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国海派家具——中国古典家具的最后高峰(论文文献综述)
王华,高静,吕丰[1](2021)在《海派柜类家具形态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分析法采集海派柜类家具样本,运用形态分析法分5类解构113件样本,对其部件进行量化分析。将分析结果结合海派家具时代和地域背景进行解读,获得以下典型特征:双门柜体居多、易于储物的方正柜体为主、顶帽和亮脚是重要装饰部位、通透的脚部设计有利于适应江南潮湿环境、衣柜镜门成为潮流、抽屉采用内嵌式设计等。研究表明,海派柜类家具面向生活、重视功能,装饰上可见中西结合的手法,总体上趋向简洁和实用,具有现代气息。
虞文萱[2](2021)在《海派家具中灯笼腿的解析与再设计》文中提出
李若瑶[3](2021)在《海派家具中女性因素的解析与再设计应用》文中研究表明
孙卫圣[4](2021)在《传统家具制作技艺保护与品牌化经营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中国多数传统家具企业在当代政治经济和社会条件对于品牌化经营以及公司内部管理上不够重视,营销职能能够统领和整合企业其他职能的作用还认识不足,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品牌策略,忽视科学经营和互联网传播的重要性,致使传统家具市场面向大众的吸引力不高,产品受众面偏小。以传统家具企业作为对象,构建科学合理的家具企业品牌化经营体系,对传统家具企业持续、健康地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次当今传统家具制作技艺的保护方式还不够健全,随着老一辈从业人员慢慢的退出历史舞台,技艺能否稳固的传承仍是个问题。所以探究关于工匠和传承人的保护和梯队建设对于传统家具制作技艺的留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立足于传统家具制作技艺保护与传承面临的问题,以企业品牌化经营策略为背景,以传统家具制作技艺保护为内涵,展开论述。首先针对传统家具和品牌化经营要素进行系统化梳理和和总结,理清传统家具制作技艺保护与品牌化经营模式的关系,明确研究范围和研究内容。其次对该公司现阶段的品牌化经营、技艺保护情况进行分析,依托现状提出问题,然后通过个性到共性的分析,总结传统家具品牌化经营和技艺保护的主要问题。并依此提出合理的传承技艺保护策略与品牌化经营的策略建议。首先,以简要的交代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意义,梳理了当前传统家具研究和品牌相关概念情并以此为联系探讨传统家具制作技艺保护与品牌化经营间的联系;其次,以实地调查的手段进行个案分析,总结该品牌的品牌化经营现状和技艺保护情况存在的问题。从个案入手,分析传统家具品牌经营层面和技艺保护的主要问题。然后以品牌营销理论为指导依据实际问题制定涵盖家具制作技艺保护、品牌定位、品牌推广及视觉传播策略。
戴向东,王铁球,钱亚琴,李晴[5](2021)在《明清家具艺术在近代的断流考析》文中提出中国传统家具在明末清初达到艺术的顶峰,却在清末近代盛极而衰陷入了近乎断流的境地。本文通过对明清家具的发展历程及与家具息息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习俗、审美意识等方面历史文化背景的分析,指出:导致这一蜕变断流的历史文化成因,主要可归结于"国运不济的衰退、西风东渐的流变、民族文化的融合、生活方式的渐变"等四个因素。
宋哲琦[6](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研究说明《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郭莹莹[7](2020)在《中日传统家具近代化历程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代时期是中日两国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中日两国近代化的历程是从破关开始的,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开启了西化的历程,中国和日本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生活等方面都面临不同程度的“西方化”。在中日近代化过程中,东西方文化的冲突、艺术的交融、家具技术的传入,为中日传统家具走向现代家具奠定了基础;又由于中日两国近代的国情、社情、文化、艺术与技术等方面的差异,使中日本家具在近代化的进程中走出了两条结果迥异的发展道路。