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料氮、磷、钾的检测方法探讨

肥料氮、磷、钾的检测方法探讨

一、肥料氮磷钾检测方法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梁良[1](2021)在《复混肥料中氮磷钾检验的问题与准确性提高措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复混肥料作为使用最为广泛的肥料之一,在改善不同类型土壤养分状况和提升作物产量上起着重要作用,需提高复混肥料中氮磷钾检验的准确性。该文分析了复混肥料氮磷钾检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科学抽取和制备样品、精准称量样品、选择适宜的检验方法、合规操作、准确测量和处理数据等提高准确性的措施,以期确保复合肥品质。

魏帛轩[2](2021)在《氮磷钾不同施肥组合对大豆连作土壤养分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文中认为本试验在大豆9年连作地设氮磷、氮钾、磷钾、氮磷钾、不施肥不同组合,栽培吉育47品种,分析了不同施肥组合对大豆连作地土壤养分、农艺性状和土壤中细菌、真菌群落的影响。结论如下:⑴施氮、磷、钾肥可使土壤p H值降低,Ec值提高,施氮肥直接增加铵态氮、硝态氮含量,施磷肥提高速效磷含量,施钾肥提高速效钾含量。氮磷钾组合施肥使土壤p H值低,Ec值最高,有效补充土壤中的铵态氮、硝态氮、速效磷以及速效钾含量。氮磷钾施肥组合的大豆产量、株高、百粒重最高,分别为1891.667 kg/ha、93.9 cm、19.155 g,分别高于不施肥处理30.46%、52.24%、18.12%。磷钾、氮钾组合施肥产量比不施肥分别增加8.04%、25.29%。氮磷组合施肥的农艺性状均低于不施肥处理,施肥效果最差。氮磷钾是最佳施肥组合,施肥方案为:纯氮60 kg/hm2,纯磷75kg/hm2,纯钾75 kg/hm2。⑵不同处理对微量元素的影响不同,Fe、Co、Ni、Cu、Zn、Cd、Sb氮磷组合施肥下含量最高;Be、V、Cr、Mn、Ba氮钾组合施肥含量最高;As、Se、Mo、Pb磷钾组合施肥含量最高;Tl在CK处理下含量最高。氮肥的施加可以促进土壤中Be、V含量的增加,磷肥可促进土壤中Co、Pb含量的增加,有机质含量与Cr、V呈负相关。⑶氮、磷、钾施肥能够增加细菌的多样性,改变细菌的群落结构,不施肥土壤的细菌群落相似度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为总体处理优势菌门,总体群落丰度磷钾及氮磷钾组合施肥较高。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芽单胞菌属(Gemmatimonas)施氮、磷、钾肥后群落丰度增加,p H值、有机质与硝化螺旋菌属(Nitrospira)呈正相关,与芽单胞菌属、罗河杆菌属(Rhodanobacter)呈负相关;Ec值与芽单胞菌属、罗河杆菌属呈正相关,与硝化螺旋菌属呈负相关,施氮、磷、钾肥可导致罗河杆菌属丰度升高,导致病害发生。⑷氮、磷、钾施肥能够降低真菌的多样性,改变真菌的群落结构,不施肥处理群落相似度低,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毛霉门(Mucor omycota)、被孢霉门(Mortierellomycota)为五种处理的优势菌门。施加氮、磷、钾肥增加担子菌门的丰富度,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磷钾和氮磷钾组合施肥生育期中担子菌门的群落丰度始终高于不施肥处理。随着植物生长发育,氮、磷、钾肥也会增加病原菌例如壶菌门(Chytridiomycota)的群落丰度。p H值与被孢霉属呈正相关,与镰刀菌属(Fusarium)呈负相关,Ec值与被孢霉属呈负相关与镰刀菌属呈正相关,氮、磷、钾肥施肥可导致被孢霉属丰度降低,减少土壤中碳的转化,却可抑制镰刀菌属病害的发生,氮、磷、钾施肥能够抑制真菌群落间的竞争。

李浩,徐瑞,施辉能,刘春兰,龙光强,田洋,范伟[3](2021)在《氮磷钾配施对玛咖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肥料效应》文中研究表明为探究玛咖优质高效种植的合理施肥量和施肥配方,本研究采用"3414"随机区组设计开展田间小区试验,测定玛咖植株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性状等指标,通过拟合肥料效应函数方程并结合品质性状确定氮、磷、钾施肥量。结果表明,氮磷钾的合理配施能不同程度促进玛咖地上部和地下部的生长,提高其产量和品质,其中N2P2K2(N∶P2O5∶K2O=8∶6∶8)的玛咖地下部农艺性状、产量、玛咖烯、芥子油苷和灰分含量最高;氮、磷、钾3种元素对玛咖产量存在明显的互作效应,表现为N2P2K2施肥水平有利于氮、磷、钾肥效的发挥;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得出玛咖最高理论产量为9 346.95 kg·hm-2。综合肥料三因素、产量和品质分析得出,N2P2K2的玛咖产量最高、品质最好。最高产量的氮磷钾施肥用量为N∶P2O5∶K2O=120.71∶92.16∶144.22 kg·hm-2,产量达到8 577.35 kg·hm-2;经济最佳产量的氮磷钾施肥用量为N∶P2O5∶K2O=120.58∶91.76∶143.35 kg·hm-2,产量达到8 577.29 kg·hm-2。本研究结果为指导和规范玛咖的施肥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马双[4](2021)在《青霉素菌渣肥料基料对土壤环境和油菜生长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抗生素菌渣的安全利用处置已成为制药行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由于其含有丰富的有机质、氮、磷、钾等营养物,肥料化利用是一种值得探究的途径,我国有机肥标准中缺少抗生素含量限值要求。因此,抗生素菌渣中抗生素残留量对土地利用后生态环境安全的相关研究有待深入开展。本研究以经水热处理和喷雾干燥处理后的青霉素菌渣肥料基料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组(CK)、化肥组(CF)、鸡粪组(CM)、青霉素菌渣肥料基料组,通过青霉素菌渣肥料基料组中定量添加抗生素(PMD0、PMD1、PMD2、PMD3、PMD4分别为0、50、500、1000、1500 mg/kg,以基料计),分析种植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青霉素浓度和土壤酶含量的变化,探讨青霉素对植物生长及土壤和植物中微生物群落和抗性基因的影响,为青霉素菌渣肥料化利用生态环境安全评价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支撑。本次实验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青霉素对蔬菜种子萌发及生长的毒性效应实验结果表明:根长是对青霉素较敏感的毒性指标;与白菜、生菜和油麦菜相比,油菜对青霉素的生态毒性更敏感。因此,后续盆栽实验均以油菜为研究对象。(2)油菜盆栽实验结果表明:第60天时,CF组和CM组中的有机质含量与CK组基本一致(11.5~11.6 g/kg),但PMD0、PMD1、PMD2、PMD3和PMD4组比CK组分别提高28.45%、25.86%、37.93%、34.48%、37.07%;在油菜生长过程中,第60天时,CK、CF、CM中碱性蛋白酶活性分别为0.23、0.35、0.39μmol酪氨酸/(g土壤*d),远低于PMD0、PMD1、PMD2、PMD3、PMD4组(0.54~0.71μmol酪氨酸/(g土壤*d))。主成分分析表明,与施加化肥和鸡粪肥相比,施加青霉素菌渣肥料基料有效改善土壤肥力。(3)青霉素菌渣肥料基料组中地上生物量与CK、CF、CM相比分别提高了9.45~19.77倍、0.53~0.86倍、6.74~8.41倍,青霉素菌渣肥料基料的加入有效促进了油菜地上生物量的增加,但外源添加不同浓度青霉素对油菜生长并无明显影响。在第60天时,PMD0、PMD1、PMD2、PMD3、PMD4组的土壤中青霉素残留趋于稳定,均在16.95~25.89 ng/g之间;油菜中青霉素残留浓度在8.34~11.86 ng/g之间。(4)在施肥初期,CK组、CF组和CM组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相对丰度分别占比31%~33%、16%~20%;而PMD0、PMD1、PMD2、PMD3、PMD4中分别占比56%~60%、5%~7%,说明与CK组、CF组、CM组相比,施加青霉素菌渣肥料基料对土壤微生物群落有影响。(5)青霉素菌渣肥料化利用的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施入后第1天,土壤环境风险随外源添加青霉素的增加而增加,在第60天取样时,PMD0、PMD1、PMD2、PMD3、PMD4组F值均表现为0.1≤F<1,说明处于安全水平,但需对其环境动态进行长期观测。

