学科关键能力;关注科技成果转化,精心创设真实情境;创新课堂设问方式,锻炼学生高阶思维。在创造性思维试题命制方面,建议通过创造性思维指标优化试题质量;综合考虑试题答案,优化评分标准;适度提高试题难度和开放性水平。
李嘉琪[9](2021)在《高中化学迷思概念探查及转变研究 ——以电化学基础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化学概念学习是化学教育研究的核心领域。在当前国际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我国充分借鉴国际先进改革成果,结合本国国情开始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的课程标准提倡开展素养为本的教学,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建构结构化的课程内容是其表现之一。只有形成正确的核心概念才能促进学科大概念的形成,如电化学核心概念的形成对氧化还原反应这一大概念的形成至关重要。开展迷思概念探查及转变的研究是促进学生科学概念形成的重要途径。本文围绕电化学基础核心概念教学,以高中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迷思概念探查的实证研究和迷思概念转变的教学实践研究。本文第一章为绪论部分,阐述了选题背景及缘由,界定了核心概念。对国内外已有文献进行综述,总结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及特征,发现国内有关电化学迷思概念的研究相对零散,工具稍显粗糙,且缺乏教学实践案例研究。本章细化梳理了研究目的,确定了问卷调查法、实践研究法等为主要研究方法。本文第二章为理论基础,简要阐述了认知发展、建构主义等理论及其对研究的启示。第三章为迷思概念现状的实证研究,阐述了样本选取及实证工具的编制过程。采用自编的三阶式探查问卷开展调查研究和个人访谈,并对结果进行细致分析。通过结果的统计与分析归纳了高频迷思概念,检验了不同层次、不同年级学生间迷思概念水平的差异,总结了迷思概念成因。提出了基于认识模型的新的概念转变策略,并提供了相应的教学设计案例。第四章为转变电化学迷思概念的教学实践研究。在实验班开展了基于认识模型策略的概念转变教学,在对照班进行教学内容完全相同的传统教学。授课后利用后测试题评价学生的概念转变情况,通过差异性检验分析后测成绩,发现两个班存在显着差异,说明基于认识模型开展迷思概念转变教学能有效促进学生科学概念的形成。第五章为结论与反思部分,梳理了各项研究的结论,反思了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本文是对电化学概念教学的完整连贯的闭环式研究,开发了新的电化学迷思概念探查工具,总结了学生头脑中普遍存在的电化学迷思概念,建构了认识模型指导下的概念转变教学模式与教学案例供一线教师参考。
梁哲溪[10](2021)在《基于超级画板的初中数学动点题的解题策略的研究》文中指出初中数学动点题作为大部分地区中考的压轴题,具有一定的难度,对于教师来说,动点题复杂、抽象,用传统方法讲解给学生占用太多不必要的课堂时间;对于学生来说,传统方法讲解动点题不够直观,学生无法直观感受动点的运动过程;这是目前应该解决的问题。超级画板作为国内自行研发的软件,在动点题的教学过程中有很好的优势,适合辅助动点题的课堂讲解。为验证超级画板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效果,本研究选择两所初中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分别对学校的计算机设备、教师的计算机素养以及学生对计算机辅助动点题的前后使用感受等方面进行了考察。论文的第一部分介绍了初中数学动点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在这部分提出了研究的问题,通过搜集和整理概括出了研究现状,最后介绍了本文工作及论文结构。论文的第二部分介绍了研究初中数学动点题解题策略的相关理论。其中,介绍了问题的类型及问题解决的一般步骤,还对此提出了一些问题解决策略。论文的第三、四部分,主要是对初中数学动点题进行了分类,并分别提出其相关的解题策略。其中对动点题分类的研究中,根据题目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并选取了近年来中考中的经典例题;在其相关解题策略的研究中,本文对每种题目类型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有其独有特点的解题策略。论文的第五部分,以超级画板为工具,将超级画板运用到初中数学动点题解题策略的教学实践中,根据不同的动点题类型,分别以典型中考题为例,详细介绍超级画板是如何运用到解题策略中的。最后,将研究做一个总结并反思,感受超级画板辅助初中动点题的可行性与期望。
二、以典型题为例 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以典型题为例 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素养与能力并重,稳定与创新同行——浅谈新高考背景下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情境及命题创设(论文提纲范文)
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
二、顺势构思,定向分析 |
三、考点回顾,有章可循 |
(4)基于高考试题情境分析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研究 ——以2010-2020年全国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 基础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 |
