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基亚迎来移动多媒体新时代

诺基亚迎来移动多媒体新时代

一、诺基亚开创移动多媒体新纪元(论文文献综述)

郑燕[1](2014)在《人是媒介的尺度 ——保罗·莱文森媒介思想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媒介环境学派的第三代旗手保罗·莱文森的媒介思想作为研究的目标,用知识社会学的研究路径,剖析了莱文森在媒介环境学派中的地位及其主要的媒介思想,并结合我国的媒介技术应用和媒介环境进一步印证了莱文森具有历史关怀和富有洞察力的预见性理论,为我们当前的媒介研究寻求一个参考性的视野和研究的样本。在技术的变迁中,媒介在满足人的需求的同时,也总是在某些方面违背人的本性或者说诱惑了人本性中劣根性的张扬,所以说技术在实现人类对生活的种种美好理想的同时,也把我们推到更大的交流困境中。不少学者对此保持足够的警醒,比如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媒介就是对人的精神奴役和全面控制。对于媒介非人性化的一面,我们要进行具体分析,不能因为媒介负面性的存在否定了传播技术的进步作用,否定了传播技术变迁中媒介不断趋向人性化的事实,从而对技术采取拒斥的态度,这是保罗·莱文森在倾其一生的媒介研究中坚持的态度与原则。他继承和发展了麦克卢汉媒介分析的研究视角,借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和卡尔·波普尔“渐进社会工程”的变革方案,提出了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媒介形态的变革是自然界动态进化过程的一部分,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但非唯一的决定性力量这一“软”决定论。莱文森对技术促进媒介形态的变革持乐观态度,他认为人的主体性是构成媒介人性化趋势的根本原因。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在媒介演化中进行理性选择,能够主动地选择和改进媒介,这是决定媒介使用、传播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不仅展现了他积极乐观的媒介技术观,而且体现了媒介环境学派的核心思想,是莱文森最重要的媒介思想之一。同时他还认为任何一种后继的媒介,都是对过去某一种先天不足的媒介功能的补救,从而使媒介越来越完美,越来越“人性化”。他的人性化趋势、补救性媒介、技术进化论思想使他成功地超越了麦克卢汉,被誉为“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是后麦克卢汉主义第一人”。本文共分为五章。首先,将保罗·莱文森放置于媒介环境学派中,剖析了他在三代研究群体中的地位以及对前两代学人思想的继承与超越。在对待媒介、技术与人的关系问题上,莱文森继承了麦克卢汉“道德中立”的立场,在媒介即信息的基础上提炼出自己的“人性化趋势”理论,并发展了麦克卢汉的媒介四定律思想,展开自己的“补救性”媒介理论。对自己的导师波兹曼,莱文森却没有那么听话,在学术旨趣和思想渊源上都大相径庭。在媒介形态上,波兹曼认为文字培养理性,图像降低思考,而莱文森却认为文字易受干扰,图像符合感知。对于技术催生的新媒介,波兹曼认为电子文化是对印刷文化的颠覆,而莱文森却认为是对印刷文化的补救。俩人最集中的对立,是在对待技术演化中人的地位的认识,波兹曼的态度是悲观的,人在技术发展中变得越来越无能为力,而莱文森却认为人可以对技术进行理性的选择,能够主动去选择和改进媒介。进化论是莱文森媒介思想体系形成的关键。他深受芝加哥社会学派技术乐观主义思想的启蒙,康德的先验认识论和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互动论为莱文森的技术进化论思想提供了哲学基础,他借鉴并发展了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借用唐纳德·坎贝尔的生物进化三部曲推出自己的知识演化的三部曲,并对波普尔的3个世界理论进行了修正,提出自己的3个“技术-世界”观念。莱文森的技术进化论为他的媒介进化思想提供了哲学基础,他创造性地提出每一种媒介都是沿着玩具-镜子-艺术的演化路径展开,沿着以满足人的需求为尺度的方向上演进,比如文字的出现使得人类交流第一次超越了自身的生物边界,信息和思想跨越时空得以延展和流传,后继而来的印刷、报纸、电报、摄影术都在视觉上更趋向于人的交流需求,广播、电话、留声机则是在听觉上跨越时空满足人的需求,电影、电视从试听两个方面使得技术的发展趋于人的需求,后一种媒介是对前一种媒介不足的补偿。莱文森的数字传播思想与实践。相比于麦克卢汉和波兹曼,莱文森有幸目睹并参与了数字媒体发展的整个过程,他的主要论着也大多完成于世纪之交前后的十年,他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考察数字传播中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的影响。本文用了两章的篇幅来讨论他的数字媒介思想。手机作为补偿性媒介的集大成者,莱文森关注了移动性媒介给传统媒介和社会带来的巨大解构作用,手机的出现解放了人们远距离交流被困守在房间内的窘境,也让办公从固定的场所移至你所到的每一个地方。莱文森写作《手机》的时候是2004年,十年后的手机所带来的变革更是难以阻挡,它不仅仅作为媒介信息的传递者而存在,更重要的是它对我们社会的传统行业造成的冲击和颠覆令人震惊,创造了移动互联网的新时代。不仅如此,莱文森将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现的不同于网络聊天室、邮件、BBS等网络新应用创造性取名为“新新媒介”,以区别于互联网早期的应用。所谓新旧只是个相对的概念,有很多人对这一提法提出不同的看法,笔者也不尽赞同这一概念,但是这一概念的提出确实帮助我们能够更方便、直观地观察和研究以博客、推特、微博与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介形式。“新新媒介”人们也习惯地称之为“自媒体”,它们的出现对传统主流媒体以及社会管理方式都带来新的冲击和消解,似乎真的实现了“处处是中心,无处是边缘”的民主社会,迫使国家赋权于民、网民的个性化透过社交网络尽显本色,同时也成为社会公共生活的舆论场,尤其是在中国,网民透过自媒体平台实施了一场又一场个人命运的救赎。当然,莱文森也关注到一切媒介都具有的双刃剑功能,带来利的同时,弊也无可避免。比如网络话语权的赋予,消解了专业人士对专业问题的权威性,百度百科和维基百科的词条良莠不齐,缺乏权威性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社会精英把持话语权而导致的草根话语权形同虚设和自身批判精神的缺失,网络围观而导致的群体极化现象严重等。如果说莱文森的导师尼尔·波兹曼的研究是从人性和道德的尺度鞑伐技术的负面性,而莱文森则侧重于媒介变迁的技术、社会、文化的根源与发展趋势,从分析媒介演化的历史入手,通过揭示媒介演化的规律和趋势,不但肯定传播技术和媒介的重要意义,而且突出了人作为媒介的创造者和控制者的主体地位,从而更加全面地剖析了我们所处的数字时代。相比于波兹曼去裁决媒介是有益还是有害的人文主义视角,莱文森的视角更加宏大。他认为媒介的进化服从于人的理性,有无穷的发展潜力,更加人性和合理化。所以,莱文森对待技术与媒介的态度要明亮的多,对未来也更积极与乐观。

