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舍南舍北皆春水——先秦儒道美学思想之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张秋林[1](2021)在《蒋鸿翮《寒塘诗话》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蒋鸿翮《寒塘诗话》是清代诗话之林中不可忽视的诗话着作。本研究是针对《寒塘诗话》而作的首次专门性研究,通过研究蒋鸿翮与《寒塘诗话》的基本概况、诗学思想以及价值意义等内容,能够比较完整集中地展现蒋鸿翮《寒塘诗话》的总体成就。文章主体分为七个部分:绪论概括了本次对研究对象蒋鸿翮《寒塘诗话》的主要研究内容,梳理了相关研究现状,以及揭示了《寒塘诗话》的研究意义。第一章研究蒋鸿翮与《寒塘诗话》。厘清了着者蒋鸿翮的生平、家世及着述情形,考辨了《寒塘诗话》成书、版本、卷数及着录情况。第二章探究诗歌情感表现论。其诗论内涵分为情感内容表达上的抒真情意,以及艺术表现要求上的重味尚法。借助细致分析诗评可知抒真情意是蒋鸿翮对诗歌条件的内在要求,即抒情表意应合乎温柔敦厚诗教,才具有中正平和之美;但又并不排斥真情意的宣泄,同样肯定抒发真性情,书写真用意的具有很强艺术感染力的诗歌;而重味尚法意在主张诗歌艺术表现还应避免率直之病,要包孕丰厚蕴藉且遵循谨严法度。第三章阐述诗歌审美风格论。审美风格论认为诗歌应风度气骨兼备而臻于自然工妙的理想风格境界。其诗论内涵分为风度气骨和自然工妙,风度气骨是指诗歌审美风格要包含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和雅致神韵,豁达潇洒的风态气度和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以及愉悦的审美体验;同时又要具有骨气格调,表现为醇厚隽永的诗歌审美风格。第四章分析诗歌品评中的审美范式取向。唐诗在蒋鸿翮心目中是具有审美范式意义的存在,崇尚唐诗范式观是他在诗歌品评中的基本审美范式取向,构成了其诗论的审美价值引领,由此派生的其他诗论思想多与此相关,这种审美价值取向一旦确立又使蒋鸿翮对其他朝代诗歌给予批评。第五章辨析诗学思想渊源及性情论。从中可以得知蒋鸿翮有意从儒道等传统思想中汲取诗学养分,又批判吸收历代诗学文论精粹,是在博观约取后形成的综合评诗审美眼光;且其性情论为合乎至纯至正的天地自然之道,并与人体精神心灵的真实活动关联相通。第六章评价《寒塘诗话》的价值意义。其价值意义可分为诗学文献价值与诗学价值,《寒塘诗话》已为明清诗学研究提供了多方面的材料,如辑佚了形形色色的诗歌,尤其是对特殊诗歌类型如旅驿题壁诗、科场号壁诗、降笔扶乩诗及多面女性诗的关注,深刻彰显了蒋鸿翮对中下层平民诗人的怜悯心态及进步的评诗思想,这又为清诗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文献。且诗话本身诗学价值容量丰富,包含了别具特色的诗学思想内容,客观品评了诗歌诗论,其中不少诗评受到征引研究,还展示了清初士夫独立人格等。以上都表明蒋鸿翮与《寒塘诗话》在清代诗学发展史上有其应有的历史地位。
姜亭亭[2](2020)在《审美教育视野下高中古诗词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古诗词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不可撼动的地位,审美教育视野下的古诗词教学是将对诗词美的静态分析转化为审美化的教学行为。引导学生体悟古诗词之美,既顺应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又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经调查研究发现,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普遍认识到古诗词审美教学的重要意义,高中古诗词审美教学在取得相应教学成绩的同时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是:注重翻译串讲忽视诗词的审美特性;教师主导课堂忽略学生的审美个性。这导致了学生对古诗词学习兴趣不高,影响了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因此,在审美教育的视野下观照高中古诗词教学十分必要。审美教育视野下的高中古诗词教学,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读,初步感知古诗词之美,在此基础上用任务群引领聚焦诗词之美,再通过群文阅读升华古诗词之美。是使学生获得知识,并在深化拓展的基础上,提升审美鉴赏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李鹏飞[3](2020)在《杜诗章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杜甫重视诗法是历代研究者的共识,但相较于杜诗字法、句法研究而言,其章法研究却较为薄弱。因此,本文试图从中国传统章法批评视角出发,阐明杜诗章法命题的研究意义、学术前景,理清当前研究的学术成果和薄弱环节,深入思考诗歌形式原理,以完善杜诗章法原理、结构类型、美感效果、艺术思想等相关研究,重申章法批评在当今杜诗研究中的理论优势,并认清其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的典型价值和历史地位。论文核心部分主要围绕四大问题进行书写:第一,梳理章法在哲学、艺术、文学、学术等学科范畴下的理论意涵,以重新界定章法概念。澄清中国古典诗歌的先验性章法规律与经验性章法原则的关系,以阐明杜甫的章法意识。认为章法乃是指特定对象的部分与部分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的结构关系和逻辑属性,具有诸多切实可寻的潜在规律,且在杜诗中获得空前凸显。第二,采用共时性角度,根据诗歌因素的不同类属分列出四大结构模式,即主客结构、物我结构、情景结构、事理结构,以理清杜诗章法结构的多种类型及其与诗人情感心理的内在关联。认为大体来说,诗歌中的主客、物我、情景、事理等二元要素,融合地愈紧密,则结构愈浑融,情感愈浓烈;相隔地愈疏散,则结构愈疏阔,情感愈平淡。第三,探究杜诗章法的主流美感风格,主要表现为严整绵密的井然秩序、错综变幻的波澜体势、思力沉厚的混茫气象、山高水深的平淡老境。随着杜甫的创作心态,从“心从弱岁疲”到“老去诗篇浑漫与”,其诗歌章法风格,也从整饬有度趋向复杂多变,从思力沉厚趋向不着力气,基本呼应了杜诗不同阶段下的主流艺术风貌。第四,分析杜诗章法的结构策略与诗学思维,一是诗文相生的创作意识,表现为以有韵之赋法、无韵之笔法入诗。二是诗画一律的艺术思维,表现为以设色、造型、透视、光影等绘画技巧入诗。认为杜甫精熟诗、文、画之间的共通原理,由此潜移默化地将多种文体与艺术的技法融入诗法,并予以不同程度上的超越。