沈坚钢[5](2021)在《化肥中氮磷钾营养元素的多源光谱检测方法研究和系统开发》文中认为肥料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生产要素,发展中国家通过施肥能够提高粮食总产30%以上。化肥作为使用规模最大的一种肥料,具有养分含量高、肥效快等特点。现代化肥中营养元素主要包括大量元素氮、磷、钾,以及其他中量和微量元素。虽然针对化肥养分含量制定有相应执行标准,但由于生产原料差、制造工艺落后和过期变质等原因,市面上存在大量养分含量不达标的化肥产品,导致难以精准地施用化肥,对作物生长和土壤安全造成了一定威胁。本研究以现有市场上常见的33种化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现行的国标方法测定其所含N、P2O5、K2O含量,并采用可见/近红外光谱、高光谱和LIBS采集化肥在固体粉末、固体压片和原装颗粒下的光谱信号,建立N、P2O5、K2O含量的回归模型,并以此搭建多源光谱化肥品质分析软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可见/近红外光谱和高光谱对比建立化肥在不同形态下的N、P2O5、K2O含量检测模型。将小型可见光光谱仪和近红外光谱仪通过三合一光纤联用,采集化肥样本在粉末和压片状态下的可见/近红外光谱信号。原始光谱曲线表明双光谱仪的信号具有良好的连续性。结合S-G平滑和SNV光谱预处理方法,同时采用CARS方法提取全谱的1/10变量作为特征波长,建立化肥粉末和压片样本在550nm~950nm、1050nm~1640nm、全谱和特征波长下的PLS和ELM模型。结果表明,化肥在粉末状态下的建模效果要明显优于压片状态,1050nm~1640nm近红外波段建模效果优于550nm~950nm可见光波段,特征波长建模效果和全谱建模效果接近。基于化肥粉末的回归模型中,N、P2O5、K2O的最优Rp2分别为0.989、0.963和0.981,对应的RMSEP值为0.910、1.724和1.393。采用近红外高光谱采集化肥在原装颗粒状态下的近红外高光谱图像,并从高光谱图像中提取区域平均光谱,建立PLS、ELM和SVM回归模型。N、P2O5、K2O的最优Rp2分别为0.987、0.994和0.988,对应的 RMSEP 值为 1.009、0.986 和 1.084。(2)优化LIBS采集流程并基于LIBS光谱建立化肥N、P2O5、K2O含量检测模型。优化了 LIBS系统在多样本、多采集点下的光谱采集流程,实现多样本采集时的快速定位,解决了连续多点采集过程中的同步问题。编写了 LIBS路径规划软件,实现复杂LIBS激光扫描路径的自动规划和控制指令生成,并能提前模拟LIBS采集路径,简化了光谱采集操作。利用优化后的LIBS系统采集了化肥在压片状态下的光谱信号,并对光谱信号进行主成分分析。前三个主成分PC1、PC2、PC3对整体光谱的解释率分别为0.309、0.253、0.205,采用前三个主成分的系数挑选出4430个波长变量作为特征光谱,与全谱22063个波长变量建立PLS和SVM回归模型。N、P2O5、K2O的最优Rp2分别为0.990、0.992和0.993,对应的RMSEP值为1.297、0.866和0.868。基于特征波长建立的模型和全谱模型具有接近的预测精度。(3)便携式可见/近红外光谱系统集成和多源光谱化肥品质分析软件。联用小型可见光光谱仪和近红外光谱仪,实现多台光谱设备的同步信息采集和分析,完成整体系统的便携化功能。编写了能够连接多种光谱仪的化肥品质实时分析软件系统。软件采用模块化设计,将光谱检测设备和光谱分析方法解耦,实现光谱设备和分析方法的快速组合;采用功能模块动态载入,实现软件功能的灵活增强与迭代升级;本地软件和云端服务器联合,实现光谱设备和分析方法在线升级,同时支持可靠光谱数据上传云端,不断提升化肥品质检测的冗余性。

郑楠[6](2021)在《氮肥施用及采摘标准对茶树新梢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文中认为茶树(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新梢采摘标准的选择是调节茶叶品质和产量的重要手段,茶园养分管理同样是促进茶叶提质增产的重要方式。但是,部分茶农片面追求茶叶高产,过量施用化肥,不但增加了投入成本、降低了茶叶品质,而且导致一系列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茶产业的绿色发展。针对此现状,本研究于2018-2020年通过分布于中国三大茶区(江北茶区、江南茶区和华南茶区)、五省份(安徽省、福建省、湖北省、湖南省和浙江省)田间试验,收集和汇总了茶园试验点共1970个试验数据,研究了氮肥用量与茶树新梢中氮、磷、钾养分含量和茶叶品质的关系,以及一芽二叶和一芽三叶采摘标准对春、夏、秋茶茶青产量、养分内在效率、总茶多酚含量、总游离氨基酸含量、酚氨比以及一定目标产量下茶树新梢养分吸收最佳需求量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茶青产量呈现报酬递减效应。在施氮量小于480kg/ha的情况下,提高施氮量可以提高茶青产量。增施氮肥可以提高茶树新梢氮、磷和钾养分吸收量,过量施用氮肥抑制茶树新梢的养分利用。茶树新梢中氮、磷和钾含量均与氨基酸含量呈正相关,其中以氮含量最显着。叶片中氮、磷和钾含量均与茶多酚和酚氨比呈负相关。(2)在2019-2020年度试验中,一芽三叶采摘标准下茶青产量高于一芽二叶。一芽三叶采摘标准下全年茶青平均产量为2792 kg/ha,一芽二叶采摘标准下全年茶青平均产量为2339 kg/ha。从全年看,一芽三叶采摘标准平均产量比一芽二叶采摘标准要增加19.4%。(3)在2019-2020年度试验中,使用一芽三叶采摘标准的茶树新梢在春、秋季酚氨比低于一芽二叶,夏季无显着差异。一芽二叶采摘标准与一芽三叶相比,春、夏茶氨基酸含量均较低,而一芽二叶采摘标准下茶树新梢全年茶多酚含量高于一芽三叶采摘标准。(4)春、夏和秋季茶树新梢氮和钾的养分需求量均为一芽三叶采摘标准大于一芽二叶采摘标准;一芽二叶采摘标准下茶树新梢磷的养分需求量则在春季和夏季高于一芽三叶。(5)QUEFTS模型分析表明:当养分吸收最佳曲线处于潜在产量的60%-70%时,茶树新梢养分吸收量随茶青产量呈线性增长。一芽二叶采摘标准下生产1000kg全年茶青的氮、磷和钾养分需求量的平均值分别是9.6、0.86和3.97 kg;一芽三叶采摘标准下,生产1000 kg全年茶青的氮、磷和钾养分需求量的平均值分别是10.1、0.77和3.97 kg。该研究利用QUEFTS模型确定了一定目标产量下的茶树新梢最佳养分需求参数,探索了基于一芽二叶和一芽三叶采摘标准下茶叶最佳养分需求量的差异,为促进茶叶的提质增产和茶园科学施肥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王思媛[7](2021)在《氮磷钾对菘蓝生长、产量和质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氮磷钾是影响菘蓝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通过氮磷钾配比施肥研究,旨在得出以大庆市为代表的寒地冷凉环境下菘蓝肥料配施方案,揭示其生长发育以及营养需求规律。本试验采用“3414”试验设计,通过不同的氮磷钾施肥处理对菘蓝生长、干物质积累、产量、活性成分含量、植株内氮磷钾积累量的测定,得出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65cm小垄,肥料均为基肥的条件下,N2P2K2处理(N:109.5 kg/hm2P2O5:103.5 kg/hm2K2O:112.5 kg/hm2)得到菘蓝根部产量最高,为11538.46kg/hm2,同对照组相比增加了47.83%,且菘蓝主根长度与其他处理有显着差异,为31.88cm。2.通过回归方程分析得出氮磷钾肥单因素最佳施用量:N含量为87.42kg/hm2、K2O含量为245.79kg/hm2。3.试验得出适合大庆市及周边地区菘蓝地上部分采收时间为7月28日和10月8日,此时N2P1K1处理(N:109.5 kg/hm2P2O5:51.75 kg/hm2K2O:56.25 kg/hm2)得到平均单株菘蓝地上部分重量分别为74.9g、48.4g,是菘蓝地上部分质量增加的最优处理。4.在菘蓝收获时期,N2P3K2处理(N:109.5 kg/hm2P2O5:51.75 kg/hm2K2O:112.5kg/hm2)下的平均单株根部干物质积累量最高,为24.16g,同对照组相比有显着差异。5.N1P1K2处理(N:54.75 kg/hm2P2O5:51.75 kg/hm2K2O:112.5 kg/hm2)对菘蓝地上部分靛玉红含量表现出极显着的促进作用;N2P1K2处理((N:109.5 kg/hm2P2O5:51.75 kg/hm2K2O:112.5 kg/hm2)对菘蓝根部(R,S)-告依春含量有较好地促进作用;N3P2K2处理(N:164.25 kg/hm2P2O5:103.5 kg/hm2K2O:112.5 kg/hm2)可以较好的促进菘蓝可溶性糖含量和还原糖含量增加。6.高水平施用量氮肥有利于菘蓝株高、干物质积累量、地上部分靛玉红含量的增加。7.7月份是菘蓝生长的关键时期,该阶段是干物质初步积累时期、根粗的快速增长时期、养分迅速吸收时期。

