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肾上腺肿瘤的CT诊断(论文文献综述)
刘娇,晁芳芳,刘保平,韩星敏[1](2021)在《18F-FDG PET/CT对肾上腺肿瘤的诊断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总结肾上腺肿瘤在18F-FDG PET/CT显像上的特征,探讨18F-FDG PET/CT对不同类型肾上腺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134例肾上腺肿瘤,其中肾上腺髓质脂肪瘤6例,肾上腺皮质腺瘤17例,肾上腺皮质癌4例,肾上腺恶性嗜铬细胞瘤3例,肾上腺神经母细胞瘤9例,肾上腺淋巴瘤34例,肾上腺转移瘤61例;单侧肾上腺肿瘤93例,双侧肾上腺肿瘤41例;患者均行18F-FDG PET/CT扫描,分析并比较不同类型肾上腺肿瘤的大小、形态、密度、肿瘤FDG摄取情况及最大标准摄取值(maximum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 SUVmax);绘制ROC曲线,评估肿瘤SUVmax对良恶性肾上腺肿瘤的诊断效能。结果肾上腺髓质脂肪瘤的CT表现为低密度影,FDG摄取未见明显增高;肾上腺皮脂腺瘤表现为低密度影,FDG摄取未见明显增高或稍增高;肾上腺皮质癌表现为较大的软组织肿块伴坏死或钙化,FDG摄取异常增高;肾上腺恶性嗜铬细胞瘤表现为体积较大的不规则软组织肿块,FDG摄取不均匀性明显增高;肾上腺神经母细胞瘤表现为不规则软组织肿块伴斑点状或不规则形钙化,FDG摄取呈不均匀性增高,坏死区代谢减低;肾上腺淋巴瘤表现为形态规则、密度均匀、FDG摄取均匀性增高的软组织结节或肿块;肾上腺转移瘤形态规则或不规则,但密度均匀,FDG摄取均匀性不同程度增高;不同肾上腺肿瘤的大小、形态、密度、代谢特点及肿瘤SUVmax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SUVmax最佳截断值为4.85时,诊断良恶性肾上腺肿瘤的AUC为0.951(95%CI:0.915~0.986,P<0.001),灵敏度为88.5%,特异度为88.9%。结论不同类型肾上腺肿瘤在18F-FDG PET/CT表现上具有一定特性,该显像特征对鉴别肾上腺良恶性肿瘤有较高价值。
姜申[2](2021)在《经腹腹腔镜与后腹腔镜治疗肾上腺肿瘤对比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比较完全经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Laparoscopic transperitoneal adrenalectomy,LTA)和后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Posterior retroperitoneoscopic adrenalectomy,PRA)在治疗肾上腺肿瘤上的安全性,探讨两种术式的优势和劣势,为临床上手术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资料及方法:选取我院泌尿外科2018.6-2019.7月收治的肾上腺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共纳入60例,按手术方式分为LTA组和PRA组,每组各30例,LTA为经腹腔入路,而PRA为经后腹腔入路。通过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侧别、肿瘤种类、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的差异来分析两种手术入路的安全性和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肿瘤侧别及肿瘤大小等资料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LTA与PRA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及术后出院时间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LTA与PRA组在肿瘤类别、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是否转开放等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后腹腔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PRA)与经腹腔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LTA)相比,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住院时间短、胃肠功能恢复快;而两组在并发症率及中转开放手术中均无差别,均安全可靠。
