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股静脉盲穿留置套管针的常见问题及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王如良,李方容,肖文华[1](2021)在《置入式输液港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进展》文中提出近年来,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逐渐增高,需要化疗、长期输液或营养支持的患者日益增多[1]。完全置入式输液港(totally implantable access port,TIAP),是一种完全留置于皮下的静脉输液装置,具有使用周期长、维护方便、并发症少、生活质量高等优点,已成为需要长期输液肿瘤患者的最佳选择[2]。考虑到输液港在我国多数地区尚未普及,临床使用和维护过程中,仍有较多困惑和争议。现初步总结出目前临床上比较关注的10个热点内容,进行思考与探讨。
张晓琴[2](2020)在《早产儿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早产儿由于临床救治需要和PICC导管在NICU的普遍使用,加之早产儿的病情较重、合并症多、抵抗力低于足月儿、且各种侵入性操作频繁,导致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CRBSI)发生率大大增加。致使患儿的生活质量下降、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严重可致患儿死亡。1.了解早产儿CRBSI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及住院期间的相关费用。2.了解早产儿CRBSI的病原微生物的分布情况。3.基于行动研究理论,探索其在降低早产儿CRBSI的发生率的可行性,建立适宜的预防方案。方法:1.回顾性的病例对照研究:收集山西省三家医院NICU 2017年1月—2019年1月早产儿住院期间发生CRBSI共69例患儿的相关资料。纳入标准:在NICU首次住院、观察和护理并进行PICC置管,无置管禁忌症,且置管时长大于48h后或拔管48h内出现的CRBSI的胎龄小于37周的新生儿。排除标准:患儿转入NICU前就存在PICC置管;PICC置管前存在置管部位皮肤的感染;导管放置时间低于48h;患儿家长放弃治疗,主动要求出院者;患儿相关资料不完整者;且不符合《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的病例。发生CRBSI共69例次,以1:3的比例选取同时段入院未发生CRBSI的早产儿207例,共276例。收集样本量的临床资料主要有:早产儿性别、胎龄、日龄、主要的疾病诊断、住院号、出生体质量、护士穿刺时长、PICC导管留置时长、留置血管、置管次数、5分钟Apgar评分、是否阴道分娩、妊娠期并发症等。分析CRBSI早产儿的一般流行病学特征,与未发生CRBSI患儿的所有临床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CRBSI的危险因素;按照住院号排列,依据相对应的治疗时间和相同的分娩方式选取未发生CRBSI的72例早产儿的各项住院费用与发生CRBSI的患儿的各项住院费用进行比较。2.病原微生物的检测:血培养采用双侧方法,HP/PYP血培养瓶对血标本培养,菌种的鉴定使用法国的梅里埃公司的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由NICU的医生和感染科医生一起排除污染标本,判定血液标本是否是导致CRBSI的病原微生物。3.非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基于行动研究理论进行2个螺旋循环方案实施,行动研究理论包括: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四个主要的组成部分,在第一轮的反思结束后,依据反思的结果修改计划——再次行动——观察——反思。如此螺旋式的完善流程,直至达到研究效果。本研究在查阅文献、结合NICU早产儿的护理特点,同时参照国内外早产儿PICC护理的最新的、有效的方法后,组建护理团队并初步制定“早产儿CRBSI的预防方案”,由护理团队全程参与方案的制定、实践、观察、改进。通过观察法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收集资料,证实采用行动研究法的螺旋循环的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结果:1.2017年1月-2019年1月三家医院NICU共有早产儿1950例,男性患儿1054人次,女性患儿896人次。发生CRBSI的早产儿共69例,男性患儿41人次,女性患儿28人次;日龄≤1天有37人次,>1天有32人次;体质量<1500g有23人次,≥1500g有46人次;胎龄<27周有36人次、27-32周有24人次、32-37周有9人次。CRBSI的例次感染率为3.53%(69/1950),CRBSI的发病率为6.86/‰(69/10051)。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NICU早产儿发生CRBSI的相关危险因素有:胎龄(P<0.001)、分娩方式(P<0.001)、体质量(P<0.001)、抗生素的规律使用(P<0.001)、5分钟Apgar评分(P<0.001)、导管留置时长(P<0.001)、PICC穿刺次数(P<0.001)、穿刺时长(P<0.001)、导管堵管(P=0.002)、导管移位(P<0.001)。