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抗日战争时期宋美龄的对美宣传(论文文献综述)
阎瑾[1](2020)在《抗战时期美国主流报刊上的中国形象及其现实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美国主流报刊大量报道中国抗日战争,宣传中国及其抗战主张。这其中既有美国对华友好人士对中国形象的"他塑",又有中国政府和民间人士对本国形象的"自塑"。二者结合,使中国的新形象在美国大放异彩。这一形塑过程不但影响了美国民众和政府对中国形象的认知轨迹,同时也符合中美两国的利益和战略需求,给当今中国形象传播带来了一定的启示。
周薇曦[2](2020)在《《全美助华联合总会新闻报》的图像传播研究》文中认为1942年至1946年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与法西斯轴心国进行艰苦鏖战并取得最终胜利的时段,虽然已经过去了70余年,全世界依然在回溯这场战争的各种环节。其中,战时美国对华政策一直是中国抗日战争史和中美关系史上绕不开的重要议题。目前,学界将研究目光主要集中在了美国政府层面对华援助活动的考察和评价上,其中包括经济援助、军事援助、文化援助等方面,但对美国民间援华的相关研究则涉及很少。但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美国民间援华活动便如雨后春笋般兴起。1941年2月,为了整合美国民间分散的援华力量,统一向战时中国提供救济和复兴资金,《时代》周刊创始人亨利·卢斯牵头合并美国民间八个援华机构组建成全美助华联合总会(United China Relief,简称UCR)。作为全美助华联合总会的官方报刊,《全美助华联合总会新闻报》(News of United China Relief)于1942年9月在纽约市百老汇街1790号创刊(1790 Brodaway,New York,N.Y),以月刊的形式面向全美发行。该报刊从1942年9月5日创刊到1946年6月停刊以来,一共发行5卷45期,每期固定8页,加上1945年8月出版的抗战胜利特刊的4页,共计364页。本文以《全美助华联合总会新闻报》中544次图像报道为研究对象,拟采用文本分析法,以新闻图像传播理论为支撑,分析该报纸在展现中国军民浴血奋战,号召美国民众对华捐款捐物所体现的视觉化特征,以探求《全美助华联合总会新闻报》图像传播与援华动员之间的内在关系,借此回溯一段中美人民共同抗击法西斯日本的珍贵历史。本文思路如下:首先,梳理《全美助华联合总会新闻报》的创刊过程。该部分主要包括对全美助华联合总会的成立过程以及对《全美助华联合总会新闻报》创刊背景的介绍。其次,展现《全美助华联合总会新闻报》图文报道的主要题材,该章节包括以表现抗战中的中国人民和以展现全美助华联合总会两部分。然后,分析《全美助华联合总会新闻报》图像报道的构图设计。该部分主要包括:集合图像的通版设计、整体构图和个体元素的结合、系列组图的主题表达三个部分。最后,分析《全美助华联合总会新闻报》图像报道的符号话语表征,该部分主要探析该报纸如何通过有关中国地理空间与景观、物化图腾与年节、书画艺术与哲学符号,构建出一个来自“他塑”视角之下的中华文化视觉符号系统。研究发现,全美助华联合总会成立后,由于美国国内受到排华成见与中立主义因素的影响,该报纸在创刊之后便深知其宣传任务的艰巨,故利用图像来传达观念的做法成为了必需。而通过从构图设计和符号表征两个层面分析该报纸的图像传播特征后,笔者认为,该报纸注重通过集合图像、整体构图与个体元素结合、系列组图的方式,提升了图像新闻的视觉传达力。与此同时,该报纸利用了一系列极具中国符号元素的图像报道,串联起了一个对中国地域、民俗、艺术文化的整合、认同的心理过程,完成了对中国“地理空间”的定位,再到对中国“民俗年节”的聚焦,最后到对中国“艺术文化”的升华的援华动员。
靳婷萍[3](2019)在《董显光与战时来华西方记者的合作与冲突(1937-1945)》文中研究说明抗战爆发初期,日本通过一系列对外宣传手段取得了舆论主动性,英美等西方国家持中立态度。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国民政府意识到了对外宣传的重要性,并成立了专门的对外宣传机构——国际宣传处,由新闻工作经验丰富的董显光负责。董显光是中国最早的新闻专业人才,拥有二十多年的新闻工作经验,他接手国际宣传处后,立即对国际宣传工作进行详细分工、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宣传方针,主张利用西方记者进行不着痕迹的宣传。