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力排灌无功经济补偿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张默[1](2018)在《无功补偿技术在葫芦岛配电网中的应用》文中认为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系统电网结构日趋复杂。配电网是指通过配电线路把变电站、电力用户联结起来的一个网络,把电能按负荷大小进行分配,在高压输电网与电力用户之间起到了桥梁作用,分支较多、线路较长,负荷也比较分散。据调研统计我省(辽宁省)有相当一部分(如相对偏远,经济相对落后地区)配电变压器二次侧负荷端功率因数偏低,部分配电变压器二次侧电压长期处于较低水平(350V370V),给电力用户的设备正常运行造成严重影响。配电网的无功优化补偿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网损,使供电电压处于合格范围之内,提高设备利用率,对配电网的经济、可靠、稳定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详细阐述了无功补偿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以及无功补偿的技术和方法。以低压配电网为研究对象,详细研究了低压配电网无功补偿方法,对低压配电网中各种电力元器件的无功特性进行了分析,并且对各元器件无功补偿的效果进行了剖析,实现了对提升元器件功率因数意义的量化;搭建了静止无功发生器的数学分析模型,以瞬时无功功率理论和同步旋转变换理论为基础,推导出了基于dq坐标变换的电流矢量检测算法;设计了静止无功补偿器(Static Var Generator-SVG)的双闭环控制方法,可实现对无功电流的实时补偿,有效提升了静止无功发生的补偿性能。搭建10kV配网MATLAB仿真模型对SVG的无功补偿性能进行了验证,最后以葫芦岛某台区作为算例,分析了无功补偿技术的效益。
周聪[2](2016)在《浅谈企业降低用电成本途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国家出台多项政策引导、帮助企业节能增效、降低用电成本。文章以电费构成为基础,结合国家相关政策展开分析,对企业节约用电成本的方法做了一个简要梳理和总结。
李宁可[3](2016)在《配电网无功补偿模型与配置方案优化》文中研究表明合理的无功配置不仅是降低网损、提高供电能力和保证电压质量的重要手段,对于提高电网的稳定性特别是电压稳定性也至关重要。随着我国电力工业的迅速发展,配电系统的负荷日益增长,无功需求也日益增加,无功功率不平衡时,将会导致系统电压降低、电能质量下降、功率因数降低、线损增加等问题,因此对配电网进行合理的无功补偿是配电网安全经济运行的重要条件,关系到用户是否能够获得安全、优质的电能。由于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配电网存在无功容量不足的问题,不仅会造成巨大的损耗,还会威胁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因此对于配电网无功补偿技术的研究以及配置原则对于提高配电网的安全运行和经济效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分析国内外配电网无功补偿与优化的基础上,建立了配电系统个元件的无功消耗模型。结合G市配电网的实际提出了无功估算的实用化方法,明确了各元件的无功经验值及范围。在建立配电网无功补偿装置的投资模型、运维模型、降损模型和降压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配电网无功补偿的经济模型。在配变和高压变电站无功配置优化的基础上,提出了G市配电网无功补偿的两种典型配置方案。采用配电网无功补偿的经济模型对两种典型方案进行比选,给出了G市配电网无功补偿配置的建议。
周玉林,平孝香,许连阁,郭景礼[4](2014)在《低压电动机就地无功补偿》文中研究说明在工矿企业中,异步电动机消耗的无功功率约占70%,因此造成工矿企业的功率因数低,线损大。本文就解决工矿企业的功率因数和线损等问题,对异步电动机运行时的无功变化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异步电动机就地无功补偿容量的计算方法。对异步电动机就地无功补偿进行效益分析,说明异步电动机就地补偿是经济、简单、可靠、高效的无功补偿方法。
