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邓小平的经济伦理思想(论文文献综述)
杨卫军,冯芊芊[1](2021)在《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观的历史演进》文中提出中国共产党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观经历了由江河治理—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绿色发展的历史演进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绿色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马承凤[2](2021)在《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视角下食品安全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江勇[3](2021)在《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伦理思想研究》文中提出在长达千年绵延不绝的中华民族历史中,伦理道德在稳定社会生活、建构社会秩序和引导人们善的求索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作为传统伦理重要组成部分的经济伦理,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传统经济伦理遭到严重危机和挑战,传统的经济伦理已无法适应现代经济要求,社会经济生活中伦理失范现象突出。1919年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将目光投向马克思主义并将之与中国近现代经济实际相结合,对传统经济伦理予以现代改造,实现创造性超越,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思想就此逐步生成与发展。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思想,即存在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与经济建设过程中的价值目标、伦理关系和伦理规范的综合体系,以其独特的视角引导并规范党的经济政策、法规决策、执政手段等。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思想是涉及诸多学科、诸多领域、诸多层次的理论体系。从不同学科来看,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思想涉及的不仅是经济学和伦理学,还涉及诸如政治学、历史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学科。从不同阶段来看,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思想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三个大时期,期间又因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存在数个小阶段。从经济活动环节来看,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思想包括经济运行的四个环节的伦理思想:生产伦理思想,包括合乎道德的生产目的确立,合乎道德的生产手段选择;交换伦理思想,包括合乎道德的交换形式选择,公平的交换尺度确立;分配伦理思想,包括合乎道德的分配原则确立,公正的分配方式探寻;消费伦理思想,包括合乎道德的消费目的确立,合乎道德的消费形式选择。作为一个历史悠久、体系庞大的理论体系,确立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对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思想的研究无疑至关重要。这个切入点应是在整体把握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思想演进时期脉络基础上,通过对经济运行不同环节的经济伦理思想研究,以此才能探寻到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思想的核心理念。经济活动就是经济伦理最直接的研究对象,它主要体现为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最基本的经济环节,因此对经济伦理的研究应该围绕这四个环节展开,对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思想的研究亦是如此。尽管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思想是包含不同视野、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不同环节的庞大思想体系,但是以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伦理思想为基本研究对象时,就已经包括诸如宏观、中观、微观层面的多层次、多领域的经济伦理研究。因此,围绕中国共产党的生产伦理思想、交换伦理思想、分配伦理思想、消费伦理思想的生成与演进开展研究,明确不同环节伦理思想之理论渊源,划分不同环节伦理思想之阶段时期,探究中国共产党各环节伦理思想之内涵,就是对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思想生成与演进阶段的最优选择和最全面的考量。在结合具体时代背景与建设需要基础上,中国共产党汲取各思想流派之合理要素,产生了具有不同发展阶段的生产伦理思想、交换伦理思想、分配伦理思想和消费伦理思想。中国共产党生产伦理思想经历对旧生产制度道德批判、单一追求物质需要、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并重和满足美好生活需要四个阶段,明确发展生产力是根本的善、以人为本的生产主体思想和生产与生态相协调的基本内涵;中国共产党交换伦理思想经历局部商品交换、社会主义计划商品交换、社会主义市场商品交换三个阶段,孕育出尊重与运用价值规律、竞争合作并存、等价交换和诚实守信原则的内涵;中国共产党分配伦理思想经历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三个阶段的发展,形成包括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分配主体、兼顾公平效率的分配标准和实现共同富裕分配目的的基本内涵;中国共产党消费伦理思想经历量的节约、质的合理增长和质量并重三个阶段,形成适度消费、均衡消费、绿色消费的基本内涵。