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抵抗与高血压关系的研究进展

胰岛素抵抗与高血压关系的研究进展

一、胰岛素抵抗与高血压关系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韩萌,习玲,陈李娟[1](2021)在《老年人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老年人是多种慢性疾病的高发人群,原发性高血压是多种慢性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原发性高血压病程进展过程中可以引起多种靶器官损害,最常受损的靶器官是心脏,可以导致左心室肥厚。现针对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致病机制进行综述,包括血压、脉压、血压变异性等血流动力因素与神经内分泌因素、炎性因子、氧化应激、信号转导通路激活及遗传因素等非血流动力学因素,为延缓甚至逆转高血压左心室肥厚进展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

袁晶[2](2021)在《绝经后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淫羊藿苷干预的相关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评价补肾法联合降压药治疗女性绝经后及围绝经期高血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2.探讨绝经后高血压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及动态血压特点。3.探讨淫羊藿苷(icariin,ICA)对雌性去势SHR循环和心肌组织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angiotensin system,RAS)的调节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1.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 7个数据库,搜集有关补肾法联合降压药治疗绝经后及围绝经期高血压的随机对照试验。应用Rev Man 5.3和Stata 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发表偏倚检测、敏感性分析、亚组分析,采用TSA 0.9软件对降压疗效进行试验序贯分析。2.横断面研究以绝经后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分析一般资料、中医证型分布、昼夜节律分布特点;进一步将纳入患者分为绝经<10年组和绝经≥10年组,分析两组患者动态血压参数是否存在差异;分析年龄与动态血压参数的相关性;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用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SD)和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表示,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各变量与BPV的关系。3.动物实验9周龄雌性去势SHR48只,随机分为6组,模型组(SHR组)、雌二醇组(SHR+E2组)、ICA低剂量组(SHR+LI组)、ICA中剂量组(SHR+MI组)、ICA高剂量组(SHR+HI组)、ICA中剂量+雌激素受体拮抗剂ICI182780组(SHR+MI+ICI组)。9周龄雌性去势WKY8只作为正常对照组(WKY组)。SHR+E2组给予戊酸雌二醇(0.1 mg/kg/day)灌胃,ICA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ICA 10 mg/kg/day、20 mg/kg/day、40 mg/kg/day灌胃,SHR+MI+ICI组给予ICA 20 mg/kg/day灌胃,并予氟维斯群注射液52 mg/kg/month皮下注射。监测各组大鼠体重、血压及心率;对心脏、脾脏及肾脏进行称重并计算脏器系数;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AngⅡ、Ang(1-7)、E2水平;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心肌组织 AGT1R、MAS1、ACE1、ACE2、GPR30、ERK1/2、p-ERK1/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补肾法联合降压药治疗绝经后及围绝经期高血压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1)Meta分析结果显示:最终纳入14篇文献,共1139例患者。补肾法联合降压药治疗绝经后及围绝经期高血压的降压疗效、更年期症状疗效优于西药组;SBP水平、DBP水平、kupperman评分、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水平低于西药组;雌二醇(estradiol,E2)水平高于西药组。(2)不良反应发生率:补肾法联合降压药组低于西药组。(3)发表偏倚:对降压疗效绘制漏斗图并进行Egger’s法检验,提示纳入文献存在发表偏倚。(4)降压疗效的试验序贯分析:结果提示Meta分析可能过早出现阳性结果,可能存在假阳性结果。2.绝经后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及动态血压特点研究(1)本次研究共纳入214例患者,阴阳两虚型患者所占比例最高。(2)所有纳入患者中,非勺型昼夜节律患者所占比例最高。(3)绝经≥10 年组的 24hSBP、nSBP、收缩压极差(maximum-minimum difference between systolic blood pressure,MMD)、24hSBPSD、dSBPSD、24hSBPCV、dSBPCV、dDBPCV、nDBPCV 高于绝经<10 年组(P<0.05 或P<0.01)。(4)24hSBP、dSBP、nSBP、MMD、24hSBPSD、dSBPSD、nSBPSD、dSBPCV、dDBPCV 与年龄呈正相关(P<0.05 或P<0.01);24hDBP、SBP-BPF、dDBP、nDBP、Hr与年龄呈负相关(P<0.05或P<0.01)。(5)24hSBPSD的相关因素有:MMD、MAP、日间血压负荷;24hDBPSD的相关因素有:24hDBP、DBP-BPF、MMD、高血压3级、BUN;24hSBPCV的相关因素有:24hSBP、24hDBP、MMD、日间血压负荷;24hDBPCV的相关因素有:MMD、MAP、SBP-BPF、DBP-BPF、BUN。3.淫羊藿苷通过调节RAS对雌性去势SHR发挥血压保护作用(1)平均动脉压(MAP):与WKY组比较,SHR组MAP升高(P<0.05);与SHR 组比较,SHR+E2 组、SHR+LI 组、SHR+MI 组、SHR+HI 组 MAP 降低(P<0.05);与 SHR+MI 组比较,SHR+MI+ICI 组 MAP 升高(P<0.05)。(2)心率:与SHR组比较,SHR+LI组、SHR+MI组、SHR+HI组心率降低(P<0.05 或P<0.01)。(3)脏器系数:①心脏系数:与WKY组比较,6组SHR的心脏系数均升高(P<0.01);与SHR+MI组比较,SHR+MI+ICI组心脏系数升高(P<0.05)。②左肾系数:与WKY组比较,SHR组左肾系数升高(P<0.01);与SHR组比较,SHR+E2组左肾系数降低(P<0.05)。③右肾系数:与WKY组比较,SHR组右肾系数升高(P<0.01);与SHR组比较,SHR+E2 组、SHR+LI 组、SHR+MI 组、SHR+HI 组左肾系数降低(P<0.05 或 P<0.01)。④脾脏系数:与WKY组比较,SHR组脾脏系数升高(P<0.01);与SHR+MI组比较,SHR+MI+ICI组脾脏系数升高(P<0.05)。(4)ACE1-AngⅡ-AT1R轴:①ACE1蛋白:与WKY组比较,SHR组ACE1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1);与SHR组比较,SHR+MI组、SHR+HI组ACE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②AngⅡ含量:与WKY组比较,SHR组AngⅡ含量升高(P<0.01);与SHR组比较,SHR+E2组、SHR+MI 组、SHR+HI 组 AngⅡ含量降低(P<0.05 或P<0.01)。③AGT1R蛋白:与SHR组比较,SHR+MI组AGT1R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5)ACE2-Ang(1-7)-MasR轴:①ACE2蛋白:与WKY组比较,SHR组ACE2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②Ang(1-7)含量:与WKY组比较,SHR组Ang(1-7)含量升高(P<0.01);与SHR+E2组比较,SHR+LI组Ang(1-7)含量升高(P<0.01);与SHR+MI组比较,SHR+MI+ICI 组 Ang(1-7)水平降低(P<0.01)。③MAS1蛋白:与WKY组比较,SHR组MAS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或P<0.01)。(6)E2及其受体GPR30:①E2含量:与SHR组比较,SHR+E2组、SHR+LI组、SHR+MI组、SHR+HI组的E2含量有升高趋势(P>0.05)。②GPR30蛋白:与WKY组比较,SHR组GPR30蛋白表达水平有升高趋势(P>0.05)。(7)ERK1/2 通路:①p-ERK1/2蛋白:与WKY组比较,SHR组p-ERK1/2蛋白表达水平有升高趋势(P>0.05);与SHR组比较,SHR+HI组p-ERK1/2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②p-ERK1/2/ERK1/2:与 WKY 组比较,SHR 组 p-ERK1/2/ERK1/2 有升高趋势(P>0.05);与 SHR 组比较,SHR+E2 组、SHR+HI 组 p-ERK1/2/ERK1/2 有降低趋势(P>0.05);与 SHR+MI 组比较,SHR+MI+ICI 组 p-ERK1/2/ERK1/2 升高(P<0.01)。结论:1.针对女性绝经后及围绝经期高血压患者,补肾法联合降压药能够降低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改善更年期症状、改善性激素水平,疗效优于西药组。2.阴阳两虚证是绝经后高血压患者最常见的中医证型,且绝经年限较长的高血压患者的BPV高于绝经年限较短者。3.ICA能够降低雌性去势SHR的血压和心率,上述作用与调节循环和心肌组织RAS 有关。ICA 可以抑制 ACE1-AngⅡ-AT1R 轴,对 ACE2-Ang(1-7)-MasR 轴具有升高的趋势,同时该作用的发挥与抑制ERK1/2通路有关。

