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山寨女主人

哈尼山寨女主人

一、来自哈尼山寨的女主持(论文文献综述)

李宗斌[1](2019)在《电视节目《远方的家·边疆行》主持人形象塑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视节目主持人形象作为媒介传播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在传播效果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伴随我国主持行业的蓬勃发展,主持行业逐渐暴露出一些不可避免的发展问题。其中,有关电视节目主持人形象塑造的命题一直是学界和业界争论的焦点,需要结合案例、结合实践进行深入分析。电视节目主持人形象塑造是内外兼修的双向互动过程,主持个体不仅要做好形象塑造内化传播信息的合理输入,还要处理好信息外化的整合输出。本文主要采取内容分析法、定性分析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对“主我”与“客我”理论、拉斯韦尔模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和布莱希特表演体系等基本基础理论进行阐释的基础上,以《远方的家·边疆行》100集系列电视节目为研究样本,将电视节目中先后出现的14位主持人确定为研究对象,研究因个体差异的不同主持人在主持过程中所呈现出的自我意识觉醒、自我的特殊性与普遍性、主持人形象塑造过程中主我与客我的角色转化以及忘我表现所进行的角色演绎等相关内容;在对《远方的家·边疆行》主持人形象进行基本界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该电视节目主持人形象内化塑造的能动性倾听与信息的全方位接收和主持人形象外化塑造的多元化口语表达与合理化表现等内容;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相关概括、分析和讨论进行思考,对主持人形象塑造的必要性、主持人形象塑造与节目品牌化的关系等进行归纳。以期通过本文论述,建立《远方的家·边疆行》主持人形象塑造的成功模型;总结电视节目主持人形象塑造的共通经验;提升电视节目主持人形象塑造的内涵。