围绕经济运行的不同环节进行伦理探寻,有利于更直观地反映出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思想的核心理念和价值取向。总的来看,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思想核心理念包括坚持根本原则是人民利益至上、价值取向在于实现经济公正、目标旨向体现为和谐共生关系的构建,在具体实践中坚持义利兼顾的手段,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江勇[4](2021)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从成立初期的微弱小党发展为强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执政党。在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中国共产党都结合具体国情,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高的道德评价标准,坚持集体主义为核心的道德原则,有序开展中国革命斗争与经济建设实践,生成与发展出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意义的经济伦理思想。可以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思想的指导。根据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大致可以将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思想划分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的经济伦理思想、土地革命时期的经济伦理思想、抗日战争时期的经济伦理思想和解放战争时期的经济伦理思想。
王贺[5](2020)在《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伦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马克思的交往理论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从伦理的视角剖析马克思的交往理论有助于全面、深刻理解马克思的交往理论以及马克思学说的阶级立场和道德追求。马克思没有系统阐述过自己的伦理思想,马克思伦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批判以及关于共产主义道德只言片语的阐释当中。马克思生活的时代正值人类交往的空间结构由分散孤立的地域交往向整体的世界交往发展。马克思在针对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关系以及对社会各种思想的批判和继承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交往观,主张运用唯物史观的原理和方法去分析、阐释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马克思深入研究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分工、交换问题,吸收了康德实践理性的合理内核,批判继承了黑格尔的交往观和费尔巴哈的交往观,形成了以实践为基础的交往理论。马克思的“交往”范畴涵盖了一切社会关系以及在这种社会关系下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主体性、客体性、客观性、能动性以及社会历史性的特征。从交往的基本属性、交往的社会结构以及交往的范围分别可以把交往分为: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经济交往、政治交往和文化交往;地域交往和世界交往。马克思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交往方式出发,对在此基础上形成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的经济交往、政治交往以及文化交往中的主体异化、虚假意识、抽象道德以及强制性交往做出了深刻道德批判。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批判揭开了资本主义社会交往所谓自由、民主、平等的虚伪面纱,剖析了资本主义罪恶的根源,集中彰显了共产主义的伦理导向和道德目标,为人类的解放事业指明了正确道路。马克思提出了人类交往的三大历史形态理论,并通过分析生产力的变化以及交往形式、范围的变化展示了人类交往发展的一般历史过程。以交往为线索,人类社会历史形态的演进分别是“人的依赖关系”阶段、“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和“自由个性”阶段。马克思基于唯物史观的方法论原则,对基于不同社会形态下物质生产和交往方式而产生的伦理道德进行了深入研究。第一个阶段的交往是完全自发的,在这个阶段上,人受自然力的影响,不得不结合成团体与自然对抗,人是在狭窄的范围内活动和孤立的发展,人们之间的交往也是狭隘的,故而形成的交往伦理带有一定的依附性。而第二个阶段形成了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人的社会关系也不断丰富,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们的交往活动不断扩展,所形成的伦理道德是完全物化、依附于资本的。第三个阶段中在马克思看来是人的自由个性基础上的全面发展的最高阶段,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朝着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不断展开的,因而所呈现的交往伦理是积极、自我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高伦理目标,是在现实社会生活的过程中逐渐实现的。从伦理的维度对马克思的交往理论进行理论研究集中彰显了马克思所追求的共产主义的主体维度和伦理旨趣。马克思的交往理论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交往、政治交往、文化交往的道德批判,展现了马克思独特的交往伦理观。这种观念的确立对经济伦理和政治伦理的研究提供了价值选择和道德目标。同时,在批判资本主义交往活动的过程中,马克思也指出了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制度的不合理性和非正义性,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了制度伦理的评价标准。在人与自然的交往过程中,马克思提出“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让人与自然和解,这一理念的形成为生态伦理的研究提供了指导原则,即既符合人的目的性,又符合自然的规律性的伦理目标。