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水稻节本技术是提高效益的重要途径

推广水稻节本技术是提高效益的重要途径

一、推广水稻节本技术是提高效益的重要途径(论文文献综述)

文喜贤,乐丽红,刘凯丽,陈忠平,钟旭华,黄农荣,邓达孙,林益增[1](2022)在《水稻“三控”节本增效集成技术在江西的再创新与推广》文中研究指明水稻"三控"施肥技术是以控肥、控苗、控病虫(简称"三控")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新型施肥技术。引进江西后,在试验示范过程中常出现分蘖肥、穗粒肥施用时期与当地传统施肥习惯不一致的情况,造成除草效果不佳、生产成本提高及稻米品质难控制等一些问题。针对此情况,开展了其关键技术的研究攻关,再创新了适合江西推广应用的水稻"三控"节本增效技术。与传统施肥习惯相比,该技术可实现水稻增产408.0 kg/hm2、节省成本258.0元/hm2,最终节本增效1 287.0元/hm2。

胡香玉,钟旭华,林绿,胡学应,黄农荣,文喜贤,徐世宏,吕仲贤,梁开明,潘俊峰,刘彦卓,傅友强[2](2021)在《水稻“三控”施肥技术在南方稻区的推广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水稻"三控"施肥技术是一种高产高效施肥及配套技术体系,具有高产稳产、节本增收、安全环保、操作简便等特点,近10多年来在南方稻区得到广泛应用。总结分析该技术在南方稻区的应用效果和推广方法,可为其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汇总2008年以来广东、广西、江西、浙江、江苏、福建等省区公开发表的47篇水稻"三控"施肥技术的试验示范论文数据,综合分析其应用效果。【结果】与农民习惯栽培相比,水稻"三控"施肥技术的氮肥用量平均减少29.5 kg/hm2、减幅为16.0%,氮磷钾总施肥量平均减少11.6%;水稻产量平均提高626.3 kg/hm2、增幅为8.8%;氮肥偏生产力平均提高27.3%;无效分蘖数平均减少89.0万hm2、减幅为37.7%,成穗率提高9.7个百分点;纹枯病、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为害分别减少50.7%、28.6%和46.6%,倒伏大幅减轻;平均增收1 902.0元/hm2。从建立全国性技术推广协作网、整合资源发挥政策引导和激励作用、建立稳定的示范基地多措并举助推技术落地、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速技术推广等方面,总结了水稻"三控"施肥技术的推广经验和启示。【结论】水稻"三控"施肥技术能稳定实现水稻减肥增产增收,其推广经验和方法可供借鉴,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张康洁[3](2021)在《产业组织模式视角下稻农绿色生产行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实现连续增长,农业综合产能快速提升。与此同时,过度依赖化肥农药等化学品的生产方式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引起了严峻的农业环境和农产品安全问题。为破解资源环境约束、满足消费者的安全农产品需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绿色生产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农户作为农业生产的主体,引导其实施绿色生产行为,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受内外部因素的共同影响,当前农户绿色生产实施程度并不高。产业组织模式作为联结农户与产业组织间关系的利益分享方式,可通过引导、规制等多种途径对农户生产行为产生影响,有可能成为改善农业绿色生产的内在动力。农户如何做出产业组织模式选择决策?不同产业组织模式选择如何影响农户绿色生产行为?绿色生产如何进一步影响农户收入?深入开展上述问题的研究,可为推动我国农业绿色发展和保障农民持续增收提供有益借鉴。论文以稻农为研究对象,以湖北、安徽、黑龙江和吉林四省1487户调查数据和多案例资料为基础支撑,以稻农减肥减药的绿色生产行为为研究主题,将绿色生产行为界定为对商品有机肥、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病虫农害绿色防控技术和植保无人机施药技术的采纳行为,通过建立“产业组织模式选择—绿色生产行为—收入效应”系统分析框架,探究产业组织视角下稻农绿色生产行为机制及其对收入的影响。首先,采用Multinomial Logit模型探究稻农产业组织模式选择决策,并阐明紧密型产业组织模式的制度安排对绿色生产作用过程。其次,遵循“绿色生产技术—绿色生产行为”分析思路,运用Multivariate Probit模型探索产业组织模式对稻农采用不同绿色生产技术的作用程度及差异;基于多元处理效应和Ordered Logit模型,引入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进一步揭示产业组织模式对稻农绿色生产行为的作用机制。然后,采用内生转换回归(ESR)模型和OLS模型、无条件分位数回归(UQR)探究稻农进行绿色生产的收入效应,以及绿色生产采纳度对稻农收入的影响及其异质性。最后,从产业组织角度,采用案例分析,从实践层面剖析紧密型产业组织模式对稻农绿色生产的驱动成效和保障。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第一,为应对水稻生产资源与环境方面的挑战,绿色化、精准化和组织化成为水稻产业发展的未来趋势。第二,水稻种植面积、参加水稻技术培训次数、信息获取难易程度等交易特征和周围有水稻合作社、周围有稻米加工企业等市场环境是影响稻农选择紧密型产业组织模式的重要因素,且紧密型产业组织模式主要通过事前控制、过程控制和结果控制对稻农绿色生产发挥作用。第三,紧密型产业组织模式对稻农采纳不同绿色生产技术的影响存在内部差异性;紧密型产业组织模式既可以直接驱动稻农实施绿色生产,还可以通过强化绿色认知实现间接驱动,政府宣传对稻农绿色认知具有显着的正向调节作用。第四,实施绿色生产会促进稻农增收,在反事实假设下,实施绿色生产的稻农若未实施,其单位面积水稻收入要低9.2%;未实施绿色生产的稻农若实施,单位面积水稻收入要高107.7%;绿色生产采纳度对水稻收入具有显着促进作用,且对低收入稻农的增收效果优于高收入稻农;因此,实施绿色生产不仅能提高稻农收益,还有利于缓解稻农内部收入差距。第五,利益联结、生产过程控制以及外部资源整合是紧密型产业组织模式驱动水稻产业绿色发展的根本保障。据此,论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一是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引导稻农参与紧密型产业组织模式;二是创新产业组织模式,促进稻农实施绿色生产;三是多角度提升稻农绿色生产采纳度,全方位助推水稻收入稳步增长;四是破除产业组织与稻农的联结障碍,强化双方合作基础与制度保障。