陈杨[8](2021)在《有效积温与夏玉米生长发育和氮磷钾积累定量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探明有效积温与不同氮磷钾处理作物生长发育和养分积累定量化关系,为利用有效积温等气象因子建立作物营养的养分调控机制提供理论基础,有助于实现现代农业作物的精准管理。本文以夏玉米为研究对象,在精细的时间尺度上,研究了不同氮磷钾施肥水平下夏玉米生长动态指标(叶龄指数、株高、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和养分积累动态指标(氮素积累量、磷素积累量、钾素积累量)的差异性,并模拟了基于有效积温的夏玉米生长指标和养分积累的动态模型,定量分析了不同施肥水平下方程各项特征参数的差异性,利用实测值进行模型检验,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和养分积累起到很好的预测作用。全文主要结论如下:1.当适量施肥处理为氮肥(N 180 kg·hm-2)、磷肥(P2O590 kg·hm-2)、钾肥(K2O 90 kg·hm-2),随氮、磷、钾施肥量的增加,夏玉米株高、叶面积、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和磷素、钾素积累量增长曲线呈抛物线性变化,均以适量施肥处理最大。过量50%氮肥与适量氮肥相比,夏玉米穗部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积累量仍存在增加的趋势,但未达到显着差异。2.在一定有效积温条件下,夏玉米叶龄指数、株高和叶面积指数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整体呈现前期缓慢增加、中期快速增长、后期逐渐平稳的趋势,使用Logistic模型具有更好的模拟效果和生物学意义,拟合度R2在0.98以上;穗部和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氮素和磷素积累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整体呈现前期缓慢增加、中期快速增长、后期减速增长的趋势,均采用Gompertz模型具有更好的模拟效果和生物学意义,拟合度R2在0.97以上;年际间钾素积累规律相比氮素和磷素存在较大差异,前期仍遵循S型曲线变化,但后期总积累量有所降低,总体来看,夏玉米钾素积累量使用Logistic模型具有更好的模拟效果,拟合度R2在0.96以上。3.不同氮磷钾施肥水平下夏玉米生长发育指标和养分积累指标的增长速率均表现为“单峰曲线”。夏玉米生长发育和养分积累增长速率的变化与大小与营养条件关系密切,在处理间表现为:适量施肥条件下,各指标增长速率曲线呈现上升快下降也快的特点,过量施肥处理和减肥处理增长速率曲线呈现上升慢下降也慢的特点。4.夏玉米播种后养分积累快增期有效积温范围为:氮素(482.31~1489.98℃·d)、磷素(531.28~1723.88℃·d)、钾素(597.41~971.45℃·d),播种后养分积累最大速率所需积温为:磷素(1127.58℃·d)>氮素(986.15℃·d)>钾素(784.43℃·d)。不施肥处理相比适量施肥处理,夏玉米生长发育指标和养分积累指标达到关键期所需积温(进入快增期所需积温、进入缓增期所需积温、最大增长速率所需积温)明显增加,关键期增长速率(最大增长速率、快增期平均增长速率)明显减小,不同氮磷钾施肥对作物的影响可通过生长发育参数和养分参数进行定量表征。利用有效积温可以很好地模拟不同氮磷钾施肥水平下夏玉米生长发育和养分积累的渐增期、快增期和缓增期,可以用来预测作物长势和最佳施肥时期,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

