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推动民营科技园区发展——全国民营科技园区发展高峰论坛附注

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推动民营科技园区发展——全国民营科技园区发展高峰论坛附注

一、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 促进民营科技园区的发展——全国民营科技园区发展高峰论坛侧记(论文文献综述)

张彦惠[1](2018)在《深圳市非公企业党的建设历史考察及经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从实践上总结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并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对执政党主动迎接挑战和适应社会变革,实现长期执政,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非公企业起步早、发展快,非公企业党的建设也开展的比较早并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为国家加强非公企业党建的“顶层设计”提供了有力的实践依据,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本文以“历史脉络”为线,以“典型个案”为点,以历史启示和“实践创新经验”为结论,分四个阶段分别考察深圳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以及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建设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概括论述了整个国家对非公企业党建的探索过程。第一阶段,即1979年至1991年,深圳市非公企业党建萌芽期。这个阶段深圳外资企业快速发展,深圳对外资企业党建的认识又分为两个阶段:1979年到1985年,理论探讨在外资企业里开展党组织建设的合法性和必要性;1986年到1991年,从实践上重点在外资企业里开展党组织建设。第二阶段,即1992年至2002年,深圳市非公企业党建探索发展期。十年间,深圳外资企业、股份制企业、私营企业都迎来了大发展,深圳市对这三种不同类型的非公企业在党组织建设过程所遇到的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不同的解决策略。对外资企业,坚持“业余”、“小型”、“分散”为主,采用机动灵活的弹性制度保证党组织活动的开展;对于股份制企业,坚持按照党章规定,与企业组建同步建立党组织;对个体私营企业,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按照党章规定组建党组织,加强对私营企业主党员的教育和管理。第三阶段,即2002年至2012年,深圳市非公企业党建创新发展期。主要分析深圳在进行二十多年的实践探索后,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为国家加强非公企业党建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在领先于全国其他地方的同时,仍然遵循深圳特区一贯的创新路径,在公推直选、定岗定责、双培双推、新社会阶层发展党员、留学归国党员过党组织生活等都进行了试点,继续为全国的党建创新提供参考。第四阶段,即2012年十八大至今,深圳市非公企业党建全面加强期。扩大非公企业党组织覆盖面,党组织建设向不断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目标迈进。通过对深圳市非公企业党建发展历程的历史梳理,回顾总结深圳市非公企业党建的经验,可以获得以下几点启示:一是必须坚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与加强党建工作相结合;二是必须坚持探索先行与顶层设计相结合;三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发挥非公企业主积极性相结合;四是必须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

李彦博[2](2017)在《基于新发展理念的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县域经济是以行政县为特定区域,以县级财政的独立为标志,以县级区域内所拥有的各种资源为基础,以市场需要为导向,并以特定县之下的镇、乡、村各层次的经济元素间的互动为基本结构,通过人力资源、资金、物资、信息等生产要素的交流互换,从而具有整体功能的经济系统。县域经济作为基础性的经济,也构成了县域发展的中心环节,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比较显着的成绩,但是当下的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着创新力不足、发展不协调、资源能耗大、市场封闭等等一系列迫切的问题,严重阻碍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十八届五中全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继承和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反映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进一步推进科学发展观在现实中的运用,使其进入一个新的境界,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在此背景下,开展基于新发展理念的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基于新发展理念,从中国县域经济发展这一命题切入,运用理论分析法、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等,阐明中国县域经济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功能和主要特征,分析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其突出问题,并立足于现实、把握好理论,针对突出问题提出发展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和具体对策,以期全面认识当前中国县域经济及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索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规律和有效模式,进而为决策者制定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相关政策提供有益参考。首先,对县域经济的理论进行概述。界定了县域经济的基本概念;从不同角度划分了县域经济的类型;明确了中国县域经济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展现出了县域经济产业构成多样、经济体系开放、地域特色鲜明、发展不平衡等一系列特征。在阐明基本概念、类型和特征的基础上,探索发现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是实现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培育经济新增长极的重要途径,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途径。认识县域经济的作用、准确把握其特点是我们进一步了解我国县域经济的基础。其次,阐明了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提出了现代西方发展理论,包括主体功能区理论、增长极理论、区域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理论、不平衡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理清了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进程与脉络,从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新发展理念的先后提出,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在不同历史时期分别指明了方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县域经济的发展要把新发展理念作为根本性的指导理论。再次,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大体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即新开始阶段(1978—1982年)、探究摸索阶段(1983—1991年)、快速发展阶段(1992—2002年)、科学发展阶段(2003—2012年)、新发展阶段(十八大以来至今)。对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概况进行了介绍,对整体状态、分布状况和基本情况进行了展示。对中国早期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即“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晋江模式”进行了实例分析;挖掘各个模式背后的成功经验与教训,继而得出我早期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中的经验启示。然后,对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现状进行分析。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不论是东部还是中西部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要素结构不断完善,县域经济有了明确定位。但也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创新力不足,体制机制不健全;发展不协调,贫富差距大;资源消耗大,发展难以持续;市场封闭,资金等要素不足;城乡分治,一体化进程缓慢。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我国先后又出现了“江阴模式”、“神木模式”、“双流模式”、“新晋江模式”等新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这些成功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意义其实并不仅仅在于促进了自身县域经济的发展,更重要在于它为中西部落后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某种借鉴。基于对新型模式进行梳理和总结,丰富了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宝库,为县域经济的下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最后,文章基于理论、现状和问题的分析,通过对典型模式的总结,为了促进县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分别是:加快制度创新,深化机制体制改革;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民营经济和特色产业;响应国家战略,纳入国家区域发展布局;发展文教事业,提升县域软实力。以期在刚性的原则下做到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将新发展理念融入到县域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每一个维度,实现县域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谭晓玲[3](2017)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实施研究》文中提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简称“工程”)是站在党和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实施的一项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基础工程、战略工程。实施工程十多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各方力量的坚持和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得到普遍的认可,巩固了马克思主义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进一步繁荣发展了哲学社会科学,有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和可靠的保障。本论文以工程实施为研究对象,系统考察工程实施的历史过程,详细阐述工程实施所涉及的主要内容,整体客观评价工程实施状况,从中总结经验与不足,以期为进一步深入推进工程实施有所启示。论文共分10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阐述本选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本选题的研究述评,论文的相关概念界定、研究思路、方法及基本框架,并对论文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做了说明。第一章主要分析工程实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分析工程实施的社会历史背景基础上,重点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巩固,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等方面阐述工程实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第二章主要是整体介绍实施工程建立的组织机构和形成的运行机制情况。具体从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中央宣传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办公室、工程咨询委员会的设立及成员的确定、课题组等四个层面阐述组织机构的建立,并从项目、基地、团队这三方面的建设揭示工程所形成的运行机制。第三章主要考察工程实施的历史进程。根据工程实施过程中党中央召开的具有标志性的相关会议,着重从实施工程的提出部署、全面展开、全面推进及深入推进四个阶段对其历程进行系统梳理。第四章至第八章全面系统具体阐述实施工程所包括的主要内容。其中,第四章从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的编译、研究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及重大现实问题研究两方面,阐述了实施工程中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第五章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设立、学科建设依托机构、学科建设情况调研、学科高端学术平台、学科领航与支撑等五个方面,全面阐述具有时代特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建设;第六章从总体部署、编写成果、出版及使用、编写特点四个方面阐述工程立体化教材体系的形成;第七章从举办高层次报告会、开展学术研讨会、开展国情调研、进行国外考察、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的开办、“四个一批”理论人才的纳入、“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培养、教育部工程重点教材专业师资队伍培训等方面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交流和人才队伍培养;第八章从理论读物和主流媒体平台两方面阐述工程实施的宣传。第九章论述了十多年来工程实施的整体评价。本章主要通过调查问卷中所体现出来的信息,在总结实施工程的成效及经验的基础上,客观分析工程实施中存在的转化运用、宣传普及不够等不足及原因,为下一步深入推进工程工作提供借鉴。结束语部分主要是对进一步推进工程应当探讨的若干问题进行探索性思考,即从保持工程的常态化、大力开展工程的宣传推介、引领“四大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教材体系、人才体系等四个方面提出建设性思考。