(二) 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 |
(三) 高考评价体系的构建 |
(四) 高考模式的改革 |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四、研究内容、方法和思路 |
(一) 研究内容 |
(二) 研究方法 |
(三)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 |
(一) 试题情境 |
(二) 全国卷 |
(三) 试题情境分析 |
(四) 教学策略 |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 情境学习理论 |
(二) 建构主义理论 |
(三) 教育评价理论 |
(四) 整合教学理论 |
第三章 高考试题情境的创设原则 |
一、情境材料的真实性原则 |
二、情境材料的应用性原则 |
三、情境材料的指向性原则 |
四、情境任务的目的性原则 |
五、情境任务的适应性原则 |
六、情境任务的综合性原则 |
第四章 高考地理试题情境分析框架的构建 |
一、“情境类型学”一级维度参数概述 |
(一) 辨别参数 |
(二) 内容参数 |
(三) 装扮参数 |
二、“情境类型学”二级维度参数重构 |
三、基于“情境类型学”的高考地理试题情境分析框架 |
第五章 基于情境分析框架的高考地理试题情境分析 |
一、辨别参数的分析 |
(一) 情境任务要求分析 |
(二) 情境任务的开放等级分析 |
(三) 情境材料培养的学生型面分析 |
(四) 情境材料范围分析 |
二、内容参数的分析 |
(一) 情境任务调动的知识范围分析 |
(二)情境任务考查的核心素养分析 |
三、装扮参数的分析 |
第六章 基于高考试题情境分析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 |
一、基于高考试题情境分析的地理课堂教学建议 |
(一) 创设问题情境,强调开放探究 |
(二) 注重知识联系,构建知识体系 |
(三) 加强图像教学,培养学科能力 |
(四) 落实学科素养,彰显育人价值 |
二、基于高考试题情境分析的地理试题命题角度建议 |
(一) 立足社会热点,讲好中国故事 |
(二) 倡导人地协调,培育生态文明 |
(三) 关注国家战略,开阔地理视野 |
(四) 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地理实践 |
研究结论与不足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考化学试题分析 ——以2016-2020年全国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思路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核心素养 |
2.2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
2.3 高考化学学科命题 |
2.3.1 命题指导思想 |
2.3.2 命题理论 |
2.4 高考化学试题 |
3 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全国卷化学试题分析 |
3.1 化学试题命制分析 |
3.1.1 全国卷化学试题的基本特点 |
3.1.2 全国卷化学试题分析 |
3.2 化学试题核心素养考查分析 |
3.2.1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
3.2.2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
3.2.3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
3.2.4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
3.2.5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
3.3 典型案例分析 |
4 强化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
4.1 增强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力 |
4.1.1 明确物质结构、融汇案例 |
4.1.2 综合分析、加强认识 |
4.2 培养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
4.2.1 打通知识体系,培养变化思维 |
4.2.2 正确理解变化与平衡的辩证关系 |
4.3 运用证据推理、构建模型认知 |
4.3.1 重组知识体系,建立模型认知 |
4.3.2 运用逻辑推理,创新学习方式 |
4.4 培养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
4.4.1 充分调查发现,开展实验探究 |
4.4.2 丰富学习资源,提供多样选择 |
4.5 严谨科学态度、增强社会责任 |
4.5.1 树立安全意识,严谨科学态度 |
4.5.2 关注化学热点,加强社会实践 |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反思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高中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教与学的现状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在高中数学的地位与作用 |