而患儿的性别(P=0.470)、日龄(P=0.780)、民族(P=1.000)、居住地(P=0.263)、新生儿主要的疾病诊断(P=0.449)、母亲妊娠期疾病(P=0.521)、医保类型(P=0.797)、穿刺血管(P=0.122)、敷料更换时间(P=0.161)、季节(P=0.132)与患儿是否发生CRBSI之间并无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把以上单因素分析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因素分析,以?入=0.10,?出=0.15为标准。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胎龄低是早产儿CRBSI的独立危险因素,胎龄<27周比27-32周的患儿感染的风险增加1.636倍(P=0.012,OR=2.636,95%CI=1.2405.605);与体质量低于1500g患儿相比,不低于1500g的患儿的感染风险降低3.062倍(P=0.054,OR=4.062,95%CI=0.97416.936);与自然分娩方式相比,剖宫产的感染风险增加8.043倍(P<0.001,OR=9.043,95%CI=2.69730.328);PICC留置7-14天比留置<7天患儿的CRBSI感染风险增加3.186倍(P<0.001,OR=4.186,95%CI=2.3047.606);穿刺次数越多,患儿CRBSI的风险增加,穿刺次数每增加一次,患者感染风险增加2.033倍(P=0.002,OR=3.033,95%CI=1.5076.102);与未发生导管堵塞相比,患者发生导管堵塞的感染风险增加4.958倍(P=0.099,OR=5.958,95%CI=0.71449.704);与未发生导管移位相比,患儿发生导管移位的感染风险增加4.401倍(P=0.006,OR=5.401,95%CI=1.63317.866);护理人员穿刺时间越长,患儿发生CRBSI的风险越大,穿刺时长在3060min比置管30min之内,患儿发生CRBSI的风险增加6.257倍(P<0.001,OR=7.257,95%CI=3.34915.728)。经济学分析结果显示:CRBSI的早产儿与非CRBSI的早产儿的平均胎龄为28-31周,CRBSI的患儿的平均住院时长为56-71天,平均为62天。非CRBSI的患儿平均住院时长为33-54天,平均为44天。CRBSI患儿的住院总费用为173627.00元,非CRBSI的患儿的住院总费用为112892.32元;CRBSI患儿各胎龄段的住院费用均高于非CRBSI患儿;CRBSI患儿体质量<1000g比>1000g住院费用高出56627元,非CRBSI患儿体质量<1000g比>1000g住院费用高出7675.5元。2.病原微生物的检测结果:共检出病原菌69株,其中革兰氏阳性菌38株(55.05%),其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5株(21.73%),是早产儿最主要的最常见的病原菌;革兰氏阴性菌25株(36.25%),最常见的病原菌是肺炎克雷伯杆菌6株(8.70%);真菌6株(8.70%),均为近平滑念珠菌。3.基于行动研究理论的两轮螺旋循环后,早产儿CRBSI的发生率明显下降。2019年3-5月CRBSI感染率为1.87‰,第一螺旋循环之后CRBSI感染率为2.82‰,两者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48);第二轮循环实施之后感染率为0.34‰,明显低于第一轮,两轮之后的感染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5.729);经过两轮的观察和监督,护理团队人员的PICC相关技术操作第二轮得分明显高于第一轮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CRBSI早产儿的独立危险因素:低胎龄、低体质量、分娩方式(剖宫产)、导管留置时间长、穿刺次数多、导管移位、穿刺时长、导管堵塞。2.CRBSI早产儿住院时长和住院费用高于非CRBSI的早产儿,体质量越低所需的住院费用越高。3.CRBSI的早产儿最常见的病原微生物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4.行动研究法的应用降低了早产儿CRBSI的发生率、改善了护理人员PICC技术操作,值得在NICU领域进行尝试。
谭悦[3](2020)在《肿瘤放化疗患者经颈内与锁骨下入路两种输液港植入方法的比较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回顾性分析肿瘤放化疗患者经颈内与锁骨下入路两种输液港植入方法的比较,并针对常见并发症进行影响因素分析,以期为静脉输液港的合理、安全使用提供更多的依据和参考。方法:(1)选择2018年1月-2018年6月于我院行静脉输液港植入的1711例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不同入路分为锁骨下静脉入路组(n=1414)和颈内静脉入路组(n=297),两组均进行12个月随访。