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森林防火工作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文献综述)
王睿琛,龙腾腾,王秋华[1](2021)在《2000-2020年中国森林火灾研究进展分析》文中认为为了解我国森林火灾相关的发展现状和研究方向。对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2000-2020年的林火研究文献运用文献计量法进行统计分析,借助CiteSpace绘制知识图谱,并采用关键词聚类、关键词突现和时线图相结合的方法来分析前沿热点关键词。结果表明,森林火灾论文研究主题主要为森林火灾发生规律及影响因素、森林火灾管理、森林火灾预防、大兴安岭;作者之间需加强合作研究;未来研究热点可总结为森林防灭火研究,包括林火预测预报、生物防火林带、森林火险。研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可使学者加深对这一领域的整体认识,并对未来研究热点进行展望。
薛刚[2](2021)在《成都市森林防火工作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
赵栋昌[3](2021)在《贵州雷公山苗族文化与森林生态耦合研究》文中指出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物质资源,伴随着人们与森林的实践互动形成了与森林资源有关的民族森林文化。这些民族森林文化是生活在林域环境中的民族认识、利用和维护森林资源的成果总和,对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生态保护具有重要作用。目前,随着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策略从以执法为主向以社区为基础的转变,地方民族的传统森林文化在社区森林管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价值引起了人们关注。在贵州省实施“大生态”战略(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本文以雷公山自然保护区苗族森林文化与森林生态为研究对象,运用关键人物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生态学样方法、社会统计分析法等,对苗族森林文化的类型与特征、苗族森林文化与森林生态的耦合关系及其作用机理、苗族森林文化与自然保护区的关系等进行探究,并设计了基于苗族森林文化的自然保护区管理的理论模型,其目标在于为民族文化与自然生态的良性耦合互动提供技术支撑,从而促进苗族文化的传承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最终实现林区民族经济、文化(社会)、自然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雷公山苗族森林文化呈现在物质(伐木、混农林生产模式、牧猎、采集、服饰-蜡染等)、精神(宗教信仰、生态伦理、生活习俗、文学艺术等)、制度技术(榔规及村规民约、育林乡土知识等)等三个层面13个类型;雷公山苗族森林文化具有明显的生态性特征;定量研究表明,雷公山苗族森林文化又呈现多样性特征,主要体现在α多样性(Simpson指数))和β多样性性(Whittaker指数)两个维度。其中,α多样性指数为0.81,呈现出较高的多样性,体现了雷公山苗寨传统森林文化的丰富性;β多样性指数为0.52,海拔高度在1000 m以下范围内的苗寨间森林文化的异质性相对较高,海拔在1300 m以上的苗寨传统森林文化的同质性较高,这表明苗族森林文化分布相对分散、空间分布具有不连续性的特征。苗族森林文化所具有的生态性、多样性等特征是当地苗族与森林生态环境相互融合适应的结果。(2)雷公山苗族森林文化演变与当地森林生态(森林健康)间存在着密切的耦合关系,在1940-2018年间的大部分时间都处于优质耦合状态,符合民族文化是与自然不断“偏离-回归”中耦合运行的观点和民族文化的生物性建构与社会性建构理论。苗族森林文化与当地森林生态的耦合协调度指数在1940--2018年间呈现出先下降而后上升的趋势,在1960年代耦合度指数为最低,两者处于磨合耦合阶段,呈现出不耦合的“苗头”,两者的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大体呈现一致的变化特征,这主要受外部环境或力量的介入、国家林业政策的频繁变动、时代的发展对传统文化冲击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因此,加强对苗族森林文化的尊重与文化行为实践的重视,不仅利于苗族森林文化传承发展,还可保障苗族森林文化与森林生态的优质耦合及其协调发展。(3)雷公山苗族森林文化与森林生态的耦合关系,实质反映了人与地耦合系统的关系。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和基于问卷调查的排序估计法分析发现,影响苗族森林文化与森林生态系统耦合的主要文化驱动因子是村规民约和宗教信仰。雷公山苗族村规民约中,与生物多样性资源管理有关的条款占到43.78%,从内容上来看,村规民约中对滥伐树木、放火烧山等破坏森林的行为给予极为严厉的惩治,村规民约对森林防火、树种多样性保护发挥着至关重要作用,这体现了村规民约在保护森林资源方面具有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从而使村规民约发挥了重要的弥补性作用。宗教信仰是苗族社群生态伦理意识的核心内容与反映,其呈现在风水林、风景林、护寨林等信仰林的管理上,通过一定的宗教禁忌或举行宗教仪式活动进一步强化了社区居民对森林的敬畏与爱护行为。苗寨周边的信仰林与非信仰林(集体林、私有承包林)在群落结构和乔木物种多样性等两方面存在显着差异,信仰林的物种最为丰富。另外,一定程度的人为干扰有利于信仰林与非信仰林物种的多样性。这体现了宗教信仰对当地森林生物物种多样性保护及其对森林生态功能的价值。(4)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促进了当地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从民族文化的视角看,保护区发展的历程是保护区工作者与当地苗族居民在苗族文化上“冲突--调适--对话--协商”的过程,雷公山保护区的管理体现了保护区工作者对苗族森林文化认知中的“我者文化”与“他者文化”不断交融互补的过程。(5)提出了基于苗族森林文化的自然保护区管理模型。主张森林资源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是建立在对当地苗族隔离的“自我式管理”,而是动员保护区的一切力量,在尊重与认可当地民族文化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程度的“人为干扰”,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生物性建构与社会性建构的动态耦合,从而实现苗族森林文化与森林生态的良性耦合协调发展。基于苗族文化的自然区保护管理模型的构建,是在探究苗族森林文化与森林生态耦合关系的基础上,对雷公山苗族文化与当地森林生态的关键链接点(行为活动集)进行有效干预。该管理模型是以森林保护和苗族森林文化传承发展为目标的生态管理理论范式探讨和实践探索指南。该管理模型的实施需要推进一体化的自然保护区行政管理体系的建立、保护区管理者对苗族森林文化的学习与认知、强化自然保护区的社区共管模式等外部条件的保障得以实现。
