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MAPGIS平台实现地图拼图(论文文献综述)
周成,郭俊建,孟宪贵,马继望,李刚[1](2021)在《山东省气象业务一体化平台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山东省气象业务一体化平台(简称"一体化平台"),是在气象业务系统集约化、自动化、智能化的建设要求下,为满足山东气象现代业务发展要求,解决山东气象业务运行中的诸多关键问题,利用互联网技术,面向山东全省天气预报业务设计研发的高度集约化的智能业务平台。一体化平台实现了基于内网WebGIS的气象数据渲染,基于CIMISS、Oracle、Redis的三级数据库架构,基于FTP、SMTP、传真服务器、阿里短信等技术的一键式发布引擎,基于WebOffice的智能网格预报定制化气象服务,建立了山东短时和临近预报业务体系,融合了山东省气象部门近年来的多项科研成果。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实况监测、短时临近预报、山洪预警、网格预报、产品制作发布、预报共享、预报检验和业务管理等功能。一体化平台支撑了"省—市—县"三级台站的天气预报业务和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提升了监测分析、短时和临近预警、决策服务能力。
李玉华,褚希,张红,车军辉,李文科[2](2021)在《山东省智慧精准农业气象服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为适应现代农业气象服务需要,建立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精准为农气象服务业务,基于Html5技术,开发了山东省智慧精准农业气象服务平台。平台根据用户精细气象需求,加入用户对气象指标的精准订正信息,构建作物气象指标库和用户气象指标库,建立农作物全生育期适宜度预报模型,结合气象实时监测、气象预警预报、农业气象预报等信息,实现基于用户位置和需求的精准为农气象服务产品的制作和发布。平台基于LBS服务,将精细化预报技术与WEB GIS技术相结合,建立了针对用户"一对一"的精准农业气象服务业务,已在山东省、市、县三级气象部门广泛应用。
胡争光,薛峰,于连庆[3](2020)在《海量气象数据计算处理及可视化在决策气象服务移动平台上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高效智能的决策气象服务需求及海量气象数据在移动端应用瓶颈,国家气象中心气象大数据处理及网络应用团队设计研发了中央气象台决策气象服务移动平台,本文介绍了该平台服务器和移动终端总体结构,及其在气象实况监测、基于位置服务的精细化网格预报、预报预警、决策服务产品快速推送、灾害性天气智能提醒等方面的功能特点,并通过分布式实时计算处理框架、HTML5和移动GIS等关键技术实现了对海量气象数据高效处理计算、移动网络传输、网络服务、移动端实时渲染和交互操作等。该平台在国家、省级决策气象服务业务应用中运行稳定,在台风登陆、暴雨灾害、重大活动等气象服务保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决策气象服务人员提供了基于位置服务的气象实况、预报预警、决策服务产品推送、灾害性天气智能提醒等综合服务功能,对建设智慧型气象服务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宋哲琦[4](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研究指明《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余孝忠[5](2020)在《基于时空网络的雷达回波降雨反演算法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气象装备逐步完善,气象部门获得数据的能力越来越强。传统方法难以满足高时空分辨率特性,且观测设备性能受限,导致测量的降雨结果不够稳定。在实际应用中,通过观测设备获取到的数据资料也不能直接表示出区域气候变化特点,遭受诸多因素影响。多普勒天气雷达反射率因子与降水强度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利用雷达反演降雨具有估测范围广、高时空分辨率、获取大面积降水资料的优点,目前已成为气象部门重要业务之一。另一方面,降雨有着较强的时空特征且过程变化迅速,如何让雷达随着降雨强度做出快速、自适应的反馈,是雷达反演降雨问题的关键。因此,本文主要结合深度学习技术对雷达回波反演降雨问题展开研究,设计适用于气象领域的深度学习算法,利用雷达回波的高时空分辨率特性提高降雨预报精准度。目的在于揭示雷达回波演变规律及运动状态,并根据雷达回波来反演当前时刻的降雨情况。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雷达回波有着区别于视频任务的数据类型,数据高度不平衡,且目前没有关于雷达回波反演降雨问题的基准。本文根据湖南省相关气象部门短时降雨业务需求,以湖南省相关气象部门收集的2018年2月至10月的雷达回波数据和降雨数据为实验样本,建立基准雷达降雨数据集。首先对雷达数据和降雨数据进行了分析和预处理,排除异常值,对雷达数据前六层中每一层进行最小最大值归一化,使数据缩放到一个合理范围;其次根据雷达和降雨文件的组织形式构建一套基准雷达降雨数据集,通过自定义的分级缓存方法,将原始数据转化为有利于内存及显存能够快速加载与直接处理的特定矩阵格式,优化数据加载速度。