金志军[2](2017)在《以“键盘输入法”为语料采集手段的身份指称的社会语言学研究》文中指出本文既是一项基于社会发展对于语言的研究,也是一项基于语言变化对于社会的考察。既是一项基于新技术的实验过程,也是一项基于海量数据的解释分析。从传统的“同志”、“小姐”到流行的“驴友”、“月光族”、“单身狗”等等表示身份的词语,我们发现它们的爆发式发展,已经成为当代汉语语言生活最显着的特点之一。这不但引起了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而且也给语言学界提出了更为深刻的问题:问题一,任何研究都必须基于对于概念的有效界定,既有研究对于这类语言形式或称为“称谓语”,或称为“称呼语”,则,哪一种更准确,是否还可用其他方式表示?社会语言学不仅属于语言学,也关联着社会学,则我们的研究如何与社会学中的“身份识别”、“身份认同”、“身份紧张”等等问题衔接?问题二,语言研究离不开语料,既有研究的语料通常都是离散的(即使是一些带有系统性的研究也往往局限于某个小样本,如《红楼梦》专书才得以实现),则,面向海量数据的研究是否可能?语言生活每时每刻都在变化,既有研究却通常基于相对静止的语言材料(如某个语料库),则,即时性追踪每时每刻的语言系统性变化是否可能?既有研究的语料通常都是基于文献阅读(即使是语料库也主要基于文本阅读)采集获得,则,我们是否可能通过设计某种实验手段而获取?既有研究通常都是通过在语句中“摘取”词语的方式获得语料,则,既不依赖语句、语篇,又不依赖词典而“直接”提取词语作为语料是否可能?问题三,语言变化既是语言内部运功的结果,也是社会发展的某种表征,既有研究通常关注的只是这类词语对于汉语词汇学、语用学的意义,则借助语言统计与分析,建立辨识某种“即时性社会状态”的表征模型乃至建立某种基于语言统计的“社会问题量表”是否可能?本文的焦点就在于回应这一系列问题。首先,我们重新考察了既有研究习用的“称谓”与“称呼”概念,提出用“身份指称”涵盖“称谓”与“称呼”所表示的语言现象。语言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其主要功能可分解为指称、陈述、描写。人是社会性的存在,在社会交往中首要问题可描写为“我是谁”、“你是谁”、“他是谁”。所谓“身份指称”是指在语言中以语汇形式对于人的各自身份类型的指称。这表达了人们在文化语境中对于个人的社会经历、社会地位、社会价值的阐释和建构,既是语言生活的重要形式,也是社会变迁的一大表征。接着,我们在语言学研究中第一次设计了“基于键盘输入法的身份指称语料采集”的实验手段。中国网民达7.1亿(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6年数据)。“搜狗通用键盘输入法”是中国网民使用率很高的输入法,这一输入法会根据全国网民的使用而自动更新其词库的词语优先联想。这样,我们便可借助键盘输入来测量当下全国“搜狗通用键盘输入法”用户普遍使用的指称形式是哪些。由此,作为我们的语料搜集来源,论文以2015年1月2日搜狗键盘输入法词库为基础,通过追踪测量,建立了以这一动态词库为基础的“身份指称全数据语料库”。论文第一次采集到了前所未有的超大数量的身份指称形式共计13292个。其中,包括二字格身份指称6528个,三字格身份指称6764个。如此巨量的身份指称充分显示了当代社会身份识别与认同的空前多样性和复杂性。论文也第一次发现了数量高达500多个的身份指称“词语模”。为了在大数据量身份指称研究中分离出权重较高的影响因子,我们通过人工梳理,分析出所有身份指称中的“核心语素”,并由此发现了数量空前的身份指称“词语模”。如此数量的词语模的发现,不仅提升了语言学对于身份指称词语模数量的认识,并且,这种具有能产性的并如此高量的词语模的存在,也预示了身份指称总量在未来继续大规模膨胀的可能性。在对时间维度上的身份指称数据的前后对比分析中,论文不但观察到身份指称的动态性变化调整(身份指称年度隐显变化率约为200%)是社会语言发展变化的一个常态,而且观察到了身份指称所勾勒的与其时间维度相应的社会职业、社会心理和社会焦点等社会现象。为了更明确地认识在身份指称中所映射的当代社会问题,论文进一步集中考察了身份指称与中国社会权利与财富问题、身份指称与中国的性与性别问题、身份指称与中国的族群问题。论文发现,“社会分层”类相关身份指称映射出中国民众对社会的财富、权力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声望维度上的不平等的社会焦虑;“性与性别”类相关身份指称反映了中国社会在“性别维度”上具有男性化特征,其中,男性性别指称多映射中国社会贫富矛盾、官民矛盾、警民矛盾等社会重大议题,女性性别指称更多表现出女性炫富、炒作和任性等特点;“族群”类相关身份指称映射出中国“族群”的内外部分层,其中,民族歧视和“逆向歧视”是由事件性的社会力量推动而成的结果,而部分“族群”类身份指称体现了某些权力拥有者和社会普罗大众之间的分层、某些利益拥有者和普通网民之间的分层、某些非法获利族群与普通利益输送族群的社会分层。自然,这些社会问题都是处在变动过之中,而基于对全国网民输入习惯的“词库”变化的研究,也许可以为社会学“社会身份与社会冲突的焦虑度”的量表的构建提供一个基于语言学模型的思路。