张恒[4](2021)在《河北省森林火灾防治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森林火灾是一种突发性自然灾害,攸关公共利益,对生态资源保护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产生重大威胁,需要政府和管理部门快速应对。河北省地处京畿重地,区位特殊,近年来森林火灾频发,其保护生态环境资源安全责任重大,有必要运用公共危机管理理论重新审视河北省森林火灾防治实践,进一步完善森林火灾防控体系,这对更加有效预防和处置森林火灾,保护森林资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河北省2001-2018年森林火灾呈现出空间分布上南少北多、时间分布上集中于3、4月份、人为火源为主的基本特点。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北省森林火灾防治工作逐步发展,2011年后有了较大进展,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森林火灾防治新体制运行不畅、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基础设施薄弱,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由于森林火灾防治新体制磨合期各种矛盾集中凸显、森林火灾风险管理基础仍然不牢、专业队伍发展多方受限、森林防火规划落地落实不力。基于对河北省森林火灾特点及防治工作实践中存在问题的分析,运用公共危机管理相关理论,认为做好新体制下的森林火灾防治工作,就必须加强森林火灾防治一体化建设,完善森林火灾风险识别与预警-预防-应急准备-应急响应-灾后恢复的工作链条,更加注重森林火灾风险管理,抓好火灾源头治理,开展好火灾预防,大力加强森林火灾专业队伍建设,落实森林防火规划,加强火灾防治基础建设,全方位提升河北省森林火灾防治能力,更加有效地保护森林资源和人民群众财产安全。
丽娜[5](2021)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内蒙古草原火灾风险动态评价与预估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异常,极端气候事件、干旱等气象灾害频发,同时草原火险等级也在逐步攀升,草原火灾正呈春、秋两季多发向全年延伸的新趋势。受气候变化影响,大部分地区进入草原火灾多发期,随着时间的推移,气候变化对可燃物类型、可燃物累积的长期影响与对火险和火行为的短期影响相互叠加导致草原火灾的发生将进一步加剧。草原火灾作为自然灾害的重要部分,其风险评价越来越引起各国研究者们的关注。而我国气候变化影响与草原火灾风险研究比较分散,对过去影响评估较少,对未来风险评估薄弱。中国是草原大国,天然草原占国土面积的41.7%,草原火灾易发区占1/3,频发区占1/6,其中,内蒙古是我国北方草原火灾高发区。建国以来,我国牧区发生草原火灾5万多次,累计受灾草原面积2亿公顷,造成经济损失600多亿元,平均每年10多亿元。内蒙古拥有丰富的草地资源,是我国重要的农牧业生产地带,是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对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提出了气候变化背景下内蒙古草原火灾风险评价与预估研究,实现内蒙古草原火灾管理由危机管理向风险管理的转变,从灾后评估向风险预估的转变,进一步提升内蒙古草原火灾的管理能力,对区域应对气候变化制定有的放矢的防灾减灾对策和措施意义重大。本研究以大气-植被-土壤连续系统出发,以不同季节与不同植被类型为切入点,以内蒙古草原火灾为研究对象,利用气象数据、遥感数据、基础地理数据、历史灾害统计数据以及野外地面样点数据等多源数据,在了解研究区草原火灾时空分布和演变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的前提下,基于灾害风险形成机理,构建草原火灾综合危险性评价体系,结合野外地面实测数据与遥感数据构建草原火灾脆弱性评价模型,进而建立气候变化背景下全新的草原火灾综合风险动态评价方法,对内蒙古2001-2018年不同季节不同草地类型的草原火灾风险进行动态评价与等级区划。并进一步耦合第五次气候变化模式比较计划预估模型输出数据(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CMIP5),预测未来不同碳排放情景下的内蒙古不同季节草原火灾风险演变特征。通过研究开展,将弥补气候变化背景下草原火灾风险评价研究基础的不足,解决当今草原火灾风险管理应对气候变化影响的关键性问题。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1)内蒙古草原火灾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本章内容是利用MCD64A过火面积数据对内蒙古不同季节草原火灾时空分布及演变规律进行探讨与分析。草原火灾的时空分布及演变特征与该区域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分布及变化规律密切相关。利用随机森林模型进行不同季节草原火灾影响因子重要性识别及贡献率排序,系统揭示自然和人类活动对于内蒙古不同季节草原火灾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草原火灾集中分布于研究区东部地区,且春季聚集性最高。在年际尺度上,2001-2009年研究区草原火灾总体上呈减少趋势,2009-2018年呈上升趋势。影响因素贡献率排序结果显示,植被指数在各季节草原火灾的贡献率均较高,其次是相关于水分条件的因子。通过影响因素和草原火灾的关系研究发现,草原火灾的发生数量与气温和降水相关的因子均呈正相关;并与春、秋季节干旱频率呈正相关,与夏季干旱频率呈负相关,与冬季干旱频率无明显关系。草原火灾数量与生长季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值呈正相关关系,且发生数量从多到少依次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草原化荒漠。