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回顾广西蓖麻蚕发展历程(论文文献综述)
贾崇宁,梁塔娜,孟祥越,韩云江,孙雪,王凡浩,朱虹,包春光,黄凤兰[1](2021)在《发展蓖麻蚕产业的前景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总结了蓖麻蚕在纺织、食品、生物等方面的经济价值和科研价值。分析认为我国发展蓖麻蚕产业具有饲养经验丰富、饲料资源丰富、饲养方法简单和保育制度完善等方面的可行性,应注意蓖麻蚕病的防护治疗和加强蓖麻蚕产业的科学研究,并展望了我国发展蓖麻蚕产业的前景。
钱荷英,张潇,叶夏裕,赵国栋,李刚,刘明珠,徐安英[2](2020)在《中国家蚕种质资源与品种选育研究进展》文中提出中国作为世界养蚕业的发祥地和家蚕的起源与分化中心,养蚕历史悠久,蚕区分布辽阔,经过长期的人工选择和自然淘汰,家蚕品种分化复杂多样,因此蚕种质资源丰富。整理、汇总了中国蚕种质资源研究现状,目前,我国拥有蚕种质资源4 500多份,保存在27个省(市、区)的32家科研教学机构中,主要包括地方品种、改良种、国外引进品种、多化性品种、种质创新材料及基础材料、基因突变系统、测交系、近等基因系等几大类。这些种质资源最大限度地保存了我国蚕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是家蚕遗传育种最主要的亲本来源,也是遗传工程、细胞工程等生物研究领域最重要的物质基础。我国家蚕品种选育也有着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70年主要经历3个发展阶段,取得卓着成绩,1949—2010年合计育成家蚕新品种204个,包括春用品种和春秋兼用品种103个,夏秋用品种85个,特殊用途品种16个。中国多数蚕区因地制宜地推广上述品种,完成了4次家蚕品种的更新换代,今后家蚕新品种选育将呈现更加多样化的格局,满足蚕桑产业集约化、多元化发展的需求。
于永霞,许焕明,农秋平,许志英,许云科,杨其保,周金梅[3](2020)在《蚕桑新区建设中的问题与思考——以崇左市大新县为例》文中指出以崇左市大新县为例,对7个养蚕户2019年养蚕情况进行典型案例分析,以分析和总结出广西蚕桑新区建设中的问题及发展建议。分析认为,政府的引导和资金支持在蚕桑新区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饲养计划、提高单位面积蚕茧产量和重视桑园管护、加强技术指导等方面在新区的建设非常重要。建议相应在蚕桑新区的建设中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采取相应的配套基础设施和科技支撑、做好蚕区环境保护工作、保持适度规模发展等措施以更好地发展。
赵娜娜[4](2019)在《“大跃进”时期河南省武陟县农村公共食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村公共食堂是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伴生物和重要构成内容,是一种曾经轰轰烈烈地改变中国农民传统生活方式的“新生事物”。它从1958年夏的迅速兴起到1961年初的悄然解散,走过了近四载的曲折历程。本文以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典型区域之一——河南省新乡专区武陟县作为特定的考察区域,梳理出河南省武陟县“大跃进”时期农村公共食堂的建立、巩固、发展和消亡的过程,考察19581961年间武陟县公共食堂兴起的背景、政策调整、强行恢复、艰难维持以及最终解散的过程,力求对三年困难时期武陟县公共食堂做出客观的历史评价。河南省是开展公共食堂最早的省份,武陟县又是河南省兴办公共食堂最早的县之一。本文根据武陟县档案馆保存的大量原始资料,包括当时保存下来的会议记录、调查报告、工作汇报、运动总结等资料,概述了该县县委主导的农村公共食堂兴衰的大致过程。通过这些档案中的大量细节,可以揭示县委、公社干部和大、小队干部、普通社员对公共食堂各自不同的立场以及彼此的互动,探讨各阶层的态度对农村公共食堂兴起、调整、解散所起的作用。