(2)由于雷达与降雨之间的Z-R关系在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拟合参数,且降雨随季节变化时空不连续,不能很好地反映雷达数据和降雨数据的时空特性。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时空网络的雷达回波降雨反演算法ST-QPE(Spatiotemporal QPE),并结合卷积神经网络和循环神经网络设计了两种不同时空网络模型,分别为卷积时序结构的QPE-Net8网络和多尺度特征融合时序的QPE-Net22网络。通过统计学和天气学检验方法对雷达反演降雨效果的误差及精度特征进行评估。实验结果表明,基于ST-QPE算法的两种时空网络能有效学习到雷达数据特征,反演出的降雨图与实况降雨图分布较为一致,且QPE-Net22网络模型稳定性较好,在各项指标对比评价上,多尺度特征融合时序的QPE-Net22网络结果比QPE-Net8网络和经典的GRU网络更接近真实降雨值。
汪瑞霞[6](2020)在《空间记忆与情境重构 ——当代江南村镇文化景观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镇化背景下江南村镇景观出现趋同化、表象化和空心化等异化现象,催生了一种普遍意义上的集体“乡愁”。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对设计学科的研究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的研究对象聚焦当代江南村镇文化景观设计,以期通过基于文化记忆的景观情境重构,将全民普遍存在的乡愁情感凝聚成促进当代村镇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内驱力,来处理好村镇保护与乡建发展之间的平衡关系,意义深远。本文从文化记忆理论视角,综合运用了设计学、景观设计学、建筑类型学、符号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提出从社会维度、时间维度、媒介维度、功能维度这四个层面形成一个立体多维的系统性研究框架。首先,社会维度,阐释了乡愁发生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强调当代江南村镇空间文化记忆建构的社会意义与“融合共生”的价值取向,分析了文化记忆与景观设计之间融合共生的互动关系,提出了当代江南村镇文化景观设计策略的系统框架。其次,时空维度,深层研究水岸共生的自然环境、集社合一的经济社会和诗性融通的文化观念等多元要素对传统江南村镇景观形态生成的影响,从空间形态的视觉思维转向江南村镇文化记忆的特殊语境和地域性规律。再次,媒介维度,研究文化记忆与景观语言符号之间的设计转化方式,选择、分解和提取江南村镇文化记忆符号要素,组建一个具有地域感知的当代江南村镇文化景观语言符号系统,凝练具有江南文脉精神内核的延续性和凝聚性结构。最后,功能维度,阐述当代江南村镇文化景观情境重构“融合共生”的内在逻辑,以文化记忆为导向,针对生态型景观、生产型景观和生活型景观三大类型空间,提出指定类比式、象征隐喻式、语境约定式等多元融合的情境重构互通方式,完成当代江南村镇文化景观设计策略体系的建构。江南村镇空间的文化记忆与景观情境“融合共生”,这既是记忆建构的价值目标,又是一套具有生成性和未来指向性的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成果对当前江南乃至全国的村镇建设具有一定的学理支撑和实践参照价值。
黄璐璐[7](2019)在《基于ArcGIS的电网应急防灾辅助决策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地域辽阔,电网覆盖面广,每年自然灾害频发,尤其是气象灾害的发生,对国民经济都造成一定的损失。对于电力供应来说,极端自然灾害对电网的安全运行造成严重的威胁,电网大面积停电风险依旧存在。而电力系统的相关设备众多,包含信息繁杂,其中有各种设备的参数的信息,还有各种电网图形的信息,这也让电网的应急管理显得更为复杂。如何提高防灾能力,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降低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迫切的问题。因此,电网应急防灾辅助决策系统的研究和建设是有效加强电网企业应急管理,切实提高电网企业应急能力的重要手段。本文充分考虑气象信息在电网防灾应急决策的作用,依托Arc GIS系统强大的地理分析能力,信息收集、管理、查询能力,空间定位能力以及强大的图像处理能力,根据自然灾害隐患评估的思想,对自然灾害特性和机理分析研究,针对其特点设计该应急防灾辅助决策系统,实现对灾害的可预测,可评估以及根据数据进行应急决策等问题。本文主要是通过对国内外课题相关文献的研读,总结出发展的趋势。根据功能需求分析,确定本系统采用Arc GIS Server地理信息系统平台二次开发组件,以C/S作为构架,遵循平台化、组件式的涉及理念,采用统一的数据交换和接口标准,将SQLServer 2000作为系统的数据库,实现灾害预警功能和辅助决策功能的设计,并利用ASP.NET技术,构建由数据服务层、业务层和用户展现层搭建的综合应用系统。为了实现洪涝灾害发生时,电力部门能够快速科学地获取变电站等重要供电场所的灾情信息并及时做好应急预案,本文依托Arc 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和信息管理技术,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以有无源淹没情形作为参考,实现给定水位下的淹没区域范围的分析计算;在预警研判和科学决策方面,制定自然灾害预警模块。此外,为辅助应急抢修,有效提高应急管理工作的时效性,缩短应急队伍到达现场的时间,系统采用Dijkstra算法明确最佳路径,将通行系数、路面等级、道路拥挤度、路面质量等诸多因素进行考量,搭建最优路径模型。本系统的建立能够实现快速科学地获取灾情详细信息、辅助应急抢修,有效提高管理工作水平,减少电网损失、保障居民用电、工业用电,为电网安全运行提供有力的保障。