陈静茜[3](2013)在《表演的狂欢:网络社会的个体自我呈现与交往行为 ——以微博客使用者之日常生活实践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关注新媒介技术和传播新情境的改变给个体心理过程带来的影响。不同于目前国内新媒体研究的既有成果,本研究关注个体以微博客为中介展开的线上和线下两个世界的互动仪式机制。研究使用质化与量化相结合的混合路径,将微博客使用者的新媒介社会互动与日常生活实践相结合,将“线上和线下的表演行为”作为一个分析整体来进行动力学研究。笔者通过一年间对国内五大微博客平台进行的参与式观察;对国内网民数量最为集中的北京、上海、广东三地的实地田野调研、对微博客使用者行为的观察与面对面深度访谈,结合对国内微博客平台的前端内容和后台端口数据的内容分析;从符号互动论的拟剧理论、互动仪式理论切入,对中国内地微博客使用者的交往行为及日常生活实践做了一次深入的观照。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微博客等技术的结合,正逐步改写都市生活的文化景观,并重构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城市、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研究以本土的新媒体互动经验回应了柯林斯互动仪式论在“非亲身在场”的社会互动中的适用性问题,并对拟剧理论中结构维度的缺失进行了理论修补。研究认为,在微博客平台中,互动仪式的组成要素与结果之间是互为主体的关系;另外,由于线上和线下两个世界的互动,微博客舞台的分层进一步发生了深化。本文阐释了微博客这一媒介形态,是如何作为“时尚生活方式”卷入移动受众的日常生活的。研究对国内微博客平台进行了审视和批判,对其在中国本土发生的嬗变进行了细致的考量,重点聚焦了影响受众社会建构及受众互动机制的功能设置和运营策略的迭变。研究发现,为了谋取商业利益与规避政治管制,“新浪”、“腾讯”、“搜狐”、“网易”四个门户网站的微博客平台加强了自我审查机制和对使用者互动内容的干预机制,将娱乐话题作为议程设置的主导话题,对社会、经济话题等进行娱乐化、煽情化加工;运用新闻格局对热门话题进行新闻编辑和专题整理,使得目前的国内微博客呈现“另类新闻型”社交媒体的面貌。其次,研究将网络社会中个体、地位群体与舞台三者之间的互动视为一个整体的动态过程,深描各要素间的动力学机制,对微博客这一个人表演舞台的注意力机制进行细化。研究认为,微博客是基于个体表达的“共同情感”和“共同关注”的“注意力机制”舞台,个体将自我内在进行展示,是为了唤起集体在场的陌生人的“注意力”所交换的声望和认可。由于微博客平台功能创新、运营策略的改变,使得个体的自我表演行为更倾向理想化,表演道具更为丰富;运营策略的改变将虚拟世界的社会互动与真实世界的社会资本所连接,使个体在微博客空间中的互动对象的指向性更为具化,目标性更清晰。在个体与群体的互动中,个体呈现向上流动、向下培育和自我矮化等几种互动模式。研究发现,排遣寂寞与孤独、关注与认同的需求、寻求浪漫关系、获取安全感、逃避面对面交往,是个体选择走出自我,参与互动的内在动力。家庭成员的社交媒介的使用史、文化教育水平、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互动,对个体的线上互动有正向影响;不同于家庭成员的影响,工作群组将微博客等媒介的使用作为文化符号,对个体的互动风格的塑造起到重要作用。互联网为中介的互动让使用者对互动对象的选择的指向性更为清晰,加上国内微博客通过“实名认证”平移了线下社会科层,这使得使用者更倾向于与陌生的行业领袖、社会名人、明星等发生联系。另外,笔者在日常生活可见的“污名”行为方式和文化风格中,发现污名群体对微博客形态的“挪用”。继而选取了具有身体缺陷的残障人士、同性恋者、跨性别人士、性工作者为代表的“污名群体”,聚焦他们通过新媒介技术,走出“自卑的、昏暗的、隐秘的”自我橱柜,步入社会互动的“出柜”(come out)过程。

湘女[4](2003)在《来自哈尼山寨的女主持》文中研究说明 咪底村是个只有二十来户人家的哈尼族小山寨,一片灰色的茅草屋,像一簇小蘑菇,藏在云南南部的大山深处。女孩珍诺不愿嫁人,不愿让自己年轻的脸上早早地爬满皱纹。自从去了乡上的街子后,她心里就涌起了一种渴望,她想到山外去!

