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人小肠海绵状血管瘤伴下消化道出血1例(论文文献综述)
杨潇,王丽波,徐红,李文[1](2021)在《小肠海绵状血管瘤:2例报道并文献复习》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介绍2例临床表现不同的小肠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病例1以黑便为主诉,小肠镜下可见红色扁平黏膜隆起,行部分小肠切除术,预后良好。病例2以呕吐为主诉,行小肠镜检查可见环周弥漫型黏膜增厚伴肠腔狭窄,行小肠部分切除术,术后恢复顺利。
杨洁,王军,陈兆峰,王玉平,周永宁[2](2019)在《回肠海绵状淋巴管瘤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文中提出海绵状淋巴管瘤是淋巴系统的良性肿瘤,多为先天性,多发生于婴儿及儿童,大部分病变发现在头颈部、躯干或四肢,影响腹腔内器官的肿瘤很少见,其中发生在回肠的海绵状淋巴管瘤极其罕见。本文总结1例成人回肠海绵状淋巴管瘤的临床特点和诊疗经过并进行文献复习,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临床诊疗水平。
刘明南[3](2018)在《113例便血婴儿结肠镜结果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研究背景:便血是儿童消化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而婴儿期便血的病因、临床表现、伴随症状、实验室检查、结肠镜检查结果等都有其年龄特点,且临床症状严重程度不一,重者可因失血过多引起低血容量性休克,危及生命。因此,早期识别便血、评估便血严重程度、明确病因、及时治疗十分重要。近年来随着电子结肠镜在婴儿期的应用,婴儿便血病因诊断以及对因治疗方面有了很大进展,而目前关于婴儿期便血结肠镜检查结果相关的文献报道很少。本研究主要从便血婴儿的年龄、性别、病程、临床表现、过敏史、喂养史、实验室检查、结肠镜检查结果、病因等方面,分析婴儿期便血的临床特点,为早期评估婴儿便血严重程度、明确病因,减少疾病误诊、漏诊提供临床依据。研究目的:探讨婴儿期便血临床特点、结肠镜结果、病因诊断,总结临床诊治经验。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住院诊断治疗的婴儿期便血,并完成结肠镜检查的113例患儿的临床表现、过敏史、喂养史、实验室检查、结肠镜检查及病因分析等临床资料。结果:(1)一般资料:113例婴儿期便血住院完善结肠镜检查的患儿中,男70例,女43例,男女比例:1.63:1。入院最小的年龄为1.17个月,最大的年龄为17个月,平均年龄7.88个月。最短病程3小时,最长病程12个月。(2)主要症状:本组病例中以显性便血为主诉的有86例,占76.1%,隐性消化道出血27例,占23.9%;伴随症状主要有腹泻、发热、呕吐、营养不良、呕血、面色苍白,分别占 47.8%,28.3%,10.6%,9.7%,4.4%,1.8%。(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嗜酸性粒细胞(EOS)比例最小0.1%,最大30.6%,平均4.0%;血红蛋白(HGB)最低48g/L,最高135g/L,平均102.59g/L。大便潜血试验阴性40例(35.4%),弱阳性21例(18.6%),阳性42例(37.2%),强阳性10 例(8.9%)。(4)通过结肠镜检查,结合临床特点及相关病理结果,113例婴儿期便血病因包括:过敏性结肠炎39例,占34.5%;嗜酸性粒细胞性结肠炎5例,占4.4%;结肠炎11例,占9.7%;克罗恩病8例,占7.1%;梅克尔憩室7例,占6.2%;结肠息肉7例(其中乙状结肠息肉2例、直肠息肉5例),占6.2%;肛裂4例,占3.5%;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19例,占16.8%;抗生素相关性结肠炎4例,占3.5%;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细菌性结肠炎、慢性腹泻、小肠息肉伴肠套叠、卡-梅综合征、免疫缺陷病、牛奶蛋白过敏、小肠血管畸形、外痔各1例,各占0.9%;另外,实验室检查中18例凝血功能异常者经治疗后复查凝血谱正常,但仍有便血,考虑凝血功能异常与便血无明显相关性,予排除凝血功能异常导致的便血。(5)过敏史与喂养史:本病例组中食物过敏9例、药物过敏6例、湿疹病史8例、咳喘病史1例。过敏史在过敏性结肠炎中多见。生后母乳喂养73例,人工喂养16例,混合喂养24例。喂养方式在便血病因上没有明显差异。(6)各年龄组(<3月、3-6月、6-9月、9-12月、≥12月)在病因分组上没有明显差别。结肠炎、克罗恩病、梅克尔憩室、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在病程段分组(<0.5月、0.5-1月、1-3月、3-6月、≥6月)中差异有显着性。(7)过敏性结肠炎、嗜酸性粒细胞性结肠炎与正常肠粘膜组患儿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有统计学意义。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与嗜酸性粒细胞性结肠炎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有显着性差异。(8)治疗上,回避可疑过敏食物的有40例。病情危重、生命体征不稳定者,予早期补充血容量、止血、抗感染等对症处理。生命体征稳定者予根据病情及病因,予更换饮食种类、抗感染、抑酸、抗炎、抑制免疫、高频电凝切除、手术、介入等治疗。结论:(1)婴儿期便血常见病因包括过敏性结肠炎、结肠炎,其次为克罗恩病、梅克尔憩室、结肠息肉、嗜酸性粒细胞性结肠炎、肛裂等。对于大量出血,出血难以控制的患儿需警惕小肠息肉伴肠套叠、小肠血管畸形、免疫缺陷病、卡梅综合征等罕见病因。(2)结肠镜在婴儿期便血病因诊断中发挥重大作用。(3)病因不明的便血量大、难以控制的出血,必要时需完善MRI、ECT、增强CT、DSA检查甚至手术探查等方式。