骆金文[3](2021)在《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益气活血化痰中药改善冠心病胰岛素抵抗的机制》文中研究表明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与脂质代谢异常、高血压、血栓形成和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无论是否合并糖尿病,IR均会增加冠心病发生风险,并与冠心病不良心血管事件密切相关。IR通过诱导单核/巨噬细胞分化、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smoothmusclecells,VSMCs)凋亡、降低纤溶活性等促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改善IR对于改善冠心病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中医药在改善冠心病患者IR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但中药成分复杂,作用机制不十分明确,限制了中药在冠心病IR领域的应用。研究一改善冠心病患者IR的中药关联性分析目的:对文献报道具有改善冠心病患者IR的中药处方进行分析,总结药物配伍规律,寻找改善冠心病患者IR的核心中药。方法:通过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e)、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和PubMed等数据库,收集中医药改善冠心病患者胰岛素敏感性的文献,获得中药处方数据集。对中药的使用频次、药性药味及功效进行统计分析。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分析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以发现改善冠心病患者IR的核心中药。结果:纳入39篇文献,涉及39个处方,包含98味中药,其中活血化瘀类药物使用频率最高(31.1%),其次为补气药(12.6%)、清热药(9.9%)和化痰药(7.2%)。中药频次统计结果显示,丹参、黄芪、川芎、瓜蒌、麦冬、三七、赤芍、水蛭、红花等是常用药物;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丹参-黄芪、丹参-瓜蒌、丹参-川芎是改善冠心病患者IR的核心药对。结论:中医在治疗冠心病患者IR时,多选活血化瘀药、补气药、化痰药等。丹参-黄芪、丹参-川芎、丹参-瓜蒌关联性最强,是改善冠心病患者IR的核心药物。研究二益气活血化痰中药对冠心病患者IR影响的Meta分析目的:系统评价益气活血化痰中药对冠心病患者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方法: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date)、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和PubMed等国内外数据库,筛选益气活血化痰中药治疗冠心病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检索截止到2020年10月。两名研究者按照拟定的检索策略与纳排标准独立进行文献检索与筛选。主要结局指标:稳态模型评估IR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of IR,HOMA-IR)、胰岛素敏感指数(insulin sensitivity index,ISI);次要结局指标:空腹血清胰岛素(fasting serum insulin,FIN)、空腹血糖(fast blood glucose,FBG)、餐后 2h 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脂代谢相关指标等。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定量系统评价。结果:共纳入11项研究,包含944例冠心病患者,益气活血化痰组479例,对照组46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经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益气活血化痰组HOMA-IR[MD=-0.57,95%CI(-0.75,-0.39),P<0.01]和 ISI[MD=-0.45,95%CI(-0.57,-0.32),P<0.01]均显着改善。益气活血化痰中药可降低冠心病患者FIN浓度[SMD=-0.85,95%CI(-1.16,-0.54),P<0.01]、FBG 浓度[MD=-0.34,95%CI(-0.61,-0.07),P=0.01]、2hPG浓度[MD=-0.93,95%CI(-1.50,-0.35),P<0.01]、HbA1c 水平[MD=-0.65,95%CI(-0.96,-0.33),P<0.01]、LDL-C 浓度[MD=-0.95,95%CI(-1.51,0.39),P<0.01]以及TC 浓度[MD=-0.91,95%CI(-1.70,-0.12),P-0.02],增加 HDL-C 浓度[MD=0.40,95%CI(0.24,0.56),P<0.01]。结论:益气活血化痰中药联合常规西药可能改善冠心病患者胰岛素敏感性,并且在改善冠心病患者糖代谢和脂代谢方面优于单纯西药。研究三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黄芪、丹参、川芎、瓜蒌改善冠心病患者IR的作用机制目的:应用网络药理学初步探讨黄芪、丹参、川芎、瓜蒌改善冠心病患者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检索TCMSP数据库、BATMAN-TCM数据库和TCMID数据库获取黄芪、丹参、川芎、瓜蒌的主要化学成分和作用靶点。通过检索Genecards数据库和OMIM数据库,收集冠心病IR的治疗靶点。利用R4.0.3语言中“VennDiagram”安装包,获得药物作用靶点与疾病靶点的交集,并通过Cytoscape 3.8.0软件绘制中药-活性成分-疾病靶点网络图。利用 R 4.0.3 软件“BiocManager”、“clusterProfiler”、“pathview”、“DOSE”等安装包,对交集靶点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共筛选出丹参化合物65种、黄芪化合物20种、瓜蒌化合物14种、川芎化合物7种。获得丹参作用靶点135个,黄芪作用靶点209个,川芎作用靶点25个,瓜蒌作用靶点14个。经筛选获得冠心病IR靶点754个。将药物作用靶点与疾病靶点交集,获得86个药物-疾病交集靶点。GO功能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丹参、川芎、黄芪、瓜蒌通过调节脂质转运、脂质代谢、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和葡萄糖跨膜转运等生物学过程改善冠心病患者IR。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丹参、川芎、黄芪、瓜蒌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FoxO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和AMPK信号通路等,改善冠心病患者IR。结论:丹参、川芎、黄芪、瓜蒌中的有效活性成分可通过多个靶点,参与多个生物学过程和信号通路,改善IR,从而发挥治疗冠心病的作用。

王敏[4](2021)在《BMI和胰岛素抵抗在非糖尿病人群中的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为细胞不能正常对胰岛素作出响应,从而导致高胰岛素血症的一种疾病。胰岛素抵抗已成为与肥胖相关的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大多数研究关注肥胖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基于一般人群或者糖尿病人群,但是基于非糖尿病人群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拟通过研究非糖尿病人群中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为目标人群胰岛素抵抗的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的研究对象来源于2007~2016年的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NHANES),针对≥20岁人群探究BMI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并且针对≥50岁人群深入探究BMI变化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BMI变化时间分为25岁时的BMI和目前、10年前和1年前BMI相比三种,基线为25岁时的BMI;比较的年龄分为50~59岁、60~69岁、70~80岁三组;类别分为正常或超重到肥胖、一直超重或肥胖、正常到超重、一直正常四类。胰岛素抵抗用稳态评估模型(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for insulin resistance,HOMA-IR)评估。复杂加权下,非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表示为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并使用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比较;分类变量表示为频数和构成比,并使用χ2检验进行比较,分析通过R3.6.1和SPSS24.0软件进行。第二部分利用发表于2015年的Nature杂志上,共有322154例欧洲人参与研究确定的与BMI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以及发表于2011年Nature Genetics上,共有46186例欧洲人参与研究确定的与HOMA-IR相关的SNPs进行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Two-sample Mendelian randomization,TSMR)研究,方法包括逆方差加权(Inverse-variance Weighting,IVW),MR-Egger(Mendelian Randomization-Egger,MR-Egger)和加权中位数(Weighted Median Estimator,WME),分析由MR-base平台进行。结果:1.20岁及以上的研究人群中,与BMI正常相比,肥胖和超重的人群比值比(Odds Ratio,OR)和95%CI分别为12.624(9.678,16.467)和3.183(2.364,4.286);2.TSMR方法发现了与BMI和HOMA-IR相关的68个SNPs,IVW方法得出的证据支持BMI和HOMA-IR之间的因果关系(β=0.184,SE=0.022,P<0.001)。MR-Egger(β=0.133,SE=0.065,P=0.043)和WME方法(β=0.171,SE=0.031,P<0.001)也提供了BMI对HOMA-IR的因果关系的证据;3.25岁和目前相比的BMI变化对胰岛素抵抗的影响,50~59岁年龄组中,与一直正常的BMI相比,正常或超重到肥胖、一直超重或肥胖和正常到超重发生胰岛素抵抗风险分别为8.894倍、3.742倍、2.674倍;60~69岁年龄组,上述三种BMI变化方式发生胰岛素抵抗风险分别为26.189倍、9.632倍、8.886倍;70~80岁年龄组,上述三种BMI变化方式发生胰岛素抵抗风险分别为6.765倍、4.545倍、3.387倍,25岁和1年前、10年前相比的BMI变化对胰岛素抵抗的影响也有类似的结果。结论:1.肥胖人群发生胰岛素抵抗的风险高于超重人群,而超重人群高于正常人群,TSMR分析支持BMI和HOMA-IR的因果关系;2.25岁和目前相比的BMI变化发生胰岛素抵抗的风险最高;3.60~69岁年龄组的人群发生胰岛素抵抗的风险最高;4.BMI从正常或超重到肥胖的人群发生胰岛素抵抗的风险最高。