陈倩[9](2021)在《腐植酸调控苹果生长及氮素吸收利用的生理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苹果生产中氮肥过量施用现象普遍,在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的现状下,施入土壤的氮肥极易通过多种途径损失,不但造成资源浪费,还导致了不容忽视的环境问题。因此,减少氮素损失、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对于苹果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研究以苹果矮化砧木M9T337幼苗、4年生和8年生烟富3/M26/平邑甜茶(Malus pumila Mill.)、15年生嘎啦苹果/平邑甜茶(Malus pumila Mill.)为试材,采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腐植酸对苹果生长发育和氮素吸收同化的影响,探讨了氮肥、腐植酸分次施用对苹果氮素高效利用的影响,以及腐植酸在苹果生产中的减氮增效效果。主要结果如下:1、施用腐植酸显着提高了幼苗的根尖数、总根长和根表面积,根系活力也显着升高,且均随着腐植酸用量增加呈先升高而后降低的趋势,最高值均为H3处理。对侧根发育特异转录因子基因ANR1表达的测定结果显示,腐植酸促进了M9T337幼苗ANR1基因的表达。施用腐植酸显着提高了M9T337幼苗各器官的全氮量以及叶片和根系氮同化关键酶(NR、NiR、GS和GOGAT)的活性,促进了氮素在体内的转化。对M9T337幼苗根系硝酸盐转运蛋白基因表达的测定结果显示,施用腐植酸后硝酸盐转运蛋白基因NRT1.1、NRT1.2、NRT2.1、NRT2.2和NRT2.4的相对表达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调,有利于根系对氮素的吸收转运。2、腐植酸处理M9T337盆栽幼苗根系生物量、形态指标(总根长、总表面积根尖数)以及根系活力显着升高,且随腐植酸用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均以HA3处理(6 g·kg-1)最高。M9T337幼苗地上部生物量、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Pn)均随腐植酸用量的增加而显着升高。施用腐植酸显着提高了M9T337盆栽幼苗各器官对肥料氮的吸收征调能力,促进了植株对肥料氮的吸收和利用。15N利用率表现为HA3>HA4>HA2>HA1>CK,与CK相比,15N利用率分别提高了7.99、6.26、5.11和2.08个百分点。土壤15N残留率随着腐植酸用量的增加而升高,腐植酸处理的15N残留率分别较CK提高了4.37、10.69、14.95和19.34个百分点;15N损失率随着腐植酸用量的增加而显着降低。3、M9T337幼苗的生长对不同形态氮素的响应不同。M9T337幼苗地上部生长发育及净光合速率均以酰胺态氮处理最高,而根系的形态发育和活力均以硝态氮处理最高,无论是地上部还是根系各项指标均以铵态氮处理最低。与单施氮肥相比,配施腐植酸后酰胺态氮、硝态氮和铵态氮处理的Pn和根系活力分别提高了33.75%、33.88%和36.92%和22.31%、20.94%、27.08%,其他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施用腐植酸显着促进了M9T337幼苗各器官对三种形态氮素的吸收征调能力。无论是否施用腐植酸,M9T337幼苗地上部的Ndff均表现为酰胺态氮>硝态氮>铵态氮,而根的Ndff为硝态氮>酰胺态氮>铵态氮。配施腐植酸后各处理植株全氮量显着升高,且M9T337幼苗对酰胺态氮、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利用率分别提高了9.22、4.89和7.77个百分点,损失率分别降低了23.44、23.22和18.25个百分点。4、氮肥分次施用显着提高了果实成熟期富士苹果叶片的叶面积、叶绿素含量(SPAD)和净光合速率(Pn),提高了叶片保护酶的活性、延缓了叶片的衰老。氮肥分次施用富士苹果各器官的Ndff值显着高于氮肥一次性施用和氮肥分两次施用,有利于树体对氮素的吸收利用,氮肥分次施用富士苹果的15N利用率为33.6%,显着高于其他两个处理。氮肥分次施用显着提高了富士苹果单果重,改善了果实品质,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和糖酸比均显着升高。5、与不施腐植酸相比,3个施用腐植酸处理的富士苹果单果重分别提高了4.1%,8.8%和13.6%,单株产量提高了5.4%,11.9%和17.8%,果实品质也明显改善,腐植酸分三次施用(HA-3)效果优于腐植酸分两次施用(HA-2)及腐植酸一次性施用(HA-1)。3个施用腐植酸处理均显着提高了富士苹果各器官对氮素的吸收征调能力(Ndff值),各器官的Ndff值均表现为HA-3>HA-2>HA-1>CK。与CK处理相比,3个施用腐植酸处理15N利用率分别提高了5.08~13.34个百分点,而损失率分别降低了10.27~20.17个百分点,均以HA-3处理效果最佳。3个施用腐植酸处理0~60 cm土层15N残留量显着高于CK,而在60~120 cm土层显着低于CK,显着减少了肥料氮向深层土壤的淋溶,并且本试验条件下腐植酸分3次施用效果最佳。6、与不施有机肥相比,有机无机肥配施显着促进了嘎啦苹果的生长,且有机无机肥分次配施的效果要优于有机无机肥一次性配施。有机无机肥配施提高了各器官对氮的吸收征调能力(Ndff值),有利于树体对肥料氮的吸收,植株总氮量和15N肥料利用率均显着高于有机无机肥一次性配施处理和不施有机肥处理。7、与氮肥推荐用量(N100)相比,氮肥减量25%(N75)减缓了M9T337幼苗的生长,氮肥减量25%配施腐植酸(N75+HA)显着促进了M9T337幼苗的生长,但与N100处理的差异性未达显着水平。N75+HA显着提高了M9T337幼苗的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和Pn,氮同化关键酶(NR,NiR,GS和GOGAT)活性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N75+HA处理M9T337幼苗各器官Ndff与N75处理相比显着升高,但仍低于N100处理。N75+HA处理植株的全氮量、15N吸收量及15N利用率与N75处理相比分别提高了68.46%,102.53%和102.62%,且差异显着;与N100处理相比有所提高,但差异未达显着水平。与N75、N100处理相比,N75+HA处理显着提高了土壤15N残留率,降低了15N损失率,差异均达到显着水平。8、氮肥减量25%配施腐植酸(N225+HA)显着提高了成熟期富士苹果的叶面积、叶绿素含量(SPAD)、叶片氮含量及Pn,富士苹果单果重和单株产量也显着升高,与氮肥推荐用量处理(N300)、氮肥减量25%处理(N225)的差异均达到显着水平。N225+HA显着提高了果实可溶性糖含量和糖酸比,果实的风味明显改善。N225+HA显着提高了富士苹果对肥料氮的吸收利用,15N利用率分别比N225、N300处理提高了7.18和3.41个百分点。N225+HA显着提高了肥料氮在土壤中的残留,尤其是在0~60 cm土层的残留,降低了肥料氮的损失。

王亚麒[10](2021)在《长期种植施肥模式对烟地生产力和养分状况的影响》文中指出烤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种植施肥对烟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巨大。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匮乏,烤烟连作现象十分普遍。同时,烤烟也是需肥较多的作物,在长期连作和大量施肥条件下产生了一系列生产问题,如烟地生产力下降,连作障碍严重,土壤理化、生物学性质恶化,养分不均衡积累,肥料利用率降低和环境污染等。为了维持连作高产,烟农不得不加大肥料用量,造成恶性循环。但是,有关烤烟种植施肥的研究一般以短期试验为主,难以全面系统地了解长期种植施肥条件下,烟地生产力和肥力肥效的演变规律。为此,贵州省遵义市烟草公司于2004年在三岔烟草科技园建立了烟地长期肥力肥效监测基地,试验处理涵盖了当地的主要种植模式(烤烟连作和烤烟-玉米轮作)和施肥措施(单施化肥和化肥有机肥配施)。本文基于2004~2020年遵义市烟地肥力肥效长期定位监测数据(本人采集近4年的数据),以烟地作物产量、养分输入(施肥和降雨)、养分输出(包括淋溶和作物吸收)和土壤微生物种群变化为切入点,在烤烟连作和烤烟-玉米轮作,单施化肥和化肥有机肥配施条件下,对烟地生产力、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群落变化展开研究,揭示它们的变化趋势,了解当地主要种植施肥措施对作物产量和土壤的影响,为保持当地烤烟生产的长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烤烟连作和烤烟-玉米轮作两种不同种植模式下,烟叶产量和品质在多数年份无显着差异,发生病害是连作烤烟在某些年份产量降低的主要原因。在轮连作的烟地土壤上,冬季均种植黑麦草,可能有益于消减烤烟连作障碍。在化肥有机肥配施和单施化肥的两种施肥处理中,作物(指烤烟、玉米和黑麦草的统称,下同)的产量在初期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无显着差异,随后前者的作物产量逐渐高于后者;在不施肥的处理中,作物产量最低。因此,在供试土壤上,施肥对烤烟产量的影响大于种植模式,化肥有机肥配施对作物产量的有益作用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表现出来。在不施肥条件下,尽管作物产量最低,但仍然维持一定产量,说明长期不施肥条件下土壤仍具有一定的供肥能力。(2)烟地作物的养分吸收量的变化规律类似作物产量,即在轮连作处理之间,作物养分吸收量在多数年份无显着差异;不施肥作物的养分吸收量最低;在化肥有机肥配施和单施化肥的处理中,作物养分吸收量初期无显着差异,后逐渐表现为前者显着高于后者。就肥料经济效益(施用单位肥料获得的经济产量)而言,施肥处理的肥料经济效益在前期无显着差异,随着种植年限延长,化肥有机肥配施逐渐高于单施化肥。(3)土壤养分淋失以硝态氮和钾为主,分别为22.69~39.70 kg ha-1和16.35~32.39 kg ha-1,占施肥量的19.10%~40.54%和7.76%~18.65%。经地下径流淋失的磷可忽略不计。黄壤富含铁、铝,对磷的固定作用较强,但土壤胶体对硝态氮和钾的吸附能力较弱,这可能是导致上述现象的重要原因。在化肥有机肥配施的土壤中,氮钾淋失量显着低于单施化肥,原因之一可能与长期施用有机肥促进形成大团聚体有关,从而减少了氮钾的淋溶损失。(4)降雨输入烟地的磷钾较少,对作物营养的贡献可以忽略;年降雨中氮的输入量为20.8923.20 kg ha-1,占烤烟施肥量的16.02%16.85%。其中,铵态氮、硝态氮和可溶性有机氮分别占总氮沉降量的39.65%49.37%、24.74%32.29%和24.12%30.33%。说明氮的湿沉降对烟地作物的氮素营养有一定的补充作用,尤其对不施肥土壤(对照)有重要贡献。(5)在施肥处理中,土壤全量和有效氮磷钾养分含量随种植时间延长而提高,说明在施肥的土壤中,养分输入大于养分输出;而在轮连作的土壤中,土壤养分含量无显着差异,表明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养分亏盈无显着影响。化肥有机肥配施增加了土壤大团聚体(>0.25 mm)比例,尤其是大团聚体内部的0.0530.25 mm团聚体的数量,前者(>0.25 mm大团聚体)对土壤氮、磷、钾贡献率分别由51.52%、52.31%和62.56%(单施化肥)提高至55.34%、57.27%和63.92%(化肥有机肥配施);后者(0.0530.25 mm团聚体)对土壤氮、磷、钾贡献率则分别由28.27%、28.85%和30.33%(单施化肥)提高至30.36%、33.49%和31.54%(化肥有机肥配施)。因此,化肥有机肥配施改变了烟地土壤养分在土壤孔隙中的空间分布,促进了土壤养分的保蓄。(6)与烤烟连作和单施化肥处理相比,在化肥有机肥配施和烤烟-玉米轮作的土壤中,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细菌和真菌群落的多样性显着增加,说明施用有机肥和合理轮作改善了微生物生存的土壤环境,促进了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数量增加,群落结构优化,有益于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循环。此外,土壤微生物合成蔗糖酶、淀粉酶、纤维素酶、脲酶、硝酸还原酶和亚硝酸还原酶有关通路的相对丰度也显着增加,土壤微生物分泌的有机酸和H+增多,有益于土壤碳氮转化和难溶性磷酸盐溶解。综上所述,“烤烟-玉米轮作(冬季种植黑麦草)+化肥有机肥配施”的生产模式能够促进土壤大团聚体形成,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种群多样性,活化土壤难溶性磷,减少土壤硝态氮和钾淋失以及提高作物产量。因此,该种施肥种植模式可考虑在当地烟区推广应用。