丁雪丽,荆雪,于亚男[4](2018)在《小肠淋巴管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治进展》文中指出小肠淋巴管瘤(lymphangioma,LA)极其罕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且临床医师对其认识不足,容易漏诊和误诊。本文对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展作一概述。
杨艳[5](2016)在《双气囊电子小肠镜在青少年小肠疾病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小肠疾病是消化系统临床常见的疑难疾病之一,青少年发生小肠疾病,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长发育,因此,小肠疾病的早期诊断对疾病的治疗有很大指导意义。人体小肠长达5-7米,远离肛门、口腔,并在体内形成肠襻,常规内镜难以达到深部小肠,双气囊小肠镜通过气囊的辅助,可以到达深部小肠,完成全小肠的检查,对小肠疾病的诊断意义重大。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疑有小肠疾病并行小肠镜检查的青少年人群的病例资料,对其临床表现进行分析整理,结合患者出院临床诊断和随访结果,初步了解青少年人群小肠疾病的临床表现特点及常见病因,探讨双气囊小肠镜对青少年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从2007年9月-2015年3月期间所有怀疑小肠疾病并在该院消化内镜中心行双气囊电子小肠镜检查的患者,共纳入28岁及28岁以内的青少年患者共计59例,并按年龄分为少儿组和青年组,分析和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致病病因及双气囊小肠镜诊断结果。结果:1、按年龄分组:少儿组共计18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2例,年龄12-17岁,平均15.6±1.4岁;青年组共计41例,其中男性36例、女性5例,年龄18-28岁,平均23.5±3.0岁;两组在性别分布上无统计学差异(x2=0.014,P=0.905)。2、临床表现:青少年患者小肠疾病多以便血(33.9%)、黑便(27.1%)、腹痛(20.3%)等消化道症状为临床表现;其中少儿组依次以黑便(27.8%)便血(22.2%)、腹痛(22.2%)为临床症状就诊;青少年患者小肠疾病依次以便血(39.0%)、黑便(26.8%)、腹痛(19.5%)等消化道症状为临床表现;两组在就诊症状分布上无统计学差异(x2=2.536,P=0.864)。3、消化道出血:42例青少年患者有消化道出血症状,29例(69.0%)为急性出血,其中13例(44.8%)急性出血患者有既往出血史;13例(30.9%)为慢性出血,最常见病因分别为小肠憩室9例(32.0%)、克罗恩病5例(38.5%);12例少儿患者有消化道出血症状,其中8例为急性出血,4例为慢性出血,最常见病因分别为小肠憩室5例(62.5%)、克罗恩病2例(50%);30例青年患者有消化道出血症状,21例为急性出血,9例为慢性出血,最常见病因分别为重复畸形5例(23.8%)、克罗恩病3例(33.3%);两组患者在急慢性出血表现无统计学差异(x2=0.045,P=0.833)。4、腹痛:18例青少年患者有腹痛症状,慢性腹痛11例(61.1%),最常见病因为克罗恩病9例(50%);其中7例少儿患者有腹痛症状,4例(57.1%)为慢性腹痛,最常见病因为克罗恩病4例(57.1%);11例青年患者有腹痛症状,7例(63.6%)为慢性腹痛,最常见病因为克罗恩病5例(45.5%),两组患者在病程表现上无统计学差异(x2=0.076,P=0.783)。5、小肠镜检查情况:在收集的病例中,完成全小肠检查的共计12人,全小肠检查完成率为20.3%,其中少儿组2人,全小肠检查率为11.1%,成人组共计10人,全小肠检查完成率为24.4%,两组全小肠检查完成率无统计学差异(P=0.415)。双气囊小肠镜检查对胃肠道病变检出率为78.0%,小肠病变检出率为74.6%,其中少儿组总病变检出率为83.3%,青年组总病变检出率为75.6%;少儿组消化道出血患者病变检出率为91.7%,青年组消化道出血患者病变检出率为70.0%;少儿组腹痛患者病变检出率为71.4%,青年组腹痛患者病变检出率为81.8%;各组病变检出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276-1.000)。在疾病种类上,少儿组和青年组病变种类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725),所有检出小肠病变类别依次为炎性改变(45.5%)、肠道畸形(38.6%)、血管病变(6.8%)、息肉(4.5%)、肿瘤(2.3%)和其他疾病(2.3%)。病变部位上,少儿组和青年组病变部位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250),青少年小肠病变好发部位依次为回肠、空肠、十二指肠。6、与其他检查比较:双气囊小肠镜与CT/CTE(7例)诊断一致性较差,与胶囊内镜(4例)诊断一致性较好,与DSA(2例)相比诊断一致性好,诊断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0,0.5,1.0。7、安全性:双气囊小肠镜应用于诊断青少年小肠疾病安全性较高,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仅术后有一过性高淀粉酶血症,少儿组、青年组发生率分别为5.6%、9.8%,青少年总发生率为8.5%,两组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580)。结论:青少年小肠疾病多好发于男性,临床表现不具有特异性,多以消化道出血和腹痛为临床表现,小肠肠道畸形和克罗恩病患者多以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小肠克罗恩病患者还可出现慢性腹痛等临床表现。青少年小肠病变以性改变和肠道畸形为主,其中以回肠最易受累。双气囊小肠镜对青少年小肠疾病检出率较高,安全性较好,是临床诊断少年儿童等特殊人群小肠疾病的有效手段。