也正因如此,董显光在抗战时期与西方记者的交流十分频繁。为了更好地利用西方记者,董显光聘用他们在国际宣传处任职,并在工作和生活中为他们提供了很多便利条件。董显光通过召开记者招待会、组织记者团赴前线采访等方法为西方记者提供新闻资料,他还建立了记者招待所,为记者们提供稳定舒适的生活环境。此外,董显光还设法邀请西方记者来华访问,希望利用他们的报道为中国抗战作宣传。抗战中后期,由于战时严厉的新闻检查政策、蒋介石对宣传工作的干涉以及董显光自身存在的问题等诸多原因,董显光与西方记者屡次发生冲突,其中几次较大的冲突主要围绕着共产党问题,后来史迪威事件更加剧了双方的矛盾。白修德与董显光从合作到冲突的变化,是董显光与西方记者关系变化的典型代表。抗战前期,董显光与西方记者紧密配合,通过出版图书、散发传单、播放电影等方法揭露日军暴行,争取了西方国家的同情和援助,扩大了中国抗战的影响力。抗战中后期,董显光与西方记者发生数次冲突,西方记者帮助宣传的积极性降低,很多西方记者通过逃避检查,将不利于国民政府的消息发往国外,改变了西方舆论对中国的良好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外宣传效果。但总体上说,对外宣传作为中国抗战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揭露日军暴行、争取国际同情与援助、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等方面取得的成绩是值得被肯定的。
郭金帆[4](2018)在《从《战时中国》(China at War)看国民政府对美抗战宣传(1937-1945)》文中认为七七事变后,为对外宣传并争取国际援助,国民政府成立了专门负责对外宣传的机构——国际宣传处,并在国外设置分处,其中对美宣传是国民政府对外宣传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由国宣处创办的《战时中国》(China at War)①月刊详细刊载了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对美宣传内容。本文试图打破以往对美宣传研究中宏观化的倾向,而从国宣处具体的文字宣传内容为出发点,阐述国民政府战时是如何对美宣传的。整篇论文分为五部分,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国民政府国际宣传处的缘起、形成、发展以及董显光和曾虚白二人与国际宣传处的密切关系。第二章阐述了《战时中国》月刊创刊的背景、内容、编辑和作者群体。第三章专论《战时中国》对战争进程的宣传,包括它对日军暴行、国军顽强抵抗以及战后重建方面的宣传,这些主要是为了争取美国对中国抗战的同情和援助,并进一步博取其对国民政府的支持,在国民政府的持续宣传和美国参战等因素的影响下,美国人改变了对中国人的固有印象,并给与中国一些援助。第四章则突出《战时中国》对民主自由和基督宗教的宣传,并以此为切入口争取美国对华政治制度之认同和政治经济上的求援。但在具体的宣传过程中也出现了选择性宣传和虚假宣传等问题。最后一部分的结语总结性分析了《战时中国》的宣传效果及背后成因。总体来看,国民政府能够意识到对外宣传的重要性,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在中美两国的共同宣传影响下,美国给予了中国不少援助,但囿于战时资金和人才的匮乏,对美宣也传遇到了诸多问题。
蒙应来[5](2018)在《民族、国家与信仰:余日章与华盛顿会议研究(1921-1922)》文中研究说明余日章(1882-1936)是近代中国着名的宗教家、教育家和外交家,作为新式基督徒知识分子精英,他将宗教理念融入救国救世实践,其经历是中国基督徒参与中国社会活动的经典案例。本文以余日章参与华盛顿会议的国民外交活动为个案,探讨中国基督徒对中国社会的参与问题。整篇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主要讨论余日章外交素质的养成与早年外交经历的问题。外交素质的养成以早年的生平为界,分为学生、执教、留学三个阶段,早年外交经历以黎元洪幕府与中华游美实业团为中心;第二章论述华盛顿会议开幕前夕,余日章被推选为国民代表的因应,展现出国民代表产生的复杂过程;第三章分析余日章参与华盛顿会议的主张与目的;第四章叙述余日章在华盛顿会议期间对有关中国议题的参与;第五章探讨华盛顿会议期间余日章对中美的舆论宣传与影响。总体而论,余日章参与华盛顿会议是宗教与世俗身份下的一次国民外交活动。既是基督徒对华盛顿会议的一种积极反应,又是实现国家现代化、国际化,维护国权、实现民族独立的国民外交的典型案例。在此期间,余日章的宗教信仰与救国理想互为结合,勇于践行,竖立了一个爱国的基督徒形象,为中国的外交做出了贡献。
