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因组印记与基因组印记病(论文文献综述)
苏鲁方,李振庭,郑瑜,包纯,刘小云[1](2021)在《基因组印记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基因组印记(genomic imprinting),又称遗传印记(genetic imprinting),是基因表达的一种调控机制,属于表观遗传学,包括DNA甲基化修饰和组蛋白甲基化修饰。阐述了印记基因的基本特征(可逆性、成簇分布、时空性、组织特异性和保守性),其可能的形成机制,为研究动、植物遗传育种奠定了分子基础。
王艳[2](2020)在《ZFP281相关蛋白复合物在小鼠胚胎干细胞中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基因组印记是一种特殊的表观遗传学调控,以亲本特异性方式影响基因表达。印记基因座内顺式调控元件与表观遗传调控机制和转录因子共同作用,严格以等位基因特异性表达模式调控印记基因的表达。已知,印记控制区(imprinting control regions,ICR)与增强子是两个主要的顺式作用元件来调控印记基因的亲本特异性表达。这些顺式调控元件在印记区域相互作用模式被破坏时,可导致印记基因表达缺陷,其表达紊乱可引发多种人类先天性疾病,例如天使综合征(Angelman Syndromes,AS)、普-威综合征(Prader-Willi Syndromes,PWS)和贝-威综合征(Beckwith–Wiedemann Syndromes,BWS),以及许多癌症。已有报道显示含有P-TEFb的超伸长复合物(Super elongation complex,SEC)和类超伸长复合物(Super elongation complex-like 2/3,SEC-L2和SEC-L3)可参与调控不同的基因表达,在发育和疾病中具有功能特异性。已经证明,AFF3是类超伸长复合物3(SEC-L3)的中心成分,可结合在Dlk1-Dio3印记基因座内的基因间差异甲基化区域(intergenicdifferentially methylated region,IG-DMR)和Meg3增强子处,以调节小鼠胚胎干(embryonic stem,ES)细胞中该基因簇中的等位基因特异性基因表达。AFF3富集在IGDMR依赖于ZFP57,但是,尚不清楚Meg3增强子处AFF3是如何调控等位基因特异性基因表达模式及其作用的分子机制。Krüppe1样锌指转录因子ZFP281是调控小鼠胚胎干细胞多能性的主要调节因子。我们通过从头基序分析小鼠ES细胞中AFF3富集的增强子区域鉴定了ZFP281的保守识别序列。随后,全基因组分析进一步确定了ZFP281作为关键性因子在许多增强子处与AFF3共定位,并介导了AFF3在染色质的定位,进而共同调控靶基因的表达。在印记控制区,如Dlk1-Dio3印记基因座,ZFP281与AFF3特异性地结合在其增强子上,而非IG-DMR处。随后的功能分析表明:ZFP281可以以等位基因特异性方式调节增强子活性,并募集AFF3到Meg3的上游增强子处,进而通过调控其转录延伸,以确保相关印记基因的单等位基因特异性表达。利用shRNA介导的RNAi将Zfp281敲除时,AFF3在Meg3上游增强子的募集受到影响,Meg3多顺反子的表达下调。因此,我们鉴定出AFF3被募集至增强子的调节子,并揭示AFF3在印记Dlk1-Dio3基因座中Meg3多顺反子转录表达调控的分子机制。我们的结果表明,不同的锌指蛋白,例如ZFP57和ZFP281,可以募集AFF3到不同的调节元件,并以特异位点差异性方式调节AFF3的不同功能。
黄武炎,李淑娜,罗华玉,文香淑,林萃,陈淑霞,赵理平,肖鸽飞[3](2020)在《不同遗传学检测技术在Prader-Willi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2例不同类型的Prader-Willi综合征的诊断,分析不同的分子遗传实验技术在这类罕见遗传病诊断中应用的优点和局限性。方法首先应用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hromosomal microarray analysis,CMA)对2例全面发育迟滞的婴幼儿血液样本进行初步检测,之后对病例1行CMA家系分析,用ChAS和UPD-tool软件计算检测数据。