夏迪,陆珍凤,周军,周晓军,印洪林[6](2014)在《成人小肠原发性淋巴管瘤临床病理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小肠原发性淋巴管瘤临床病理特征,为该类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临床病理研究资料。方法复习3例成人小肠原发性淋巴管瘤临床资料,对肿瘤切除标本进行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检查,结合文献讨论该类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 3例均为成人,其中男性2例,女性1例,年龄3447岁。临床首发症状同为下消化道不同程度的出血和黑便,但腹部查体均未见明显异常。临床诊断:炎性肠病。病理组织学检查显示肿瘤病变位于小肠黏膜下及肠系膜内,淋巴管呈不规则丛状囊性扩张,形态不一,肿瘤性淋巴管有不连续平滑肌围绕,壁内衬扁平上皮,腔内含淋巴液,间质内见散在淋巴细胞浸润。其中1例合并小肠系膜分叶状毛细血管瘤。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示淋巴管瘤内皮细胞CD31、D2-40和FⅧ(+),CD34、SMA、EMA和CKpan(-)。结论小肠淋巴管瘤临床十分少见,临床首发症状以下消化道出血为特征,病理上病变可以累及小肠壁黏膜全层、肌层和肠系膜,呈蔓状分布并发分叶状毛细血管瘤。治疗首选切除肿瘤性肠段。
蒋莉莉[7](2006)在《小肠良性脉管源性肿瘤及瘤样病变的临床病理与免疫表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和目的] 小肠良性脉管源性肿瘤及瘤样病变主要包括两类疾病:小肠血管瘤和血管畸形(hemangioma and vascular malformation)及小肠淋巴管瘤(lymphangioma),两者均罕见。本文对51例小肠血管瘤和血管畸形及22例小肠淋巴管瘤进行了临床与组织病理学的回顾性研究,对其中29例血管瘤、全部淋巴管瘤以及3例小肠淋巴管扩张症进行了5种抗原标记的免疫表型检测及统计学分析。 [材料与方法] 51例小肠血管瘤和血管畸形、22例小肠淋巴管瘤以及3例小肠淋巴管扩张症均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病理科在1963年~2005年2月间的档案病例资料。全部病例进行临床病理资料的回顾性研究。其中1992年~2005年的29例小肠血管瘤和血管畸形及全部小肠淋巴管瘤和淋巴管扩张症进行了SP法免疫表型检测,选用的抗体有CD31,LYVE-1,CD9,VEGFR-3和D2-40。 [结果] (1)小肠血管瘤和血管畸形患者年龄从1.4岁~75岁,平均年龄与中位年龄均为40岁;男女性别比无差异;病变部位主要为回肠(18例)和空肠(16例),共占66.7%;主要临床症状是下消化道出血及肠梗阻;术前确诊率为62.7%;大体类型以息肉型和血管曲张型多见;86%的病例的组织学类型为动-静脉血管瘤(arteriovenous hemangioma),又称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2)小肠淋巴管瘤的患者年龄从6个月~58岁,平均年龄21.3岁;男性多见,有两个发病高峰,分别是3岁~5岁及20岁~30岁。术前63.6%诊断为腹腔占位或囊肿;成人组与儿童组患者在临床病理表现上有较大
齐家纯,严仲瑜,才文彦,黄莚庭,贾博琦,麦灿荣,朱预,潘其英[8](1981)在《关于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和治疗问题》文中研究指明《中华内科杂志》编委会和《中华外科杂志》编委会曾在1978年8月联合邀请北京地区的内外科医生对上消化道大出血的诊治问题进行座谈,并已发表纪要[中华内科杂志18:301,391,1979;中华外科杂志17:298,396,1979]。1980年6月又联合邀请北京地区的内外科医生就下消化进出血的诊治问题进行了两次座谈,纪要如下。
张春福[9](2004)在《DSA对小肠出血的诊断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探讨DSA对小肠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5月至2004年5月小肠出血病人10例,经胃镜、结肠镜检查排除十二指肠球部以上消化道和结直肠病变,选择应用小肠钡灌、选择性肠系膜血管选影(DSA)、核素扫描(ECT)等检查。对10例小肠出血病例行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结果: DSA检查的23例患者中阳性19例,其中小肠病变10例。10例中1例血管瘤,5例肠道肿瘤, 4例为血管畸形,DSA见局部畸形血管团伴引流静脉,局部血管增多、增粗、迂曲、聚集、结构紊乱,动静脉瘘和动脉期静脉早显,对比剂外溢,局部肠壁染色增浓。9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结论: 选择性血管造影对不明原因的急慢性消化道出血的定位、定性诊断有肯定价值,尤其对小肠出血病变的诊断更具独特的优越性。对小肠出血,DSA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刘燕青,张金波,魏焕萍[10](2002)在《成人小肠海绵状血管瘤伴下消化道出血1例》文中研究指明