王南[6](2018)在《抗战防御阶段国共两党宣传工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抗日战争之所以能取得最终的胜利,除了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以及国际社会的援助之外,还与国共两党的有效的抗日宣传分不开。七七事变后,全国各阶层人士纷纷请缨抗日,形成一股抗日高潮。在这股高潮的推动下,国民党改变了以前对日本妥协和退让的政策,捐弃前嫌,两党再度合作共同抵御外辱。在抗战防御阶段,国内上,由于广大民众对这场战争缺乏必要的了解,再加上国民党内的亲日派,以中国武器不如日本为由,大肆散布失败主义的情绪,宣扬“亡国论”;而亲英美派,则把抗战能够取得最后胜利的希望寄托在外国援助上,宣扬“速胜论”。国际上,日本帝国主义开动一切宣传机器极力鼓吹战争,将侵略战争粉饰成是“圣战”,妄图建立“大东亚共荣圈”。面对防御阶段恶劣的国内外环境,两党除了武力抵抗日本的侵略之外,还必须积极开展宣传工作,让广大民众充分了解这场战争的性质、前途、战略、策略等方面内容,树立必胜的信念,凝聚起民族的精神和力量。为此,各宣传机构的建立、报纸杂志的出版,各种各样宣传手段的运用,有效的宣传了中国人民抗日的决心,充分调动了全部社会力量,进行广泛的民众动员,有力地配合了抗战战场的武装行动,为抗战相持阶段、反攻阶段的到来提供了舆论支持,最终赢得这场反侵略战争的最后胜利。鉴此,研究这一阶段国共两党的宣传工作是非常有意义且必要的。本文立足翔实史料及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抗战防御阶段两党宣传工作这一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具体内容为:第一部分主要分析了抗战防御阶段两党开展宣传工作的背景,以及民族危亡、日方的欺骗性宣传以及国际社会对我国抗战缺乏了解等方面的实际情况,要求我们必须有的放矢的宣传:同时各宣传机构的建立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为我们开展宣传工作提供了可能。第二部分则介绍抗战防御阶段两党开展宣传工作的内容和策略,并对两党开展宣传工作的内容和策略进行了比较。第三部分着重介绍了抗战防御阶段两党开展宣传工作的影响,主要分析了对抗战的影响、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影响和对两党政治走向的影响。
朱叶[7](2017)在《太平洋战争前后国民政府的外交战略与对美宣传——以国际广播电台为中心的考察》文中指出抗战爆发以后,国民政府在坚持抗战的同时,也相当重视对国际援助的争取。其中,争取美国的援助成为贯穿国民政府战时外交战略的一个中心工作。如何做好对美宣传,争取美国早日加入太平洋战争成为中国抗战的有力援助,一直都是国民政府对外宣传的重点。国际广播电台作为国民政府对外宣传的喉舌,其广播内容则是国民政府这一外交战略的直接体现。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国民政府的对美宣传也随着战争的进程不断变化侧重点。直到1943年中美签订新约之后,在建立"新型的中美关系"的外交战略思想影响之下,国民政府的对内战略也有了更为彻底的转变。
王晓乐[8](2016)在《中国现代公共关系实践之发轫——对全面抗战时期国际宣传的历史考察》文中指出在全面抗战时期,起源于美国的现代公共关系已经受到中国政界人士与新闻学者的关注,并将之付诸实践。当时国民政府以国际宣传处为核心,在外交等部门密切配合下,发动了空前规模的国际宣传,为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历史贡献。这场具有自觉性与战略性的国际宣传战,其实质是以政府为主导,以国家为主体,以外国民众、社会团体、立法机构与政府为对象的国际公共关系,是中国现代公共关系实践的重要开端。