对病例2加做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结果病例1经CMA和UPD-tool家系分析诊断为母源单亲二体型Prader-Willi综合征,并发现该病例的15号染色体实际为同源/异源一体的整条母源单亲二体型。病例2经CMA结合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诊断为缺失型Prader-willi综合征。结论针对不同分子遗传检测技术的优点和局限性合理选择正确的实验方法,能够有效地帮助临床和准确诊断基因组印记病,以便及早干预、治疗,获得更好的疗效和预后。
龚圣尧[4](2020)在《Meg8-DMR对小鼠骨骼肌生长发育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Dlk1-Dio3印记基因簇是小鼠染色体上极其重要的一个印记基因簇,位于小鼠12号染色体末端,长度约为1Mb。在Dlk1-Dio3印记基因簇上包含3个Dlk1、Rtl1和Dio3父本表达的编码基因、母本表达的长非编码RNA以及mi RNAs和sno RNAs,其对小鼠的发育以及疾病发生方面都有重要影响,如该区域内印记基因的表达异常,就会引起疾病,发育迟缓或生物个体的死亡等。Meg8-DMR是本实验室在Dlk1-Dio3印记基因簇内发现的第一个母本甲基化的差异甲基化区域,其调控作用以及在生物体发育过程中的功能还未知,因此本课题以Meg8-DMR敲除小鼠为模型,研究其对小鼠骨骼肌发育的影响。很可能具有重要影响。首先利用本实验室构建的Meg8-DMR敲除小鼠模型,获得了E18.5的胚胎、四周龄和六周龄的Meg8-DMR敲除小鼠,和并对其体重、形态学以及肌肉变化、以及对印记基因簇内的各个印记基因的表达水平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显示:Meg8-DMR敲除的小鼠与野生型小鼠相比在体重上出现轻微的体重降低变化,形态学分析表明Meg8-DMR敲除对小鼠肌肉发育没有产生显着的抑制作用;Meg8-DMR的缺失会影响肌肉组织内印记基因的表达,Irm在母本缺失及双敲型中出现了上调趋势;Rtl1和Meg8在父本缺失中出现上调趋势;AB063319在父本缺失中存在下调,在母本缺失和双敲型中都出现上调;Dlk1在父本缺失及母本缺失中有下调变化,在双敲型中,下调会更明显。其次,构建了Meg8-DMR敲除的C2C12细胞系,研究了其增殖和分化情况。结果显示Meg8-DMR敲除会抑制C2C12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综上所述,Meg8-DMR缺失会对小鼠的肌肉发育并未产生显着的抑制作用,但影响印记区内基因的表达;同时对C2C12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产生了抑制作用。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阐明Meg8-DMR对骨骼肌发育及其调控机制奠定良好的基础。
张萃[5](2019)在《牛LINC24065基因和GPR1-ZDBF2区域的基因组印记及调控机理研究》文中指出基因组印记(genomic imprinting)是指由于亲本染色体差异表观遗传修饰(epigenetic modification)所导致的单等位基因表达。这些亲本来源特异性的单等位表达基因称为印记基因(imprinting gene)。在哺乳动物中,印记基因在胎儿生长发育、胎盘功能和出生后行为的调控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对印记基因的广泛研究和深入理解,发现它对动物重要的经济性状和繁育至关重要。印记基因的表达紊乱是体细胞核移植动物(somatic cell nuclear transfer,SCNT)出生死亡和发育异常的重要因素。然而,大多数印记基因的发现和研究都集中在人类和小鼠种,而在家畜上的研究还很少。本研究以牛DLK1-DIO3印记区域的LINC24065基因和GPR1-ZDBF2区域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新生和成年阶段牛组织及胎盘中的印记和甲基化状态,同时也对新生死亡体细胞核移植牛组织进行了检测,得到以下研究结果:1.