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冰蓄冷空调技术对南京地区电网调峰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冉彤[1](2021)在《某机场能源站冰蓄冷空调系统负荷预测与节能优化研究》文中认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现代航空业的大发展,机场航站楼作为其中最大的单体建筑,其夏季制冷系统的能耗达到了总能耗的65%左右。冰蓄冷空调作为现代化航站楼制冷系统的主要供冷形式,具有“移峰填谷”的优势,能充分减少制冷机组装机容量、减少系统运行费用。但是当冰蓄冷系统运行策略制定的不当时,会造成设备的运行效率低下、系统运行费用增加、能源浪费严重等问题,因此对冰蓄冷空调系统进行节能优化策略的研究显得至关重要。而空调冷负荷的精准预测是制定节能优化策略的关键,故论文主要针对某机场冰蓄冷系统的负荷预测以及节能优化策略展开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机场航站楼冷负荷预测研究。提出了基于改进的VMD-ARIMA-DBN机场航站楼冷负荷预测模型,首先利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确定了预测模型输入数据的主要类型,以解决变量与结果相关性较弱的问题;其次采用变分模态分解(Variational mode decomposition,VMD)技术对输入数据进行分解,将分解得到的波动较大、规律性较差的部分利用改进的深度信念网络(Deep Belief Networks,DBN)预测,而分解得到的波动较小、规律性较好的部分用自回归综合移动平均(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 Model,ARIMA)算法进行预测,最后将两部分分类预测的结果叠加获得最终的航站楼冷负荷预测结果。(2)能源站冰蓄冷系统节能运行策略研究;首先,基于能源站冰蓄冷空调的组成和工作原理,建立了系统的能耗模型,包括多台制冷机组能耗模型、冷却塔、水泵的能耗模型,蓄冰槽的蓄冰模型以及融冰模型。其次以整个系统的运行费用最低、能耗损失最小为目标,实际工程运行的物理条件作为约束,建立并行GA-PSO优化算法进行求解。最后以能源站实际运行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冰蓄冷空调系统的逐时运行策略。通过仿真实验验证,文中所提出的冷负荷预测模型在机场航站楼中取得了较好的预测精度,其最大均方根相对误差为2.12%,平均绝对百分误差为3.25%。提出的能源站冰蓄冷系统运行优化策略相较于传统的冷机优先策略,在整个夏季运行工况约节省费用37.29%,减少10.97%的能耗损失;相较于该能源站实际运行的冰槽优先策略,约节省费用14.02%,减少8.11%的能耗损失。故文中所研究的内容对机场能源站的运行策略制定有着借鉴作用,也为绿色、智慧机场的建设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王谢康[2](2021)在《含蓄冷/热的园区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运行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在传统的能源系统中,电网、热网和气网等不同的能源网络基本处于相互独立运行,互联程度不高。这些弱耦合或无耦合的独立能源网络将会造成多种能源浪费,降低能源的综合利用率。为解决上述问题,综合能源系统的理念被提出,通过综合利用电、气、冷和热等多种形式的能量来提高整个能源系统的效率。本文针对综合能源系统的建模与优化问题,开展相关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建立综合能源系统模型,并基于此模型进行优化分析。以某工业园区的综合能源系统为算例,以工业园区综合能源单日运行费用最低为优化目标,考虑了园区内部冷、热、电三种形式能量平衡约束和设备自身的运行约束,建立了综合能源系统的数学模型,定量分析了不同工况下工业园区的单日运行费用,仿真结果表明,在冰蓄冷装置串联且含储能装置的工况下日运营最为经济。(2)探究储冷和储热装置对综合能源系统运行的影响。建立储热和储冷的互补模型,并用差分进化算法求解模型,将研究对象扩展到两种形式的储能互补的运行场景,分析了储热和储冷能源互补对系统运行成本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储热和储冷的互补应用可以有效降低综合能源系统的单日运行费用。(3)分析冰蓄冷空调的串并联工作模式。除了考虑了储热和储冷两种储能模型,还考虑了冰蓄冷空调的串并联两种工作模式,解决了冰蓄冷空调两种工作模式下的工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运行问题,使得所搭建的模型实用性更强。本文对实际工业园区的综合能源系统建立了模型,算例仿真表明,综合能源系统可以有效减少园区日运行费用,所建模型将为研究对象扩展到含其他能源系统的模型提供基础。
陈威成[3](2020)在《计及(火用)效率的区域综合能源系统综合评估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化石能源逐渐走向枯竭的问题日益凸显,我国以化石能源为主要组成部分的能源供给消费结构呈现着不可持续的态势。加强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解决未来发展中能源需求与能源供给的矛盾已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难题。在这样的背景下,综合能源系统应运而生,综合能源系统通过多异质能源子系统之间的协调规划、优化运行和互补互济,增加了可再生能源的渗透率,提升了区域综合能源系统整体能效。然而,区域综合能源系统在物理层面上具有复杂的多能耦合特性,在经济层面上综合服务、投资运营模式内容混杂且技术经济关系错综复杂,在综合评估层面尚未建立一套全面的综合评估指标体系和科学有效的综合评估模型。因此,有必要对区域综合能源系统能效进行分析,对区域综合能源系统投资运营模式及技术经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区域综合能源系统进行综合评估,促进区域综合能源系统的进一步发展,解决能源和环境难题。本文围绕区域综合能源系统综合评估开展了体系化的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一,构建了区域综合能源系统(?)