记录两组穿刺成功率、手术时间、导管留置时间、术中、术后并发症,以及生活质量;记录并统计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肿瘤类型、身体质量指数、既往有深静脉或PICC穿刺史、体力状况(ECOG)评分等,对上述相关资料统计分析并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从而对两种不同入路植入输液港的方法进行比较,并对常见并发症的潜在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1414例锁骨下静脉入路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8.44%;297例颈内静脉入路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为100%,两者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2)平均手术时间锁骨下静脉入路组和颈内静脉组分别为12.79±5.65min和19.23±8.62min,统计学有显着差异(P<0.05);平均导管留置时间锁骨下静脉组和颈内静脉组分别为11.09±2.13月和11.18±1.98月,两者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3)锁骨下入路组的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颈内组相比,结果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4)锁骨下入路组置管前、后生活质量评分与颈内组相比,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5)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植入式静脉输液港首次穿刺失败率与患者的年龄、体重指数(BMI)、既往置管史具有相关性(P<0.05);植入式静脉输液港感染发生率与患者的年龄、ECOG评分具有相关性(P<0.05);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仅与患者的既往置管史具有相关性(P<0.05);(6)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表明:植入式静脉输液港临床使用效果与患者年龄、体重指数具有相关性(P<0.05),而与患者的性别、肿瘤类型、ECOG评分、既往置管史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1)经锁骨下与颈内静脉入路植入静脉输液港均具有很高的一次穿刺成功率,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率均较低,两种植入方式均安全可行。经锁骨下静脉入路较经颈内静脉入路植入输液港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具有一定的操作优势。而两者在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导管留置时间上均无明显差别。(2)静脉输液港临床使用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首次穿刺成功率与患者的年龄、体重指数、既往置管史相关;感染发生率与患者年龄、ECOG评分相关;血栓发生率与患者既往置管史相关。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表明: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的临床使用效果与患者年龄、体重指数相关。
范晓玲[4](2020)在《经腋静脉远段穿刺植入起搏电极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及公民平均年龄的增高,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的临床使用也逐年增高。无论是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新植入还是电极重置,成功行血管穿刺置入电极均是起搏器植入的一个关键步骤。近年来,腋静脉近段因内径粗大,远离胸膜,动静脉间距较大而受到临床医生的青睐,但我们在临床上行腋静脉近段穿刺时发现仍然有出现气胸的风险。当时人们选择腋静脉近段作为穿刺进针点而不是更远离胸膜的腋静脉远段,主要是因为腋静脉远段内径较小且内外侧有正中神经内外侧根走行。但目前临床上关于腋静脉近远段内径测量的数据均是在尸体上获得的,我们认为尸体上血管内径测量与人体上并不完全一致。目的:依据腋静脉走行及透视下腋静脉影像定义腋静脉近远段,利用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人体上分段测量腋静脉近远段及锁骨下静脉内径;通过静脉造影法分别穿刺腋静脉近远段,比较两组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探索腋静脉远段穿刺植入起搏电极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选取于2019年3月1日至2020年1月31日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心脏电生理中心行永久性起搏器植入的患者108例。