人类交往向着普遍交往发展,世界联系成一个整体。在世界趋于一体化的过程中,人类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马克思的交往理论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为认识和把握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提供了理论视角.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是资本扩张在当代世界历史中最突出的体现。而用来度过危机的方式依旧是通过加强对国内、发展中国家和相对落后国家劳动人民的财富掠夺来实现的,因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没有变、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没有变、资本主义社会追逐剩余价值的目的未变、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的趋势未变。即使现在资本主义国家造成的问题较以往来看更加复杂多样,但依旧改不了资本的扩张、侵略的本性,以及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世界范围内的对抗。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实现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平等、自由依旧是无产阶级劳动者最深切的祈盼。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伦理蕴含为处理和解决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科学方法和思想指引。国际关系的要求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外交政策的核心,这一内容既道出了中国渴望和平发展思想,也摆明了中国建设美好世界的崇高理想。习近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提出的新型国际关系思想是马克思交往理论在中国的新发展,彰显了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伦理诉求。
杨筱莜[6](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道德观研究述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为我国经济道德观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广泛的现实基础。40多年来经济道德观研究经历了萌芽、形成、发展、繁荣4个阶段。研究讨论了经济与道德之间的关系,提出了道德资本、道德生产力并回应了相关争议问题,伦理学界、经济学界和管理学界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的审视,明确了企业道德观、金融道德观、生态经济道德观和劳动道德观的具体内容。随着经济道德观研究的不断深入,部分理论成果已被经济学界和管理学界所运用,显示出其巨大的应用价值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杨卫军,孙慧明[7](2020)在《中国共产党生态发展观的思想逻辑》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共产党生态发展观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生态发展思想,经历了由重视环境—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绿色发展的逻辑发展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以绿色发展为精髓的生态发展观创造性地回答了为什么要绿色发展、什么是绿色发展、怎样实现绿色发展等基本问题,是创新马克思主义生态发展思想的最新理论成果。
任文静[8](2020)在《儒商精神的现代困境及其克服 ——以亚当·斯密经济伦理思想为参照》文中研究说明
张亚男[9](2020)在《毛泽东集体主义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集体主义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原则是社会道德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是具体的、历史的、发展的,是人类社会文明和进步的产物。集体主义的最初形态是原始社会中的共同体主义。在进入阶级社会后,原始集体主义被阶级利己主义所取代。近代,随着工人阶级的不断壮大、社会运动的不断兴起,形成了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集体主义揭示了个人与集体之间、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实现了个人与集体之间道德关系的准确把握。纵观集体主义的研究,有很多思想家为集体主义的研究作出了贡献,毛泽东就是其中一位出色的代表。毛泽东集体主义思想是当时中国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无数仁人志士开启了救亡图存之路。毛泽东集体主义思想正是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背景下萌芽的。在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这些革命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在解放战争胜利、新中国成立、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这些历程中逐步发展走向成熟。除了上述的现实条件外,儒家的传统思想和经典马克思主义作家的理论为毛泽东集体主义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毛泽东集体主义思想批判继承了儒家的“仁爱”“忠德”、“大同”思想,深化和发展了经典马克思主义作家关于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真实的共同体、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相关论述。这些都使得毛泽东集体主义思想的内容得以丰富和发展。毛泽东集体主义思想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爱国主义和国际和平为基石,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实现为目标。