效率分析模型。首先,梳理了(?)分析的理论基础,揭示了(?)效率分析在能效评估中的科学性和先进性特征;其次,基于区域综合能源系统物理架构和典型设备单元,提出了区域综合能源系统综合(?)效率的计算方法,从系统层面综合评估区域综合能源系统能效;再次,为了揭示出系统、设备、元件层中(?)的传递、转换、利用和损失的情况,将区域综合能源系统的电力子系统、热/冷子系统分解成三层指标进行(?)效率分析;最后,选取区域综合能源系统A、B为例进行系统综合(?)效率算例分析。第二,分析区域综合能源系统投资运营模式及技术经济。首先,分析梳理区域综合能源系统中的服务及盈利方式,在此基础上提出典型投资运营模式;其次,提出涵盖全类别成本收益项的区域综合能源系统成本收益分析模型;再次,分析了常用的技术经济分析方法理论,构建了考虑区域综合能源系统全寿命周期的技术经济测算工具;最后,对区域综合能源系统A、B进行技术经济算例分析。第三,提出计及(?)效率的区域综合能源系统综合评估模型。首先,选取安全可靠性指标、能效评估、经济性指标、社会效益指标作为区域综合能源系统综合评估指标体系的二级指标,对每个二级指标进一步细化,形成最终的计及(?)效率的区域综合能源系统综合评估指标体系;其次,基于主客观相结合的思想提出了熵权-优序关系组合赋权方法,运用灰色三角聚类评估方法,构建了计及(?)效率的区域综合能源系统综合评估模型;最后,对区域综合能源系统A、B进行综合评估,算例结果表明,计及(?)效率的区域综合能源系统综合评估模型克服了以往研究中能效指标和技术经济分析的问题,从多个维度科学有效地评估了区域综合能源系统,具有实际推广意义。
霍秋屹[4](2019)在《考虑新能源消纳的冰蓄冷空调多目标优化策略》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电力需求也在续速增长,电力供需关系日趋紧张。一方面,随着电力系统用户负荷日趋多样化和规模化以及智能化设备的发展,具有良好互动调节潜力的柔性负荷占比稳步增加;另一方面,随着需求响应技术的研究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柔性负荷参与到可再生能源波动平抑和电网峰值调节等电网辅助服务中。在众多类型的柔性负荷当中,中央空调负荷因为具有功率大,响应潜力良好等特点,一直是响应调控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本文围绕中央空调负荷群体参与需求响应的相关技术开展研究,制定了中央空调集群响应优化控制策略,内容包含中央空调负荷建模、优化控制策略制定等方面。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本文研究了冰蓄冷型中央空调的机理建模方法。深入分析了空调系统的用电特性、响应调节潜力、工作原理和影响空调运行的关键性因素,并对比分析了冰蓄冷空调在不同工况下的控制策略和工作模式;(2)针对需求侧柔性负荷的负荷特性和分布式能源的发展需求。设计了一种考虑新能源接入的负荷聚合商调控系统。并根据传统负荷聚合商的网络结构、调节方式和工作特性,搭建了一种以负荷聚合商为园区范围内发电中心和用户侧响应的平台,并运用去中心式网络结构对需求侧柔性负荷进行聚合,以达到改善用户的用电行为,提供对电网公司调控需求的可靠响应和协助服务的作用;(3)研究分析了冰蓄冷空调在不同负荷状态下的运行模式,进而提出了一种适用于空调系统响应潜力调节的多负荷状态(Multi Load State,MLS)控制策略。根据日前空调用户冷负荷预测值大小,将空调系统的负荷运行状态划分为高负荷运行状态和低负荷运行状态,通过计算空调系统在每一时段内的制冷功率和融冰速率,判断下一时刻空调系统能否进行需求响应调控;(4)提出了一种基于风电消纳的冰蓄冷空调多目标优化策略,同时考虑电网公司,负荷聚合商和空调用户三者的经济效益,建立了冷量平衡约束、制冷机功率约束和节点电压约束等约束条件,基于模糊隶属度函数,计算考虑不同利益主体的经济效益验证了该策略的经济性和可行性。
朱丹丹[5](2019)在《大规模风电接入电网源荷随机/确定协调控制方法》文中指出大规模风电开发是我国实现能源转型的有力支撑,但同时大规模风电并网也对系统运行提出了巨大挑战。随着大规模风电接入电网比例的增加,传统源源协调模式下系统调峰能力不足导致大量风电受阻,严重制约了我国的风电发展进程,因此亟需挖掘负荷侧调节能力参与电网调节进行风电消纳。而风电具有随机性和波动性,实现风电与可调节负荷的协调控制必须解决所涉及的随机/确定匹配控制问题。为此本文研究了大规模风电接入电网源荷随机/确定协调控制方法,以解决受阻风电与负荷调节能力的匹配问题,从而充分利用负荷侧调节能力进行受阻风电消纳。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研究了大规模风电接入电网的源荷协调控制机理。分析了大规模风电出力的随机性及反调峰特性;分析了大规模风电接入电网对系统调峰的影响以及风电受阻的原因;揭示了大规模风电接入电网源荷协调控制消纳受阻风电机理;阐述了大规模风电接入电网的源荷协调控制对提高系统调峰能力进而消纳受阻风电的可行性。其次研究了负荷调节特性及其控制模式。研究了大容量高载能负荷及分散接入电网的中小容量负荷的调节特性,并根据不同负荷的容量及接入电网方式的特点,将大容量高载能负荷作为直接控制负荷,对其采用直接控制模式;将分散接入电网的中小容量负荷通过负荷聚合商聚合后形成聚合控制负荷,对其采用聚合控制模式。然后针对直接控制负荷,研究提出了考虑辅助调节功率的弱鲁棒源荷协调优化控制方法。分析了随机性风电与负荷协调控制过程中难以匹配的问题;提出利用常规电源辅助调节提高风电与负荷调节能力的匹配程度,同时计及风电的随机不确定性,建立了考虑辅助调节功率的弱鲁棒源荷协调优化控制模型,兼顾风电消纳和功率不平衡风险;提出了考虑辅助调节功率的弱鲁棒源荷协调优化控制方法,以提高风电消纳水平,并通过算例分析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再次针对聚合控制负荷,研究提出了基于资源灵活度及曲线相似度的源荷协调多目标优化控制方法。分析了聚合控制负荷调节特性及现有聚合控制方法中的不匹配电量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资源灵活度指标,用以表征聚合控制负荷调节曲线形状受限的程度,弥补了现有聚合控制仅以调节功率上下限为控制依据的不足;建立了基于资源灵活度及曲线相似度的源荷协调多目标优化控制模型,提出了相应的源荷协调优化控制方法,以降低调节任务与聚合控制负荷调节特性不匹配产生的不匹配电量,提高风电消纳水平;通过算例分析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最后研究提出了多类型负荷参与的源荷协调双层优化控制方法。