二、肥料氮磷钾检测方法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肥料氮磷钾检测方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复混肥料中氮磷钾检验的问题与准确性提高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一、目前复混肥料中氮磷钾含量检验存在的问题
    1、氮含量检测中存在的问题
    2、磷含量检测中存在的问题
    3、试验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二、提高复混肥料中氮磷钾检验准确性的措施
    1、科学抽取和制备样品
    2、精准称量样品
    3、选择适宜的检验方法
    4、合规操作
    5、准确测量和处理数据
    6、其他注意事项
三、结语

(2)氮磷钾不同施肥组合对大豆连作土壤养分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大豆连作障碍机理
        1.2.1 大豆连作地的病虫草害
        1.2.2 大豆连作地的化感作用
    1.3 栽培技术在连作中的应用进展
        1.3.1 大豆连作地施用肥料的作用
        1.3.2 大豆连作地施用菌肥的作用
        1.3.3 大豆连作地施用微量元素肥料的作用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大豆连作地施肥对土壤理化性质与农艺性状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3 试验方法
        2.1.4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大豆连作地施肥对土壤p H、Ec的影响
        2.2.2 大豆连作地施肥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2.2.3 大豆连作地施肥对土壤铵态氮的影响
        2.2.4 大豆连作地施肥对土壤硝态氮的影响
        2.2.5 大豆连作地施肥对土壤速效磷的影响
        2.2.6 大豆连作地施肥对土壤速效钾的影响
        2.2.7 大豆连作地施肥对土壤微量元素的影响
        2.2.8 大豆连作地施肥对农艺性状的影响
        2.2.9 土壤理化指标与微量元素的相关性分析
        2.2.10 土壤理化指标与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2.2.11 微量元素与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大豆连作地施肥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试验方法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大豆连作地施肥对细菌群落的影响
        3.2.1.1 大豆连作施肥对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3.2.1.2 大豆连作施肥土壤细菌群落OTU聚类分析
        3.2.1.3 大豆连作施肥对土壤细菌群落Alpha多样性指数的影响
        3.2.1.4 大豆连作施肥对土壤细菌群落Beta多样性分析
        3.2.1.5 大豆连作施肥对土壤细菌群落门类多样性的影响
        3.2.1.6 大豆连作地施肥对土壤细菌群落属类多样性的影响
        3.2.1.7 大豆连作地施肥土壤理化指标与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相关分析
        3.2.1.8 大豆连作地施肥土壤细菌相关性网络分析
        3.2.2 大豆连作地施肥对真菌群落的影响
        3.2.2.1 大豆连作施肥对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3.2.2.2 大豆连作施肥土壤真菌群落OTU聚类分析
        3.2.2.3 大豆连作施肥对土壤真菌群落Alpha多样性指数的影响
        3.2.2.4 大豆连作施肥对土壤真菌群落Beta多样性指数的影响
        3.2.2.5 大豆连作地施肥对土壤真菌群落门类多样性的影响
        3.2.2.6 大豆连作地施肥对土壤真菌群落属类多样性的影响
        3.2.2.7 大豆连作地施肥土壤理化指标与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相关分析
        3.2.2.8 大豆连作地施肥土壤真菌相关性网络分析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氮磷钾配施对玛咖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肥料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地概况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1.4.1 植株生长指标
        1.4.2 玛咖活性成分指标
        1.4.2.1 玛咖烯和玛咖酰胺类化合物测定
        1.4.2.2 玛咖芥子油苷类化合物检测
        1.4.2.3 灰分检测
        1.4.3 产量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氮磷钾配施对玛咖植株农艺性状的影响
        2.1.1 氮磷钾配施对玛咖地上部农艺性状的影响
        2.1.2 氮磷钾配施对玛咖地下部农艺性状的影响
    2.2 氮磷钾配施对玛咖产量的影响
    2.3 氮磷钾配施对玛咖品质的影响
        2.3.1 氮磷钾配施对玛咖酰胺含量的影响
        2.3.2 氮磷钾配施对玛咖烯含量的影响
        2.3.3 氮磷钾配施对玛咖芥子油苷含量的影响
        2.3.4 氮磷钾配施对玛咖灰分含量的影响
    2.4 氮磷钾肥的互作效应
        2.4.1 磷钾肥的施用对氮效率的影响
        2.4.2 氮钾肥的施用对磷肥效率的影响
        2.4.3 氮磷肥的施用对钾肥效率的影响
    2.5 三元二次肥料效应函数的配置
3 讨论
4 结论