肖健[5](2011)在《电力系统中无功控制方法的比较研究》文中提出在电力系统中由于先天性地存在着大量的无功负荷,这些无功负荷来自电力线路、电力变压器以及用户的用电设备,这些设备正常工作时,需要系统向其提供无功功率,用于建立和维持正常工作必要的磁场。若系统运行中传输大量的无功功率,将降低系统的功率因数,增大线路电压损失和电能损失,严重影响着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办法就是进行无功补偿。电力系统常用的无功补偿方法有:变电站集中补偿方法、变压器低压母线补偿方法、线路分布补偿方法和用户分散补偿方法。变电站集中补偿是针对输电网络的无功平衡,主要目的是改善输电网的功率因数、提高终端变电所的电压和补偿主变压器的无功损耗;变压器低压母线补偿主要目的是提高专用变压器用户的功率因数,对降低配电网线路的损耗和变压器的损耗有一定作用,也有助于提高该用户的电压质量和稳定电压水平;线路分布补偿主要目的是补偿公用变压器无功的缺额,以提高配电网的功率因数,达到降损升压的效果;用户分散补偿主要是补偿带有电动机等动力设备的终端用户无功需求,改善用电设备的电压质量。使用的无功补偿设备有:电力电容器、同步调相机、静止无功补偿器、静止同步补偿器等。第三章通过比较总结得出,就控制电压特性来说,倾向于选择静止无功补偿器和静止同步补偿器以及同步调相机;而就节约成本来说,倾向于选择电力电容器。由于变电站集中补偿只能降低主变压器的损耗和变电站以上输电线路的损耗,对降低配电线路的损耗没有效果,但这种方式为无功潮流调节起很大的作用,应该结合其他几种补偿方法一起使用。因此,本文结合实际运行的电网,总结出了五种组合的无功补偿方案,即变电站集中补偿方法以及线路分布补偿方法相结合,变电站集中补偿方法以及用户分散补偿方法相结合,变电站集中补偿方法以及线路分布补偿方法和用户分散补偿方法相结合,变电站集中补偿方法以及变压器低压母线补偿方法和用户分散补偿方法相结合,变电站集中补偿方法以及变压器低压母线补偿方法和线路分布补偿方法和用户分散补偿方法相结合,通过五种补偿方案在电压指标、降损指标、经济指标下的比较,得出变电站集中补偿方法以及变压器低压母线补偿方法和用户分散补偿方法相结合的补偿方案要优于其它几种方案。
朱柯丁[6](2011)在《节能减排环境下电网企业经营风险控制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1世纪,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逐渐耗竭,环境污染及温室效应加剧,能源危机与环境保护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焦点问题,中国作为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一次能源的储量低于世界水平,而能源需求却不断增长,面临严峻的能源供应短缺问题和环境保护压力。节能减排的实施成为我国缓解能源危机与环境压力的迫切需求,电力工业火电占其发电总量的70%以上,每年消耗煤炭占全国煤炭总消耗量的一半以上,为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主要产业,其节能减排措施的执行对我国节能减排的实施有重要作用。电网企业作为售电侧与发电侧的中间环节将同时面临节能减排措施在发电侧和用户侧开展所产生的经营风险,参照电网企业的经营活动可将其经营风险分为购电环节风险、售电环节风险和投资环节风险。本文针对节能减排通过政策变动给电网购电、售电和投资各方面带来的经营风险进行研究,完成的主要工作概况如下:(1)介绍了风险管理理论,阐述了风险事件的特征、分类及风险管理的阶段特征及电网企业风险的识别、度量和防控方法,并总结了电力节能减排政策。(2)针对节能减排政策下的电网购电风险进行研究。对节能调度政策下,电网企业省内购电类型风险和区域购电分布风险进行评估。在节能调度优化模型的基础上,重点对省内各机组类型的利用小时数、购电均价、购电成本的变化建立了度量模型;在区域电网节能调度优化模型的基础上,对区域购电分布比例变动带来的电网购电成本变动建立了度量模型;构建了煤炭价格波动—发电运行成本—上网电价—电网利润风险传递关系链,对煤炭价格波动风险进行度量与防控策略研究;对风电与光伏发电并网带来的电网收益风险进行度量。(3)针对电网售电环节的节能减排效益及经营风险进行研究。构建了分时电价对平均售电价格变动影响的度量模型与发电侧分时电价联动防控模型;分析了分类用户的电价及电量变动对平均售电价变动影响,并测算分类用户电价及电量的影响因数及综合影响因数;对力率调整电费的变动因素进行了分解并分析了线损-收益之间的关系;构建了大用户直供电风险度量模型;对自备电厂风险进行了度量并构建了补偿费用征收模型;分别针对分时电价、分类电价、功率因数和线损管理的节能减排效益进行分析。在上述对电网企业分时电价风险、分类电价风险、力率电费风险、线损管理风险、大用户直供电风险和自备电厂风险等售电风险及节能减排效益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应防控策略。(4)针对电网投资环节风险进行研究。构建电网企业利润、自有资金平衡和负债率计算模型,从还本付息的角度对电网企业的投资能力分析进行度量;通过容载比指标对电网投资时机风险进行度量,并对电网发展协调性风险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给出了电网企业投资风险防控策略,为电网企业的投资规划、特高压投资、电源投资等风险评估提供依据。