师洁琼[4](2020)在《中国古典戏曲中的诗歌羼入研究 ——以中国古典四大名剧为中心》文中指出中国古典戏曲中普遍存在诗歌羼入的现象,这些诗歌参与了戏曲呈现的各个方面,深刻影响着戏曲文体的建构。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部分展开:绪论首先介绍研究意义和现状,以及研究方法和创新点。本文以中国古典四大名剧为主要研究文本,在系统论述古典戏曲中诗歌的存在风貌时兼及《元刊杂剧三十种》和毛晋《六十种曲》中的相关作品,放弃《全元戏曲》等体量较大的作品集,研究对象为其中的诗体,不包含词、曲。第一章主要整理归纳中国古典戏曲中诗歌的存在风貌。首先宏观论述以诗歌作为戏曲语言的体例的形成原因及发展状况;其次根据剧本结构中诗歌运用的形式分为上场诗、下场诗、终场诗和念白诗,关注其各自在戏曲三大体式中的表现情况以及在文本中发挥的作用。第二章主要研究诗歌对戏曲文本形态的影响。第一节探究诗歌如何参与人物的塑造。首先诗歌的抒情言志功能帮助戏曲更好地塑造个性抒情主体。诗歌的景物描写帮助营造文本内部的抒情环境,诗歌的比兴手法帮助展现委曲朦胧的抒情心理。其次诗歌参与戏曲多重叙事主体的塑造。戏曲中诗歌的运用使得叙事主体的语言更加蕴藉,同时为主体进行叙事视角的转换提供了场所,开辟了审美阐释的空间。第二节探究诗歌与戏曲情节结构的关系。首先是诗歌与戏曲结构组织的关系。戏曲以诗歌作为情节的串联点,部分上场诗或下场诗承担着剧情提纲的功能,下场诗同时承上启下,引后续人物出场,诗歌具体体现了戏曲关目组织的疏密;戏曲中以下场诗总结前情,以终场诗总结全剧、点评人物,突出了戏曲的“主脑”;诗歌承担着戏曲形式美的构建。其次是诗歌与戏曲情节展开的关系。中国古典戏曲以情统事,事件的安排如同诗歌中意象的排列,是以人物的情感心理为轴线进行串连;诗歌出现在戏曲中具有减缓叙事节奏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戏剧冲突的集中性和紧张性,体现出中国古典戏曲情感意脉的充盈和圆融和缓的戏剧性追求。第三节探究诗歌对戏曲舞台呈现的作用。在诗歌的影响下,戏曲的舞台布景表现出以营造意境为主的虚拟性的特征。戏曲的舞台动作也更多地作为语言的注脚,其相对固定的程式在与各个主体的情感心理、经验阅历和审美理念的结合下呈现出不同的意味,显示出意象性的特征。而动作叙事功能的抒情化也促成了戏曲内隐情感型的戏剧性追求。第三章着眼于诗歌影响下的戏曲文体特性。诗歌对于戏曲全面深入的参与影响了戏曲生命实践本体的生成,不仅成为了诗性的叙事文体,而且显示出浓厚的史学意味。最后结语总结上文,同时对研究结论作出相应延伸,探讨在诗文融合机制下西方戏剧理论对中国戏曲文体的适用性问题。
张天月[5](2020)在《试论金圣叹的唐诗批评》文中研究指明《金圣叹选批唐诗六百首》和《金圣叹选批杜诗》作为现存的有关金圣叹批选唐诗的着作,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同时当前学界在研究金圣叹唐诗批评理论上的视角较为单一,缺乏系统性与全面性。从两部着作的文本出发,对金圣叹唐诗批评的选诗标准、批评方式的分析和探寻,对理解金圣叹的诗歌美学观以及文学批评理论的补充具有积极意义。《金圣叹选批唐诗六百首》和《金圣叹选批杜诗》两部唐诗批选着作皆受到了晚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并且在两本文本中还可以看出金圣叹深受个人独特的经历所导致的狂放怪诞的思想性格,与善感多思的文学思想相融合的影响痕迹,可以说两本唐诗批选的创作皆与时代背景、个人的经历与性格有关。在选诗标准方面,两本着作皆存在一定的关于时代标准、形式标准以及诗教标准的要求。在时代标准方面,金氏对中晚唐时期的诗歌青睐有加,在形式标准方面,对唐律格外推崇,并且格外重视律诗结构上起承转合的变化,在诗教标准方面,既要求所选诗歌中的思想必须符合儒家的正统思想,具有教化意义,同时还要求其所选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要真诚,立意要新颖。在批评方式方面,两本着作的批评方法主要集中在运用“分解法”进行批评实践上,这主要是源于金圣叹深受前人思想与八股论诗风气的影响,在这一影响下采用“分解法”论诗主要集中于从章法、句法、辞格以及诗题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并且基于以上的批评方式,使金圣叹的唐诗批评理论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批评特色。金圣叹的两部唐诗批选对清代唐诗选本的影响巨大,徐增的《而庵说唐诗》、赵臣瑗的《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等着作皆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金圣叹选诗内容、选诗标准、诗学思想、批诗方式等方面的影响。