(4)青霉素菌渣肥料基料对土壤环境和油菜生长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青霉素菌渣处理处置现状
        1.2.1 国内青霉素菌渣处理处置现状
        1.2.2 国外青霉素菌渣处理处置现状
    1.3 抗生素菌渣肥对土壤和植物的研究进展
        1.3.1 含抗生素菌渣肥对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影响
        1.3.2 含抗生素菌渣肥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1.3.3 含抗生素菌渣肥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1.4 研究目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二、材料与方法
    2.1 种子发芽实验
        2.1.1 供试材料
        2.1.2 实验设计
        2.1.3 测定方法
        2.1.4 数据分析
    2.2 盆栽实验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设计
        2.2.3 测定方法
        2.2.4 数据分析
三、青霉素溶液对4种蔬菜种子萌发的影响
    3.1 青霉素溶液对4种蔬菜发芽率的影响
    3.2 青霉素溶液对4种蔬菜芽长的影响
    3.3 青霉素溶液对4种蔬菜鲜质量和根长的影响
    3.4 青霉素与4种蔬菜萌发指标的相关性
    3.5 青霉素溶液对4种蔬菜根长抑制率的剂量—效应关系
    3.6 小结
四、青霉素菌渣肥料基料对土壤环境和油菜生长的影响
    4.1 青霉素菌渣肥料基料对土壤p H的影响
    4.2 青霉素菌渣肥料基料对土壤有机质、氮磷钾的影响
        4.2.1 青霉素菌渣肥料基料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4.2.2 青霉素菌渣肥料基料对土壤氮磷钾的影响
    4.3 青霉素菌渣肥料基料对土壤重金属的影响
    4.4 青霉素菌渣肥料基料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4.4.1 青霉素菌渣肥料基料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4.4.2 青霉素菌渣肥料基料对土壤碱性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4.4.3 青霉素菌渣肥料基料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4.4.4 青霉素菌渣肥料基料对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响
    4.5 青霉素菌渣肥料基料对油菜株高、根长和生物量的影响
    4.6 不同时期土壤和油菜中青霉素残留量的变化
    4.7 不同施肥处理条件下土壤肥力指标的主成分分析
        4.7.1 特征根和方差贡献率
        4.7.2 初始因子的载荷向量分析
        4.7.3 因子负荷及主成分表达式
        4.7.4 不同施肥组土壤肥力综合得分及排序
    4.8 小结
五、青霉素菌渣肥料基料对土壤—油菜系统抗性基因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5.1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5.2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抗性基因的影响
    5.3 不同施肥处理对油菜内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5.4 不同施肥处理对油菜抗性基因的影响
    5.5 小结
六、青霉素菌渣肥料化利用的生态风险研究
    6.1 危害识别
    6.2 环境安全阈值(PNEC)的推导方法
        6.2.1 淡水环境部分
        6.2.2 陆生环境部分
    6.3 预测青霉素环境无响应浓度
        6.3.1 淡水环境中青霉素PNEC_水
        6.3.2 土壤环境中青霉素PNEC_(土壤)
    6.4 预测环境浓度
    6.5 青霉素菌渣肥料化风险描述(F)
    6.6 小结
七、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5)化肥中氮磷钾营养元素的多源光谱检测方法研究和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写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化肥中营养元素含量的化学检测技术
    1.3 光谱技术在肥料检测中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多源光谱检测技术原理
        2.1.1 可见/近红外光谱
        2.1.2 高光谱成像
        2.1.3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
    2.2 化肥样本采集
        2.2.1 实验材料
        2.2.2 样本准备
        2.2.3 营养元素化学值检测
    2.3 光谱预处理与特征选择
        2.3.1 S-G平滑
        2.3.2 标准正态变换
        2.3.3 主成分分析
        2.3.4 竞争性自适应加权采样法
    2.4 光谱回归模型方法
        2.4.1 偏最小二乘回归
        2.4.2 极限学习机
        2.4.3 支持向量机
    2.5 模型评价
        2.5.1 决定系数
        2.5.2 均方根误差
        2.5.3 剩余预测偏差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形态下化肥养分含量的可见/近红外光谱检测方法
    3.1 引言
    3.2 化肥粉末和压片样本的养分含量检测
        3.2.1 实验仪器
        3.2.2 可见/近红外光谱采集
        3.2.3 粉末样品光谱定量分析
        3.2.4 压片样本光谱定量分析
        3.2.5 对比分析
    3.3 化肥颗粒样本的养分含量检测
        3.3.1 实验仪器
        3.3.2 高光谱图像采集
        3.3.3 光谱提取
        3.3.4 回归模型建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激光诱导击穿光谱的化肥养分含量检测
    4.1 引言
    4.2 LIBS光谱采集系统
    4.3 LIBS多样本快速采集方案
        4.3.1 方案设计目标
        4.3.2 方案总体内容
        4.3.3 软件界面和实际效果
    4.4 LIBS光谱采集过程
    4.5 LIBS光谱定量分析
        4.5.1 原始谱线分析
        4.5.2 主成分分析
        4.5.3 回归模型建立
    4.6 本章总结
第五章 多源光谱化肥品质检测系统搭建
    5.1 引言
    5.2 便携式可见/近红外光谱仪集成
    5.3 多源光谱化肥品质分析软件设计
        5.3.1 软件设计目标
        5.3.2 软件总体方案
        5.3.3 软件界面和实际效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氮肥施用及采摘标准对茶树新梢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茶树养分管理研究进展
        1.2.1 茶树养分吸收研究现状
        1.2.2 茶园养分管理现状
    1.3 QUEFTS模型
        1.3.1 QUEFTS模型简介
        1.3.2 QUEFTS模型应用
        1.3.3 QUEFTS模型验证
    1.4 茶树新梢采摘技术
        1.4.1 茶树新梢采摘意义
        1.4.2 茶树新梢采摘时期
        1.4.3 茶树新梢采摘方式
        1.4.4 采摘标准与养分吸收和品质的关系
    1.5 茶叶品质指标
        1.5.1 茶叶品质成分的作用
        1.5.2 茶多酚
        1.5.3 氨基酸
        1.5.4 酚氨比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2 研究内容
        1.6.3 研究技术路线
2 氮肥施用对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试验设计
        2.1.3 测定方法
        2.1.4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氮肥施用对茶青产量的影响
        2.2.2 氮肥与茶树新梢养分吸收
        2.2.3 氮肥施用与茶树新梢品质指标的关系
        2.2.4 茶树新梢养分含量与品质指标的关系
    2.3 讨论
        2.3.1 氮肥施用对茶青产量的影响
        2.3.2 氮肥施用与养分吸收的关系
        2.3.3 肥料施用与茶树新梢品质指标的关系
    2.4 小结
3 采摘标准对茶叶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概况
        3.1.2 测定方法
        3.1.3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采摘标准下茶青产量
        3.2.2 采摘标准对茶树新梢养分含量的影响
        3.2.3 采摘标准对茶叶品质的影响
    3.3 讨论
        3.3.1 不同采摘标准对茶青产量的影响
        3.3.2 不同采摘标准对茶叶品质的影响
    3.4 小结
4 茶树养分最佳需求量估算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概况
        4.1.2 试验设计
        4.1.3 参数与计算公式
        4.1.4 模型简介
        4.1.5 模型评价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茶树养分内在效率和吨茶青养分吸收参数
        4.2.2 QUEFTS模型参数确定
        4.2.3 茶树新梢最佳养分需求估算
        4.2.4 QUEFTS模型验证
    4.3 讨论
        4.3.1 采摘标准对养分内在效率的影响
        4.3.2 QUEFTS模型评价
    4.4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点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7)氮磷钾对菘蓝生长、产量和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立题依据
    1.2 研究现状与进展
        1.2.1 氮磷钾对中草药产量、质量的研究现状
        1.2.2 氮磷钾对菘蓝产量、质量以及施肥效应研究进展
        1.2.3 “3414”试验对中草药产量、质量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材料
        2.1.2 试验设计与实施
    2.2 取样与测定方法
        2.2.1 菘蓝生长指标及干物质测定
        2.2.2 板蓝根产量指标的测定
        2.2.3 菘蓝活性成分含量的测定
        2.2.4 菘蓝植株氮磷钾的测定
        2.2.5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氮磷钾配施对菘蓝生长的影响
        3.1.1 氮磷钾配施对菘蓝生长的影响
        3.1.2 不同施用量氮磷钾对菘蓝生长的影响
        3.1.3 氮磷钾配施对菘蓝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1.4 不同施用量氮磷钾对菘蓝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1.5 小结
    3.2 氮磷钾配施对菘蓝养分积累、分配的影响
        3.2.1 菘蓝植株内氮磷钾含量与积累量的变化
        3.2.2 菘蓝植株不同部分氮磷钾积累量的分配
        3.2.3 小结
    3.3 氮磷钾配施对菘蓝质量的影响
        3.3.1 氮磷钾配施对菘蓝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3.3.2 不同施用量氮磷钾对菘蓝活性成分的影响
        3.3.3 小结
    3.4 氮磷钾配施对菘蓝根部产量的影响以及施肥效应方程的建立
        3.4.1 氮磷钾配施对菘蓝根部产量的影响
        3.4.2 板蓝根产量施肥效应方程建立
        3.4.3 小结
4 讨论
    4.1 不同氮磷钾配施对农艺性状的影响
    4.2 不同氮磷钾配施对菘蓝取样时间与地上部分采收时间的影响
    4.3 不同氮磷钾配施对菘蓝靛玉红含量的影响
    4.4 不同地区氮磷钾配施对菘蓝根部产量的影响
    4.5 不同试验材料与施肥配比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8)有效积温与夏玉米生长发育和氮磷钾积累定量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积温概念及其起源
    1.3 作物生长模型
        1.3.1 作物生长模型的定义与分类
        1.3.2 作物生长模型的作用
    1.4 作物生育指标的模拟研究
        1.4.1 叶龄指数
        1.4.2 株高
        1.4.3 叶面积指数
        1.4.4 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
    1.5 作物氮磷钾养分的模拟研究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
    2.4 测定项目及方法
        2.4.1 植株表观长势指标测定
        2.4.2 植株地上部干物重和养分积累量测定
        2.4.3 气象指标获取
        2.4.4 作物生长模型及其推导
        2.4.5 数据归一化及其模型应用
        2.4.6 模型有效性检验
        2.4.7 数据统计与分析
第三章 基于有效积温的夏玉米干物质积累量定量模拟和产量分析
    3.1 基于有效积温的夏玉米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定量模拟
        3.1.1 不同氮磷钾处理夏玉米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随有效积温的动态变化及模型模拟
        3.1.2 夏玉米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生长模型的检验
        3.1.3 夏玉米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增长速率及特征参数分析
        3.1.4 夏玉米最大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与特征参数分析
    3.2 不同氮磷钾施肥夏玉米产量分析及其与穗部干物质积累量相关性
        3.2.1 不同氮磷钾施肥夏玉米产量分析
        3.2.2 夏玉米产量与穗部干物质积累量分析
    3.3 基于有效积温的夏玉米穗部干物质积累量定量模拟
        3.3.1 不同氮磷钾处理夏玉米穗部干物质积累量随有效积温的动态变化及模型模拟
        3.3.2 夏玉米穗部干物质积累量生长模型的检验
        3.3.3 夏玉米穗部干物质积累量增长速率及特征参数分析
    3.4 讨论
        3.4.1 不同氮磷钾施肥对夏玉米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3.4.2 基于有效积温的夏玉米干物质积累量模型
        3.4.3 夏玉米干物质积累量增长曲线及特征参数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有效积温的夏玉米表观长势指标定量模拟
    4.1 基于有效积温的夏玉米叶龄指数定量模拟
        4.1.1 不同氮磷钾处理夏玉米叶龄指数随有效积温的动态变化及模型模拟
        4.1.2 夏玉米叶龄指数生长模型的检验
        4.1.3 夏玉米叶龄指数生长模型的增长速率及特征参数分析
    4.2 基于有效积温的夏玉米株高定量模拟
        4.2.1 不同氮磷钾处理夏玉米株高随有效积温的动态变化及模型模拟
        4.2.2 夏玉米株高生长模型的检验
        4.2.3 夏玉米株高生长模型的增长速率及特征参数分析
    4.3 基于有效积温的夏玉米叶面积指数定量模拟