利用RACE及RT-PCR技术,在牛DLK1-DIO3的印记域基因MEG8和MEG9之间,得到了一个具有6个可变剪接体(V1-V6)的长基因间非编码RNA(long intergenetic noncoding RNA,lincRNA)-LINC24065。分析其在组织中的表达发现,在新生小牛的7个组织(大脑、肾、肝、脾、肺、心和肌肉)中都表达;在出生死亡的体细胞核移植牛中没有检测到剪接体V3,另外5个剪接体均呈现组织特异性表达。应用基于SNP(Single nucleotide polymopisms)的RT-PCR直接测序法分析基因LINC2406的印记状态,发现基因LINC24065在新生小牛的7个组织和胎盘中都呈现母源基因特异性表达。然而,在出生死亡的体细胞核移植牛的脑组织中,表现出与其它6个组织不同的亲本特异性表达。2.克隆了位于牛2号染色体上的GPR1,ZDBF2和LIZ基因。序列分析发现GPR1基因有4个可变剪接体(V1-V4),并在新生和成年阶段牛的被检测的8个组织(大脑、肾、肝、脾、肺、心、脂肪和肌肉)中都表达。利用基于SNP的RT-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发现GPR1基因在新生和成年阶段牛组织中为单等位基因表达,通过对新生小牛父本和母本基因型检测,确定GPR1基因为父源等位基因特异性表达。在胎盘中,GPR1基因为双等位基因表达。在出生死亡的体细胞核移植牛中,各组织均为双等位基因表达。3.利用RACE及RT-PCR技术,在成年牛脑组织中克隆到牛ZDBF2基因的3’末端及完整的开放读码框(open reading frame,ORF)序列。利用杂合SNP位点,对基因ZDBF2在成年牛和新生小牛组织中的印记状态分析发现,在被检测的各组织中基因ZDBF2广泛表达,表现为单等位基因表达,并在新生小牛中确定了其父源等位基因表达的方式。与牛各组织中不同的是,基因ZDBF2在胎盘组织中为双等位基因表达。在出生死亡体细胞核移植牛中,只在少数组织(肝,脾,肾,肌肉和脑)中检测到ZDBF2基因的表达,且均为双等位基因表达。4.在ZDBF2基因上游,利用4个ESTs序列克隆了基因LIZ,通过序列分析,将其鉴定为GPR1和ZDBF2基因间的长非编码RNA。利用RT-PCR在新生小牛和成年牛的8个组织中都没有检测到基因LIZ的表达,仅在胎盘中检测到了基因LIZ的表达。利用基于SNP的PCR直接测序法分析发现,在牛胎盘中LIZ基因表现为父源等位基因表达。5.根据GPR1-ZDBF2印记域在人鼠中已鉴定的差异甲基化区(different methylation region,DMR)的序列结构特点,结合预测的牛ZDBF2基因启动子位置,确定了牛GPR1-ZDBF2印记域两个可能的DMR,其中G-DMR位于GPR1基因内含子3,Z-DMR位于ZDBF2基因启动子上游约17 kb。利用亚硫酸氢盐测序法对GDMR和Z-DMR的甲基化状态进行分析,发现G-DMR在卵母细胞为完全甲基化,精子中几乎不发生甲基化;在牛的大脑组织中G-DMR完全甲基化,在胎盘中是母源等位基因差异甲基化。Z-DMR在牛的精子中完全甲基化,在卵细胞中未甲基化;而在牛胎盘和脑组织中为亲本等位基因差异甲基化。G-DMR的甲基化状态与LIZ的表达方式一致,表明G-DMR调控了LIZ基因的表达。出生死亡的体细胞核移植牛在这3个预测的甲基化差异区,只在G-DMR区表现出与正常牛的显着差异,在各组织中失去了亲本特异性甲基化,与该印记域基因在出生死亡体细胞核移植牛中的异常表达相对应,说明G-DMR可能是牛GPR1-ZDBF2的印记调控区(ICR)。此外,还对GPR1-ZDBF2印记域中的CpG岛(CpG island,CGI)的甲基化进行了分析,发现CGI在精子、卵母细胞、胎盘和牛脑组织中甲基化程度都低,表明该CGI区不参与该印记区的调控。以上研究结果,不仅对牛基因组印记有了更多的了解,也为揭示体细胞核移植动物发育异常以及出生死亡的分子机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盛菲,李文[6](2017)在《基因组印记与胎盘发育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基因组印记是指来源于双亲源性的等位基因只有一方表达,这些单亲源性表达的等位基因被称为印记基因。许多研究表明印记基因在胎盘中广泛存在,与胎盘的生长和发育以及母、胎间的营养物质交换等密切相关。而分析印记基因的功能有助于理解为何在哺乳动物的发育过程中基因会发生印记以及印记基因对发育的意义,相关印记基因的研究为理解人类疾病提供了新的角度,包括低体质量出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以及妊娠并发症如先兆子痫、妊娠期糖尿病等等。因此本综述将从表观遗传角度探讨基因组印记与胎盘发育的关系。