刘春艳,兰国鹏,郑晓东,郑佳连[3](2021)在《多层螺旋CT多期扫描鉴别多种肾上腺肿瘤的诊断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MSCT)多期扫描对肾上腺肿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经病理检测证实且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61例肾上腺无功能肿瘤患者,共63个病灶。所有患者均行MSCT检查,分析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节细胞瘤)、无功能腺瘤(腺瘤)、无功能嗜络细胞瘤(嗜铬细胞瘤)和转移瘤病变患者临床病理检测情况,分析比较各类病变患者的MSCT表现及CT的特点。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MSCT多期扫描对肾上腺肿瘤的诊断价值。结果:4种类型的肾上腺病变在形态、密度及桃尖征、发病位置及病变性质的总体分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8.045,x2=34.731,x2=41.684,x2=16.899,x2=17.250;P<0.01)。节细胞瘤与腺瘤的形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852,P<0.01);与嗜铬细胞瘤及转移瘤的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519,x2=9.385;P<0.01);与其他3种肿瘤的桃尖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7.261,x2=15.362,x2=13.742;P<0.01)。节细胞瘤与腺瘤、嗜铬细胞瘤和转移瘤CT值在平扫、动脉期、静脉和延时的扫描方式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78.840,F=880.830,F=517.280,F=187.250;P<0.01)。MSCT多期扫描诊断节细胞瘤、腺瘤、嗜络细胞瘤和转移瘤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52、0.789、0.812和0.715。结论:肾上腺节细胞瘤的MS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点,对其诊断及鉴别具有重要价值,可为临床诊断肾上腺节细胞瘤及鉴别肿瘤类型提供影像学依据。
曾加[4](2021)在《两种入路腹腔镜肾上腺手术的疗效对比和并发症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LA)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主流术式为经腹腔入路肾上腺切除术(TLA)和经后腹腔入路肾上腺切除术(RLA)。通过收集、分析我科行LA手术病例的相关临床数据,对比两种手术入路的术中、术后指标的差异,同时分析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以指导不同条件下手术入路的选择。资料和方法:本文收集2019年1月-2020年12月入住我科实施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手术99例患者的围术期临床资料,其中TLA组22例,RLA组77例。回顾性分析比较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后额外使用镇痛药物情况及术后住院天数等指标,整体分析TLA和RLA两种手术途径的优劣。同时将变量条件按年龄、身体质量指数、基础疾病、肿瘤大小情况分组分析,对比不同基本条件下两种手术途径的各项围术期指标结果:两组共99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手术。TLA与RLA整体性对比结果:TLA组手术时长(62.7±10.3)min,术中出血量(40.9±9.2)ml,术后通气时间为(27.2±9.4)h,术后住院时间为(12.5±3.8)d。RLA组手术时长(81.3±13.4)min,术中出血量为(47.1±11.2)ml,术后通气时间为(30.6±10.5)h,术后住院时间为(8.5±3.5)d。两者在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通气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瘤体≥6cm组对比结果:TLA组手术时长为(58.6±14.6)min,术中出血量为(44.3±5.3)ml,术后通气时间为(23.4±7.7)h,术后住院时间为(15.3±3.0)d。RLA组手术时长为(65.6±5.3)min,术中出血量为(48.9±6.0)ml,术后通气时间为(34.1±10.8)h,术后住院时间为(13.2±7.0)d。其中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通气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嗜铬细胞瘤组对比结果:TLA组手术时长为(56.0±5.5)min,术中出血量为(42.0±4.5)ml,术后通气时间为(28.6±3.2)h,术后住院时间为(9.0±3.5)d。RLA组手术时长为(75.0±17.3)min,术中出血量为(45.0±12.9)ml,术后通气时间为(37.8±10.4)h,术后住院时间为(16.4±1.7)d。其中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后通气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瘤体<6cm组和非嗜铬细胞瘤组两种手术方式对比情况与整体情况相符。