本文以中日两国与西方文化的交流史为背景,从社会史、生活史、艺术史、技术史等方面对中日传统家具近代化历程进行了多维度的比较分析。(1)自近代19世纪初至民国的近代时期以来,中国传统家具已经明显的显现出西方艺术的特色。中国传统家具由借鉴西方艺术风格的装饰工艺与装饰形式,到引入西方家具的制作工艺与家具材料的“近代化”过程,也正如近代时期的中国建筑与绘画艺术一样,其实质是一个中国传统家具的“西化”历程。(2)对中日家具的近代化时期的历史背景与家具概况进行了分析,对中日近代化时期的室内装饰陈设进行了研究,并对这一时期两国家具品类的演化进行了比较。当时许多公共建筑的室内配套家具、装饰陈设设计与施工,有部分是由建筑师来完成,这正是近代室内设计师由建筑师中脱胎而出的一个缩影。中国家具品类的增多与西化是适应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出现和发展的,更多是功能的丰富和演进,而日本家具品类的演化是以高形制家具品类的普及为标志,更多的新的家具品类以日本前所未有的面貌形式展现。(3)对两国家具在近代西化过程中的“样式、造型与装饰手法”进行了比较研究。西化初期,中日传统家具都借鉴并沿用了西方家具艺术风格的样式,但中国传统家具在造型与装饰手法的演绎轨迹是由简入繁再入繁的演变过程,而日本家具在造型与装饰手法的演绎轨迹是一条由简入繁再入简的演变过程。西化时期中日两国对于西方家具样式的选择、家具装饰造型的模仿、家具装饰手法的运用,以及在吸纳、模仿、融合、创新之后走出的不同轨迹,反映了两国审美意识不同的表象下,深层“质”的不同,即对于本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的差异。(4)对两国家具近代西化时期在“材料、结构工艺与技术”的演变进行了对比研究。日本对新鲜事物、先进技术的学习、吸收具有天生的主动性,近代西化时期两国对于虫胶漆、胶合板、弯曲木等新材料与技术的引入过程中,日本对弯曲木、胶合板等技术的应用比中国早很多年;在家具图样绘制标准化技术方面,无论从西方家具图样的引用时间,还是使用广度与绘制的标准化程度等方面,都直观的显示出中国在家具发展中工业化水平与家具科学系统化方面与日本的差距。从中日传统家具在近代化演变中的“模仿”到“创新”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清晰的意识到,在中国家具发展的过程中,要有文化自信,既要积极的借鉴与学习,也要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与创新,既要积极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要对外来先进技术与文化进行选择吸收,逐渐形成具有中国文化特质的家具风格,并傲立于世界家具之林。
王皓铭[8](2020)在《融合与嬗变 ——清代广式家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清代是满汉蒙为主体的多民族文化融合的时代,同时,因欧洲“西学”的输入,清代艺术向更加多元化方向发展。本文通过对清代广式家具的发展脉络进行全面梳理,从其融合与嬗变的重要属性切入,将文献资料与实物、图像相互印证,运用多学科综合的研究思路,以归纳比较的研究方法为主,深入挖掘清代广式家具的融合之因、嬗变之力以及与国内外同行业的相互影响等问题,并进一步阐述广东的能工巧匠们如何将独特的设计价值理念,施之于传统家具的材料、形制、装饰与技艺,进而创造出了集大成的物质成果,确立起清代广式家具的典范地位的。研究表明,清代广州地区是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交汇地区,“一口通商”政策的施行,使广州地区凭借交通便利之势,经济贸易获得持续发展,工艺品生产空前繁荣。同时,随着“西洋热”的持续升温,西洋家具在社会上层被广泛接受,中西杂糅式家具开始流行。在中西文化融合交汇的过程中,清代广式家具突破明式家具的耀眼光环,借助天时、地缘优势,集不同群体(皇家、达官贵人、华侨、商人、工匠)的合力推动,通过宫廷与地方的互动,使汇聚典型纹饰、独特技艺、特殊材料等多种表现形式于一身的广式家具,逐渐演变成清式家具的典范。这种寻求自身突破、不断融合发展,不断革新嬗变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这将为我们探索新时代民族文化大发展大融合背景下,如何融通互鉴,将传统工艺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下去提供一种可以借鉴的思路。