洪富忠[9](2016)在《抗战时期国民党宣传研究述评》文中认为抗战期间,国民党高度重视舆论宣传工作,在宣传国民党方针政策,鼓舞国人抗敌士气,争取外部援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术界对国民党的党报党刊、宣传机构、宣传法规、对外宣传等方面均有一定研究,部分领域的研究成果已相当丰硕。对国民党宣传的研究还需要在史料整理、研究视野、现实借鉴等方面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沈悦[10](2015)在《南京国民政府对美外交文书研究(1937-1945)》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37年是南京国民政府在大陆主政的第二个十年的开端,日军侵华战争即发生在这十年间。战争的风起云涌使得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都发生深刻变化。本文从文书角度,以抗战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对美外交为研究对象,以1500余份文书档案为基,对使用最广泛、最能体现时代特色的文种的格式、特点、功能进行举例说明以及概括归纳。从秘书学视角对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美外交文书撰制机构、人员进行介绍。总结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对美外交的综合运转模式,从信息来源、决策方式、文书流程等方面对其运转模式进行梳理和评价。本文选取了若干有代表性的外交事件和片段,分析促成该事件的往来文书,以此评价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对美外交政策的得失。最后,从对推动中美战略结盟的作用、对开辟巩固中国战区的作用、对文书改革及文书现代化意义三个层面总结战时中美外交文书的价值与影响。抗日战争既是中华民族苦难的历史,亦是一个民族陷入谷底后进发出嘶喊和反击的历史。抗日战争的成功既是全民族奋起抗争的成果,亦与国际大环境密不可分。抗战八年,随着政治环境及功用的变化,中美外交文书在文种、体式、撰制及办理、主题内容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一系列演变。本文在对文书的阐释分析中探究、总结、评价南京国民政府对美外交,从中得以反观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这组影响世界、影响未来的双边关系。
二、抗日战争时期宋美龄的对美宣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抗日战争时期宋美龄的对美宣传(论文提纲范文)
(1)抗战时期美国主流报刊上的中国形象及其现实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美国主流报刊上中国形象的他塑:他者话语提升中国形象 |
二、美国主流报刊上中国形象的自塑:自我宣传改善中国形象 |
三、结论及启示 |
(2)《全美助华联合总会新闻报》的图像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全美助华联合总会新闻报》的创刊与图像传播需求 |
一、全美助华联合总会的成立 |
(一)美国民间援华组织的兴起 |
(二)亨利·卢斯的合并与组建 |
二、全美助华联合总会宣传任务的图像传播需求 |
(一)打破美国人民排华成见的需求 |
(二)转变美国政府中立态度的需求 |
第二章 《全美助华联合总会新闻报》图像报道的题材分类 |
一、表现战时中国人民的图文题材 |
(一)对战时难童教、养工作的关注 |
(二)对抗战前线和大后方工农民众的报道 |
(三)对战时中国女性的报道 |
(四)对政府官员及抗战领袖的报道 |
二、表现全美助华联合总会的图文题材 |
(一)对董事会成员及主要官员介绍 |
(二)对中美友好关系的报道 |
(三)对援华筹款活动的报道 |
第三章 《全美助华联合总会新闻报》图像报道的构图设计 |
一、用系列集合图像通版设计吸引注意力 |
二、用整体构图和个体元素的结合导向内容 |
三、用系列组图的价值表达揭示主题 |
第四章 《全美助华联合总会新闻报》图像报道的符号表征 |
一、中华视觉符号的地理空间和景观呈现 |
(一)中国地图填字和中美地图对比 |
(二)中国地理景观的符号化呈现 |
二、中华视觉符号的民俗图腾和年节展现 |
(一)图腾崇拜:中国石狮子形象 |
(二)民俗仪式:中国农历新年 |
三、中华视觉符号的书画艺术与哲学体现 |
(一)中国书法与东方哲学 |
(二)中国传统绘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硕士阶段发表论文 |