在TLA组中,病变侧别对手术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有无并发症的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肿瘤≥6cm是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单因素:OR=15.36,95%CI:3.76-62.84,P<0.001;多因素:OR=6.41,95%CI:1.91-21.57,P=0.003)。结论:1 RLA与TLA两种手术方式均能够达到肾上腺肿瘤的治疗效果,TLA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更少;RLA术后恢复比TLA快,术后住院时间短。2对于≥6cm肿瘤来说,无论其是否为嗜铬细胞瘤,两种途径手术的治疗效果都是相似的。对于<6cm肿瘤,建议选择RLA,术后恢复较快。而对于嗜铬细胞瘤,TLA或许是更好地选择。3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主要与瘤体大小相关,肿瘤≥6cm是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手术准备应当充分。
赵定许,夏晓亮,耿承军[5](2021)在《动态增强MRI CT在肾上腺肿瘤中的诊断价值对比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动态增强MRI、CT对于肾上腺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0月至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肾上腺肿瘤患者49例,病理检查结果:肾上腺腺瘤45例,转移瘤4例。以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对两种检查方法诊断准确率进行比较,并比较MRI和CT检查在肾上腺肿瘤患者定位、定性诊断情况。结果:增强MRI平扫诊断准确率(83.67%)明显高于CT平扫诊断准确率(57.14%),(χ2=10.825,P <0.05)。49例患者经手术病例确诊,良性肾上腺肿瘤31例,恶性肾上腺肿瘤18例,对肾上腺肿瘤定位检出而言,CT检出准确率明显高于MRI准确率(P<0.05)。对于肾上腺肿瘤定性检出而言,MRI检出准确率又明显高于CT准确率(P<0.05)。良性肿瘤中,MRI图像清晰度优于CT,恶性肿瘤中两种检查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于肾上腺肿瘤诊断,CT和MRI均存在一定优势和不足,CT可更为准确确定肿瘤位置,MRI可更为准确鉴别肿瘤良恶之分,故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检查方式。
尹雪军,徐才国,牛富业,刘林[6](2021)在《肾上腺肿瘤的CT和MRI诊断对比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采用CT及MRI对肾上腺肿瘤诊断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实验研究的158例均患者均经临床诊断确诊为肾上腺肿瘤病症,入组时间为2018年10月—2020年10月,分组方式采用随机双盲方式开展,分别采用MRI诊断(实验组,n=79)及CT诊断(对照组,n=79)开展病症诊断,分析诊断结果。结果:实验组诊断肾上腺肿瘤的准确率与对照组不存在较大差异(P> 0.05)。实验组在肾上腺肿瘤位置确定、性质确定的诊断准确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肾上腺肿瘤采用CT及MRI诊断的效果均比较显着,必须从患者具体情况,合理选择诊断方式,以提升诊断的准确率。
林均会[7](2021)在《多层螺旋CT在肾上腺肿瘤鉴别诊断中的效果和准确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在肾上腺肿瘤鉴别诊断中的效果和准确性,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98例肾上腺肿瘤患者为对象,研究时间为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所有患者均行多排螺旋CT扫描,选用联影UCT760 CT机,选择70~80 mL碘佛醇作为对比剂,肘静脉单向高压团注入,速度为3.5 mL/s,使用联影工作站进行3D图像重建,将扫描数据在工作站输入,调节重建参数:层厚1.0 mm,层距0.8 mm,进行长轴横断面成像。对患者病灶处进行扫描。分析诊断结果。结果 98例患者中,48例皮质腺瘤,28例嗜铬细胞瘤,16例节细胞神经瘤,4例皮质腺癌,2例髓样脂肪瘤。皮质腺瘤的规则形态、边界清晰、均匀密度均比嗜铬细胞瘤更高,P <0.05,统计学意义存在。皮质腺瘤增强扫描可见轻度、中度的均匀强化,皮脂腺癌、嗜铬细胞瘤强化不均匀。结论肾上腺肿瘤使用多层螺旋CT检查,可有效检出不同类型疾病,诊断和鉴别依据为强化程度、轮廓、肿瘤密度等。