(2)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内蒙古草原火灾危险性评价本章从土壤-植物-大气连续系统出发,首先,利用三种不同火源因子建立草原火灾致灾因子危险性指数(Fire Source Hazard Index,FSHI);其次,利用植被连续度、植被类型和土壤湿度建立可燃物危险性指数(Fire Fuel Hazard Index,FFHI);再次,通过计算在多种气候因子条件综合作用下的草原火灾发生概率作为孕火环境危险性指数(Fire Environmental Hazard Index,FEHI);最后,利用上述三个指数建立不同季节、不同草地类型上的草原火灾综合危险性评价模型,对内蒙古草原火灾进行危险性评估与区划。结果表明:内蒙古草原火灾危险性存在明显的季节性与区域异质性。季节分布上,草原火灾危险性最高的为春季、其次为秋季、再次为夏季、危险性最低为冬季。在空间分布上,极高度危险性主要分布于呼伦贝尔草甸草原区,中、高度危险性分布于研究区典型草原区,低度危险性分布在荒漠草原区。(3)内蒙古草原火灾脆弱性评价研究本章结合三期不同年份的野外地面生物量实测数据与遥感数据来反演研究区历年产草量,并根据草原火灾面积来计算历次草原火灾造成的产草量损失率表征研究区草原火灾敏感性,利用承灾体暴露性,以及对草原火灾的区域管理能力等因子作为适应性来构建内蒙古草原火灾脆弱性评价模型,对内蒙古不同季节不同草地类型的草原火灾脆弱性进行评价区划。结果表明:内蒙古草原火灾春季脆弱性分布范围广,等级高;其次为秋季草原火灾脆弱性,再次为冬季,最低为夏季。空间分布上极高度脆弱性主要集中在呼伦贝尔市东南部草甸草原区,高度脆弱性分布在研究区典型草原区东部,中度脆弱性分布在典型草原区西部。(4)内蒙古草原火灾动态风险评价本章节从综合灾害风险二因子理论出发,根据草原火灾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基于草原火灾综合危险性和承灾体脆弱性建立内蒙古草原火灾风险评价模型,对研究区草原火灾爆发典型年份(2003、2008年)和草原火灾较少典型年份(2013年)以及对2001-2018年的草原火灾进行风险动态评价与区划。结果表明:2003年研究区草原火灾风险主要集中于春季,其风险范围广且极高度风险聚集性强。2005年草原火灾风险主要集中在秋季,极高度风险集中在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东北角至兴安盟阿尔山市与蒙古国相接壤的边境区。而2013年,研究区未出现极高度的草原火灾风险。研究区中东部草甸草原区各季节草原火灾风险普遍大于其它地区。(5)未来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内蒙古草原火灾风险预估本章通过耦合CMIP5气候变化模式与草原火灾风险评价模型,对研究区RCP4.5和RCP8.5情景下21世纪中期(2040-2060年)和末期(2080-2100年)的草原火灾危险性进行预估,并假设脆弱性不变的前提下,进一步预估未来不同碳排放情景下的内蒙古草原火灾风险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温室气体排放浓度的升高,研究区未来气候将出现持续偏暖、偏湿润。对未来不同草原类型变化的预测发现,RCP4.5/8.5情景下的研究区东部草甸草原边界外扩,面积增加;典型草原区在RCP4.5情景下向西移动明显,在RCP8.5情景下则向东侵入明显;荒漠草原面积范围减少,且向东和向南稍有不明显的移动现象。21世纪中期的草原火灾风险在RCP4.5情景下强度高于RCP8.5情景,而RCP8.5情景下中度及以上等级风险分布范围更广;在末期,RCP8.5情景下的草原火灾风险等级上更高,极高度风险面积占比相比于基准期和RCP4.5情景增加19.5%和17.8%。其中春季草原火灾风险的增幅最大,其次为夏季,再次为秋季,增幅最小的为冬季。
赵宇[6](2020)在《青岛市崂山森林以水灭火设施合理布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发展,传统的使用二号工具和背负式风力灭火机进行人工扑打、风力灭火等森林火灾的扑救方法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于现代森林防火灭火过程中。随着对灭火效率和安全性进行提升的需要,以水灭火具有扑灭明火迅速、拦截火头高效、清理火场彻底、减少现场灭火人员生命威胁等诸多优势,正逐步在现代的森林防火灭火实践中推广应用。崂山区是森林火灾多发地区,森林与城市距离较近,森林火灾影响人口较多,为了减少森林火灾带来的损失,有必要开展水灭火基础设施(储水点)合理布局的相关研究。该文以青岛市崂山区为研究区,该地河流资源丰富,降雨量大,以季节性河流为主,这有利于开展以水灭火设施建设,有助于在气候干燥、降雨量少和河流干枯的时期为以水灭火提供足够支持。为提高以水灭火的效率,降低建设成本,需要对以水灭火设施进行合理布设选址。本文在实地开展以水灭火取水点分布现状调查基础上,通过地形、土地利用和卫星遥感等多类数据,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和SPSS统计分析方法,对崂山区的以水灭火设施布设进行分析,实现优化配置。研究结果如下:(1)崂山区森林火灾风险的主要因素。通过分析崂山区森林火灾发生的时空特征,发现崂山区的森林火灾主要受人为因素影响,其中以上坟烧纸和烧荒引发的森林火灾次数最多,公墓分布与上坟烧纸引发火灾次数之间并没有显着相关,说明上坟烧纸引发火灾主要由散坟导致;不透水面与可燃物区域之间的边界长度与崂山区森林火灾的发生显着相关,说明森林火灾的发生与人类活动关联较为紧密。以水灭火设施的布设要多考虑相关风险防范。(2)崂山区现有以水灭火设施的覆盖情况。崂山区现有以水灭火设施(防火蓄水池)80个,远不能满足《崂山区森林防火规划(2018-2025)》中设定的每个储水点能力覆盖半径为500m。为了实现对高危区域覆盖的需要,崂山区需要进一步增设以水灭火设施,加强覆盖能力。(3)通过以水灭火设施适宜性和成本分析,确定以水灭火设施布设方案。通过文献分析和GIS三步法,对崂山区以水灭火设施建设的适宜性和功能发挥的阻碍因素进行了分析,遵循“适宜建设区优先、扩大以水灭火设施覆盖范围”的基本要求,增补了以水灭火设施的适宜建设点,并根据以水灭火设施功能发挥情况及对高危区域的覆盖情况进行点位调整和优化。最终,我得出结论,崂山区防火储水点需从80个增加到191个,崂山风景区以水灭火覆盖范围由40%提升到了82%的区域,并针对东南部地形复杂区进行了加密布设。