随机分为腋静脉远段组、腋静脉近段组,利用DSA分段测量腋静脉近远段及锁骨下静脉内径,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穿刺成功率、穿刺耗时、穿刺次数、并发症发生率等。运用统计学方法分别比较腋静脉近远段及锁骨下静脉内径,并分析性别、BMI指数、高血压等因素对血管内径的影响;比较2组患者穿刺成功率、穿刺耗时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有无差别。结果:利用DSA法测量腋静脉近远段及锁骨下静脉内径并行统计学分析:腋静脉远段与腋静脉近段及锁骨下静脉分别行t检验,P均<0.05,存在统计学差异;腋静脉近段及锁骨下静脉内径行t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腋静脉远段组中54例患者,首针穿刺成功30例(55.6%),二次穿刺成功12例(22.2%),总穿刺成功50例(92.6%),平均穿刺耗时108.12±28.86s,平均穿刺次数2.28±1.10;腋静脉近段组中54例患者,首针穿刺成功32例(59.3%),二次穿刺成功14例(25.9%),总穿刺成功52例(96.3%),平均穿刺耗时109.83±29.83s,平均穿刺次数2.15±1.00。两组患者首针穿刺成功率、穿刺总成功率、穿刺耗时及穿刺次数分别比较,P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腋静脉远段组中有4名患者穿刺5min不成功换用锁骨下静脉穿刺成功;1例(1.85%)患者误入动脉,1例(1.85%)患者出现囊袋血肿;腋静脉近段组中有2名患者穿刺不成功换用锁骨下静脉穿刺成功,1例(1.85%)患者误入动脉,1例(1.85%)患者出现气胸,后自行吸收好转;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虽腋静脉远段内径与腋静脉近段及锁骨下静脉内径相比(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但腋静脉远段内径足以承载多根心脏起搏电极植入,且其完全走行于胸廓外,距胸膜远,无气胸的发生风险。
李明[5](2020)在《血液透析股静脉留置导管预防感染的临床护理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分析预防血液透析股静脉留置导管发生感染,延长股静脉导管留置的时间与临床护理意义。方法加强股静脉患者留置导管的护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预防穿刺口和皮下隧道感染的发生。结果股静脉留置导管是急诊血液透析及内瘘未成熟患者的可靠血管通路。结论做好对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加强股静脉留置双腔导管的护理,能预防血液透析股静脉留置导管感染的发生,可以延长股静脉留置的时间,减轻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金其庄,王玉柱,叶朝阳,施雅雪[6](2019)在《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第2版)》文中认为前言《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第1版)》自2014年发布以来,在国内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几年过去了,国内外在血管通路领域的研究又出现了很多新的进展,甚至有的观点发生了一些变化。我们也看到,国际上主要的血管通路指南或专家共
李磊,李欣,朱明炜[7](2018)在《肠外营养静脉输注途径的规范应用》文中指出肠外营养的静脉输注途径分为周围静脉和中心静脉两种途径。周围静脉是肠外营养支持首选的输注途径;高渗透压(>900 mOsm/L)或需要长期接受肠外营养(>14d)建议通过中心静脉输注。经皮穿刺中心静脉置管适合危重症患者,锁骨下静脉途径是首选,但使用时间不建议超过30 d;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有低穿刺风险和较少感染并发症,是国内指南推荐适合老年患者肠外营养支持的首选入径;静脉输液港可增加患者日常生活自由度,不需换药,可以沐浴,显着提高生活质量,为长时间接受静脉输液治疗包括肠外营养患者提供了可靠的入径。选择肠外营养支持静脉输注途径时,应考虑患者的病情和主观愿望以及肠外营养时间等因素,规范的护理导管维护技术是安全使用的保障。
夏爱萍,朱凤林,潘钻琴,匡兆香[8](2017)在《B超全程引导预防PICC导管异位效果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将B超的血管显像用于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全过程,让护士凭感觉经验进行的静脉穿刺以及置管的方法转变为可观察状态下的穿刺操作,避免盲穿导致的PICC导管异位等并发症的发生。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4月该院收治的血液系统肿瘤患者35例,采取血管B超全程引导,从置管操作前的静脉评估开始至导丝的留置、PICC导管的置入、置管结束前的导管异位的排查等,如发生PICC导管异位给予及时矫正。结果 35例患者PICC导管头端位置均符合最新指南的要求,没有发生导管异位。结论应用血管B超在PICC置管全过程进行显像,能有效防止PICC导管异位的发生。