张宗宗[8](2021)在《肾上腺大肿瘤的临床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总结分析直径≥5cm的肾上腺大肿瘤的病理分布、影像学表现、手术处理及患者预后情况。方法:收集我院251例病理组织学诊断或临床诊断为肾上腺大肿瘤的患者资料,首先,根据其临床资料分析其各种病理类型患者的分布情况及肿瘤特点,其中亦包括了32例双侧肾上腺肿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其次,我们分析了117例患者的CT影像学特点,主要包括肿瘤直径、形态、边缘、异质性、坏死、钙化、平扫值、增强值等方面。之后,在手术方面,我们对开放手术组与腹腔镜手术组总共178例患者的术前、术中、术后情况进行总结分析。最后,我们对43例转移来源肾上腺恶性肿瘤患者和29例原发性肾上腺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在肾上腺大肿瘤病理分布方面,良性的肾上腺大肿瘤占总病例的68.13%,主要包括肾上腺囊肿(19.52%)、嗜铬细胞瘤(18.73%)、良性腺瘤(16.73%)和髓样脂肪瘤(7.17%)。而恶性肾上腺大肿瘤占总病例的28.69%,主要为肾上腺皮质癌(8.76%)和转移来源肾上腺恶性肿瘤(17.13%);在双侧肾上腺大肿瘤中,恶性肿瘤占总病例的71.88%。(2)在肾上腺大肿瘤CT影像学方面,皮质癌和神经节细胞瘤平均直径较大(9.37cm/8.18cm)。从肿瘤形态上看,良性腺瘤和嗜铬细胞瘤大部分为圆形(94.12%/85.71%)。良性腺瘤(97.06%)、嗜铬细胞瘤(94.29%)、神经节细胞瘤(85.71%)多为边界清晰的肿瘤,皮质癌多为肿瘤边缘不清晰的肿瘤(61.11%)。嗜铬细胞瘤(94.29%)、皮质癌(88.89%)和转移来源肾上腺恶性肿瘤(95.65%)多为异质性肿瘤。然而,大多数神经节细胞瘤是均质的(85.71%)。94%的嗜铬细胞瘤伴有坏死,而多数神经节细胞瘤(85.71%)无坏死。41.18%的良性腺瘤含有钙化,而转移来源肾上腺恶性肿瘤和神经节细胞瘤则没有钙化。良性腺瘤具有较小的平扫CT值(23.94±16.16Hu),而且,嗜铬细胞瘤的增强CT值相较其他组更高(91.17±26.74Hu);(3)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组相比开放肾上腺切除术组中,良性、无功能的肾上腺大肿瘤较多(P﹤0.05)。开放组和腹腔镜组在术中出血、输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引流时间等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肾上腺大肿瘤患者生存预后方面,肺癌为转移来源肾上腺恶性肿瘤的主要来源(55.81%),在转移来源肾上腺恶性肿瘤(肺癌来源)患者中,肾上腺单发转移患者的生存率高于全身多发转移患者。在原发性肾上腺恶性肿瘤中,肾上腺皮质癌占原发性肾上腺恶性肿瘤的75.86%,40.91%的肾上腺皮质癌在初次诊断时出现远处转移。原发性肾上腺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率高于转移来源肾上腺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率。结论:(1)肾上腺大肿瘤是一组具有多种病理类型的复杂肿瘤疾病,在对肾上腺大肿瘤进行诊断的过程中,应首先考虑良性肿瘤的可能性,但是对于双侧肾上腺大肿瘤来说,应首先考虑恶性肿瘤的可能性;(2)CT检查对肾上腺大肿瘤的诊断具有一定的鉴别价值;(3)对于肾上腺大肿瘤来说,经腹腔镜手术效果满意,开放手术的选择多为肿瘤体积较大,有恶性倾向的,以及腹腔镜难以处理的;(4)在肾上腺恶性肿瘤中,原发性肾上腺恶性肿瘤和转移来源肾上腺恶性肿瘤,预后均较差,但原发性肾上腺恶性肿瘤患者的预后比转移来源肾上腺恶性肿瘤患者的预后好。
钟睿[9](2021)在《CT特征对肾上腺隐匿型嗜铬细胞瘤和皮质腺瘤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如何利用CT表现对肾上腺隐匿型嗜铬细胞瘤和无症状肾上腺皮质腺瘤进行鉴别诊断,辅助肾上腺隐匿型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诊治。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20年1月期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77例肾上腺偶发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隐匿型嗜铬细胞瘤组共56例,皮质醇腺瘤组32例,醛固酮腺瘤组44例,无功能腺瘤组45例,收集患者年龄、性别、临床表现、术前诊断、术前准备情况及术中血压波动情况等一般临床资料和肿瘤最大直径、肿瘤侧别、平扫CT值、各期增强CT值等影像学资料,比较隐匿型嗜铬细胞瘤组和各皮质腺瘤组之间的差异,并计算有助于影像学鉴别诊断的最佳切点。结果:隐匿型嗜铬细胞瘤组与三组皮质腺瘤组的性别、年龄均无统计学差异(P1,2,3>0.05);56例隐匿型嗜铬细胞瘤患者中40例行腹腔镜下肾上腺或肿瘤切除术,16例行开放手术;9例术中血压平稳,占16%;另外47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血压波动(140/90mm Hg~230/110mm Hg),占84%。隐匿型嗜铬细胞瘤组在肿瘤最大直径、平扫CT值、动脉期和延迟期增强CT值上均显着大于三组皮质腺瘤组(P1,2,3<0.01)。以肿瘤直径≥2.95cm诊断隐匿型嗜铬细胞瘤,AUC为0.872,敏感度为87.5%,特异性为76.0%;当平扫CT值≥24.5HU时,AUC为0.929,敏感度为94.0%,特异性为82.5%;当动脉期增强CT值≥89.5HU时,AUC为0.886,敏感度为72.7%,特异性为90.6%;当延迟期增强CT值≥82.5HU时,AUC为0.937,敏感度为84.6%,特异性为95.3%;联合以上四个指标时,AUC为0.981,阈值为≥0.118,敏感度为100%,特异性为90.6%。结论:以肿瘤直径2.95cm、平扫CT值24.5HU、动脉期增强CT值89.5HU和延迟期增强CT值82.5HU为阈值对肾上腺隐匿型嗜铬细胞瘤有较好的鉴别诊断价值。