二、来自哈尼山寨的女主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来自哈尼山寨的女主持(论文提纲范文)

(1)电视节目《远方的家·边疆行》主持人形象塑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和研究意义
    1.2 研究文献综述
    1.3 理论基础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2 电视节目《远方的家·边疆行》及主持人概述
    2.1 《远方的家·边疆行》节目概述
        2.1.1 节目现状
        2.1.2 节目特色
    2.2 《远方的家·边疆行》主持人概述
        2.2.1 主持人基本情况
        2.2.2 主持人特色
        2.2.3 主持人叙事特征
3 《远方的家·边疆行》节目主持人形象
    3.1 《远方的家·边疆行》主持人的自我与自我意识
        3.1.1 主持人的自我
        3.1.2 主持人的自我意识
        3.1.3 主持人自我的特殊性与普遍性
    3.2 《远方的家·边疆行》主持人“主我”与“客我”中的“角色”
        3.2.1 主持人的“主我”与“客我”
        3.2.2 主持人的“角色”
        3.2.3 主持人的“忘我”与“非角色主持”
    3.3 《远方的家·边疆行》主持人“角色主持”与主持“角色”
        3.3.1 主持人“角色主持”的出现
        3.3.2 主持个体与主持“角色”
    3.4 《远方的家·边疆行》主持人主持“角色”的定位
        3.4.1 两大表演体系中的自我与“角色”
        3.4.2 两大表演体系对主持“角色”的影响
4 《远方的家·边疆行》节目主持人的形象塑造
    4.1 《远方的家·边疆行》主持人形象塑造解读
        4.1.1 个体形象与群体形象的塑造
        4.1.2 局部形象与整体形象的塑造
        4.1.3 节目形象与生活形象的塑造
    4.2 《远方的家·边疆行》主持人形象内化塑造的能动性倾听
        4.2.1 主持人形象内化塑造过程中倾听的过程性与结果性
        4.2.2 主持人形象内化塑造过程中倾听的接收径度
    4.3 《远方的家·边疆行》主持人形象内化塑造信息的全方位接收
        4.3.1 主持人形象内化塑造信息接收过程中的并置元素
        4.3.2 主持人形象内化塑造过程中的全方位接收方式
    4.4 《远方的家·边疆行》主持人形象外化塑造的多元化口语表达
        4.4.1 主持人形象外化塑造过程中口语表达的特性
        4.4.2 主持人形象外化塑造过程中口语表达的功能
        4.4.3 主持人形象外化塑造过程中多元化的口语表达
    4.5 《远方的家·边疆行》主持人形象外化塑造的合理化表现
        4.5.1 主持人形象外化塑造过程中合理化表现的手段
        4.5.2 主持人形象外化塑造过程中合理化的社会表现
5 结论
    5.1 电视节目主持人进行形象塑造是媒介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
    5.2 电视节目主持人进行形象塑造有利于促进节目品牌化发展
    5.3 电视节目要求主持人精心准备进行形象塑造
    5.4 电视节目主持人形象塑造行业发展瞻望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2)以“键盘输入法”为语料采集手段的身份指称的社会语言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1 核心术语的界定和研究目标的提出
    1.2 文献综述
        1.2.1 称谓语分类的研究
        1.2.2 称谓语泛化的研究
        1.2.3 称谓语简化的研究
        1.2.4 称谓语“缺环”的研究
        1.2.5 称谓语的文化释源研究
        1.2.6 称谓语的语用功能研究
        1.2.7 通用称谓语的研究
        1.2.8 零称谓的研究
        1.2.9 网络称谓语的研究
        1.2.10 称谓语的个案研究
        1.2.11 文艺作品中的称谓语研究
        1.2.12 历史文献中的称谓语研究
        1.2.13 少数民族、地区方言和村落中的称谓语研究