同时,毛泽东集体主义思想在个人方面强调了个人在思想上和马克思主义保持一致,行动上顾全大局。在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上强调个人要对集体负责,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相结合。除此之外,还对团结人民、利益的处理问题和集体主义教育作出了理论概括。毛泽东集体主义思想在新时代仍然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既有利于新发展理念、中国梦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和推进,也有利于人生价值的实现、社会政治生态的构建和重大灾难事件的应对。所以我们要重视集体主义的养成,实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结合,在时间、空间上实现教育的衔接,使集体主义教育贯穿人的整个人生。总之,毛泽东集体主义思想是处理利益关系的价值尺度,也是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指导方略。毛泽东集体主义思想层次分明且内涵丰富,为我国继续推进集体主义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精神力量。
张楠楠[10](2020)在《共享的伦理思考》文中指出从伦理学的视角出发,共享是对我国当前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现状的价值回应。笔者对共享进行的伦理思考,非一般道德理论层面的思考,而是基于伦理的现实性、必然性的思考,是对当前以共享经济、共享发展理念、共享文化等为代表的共享相关具体领域的伦理学意义上的总结。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认为伦理学意义上的共享是基于外在的经济物质条件,不同主体在内在的主体性自由行为的交往、融合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伦理关系,它以共享主体的交互性、共享内容的整体性及共享伦理的边界性为伦理特征,有着充分的伦理正当性。在个人发展维度,共享是“人”的发现和公民权利意识觉醒之后,实现个人基本权利、实现人的自由发展、增强个人获得感的内在需要;在社会发展维度,共享是关注民生保障、实现全面小康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需求;在国际发展维度,国家间经济合作和政治互信都对共享提出了迫切需求,共享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呼唤。共享的产生和兴盛是与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相适应的。在市场经济、未来的产品经济的经济形态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制度形态下,共享才有实现的可能。在“人的本质”的社会属性下,共享的存在和发展遵循着对立统一规律,也蕴含在我国历代领导人共享的思想,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我国在阶段提出共享,是因为具备了共享实现的经济形态、制度基础和思想基础。当然,共享是指向未来的战略性举措,我国共享所遵循的伦理实现原则主要有以人民为本原则、分配正义原则和责任担当原则,所采用的伦理实现路径主要有不断夯实生产力基础、构建合理的分配方式、培育向善的社会风尚,均符合共享实现的要求,是合理而可能的。
二、关于邓小平的经济伦理思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邓小平的经济伦理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观的历史演进(论文提纲范文)
一、毛泽东的江河治理思想 |
1.植树造林,美化环境。 |
2.重视水利建设与水土保持。 |
3.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
4.勤俭节约的基本原则。 |
二、邓小平的环境保护思想 |
1.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问题。 |
2.绿化祖国,造福万代。 |
3.全面、持续、协调发展。 |
三、江泽民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
1.保护环境的实质就是保护生产力。 |
2.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部地区。 |
3.让黄河为中华民族造福。 |
四、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 |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
2.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
3.科学发展观是统筹兼顾的发展观。 |
4.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 |
五、习近平的绿色发展观 |
1.绿色经济发展———绿色发展的根本。 |
2.绿色政治发展———绿色发展的保障。 |
3.绿色文化发展———绿色发展的灵魂。 |
4.绿色社会发展———绿色发展的条件。 |
(3)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伦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由和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思想演进及其过程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思想概述 |
一、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思想的基本要义 |
二、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思想的基本特征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思想演进阶段划分的意义及其标准 |
一、演进阶段划分的意义 |
二、演进阶段划分的标准 |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思想演进的三大时期 |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经济伦理思想 |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伦理思想 |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伦理思想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生产伦理思想 |