李翔,姜正伟,王史英[10](2020)在《CT检查对原发性肾上腺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CT检查对原发性肾上腺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04年8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100例原发性肾上腺肿瘤患者,均行CT检查,以病理活检穿刺作为金标准,计算CT诊断符合率,并分析不同类型肿瘤CT临床特征、CT值以及肿瘤大小。结果 100例患者均行病理活检穿刺检查确诊。CT检查检出98例,诊断符合率为98.00%。CT与病理穿刺活检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T检查确诊的98例原发性肾上腺肿瘤,其中髓样脂肪瘤2例,占2.04%;皮质腺癌8例,占8.16%;节细胞神经瘤15例,占15.31%;嗜铬细胞瘤26例,占26.53%;皮质腺瘤47例,占47.96%。髓样脂肪瘤密度均匀、形态规则、边界清晰。皮质腺癌密度不均匀、形态规则、边界清晰。节细胞神经瘤密度66.67%均匀、33.33%不均匀,形态规则,边界清晰。嗜铬细胞瘤84.62%密度不均匀、15.38%均匀,形态53.85%不规则、46.15%规则,边界57.69%清晰、42.31%不清晰。皮质腺瘤68.09%均匀、31.91%不均匀,形态规则,边界93.62%清晰、6.38%不清晰。结论 CT检查可显着提高原发性肾上腺肿瘤检出率,并对肿瘤密度、形态、边界、CT值以及肿瘤大小做出准确的分析,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
二、肾上腺肿瘤的CT诊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肾上腺肿瘤的CT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18F-FDG PET/CT对肾上腺肿瘤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18F-FDG PET/CT检查 |
1.2.2 图像分析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 果 |
2.1 不同类型肾上腺肿瘤18F-FDG PET/CT显像特征比较 |
2.2 SUVmax对良恶性肾上腺肿瘤的诊断效能 |
3 讨 论 |
(2)经腹腹腔镜与后腹腔镜治疗肾上腺肿瘤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综述 |
2.1 肾上腺的组成及生理功能 |
2.1.1 肾上腺组成 |
2.1.2 肾上腺生理功能 |
2.2 肾上腺肿瘤分类及发病率 |
2.2.1 肾上腺肿瘤分类及发病率 |
2.2.2 肾上腺肿瘤的发病率 |
2.3 肾上腺肿瘤的诊断 |
2.3.1 生化检查 |
2.3.2 影像学检查 |
2.3.3 穿刺活检(Fine needle aspiration biopsy,FNA) |
2.4 手术治疗 |
2.4.1 术前准备 |
2.4.2 手术治疗途径 |
2.5 展望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纳入标准 |
3.3 研究方法 |
3.3.1 术前准备 |
3.3.2 手术方法(以左侧为例) |
3.4 观察指标 |
3.5 统计方法 |
第4章 结果 |
第5章 讨论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校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多层螺旋CT多期扫描鉴别多种肾上腺肿瘤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 仪器与试剂 |
1.4 检查方法 |
1.5 观察与评价指标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肾上腺病变患者临床病理检测分析 |
2.2 肾上腺病变患者MSCT表现 |
2.3 两两比较各疾病病变类型差异 |
2.4 肾上腺病变CT特点分析 |
2.5 MSCT多期扫描对肾上腺肿瘤的诊断价值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4)两种入路腹腔镜肾上腺手术的疗效对比和并发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围术期准备 |
2.2.1 术前准备 |
2.2.2 术后处理 |
2.3 手术方式 |
2.3.1 经后腹腔途径肾上腺切除术(RLA,Retroperitoneal LaparoscopicAdrenalectomy) |
2.3.2 经腹腔途径肾上腺切除术(TLA,Transperitoneal LaparoscopicAdrenalectomy) |