郝庆华[7](2011)在《关于农网无功补偿优化研究》文中认为电力供电网节能降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在剖析电网无功补偿问题主要原因基础上,利用等网损微增率准则进行优化计算,形成无功补偿最优化地点和容量方案,并结合农网线路较长、负荷波动大的特点,通过无功补偿容量的优化设计方法,论证了升压降损的优点及适用性。
周玉宏,邵利敏,卜喆[8](2010)在《农村电网改造中的无功平衡及优化补偿方式》文中认为从无功与电压、线损三者相互影响的关系出发分析无功补偿基本原则,结合农村电网结构和负荷特点,分析农村电网无功功率的特点及现状,探讨了目前农网普遍采用的随机补偿、随器补偿、跟踪补偿的原理与适用范围。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从线路末端入手,以补偿低压电动机和配变为主,辅之线路补偿,以取得补偿优化经济性的新原则。重点探讨了以"等网损微増率"原则来进行农网无功补偿的方式,从降低线损和无功补偿经济当量两方面计算了无功补偿的投资与收益,实际算例表明,作者提出的原则切实可行,对于实施无功优化补偿、提高农电企业经济效益具有实际意义。
徐岩[9](2009)在《浅谈电力系统的无功补偿》文中指出电力系统的无功优化和无功补偿是提高系统运行电压,减小网损,提高系统稳定水平的有效手段。本文对当前国内外的无功优化和无功补偿进行了总结,对目前无功补偿和优化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陆昱[10](2010)在《无功优化及中低压电压无功控制设备的应用》文中提出电力系统无功优化是保证电力系统安全、提高供电质量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在当前创建节约型社会的大背景下,电力企业持续推进节能降损工作。由于无功优化具有减小网损、提高系统稳定性等优点,其重要性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上海闵行地区经济高速发展,但部分地区电压稳定问题和无功问题仍较为突出。因此,进行闵行地区中低压电网的无功优化研究,对于改善电网无功电压水平、提高电网运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上海闵行地区变配电网无功电压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闵行电网无功电压优化运行方案;本文重点介绍了变电站电压与无功功率最优化控制技术(VQC装置),提出VQC装置技术实用化的建议和要求。本文所做工作对于改善城市配电网的无功电压水平以及促进城市配电网的无功电压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首先,本文阐述了无功优化的国内外研究历史,介绍了各类无功电压控制设备与无功电压控制手段,总结了目前无功优化常用的基本数学模型及各类相关的约束条件,综述了无功补偿原则、无功补偿设备的配置容量和无功电压设备运行管理的方案。接着,本文介绍了上海闵行地区变配电网无功电压的现状,分析电网无功电压问题的产生原因,并根据电网设备发展和运行的实际情况,提出闵行电网无功电压优化运行方案。然后,本文着重介绍了综合自动化变电站VQC装置的原理、发展和应用,并以闵行供电分公司为例,介绍对VQC装置定值进行修正和改进的方法,使其达到逼近最优、避免区域振荡以及设备不频繁动作的要求,实现变电站电压合格与无功就地补偿的目标。最后,本文关注到低压配电网无功补偿装置利用率低的问题,尤其针对居民用户和办公大楼等未安装滤波和无功补偿设备的用户的无功补偿水平进行了研究,找出治理对策,给出解决这些用户无功补偿和滤出高次谐波的经济实用的技术方案。
二、电力排灌无功经济补偿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力排灌无功经济补偿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无功补偿技术在葫芦岛配电网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无功补偿装置的研究现状 |
1.3 无功补偿技术的发展趋势 |
1.4 葫芦岛配电网现状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