张晨新[5](2021)在《针刺调节PPAR-γ抑制高血压合并肥胖大鼠主动脉炎症反应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近年来,我国高血压合并肥胖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且肥胖与血压二者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因此,本实验通过观察针刺对高血压合并肥胖大鼠的PPAR-γ及其影响的NF-KB信号通路及IL-6、ET-1、ICAM-1、VEGF和负责胰岛素敏感性的脂联素和瘦素的影响,阐释针刺“足三里”、“三阴交”减重降压的疗效,以及通过调控高血压合并肥胖大鼠PPAR-γ及其影响的NF-KB信号通路保护血管炎症损伤的机制。材料与方法:实验选用大鼠共50只,其中WKY大鼠10只,SHR大鼠40只。空白组选择WKY大鼠10只,其余40只SHR大鼠用随机数字表分组法分为4组:模型组,肥胖模型组,针刺组,非经非穴组。大鼠在分组后,先用普通饲料适应性喂养1周,1周后,空白组与模型组大鼠采用普通饲料喂养,其余组采用高脂饲料干预,制备高血压合并肥胖模型。高脂饲料配方:由基础饲料加入动物油15%,蔗糖18%,蛋黄3%,经过灭菌后,阴凉处保存。在造模期间,每周定时检测两次血压与体重并记录数据。当造模组的大鼠体重超过空白组体重20%,认为高血压合并肥胖大鼠模型复制成功。动物模型复制成功后,停止高脂饲料饲养,改为常规饲料喂养。针刺组在固定大鼠后,进行针刺干预治疗,穴位选择双侧“足三里”和“三阴交”。“足三里”穴位选取腓骨小头下约5mm、膝关节后外侧,用针灸针直刺7mm;三阴交的选穴定位是大鼠后肢内踝尖竖直方向上移10mm的位置直刺5mm;非经非穴组我们课题组会选定大鼠尾巴中段中点处容易下针的地方标点,把此点当成针刺对照点。针刺穴位后,接华佗牌电针仪,波形采用疏密波,其中疏波为1 Hz,密波为5 Hz;疏波时间为10s,密波时间为15s。每日1次,每次治疗20 min,连续6天为1个疗程并休息1天,治疗共持续四周。空白组,模型组采用与针刺组相同方法固定20min,不予以其他干预因素处理。在治疗4周后,撤掉大鼠食物,将所有大鼠禁食不禁水12h,腹腔注射水合氯醛麻醉,麻醉后用无菌手术器械剪打开腹腔,找到腹主动脉,用采血针将血液取出,剔除主动脉周围血管黏连浆膜,用玻璃分针游离出胸主动脉组织,修剪末支以及周围组织脂肪后置于冻存管中放入液氮速冻,随后放置于-80℃冰箱保存备用。另外取部分主动脉组织放置于4%多聚甲醛中固定准备进行HE染色,固定组织放置于阴凉处待测。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方法染色切片后,根据病理学知识去观察主动脉,记录它的形态上的变化;采用Elisa实验方法检测大鼠主动脉瘦素、脂联素含量,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主动脉组织PPAR-γ蛋白表达;荧光定量PCR检测PPAR-γ、NF-KB、ET-1、ICAM-1、IL-6、VEGF的m RNA表达。结果:1.针刺可以降低高血压合并肥胖大鼠的收缩压和体重。本实验结果表明,在针刺治疗期间,高血压合并肥胖大鼠的体重和收缩压都出现显着降低,而非经非穴组改变不明显,说明了针刺显着的减重降压疗效。2.针刺可以显着升高大鼠瘦素,脂联素含量。本实验结果表明,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和肥胖模型组大鼠主动脉组织瘦素、脂联素表达明显下降(P<0.05);与模型组相比,肥胖模型组大鼠主动脉组织瘦素、脂联素表达明显下降(P<0.05);与肥胖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大鼠主动脉组织瘦素、脂联素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针刺组相比,非经非穴组大鼠主动脉组织瘦素含量下降,脂联素含量升高,趋势与针刺组治疗趋势不符。3.针刺可以增加高血压合并肥胖大鼠PPAR-γ蛋白含量。本实验结果表明,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和肥胖模型组大鼠主动脉组织PPAR-γ蛋白含量明显下降(P<0.05);与模型组相比,肥胖模型组大鼠主动脉组织PPAR-γ蛋白含量明显下降(P<0.05);与肥胖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大鼠主动脉组织PPAR-γ蛋白含量明显上升;与肥胖模型组相比,非经非穴组大鼠主动脉组织PPAR-γ蛋白含量未发生明显变化(P>0.05)。4.针刺可以改变PPAR-γ及其影响的NF-KB信号通路m RNA,影响主动脉相关炎症因子m RNA表达。本实验结果表明,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主动脉PPAR-γm RNA表达明显降低,NF-KB、ICAM-1、IL-6、VEGF、ET-1的m RNA表达明显增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肥胖模型组大鼠主动脉PPAR-γm RNA表达明显降低,NF-KB、ICAM-1、IL-6、VEGF、ET-1的m RNA表达明显增高(P<0.05);与肥胖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大鼠主动脉PPAR-γm RNA表达明显增高,NF-KB、ICAM-1、IL-6、VEGF、ET-1的m RNA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1.高血压病会出现主动脉炎症性损伤,在高血压合并肥胖因素后,伴随体重、收缩压的异常升高会加重血管内皮炎症反应。2.电针干预“足三里”“三阴交”可以减轻高血压合并肥胖大鼠收缩压与体重,改善主动脉内膜光滑程度,减轻高血压合并肥胖大鼠血管损伤。3.电针干预“足三里”“三阴交”可以通过调控高血压合并肥胖大鼠PPAR-γ及其影响的NF-KB信号通路保护血管炎症损伤。

高焕佳[6](2021)在《丹参酮ⅡA对DOCA-salt高血压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复制DOCA-salt高血压大鼠模型,研究丹参酮ⅡA对DOCA-salt高血压大鼠的平均动脉压的影响,研究丹参酮ⅡA对于DOCA-salt高血压大鼠心脏和肾脏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的作用,为丹参酮ⅡA治疗盐敏感性高血压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1)中枢给予TNF-α对SD及Dahl大鼠PVN炎症介质表达的影响实验采用成年雄性SD大鼠,体重250g-280g,及周龄相同的Dahl大鼠,大鼠分为两组,予以侧脑室注射250ng TNF-α,对照组注射2.5μL的生理盐水,注射完成3h后处死大鼠,分别用于冰冻切片染色和real-time PCR检测,real-time PCR 检测 PVN 区 IL-6,IL-1β;CCL5、CCL12;iNOS;NF-κB1 的 mRNA 水平。进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PVN区IL-1β,CCL5,iNOS及NF-κB1的表达情况。(2)丹参酮ⅡA对大鼠原代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培养SD大鼠的原代神经细胞,20ng/ml的TNF-α处理原代神经细胞,进行了不同时间(3h、6h、24h)的时间依赖研究;不同剂量(0.2ng/ml,2ng/ml,20ng/ml)的TNF-α处理6h的剂量依赖研究,检测IL-6、IL-1β、CCL5、CCL12、iNOS、P65 的 mRNA 水平。培养Dah1大鼠的原代神经细胞,使用20ng/mL的TNF-α处理6h,对比Dahl大鼠与SD大鼠的对照组基线水平及TNF-α处理6h后炎症介质基因的表达差异。分别使用不同浓度的丹参酮ⅡA(10uM、20uM、50uM)预处理Dah1大鼠原代神经细胞30min,而后用20ng/ml TNF-α处理,进行了 real time PCR检测,检测IL-6、IL-1β、CCL5、CCL12、iNOS、P65 及 NADPH 氧化酶亚基(Cyba、Cybb)的mRNA水平。使用50uM丹参酮ⅡA预处理SD大鼠原代神经细胞30min,而后用20ng/ml TNF-α处理,固定细胞进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IL-1β、CCL5、iNOS、pp65的蛋白表达水平。(3)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对DOCA-salt高血压大鼠的保护作用将30只8周龄的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对照组、模型组、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低剂量组(10mg/kg.d)、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中剂量组(15mg/kg.d)、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高剂量组(25mg/kg.d),每组各6只。除对照组外,其他大鼠皮下植入DOCA片剂,同日予以1%NaCl+0.2%KCL饮水。对照组及模型组每日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腹腔注射,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低、中、高剂量组每日进行腹腔注射给药。采用智能无创尾动脉血压计测量血压,每周两次。每周测量1次体重。共连续处理21天。第22天使用10%水合氯醛腹腔麻醉,每组1只4%多聚甲醛灌流固定取大鼠肾脏用于HE染色观察大鼠肾脏形态,其余的各组大鼠麻醉后首先称体重,取出大鼠两侧肾脏及心脏,并迅速进行称重,得到肾脏质量与体质量比值、心脏质量与体质量比值;分别对心脏左心室和肾脏进行real-time PCR 检测 IL-6、IL-1β、CCL5、CCL12、p65、TNF-α及 NADPH 氧化酶亚基cyba,cybb的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1.TNF-α中枢给药增加成年SD及Dahl大鼠PVN区炎症介质的mRNA水平,并且Dahl大鼠的炎症反应更为显着TNF-α中枢给药,SD 大鼠和 Dahl-S 大鼠的 CCL5、CCL12、IL-1β、IL-6、iNOS和NF-κB1的表达均显着升高(P<0.05)。与SD大鼠相比,Dahl-S大鼠中CCL12的增加更加显着(Dahl:115倍SD:24倍P<0.05)。与SD大鼠相比,Dahl-S中IL-1β的增加也更高,但没有达到统计学意义(P=0.087),其他的基因未见显着差异。2.TNF-α处理引发SD及Dahl大鼠原代神经细胞炎症介质基因水平的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增加,并且在Dahl大鼠原代神经细胞炎症反应更为显着。不同浓度(0.2ng/mL,2ng/mL,20ng/mL)处理 6h 及不同时间(3h,6h,24h)20ng/mL TNF-α处理明显增加 SD 大鼠 IL-1β、IL-6、CCL5、CCL12、iNOS 和 NF-κB1的mRNA水平;TNF-α(20ng/ml)处理6h对比SD及Dahl大鼠的炎症介质基因显示两者的IL-1β、CCL5、iNOS、NF-κB1的基线水平差异即存在统计学意义,6h处理后IL-1β、CCL5、iNOS仍存在统计学差异;TNF-α(20ng/ml)孵育6小时,固定细胞并进行免疫荧光染色,结果表明TNF-α处理显着增加IL-1β、CCL5和iNOS的免疫反应性并促进p65的活化。3.TanⅡA处理大鼠原代神经细胞可以降低由TNF-α处理引发的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水平。TanⅡA可以降低大鼠原代神经元细胞由TNF-α诱导的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水平。不同浓度的TanⅡA(10uM、20uM、50uM)预处理可以抑制TNF-α处理引起的p65活化,下调IL-1β、IL-6、CCL5、CCL12,iNOS等炎症介质及NADPH氧化酶亚基(Cyba、Cybb)的mRNA表达。免疫荧光结果表明TanⅡA可以一定程度减弱由TNF-α处理引发的IL-1β、CCL5和iNOS的免疫反应性的增强并抑制p65的活化。4.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可以降低DOCA-salt高血压大鼠的平均动脉压,并减轻心脏及肾脏的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水平。模型组大鼠血压明显升高,各剂量TanⅡA磺酸钠注射液组均可一定程度上降低平均动脉压。治疗组大鼠与模型组相比心脏质量与体质量比值及肾脏质量与体质量比值降低,表明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可以减轻DOCA-salt大鼠左心室及肾脏的扩张,并且降低心脏左心室及肾脏IL-1β、IL-6、TNF-α、CCL5、CCL12炎症介质的mRNA水平,降低P65的mRNA水平,及NADPH氧化酶亚基Cyba、Cybb的mRNA水平,说明丹参酮ⅡA磺酸钠可以抑制DOCA-salt高血压大鼠心脏左心室及肾脏的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水平。肾脏HE染色及离体照片显示治疗组较模型组的肾脏病理形态学改变减轻。结论:1.中枢给予TNF-α可以同时激发SD大鼠和Dah1大鼠PVN内炎症反应,且在Dahl盐敏感性高血压大鼠PVN炎症反应更加显着。2.TNF-α激发SD大鼠和Dah1大鼠原代神经细胞的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并且在Dahl大鼠原代神经细胞内炎症反应更加显着,TanⅡA预处理可以抑制由TNF-α诱发的p65的活化,抑制IL-1β、IL-6、CCL5、CCL12、iNOS等炎症介质和Cyba、Cybb的表达,从而抑制炎症反应,并可以抑制氧化应激水平。3.TanⅡA磺酸钠注射液可以降低DOCA-salt高血压大鼠的平均动脉压,抑制DOCA-salt高血压大鼠左心室及肾脏p65的表达,抑制IL-1β、IL-6、TNF-α、CCL5、CCL12等炎症介质及Cyba、Cybb的表达,对DOCA-salt高血压大鼠起到保护作用。