余汁,单平,楼新江,杨晓霞[9](2017)在《多种入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比较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不同静脉入路利弊。方法根据自身临床经验,结合国内外学者文献,比较分析各种入路利弊。结果经患侧小腿深静脉入路置管溶栓,常能全程覆盖髂股腘静脉血栓,溶栓较彻底;对于中央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推荐经患侧股静脉下段入路置管溶栓。结论各种静脉入路各有利弊,临床血栓形态、血管解剖多变,须灵活采用各种入路,简化治疗、减少创伤,实现个体化治疗。
张应祥[10](2016)在《经环甲膜套管针应急气道持续壁氧吹入对犬的SpO2、PaO2、PaCO2、pH值及乳酸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在呼吸停止窒息模型中,通过环甲膜穿刺置入套管针建立应急气道,观察经环甲膜套管针应急气道持续壁氧吹入对窒息犬SpO2、PaO2、PaCO2、p H值及乳酸的影响,为临床上抢救困难气道探究新的方法。材料与方法:健康成年雄性犬30只,体重1015kg,麻醉诱导:肌肉注射15mg/kg氯胺酮、0.2mg/kg咪达唑仑、0.05mg/kg阿托品,待动物意识消失,取仰卧位,固定架固定四肢,建立动、静脉通路。暴露颈前区摸清环甲膜位置,去毛消毒并铺巾,16G套管穿刺针,经环甲膜穿刺置入套管,固定套管备用。为了建立可控的呼吸停止的窒息模型,喉镜下气管插管,之后静脉注射阿曲库胺0.2mg/kg、芬太尼2ug/kg,呼吸停止接通气设备通气。麻醉维持:微量泵泵入:力月西0.05mg/kg.h、阿曲库胺0.2mg/kg.h、芬太尼2ug/kg.h。窒息模型的建立:停止控制呼吸,应用足量的肌松药确保犬无自主呼吸;通气方法:环甲膜穿刺套管针与治疗带氧气通过氧流量表连接,氧流量控制在5L/min,持续向气管内吹气。根据通气方法随机分为三大组,实验两组根据实验开始的氧合状态又分成两个亚组,均n=6:(1)A组(对照组):呼吸停止建立气道窒息模型,穿刺后不给予通气;(2)B组分为2个亚组:B1组:当SpO2为100%开始试验,连接吸氧导管和套管针持续氧气吹入;B2组:停止控制呼吸使SpO2下降至80%后开始持续氧气吹入;(3)C组在B组的基础上辅助胸廓挤压20次/min(BWP),也分为2个亚组:C1组:当SpO2为100%开始持续氧气吹入的基础上辅助胸外按压;C2组:停止控制呼吸使Sp O2下降至80%后开始持续氧气吹入并辅助胸外按压。实验中呼吸道压力(Paw)控制在35cm H2O以内,A组心跳停止实验结束,B、C两组实验时间设定为60min,持续监测并记录各组犬的心电图(ECG)、动脉血压(ABP)、外周血氧饱和度(Sp O2)、心率(HR)和呼吸道压力(Paw);B、C两组每间隔5分钟测量动脉血气一次,而由于A组生命体征变化较快,所以每间隔2.5分钟测量动脉血气一次。结果:(1)对照组A组犬SpO2 5min迅速下降至71±0.85%,而后进一步降低无法测出;Pa CO2在15min内从正常值迅速上升至145.32±3.27mm Hg;p H值15min内迅速降至6.68±0.07;LAC水平15分钟持续迅速上升至3.89±0.18mmol·L-1。(2)B1、C1组犬Sp O2下降趋势、PaCO2上升趋势较对照组较缓,其中复合胸外按压的C1组最为明显。(3)B1、B2组PaO2明显升高,与A组比较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C1、C2两组Pa O2升高不明显。(4)pH值在B1、B2、C1、C2四组下降的速度明显慢于A组(p<0.05)。(5)血清乳酸含量的变化幅度A组最为明显(p<0.05),随实验时间延长,B1、B2、C1、C2四组LAC呈下降趋势,实验60min后四组血清LAC维持在正常水平。(6)比较三组犬的对缺氧的耐受时限B、C两组明显优于A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B、C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在非预见性困难气道中无法建立正常气道时使用套管针环甲膜穿刺持续氧气吹入的基础上辅助胸廓挤压和持续氧气吹入均可以增加体内的氧含量、延缓机体二氧化碳分压上升的速度、减少H~+在体内的堆积。(2)套管针环甲膜穿刺持续氧气吹入并辅助胸廓挤压和持续氧气吹入均可以延长犬对缺氧的耐受时限。
二、股静脉盲穿留置套管针的常见问题及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股静脉盲穿留置套管针的常见问题及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置入式输液港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常用置入路径的特点及选择 |
2 置入与操作方法 |
2.1 引导方法及测量导管长度 |
2.2 导管末端的位置及定位 |
3 输液港维护方法 |
3.1 注意事项及维护时间 |
3.2 封管液要求及使用方法 |
4 并发症处理 |
4.1 伤口愈合不良、港体翻转原因及处理 |
4.2 相关感染的鉴别及处理 |
4.3 输液不通畅的原因及处理原则 |
4.4 导管脱落、破裂、移位的诊断及处理方法 |
(2)早产儿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第一部分 引言 |