李鸣[2](2012)在《苹果公司手机产品市场策略研究 ——以中国市场为例》文中指出苹果电脑公司总裁兼CEO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宣布苹果手机正式发布后的一番妙语连珠:“我们重新发明了电话……”。这标志着手机革命进入一个新时代,手机功能变得越来越强大。苹果手机将彻底刷新手机的概念,具有目前其他手机无法比拟的强大功能。2010年9月25日,苹果手机手机正式在中国内地发售。着实引发了一股“苹果热”的潮流,本文用过介绍苹果公司及手机行业市场状况,分析了苹果公司新产品苹果手机手机的目标市场选择和产品定位,指出了苹果公司及苹果手机的主要竞争优势。然后,通过对苹果公司营销渠道介绍以及根据公司的组织结构和营销信息管理系统的特点,确立了公司对苹果手机产品的营销渠道的选择和营销对策,并通过制定合理严密的零售运营和客户关系管理的制度及政策,使苹果手机上市推广计划能够得到有效地执行和对执行结果合理及时的考评、控制及更新,为苹果手机的市场推广得以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更为苹果公司市场营销工作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和建议。本文以苹果公司手机产品为研究对象,从市场营销的视角对苹果手机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结合企业自身优劣势以及市场环境的分析,对企业市场营销战略及营销策略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介绍了本文的构思与研究目的。第二章对本文所涉及的市场营销战略、市场营销策略组合以及消费者购买决策理论分别进行了阐述。第三章详细分析了苹果手机产品的营销现状以及针对改现状进行的市场调查报告。第四章结合前面理论分析和市场调查报告分析,希望对中国的企业提供一些建设性的建议及新形势下企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发展方向。第五章结论与展望。本文研究了苹果手机的市场营销策略,以期从中学习到最具价值和创新性的市场营销方法。