么红杰[4](2012)在《内蒙古科技规划研究(1958-2008)》文中研究说明科技发展规划,是政府对未来科技活动进行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体现了政府对科技发展前景及科技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战略预期。从1958年内蒙古自治区科学工作委员会成立以来,内蒙古一直不间断地分阶段进行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研究制定工作。与国家已经制订和实施了8个专门的科技发展规划基本保持一致,内蒙古至今制定和实施了4个科技发展五年计划,3个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对不同时期科技事业的健康稳步发展起到了指导和推动作用。回顾自治区成立以来内蒙古科技规划编制和科技事业的发展历程,大体上经历了4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自治区成立到改革开放(1947—1978),以“奠定基础,重点发展,迎头赶上”为目标,迅速建立起了强大的科研基础和完善的科研体系,这期间自治区编制了《内蒙古自治区三年规划八年设想(1960-1967)纲要》;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1963-1972年科技发展规划》。改革开放后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呈现着不同的发展特征。第一阶段确立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和“面向、依靠”的战略方针,努力破除经济与科技脱节的旧体制,先后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七五(1986-1990)”科技发展纲要》;《内蒙古自治区“八五”(1991-1995)科技发展规划》。第二个阶段通过实施“科教兴区”战略,确立“创新、产业化”指导方针,调整科技基础结构,建设区域创新体系。1996年,颁布了《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条例》;在国内较早地提出了建设创新型省区的战略目标,出台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内蒙古的决定》、《内蒙古自治区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的若干政策》。第三个阶段通过探索具有自治区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努力建设创新型内蒙古,经济增长方式向创新驱动型转变。2006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关于进一步加快科技发展的决定》中首次提出建设创新型内蒙古,把向建设创新型内蒙古努力作为面向未来的总体策略。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这一方针,自治区编制了《内蒙古自治区中长期(2006-2020)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五十年来,在国家宏观科技政策的大背景下,内蒙古自治区科技事业顺应经济发展背景、科技发展面对的主要矛盾、科技发展目标任务以及科技工作指导方针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的变化,不断深入认识和正确把握区情,始终以制订、完善、实施科技规划作为科技战略发展的载体,引领科技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努力实现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由“促进”到“支撑”,由“推动”到“引领”的历史性转变。但在科技规划实施过程中,内蒙古仍然存在重设计决策、轻执行评估;重行政指令、轻市场指导;重省市级层面的科技战略、轻旗县级层面等问题。特别是在科技规划实施绩效评估过程中,由于涉及面广、评价原则、方法较难把握、没有专项资金支持等原因,虽然内蒙古在科技发展规划的编制方面投入了大量人、财、物力,但对于科技发展规划后续的执行、执行过程中的评估、评估之后的改进和动态更新与修正,以及何时以何种方式来终结则关注不够,尤其是缺少对科技规划整体实施效果的评估,使得花费了很大精力制订的规划在指导科技实践和进步方面发挥的效力有限。本文在查阅大量资料、内部辑刊等史料的基础上,开创性地综合回顾与总结了内蒙古科技规划五十年的发展历程,这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科技政策史也是前人没有做过的工作,对研究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科技政策史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作用。同时,本文通过借鉴其他区域科技政策绩效评估的理论与方法,基于DEA方法对内蒙古科技规划进行绩效评价,建立内蒙古科技规划绩效评估的可行性路径选择与方法模型,为决策层今后树立开展科技规划绩效评价的理念提供了科学论证和方法选择。根据绩效评价结果,进而提出通过加强科技评估制度建设,明确评估在管理中的作用;建立健全科技评估规章制度和系列评估专业规范,加强评估方法的研究;加强科技评估环境建设,系统地研究科技评估的组织管理等措施加快内蒙古科技规划评价体系构建步伐的建议。

王爱凤,彭树堂,王善杰,李国光[5](2006)在《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报告》文中研究指明前言民营科技企业历经1/4世纪的创业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2006年是国民经济"十一五"规划开启年,也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实施的第一年。特别是2006年1月,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胡锦涛主席代表党中央部署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战略任务,进而使民营科技企业进入了创新发展的新阶段。2002年国家科技部曾委托中国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完成并编辑出版