陈阳[6](2020)在《服部南郭汉诗研究》文中认为日本汉诗是汉诗人们借助中国古典诗歌形式来表达在现实生活中某种感受的文学样式,它既符合中国古典诗歌的格律规范,渗透着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又包含了日本人的审美情趣。江户中期的汉诗人服部南郭自幼受到和歌与绘画艺术的熏陶,后转入徂徕门下学习汉诗,他以日本传统文化为根基,在继承日本本土的审美情趣同时又接受外来文学思想的影响,汉文学与和文学的传统在他的作品中达到完美的结合,故本文以他的汉诗为研究对象。对南郭的汉诗进行研究不仅能够丰富国内诗歌研究的内容,又能让国人了解具有日本民族审美意识和独特文化历史背景的汉诗的独特魅力,让汉文化圈各国创造的汉语诗歌,转化为我们认识中国诗歌、了解周边文化的窗口。本文以南郭汉诗为突破口,对他的诗论、汉诗内容、汉诗特色以及对杜诗的受容等具体研究,也就是将南郭对中国文化接受、融合的角度将域外汉诗与中国古典诗歌进行综合研究,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部分,在研读史料的基础上对南郭其人、国内外研究和文学创作情况进行介绍,并指出南郭诗文创作情况以及致仕前后的不同人生体验对其汉诗创作内容、体裁和风格的影响。第二章主要是对南郭的诗学观及形成原因进行探讨。分析了南郭对封建幕府体制的失望与无奈,在政治上的坎坷辛酸,明代文学东传以及日本自身社会条件下人文主义思潮的发展对南郭以“文人”自居的驱动作用;梳理了以“李王”为首的尊唐复古理论对南郭形成以盛唐诗为诗学典范的影响脉络;概括出南郭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对诗歌表情达意本质特征的认识。第三章介绍南郭的汉诗内容,这主要体现在交游诗,送别诗,爱情诗,怀古诗,隐逸诗这五个方面。第四章集中分析了南郭汉诗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他用典手法多样,含蓄真挚的情感表达以及词汇的表现特色方面。第五章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南郭对杜诗的接受情况,从传播与接受的角度具体分析了南郭学杜诗的原因,归纳出南郭对杜诗诗语、构思立意、“野老”意象、连章组诗的运用和以议论入诗等方面的慕习。
管莉莉[7](2020)在《杜甫诗歌动物意象研究 ——以“马”“龙”“凤”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杜甫诗歌千汇万状,目光所至皆能入诗。杜甫诗歌中,花草树木、鱼虫鸟兽、山川河海无一不沾染着诗人自身的体会和情感。杜甫笔下的动物意象研究是杜诗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目前学术界对杜诗动物意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某个单个意象的研究上,或者是与其他诗人动物意象的横向对比上,缺少系统研究。本文在前人基础上选取了马、龙、凤三个始终贯穿杜甫诗歌创作的代表性意象,通过纵向、横向的研究对比,以小见大地探讨杜甫心境转变、诗歌变化、艺术风格以及后世传承等。文章首先探讨了不同时期马意象的变化、杜诗马意象的特点。从骏马、瘦马、到凡马,不同阶段的意象变化,以及诗体的变化中看出杜甫人生经历和心态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从杜诗马意象中反映出的“瘦劲”之审美意味,以及杜甫在诗歌中常用的鹰马连用、龙马修饰等手法。其次讨论了杜诗龙意象主要情感意蕴。笔者认为龙意象在杜诗中主要代表皇室及高门君子,也讨论了历来学者穿凿附会以至过度解读龙意象的现象,认为杜诗有些诗歌中龙意象并无明确象征比喻意。在龙意象使用上,杜诗多以乐景衬哀情,龙与蛇、凤等意象连用等手法,体现其“雄壮”的审美倾向。文章还讨论了凤凰意象在杜诗中的流变及情感意蕴。凤凰意象代表了杜甫超乎儒家精神之上的更加广博的大爱精神,以及更多的是杜甫自我形象与人格精神的体现。文章最后就杜诗中这些现实意象与非现实意象就其异同、表现手法、艺术风格方面进行了论述,对杜诗动物意象的文化价值进行探讨,纵向梳理了从唐宋到元明清诗人对于杜甫动物意象手法的继承和创新,认为其有传承意义也有创新意义。
王嘉蕾[8](2020)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情感教育研究》文中认为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语文教学的必修内容,古诗词的抒情性和感染性又为情感教育打开方便之门,但是受近代以来西方的影响,古诗词教学的课堂偏于知识的学习和技巧的分析,而缺少向情感方面的延伸,更遑论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因此,本文围绕高中语文古诗词情感教育展开,通过挖掘古诗词中的情感内涵,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理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高中语文古诗词情感教育的现状,将高中古诗词情感教育的问题总结为三个方面:学生对古诗词情感内容重视不够、古诗词情感教育过程出现空白、古诗词情感教学策略存在局限。因此,本文提出读诗悟情、以境生情、比较育情三条高中语文古诗词情感教学策略,期望改变高中古诗词情感教育上出现的问题。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读诗悟情策略主要通过诵读,在整体上对诗词产生直观感受并初步体悟诗词情感。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以境生情策略从诗词文本出发,以古诗词的意象、意境入手,结合知人论世的方法,达到情感体验和深入理解。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比较育情策略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对不同的情感价值观念进行评价和表达,培养高尚情操,达到育人目的。此外,在古诗词教学时情感引导应由浅入深,情感培育在语文教学的基础上适量适度,进行情感教育时应充分考虑学情。高中语文古诗词情感教学策略是本文重点研究的内容,在立足诗词文本的同时,力图完成情感体验,完善学生人格。