蔡海荣[7](2021)在《疏肝温胆汤改善代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的疗效和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疏肝温胆汤改善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患者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的临床疗效;明确疏肝温胆汤通过肝X受体α(liver X receptor α,LXRα)介导自噬/凋亡改善MS大鼠IR、糖脂代谢、氧化应激。方法:1.临床试验: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方法,将84例气滞痰瘀证M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予以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联合疏肝温胆汤服用,疗程为1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体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血压、血脂、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PG)、糖化血红蛋白A1c(hemoglobin Alc,HbA1c)、血清胰岛素(fasting insulin,FINS)、稳态模型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of insulin resistance,HOMA-IR)、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并评价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2.1动物实验一:采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联合高脂高糖高盐饲料喂养方法复制MS大鼠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代谢综合征模型组(MS组)、疏肝温胆汤高剂量组(SGWD-H组)、疏肝温胆汤中剂量组(SGWD-M组)、疏肝温胆汤低剂量组(SGWD-L组)、二甲双胍组(MF组)。SGWD-H组、SGWD-M 组、SGWD-L 组分别给予剂量为 23.58g/Kg/d、11.79g/Kg/d、5.90g/Kg/d 的疏肝温胆汤灌胃,MF组给予盐酸二甲双胍片(0.09g/Kg/d)灌胃,NC组和MS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药物干预时间为4周。干预结束后,测量大鼠体重、体长、血压,ELISA法检测HbAlc、FINS含量,生化分析仪检测FPG、TC、TG、LDL-C、HDL-C含量,并计算HOMA-IR,HE染色法观察大鼠肝脏和胸主动脉血管组织病理形态变化。2.2动物实验二:实验动物、分组及药物干预方法同动物实验一。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SOD、GSH-PX、MDA含量,western-blot法检测大鼠肝脏组织LXRα、LC3、Beclin-1、Bax、Caspase-3、Bcl-2 蛋白表达,QPCR 法检测大鼠肝脏组织 LXRα、LC3、Beclin-1、Bax、Caspase-3、Bcl-2mRNA 表达。2.3动物实验三:NC组、MS组、SGWD-M组来自于实验一,另设疏肝温胆汤+LXRα抑制剂组[SGWD+LXRα(-)组]。NC组和MS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SGWD-M组给予疏肝温胆汤(11.79g/Kg/d)灌胃,SGWD+LXRα(-)组给予疏肝温胆汤(11.79g/Kg/d)灌胃+GSK2033(30mg/kg/d,ip,qd)腹腔注射,干预时间为4周。检测指标和方法同动物实验一、二。结果:1.临床试验:①治疗结束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FPG、HbA1c、FINS、HOMA-IR、TC、TG、LDL-C、HOMA-IR、MDA 水平均降低(均P<0.05),HDL-C、SOD、GSH-PX 水平均升高(P<0.05);②治疗结束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降低(P<0.05),中医证候疗效提高(P<0.05)。2.1动物实验一:①与NC组比较,MS组和SGWD-L组大鼠FPG、HbA1c、FINS、HOMA-IR、TC、TG、LDL-C、HOMA-IR、体质量、Lee’s 指数、SBP、DBP 水平均升高(均P<0.05),HDL-C水平降低(P<0.05),HE染色示肝脏组织脂肪变性和空泡变性,HE染色示胸主动脉动脉粥样硬化;②与MS组和SGWD-L组比较,SGWD-H组、SGWD-M组、MF组大鼠FPG、HbA1c、FINS、HOMA-IR、TC、TG、LDL-C、HOMA-IR、体质量、Lee’s 指数水平均降低(均P<0.05),HDL-C水平升高(P<0.05),HE染色示肝脏组织脂肪变性和空泡变性明显减轻,HE染色示胸主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明显减轻。2.2动物实验二:①与NC组比较,MS组和SGWD-L组大鼠血清SOD、GSH-PX及肝脏组织LXRα、LC3、Beclin-1、Bcl-2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均降低(均P<0.05),血清MDA及肝脏组织Bax、Caspase-3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均升高(均P<0.05);②与MS组和SGWD-L组比较,SGWD-H组、SGWD-M组、MF组大鼠大鼠血清SOD、GSH-PX及肝脏组织LXRα、LC3、Beclin-1、Bcl-2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均升高(均P<0.05),血清MDA及肝脏组织Bax、Caspase-3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均降低(均P<0.05)。2.3 动物实验三:与 SGWD-M 组比较,SGWD+LXRα(-)组大鼠 FPG、FINS、HOMA-IR、TC、TG、LDL-C、HOMA-IR、MDA 及肝脏组织 Bax、Caspase-3 蛋白和 mRNA 表达水平均升高(均P<0.05),HDL-C、SOD、GSH-PX 及肝脏组织 LXRα、LC3、Beclin-1、Bcl-2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均降低(均P<0.05)。结论:1.临床试验:疏肝温胆汤可以改善MS患者IR、糖脂代谢和氧化应激。2.动物实验:疏肝温胆汤可以通过LXRα介导自噬/凋亡改善MS大鼠IR、糖脂代谢、氧化应激,并减轻肝脏脂肪变性和胸主动脉动脉粥样硬化病理改变。

