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玉米吨粮田主要生产技术措施综合平衡研究

春玉米吨粮田主要生产技术措施综合平衡研究

一、春玉米吨粮田主要生产技术措施综合平衡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程雅婷[1](2021)在《密植高产(22.5 t/hm2)玉米群体生育特征》文中提出

白金顺,尤飞[2](2018)在《基于Hybrid-Maize模型的3个生态地点玉米产量潜力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准确评估玉米高产措施的增产潜力,量化设计高产玉米技术模式,为合理应用玉米高产措施挖掘玉米产量潜力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方法]选取北京、泰安和榆林为研究地点,以当前大面积推广应用的玉米品种郑单958为供试品种,利用Hybrid-Maize模型,对"直播"、"晚收"和"增密"3种主要玉米高产措施下的玉米产量潜力动态响应规律进行模拟分析,进而设计构建适宜不同地点的玉米高产技术模式并评价其较当前生产模式下的增产潜力。[结果]在北京和泰安,播期推迟至5月20日后有利于玉米产量潜力增加,直播较套种措施下的玉米产量潜力在北京和泰安分别提高18%和20%;适时晚收可有效增加玉米产量潜力,在中产年份,每推迟收获1d,产量潜力在北京和泰安分别能够增加214kg/hm2和204kg/hm2;增密措施是提高产量潜力的重要措施,不同地点均表现为在密度高于7万株/hm2后,增产效应降低。不同生态区的玉米合理密度不同,北京和泰安的合理密度在7. 5万~8万株/hm2,榆林的合理密度在8. 5万~9万株/hm2;当前的管理措施下,不同地点玉米长期平均产量潜力为12~15t/hm2。通过措施优化组合能有效提高玉米产量潜力,不同地点措施优化途径不同。总体上,设计构建的高产技术模式较当前生产模式下的玉米长期平均产量潜力提高15%~41%。[结论]当前玉米生产主推技术(直播、晚收、增密)能有效提升玉米产量潜力,但其适用范围在不同地点有所不同,Hybrid-Maize模型是实现玉米定量设计栽培的重要手段。

刘晓永[3](2018)在《中国农业生产中的养分平衡与需求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化肥消费量大、有机肥资源丰富,但有机肥养分资源数量和还田量以及农田养分的输入、输出时空分布特征尚不明确,各地区农业生产中养分需求和供给不清楚,严重制约养分资源的合理分配和高效利用以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区域和国家层面上农田养分投入/产出和平衡以及农业生产对养分的需求,把握不同区域养分资源与利用特点,可为养分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分配提供战略性对策和依据。本研究采用统计数据和文献资料等,研究了19802016年中国秸秆、粪尿等有机肥养分的数量、区域分布和还田量,分析了农田养分投入/产出平衡的时空变化特征和规律,估算了2016年全面平衡施肥场景下我国农业生产的养分需求以及化肥需求和供给差。主要结果如下:1)依据作物产量、草谷比、秸秆还田率和秸秆养分含量,计算不同年代各省秸秆和氮磷钾养分量及其还田利用。结果表明,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秸秆及其NPK量(N+P+K)分别增长85.77%和104.00%,2010s年均分别为90585.89×104和2502.11×104 t,西北诸省、西藏和黑龙江省增幅明显,华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四川盆地以及黑龙江省秸秆及其养分资源占全国2/3以上。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秸秆NPK还田量增长2倍多,2010s年均为1783.23×104t,还田率为71.27%,其中N 579.14×104 t,P 106.27×104 t和K 1097.87×104 t,还田率分别为60.70%、77.34%和77.83%。华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四川盆地和黑龙江省的秸秆NPK还田量约占全国的70%。2)基于畜禽年末存栏数、年内出栏数、饲养周期、排泄系数和粪、尿养分含量,计算不同年代各省畜禽粪尿量、粪尿养分及其还田利用。结果表明,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畜禽粪尿量及其NPK量(N+P+K)分别增长53.35%和62.28%,2010s年均分别为423529.66×104(鲜基)和4095.76×104 t,东北地区增幅最大。畜禽粪尿NPK还田量从1980s年均1132.71×104增加到2010s年均1713.33×104 t,河南、四川、内蒙古、山东、河北、湖南、新疆、广西、云南和安徽的畜禽粪尿NPK还田量约占全国的55.02%59.66%。2010s畜禽粪尿N、P和K年均还田量分别为617.99×104、297.81×104和797.53×104 t,还田率分别为30.58%、70.75%和48.22%。3)我国有机肥NPK(N+P+K)资源量持续增加,2010s年均达到7797.41×104 t,比1980s增加67.11%,东北地区增幅最大,河南、山东、四川、河北、湖南、内蒙古、湖北、云南、江苏和安徽有机肥NPK资源量约占全国的55.21%57.33%。2010s有机肥N、P和K年均还田量分别为1332.69×104、437.97×104和1929.30×104 t,还田率分别为35.00%、61.91%和58.78%。河南、山东、四川、河北、内蒙古、湖南、安徽、江苏、湖北和广东的有机肥NPK还田量约占全国的55.72%60.82%。4)基于作物产量,单位经济产量吸收养分量和秸秆还田养分量,估算了不同年代各省作物生产中养分移走量。结果表明,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农田氮磷钾养分移走量(N+P2O5+K2O)增长75.33%,其中N、P2O5和K2O分别增长67.03%、82.59%和84.81%,西北地区增幅最大,2010s年均移走量为3086.90×104 t,其中N 1497.07×104 t,P2O5 621.23×104 t,K2O 968.60×104t,河南、黑龙江、河北、江苏、四川、吉林、安徽、湖北、湖南和广东的农田养分移走量约占全国的55.66%59.75%。5)通过计算养分的投入(化肥、有机肥)和产出(作物移走量),得出不同年代各省养分表观平衡和偏平衡(PNB,养分移走量/投入量)。结果表明,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氮磷钾养分盈余量(N+P2O5+K2O)增长208.23%,东北地区增幅最大,河南、山东、四川、湖北、河北、广西、广东、安徽、湖南、江苏和云南的盈余量占全国的56.23%64.33%。2010s盈余5284.42×104 t,其中N、P2O5和K2O分别盈余2220.36×104 t、2002.27×104 t和1061.79×104t。1980s到2010s PNB逐渐下降,2010s PNB-N介于0.130.87,东北、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多数省份高于0.37;PNB-P2O5介于0.060.41,东北高于0.26,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多数省份介于0.190.29,其他省份低于0.20;PNB-K2O介于0.020.85,东北和华北大多数省份高于0.53,其他多数省份介于0.30.6。6)按2016年农作物、林地、草地、水产养殖面积和平衡施肥量,全面平衡施肥场景下全国氮磷钾养分(N+P2O5+K2O)的需求量为8441.80×104 t,其中N 3758.13×104 t、P2O5 2035.96×104t和K2O 2647.71×104 t。粮食作物养分需求量约占全国的41.53%,其次蔬菜/瓜果占21.09%。长江中下游和华北地区的养分需求较大,河南、四川、山东、湖南、广西、河北、云南、湖北、内蒙古和江苏的养分需求量占全国的52.96%。全国化肥消费与需求差为744.52×104 t,其中N亏缺120.61×104 t,P2O5过量474.78×104 t,K2O过量390.35×104 t,华北地区过量最多,特别是河南、山东、河北过量较多,而西北和西南地区的多数省份化肥投入不足。