陈文恩[6](2006)在《安徽民营科技园区的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营科技园区是随着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兴起而诞生的。从近20多年来科技产业开发与园区发展的历史来看,民营科技园区有力地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成为各国实现科技产业化的重要基地。民营科技园区的崛起,标志着我国科技园区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它是对已有国家级、省市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重要补充,二者相互促进,共同推动我国民族科技产业的发展。 本文综合运用产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科技政策学、管理学及系统论等的理论和方法,分析了当代世界科技园区与我国民营科技园区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并运用集群理论、科技产业理论对民营科技园区的社区构成要素、结构、功能和环境等问题进行了理论探索;在此基础上,就加快发展安徽省民营科技园区的必要性、现实条件和存在不足,进行分析论证和实证研究,初步提出了安徽省民营科技园区的战略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发展模式和发展对策。

刘永彪[7](2006)在《创新型国家的基因工程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探究》文中认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区)的出现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经济社会现象。即使把1985年7月成立的深圳科技工业园区算做中国第一家高新区,至今也仅有短短20年的历史。尽管发展的时间不长,但高新区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地位愈发变得突出,正在成为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服务平台和中国抢占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高新区发展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中国科学发展观和自主创新战略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的长期繁荣稳定和国家未来的兴衰。 高新区作为创新型国家的基因工程,对它的研究当属于多学科的研究范畴。经济学、管理学、地理学、城市规划学等学科都取得了不俗的研究成果。然而,从中共党史的角度对高新区进行研究的论文却是少之又少。本文以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理论为指导,借鉴国外高新区发展的成功经验,综合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知识,并结合定量分析、比较研究、实证研究等研究方法,全面分析中国共产党在发展高新区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深入探讨当前高新区发展存在的机遇和挑战,探索了高新区下一步发展的具体思路,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研究空白,具有重要的政治和现实意义。 论文正文部分除导论外,共分为七章,主要内容安排如下: 导论部分提出问题。论文首先指出高新区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和深入探索的重大课题,并对有关重要概念进行了界定,阐述了高新区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然后对国内外高新区研究的现状进行简要的回顾,介绍了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之处,论文的内容结构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是整篇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首先介绍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国内领导人关于发展生产力,重视科学技术的论述,接下来回顾了高新区研究的相关主流理论,最后引出论文研究的理论依据:社会主义渐进式改革理论和后发优势理论。 第二章着重分析创办高新区的历史背景。逐次研究世界高新区的发展历程、发展动因、发展模式以及高新区发展的成功案例,从中得出对中国高新区发展的

龚晓菊[8](2005)在《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发展研究》文中指出民营经济是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改革开放20多年来,民营经济对中国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本文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来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发展动力、发展模式及存在的制度约束,并提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 第一章对民营经济的发展进行理论探讨。(1)目前,理论界对民营经济概念的认识不一致,因此有必要对民营经济的概念和类型进行界定。民营经济是采取民间经营方式的经济形态,是以经营方式来界定的,不涉及所有权的归属问题。民营经济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上的民营经济包括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广义上的民营经济包括所有非国营经济。民营经济在竞争性领域具有其它经济成份所不具备的优势,集中表现在经营机制的灵活性和资源配置的有效性上。民营经济的存在有其客观必然性,它天然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活跃力量。(2)制度就是制约人们行为、调节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一系列社会承认的规则,制度功能作用的本质是提供激励与约束,从而影响经济绩效;制度变迁有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制度变迁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扫除障碍、创造宽松的环境。因此,整个民营经济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制度变迁史。 第二章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考察。本文根据民营经济发展的特点,把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分为复兴、快速成长、调整、全面发展四个时期。(1)1978年——1984年为复兴时期。民营经济的复兴是从个体经济的兴起开始的。城乡个体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私营经济的复苏。(2)1985年——1988年为快速成长时期。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伴随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启动,党和国家对私营企业的发展采取了“不鼓励、不禁止”的做法,私营经济快速成长起来;这一阶段乡镇企业也异军突起。(3)1989年——1991年为调整时期。由于乡镇企业无序发展,加之经济过热,国家开始治理整顿,加上1989年的政治风波,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较大的回落。(4)1992年至今为全面发展时期。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民营经济的发展迎来了第二次高潮;十五大把非公有制经济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推动

马建新[9](2003)在《民营科技企业综合创新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从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出发,探讨民营科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既溯本追源地研究民营科技企业发展中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经济原理,又将民营科技企业的实践与马克思主义基本经济原理结合起来,探索有关民营科技企业的理论创新。指出民营科技企业是一个能够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创造性的经济联合体。它实行的是“劳者有其股”的实践方式,是对马克思“联合起来”的个人所有制思想的一个有益探索。 本文通过分析民营科技企业创新的现状,将多个学科的有关知识与熊彼特提出“创新”观点以来的技术创新理论结合起来,探讨民营科技企业以“技术创新为主线”的综合创新理论。既有定性思考,又对综合创新进行了定量分析,并以此作为研究基础来分析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民营科技企业的创新规律。在1997—2001年度的民营科技企业数据基础上,就民营科技企业发展中的总收入、利润总额、资产总额与职工总数、科技投入(代表技术创新)、出口创汇、税率、体制(代表制度创新)等的关系,对综合创新进行定量分析,利用拉格郎日乘子法构造出哈密顿函数,从而求出最优税率.对2010年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前景作出预测。 本文从经济社会客观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把民营科技企业的综合创新置于世界知识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来进行考察和研究,阐述了民营科技企业综合创新的内涵,构建了民营科技企业综合创新的理论体系。根据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规律,从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相协同的机理出发,建立起民营科技企业综合创新能力评价模型,对1997年以来民营科技企业创新能力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民营科技企业创新的优劣势,总结出提高民营科技企业综合创新持续能力的三种基本模式。提出了民营科技企业综合创新战略框架下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的路径选择:在技术创新上选择U型道路,在制度创新上走“股份共同制”道路,在管理创新上选择“知识增殖管理”道路。揭示了提高综合创新能力是民营科技企业第三次创业的核心内容,指出风险投资与金融创新是民营科技企业综合创新的有力保障,同时,创新环境的优化对民营科技企业综合创新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研究的理论价值在于通过全面系统地分析,以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作为一个“入口”,从民营科技企业的创新实践中概括总结出有价值的思想材料,进一步探索企业创新的新思路,以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企业经济管理理论和科技管理理论。