李云峰[8](2019)在《吉林省综合气象信息管理与共享服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为提高我省气象业务服务能力,满足气象业务服务发展需求,我省亟需建立吉林省综合气象信息管理和共享服务平台。实现我省内气象观测资料、预报服务产品和中国气象局下发的全球气象资料与产品在省市县三级气象部门的完全共享和充分有效的应用;实现对政府、行业部门和社会公众的有效开放与服务,使我省综合气象信息的管理和应用能力得到显着提高。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整套用于吉林省综合气象信息管理与共享服务的平台,为促进吉林省气象信息服务提供了基础。该平台分为3个子系统实现,分别是信息传输处理系统、信息实时业务监控系统、WebGis气象信息共享服务系统,它在省级信息网络中心布设,通过吉林气象业务网联结成一个气象信息统一存储、规范管理、分级共享的信息管理共享平台。项目将采取统一设计、统一开发,统一布局的开发方式。能对观探测站原始资料、本省气象业务部门服务产品和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下发资料和产品等三类数据进行数据加工、存储、共享、显示、归档。“吉林省综合气象信息管理与共享服务的平台”的实现,不仅可以提高吉林省气象信息服务自动化程度及气象部门的效率,还能更好地为吉林省防灾减灾、防汛抗旱以及本地人民的生活服务。
张晓峰[9](2019)在《位置服务信息集成与搜索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近10年间,基于位置的服务信息越来越多且越来越重要,如租房、家政、商家、酒店等服务信息。基本上生活中与衣食住行息息相关的服务信息都可以发布在互联网上,并且越来越多的信息会附带有位置坐标。如何将这些服务信息进行采集、分析、存储并以用户为中心提供个性化的搜索服务成为现实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实现了位置服务信息分别从互联网和用户的采集,并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存储和索引,实现了对服务信息的个性化搜索,让用户精确、便捷、个性化地搜索获取所需的服务信息。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针对从互联网垂直领域站点采集位置服务信息过程中目标站点较强的反爬虫策略,为提高需求数据的采集效率,设计、开发并实现了一个基于客户端-服务器模式的爬虫模型。服务器端负责动态控制任务URL的生产、调度以及对采集结果的收集,客户端程序定时主动请求任务URL并采集所需数据。客户端设计了动态改变采集设置以达到最优采集效率的策略,服务器根据客户端消费任务的效率动态生产适量的任务URL。任务的生产、调度与采集结果的收集是通过设置监听、一系列定时任务及一张任务表配合完成。任务表状态字段精确控制采集任务的状态,以确保数据采集的时效性及完整性。通过采集测试和与其他爬虫的对比,验证了设计的任务生产与调度策略以及客户端采集设置动态调节策略的实用性。该模型实现了让更多、更广泛的节点为数据采集需求服务,达到了预期可观的采集效率。2.为了让可以提供个性化服务的用户便捷地发布各类带有位置坐标的服务信息,设计、开发了从用户采集位置服务信息模块的后台程序与移动端APP。后台程序基于Java Web分层架构使用SSM框架搭建,设计了与数据采集业务相关的接口程序。移动端基于Android Studio开发环境应用百度地图SDK设计组件及界面,实现了从提供服务的用户采集不同类别的位置服务信息。位置信息获取设计有地图定位、选点获取坐标和坐标与地址信息相互转换功能;新增店铺和服务信息模块设计有服务类别提示,类别信息由类别编码表维护;同时,实现移动端拍照和相册选取获取图片数据与后台程序交互。3.为了让用户能够通过搜索框一次性、便捷地输入个性化查询信息并快速、精确地获取所需的查询结果,设计、实现了一个位置服务信息个性化搜索引擎。首先,按生产环境配置要求搭建了Elasticsearch分布式集群。之后,对集成的位置服务信息按一定规则构建了领域词库和词汇分级权重表。领域词库用于提高索引与查询数据的准确度。词汇分级权重表用于在构建查询语句时赋予该表中出现的关键字对应权重,以增加相关度评分。前端设计有查询信息输入提示规则以便让用户一次性、便捷地输入查询信息。后台程序按规则对查询信息析取词汇并根据词汇级别构造索引库查询语句搜索文档。最后,通过示例验证,该搜索引擎实现了让用户一次性、便捷地输入查询信息并快速、精确地响应给用户所需的查询结果。