李秋南[3](2011)在《基于自主知识产权优势的移动互联网企业商业模式研究》文中认为移动互联网市场是一个新兴的市场。它融合了终端制造商、网络运营商和内容提供商三个领域的最新技术,具有最广阔的市场前景,也是最具潜力的市场。他的兴起必将带来一次行业的大洗牌。可以说谁抓住了这个潜在的增长点,谁就将在未来的几年内领先于其他竞争对手。随着自主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不断提高,自主知识产权在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现。本文以自主知识产权作为一个竞争优势的因子,以自主知识产权的授权量为突破口进行研究,探讨移动互联网企业的商业模式。因此基于自主知识产权的竞争优势如何影响着移动互联网公司的商业模式模式,这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之一。而移动互联网市场在新情况下的商业模式,是本文探讨的问题之二全文可以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简单介绍了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总结了国内外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并且阐述了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以及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二章是自主知识产权优势相关理论综述,为以后的章节提供理论基础。第三章主要研究了移动互联网自主知识产权优势。第四章主要通过自主知识产权优势理论和上一章的数据分析引入移动互联网市场的商业模式的分析。第五章是本文的重点,提出多元化商业模式,并对多元化商业模式实证分析。第六章是全文的总结,指出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并对下一步的研究工作做出展望。本文将采用详实的数据进行移动互联网企业自主知识产权样本研究,通过总结对比分析不同企业的竞争优势。从这些竞争优势出发进一步研究移动互联网企业的商业模式。文中研究了移动互联网企业的专利分布样本,提出了移动互联网自主知识产权的构成。并通过对自主知识产权优势的研究提出了多元化的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构架,从微观和宏观上对商业模式进行了分析。

柴海燕[4](2011)在《旅游目的地网络口碑传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口碑作为人类社会最古老、最有效的信息传播方式,是消费者之间利用口头语言进行的面对面的关于某个品牌、产品或服务的非商业性信息交流,被营销人员视为市场中最重要的力量和消费者关系的最后检验。计算机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推动口碑营销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网络口碑营销。网络口碑是指任何由潜在的、实际的或先前的消费者发表的关于产品或公司正面或负面的观点,它能够被大量的人和机构通过互联网所利用。旅游活动,尤其是旅游目的地选择,因其异地消费、生产与消费同步进行等特点,被认为是受口碑影响最大的领域之一。伴随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口碑在旅游目的地形象管理、市场动态掌控、危机管理及顾客关系管理等多个方面对旅游目的地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旅游学界和实业界都已认识到将网络口碑营销整合入目的地营销系统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但综观国内外已有研究,相关研究多聚集于旅游目的地网络口碑可信度问题,很少有专门针对旅游目的地网络口碑的表现形式、独特性、传播力影响因子及营销框架的研究。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如下几个部分:一是国内外已有文献的评述。通过对国内外口碑营销、网络口碑营销及旅游口碑营销已有文献的评述,指出旅游目的地网络口碑营销研究在国内外都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相关研究,尤其是中国本土化研究相当匮乏。二是网络环境下旅游者信息搜寻行为与口碑传播路径研究。了解网络环境下旅游者的信息搜寻行为是展开口碑营销研究的前提。网络环境下旅游者在度假决策中的信息搜寻活动贯穿旅游活动的全过程,是由众多次级决策构成的复杂决策。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搜寻由旅游者、界面和在线信息空间构成三个要素组成。同时,基于口碑的传播模式,本文构建了旅游者在线信息搜寻与获取的整合模型。三是旅游目的地网络口碑类型、特征及重要性研究。根据Alexa中文官方网站的数据统计,本文全面梳理了中国内地网络口碑的发展演变与不同的表现形式,并基于旅游者的在线信息搜寻路径,以百度搜索引擎为工具,对中国内地9个着名旅游城市旅游六要素的信息搜寻结果进行实证分析,证明网络口碑是旅游者在线信息获取的主要来源。同时,选择了中国内地三大旅游论坛(新浪旅游论坛、天涯旅游论坛和同程旅游论坛)作为旅游目的地网络口碑的代表,对旅游目的地网络口碑的特性进行了分析,并与手机网络口碑进行对比研究,提出旅游目的地网络口碑呈现直观化、娱乐化、分众化等特点。四是旅游目的地网络口碑传播力的影响因子与理论建构。应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提炼了影响旅游目的地网络口碑传播力的影响因子,通过文献回顾和模型完善,提出了旅游目的地网络口碑传播力模型,并利用SPSS和AMOS软件对模型进行验证,讨论了实证研究的结果及其原因。五是实施策略与建议。对于旅游目的地而言,通过何种途径提高网络口碑传播力,扩大营销效果是其最关心的问题。本文从战略和实施对策两个层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并强调网络口碑传播过程中的营销道德问题。六是总结研究结论,指出本文存在的不足和研究的展望。本文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扎根理论质性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方法以及定量统计分析方法等对中国内地旅游目的地网络口碑的发展现状、独特性、传播力的影响因子及营销框架构建进行了综合研究,得出结论如下:第一,旅游目的地网络口碑是旅游者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基于百度搜索引擎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网络口碑在搜索结果的前两页中占据了近50%,其中,旅游论坛、点评是旅游者最主要的网络口碑来源途径,博客在旅游领域的影响力还不太明显。这也是本文在后续研究中选择旅游网络论坛作为网络口碑代表的原因所在。第二,旅游目的地网络口碑具有多媒体直观化、娱乐化、分众化、影响力的扩大化和持久性以及商业化职能等多重特点。上述结论的得出是基于对三大旅游论坛帖子的分类、编码和统计分析,而通过与手机这一功能性产品网络口碑的对比研究表明,旅游目的地网络口碑多媒体直观化的特点十分突出,但发送者呈现分众化的特点,意见带头人作用不太明显。同时,两大产品共同证明了以论坛为代表的网络口碑的娱乐化倾向十分明显。第三,旅游目的地网络口碑的趣味性、发送者的专业性和公平性以及接收者的动机影响了口碑的传播力。发送者的专业性、公平性和接收者的信息动机正向影响了旅游目的地网络口碑的使用意图。信息的趣味性、发送者的专业性和接收者的娱乐动机正向影响了旅游目的地网络口碑的再传播意愿。网络口碑的数量及发送者的可靠性无论对网络口碑的使用意图还是再传播意愿没有显着影响。第四,有效提升旅游目的地网络口碑传播力必须通过公共营销的战略模式和相应的传播策略实现。旅游目的地网络口碑总体而言应归属于准公共物品,存在应对者缺位的情况,政府应作为营销主导,联合其他利益相关者,通过网络事件策划、知名博客营销、SNS植入、标题设置以及提升趣味性等策略有效提升旅游目的地网络口碑传播力,并在传播过程中注重营销过程中的道德问题。本研究的结论及构建的营销战略和策略,为从事旅游目的地营销的研究者和实践人士提供了一个网络口碑传播力形成和有效提升的框架。同时,本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以中国内地旅游论坛的帖子为分析对象,弥补了以往的研究缺乏基于网络口碑实例定性分析的不足,中国本土化的特色鲜明。