蒋琳琳[7](2020)在《多源森林火灾监测信息集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卫星监测、航空监测、近地面巡护以及地面巡护等技术日臻完善,森林火灾监测技术已经在我国各级森林防火管理部门得到广泛应用。然而,现有的森林火灾监测信息管理模式,特别是不同来源的森林火灾监测信息的分散存储、简单集中管理的模式,导致森林火灾的监测信息出现信息孤岛,不能满足跨部门协同监测的需求。因此,急需建立打通各种监测信息的信息孤岛,使各种信息能协同运作,快速流动,为高效进行森林火灾监测预警和指挥扑救提供信息支撑。本文通过设计多源森林火灾监测信息集成方案,将多种来源的森林火灾监测信息进行分类和标准化处理,提出了支持地面巡护、近地面监测、航空巡护及卫星监测四类监测信息集成的主数据模型和异构数据集成的方案,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多源森林火灾监测信息集成系统架构和内部的功能模块,针对集成数据进行分析和管理。主要研究工作和研究结果如下:(1)多源森林火灾监测信息集成方案设计。为适应森林火灾多种形式的监测信息数据源,数据集成方法采用PostgreSQL+PostGIS+MongoDB+Web API的组合形式。在分析数据特征的基础上,设计数据模型和关系,存储到PostSQL中,由PostGIS提供空间信息服务,对外利用Web API的访问接口提供数据服务,用户无需了解森林火灾监测信息的来源、结构、存储方式和位置,只需遵循Web API的接口访问规范就能获得所需的数据。(2)多源森林火灾监测信息数据库设计。采用关系型数据库PostgreSQL搭配PostGIS拓展插件构成的空间数据库,以及非关系型数据库MongoDB共同构成数据存储层。对多源森林火灾监测信息集成数据库进行需求分析、概念设计和逻辑设计,建立各实体与其属性之间的关系,根据E-R关系模型以及数据表之间的耦合关系,建立星型数据库概念模型,将分散的异构数据集成为多源森林火灾监测信息。(3)多源森林火灾监测信息集成系统设计。建立基于ASP.NET、Web API框架的多源森林火灾监测信息集成系统,通过对该系统进行需求分析和可行性分析,构建了数据采集模块、流媒体管理模块、系统管理模块和基础数据管理模块等四大功能管理模块,采用MQ消息队列将各模块进行连接。(4)多源森林火灾监测信息集成系统应用实现。运用Web API技术实现了前端和空间数据库的访问连接,通过GIS接口对森林火灾监测信息集成数据进行查询、统计和分析,实现了森林火灾监测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的集成。多源森林火灾监测信息的集成和应用,为快速判定森林火灾发生位置,发布森林火灾预警信息,实现数据的合理集成存储和敏捷高效管理,以及森林火灾监测数据生产、应急指挥调度等应用之间搭建起数据沟通的桥梁。
魏聪媛[8](2020)在《基于Spring Boot的云南省森林火险预测系统的研建》文中指出云南省是我国森林资源大省,同时也是森林火灾发生较为频繁的地区之一。森林火灾的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做好及时有效的森林火险预测是该地区森林防火工作的重要任务,因此研建云南省森林火险预测系统为林火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是十分必要的工作。本文介绍了研建云南省森林火险预测系统使用的开发技术、预测模型以及系统研建的过程。其中预测方法包括泊松分布模型、负二项分布模型、零膨胀负二项分布模型以及细小可燃物含水率模型的预测方法,基于对森林火险长期预测中参考因子类别的考虑,将森林火险预测分为时间维度和行政区划维度的预测。在时间维度的年尺度和月尺度中,均选取气象因子作为自变量,并分别采用泊松分布模型和零膨胀负二项分布模型对森林火险数据进行预测;在行政区划维度的年尺度和月尺度中,均选取气象因子、道路密度、农业人口密度等因子作为自变量,分别采用负二项分布模型和零膨胀负二项分布模型对森林火险数据进行预测;在两种维度的日尺度和即时尺度中,均选取气象因子、可燃物等因子作为细小可燃物含水率模型的自变量实现对森林火险数据的预测。基于对云南省林业局接收森林火险预测信息方式的了解,本文介绍了研建云南省森林火险预测系统所用到的相关技术和实现方法,包括Spring Boot整合Paoding Rose Jade的开发框架、实时气象数据API接口调用、预测模型库建设、模型库的访问机制和调用、ECharts图形库的嵌入和数据展示等。通过对云南省森林火险预测系统的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码和测试整个过程的研建,实现了以图表或者地图的形式展示云南省过去二十年的林火历史数据和未来的林火预测数据功能,时间尺度可以选择年尺度、月尺度、日尺度,充分保证预测数据的时效性,地区级别可以选择省、地市和县,通过时间维度和行政区划维度的结合充分满足了用户的多角度统计、分析、预测的防火业务需求,对本领域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何百娜[9](2020)在《白狼林业局森林火灾精准防控体系现状与对策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白狼林业局林区为例,采用实地调研、专家咨询和文献综述等方法,分析其森林防火现状,并从预防治理生物防火林带、森林火灾动态监测与精确定位系统、森林火灾扑救指挥通信系统三个方面,探讨建设白狼林业局森林火灾预防治理、监测与扑救一体化技术系统,旨在更好控制、实时监测森林火灾的发生,实现应急指挥。结果表明:(1)原有防火林带可燃物积累较多,缺乏用于有效预防森林火灾的生物防火隔离。选择兴安落叶松作为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树种,在白狼林业局58km边境防火隔离带沿线新建生物防火林带33.8km,改培型生物防火林带30km。并在边境线构建以水灭火系统。(2)林业局缺少森林火灾动态的监测与精确定位系统,规划建设由前端监测点、森林火灾识别定位系统、无线传输系统和铁塔四部分组成的动态的监测与精确定位系统。确定森林火灾视频监控点的合理建设位置为高岳山、鸡冠山、冻死人山、查干敖包山、三广山,共5个前端监控点。(3)通讯设备缺少,森林火灾扑救应急通信指挥系统不够完善,信息传输能力欠缺。通过建设包括卫星通信模块、专网通信模块、车载音视频模块、供电模块、警示模块、中心端地面站模块的完备的森林火灾扑救应急通信指挥系统加以完善。
魏书精,罗斯生,罗碧珍,李小川,王振师,吴泽鹏,周宇飞,钟映霞,李强[10](2020)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森林火灾发生规律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气候变暖加剧,全球森林火灾灾害发生的频率与强度亦随之增加,世界各地森林火灾潜在的危险将长期存在,严重程度也将大幅增加。森林火灾对森林生态资源和全球气候产生了重大影响,由于其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处置救助极为困难,是当今世界最为严重的生态灾害和突发性公共事件之一。森林火灾发生发展规律是森林火灾预防与扑救的重要依据,加强其规律研究有利于有的放矢地开展森林防灭火工作。针对气候变化现状及发展态势,结合气候变化背景下国内外森林火灾现状,系统论述了气候变化对我国森林火灾发生发展规律的影响,主要阐述了气象条件影响森林火灾的发生,气候影响森林可燃物,气候影响森林火源,气象影响森林火行为,气候决定森林火灾周期以及气候变化对森林火灾时空分布规律的影响。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从解析我国森林火灾发生规律入手,通过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森林火灾发生规律的研究,客观认识我国和各地区森林火灾发生发展规律,从而为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有效开展森林火灾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工作、切实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二、我国森林防火工作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森林防火工作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2000-2020年中国森林火灾研究进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