陈秀莉,马利兵[7](2015)在《哺乳动物基因组印记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基因组印记是由亲本来源不同而导致等位基因表达差异的一种遗传现象。基因组印记产生的原因及过程是现代遗传学的一个热点问题。哺乳动物的许多基因组印记特征都使其成为后基因组时代的一个热点生物学问题。进化的基因组印记在哺乳动物生殖、发育中起到了特定的作用。综述了基因组印记的特点、印记基因的印记机理、基因印记与克隆动物的发育、印记基因与疾病的研究进展。
赵倩[8](2014)在《长链非编码RNA-IRAIN在喉癌组织基因印记的状态》文中提出目的:人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IGF1)是促肿瘤生长因子,在许多恶性肿瘤中表达上调,通过促进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以及与其它生长因子的信号传导通路相互作用实现促瘤作用,因而导致增长优势和肿瘤进展。IGF1印迹缺失或双等位基因表达被认为是早期肿瘤发生的显着特点。新的研究在IGF1R基因位点内发现了一种新的基因内长链非编码RNA(lncRNA),转录自内含子的启动子的反义方向,命名为“IGF1receptor antisense imprinted noncoding RNA--IRAIN”。该非编码RNA的表达完全来自父源等位基因,而母源等位基因表达抑制。为了探讨在喉癌细胞内,是否这个新发现的lncRNA也存在印记丢失的表达,本研究中我们通过检测与分析喉癌组织中的DNA及RNA,经PCR及基因测序证实转录新发现的lncRNA—IRAIN的等位基因在喉癌中的印记状态。以期有助于探索在基因水平诊治喉癌的新途径,为肿瘤的治疗找到新的治疗靶点和思路。方法:以吉林大学第二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手术治疗的20名喉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手术切下20例喉癌组织,这20例患者的手术标本均经病理科病理诊断证实为喉鳞状细胞癌,置于负80度冰柜冻存备用,通过提取组织标本的DNA和RNA,利用PCR扩增、产物纯化和直接测序等技术,将PCR产物送生物公司完成纯化和测序。结果:通过对20例喉癌组织DNA和RNA的提取和检测,cDNA测序分析结果显示,其中呈双等位基因表达的有12例,即该基因位点发生印记缺失,其余8例为单等位基因表达,即未发生印记缺失。基因组DNA扩增片段测序,检测到一杂合峰,示该位点杂合突变;cDNA扩增片段测序,相应位点显示杂合峰,示双等位基因表达,表明喉癌细胞内转录IRAIN的等位基因印记丢失。证明该对等位基因在喉癌组织中存在印记缺失的现象。结论:喉癌组织内转录IRAIN的等位基因有印记丢失的现象,对转录IRAIN的等位基因的印记状态的检测有望应用于肿瘤的早期诊断,另外,新发现的lncRNA——IRAIN也可应用于肿瘤的靶向治疗中,成为长链非编码RNA治疗肿瘤的一个新角色。
王增艳[9](2010)在《玻璃化冷冻小鼠胚胎对印记基因H19/Igf2印记控制区甲基化状态及基因表达量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研究胚胎玻璃化冷冻对胎鼠及胎盘H19/Igf2印记基因差异甲基化区(DMD)甲基化状态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A、B、C三组,以正常生育期封闭群的ICR品系雌雄小鼠合笼获得的14天胎龄的胎鼠及胎盘作为A组(第一对照组);以经过促排卵、体外授精、体外培养及胚胎移植至假孕母鼠后获得的14天胎龄的胎鼠及胎盘作为B组(第二对照组);以经过促排卵、体外授精、体外培养、胚胎冷冻复苏后移植至假孕母鼠后获得的14天胎龄的胎鼠及胎盘作为C组(实验组)。对获得的所有胎鼠及胎盘提取基因组DNA及总RNA。基因组DNA经亚硫酸盐变性处理,使非甲基化的C碱基变为U碱基而甲基化的C碱基则不变,然后经克隆测序分析H19/Igf2DMD的甲基化状态;通过实时定量RT-PCR对H19及Igf2基因的RNA进行定量,比较冷冻前后的变化。