彭晓宗[4](2021)在《东北单季稻区氮肥施用特征与减施潜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氮素对作物生长和提高产量具有重要作用,但我国水稻生产中氮肥施用强度高,氮肥利用率较低,这会增加氮损失从而产生环境隐患。东北单季稻区是我国优质稻米产区,虽然土壤肥力较高,区域施氮量较低,但由于寒地冷凉条件下土壤前期供肥能力差,肥料养分释放缓慢,同样存在肥料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利用恰当途径合理的进行氮肥减施,对于提高东北单季稻区水稻生产效率,降低环境风险,实现水稻可持续生产和区域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农户调查、培养试验和大田试验,明确东北单季稻区氮肥施用特征,研究区域间氮肥减施潜力和减施途径,形成东北单季稻区氮肥减施增效和精准施用技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东北单季稻区氮肥施用特征。通过种植户施肥生产情况调研显示,由南至北,东北单季稻区基肥氮投入比例逐渐降低,基肥施用时间逐渐提前。整体来看,东北单季稻区施氮强度由南至北呈现下降趋势。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稻区平均施氮量分别为243.7 kg·hm-2、162.8 kg·hm-2和142.8 kg·hm-2,平均经济产量分别为9485.7 kg·hm-2、8185.7 kg·hm-2和7629.4 kg·hm-2,平均作物需氮量分别为193.3 kg·hm-2、156.4 kg·hm-2和133.2 kg·hm-2,理论适宜施氮量分别为183.6~203.0kg·hm-2、148.6~164.2 kg·hm-2和126.5~139.9 kg·hm-2。辽宁稻区理论减氮潜力较高,吉林稻区理论施氮量与当前区域平均施氮量非常接近,黑龙江稻区还有部分理论减氮空间。(2)东北单季稻区土壤本底供氮能力。采集东北单季稻区12个典型水稻种植区的耕层土壤,通过土壤有机氮矿化培养和土壤微生物学分析,明确土壤本底对区域间施氮差异的贡献。结果显示:经过56 d的氮素矿化培养,东北单季稻区各点位土壤矿化速率均呈现由快到缓的趋势,试验终点时各点位土壤矿化氮总量在10.1~14.2 mg·kg-1之间,远低于初始矿化氮量。冗余分析显示,土壤碱解氮、C/N与氮矿化能力相关性显着。AOA是东北单季稻区土壤氨氧化过程的主导菌群,AOA与AOB之间存在抑制关系;nir K是东北单季稻区NO2-还原为NO的主导基因。各稻区间土壤矿化量和矿化潜势没有明显差异,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没有明显空间异质性。(3)东北南部稻区氮肥减施潜力。对辽宁稻区内典型生产区——辽河三角洲稻区的调研数据进行进一步统计分析,结合大田试验,研究缓释肥减量替代化肥对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和流失风险的影响。结果显示:辽河三角洲稻区当前施氮量均值为294.5 kg·hm-2,理论适宜施氮量为182~202 kg·hm-2,有30.5%~38.3%的理论减氮空间。各缓释肥减氮处理相较区域平均施氮量减氮28.7%~38.9%,能够维持水稻产量和作物吸氮量,保证了作物氮素供应,提高了5.7%~18.7%的氮肥回收率(NRE)、4.6~11.5 kg·kg-1氮肥农学效率(NAE)以及13.9~21.3 kg·kg-1的氮肥偏生产力(NPFP),维持了土壤地力,有效降低田面水中氮素含量以及氮素平均浓度,减少施肥次数,降低人工成本,每公顷可增收541.4~5816.6元,实现节本增效。(4)东北北部稻区氮肥减施潜力。通过大田定位试验,研究减氮条件下缓释肥和侧深施肥对东北北部寒地单季稻区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前寒地稻区氮肥施用量较低,减氮空间较小,在常规撒施方式直接减氮难以保证水稻生产。与常规化肥处理(NPK)相比,减氮15%的条件下,80%基肥侧深施缓释肥配合20%分蘖盛期追施尿素(DT)能有效维持水稻产量和作物吸氮量,保证了水稻中后期养分供给,提高了8.0%~15.6%的氮肥回收率(NRE)、1.6~4.5kg·kg-1氮肥农学效率(NAE)以及5.5~8.4 kg·kg-1的氮肥偏生产力(NPFP),有效控制水稻全生育期田面水TN和NH4+-N浓度,降低了田面水氮素峰值及高峰持续时间,减少了4.63%~21.25%水稻生育期NH3排放量和0.9%~5.92%的氨挥发氮肥损失率,提高了土壤TN和土壤Olsen-P含量,维持合理的氮素盈余量,每公顷能增收497.20~1235.58元,实现节本增效。综上,运用合理的肥料种类、施肥方法和氮肥运筹模式,在东北单季稻区可以实现理论适宜施氮量下的高产高效。

张洪程,胡雅杰,杨建昌,戴其根,霍中洋,许轲,魏海燕,高辉,郭保卫,邢志鹏,胡群[5](2021)在《中国特色水稻栽培学发展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水稻是我国最重要口粮作物,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我国水稻生产正面临由传统小规模生产向机械化、智能化、标准化和集约化的现代规模化生产方式转变,在此重要历史节点,回顾总结70年中国特色水稻栽培学发展历程与科技成就,对探索未来水稻栽培科技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70年来,我国水稻栽培科技界抓住水稻不同主产区大面积生产问题与关键技术瓶颈,深入开展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栽培措施等方面关系的研究,探索水稻生育调控、栽培优化决策和栽培管理等新途径与新方法,取得了一大批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重要栽培技术和理论,形成了一批重大栽培科技成果。笔者着重从叶龄模式栽培理论及技术、群体质量及其调控、精确定量栽培、轻简化栽培、机械化栽培、超高产栽培、优质栽培、绿色栽培、逆境栽培和区域化栽培等十个方面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水稻栽培取得的主要科技成就,并指出了未来中国水稻栽培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一是加强水稻绿色优质丰产协调规律与广适性栽培技术研究;二是加强多元专用稻优质栽培研究;三是加强水稻超高产提质协同规律及实用栽培研究;四是加强直播稻、再生稻稳定丰产优质机械化栽培研究;五是加强水稻智能化、无人化栽培研究。