王溯[10](2019)在《时尚类自媒体品牌形象塑造研究 ——以微信公众号“黎贝卡的异想世界”为个案》文中指出随着自媒体红利期的消退,内容同质化的弊端开始呈现。截至2018年,微信公众平台汇聚超1000万公众账号。信息的极度充盈带来注意力的稀缺,在日趋激烈的注意力争夺大战中,差异化优势逐渐突显,品牌成为企业维护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以打开率高、变现快着称的时尚类自媒体之间的竞争已经从内容的竞争、用户体验的竞争发展到品牌的竞争。打造吸引用户的品牌成为摆在时尚类自媒体面前的难题。目前,我国有关时尚类自媒体品牌形象塑造的研究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尽管营销界、传播界的很多专家学者对品牌形象进行过不少探讨和研究,但聚焦时尚类自媒体,系统提出时尚类自媒体品牌形象塑造路径的研究少之又少。论文借鉴以往品牌形象的研究视角,选取在品牌塑造和商业运营上都相对成功的时尚类自媒体——微信公众号“黎贝卡的异想世界”为研究对象,以其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期间发布的559篇推送消息作为研究样本,通过文献调查、个案研究、内容分析、统计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微信公众号“黎贝卡的异想世界”在品牌形象塑造上的创新和成果。论文通过借鉴贝尔品牌形象理论、“5W”理论、“意见领袖”、“创新扩散”、“使用与满足”、“拟剧论”等传播学、品牌学和社会学理论,分析微信公众号“黎贝卡的异想世界”塑造了怎样的品牌形象,如何塑造的品牌形象,当前的品牌形象塑造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微信公众号“黎贝卡的异想世界”的品牌形象可以分割成内容产品形象、使用者形象、公司形象三部分,是品牌传播的最终结果。微信公众号“黎贝卡的异想世界”凭借实用优质内容、持续内容生产能力、高辨识度推送风格、友好界面实现魅力人格输出,借助社交媒体、品牌公关等渠道帮助用户提升品牌联想,成功打造出买买买教主、正能量闺蜜、不完美博主、时尚百科全书等独特的品牌形象。矩阵号内容重叠、缺乏原创差异化内容、定制广告缺乏创新等是微信公众号“黎贝卡的异想世界”在品牌形象塑造方面遇到的挑战,可以通过细分用户市场、产出优质原创内容、改进定制广告叙事等方式加以改进。
二、基于MAPGIS平台实现地图拼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MAPGIS平台实现地图拼图(论文提纲范文)
(1)山东省气象业务一体化平台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平台设计 |
1.1 需求分析 |
1.2 总体设计 |
1.2.1 基础支撑层 |
1.2.2 数据资源层 |
1.2.3 应用支撑层 |
1.2.4 业务应用层 |
1.2.5 用户层 |
2 系统功能 |
2.1 天气实况 |
2.2 短时临近预报 |
2.3 山洪预警 |
2.4 预报制作发布 |
2.5 预报查询 |
2.6 预报检验 |
2.7 业务管理 |
3 关键技术与逻辑 |
3.1 Web开发应用技术 |
3.2 数据库开发技术 |
3.3 数据接口开发应用技术 |
3.4 GIS应用技术 |
3.5 灾害性天气识别与报警技术 |
3.6 产品智能生成、一键发布技术 |
3.7 基于雷达的灾害性天气自动识别技术和数据拼图技术 |
3.8 雷达估测、质控降水技术 |
3.9 基于开源GIS框架Leaflet前端绘图技术 |
4 推广应用与效益 |
5 总结与讨论 |
(2)山东省智慧精准农业气象服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 平台设计 |
1.1 平台架构 |
1.2 数据流设计 |
1.3 开发工具及关键技术 |
2 平台实现 |
2.1 平台主要功能 |
2.1.1 常规气象灾害预警预报 |
2.1.2 农业气象服务 |
2.1.3 数据产品 |
2.1.4产品制作 |
2.1.5 系统管理 |
2.2 平台精准服务 |
2.2.1 气象灾害落区精准服务 |
2.2.2 作物气象灾害及农事活动适宜度监测 |
2.2.3 作物全生育期气象要素适宜度监测 |
3 平台应用 |
4 小结 |
(3)海量气象数据计算处理及可视化在决策气象服务移动平台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平台业务功能 |
2 平台需求分析 |
3 平台总体设计 |
4 平台关键技术研究 |
4.1 海量气象数据移动终端高效渲染技术 |
4.2 STORM框架下的海量气象数据实时计算处理技术 |
5 平台实现及业务应用 |
6 结论与讨论 |
(4)《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1.2.1 期刊论文类 |
1.2.2 专着类 |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
1.3.1 研究的方法 |
1.3.2 研究的思路 |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
2.1 《装饰》创刊溯源 |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
2.2.1 封面文字 |
2.2.2 封面视觉图案 |
2.2.3 内页版面设计 |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