郭开铎[10](2003)在《抓住机遇 开拓创新 实现民营科技企业跨越式发展——2003年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年会暨创新创业高峰论坛侧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 促进民营科技园区的发展——全国民营科技园区发展高峰论坛侧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 促进民营科技园区的发展——全国民营科技园区发展高峰论坛侧记(论文提纲范文)

(1)深圳市非公企业党的建设历史考察及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及难点
    六、研究思路
第一章 深圳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历程考察
    第一节 深圳市非公有制经济萌芽期(1979年-1992年)
        一、吸引外资的前奏
        二、外资企业进入
        三、民营经济起步
        四、股份制企业悄然兴起
    第二节 深圳市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期(1992年-2002年)
        一、南方谈话促外资企业再崛起
        二、股份制企业发展
        三、民营企业迎来春天
    第三节 深圳市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发展转型期(2002年至今)
        一、民营经济继续转型升级
        二、新常态下深圳非公经济创新新发展
第二章 深圳市非公企业党的建设萌芽起步期(1979年-1992年)
    第一节 南方谈话前中国非公企业党的建设发展历程
        一、共和国成立至1978年:非公企业党建的初步提出、曲折认识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重启非公企业党建的中央顶层设计
        三、地方党委对非公企业党建的实践探索
    第二节 深圳市非公企业党的建设萌芽探索
        一、理论探索(1979年-1985年)
        二、理论探索指导实践运用阶段(1986年-1992年)
        三、外商投资企业党的建设的主要成绩
        四、外商投资企业党的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五、对非公企业党组织建设中问题采取的措施
第三章 深圳市非公企业党的建设探索发展期(1992年-2002年)
    第一节 深圳市不断扩大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覆盖面
        一、南方谈话引起中央对非公企业党建的重视
        二、深圳市理顺非公企业党建的领导管理体制
        三、南方谈话后深圳市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快速发展
    第二节 深圳市外资企业党的建设工作探索
        一、深圳市探索外资企业党建工作总体情况
        二、深圳市探索外资企业党建的具体策略
    第三节 深圳市股份制企业党的建设工作探索
        一、认识股份制企业中党的工作的特殊性
        二、深圳市股份制企业党建的探索过程
        三、深圳市股份制企业党建的思路对策
    第四节 深圳市个体私营企业党的建设工作探索
        一、中央认识到私营企业党建的重要性
        二、深圳市对个体私营企业党建的探索发展
        三、个体私营企业要不要党建已经成为无需争论的真理
第四章 深圳市非公企业党的建设创新发展期(2002年-2012年)
    第一节 全国非公企业党的建设进入大力发展时期
        一、十六大开启非公企业党的工作新篇章
        二、十六大以来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的特点
    第二节 深圳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开启新局面
        一、认真传达学习贯彻中共十六大会议精神
        二、中共深圳市民营经济工作委员会的成立
        三、全面加强非公企业党的建设各项工作
    第三节 开展各种主题学习,推动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常态化
        一、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二、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三、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第四节 创新非公企业党组织及发展党员试点工作
        一、开展在新的社会阶层发展党员试点工作
        二、认真开展党员信息采集及IC卡试点工作
        三、开展“公推直选”试点工作
        四、做好发展党员规范化和留学回国党员恢复组织生活试点工作
第五章 深圳市非公企业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期(2012年-)
    第一节 强化思想建党开创非公企业党建新局面
        一、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
        三、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
    第二节 全面探索新时期非公企业党建的新模式
        一、探索新的工作机制
        二、探索创新“总部经济”党建
        三、统筹推进党员教育管理工作
        四、优化配备非公有制企业党务工作者队伍
        五、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出资人的教育引导
        六、统筹抓好基层组织建设
    第三节 对深圳非公企业全面加强期党建工作的思考
        一、非公企业党建存在的问题
        二、应对挑战解决非公企业党建存在的问题
第六章 深圳市非公企业党的建设实践创新经验启示
    第一节 深圳市非公企业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
        一、深圳市非公企业党建探索发展过程中的思考及评价
        二、深圳市非公企业党建的基本经验及启示
    第二节 新时代下深圳市非公企业党建需要实践创新
        一、新时代下深圳非公企业党建面临的客观难题及遇到的发展短板
        二、对进一步完善深圳市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成果

(2)基于新发展理念的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第一章 县域经济的理论概述
    第一节 县域经济的概念和类型
        一、县域经济的概念
        二、县域经济的基本类型
        三、中国县域经济的内涵
    第二节 中国县域经济的主要特征
        一、产业构成的多样性
        二、经济体系的开放性
        三、鲜明的地域特色性
        四、发展的不平衡性
    第三节 发展中国县域经济的作用
        一、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
        二、发展县域经济是实现区域合作发展的重要基础
        三、发展县域经济是培育经济新增长极的重要路径
        四、发展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
        五、发展县域经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途径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现代西方发展理论
        一、主体功能区理论
        二、增长极理论
        三、区域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理论
        四、不平衡发展理论
        五、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二节 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
        一、邓小平发展理论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邓小平发展理论的新发展
        三、科学发展观
        四、新发展理念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历史考察与早期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实例分析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历程
        一、1978—1982年是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开始阶段
        二、1983—1991年是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探究摸索阶段
        三、1992—2002年是中国县域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四、2003—2012年是中国县域经济步入科学发展阶段
        五、党的十八大以来是中国县域经济迈入新发展阶段
    第二节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概况
        一、中国县域整体状态及分布状况
        二、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第三节 中国早期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实例分析及其启示
        一、中国早期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实例分析
        二、中国早期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经验启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
        一、东部地区发展成效显着,中、西部地区蓬勃发展
        二、要素结构得到不断完善,部分县域经济发展迅速
        三、充分利用地区中的资源,县域经济有了明确定位
    第二节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力不足,体制机制不健全
        二、发展不协调,贫富差距大
        三、资源消耗大,发展难以持续
        四、市场封闭,资金等要素不足
        五、城乡分治,一体化进程缓慢
    第三节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型模式及经验启示
        一、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型模式实例分析
        三、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新型模式的经验启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第一节 加快制度创新,深化机制体制改革
        一、加快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二、完善土地经营制度
        三、深化县域金融制度改革
        四、落实“直管县”体制改革
        五、深化市县行政体制改革
    第二节 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一、发展农业机械化
        二、建设农业科技园区
        三、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
        四、农业产业合作化组织建设
    第三节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一、树立“新型”理念
        二、转变政府职能
        三、推动城乡一体化
    第四节 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民营经济和特色产业
        一、助推工业化发展
        二、推动县域服务业
        三、壮大民营经济
        四、打造特色品牌
    第五节 响应国家战略,纳入国家区域发展布局
        一、国家区域发展战略
        二、精准扶贫战略
        三、建设生态宜居城市
    第六节 发展文教事业,提升县域软实力
        一、人才强县战略
        二、提升文化软实力
        三、注重宣传推广
        四、营造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
    附表1 全国行政区划(2015年底)
    附表2 2014年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100强排名
    附表3 2016年中国县域经济百强榜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后记