1.4.1 现状分析 |
1.4.2 存在的问题 |
1.5 本文的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工作 |
第2章 配电网无功补偿相关理论研究 |
2.1 无功功率与无功补偿 |
2.1.1 无功功率 |
2.1.2 无功补偿 |
2.2 无功功率补偿的原理及方式 |
2.2.1 无功功率补偿原理 |
2.2.2 无功功率补偿作用 |
2.2.3 无功功率补偿方式 |
2.3 无功功率补偿方案分析 |
2.3.1 无功功率补偿配置原则 |
2.3.2 无功功率补偿装置关键元器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无功补偿技术对低压配电网功率因数的影响 |
3.1 影响功率因数的主要因素 |
3.2 低压配电网无功补偿技术 |
3.3 低压配电网无功补偿容量的选择 |
3.4 配电网无功补偿对电压的影响 |
3.4.1 无功功率与电压的关系 |
3.4.2 配电网无功补偿对电压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静止无功发生器控制策略及仿真验证 |
4.1 SVG的基本原理及应用领域 |
4.1.1 SVG基本原理 |
4.1.2 SVG功能与应用领域 |
4.2 电流内环控制器的设计 |
4.3 电压外环控制器的设计 |
4.4 总体控制实现 |
4.5 SVG仿真验证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无功补偿的效益分析 |
5.1 无功补偿技术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
5.1.1 无功补偿经济当量 |
5.1.2 减少电费支出 |
5.1.3 以某变台为例进行效益分析 |
5.2 无功补偿技术所带来的社会效益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浅谈企业降低用电成本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介绍 |
2 综合分析企业用电成本的影响因素 |
2.1 基本电费 |
2.2 电度电费 |
2.3 功率因数调整电费 |
3 国家为企业减负相关电力政策分析 |
3.1 光伏发电 |
3.2 市场化交易 |
3.3 基本电费政策出现变化 |
4 结论 |
(3)配电网无功补偿模型与配置方案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配电网无功消耗模型 |
2.1 无功补偿装置与方式 |
2.1.1 主变无功补偿装置 |
2.1.2 配变无功补偿装置 |
2.1.3 补偿方式 |
2.1.4 补偿方式技术性能比较分析 |
2.2 变压器无功消耗模型 |
2.2.1 主变无功消耗估算 |
2.2.2 配变无功消耗估算 |
2.3 线路无功消耗模型 |
2.3.1 架空线路无功消耗估算 |
2.3.2 电缆线路无功损耗估算 |
2.3.3 低压线路无功消耗估算 |
2.4 无功负荷估算 |
2.5 无功估算工程化实用方法 |
第3章 配电网无功补偿经济模型 |
3.1 投资费用模型 |
3.1.1 固定费用和可变费用 |
3.1.2 总投资费用 |
3.1.3 年费用估算 |
3.1.4 无功补偿灵敏度计算 |
3.2 运维费用模型 |
3.3 降损效益模型 |
3.3.1 线路无功网损模型 |
3.3.2 变压器无功网损模型 |
3.3.3 无功网损估算 |
3.3.4 无功补偿降低网损 |
3.4 降压效益模型 |
第4章 配电网无功配置优化 |
4.1 无功补偿配置优化的基本原则 |
4.1.1 设定装设无功补偿设备配变的最小容量 |
4.1.2 无功就地平衡、分级协调 |
4.1.3 划分好无功管辖“地界” |
4.2 用户无功补偿方式选择 |
4.2.1 居民用户 |
4.2.2 小商业用户 |
4.2.3 小工业用户 |
4.2.4 10kV电缆系统 |
4.2.5 用户的无功管理 |
4.3 最优目标功率因数设定原则 |
4.3.1 高供高计用户 |
4.3.2 公用配变 |
4.3.3 中压电缆充电无功的影响 |
4.3.4 目标功率因数经济性 |
4.3.5 主变高压侧 |
4.4 配变低压侧无功配置优化 |
4.4.1 配变自身消耗无功补偿度计算 |
4.4.2 低压线路无功消耗补偿度计算 |
4.4.3 低压用户无功负荷补偿度计算 |
4.4.4 配变低压侧无功配置需求汇总 |
4.5 线路无功补偿 |
4.5.1 小容量配变较多的时候 |
4.5.2 应经过计算确定 |
4.6 高压变电站无功配置优化 |
4.6.1 主变自身消耗无功补偿度计算 |
4.6.2 中压无功负荷补偿度计算 |