徐北春[6](2020)在《农户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扩散及行为控制策略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同时,由于长期的高产导向,以高投入换取高产出成为绝大多数农户生产决策的逻辑起点。在这种决策逻辑下,农业资源过度开发,生产要素过度集约,生态环境问题凸显,农业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总体偏低,亟需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大力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玉米是全省第一大作物。玉米的生产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代表全省的农业生产方式。农户是玉米生产的具体实践者,是各种农业资源和农用物资的直接利用者,其是否采纳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是玉米生产方式能否转型的关键。受诸多因素影响,吉林省玉米清洁生产至今仍未大规模实现,亟需从农户这一基本生产单元出发,研究其采纳和扩散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的影响因素、行为规律和控制策略。本文以正在吉林省中西部地区推广使用的“可降解地膜水肥一体化技术”为例,从农户异质性视角,在准确界定相关概念、综合评价分析吉林省农业清洁生产水平基础上,提出加快推进吉林省农业清洁生产的必要性,并从采纳意愿—采纳行为—技术内部扩散—国际经验借鉴—生产行为控制5个环节构建核心研究框架。其中,采纳意愿—采纳行为—技术内部扩散部分重点分析农业清洁生产系统内部要素的影响与作用机理,国际经验借鉴部分重点从政策法规和管理措施视角分析农业清洁生产外部系统施加的影响与作用机制,行为控制策略部分重点从控制行为熵变化的视角分析农业清洁生产系统内部和外部熵变影响并提出针对性的控制策略。重点开展了如下研究工作:第一,系统梳理吉林省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的供给情况和应用现状,指出当前吉林省农业清洁生产单项技术供给较为充足,但集成技术供给整体不足,技术扩散中还存在农民参与程度低、基层技术力量薄弱、政策支持力度不足、成本分担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两个视角,综合评价分析吉林省农业清洁生产水平,结果显示当前吉林省农业清洁生产水平总体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粮食主产省中处于中下游位置,部分指标处于粮食主产区甚至全国倒数水平。这说明当前吉林省农业生产方式既不环保又不经济,质量效益已成为吉林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短板,加快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刻不容缓。第二,基于农户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意愿有效与非有效、理性与非理性的内在逻辑,在有效意愿、非有效意愿甄别和样本分析前提下,建立影响农户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意愿的多元有序选择模型(ologit)。结果显示:农户家庭决策者受教育程度、资金投入能力、土地性质、土地规模和灌溉水的易获性、农户能力、购买社会化服务情况、对过量使用农药化肥等非清洁生产行为的认知、对清洁生产技术使用成本收益的认知、农户风险态度和应对干旱的态度等变量,对农户采纳“可降解地膜覆盖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意愿有显着影响。农户总体采纳意愿强度不高,一般意愿远高于强烈意愿。农户异质性特征对清洁生产技术采纳的一般意愿和强烈意愿都存在程度不同的影响。第三,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农户异质性对农业清洁生产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进而分析一般意愿、强烈意愿与采纳行为的转化关系,以及农户农业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意愿—采纳行为影响因素的差异性。结果显示:农户家庭决策者受教育程度、资金投入能力、土地性质、灌溉水的易获性、农户能力、购买社会化服务情况、对清洁生产技术使用成本收益的认知和农户应对干旱的态度等变量,对农户采纳“可降解地膜覆盖水肥一体化技术”的行为有显着影响。农户对清洁生产技术采纳行为的实施是意愿强度不断累积的结果。“无意愿”农户、“一般意愿”农户和“强烈意愿”农户实际采纳的概率依次提升,具有“强烈意愿”的农户意愿—行为转化效率最高。农户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意愿和采纳行为的影响因素和形成机理存在差异性。第四,综合运用技术扩散理论、博弈论和系统工程理论,分析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由外及里扩散到农业农村并被早期采纳者采纳应用后,在农户内部的扩散机理、扩散效应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户内部的技术扩散更多追求互惠和利他,单纯的经济目的不明显。农户基于血缘、亲缘、地缘等社会网络构建的技术扩散渠道,受扩散环境、扩散主体和扩散中介的影响。农户内部技术扩散存在动力机制、传导机制和运行机制。动力机制主要来源于扩散主体动力、扩散受体动力和扩散环境动力。传导机制主要包括技术传导、效益转移和学习效应。运行机制需要技术供给过程、交流过程和采纳过程的协同作用。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存在空间效应、时间效应和时空交互效应。空间效应包括近邻效应、等级效应和集聚效应,时间效应包括扩散时间差和技术势能差。时空交互越紧密,越有利于农户内部技术扩散。第五,从农药化肥规制、水污染防治、环境保全型农业发展三个视角,梳理分析美国、丹麦、日本三个国家关于农业清洁生产的相关政策和控制措施。借鉴三国经验,提出我国亟需完善以法律法规为基础的农药化肥管理体系,完善以产品质量为核心的生产经营管理体系,完善统筹环保与农业生产的农药化肥施用体系;亟需建立健全农业生产水污染综合防治法律法规,以严格的监管政策和组合措施确保法律法规落到实处,同时要加强农业水污染技术创新,引导公众尤其是农民积极参与;亟需健全农业清洁生产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充分发挥社会团体功能和作用,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农业清洁生产。第六,基于系统工程理论,指出农业清洁生产系统是由包括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子系统、农作物生产管理子系统、农产品销售子系统和农业生产服务子系统4个子系统组成的内部系统,以及政策法规子系统、科技服务子系统、农资供给子系统和城镇发展子系统等4个子系统组成的外部系统共同构成。各子系统内要素间相互作用和内外子系统间相互作用同时存在,共同推动农业清洁生产系统不断演进。农业清洁生产系统具有开放性、非平衡性、非线性和随机涨落性4个特征,是典型的耗散结构系统。引入“行为熵”概念,结合前文研究结论,研判农业清洁生产系统行为熵类型及来源。针对熵流来源,从增加负熵流、降低正熵流视角,构建促进清洁生产技术采纳与扩散,推动农业清洁生产发展的农户行为控制策略。