1 研究背景 |
2 国外研究现状 |
3 国内研究现状 |
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意义 |
5 创新点 |
6 技术路线 |
第二部分 早产儿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经济学分析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样本量 |
1.5 相关概念 |
1.6 CRBSI的诊断方法 |
1.7 研究方法 |
1.8 质量控制 |
1.9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早产儿CBRSI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
2.3 早产儿CBRSI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2.4 早产儿CRBSI的经济学分析 |
2.4.1 一般资料 |
2.4.2 两组患儿的一般情况的费用比较 |
2.4.3 CRBSI组早产儿一般情况的费用分析 |
2.4.4 两组患儿的各项住院费用的比较 |
2.5 发生CRBSI早产儿检出病原菌的分布 |
3 讨论 |
3.1 早产儿PICC CRBSI的分析 |
3.2 早产儿胎龄、体质量、主要疾病与CRBSI的关系 |
3.3 母体因素与CRBSI的关系 |
3.4 早产儿5 分钟Apgar评分与CRBSI的关系 |
3.5 导管堵塞、导管移位与CRBSI的重要危险因素 |
3.6 敷料更换时间与CRBSI的关系 |
3.7 严格控制穿刺次数和穿刺时间 |
3.8 导管留置时间、穿刺部位与CRBSI的关系 |
3.9 CRBSI与各项住院费用的关系 |
3.10 早产儿CRBSI的病原菌特点分析 |
第三部分 基于行动研究理论的早产儿CRBSI预防措施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样本来源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研究方法 |
1.4.1 行动研究法的概念 |
1.4.2 行动研究的特征和步骤 |
1.4.3 行动研究在本研究的适用性 |
1.5 资料收集方法 |
1.5.1 量表收集资料 |
1.5.2 结构式观察法 |
1.6 质量控制 |
1.7 统计分析 |
1.8 评价指标 |
2 研究过程 |
2.1 提出并分析研究问题 |
2.2 组建护理团队 |
2.3 明确问题 |
2.4 制定初步的行动研究方案 |
2.5 方案执行过程 |
2.5.1 第一个螺旋循环 |
2.5.2 第二个螺旋循环 |
3 结果 |
3.1 行动研究理论开展前后早产儿CRBSI的发生情况 |
3.2 行动研究理论开展后导管相关技术操作的情况 |
3.3 行动研究理论在循环过程的反思结果 |
4 讨论 |
4.1 行动研究理论在预防早产儿CRBSI的意义 |
4.2 评价行动研究理论在预防早产儿CRBSI的效果 |
第四部分 总结 |
1 研究结论 |
2 局限性 |
3 进一步研究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3)肿瘤放化疗患者经颈内与锁骨下入路两种输液港植入方法的比较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2.3 方法 |
2.4 观察指标 |
2.5 统计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锁下组与颈内组的临床资料比较 |
3.2 锁下组与颈内组的手术效果比较 |
3.3 锁下组与颈内组的术中、术后并发症比较 |
3.4 锁下组与颈内组置管前后生活质量比较 |
3.5 影响植入式静脉输液港临床使用效果单因素分析 |
3.6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影响因素及常见并发症赋值说明 |
3.7 影响植入式静脉输液港临床使用效果多因素LOGISTIC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 |
4.2 经颈内与锁骨下入路植入输液港并发症分析与干预 |
4.3 输液港临床使用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
4.4 提高输液港临床使用效果的干预措施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综述 输液港植入路径及临床应用研究 |
参考文献 |
(4)经腋静脉远段穿刺植入起搏电极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对象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仪器设备 |
1.3 研究方法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入选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
2.2 DSA法测量结果 |
2.3 成功率及并发症比较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血液透析股静脉留置导管预防感染的临床护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材料: |