        1.2.14 称谓语和修辞关系的研究
        1.2.15 称谓语的理论研究
    1.3 既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1.3.1 全数据的语料搜集是否存在可能的问题
        1.3.2 研究方法如何展开的问题
        1.3.3 研究的根本价值如何实现的问题
    1.4 研究的基本设想
        1.4.1 研究语料的获得
        1.4.2 研究方法的展开
        1.4.3 研究价值的实现
        1.4.4 论文的基本结构
    本章小结
上篇
    第二章 身份指称的采集和数据库的建立
        2.1 身份指称数据的来源
        2.2 身份指称数据的采集
        2.2.1 身份指称数据采集中的输入法选择
        2.2.2 身份指称数据采集中的拼写法选择
        2.2.3 身份指称数据采集中的音节数处理
        2.2.4 身份指称数据采集中的抗干扰处理
        2.3 身份指称数据的总量
        2.4 身份指称数据的序列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身份指称核心语素的分析及词语模的建立
        3.1 身份指称核心语素的提炼
        3.2 身份指称核心语素的分析和讨论
        3.2.1 身份指称核心语素词性维度的分类
        3.2.2 身份指称核心语素词义维度的分析和讨论
        3.2.2.1 核心语素为名词性成分的身份指称的分析和讨论
        3.2.2.1.1 核心语素为生命义名词性成分的身份指称的分析和讨论
        3.2.2.1.2 核心语素为非生命义名词性成分的身份指称的分析和讨论
        3.2.2.2 核心语素为动词性成分的身份指称的分析和讨论
        3.2.2.2.1 核心语素为负面义动词性成分的身份指称的分析和讨论
        3.2.2.2.2 核心语素为非负面义动词性成分的身份指称的分析和讨论
        3.2.2.3 核心语素为形容词性成分的身份指称的分析和讨论
        3.2.2.3.1 核心语素为负面义形容词性成分的身份指称的分析和讨论
        3.2.2.3.2 核心语素为非负面义形容词性成分的身份指称的分析和讨论
        3.2.2.4 核心语素为其它词性成分的身份指称的分析和讨论
        3.3 身份指称核心语素成词能力的观察
        3.4 身份指称核心语素引导下的身份指称“词语模”的建立
        3.4.1 强模标与弱模标:词语模和身份指称核心语素的呼应
        3.4.2 语素模与构式模:身份指称词类系统对于词语模的类别补充
        3.4.3 身份指称词语模的能产性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身份指称高频词的分析和研究
        4.1 高频使用的二字格身份指称
        4.1.1 高频使用的二字格身份指称的提取
        4.1.2 高频使用的二字格身份指称的归类分析和讨论
        4.1.2.1 家庭身份类指称的分析和讨论
        4.1.2.2 朋友身份类指称的分析和讨论
        4.1.2.3 职业、职位、地位身份类指称的分析和讨论
        4.1.2.4 性与性别身份类指称的分析和讨论
        4.1.2.5 社会通称类身份指称的分析和讨论
        4.1.2.6 其他类别的身份指称的分析和讨论
        4.2 高频使用的三字格身份指称
        4.2.1 末字声母为“B”“P”“M”的指称数据的提取
        4.2.2 末字声母为“B”“P”“M”的指称数据中的词汇学意义
        4.2.3 末字声母为“B”“P”“M”的指称数据中的语用学意义
        4.2.3.1 社会新群体的勾勒
        4.2.3.2 社会新问题的映射
        4.2.3.3 社会新平等的表达
        4.2.3.4 社会新心理的呈现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身份指称高频词的动态对比研究
        5.1 身份指称高频词动态对比数据的选取
        5.2 二字格身份指称的动态对比研究
        5.2.1 二字格身份指称所选数据的呈现
        5.2.2 二字格身份指称所选数据的整理与对比分析