沈雪[7](2020)在《水稻种植模式的经济与环境效应及其空间布局优化策略研究》文中指出转型时期,农业产业将迈入提质增效的发展阶段。水稻是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其生产发展对于确保粮食安全、稳定农村居民就业与增加农业收入意义重大。长期以来,依赖化肥、农药等化学农资品的密集投入,实现了水稻产量的大幅增长,保障了粮食总量供给与国家粮食安全。然而,受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支配,依赖要素投入驱动实现水稻产出增加已呈乏力态势。更令人担忧的是,要素的密集投入不仅引致水稻生产成本的增加、种植收益的较少,还加剧了生产效率的损失、资源的浪费与环境的污染。在此背景下,水稻生产需要满足稳定或增加粮食总供给以保障粮食安全,与提高要素利用效率以增加农户种植收益所表达的经济目标,也要满足降低水稻生产引致的环境损害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所表达的环境目标。从结构优化的视角出发,本研究试图明晰不同水稻种植模式的经济与环境表现及其差异性,并探索实现经济-环境双重目标水稻生产格局的有效策略。基于此,本研究遵循“模式优选—空间布局—引导策略”的基本思路,以回答三个关键的现实问题:“种什么?”“种在哪?”“谁来种?”,以及三个相应的科学问题:(1)我国当前推行的主要水稻种植模式的经济与环境效应差异性特征如何?(2)实现经济-环境双重目标的水稻种植模式空间布局优化的重点与方向如何?(3)农户水稻种植模式选择决策的内在机理是什么?为回答上述关键现实与科学问题,本研究分析了实现整个水稻生产系统经济-环境双重目标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根据上述研究问题与目标,本研究利用经济学、管理学与生态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结合农户微观调研数据和宏观统计数据,展开了较为细致且严谨的实证分析。据此,本研究得到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水稻种植模式选择的经济与环境效应分析表明:单季稻、再生稻、双季稻三种水稻种植模式在经济与环境效应两个维度各有侧重。具体而言,单季稻种植模式在减少单位面积水稻温室气体排放量方面优势显着;再生稻种植模式则在增加单位面积水稻净利润与减少单位产量水稻温室排放量方面具有显着优势;双季稻种植模式虽然在增加水稻产量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但也导致单位面积与单位产量水稻温室气体排放量激增。三种水稻种植模式的上述差异性为通过水稻种植模式的结构优化,实现水稻生产经济-环境双重目标的生产格局提供了契机。第二,水稻生产布局的变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发现:(1)时间视域下,1978~2018年间我国水稻播种面积总体呈现下降态势;空间视域下,水稻生产布局总体呈现“南减北增”、“向中靠拢”的变动特征;(2)气候、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要素是影响水稻生产布局的关键因素,且我国水稻种植的生产布局存在显着的空间外溢效应。第三,经济-环境双重目标的水稻种植模式空间布局优化结果显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实现水稻总产量的稳定、种植收益的增加与温室气体减排的目标,基于识别的关键影响因素构建约束条件,以单季稻、再生稻、双季稻三种水稻种植模式为优化对象,我国水稻生产区域的现有空间布局需要进行不同程度的优化调整。具体来说,东北单季稻稻作区与华北单季稻稻作区保持现有的水稻生产空间格局基本不变;西南稻作区的水稻生产规模有所下降,但仍以单季稻种植模式为主;华中双季稻稻作区与华南双季稻稻作区将从单、双季稻种植模式为主的格局向再生稻种植模式为主的格局转变。第四,从土地、劳动力和服务要素匹配视角出发,探究农户水稻种植模式选择决策的结果表明:(1)土地转入对农户双季稻种植模式选择决策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表明双季稻种植模式对经营规模的依赖性更强。进一步地,通过异质性分析发现,土地转入扩大经营规模并不必然获得规模经济,分散化的土地转入会抑制规模经济的实现。而通过土地整合实现地块经营规模扩张,转入土地的农户选择再生稻与双季稻种植模式的概率均将显着增加。(2)非农兼业的农户更倾向于选择单季稻种植模式。这表明,在劳动要素市场开放的条件下,具备非农就业能力的农户将更多的家庭劳动配置于非农部门,从而选择劳动投入较少的水稻种植模式。基于劳动力选择性流动的异质性分析发现,在家庭代际分工半耕半工的生计模式下,农户更倾向于选择再生稻种植模式。(3)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农户单季稻种植模式与双季稻种植模式选择决策均具有显着的负向影响,但却显着提升了农户选择再生稻种植模式的概率。这说明,农业社会化服务有助于改善生产绩效,诱导农户选择要素投入相对密集、生产环节更为复杂的水稻种植模式。但分工受限于交易成本,过多的生产环节可能导致交易成本激增,因而农业社会化服务并不必然促使农户选择双季稻种植模式。基于地形特征的异质性分析发现,在平原地区,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农户再生稻种植模式与双季稻种植模式选择决策的影响显着为正;在非平原地区,农业社会化服务则显着抑制了农户双季稻种植模式选择决策。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研究认为:(1)兼顾经济-环境效应的水稻种植模式选择,应重视三种水稻种植模式的结构调整与组合创新;(2)发挥区域间水稻生产布局的联系互动效应,水稻种植模式优化调整应重视消除区域之间的市场分割与贸易壁垒,增强区域间的要素流动;(3)重视水稻种植模式的空间布局与规划,发挥各区域的比较优势,优化全国水稻种植模式生产布局;(4)促进土地、劳动力与服务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与相互匹配,引导农户调整水稻种植模式。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1)将经济与环境效应纳入整合的分析框架,为水稻种植模式的优选与空间布局优化提供了新思路;(2)纳入再生稻种植模式,突破了以往普遍考虑单季稻与双季稻两类传统种植模式的局限性,增强了研究对象的完备性;(3)研究充分考虑了土地连片流转、地块整合所表达的地块规模经济,以及家庭代际分工半耕半工生计模式的影响效应,拓展了有关要素流动对农户水稻种植模式选择决策影响的研究。

黄炎忠,罗小锋,唐林,杜三峡[8](2020)在《绿色防控技术的节本增收效应——基于长江流域水稻种植户的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绿色防控技术节本增收效益的核算,对于理解农户绿色防控技术采纳行为动机、推广应用绿色防控技术以及制定国家政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然而,现有研究中绿色防控技术的节本增收作用机理并未得到揭示,导致在推广应用绿色防控技术到底有没有给农户带来真正效益的问题上,很多学者存在观点分歧和困惑。本文基于长江流域湖北、江西和浙江3省822份水稻种植户微观调研数据,运用内生转换模型探讨了绿色防控技术的节本增收效应及作用路径。研究发现:①绿色防控技术总体实现了稻农的节本增收目标,但对于成本收益的改善幅度并不大。采纳绿色防控技术后,稻农能节约病虫害防治成本1.52%~9.52%,仅能提升农产品收入1.35%~2.84%,且生物防治技术的采纳带来了病虫害防治成本的上升。②绿色防控技术采纳对大规模农户的成本节约作用强度要大于小农户,且仅能实现大规模农户的农产品增收效应,对小农户农产品收入的改善并不明显。③生物防治与理化诱控技术的节本增收效应存在差异,目前理化诱控技术的节本增收效应要明显优于生物防治技术。此外,稻农采纳生物防治技术后通过增加施药剂量的路径增加了病虫害防治成本,通过增加稻谷产量的路径增加了农产品收入。稻农采纳理化诱控技术后通过减少施药剂量和施药次数的路径降低了病虫害防治成本,通过提升稻谷价格的路径增加了农产品收入。因此,在加快绿色防控技术推广与应用的同时,要降低生物农药的生产成本,加快绿色农产品市场建设。要引导小农户实现绿色防控技术采纳,客观把握绿色防控技术属性特征,克服绿色防控技术弊端,因地制宜地构建适用的绿色防控技术体系。

彭荣君,李振宇[9](2020)在《黑龙江省七星农场农业绿色发展的实践探索》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同时资源环境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农业的绿色发展将成为必然的选择。本文阐述了黑龙江省七星农场农业绿色发展的优势、措施、经验及取得的效益,并为下一步发展提出几点想法。