汤嘉[9](2020)在《苏州古城基于传统民居改造的民宿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旅游发展趋势向着享受型深度旅游方式转变,民宿这种住宿服务设施以其强地方体验性以及居家式温馨感的优势在我国各地繁荣发展。一些传统民居资源聚集地区,传统民居改造型民宿因其独特的优势大量涌现。作为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的苏州,古城内传统民居资源丰富,民宿业也不断发展,但是传统民居民宿化改造过程中暴露出了如特色不明、利用不佳、舒适性差等种种问题,制约着苏州古城民宿的发展。针对此问题,本文调研研究苏州古城传统民居特质以及当下苏州古城改造型民宿的特征及问题,探寻苏州古城传统民居改造民宿的设计策略。首先,通过文献综述,了解国内外民宿研究和传统民居改造研究现状,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并对苏州古城传统民居改造型民宿发展现状调研并与江南成熟地区对比,分析发展中的问题。其次,对苏州古城传统民居典型特征研究,归类出小、中、大典型传统民居类型,为提出具体改造策略提供依据。并从古城内现有的民宿中以小、中、大类型分别选取典型进行调研,综合分析结果,总结出苏州古城民宿存在本体保护不到位、缺乏特色、面积配比不合理、平面布置不合理、物理环境差等现状问题。最后,从更新改造总体原则、前期策划、空间设计、技术手段等方面总结苏州古城传统民居改造民宿策略,并做典型类型传统民居具体设计方式示例。期盼为日后苏州古城传统民居改造民宿的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张金鼎[10](2020)在《民国时装人物瓷绘中的建筑与家具研究》文中认为民国时装人物瓷器是中国瓷器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地位,这主要是其在瓷绘艺术表达与题材内容拓展上的现代性探索,即其将现实生活与审美理想熔于一炉,打破了中国传统瓷绘艺术近千年的因袭样式。本文通过深入研究民国时装人物瓷器上的建筑与家具,从类型、材质、外观、结构、装饰风格等方面进行探索,在研究中,利用民国早期建筑与家具实物图像与时装瓷绘进行比对互证,进而指出民国时装人物瓷绘上建筑与家具中蕴含着的多元化的文化理念。本文通过梳理民国时装人物瓷绘上建筑与家具的风格演变,进而指出民国时装人物瓷绘不但具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同时亦具有与文献相等的历史价值,是研究民国早期建筑与家具历史的重要图证。作为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遗产,民国时装瓷绘中丰富多彩的图例,是中国传统建筑与家具向现代转型的历史见证。
二、民国海派家具——中国古典家具的最后高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民国海派家具——中国古典家具的最后高峰(论文提纲范文)
(1)海派柜类家具形态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2 研究步骤 |
2.1 海派柜类家具形态解构 |
2.2 海派柜类家具形态量化分析 |
2.3 海派柜类家具形态规律树状图 |
3 分析与讨论 |
3.1 衣柜 |
3.2 展示柜 |
3.3 书柜 |
3.4 多用柜 |
3.5 抽屉柜 |
4 结语 |
(4)传统家具制作技艺保护与品牌化经营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检索 |
1.4.2 调查研究法 |
1.4.3 跨学科研究 |
1.5 研究现状 |
1.5.1 国内研究现状 |
1.5.2 国外品牌相关研究现状 |
1.6 文章脉络及框架 |
1.6.1 文章脉络 |
1.6.2 文章框架 |
第2章 传统家具与品牌概念阐述 |
2.1 传统家具概述 |
2.1.1 历史脉络 |
2.1.2 器型归纳 |
2.1.3 传统家具的结构特征 |
2.1.4 装饰特征 |
2.1.5 明清传统家具的用材 |
2.2 品牌概念概述 |
2.2.1 品牌定义 |
2.2.2 品牌的作用 |
2.2.3 品牌化经营要素 |
2.3 传统家具制作技艺保护与品牌化经营的联系 |
2.3.1 传统家具制作技艺保护的实质 |
2.3.2 品牌化经营的影响力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传统家具企业技艺保护现状与品牌化经营现状分析-以嘉木明韵例 |
3.1 制作技艺保护现状 |
3.1.1 传承人 |
3.1.2 制作技艺流程 |
3.1.3 产品工艺的创新点-活木无缝工艺 |
3.2 品牌经营环境 |
3.2.1 .宏观环境分析 |
3.2.2 微观环境分析 |
3.3 品牌及定位 |