        5.2.3 二字格身份指称所选数据在不同对比条件下的讨论
        5.3 三字格身份指称的动态对比研究
        5.3.1 三字格身份指称所选数据的呈现
        5.3.2 三字格身份指称所选数据的整理与对比分析
        5.3.3 三字格身份指称所选数据在不同对比条件下的讨论
        本章小结
下篇
    第六章 身份指称和中国社会的权力和财富问题
        6.1 富二代、房奴、石油系和中国的社会分层
        6.1.1 社会分层的理论探讨
        6.1.2 身份指称“X二代”与中国的社会分层
        6.1.3 身份指称“房X”与中国的社会分层
        6.1.4 身份指称“X奴”与中国的社会分层
        6.1.5 身份指称“XX系”与中国的社会分层
        6.2 贪官、侠盗和社会“越轨”中之社会不平等的表现
        6.2.1 社会规范的理论阐述
        6.2.2 以负面义动词性语素为核心的身份指称和社会“越轨”
        6.2.3 负面义动词性核心语素类身份指称映射下的社会“越轨”与社会不平等
        6.2.4 以负面义形容词性语素为核心的身份指称和社会“越轨”
        6.2.5 负面义形容词性核心语素类身份指称映射下的社会“越轨”与社会不平等
        6.2.6 社会“越轨”与社会不平等总述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身份指称和中国的性与性别问题
        7.1 身份指称与中国社会的性别问题
        7.1.1 扁担男、摘花女和中国的性别与社会事件
        7.1.1.1 “XX男”类身份指称在性别维度上的社会映射和讨论
        7.1.1.2 “XX女”类身份指称在性别维度上的社会映射和讨论
        7.1.1.3 “XX男”、“XX女”类身份指称折射的中国男女性社会表征
        7.1.2 盛女、煮男和中国男性与女性的社会评价
        7.1.2.1 “X女”类身份指称折射的中国社会对于女性的社会评价
        7.1.2.2 “X男”类身份指称折射的中国社会对于男性的社会评价
        7.1.2.3 “X女”、“X男”类身份指称折射的男女性社会评价比照
        7.1.3 女汉子、男小三和中国的性别歧视
        7.1.3.1 “女XX”类身份指称折射的女性社会地位
        7.1.3.2 “男XX”类身份指称折射的男性社会地位
        7.1.3.3 “女XX”、“男XX”类身份指称折射的中国男女性社会地位的讨论
        7.1.4 炫校姐、街净哥和中国的性别分层
        7.1.4.1 “X姐”类身份指称映射的中国社会的女性性别表征
        7.1.4.2 “X哥”类身份指称映射的中国社会的男性性别表征
        7.1.4.3 “X姐”、“X哥”类身份指称映射的中国社会男女性性别分层
        7.1.4.4 “X姐”类身份指称映射的中国社会的女性性别表征
        7.1.4.5 “XX哥”类身份指称映射的中国社会的男性性别表征
        7.1.4.6 “XX姐”、“XX哥”类身份指称映射的中国社会男女性性别分层
        7.1.4.7 “姐”类和“哥”类身份指称与中国社会男女性别分层的总体探讨
        7.1.4.8 “男、女”和“哥、姐”类身份指称映射的中国社会性别分层的总体讨论
        7.2 身份指称与中国社会的“性”问题
        7.2.1 中性、颜性恋和中国的社会“性”风潮
        7.2.2 同妻、同官和中国特殊的同性文化
        7.2.3 小姐、先生与中国的性产业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身份指称和中国的族群问题
        8.1 切糕党、蚁族和中国的族类分层
        8.1.1 “XX党”类身份指称映射的社会分层及讨论
        8.1.2 “X族”类身份指称映射的社会分层及讨论
        8.2 大妈、大爷与中国的中老年族群的分层
        8.2.1 “X大妈”类身份指称映射的中国中老年族群的社会分层及讨论
        8.2.2 身份指称“大爷”暗示的中国中老年男性群体的社会存在表征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身份指称数据库
附录二 “词语模”概念下的身份指称数据统计表
附录三 “词语模”概念下的身份指称的类化数据列表
后记