王耀振[8](2021)在《基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探究人参皂苷Rc改善内皮细胞胰岛素抵抗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作用及机制》文中认为二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是全球范围内的主要健康问题,其对血管可产生严重的危害作用,即糖尿病血管病变,这也是导致T2DM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作为T2DM的典型特点,不仅是促进其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还是代谢综合征导致内皮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内皮是血管的第一道屏障,承担多种自分泌、旁分泌和内分泌功能,而内皮功能障碍是血管功能障碍的早期致病事件,其与IR相互促进,共同在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angiotensin system,RAS)是一种具有内分泌特点的肽能系统,主要负责维持血压和水电解质的平衡,其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ACE)/血管紧张素II(angiotensin II,Ang II)/血管紧张素1型受体(angiotensin type 1 receptor,AT1R)轴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该轴的关键效应分子-Ang II,参与多种病理生理过程,包括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纤维化、肥大和内皮功能障碍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2,ACE2)/血管紧张素1-7[angiotensin-(1-7),Ang-(1-7)]/Mas轴拮抗了ACE/Ang II/AT1R轴的功能,其保护作用不仅依赖于对Ang II的降解,还依赖于生成Ang-(1-7)作用于Mas所产生的抗氧化、抗炎、抗肥大、血管舒张及改善内皮功能障碍等作用。尽管有研究表明ACE2/Ang-(1-7)/Mas轴可改善代谢IR,并且Ang-(1-7)可改善db/db小鼠内皮功能障碍和Ang II诱导的内皮细胞IR,但ACE2/Ang-(1-7)/Mas轴与内皮IR的相关研究仍鲜有报道,因此进一步研究其与内皮细胞IR的关系有助于深入理解IR的分子机制,从而以新的角度防治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人参皂苷Rc是原人参二醇组皂苷的单体成分并且是人参皂苷的主要成分之一,有关人参皂苷Rc药理活性的研究相对较少,仅有少数研究报道了其具有强大的抗炎和抗氧化活性,而人参皂苷Rc对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是否具有潜在的保护作用尚不清楚。其同分异构体人参皂苷Rb2与人参皂苷Rb3已被证实具有显着的心血管保护作用,并且还有研究表明了人参皂苷与RAS具有密切关系。鉴于炎症和氧化应激是导致IR的关键机制以及ACE2/Ang-(1-7)/Mas轴在心血管疾病中的重要保护作用,我们推测人参皂苷Rc可能通过激活ACE2/Ang-(1-7)/Mas轴改善内皮IR与内皮功能障碍,故开展此研究对其进行初步验证。我们首先应用高糖(high glucose,HG)建立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IR模型(30 mmol/L D-葡萄糖处理24 h)。实验结果显示,HG对HUVECs的存活率和形态无明显影响;HG可显着降低HUVECs的NO分泌含量并升高ET-1 mRNA水平,提示其破坏了血管舒缩因子的平衡;HG可显着降低HUVECs的p-IRS1Tyr896、p-PI3K p85Tyr607、p-Akt Ser473及p-eNOSSer1177水平并升高p-IRS1Ser307水平,提示其损害了胰岛素信号转导;HG可显着减少HUVECs的ACE2及Mas蛋白表达,提示其可能损害了ACE2/Ang-(1-7)/Mas轴的保护作用。以上结果表明HG成功诱导HUVECs IR并可减少ACE2及Mas蛋白表达。我们进而加入人参皂苷Rc(25、50 mmol/L)与HG同步处理,观察其对HUVECs IR是否具有改善作用。实验结果显示,人参皂苷Rc可显着升高HUVECs的NO分泌含量并降低ET-1 mRNA水平,提示其纠正了血管舒缩因子的失衡;人参皂苷Rc可减少HUVECs的ROS产生,显着降低培养液上清MDA含量并升高SOD活性,提示其增强了HUVECs的抗氧化应激能力;人参皂苷Rc可显着降低HUVECs的TNF-α、IL-1β及IL-6 mRNA水平,提示其增强了HUVECs的抗炎能力;人参皂苷Rc可显着降低HUVECs培养液上清Ang II含量,进一步升高Ang-(1-7)含量,增加ACE2及Mas蛋白表达,而HG或人参皂苷Rc对ACE2及Mas mRNA水平无明显影响,提示人参皂苷Rc可通过非转录调控方式激活ACE2/Ang-(1-7)/Mas轴;人参皂苷Rc可显着升高HUVECs的p-IRS1Tyr896、p-PI3K p85Tyr607、p-AktSer473及p-eNOSSer1177水平并降低p-IRS1Ser307水平,提示其恢复了胰岛素信号转导;人参皂苷Rc可显着减少NOX2蛋白表达,降低p-IKKβSer177/181、p-JNKThr183/Tyr185及p-NF-κB p65Ser536水平,提示其抑制了IR相关的氧化应激和炎症信号。以上结果表明,人参皂苷Rc可能通过抗氧化、抗炎和上调ACE2/Ang-(1-7)/Mas轴改善内皮IR。为进一步明确人参皂苷Rc改善内皮IR的潜在机制,我们应用ACE2特异性抑制剂MLN-4760(100 nmol/L)与HG及人参皂苷Rc同步处理。实验结果显示,MLN-4760可显着抑制人参皂苷Rc纠正血管舒缩因子失衡、抗炎、激活ACE2/Ang-(1-7)/Mas轴、恢复胰岛素信号转导及抑制IR相关氧化应激和炎症信号的作用;然而,MLN-4760未能抑制人参皂苷Rc减少HUVECs的ROS产生、降低培养液上清MDA含量并升高SOD活性的作用,提示人参皂苷Rc具有独立于ACE2的抗氧化应激能力。以上结果表明,人参皂苷Rc的抗氧化及抗炎作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上调ACE2,并且其通过上调ACE2改善了内皮IR。基于体外实验结果,我们应用T2DM模型的db/db小鼠和MLN-4760,进一步观察人参皂苷Rc是否对在体的内皮功能障碍同样具有改善作用及其机制是否同样依赖于上调ACE2。实验结果显示,人参皂苷Rc对db/db小鼠体重、空腹血糖、血清脂质(TC、TG、LDL-C、HDL-C)及胰岛素含量无明显影响,提示其无降血糖及调血脂的作用;人参皂苷Rc可显着降低db/db小鼠血清TNF-α含量,提示其在体内同样具有抗炎作用,而这种作用被MLN-4760显着拮抗;人参皂苷Rc对db/db小鼠血清Ang II、Ang-(1-7)及主动脉Ang-(1-7)含量无明显影响,但可显着降低主动脉Ang II含量并增加ACE2及Mas蛋白表达,提示其在体内同样可上调ACE2及Mas,而这种作用被MLN-4760显着拮抗;人参皂苷Rc可显着改善db/db小鼠胸主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并恢复Akt/eNOS信号转导,提示其在体内可改善内皮功能,而这种作用被MLN-4760显着拮抗;人参皂苷Rc可显着减少db/db小鼠主动脉NOX2及NOX4蛋白表达,提示其在体内同样具有抗氧化作用,而MLN-4760可一定程度拮抗这种作用。以上结果表明,人参皂苷Rc可改善db/db小鼠主动脉内皮功能障碍,其机制可能更依赖于降解Ang II而不是生成Ang-(1-7),且不依赖于对血糖和血脂的调节。综上所述,本研究从细胞水平和整体动物水平上,证实了人参皂苷Rc可通过上调ACE2蛋白改善HUVECs IR及db/db小鼠内皮功能障碍,不仅发现了人参皂苷Rc的新作用及其潜在机制,还为防治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提供了新的视角。