沈璐璐[10](2020)在《新疆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响应研究》文中指出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探索,特别是绿色农业的发展,已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但从过去几十年现代农业为国家工业化、城市化作出的巨大贡献来看,这些成就的取得相当一部分主要还是依靠简单农业劳作、有限资源的过度开采、化肥农药等物品的过量使用,这使得农业资源利用率低下、农业生产环境污染严重以及农产品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难以保证。为解决该类问题,新疆各地区开始在农业生产实践中推广并应用一系列环境友好型的绿色农业技术,其不仅可以提高土壤质量,改善生态环境,还能够提高农业生产力,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优化农产品农药残留和重金属超标等一系列问题。但是目前很多农户对采纳绿色农业技术的行为动机不够强烈,如何突破既有限定,提高农户对绿色农业技术的采纳行为,又使其能够认可、接受并做出相应农业绿色发展所做出的行为转变,切实将绿色农业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实践当中去,这对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文以绿色农业技术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响应的基础上,构建了“行为动机-行为决策-行为响应”的分析框架,逐步展开研究。首先,探究影响农户采纳绿色农业技术的行为动机、影响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决策及农户为响应绿色农业发展作出的行为转变的重要因素,为后续变量选取提供理论依据。其次,利用新疆地区779户农户的实证调研数据,在梳理回顾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决策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结合农户自身的禀赋特征,以及农户对技术采纳行为的易用感知、有用感知和友好感知确定最终的解释变量,运用技术接受理论和实证分析方法对农户采纳绿色农业技术的行为决策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讨。最后,通过建立基于解构式计划行为理论(DTPB)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农户采纳绿色农业技术行为响应机制理论,并以农户个体禀赋为调节变量进行多群组SEM分析,为分群体制定绿色农业技术推广策略提供对策建议。主要研究结论概括如下:(1)通过分析新疆地区农户对不同种类的绿色农业技术的采纳情况发现,在所有技术中,节水灌溉技术、秸秆还田技术和保护性耕作技术这三类绿色农业技术的占比最高;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抗病虫良种技术、机械节药技术三类技术次之;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缓控释肥技术相对较低。(2)通过对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决策的影响因素分析可得,个体禀赋、感知易用、感知有用和感知友好因素均显着影响农户采纳绿色农业技术的行为决策。在农户个体禀赋中,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和种植规模变量分别在不同程度上显着正向影响农户采纳绿色农业技术的行为决策,而有无兼业变量则显着负向影响农户对绿色农业技术的采纳行为;在感知易用、感知有用和感知友好因素中,技术易用程度感知、技术获取途径感知、经济效益感知和农户对技术风险的感知对农户的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具有显着正向影响,而农户对成本的感知则对其绿色技术采纳行为具有显着负向影响。(3)通过构建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模型,分析农户采纳绿色农业技术的响应行为发现,在整体路径效果分析中,感知易用、感知有用、感知友好、使用态度、同伴影响、他人影响、主观规范、自我效能、便利条件、感知行为控制、行为决策等因素对行为响应均存在显着正向影响。根据结构方程标准化路径系数可知,感知易用对技术使用态度的影响作用高于感知有用;外界因素对农户采用绿色农业技术的影响作用高于同伴影响;自我效能、便利条件对农户采用绿色农业技术的感知行为控制存在显着的正向影响。(4)通过对农户采纳绿色农业技术的行为决策和行为响应的路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使用态度、主观规范对农户采用绿色农业技术的行为决策、行为响应存在显着正向影响,且对行为决策的作用均高于行为响应;而感知行为控制对农户采用绿色农业技术的行为决策、行为响应存在显着正向影响,且对行为决策的作用低于行为响应。(5)通过利用南北疆、种植规模、文化程度、年龄、性别和收入水平等控制变量对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响应的驱动路径进行群组比较分析发现,在整体路径比较当中,南北疆的地域差异农户对于采纳绿色农业技术的行为响应没有显着差异。文化程度和性别差异在主观规范、同伴影响对行为响应的路径比较中存在显着差异,文化程度低的群体比文化程度高的群体的影响更显着,女性群体比男性群体的影响更显着;年龄和性别差异在感知行为控制、感知友好对行为响应的路径比较中存在显着差异。其中,在感知行为控制对行为响应的路径比较中,年龄低的群体比年龄高的群体影响更显着;在感知友好对行为响应的路径比较中,年龄高的群体比年龄低的群体的影响更显着,男性群体比女性群体的影响更显着。收入水平差异在感知行为控制、感知友好、便利条件对行为响应的路径比较中存在显着差异。其中,在感知行为控制、便利条件对行为响应的路径比较中,收入低的群体比收入高的群体的影响更显着;而在感知友好对行为响应的路径比较中,收入高的群体则比收入低的群体的影响更显着。此外,在大、中、小三种种植规模差异下,感知行为控制、感知有用、感知友好、自我效能和便利条件对行为响应的路径比较中存在显着差异。其中,在感知行为控制、感知有用、便利条件对行为响应的路径比较中,小规模种植群体比中规模、大规模种植群体的影响更显着;在感知友好、自我效能对行为响应的路径比较中,大规模种植群体比中规模、小规模种植群体的影响更显着。本文可能存在的创新性存在以下方面:国内对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的研究方兴未艾,对农户采纳绿色农业技术的行为响应及驱动路径的研究更是屈指可数。目前农经界的专家和学者多采用TAM理论模型对某一单一技术进行研究,尚未从绿色农业技术群体的采纳情况横向探讨某地区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并且技术接受理论模型(TAM)存在一定的限制,该模型没有充分考虑到外部环境因素对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的约束和影响。解构式计划行为理论(DTPB)可以很好地弥补在这方面限制,并且该理论已经在消费者行为研究领域被证实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解释力。因此,将解构式计划行为理论应用于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响应中是一次有意义的探索与尝试。鉴于此,本文根据绿色农业技术的特点和采纳情况,利用DTPB模型修正并构建了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响应模型,在模型中加入了感知友好、同伴影响、外界影响、使用态度、行为决策、行为响应等合理变量,以增强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的解释力。通过实证研究,也证实了修正后的模型对农户的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具有出色的解释力。此外,为进一步探究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响应模型在不同样本间的适用性,本文选用农户个体禀赋,即南北疆、种植规模、文化程度、年龄、性别和收入水平等因素作为调节变量,对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响应的整体路径进行多群组SEM分析。研究也证实了不同群组间在存在显着差异,这也为后续针对不同群体下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的深入研究或对比分析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推广水稻节本技术是提高效益的重要途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推广水稻节本技术是提高效益的重要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1)水稻“三控”节本增效集成技术在江西的再创新与推广(论文提纲范文)

1“三控”施肥技术引进江西后面临的问题
    1.1除草与施肥时期与当地施肥习惯不统一
    1.2双季稻茬口紧张对技术有新要求
2“三控”施肥技术的再创新与集成
    2.1大田杂草防除
    2.2优化氮肥施用
    2.3优质稻一般不施粒肥
3“三控”节本增效技术的试验示范
    3.1示范情况
    3.2示范效果
        3.2.1对水稻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3.2.2对茎蘖成穗率的影响
        3.2.3对水稻抗倒性的影响
        3.2.4对水稻病虫害发生的影响
4结论与讨论

(2)水稻“三控”施肥技术在南方稻区的推广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肥料用量显着减少
    2.2 水稻产量与氮肥利用率显着提高
    2.3 无效分蘖减少,成穗率提高
    2.4 病虫害减轻,抗倒性增强
    2.5 节本增收效果明显
3 讨论
    3.1 水稻“三控”施肥技术的优越性
    3.2 水稻“三控”施肥技术的推广方法
        3.2.1 建立技术示范推广协作网
        3.2.2 发挥政策引导和激励作用
        3.2.3 建立稳定示范基地,多措并举助推技术落地
        3.2.4 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
4 启示与展望
    4.1 启示
        4.1.1 推广技术必须先进实用
        4.1.2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并勇于担当作为
        4.1.3 推广方法得当,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
    4.2 展望