(二)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对数学核心素养提升的重要意义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意义 |
(一)教学意义 |
(二)学习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一、文献综述 |
(一)高中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研究现状 |
(二)高中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学生学习现状 |
(三)文献综述总结 |
二、理论基础 |
(一)SOLO分类评价理论 |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三) 《课标》 |
第三章 研究设计及方法 |
一、研究思路说明 |
二、研究对象的选取 |
三、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测试卷法 |
(四)访谈法 |
四、问卷的设计与说明 |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与说明 |
(二)测试卷的设计与说明 |
(三)教师访谈卷的设计与说明 |
第四章 数据整理与分析 |
一、学生测试卷的结果与分析 |
(一)比较法学习水平分析 |
(二)综合法学习水平分析 |
(三)分析法学习水平分析 |
(四)反证法学习水平分析 |
(五)放缩法学习水平分析 |
(六)换元法学习水平分析 |
(七)构造函数法学习水平分析 |
二、学生调查问卷的结果与分析 |
(一)数学情感 |
(二)学习习惯 |
(三)知识能力 |
(四)教学方面 |
三、教师访谈卷的结果与分析 |
第五章 高中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教与学的现状与归因 |
一、高中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学生学习的现状与归因 |
(一) “重习题证明轻方法研究”的观念较深 |
(二)整合知识能力不足 |
(三)不良学习习惯 |
二、高中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教师教学的现状与归因 |
(一)忽视知识的形成过程 |
(二)缺少数学思想的渗透 |
(三)教师对学生了解不充分,课堂吸引力不足 |
(四)疏忽方法的区分与知识点的衔接 |
第六章 高中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教与学现状的改进对策 |
一、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学生学习现状的改进对策 |
(一)改变学生观念,突出方法重要性 |
(二)提高整合知识能力,建构科学知识框架 |
(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
二、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教师教学现状的改进对策 |
(一)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 |
(二)教学与数学思想方法紧密结合 |
(三)充分了解学生,吸引学生学习兴趣 |
(四)明确教学目标,善于归纳总结 |
(五)布置分层作业 |
第七章 展望与不足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1: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调查问卷 |
附录2: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测试卷 |
附录3:教师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地理大概念“热力差异是地表差异的基础”及其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问题与研究目标 |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
五、论文结构与内容概要 |
六、拟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关于地理大概念的研究综述 |
一、大概念研究脉络及其内涵 |
二、地理教学中的大概念研究 |
第二节 基于大概念的单元教学研究 |
一、单元教学的内涵及组织逻辑 |
二、基于大概念的单元教学设计 |
第三节 地表差异内容的教学现状 |
一、高中地理课程中地表差异的主要内容 |
二、高中地理课程中地表差异的教学现状 |
第三章 “热力差异是地表差异的基础”大概念及其次级大概念的确定 |
第一节 大概念确定的逻辑理路 |
一、专家思维逻辑 |
二、学科知识逻辑 |
三、课程内容组织逻辑 |
第二节 大概念细化的缘由及结果 |
一、大概念细化的缘由 |
二、大概念细化的结果 |
第三节 次级大概念的学科理解及关系分析 |
一、次级大概念的学科理解 |
二、次级大概念的关系分析 |
第四章 “热力差异是地表差异的基础”大概念及次级大概念专家认同度调查 |
第一节 专家咨询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
一、专家咨询问卷的目的 |
二、专家咨询问卷的设计 |
三、专家咨询问卷的实施 |
第二节 专家咨询的结果与意见分析 |
一、分析方法 |
二、分析结果 |