为了更好地利用负荷侧调节能力最大化消纳受阻风电,提出了多类型负荷参与的源荷协调双层控制框架及方法;上层基于第4章、第5章的研究成果,采用“先直接控制负荷,后聚合控制负荷”的顺序进行源荷协调优化控制,为下层优化提供基础;下层采用多类型负荷参与的源荷协调优化控制方法,对直接控制负荷及聚合控制负荷进行综合协调优化,在保证上层源荷协调控制效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源荷协调控制效率;以甘肃河西电网实例进行仿真分析,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张全壹[6](2019)在《基于数据驱动的地铁站冰蓄冷空调节能优化研究》文中认为冰蓄冷技术对电网具有“调峰填谷”的作用,且在经济性方面优于常规制冷技术,在空调及冷藏等系统应用广泛。目前冰蓄冷空调运行存在历史经验主导控制的不足,故系统的运行优化理论研究至关重要。本研究基于数据驱动理念,首先根据客流历史数据,分析客流预测模型参数;结合客流预测值等数据开展公共区冷负荷模拟研究。针对系统运行目标和工程约束,采用多目标优化算法,优化得出冰蓄冷逐时控制方案。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针对非换乘站及工作日的地铁站短时历史客流数据特征,基于数据驱动的辨识方法,通过计算分析得出差分整合移动平均自回归(ARIMA)、支持向量机(SVM)及组合(ARIMA-SVM)的预测模型参数,建立客流预测模型。对模型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各客流预测模型的应用范围和适用场景。其次,基于公共区热负荷物理模型,采用参数计算方法对热负荷影响因素开展定性、定量分析,计算出地铁站公共区热负荷及空调系统逐时冷负荷需求,结合目标地铁站冰蓄冷空调系统工艺,分析了系统能源、功率、经济、环境模型。最后,针对空调冷负荷需求,基于数据驱动的控制方法,结合系统目标及工程约束,采用多目标差分蝙蝠算法(DEBA),实现冰蓄冷空调系统逐时运行方式的优化。仿真结果表明,费用最优解可为用户节省8%的运行费用,减少20.9%的能源损耗,能源损失率最优解可为用户节省2.5%的运行费用,减少33.2%的能源损耗。
孙建波,王海鸣,曾伟明,方华亮,李大虎,许沛东,陈睿博[7](2018)在《分布式户用光伏与冰蓄冷空调协调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越来越多分布式光伏接入电网,一般情况下光伏发电与用电呈现出逆调峰特点.如何及时有效消纳光伏,本文提出光伏+冰蓄冷空调的消纳模式.根据光伏发电的随机性特点,结合冰蓄冷空调的工作特性,研究了太阳能发电和冰蓄冷空调的协调配合,对比分析冰蓄冷空调和普通空调的经济模型,得到光伏+冰蓄冷空调的经济效益.光伏+冰蓄冷空调的模式可以提高光伏消纳能力,达到削峰填谷的效果,减轻电网的供电压力.
杨炼[8](2017)在《含储能系统的配电网运行优化及保护方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储能系统接入配电网后,将在优化控制、选址定容和继电保护等方面带来问题。本文针对冷热电微网运行优化、配电网继电保护对电池储能系统接入的约束、距离保护的优化改进以及配电网自适应保护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提出冰蓄冷空调系统与电池储能系统联合参与微网运行的协调控制策略。分析冰蓄冷空调的运行特性,研究含风电储能冷负荷微网的结构特性,分析在制冷主机额定功率运行及变功率运行两种模式下制冷机组与电池储能系统的容量选择策略。结合频带分区的方法,提出基于罚函数的控制算法实现调频。2,提出空气源热泵与电池储能系统协调参与微网运行的控制策略。研究含光伏储能热负荷微网的结构特性,分析空气源热泵系统的运行特性,提出空气源热泵与电池储能系统的容量选择策略,改进双模糊控制算法,有效解决微网建筑热传导特性难以准确测量等困难。3,提出电池储能系统接入配电网的选址定容方案。分析考虑电网继电保护动作对电池储能系统接入的约束条件,研究适合配电网结构特性与电网保护设计特性的编码方式。采用混沌免疫禁忌混合改进算法,计算出各节点的电池储能系统保护准入容量,对电池储能系统的选址定容进行优化,提高配电网运行的可靠性。4,研究考虑Ⅱ段距离保护可靠性的电池储能系统准入容量设计,提出距离保护的整定值修正方法。分析电池储能系统的控制策略,研究其在不同控制策略下的故障特性,分析距离保护在配电网中的应用及其动作特性,从阻抗的角度来考虑电池储能系统对距离保护的影响,提出最大范围阻抗、临点阻抗等概念,从而确定II段距离保护改进的方法。5,研究基于广域测量系统的配电网自适应保护方案。采用分层节点阻抗矩阵的构建方法,计算各馈线继电器背侧系统等效电源电压和系统等效阻抗,提出自适应电流保护方案。设计自适应保护模块架构,有效解决由于背侧系统结构的改变、运行方式的变化以及电池储能系统等分布式电源的接入对电流保护所造成的影响。最后,对全文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并指明研究中有待解决的问题,以及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吴若飒[9](2015)在《公共建筑中蓄冷空调系统能效经济性评价与保障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蓄冷空调系统作为电力调峰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全世界都有广泛的应用,但是对于其实际运行效果测试的研究却没有跟上。国内外众多蓄冷空调项目实际运行能耗、效率、经济性参差不齐,因此需要统一的评价体系来规范化蓄冷系统的设计、建设和运行。本文提出从能源效率、经济性两个维度的运行效果出发的蓄冷空调评价体系,其中能效评价主要用于对设备和系统节能诊断与改善,经济性评价用于蓄冷系统的设计决策和运行指导,并作为蓄冷系统综合评价的标准。(1)蓄冷系统能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总能耗及能效指标(EER)、耗能设备能效指标、能量交换设备能效指标,可以反映该项目的水平,用于设备和系统的节能诊断。将实际运行数据算出的能效指标与额定参数或设计指标相比较,即可查找系统中可能出现的问题。(2)经济性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各项动态经济性指标,如系统全生命周期总费用(LCC)、单位冷量全生命周期费用指标(LCC/Q)、运行经济性指标(CPOC)、初投资经济性指标(ic/q)、维护费用经济性指标(mc/q),以及内部收益率(IRR)等。