结果:A组中共获得5只孕鼠,51只胎鼠及胎盘。假孕母鼠进行胚胎移植成功的孕鼠共有10只,最终获得B组胎鼠及胎盘53只,C组胎鼠及胎盘50只。A组、B组及C组胎鼠基因组DNA中H19/Igf2 DMD区高甲基化率分别为51.4%±1.13%、37.79%±0.76%及20.16%±0.97%,与A组相比,B组及C组胎鼠基因组DNA中均有明显的甲基化丢失(P<0.05),而C组中丢失更严重(P<0.05);三组胎盘基因组DNA中H19/Igf2 DMD区高甲基化率分别为53.24%±1.11%、32.49%±1.24及36.87%±0.97%,与A组相比,C组与B组胎盘中也存在明显的甲基化丢失(P<0.05),但后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胎鼠中H19△△Ct值分别为0.00±0.41、-3.53±0.43及-1.77±0.32,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4±0.16、8.01±0.15及2.2±0.12,与A组相比,B组及C组胎鼠中H19基因表达量均明显增多(P<0.05),C组中增多程度低于B组(P<0.05);三组胎盘中H19△△Ct值分别为0.00±0.37、2.44±0.56及3.79±0.81,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13±0.11、0.23±0.13及0.08±0.17,与A组相比,B组及C组胎盘中H19表达量明显减少(P<0.05),C组中减少更严重(P<0.05)。三组胎鼠中Igf2△△Ct值分别为0.00±0.29、2.01±0.43及1.21±0.24,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7±0.11、0.30±0.03及0.56±0.08,与A组相比,B组及C组胎鼠中Igf2基因表达量均明显减少(P<0.05),C组较B组则明显增多(P<0.05),但低于A组;三组胎盘中Igf2△△Ct值分别为0.00±0.37、-1.48±0.23及-1.69±0.45,相对表达量为1.02±0.18、2.92±0.03及3.14±0.04,与A组相比,C组与B组胎盘中Igf2基因表达量明显增多(P<0.05),而后两者相比Igf2表达量则变化不大(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小鼠胚胎的玻璃化冷冻复苏过程会加重体外授精等操作引起的植入后胎鼠基因组DNA中H19/Igf2 DMD的甲基化丢失,而对H19及Igf2基因表达量变化有一定改善作用;小鼠胚胎玻璃化冷冻过程对胎盘基因组DNA中H19/Igf2 DMD甲基化及Igf2基因表达量影响不大,但会加重体外授精等操作引起的H19基因表达减少。
张意军,屈良鹄[10](2009)在《非编码RNA与哺乳动物基因组印记的起源》文中研究说明基因组印记是由亲本来源不同而导致等位基因表达差异的一种遗传现象,主要发生在胎盘哺乳动物(真哺乳类)和显花植物中.大部分印记基因都分布在印记基因簇内,其中包含大量的非编码RNA基因.印记基因的表达受印记控制区(ICRs)的顺式调控.基因组印记产生的原因及过程是现代遗传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分析印记同源区从非印记物种到印记物种的过渡,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重要启示.最近,原始哺乳动物(有袋类和单孔类)模式物种全基因组测序的完成,极大地促进了印记同源区的比较分析研究.本文对这些研究进行了回顾和分析,发现非编码RNA与哺乳动物基因组印记获得关系密切.主要依据为:(1)伴随着基因组印记的获得,印记区有大量的非编码RNA新基因出现;(2)与基因组印记相关的一些保守非编码RNA的表达发生了显着变化.此外,对15种脊椎动物中印记snoRNA基因系统分析的结果表明:印记snoRNA起源于真哺乳类与有袋类动物分化之后,并且在真哺乳类辐射进化之前发生了迅速的扩张,主要的基因家族在这一时期已经形成.这些结果进一步证明了非编码RNA与基因组印记获得的密切联系.非编码RNA可能主要通过调控印记表达和诱导染色体表观遗传修饰两种机制,参与哺乳动物基因组印记的获得.