(3)董显光与战时来华西方记者的合作与冲突(1937-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董显光与国际宣传处的成立 |
第一节 董显光的新闻经历和新闻思想 |
第二节 国际宣传处的成立 |
第二章 董显光与西方记者的合作 |
第一节 聘用西方记者在国际宣传处任职 |
第二节 为驻渝西方记者提供服务 |
第三节 接待临时来华的西方记者 |
第三章 董显光与西方记者的冲突 |
第一节 皖南事变的宣传失误 |
第二节 记者团西北之行引发冲突 |
第三节 史迪威事件引发冲突 |
第四章 董显光与白修德的合作与冲突 |
第一节 董显光与白修德的合作 |
第二节 董显光与白修德的冲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从《战时中国》(China at War)看国民政府对美抗战宣传(1937-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
二、学术前史 |
(一) 战时国民政府国际宣传处的研究 |
(二) 战时国民政府其它对美宣传的研究 |
三、研究方案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
第一章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国际外宣机构 |
一、战时国民政府外宣工作的必要性 |
(一) 战时中美关系的复杂性 |
(二) 中国与英、法、苏、德等国的关系 |
(三) 国民政府对美重点宣传政策的确立 |
二、国民党国际宣传处的形成与发展 |
(一) 董显光、曾虚白其人 |
(二) 国宣处及其分支机构的建立 |
(三) 国宣处的运作机制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战时中国》的缘起与简介 |
一、国宣处的对美宣传概况 |
二、《战时中国》的创刊与发行 |
三、《战时中国》的编辑与作者群体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战时中国》对战争进程的宣传与目的 |
一、日军暴行:博取美国对中国抗战之同情 |
(一) 对日军残暴之宣传 |
(二) 对日本困境之宣传 |
二、顽强抵抗:国军对外正面形象之建构 |
(一) 对国民党英勇抗战之宣传 |
(二) 社会各界积极抗战之宣传 |
(三) 否认国民党不抗战之舆论 |
三、战后重建:博取美国对国民党主导权的支持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战时中国》对两种理念的强调 |
一、民主自由:争取美国对华政治制度之认同 |
(一) 对宪政建设之宣传 |
(二) 对民主发展之宣传 |
二、基督宣传:宗教桥梁下的政治、经济求援 |
(一) 国宣处的基督教宣传 |
(二) 对蒋介石的基督信仰宣传 |
(三) 对日军迫害基督教与教会救助之宣传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民族、国家与信仰:余日章与华盛顿会议研究(1921-1922)(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
二、学术史回顾 |
(一) 关于余日章个人的研究 |
(二) 关于中国基督徒与外交研究 |
(三) 关于近代中国国民外交之研究 |
三、研究方案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的创新与难点 |
第一章 余日章外交素质的养成与早年外交历练 |
一、早年余日章 |
(一) 学生时代 |
(二) 执教文华时期 |
(三) 留学时期 |
二、余日章早年外交实践 |
(一) 黎元洪幕府之外交初试 |
(二) 中华游美实业团之积极参与 |
小结 |
第二章 余日章当选国民代表始末 |
一、华盛顿会议中国代表的产生过程 |
二、南北政府关于余日章国民代表资格之争 |
小结 |
第三章 余日章参与华盛顿会议之目标 |
一、余日章对华盛顿会议的主张 |
二、余日章参与会议之动因分析 |
(一) 国家独立与国际参与 |
(二) 宗教动因与社会教化 |
小结 |
第四章 余日章在华盛顿会议中的外交斡旋 |
一、余日章对有关中国议题的表态 |
二、余日章对山东问题谈判的参与 |
三、余氏对胶济铁路赎回的参与 |
小结 |
第五章 会议期间余氏对中美的舆论宣传 |
一、余日章的对内宣传与社会动员 |