3.3.1 品牌简介 |
3.3.2 品牌定位 |
3.3.3 品牌符号 |
3.4 企业经营 |
3.4.1 企业架构 |
3.4.2 企业产品线 |
3.4.3 产品渠道 |
3.5 品牌推广现状 |
3.5.1 线下展示及活动 |
3.5.2 网络推广 |
3.5.3 品牌背书 |
3.6 传统家具行业困境 |
3.6.1 品牌定位模糊 |
3.6.2 原材料短缺 |
3.6.3 偏离市场偏好 |
3.6.4 创新性不足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传统家具制作技艺保护与品牌化经营的策略设计 |
4.1 品牌设计策略 |
4.1.1 品牌定位 |
4.1.2 品牌延伸 |
4.1.3 品牌符号的识别 |
4.2 品牌推广策略 |
4.2.1 开拓互联网渠道 |
4.2.2 展示的视觉升级 |
4.3 品牌创新策略 |
4.3.1 导向创新 |
4.3.2 服务创新 |
4.3.3 合作与产品创新 |
4.4 品牌化经营下的技艺保护策略 |
4.4.1 提升性保护-传承人培养 |
4.4.2 制度性保护-人才管理 |
4.4.3 发展性保护-引入现代技术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传统家具制作技艺保护与传承实践 |
5.1 传统家具制作技艺传承人培训 |
5.1.1 项目概况 |
5.2 策划阶段 |
5.2.1 招生策划 |
5.2.2 课程策划 |
5.2.3 分工策划 |
5.3 实施阶段 |
5.3.1 文化拓展课程 |
5.3.2 创新引导课程 |
5.3.3 开放式课程-参观与调研 |
5.4 培训意义与不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明清家具艺术在近代的断流考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明清以前的中国传统家具 |
二、鼎盛时期的明式家具(明末—清初) |
三、由盛及衰的清式家具(清中—清晚) |
四、家具艺术在近代蜕变断流的原因 |
(一)国运不济的衰退招致了家具发展的停滞 |
(二)西风东渐的流变导致了家具装饰的繁缛 |
(三)民族文化的融合产生了家具形制的蜕变 |
(四)生活方式的渐变形成了家具的交融合流 |
结语 |
(6)《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1.2.1 期刊论文类 |
1.2.2 专着类 |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
1.3.1 研究的方法 |
1.3.2 研究的思路 |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
2.1 《装饰》创刊溯源 |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
2.2.1 封面文字 |
2.2.2 封面视觉图案 |
2.2.3 内页版面设计 |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
3.1 复刊时代背景 |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
3.3.2 “装饰热”的兴起 |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
4.1 走入“全球化” |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
4.2.1 和谐的整体性 |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
5 总结 |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
作者简介 |
(7)中日传统家具近代化历程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课题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1.3.1 西风东渐对中日两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
1.3.2 中日两国在文化艺术领域的相互影响 |
1.3.3 以建筑、园林、美术等为背景的中日传统文化艺术近代化的研究现状 |
1.3.4 关于中国传统家具与近代化进程的研究 |
1.3.5 日本传统家具及近代化进程的研究现状 |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创新点 |
1.6 研究方法 |