李晟[9](2021)在《2型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的中医证型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收集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合并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患者的人口学、人体测量学信息及相关实验室数据,探讨上述临床指标与T2DM合并MS中医证型间的相关性,为T2DM合并MS的中医辨证论治做出一定的贡献。方法:1.病例来源:采集2019年12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病房的2型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相关信息,本研究西医诊断标准参考2017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及国际糖尿病联盟(IDF)2005年代谢综合征全球共识制定;中医疾病诊断标准参考2011年《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中医诊疗标准》制定。2.资料整理:通过相应的纳排标准,筛选出符合本研究要求的患者资料,由专业人员对患者进行人体测量学数据采集,通过电子病历系统采集患者人口学资料及相关实验室数据,构建数据库。通过中医四诊问卷,按照刻下患者的症状表现及舌脉情况进行辨证分型,辨证分型标准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及《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中医诊疗标准》并结合本病具体临床表现,将本病的中医辨证分型分为7个证型,具体包括:气阴两虚证、气滞湿阻证、脾肾气虚证、痰瘀互结证、脾虚痰浊证、肝胆湿热证、肝胃郁热证。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例数或者构成比表示,组间差异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首先进行Shapiro-Wilkins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s),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两两比较采用SNK-q法进行校正;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及四分位数间距(M(P25,P75))进行统计描述,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H检验)进行组间比较,两两比较时采用Bonferroni法进行校正;中医证型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描述,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中医证候表现本病患者症状表现复杂,频数超过10的临床症状共36项,其中以消渴病症状表现最为常见,其他眼部、脑系、肢体神经血管病的症状表现均有出现。在舌象方面,以舌色偏红,舌苔偏腻为主要舌象特点,在脉象方面,以弦、细、滑为主要特点,兼有沉、数、弱的脉象表现。2证型分布情况本研究共纳入583名患者,中医辨证分型结果:气阴两虚证146例,气滞湿阻证113例,脾肾气虚证103例,痰瘀互结证患者95例,脾虚痰浊证患者92例,肝胆湿热证患者23例,肝胃郁热证患者11例,由于肝胆湿热证与肝胃郁热证患者病例数较少,且与其他5个证型相比差距过大,为保证研究的完整性、科学性及严谨性,故对肝胆湿热证及肝胃郁热证患者的临床各指标只进行描述性统计,不纳入组间比较及相关性分析。3人口学及人体测量学性别:本病患者男性294例,女性289例,各证型间性别比较无明显差异性。年龄:本病患者年龄均值为59.286(岁),脾肾气虚证患者年龄显着高于气阴两虚证、气滞湿阻证、脾虚痰浊证患者;痰瘀互结证患者年龄显着高于气阴两虚证、气滞湿阻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DM病程:本病患者T2DM病程均值为11.586(年),气阴两虚证患者T2DM病程明显低于脾肾气虚证、痰瘀互结证患者;气滞湿阻证患者T2DM病程明显低于脾肾气虚证、痰瘀互结证、脾虚痰浊证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病患者身高均值166.66(cm),体重均值78.509(kg),BMI均值28.176(kg/m2),腰围均值100.303(cm)。身高:各组间身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体重、BMI:气滞湿阻证患者体重、BMI指数均显着高于其他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腰围:气滞湿阻证患者腰围显着高于其他各证型;脾肾气虚证患者腰围显着高于气阴两虚证、痰瘀互结证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临床指标血压:本病患者收缩压均值为145.913(mm Hg),舒张压均值为87.029(mm Hg)。各证型间患者收缩压无显着差异。气滞湿阻证患者舒张压显着高于脾肾气虚证、痰瘀互结证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糖:本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均值为8.706(%),胰岛素抵抗指数均值为10.259,各组间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抵抗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脂:本病患者TC均值:4.905(mmol/L),TG均值:3.0409(mmol/L),HDL-C均值:0.928(mmol/L),LDL-C均值:2.9232(mmol/L)。各证型患者TC、HDL-C、LDL-C差距无统计学意义。气滞湿阻证患者TG水平显着高于脾肾气虚证、痰瘀互结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尿酸、血肌酐:本研究患者尿酸均值356.443(umol/L),血肌酐均值为70.1102(umol/L)。在尿酸方面,气滞湿阻证患者尿酸水平显着高于痰瘀互结证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血肌酐方面,脾肾气虚证患者肌酐水平显着高于痰瘀互结证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临床指标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综合考虑气滞湿阻证的症状表现及年龄、T2DM病程等因素,气滞湿阻证可能是T2DM合并MS的起始证型,故以气滞湿阻证作为参考证型,将BMI指数、T2DM病程、TG、尿酸、肌酐作为自变量构建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相对于气滞湿阻证而言,患者BMI水平越低(B<0,OR<1),则该患者属于气阴两虚证(OR=0.777,95%CI:0.721-0.838,P<0.001)、脾肾气虚证(OR=0.855,95%CI:0.973-0.922,P<0.001)、痰瘀互结证(OR=0.772,95%CI:0.708-0.842,P<0.001)、脾虚痰浊证(OR=0.802,95%CI:0.783-0.871,P<0.001)的概率越高;患者T2DM病程越长(B>0,OR>1),该患者属于脾肾气虚证(OR=1.083,95%CI:1.04-1.128,P<0.001)、痰瘀互结证(OR=1.094,95%CI:1.049-1.142,P<0.001)、脾虚痰浊证(OR=1.059,95%CI:1.015-1.105,P=0.008)的概率越高;患者TG水平越低(B<0,OR<1),则该患者属于脾肾气虚证的概率越高(OR=0.863,95%CI:0.757-0.984,P=0.028)。结论:1.本研究患者中医证候表现复杂,症状繁多,患者舌象以色偏红,苔偏腻为主,脉象以弦、细、滑为主要特点。T2DM合并MS的各证型在本研究中的例数为:气阴两虚证>气滞湿阻证>脾肾气虚证>痰瘀互结证>脾虚痰浊证>肝胆湿热证>肝胃郁热证。综合考虑年龄、病程等因素,气滞湿阻证可能为T2DM合并MS的初始证型。2.患者T2DM病程与T2DM合并MS的中医辨证分型存在相关性,以气滞湿阻证为参考证型,病程越长属于脾肾气虚证(OR=1.083)、痰瘀互结证(OR=1.094)、脾虚痰浊证(OR=1.059)的概率越高。3.患者的BMI水平与本病的辨证分型存在相关性,以气滞湿阻证为参考证型,BMI水平越低患者属于气阴两虚证(OR=0.777)、脾肾气虚证(OR=0.855)、痰瘀互结证(OR=0.772)、脾虚痰浊证(OR=0.802)的概率越高。4.患者的TG水平与本病的辨证分型存在相关性,以气滞湿阻证为参考证型,TG水平越低患者属于脾肾气虚证(OR=0.863)的概率越高。5.患者的年龄、腰围、舒张压均对中医辨证分型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各证型间上述指标存在显着差异性。6.本研究表明,在不同的中医证型中,各临床指标的表现也大不相同,存在显着差异,临床中应注重上述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指标在T2DM合并MS的辨证论治中的指导作用。合并T2DM的MS患者与单纯MS患者相比,除了“痰湿”这一共同的病机表现外,“气虚、阴虚”的病机表现更为显着,故在临床治疗T2DM合并MS患者时要抓住这一差异,在祛痰化浊的同时注意益气养阴,尝试多种药物联合应用治疗此类患者。

陆露[10](2021)在《健脾化痰活血通络法治疗高血压伴高脂血症(痰湿夹瘀型)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以健脾化痰活血通络为法治疗高血压伴高脂血症(痰湿夹瘀证)患者,通过观察其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血压、血脂水平等变化,来评估健脾化痰活血通络法治疗高血压伴高脂血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中医药治疗高血压伴高脂血症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及思路。方法:将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痰湿夹瘀型高血压伴高脂血症患者94例,按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各4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以健脾化痰活血通络为法自拟方),45天为一个疗程,均治疗2个疗程。观察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中医证候疗效、血压、血脂水平变化情况。结果:(1)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积分较前均有下降;组间比较,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下降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2)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后对照组、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是74.47%,89.36%,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血压比较: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压均明显下降(P<0.05);组间相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4)血脂疗效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TC、TG、LDL-L均较前有改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TC、TG、LDL-L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1、健脾化痰活血通络法能够降低高血压伴高脂血症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改善中医证候;2、健脾化痰活血通络法可以改善高血压伴高脂血症患者的血压水平;3、健脾化痰活血通络法可以改善高血压伴高脂血症患者的血脂水平;4、治疗期间对照组、观察组均未发现不良反应。

二、胰岛素抵抗与高血压关系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胰岛素抵抗与高血压关系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老年人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血流动力学因素
    1.1 血压
    1.2 脉压
    1.3 血压变异性
2 非血流动力学因素
    2.1 神经内分泌因素
        2.1.1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激活
        2.1.2 交感神经激活
        2.1.3 胰岛素抵抗
        2.1.4 瘦素及瘦素抵抗
    2.2 炎性因子
        2.2.1 CRP
        2.2.2 TNF-α
        2.2.3 IL-1
        2.2.4 IL-6
        2.2.5 脂联素
        2.2.6 IL-10
    2.3 氧化应激
    2.4 信号转导通路激活
    2.5 遗传因素
3 小 结