第一节 生产伦理思想的理论渊源 |
一、生产目的的伦理旨向 |
二、生产手段的伦理考量 |
三、生产与生态的和谐思想 |
第二节 生产伦理思想的发展阶段 |
一、旧的生产制度的道德批判阶段 |
二、单一追求物质需要的满足阶段 |
三、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并重阶段 |
四、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阶段 |
第三节 生产伦理思想的基本内涵 |
一、发展生产力就是根本的善 |
二、以人为本的生产主体伦理 |
三、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原则 |
四、生产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协调 |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交换伦理思想 |
第一节 交换伦理思想的理论渊源 |
一、互利——交换的伦理前提 |
二、契约——交换的伦理基础 |
三、公平诚信——交换的伦理原则 |
四、交换的伦理规范思想 |
第二节 交换伦理思想的发展阶段 |
一、局部商品交换阶段 |
二、合计划的商品交换阶段 |
三、社会主义市场商品交换阶段 |
第三节 交换伦理思想的基本内涵 |
一、尊重和运用价值规律 |
二、竞争与合作并存 |
三、坚持等价交换 |
四、讲求诚实守信 |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分配伦理思想 |
第一节 分配伦理思想的理论渊源 |
一、分配目的伦理思想 |
二、分配手段伦理思想 |
三、分配伦理原则思想 |
第二节 分配伦理思想的发展阶段 |
一、新民主主义经济分配阶段 |
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分配阶段 |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分配阶段 |
第三节 分配伦理思想的基本内涵 |
一、分配主体:主导性原则 |
二、分配标准:兼顾公平效率 |
三、分配目的:实现共同富裕 |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消费伦理思想 |
第一节 消费伦理思想的理论渊源 |
一、节俭消费伦理思想 |
二、禁欲消费伦理思想 |
三、享乐消费伦理思想 |
第二节 消费伦理思想的发展阶段 |
一、注重量的节约阶段 |
二、注重质的合理增长阶段 |
三、质量并重的可持续消费阶段 |
第三节 消费伦理思想的基本内涵 |
一、适度消费 |
二、均衡消费 |
三、绿色消费 |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思想的核心理念 |
第一节 经济伦理的根本原则:人民利益至上 |
一、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的出发点与归宿点 |
二、经济发展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必要条件 |
第二节 经济伦理的价值取向:经济公正 |
一、社会主义视域下的经济公正 |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正 |
第三节 经济伦理的目标旨向:和谐共生 |
一、人与人的和谐共生 |
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
三、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
四、和谐共生与人的全面发展 |
第四节 经济伦理的实践手段:义利兼顾 |
一、肯定“求利”正当性 |
二、实现“义”和“利”的兼顾 |
结语: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的经济伦理思想 |
1. 旧中国经济制度的不道德性 |
2. 无产阶级物质需求的正当性 |
二、土地革命时期的经济伦理思想 |
1. 耕者有其田的初次探索 |
2. 土地分配公平性的再探索 |
3. 以经济标准划分阶级成分 |
三、全国抗战时期的经济伦理思想 |
1. 一致对外前提下的经济伦理 |
2. 经济建设服务于革命斗争 |
3. 改善工人生产、生活环境 |
四、解放战争时期的经济伦理思想 |
1. 兼顾互利的伦理准则 |
2. 国家、集体与个人利益的关系 |
3. 新中国经济建设的伦理准则 |
五、新民主主义时期经济伦理的基本特征 |
1. 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的理论指导 |
2.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
3. 坚持人民利益本位的伦理原则 |
(5)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伦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马克思交往理论伦理研究的缘起 |
1.2 马克思交往理论伦理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马克思交往理论伦理研究的目的 |
1.2.2 马克思交往理论伦理研究的理论意义 |
1.2.3 马克思交往理论伦理研究的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马克思交往理论伦理研究的现状分析 |
1.3.1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1.3.2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1.4 马克思交往理论伦理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
1.4.1 马克思交往理论伦理研究的思路 |
1.4.2 马克思交往理论伦理研究的方法 |
1.5 马克思交往理论伦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
1.5.1 马克思交往理论伦理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2 马克思交往理论伦理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马克思交往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来源 |