2 数据统计分析 |
2.1 主题分析 |
2.2 作者分析 |
3 研究热点分布 |
3.1 关键词共现图谱分析 |
3.2 关键词时线图谱分析 |
4 展望 |
(3)贵州雷公山苗族文化与森林生态耦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第一章 绪论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3.1 森林文化 |
3.2 民族文化与森林生态 |
3.3 森林文化与自然保护区 |
3.4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区概况 |
1.1 苗族概况 |
1.2 雷公山国家自然保护区自然概况 |
1.3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社会经济概况 |
2 研究目标和内容 |
2.1 研究目标 |
2.2 研究内容 |
3 研究方法 |
3.1 文献法 |
3.2 田野调查法 |
3.3 生态学样方研究法 |
3.4 统计分析方法 |
4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雷公山苗族森林文化的类型与特征 |
1 引言 |
2 研究方法 |
2.1 田野调查点 |
2.2 资料获取与方法 |
2.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3 结果分析 |
3.1 雷公山苗族森林文化的主要类型 |
3.2 雷公山苗族森林文化的生态性特征 |
3.3 雷公山苗族森林文化的多样性特征 |
4 讨论 |
4.1 苗族森林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
4.2 苗族森林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关系 |
4.3 苗族森林文化的流失与保护 |
5 小结 |
第四章 雷公山苗族文化与森林生态动态耦合 |
1 引言 |
2 研究方法 |
2.1 苗族森林文化与森林生态耦合协调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 |
2.2 苗族森林文化与森林生态系统综合发展水平模型 |
2.3 苗族森林文化与森林生态的耦合协调度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雷公山苗族森林文化和森林资源的现状分析 |
3.2 雷公山苗族森林文化和森林资源综合发展评价 |
3.3 雷公山苗族森林文化与森林生态耦合协调度 |
4 讨论 |
4.1 苗族森林文化与森林生态的耦合关系 |
4.2 苗族森林文化与森林生态的耦合协调关系 |
5 小结 |
第五章 雷公山苗族文化--森林生态耦合的文化驱动因子 |
1 引言 |
2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的文化驱动因子分析 |
2.1 研究方法 |
2.2 实证测算与结果分析 |
3 基于排序估计法的人与森林和谐共生的文化因子分析 |
3.1 研究方法 |
3.2 森林文化因子重要性的排序估计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六章 雷公山苗族文化对森林生态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
1 引言 |
2 规约制度对雷公山森林生态有效性分析 |
2.1 研究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3 宗教信仰对森林生态有效性分析:以苗族信仰林为例 |
3.1 研究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4 讨论 |
4.1 村规民约与森林管理 |
4.2 宗教信仰对森林生态影响 |
5 小结 |
第七章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建立发展与管理 |
1 引言 |
2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历程 |
2.1 矛盾与冲突:绝对保护阶段(1982--2002 年) |
2.2 对话与协商:社区参与及共管阶段(2003 年--至今) |
3 讨论 |
3.1 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
3.2 苗族森林文化认知中的“我者文化”与“他者文化” |
4 小结 |
第八章 基于苗族森林文化的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管理模型构建 |
1 引言 |
2 自然保护区管理模式 |
3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管理模型建构的原则 |
3.1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
3.2 社区与森林保护协同发展的原则 |
4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管理模型建构的理论基础 |
4.1 人类生态系统理论 |
4.2 民族文化与自然环境关联理论 |
4.3 干扰理论 |
5 基于苗族森林文化的自然保护区管理模型 |
5.1 管理模型的构建 |
5.2 具体的实施策略与路径 |
5.3 理论模型实施的保障措施 |
6 小结 |
第九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
1 主要研究结论 |
2 结语 |
3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
4 研究展望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雷公山苗族传统森林文化调研提纲 |