(3)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主要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选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五、研究的重点、难点和拟创新之处
    六、主要内容和基本框架
第一章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大举措
        (一) 抵御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渗透
        (二) 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二、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中之重
        (一) 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地位
        (二) 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三) 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
    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基石
        (一)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
        (二) 实施工程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迫切需要
        (一) 实践发展的成就与问题
        (二) 最新理论成果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五、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迫切需要
        (一) 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根本所在
        (二) 实施工程是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必然
第二章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
    一、组织机构
        (一) 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
        (二) 中央宣传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办公室
        (三) 工程咨询委员会的设立及成员的确定
        (四) 课题组
    二、运行机制
        (一) 项目建设
        (二) 基地建设
        (三) 团队建设
第三章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历史考察
    一、工程的提出和部署
        (一) 实施工程的提出
        (二) 实施工程的全面部署
    二、工程的全面展开
        (一) 工程多项具体工作先后启动
        (二) 深化对工程的认识
        (三) 工程实施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工程的全面推进
        (一) 工程实施四年的工作总结和随后五年工作设想
        (二) 工程成果丰硕
        (三) 工程实施八年的工作总结和继续推进
    四、十八大以来工程深入推进
        (一) 深入实施工程的战略部署
        (二) 深入实施工程的重要举措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的编译和研究
        (一) 经典着作编译
        (二) 经典着作基本观点研究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研究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现实问题研究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设立
        (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初步设立和逐步完善
        (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二级学科简介
        (三)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二级学科点布局
        (四) 国家重点学科和博士后流动站建设
    二、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
        (一) 建设概况
        (二) 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情况调研
        (一) 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调研
        (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发展年度报告
    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端学术平台
        (一) 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论坛
        (二) 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导论坛
        (三) 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论坛
        (四) 全国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论坛
        (五)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协同创新中心
        (六)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刊
    五、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和支撑
        (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发展
        (二) 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其他学科的支撑作用
第六章 立体化教材体系建设
    一、总体部署
        (一) 工程教材编写总要求
        (二) 成立教材编写课题组
        (三) 工程教材编写规划
    二、工程教材编写成果
        (一) 基础理论教材
        (二) 重点学科教材
        (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
        (四) 其他重点教材
    三、工程教材出版及使用
        (一) 统一规范工程教材编辑出版
        (二) 重点规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出版和使用
    四、工程教材编写特点
        (一) 教材编写按照意识形态强弱先后顺序进行
        (二) 工程教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交流和人才队伍培养
    一、学术交流
        (一) 举办高层次报告会
        (二) 开展学术研讨会
    二、人才培养
        (一) 开展国情调研
        (二) 进行国外考察
        (三) 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的开办
        (四) “四个一批”理论人才的纳入
        (五) “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
        (六)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培养
        (七) 教育部工程重点教材专业师资队伍培训
第八章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宣传普及
    一、理论读物
        (一) 学习读本
        (二) 编写通俗理论读物
    二、主流媒体平台宣传
        (一) 报刊
        (二) 电视
        (三) 网络
        (四) 微式宣传
第九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的整体评价
    一、实施工程的成效及经验
        (一) 工程实施取得突出成绩,达到预期效果
        (二) 工程实施十多年的基本经验
    二、工程实施中存在的不足及其原因
        (一) 工程实施中存在的不足
        (二) 工程实施中存在不足的原因分析
结束语 进一步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应当探讨的若干问题
    一、保持工程的常态化,重点推进工程成果的学习转化运用
        (一) 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大众化
        (二)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度融合
        (三) 加快教材优势向教学优势发展
        (四) 加强高端人才与教学一线教师深度培养
    二、大力开展工程的宣传推介,进一步扩大研究成果的社会影响
        (一) 扩大宣传范围
        (二) 丰富宣传形式
        (三) 加强理论宣传力度
    三、引领“四大平台”建设,形成工程工作合力
        (一) “四大平台”建设
        (二) 充分发挥工程在思想理论建设中的龙头作用
    四、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教材体系、人才体系
        (一) 健全学科体系
        (二) 完善教材体系
        (三) 构建人才体系
参考文献
附录一 2012年——2015年“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入选教师名单及课题立项表
附录二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以来情况认识》调查问卷(教师卷)(学生卷)(宣传部门卷)(共同卷)
附录三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以来情况认识》调查问卷分析表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4)内蒙古科技规划研究(1958-200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理论层面
        1.1.2 现实层面
    1.2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3 文献综述
        1.3.1 我国宏观科技政策的研究综述
        1.3.2 科技政策理论研究综述
        1.3.3 区域科技政策研究综述
        1.3.4 科技政策实施效果评估研究综述
        1.3.5 少数民族科技政策研究综述
        1.3.6 内蒙古科技规划、政策研究综述
    1.4 研究的创新与特色
第二章 建国初期,内蒙古开始全面规划科技事业
    2.1 国家确定集中科技资源解决经济建设关键问题的政策
        2.1.1 “十二年”科技规划
        2.1.2 《科研工作十四条》和《十年规划》
    2.2 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个科学发展规划《三年规划八年设想(1960——1967)纲要》
    2.3 内蒙古自治区《1961——1962年科技发展纲要》和《1963---1972年科技发展规划》
第三章 内蒙古科技事业迎来“科学的春天”,科技规划更加注重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3.1 国家以经济为导向的科技战略确立
        3.1.1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与《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草案)》
        3.1.2 以经济为导向的科技战略的确立——迎接新的世界产业革命的挑战
        3.1.3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3.2 内蒙古科技事业从瘫痪到恢复
        3.2.1 建国以来自治区召开的第一次科学大会