3.1 复刊时代背景 |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
3.3.2 “装饰热”的兴起 |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
4.1 走入“全球化” |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
4.2.1 和谐的整体性 |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
5 总结 |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
作者简介 |
(5)基于时空网络的雷达回波降雨反演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RT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雷达反演降雨问题相关基础 |
2.1.1 基本原理简介 |
2.1.2 雷达回波与降雨强度的相关性 |
2.1.3 误差来源 |
2.2 深度学习相关理论基础 |
2.2.1 深度学习发展进程 |
2.2.2 卷积神经网络 |
2.2.3 循环神经网络 |
2.2.4 卷积循环神经网络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数据处理 |
3.1 数据描述 |
3.2 数据分析 |
3.3 数据预处理 |
3.3.1 有效样本选取及裁剪 |
3.3.2 归一化处理 |
3.3.3 去噪处理 |
3.3.4 数据集构造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时空网络的雷达回波降雨反演算法 |
4.1 问题描述 |
4.2 设计思路 |
4.3 模型结构 |
4.3.1 QPE-Net8 |
4.3.2 QPE-Net22 |
4.4 训练算法 |
4.5 网络反向传播及参数更新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1 实验配置 |
5.2 实验结果 |
5.2.1 模型实验分析 |
5.2.2 结果处理与分析 |
5.3 结果检验 |
5.3.1 统计学检验 |
5.3.2 天气学检验 |
5.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1 总结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空间记忆与情境重构 ——当代江南村镇文化景观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目的 |
二、选题范围与主要概念阐释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四、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
第一章 社会维度:当代江南村镇文化景观设计的价值导向 |
第一节 源于乡愁的文化记忆 |
一、乡愁记忆的文化属性 |
(一)乡愁记忆与乡愁文化 |
(二)乡愁记忆的隐喻价值 |
二、传统中国乡愁文化的内涵与表征 |
(一)传统中国乡愁文化的丰富内涵 |
(二)传统中国乡愁文化的情感表征 |
三、当代江南乡愁文化发生的多维视角 |
(一)当代江南乡愁文化的现代性源流 |
(二)当代江南乡愁文化的全球化语境 |
(三)当代江南乡愁文化的地方性因素 |
第二节 文化记忆理论与当代江南村镇空间记忆的建构 |
一、文化记忆理论研究的兴起及视角 |
(一)记忆研究的兴起 |
(二)文化记忆理论视角 |
二、当代江南村镇文化记忆建构的意义 |
(一)江南村镇空间作为回忆文化的激活器 |
(二)江南村镇空间作为文化记忆的媒介 |
三、当代江南村镇文化记忆建构的价值取向 |
(一)天人合一:江南村镇文化价值重塑的思想之本 |
(二)文化认同:江南村镇文化价值重塑的内在力量 |
第三节 文化记忆与景观情境之间融合共生的互动关系 |
一、文化记忆与村镇空间的情境映射机制 |
(一)文化记忆影响着景观情境的空间属性 |
(二)景观情境与文化记忆是一个相互映射的共生系统 |
二、文化记忆导向下当代江南村镇文化景观设计目标与评价 |
(一)当代江南村镇文化景观设计的目标定位 |
(二)当代江南村镇文化景观目标实现路径和评价标准 |
三、文化记忆导向下当代江南村镇文化景观设计的系统架构 |
(一)社会责任:当代江南村镇文化景观设计的出发点 |
(二)融合共生:当代江南村镇文化景观设计策略系统框架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时空维度:传统江南村镇文化景观多元融合的生成语境 |
第一节 自然环境对江南传统村镇空间形态的影响 |
一、地形地貌是成就江南村镇水乡格局的核心要素 |
(一)多样性的地形地貌决定了江南村镇聚落择址的多态性 |
(二)水岸互生是平衡江南动态变迁的内在要因 |
二、运河贯通是维系江南村镇聚落兴衰的人工智慧 |
(一)江南运河的疏浚沟通为江南村镇发展奠定了基础 |
(二)大运河成为维系江南区域与国家命脉的重要枢纽 |
三、水乡生态是影响江南农业景观变迁的重要条件 |
(一)江南“塘浦圩田”农业景观的形成 |
(二)江南水乡生态与审美观念变迁的依存关系 |
第二节 社会环境对江南传统村镇景观形态的影响 |
一、早期工业化与江南市镇 |
(一)世界经济史大背景中的江南早期工业化 |