(3)产业组织模式视角下稻农绿色生产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农业绿色发展是适应生产端和消费端变化的客观要求
        1.1.2 农业绿色发展是实现节本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持久动力
        1.1.3 国家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农业绿色发展
        1.1.4 合理的产业组织模式是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手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绿色生产行为研究
        1.3.2 产业组织模式与绿色生产行为
        1.3.3 绿色生产行为、产业组织模式与收入
        1.3.4 文献述评
    1.4 研究思路、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5 数据来源与样本情况
        1.5.1 数据来源
        1.5.2 样本情况
    1.6 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概念界定
        2.1.1 稻农
        2.1.2 产业组织模式
        2.1.3 绿色生产技术
        2.1.4 绿色生产行为
    2.2 理论基础
        2.2.1 农户行为理论
        2.2.2 产业组织理论
        2.2.3 农业技术扩散理论
        2.2.4 农业绿色发展理论
    2.3 分析框架
        2.3.1 产业组织视角下稻农绿色生产行为解构的总体逻辑
        2.3.2 产业组织视角下稻农绿色生产行为的解构过程
        2.3.3 产业组织视角下稻农绿色生产行为研究框架的建构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稻产业发展现状、面临的挑战及新趋势
    3.1 水稻产业发展现状
        3.1.1 种植情况
        3.1.2 化肥农药投入情况
        3.1.3 成本收益情况
        3.1.4 产业组织发展情况
    3.2 水稻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3.2.1 水稻生产的资源与环境约束日益凸显
        3.2.2 新型技术推广服务能力有限,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率较低
        3.2.3 产业组织发展良莠不齐,农户组织化参与度较低
        3.2.4 受粮价“天花板”和成本“地板”双重挤压,农户增收乏力
    3.3 水稻产业发展的新趋势
        3.3.1 绿色化
        3.3.2 精准化
        3.3.3 组织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稻农产业组织模式选择及其制度安排
    4.1 稻农产业组织模式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
        4.1.1 理论分析框架与研究假设
        4.1.2 变量选择及描述性统计
        4.1.3 研究方法
        4.1.4 实证结果与分析
        4.1.5 稳健性检验
        4.1.6 结论与启示
    4.2 紧密型产业组织模式的制度安排分析
        4.2.1 事前控制
        4.2.2 过程控制
        4.2.3 结果控制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产业组织模式对稻农绿色生产行为的作用机制
    5.1 产业组织模式对不同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的影响
        5.1.1 理论分析框架
        5.1.2 研究假设的提出
        5.1.3 变量定义及描述性统计
        5.1.4 模型构建
        5.1.5 实证分析
    5.2 产业组织模式对稻农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
        5.2.1 理论分析框架
        5.2.2 研究假设的提出
        5.2.3 变量定义及描述性统计
        5.2.4 研究方法
        5.2.5 实证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绿色生产行为的收入效应分析
    6.1 理论分析框架与研究假设的提出
    6.2 变量定义及描述性统计
    6.3 研究方法
        6.3.1 内生转换回归模型
        6.3.2 OLS回归模型
        6.3.3 无条件分位数回归
    6.4 结果及分析
        6.4.1 稻农绿色生产行为的收入效应
        6.4.2 绿色生产对稻农收入影响的异质性分析
        6.4.3 稳健性检验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产业组织模式对绿色生产的驱动机制:基于案例分析
    7.1 探讨的关键问题
    7.2 研究方法与案例选择
        7.2.1 研究方法与资料收集
        7.2.2 案例选择的依据
    7.3 案例概况与分析
        7.3.1 案例概况
        7.3.2 案例分析:紧密型产业组织模式驱动成效
    7.4 紧密型产业组织模式驱动成效的保障
        7.4.1 注重与稻农的利益联结
        7.4.2 注重对稻农生产过程的控制
        7.4.3 注重整合外部资源强化产业组织模式稳定性
    7.5 基于多案例分析的实证研究结果再检视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政策启示
        8.2.1 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引导稻农参与紧密型产业组织模式
        8.2.2 创新产业组织模式,促进稻农实施绿色生产
        8.2.3 多角度提升稻农绿色生产采纳度,全方位助推水稻收入稳步增长
        8.2.4 破除产业组织与稻农的联结障碍,强化双方合作基础与制度保障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水稻种植户绿色生产与产业组织调查问卷
致谢
作者简历

(4)东北单季稻区氮肥施用特征与减施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我国农田氮肥施用现状
        1.2.2 稻田系统氮素损失途径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1.2.3 土壤氮转化的微生物机制
        1.2.4 氮肥用量推荐方法与氮素管理指标
        1.2.5 减少氮肥损失的途径
        1.2.6 东北单季稻区生产背景与种植区划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东北单季稻区氮肥施用特征和减氮潜力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区域施肥产量调查
        2.1.2 数据处理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东北单季稻区基本耕作情况
        2.2.2 东北单季稻区养分施用现状
        2.2.3 东北单季稻区施氮强度和产量空间分布特征
        2.2.4 东北单季稻区施肥管理差异
        2.2.5 东北单季稻区水稻需氮量
        2.2.6 东北单季稻区氮肥生产效率评价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东北单季稻区土壤本底供氮能力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点概况与试验设计
        3.1.2 样品采集与测定
        3.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初始矿质氮空间分布特征
        3.2.2 土壤氮矿化量和矿化特性拟合
        3.2.3 土壤氮素矿化能力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3.2.4 土壤微生物群落α多样性特征
        3.2.5 土壤微生物群落β多样性特征
        3.2.6 土壤AOA和AOB丰度空间分布特征
        3.2.7 土壤nirS和nirK基因空间分布特征
        3.2.8 土壤氮转化微生物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东北南部稻区氮肥减施潜力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区域施肥产量调查
        4.1.2 田间试验设计
        4.1.3 样品采集与测定
        4.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辽河三角洲稻区施氮现状
        4.2.2 辽河三角洲稻区水稻需氮量
        4.2.3 减氮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4.2.4 减氮对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4.2.5 减氮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4.2.6 减氮对田面水中氮素的影响
        4.2.7 辽河三角洲稻区缓释肥减氮的经济效益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东北北部稻区氮肥减施潜力研究
    5.1 寒地稻区缓释肥施用下的氮肥减施潜力研究
        5.1.1 材料与方法
        5.1.2 结果与分析
        5.1.3 讨论
    5.2 寒地稻区侧深施肥条件下的氮肥减施潜力研究
        5.2.1 材料与方法
        5.2.2 结果与分析
        5.2.3 讨论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6.3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中国特色水稻栽培学发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水稻栽培科技70年发展回顾
    1.1 第一阶段(20世纪50—60年代)
    1.2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
    1.3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
    1.4 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
    1.5 第五阶段(21世纪以来)
2 改革开放以来水稻栽培领域取得的若干科技成就
    2.1 水稻叶龄模式栽培理论及技术
    2.2 水稻群体质量及其调控
    2.3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
    2.4 水稻轻简化栽培
        2.4.1 少免耕栽培与抛秧
        2.4.2 直播栽培
        2.4.3 再生稻栽培
    2.5 水稻机械化栽培
    2.6 水稻超高产栽培
    2.7 水稻优质栽培
    2.8 水稻绿色栽培
    2.9 水稻逆境栽培
        2.9.1 温度胁迫
        2.9.2 水分胁迫
        2.9.3 O3胁迫
        2.9.4 盐分胁迫
    2.1 0 水稻区域化栽培
        2.1 0. 1 东北寒地粳稻栽培
        2.1 0. 2 长三角地区粳稻栽培
        2.1 0. 3 南方双季稻栽培
        2.1 0. 4 西南高湿寡照稻区杂交稻栽培
3 未来水稻栽培领域的创新方向
    3.1 绿色优质丰产协调规律与广适性栽培
    3.2 多元专用稻优质栽培
    3.3 超高产提质协同规律及实用栽培
    3.4 直播稻、再生稻稳定丰产优质机械化栽培
    3.5 智能化、无人化栽培