        3.2.2 自治区科技工作进入全面快速恢复发展时期
第四章 科技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内蒙古面向经济建设纵深部署三个层次科技计划
    4.1 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加速科技进步
        4.1.1 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
        4.1.2 “科教兴国”战略确立
    4.2 内蒙古开始实施“八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科技三项改革稳步推进
        4.2.1 内蒙古科技体制改革深入推进
        4.2.2 科研机构事业费管理和科技三项费用的拨款制度改革政策
        4.2.3 技术市场管理体系基本形成,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成果丰硕
        4.2.4 农村牧区科技综合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4.2.5 民办科技机构崭露头角,成为科技改革新的“生力军”
    4.3 内蒙古面向经济建设纵深部署3个层次科技计划
        4.3.1 星火计划与振兴农村经济
        4.3.2 火炬计划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4.3.3 攻关计划
        4.3.4 其它相关配套科技计划与政策
第五章 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内蒙古
    5.1 国家确立以创新为主线的科技政策
        5.1.1 自主创新战略的提出
        5.1.2 科技人才体系不断完善
    5.2 科技计划集中集成,六大领域重点突破,自治区全面推进“科教兴区”战略
    5.3 建立新型科研结构和区域创新体系
        5.3.1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总体框架及科研结构调整实施方案的出台
        5.3.2 科研机构转制攻坚战
        5.3.3 全区技术创新大会
        5.3.4 构建区域技术创新体系
    5.4 新世纪之初科技基础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5.4.1 科技生产力布局136程
        5.4.2 科技计划5226体系
        5.4.3 建设创新型内蒙古,从“科教兴区”到“科技强区”转变
        5.4.4 科技政策规划体系
        5.4.5 科技投资结构
第六章 内蒙古科技发展的经验与反思
    6.1 内蒙古科技事业五十年(1958-2008)的发展
    6.2 值得借鉴的几条经验
        6.2.1 以科技规划引领科技战略发展,不断优化科技发展环境
        6.2.2 加快原始创新步伐,充分发挥传统特色产业先发优势
        6.2.3 通过技术进步重大项目推进,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步伐
        6.2.4 全力打造特色创新平台,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取得显着成效
        6.2.5 强化高层次引进和培养,实现科技资源的跨区域配置
    6.3 有待反思的几个问题
        6.3.1 科技政策与宏观政策关联度大,宏观政策的偏差易致科技政策的盲动
        6.3.2 科技投入水平低,科技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受到制约
        6.3.3 研究开发能力仍然不高,关键技术自给率低
        6.3.4 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不强,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受制约
        6.3.5 人才队伍整体水平不高,严重制约创新能力的发挥
        6.3.6 科技创新制度与环境不健全影响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6.4 今后的发展思路及对策建议
        6.4.1 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多元化、多渠道科技投入宏观体系
        6.4.2 在加大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全面开展研发平台和产业化载体的升级工作
        6.4.3 推动激励自主创新各项政策的落实,加快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
        6.4.4 强化人才引进与培养,提高科技人才队伍整体水平
        6.4.5 加强国际国内科技合作
        6.4.6 以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大科技观,整体推动科技资源向农村牧区延伸
第七章 内蒙古科技规划绩效评价
    7.1 科技评价综述
        7.1.1 科技评价的范畴和主要方法
        7.1.2 我国科技评价的发展
    7.2 内蒙古科技评价现状
    7.3 以“十一五”为例,基于DEA方法对内蒙古科技规划进行绩效评价
        7.3.1 决策单元的界定与评价指标的选择
        7.3.2 样本归集
        7.3.3 样本运算及分析
    7.4 内蒙古科技规划评价体系构建的建议
        7.4.1 加强科技评估制度建设,明确评估在管理中的作用
        7.4.2 加强对评估方法的研究,建立健全科技评估专业规范
        7.4.3 系统研究科技评估的组织管理,统筹科技评估环境建设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安徽民营科技园区的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引言
    1.1 目的和意义
    1.2 主要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之处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1.3.2 国内对民营科技园研究综述
第二章 民营科技园区的崛起
    2.1 国外科技工业园区的发展
        2.1.1 科技园区的诞生
        2.1.2 科技工业园区在各大洲的竞相发展
        2.1.3 国外科技工业园区发展状况
    2.2 科技园区在中国的实践
    2.3 我国民营科技园区的兴起和发展
    2.4 安徽民营科技园区的发展现状
        2.4.1 总体状况
        2.4.2 省级民营科技园区状况
    2.5 安徽省加快民营科技园区建设的必要性
        2.5.1 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需要
        2.5.2 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2.5.3 实施科教兴皖战略的需要
        2.5.4 增强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需要
        2.5.5 高新区协同发展的需要
        2.5.6 造就现代科技企业家的需要
第三章 民营科技园区的理论基础
    3.1 产业集群分析
        3.1.1 集聚效应
        3.1.2 知识的溢出效应
        3.1.3 前瞻效应、回顾效应和旁侧效应
        3.1.4 民营企业集群的发展
    3.2 系统要素分析
        3.2.1 以科技人才为主体的人力资源
        3.2.2 以产学研结合为实质的组织结构
        3.2.3 以地理、资源、文化、法律为重要支撑环境
        3.2.4 以高科技产业化和技术创新为动力的技术结构
    3.3 演化机理探析
        3.3.1 制度变迁特性
        3.3.2 自组织性的发展
第四章 安徽民营科技园区的发展条件探讨
    4.1 安徽省经济发展的总体状况
        4.1.1 区位和资源条件
        4.1.2 工业快速发展
        4.1.3 农业产业化带动
        4.1.4 “东向战略”的实施
    4.2 安徽民营科技园区发展的有利条件
        4.2.1 主体条件
        4.2.2 科技优势
        4.2.3 政策法规条件
        4.2.4 财政金融环境
        4.2.5 省级民营科技园区的示范作用
    4.3 安徽民营科技园区发展的不利条件
        4.3.1 总体状况
        4.3.2 具体表现
        4.3.2.1 外部环境不够理想,政策落实不够到位
        4.3.2.2 管理模式较为单一,服务水平较低
        4.3.2.3 运行资金不足,基础建设有待加强
        4.3.2.4 产业集群度低
        4.3.2.5 人才制约日趋严重
        4.3.2.6 中介服务尚不健全
第五章 安徽民营科技园区发展的战略构想
    5.1 指导思想
        5.1.1 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
        5.1.2 坚持经济效益第一,兼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5.1.3 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5.1.4 多渠道建设民营科技园区
        5.1.5 坚持以民营为特色,以科技为先导
    5.2 战略目标
    5.3 战略重点
        5.3.1 营造安徽省民营科技发展的良好环境
        5.3.2 努力建设良好的信用环境
        5.3.3 推进创新体系建设
        5.3.4 进一步明确产业政策导向
        5.3.5 实现民营科技园区发展的特色化和产业集群
    5.4 发展模式
        5.4.1 依托高新区优势创办民营科技园区
        5.4.2 以龙头民营科技企业为依托创办
        5.4.3 多方联合创办
第六章 促进安徽民营科技园区发展的具体对策
    6.1 提高认识,统筹规划
        6.1.1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6.1.2 加强统筹规划
        6.1.3 完善政策法规与政府宏观调控职能
    6.2 加强创新体系建设,提高民营科技企业创新能力
        6.2.1 强化制度创新
        6.2.2 重视技术创新
    6.3 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多元投融资体系
        6.3.1 建立信用担保体系
        6.3.2 扶持风险投资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6.3.3 加强对民营科技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
    6.4 吸引高素质人才
        6.4.1 转变使用人才的观念
        6.4.2 薪酬政策吸引
        6.4.3 职位竞争机制
        6.4.4 股权激发效应
        6.4.5 企业文化凝聚
    6.5 建立健全评估体系,促进优胜劣汰
        6.5.1 健全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
        6.5.2 实行开放式动态管理
        6.5.3 引入考核评价机制
    6.6 政府应在园区建设中发挥重要功能
        6.6.1 运用政府手段进行引导
        6.6.2 实施基础设施建设
        6.6.3 创新管理体制,完善园区发展政策
        6.6.4 尽可能提供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7)创新型国家的基因工程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高新区实践呼唤关于高新区的“高新”理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党史研究领域中的新课题
        二、概念与定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高新区研究尚不够“高新”
        一、研究现状
        二、不足之处
    第三节 本文旨趣:立意高,视角新
        一、立意高在哪里
        二、视角新在何处
    第四节 两个四重奏:四个部分与四种方法
        一、结构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高新区理论探源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科学技术的经典论述
        一、马克思:从“蒸汽大王”到“电力火花”