2.1 马克思交往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
2.1.1 资本主义大工业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
2.1.2 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凸显 |
2.1.3 近代工人运动的发展 |
2.2 马克思交往理论形成的理论来源 |
2.2.1 亚当·斯密的交换以及分工理论 |
2.2.2 康德的实践理性基础 |
2.2.3 黑格尔的交往观 |
2.2.4 费尔巴哈的交往观 |
第三章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哲学基础 |
3.1 马克思的“交往”范畴 |
3.1.1 交往概念的界定 |
3.1.2 交往形式的划分 |
3.1.3 交往的特征 |
3.1.4 对唯物史观形成的作用 |
3.2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人性论基础 |
3.2.1 交往的目的是满足人的需要 |
3.2.2 交往表征着人的社会本质 |
3.2.3 交往自由是类本质的应然规定 |
3.2.4 “交往异化”的道德判断 |
3.3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实践论基础 |
3.3.1 马克思对“实践”的理解 |
3.3.2 基于在实践基础上的交往 |
3.3.3 唯物史观视域下交往的功能 |
3.4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价值论基础 |
3.4.1 劳动价值论基础 |
3.4.2 “两个和解”的伦理诉求 |
3.4.3 实现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道德理想 |
3.4.4 坚持经济尺度与伦理尺度相统一 |
第四章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伦理意蕴:基于历史发展向度 |
4.1 “人的依赖关系”阶段的交往伦理 |
4.1.1 自然经济条件下的“人的依赖性”交往 |
4.1.2 “人的依赖性”阶段中的伦理主体分析 |
4.1.3 基于“人的依赖关系”的交往伦理 |
4.2 “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的交往伦理 |
4.2.1 商品经济条件下的“物的依赖性”交往 |
4.2.2 世界交往的价值分析 |
4.2.3 基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交往伦理 |
4.3 “自由个性”阶段的交往伦理 |
4.3.1 实现“自由个性”的现实条件 |
4.3.2 马克思理想的交往形式——真正的共同体 |
4.3.3 基于“自由个性”的交往伦理 |
第五章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伦理意蕴:基于社会结构向度 |
5.1 马克思的经济交往伦理思想 |
5.1.1 对资本主义经济交往中伦理主体异化的批判 |
5.1.2 对资本主义拜物教的批判 |
5.1.3 对资本主义经济交往中虚假性自由与平等的批判 |
5.2 马克思的政治交往伦理思想 |
5.2.1 马克思政治交往伦理的主体承载 |
5.2.2 对资本主义政治关系的批判 |
5.2.3 马克思政治理想的道德内涵 |
5.3 马克思的文化交往伦理思想 |
5.3.1 文化交往同经济交往、政治交往的关系 |
5.3.2 对资本主义形成的世界性文化交往的价值分析 |
5.3.3 对资本主义文化交往的批判 |
第六章 马克思交往伦理思想的贡献 |
6.1 马克思交往伦理思想的理论贡献 |
6.1.1 对哈贝马斯交往伦理思想的影响 |
6.1.2 对经济伦理、政治伦理、生态伦理研究的意义 |
6.1.3 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贡献 |
6.2 马克思交往伦理思想的现实意义 |
6.2.1 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适用性 |
6.2.2 为人的发展提供了价值选择 |
6.2.3 为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提供价值指导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6)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道德观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经济道德观研究的发展阶段 |
二、中国经济道德观的讨论 |
(一)经济道德观的内涵 |
1.经济道德观的概念 |
2.经济与道德的关系 |
3.“道德生产力”和“道德资本” |
(二)经济道德观的分类 |
1.企业道德观 |
2.金融道德观 |
3.生态经济道德观 |
4.劳动道德观 |
三、中国经济道德观研究展望 |
(7)中国共产党生态发展观的思想逻辑(论文提纲范文)
一、毛泽东的生态发展观 |
第一,人与自然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
第二,大力推动林业建设。 |
第三,重视水利建设的同时注重水土保持。 |
第四,强调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
二、邓小平的生态发展观 |
第一,走生态环境保护法治化道路。 |
第二,倡导植树造林、美化环境。 |
第三,强调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
第四,科学把握人口问题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三、江泽民的生态发展观 |
第一,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
第二,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
第三,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部地区。 |
第四,让黄河为中华民族造福。 |
四、胡锦涛的生态发展观 |
第一,始终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 |
第二,强调统筹兼顾。 |
第三,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 |
五、习近平的生态发展观 |
第一,绿色经济发展是绿色发展的根本。 |
第二,绿色政治发展是绿色发展的保障。 |
第三,绿色文化发展是绿色发展的灵魂。 |
第四,绿色社会发展是绿色发展的条件。 |
第五,绿色生态文明发展是绿色发展的基础。 |
(9)毛泽东集体主义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框架 |