        4.3.1 不同氮磷钾处理夏玉米叶面积指数随有效积温的动态变化及模型模拟
        4.3.2 夏玉米叶面积指数生长模型的检验
        4.3.3 夏玉米叶面积指数增长速率及特征参数分析
    4.4 讨论
        4.4.1 不同氮磷钾施肥对夏玉米各生育指标的影响
        4.4.2 基于有效积温的夏玉米各生长发育指标模型
        4.4.3 夏玉米各指标增长曲线及其特征参数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有效积温的夏玉米养分积累量定量模拟
    5.1 基于有效积温的夏玉米氮素积累量定量模拟
        5.1.1 不同氮磷钾处理夏玉米氮素积累随有效积温的动态变化及模型模拟
        5.1.2 夏玉米相对氮素积累量生长模型的检验
        5.1.3 夏玉米相对氮素积累量增长速率及特征参数分析
    5.2 基于有效积温的夏玉米磷素积累量定量模拟
        5.2.1 不同氮磷钾处理夏玉米磷素积累随有效积温的动态变化及模型模拟
        5.2.2 夏玉米相对磷素积累量生长模型的检验
        5.2.3 夏玉米相对磷素积累量增长速率及特征参数分析
    5.3 基于有效积温的夏玉米钾素积累量定量模拟
        5.3.1 不同氮磷钾处理夏玉米钾素积累随有效积温的动态变化及模型模拟
        5.3.2 夏玉米相对钾素积累量生长模型的检验
        5.3.3 夏玉米相对钾素积累量增长速率及特征参数分析
    5.4 年际间气象因子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和养分积累的影响
    5.5 讨论
        5.5.1 不同氮磷钾施肥对夏玉米养分积累的影响及其养分积累特性
        5.5.2 基于有效积温的夏玉米养分积累模型
        5.5.3 夏玉米养分积累增长速率与特征参数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腐植酸调控苹果生长及氮素吸收利用的生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我国苹果生产现状
        1.1.1 我国苹果种植面积、产量及分布
        1.1.2 我国苹果园氮肥投入及利用现状
        1.1.3 我国苹果生产中氮肥投入过量造成的环境问题
    1.2 氮素对果树生长发育的影响
        1.2.1 氮素对果树生理生化的影响
        1.2.2 氮素对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2.3 苹果的需氮特性
    1.3 植物对NO_3~--N的吸收、利用特性
        1.3.1 植物对NO_3~--N的吸收
        1.3.2 植物对NO_3~--N的同化
    1.4 腐植酸
        1.4.1 腐植酸的定义及特性
        1.4.2 腐植酸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1.5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材与处理
        2.1.1 腐植酸不同用量对苹果M9T337 幼苗生长和氮素吸收、同化的影响
        2.1.2 腐植酸不同用量对苹果M9T337 盆栽幼苗氮素吸收利用及损失的影响
        2.1.3 腐植酸对苹果M9T337 幼苗不同形态氮素吸收利用及损失的影响
        2.1.4 氮肥分次施用与苹果氮素的高效利用研究
        2.1.5 腐植酸分次施用与苹果氮素的高效利用研究
        2.1.6 有机无机肥分次施用与苹果氮素的高效利用研究
        2.1.7 氮肥减量配施腐植酸对苹果M9T337 幼苗生长、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2.1.8 氮肥减量配施腐植酸对富士苹果产量品质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2.2 测定方法
        2.2.1 叶片生理特性及光合参数的测定
        2.2.2 根系形态及活力的测定
        2.2.3 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的测定
        2.2.4 相关基因表达定量分析
        2.2.5 植株解析样品及土壤样品的测定
        2.2.6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
        2.2.7 果实产量和品质的测定
    2.3 结果计算与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腐植酸不同用量对苹果M9T337 幼苗生长和氮吸收、同化的影响
        3.1.1 腐植酸不同用量对M9T337 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3.1.2 腐植酸不同用量对M9T337 幼苗氮素吸收、同化的影响
    3.2 腐植酸不同用量对苹果M9T337 盆栽幼苗氮素吸收利用及损失的影响
        3.2.1 腐植酸不同用量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3.2.2 腐植酸不同用量对M9T337 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3.2.3 腐植酸不同用量对M9T337 幼苗氮素吸收利用特性的影响
    3.3 腐植酸对苹果M9T337 幼苗不同形态氮素吸收利用及损失特性的影响
        3.3.1 腐植酸与不同形态氮素对M9T337 幼苗生长的影响
        3.3.2 腐植酸与不同形态氮素对M9T337 幼苗根系形态指标及根系活力的影响
        3.3.3 腐植酸与不同形态氮素对M9T337 幼苗叶片生理特性及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3.3.4 腐植酸与不同形态氮素对M9T337 幼苗各器官Ndff的影响
        3.3.5 腐植酸与不同形态氮素对M9T337 幼苗各器官氮含量的影响
        3.3.6 腐植酸对不同形态氮素去向的影响
    3.4 氮肥分次施用对富士苹果生长、氮素吸收利用及损失的影响
        3.4.1 氮肥分次施用对富士苹果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3.4.2 氮肥分次施用对富士苹果叶片保护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3.4.3 氮肥分次施用对富士苹果各器官Ndff值的影响
        3.4.4 氮肥分次施用对不同土层~(15)N残留量的影响
        3.4.5 氮肥分次施用对氮素吸收、残留和损失的影响
        3.4.6 氮肥分次施用对富士果实品质的影响
    3.5 腐植酸分次施用对富士苹果产量品质、氮素吸收利用及损失的影响
        3.5.1 腐植酸分次施用对富士苹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3.5.2 腐植酸分次施用对富士苹果各器官Ndff的影响
        3.5.3 腐植酸分次施用对不同土层无机氮含量的影响
        3.5.4 腐植酸分次施用对土壤~(15)N残留及分布的影响
        3.5.5 腐植酸分次施用对氮素吸收、残留和损失的影响
    3.6 有机无机肥分次配施对嘎啦苹果生长、~(15)N-尿素吸收利用及损失的影响
        3.6.1 有机无机肥分次配施对嘎啦苹果根冠比、叶绿素含量和单果质量的影响
        3.6.2 有机无机肥分次配施对嘎啦苹果各器官Ndff值的影响
        3.6.3 有机无机肥分次配施对嘎啦苹果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3.7 氮肥减量配施腐植酸对苹果M9T337 幼苗生长发育、氮素吸收利用及损失的影响
        3.7.1 氮肥减量配施腐植酸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3.7.2 氮肥减量配施腐植酸对M9T337 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3.7.3 氮肥减量配施腐植酸对M9T337 幼苗氮素吸收利用特性的影响
    3.8 氮肥减量配施腐植酸对富士苹果生长、产量品质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3.8.1 氮肥减量配施腐植酸对富士苹果叶片生理特性和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3.8.2 氮肥减量配施腐植酸对富士苹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3.8.3 氮肥减量配施腐植酸对富士苹果各器官Ndff的影响
        3.8.4 氮肥减量配施腐植酸对富士苹果总氮量、~(15)N吸收量和~(15)N利用率的影响
        3.8.5 氮肥减量配施腐植酸对不同土层无机氮含量的影响
        3.8.6 氮肥减量配施腐植酸对不同土层~(15)N残留量的影响
        3.8.7 氮肥减量配施腐植酸对土壤~(15)N残留和损失的影响
4 讨论
    4.1 腐植酸调控苹果生长及氮素吸收利用的生理机制
        4.1.1 腐植酸与苹果的生长发育
        4.1.2 腐植酸与苹果氮素的吸收利用
    4.2 腐植酸影响苹果对不同形态氮素的吸收利用
    4.3 氮肥、腐植酸分次施用与苹果氮素高效利用
        4.3.1 氮肥分次施用与苹果氮素高效利用
        4.3.2 腐植酸分次施用与苹果氮素高效利用
        4.3.3 有机无机肥分次配施与苹果氮素高效利用
    4.4 腐植酸在苹果上的减氮增效效果分析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长期种植施肥模式对烟地生产力和养分状况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土壤长期定位监测试验研究概况
        1.1.1 国外研究概况
        1.1.2 国内研究概况
    1.2 长期种植施肥下作物产量与品质研究进展
        1.2.1 种植模式对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1.2.2 施肥对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1.2.3 长期种植施肥对烤烟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1.3 长期种植施肥下土壤养分淋失研究进展
        1.3.1 土壤养分淋失及其影响因素
        1.3.2 长期种植施肥对土壤养分淋失的影响
    1.4 降雨养分输入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进展
        1.4.1 降雨养分输入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1.4.2 降雨养分输入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
    1.5 长期种植施肥下土壤养分研究进展
        1.5.1 种植模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1.5.2 施肥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1.5.3 长期种植施肥对植烟土壤养分的影响
    1.6 长期种植施肥下土壤团聚体研究进展
        1.6.1 种植模式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
        1.6.2 施肥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
    1.7 长期种植施肥下土壤微生物研究进展
        1.7.1 长期种植施肥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1.7.2 长期种植施肥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1.7.3 长期种植施肥对植烟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1.8 长期种植施肥下农业系统养分盈亏平衡研究进展
        1.8.1 农业系统养分盈亏平衡特征
        1.8.2 长期种植施肥对农业系统养分盈亏平衡的影响
第2章 绪论
    2.1 立题依据
    2.2 研究目标
    2.3 研究内容
    2.4 技术路线
第3章 种植施肥对烟地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地概况
        3.2.2 试验设计
        3.2.3 样品采集与分析
        3.2.4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烤烟产量与品质
        3.3.2 玉米产量与品质
        3.3.3 黑麦草产量与品质
    3.4 讨论
        3.4.1 作物产量
        3.4.2 作物品质
    3.5 小结
第4章 烟地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利用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地概况
        4.2.2 试验设计
        4.2.3 样品采集与分析
        4.2.4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烤烟养分吸收量
        4.3.2 玉米养分吸收量
        4.3.3 黑麦草养分吸收量
        4.3.4 肥料的经济效益
    4.4 讨论
        4.4.1 作物养分吸收量
        4.4.2 肥料的经济效益
    4.5 小结
第5章 烟地土壤养分淋失与降雨输入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地概况
        5.2.2 试验设计
        5.2.3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不同施肥下土壤养分淋失状况
        5.3.2 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养分淋失状况
        5.3.3 降雨养分输入
        5.3.4 降雨中各形态氮的月均变化
    5.4 讨论
        5.4.1 土壤养分淋失
        5.4.2 降雨养分输入
    5.5 小结
第6章 烟地养分含量及其在土壤孔隙中的空间分布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试验地概况
        6.2.2 试验设计
        6.2.3 样品采集与分析
        6.2.4 数据处理
    6.3 结果与分析
        6.3.1 土壤养分含量变化特征
        6.3.2 土壤团聚体结构特征
        6.3.3 土壤团聚体养分分布
        6.3.4 土壤团聚体对养分的贡献率
    6.4 讨论
        6.4.1 土壤养分含量变化特征
        6.4.2 土壤团聚体结构特征
        6.4.3 土壤有机碳在土壤孔隙中的空间分布特征
        6.4.4 土壤氮、磷、钾在土壤孔隙中的空间分布特征
    6.5 小结
第7章 烟地土壤微生物对磷的活化及种群变化
    7.1 前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试验地概况
        7.2.2 试验设计
        7.2.3 样品采集与分析
        7.2.4 数据处理
    7.3 结果与分析
        7.3.1 微生物生物量碳、氮
        7.3.2 可培养微生物数量
        7.3.3 混合培养液中的有效磷及pH
        7.3.4 混合培养液中的有机酸
        7.3.5 土壤细菌、真菌多样性分析
        7.3.6 土壤优势细菌、真菌门
        7.3.7 土壤优势细菌、真菌属
        7.3.8 土壤微生物功能预测
    7.4 讨论
        7.4.1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
        7.4.2 土壤微生物对磷的活化
        7.4.3 细菌、真菌群落结构
    7.5 小结
第8章 长期种植施肥下烟地生产力与养分状况综合评价
    8.1 烟地生产力
    8.2 养分状况
        8.2.1 氮
        8.2.2 磷
        8.2.3 钾
    8.3 小结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研究创新点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专利及课题成果展示