1.3 浮管穿刺技术: |
1.4 导管感染的诊断依据(1)局部红肿、疼痛; |
2 护理 |
2.1 置管前的护理 |
2.1.1 环境准备: |
2.1.2 患者准备: |
2.2 插管的护理 |
2.3 置管后护理 |
2.4 留置导管的护理 |
2.4.1 护士在每次血透过程前: |
2.4.2 透析时导管护理: |
2.4.3 透析结束: |
2.5 加强健康教育: |
3 讨论 |
(6)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第2版)(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第1章血管通路的临床目标 |
1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比例 |
2在以下部位初始建立AVG的失败率 |
3通路并发症和通畅率 |
3.1 AVF并发症和通畅性: |
3.2 AVG并发症及通畅性: |
4首次透析的血管通路类型选择 |
第2章血管通路持续质量改进[8] |
第3章动静脉内瘘 |
1动静脉内瘘建立前准备 |
1.1肾脏替代治疗及血液透析血管通路宣教、向血管通路医师转诊及血管通路建立的时机[2, 9] |
1.2上肢血管保护[1, 2, 12] |
1.3患者评估 |
1.3.1病史[2] |
1.3.2物理检查[13, 14] |
1.3.2.1动脉系统 |
1.3.2.2静脉系统 |
1.3.3辅助检查 |
1.3.3.1 CDU[15] |
1.3.3.2 DSA |
1.4心脏系统 |
2动静脉内瘘的建立 |
2.1动静脉内瘘类型和位置的选择 |
2.1.1动静脉内瘘类型 |
2.1.2动静脉内瘘的位置 |
2.2上肢动静脉内瘘术式的优先次序 |
2.2.1 AVF (包括直接动静脉吻合、静脉转位、静脉移位) |
2.2.2 AVG |
2.2.3前臂血管耗竭 |
2.2.4上肢血管耗竭 |
2.3血管吻合方式 |
2.4术后注意事项[1, 3] |
3动静脉内瘘的使用时机及穿刺方法 |
3.1 AVF成熟的定义及判断标准[1, 3, 17, 18] |
3.1.1 AVF成熟的定义 |
3.1.2 AVF成熟的判断 |
3.2 AVF穿刺时机及方法 |
3.3 AVF成熟不良的处理 |
3.3.1 AVF成熟不良的定义 |
3.3.2 AVF成熟不良的处理方法[18-20] |
3.4 AVG |
3.4.1 AVG的穿刺 |
3.4.2 AVG穿刺原则 |
3.4.3穿刺顺序与方法 |
4动静脉内瘘的评估与监测[2, 21] |
4.1 AVF与AVG的评估与监测 |
4.1.1专家组推荐的AVF评估与监测方案 |
4.1.2 AVG评估 |
4.1.3内瘘的管理 |
4.2内瘘功能不良的治疗时机 |
5 AVF并发症的处理 |
5.1血管狭窄 |
5.1.1干预指征[2, 23-25] |
5.1.2干预方法[25, 26] |
5.1.3干预方法选择 |
5.1.3.1 PTA的入路选择[31] |
5.1.3.2球囊导管的选择[32] |
5.1.3.3关于PTA术的一些建议 |
5.2急性血栓形成[1-3, 33] |
5.3静脉高压征 |
5.4动脉瘤[1-3, 34] |
5.4.1定义 |
5.4.2动脉瘤发生部位 |
5.4.3处理指征 |
5.4.4处理措施 |
5.5高输出量心力衰竭[2, 35-37] |
5.5.1高流量内瘘的定义 |
5.5.2透析通路相关高输出量心力衰竭的处理方法 |
5.5.3心脏负荷过大的干预 |
5.6通路相关性缺血综合征 |
5.6.1透析通路相关性肢端缺血综合征 (hemodialysisaccessinduceddistalischemia, HAIDI) [38] |
5.6.2临床分级依据临床缺血程度将HAIDI分为4级[2] |
5.6.3治疗[2, 38-41] |
5.6.3.1保守治疗 |
5.6.3.2手术治疗 |
5.7感染 |
6 AVG并发症的处理 |
6.1血管狭窄[1-3, 42] |
6.2感染[1-5, 44, 45] |
6.3透析通路相关性肢端缺血综合征 |
6.4高输出量心力衰竭 |
6.5假性动脉瘤[46, 47] |
6.5.1定义 |
6.5.2处理指征 |
6.5.3处理方法 |
6.6血清肿[48, 49] |
6.6.1定义 |
6.6.2好发部位 |
6.6.3处理 |
7 AVG向二期AVF转换[50] |
8内瘘成熟期过渡通路的选择 |
8.1过渡通路类型 |
8.2过渡通路选择 |
第4章中心静脉导管 |
1总则[2, 51-56] |
2无隧道和涤纶套的透析导管 |
2.1适应证 |
2.1.1急性肾损伤 |
2.1.2慢性肾脏病符合以下情况 |
2.1.3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短期血液净化治疗 |
2.1.4中毒抢救等 |
2.1.5其他 |
2.2置管要点 |
2.3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
2.3.1穿刺相关急性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
2.3.2血栓的预防与处理 |
2.3.3感染的预防与处理 |
3带隧道和涤纶套的透析导管 |
3.1适应证[59] |
3.2置管要点 |
3.2.1穿刺部位的选择 |
3.2.2置管方法 |
3.2.2.1穿刺法 |
3.2.2.2切开法 |