(3)表演的狂欢:网络社会的个体自我呈现与交往行为 ——以微博客使用者之日常生活实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回到情境:研究缘起
    第二节 理论视角:“信息--系统”情境的新转向
        一、理论视角:作为社会交往场景的“信息-系统”
        二、符号互动论与交往行为理论述评
        三、核心概念阐释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设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的理论意义及现实意义
        三、研究方法
    引文注释
第二章 日常生活实践中的微博客舞台
    第一节 集体“在场”的注意力舞台
        一、国内微博客发展:从独立到商业垄断
        二、国内微博客产品形态的异化
        三、现实生活舞台:新型移动受众与智能手机道具
    第二节 虚拟舞台的嬗变:“另类新闻型”社交媒体
        一、新闻格局在微博客中的移植
        二、微博客内容运营策略
        三、影响国内微博客平台内容运营的能动主体
    第三节 连接虚拟与真实地点的LBS技术
        一、LBS与移动社交的技术融合
        二、技术与城市文化特征的结合
    第四节 整体舞台: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
        一、 “集体在场”的注意力舞台
        二、虚拟戏剧的实现
        三、个体的理想化展演
    本章小结
    引文注释
第三章 个体的自我突破:微博客表演者的动力学
    第一节 互动仪式的注意力机制
        一、互动仪式理论的适用性与挑战
        二、个体“超出自我”的动因
    第二节 从线下到线上的个体互动
        一、线下互动:家庭的代际互动
        二、个体进入集体的个案:工作群组的互动
        三、过度的表演者与退缩的表演者
    第三节 关注焦点个案:共同情感的汇聚
        一、焦点进行时:“感动中国人物”樊蒙母子
        二、意外的表演者:扬州中学生留条事件车主
    本章小结
    引文注释
第四章 微博客的挪用:污名群体的亮相
    第一节 “橱柜”中的污名者
        一、意识形态和传统文化的挤压
        二、“柜中人”的自我呈现策略
    第二节 隐匿的污名:LGBT群体的暗匣
        一、蒙受污名个体的新媒介中介仪式互动
        二、沉默:被挑战的家庭互动机制
        三、内群体的集会
        四、对地缘交往对象的选择策略
    第三节 污名的群体展演:出柜者的发声
        一、女权的发声:上海地铁行为艺术与@想起的花开
        二、LGBT社区建设:@李刚和亮亮
        三、性工作者的发声
    第四节 可见的污名:残障人士的会客厅
    本章小结
    引文注释
第五章 地位群体的互动
    第一节 地位群体的历史转向
        一、转向:互动仪式带来的微观情境界限
        二、群体间互动的“角色”参考框架
    第二节 微博客扮演与交往诉求
        一、以向上流动为目的的弱连接社交
        二、自我矮化的诉求
        三、培育型(向下的)资源拓展
    第三节 隐匿的话语主干线
        一、新闻从业者的群组互动
        二、公共知识分子
    本章小结
    引文注释
第六章 网络社会的个体交往与展望
    第一节 网络社会的个体化路径
        一、网络文化场景
        二、对微博客中介的社会交往场景和机制的多维度深描
        三、理论对话与修补
    第二节 研究局限与展望
        一、研究局限
        二、未来研究展望
    引文注释
附录
    附录一:线下面对面深访列表
    附录二:线上访谈列表
    附录三:微博客使用者半结构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后记

四、来自哈尼山寨的女主持(论文参考文献)

  • [1]电视节目《远方的家·边疆行》主持人形象塑造研究[D]. 李宗斌. 塔里木大学, 2019(07)
  • [2]以“键盘输入法”为语料采集手段的身份指称的社会语言学研究[D]. 金志军.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7)
  • [3]表演的狂欢:网络社会的个体自我呈现与交往行为 ——以微博客使用者之日常生活实践为例[D]. 陈静茜. 复旦大学, 2013(02)
  • [4]来自哈尼山寨的女主持[J]. 湘女. 涉世之初, 2003(01)

标签:;  ;  ;  

哈尼山寨女主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