陈超,周梦迎,贺鹏,李钰宁[5](2009)在《感触60年多 普达Hero特约 感中国60年新英雄之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9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共和国经历了60年风雨沧桑,它老么?不老,它依然年轻!这60年里,中国迎来了一次又一次的辉煌,谱写着新中国的完美篇章。MI将以文字书写辉煌,为伟大祖国的60岁生日献上一份我们的贺礼!这份贺礼或许价值不大,但这是MI众以专业精神、客观角度和独到眼光挑选出的60年经典,相信每一个读过它的人,大祖国60年的不平凡历程所感动。新中国60年走过的就是一条新英雄之路。这60年里不仅有历史的积淀,更有激扬的青春,尽情释放的活力和挥洒自如的魅力。它们无论在哪一个年代都不会过时,因为正是这些激情和活力让这中国大地发生了大刀阔斧的变化,并且有了令世人惊叹的进步。通讯行业、数码行业的发展与变化站在了中国60年进步历程的前沿,汇聚了一代行业人才的心血与智慧,当我们重读它的历史时,无不为之动容,受其触动。下面就请跟随MI一起,感·触60年吧!

黄华[6](2009)在《便携式消费电子产品需求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数字化生活的渗透,消费者生活水平的提升,便携式消费电子产品高速发展,改变着传统的生活方式与消费理念。需求是推动科技发展的源动力,由于需求的不断增多,人们出门随身携带的物品也越来越多,包括钥匙、钱包、手机、MP3/MP4、PDA、PSP、移动U盘、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还有各类会员卡、信用卡、证件等等,这无疑会为出行带来诸多不便。由此,种类繁杂的便携式消费电子产品与高速快捷的现代生活方式、快餐式的消费文化理念产生了矛盾。本课题正是基于这样一个现实问题,以现代消费生活方式为切入点,综合社会学、消费学、心理学、设计学等多学科领域,研究便携式消费电子产品的需求特征,主要包括便携趋势产生的因素、现代消费结构与消费行为的变迁,消费者需求调研以及产品自身要素等四个方面,从而发掘消费者真正的需求所在。本课题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以及相关调研报告的学习研究,对消费者日常随身物品携带状况进行考察,并综合分析,力求提出便携式消费电子产品的合理设计概念。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如下:1.介绍课题的研究背景与现状、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目的与意义。包括便携式消费电子产品的发展历史、发展现状,以及其概念阐述。2.分析影响消费电子产品便携趋势产生的因素及其内在联系,主要包括科技发展与现代生活方式两个方面。3.从社会学与消费心理学角度研究消费经济结构、消费社会结构,以及消费行为、消费心理的变迁,透视现代消费群体与消费需求的新趋向。4.通过对日常随身物品携带状况的调研,分析人们日常出行的需求所在,同时考察消费者对便携式消费电子产品功能价值和审美价值的态度取向。5.从设计学角度入手,结合典型产品案例,对便携式消费电子产品的自身设计要素进行分析,主要包括功能要素、形式要素、色彩要素、材料要素以及人机交互等五个方面。6.在以上消费需求研究和产品要素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便携式消费电子产品的设计提案并加以分析。7.阐述本课题研究的结论以及不足之处。本文力求能够为便携式消费电子产品的用户研究以及设计开发提供有益的参考。