何亚男[4](2017)在《间套作苜蓿对冬小麦土壤养分、水分和土地经济效益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小麦苜蓿间套作是一种理想的现代生态农业生产模式。此种植模式中苜蓿的固氮作用改善作物根际间的营养环境,提高作物产量与土地的利用效率,改善品质,增加当地农民地产收入。促进多种作物的全面发展。而且还可以在麦收后充分利用和改善田间生态环境资源,通过与畜牧副业的结合提高种植者的经济效益,并使农业与牧业有机结合协调发展,促进生态平衡。实现产量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共同发展。因此,小麦/苜蓿间套体系对于我国小麦生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和相当可观的前景。本研究在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县底镇东杜村设立田间试验,设小麦单播(XD)、小麦苜蓿间套作(XMT)与苜蓿单播(MD)三个处理模式,并与邻地对照(CK)进行研究,通过室外与室内两种实验方法对其土壤水分、土壤养分、作物产量与其经济效益进行测定分析,利用SPSS对各模式的土壤指标进行简单描述性统计分析及显着性分析,进而总结出小麦苜蓿间套作对其各个指标的影响。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小麦、苜蓿单播与小麦/苜蓿间套种植三种处理方式下土壤水分的1m深度分层含量及剖面分布特征。土壤含水量在耕作前期与后期三个处理模式与对照总体都较少,中期较多。三个模式来看,在耕作前期、中期和后期土壤含水量都从表层向深层不断波动递增。就土壤含水量各层次来看,表层三个处理模式都含量远低于深层土壤含水量,并且深层次MD处理模式含水量值较低于两者。从土壤水分消耗量来看呈现CK>XD>XMT>MD。并且这也可以说明苜蓿在一定程度有利于保持土壤水分。则小麦苜蓿间套作中苜蓿在一定程度有利于对土壤水分的保存,进一步补充小麦生长需水分。在试验区为地形平坦的平原地区以小麦粮食作物为主,但考虑土壤水分,进行小麦苜蓿间套作是可行的。(2)小麦、苜蓿单播与小麦/苜蓿间套种植三种处理方式下土壤有机质、pH和氮、磷、钾养分的2m深度的分层含量及剖面分布特征。对照CK有机质含量各层次均大于三个处理,各处理土壤有机质剖面分布均呈S型,表层020cm土壤有机质含量XD(20g/kg)略高于其他两个处理,06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XD>XMT>MD,而深层XMT有机质含量却超过了XD(60100cm)和MD(150200cm),而这可能是小麦与苜蓿间套后进一步促进了深根作物苜蓿深层根系向下分布的有力说明。土壤pH值随深度而增加,通体呈碱性,处理与对照间无显着差异。三个处理模式的土壤全氮含量在表层020cm无显着差异,而MD和XMT两个处理模式的全氮含量在2060cm土层深度显着高于XD处理;底层XD速效氮含量占比达全剖面1/4。小麦套种苜蓿不仅有利于提高20150cm深度土壤氮素肥力,同时还可在底层使常规麦田深层土壤氮素流失问题得以减免。经过一个麦季的消耗,XMT和XD处理表层土壤速效磷含量接近10mg/kg,MD只有6.4210mg/kg,无论是对小麦来说还是对苜蓿来说都表现为缺磷状态,说明在这三种处理模式生产实践中磷肥的使用都具有必要性和增产的巨大可能性。小麦/苜蓿间套体系中会使全剖面土壤钾素的消耗比例得以优化,故可以少施甚至不施钾肥。(3)小麦苜蓿间套作的作物地上生长:XMT的株高略高于MD,但就产量却远低于MD。MD耗水量也低于XMT。就XD、XMT与对照CK比较来看,对照CK在每公顷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与产量四个指标都高于XD与XMT,XD处理模式在这四个指标都略高于XMT。但由于XMT分小麦与苜蓿两部分,则产量也有两部分组成,则此处理作物地上生长较为有优势,适宜当地地区种植该模式。(4)小麦苜蓿间套作的经济效益分析得:就投入资本分析比较得XMT>MD>XD。就产量分析比较得MD>XMT>XD。因小麦与苜蓿市场价不同,使得产值分析可得MD>XMT>XD。就净值比较得MD>XMT>XD.试验田所在地为平原地区,土地肥沃,人口众多,土地耕作方式为粮食作物为主,不适宜大面积种植苜蓿。因此选择小麦苜蓿间套作则适应当地发展,即提供了粮食,也为牧业发展提供牧草,实现当地多种经营,使农业与畜牧业共同发展。

刘芬[5](2015)在《陕西省土壤养分与肥料资源利用研究》文中指出为明确陕西省养分资源利用现状,实现区域养分资源高效利用,本研究利用陕西省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数据和20世纪80年代陕西省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对陕西省耕层土壤养分现状及变化、化肥肥效以及主要种植体系养分平衡状况进行了分析;根据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田间肥效试验结果建立了针对不同生态区域、不同农作物的土壤养分丰缺指标和推荐施肥指标体系,并利用三区示范试验结果对推荐施肥效果进行了评估;同时利用2011-2012年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的肥料利用率测算试验,进一步分析了陕西省主要农作物氮、磷、钾肥利用率现状。主要结论如下:(1)当前陕西省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为14.3 g/kg、0.90 g/kg、69.0mg/kg、18.5 mg/kg和148.4 mg/kg,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分别提高了33.2%、22.6%、40.7%、176.1%和6.8%。过去20多年,各区域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含量均不同程度的增加,而速效钾含量各区域有增有减。两个时期土壤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均表现为从北向南依次增加。20世纪80年代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以陕南秦巴山区和渭北旱塬区最高,为8.4 mg/kg和161.1 mg/kg;当前则均以关中灌区最高,分别为26.4 mg/kg和170.4 mg/kg。(2)施用氮、磷、钾肥全省小麦平均增产43.0%、21.1%和13.8%,增收2334、1305和872 yuan/hm2;玉米增产43.6%、18.0%和13.0%,增收3142、1759和1175 yuan/hm2;水稻增产45.1%、12.3%和12.4%,增收3536、1176和1106 yuan/hm2;油菜增产91.8%、23.8%和16.3%,增收3879、1457和992 yuan/hm2;苹果增产39.5%、20.3%和18.3%,增收41598、25748和27008 yuan/hm2。全省小麦氮、磷、钾肥农学效率平均分别为9.6、9.6和10.2 kg/kg,玉米为10.2、14.1和11.7 kg/kg,水稻为18.2、15.3和13.1 kg/kg,油菜为7.9、6.5和5.8 kg/kg,苹果为19.8、18.6和22.4 kg/kg。除水稻施用磷、钾肥的增产、增收效果基本一致以及苹果钾肥经济收益高于磷肥外,陕西省主要农作物氮、磷、钾肥增产、增收效果均表现为氮肥>磷肥>钾肥。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当前生产条件下,平衡施用氮磷钾肥(N+P2O5+K2O)增产效果更加显着。(3)陕西省氮、磷、钾肥对小麦增产贡献率平均分别为27.4%、16.3%和11.4%,玉米为27.2%、14.4%和10.8%,水稻为29.5%、10.7%和10.8%,油菜为44.7%、18.0%和13.4%,苹果为23.4%、14.9%和12.1%。除磷、钾肥对水稻产量的贡献率基本一致外,陕西省主要农作物氮、磷、钾肥贡献率均表现为氮肥>磷肥>钾肥。全省小麦、玉米、水稻、油菜和苹果产量地力贡献率平均分别为61.5%、62.6%、65.0%、46.4%和71.0%。当前农业生产中,地力贡献仍然占主导因素。土壤肥力对氮、磷、钾肥肥效具有极显着影响,投肥于中、低肥力土壤既能实现养分高效利用又能获得较大经济效益。(4)陕西省各区域小麦、玉米、水稻、油菜和苹果五大种植体系氮、磷均处于盈余状态,全省氮素盈余量平均分别为69、114、55、78和477 kg/hm2,磷素盈余量平均分别为64、24、20、16和285 kg/hm2。不同区域各种植体系氮素盈余量均大大超出了合理盈余范围,应减少陕西省各区域各种植体系氮肥投入量。除苹果外,陕西省小麦、玉米、水稻和油菜种植体系钾素均处于亏损状态,平均亏损量分别为114、113、96和151 kg/hm2。除水稻钾素实际亏损率在允许亏损范围内,小麦、玉米和油菜种植体系各区域钾素亏损量均大大超出了合理亏损范围,应增加小麦、玉米和油菜种植体系的钾肥投入量。(5)以相对产量70%、80%、90%和95%为标准划分土壤养分丰缺指标,并利用一元二次模型对各试验点施肥量与产量关系进行模拟,确定各试验点最佳经济产量施肥量,最终建立了关中灌区冬小麦基于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测定值的氮、磷、钾推荐施肥模型,确定了不同肥力水平下的推荐施肥量。与原有指标相比,当前土壤速效养分丰缺临界值明显提高,推荐施肥指标呈现出减氮、磷,增钾的特点。(6)与农民习惯施肥相比,小麦、玉米、水稻、油菜和苹果配方施肥分别平均增产653、908、703、341和3232 kg/hm2,增产率分别为13.2%、13.2%、8.7%、15.7%和12.2%,分别节本增收1063、1233、757、1086和15841 yuan/hm2,肥料贡献率分别提高了8.1、8.2、5.2、7.1和8.3个百分点,每kg肥料增产量分别提高了1.5、1.1、0.5、0.6和2.8 kg。通过合理施肥全省小麦、玉米、水稻、油菜和苹果可分别增产74.2、106.9、8.5、6.9和201.4万吨,共增收128.4亿元。测土配方施肥是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肥料高效利用的重要技术措施。(7)配方施肥条件下,陕西省冬小麦氮、磷、钾肥当季利用率平均分别为31%、9%和32%,春玉米为26%、13%和31%,夏玉米为31%、12%和45%,水稻为37%、13%和41%,油菜为33%、12%和37%。除春玉米配方施肥条件下磷肥利用率略低于常规施肥外,与常规施肥相比,陕西省主要农作物配方施肥氮、磷、钾肥利用率分别提高了0.7-9.1、0.9-3.3和0.8-7.9个百分点。合理配施氮、磷、钾肥能有效提高肥料利用效率,降低环境风险。陕西省三大粮食作物(小麦、玉米、水稻)氮、磷、钾肥当季平均利用率分别为31%、11%和36%,较当前国家平均水平分别低2、13和6个百分点。