1.7 研究框架 |
2 本研究相关的基本概念 |
2.1 近代与近代化 |
2.1.1 近代 |
2.1.2 近代化 |
2.2 西方化与西化 |
2.3 家具的近代化 |
3 中日传统家具近代化的历史背景与家具业概况 |
3.1 锁国时期西方文化的影响 |
3.1.1 历史背景 |
3.1.2 西方文化传来 |
3.2 开埠后的影响 |
3.2.1 被迫开埠的中国 |
3.2.2 被迫破关的日本 |
3.3 近代化历程中的中日家具概况 |
3.3.1 中国传统家具近代化历程的家具业概况 |
3.3.2 近代化历程的日本家具业概况 |
3.4 小结 |
4 中日传统家具近代化历程中家具品类的演化 |
4.1 生活方式的变迁对中日传统家具的影响 |
4.1.1 生活方式的变迁对中国传统家具的影响 |
4.1.2 生活方式的变迁对日本传统家具的影响 |
4.2 中日传统家具“西化”的家具品类变化 |
4.2.1 中国传统家具品类的变化 |
4.2.2 日本传统家具品类的变化 |
4.3 中日传统家具近代“西化”家具品类演化的比较 |
4.4 小结 |
5 中日传统家具“西化”的样式、造型与装饰手法比较 |
5.1 西洋家具的导入 |
5.2 西化家具的样式 |
5.2.1 中日“西化”之初西洋家具样式 |
5.2.2 中西合璧与和洋折衷时期的西洋家具样式 |
5.3 “西化”的家具造型 |
5.3.1 西方古典家具的导入 |
5.3.2 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与现代主义的影响 |
5.4 “西化”的家具装饰手法 |
5.4.1 引入西方家具装饰纹样 |
5.4.2 家具装饰手法的“西化” |
5.5 中日传统家具“西化”的主要样式与造型、装饰手法比较 |
5.5.1 “西化”时期中日家具样式与造型、装饰手法异同 |
5.5.2 异同的历史文化成因 |
5.6 小结 |
6 中日传统家具“西化”的材料、结构工艺与技术比较 |
6.1 家具材料的“西化” |
6.1.1 “西化”初期家具材料 |
6.1.2 “西化”成熟期的家具材料 |
6.2 家具结构与技术“西化” |
6.2.1 中日传统家具结构工艺的“西化” |
6.2.2 中日传统家具技术的“西化” |
6.3 中日传统家具“西化”的材料、结构工艺与技术比较 |
6.4 小结 |
7 结论与启示 |
7.1 结论 |
7.2 日本传统家具近代化历程对我国当代家具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8)融合与嬗变 ——清代广式家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 |
(一) 研究缘起 |
(二)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 |
(三) 研究对象的时间界定 |
(四) 研究意义 |
二、学术史回顾与研究现状 |
(一) 明清家具研究的学术史回顾 |
(二) 关于广式家具的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一章 清代广式家具多元融合的社会基础 |
第一节 各种文化的交汇与融通 |
一、岭南文化基础 |
二、满汉融合文化的影响 |
三、东西方文化的融汇 |
第二节 交通与贸易枢纽的地缘优势 |
一、通达的水路运输条件 |
二、畅流的通商贸易口岸 |
三、经济贸易的持续发展 |
四、行会商铺的繁盛集中 |
第三节 社会群体的合力推动 |
一、皇家达官阶层促进消费 |
二、置业华侨引领审美风尚 |
三、行商“夷”商推进贸易交流 |
四、能工巧匠推动技艺升华 |
第二章 清代广式家具的形成与嬗变 |
第一节 优质木材原料的充裕 |
一、优质木材的来源及途径 |
二、品种丰富的中外良材 |
三、首选紫檀的用料优势 |
第二节 中西杂糅家具的出现 |
一、“西学东渐”及西方艺术风尚的影响 |
二、室内陈设及家具的西化倾向 |
三、“洋派造作”渐成行业主流 |
四、外销增长推进家具的中西融合 |
第三节 内廷“恭造”与地方“民造”互动影响下的嬗变 |
一、广式家具的宫廷化 |
二、家具新风出广作 |
第三章 清代广式家具的主要特征 |
第一节 材质考究善用整料 |
一、选材唯精 |
二、用料完整 |
第二节 造型繁复不拘一格 |
一、造型繁缛复杂 |
二、样式新巧多变 |
第三节 镶嵌繁巧雕磨圆熟 |
一、多样化的镶嵌方式 |
二、雕磨结合力求圆润 |
第四节 纹饰华丽中西杂糅 |
一、中国传统纹样为主体 |
二、西洋纹饰的自然揉入 |
三、色彩华丽的嵌珐琅装饰 |
第四章 清代广式家具的价值体现 |
第一节 传统与创新并举的设计理念 |
一、彰显吉祥的传统观念 |
二、中西杂糅的创新理念 |
第二节 代表清代家具发展潮流的典范 |
一、“自成一体”的地方家具流派 |