(6)农户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扩散及行为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评述
        1.3.1 农业清洁生产文献综述
        1.3.2 农业技术采纳文献综述
        1.3.3 农业技术扩散文献综述
        1.3.4 农户行为控制文献综述
        1.3.5 相关文献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与内容框架
        1.4.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研究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清洁生产
        2.1.2 农业清洁生产
        2.1.3 农业技术扩散
        2.1.4 农户异质性
    2.2 范围与对象界定
        2.2.1 研究范围
        2.2.2 研究对象
    2.3 相关理论基础
        2.3.1 农户行为理论
        2.3.2 技术扩散理论
        2.3.3 信息扩散理论
        2.3.4 社会网络理论
        2.3.5 系统工程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吉林省农业清洁生产水平评价与分析
    3.1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供给与应用现状
        3.1.1 单项技术供给较为充足
        3.1.2 集成技术供给整体不足
        3.1.3 清洁生产技术应用现状
    3.2 基于生态效益的吉林省农业清洁生产水平评价
        3.2.1 吉林省农业生态效益水平纵向演变
        3.2.2 吉林省农业生态效益水平横向对比
        3.2.3 吉林省农业生态效益水平分析
    3.3 基于经济效益的吉林省农业清洁生产水平评价
        3.3.1 吉林省农业经济效益水平纵向演变
        3.3.2 吉林省农业经济效益水平横向对比
        3.3.3 吉林省农业经济效益水平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农户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意愿的影响分析
    4.1 研究假说与模型设定
        4.1.1 研究假说
        4.1.2 模型设定
        4.1.3 变量解释与赋值
    4.2 数据来源与样本分析
        4.2.1 数据来源
        4.2.2 样本分析
    4.3 实证结果与检验
        4.3.1 模型结果分析与讨论
        4.3.2 内生性讨论和稳健性检验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农户清洁生产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分析
    5.1 研究假说与模型设定
        5.1.1 研究假说
        5.1.2 模型设定
    5.2 数据来源与样本分析
        5.2.1 数据来源
        5.2.2 样本分析
    5.3 实证结果与检验
        5.3.1 模型结果与分析
        5.3.2 内生性讨论和稳健性检验
    5.4 关于采纳意愿与行为的讨论
        5.4.1 意愿强度与行为转化
        5.4.2 意愿和行为影响因素差异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农户内部清洁生产技术扩散机制与效应分析
    6.1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要素分析
        6.1.1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主体
        6.1.2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受体
        6.1.3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渠道及其变动性
    6.2 基于社会网络的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机制
        6.2.1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的动力机制
        6.2.2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的传导机制
        6.2.3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的运行机制
    6.3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的时空效应分析
        6.3.1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的空间效应
        6.3.2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的时间效应
        6.3.3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的时空交互效应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清洁生产视角的农户行为控制经验借鉴
    7.1 美国农药化肥规制经验及启示
        7.1.1 美国农药管理政策及规制措施
        7.1.2 美国化肥管理政策及规制措施
        7.1.3 美国经验及启示
    7.2 丹麦农业生产水污染防治经验及启示
        7.2.1 丹麦农业生产水污染防治政策及措施
        7.2.2 丹麦经验及启示
    7.3 日本发展环境保全型农业的经验及启示
        7.3.1 日本发展环境保全型农业的政策和措施
        7.3.2 日本经验及启示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基于清洁生产视角的农户行为控制策略
    8.1 农业清洁生产系统解析
    8.2 农业清洁生产系统的耗散结构特征判定
        8.2.1 农业清洁生产系统的开放性
        8.2.2 农业清洁生产系统的非平衡性
        8.2.3 农业清洁生产系统的非线性
        8.2.4 农业清洁生产系统的随机涨落性
    8.3 基于熵变模型的农户行为控制策略分析
        8.3.1 农户清洁生产行为熵变模型构建
        8.3.2 农业清洁生产系统行为熵的类型
        8.3.3 农业清洁生产内部系统行为熵控制策略
        8.3.4 农业清洁生产外部系统行为熵控制策略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主要创新点
    9.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农户调查问卷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水稻种植模式的经济与环境效应及其空间布局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3.1 研究方法
        1.3.2 数据来源
    1.4 技术路线图与论文结构安排
        1.4.1 技术路线
        1.4.2 论文结构安排
    1.5 可能的创新
第2章 核心概念界定与文献回顾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水稻种植模式
        2.1.2 经济效应
        2.1.3 环境效应
        2.1.4 作物空间布局
    2.2 文献回顾
        2.2.1 作物种植模式的经济与环境效应研究
        2.2.2 作物种植模式的空间布局研究
        2.2.3 农户作物种植模式选择行为研究
        2.2.4 文献述评
第3章 理论分析框架
    3.1 总体分析框架
    3.2 水稻种植模式选择的经济与环境效应理论分析
        3.2.1 水稻种植模式选择的经济效应
        3.2.2 水稻种植模式选择的环境效应
    3.3 水稻种植模式空间布局优化的理论分析
    3.4 农户水稻种植模式选择决策的理论分析
        3.4.1 土地规模经营与农户水稻种植模式选择
        3.4.2 劳动力非农转移与农户水稻种植模式选择
        3.4.3 农业社会化服务与农户水稻种植模式选择
第4章 水稻种植模式选择的经济效应分析
    4.1 三种水稻种植模式的成本-收益统计分析
    4.2 水稻种植模式选择的经济效应实证分析
        4.2.1 模型设置
        4.2.2 变量选择与说明
        4.2.3 变量描述性统计
    4.3 模型结果分析与讨论
        4.3.1 基准回归:基于OLS模型估计结果的分析
        4.3.2 内生性问题讨论:基于METE模型估计结果的分析
        4.3.3 稳健性检验:基于MESR模型估计结果的分析
        4.3.4 异质性分析:基于分位数回归结果的分析
    4.4 进一步讨论:基于生产成本分解的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水稻种植模式选择的环境效应分析
    5.1 三种水稻种植模式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
        5.1.1 研究方法:生命周期评价法
        5.1.2 水稻全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量核算
        5.1.3 水稻全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量核算结果分析
    5.2 水稻种植模式选择对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影响效应实证分析
        5.2.1 模型设置
        5.2.2 变量选择与说明
        5.2.3 模型结果分析与讨论
        5.2.4 稳健性检验
        5.2.5 异异质性分析:基于分位数回归结果的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水稻种植模式的空间布局优化分析
    6.1 中国水稻生产布局变动的特征分析
        6.1.1 水稻播种面积的变动
        6.1.2 特征性事实描述
    6.2 中国水稻生产布局变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6.2.1 变量选择与模型构建
        6.2.2 模型结果分析与讨论
    6.3 中国水稻种植模式空间布局优化的实证分析
        6.3.1 空间布局的目标与基本思路
        6.3.2 模型构建
        6.3.3 参数确定
        6.3.4 空间布局优化的结果与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农户水稻种植模式选择决策与引导策略分析
    7.1 研究方法与变量选择
        7.1.1 研究方法
        7.1.2 变量选择与说明
        7.1.3 核心变量描述性统计
    7.2 土地转入、非农就业、农业社会化服务与农户水稻种植模式选择决策
        7.2.1 基准回归:基于MNLS模型估计结果的分析
        7.2.2 内生性问题:基于RBP模型估计结果的分析
        7.2.3 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交互影响:基于METE模型估计结果的分析
    7.3 进一步讨论:土地整合、代际分工与地形特征的异质性影响
        7.3.1 基于地块整合的异质性分析
        7.3.2 基于劳动力选择性流动的异质性分析
        7.3.3 基于地形特征的异质性分析
    7.4 农户水稻种植模式调整的引导策略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启示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绿色防控技术的节本增收效应——基于长江流域水稻种植户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理论与方法
    1.1 绿色防控技术节本增收的理论分析
        1.1.1 农户采纳绿色防控技术能降低病虫害防治成本
        1.1.2 农户采纳绿色防控技术能够增加农产品收入
    1.2 模型构建
2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取
    2.1 数据来源
    2.2 变量选取
3 绿色防控技术的节本增收效应分析
    3.1 联立估计结果与分析
    3.2 绿色防控技术的节本增收效应分析
    3.3 不同规模农户绿色防控技术节本增收效应差异分析
4 绿色防控技术节本增收效应的路径检验
5 结论与启示