        二、恩格斯:震撼旧世纪的伟大杠杆
        三、列宁: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上全国电气化
    第二节 中共四代领导人一脉相承的科技情怀
        一、毛泽东:争取自由的武装
        二、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三、江泽民:兴办科技工业园区是本世纪的创举
        四、胡锦涛:建设创新型国家
    第三节 高新区主要理论流派概述
        一、增长极理论
        二、产业集群理论
        三、创新理论
        四、三元参与理论
    第四节 本文的两大理论依据
        一、社会主义渐进式改革理论
        二、后发优势理论
第二章 世界大势:高新区创办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全球范围的高新区发展
        一、世界高新区的发展历程
        二、世界高新区的发展动因
        三、世界高新区的类型分析
    第二节 世界高新区的成功案例及启示
        一、美国硅谷—世界高新区之母
        二、班加罗尔—印度的软件之都
        三、新竹—台湾高新技术产业的风向标
        四、成功者的启示
    第三节 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基本国情
        一、基本判断: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科技环境:改革开放后的发展
第三章 从无到有:高新区的孕育与诞生
    第一节 以经济特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先导
        一、改革开放的先行试验区:经济特区
        二、特区经验的辐射:经济技术开发区
    第二节 渐进式改革——创办高新区经过
        一、中关村民营科技—高新区创办前的酝酿
        二、“863计划”与火炬计划—高新区发展的推进器
    第三节 水到渠成—高新区的诞生及初期发展
        一、科技体制改革与中国高新区诞生
        二、布局成型—高新区的初期发展
        三、高新区是中国改革开放史上的重要探索
        四、中国高新区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比较分析
第四章 与时俱进:高新区的成长与崛起
    第一节 随改革发展而来的高新区崛起
        一、高新区形成的四种类型
        二、高新区的二次创业及短暂过热
        三、科学发展观下的高新区发展现状
    第二节 高新区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功能与作用
        一、高新区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地
        二、高新区在体制创新中的历史贡献
        三、中国高新区发展的趋势
    第三节 碰撞调整中形成的中国高新区模式
        一、形成不同—中国高新区的发展模式
        二、探索与创新—中国高新区的管理模式
        三、政策鼓励—中国高新区的运作模式
    第四节 中国高新区发展布局研究
        一、基于区位选择的高新区类型
        二、沿海集中—高新区的地域布局
        三、中国高新区优化发展的战略布局
第五章 跨越发展:高新区的创新研究
    第一节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
        一、创新探源
        二、技术创新概揽
        三、探寻制度创新
        四、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关系
    第二节 中国高新区的技术创新分析
        一、中国共产党对技术创新认识的深化
        二、高新区有效的技术创新机制
        三、高新区多样化的技术创新模式
        四、高新区的技术创新绩效
    第三节 中国高新区的制度创新分析
        一、高新区是制度创新的产物
        二、高新区制度创新取得的主要成效
        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制度创新中存在的难题
    第四节 自主创新:高新区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自主创新的内涵
        二、自主创新的战略意义
        三、建设创新型国家—新时期的发展战略
        四、高新区自主创新的成效及制约因素
        五、自主创新:高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第六章 典型示范:中国高新区的成功实践
    第一节 中关村科技园区:自主创新的一面旗帜
        一、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基本情况
        二、中关村科技园区的主要成就
        三、中关村科技园区成功的主要经验
    第二节 深圳高新区:中国高新区的先行者
        一、深圳高新区的基本情况
        二、深圳高新区的渐进式改革之路
        三、深圳高新区的“六张王牌”
    第三节 苏州高新区:长三角重镇
        一、苏州高新区的基本情况
        二、苏州高新区的渐进式发展之路
        三、来自苏州高新区的经验
    第四节 西安高新区:风景这边独好
        一、西安高新区的基本情况
        二、西安高新区:三秦大地的发展引擎
        三、西安高新区的成功启示
第七章 持续创新:中国高新区发展策略研究
    第一节 WTO给高新区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一、WTO协议中的相关内容
        二、充分利用入世机遇
        三、以创新应对入世挑战
    第二节 高新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地域发展不平衡,地区差别大
        二、企业盈利能力较低,产业特色不鲜明
        三、立法工作滞后,羁绊产业区深入发展
        四、企业创新能力不够,辐射带动能力较差
        五、管理差距凸现,体制优势弱化,向旧体制回归的压力增大
        六、投融资体系不健全,资金成为发展瓶颈
    第三节 中国高新区的发展战略
        一、战略定位:强化高新区的宏观调控机制
        二、二次创业:高新区发展的重要推手
        三、健全法制:为高新区发展提供长效保护
        四、转变职能:建立符合国际管理和市场准则的管理体制
        五、锐意创新:探索市场化的风险投资机制
        六、面向世界:推进高新区国际化进程
附录 中国高新区大事记(1985-2005)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8)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论文选题的意义
    二、国内外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研究综述
    三、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
第一章 民营经济发展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民营经济的基本理论
        一、民营经济的内涵
        二、民营经济的类型
        三、民营经济优势
        四、民营经济存在的客观必然性
    第二节 制度变迁与民营经济发展
        一、制度及其经济功能
        二、制度变迁理论
        三、制度变迁与民营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二章 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民营经济的复兴时期
        一、民营经济复兴的背景
        二、个体经济的兴起
        三、私营经济的萌芽
    第二节 民营经济的快速成长时期
        一、个体私营经济的快速成长
        二、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
    第三节 民营经济的调整时期
        一、民营经济发展进入低谷阶段
        二、民营经济的调整
    第四节 民营经济的全面发展时期
        一、民营经济发展的第二次高潮
        二、民营经济发展的第三次高潮
        三、民营经济发展的新时代
第三章 民营经济发展的动力分析
    第一节 经济发展的一般动力
        一、经济发展动力的涵义
        二、经济发展的动力分析
    第二节 民营经济发展的动力
        一、民营经济发展的原始动力
        二、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动力
    第三节 制度变迁推动民营经济发展
        一、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
        二、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制度变迁
第四章 民营经济发展的模式
    第一节 三种模式发展路径
        一、苏南模式形成与演变
        二、温州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三、珠江模式的形成和演进
    第二节 三种模式的制度比较
        一、制度基础比较
        二、产权制度比较
        三、金融支持制度比较
        四、商会制度的比较
        五、制度变迁中地方政府的作用比较
    第三节 民营经济发展模式评析与借鉴
        一、民营经济发展模式评析
        二、对中西部地区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借鉴意义
第五章 民营经济的制度约束与对策
    第一节 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约束
        一、正式制度约束
        二、非正式制度约束
        三、实施机制约束
    第二节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创新
        一、产权制度安排
        二、金融支持制度设计
        三、商会制度完善
        四、加强文化建设
    第三节 民营经济发展的战略构想
        一、构建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体系
        二、建立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监督与效果评估机制
        三、民营经济战略定位与发展趋势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9)民营科技企业综合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1.1 民营科技企业及其存在的现实合理性
    1.2 民营科技企业创业历程与综合创新问题的提出
    1.3 国内外的研究状况与综合创新概念的界定
    1.4 民营科技企业综合创新研究的意义与思路
2 民营科技企业综合创新的基本理论框架
    2.1 民营科技企业综合创新的分析框架
    2.2 民营科技企业综合创新的互动路线
    2.3 民营科技企业综合创新的相关因素分析
3 民营科技企业综合创新能力评价与分析
    3.1 民营科技企业综合创新能力评价
    3.2 民营科技企业综合创新能力优劣势分析
    3.3 民营科技企业综合创新能力不足的定性分析
    3.4 民营科技企业提升综合创新能力的基本模式
4 民营科技企业综合创新战略的路径选择
    4.1 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推动综合创新
    4.2 民营科技企业制度创新支撑综合创新
    4.3 民营科技企业管理创新协调综合创新
5 风险投资与金融创新:民营科技企业综合创新的有力保障
    5.1 风险投资: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5.2 风险投资支持高科技企业迅速成长的成功经验
    5.3 风险投资推动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支撑体系设想
    5.4 民营科技企业金融创新的战略选择
6 民营科技企业综合创新与创新环境优化
    6.1 民营科技企业的振兴呼唤理论环境创新
    6.2 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壮大需要政策环境的优化
    6.3 促进民营科技企业综合创新的服务创新
[附录]: 构筑全新的孵化模式--大连市民营科技企业创业中心的调查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一览
后记