贾小玉[9](2019)在《杜诗对《左传》叙事策略的承袭与突破》文中提出《左传》是一部叙事艺术极为高超的历史着作,而近年来,杜诗的叙事性研究也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后经典叙事学的快速发展为跨文类的叙事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左传》和杜诗在叙事策略上呈现出了明显的承衍关系。论文以杨义先生《中国叙事学》的理论框架为基础,从叙事结构、叙事时间、叙事视角、叙事意象四个方面,探讨了杜诗对《左传》叙事策略的承袭与突破。论文分四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主要对课题相关的研究现状以及本课题研究的可行性作了探析。本章共有四个方面内容:首先简单介绍了本课题研究的目的、背景和意义;其次,对文章涉及到的相关概念作出了明确界定;再次,交代了“诗”和“史”之间的关系;最后,就杜诗和《左传》叙事策略的可比性作出了分析。第一章集中分析了《左传》在叙事结构布置、叙事时间安排、叙事视角设定、叙事意象运用等方面的策略。文章认为《左传》在结构上呈现出连贯叙事、板块叙事和隐性叙事三个主要特点;在时序、时距和频率的安排上独具匠心,突破了《左传》编年叙事的局限;在叙事视角的设置上,巧妙地运用限知视角和全知视角,形成了《左传》独特的叙事视角;根据意象的物象来源,可将《左传》意象分为自然、社会、民族、神话四大类,从增强作品诗意性、传达作者价值取向、沟通叙事结构三方面对《左传》意象的叙事功能作了论述。第二章参照第一章的结构框架分析了杜诗的叙事策略。文章认为杜诗叙事主要有组诗式连贯叙事和问答式叙事两种结构;杜诗在时间安排上也运用了其他叙事作品中的策略;在叙事视角的安排上,杜诗呈现出拟物化、多种视角并用、受隐含读者影响的特点,并具有宏大和沉郁的审美意蕴;象征是杜诗最重要的意象叙事方式,杜诗的意象在叙事上有推动叙事进程、疏通叙事脉络、濡染叙事情境的功能。第三章从叙事结构、时间、视角、意象四个方面就杜诗对《左传》的承衍作了分析。文章认为杜诗的叙事策略一定程度上承袭了《左传》,但也有自己的突破。
孙大江[10](2019)在《基于环境感知的川西林盘景观意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川西林盘是中国最典型的乡村聚落群和历史地理单元,是成都平原有机肌理构成、生态本底和唯一的景观识别因子。至禹冰治水之始、历耕拓变,肌理渐成,文人入蜀和移民现象以及文事农事交融等历史塑造了林盘的勃然生机和田园诗意乡愁。以田、林、水、宅等为要素,集生产、生活和生态于一体,体现了天府之国的富饶和闲美、农耕文明的厚积和发展、蜀地文明的存续和延展。近十年以来尤其是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成都川西林盘修复整治与建设工程使林盘空间质量、生态环境、产业结构等得以较大改善,面目一新,但也普遍出现了规划视角单一,美学感知弱化、景观意象缺失等问题,导致地域乡村景观意蕴模糊,景观破碎。同时,相关川西林盘的研究多偏向于其发生发展、聚落特性、生态环境、地域文化等方面,聚焦林盘建设与发展、聚落实用美学等方面的研究内容还属空白。当前新农村建设中的主要问题从本质上说还是由传统乡村意象的缺失所导致的,在城乡文明严重失衡的背景下,各类人群对传统乡村意象的总体价值认知不足。川西林盘建设作为成都公园城市建设的乡村表达,是西蜀园林及城市景观营造的重要意象渊源,找到科学的方法,对其景观意象的正确解读和基于新时代的研判与运用尤为重要。本论文基于环境感知的相关理论,通过多维度的视角对传统川西林盘的景观意象进行了深度的研究,对川西林盘现状和建设进行大量考察和对传统意境的梳理,结合客观与主观的研判,创新地提出MDP(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景观意象测度体系并进行了运用。本文首先对相关基础资料进行梳理整理,构建了全文的研究框架,归纳总结了川西林盘的发展脉络和影响因子。(一)基本厘清了川西林盘与西蜀名人纪念园之间的缘起承接维度,从居林盘再造园、修竹茂林赋文、曲水融通共享、诗意生活等四方面说明了两者之间的发展、影响进阶关系;(二)大量调研了成都平原近几年的林盘建设,归纳了川西林盘建设的四个发展阶段,总结了传统和新建川西林盘的在入口、植物、色彩、植物、空间、边界等六个方面的景观意象;(三)通过MDP测度体系中的三个交互性的客观实验(SD语义差异法、写真投影法、认知地图)以及四个主观分析研究(色彩信息分析、景观空间图示语言、民居建筑景观基因图谱、典型植物调查)对川西林盘的整体景观意象进行了相应的剖析和说明;(四)研究结论认为川西林盘的整体景观意象主要由6个局部意象构成:入口意象(引导性印象、生活化氛围、物质与精神的形态)、植物意象(风水植物、田园化植物、乡土植物)、建筑意象(朴素飘逸、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空间意象(垂直空间、水平空间、要素结构)、色彩意象(整体色彩、植物色彩、建筑色彩)和边界意象,传统川西林盘的整体景观意象即为以上成果的共同构成,拥有独特性、整体性和复合性三大特征;(五)基于环境感知的多维度多视角的方法提出了注重整体性考虑、厘清林盘空间序列关系、注重和延续人文文学意境、历史地理标示与生态本底的考量等川西林盘景观意象在新时代背景下的运用策略,提炼了环境感知下的川西林盘景观意象结构,并用实际案例对研究成果进行了实证。本论文立足于新时代和新发展趋势,关联成都建设公园城市、天府绿道建设等大背景,形成的环境感知的川西林盘景观意象研究方法及其成果,归纳总结的相应策略与景观意象结构,具有创新性和实践价值,体现了高度的职业责任心,有利于扩大和提高川西林盘的认知范围和关注度。成果对于拓延后续相关的人居环境理论研究和优化成都乡村环境建设的初期研判与项目建设过程是极具引导和参考价值的。
二、舍南舍北皆春水——先秦儒道美学思想之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舍南舍北皆春水——先秦儒道美学思想之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蒋鸿翮《寒塘诗话》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 |
第一章 蒋鸿翮与《寒塘诗话》 |
第一节 蒋鸿翮生平、家世及着述情况 |
第二节 《寒塘诗话》成书、版本、卷数及着录考辨 |
第二章 诗歌情感表现论 |
第一节 抒真情意 |
第二节 重味尚法 |
第三章 诗歌审美风格论 |