附录二 雷公山苗族对传统森林文化认知的调査问卷 |
附录三 雷公山保护区工作者对苗族森林文化认知调查问卷 |
附录四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管理状况调研提纲 |
附录五 野外样地调查记录表 |
附录六 雷公山苗寨村规民约 |
附录七 田野调查摄影图片 |
附录八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九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 |
(4)河北省森林火灾防治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
1.研究背景 |
2.选题意义 |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三)论文的创新及不足之处 |
1.可能的创新之处 |
2.存在的不足之处 |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
1.森林火灾防治管理的研究进展 |
2.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综述 |
一、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 |
1.森林火灾 |
2.火源 |
3.森林火灾防治 |
4.公共危机 |
(二)理论基础 |
1.危机管理4R理论 |
2.风险社会理论 |
二、河北省森林火灾特点及防治现状 |
(一)河北省森林火险状况 |
1.研究区概况 |
2.河北省防火区划 |
(二)河北省2001-2018 年森林火灾特点分析 |
1.森林火灾基本情况及火源特征 |
2.森林火灾的年际变化特征 |
3.森林火灾的月际变化特征 |
4.森林火灾的空间分布特征 |
(三)河北省森林火灾防治工作开展情况 |
1.实行森林防火责任制 |
2.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工作方针 |
3.推进森林消防专业队伍建设 |
4.重视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 |
5.加强森林防火长效机制建设 |
三、河北省森林火灾防治存在问题 |
(一)森林火灾防治效率不高 |
(二)森林火灾风险管理缺乏科学性 |
(三)火源种类复杂人为火源问题突出 |
(四)森林火灾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水平低 |
(五)森林火灾防治基础设施差距较大 |
四、河北省森林火灾防治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一)森林火灾防治体制不完善 |
(二)森林火灾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 |
(三)森林火灾火源管理工作存在漏洞 |
(四)森林消防专业队伍发展受限 |
(五)森林防火规划落实层层弱化 |
五、加强河北省森林草原火灾防治工作对策 |
(一)实行森林火灾防治一体化建设 |
1.推动森林防火办公室实体化运行 |
2.加快政府部门森林火灾防治绩效改革 |
(二)完善森林火灾防治体系 |
1.森林火灾防治增加风险识别与预警环节 |
2.构建新的森林火灾防治工作体系 |
(三)注重森林火灾风险管理 |
1.加强风险调查评估 |
2.完善森林火灾监测体系 |
3.加强森林火灾风险预警 |
(四)加强森林火灾源头治理 |
1.强化对公众森林火灾安全的宣传教育 |
2.从严管控森林火灾源头 |
(五)提升森林火灾应急救援专业能力 |
1.实行专业队伍分级管理 |
2.提升扑大火能力 |
3.提高火灾扑救指挥水平 |
(六)提高森林火灾防治基础建设水平 |
1.落实森林防火专项规划 |
2.升级专业扑火装备设施 |
3.大力发展航空消防事业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气候变化背景下内蒙古草原火灾风险动态评价与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2 气候变化对草原火的影响研究 |
1.3.3 草原火灾风险评价研究 |
1.3.4 气候变化背景下灾害风险预估研究 |
1.3.5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
1.4 研究目标、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1.5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撑 |
第二章 理论基础、研究方法、数据来源与处理 |
2.1 理论基础 |
2.1.1 区域灾害系统理论 |
2.1.2 自然灾害风险形成理论 |
2.1.3 土壤-植物-大气连续系统理论 |
2.2 研究区概况 |
2.2.1 地理位置 |
2.2.2 自然概况 |
2.2.3 社会经济概况 |
2.2.4 研究区历史草原火灾概况 |
2.3 数据来源与处理 |
2.3.1 遥感影像数据 |
2.3.2 气象数据 |
2.3.3 社会经济数据 |
2.3.4 未来模式比较计划数据 |
2.3.5 野外生物量采集实验 |
2.3.6 其他辅助数据 |
2.4 研究方法 |
2.4.1 多距离空间聚类分析 |
2.4.2 集合经验模态分解 |
2.4.3 核密度分析 |
2.4.4 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计算 |
2.4.5 极端气候指数计算 |
2.4.6 随机森林模型 |
2.4.7 熵权法 |
2.4.8 统计降尺度方法 |
第三章 内蒙古草原火灾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 |
3.1 内蒙古草原火灾时空分布特征 |
3.1.1 内蒙古草原火灾时间分布特征 |
3.1.2 内蒙古草原火灾空间分布特征 |
3.2 内蒙古草原火灾时空演变分析 |
3.2.1 内蒙古草原火灾年际尺度演变规律 |
3.2.2 内蒙古草原火灾空间演变规律 |
3.3 内蒙古草原火灾影响因素重要性排序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内蒙古草原火灾危险性评价 |
4.1 草原火灾危险性形成机理及概念框架 |
4.2 内蒙古草原火灾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 |
4.2.1 内蒙古草原火灾致灾因子危险性分布特征 |
4.2.2 内蒙古草原火灾可燃物危险性分布特征 |
4.2.3 内蒙古草原火灾火环境危险性分布特征 |
4.3 内蒙古草原火灾危险性评价与区划 |
4.3.1 内蒙古草原火灾危险性指数的构建 |