(9)黑龙江省七星农场农业绿色发展的实践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资源禀赋
二、农业绿色发展优势
    (一)生态优势
    (二)科技优势
    (三)农机优势
    (四)生产模式与管理优势
    (五)产业(品牌)优势
三、农业绿色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
    (二)农业科技示范应用推广和技术集成创新
    (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四)绿色产业体系情况
    (五)绿色循环发展模式
    (六)绿色发展文化
四、农业绿色发展的经验
    (一)农业绿色发展理念和思路
    (二)农业绿色发展方法
    (三)农业绿色发展推广价值
五、农业绿色发展的效益
    (一)经济效益
    (二)社会效益
    (三)生态效益
六、农业绿色发展的下一步构想
    (一)做好品种选择
    (二)做好规划布局
    (三)开展特色种植
    (四)推广绿色模式

(10)新疆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动态与评述
        1.3.1 国外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研究文献综述
        1.3.2 国内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研究文献综述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5.1 研究内容
        1.5.2 创新点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概述
    2.1 概念界定
        2.1.1 绿色农业
        2.1.2 绿色农业技术
        2.1.3 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
    2.2 理论概述
        2.2.1 农户技术接受理论
        2.2.2 技术采纳行为理论
        2.2.3 公共物品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农户采纳绿色农业技术的行为动机及选择策略
    3.1 农户采纳绿色农业技术的行为动机
    3.2 农户采纳绿色农业技术作出的行为决策
    3.3 农户响应绿色农业发展作出的行为改变
    3.4 新疆农户为响应绿色农业发展作出的技术选择策略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农户采纳绿色农业技术的行为决策及影响因素
    4.1 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
        4.1.1 数据来源
        4.1.2 样本特征
    4.2 农户对不同类型绿色农业技术的采纳情况
    4.3 农户对不同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4.3.1 研究假说
        4.3.2 变量设定与模型选择
        4.3.2.1 变量设定
        4.3.2.2 模型选择
        4.3.3 处理结果与数据分析
        4.3.3.1 处理结果
        4.3.3.2 数据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农户采纳绿色农业技术的行为响应及驱动路径
    5.1 问题的提出
    5.2 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
        5.2.1 理论模型的构建
        5.2.2 变量定义与研究假设
    5.3 问卷设计与前测信效度分析
        5.3.1 问卷设计
        5.3.2 前测信效度分析
    5.4 数据检验与结构模型检验
        5.4.1 信效度检验
        5.4.2 适配度检验
        5.4.3 模型假设路径检验
        5.4.4 整体路径效果检验
    5.5 结果分析
        5.5.1 整体效果下的驱动路径分析
        5.5.2 基于农户个体禀赋的多群组比较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主要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1.1 农户采纳绿色农业技术的行为动机及选择策略
        6.1.2 农户采纳绿色农业技术的行为决策及影响因素
        6.1.3 农户采纳绿色农业技术的行为响应及驱动路径
    6.2 对策建议
        6.2.1 分群体制定差异化绿色农业技术推广策略
        6.2.2 分类别强化政府在绿色农业技术扩散中的职责
    6.3 存在不足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推广水稻节本技术是提高效益的重要途径(论文参考文献)

  • [1]水稻“三控”节本增效集成技术在江西的再创新与推广[J]. 文喜贤,乐丽红,刘凯丽,陈忠平,钟旭华,黄农荣,邓达孙,林益增. 中国稻米, 2022(01)
  • [2]水稻“三控”施肥技术在南方稻区的推广应用[J]. 胡香玉,钟旭华,林绿,胡学应,黄农荣,文喜贤,徐世宏,吕仲贤,梁开明,潘俊峰,刘彦卓,傅友强. 广东农业科学, 2021
  • [3]产业组织模式视角下稻农绿色生产行为研究[D]. 张康洁.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1)
  • [4]东北单季稻区氮肥施用特征与减施潜力研究[D]. 彭晓宗.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5]中国特色水稻栽培学发展与展望[J]. 张洪程,胡雅杰,杨建昌,戴其根,霍中洋,许轲,魏海燕,高辉,郭保卫,邢志鹏,胡群. 中国农业科学, 2021(07)
  • [6]农户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扩散及行为控制策略研究[D]. 徐北春. 吉林大学, 2020(03)
  • [7]水稻种植模式的经济与环境效应及其空间布局优化策略研究[D]. 沈雪.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5)
  • [8]绿色防控技术的节本增收效应——基于长江流域水稻种植户的调查[J]. 黄炎忠,罗小锋,唐林,杜三峡.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20(10)
  • [9]黑龙江省七星农场农业绿色发展的实践探索[J]. 彭荣君,李振宇. 农场经济管理, 2020(07)
  • [10]新疆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响应研究[D]. 沈璐璐. 塔里木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推广水稻节本技术是提高效益的重要途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