4.6.3 主变低压侧无功配置需求汇总 |
4.6.4 无功补偿台数和分组容量 |
第5章 G市配电网无功典型配置 |
5.1 典型配置方案 |
5.1.1 高标准方案 |
5.1.2 低标准方案 |
5.2 方案比选 |
5.3 与现行规定的比较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展望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低压电动机就地无功补偿(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三相异步电动机就地补偿的好处 |
1.1 降低输电线路损耗 |
1.2 增加线路的传输能力,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 |
1.3 改善电压质量 |
1.4 节约电费支出 |
2 三相异步电动机就地无功补偿容量的确定 |
1)按电动机空载电流计算无功补偿容量。 |
2)根据电动机额定参数近似计算电容器容量。 |
3 三相异步电动机就地无功补偿接线方式 |
4 三相异步电动机就地补偿优先应用的场合 |
5 安装电动机就地补偿装置的效益分析 |
1)补偿容量计算。 |
2)补偿后的功率因数。 |
3)就地补偿后电流降低率。 |
4)功率损耗降低率。 |
5)电压损失降低率。 |
6)年节电量。 |
6 结语 |
(5)电力系统中无功控制方法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无功补偿研究的背景 |
1.2 无功补偿研究的意义 |
1.3 无功补偿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2 无功控制比较中指标的计算 |
2.1 电力系统中常见元件的无功特性 |
2.1.1 电力线路 |
2.1.2 变压器 |
2.1.3 异步电动机 |
2.2 无功补偿容量的计算 |
2.2.1 按无功经济当量来确定无功补偿容量 |
2.2.2 按提高功率因数需要确定补偿容量 |
2.2.3 按等网损微增率确定无功补偿容量 |
2.3 无功补偿中指标的计算 |
2.3.1 电压指标的计算 |
2.3.2 线损指标的计算 |
2.3.3 经济指标的计算 |
2.4 小结 |
3 电力系统中无功补偿设备的比较分析 |
3.1 无功补偿装置的介绍 |
3.1.1 电力电容器 |
3.1.2 同步发电机 |
3.1.3 同步调相机 |
3.1.4 静止无功补偿器 |
3.1.5 静止同步补偿器 |
3.2 无功补偿设备的比较 |
3.3 无功补偿设备选用总结 |
3.4 小结 |
4 电力系统中无功控制方法的比较分析 |
4.1 无功补偿的配置原则 |
4.2 无功补偿方法的分类与介绍 |
4.2.1 变电站集中补偿 |
4.2.2 变压器低压母线补偿 |
4.2.3 线路分布补偿 |
4.2.4 低压用户分散补偿 |
4.3 无功补偿方法的比较 |
4.3.1 无功补偿方法理论比较 |
4.3.2 无功补偿方法经济技术比较 |
4.4 无功补偿方案的总结 |
4.5 小结 |
5 无功控制方法在湖南邵阳电网中的比较分析 |
5.1 邵阳电网的基本情况 |
5.2 无功补偿方案的比较分析 |
5.2.1 配电网的原始数据 |
5.2.2 电压指标的比较 |
5.2.3 线损指标的比较 |
5.2.4 经济指标的比较 |
5.2.5 无功补偿方法选用总结 |
5.3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邵阳电网网络结构图 |
附录B 邵阳电网主要变电站无功补偿装置分布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6)节能减排环境下电网企业经营风险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电力节能减排研究现状 |
1.2.2 电网企业购电风险相关研究 |
1.2.3 电网企业售电风险相关研究 |
1.2.4 电网企业投资风险相关研究 |
1.3 论文研究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
1.4 论文研究的创新 |
第二章 电网企业风险管理基本理论及节能减排政策 |
2.1 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 |
2.1.1 风险事件特征 |
2.1.2 风险事件分类 |
2.1.3 风险管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
2.1.4 风险管理流程 |
2.2 电力节能减排相关政策 |
2.2.1 电力产业政策 |
2.2.2 电力规划政策 |
2.2.3 电价政策 |