第一节 风度气骨 |
第二节 自然工妙 |
第四章 诗歌品评中的审美范式取向 |
第一节 崇尚唐诗范式观 |
第二节 批评宋元明清观 |
第五章 诗学思想渊源辨析 |
第一节 诗论源流与性情考辨 |
第二节 批判吸收诗学文论精粹 |
第六章 《寒塘诗话》价值意义 |
第一节 诗学文献价值 |
第二节 诗学价值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2)审美教育视野下高中古诗词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高中古诗词教学现状及问题成因分析 |
第一节 高中古诗词教学已取得的成绩 |
一、重视对古诗词诵读的训练 |
二、注重对意象与意境的品析 |
三、关注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 |
第二节 高中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一、重翻译串讲忽视诗词的审美特性 |
二、教师主导课堂忽视学生的审美个性 |
第二章 审美教育视野下高中古诗词教学的特点 |
第一节 古诗词审美教学的价值 |
一、获得审美愉悦,激活审美情感 |
二、强化审美意识,形成审美能力 |
三、升华阅读品质,提升核心素养 |
第二节 古诗词审美教学的独特性 |
一、情感愉悦性 |
二、形象生动性 |
三、个性鲜明性 |
四、和谐统一性 |
第三节 古诗词审美教学的原则 |
一、知人论世观照全篇 |
二、反复涵咏披文入情 |
三、驰骋想象合乎理性 |
第三章 审美教育视野下高中古诗词教学策略 |
第一节 变换读法感知美 |
一、反复朗读感知韵律美 |
二、默读圈点体会诗意美 |
三、略读浏览领略情感美 |
第二节 任务引领聚焦美 |
一、“品味字词”任务群 |
二、“抓住意象品味意境”任务群 |
三、“景物赏析”任务群 |
四、“形象鉴赏”任务群 |
五、“读写结合”任务群 |
第三节 群文阅读升华美 |
一、以意象为议题想象画面美 |
二、以风格为议题品味诗韵美 |
三、以情感为议题引发共鸣美 |
四、跨媒介整合触类旁通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附录一 高中古诗词审美教学现状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二 “酒中的诗情”群文阅读教学设想 |
致谢 |
(3)杜诗章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缘起 |
二 研究综述 |
三 研究方法 |
四 创新价值 |
第一章 章法意涵与诗歌原理 |
第一节 章法意涵的范畴 |
一、章法与哲学 |
二、章法与艺术 |
三、章法与文学 |
四、章法与学术 |
第二节 章法的诗歌原理 |
一、诗歌章法的自然形式原理 |
二、诗歌章法的艺术创作原理 |
三、诗歌章法的研究实践原理 |
第三节 杜诗章法的原理 |
一、章法研究与诗人章法意识的关系 |
二、杜甫重视诗文章法的学习和思考 |
三、杜甫强调诗歌章法的批评和审美 |
第二章 杜诗章法的结构类型(上) |
第一节 主客结构 |
一、以客为主型结构 |
二、藏主于客型结构 |
三、返客入主型结构 |
四、主客交叉型结构 |
第二节 物我结构 |
一、因物及人的层进型结构 |
二、以我观物的流转型结构 |
三、物我一体的重叠型结构 |
第三章 杜诗章法的结构类型(下) |
第一节 情景结构 |
一、通篇写景的平面型结构 |
二、铺景入情的向心型结构 |
三、推情入景的离心型结构 |
四、情景双生的交互型结构 |
五、情景内思的封闭型结构 |
第二节 事理结构 |
一、以理结事型结构 |
二、事理交错型结构 |
三、事理一体型结构 |
第四章 杜诗章法的美感风格 |
第一节 严整绵密的井然秩序 |
第二节 错综变幻的波澜体势 |
第三节 思力沉厚的混茫气象 |
第四节 山高水深的平淡老境 |
第五章 杜诗章法的思想理念 |
第一节 诗文相生的创作意识 |
一、以有韵之赋法入诗 |
二、以无韵之笔法入诗 |
三、法兼赋笔及其原因 |
第二节 诗画一律的艺术思维 |
一、历代诗家评论杜甫以诗为画的焦点 |
二、杜甫存在诗画一律创作思维的原因 |
三、杜甫以诗为画之文本分析及其表现 |
四、杜诗章法对于绘画技法的艺术超越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4)中国古典戏曲中的诗歌羼入研究 ——以中国古典四大名剧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意义及现状 |
(一)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二、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点 |
第一章 中国古典戏曲中诗歌的存在风貌 |
第一节 中国古典戏曲中羼入诗歌的现象 |
第二节 中国古典戏曲中诗歌羼入的形式 |
一、上场诗——固化形式背后的态度和理念 |
二、下场诗——时代文化思潮的映射 |
三、终场诗——戏曲创作观念的完善 |
四、宾白诗——对叙事语言和细节的深度介入 |
第二章 诗歌对中国古典戏曲文本及舞台的建构 |
第一节 诗歌与戏曲的人物塑造 |
一、情发一人之言——个性抒情主体的塑造 |
(一)即景寓心——抒情意境的营造 |
(二)委曲朦胧——抒情心理的流动 |
二、言近旨远与审美议论——叙事主体的语言和身份 |
(一)主体叙事语言的蕴藉 |
(二)主体叙事视角的转换 |
第二节 诗歌与戏曲的情节结构 |
一、结构组织——诗歌与戏曲的形式美 |
二、情节展开——圆融和缓的叙事节奏 |
第三节 诗歌与戏曲的舞台呈现 |
一、虚拟性的舞台布景 |
二、意象性的舞台动作 |
(一)行为言注——行动的语化表现 |
(二)程式化动作的意象性 |
(三)动作叙事功能的抒情化——内隐情感型戏剧性 |
第三章 诗歌对中国古典戏曲文体特征的建构 |
第一节 雅俗狂欢与有机结构——形质统一的生命实践本体追求 |
第二节 符号化与含混性——叙事文体的诗性之美 |