二、中国形象建构:余日章的国际宣传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抗战防御阶段国共两党宣传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本论题的价值及意义 |
二、学术研究概况 |
(一) 对抗战时期共产党宣传工作的研究 |
(二) 对抗战时期国民党宣传工作的研究 |
(三) 对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共同合作宣传工作的研究 |
三、本论题研究方法及思路 |
(一) 文献研读法 |
(二) 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方法 |
四、论文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抗战防御阶段国共两党开展宣传工作的背景 |
一、国共两党合作开展宣传工作的必要性 |
(一) 挽救民族危亡,顺应全民族抗战形势的需要 |
(二) 澄清各种谣言,推动全民族抗战的需要 |
(三) 树立国民的抗战信心,实现全民族抗战的需要 |
二、国共两党开展宣传工作的可能性 |
(一)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与发展,为其提供了可能 |
(二) 广播与通讯事业的发展,为其打下了基础 |
第二章 抗战防御阶段国共两党宣传工作的内容和策略 |
一、国共两党相同的宣传工作内容 |
(一) 以动员民众为主题的抗战宣传 |
(二) 以争取外援为主的国际宣传 |
(三) 以坚持持久抗战为主的战势宣传 |
二、国共两党相同的宣传工作策略 |
(一) 宣传工作与群众工作相结合 |
(二) 宣传工作与统战工作相结合 |
三、国共两党宣传内容和策略的不同 |
(一) 国共两党宣传内容的差异 |
(二) 国共两党宣传策略的差异 |
第三章 抗战防御阶段国共两党开展宣传工作的影响 |
一、对全民族抗战的影响 |
(一) 唤起了民众,壮大了抗日的力量 |
(二) 鼓舞了士气,提高了抗战军队的战斗力 |
(三) 争取了外援,增强了抗战的实力 |
二、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影响 |
(一) 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与发展 |
(二) 一批由各阶层主办的抗日民主报刊应运而生或恢复出版 |
(三) 争取社会各界爱国人士直接和间接地为抗日救亡贡献力量 |
(四) 动员广大民众抗战,巩固和壮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三、对国共两党政治走向的影响 |
(一) 两条抗战路线对国共两党宣传的影响 |
(二) 共产党对国民党军队的抗战事迹进行一定的宣传报道 |
(三) 国民党报刊对共产党领导下的胜仗一度给予如实报道 |
(四) 国民党“反共为先”的宣传,对国共两党关系造成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太平洋战争前后国民政府的外交战略与对美宣传——以国际广播电台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抗战爆发初期国民政府的外交战略与对美宣传 |
二、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国民政府的对美广播 |
三、“中美新约”———中美特殊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
四、结语 |
(8)中国现代公共关系实践之发轫——对全面抗战时期国际宣传的历史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
二、政界与学界当时对公共关系的认识与实践 |
(一)中国公关教育与研究的兴起以及克里尔委员会的示范作用 |
(二)高层意识到其“公共关系与宣传不足以赢得全美国的支持” |
(三)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正式任命公共关系官员 |
三、中国的“克里尔委员会”———国际宣传处的组织与运作 |
(一)国际宣传处的创立经过及其领导人 |
(二)抗战国际宣传的战略目标与历史分期 |
(三)国际宣传处的国内组织架构 |
(四)国际宣传的海外宣传网络 |
(五)国际宣传处与外交等部门的协同作业 |
四、抗战时期国际公共关系的构建:特征与实践 |