3.2.3 TCC的位置走行 |
3.2.4 TCC的置入方式 |
3.3导管的拔除 |
3.4导管的更换 |
3.5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
3.5.1并发症 |
3.5.2隧道式导管的远期常见并发症 |
3.5.2.1导管功能不良--纤维蛋白鞘/血栓的形成和处理 |
3.5.2.1.1导管功能不良的预防 |
3.5.2.1.2导管功能不良的溶栓治疗 |
3.5.2.1.3失功导管的更换 |
3.5.2.2导管相关性感染的诊断与处理 |
3.5.2.2.1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 |
3.5.2.2.2导管出口感染 |
3.5.2.2.3导管隧道感染 |
3.5.2.2.4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catheter 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 CRBSI) |
3.6导管的封管技术 |
3.7中心静脉导管的护理 |
第5章中心静脉疾病 |
1中心静脉的定义 |
2中心静脉疾病病因 |
3中心静脉疾病的诊断[89, 90] |
3.1病史 |
3.2物理检查 |
3.3彩色多普勒超声 |
3.4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
4中心静脉疾病的预防 |
5中心静脉疾病的治疗 |
5.1治疗指征 |
5.2治疗方法 |
5.2.1腔内治疗 |
5.2.1.1通路 |
5.2.1.2入路的选择 |
5.2.1.3导丝通过病变部位 |
5.2.1.4球囊导管的选择 |
5.2.1.5支架的应用 |
5.2.1.6术中生命体征监测 |
5.2.1.7并发症 |
5.2.2血管转流手术[101-103] |
5.2.2.1原位血管转流术 |
5.2.2.2解剖外转流手术 |
5.2.3血液透析通路关闭术或吻合口缩窄术 |
5.2.4血液透析相关胸廓出口综合征的治疗[105, 106] |
6四肢回心静脉均闭塞病例血液透析通路的建立 |
7规范CVC的应用[113-115] |
(8)B超全程引导预防PICC导管异位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 |
1.1.1 一般资料 |
1.1.2 纳入标准 |
1.1.3 排除标准 |
1.2 方法 |
1.2.1 操作前准备 |
1.2.2 B超探查评估静脉、确定预穿刺的靶静脉 |
1.2.3 建立最大化的无菌屏障 |
1.2.4 穿刺靶静脉, B超引导留置导丝 |
1.2.5 B超全程引导, 置入PICC导管 |
2 结果 |
2.1 穿刺静脉 |
2.2 并发症发生情况 |
2.3 置管效果 |
3 讨论 |
(9)多种入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经健侧股静脉(或颈静脉) |
2 经患侧小隐静脉 |
3 经患侧腘静脉 |
4 经患侧小腿深静脉(胫前、胫后及腓静脉) |
5 经患侧股静脉 |
6 经患侧大隐静脉 |
7 经患侧股动脉 |
8 小结 |
(10)经环甲膜套管针应急气道持续壁氧吹入对犬的SpO2、PaO2、PaCO2、pH值及乳酸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四、股静脉盲穿留置套管针的常见问题及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置入式输液港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进展[J]. 王如良,李方容,肖文华. 武警医学, 2021(11)
- [2]早产儿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D]. 张晓琴.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0)
- [3]肿瘤放化疗患者经颈内与锁骨下入路两种输液港植入方法的比较及影响因素分析[D]. 谭悦. 苏州大学, 2020(02)
- [4]经腋静脉远段穿刺植入起搏电极的分析[D]. 范晓玲.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0)
- [5]血液透析股静脉留置导管预防感染的临床护理学研究[J]. 李明. 中国医药指南, 2020(06)
- [6]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第2版)[J]. 金其庄,王玉柱,叶朝阳,施雅雪. 中国血液净化, 2019(06)
- [7]肠外营养静脉输注途径的规范应用[J]. 李磊,李欣,朱明炜. 中华临床营养杂志, 2018(02)
- [8]B超全程引导预防PICC导管异位效果观察[J]. 夏爱萍,朱凤林,潘钻琴,匡兆香. 现代医药卫生, 2017(22)
- [9]多种入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比较分析[J]. 余汁,单平,楼新江,杨晓霞. 心电与循环, 2017(02)
- [10]经环甲膜套管针应急气道持续壁氧吹入对犬的SpO2、PaO2、PaCO2、pH值及乳酸的影响[D]. 张应祥. 福建医科大学, 20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