第三节 严肃的个体书写——保持生命力的史学意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5)试论金圣叹的唐诗批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内容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金圣叹唐诗批评产生的背景 |
2.1 明末清初的时代背景 |
2.1.1 政治环境影响 |
2.1.2 经济环境影响 |
2.1.3 文化环境影响 |
2.2 金圣叹个人经历与矛盾心理影响 |
2.2.1 个人经历介绍 |
2.2.2 矛盾心理影响 |
第三章 金圣叹唐诗批评的选诗标准 |
3.1 时代标准 |
3.1.1 时代诗学主潮 |
3.1.2 中晚唐诗为主 |
3.2 诗教标准 |
3.2.1 崇尚正统的诗学思想 |
3.2.2 重视对后学思想的教化 |
3.2.3 注重情感内涵 |
3.2.4 追求立意新颖 |
3.3 形式标准 |
3.3.1 崇尚律诗 |
3.3.2 注重起承转合变化 |
第四章 金圣叹唐诗的批评方式与特色 |
4.1 “分解论诗”的理论内涵及成因 |
4.1.1 “分解说”的理论内涵 |
4.1.2 “分解说”论诗的成因 |
4.2 “分解论诗”的实践方式 |
4.2.1 诗题之内容解意 |
4.2.2 章法之起承转合 |
4.2.3 句法之字词勾连 |
4.2.4 辞格之修辞功能 |
4.3 “分解论诗”的批评特色 |
4.3.1 “诗歌的理性分析”与“心灵的审美体验”相结合 |
4.3.2 “通作者之意”与“开览者之心”相结合 |
第五章 金圣叹唐诗批评对后世的影响 |
5.1 金圣叹对徐增唐诗批评的影响 |
5.1.1 对“法悟结合”诗学理论的继承 |
5.1.2 对“品评、分析、串讲式”评诗方式的继承 |
5.2 金圣叹对赵臣瑗唐诗批评的影响 |
5.2.1 选材体例与内容的继承 |
5.2.2 评诗方式上的继承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6)服部南郭汉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服部南郭其人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服部南郭的文学创作 |
第二章 服部南郭的诗学观 |
第一节 传统的儒家诗教观 |
一 立言不朽的诗学精神 |
二 温柔敦厚的诗教观 |
第二节 对尊唐复古论的接受 |
一 倡汉魏盛唐明诗,斥晚唐宋元诗 |
二 重“格调”、尚“文辞” |
三 博观、涵永 |
第三节 诗主人情 |
第三章 服部南郭汉诗的主要内容 |
第一节 交游诗 |
一 宴游集会 |
二 一般性酬唱 |
第二节 送别诗 |
一 应景之作 |
二 伤离惜别 |
三 勉励关切 |
四 由人悲己 |
第三节 爱情诗 |
一 乐府爱情诗 |
二 闺怨诗 |
第四节 怀古诗 |
第五节 隐逸诗 |
第四章 服部南郭汉诗的艺术特色 |
第一节 用典手法多样 |
一 明用与暗用相结合 |
二 正用与反用相结合 |
三 两典对举,同义反复 |
第二节 含蓄真挚的情感表达 |
一 含蓄蕴藉的抒情方式 |
二 “以我观物”的情感投射 |
三 语吐真情的浓郁抒怀 |
第三节 南郭汉诗诗语的表现特色 |
一 南郭汉诗中的颜色词 |
二 南郭汉诗中的屡用字 |
三 偏爱用叠字 |
四 偏爱用表现都市繁华矜贵的词汇 |
第五章 服部南郭对杜诗的接受 |
第一节 南郭学杜原因和江户时期尊唐复古思潮的发展态势 |
第二节 南郭对杜诗的接受 |
一 袭用杜诗诗语 |
二 沿袭杜诗的构思立意 |
三 对“野老”意象的接受 |
四 组诗形式的运用和以议论入诗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服部南郭年谱 |
附录二 服部南郭肖像与书法 |
附录三 源赖顺撰服部南郭墓志铭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杜甫诗歌动物意象研究 ——以“马”“龙”“凤”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杜诗动物意象研究意义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创新点与不足 |
第一章 动物意象探源 |
第一节 动物意象在诗歌中的发展 |
一、自然表达之比兴时期 |
二、情感融入之审美时期 |
第二节 杜甫诗歌中动物意象特征及分类 |
一、青年之昂扬壮美 |
二、中年之深刻平淡 |
三、晚年之丰富繁多 |
四、杜诗动物意象大体分类 |
第二章 杜诗中的“马” |
第一节 不同时期“马”意象变化 |
一、清峻之马 |
二、嶙峋瘦马 |
三、万古之马 |
第二节 杜诗“马”意象使用 |
一、“咏马诗”诗体变化 |
二、“瘦”马审美 |
三、马、鹰对举与龙马修饰 |
第三章 杜诗中的“龙” |
第一节 杜诗“龙”意象主要情感意蕴 |
一、皇帝及皇室 |
二、喻高门及君子 |
第二节 杜甫诗中“龙”意象特点 |
一、以乐意衬哀景 |
二、龙与蛇、凤的连用 |
三、雄壮审美 |
第四章 杜诗中的“凤” |
第一节 凤凰意象在杜甫诗歌中的变化 |
一、凤凰意象的文化意蕴 |
二、杜甫诗中凤凰意象的常见寓意 |
三、杜诗凤凰意象流变 |
第二节 杜诗凤凰意象的情感意蕴 |
一、大爱精神的体现 |
二、自我形象与人格精神的体现 |
第五章 杜诗动物意象特点及影响 |
第一节 现实意象与非现实意象的异同 |
一、相同:“龙性”追求与“神骏”美学 |
二、不同:复合使用与中心意象 |
第二节 杜诗中动物意象的表现艺术 |
一、表现手法 |
二、艺术风格 |
第三节 杜诗动物意象的文化价值 |
一、杜诗动物意象的传承意义 |
二、杜诗动物意象的文化意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高中语文古诗词情感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
二、情感及情感教育的概念界定 |
三、研究现状及趋势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五、研究创新处 |
第一章 高中语文古诗词情感教育现状分析 |
第一节 高中古诗词情感教育现状 |