栗莉[7](2008)在《移动互联网:群雄逐鹿谁领潮?》文中研究指明互联网企业的榜样Google"挑头儿"做起了手机操作系统,操作系统的"大腕儿"微软转身要重金并购雅虎,稳坐手机江湖头把交椅的诺基亚最想做的是成为互联网公司,有着一颗奔腾的"芯"的Intel在热推WiMAX,甚至,不再强调"电脑"的苹果公司已经在坐收iPhone手机从运营商那里分到的利益。还有爱立信、百度、高通……这些看似扩张势力或偏离传统"轨道"的巨擘们都知道,谁抓住了移动互联网,谁就抓住了发展的机遇。下一步,建立在移动互联网之上的新一轮竞争正在展开……

武方圆[8](2003)在《制造商各显身手 通信展擂台竞技》文中提出业界瞩目的“2003年中国国际通信设备技术展览会”已在北京落下帷幕。作为今年亚洲地区规模最大的通信展,此次展会吸引了来自海内外21个国家和地区的400余家通信企业参展,展品范围涵盖了当今信息通信业的各个环节。纵观本次展览会,3G仍是展会的主题,电信业务和网络设备表现出了综合化的发展方向,手机也呈现出智能化和综合化的发展趋势。展会展示的重点还有下一代网络设备(NGN)、增值服务、无线接入和无线上网技术等。本次展会所展出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应用大致勾画出了未来通信的发展方向。

晓寒[9](2002)在《2002年中国国际通信展综合报道》文中认为

诺基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10](2000)在《诺基亚开创移动多媒体通信新纪元》文中认为

二、诺基亚开创移动多媒体新纪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诺基亚开创移动多媒体新纪元(论文提纲范文)