(2)绝经后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淫羊藿苷干预的相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与绝经后高血压研究进展
        1 绝经后高血压概述
        2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概述
        3 雌激素通过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治疗绝经后高血压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补肾法治疗绝经后高血压的研究进展
        1 中医对绝经后高血压的认识
        2 补肾法治疗绝经后高血压的理论依据
        3 补肾法治疗绝经后高血压的研究进展
        4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补肾法联合降压药治疗绝经后及围绝经期高血压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1 研究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3.1 文献检索结果
        3.2 纳入文献的一般特征
        3.3 纳入文献的用药规律统计
        3.4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3.5 Meta分析结果
        3.6 不良反应分析
        3.7 发表偏倚检测
        3.8 敏感性分析
        3.9 亚组分析
        3.10 试验序贯分析
    4 讨论
    5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绝经后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及动态血压特点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3 结果
        3.1 基线资料
        3.2 高血压分级分布
        3.3 中医证型分布
        3.4 昼夜节律类型分布
        3.5 不同绝经年限动态血压参数比较
        3.6 年龄与动态血压参数的相关性
        3.7 血压变异性相关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
    4 讨论
    5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淫羊藿苷通过调节RAS对雌性去势SHR发挥血压保护作用
    1 研究目的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统计学方法
    5 实验结果
        5.1 一般情况
        5.2 淫羊藿苷对大鼠体重的影响
        5.3 淫羊藿苷对大鼠血压的影响
        5.4 淫羊藿苷对大鼠心率的影响
        5.5 淫羊藿苷对大鼠脏器系数的影响
        5.6 淫羊藿苷对大鼠ACE1-AngⅡ-AT1R轴的影响
        5.7 淫羊藿苷对大鼠ACE2-Ang(1-7) -MasR轴的影响
        5.8 淫羊藿苷对大鼠E_2含量及GPR30蛋白表达的影响
        5.9 淫羊藿苷对大鼠心肌组织ERK1/2通路的影响
    6 讨论
        6.1 淫羊藿苷对SHR大鼠血压的影响
        6.2 SHR和WKY大鼠循环和心肌组织RAS组分存在差异
        6.3 淫羊藿苷对SHR大鼠循环和心肌组织RAS组分的影响
        6.4 淫羊藿苷对SHR大鼠E_2及其受体GPR30的影响
        6.5 淫羊藿苷对SHR大鼠心肌组织ERK1/2通路的影响
    7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益气活血化痰中药改善冠心病胰岛素抵抗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胰岛素抵抗在冠心病发病中的作用
        1 胰岛素抵抗的分子机制
        2 胰岛素抵抗与血管平滑肌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内皮细胞
        3 胰岛素抵抗与纤溶系统
        4 胰岛素抵抗与炎症反应
        5 胰岛素抵抗与冠心病危险因素
        6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药有效成分改善胰岛素抵抗的研究进展
        1 多糖类化合物
        2 黄酮类化合物
        3 皂苷类化合物
        4 生物碱类化合物
        5 其他
        6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改善冠心病患者胰岛素抵抗的中药关联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来源及检索策略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数据规范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频次统计
        2.2 关联规则分析
    3 讨论
        3.1 对频次统计结果的讨论
        3.2 对关联规则结果的讨论
        3.3 核心中药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4 小结
第三部分 益气活血化痰中药对冠心病患者胰岛素抵抗影响的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文献检索与筛选
        1.4 数据提取与风险偏倚评价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结果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和风险偏倚评价
        2.3 Meta分析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黄芪、丹参、川芎、瓜蒌改善冠心病患者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机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中药成分与作用靶点的筛选
        1.2 疾病相关靶点的筛选
        1.3 中药-活性成分-疾病靶点网络构建
        1.4 基于STRING 11.0的蛋白质互作网络构建
        1.5 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
    2 结果
        2.1 核心中药化学成分与作用靶点
        2.2 冠心病IR靶点与核心中药治疗冠心病IR的作用靶点
        2.3 核心中药-化学成分-疾病靶点复杂网络
        2.4 核心中药治疗冠心病IR作用靶点的PPI网络
        2.5 核心中药治疗冠心病IR作用靶点的GO功能富集分析
        2.6 核心中药治疗冠心病IR作用靶点的KEGG通路富集分析
    3 讨论
        3.1 对中药化学成分的讨论
        3.2 对作用靶点的讨论
        3.3 对GO功能富集分析的讨论
        3.4 对KEGG通路富集分析的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4)BMI和胰岛素抵抗在非糖尿病人群中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胰岛素抵抗概述
        1.1.2 胰岛素抵抗与糖尿病
        1.1.3 胰岛素抵抗与高血压
        1.1.4 胰岛素抵抗与血脂
        1.1.5 胰岛素抵抗与运动
        1.1.6 胰岛素抵抗与肥胖
        1.1.7 孟德尔随机化
        1.1.8 BMI与胰岛素抵抗的孟德尔随机化研究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2章 对象与方法
    2.1 数据来源
        2.1.1 NHANES数据
        2.1.2 纳入排除标准
    2.2 研究变量的确定
        2.2.1 BMI及 BMI变化
        2.2.2 糖尿病及高血压
        2.2.3 HOMA-IR和胰岛素抵抗
        2.2.4 人口统计学变量
    2.3 基于NHANES的统计分析
    2.4 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研究
        2.4.1 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数据来源
        2.4.2 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的三个假设
        2.4.3 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的统计分析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BMI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结果
        3.1.1 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特征以及单因素分析结果
        3.1.2 与胰岛素抵抗相关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2 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结果
        3.2.1 工具变量信息
        3.2.2 BMI与胰岛素抵抗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结果
        3.2.3 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异质性和敏感性分析结果
    3.3 BMI变化与胰岛素抵抗关系结果
        3.3.1 不同年龄组一般人口学特征分布情况
        3.3.2 BMI变化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第4章 讨论
    4.1 BMI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4.2 BMI与胰岛素抵抗的因果关系
    4.3 BMI变化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4.4 研究的临床意义及公共卫生意义
    4.5 研究的优势和局限性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针刺调节PPAR-γ抑制高血压合并肥胖大鼠主动脉炎症反应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高血压合并肥胖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6)丹参酮ⅡA对DOCA-salt高血压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盐敏感性高血压的现代研究进展
        一. 盐敏感性高血压定义
        二. 盐敏感性高血压的严重性
        三. 盐敏感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
        四. 盐敏感性的判定方法及临床特点
    第二节 中医对盐敏感性高血压的认识
        一. 中医古籍对高血压的认识
        二. 中医对盐敏感性高血压的认识
        三. 盐敏感性高血压与脏腑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丹参酮ⅡA的相关研究进展
        一. 丹参酮ⅡA来源
        二. 丹参酮ⅡA临床研究
        三. 丹参酮ⅡA基础研究
    第四节 血压的调节因素
        一. 交感神经系统活性
        二. PVN与血压调节
        三. 炎症反应与血压调节
        四. 氧化应激与血压调节
    第五节 盐敏感性高血压动物模型现代研究进展
        一. DOCA-salt模型
        二. 感觉损伤性盐敏感性高血压大鼠
        三. Dah1盐敏感性高血压大鼠
        四. 部分肾切除盐敏感性高血压动物模型
        五. DOCA-salt高血压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一节 中枢给予TNF-α对大鼠PVN神经元炎症介质表达的影响
        一. 实验材料
        二. 实验方法
        三. 实验结果
        四. 讨论
        五. 结论
    第二节 丹参酮IIA对原代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
        一. 实验材料
        二. 实验方法
        三. 实验结果
        四. 讨论
        五. 结论
    第三节 丹参酮ⅡA对DOCA-salt大鼠的保护作用
        一. 实验材料
        二. 实验方法
        三. 实验结果
        四. 讨论
        五.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7)疏肝温胆汤改善代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的疗效和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代谢综合征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1.1 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1.1.2 代谢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特征
        1.1.3 代谢综合征的危险因素
        1.1.4 代谢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1.1.5 代谢综合征的治疗
        1.1.6 小结
    1.2 代谢综合征的中医学研究进展
        1.2.1 祖国医学关于代谢综合征病名的认识
        1.2.2 祖国医学关于代谢综合征病因认识
        1.2.3 祖国医学关于代谢综合征病机的认识
        1.2.4 代谢综合征的证候研究
        1.2.5 代谢综合征的中医临床研究进展
        1.2.6 代谢综合征的中医基础研究进展
        1.2.7 陈伯钧教授治疗代谢综合征的经验
        1.2.8 小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方法和试验设计
        2.1.1 研究目的
        2.1.2 研究设计
        2.1.3 病例来源
        2.1.4 病例选择
        2.1.5 干预
        2.1.6 评价指标
        2.1.7 随机和盲法
        2.1.8 样本量的估算
        2.1.9 统计分析
        2.1.10 数据收集和质量控制
        2.1.11 伦理审查
    2.2 结果
        2.2.1 两组基线资料
        2.2.2 两组糖代谢和IR指标
        2.2.3 两组脂代谢指标
        2.2.4 两组血压指标
        2.2.5 两组形体学指标
        2.2.6 两组氧化应激指标
        2.2.7 两组中医疗效的比较
        2.2.8 两组患者安全性比较
    2.3 讨论
        2.3.1 防治MS的意义
        2.3.2 疏肝温胆汤的理论基础
        2.3.3 疏肝温胆汤对MS患者IR和糖代谢的影响
        2.3.4 疏肝温胆汤对MS患者脂代谢的影响
        2.3.5 疏肝温胆汤代谢综合征对血压和形态学的影响
        2.3.6 疏肝温胆汤对MS患者中医疗效的影响
        2.3.7 疏肝温胆汤对MS患者氧化应激的影响
        2.3.8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和今后研究方向
    2.4 小结
第三章 实验研究
    3.1 疏肝温胆汤改善MS大鼠IR和糖脂代谢的作用
        3.1.1 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1.3 结果
        3.1.4 讨论
        3.1.5 小结
    3.2 疏肝温胆汤对MS大鼠LXRα及自噬/凋亡调控作用的机制研究
        3.2.1 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2.3 结果
        3.2.4 讨论
        3.2.5 小结
    3.3 疏肝温胆汤通过LXRα介导自噬/凋亡改善IR和氧化应激
        3.3.1 材料
        3.3.2 实验方法
        3.3.3 结果
        3.3.4 讨论
        3.3.5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附件