二、清式家具的典型代表 |
第五章 清代广式家具的影响 |
第一节 对其他家具流派的影响 |
一、对苏式家具的影响 |
二、对京式家具的影响 |
三、对海派家具的影响 |
第二节 对西方家具的影响 |
一、引领中国“外销艺术品”消费热潮 |
二、“中国风”家具成为上流社会风尚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图片来源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苏州古城基于传统民居改造的民宿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对象 |
1.2.1 苏州古城 |
1.2.2 苏州古城传统民居 |
1.2.3 民宿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内民宿研究现状 |
1.3.2 国外民宿研究现状 |
1.3.3 国内传统民居改造研究现状 |
1.3.4 国外传统民居改造研究现状 |
1.4 苏州古城传统民居改造民宿面临的机遇 |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5.3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江南地区及苏州古城传统民居改造型民宿概况 |
2.1 江南地区传统民居改造型民宿发展现状 |
2.1.1 “先规划,后发展”的嘉兴乌镇民宿 |
2.1.2 以徽文化吸引投资的黄山市黟县民宿 |
2.1.3 品牌化发展的西塘民宿 |
2.2 苏州古城传统民居改造型民宿的发展现状 |
2.2.1 苏州古城城市形态特点 |
2.2.2 苏州古城传统民居改造型民宿发展 |
2.2.3 苏州古城传统民居改造型民宿的数量、分布情况和规模 |
2.2.4 苏州古城传统民居改造型民宿的开发经营模式 |
2.3 和江南地区传统民居改造民宿较成熟地区对比和展现出的问题 |
2.3.1 苏州古城和江南地区传统民居改造型民宿较成熟地区对比 |
2.3.2 苏州古城传统民居改造型民宿发展中的问题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苏州古城传统民居典型特征调研 |
3.1 苏州古城典型传统民居的整体布局特征 |
3.1.1 厅堂和庭院构成院落单元 |
3.1.2 院落单元沿纵向排列成路 |
3.1.3 落与落之间由备弄联系 |
3.2 苏州古城传统民居的单体结构特征 |
3.3 苏州古城传统民居的尺度特征 |
3.3.1 全宅开间尺度特征 |
3.3.2 “门厅类”单体尺度特征 |
3.3.3 “轿厅和内厅类”单体尺度特征 |
3.3.4 “正厅类”单体尺度特征 |
3.3.5 “楼厅类”单体尺度特征 |
3.4 苏州古城传统民居典型单体类型归纳 |
3.5 苏州古城传统民居的典型类型归纳 |
3.5.1 小型传统民居类 |
3.5.2 中型传统民居类 |
3.5.3 大型传统民居类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苏州古城传统民居改造型民宿典型案例调研及分析 |
4.1 小型传统民居改造民宿调研——沐心微民宿 |
4.1.1 民宿概况 |
4.1.2 平面布局 |
4.1.3 功能空间设计 |
4.1.4 设施设备情况 |
4.2 小型传统民居改造民宿调研——小眸园民宿 |
4.2.1 民宿概况 |
4.2.2 平面布局 |
4.2.3 功能空间设计 |
4.2.4 设施设备情况 |
4.3 中型传统民居改造民宿调研——三土居精品民宿 |
4.3.1 民宿概况 |
4.3.2 平面布局 |
4.3.3 功能空间设计 |
4.3.4 设施设备情况 |
4.4 大型传统民居改造民宿调研——花间堂·探花府 |
4.4.1 民宿概况 |
4.4.2 平面布局 |
4.4.3 功能空间设计 |
4.4.4 设施设备情况 |
4.5 苏州古城传统民居改造型民宿出现的问题 |
4.5.1 改造中对传统民居本体保护不到位 |
4.5.2 民宿设计缺乏特色和主题 |
4.5.3 面积配比不合理使得民宿特征不显 |
4.5.4 平面布置不合理 |
4.5.5 室内物理环境及设备问题解决不够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苏州古城传统民居改造型民宿设计策略 |
5.1 更新改造总体原则 |
5.1.1 安全性原则 |
5.1.2 原真性原则 |
5.1.3 可逆和可识别性原则 |
5.1.4 个性化原则 |
5.2 苏州古城传统民居改造民宿的前期策划 |
5.2.1 明确传统民居保护等级,差异化改造 |
5.2.2 准确判定传统民居价值 |
5.2.3 确立民宿主题 |
5.3 苏州古城传统民居改造民宿的空间设计 |