(1)人是媒介的尺度 ——保罗·莱文森媒介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CONTENTS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论文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一、研究的缘起——选题的依据
        二、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二、国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第三节 论文研究方法与创新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点与难点
第一章 保罗·莱文森对媒介环境学的超越与反叛
    第一节 媒介环境学
        一、媒介环境学的思想源流
        二、媒介环境学的核心命题与建构
        三、媒介环境学派的代际传承
    第二节 保罗·莱文森的生平
        一、保罗·莱文森的学术历程
        二、保罗·莱文森的学术成就
        三、保罗·莱文森获得的荣誉
    第三节 媒介环境学派第三代旗手的超越与反叛
        一、莱文森对麦克卢汉的继承与超越
        二、莱文森对尼尔·波兹曼的背离和开拓
第二章 保罗·莱文森的技术进化论思想
    第一节 芝加哥社会学派对莱文森思想的启蒙
        一、芝加哥社会学派的技术主义观点
        二、芝加哥社会学派对莱文森传播研究的影响
    第二节 进化认识论为莱文森的技术进化论提供了方向
        一、进化认识论的兴起
        二、莱文森对进化论思想的吸收与改造
    第三节 先验认识论为莱文森技术进化论提供哲学基础
        一、康德的先验认识论为技术进化论做先驱
        二、理性与进化
        三、人是媒介的尺度,技术是人类思想的物质表现
第三章 莱文森的媒介演进图谱
    第一节 媒介进化的路径:玩具-镜子-艺术
        一、玩具-镜子-艺术的演化路径
        二、媒介技术演化的动力:经济发展阶段和人对技术潜力的需求
        三、玩具-镜子-艺术的演化语境是对单一媒介的自我进化,而非针对新旧更替的各类媒介
    第二节 媒介演进的方向:适应人的“小生境”
        一、适应人类的“小生境理论”的提出
        二、媒介适者生存的规律
    第三节 媒介进化的方式:以人为尺度的补救性演进
        一、什么是媒介的补救性演进
        二、人性化是媒介补救的尺度与方向
        三、以微信为例的补偿性进化分析
第四章 手机:从挡不住的呼唤到移动的家园
    第一节 手机——补偿性媒介的集大成者
        一、手机发展史
        二、手机是补偿性媒介的集大成者
    第二节 手机:挡不住的呼唤
        一、呼叫难以转移
        二、改变难以阻挡
    第三节 手机:移动的家园
        一、手机创造移动互联网时代
        二、手机重构了传统媒介的传播模式和理念
        三、手机正在成为我们“移动的家园”
第五章 处处是中心无处是边缘——莱文森的新新媒介思想
    第一节 媒介向何方延伸——新新媒介的兴起
        一、新新媒介的界定
        二、新新媒介的类别及其在中国的形态
    第二节 新新媒介改变了什么
        一、新新媒介的特征
        二、新新媒介带来的变革
    第三节 新新媒介的自由与边界
        一、对新新媒介舆论场中言论自由的反思
        二、言论自由的边界在哪里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苹果公司手机产品市场策略研究 ——以中国市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目的 二、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三、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一、市场营销策略及相关理论 二、市场营销策略理论 三、市场营销分析---SWOT分析 第三章
    苹果公司手机产品案例分析 一、苹果公司及手机产品 二、苹果公司手机产品市场调查 三、苹果手机SWOT分析 第四章
    苹果公司对中国企业的启示 一、苹果公司成功的商业模式 二、苹果公司对我国企业发展的启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基于自主知识产权优势的移动互联网企业商业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背景综述
        1.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3 基于自主知识产权优势商业模式的现实需求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自主知识产权优势的研究现状
        1.2.2 商业模式的研究现状
        1.2.3 有研究综述分析
    1.3 研究意义
    1.4 论文的内容与创新点
        1.4.1 本文的内容
        1.4.2 本文的创新点
    1.5 论文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相关理论综述
    2.1 自主知识产权优势理论
        2.1.1 自主知识产权的概念和特点
        2.1.2 自主知识产权统计方法
        2.1.3 自主知识产权优势的概念
        2.1.4 自主知识产权优势指标RTCA
        2.1.5 自主知识产权优势研究框架
    2.2 商业模式理论研究
        2.2.1 商业模式的概念
        2.2.2 商业模式特点
        2.2.3 商业模式框架设计
    2.3 自主知识产权优势和商业模式的关系
        2.3.1 自主知识产权优势提高产品市场地位
        2.3.2 自主知识产权优势提高企业收入
        2.3.3 自主知识产权优势实现产品服务差异化
    2.4 移动互联网
        2.4.1 互联网VS移动互联网
        2.4.2 移动互联网Web2.0应用特点
        2.4.3 移动互联网企业分类
3 移动互联网自主知识产权优势研究
    3.1 移动互联网自主知识产权分类选取
        3.1.1 选取自主知识产权分类
        3.1.2 自主知识产权分类
    3.2 自主知识产权优势企业选取
        3.2.1 网络运营商优势企业选取
        3.2.2 终端制造商优势企业选取
        3.2.3 内容提供商优势企业选取
    3.3 网络运营商自主知识产权优势分析
        3.3.1 网络运营商总体自主知识产权优势分析
        3.3.2 网络运营商企业自主知识产权优势分析
    3.4 终端制造商自主知识产权优势分析
        3.4.1 终端制造商总体自主知识产权优势分析
        3.4.2 终端制造商企业自主知识产权优势分析
    3.5 内容提供商自主知识产权优势分析
        3.5.1 内容提供商总体自主知识产权优势分析
        3.5.2 内容提供商企业自主知识产权优势分析
    3.6 移动互联网行业间竞争优势小结
4 基于自主知识产权优势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研究
    4.1 移动互联网现有商业模式研究
        4.1.1 网络运营商商业模式研究
        4.1.2 内容提供商商业模式研究
        4.1.3 终端制造商商业模式研究
    4.2 基于自主知识产权优势网络运营商商业模式分析
        4.2.1 网络运营商自主知识产权优势
        4.2.2 基于自主知识产权优势网络运营商商业模式的分析
    4.3 基于自主知识产权优势终端制造商商业模式分析
        4.3.1 终端制造商自主知识产权优势
        4.3.2 基于自主知识产权优势终端制造商商业模式的分析
    4.4 基于自主知识产权优势内容提供商商业模式分析
        4.4.1 内容提供商自主知识产权优势
        4.4.2 基于自主知识产权优势内容提供商商业模式的分析
    4.5 基于自主知识产权优势商业模式多元化创新模型
        4.5.1 商业模式创新的必要性和动因
        4.5.2 基于自主知识产权优势商业模式的思考
        4.5.3 商业模式多元化创新宏观分析
        4.5.4 商业模式多元化创新微观分析
        4.5.5 基于自主知识产权优势移动互联网企业商业模式发展的建议
5 实证研究——以苹果公司为例
    5.1 苹果公司介绍
        5.1.1 苹果公司概述
        5.1.2 苹果公司手机产品回顾
    5.2 苹果自主知识产权优势
        5.2.1 2008-2010年的自主知识产权量研究
        5.2.2 自主知识产权相对优势领域
        5.2.3 苹果公司以自主知识产权为竞争优势
    5.3 基于自主知识产权优势商业模式的实证研究
        5.3.1 市场定位
        5.3.2 产品定位
        5.3.3 定价模式
        5.3.4 渠道模式
        5.3.5 营销模式
        5.3.6 盈利模式
        5.3.7 利润分配模式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移动互联网公司的自主知识产权子部
附录B 苹果公司申请和授权新专利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旅游目的地网络口碑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一章 口碑研究综述
第一节 国内外口碑营销研究综述
    一、国内外口碑营销研究的特点
    二、口碑营销研究的主题
    三、口碑营销的研究方法
第二节 旅游口碑研究综述
    一、旅游口碑研究发展概况
    二、旅游口碑研究的主题
第三节 本章小节
    一、网络环境下口碑营销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二、旅游口碑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第二章 网络环境下旅游者信息搜寻行为及口碑传播路径
第一节 网络环境下旅游者的信息搜寻行为
    一、旅游信息搜寻及来源
    二、旅游信息搜寻与旅游度假决策
    三、网络环境旅游信息搜寻的路径
第二节 旅游目的地网络口碑传播路径及整合模型
    一、口碑信息的传播模式
    二、网络环境旅游目的地口碑传播的核心要素
    三、网络环境下旅游者信息获取和口碑传播的整合模型 第三章 旅游目的地网络口碑的类型、特征及重要性研究
第一节 旅游目的地网络口碑的演化与表现形式
    一、网络环境下旅游目的地网络口碑的演化
    二、中国内地旅游目的地网络口碑的发展与演变
    三、中国内地旅游目的地网络口碑的初级阶段及发展趋势
第二节 基于搜索引擎的旅游目的地网络口碑重要性研究
    一、搜索引擎在旅游信息搜寻中的重要性
    二、研究方法与设计
    三、研究结果
第三节 基于网络论坛的旅游目的地网络口碑特征对比研究
    一、旅游网络论坛与目的地网络口碑特点
    二、手机产品网络口碑与旅游目的地网络口碑的对比研究
    三、总结 第四章 旅游目的地网络口碑传播力的影响因子与理论建构
第一节 基于扎根理论的旅游目的地网络口碑传播力的影响因子
    一、扎根理论及其方法特色
    二、基于扎根理论的目的地网络口碑传播力影响因子
第二节 旅游目的地网络口碑传播力的理论建构与实证检验
    一、文献回顾与模型完善
    二、研究假设
    三、数据的收集与实证方法的选择
    四、模型检验
    五、结论 第五章 有效提升网络口碑传播力的战略和策略建议
第一节 公共营销战略选择
    一、旅游目的地网络口碑的"公共物品"特性
    二、有效提升网络口碑传播力的公共营销战略
第二节 有效提升网络口碑传播力的策略建议
    一、旅游目的地网络口碑营销程序
    二、有效提升网络口碑传播力的策略选择
第三节 网络口碑传播过程中的伦理道德问题
    一、网络口碑传播的道德问题
    二、规制旅游网络口碑传播道德问题的措施 第六章 总结
第一节 研究结论总结
    一、旅游目的地网络口碑研究处于起步阶段
    二、旅游目的地网络口碑是旅游者获取在线信息的重要来源
    三、旅游目的地网络口碑的传播与获取是一个循环互动的过程
    四、旅游目的地网络口碑具有直观、娱乐化、分众化等特点
    五、旅游目的地网络口碑的趣味性、可信度及接收者的信息和娱乐动机影响网络口碑的传播力
    六、有效提升旅游目的地网络口碑传播力应执行公共营销战略
第二节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的不足
    二、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英文参考文献
中文参考文献 附录 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