王小英[6](2015)在《陕西省养分资源利用时空变化特征研究》文中指出针对陕西省目前农业生产中化肥施用状况不清、肥料结构不明、施肥效果已经发生很大变化的实际情况,本研究采用陕西省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数据及文献资料,分析了陕西省施肥现状与近40年农户施肥和土壤肥力的历史演变,揭示了当前肥料施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技术措施,主要结论如下:(1)渭北旱塬、关中灌区和陕南秦巴山区小麦平均产量分别为4269、6437和3742kg/hm2,全省平均5334 kg/hm2。全省小麦化肥氮(N)、磷(P2O5)和钾(K2O)投入量分别为183、110和21 kg/hm2,偏生产力分别为35.02、51.17和134.60 kg/kg。化学氮肥投入过量农户平均68.4%,数量达5.37万吨。磷肥投入过量平均41.0%,数量达2.17万吨。全省化肥N、P2O5和K2O投入不足农户分别为5.6%、38.1%和77.5%,有机肥施用仅占23.7%。如果将施肥不足农户提高到合理水平,陕西省小麦产量可增加24.90万吨。小麦施肥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氮肥投入过量、磷肥过量和不足并存、钾肥和有机肥投入不足。(2)陕北高原、渭北旱塬、关中灌区和陕南秦巴山区玉米平均产量分别为7867、7077、6886和4872 kg/hm2,全省平均6779 kg/hm2。全省玉米化肥氮(N)、磷(P2O5)和钾(K2O)投入量分别为230、63和20 kg/hm2,偏生产力分别为32.87、113.17和228.90kg/kg。化学氮肥投入过量农户平均63.2%,数量达6.59万吨。磷肥投入过量平均30.8%,数量达1.20万吨;投入不足平均58.8%,数量为3.08万吨。全省钾肥投入不足农户达83.0%,有机肥施用仅占36.9%。如果将施肥不足农户提高到合理水平,陕西省玉米产量可增加102.46万吨。玉米施肥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氮肥投入过量、磷肥过量和不足并存、钾肥和有机肥投入不足。(3)陕北高原、渭北旱塬和关中灌区苹果园有机肥施用农户分别占99.96%、24.52%和20.37%,全省平均50.15%;化肥氮磷钾投入从陕北高原、渭北旱塬到关中灌区均是增加趋势,其中氮肥(N)由490 kg/hm2增加到619 kg/hm2,磷肥(P2O5)由318 kg/hm2增加到447 kg/hm2,钾肥(K2O)由73 kg/hm2增加到382 kg/hm2。陕北高原、渭北旱塬和关中灌区化学氮肥投入合理农户分别占18%、17%和12%,全省平均17%,过量分别占67%、74%和78%,全省平均72%;磷肥投入合理分别占12%、27%和15%,全省平均20%,过量分别占42%、52%和65%,全省平均50%;钾肥投入合理分别占11%、12%和14%,全省平均12%,不足分别占84%、48%和15%,全省平均56%。陕西省农户苹果施肥中存在的问题是:氮肥投入过量、磷肥投入过量和不足并存、钾肥和有机肥投入不足。(4)陕北高原和陕南秦巴山区马铃薯平均产量分别为23.0 t/hm2和15.4 t/hm2,全省平均22.3 t/hm2。全省马铃薯化肥氮(N)、磷(P2O5)和钾(K2O)投入量分别为155、78和13 kg/hm2,偏生产力分别为183.66、402.42和561.75 kg/kg。陕北高原和陕南秦巴山区化学氮肥投入合理农户分别占43.0%和4.0%,全省平均39.4%;过量分别占24.5%和50.3%,全省平均26.9%。磷肥投入合理分别占64.6%和16.0%,全省平均60.1%;过量分别占21.9%和56.0%,全省平均25.0%。钾肥投入不足分别占96.9%和93.1%,全省平均96.6%。陕西省农户马铃薯施肥存在问题主要包括氮肥和磷肥投入过量和不足并存,钾肥和有机肥投入不足。(5)陕南秦巴山区水稻平均产量为7822 kg/hm2,中等产量农户占50.9%。总氮(N)、磷(P2O5)和钾(K2O)投入量分别为169、68、54 kg/hm2,其中化肥氮(N)、磷(P2O5)和钾(K2O)投入量分别为159、62、45 kg/hm2,偏生产力分别为51.52、135.69和158.26kg/kg。农户化肥氮、磷和钾投入合理分别为48.0%、42.4%和7.2%,过量分别为22.6%、11.2%和0.6%,不足分别为29.4%、46.5%和92.2%。如果将施肥不足农户提高到合理水平,陕南秦巴山区水稻可增产7.70万吨。该区域水稻施肥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氮肥和磷肥投入过量和不足并存,钾肥和有机肥投入不足。(6)陕南秦巴山区油菜平均产量为2355 kg/hm2,中等产量农户占60.7%。总氮(N)、磷(P2O5)和钾(K2O)投入量分别为179、80、54 kg/hm2,其中化肥氮(N)、磷(P2O5)和钾(K2O)投入量分别为145、62、34 kg/hm2。化肥氮磷钾施用量整体与产量都有显着的相关性,且各养分投入均表现出报酬递减趋势。农户化肥氮、磷和钾肥投入合理分别为38.5%、27.6%和25.9%,过量分别为15.2%、26.2%和10.3%,不足分别为46.3%、46.2%和63.8%。如果将施肥不足农户提高到合理水平,陕南秦巴山区油菜可增产5.61万吨。有机肥和硼肥施用农户分别只有45.3%和41.7%,施用硼肥平均增产101 kg/hm2。该区域油菜施肥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氮肥和磷肥投入过量和不足并存,钾肥、硼肥和有机肥投入不足比较普遍。(7)近40年陕北高原、渭北旱塬和关中灌区农户小麦和玉米化肥氮磷钾投入量以及产量均大幅度增加。70年代小麦和玉米地块土壤氮素表现为亏缺,80年底之后表现为盈余,且盈余量逐渐增加;土壤磷素也从亏缺逐渐转为盈余;而土壤钾素亏缺量越来越严重。近40年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呈增加趋势,小麦和玉米氮肥、氮磷肥和氮磷钾肥的偏生产力整体呈下降趋势。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均呈增加趋势;磷肥和钾肥用量的增加同时提高了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