(一)抗战时期中国国际公共关系的总体特征 |
特征一:目标公众的分类管理与针对性沟通 |
特征二:由第三方出面的间接宣传策略 |
特征三:注重传播的策略性与渠道的整合性 |
特征四:认识到“真诚是最好的宣传” |
(二)国际公关中的宣传与新闻供应 |
(三)国际公关中的媒介沟通 |
1. 对外国记者的业务支持与服务 |
2. 与外国媒体高层的沟通和交涉 |
3. 战时新闻检查与媒介危机应对 |
(四)国际公关中的民众关系 |
1. 借助意见领袖与民间团体影响民意 |
2. 在专业公关机构配合下制造焦点事件 |
3.利用公开演讲与低声宣传与民众沟通 |
(五)国际公关中的政府关系 |
(六)国际公关中的对日宣传 |
五、结语 |
(一)国际宣传对抗日战争的历史贡献 |
(二)国难下“报人报国”的另一种选择 |
(三)中国公共关系实践的正式发轫 |
(9)抗战时期国民党宣传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国民党党报党刊研究 |
二、对国民党宣传机构的研究 |
三、对国民党对外宣传的研究 |
四、对国民党宣传法规、新闻管理及宣传策略的研究 |
五、结语 |
(10)南京国民政府对美外交文书研究(1937-194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美外交文书文种概述 |
第一节 国内涉美事务常用文种 |
第二节 对美交往常用文种 |
第三节 战时对美外交文书文种使用上的特殊性 |
第二章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美外交文书的撰制 |
第一节 撰制制度的改革 |
第二节 撰制机构和人员 |
第三节 战时对美外交文书写作的“大手笔” |
第三章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美外交文书的综合运转 |
第一节 战时对美外交文书运转模式 |
第二节 战时对美外交文书运转特点 |
第四章 外交文书所反映的重要外交活动 |
第一节 促修“中立法”——清除对华援助的首要障碍 |
第二节 宋美龄访美——积极拓展外交工作的途径和方法 |
第三节 中美空军混合团——以军事合作作为外交工作的主要方针 |
第五章 战时中美外交文书的价值与影响 |
第一节 对推动中美战略结盟的作用 |
第二节 对开辟及巩固中国战区的作用 |
第三节 对文书现代化的意义和价值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致谢 |
四、抗日战争时期宋美龄的对美宣传(论文参考文献)
- [1]抗战时期美国主流报刊上的中国形象及其现实启示[J]. 阎瑾.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6)
- [2]《全美助华联合总会新闻报》的图像传播研究[D]. 周薇曦. 西南大学, 2020(01)
- [3]董显光与战时来华西方记者的合作与冲突(1937-1945)[D]. 靳婷萍.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4]从《战时中国》(China at War)看国民政府对美抗战宣传(1937-1945)[D]. 郭金帆.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1)
- [5]民族、国家与信仰:余日章与华盛顿会议研究(1921-1922)[D]. 蒙应来.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6)
- [6]抗战防御阶段国共两党宣传工作研究[D]. 王南. 南京师范大学, 2018(01)
- [7]太平洋战争前后国民政府的外交战略与对美宣传——以国际广播电台为中心的考察[J]. 朱叶. 兰州学刊, 2017(06)
- [8]中国现代公共关系实践之发轫——对全面抗战时期国际宣传的历史考察[J]. 王晓乐.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6(10)
- [9]抗战时期国民党宣传研究述评[J]. 洪富忠.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6(01)
- [10]南京国民政府对美外交文书研究(1937-1945)[D]. 沈悦. 南京师范大学, 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