四、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 促进民营科技园区的发展——全国民营科技园区发展高峰论坛侧记(论文参考文献)

  • [1]深圳市非公企业党的建设历史考察及经验研究[D]. 张彦惠.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 [2]基于新发展理念的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研究[D]. 李彦博. 武汉大学, 2017(06)
  • [3]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实施研究[D]. 谭晓玲. 武汉大学, 2017(06)
  • [4]内蒙古科技规划研究(1958-2008)[D]. 么红杰.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2(07)
  • [5]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报告[A]. 王爱凤,彭树堂,王善杰,李国光. 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 No.3(2005-2006), 2006
  • [6]安徽民营科技园区的发展对策研究[D]. 陈文恩. 合肥工业大学, 2006(10)
  • [7]创新型国家的基因工程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探究[D]. 刘永彪. 中共中央党校, 2006(01)
  • [8]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发展研究[D]. 龚晓菊. 武汉大学, 2005(05)
  • [9]民营科技企业综合创新研究[D]. 马建新. 大连理工大学, 2003(04)
  • [10]抓住机遇 开拓创新 实现民营科技企业跨越式发展——2003年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年会暨创新创业高峰论坛侧记[J]. 郭开铎. 中国科技产业, 2003(12)

标签:;  ;  ;  ;  ;  

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推动民营科技园区发展——全国民营科技园区发展高峰论坛附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