二、基因组印记与基因组印记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因组印记与基因组印记病(论文提纲范文)
(1)基因组印记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印记基因概念的提出 |
2 印记基因的特征 |
2.1 可逆性 |
2.2 成簇分布 |
2.3 时空性、组织特异性和保守性 |
3 基因组印记与生长发育 |
4 展望 |
(2)ZFP281相关蛋白复合物在小鼠胚胎干细胞中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基因组印记 |
1.1 印记基因的发现 |
1.2 印记基因的特点 |
1.3 印记的建立、维持和去除 |
1.4 印记基因在发育和疾病中作用 |
1.5 印记基因的调控机制 |
2 SEC家族与转录调控机制 |
2.1 SEC家族的鉴定 |
2.2 SEC家族与疾病 |
2.3 SEC家族与转录调控 |
2.4 AFF3 的结构特征 |
2.5 AFF3 调控印记基因的表达 |
3 ZFP281的研究进展 |
3.1 ZFP281的鉴定 |
3.2 ZFP281的结构特点 |
3.3 ZFP281的功能 |
4 本课题的科学问题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2.1.1 细胞系 |
2.1.2 实验试剂 |
2.1.3 实验抗体 |
2 常用溶液配方 |
3 实验耗材 |
4 实验仪器 |
5 实验方法 |
5.1 细胞培养 |
5.2 构建Zfp281和Aff3 pLKO.1 shRNA重组质粒 |
5.3 慢病毒包装与靶细胞的感染 |
5.4 SDS-PAGE与蛋白免疫印迹 |
5.5 制备anti-ZFP281抗体 |
5.6 蛋白质免疫共沉淀 |
5.7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与文库构建 |
5.8 亚硫酸氢盐测序分析 |
5.9 免疫荧光 |
5.10 RNA-seq结果分析 |
5.11 ChIP-seq结果分析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1 AFF3结合的两类染色体特征 |
2 制备并鉴定anti-ZFP281特异性抗体 |
3 ZFP281与AFF3共定位在增强子上 |
4 ZFP281结合在未甲基化Meg3增强子上 |
5 ZFP281对募集AFF3 Dlk1-Dio3基因座增强子是必须的 |
6 ZFP281在转录水平上调节Meg3的表达 |
7 ZFP281募集AFF3在基因组多个增强子 |
8 ZFP281与AFF3共调节基因表达 |
9 小结 |
第四章 讨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Meg8-DMR对小鼠骨骼肌生长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表观遗传学与基因组印记 |
1.2.1 表观遗传学 |
1.2.2 基因组印记定义及特点 |
1.2.3 印记基因作用 |
1.3 基因组印记调控机制 |
1.3.1 差异甲基化区的调控 |
1.3.2 长非编码RNA的调控 |
1.4 肌肉发育过程 |
1.5 Dlk1-Dio3印记基因簇 |
1.5.1 印记基因簇内印记基因简介 |
1.5.2 印记簇内的印记基因研究现状 |
1.5.3 区域内的已知差异甲基化区的研究结果 |
1.6 区域内的新母本差异甲基化区(Meg8-DMR)的相关研究进展 |
1.7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7.1 主要内容 |
1.7.2 Meg8-DMR敲除对小鼠骨骼肌形态学变化分析 |
1.7.3 Meg8-DMR敲除后对小鼠骨骼肌Dlk1-Dio3 印记区域内各印记基因表达影响 |
1.7.4 Meg8-DMR敲除对C2C12 细胞增殖分化影响 |
1.7.5 技术路线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实验菌株及载体 |
2.1.3 实验试剂与试剂盒 |
2.1.4 主要实验仪器 |
2.1.5 生物信息学网站及数据分析软件 |
2.2 实验方法 |
2.2.1 Meg8-DMR敲除小鼠的繁殖 |
2.2.2 小鼠胚胎及各组织的获取 |
2.2.3 小鼠基因组提取 |
2.2.4 肌肉组织石蜡切片制作 |
2.2.5 小鼠肌肉形态学分析实验 |
2.2.6 小鼠胚胎及各组织总RNA的提取及反转录实验 |
2.2.7 实时定量PCR |
2.2.8 Meg8-DMR敲除C2C12 细胞系实验 |
2.2.9 统计学分析 |
第3章 Meg8-DMR敲除小鼠以及胚胎相关生长发育指标观测分析 |
3.1 引言 |
3.2 Meg8-DMR敲除鼠的繁殖与鉴定 |
3.3 Meg8-DMR敲除鼠胚胎形态及体重分析 |
3.4 Meg8-DMR敲除对小鼠四周以及六周骨骼肌形态学分析 |