2.2.4 电力运行政策 |
2.2.5 电力二氧化硫减排政策 |
2.3 小结 |
第三章 节能减排政策下电网购电风险研究 |
3.1 节能调度政策下省内购电类型风险评估模型 |
3.1.1 节能调度优化模型 |
3.1.2 购电类型风险识别 |
3.1.3 购电类型成本风险度量模型 |
3.1.4 购电类型风险防控策略 |
3.1.5 算例分析 |
3.2 节能调度政策下区域电网购电分布风险度量 |
3.2.1 区域电网节能调度优化模型 |
3.2.2 购电市场分布风险 |
3.2.3 购电市场分布风险度量模型 |
3.2.4 购电市场分布风险防控策略 |
3.2.5 算例分析 |
3.3 可再生能源并网政策下购电价格风险评估模型 |
3.3.1 煤炭价格波动风险度量模型 |
3.3.2 风电并网的收益变动分析 |
3.3.3 光伏发电并网的收益变动分析 |
3.3.4 算例分析 |
3.4 小结 |
第四章 计及节能减排效益的电网售电风险研究 |
4.1 峰谷分时电价节能减排效益及风险控制模型 |
4.1.1 峰谷分时电价节能减排效益分析 |
4.1.2 峰谷分时电价风险评估 |
4.1.3 发电侧与供电侧峰谷分时电价联动防控模型 |
4.1.4 算例分析 |
4.2 分类电价节能减排效益及风险评估模型 |
4.2.1 分类电价节能减排效益分析 |
4.2.2 分类电价风险分析 |
4.2.3 基于平均电价弹性的分类电价风险评估模型 |
4.2.4 分类电价风险防控策略 |
4.2.5 算例分析 |
4.3 线损管理节能减排效益及风险控制模型 |
4.3.1 线损管理节能减排效益分析 |
4.3.2 线损管理风险评估 |
4.3.3 基于力率电费变动控制模型的线损管理 |
4.3.4 线损风险防控管理策略 |
4.3.5 线损风险防控技术策略 |
4.3.6 算例分析 |
4.4 大用户直供电风险控制模型 |
4.4.1 大用户直购电政策 |
4.4.2 大用户直供风险度量模型 |
4.4.3 大用户直供电输配电定价防控模型 |
4.5 自备电厂风险控制模型 |
4.5.1 自备电厂风险分析 |
4.5.2 自备电厂风险度量模型 |
4.5.3 电量损失补偿模型 |
4.5.4 算例分析 |
4.6 小结 |
第五章 节能减排导向下电网投资风险研究 |
5.1 电网投资风险分析 |
5.1.1 电网投资特点 |
5.1.2 电网投资风险识别 |
5.2 电网投资风险度量模型 |
5.2.1 基于各项财务指标的电网投资能力分析 |
5.2.2 基于容载比指标的电网投资规模选择模型 |
5.2.3 电网发展协调性分析 |
5.3 电网投资风险控制策略 |
5.4 算例分析 |
5.4.1 基础数据 |
5.4.2 计算结果 |
5.5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农村电网改造中的无功平衡及优化补偿方式(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无功对电压和线损的影响 |
1.1 无功对电压的影响 |
1.1.1 无功与电压损耗的关系 |
1.1.2 调整电压 |
1.2 无功对线损的影响 |
2 农网常用的无功补偿方式 |
2.1 随机补偿方式 |
2.2 随器补偿方式 |
2.3 跟踪补偿 |
3 农网无功补偿方式的确定 |
4 无功优化补偿效益分析 |
5 结 语 |
(9)浅谈电力系统的无功补偿(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相关理论 |
1.1 无功补偿的基本原理 |
1.2 无功的经济补偿 |
1.2.1 减少输电线路及变压器的损耗 |
2.2.2增加变压器及输电线路的利用率 |
1.2.3 提高系统的端电压减少系统的电压降 |
2 无功补偿的原则 |
3 确定无功补偿容量 |
4 随器补偿 |
5 随电动机补偿 |
6 低压集中补偿 |
7 补偿位置的确定 |
8补偿后带来的经济效益 |
9 结束语 |
(10)无功优化及中低压电压无功控制设备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介绍 |
1.2.1 国外无功优化研究发展 |
1.2.2 国内无功优化发展 |
1.3 常用无功补偿和电压调节设备 |
1.3.1 同步发电机 |
1.3.2 输电线路 |
1.3.3 变压器 |
1.3.4 并联电容器 |
1.3.5 并联电抗器 |
1.4 动态无功补偿技术 |
1.4.1 静止无功补偿器(SVC) |
1.4.2 静止同步补偿器(STATCOM) |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电网无功优化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无功优化的一般模型 |
2.3 无功优化目标函数 |