(6)便携式消费电子产品需求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现状
        1.1.1 研究背景
        1.1.2 便携式消费电子产品发展历史
        1.1.3 便携式消费电子产品发展现状
        1.1.4 便携式消费电子产品概念阐述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影响消费电子产品便携趋势产生的因素
    2.1 科技发展对产品便携式趋势的影响
        2.1.1 科技发展与生活方式的关系
        2.1.2 改变生活方式的数字科技
    2.2 信息时代的生活方式
        2.2.1 生活方式概念阐述
        2.2.2 信息时代生活方式特征概述
        2.2.3 闲暇生活方式
        2.2.4 远程工作方式
        2.2.5 远程教育方式
        2.2.6 社会交往方式
    2.3 影响消费电子产品便携趋势产生的因素总结
第三章 消费结构与消费行为的变迁
    3.1 消费经济结构
        3.1.1 经济结构概念
        3.1.2 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特征
        3.1.3 经济发展与消费需求
        3.1.4 体验经济时代
    3.2 消费社会结构
        3.2.1 社会结构概念
        3.2.2 社会阶层分化
        3.2.3 中产阶层
    3.3 消费行为与消费心理
        3.3.1 相关概念阐述
        3.3.2 消费需求对购买行为的影响
        3.3.3 新产品开发与消费心理
    3.4 现代消费需求新趋向
第四章 便携式消费电子产品需求考察与分析
    4.1 日常随身物品归类与分析
    4.2 日常随身物品携带状况调查研究
        4.2.1 调研对象基本情况
        4.2.2 调研对象闲暇生活方式
        4.2.3 日常随身物品携带状况
        4.2.4 价值观及审美取向相关调研
    4.3 日常出行需求归纳与总结
第五章 便携式消费电子产品要素分析
    5.1 功能要素
        5.1.1 专业化与多功能融合
        5.1.2 信息—娱乐类消费电子占主导
        5.1.3 服务、网络、内容与产品一体化
    5.2 形式要素
        5.2.1 轻薄化与时尚化
        5.2.2 便携方式多样化
    5.3 色彩要素
    5.4 材料要素
    5.5 人机交互
第六章 设计提案
    6.1 产品设计定位
    6.2 产品设计提案
        6.2.1 设计说明
        6.2.2 产品效果图及界面设计
第七章 结论
    7.1 结论归纳
    7.2 本课题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制造商各显身手 通信展擂台竞技(论文提纲范文)