王学荣[7](2014)在《玉米品种和栽培措施在山西玉米高产创建中的作用研究》文中认为玉米是山西省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同时,随着山西玉米高产创建活动的开展,玉米优良品种和先进栽培技术的推广,成为全省粮食单产发展潜力最高的农作物。但是,从各玉米生态区的自然条件分析发现,干旱、土壤贫瘠、叶斑病等因素为限制当地玉米生产发展的常见因素。其中,干旱是限制玉米发展的最重要的限制因素。在一些玉米生态区,玉米高产中品种选用的不适应、栽培技术措施不配套或不合理等原因,致使优种增产潜力未能充分挖掘,制约着玉米产业的发展。本研究采用比较分析法等方法,对影响玉米高产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剖析,旨在通过分析、总结适宜山西省玉米栽培优化模式的推广,为进一步挖掘山西玉米增产潜力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近年来,主推玉米高产品种具有区域性限制,玉米高产品种不可能在所有玉米生态区大面积推广而取得与生产试验相同的产量。2、良种与良法必须配套,一个高产品种,必须有相应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才能获得较高产量。3、山西在玉米高产创建活动和农业生产过程中,提高土壤肥力和合理密植同等重要,而且土壤肥力是提高密植的前提和基础。4、在山西推广地膜覆盖取得成效的情况下,推广合理密植、增施有机肥(尤其是农家肥)、土壤深松整地作业、免耕或少耕、全程机械化操作(播种、施肥、中耕,化控、收获、秸秆粉碎还田、统防统治)、适时晚收等综合栽培管理技术是玉米高产的重点工作。以二增(增肥、合理增密)为核心,改稀植大穗型品种为耐密型品种、改等行距为宽窄行种植、改盲目施肥为测土配方分次施肥、改人工作业为全程机械化作业、改提早收获为适时晚收、改收获后秸秆焚烧为秸秆粉碎还田,即在山西玉米高产区域推广“二增六改”综合栽培管理技术。在山西玉米种植土壤条件较差的区域,重点推广少耕穴灌聚肥节水、地膜或秸秆覆盖蓄水保墒培肥技术。

肖佳雷[8](2013)在《北方寒地春大豆抗旱高产产量性能特征及关键技术调控效应的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拟通过对黑龙江省78份大豆材料进行芽期和苗期抗旱鉴定与筛选,依据作物产量性能理论,重点对黑龙江省大豆抗旱品种和高产栽培模式下光合与产量性能指标定量化分析,研究产量性能定量方程主要参数变化特点、相互作用关系及其对产量形成的贡献;同时探讨化学调控和土壤深松对大豆光合指标、土壤指标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以期明确北方寒地大豆抗旱高产群体性能优化途径,进一步挖掘春大豆产量潜力。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20%PEG-6000溶液和干旱反复法分别对黑龙江省78份大豆材料进行芽期和苗期抗旱鉴定与筛选,结果表明:芽期耐旱(较耐旱)性品种主要集中在黑农号、绥农号、垦丰号、合丰号和龙小粒豆品种类型;苗期耐旱(较耐旱)品种主要集中黑河号、抗线号、合丰号、绥农号、黑农号;芽期和苗期共同耐旱品种有绥农30和合丰48;较耐旱品种为抗线7、黑农62、黑农65、龙小粒1号、绥农15、垦丰11。2.以筛选的黑龙江省7个大豆抗旱品种为试材,研究不同品种的单株叶面积、干物质积累、净同化率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结果表明:供试品种单株叶面积从苗期到鼓粒期逐渐增加,鼓粒期达高峰,此后呈下降趋势,品种间差异显着,其中合丰48叶面积最大为3264.1cm2,龙小粒1号最小为1426.3cm2;7个品种生长发育期净同化率呈“高低高”型变化规律,其中以黑农65在结荚期至鼓粒期时期最高为16.8g/(m2·d);供试品种干物质积累从苗期到灌浆期逐渐增加,且不同品种间干物质积累差异达极显着水平,不同生育期品种干物质高低没有规律性;抗旱品种间粒数/株、百粒重、单株重及产量均达差异极显着水平,其中2011年黑农65产量最高,达2440.5kg/hm2其次为绥农30、垦丰11、抗线7,绥农15和龙小粒1号产量最低(1053kg/hm2)。以产量作为抗旱性衡量指标,黑农65和绥农30为抗旱高产品种,垦丰11为抗旱中产品种,抗线7、合丰48、绥农15及龙小粒1号为抗旱低产品种。3.研究六种栽培模式(常规垄作、垄三栽培、原垄卡种、大垄密植、小垄密植和平播密植)下大豆群体冠层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小垄密植和大垄密植在不同生育时期表现群体叶面积各个方向分布均匀、叶面积指数较高(6.43-6.82)、平均叶倾角适宜(49.59°)、散射穿透系数(0.2)和直接辐射穿透系数较低(0.2)、消光系数较大,产量分别为3834.8kg/hm2和3451.2kg/hm2比对照(常规垄作)提高1.36倍和1.12倍,确定大垄密植、小垄密植可为黑龙江省大豆高产栽培主推模式。4.结合田间试验及“三合结构”理论,通过数据归一化处理,建立了适用于大豆的叶面积动态模拟的相对叶面积指数(LAI)动态模型,得到相对LAI动态模型曲线。本研究首次验证了大豆的叶面积动态模拟的相对叶面积指数(LAI)动态模型符合“三合结构”理论。模型的建立为大豆产量“三合结构”定量方程的参数的确定奠定了基础;同时,大豆群体生育期内的LAI模拟数据可作为判断大豆群体发展合理与否以及大豆群体性能优劣的理论依据。5.在作物产量分析“三合结构”模式二级结构层各因素的关系基础上,建立了大豆抗旱品种和不同高产栽培模式产量性能定量方程各参数之间的具体函数关系式及各参数之间的具体函数关系式。本研究中,抗旱品种光合参数和产量构成因素之间存在相关性,且有些指标间达显着或极显着相关。产量与MCGR极显着正相关,产量与TGN、和GN呈显着正相关,进一步表明产量主要决定于MCGR,其次为TGN和GN。即大豆抗旱高产品种主要通过提高MCGR促使单位面积TGN和GN增加的结果,以达到高产目标。不同栽培模式各光合参数与产量构成参数相关分析表明,Y与MLAI、MCGR、 EN、TGN、GW呈极显着正相关,Y与GN呈显着正相关表明,根据“三合结构”理论,在进行大豆高产品种栽培技术选择时,首先选择可提高MLAI、MCGR、EN、TGN、GW的栽培措施,然后在考虑提高GN的栽培措施。6.研究六种栽培模式(常规垄作、垄三栽培、原垄卡种、大垄密植、小垄密植和平播密植)、土壤深松和化控技术对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及产量影响,结果表明,垄三栽培、原垄卡种和大垄密植模式、深松处理比对照(常规垄作)全生育期土壤含水量高0.76%-1.46%;土壤容重保持在0.90-1.33g/cm3,比对照降低0.1-0.2g/cm3;土壤水分利用率高低依次为小垄密植>大垄密植>原垄卡种、平播密植、垄三栽培>常规垄作,分别为1.3‰、1.2‰、1.1‰及1.0‰;产量/m2水平为小垄密植>大垄密植>原垄卡种>平播密植>垄三栽培>常规垄作(对照),分别比对照增产1.36倍、1.12倍、79.4%、50.1%和14.7%;深松和化控分别比常规垄作(对照)增产25.5%和15.2%。7.以黑龙江省大豆高产区的大垄密植和垄三栽培模式为基础,综合分析两种高产模式下早熟和中熟大豆品种产量构成因素特征及北方寒地大豆高产地区大豆高产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探讨了大豆产量变化中的易变因素和实现产量突破的可能方向,提出了北方寒地春大豆进一步高产的关键是:品种具有抗逆、耐密矮杆抗倒性,以窄行密植栽培模式为主,增加群体收获株数,土壤深松和化学调控农艺措施为辅,重点降低大豆落花落荚数,保证单株有效粒数,实现株数和单株粒数同步提高是进一步高产的重要途径。