2.3.1 电力系统网损最小 |
2.3.2 无功储备最大化 |
2.3.3 最小化各约束的总越限量 |
2.3.4 最优化无功电压运行质量 |
2.3.5 最优化控制设备动作量 |
2.3.6 多目标无功优化 |
2.4 无功优化约束条件 |
2.4.1 等式约束 |
2.4.2 不等式约束 |
2.5 变电站无功补偿的基本要求 |
2.5.1 无功补偿的原则 |
2.5.2 无功补偿设备的容量配置 |
2.5.3 无功补偿设备的运行和管理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闵行电网电压无功现状及分析 |
3.1 引言 |
3.2 闵行电网概述 |
3.3 闵行电网无功电压现状 |
3.3.1 母线电压合格率完成情况 |
3.3.2 变电站母线电压分析 |
3.3.3 无功补偿现状 |
3.4 闵行电网无功优化措施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变电站VQC 装置原理及在现场运行中的改进 |
4.1 引言 |
4.2 变电站电压无功控制原理 |
4.2.1 变电站电压无功控制计算 |
4.2.2 综合自动化变电站电压无功优化策略 |
4.2.3 VQC 装置实现原理和传统9 区图法的局限 |
4.2.4 VQC17 区的调节原理 |
4.3 闵行地区VQC 装置运用情况 |
4.4 “17 区自动调节”方式的策略改进和定值调整 |
4.4.1 无功上、下限定值和辅助上、下限值的设定调整 |
4.4.2 电压上、下限的辅助修正 |
4.4.3 时间定值的合理设定 |
4.4.4 策略改进和定值修正的总结 |
4.5 “17 区自动调节”的应用效果 |
4.5.1 运用“17 区自动调节”的效果 |
4.5.2 无功补偿效果的定量分析 |
4.5.3 原有定值对无功补偿效果的缺陷 |
4.6 “17 区自动调节”方式定值的再修正 |
4.7 “17 区自动调节”方式的推广应用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低压小用户无功控制设备的研究 |
5.1 引言 |
5.2 低压小用户无功现状 |
5.3 谐波对并联电容器的影响 |
5.3.1 谐波过负荷 |
5.3.2 并联电容器对谐波电流的放大作用 |
5.4 3 次阻波器的试验应用 |
5.4.1 3 次阻波器原理 |
5.4.2 3 次阻波器的技术参数 |
5.4.3 3 次阻波器的保护 |
5.4.4 3 次阻波器的仿真试验 |
5.5 5、7 次滤波器的试验应用 |
5.5.1 互感电路的基本概念 |
5.5.2 5、7 次滤波器的电路原理 |
5.5.3 5、7 次滤波器的仿真试验 |
5.5.4 5、7 次滤波器的保护 |
5.6 仿真试验的结论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决议书 |
四、电力排灌无功经济补偿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无功补偿技术在葫芦岛配电网中的应用[D]. 张默. 华北电力大学, 2018(01)
- [2]浅谈企业降低用电成本途径[J]. 周聪. 中国市场, 2016(41)
- [3]配电网无功补偿模型与配置方案优化[D]. 李宁可.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6(02)
- [4]低压电动机就地无功补偿[J]. 周玉林,平孝香,许连阁,郭景礼. 电力电容器与无功补偿, 2014(03)
- [5]电力系统中无功控制方法的比较研究[D]. 肖健. 兰州交通大学, 2011(05)
- [6]节能减排环境下电网企业经营风险控制方法研究[D]. 朱柯丁.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1(09)
- [7]关于农网无功补偿优化研究[J]. 郝庆华. 科技促进发展, 2011(03)
- [8]农村电网改造中的无功平衡及优化补偿方式[J]. 周玉宏,邵利敏,卜喆.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10(08)
- [9]浅谈电力系统的无功补偿[J]. 徐岩. 安徽建筑, 2009(02)
- [10]无功优化及中低压电压无功控制设备的应用[D]. 陆昱. 上海交通大学, 2010(11)
标签:无功补偿论文;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论文; 静止无功补偿发生器论文;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论文; 能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