在蓄冷空调系统设计、施工验收、运行的每个阶段,都可以用上述指标检查和规范蓄冷系统的实际使用经济性。(3)新建项目在进行方案决策,即判断是否采用蓄冷系统、采用何种规模的蓄冷系统时,需要综合考虑全生命周期总费用(LCC)与内部收益率(IRR)两项指标:在所有IRR大于行业内部收益率的方案中,选择LCC最小的方案。(4)在对项目整体进行评价时,可以使用LCC/Q指标图、CPOC指标图进行简单快捷的评价。文中给出了北京、上海、深圳三座城市的指标图,其他城市的指标图可以按照文中提供的方法计算得出。除诊断和评价外,该评价体系也可以用于指导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行管理,通过把控各个环节的关键指标来保证质量。不论是对单体建筑业主还是对整体城市电网,蓄冷空调系统确实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节约运行、建设成本和降低尖峰负荷压力,但是蓄冷空调系统需要比常规系统更加精细的设计、建设和运行,必须把控好每一级能效、经济性指标,才能实现整体系统的高效运行,真正实现电网和用户的双赢局面。
周玉帅[10](2012)在《微胶囊蓄冷空调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我国各主要电网的负荷率逐年下降,峰谷差越来越大,为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需大力推广各类调峰蓄能技术。因此,对蓄冷空调技术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经济社会效益。蓄冷空调不仅实现了电力负荷的“移峰填谷”,缓解了电力供应矛盾,而且相对于其他调峰措施其投资较低。其中,最常被使用的是冰蓄冷空调系统,但其相变温度低,制冷机组效率低,能耗高。微胶囊蓄冷空调系统是一种新型的能量存储空调系统,它是利用微胶囊的封装技术将相变材料封装在内部,通过相变材料融化和凝固发生相变进行储放热。本文着重研究相变温度较高的高碳烷烃类,它们具有相变潜热大、无污染、相变温度高、体积膨胀率小等优点。通过介绍相变材料及微胶囊技术,指出微胶囊相变材料的优缺点,发展背景、发展现状及应用前景,着重研究其在空调领域的发展及应用。对微胶囊蓄冷空调系统建立(?)分析模型,进行系统(?)损失分析,从质的角度寻找改善整个循环系统热经济性的最佳方案,并将微胶囊蓄冷空调系统与冰蓄冷空调系统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微胶囊蓄冷空调系统其必(?)损失最小,(?)效率最高。从微胶囊相变材料流体各个物理参数着手,研究分析微胶囊相变材料流体代替水作为流体介质时,比热及潜热值对工质流量、粘度对管道阻力、传热系数对风机盘管面积以及各因素对水泵能耗的影响。通过fluent模拟机计算结果分析,风机盘管面积没有明显增大,盘管内阻力增大,但水泵功率下降。干盘管在干工况下运行,没有凝结水,无霉菌,卫生条件好,适用于对环境要求较高,无凝结水的场所,进入盘管冷冻水温度相比常规冷冻水温度较高。这里研究一种新型复合系统即微胶囊蓄冷系统与干盘管系统相结合,微胶囊相变材料流体作为干盘管内流体介质。本文以医院病房建筑作为案例进行分析,确定室内参数、新风量,使用Energy plus模拟出全年逐时能耗,根据负荷进行水力计算及设备选型。复合系统在满足了空调设计的前提下,改善了空气品质,实现了电力负荷移峰填谷。优化微胶囊蓄冷空调系统的蓄冷策略,使系统更好的发挥自身优越性。对不同浓度微胶囊相变材料流体进行分析,确定最经济实用的浓度为0.4,与水进行对比,研究不同浓度对水泵能耗的影响。对案例进行经济性分析,计算其年度化费用并同传统干盘管系统进行比较。微胶囊空调系统是一种新型蓄能空调系统,与冰蓄冷、水蓄冷相比,它有着自己独特的优点,虽然现在正处于研究阶段,但其发展前景可观。不仅可以缓解电力压力,移峰填谷,而且制冷机组处于高效运行,与干盘管技术相结合,节能环保,室内舒适度高。
二、冰蓄冷空调技术对南京地区电网调峰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冰蓄冷空调技术对南京地区电网调峰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某机场能源站冰蓄冷空调系统负荷预测与节能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建筑物冷负荷预测研究 |
1.2.2 冰蓄冷空调优化运行策略研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
1.4.1 研究内容 |
1.4.2 论文结构 |
2 冰蓄冷空调系统 |
2.1 研究对象 |
2.2 常规冰蓄冷空调系统工艺流程 |
2.2.1 冰蓄冷空调系统类型及特点 |
2.2.2 冰蓄冷空调系统的运行模式 |
2.2.3 冰蓄冷空调系统的运行方式 |
2.3 机场能源站冰蓄冷空调系统 |
2.3.1 系统工艺流程及现存问题 |
2.3.2 机场能源站供冷监控系统 |
2.4 小结 |
3 基于改进VMD-ARIMA-DBN的航站楼冷负荷预测 |
3.1 空调冷负荷计算 |
3.2 空调冷负荷预测方案 |
3.3 航站楼冷负荷预测模型的建立 |
3.3.1 改进的自适应深度信念网络 |
3.3.2 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 |
3.3.3 变分模态分解 |
3.3.4 冷负荷预测模型的建立 |
3.3.5 模型评价标准 |
3.4 基于改进的VMD-ARIMA-DBN模型的冷负荷预测 |
3.4.1 输入数据预处理 |
3.4.2 模型参数设置 |
3.4.3 模型训练以及验证分析 |
3.5 小结 |
4 能源站冰蓄冷空调系统的节能优化运行策略 |
4.1 系统组件模型 |
4.1.1 多台制冷机组能耗模型 |
4.1.2 冷却塔能耗模型 |
4.1.3 水泵能耗模型 |
4.1.4 蓄冰槽模型 |
4.2 多目标运行优化模型 |
4.2.1 优化目标 |
4.2.2 约束条件 |
4.2.3 适应度评价函数 |
4.3 基于并行GA-PSO的冰蓄冷空调优化运行研究 |
4.3.1 GA-PSO算法 |
4.3.2 并行GA-PSO算法 |
4.4 冰蓄冷空调系统的节能运行策略结果分析 |
4.4.1 75%-100%负荷率下节能优化策略 |
4.4.2 50%-75%负荷率下节能优化策略 |
4.4.3 25%-50%负荷率下节能优化策略 |