华为:伴随通信网络成长
中兴通讯:全业务网络, 新盈利空间
大唐电信:创新科技改变通信未来
中国普天:展现信息百强龙头风采
金鹏集团:掀起视频通信新高潮
烽火科技:融合网络自如沟通
宇龙通信:协同改变世界
诺基亚:完全移动生活
摩托罗拉:手机点亮通信展
上海贝尔阿尔卡特:拓展商机、创新生活
UT斯达康:新想法、新通信
朗讯科技:更多智能、更多盈收
西门子:提供端到端移动解决方案
高通:引领3G技术应用
微软:多种通信解决方案亮相展会
北电网络:感受3G精彩世界
NEC:全方位展示移动风采
三星:手机“冲浪”3G潮头
东芝:通信服务生活
安捷伦科技:领先测试仪器助力通信发展
罗德与施瓦茨:测试仪器专区独领风骚
思博伦:展示全新测试解决方案
安立:展出无线测试解决方案

四、诺基亚开创移动多媒体新纪元(论文参考文献)

  • [1]人是媒介的尺度 ——保罗·莱文森媒介思想研究[D]. 郑燕. 山东大学, 2014(10)
  • [2]苹果公司手机产品市场策略研究 ——以中国市场为例[D]. 李鸣. 安徽大学, 2012(10)
  • [3]基于自主知识产权优势的移动互联网企业商业模式研究[D]. 李秋南. 北京交通大学, 2011(09)
  • [4]旅游目的地网络口碑传播研究[D]. 柴海燕. 武汉大学, 2011(07)
  • [5]感触60年多 普达Hero特约 感中国60年新英雄之路[J]. 陈超,周梦迎,贺鹏,李钰宁. 移动信息, 2009(09)
  • [6]便携式消费电子产品需求特征分析[D]. 黄华. 东华大学, 2009(02)
  • [7]移动互联网:群雄逐鹿谁领潮?[J]. 栗莉. 世界电信, 2008(02)
  • [8]制造商各显身手 通信展擂台竞技[J]. 武方圆. 移动通信, 2003(12)
  • [9]2002年中国国际通信展综合报道[J]. 晓寒. 世界电信, 2002(11)
  • [10]诺基亚开创移动多媒体通信新纪元[J]. 诺基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现代电信科技, 2000(01)

标签:;  ;  ;  ;  ;  

诺基亚迎来移动多媒体新时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