2.3.3 腹腔镜肾上腺部分切除术(LPA,Laparoscopic PartialAdrenalectomy) |
2.4 研究方法 |
2.5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术后病理结果 |
3.2 TLA和 RLA整体对比研究 |
3.3 瘤体大小分组分析 |
3.3.2 瘤体大小≥6cm病例两种手术方式对比分析 |
3.4 嗜铬细胞瘤与否的两种手术方式对比分析 |
3.4.1 非嗜铬细胞瘤两种手术方式对比分析 |
3.4.2 嗜铬细胞瘤两种手术方式对比分析 |
3.5 病变方位对TLA的影响 |
3.6 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成果 |
综述 肾上腺肿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5)动态增强MRI CT在肾上腺肿瘤中的诊断价值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检查方法 |
1.2.1 动态增强MRI平扫: |
1.2.2 CT平扫: |
1.3 图像分析: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不同检查方式对肾上腺肿瘤病理类型诊断准确率比较: |
2.2 不同检查方式定位检出情况: |
2.3 不同检查方式定性检出情况: |
2.4 不同检查方式图像清晰度比较: |
3 讨论 |
(6)肾上腺肿瘤的CT和MRI诊断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结果 |
2.1 肾上腺肿瘤的准确率 |
2.2 肾上腺肿瘤位置确定、性质确定的诊断准确率 |
3讨论 |
(7)多层螺旋CT在肾上腺肿瘤鉴别诊断中的效果和准确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2 结果 |
3 讨论 |
(8)肾上腺大肿瘤的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肾上腺大肿瘤的临床特征分析 |
参考文献 |
附录 术后并发症Clavien系统分级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9)CT特征对肾上腺隐匿型嗜铬细胞瘤和皮质腺瘤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及分型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1.3 手术指征 |
2.2 方法 |
2.2.1 一般临床资料 |
2.2.2 影像方法 |
2.2.3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基本情况比较 |
3.2 CT表现比较 |
4 讨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肾上腺隐匿型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诊断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CT检查对原发性肾上腺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CT与病理穿刺活检检查结果比较 |
2.2 不同类型肿瘤CT表现 |
2.3 不同类型肿瘤CT值以及肿瘤大小 |
3 讨论 |
四、肾上腺肿瘤的CT诊断(论文参考文献)
- [1]18F-FDG PET/CT对肾上腺肿瘤的诊断价值[J]. 刘娇,晁芳芳,刘保平,韩星敏.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1(10)
- [2]经腹腹腔镜与后腹腔镜治疗肾上腺肿瘤对比分析[D]. 姜申. 吉林大学, 2021(01)
- [3]多层螺旋CT多期扫描鉴别多种肾上腺肿瘤的诊断价值[J]. 刘春艳,兰国鹏,郑晓东,郑佳连. 中国医学装备, 2021(05)
- [4]两种入路腹腔镜肾上腺手术的疗效对比和并发症分析[D]. 曾加. 南昌大学, 2021(01)
- [5]动态增强MRI CT在肾上腺肿瘤中的诊断价值对比分析[J]. 赵定许,夏晓亮,耿承军. 河北医学, 2021(04)
- [6]肾上腺肿瘤的CT和MRI诊断对比分析[J]. 尹雪军,徐才国,牛富业,刘林.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07)
- [7]多层螺旋CT在肾上腺肿瘤鉴别诊断中的效果和准确性分析[J]. 林均会. 中国医药指南, 2021(09)
- [8]肾上腺大肿瘤的临床特征分析[D]. 张宗宗.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9]CT特征对肾上腺隐匿型嗜铬细胞瘤和皮质腺瘤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研究[D]. 钟睿.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10]CT检查对原发性肾上腺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评价[J]. 李翔,姜正伟,王史英. 当代医学, 202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