4.4.4 25%负荷率以下负荷节能优化策略 |
4.5 冰蓄冷空调经济性分析 |
4.6 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主要工作与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及获奖情况 |
致谢 |
(2)含蓄冷/热的园区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运行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园区型综合能源系统发展现状 |
1.3 园区型综合能源系统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综合能源系统元件建模及系统优化模型 |
2.1 园区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运行分析 |
2.2 园区综合能源系统优化模型 |
2.2.1 优化目标 |
2.2.2 元件约束 |
2.2.3 系统约束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改进差分自适应算法研究 |
3.1 基础差分进化算法 |
3.1.1 差分进化算法原理 |
3.1.2 差分进化算法步骤 |
3.2 基于多样变异随机搜索的改进差分自适应算法 |
3.2.1 Markov链蒙特卡洛抽样方法 |
3.2.2 多样变异搜索策略 |
3.2.3 多样变异随机搜索的差分进化改进算法 |
3.3 算法验证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综合能源系统计算分析 |
4.1 算例计算 |
4.1.1 冰蓄冷装置并联状态(含储电储热装置) |
4.1.2 冰蓄冷装置串联状态(含储电储热装置) |
4.1.3 冰蓄冷装置并联状态(无储电储热装置) |
4.1.4 冰蓄冷装置串联状态(无储电储热装置) |
4.2 算例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3)计及(火用)效率的区域综合能源系统综合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区域综合能源系统能效评估研究现状 |
1.2.2 区域综合能源系统技术经济分析研究现状 |
1.2.3 区域综合能源系统综合评估研究现状 |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
1.3 研究思路、内容及成果、创新点 |
1.3.1 总体研究思路 |
1.3.2 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 |
1.3.3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区域综合能源系统(?)效率分析模型 |
2.1 引言 |
2.2 (?)分析的理论基础 |
2.3 区域综合能源系统物理架构及综合(?)效率分析 |
2.3.1 区域综合能源系统物理架构概述 |
2.3.2 区域综合能源系统综合(?)效率分析 |
2.4 区域综合能源系统电力子系统(?)效率分析 |
2.4.1 分布式光伏发电(?)效率分析 |
2.4.2 分布式风电(?)效率分析 |
2.4.3 分布式天然气发电(?)效率分析 |
2.4.4 交直流混合供电系统(?)效率分析 |
2.4.5 储电系统(?)效率分析 |
2.5 区域综合能源系统热/冷子系统(?)效率分析 |
2.5.1 热泵(?)效率分析 |
2.5.2 冰蓄冷空调(?)效率分析 |
2.5.3 电热锅炉(?)效率分析 |
2.5.4 燃气锅炉(?)效率分析 |
2.5.5 储热罐(?)效率分析 |
2.6 算例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区域综合能源系统投资运营模式及技术经济分析 |
3.1 引言 |
3.2 区域综合能源系统服务及投资运营模式设计 |
3.2.1 区域综合能源系统服务及盈利方式分析 |
3.2.2 区域综合能源系统投资运营模式分析 |
3.3 区域综合能源系统成本收益分析 |
3.3.1 区域综合能源系统成本分析 |
3.3.2 区域综合能源系统收益分析 |
3.4 区域综合能源系统技术经济分析及测算工具构建 |
3.4.1 技术经济分析方法分析 |
3.4.2 技术经济测算工具 |
3.5 算例分析 |
3.5.1 基础数据输入 |
3.5.2 技术经济测算结果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计及(?)效率的区域综合能源系统综合评估模型 |
4.1 引言 |
4.2 计及(?)效率的区域综合能源系统综合评估指标体系 |
4.2.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4.2.2 指标体系构建 |
4.3 基于组合赋权和灰色三角聚类的综合评估模型 |
4.3.1 基于熵权-优序关系的指标组合赋权 |
4.3.2 基于灰色三角聚类的评估模型 |
4.4 算例分析 |
4.4.1 基础数据输入 |
4.4.2 综合评估结果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区域综合能源系统技术经济测算工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4)考虑新能源消纳的冰蓄冷空调多目标优化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需求响应策略 |
1.3.1 激励型需求响应 |
1.3.2 价格型需求响应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冰蓄冷中央空调机理性建模 |
2.1 引言 |
2.2 冰蓄冷空调的系统描述 |
2.2.1 冰蓄冷空调的运行特性 |
2.2.2 冰蓄冷空调的系统流程 |
2.2.3 冰蓄冷空调的常规控制策略 |
2.3 冰蓄冷空调的能耗模型建模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考虑新能源消纳的中央空调负荷聚合商模式建模 |
3.1 引言 |
3.2 考虑新能源消纳的LA调控模型 |
3.2.1 考虑新能源消纳的LA调控策略 |
3.3 基于新能源消纳的响应潜力优化模型 |
3.3.1 风机出力模型 |
3.3.2 响应潜力优化模型 |
3.4 基于响应潜力的经济性优化模型 |