5.3.1 功能配置策略 |
5.3.2 客房空间设计 |
5.3.3 入口空间设计 |
5.3.4 餐厅厨房空间设计 |
5.3.5 休闲活动空间设计 |
5.3.6 庭院空间设计 |
5.3.7 室内设计 |
5.4 苏州古城传统民居改造民宿的技术手段 |
5.4.1 加强围护结构保温隔热 |
5.4.2 合理置入卫生间 |
5.4.3 选择有利于保护的结构体系加建 |
5.4.4 加强隔音设计 |
5.4.5 合理置入设备 |
5.5 典型类型传统民居的具体设计方式示例 |
5.5.1 小型传统民居改造民宿的具体组织设计 |
5.5.2 中型传统民居改造民宿的具体组织设计 |
5.5.3 大型传统民居改造民宿的具体组织设计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成果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10)民国时装人物瓷绘中的建筑与家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第一章 民国时装人物瓷器中的西洋风格 |
第一节 中国青花瓷纹饰中的建筑与家具 |
第二节 民国时装人物瓷绘中的西洋风 |
第二章 民国时装人物瓷绘中的建筑 |
第一节 民国新式建筑的时代背景 |
一、晚清社会变革和西洋风 |
二、辛亥革命的影响和建筑的西风东渐 |
第二节 民国时装人物瓷绘中的建筑类型 |
一、时装瓷绘中的传统建筑类型 |
(一)窗、门 |
1、百叶窗、直棂窗 |
2、空窗 |
3、门 |
(二)柱类 |
1、檐柱 |
2、护栏 |
(三)亭台楼阁 |
1、亭 |
2、多层塔 |
3、楼阁 |
二、时装瓷绘中的异域建筑风格 |
(一)窗、门 |
1、扇形窗、彩色玻璃窗 |
2、尖窗 |
3、铁艺门 |
(二)柱类 |
1、碑 |
2、希腊多立克柱式圆柱 |
(三)整体建筑物 |
1、亭 |
2、洋房 |
第三节 民国时装人物瓷绘建筑风格演变 |
第三章 民国时装人物瓷绘中的家具 |
第一节 民国海派家具的社会背景 |
一、租界的建立带来了西式家具 |
二、建筑的西化与家具的“中西交汇” |
第二节 时装人物瓷绘中的家具分类 |
一、时装瓷绘中的传统家具类型与装饰 |
(一)凳椅类家具 |
1、杌凳 |
2、靠背椅 |
3、瓷质坐墩 |
4、灯挂椅 |
(二)案几类家具 |
1、长方桌 |
2、平头案、书桌 |
(三)屏风、架类家具 |
1、屏风 |
2、花架 |
二、时装瓷绘中的西式家具类型与装饰 |
(一)凳椅类家具 |
1、靠背椅 |
2、对椅 |
3、圈椅 |
4、折叠椅 |
5、沙发 |
(二)案几类家具 |
1、圆几 |
2、圆桌 |
3、长方桌 |
第三节 民国时装瓷绘家具风格演变 |
第四章 从建筑与家具看民国时装人物瓷绘的文化价值 |
第一节 时装人物瓷绘的历史价值 |
第二节 民国时装人物瓷绘的文化遗产保护价值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四、民国海派家具——中国古典家具的最后高峰(论文参考文献)
- [1]海派柜类家具形态规律研究[J]. 王华,高静,吕丰.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21
- [2]海派家具中灯笼腿的解析与再设计[D]. 虞文萱.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
- [3]海派家具中女性因素的解析与再设计应用[D]. 李若瑶.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
- [4]传统家具制作技艺保护与品牌化经营策略研究[D]. 孙卫圣.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5]明清家具艺术在近代的断流考析[J]. 戴向东,王铁球,钱亚琴,李晴.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2021(02)
- [6]《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7]中日传统家具近代化历程比较研究[D]. 郭莹莹.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5)
- [8]融合与嬗变 ——清代广式家具研究[D]. 王皓铭. 苏州大学, 2020(03)
- [9]苏州古城基于传统民居改造的民宿设计研究[D]. 汤嘉. 苏州科技大学, 2020(08)
- [10]民国时装人物瓷绘中的建筑与家具研究[D]. 张金鼎.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