一、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及情感关注情况 |
二、学生对于古诗词情感感知、体验、理解和内化情况 |
三、教师课堂讲授、学生课堂收获及学习期待情况 |
第二节 高中古诗词情感教育存在的问题 |
一、学生对古诗词情感内容重视不够 |
二、古诗词情感教育过程出现空白 |
三、古诗词情感教学策略存在局限 |
第三节 高中古诗词情感教育出现问题的原因 |
一、应试教育下的功利化倾向 |
二、西方教育理念影响 |
三、学生缺乏学习主体意识 |
第二章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读诗悟情策略 |
第一节 读诗悟情策略的理论依据 |
一、朗读、朗诵、吟诵与诵读 |
二、生理学和心理学依据 |
三、文字文本依据 |
第二节 读诗悟情策略的实施 |
一、读前正音 |
二、体会情绪 |
三、读出情感 |
四、熟读成诵 |
第三章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以境生情策略 |
第一节 以境生情策略的理论依据 |
一、文本依据 |
二、心理学依据 |
三、教育学依据 |
第二节 以境生情策略的实施 |
一、理解意象 |
二、走入意境 |
三、知人论世 |
第四章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比较育情策略 |
第一节 比较育情策略的理论依据 |
一、激发兴趣,满足需要 |
二、情感归纳,分类区别 |
三、思考判断,完善人格 |
第二节 比较育情策略的实施 |
一、明确目标 |
二、展开比较 |
三、形成价值体系 |
第五章 高中语文古诗词情感教育的反思与展望 |
第一节 高中古诗词情感教育反思 |
一、情感引导应由浅入深 |
二、情感教育需适应学情 |
三、情感培育要适量适度 |
第二节 高中古诗词情感教育展望 |
一、立足学生,关注过程 |
二、以知促情,以情促知 |
三、把握核心,发展个性 |
结语 |
附录 高中语文古诗词情感教育现状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9)杜诗对《左传》叙事策略的承袭与突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目的、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背景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节 论文涉及的相关理论 |
一、中国古代叙事及叙事理论 |
二、西方叙事学、叙事策略 |
第三节 杜诗与《左传》叙事策略可比性分析 |
一、“剪不断,理还乱”的“诗”与“史” |
二、杜甫与《左传》的不解之缘 |
三、杜诗的叙事性 |
第一章 《左传》的叙事策略 |
第一节 《左传》的叙事结构布置 |
一、《左传》编年体的连贯叙事结构 |
二、众星拱月的版块叙事 |
三、草蛇灰线的隐性叙事 |
第二节 《左传》的叙事时间安排 |
一、《左传》时序的安排 |
二、《左传》中时距的安排 |
三、《左传》中频率的安排 |
第三节 《左传》叙事视角的设定 |
一、《左传》叙事视角的运用 |
二、《左传》叙事视角的特点 |
三、《左传》独特叙事视角产生的原因分析 |
第四节 《左传》中的意象叙事 |
一、《左传》的意象叙事方式 |
二、《左传》中意象叙事的功能 |
第二章 杜诗的叙事策略 |
第一节 杜诗的叙事结构布置 |
一、组诗式连贯叙事 |
二、问答式叙事 |
第二节 杜诗的叙事时间安排 |
一、杜诗的时序安排 |
二、杜诗的时距安排 |
三、杜诗的频率安排 |
第三节 杜诗的叙事视角设定 |
一、杜诗叙事视角的运用 |
二、杜诗叙事视角的特点 |
三、杜诗叙事视角的审美意蕴 |
第四节 杜诗中的意象叙事 |
一、杜诗的意象叙事方式 |
二、杜诗中意象的叙事功能 |
第三章 杜诗对《左传》叙事策略的承袭与突破 |
第一节 杜诗对《左传》叙事结构的承衍 |
一、对叙事完整性的继承—以人物、事件为中心的结构安排 |
二、对时间敏感性的继承 |
三、对核心事件记录之实的继承—《左传》实录与杜诗主题之实 |
四、事件安排上的突破 |
第二节 杜诗对《左传》叙事时间处理策略的承衍 |
一、时间观念上的承袭:顺序性连贯叙事 |
二、时序设置上的延续:多种时序配合运用 |
三、时距安排上的突破:各有侧重的时距 |
第三节 杜诗对《左传》叙事视角设定的承衍 |
一、对叙事视角选择客观性的继承 |
二、叙事视角选择上的突破 |
第四节 杜诗对《左传》的意象叙事的承衍 |
一、杜诗对《左传》意象的承袭 |
二、杜诗对《左传》意象的突破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基于环境感知的川西林盘景观意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多视角下的对象研究趋势 |
1.1.2 中国传统意象研究与当代之发展 |
1.1.3 新时代发展背景 |
1.1.4 建设中的林盘文化与美学缺失 |
1.1.5 川西林盘研究成果尚待完善 |
1.1.6 林盘景观意象的研究意义重大 |
1.2 国内外相关概念综述 |
1.2.1 意境与景观意象 |
1.2.2 环境感知 |
1.2.3 川西林盘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意义 |
1.5 研究对象与内容 |
1.5.1 研究对象 |
1.5.2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 |
1.6.1 文献查阅 |
1.6.2 典型调查法 |
1.6.3 学科交叉研究法 |
1.6.4 MDP测度体系研究法 |
1.6.5 定性与定量的研究方法 |
1.7 相关理论基础 |
1.7.1 环境心理学 |
1.7.2 景观符号学 |
1.7.3 人文地理学 |
1.7.4 心理物理学 |
1.7.5 景观形态学 |
1.7.6 聚落类型学理论 |
1.8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川西林盘基础概况与意境研究 |
2.1 传统川西林盘概述与发展 |