3.5 双层优化模型的约束条件 |
3.6 算例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经济性优化的冰蓄冷空调聚合负荷多目标优化控制策略 |
4.1 引言 |
4.2 基于经济性优化的冰蓄冷空调聚合负荷多目标优化模型 |
4.2.1 电网公司运营收益最优模型 |
4.2.2 负荷聚合商运营收益最优模型 |
4.2.3 空调用户用电费用最优模型 |
4.3 多目标优化模型的约束条件 |
4.4 优化模型求解 |
4.4.1 多目标优化算法概述 |
4.4.2 快速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 |
4.4.3 选取最优解 |
4.5 算例分析 |
4.5.1 优化模型求解 |
4.5.2 仿真求解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后续工作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与项目情况说明 |
致谢 |
(5)大规模风电接入电网源荷随机/确定协调控制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大规模风电接入电网控制方法研究现状 |
1.2.2 可调节负荷研究现状 |
1.2.3 源荷协调控制方法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2章 大规模风电接入电网源荷协调控制的机理 |
2.1 引言 |
2.2 风电特性分析 |
2.2.1 风电随机性 |
2.2.2 风电反调峰特性 |
2.2.3 大规模风电接入对系统调峰的影响 |
2.3 源荷协调控制消纳受阻风电机理 |
2.3.1 源源协调控制下的受阻风电 |
2.3.2 负荷可调节潜力 |
2.3.3 源荷协调控制消纳受阻风电机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负荷调节特性及其控制模式 |
3.1 引言 |
3.2 典型可调节负荷调节特性 |
3.2.1 典型高载能负荷调节特性 |
3.2.2 典型分散负荷调节特性 |
3.3 负荷调节数学模型 |
3.4 负荷控制模式 |
3.4.1 直接控制模式 |
3.4.2 聚合控制模式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考虑辅助调节功率的弱鲁棒源荷协调优化控制方法 |
4.1 引言 |
4.2 源荷随机/确定协调控制中的问题 |
4.3 考虑辅助调节功率的弱鲁棒源荷协调优化控制模型 |
4.3.1 弱鲁棒优化 |
4.3.2 考虑辅助调节功率的弱鲁棒源荷协调优化控制模型 |
4.4 模型求解 |
4.5 考虑辅助调节功率的弱鲁棒源荷协调优化控制方法 |
4.6 算例分析 |
4.6.1 算例背景 |
4.6.2 考虑辅助调节功率的弱鲁棒源荷协调优化控制方法仿真计算 |
4.6.3 考虑辅助调节功率的弱鲁棒源荷协调优化控制方法有效性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资源灵活度及曲线相似度的源荷协调多目标优化控制方法 |
5.1 引言 |
5.2 聚合控制负荷调节特性及不匹配电量问题分析 |
5.2.1 聚合控制负荷调节特性分析 |
5.2.2 不匹配电量问题分析 |
5.3 基于资源灵活度及曲线相似度的源荷协调多目标优化控制方法 |
5.3.1 资源灵活度 |
5.3.2 曲线相似度 |
5.3.3 基于资源灵活度及曲线相似度的源荷协调多目标优化控制模型 |
5.3.4 模型求解 |
5.3.5 基于资源灵活度及曲线相似度的源荷协调多目标优化控制方法 |
5.4 算例分析 |
5.4.1 算例背景 |
5.4.2 基于资源灵活度及曲线相似度的源荷协调多目标优化控制方法仿真计算 |
5.4.3 基于资源灵活度及曲线相似度的源荷协调多目标优化控制方法有效性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多类型负荷参与的源荷协调双层优化控制方法 |
6.1 引言 |
6.2 基于“先直接控制负荷,后聚合控制负荷”控制顺序的源荷协调控制效率分析 |
6.2.1 源荷协调控制效率 |
6.2.2 基于“先直接控制负荷,后聚合控制负荷”控制顺序的源荷协调控制效率分析 |
6.3 多类型负荷参与的源荷协调双层控制框架 |
6.4 多类型负荷参与的源荷协调双层优化控制方法 |
6.4.1上层优化方法 |
6.4.2 下层优化方法 |
6.4.3 多类型负荷参与的源荷协调双层优化控制方法 |
6.5 实例分析 |
6.5.1 实例背景 |
6.5.2 多类型负荷参与的源荷协调双层优化控制方法仿真计算 |
6.5.3 多类型负荷参与的源荷协调双层优化控制方法有效性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基于数据驱动的地铁站冰蓄冷空调节能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冰蓄冷空调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重点问题总结 |
1.4 研究内容 |
2 数据驱动的客流预测算法研究 |
2.1 短时客流预测算法介绍 |
2.1.1 ARIMA |
2.1.2 SVM |
2.1.3 ARIMA-SVM |
2.2 数据预处理 |
2.2.1 客流数据平稳性处理 |
2.2.2 模型参数确定 |
2.3 客流数据预测与应用 |
2.3.1 预测准备 |
2.3.2 预测结果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地铁站公共区冷负荷模型研究 |
3.1 STLF方法 |
3.1.1 STLF方法分类 |
3.1.2 STLF选择 |
3.2 地铁站公共区冷负荷模型建立 |
3.2.1 动态负荷模型 |
3.2.2 静态负荷模型 |
3.3 公共区热负荷计算数据 |
3.3.1 地铁车站负荷计算 |
3.3.2 公共区热负荷探究 |
3.3.3 空调系统空气处理过程 |
3.4 本章小结 |
4 地铁站冰蓄冷空调系统模型研究 |
4.1 冰蓄冷空调系统原理介绍 |
4.1.1 冰蓄冷空调系统组成 |
4.1.2 冰蓄冷空调控制理念 |
4.1.3 冰蓄冷系统运行方式 |
4.2 系统运行模型 |
4.2.1 能源模型 |
4.2.2 功率模型 |
4.2.3 经济模型 |
4.2.4 环境模型 |
4.3 目标地铁站冰蓄冷系统 |
4.4 本章小结 |
5 数据驱动的冰蓄冷空调优化研究 |
5.1 群智能算法优化多目标模型 |