李卫芳[9](2012)在《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评价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城市化及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农业要素的流失、农业的衰退及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北京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城市发展压力。近年来,集生产、生活、生态诸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都市农业的迅速发展,使人们看到摆脱这些困境的希望。伴随着城市性质和功能的变化,北京已成功实现了产业结构从“生产型”向“服务型”的转型以及生产服务业替代传统服务业的结构升级,基本形成了与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城市相适应的城市功能结构。与此同时,北京市的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农业的经济功能不断向社会及生态功能转变,即农业为居民提供初级农产品的生产功能已经居于次要地位,而满足广大市民的观光休闲、娱乐和保护生态的功能逐渐上升至主导地位。居民的多元化、多层次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对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按照“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建设世界城市的新要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北京农业发展的现实和理想选择。北京已成功实现了产业结构从“生产型”向“服务型”转型和生产服务业替代传统服务业的结构升级,基本形成了与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城市相适应的城市功能结构。与此同时,北京市的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农业的经济功能不断向社会及生态功能转变,即农业为居民提供初级农产品的生产功能已经居于次要地位,而满足广大市民的观光休闲、娱乐和保护生态的功能逐渐上升至主导地位。居民的多元化、多层次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对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按照“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建设世界城市的新要求,本文提出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北京市都市农业发展的现实和理想选择。全文总体研究思路:第一,系统阐述了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并对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基本理论作了简要评析与归纳总结,为后文进一步讨论都市农业发展奠定理论基础。第二,从理论研究角度看,本文从低碳经济的国际化趋势和未来我国发展中节能减排的客观需求,以及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化体系建设和农业科技管理需要等现实需求,深入剖析了都市型现代农业在低碳经济时代下发展的动力因素,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机制,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研究提供了客观依据。第三,从实践角度看,本文将前面的理论具体应用于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首先,对北京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及威胁进行系统分析。其次,分析了北京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历史变迁与现状。包括从历史的角度考察并分析其演进过程;从农业经济地位、产业结构、产业布局及组织方式等视角分析其现状特征,从而为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客观依据与现实基础。第四,从全新方法的视角看,本文首先构建了都市型现代农业效率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应用全要素分析法以及数据包络模型,对北京市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进行了实证分析,评价了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在经济、社会、生态功能方面的资源配置状况,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进一步提高北京市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为推进现代都市农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雷光[10](2012)在《肇东市农村信用社支持玉米种植业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在“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需要解决一系列重大问题,“三农”问题尤其令人关注。作为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上绝对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扮演着特殊且十分重要的角色!而如何利用金融优势来解决“三农”问题,尤其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有效实施,更是当前农业在“十二五”时期必须取得突破的一大瓶颈。2009年,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对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进展情况报告进行了审议,要求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强领导,扎实推进干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实施。肇东市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应该竭尽所能、继续做出积极贡献。玉米产量的高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且随着地区的不同有所差异。总体而言,主要包括资金投入、劳动力成本、农业机械设备的投入、农业技术的采用以及自然条件等,本文将肇东市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的投入进行了细分,主要有人工成本、种子费用、化肥费用、农药费用、租赁作业支出及其他费用支出等六项,而且假定肇东市的耕地面积保持不变,同时假定各年份气候条件也没有较大差异,以理论分析为基础,以实证研究为重点,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规范分析、比较分析、图表分析法等多种分析统计方法,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此来考察肇东市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的投入对玉米种植业产生的影响。本文从农村信用社发放农业贷款促进玉米产量增加的角度进行了研究,最终从理论上为增加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投放从而促进玉米稳产、农民增收做出贡献。本文主要结合了农村金融的基础理论,主要包括农村合作金融理论、金融市场抑制理论、农村金融发展模式理论及斯蒂格里茨不完全市场理论,并对肇东市农村信用社支持玉米种植业发展的现状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找出了肇东市农村信用社在支持玉米种植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借助2002-2011年共10年肇东市的农村信用社支农资金以及肇东市的玉米产量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了整体相关性检验的结果。本文同时参照了农村信用社促进玉米种植业发展较好地区的支持经验,包括玉米产量大县河南省滑县和吉林省榆树市,同时还参考了省内其他地区农村信用社支持玉米种植业发展的实践经验。通过以上的分析得出了结论,即要稳步提高肇东市玉米的产量,就要增加农村信用社对玉米种植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同时提高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率,其中应重点加大对农户玉米良种购买支持力度、增加化肥支出支持力度、加大人工成本支出的扶持力度、加大租赁作业费用支出的扶持力度,农村信用社还应增加玉米种植过程中间接生产费用的支出扶持深度以及应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支持力度等六方面。只有保证了粮食产量稳中有增,才能保证粮食价格稳定,才能够保证国家、社会在日后平稳、较快地发展,进而为农业进步、农村发展和农民致富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春玉米吨粮田主要生产技术措施综合平衡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春玉米吨粮田主要生产技术措施综合平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Hybrid-Maize模型的3个生态地点玉米产量潜力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Hybrid-Maize模型
    1.2 研究地点
    1.3 情景模拟
2 结果与分析
    2.1“套种改为直播”的产量潜力变化
    2.2“晚收”对产量潜力的影响
    2.3“增密”对产量潜力的影响
    2.4 不同增产措施在不同地点的贡献的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3.2 讨论