4.3.2 内蒙古不同季节草原火灾综合危险性评价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内蒙古草原火灾脆弱性评价 |
5.1 内蒙古草原火灾脆弱性概念模型及指标体系 |
5.2 内蒙古草原火灾敏感性识别与量化 |
5.2.1 内蒙古草原火灾敏感性指标计算 |
5.2.2 草原火灾敏感性分析 |
5.3 草原火灾暴露性与适应性识别及量化 |
5.3.1 草原火灾暴露性计算 |
5.3.2 草原火灾适应性计算 |
5.3.3 草原火灾暴露性与适应性分析 |
5.4 草原火灾脆弱性评价与等级区划 |
5.4.1 内蒙古草原火灾脆弱性评价模型构建 |
5.4.2 内蒙古草原火灾脆弱性评价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内蒙古草原火灾动态风险评价 |
6.1 草原火灾综合风险动态评价模型的建立 |
6.2 草原火灾综合风险动态评价结果 |
6.2.1 内蒙古草原火灾典型年份风险评价 |
6.2.2 内蒙古2001-2018 年草原火灾风险评价与区划 |
6.3 草原火灾综合风险动态评价结果的检验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未来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内蒙古草原火灾风险预估 |
7.1 气候模式模拟能力评估 |
7.2 不同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危险性因子演变分析 |
7.2.1 不同RCPs情景下气候因子变化分析 |
7.2.2 不同RCPs情景下可燃物因子变化分析 |
7.3 不同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草原火灾危险性分析 |
7.3.1 不同RCPs情景下草原火灾危险性空间分布 |
7.3.2 不同RCPs情景下不同季节草原火灾危险性预估 |
7.4 不同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草原火灾风险分析 |
7.4.1 不同RCPs情景下草原火灾风险空间分布 |
7.4.2 不同RCPs情景下不同季节草原火灾风险预估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不确定性及展望 |
8.3.1 不确定性分析 |
8.3.2 政策建议 |
8.3.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参加科研项目及参编着作情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6)青岛市崂山森林以水灭火设施合理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森林火灾扑救研究现状 |
1.2.2 森林火灾中以水灭火设施应用现状 |
1.2.3 森林火灾以水灭火设施选址问题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创新点 |
1.4 技术路线 |
2 研究区概况 |
2.1 地理位置 |
2.2 地形地貌 |
2.3 河流水文 |
2.4 气候特征 |
2.5 植物与森林资源 |
2.6 森林火灾发生概况 |
3 研究方法 |
3.1 数据来源 |
3.1.1 土地利用数据 |
3.1.2 道路、河流数据 |
3.1.3 Landsat8 卫星遥感数据 |
3.1.4 DEM数据 |
3.1.5 调查数据 |
3.2 基于社区尺度的森林火险区等级识别 |
3.2.1 二项Logistic方法 |
3.2.2 崂山区火险评价因子筛选方法 |
3.2.3 坡向分析方法 |
3.2.4 坡度分析方法 |
3.2.5 地形湿度指数计算 |
3.2.6 植被盖度计算 |
3.3 崂山区以水灭火设施布局和优化方法 |
3.3.1 空间叠加分析方法 |
3.3.2 基于GIS的三步优化选址方法 |
3.3.3 核密度分析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崂山区森林火险因子分析 |
4.1.1 崂山区森林火灾现状分析 |
4.1.2 自然环境分析 |
4.1.3 人类活动影响 |
4.1.4 植被盖度 |
4.2 崂山区森林火灾风险区识别 |
4.2.1 Logistc回归模型构建 |
4.2.2 崂山区火灾风险区识别 |
4.3 崂山区以水灭火设施布设 |
4.3.1 崂山区以水灭火设施现状 |
4.3.2 崂山区以水灭火设施布设选址 |
4.3.3 崂山区以水灭火设施布设方案确定 |
5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校内导师简介 |
校外导师简介 |
致谢 |
(7)多源森林火灾监测信息集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森林火灾监测研究现状 |
1.2.2 信息集成研究现状 |
1.3 存在的问题和研究前景 |
1.3.1 存在的问题 |
1.3.2 研究前景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2 森林火灾监测信息特征分析及信息集成 |
2.1 森林火灾监测信息源分类 |
2.1.1 地面巡护 |
2.1.2 近地面监测 |
2.1.3 航空巡护 |
2.1.4 卫星监测 |
2.2 森林火灾监测信息特征 |
2.2.1 文字信息 |
2.2.2 图片信息 |
2.2.3 语音信息 |
2.2.4 流媒体信息 |
2.3 数据存储管理技术 |
2.3.1 关系型数据库 |
2.3.2 NoSQL数据库 |
2.4 数据集成技术 |
2.5 森林火灾监测信息集成分析 |
2.5.1 数据结构与关系 |
2.5.2 Web API集成接口设计 |
3 多源森林火灾监测信息集成系统设计 |
3.1 多源森林火灾监测信息集成系统需求分析 |
3.1.1 功能需求分析 |
3.1.2 性能需求分析 |
3.2 多源森林火灾监测信息集成系统总体设计 |
3.2.1 设计目标 |
3.2.2 设计准则 |
3.2.3 系统架构 |
3.3 多源森林火灾监测信息集成数据库设计 |
3.3.1 数据库需求分析 |
3.3.2 数据库概念设计 |
3.3.3 数据库逻辑设计 |
3.3.4 数据库物理设计 |
3.3.5 数据字典 |
3.4 多源森林火灾监测信息集成系统详细设计 |
3.4.1 数据采集模块 |
3.4.2 流媒体管理模块 |
3.4.3 系统管理模块 |
3.4.4 基础数据管理模块 |
3.4.5 Web API接口管理模块 |
4 多源森林火灾监测信息集成系统实现 |
4.1 多源森林火灾监测信息集成数据库实现 |
4.1.1 关系型非空间数据库的创建 |
4.1.2 关系型空间数据库的创建 |
4.1.3 非关系型数据库的创建 |
4.2 多源森林火灾监测信息集成系统模块实现 |
4.2.1 数据采集模块 |
4.2.2 流媒体管理模块 |
4.2.3 系统管理模块 |
4.2.4 基础数据管理模块 |
4.2.5 系统仪表盘 |