5.1.1 多目标优化模型表述 |
5.1.2 优化算法选择 |
5.1.3 差分蝙蝠算法 |
5.1.4 约束条件数学化 |
5.2 冰蓄冷空调的多目标优化研究 |
5.2.1 系统多目标建立 |
5.2.2 DEBA优化 |
5.2.3 目标地铁站冰蓄冷空调运行方式优化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成果 |
(7)分布式户用光伏与冰蓄冷空调协调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光伏+冰蓄冷空调系统结构 |
2 系统模型与控制流程 |
3 光伏+冰蓄冷空调系统经济性分析 |
3.1 社会经济效益 |
3.2 用户经济效益 |
4 计算结果分析 |
5 结论 |
(8)含储能系统的配电网运行优化及保护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冷负荷参与微网运行研究现状 |
1.3 热负荷参与微网运行研究现状 |
1.4 电池储能系统接入配电网时的选址定容研究现状 |
1.5 电池储能系统对距离保护的影响研究现状 |
1.6 自适应继电保护研究现状 |
1.7 配电网优化运行及继电保护所存在的问题 |
1.8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考虑冰蓄冷空调与电池储能的风电微网运行优化 |
2.1 引言 |
2.2 含冰蓄冷空调的新能源微网架构分析 |
2.2.1 风力发电单元 |
2.2.2 电池储能系统 |
2.2.3 冰蓄冷空调系统 |
2.3 微网优化运行策略 |
2.3.1 功率及负荷预测 |
2.3.2 微网运行优化策略 |
2.4 微网优化运行模型 |
2.4.1 蓄冰池容量及制冷主机功率的确定 |
2.4.2 平抑微网功率波动 |
2.5 实例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考虑空气源热泵与电池储能的光伏微网运行优化 |
3.1 引言 |
3.2 含空气热泵的新能源微网架构分析 |
3.2.1 光伏发电单元 |
3.2.2 电池储能系统 |
3.2.3 空气源热泵系统 |
3.3 微网优化运行策略 |
3.3.1 全天时段能量调度策略 |
3.3.2 电池储能系统与空气源热泵系统的容量优化 |
3.4 微网功率波动平抑策略及算法设计 |
3.4.1 功率波动的频带分区 |
3.4.2 改进双模糊控制算法 |
3.4.3 模糊过程求解 |
3.5 实例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保护约束与改进算法的电池储能系统选址定容 |
4.1 引言 |
4.2 电池储能系统与继电保护特性 |
4.2.1 电池储能系统运行及故障特性 |
4.2.2 配电网继电保护动作特性 |
4.3 电池储能系统选址定容的建模 |
4.3.1 配电网节点编码 |
4.3.2 优化目标与约束条件 |
4.4 改进的混沌免疫混合算法 |
4.4.1 算法原理概述 |
4.4.2 算法中的关键技术点 |
4.4.3 基于改进算法的选址定容求解步骤 |
4.5 算例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考虑电池储能系统的配电网距离保护优化策略研究 |
5.1 引言 |
5.2 电池储能系统与距离保护特性分析 |
5.2.1 电池储能系统运行特性 |
5.2.2 距离保护特性 |
5.2.3 电池储能系统对距离保护动作特性的影响 |
5.3 实际范围阻抗法 |
5.3.1 关键阻抗分析 |
5.3.2 临点阻抗和实际范围阻抗的分析 |
5.4 基于实际范围阻抗的保护改进策略 |
5.4.1 MPP故障时I_G<2I_N |
5.4.2 MPP故障时I_G=2I_N |
5.4.3 保护优化策略流程图 |
5.5 算例与仿真 |
5.5.1 仿真模型及相关参数 |
5.5.2 电池储能系统的故障特性 |
5.5.3 保护定值的修改及灵敏度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广域测量系统的配电网自适应保护 |
6.1 引言 |
6.2 节点阻抗矩阵 |
6.2.1 追加树枝 |
6.2.2 追加连枝 |
6.3 自适应电流保护方案 |
6.3.1 分层节点阻抗矩阵 |
6.3.2 馈线层的系统等效阻抗和系统等效电源 |
6.3.3 电池储能系统等分布式电源的处理 |
6.3.4 馈线自适应电流保护 |
6.4 模型设计 |
6.5 仿真验证 |
6.5.1 算法精确度验证 |
6.5.2 自适应保护方案验证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工作总结 |
7.2 进一步研究方向 |
附录1:PQ控制下距离保护优化策略推导公式 |
1 临点阻抗和实际范围阻抗的分析比较分析 |
2 保护灵敏度分析 |
3 基于实际范围阻抗的保护策略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9)公共建筑中蓄冷空调系统能效经济性评价与保障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蓄冷空调系统及评价体系研究概述 |
1.2 我国蓄冷空调应用的历史与现状 |
1.2.1 蓄冷空调系统在中国的应用历史 |
1.2.2 主要问题综述 |
1.2.3 蓄冷系统案例调研 |
1.3 蓄冷空调系统的相关研究 |
1.3.1 基础原理研究 |
1.3.2 设备研究 |
1.3.3 系统应用研究 |
1.3.4 评价体系研究 |
1.4 课题主要任务与研究思路 |
第2章 蓄冷系统能效与经济性评价指标体系 |
2.1 总述:评价体系的建立 |
2.2 需求与规模管理 |
2.2.1 建筑负荷与实时电价的相关性 |
2.2.2 蓄冷率与全年冷负荷转移率 |
2.3 能效评价指标体系 |
2.3.1 整体系统的能效指标 |
2.3.2 耗能设备的能效指标 |
2.3.3 基于能效指标的水平等级划分 |
2.3.4 能量交换设备的能效指标(蓄冷体) |
2.4 经济性评价指标 |
2.4.1 动态经济分析基础 |
2.4.2 主要经济性指标建立 |
2.4.3 决策经济指标 |
2.4.4 使用方法与实际项目评价结果 |
2.5 评价指标体系小结 |
第3章 蓄放冷过程实测及系统模型建立 |
3.1 蓄冷过程实测分析及模型构建 |
3.1.1 实际项目蓄冷过程测试 |
3.1.2 蓄冷模型分析 |
3.1.3 冷机模型 |
3.1.4 综合计算模型 |
3.2 放冷过程实测分析及模型构建 |
3.2.1 蓄冷体放冷特性分析 |