四、肥料氮磷钾检测方法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复混肥料中氮磷钾检验的问题与准确性提高措施[J]. 梁良. 农业工程技术, 2021(32)
  • [2]氮磷钾不同施肥组合对大豆连作土壤养分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D]. 魏帛轩. 延边大学, 2021(02)
  • [3]氮磷钾配施对玛咖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肥料效应[J]. 李浩,徐瑞,施辉能,刘春兰,龙光强,田洋,范伟. 核农学报, 2021(10)
  • [4]青霉素菌渣肥料基料对土壤环境和油菜生长的影响研究[D]. 马双.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5]化肥中氮磷钾营养元素的多源光谱检测方法研究和系统开发[D]. 沈坚钢. 浙江大学, 2021
  • [6]氮肥施用及采摘标准对茶树新梢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 郑楠. 浙江大学, 2021(09)
  • [7]氮磷钾对菘蓝生长、产量和质量的影响[D]. 王思媛.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10)
  • [8]有效积温与夏玉米生长发育和氮磷钾积累定量化研究[D]. 陈杨.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 [9]腐植酸调控苹果生长及氮素吸收利用的生理机制研究[D]. 陈倩. 山东农业大学, 2021
  • [10]长期种植施肥模式对烟地生产力和养分状况的影响[D]. 王亚麒. 西南大学, 2021

标签:;  ;  ;  ;  ;  

肥料氮、磷、钾的检测方法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