2.1.1 川西林盘概念 |
2.1.2 川西林盘渊源 |
2.1.3 成都平原自然演变 |
2.1.4 天府农耕文明进程 |
2.2 川西林盘形成因子 |
2.2.1 平畴千里的成都平原 |
2.2.2 平原肥沃的膏腴之地 |
2.2.3 上善若水的水利工程 |
2.2.4 天人合一的道源思想 |
2.2.5 重叠融合的移民现象 |
2.2.6 宗教礼法的世家延续 |
2.3 传统川西林盘意境研究 |
2.3.1 川西林盘意境 |
2.3.2 林盘意境形成的影响因素 |
2.3.3 意境的体现 |
2.4 川西林盘与西蜀园林 |
2.4.1 文化渊源 |
2.4.2 川西林盘与西蜀名人纪念园林 |
2.4.3 小结 |
第三章 当代川西林盘建设修复案例与意象研究 |
3.1 传统川西林盘的现状与分布 |
3.2 现有川西林盘的分类 |
3.2.1 根据林盘聚落居住组合方式划分 |
3.2.2 根据现存林盘规模划分 |
3.2.3 根据植物种类划分 |
3.2.4 根据功能划分 |
3.3 川西林盘建设修复历史回顾 |
3.3.1 川西林盘建设政策历史回顾 |
3.3.2 川西林盘建设历史发展过程回顾 |
3.4 新修建川西林盘案例意象整理与总结 |
3.4.1 拥有传统特色的新建川西林盘 |
3.4.2 新修建川西林盘案例意象整理 |
3.4.3 总结 |
第四章 环境感知下景观意象MDP测度体系的建构 |
4.1 MDP测度体系概述 |
4.1.1 体系内容概述 |
4.1.2 体系建构依据 |
4.1.3 小结 |
4.2 MDP测度体系测度方法 |
4.2.1 SD语义差异法 |
4.2.2 认知地图 |
4.2.3 写真投影法 |
4.2.4 色彩信息分析法 |
4.2.5 景观图示语言 |
4.2.6 景观基因图谱 |
4.2.7 典型植物调查 |
4.3 MDP体系目标与意义 |
4.3.1 体系目标 |
4.3.2 体系意义 |
第五章 基于环境感知MDP体系的传统川西林盘景观意象研究 |
5.1 研究概述 |
5.1.1 研究内容 |
5.1.2 研究范围与实验样点 |
5.2 SD语义差异法实验过程与分析 |
5.2.1 准备阶段 |
5.2.2 评定实验阶段 |
5.2.3 SD语义差异法的感知评价结果 |
5.2.4 小结 |
5.3 认知地图绘制与分析 |
5.3.1 研究材料和方法 |
5.3.2 调研过程和结果 |
5.3.3 小结 |
5.4 写真投影法实验过程与分析 |
5.4.1 研究材料和方法 |
5.4.2 调研过程和结果 |
5.4.3 小结 |
5.5 色彩信息分析过程与结果 |
5.5.1 色彩意象构建概述 |
5.5.2 色彩节奏分析 |
5.5.3 图形-背景分析 |
5.5.4 色彩坐标分析 |
5.5.5 小结 |
5.6 景观空间图式语言分析 |
5.6.1 传统川西林盘景观空间图式语言体系的基本框架 |
5.6.2 传统川西林盘景观空间图式语言的语汇 |
5.6.3 传统川西林盘景观空间图式语言的句法 |
5.6.4 传统川西林盘景观空间图式语言的语法 |
5.6.5 小结 |
5.7 民居建筑景观基因图谱 |
5.7.1 景观基因的识别原则 |
5.7.2 景观基因的识别方法与过程 |
5.7.3 景观基因图谱构建的理论方法 |
5.7.4 民居建筑景观基因的识别 |
5.7.5 小结 |
5.8 典型植物调查结果 |
5.8.1 调查地选择说明 |
5.8.2 典型植物概况 |
5.8.3 典型植物出现状况 |
5.8.4 林盘植物群落特征 |
5.8.5 林盘植物空间分布 |
5.8.6 小结 |
5.9 传统川西林盘局部意象研究结论 |
5.9.1 入口意象 |
5.9.2 建筑意象 |
5.9.3 植物意象 |
5.9.4 空间意象 |
5.9.5 色彩意象 |
5.9.6 边界意象 |
5.10 传统川西林盘的景观意象总结 |
5.10.1 独特性 |
5.10.2 整体性 |
5.10.3 复合性 |
第六章 川西林盘景观意象设计策略及运用 |
6.1 川西林盘新时代发展背景 |
6.2 川西林盘景观意象设计新时代策略思路 |
6.2.1 注重整体性考虑 |
6.2.2 厘清林盘空间序列关系 |
6.2.3 注重和延续林盘的人文文学意境 |
6.2.4 历史地理标识与生态本底的考量 |
6.2.5 立足传统与把握科学发展 |
6.2.6 环境感知下的川西林盘景观意象结构 |
6.3 川西林盘新时代景观意象运用实践 |
6.3.1 成都市新津县万和村八组郭林盘项目规划设计项目概况 |
6.3.2 温江区岷江村“岷江桂雨”项目简述 |
6.4 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的创新性 |
7.3 论文研究的不足与未来展望 |
7.3.1 研究不足 |
7.3.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作者简介 |
四、舍南舍北皆春水——先秦儒道美学思想之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蒋鸿翮《寒塘诗话》研究[D]. 张秋林. 安庆师范大学, 2021
- [2]审美教育视野下高中古诗词教学研究[D]. 姜亭亭. 青岛大学, 2020(02)
- [3]杜诗章法研究[D]. 李鹏飞. 广西大学, 2020(07)
- [4]中国古典戏曲中的诗歌羼入研究 ——以中国古典四大名剧为中心[D]. 师洁琼. 广西大学, 2020(07)
- [5]试论金圣叹的唐诗批评[D]. 张天月. 延边大学, 2020(05)
- [6]服部南郭汉诗研究[D]. 陈阳.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7]杜甫诗歌动物意象研究 ——以“马”“龙”“凤”为中心[D]. 管莉莉. 西藏民族大学, 2020(08)
- [8]高中语文古诗词情感教育研究[D]. 王嘉蕾.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9]杜诗对《左传》叙事策略的承袭与突破[D]. 贾小玉. 华东交通大学, 2019(04)
- [10]基于环境感知的川西林盘景观意象研究[D]. 孙大江. 四川农业大学, 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