二、成人小肠海绵状血管瘤伴下消化道出血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成人小肠海绵状血管瘤伴下消化道出血1例(论文提纲范文)
(3)113例便血婴儿结肠镜结果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中英文缩略词 |
1 引言 |
2 资料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及内容 |
2.3 诊断标准 |
2.4 数据处理 |
3 结果 |
3.1 患儿一般资料 |
3.2 患儿的临床症状 |
3.3 患儿其他病史情况 |
3.4 实验室检查结果 |
3.5 结肠镜检查结果及病因构成 |
3.6 病因分布特点 |
3.7 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分析 |
3.8 治疗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4)小肠淋巴管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治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发病机制 |
2 临床表现 |
3 诊断 |
3.1 实验室检查 |
3.2 影像学检查 |
3.3 消化道内镜检查 |
3.4 病理检查 |
4 鉴别诊断 |
5 治疗 |
6 预后 |
(5)双气囊电子小肠镜在青少年小肠疾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部分:小肠疾病在青少年人群中的临床表现特点及病因分析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双气囊小肠镜对青少年小肠疾病的检出率及病灶特点分析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
青少年小肠疾病诊治内镜的发展及应用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
(6)成人小肠原发性淋巴管瘤临床病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
1.1临床资料 |
1.2方法 |
2 结果 |
2.1巨检 |
2.2镜检 |
2.3免疫组化 |
3 讨论 |
(7)小肠良性脉管源性肿瘤及瘤样病变的临床病理与免疫表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总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9)DSA对小肠出血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提 要 |
前 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 果 |
讨 论 |
结 论 |
参考文献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综 述 |
附 图 |
致 谢 |
四、成人小肠海绵状血管瘤伴下消化道出血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小肠海绵状血管瘤:2例报道并文献复习[J]. 杨潇,王丽波,徐红,李文.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21(10)
- [2]回肠海绵状淋巴管瘤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J]. 杨洁,王军,陈兆峰,王玉平,周永宁.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19(05)
- [3]113例便血婴儿结肠镜结果临床分析[D]. 刘明南. 浙江大学, 2018(08)
- [4]小肠淋巴管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治进展[J]. 丁雪丽,荆雪,于亚男.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18(02)
- [5]双气囊电子小肠镜在青少年小肠疾病的临床研究[D]. 杨艳. 武汉大学, 2016(06)
- [6]成人小肠原发性淋巴管瘤临床病理分析[J]. 夏迪,陆珍凤,周军,周晓军,印洪林.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14(05)
- [7]小肠良性脉管源性肿瘤及瘤样病变的临床病理与免疫表型研究[D]. 蒋莉莉. 四川大学, 2006(03)
- [8]关于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和治疗问题[J]. 齐家纯,严仲瑜,才文彦,黄莚庭,贾博琦,麦灿荣,朱预,潘其英. 中华内科杂志, 1981(02)
- [9]DSA对小肠出血的诊断价值[D]. 张春福. 吉林大学, 2004(04)
- [10]成人小肠海绵状血管瘤伴下消化道出血1例[J]. 刘燕青,张金波,魏焕萍. 武警医学院学报, 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