4.3 多源森林火灾监测信息集成系统服务对象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8)基于Spring Boot的云南省森林火险预测系统的研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存在问题 |
1.2.4 发展趋势 |
1.3 论文组织结构 |
1.4 本章小结 |
2 相关开发技术概述 |
2.1 Spring Boot |
2.2 Paoding Rose Jade |
2.3 MySQL |
2.4 ECharts |
2.5 Geo JSON |
2.6 Bootstrap |
2.7 本章小结 |
3 云南省森林火险预测模型 |
3.1 模型研究技术路线 |
3.2 森林火险预测模型 |
3.2.1 泊松分布模型 |
3.2.2 负二项分布模型 |
3.2.3 零膨胀负二项分布模型 |
3.2.4 细小可燃物含水率模型 |
3.2.5 火险指数计算 |
3.3 预测模型结果对比分析 |
3.4 森林火险指标定义及相关判定 |
3.4.1 森林火险指标定义 |
3.4.2 森林火险等级判定 |
3.4.3 森林火灾性质判定 |
3.5 本章小结 |
4 系统需求分析 |
4.1 需求分析概述 |
4.2 功能需求 |
4.2.1 用户登录及权限控制 |
4.2.2 时间维度模块 |
4.2.3 行政区划维度模块 |
4.2.4 数据管理模块 |
4.3 性能需求 |
4.3.1 数据精准需求 |
4.3.2 时间特性需求 |
4.4 安全性需求 |
4.5 本章小结 |
5 系统总体设计 |
5.1 总体设计原则 |
5.2 系统架构设计 |
5.3 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
5.4 数据库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6 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
6.1 功能设计与实现 |
6.1.1 权限控制 |
6.1.2 图表展示 |
6.1.3 火险预测 |
6.1.4 气象接口 |
6.1.5 地图显示 |
6.1.6 数据管理 |
6.2 界面设计与实现 |
6.2.1 首页界面设计 |
6.2.2 时间维度和行政区划维度界面 |
6.2.3 数据管理界面 |
6.3 本章小结 |
7 系统测试 |
7.1 功能测试 |
7.2 性能测试 |
7.3 安全性测试 |
7.4 测试结论 |
7.5 本章小结 |
8 总结与展望 |
8.1 总结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9)白狼林业局森林火灾精准防控体系现状与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森林防火体系建设现状 |
1.2.2 国内森林防火体系建设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研究内容与区域概况 |
2.1 研究内容 |
2.2 研究方法 |
2.3 技术路线 |
2.4 研究区概况 |
2.4.1 地质地貌 |
2.4.2 气候特征 |
2.4.3 资源概况 |
2.4.4 森林火灾历史 |
3 白狼林业局森林防火体系现状与问题 |
3.1 防火组织机构及队伍建设 |
3.2 森林防火基础设施状况 |
3.3 白狼林业局森林防火存在的问题 |
4 白狼林业局森林防火体系构建 |
4.1 森林火灾预防治理生物防火隔离带建设 |
4.1.1 生物防火隔离带设置原则 |
4.1.2 生物防火隔离带预防治理范围与总体布局 |
4.1.3 生物防火隔离带预防治理设计 |
4.2 森林火灾动态监测与精确定位系统 |
4.2.1 前端图像信息采集工程化设计 |
4.2.2 火情自动识别及定位系统工程化应用 |
4.2.3 无线传输与环境适应工程化设计 |
4.2.4 监控指挥中心工程化设计 |
4.3 森林火灾扑救应急通信指挥系统 |
4.3.1 卫星通信模块 |
4.3.2 专网通信模块 |
4.3.3 中心端地面站模块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10)气候变化背景下森林火灾发生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气候变化现状及发展态势 |
1.1 全球气候变化状况 |
1.2 气候影响森林火灾发生频率 |
1.3 气候变化危害日益严重 |
1.4 人为因素导致气候变暖 |
2 气候变化背景下森林火灾现状 |
3 气候变化影响森林火灾发生规律 |
3.1 气象条件影响森林火灾的发生 |
3.1.1 气温 |
3.1.2 降水量与相对湿度 |
3.1.3 大风 |
3.1.4 干旱与高温 |
3.2 气候影响森林可燃物 |
3.3 气候影响森林火源 |
3.4 气候影响森林火行为 |
3.5 气候决定森林火灾周期 |
3.6 气候变化对森林火灾时间分布的影响 |
3.7 气候变化对森林火灾空间分布的影响 |
4 展望 |
四、我国森林防火工作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 [1]2000-2020年中国森林火灾研究进展分析[J]. 王睿琛,龙腾腾,王秋华. 消防科学与技术, 2021(10)
- [2]成都市森林防火工作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薛刚. 四川师范大学, 2021
- [3]贵州雷公山苗族文化与森林生态耦合研究[D]. 赵栋昌. 贵州大学, 2021
- [4]河北省森林火灾防治现状及对策研究[D]. 张恒.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5]气候变化背景下内蒙古草原火灾风险动态评价与预估研究[D]. 丽娜.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6]青岛市崂山森林以水灭火设施合理布局研究[D]. 赵宇.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3)
- [7]多源森林火灾监测信息集成研究[D]. 蒋琳琳.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2)
- [8]基于Spring Boot的云南省森林火险预测系统的研建[D]. 魏聪媛.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9]白狼林业局森林火灾精准防控体系现状与对策分析[D]. 何百娜.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10]气候变化背景下森林火灾发生规律研究[J]. 魏书精,罗斯生,罗碧珍,李小川,王振师,吴泽鹏,周宇飞,钟映霞,李强.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