3.4.1 Meg8-DMR敲除对小鼠骨骼肌水分含量的影响 |
3.4.2 Meg8-DMR敲除对小鼠骨骼肌脂肪含量的影响 |
3.4.3 Meg8-DMR敲除对小鼠骨骼肌粗蛋白含量的影响 |
3.5 Meg8-DMR敲除对小鼠肌肉纤维直径和密度的影响 |
3.6 Meg8-DMR敲除对小鼠肌细胞细胞核的影响 |
3.7 Meg8-DMR敲除对E18.5 胚胎肌肉印记基因的表达量影响 |
3.8 讨论 |
3.9 本章小结 |
第4章 Meg8-DMR敲除对C2C12 细胞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Meg8-DMR敲除C2C12 细胞系的建立 |
4.3 Meg8-DMR敲除C2C12 细胞增殖分析 |
4.4 Meg8-DMR敲除C2C12 细胞分化情况分析 |
4.5 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牛LINC24065基因和GPR1-ZDBF2区域的基因组印记及调控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表观遗传修饰 |
1.1.1 表观遗传的定义和研究内容 |
1.1.2 表观遗传修饰机制 |
1.2 基因组印记 |
1.2.1 基因组印记 |
1.2.2 基因组印记的发现 |
1.2.3 基因组印记的进化理论 |
1.2.4 基因组印记的周期 |
1.2.5 印记基因及其特点 |
1.2.6 差异甲基化区(DMR)和印记控制区(ICR) |
1.2.7 印记基因及其相关DMR的鉴定方法 |
1.3 印记区域的长非编码RNA |
1.3.1 长非编码RNA |
1.3.2 长非编码RNA的调控模式 |
1.3.3 长非编码RNA的鉴定方法 |
1.3.4 不同类型长非编码RNA的调控作用 |
1.4 体细胞核移植与表观重编程 |
1.4.1 体细胞核移植技术 |
1.4.2 体细胞核移植技术的研究现状及相关问题 |
1.4.3 细胞核移植中的核重编程 |
1.5 DLK1-DIO3 印记域中长非编码RNA的研究现状 |
1.5.1 DLK1-DIO3 印记域 |
1.5.2 DLK1-DIO3 印记域内的基因间长非编码RNA |
1.6 GPR1-ZDBF2 印记域研究现状 |
1.6.1 GPR1-ZDBF2 印记域 |
1.6.2 GPR1-ZDBF2 印记域上基因的功能 |
1.7 研究意义 |
2 材料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牛组织材料的采集 |
2.1.2 试验所用主要的试剂盒及试剂 |
2.1.3 试验数据分析所用的网站和软件 |
2.1.4 主要试剂的配制方法 |
2.2 试验步骤与方法 |
2.2.1 牛组织和血液基因组DNA的提取 |
2.2.2 基因组亚硫酸氢盐的处理 |
2.2.3 牛组织总RNA的提取 |
2.2.4 cDNA的合成 |
2.2.5 LINC24065 c DNA的克隆 |
2.2.6 LINC24065可变剪接体的获得及组织表达特异性检测 |
2.2.7 LINC24065杂合子个体及杂合胎盘样品的检测 |
2.2.8 LINC24065等位基因表达检测 |
2.2.9 LINC24065单等位基因表达的亲本来源鉴定 |
2.2.10 GPR1-ZDBF2 印记域基因的克隆 |
2.2.11 GPR1-ZDBF2 印记域基因在各组织的表达分析 |
2.2.12 GPR1-ZDBF2 印记域基因印记状态分析 |
2.2.13 GPR1-ZDBF2 印记域基因表达的亲本来源 |
2.2.14 GPR1-ZDBF2 印记域甲基化状态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LINC24065试验结果与分析 |
3.1.1 LINC24065序列结构分析 |
3.1.2 LINC24065在SCNT牛和新生小牛(neonatal)组织中的印记状态比较分析 |
3.1.3 LINC24065在SCNT牛和新生小牛各组织中特异性表达的比较分析 |
3.1.4 LINC24065在胎盘中的表达及印记状态分析 |
3.1.5 LINC24065单等位基因表达的亲本来源分析 |
3.2 GRP1-ZDBF2 印记域试验结果与分析 |
3.2.1 GRP1基因 |
3.2.2 ZDBF2基因 |
3.2.3 LIZ基因 |
3.2.4 GPR1-ZDBF2 差异甲基化区(DMR)的分析 |
4 讨论 |
4.1 LINC24065基因的克隆、印记状态及在体细胞克隆牛中的异常表达 |
4.1.1 LINC24065基因的结构特征 |
4.1.2 LINC24065基因的可变剪接 |
4.1.3 LINC24065基因的组织表达 |
4.1.4 LINC24065物种间的保守性 |
4.1.5 LINC24065的单等位基因表达 |
4.1.6 DLK1-DIO3 印记域的长非编码RNA |
4.1.7 LINC24065在体细胞核移植牛中的异常表达 |
4.2 GPR1基因 |
4.2.1 GPR1基因的结构特征 |
4.2.2 GPR1基因的组织特异性表达 |