3.2.2 放冷过程实测及模型构建 |
3.3 系统模型架构 |
第4章 基于设计流程的指标计算方法 |
4.1 明确需求:负荷计算与分析 |
4.2 方案规划:方案选取与重要参数设定 |
4.2.1 方案选取及蓄冷规模范围确定 |
4.2.2 重要参数设定 |
4.2.3 蓄冷系统规划 |
4.2.4 冷机选型原理 |
4.2.5 冷机规划 |
4.3 全年模拟运行分析 |
4.3.1 运行模式设定 |
4.3.2 运行能耗分析方法 |
4.3.3 主要城市电价与能源费用分析方法 |
4.3.4 全年运行计算结果 |
4.4 初投资分析 |
4.4.1 初投资分项分析 |
4.4.2 总初投资分析结果 |
4.5 经济性分析与方案选择 |
4.5.1 北京蓄冷系统经济分析结果 |
4.5.2 上海蓄冷系统经济分析结果 |
4.5.3 深圳蓄冷系统经济分析结果 |
第5章 蓄冷系统评价标尺及其应用 |
5.1 蓄冷空调系统的“漏斗效应” |
5.2 评价标尺及其应用方法 |
5.2.1 整体评价标尺与分阶段打分:LCC/Q指标图 |
5.2.2 运行评价标尺:CPOC指标图 |
5.2.3 评价系统小结 |
5.3 我国主要城市评价指标图 |
5.3.1 北京、上海、深圳蓄冷评价指标图 |
5.3.2 实测案例项目的标尺评价结果 |
5.4 评价标尺的适用性分析 |
5.4.1 负荷大小对LCC/Q的影响 |
5.4.2 负荷形状对LCC/Q的影响 |
5.4.3 各城市是否需要建立独立的指标体系 |
第6章 全过程管理技术要点与典型问题 |
6.1 设计管理要求与典型问题 |
6.1.1 设计阶段管理控制要点 |
6.1.2 设计阶段典型问题 |
6.2 施工验收管理要求与典型问题 |
6.2.1 施工验收阶段管理控制要点 |
6.2.2 施工验收阶段典型问题 |
6.3 运行管理要求与典型问题 |
6.3.1 运行阶段管理控制要点 |
6.3.2 运行阶段典型问题 |
第7章 蓄冷系统对城市电网的影响 |
7.1 城市电网角度的目标与利益分析 |
7.1.1 电力需求响应的概念与目标 |
7.1.2 电力需求响应.的效果评价 |
7.2 建筑空调系统与城市电网的非零和博弈 |
7.2.1 蓄冷空调系统与城市电网的相互作用 |
7.2.2 以电价政策为媒介的博弈过程 |
7.3 蓄冷技术参与电网需求响应的现状与未来 |
7.3.1 政策优惠下的蓄冷空调应用现状 |
7.3.2 全国对于空调系统调节电力负荷的需求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常见蓄冷形式及特点 |
A.1 盘管冰蓄冷技术 |
A.2 封装冰蓄冷技术 |
A.3 水蓄冷技术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10)微胶囊蓄冷空调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蓄冷空调系统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蓄冷技术历史及现状 |
1.3 微胶囊相变材料发展历史及现状 |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微胶囊相变材料 |
2.1 相变材料 |
2.2 微胶囊相变材料 |
2.3 微胶囊相变材料性能介绍 |
2.4 微胶囊蓄冷空调系统 |
2.5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微胶囊蓄冷空调系统(?)分析 |
3.1 (?)分析介绍 |
3.2 微胶囊蓄冷空调系统的(?)分析模型 |
3.3 微胶囊蓄冷空调系统(?)分析实例 |
3.4 本章小节 |
四 微胶囊相变流体对空调系统的影响 |
4.1 微胶囊相变流体特性 |
4.2 MPCS对换热面积影响 |
4.3 MPCS对工质流量影响 |
4.4 MPCS对管道阻力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微胶囊蓄冷空调系统与干盘管系统相结合 |
5.1 干盘管系统分析 |
5.2 微胶囊蓄冷空调系统与干盘管系统结合 |
5.3 复合系统案例分析 |
5.4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微胶囊蓄冷空调系统经济性分析 |
6.1 经济性分析 |
6.2 微胶囊蓄冷空调系统蓄冷策略 |
6.3 微胶囊相变材料流体浓度选择 |
6.4 系统年度化费用 |
6.5 本章小节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冰蓄冷空调技术对南京地区电网调峰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某机场能源站冰蓄冷空调系统负荷预测与节能优化研究[D]. 冉彤.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
- [2]含蓄冷/热的园区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运行的研究与应用[D]. 王谢康. 天津理工大学, 2021(08)
- [3]计及(火用)效率的区域综合能源系统综合评估方法研究[D]. 陈威成.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4]考虑新能源消纳的冰蓄冷空调多目标优化策略[D]. 霍秋屹. 天津大学, 2019(01)
- [5]大规模风电接入电网源荷随机/确定协调控制方法[D]. 朱丹丹.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9
- [6]基于数据驱动的地铁站冰蓄冷空调节能优化研究[D]. 张全壹.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7]分布式户用光伏与冰蓄冷空调协调控制研究[J]. 孙建波,王海鸣,曾伟明,方华亮,李大虎,许沛东,陈睿博.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4)
- [8]含储能系统的配电网运行优化及保护方案研究[D]. 杨炼.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9)
- [9]公共建筑中蓄冷空调系统能效经济性评价与保障体系研究[D]. 吴若飒. 清华大学, 2015(08)
- [10]微胶囊蓄冷空调系统研究[D]. 周玉帅. 东华大学, 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