第一章 毛泽东集体主义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和历史条件 |
第一节 以传统优秀儒家文化为理论资源 |
一、儒家“仁爱”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
二、儒家“忠德”思想的借鉴与传承 |
三、儒家“大同”思想的吸收与展望 |
第二节 以马恩经典作家的相关理论为理论基础 |
一、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深化 |
二、真实的“共同体”的呈现 |
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升华 |
第三节 毛泽东集体主义思想发展的历史条件 |
一、近代中国的思想转型 |
二、中国革命之路的实践 |
三、社会主义制度的探索 |
第二章 毛泽东集体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一节 毛泽东集体主义思想的个人层面 |
一、思想上与马克思主义观点相一致 |
二、行动上以把握全局为重 |
三、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相结合 |
第二节 毛泽东集体主义思想的社会层面 |
一、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
二、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
三、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处理方式 |
第三节 毛泽东集体主义思想的国家层面 |
一、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
二、以爱国主义和国际和平为基石 |
三、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 |
第三章 毛泽东集体主义思想的当代价值 |
第一节 毛泽东集体主义思想的当代理论价值 |
一、有利于新发展理念的推进 |
二、有利于中国梦的实现 |
三、有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
第二节 毛泽东集体主义思想的当代现实意义 |
一、有利于人生价值的实现 |
二、有利于政治生态的构建 |
三、有利于重大灾难事件的应对 |
第四章 毛泽东集体主义思想对集体主义教育的养成 |
第一节 家庭教育 |
一、培养个人归属感和集体观念 |
二、家风家规的引导 |
三、明确家庭教育目标 |
第二节 学校教育 |
一、从品德形成的过程来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
二、创新学校集体主义教育的方式 |
三、优化集体主义教育的学校环境 |
第三节 社会教育 |
一、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
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 |
三、形成和谐的社会风气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10)共享的伦理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四、选题来源 |
五、研究方法 |
六、创新和不足 |
第一章 共享的伦理内涵及特征 |
一、共享的词源学解读 |
二、共享的伦理内涵 |
三、共享的伦理特征 |
(一)共享主体的交互性 |
(二)共享结果的整体性 |
(三)共享伦理的边界性 |
第二章 共享的伦理正当性 |
一、个人发展的内在需要 |
(一)实现个人基本权利 |
(二)增强幸福感和获得感 |
(三)实现人的自由发展 |
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 |
(一)关注民生保障 |
(二)实现全面小康 |
(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呼唤 |
(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经济合作需要共享 |
(二)应对全球问题,政治互信需要共享 |
第三章 共享可能的基础 |
一、共享可能的经济基础 |
(一)共享可能的经济形态 |
(二)资本的促进作用 |
(三)科学技术的客观推动 |
二、共享可能的制度基础 |
(一)前现代社会制度下的共享是偶然的 |
(二)现代社会制度下的共享是可能的 |
三、共享可能的思想基础 |
(一)共享思想的中西方伦理溯源 |
(二)马克思主义共享的思想 |
第四章 共享的伦理实践原则及路径 |
一、共享所遵循的伦理实现原则 |
(一)以人民为本原则 |
(二)分配正义原则 |
(三)主体责任担当原则 |
二、共享所采用的伦理实现路径 |
(一)夯实共享实现的生产力基础 |
(二)构建合理的分配方式 |
(三)培育向善的社会风尚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
致谢 |
四、关于邓小平的经济伦理思想(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观的历史演进[J]. 杨卫军,冯芊芊.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21(04)
- [2]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视角下食品安全问题研究[D]. 马承凤. 南京林业大学, 2021
- [3]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伦理思想研究[D]. 江勇.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思想研究[J]. 江勇. 江苏社会科学, 2021(01)
- [5]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伦理研究[D]. 王贺. 河北大学, 2020(03)
- [6]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道德观研究述评[J]. 杨筱莜.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20(05)
- [7]中国共产党生态发展观的思想逻辑[J]. 杨卫军,孙慧明. 学习论坛, 2020(07)
- [8]儒商精神的现代困境及其克服 ——以亚当·斯密经济伦理思想为参照[D]. 任文静. 上海财经大学, 2020
- [9]毛泽东集体主义思想研究[D]. 张亚男. 贵州师范大学, 2020(12)
- [10]共享的伦理思考[D]. 张楠楠. 湖南工业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