(3)中国农业生产中的养分平衡与需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1.2 农田养分平衡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农田养分平衡研究方法与参数选择
        1.3.1 研究方法
        1.3.2 参数选择
    1.4 农业生产中的养分需求
    1.5 研究契机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秸秆养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估算方法
        2.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2.1.3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秸秆及其养分资源时空分布
        2.2.2 秸秆还田
    2.3 讨论
        2.3.1 秸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时空分布
        2.3.2 估算方法和结果与其他研究比较
        2.3.3 秸秆养分的有效性
        2.3.4 对策和建议
    2.4 小结
第三章 畜禽粪尿养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估算方法
        3.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3.2 结果与分析
        3.2.1 1980 —2016年畜禽粪尿资源量
        3.2.2 畜禽粪尿资源量时空分布
        3.2.3 1980 —2016年畜禽粪尿养分资源量
        3.2.4 畜禽粪尿养分资源量时空分布
        3.2.5 1980 —2016年畜禽粪尿养分还田量
        3.2.6 畜禽粪尿养分还田量时空分布
    3.3 讨论
        3.3.1 畜禽粪尿及其养分量
        3.3.2 畜禽粪尿养分还田量
        3.3.3 问题及建议
    3.4 小结
第四章 人粪尿养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估算方法
        4.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4.1.3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1980 —2016年人粪尿及其养分资源量
        4.2.2 人粪尿资源量时空分布
        4.2.3 人粪尿养分量时空分布
        4.2.4 1980 —2016年人粪尿养分还田量
        4.2.5 人粪尿养分还田量时空分布
    4.3 讨论
        4.3.1 中国人粪尿、粪尿养分及其还田量时空变化
        4.3.2 问题及建议
    4.4 小结
第五章 有机肥养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估算方法
        5.1.2 数据来源
        5.1.3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1980 —2016年有机肥养分资源量
        5.2.2 有机肥养分资源量时空分布
        5.2.3 1980 —2016年有机肥还田量
        5.2.4 有机肥养分资源量时空分布
    5.3 小结
第六章 化肥消费量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估算方法
        6.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6.1.3 数据处理
    6.2 结果与分析
        6.2.1 1980 —2016年化肥消费量
        6.2.2 化肥消费量时空分布
    6.3 讨论
        6.3.1 化肥消费量中复合肥的氮、磷、钾估算方法
        6.3.2 1980 —2016年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养分偏生产力
        6.3.3 2016 年不同省份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养分偏生产力
    6.4 小结
第七章 农田养分移走量
    7.1 材料与方法
        7.1.1 估算方法
        7.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7.1.3 数据处理
    7.2 结果与分析
        7.2.1 1980 —2016年农田养分移走量
        7.2.2 农田养分移走量时空分布
    7.3 讨论
        7.3.1 农作物经济产量养分吸收量时空分布
        7.3.2 对策建议
    7.4 小结
第八章 中国农田养分平衡
    8.1 材料与方法
        8.1.1 估算方法
        8.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8.1.3 数据处理
    8.2 结果与分析
        8.2.1 1980 —2016年农田养分表观平衡及偏平衡
        8.2.2 农田养分平衡时空分布
        8.2.3 养分偏平衡时空分布
    8.3 讨论
        8.3.1 中国农田养分平衡时空分布
        8.3.2 2016 年农田养分平衡
        8.3.3 对策建议
    8.4 小结
第九章 农业生产中的养分需求
    9.1 材料与方法
        9.1.1 估算方法
        9.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9.1.3 数据处理
    9.2 结果与分析
        9.2.1 养分需求
        9.2.2 化肥消费及分布状况
        9.2.3 有机肥养分还田量
        9.2.4 化肥消费与需求差异分析
    9.3 讨论
        9.3.1 养分需求量估算
        9.3.2 有机肥在化肥零增长中的地位
    9.4 小结
第十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10.1 主要结论
    10.2 创新点
    10.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不同地区各种作物的草谷比
    附录2 不同作物秸秆氮磷钾养分含量
    附录3 199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
    附录4 199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
    附录5 200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
    附录6 201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
    附录7 198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燃烧还田率
    附录8 199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燃烧还田率
    附录9 200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燃烧还田率
    附录10 201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燃烧还田率
    附录11 主要作物秸秆养分当季释放率
    附录12 不同畜禽的粪、尿日排泄系数及其粪、尿养分含量(鲜基)
    附录13 1990S各省份畜禽粪尿还田率
    附录14 2000S各省份畜禽粪尿还田率
    附录15 2010S各省份畜禽粪尿还田率
    附录16 人粪、尿日排泄量及其氮磷钾养分含量(鲜基)
    附录17 各种作物单位经济产量所需吸收氮、磷、钾养分的数量
    附录18 各种作物的养分推荐施用量
    附录19 经济林、草地和水产养殖的养分推荐施用量
    附录20 畜禽粪肥养分的当季释放率
致谢
作者简历