第五章 “热力差异是地表差异的基础”作为地理大概念的解释力分析 |
第一节 地表热力差异的产生机理及表现形式 |
一、地表热力差异的概念理解及产生机理 |
二、地表热力差异的影响因素及表现形式 |
第二节 热力差异之于自然地理过程的解释力分析 |
一、热力差异是分析自然地理过程动力因素的起点 |
二、从热力差异出发可推测自然地理过程的演化趋势 |
三、以热力差异为起点认识自然地理过程的典型案例 |
第三节 热力差异之于自然地理景观差异的解释力分析 |
一、热力差异是认识自然地理景观差异性表现的起点 |
二、从热力差异出发可推测自然地理景观的演化趋势 |
三、以热力差异为起点认识自然地理景观的典型案例 |
第四节 对热力差异作用结果的分析需关注尺度和规模 |
一、关注尺度和规模的“尺度思想”蕴含怎样的育人价值 |
二、尺度大小的辨识是热力差异及其作用结果分析的前提 |
三、改变尺度大小是对热力差异及其作用结果分析的方法 |
第六章 基于“热力差异是地表差异的基础”大概念建构教学单元 |
第一节 基于大概念建构教学单元的一般逻辑路径 |
一、基于大概念建构教学单元的理论路径 |
二、基于大概念建构教学单元的操作路径 |
第二节 基于“热力差异是地表差异的基础”的教学单元建构案例 |
一、基于大概念建构“自然地理过程”教学单元 |
二、基于大概念建构“自然地理景观”教学单元 |
第七章 基于“热力差异是地表差异的基础”大概念开展单元教学设计 |
第一节 基于大概念开展单元教学设计的思路与环节 |
一、单元教学设计的一般思路与环节 |
二、基于大概念的单元教学设计思路 |
第二节 基于“热力差异是地表差异的基础”的单元教学设计案例 |
一、“大气运动”单元问题链的确定 |
二、“大气运动”单元教学设计过程 |
结论与展望 |
一、主要结论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着作情况 |
(8)1978年以来我国高考化学试题中创造性思维测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创新素养是关键的核心素养 |
1.1.2 化学创造性思维研究存在不足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创造 |
2.1.2 创造性思维 |
2.1.3 化学创造性思维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高考化学试题分析研究现状 |
2.2.2 创造性思维研究现状 |
2.3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3.1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
2.3.2 PISA2021创造性思维测评框架 |
2.3.3 绝对难度理论 |
2.3.4 政策文件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方法与过程 |
3.2 研究对象 |
3.2.1 研究试题年份的确定 |
3.2.2 分析单元的确定 |
3.3 研究工具 |
3.3.1 化学创造性思维框架 |
3.3.2 试题分析框架 |
3.3.3 试题分析框架在高考化学试题分析中的应用说明 |
3.3.4 分析工具的评分者信、效度检验 |
4 1978年以来我国高考化学试题中创造性思维考查特点 |
4.1 创造性思维相关试题总体情况分析 |
4.1.1 创造性思维相关试题数量统计 |
4.1.2 试题创造性思维及问题角度统计分析 |
4.1.3 试题情境统计分析 |
4.1.4 试题必备知识统计分析 |
4.1.5 试题关键能力统计分析 |
4.1.6 试题学科核心素养统计分析 |
4.1.7 试题绝对难度统计分析 |
4.2 产生不同的想法相关试题分析 |
4.2.1 相关试题情境、知识、能力、素养统计 |
4.2.2 相关试题绝对难度统计 |
4.2.3 产生不同的想法相关试题考查特点 |
4.3 产生创造性想法相关试题分析 |
4.3.1 相关试题情境、知识、能力、素养统计 |
4.3.2 相关试题绝对难度统计 |
4.3.3 产生创造性想法相关试题考查特点 |
4.4 评估和改进想法相关试题分析 |
4.4.1 相关试题情境、知识、能力、素养统计 |
4.4.2 相关试题绝对难度统计 |
4.4.3 评估和改进想法相关试题考查特点 |
5 1978年以来我国高考化学试题中创造性思维考查趋势 |
5.1 试题创造性思维及问题角度考查趋势 |
5.2 试题情境考查趋势 |
5.3 试题必备知识考查趋势 |
5.4 试题关键能力考查趋势 |
5.5 试题学科核心素养考查趋势 |
5.6 试题绝对难度变化趋势 |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1.1 创造性思维相关试题考查特点 |
6.1.2 创造性思维相关试题考查趋势 |
6.2 研究建议 |
6.2.1 高中化学教学建议 |
6.2.2 创造性思维试题命制建议 |
6.3 创新 |
6.4 不足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 |
附录1 1978年以来的高考化学试卷情况 |
附录2 1978年以来创造性思维相关试题情况 |
附录3 高中化学必备知识表 |
附录4 绝对难度分析框架 |
致谢 |
(9)高中化学迷思概念探查及转变研究 ——以电化学基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核心概念的界定与分析 |
1.2.1 迷思概念 |
1.2.2 电化学迷思概念 |
1.2.3 概念转变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文献述评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的内容、思路与方法 |