(二)活跃繁荣市镇网络下的江南村镇 |
二、传统工匠技术与江南老行当 |
(一)传统工匠:江南产业技术理论的学科化 |
(二)百业寻踪:江南老行当里蕴含的记忆密码 |
三、集社合一的水乡市镇 |
(一)宏观视野下城乡交融的江南社会 |
(二)微观视角下集社结合的江南茶馆 |
第三节 文化观念对江南传统村镇景观形态的影响 |
一、江南文化之源的学理性依据 |
(一)江南文化的原始发生与溯源 |
(三)江南文化的审美诗性与通达精神 |
二、影响传统江南村镇环境生态观生成的多元要素 |
(一)多元互补思想观念下的江南村镇环境生态观 |
(二)自给自足经济社会背景下的江南村镇环境生态观 |
三、信仰习俗交融共生的江南村镇文化生态格局 |
(一)江南民间信仰互动制衡的内外力量 |
(二)习俗与信仰和谐统一的村落共同体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媒介维度:江南村镇文化记忆与景观语言符号的设计转换 |
第一节 当代江南村镇文化景观语言符号的选择与转换 |
一、当代江南村镇文化景观语言符号的类型选择 |
(一)文化景观语言符号的选择原则 |
(二)文化景观语言符号的基本特征 |
二、当代江南村镇文化景观语言符号的转换设计 |
(一)当代江南村镇文化景观语言符号转换设计的思维过程 |
(二)当代江南村镇文化景观语言符号的系统分类 |
第二节 江南村镇文化景观语言物质符号系统 |
一、点空间:江南村镇文化景观的基本单位 |
(一)传统江南村镇建筑形制及语言溯源 |
(二)江南水乡古镇公共区域主要节点景观 |
二、线空间:江南村镇文化景观的构成秩序 |
(一)村镇结构演化规律 |
(二)河街线性空间组合秩序 |
三、面空间:传统江南村镇文化景观的平面组织 |
(一)传统江南民居院落平面组合类型 |
(二)传统江南村镇建筑立面结构要素 |
(三)传统江南村镇区域网络系统 |
第三节 江南村镇文化景观语言非物质符号系统 |
一、意象系统与指示性景观语言符号 |
(一)从心理认知地图到江南村镇文化景观导览地图 |
(二)文化记忆导向下当代乌镇景观语言符号系统的建构 |
二、文本系统与象征性景观语言符号 |
(一)衷情江南耕读文化的园林造景 |
(二)文字、图像中隐含的景观语言符号 |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符号在景观中的应用 |
三、仪式系统与体验性景观语言符号 |
(一)诗意雅致的视觉体验 |
(二)悠扬婉转的听觉体验 |
(三)水晶晶的触觉与生活体验 |
(四)江南美食的嗅觉与味觉体验 |
(五)综合的感知与整体的体验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功能维度:当代江南村镇文化景观情境重构的内在逻辑 |
第一节 当代江南村镇文化景观的设计策略 |
一、当代江南村镇文化景观“融合共生”系统的关联因素 |
(一)记忆客体:“融合共生”的江南村镇景观空间 |
(二)记忆主体:“融合共生”的乡建文化共同体 |
二、当代江南村镇文化景观系统的情境重构策略 |
(一)关联类比式:生态型景观的情理互通 |
(二)语境约定式:产业型景观的情景互融 |
(三)象征隐喻式:生活型景观的情境互生 |
第二节 关联类比式:生态型景观的情理互通 |
一、乡土景观与乡村基质的关联策略 |
(一)乡土景观的自然生长 |
(二)乡土建筑的跨时空链接 |
二、文化景观与文脉原型的类比策略 |
(一)文化原型保护 |
(二)地域原型抽象 |
(三)文脉类型转换 |
第三节 语境约定式:产业型景观的情景互融 |
一、当代江南村镇产业景观的结构转型与拓展 |
(一)江南村镇产业景观结构的转型 |
(二)江南城镇化关联空间的拓展 |
二、现代农业景观文科融合的赋能策略 |
(一)农业景观人文化 |
(二)农业生态智能化 |
(三)关联机制系统化 |
(四)产业空间整合化 |
三、工业遗存景观穿越时空的语境策略 |
(一)传统工坊交互式语境 |
(二)工业文化创意式语境 |
(三)乡土技艺博物馆探究式语境 |
第四节 象征隐喻式:生活型景观的情境互生 |
一、乡愁时空:江南村镇空间记忆的唤醒策略 |
(一)乡:乡愁文化记忆的物质性 |
(二)愁:乡愁文化记忆的情感性 |
(三)时:乡愁文化记忆的历时性 |
(四)空:乡愁文化记忆的共时性 |
二、回归日常:当代江南村镇生活型景观情境的互生策略 |
(一)从物境到心境:典型江南村镇的“慢生活”模式 |
(二)从乡情到乡恋:回归日常生活的“乡村民宿+”模式 |
(三)从形式功能到人文精神:作为象征性景观的“乡村节庆”模式 |
(四)从原生到腾飞:跨界融合的“校地协同”模式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7)基于ArcGIS的电网应急防灾辅助决策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相关技术理论 |
2.1 ArcGIS的基本数据及特点 |
2.1.1 概述 |
2.1.2 ArcGIS的数据分类 |
2.2 ArcGIS在行业中的应用 |
2.2.1 ArcGIS在供电系统中的应用 |
2.2.2 ArcGIS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 |
2.3 数据库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网应急防灾辅助决策系统总体框架 |
3.1 系统设计需求分析与开发目标 |
3.1.1 功能性需求 |
3.1.2 非功能性需求 |
3.1.3 系统开发技术目标 |