(4)间套作苜蓿对冬小麦土壤养分、水分和土地经济效益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间套作研究进展
        1.2.1 间套作模式研究
        1.2.2 间套作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1.2.3 间套作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1.2.4 间套作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2.5 间套作对土地经济效益的影响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路线
2 试验区概况与试验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材料与设计
    2.3 大田试验调查采样
        2.3.1 土壤水分测定
        2.3.2 土壤养分样品采集
        2.3.3 生物量观测
    2.4 室内实验分析
        2.4.1 土壤水分分析
        2.4.2 土壤养分测定项目及方法
        2.4.3 土地经济效益计算方法
    2.5 数据处理方法
3 结果分析
    3.1 小麦/苜蓿间套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3.1.1 不同处理方式的土壤水分剖面特征
        3.1.2 不同处理方式对土壤储水量的影响
        3.1.3 不同处理方式对土壤水分的消耗利用
    3.2 小麦/苜蓿间套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3.2.1 间套种对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土壤pH值的影响
        3.2.2 间套种对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的影响
        3.2.3 间套种对土壤全氮、钾、磷含量的影响
        3.2.4 小麦/苜蓿间套种植对土壤养分剖面分布的影响
    3.3 小麦/苜蓿间套作的作物地上生长情况
        3.3.1 小麦、苜蓿的株高形成
        3.3.2 苜蓿的生长和产量形成特点
        3.3.3 间套苜蓿对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
    3.4 小麦/苜蓿间套种的经济效益分析
        3.4.1 资本投入
        3.4.2 产值分析
4 结论
    4.1 小麦/苜蓿间套作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4.2 小麦/苜蓿间套作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4.3 小麦/苜蓿间套作作物地上生长情况
    4.4 小麦/苜蓿间套种的经济效益分析
5 研究不足与展望
    5.1 研究不足
    5.2 小麦苜蓿间套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陕西省土壤养分与肥料资源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养分资源综合管理理论概述
        1.2.2 我国土壤养分状况研究
        1.2.3 我国化肥增产效果与肥料利用率研究
        1.2.4 我国农田养分平衡研究
        1.2.5 我国土壤养分丰缺指标及推荐施肥指标研究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研究内容
    2.3 数据来源
    2.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三章 陕西省耕层土壤养分现状及变化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数据来源
        3.1.2 土壤样品采集与测定
        3.1.3 数据统计和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陕西省土壤养分现状及整体变化趋势
        3.2.2 陕西省各区域土壤养分变化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陕西省主要农作物化肥肥效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布局
        4.1.2 试验设计
        4.1.3 试验方法
        4.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4.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小麦施肥效果分析
        4.2.2 玉米施肥效果分析
        4.2.3 水稻施肥效果分析
        4.2.4 油菜施肥效果分析
        4.2.5 苹果施肥效果分析
    4.3 讨论
        4.3.1 施肥在作物增产中的作用
        4.3.2 土壤肥力与化肥肥效的关系
    4.4 小结
第五章 陕西省主要种植体系养分平衡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数据来源
        5.1.2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小麦种植体系养分平衡研究
        5.2.2 玉米种植体系养分平衡研究
        5.2.3 水稻种植体系养分平衡研究
        5.2.4 油菜种植体系养分平衡研究
        5.2.5 苹果种植体系养分平衡研究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陕西省主要农作物推荐施肥指标体系的建立 —以关中灌区冬小麦为例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设计
        6.1.2 试验方法
        6.1.3 土样采集和测定
        6.1.4 数据整理与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土壤养分丰缺指标的制定
        6.2.2 氮磷钾推荐施肥量的确定
        6.2.3 推荐施肥效果验证
    6.3 讨论
        6.3.1 土壤养分丰缺指标
        6.3.2 推荐施肥量
    6.4 小结
第七章 陕西省主要农作物测土施肥效果验证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设计
        7.1.2 试验方法
        7.1.3 土样采集和测定
        7.1.5 数据整理与分析
    7.2 结果与分析
        7.2.1 主要农作物推荐施肥增产效果评估
        7.2.2 主要农作物推荐施肥经济效益评估
        7.2.3 主要农作物肥料贡献率和农学利用效率分析
        7.2.4 陕西省推荐施肥增产、增收潜力分析
    7.3 讨论
    7.4 小结
第八章 陕西省主要农作物肥料利用率现状分析
    8.1 材料与方法
        8.1.1 试验设计
        8.1.2 试验布局
        8.1.3 试验实施
        8.1.4 数据整理与分析
    8.2 结果与分析
        8.2.1 常规施肥条件下主要农作物肥料利用率
        8.2.2 配方施肥条件下主要农作物肥料利用率
        8.2.3 常规施肥和配方施肥肥料利用率测算结果比较
    8.3 讨论
    8.4 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本研究的创新点
    9.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陕西省养分资源利用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全国和陕西省肥料施用状况及存在问题
        1.2.1 我国肥料施用状况、化肥对中国粮食增长的历史贡献以及面临的挑战
        1.2.2 陕西省肥料施用状况、化肥对陕西省粮食增长的历史贡献以及面临的挑战
    1.3 养分资源综合管理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国际上养分资源宏观管理
        1.3.2 国内养分资源宏观管理
    1.4 我国作物施肥评价研究进展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及概况
    2.2 研究内容
    2.3 数据来源
    2.4 研究方法及数据处理
    2.5 技术路线
第三章 陕西省小麦施肥现状评价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数据来源
        3.1.2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陕西省小麦产量分布
        3.2.2 陕西省小麦肥料投入状况
        3.2.3 陕西省小麦施肥量与产量的关系
        3.2.4 陕西省小麦施肥状况评价
        3.2.5 陕西省小麦施用肥料品种概况
        3.2.6 灌溉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3.2.7 不同品种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陕西省玉米施肥现状评价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数据来源
        4.1.2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陕西省玉米产量分布
        4.2.2 陕西省玉米肥料投入状况
        4.2.3 陕西省玉米施肥量与产量的关系
        4.2.4 陕西省玉米施肥状况评价
        4.2.5 陕西省玉米施用肥料品种概况
        4.2.6 灌溉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4.2.7 不同品种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陕西省苹果施肥现状评价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数据来源
        5.1.2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陕西省苹果产量分布
        5.2.2 陕西省苹果肥料投入状况
        5.2.3 陕西省苹果施肥量与产量的关系
        5.2.4 陕西省苹果施肥状况评价
        5.2.5 陕西省苹果施用肥料品种概况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陕西省马铃薯施肥现状评价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数据来源
        6.1.2 数据处理
    6.2 结果与分析
        6.2.1 陕西省马铃薯产量分布
        6.2.2 陕西省马铃薯肥料投入状况
        6.2.3 陕西省马铃薯施肥量与产量的关系
        6.2.4 陕西省马铃薯施肥状况评价
        6.2.5 陕西省马铃薯施用肥料品种概况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陕南秦巴山区水稻施肥现状评价
    7.1 材料与方法
        7.1.1 研究区域及数据来源
        7.1.2 数据处理
    7.2 结果与分析
        7.2.1 陕南秦巴山区水稻产量分布
        7.2.2 陕南秦巴山区水稻肥料投入状况
        7.2.3 陕南秦巴山区水稻施肥量与产量的关系
        7.2.4 陕南秦巴山区水稻施肥状况评价
        7.2.5 陕南秦巴山区水稻施用肥料品种概况
        7.2.6 不同品种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7.3 讨论
    7.4 小结
第八章 陕南秦巴山区油菜施肥现状评价
    8.1 材料与方法
        8.1.1 研究区域及数据来源
        8.1.2 数据处理
    8.2 结果与分析
        8.2.1 陕南秦巴山区油菜产量分布
        8.2.2 陕南秦巴山区油菜肥料投入状况
        8.2.3 陕南秦巴山区油菜施肥量与产量的关系
        8.2.4 陕南秦巴山区油菜施肥状况评价
        8.2.5 陕南秦巴山区油菜施用肥料品种概况
        8.2.6 不同品种对油菜产量的影响
    8.3 讨论
    8.4 小结
第九章 黄土高原近40年来农田施肥与土壤肥力变化特征研究
    9.1 材料与方法
        9.1.1 研究区域概况
        9.1.2 数据来源
        9.1.3 数据处理
    9.2 结果与分析
        9.2.1 不同区域农户小麦和玉米化肥施用量与产量时空变化
        9.2.2 不同区域小麦和玉米地块养分平衡时空变化
        9.2.3 不同区域土壤肥力时空变化
        9.2.4 施肥、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之间的关系
    9.3 讨论
    9.4 小结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10.1 主要结论
    10.2 本研究的创新点
    10.3 主要进展
    10.4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7)玉米品种和栽培措施在山西玉米高产创建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范围的界定
        1.1.1 玉米高产创建
        1.1.2 玉米品种和栽培措施
    1.2 玉米高产研究动态
        1.2.1 我国玉米高产情况
        1.2.2 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高产情况
    1.3 选题的意义及目的
        1.3.1 选题的意义
        1.3.2 选题的目的
第二章 山西玉米产业分布情况
    2.1 生态条件及种植区划类型
        2.1.1 生态区域条件
        2.1.2 种植区划
    2.2 种植区划的发展过程
    2.3 山西玉米生态现行区划
        2.3.1 玉米春播特早熟区
        2.3.2 玉米春播早熟区
        2.3.3 玉米春播中晚熟区
        2.3.4 夏播中早熟玉米区
    2.4 耕地土壤情况
第三章 玉米高产创建中玉米品种和栽培措施分析
    3.1 山西玉米生产情况
    3.2 山西玉米生态区高产创建情况
        3.2.1 玉米春播特早熟区高产情况及效果
        3.2.2 玉米春播早熟区高产情况及效果
        3.2.3 玉米春播中晚熟区高产情况及效果
        3.2.4 玉米夏播中早熟区高产情况及效果
    3.3 效果分析
        3.3.1 推广示范优良品种
        3.3.2 推广配套高产技术
        3.3.3 科技的进步作用
    3.4 玉米高产创建中存在的问题
        3.4.1 玉米高产的区域限制
        3.4.2 品种选用的不适应
        3.4.3 水份管理技术不到位
第四章 山西玉米高产创建的发展对策措施
    4.0 玉米高产理论
        4.0.1 建立高光效基础群体原则
        4.0.2 控制植株群体沿着生物学轨道发展
        4.0.3 提高干物质生产的能力
    4.1 玉米高产创建的产量与损失估计
        4.1.1 玉米高产创建产量的估计
        4.1.2 玉米高产创建产量的损失估计
    4.2 高产玉米品种培育
        4.2.1 玉米种质弱点
        4.2.2 发展策略与对策措施
    4.3 土壤培肥管理
        4.3.1 土壤肥力不足
        4.3.2 发展策略与对策措施
    4.4 综合栽培管理
        4.4.1 栽培管理粗放
        4.4.2 发展策略与对策措施
    4.5 推进农业集约化发展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2.1 加强农田基本建设
        5.2.2 加快玉米新品种的培育与推广工作力度
        5.2.3 推进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建设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北方寒地春大豆抗旱高产产量性能特征及关键技术调控效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a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的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大豆抗旱鉴定及评价方法
        1.2.2 种子芽期与抗旱性关系
        1.2.3 株型与抗旱性的关系
        1.2.4 根系与抗旱性的关系
        1.2.5 产量构成因素与抗旱性的关系
        1.2.6 栽培技术与抗旱高产的关系
        1.2.7 深松技术与抗旱高产的关系
        1.2.8 化控技术与抗旱高产的关系
        1.2.9 平衡施肥技术与抗旱高产的关系
        1.2.10 作物产量分析理论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黑龙江省大豆种质资源抗旱性鉴定与筛选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2.1.4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黑龙江省大豆种质资源芽期抗旱鉴定与筛选
        2.2.2 黑龙江省大豆主推品种苗期期抗旱鉴定与筛选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春大豆抗旱品种光合性能与产量性能指标定量化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1.3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抗旱品种光合性能指标的变化特征
        3.2.2 抗旱品种产量性能指标的变化特征
        3.2.3 大豆抗旱品种“三合结构”定量方程建立及其参数间的相互关系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栽培模式下大豆群体结构特征及定量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大豆不同栽培模式群体冠层指标的变化特征
        4.2.2 大豆不同栽培模式土壤理化指标的变化特征
        4.2.3 大豆不同栽培模式对大豆株高和茎粗的影响
        4.2.4 不同栽培模式对大豆产量性能指标的影响
        4.2.5 不同栽培模式“三合结构”定量方程建立及其参数间的相互关系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化学调控和土壤深松对抗旱春大豆光合和产量性能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方法
        5.1.3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化学调控对大豆光合性能指标的影响
        5.2.2 化学调控对大豆产量性能指标的影响
        5.2.3 土壤深松对大豆光合性能指标的影响
        5.2.4 土壤深松对土壤指标的影响
        5.2.5 土壤深松对大豆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大豆抗旱高产综合技术调节途径
    6.1 抗旱高产地区大豆产量进一步提高途径分析
        6.1.1 提高产量的基本技术途径
        6.1.2 高产地区大豆产量提高的主要途径
    6.2 高产地区不同模式群体产量构成分析
        6.2.1 高产地区大垄密植早、中熟组大豆产量构成分析
        6.2.2 高产地区垄三栽培早、中熟组大豆产量构成分析
    6.3 大豆高产调节的关键突破技术
        6.3.1 大豆高产调节的基本原则
        6.3.2 大豆抗旱高产关键调节技术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7.2.1 大豆芽期抗旱与苗期抗旱性的关系
        7.2.2 “三合结构”理论在大豆生产中的应用
        7.2.3 土壤深松和化控技术运用最佳时期和方式的确定
        7.2.4 北方寒地春大豆抗旱高产关键技术的探究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9)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评价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及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创新之处
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理论基础
    2.1 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研究综述
        2.1.1 都市农业的理论渊源
        2.1.2 都市农业概念的界定
        2.1.3 都市农业的功能
        2.1.4 都市农业评价研究状况
    2.2 理论基础
        2.2.1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界定
        2.2.2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特征
        2.2.3 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理论基础
3 北京市农业发展进程与现状分析
    3.1 北京市农业发展的历史变迁
    3.2 北京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现状研究
        3.2.1 北京农业产业现状分析
        3.2.2 北京各区县农林牧渔业内部优势产业分析
    3.3 北京市都市型现代农业组织形式
    3.4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
        3.4.1 设施农业
        3.4.2 农业科技园区
        3.4.3 都市休闲旅游农业
        3.4.4 创意农业
        3.4.5 籽种农业
        3.4.6 循环农业
        3.4.7 都市低碳农业
4 北京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条件分析
    4.1 北京市发展都市农业的有利条件
        4.1.1 首都优势
        4.1.2 区位优势
        4.1.3 文化与科技优势
        4.1.4 经济优势
    4.2 北京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制约因素
        4.2.1 北京市水资源分析
        4.2.2 北京市土地资源分析
        4.2.3 缺少有效的资金支持
    4.3 北京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机会分析
        4.3.1 巨大的市场需求
        4.3.2 合理的总体规划
    4.4 北京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威胁分析
        4.4.1 劳动力成本较高
        4.4.2 生态环境较脆弱
5 低碳经济时代下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因素分析
    5.1 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经济发展动力
    5.2 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社会发展动力
        5.2.1 城市化进程
        5.2.2 低碳农业科技创新
    5.3 都市型现代农业的资源与环境发展动力
        5.3.1 城市的发展需要减物质化提高生态效率
        5.3.2 农业的负外部性需要节能减排来调节
        5.3.3 农业循环经济是废弃物资源化的有效途径
6 北京市都市型现代农业指标体系构建及效率评价
    6.1 效率评价的研究进展
    6.2 DEA的基础理论及MALMQUJIST指数模型
        6.2.1 基于Malmquist指数方法的分析
        6.2.2 CRS模型(规模报酬不变)的经济含义
        6.2.3 VRS模型(规模报酬可变)与规模效率的测算
        6.2.4 决策单元在DEA相对有效面上的投影分析
    6.3 模型运用及实证分析
        6.3.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6.3.2 北京市都市型现代农业生产效率评价
        6.3.3 北京市都市农业全要素增长率与其他省市的比较
    6.4 北京市都市型现代农业效率评价结果分析
7 案例分析——以密云县为例
    7.1 密云县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条件分析
        7.1.1 自然资源
        7.1.2 旅游资源
        7.1.3 社会经济
    7.2 密云县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状况分析
        7.2.1 第一产业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呈现出多种形式的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模式
        7.2.2 休闲旅游农业带动了密云县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
    7.3 密云县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途径
        7.3.1 政策和服务优势
        7.3.2 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县,生态资源优势凸显
        7.3.3 积极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模式
        7.3.4 高效合理的区划
        7.3.5 强化科技支撑能力
8 北京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目标及对策建议
    8.1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功能定位与总体目标
        8.1.1 功能定位
        8.1.2 总体目标
    8.2 北京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布局
    8.3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8.3.1 加强政策引导,为推动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8.3.2 以合理规划布局为重要抓手,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
        8.3.3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推进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8.3.4 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助力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8.3.5 创新农业科技,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核心动力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展望与小足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附录