4.3 基因ZDBF2和LIZ |
4.3.1基因ZDBF2 |
4.3.2 LIZ基因 |
4.4 GPR1-ZDBF2 印记域 |
4.4.1 GPR1-ZDBF2 印记域的甲基化状态 |
4.4.2 GPR1-ZDBF2 印记域与体细胞核移植牛的异常表达 |
4.4.3 GPR1-ZDBF2 印记域的动态基因组印记模式及其生物学功能 |
4.4.4 印记域内的长基因间非编码RNA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简介 |
致谢 |
(7)哺乳动物基因组印记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印记基因的特点 |
2 印记基因的印记机理 |
3 基因印记与克隆动物的发育 |
4 印记基因对子代的影响 |
5 印记基因与疾病 |
5.1 PRADER-WILLI和ANGELMAN |
5.2 BECKWITH-WIDEMANN综合征 |
5.3 Silver-Russell综合征 |
5.4 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 |
6 展望 |
(8)长链非编码RNA-IRAIN在喉癌组织基因印记的状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3章 材料和方法 |
3.1 材料 |
3.1.1 喉癌组织标本 |
3.1.2 试剂及来源 |
3.1.3 实验所需的主要仪器及设备 |
3.2 实验方法 |
3.2.1 喉癌组织 RNA 的提取 |
3.2.2 喉癌组织 DNA 的提取 |
3.2.3 RNA 逆转录合成 cDNA |
3.2.4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3.2.5 PCR 反应 |
3.2.6 PCR 产物的电泳 |
3.2.7 基因测序 |
3.3 结果 |
3.3.1 DNA PCR 产物扩增结果 |
3.3.2 测序结果及分析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玻璃化冷冻小鼠胚胎对印记基因H19/Igf2印记控制区甲基化状态及基因表达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文献综述 |
1 基因组印记与印记异常疾病 |
2 DNA甲基化与基因印记 |
3 ART与印记异常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总结与展望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后记 |
致谢 |
(10)非编码RNA与哺乳动物基因组印记的起源(论文提纲范文)
1 基因组印记的获得与非编码RNA |
1.1 新非编码RNA基因的产生 |
1.2 非编码RNA表达水平的变化 |
2 哺乳动物印记sno RNA的进化 |
3 非编码RNA在基因组印记获得中的作用 |
4 总结与展望 |
四、基因组印记与基因组印记病(论文参考文献)
- [1]基因组印记的研究进展[J]. 苏鲁方,李振庭,郑瑜,包纯,刘小云. 安徽农业科学, 2021(07)
- [2]ZFP281相关蛋白复合物在小鼠胚胎干细胞中功能研究[D]. 王艳. 东南大学, 2020
- [3]不同遗传学检测技术在Prader-Willi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J]. 黄武炎,李淑娜,罗华玉,文香淑,林萃,陈淑霞,赵理平,肖鸽飞.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2020(08)
- [4]Meg8-DMR对小鼠骨骼肌生长发育的影响[D]. 龚圣尧.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5]牛LINC24065基因和GPR1-ZDBF2区域的基因组印记及调控机理研究[D]. 张萃. 河北农业大学, 2019(01)
- [6]基因组印记与胎盘发育的研究进展[J]. 盛菲,李文. 中华生殖与避孕杂志, 2017(06)
- [7]哺乳动物基因组印记的研究进展[J]. 陈秀莉,马利兵. 生物技术通报, 2015(01)
- [8]长链非编码RNA-IRAIN在喉癌组织基因印记的状态[D]. 赵倩. 吉林大学, 2014(09)
- [9]玻璃化冷冻小鼠胚胎对印记基因H19/Igf2印记控制区甲基化状态及基因表达量的影响[D]. 王增艳.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10(09)
- [10]非编码RNA与哺乳动物基因组印记的起源[J]. 张意军,屈良鹄. 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 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