3.2 系统的总体框架设计 |
3.2.1 C/S系统架构 |
3.2.2 系统数据来源 |
3.2.3 系统模块分析 |
3.2.4 数据导入模块 |
3.2.5 数据查询模块 |
3.2.6 数据空间分析模块 |
3.2.7 现状网分析模块 |
3.2.8 规划管理模块 |
3.2.9 灾害预警及决策支持模块 |
3.3 系统数据库设计 |
3.3.1 数据库的设计开发流程 |
3.3.2 数据库的开发原则 |
3.3.3 系统表单数据 |
3.4 基于ArcGIS的电网灾害分析研究模块 |
3.5 基于ArcGIS的淹没区分析与路径优化 |
3.5.1 基于ArcGIS的淹没区计算模型分析 |
3.5.2 基于ArcGIS的淹没区计算方法 |
3.5.3 抢修最优路径优化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网应急防灾辅助决策系统的功能与应用 |
4.1 系统具体实现方式 |
4.2 系统主要功能的应用 |
4.2.1 灾害预警功能应用 |
4.2.2 辅助决策功能 |
4.2.3 路径优化实例分析 |
4.2.4 自然灾害预警决策支持模块 |
4.2.5 系统应用效果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吉林省综合气象信息管理与共享服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与需求分析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1.4 需求概述 |
1.5 子功能需求 |
1.5.1 信息传输处理系统 |
1.5.2 信息实时业务监控系统 |
1.5.3 WebGis气象信息共享服务系统 |
1.6 本文的组织结构 |
1.7 本章小结 |
第2章 系统设计 |
2.1 系统技术路线 |
2.2 相关技术介绍 |
2.2.1 J2EE简介 |
2.2.2 webGis简介 |
2.2.3 flex简介 |
2.3 信息传输处理系统设计 |
2.3.1 信息传输处理系统应用框架的设计目标 |
2.3.2 应用框架的总体架构设计 |
2.4 信息实时业务监控系统设计 |
2.5 WebGis气象信息共享服务系统设计 |
2.6 数据库设计 |
2.6.1 数据库需求分析 |
2.6.2 数据库表结构设计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实现 |
3.1 信息传输处理系统 |
3.1.1 功能概述 |
3.1.2 XML配置文件动态策略 |
3.1.3 高度模块化的信息传输处理 |
3.1.4 气象资料站网管理 |
3.1.5 日志管理系统 |
3.1.6 气象信息文件共享服务 |
3.2 信息实时业务监控系统 |
3.2.1 功能概述 |
3.2.2 实时业务监控 |
3.2.3 历史资料传输查询 |
3.2.4 故障申报功能 |
3.2.5 质量统计功能 |
3.3 WebGis气象信息共享服务系统 |
3.3.1 地理信息功能 |
3.3.2 常规天气要素精细化预报功能模型算法 |
3.3.3 气象信息决策服务功能 |
3.3.4 观测资料的Webgis共享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测试分析与应用 |
4.1 测试平台 |
4.2 测试过程 |
4.3 测试结果 |
4.4 结果分析 |
4.5 气象部门内应用情况 |
4.6 行业应用情况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0.1 部分传输任务代码 |
0.2 实时业务监控部分代码 |
0.3 气象信息共享服务系统部分代码 |
作者简介 |
致谢 |
(9)位置服务信息集成与搜索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述 |
1.2.1 服务信息搜索的发展 |
1.2.2 搜索引擎发展概述 |
1.2.3 开源搜索引擎框架的发展 |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
第2章 相关技术概述 |
2.1 搜索引擎相关技术 |
2.1.1 搜索引擎基本原理 |
2.1.2 搜索引擎索引技术 |
2.1.3 Elasticsearch分布式集群的索引与搜索内部原理 |
2.2 SSM框架 |
2.3 正则表达式实现网页析取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从互联网采集位置服务信息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3.1 反爬虫策略与反反爬虫策略分析 |
3.2 垂直型爬虫数据需求及目标站点分析 |
3.3 基于客户端-服务器模式爬虫模型 |
3.3.1 爬虫模型工作流程设计 |
3.3.2 任务URL的生产与调度策略 |
3.3.3 客户端采集效率的动态调节策略 |
3.4 从互联网采集位置服务信息模块的数据库设计 |
3.5 数据采集实现过程及效果 |
3.5.1 服务器端与客户端程序实现过程 |
3.5.2 需求数据析取实现过程及效果 |
3.5.3 基本反反爬虫策略应用 |
3.5.4 爬虫模型采集测试与优势对比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从用户采集位置服务信息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4.1 从用户采集位置服务信息模块的需求分析与业务流程设计 |