1.5.1 研究内容及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2. 理论基础 |
2.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
2.2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
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4 概念转变理论 |
3. 高中生电化学迷思概念现状的实证研究 |
3.1 实证对象的选取 |
3.1.1 学校 |
3.1.2 教师 |
3.1.3 学生 |
3.2 实证工具的编制 |
3.2.1 设计原则 |
3.2.2 访谈提纲的设计 |
3.2.3 电化学迷思概念探查问卷的编制 |
3.3 电化学迷思概念三阶式探查问卷施测 |
3.3.1 探查对象的选择 |
3.3.2 问卷的发放及回收情况统计 |
3.4 电化学迷思概念三阶式探查问卷结果统计与分析 |
3.4.1 三阶式探查问卷的评价标准及赋值方式 |
3.4.2 三阶式探查问卷的探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
3.5 学生个别访谈结果分析 |
3.6 电化学基础迷思概念汇总及成因分析 |
3.6.1 电化学基础迷思概念汇总 |
3.6.2 电化学基础迷思概念成因分析 |
3.7 电化学基础迷思概念转变的教学策略 |
3.7.1 认识模型策略 |
3.7.2 概念图策略 |
3.7.3 巩固练习策略 |
3.7.4 认知冲突策略 |
3.7.5 PDEODE策略 |
4 电化学基础迷思概念转变的教学实践研究 |
4.1 研究对象 |
4.2 准实验研究的变量 |
4.2.1 自变量及其操纵 |
4.2.2 因变量及其测量 |
4.2.3 无关变量的控制 |
4.3 研究假设 |
4.4 研究工具 |
4.5 前测分析 |
4.6 电化学基础迷思概念转变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
4.6.1 教学设计 |
4.6.2 教学实施 |
4.7 后测分析 |
4.8 研究结果与分析 |
5 结论与反思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访谈提纲 |
附录2 电化学基础迷思概念三阶式探查问卷 |
致谢 |
(10)基于超级画板的初中数学动点题的解题策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本文工作及论文结构 |
二、问题解决理论基础 |
(一)问题解决 |
(二)问题解决策略 |
三、初中数学动点题分类 |
(一)分类依据 |
(二)数量型动点题 |
(三)最值型动点题 |
(四)图形型动点题 |
四、初中数学动点题的解题策略 |
(一)数量型动点题的解题策略 |
(二)最值型动点题的解题策略 |
(三)图形型动点题的解题策略 |
五、基于超级画板的动点题教学实践 |
(一)超级画板 |
(二)动态测量几何量 |
(三)探索发现最值 |
(四)探究几何性质 |
(五)实践调查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 B 实践前的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 C 实践后学生的调查问卷 |
致谢 |
四、以典型题为例 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 [1]素养与能力并重,稳定与创新同行——浅谈新高考背景下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情境及命题创设[J]. 陈春梅. 教学考试, 2021(37)
- [2]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练习系统设计研究[D]. 张文文. 西南大学, 2021
- [3]2010-2019年沈阳市中考语文试题语法考点研究[D]. 王靖茹.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4]基于高考试题情境分析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研究 ——以2010-2020年全国卷为例[D]. 张琪.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5]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考化学试题分析 ——以2016-2020年全国卷为例[D]. 刘琦. 内蒙古民族大学, 2021(12)
- [6]高中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教与学的现状与对策[D]. 李木子.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8)
- [7]地理大概念“热力差异是地表差异的基础”及其教学研究[D]. 周春梅.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8]1978年以来我国高考化学试题中创造性思维测评研究[D]. 谢叶玲.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9]高中化学迷思概念探查及转变研究 ——以电化学基础为例[D]. 李嘉琪.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10]基于超级画板的初中数学动点题的解题策略的研究[D]. 梁哲溪.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