(10)肇东市农村信用社支持玉米种植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的目的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农村金融理论概述
    2.1 农村合作金融理论
    2.2 金融抑制理论
    2.3 农村金融发展模式理论
    2.4 斯蒂格利茨不完全市场理论
3 肇东市农村信用社支持玉米种植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肇东市玉米种植业现状和意义
        3.1.1 肇东市玉米种植业的现状
        3.1.2 肇东市玉米种植业发展的战略意义
    3.2 肇东市农村信用社支持玉米种植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2.1 肇东市农村信用社支持玉米种植业发展的现状
        3.2.2 肇东市农村信用社支持玉米种植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4 肇东市农村信用社支持玉米种植业发展的实证分析
    4.1 模型与变量的选择
    4.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3 模型估计结果
    4.4 实证结果分析
5 国内农村信用社支持玉米种植业发展经验及启示
    5.1 滑县农村信用社支持玉米种植业发展的经验
    5.2 榆树市农村信用社支持玉米种植业发展的经验
    5.3 青冈县农村信用社支持玉米种植业发展的经验
    5.4 对肇东市的启示
        5.4.1 信贷资金投入是保障
        5.4.2 加大金融创新力度
        5.4.3 农村信用社要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5.4.4 增强政府与农村信用社的沟通协调
6 肇东市农村信用社支持玉米种植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6.1 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6.2 加大玉米良种购买支持力度
    6.3 鼓励农户增加化肥投入
    6.4 增加人工费用扶持力度
    6.5 促进租赁作业水平提升
    6.6 其他措施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春玉米吨粮田主要生产技术措施综合平衡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密植高产(22.5 t/hm2)玉米群体生育特征[D]. 程雅婷. 宁夏大学, 2021
  • [2]基于Hybrid-Maize模型的3个生态地点玉米产量潜力评估[J]. 白金顺,尤飞.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8(12)
  • [3]中国农业生产中的养分平衡与需求研究[D]. 刘晓永.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8(12)
  • [4]间套作苜蓿对冬小麦土壤养分、水分和土地经济效益的影响[D]. 何亚男. 山西师范大学, 2017(03)
  • [5]陕西省土壤养分与肥料资源利用研究[D]. 刘芬.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01)
  • [6]陕西省养分资源利用时空变化特征研究[D]. 王小英.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09)
  • [7]玉米品种和栽培措施在山西玉米高产创建中的作用研究[D]. 王学荣.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02)
  • [8]北方寒地春大豆抗旱高产产量性能特征及关键技术调控效应的研究[D]. 肖佳雷. 沈阳农业大学, 2013(10)
  • [9]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评价及对策研究[D]. 李卫芳. 北京林业大学, 2012(08)
  • [10]肇东市农村信用社支持玉米种植业发展研究[D]. 雷光. 东北农业大学, 2012(03)

标签:;  ;  ;  ;  ;  

春玉米吨粮田主要生产技术措施综合平衡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