4.2 从用户采集位置服务信息模块的数据库设计 |
4.3 后台SSM框架搭建及接口实现 |
4.3.1 SSM框架搭建及Java Web分层架构 |
4.3.2 SSM框架接口方法编写 |
4.3.3 业务数据的接口设计 |
4.4 移动端开发环境及项目目录结构 |
4.5 从用户采集位置服务信息模块关键部分设计与实现 |
4.5.1 百度Android地图SDK获取位置信息 |
4.5.2 移动端图片数据获取与上传 |
4.5.3 移动端位置服务信息采集实现及效果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位置服务信息个性化搜索引擎的设计与实现 |
5.1 位置服务信息个性化搜索引擎总体设计 |
5.2 Elasticsearch分布式集群环境搭建 |
5.2.1 集群运行环境搭建过程 |
5.2.2 Elasticsearch生产集群搭建及配置 |
5.3 索引库构建模块关键部分设计与实现 |
5.3.1 构建领域词库及词汇分级权重表 |
5.3.2 定义索引及索引结构 |
5.3.3 索引位置服务信息 |
5.4 个性化搜索模块关键部分设计与实现 |
5.4.1 查询信息的输入提示和查询请求参数的构造规则 |
5.4.2 查询请求的析取及索引库查询语句的构建规则 |
5.4.3 索引库查询结果对比与原始数据获取 |
5.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时尚类自媒体品牌形象塑造研究 ——以微信公众号“黎贝卡的异想世界”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关键概念 |
1.3.1 品牌、品牌形象、IP |
1.3.2 自媒体、时尚类自媒体 |
1.3.3 黎贝卡、黎贝卡的异想世界 |
1 黎贝卡的异想世界品牌形象分析 |
1.1 内容产品形象 |
1.1.1 买买买教主 |
1.1.2 正能量闺蜜 |
1.1.3 不完美博主 |
1.1.4 时尚百科全书 |
1.2 使用者形象 |
1.2.1 受众群体肖像——向往理想自我 |
1.2.2 用户特征描绘——坦诚真实自我 |
1.3 公司形象 |
1.3.1 组织形象 |
1.3.2 员工形象 |
2 黎贝卡的异想世界品牌形象塑造模式分析 |
2.1 传者定位品牌形象 |
2.1.1 女性视角叙事,魅力人格输出 |
2.1.2 关注女性成长,励志话语表达 |
2.1.3 内容广告分离,持续经营信任 |
2.1.4 初期热点引爆,后期小火慢炖 |
2.2 内容具化品牌形象 |
2.2.1 实用的优质内容 |
2.2.2 辨识度高的推送风格 |
2.2.3 持续的内容生产能力 |
2.2.4 友好界面的用心打造 |
2.3 渠道延伸品牌形象 |
2.3.1 借助社交媒体 |
2.3.2 试水品牌延伸 |
2.3.3 尝试品牌公关 |
2.4 用户联想品牌形象 |
2.4.1 参与: 生产型消费者 |
2.4.2 忠诚: 强连接虚拟场 |
3 品牌形象塑造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
3.1 存在的问题 |
3.1.1 内容: 缺乏原创性差异性 |
3.1.2 广告: 定制广告创新性不足 |
3.1.3 体验: 分类与排版亟待改进 |
3.2 改进建议 |
3.2.1 提供优质稀缺内容 |
3.2.2 定制广告的多样化叙事 |
3.2.3 重整框架与改进排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基于MAPGIS平台实现地图拼图(论文参考文献)
- [1]山东省气象业务一体化平台设计与实现[J]. 周成,郭俊建,孟宪贵,马继望,李刚. 海洋气象学报, 2021(02)
- [2]山东省智慧精准农业气象服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 李玉华,褚希,张红,车军辉,李文科. 湖北农业科学, 2021(01)
- [3]海量气象数据计算处理及可视化在决策气象服务移动平台上的应用[J]. 胡争光,薛峰,于连庆. 气象科技, 2020(05)
- [4]《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5]基于时空网络的雷达回波降雨反演算法研究[D]. 余孝忠.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空间记忆与情境重构 ——当代江南村镇文化景观设计研究[D]. 汪瑞霞.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6)
- [7]基于ArcGIS的电网应急防灾辅助决策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黄璐璐. 广东工业大学, 2019(02)
- [8]吉林省综合气象信息管理与共享服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 李云峰. 吉林大学, 2019(11)
- [9]位置服务信息集成与搜索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张晓峰. 兰州理工大学, 2019(09)
- [10]时尚类自媒体品牌形象塑造研究 ——以微信公众号“黎贝卡的异想世界”为个案[D]. 王溯.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