(8)基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探究人参皂苷Rc改善内皮细胞胰岛素抵抗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作用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表
第1章 绪论
    综述1 胰岛素抵抗与内皮功能障碍
        1.1 胰岛素信号通路
        1.2 炎症与IR
        1.2.1 炎症信号
        1.2.2 炎症介导IR的机制
        1.3 内皮功能障碍
        1.3.1 内皮分泌的主要血管活性物质
        1.3.2 内皮功能障碍的发生机制
        1.3.3 血管内皮的胰岛素信号通路
        1.3.4 IR与内皮功能障碍的相互关系
        1.4 结语
    综述2 经典RAS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的作用与ACE2/Ang-(1-7)/Mas轴的生物学功能
        1.1 经典RAS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的作用
        1.1.1 经典RAS的构成
        1.1.2 经典RAS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1.2 ACE2/Ang-(1-7)/Mas轴的构成
        1.2.1 ACE2 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激动剂和抑制剂
        1.2.2 Ang-(1-7)的生物学特性
        1.2.3 Mas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激动剂和拮抗剂
        1.3 ACE2/Ang-(1-7)/Mas轴在几种常见疾病中的作用
        1.3.1 ACE2/Ang-(1-7)/Mas轴与高血压
        1.3.2 ACE2/Ang-(1-7)/Mas轴与动脉粥样硬化
        1.3.3 ACE2/Ang-(1-7)/Mas轴与心衰
        1.3.4 ACE2/Ang-(1-7)/Mas轴与中风
        1.3.5 ACE2/Ang-(1-7)/Mas轴与糖尿病
        1.4 结语
第2章 ACE2 在高糖诱导HUVECS胰岛素抵抗中的变化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2.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3.1 HG对HUVECs存活率的影响
        2.3.2 HG对HUVECs形态的影响
        2.3.3 HG对HUVECs NO分泌含量及ET-1 mRNA水平的影响
        2.3.4 HG对HUVECs胰岛素信号通路IRS1 蛋白表达的影响
        2.3.5 HG对HUVECs胰岛素信号通路PI3K/Akt/eNOS蛋白表达的影响
        2.3.6 HG对HUVECs ACE2及Mas蛋白表达的影响
    2.4 小结
第3章 人参皂苷RC改善高糖诱导HUVECS胰岛素抵抗的作用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3.2.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3.1 人参皂苷Rc对HUVECs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3.3.2 人参皂苷Rc对HG处理HUVECs NO分泌含量及ET-1mRNA水平的影响
        3.3.3 人参皂苷Rc对HG处理HUVECs ROS产生的影响
        3.3.4 人参皂苷Rc对HG处理HUVECs培养液上清MDA含量及SOD活性的影响
        3.3.5 人参皂苷Rc对HG处理HUVECs促炎因子mRNA水平的影响
        3.3.6 人参皂苷Rc对HG处理HUVECs培养液上清Ang Ⅱ及Ang-(1-7)含量的影响
        3.3.7 人参皂苷Rc对HG处理HUVECs ACE2及Mas蛋白表达的影响
        3.3.8 人参皂苷Rc对HG处理HUVECs ACE2及Mas mRNA水平的影响
        3.3.9 人参皂苷Rc对HG处理HUVECs胰岛素信号通路IRS1蛋白表达的影响
        3.3.10 人参皂苷Rc对HG处理HUVECs胰岛素信号通路PI3K/Akt/eNOS蛋白表达的影响
        3.3.11 人参皂苷Rc对HG处理HUVECs NADPH氧化酶蛋白表达的影响
        3.3.12 人参皂苷Rc对HG处理HUVECs IR相关炎症信号通路的影响
    3.4 小结
第4章 基于ACE2 探究人参皂苷RC改善高糖诱导HUVECS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机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4.2.2 实验方法
    4.3 实验结果
        4.3.1 人参皂苷Rc和MLN-4760对HG处理HUVECs NO分泌含量及ET-1 mRNA水平的影响
        4.3.2 人参皂苷Rc和MLN-4760对HG处理HUVECs ROS产生的影响
        4.3.3 人参皂苷Rc和MLN-4760对HG处理HUVECs培养液上清MDA含量及SOD活性的影响
        4.3.4 人参皂苷Rc和MLN-4760对HG处理HUVECs促炎因子mRNA水平的影响
        4.3.5 人参皂苷Rc和MLN-4760对HG处理HUVECs培养液上清Ang Ⅱ及 Ang-(1-7)含量的影响
        4.3.6 人参皂苷Rc和MLN-4760对HG处理HUVECs ACE2及Mas蛋白表达的影响
        4.3.7 人参皂苷Rc和MLN-4760对HG处理HUVECs ACE2及Mas mRNA水平的影响
        4.3.8 人参皂苷Rc和MLN-4760对HG处理HUVECs胰岛素信号通路IRS1 蛋白表达的影响
        4.3.9 人参皂苷Rc和MLN-4760对HG处理HUVECs胰岛素信号通路PI3K/Akt/eNOS蛋白表达的影响
        4.3.10 人参皂苷Rc和MLN-4760对HG处理HUVECs NOX2蛋白表达的影响
        4.3.11 人参皂苷Rc和MLN-4760对HG处理HUVECs IR相关炎症信号通路的影响
    4.4 小结
第5章 基于ACE2 探究人参皂苷RC改善DB/DB小鼠内皮功能障碍的作用及机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动物
        5.2.2 主要试剂与仪器
        5.2.3 实验方法
    5.3 实验结果
        5.3.1 人参皂苷Rc和MLN-4760对db/db小鼠体重和空腹血糖的影响
        5.3.2 人参皂苷Rc和MLN-4760对db/db小鼠血清脂质及胰岛素含量的影响
        5.3.3 人参皂苷Rc和MLN-4760对db/db小鼠血清促炎因子含量的影响
        5.3.4 人参皂苷Rc和MLN-4760对db/db小鼠血清和主动脉Ang Ⅱ及 Ang-(1-7)含量的影响
        5.3.5 人参皂苷Rc和MLN-4760对db/db小鼠主动脉ACE2及Mas蛋白表达的影响
        5.3.6 人参皂苷Rc和MLN-4760对db/db小鼠胸主动脉内皮和非内皮依赖性舒张的影响
        5.3.7 人参皂苷Rc和MLN-4760对db/db小鼠Akt/eNOS信号通路的影响
        5.3.8 人参皂苷Rc和MLN-4760对db/db小鼠主动脉NADPH氧化酶蛋白表达的影响
    5.4 小结
第6章 讨论
第7章 结论及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本论文创新性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2型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的中医证型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研究方法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3 纳排标准
        3.1 纳入标准
        3.2 排除标准
    4 剔除标准
    5 数据采集方法
        5.1 资料采集
        5.2 一般指标的测量方法
        5.3 相关生化指标的测量方法
        5.4 胰岛素抵抗、体重指数计算公式
        5.5 统计学方法
研究结果
    1 病例来源
    2 583名2型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中医临床症状及证型分布
        2.1 中医临床症状特点及分布
        2.2 舌象的临床特点及分布
        2.3 脉象的临床特点及分布
        2.4 中医证型分布
    3 人口学资料
        3.1 性别
        3.2 年龄、T2DM病程
    4 人体测量学指标
        4.1 身高、体重、BMI
        4.2 腰围
    5 其他临床指标及实验室指标
        5.1 血压相关
        5.2 血糖相关
        5.3 血脂相关
        5.4 尿酸、肌酐
    6 中医证型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讨论
    1 2型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的中医证候特点
        1.1 症状分布
        1.2 舌象表现
        1.3 脉象表现
        1.4 证型分布
    2 人口学资料与2型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中医证型的相关性
        2.1 性别
        2.2 年龄
        2.3 T2DM病程
    3 人体测量学数据与2型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中医证型的相关性
        3.1 身高、体重、BMI
        3.2 腰围
    4 其他临床指标与2 型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中医证型的相关性
        4.1 血压
        4.2 血糖
        4.3 血脂
        4.4 尿酸、血肌酐
    5 代谢综合征与2型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的差异
    6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患者临床信息采集表
    附录二 患者中医四诊信息采集表
综述 2型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1 现代医学对2型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的研究
        1.1 病因及发病机制
        1.2 治疗作用
    2 中医学对2型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的研究
        2.1 对病名的认识
        2.2 对病因的认识
        2.3 对病机的探讨
        2.4 对证候的研究
        2.5 治疗作用
    3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健脾化痰活血通络法治疗高血压伴高脂血症(痰湿夹瘀型)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传统医学对高血压伴高脂血症的认识及研究
        1.1 传统医学对高血压、高脂血症病名的认识
        1.2 传统医学对高血压、高脂血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高血压伴高脂血症的研究
        2.1 流行病学研究
        2.2 高血压、高脂血症的危害
        2.3 高血压、高脂血症的病因研究
        2.4 高血压、高脂血症的发病机制研究
        2.5 现代医学对高血压、高脂血症的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标准
        2.6 终止实验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分组方法
        3.2 治疗方法
    4 观察指标
        4.1 安全性指标
        4.2 疗效性观察指标
        4.3 疗效判定标准
    5 统计方法
    6 结果
        6.1 一般临床资料
        6.2 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
        6.3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相关指标比较
        6.4 并发症
        6.5 安全性评价及不良反应
第三部分 讨论
    1 课题研究的意义
    2 健脾化痰活血通络法治疗高血压伴高脂血症痰湿夹瘀型的探讨
        2.1 导师关于高血压伴高血脂症痰湿夹瘀型病因病机的认识
        2.2 导师关于高血压伴高脂血症痰湿夹瘀型的治疗
    3 组方分析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3.1 方源
        3.2 方药组成
        3.3 方义
        3.4 现代药理学分析
    4 对本课题研究的疗效分析
        4.1 血压水平分析
        4.2 血脂水平分析
        4.3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5 问题与展望
        5.1 问题
        5.2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伴高脂血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四、胰岛素抵抗与高血压关系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老年人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 韩萌,习玲,陈李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1(18)
  • [2]绝经后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淫羊藿苷干预的相关机制研究[D]. 袁晶.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益气活血化痰中药改善冠心病胰岛素抵抗的机制[D]. 骆金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BMI和胰岛素抵抗在非糖尿病人群中的关系研究[D]. 王敏. 吉林大学, 2021(01)
  • [5]针刺调节PPAR-γ抑制高血压合并肥胖大鼠主动脉炎症反应机制研究[D]. 张晨新.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6]丹参酮ⅡA对DOCA-salt高血压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高焕佳.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7]疏肝温胆汤改善代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的疗效和作用机制研究[D]. 蔡海荣.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8]基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探究人参皂苷Rc改善内皮细胞胰岛素抵抗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作用及机制[D]. 王耀振. 吉林大学, 2021(01)
  • [9]2型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的中医证型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研究[D]. 李晟.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健脾化痰活血通络法治疗高血压伴高脂血症(痰湿夹瘀型)的疗效观察[D]. 陆露.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标签:;  ;  ;  ;  ;  

胰岛素抵抗与高血压关系的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