这些档案资料,证明了中央、省委、地委宏观政策在地方贯彻的权威性和延续性,以及公共食堂在基层实践具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农村公共食堂是一件新生事物,要改变全县群众几千年来以家庭为单位的生活饮食习惯,取消私有小灶,集中到大食堂集体就餐,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它触及社员生活的方方面面。1958年7月,中共武陟县委在新乡地委的要求下开始筹备公共食堂,县委要求各乡镇上报创办大食堂(农忙食堂)的经验。接着,中共武陟县委树立詹店公社、城关公社两个典型,推广经验。8月23日,随着人民公社的成立,公共食堂在全县普及。11月初,县委采取一些措施对全县公共食堂进行了巩固提高。随着公共食堂的成立,全县也普及了供给制和集体福利事业。1959年初,武陟县农村公共食堂的弊病不断暴露出来。武陟县委对公共食堂进行了初步整顿,如实行“计划用粮、以人定量”;“允许社员在家吃饭”、自愿参加食堂;缩小食堂规模等。因为家庭副业是公共食堂的逻辑延伸,在初步整顿食堂的同时,县委还要求开展多种经营和副食品生产等措施来增加社员口粮。这些措施,使食堂初期的混乱局面有所改善。但是,公共食堂的整顿工作,因为庐山会议上的反右倾斗争而被迫停止下来。庐山会议后,武陟县再次出现大办公共食堂的高潮。公共食堂的强行恢复,“五风”盛行,加上反瞒产运动,给农村造成了很大破坏。1960年初,武陟县委对公共食堂进行再整顿。但这些措施不足以改善公共食堂的困难局面,全县普遍出现了浮肿病、人口外流、中毒事件、非正常死亡等严重的困难。县委不得不推行粮食增量法、代食品运动等措施维持公共食堂的运行。1961年初,中共武陟县委根据上级精神,在农村进行了深入调查,发现了公共食堂中存在的诸多弊端,摸清了基层民众对公共食堂的真实态度,明白了停办食堂的好处,找到了食堂停伙的善后办法,在此基础上解散了全县的公共食堂。武陟县农村公共食堂是在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有领导、有步骤地分批分期散伙的,并且在食堂解散前和解散过程中甚至解散后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有许多工作需要去做,并非“一哄而散”。武陟县大办农村公共食堂浪费了大量粮食,挫伤了社员劳动积极性,剥夺了社员的自留地和家庭副业,恶化了干群关系,而且把社员置于非常恶劣的饮食环境中。公共食堂是“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左”的产物,它给武陟县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认真总结这一经验教训,对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蒋玉莲[5](2019)在《种蓖麻养蚕在产业扶贫中发展前景的分析和探讨》文中认为针对蓖麻抗逆强,粗生耐长等特点,结合目前我国蓖麻种植的资源利用率低、效益不高等现状,分析了在生态脆弱的地区将蓖麻作为能源作物种植和饲养蓖麻蚕,种养结合的方式在产业扶贫中的优势和种蓖麻养蚕在产业扶贫中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加强贫困地区人员技术培训和蚕期管理,选用合格蚕种等发挥种蓖麻养蚕在产业扶贫中应用优势的关键措施。建议在西部干旱区加快蓖麻的规模化和区域化种植,多元化综合利用蓖麻叶、籽以及蓖麻蚕副产物等资源,生产高附加值的深加工产品。
陈茜[6](2018)在《苗族文化资源在生态扶贫中的价值研究 ——以花垣县子腊村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几十年来,中国扶贫攻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2011年国务院公布中国仍有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说明现阶段中国仍然存在较大面积、“久扶难脱贫”的经济洼地。值得强调的是,在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竟有10个为少数民族地区,这就意味着当前中国的贫困问题中,少数民族的贫困现象在贫困范围、贫困规模、贫困程度、脱贫难度等多方面可能存在相对更为艰巨的困难和强大的阻力,这是无法回避的客观事实。与此同时,中国贫困地区范围与生态脆弱区范围的面积大部分重合,以往扶贫工作中重经济、轻生态等扶贫问题也屡见不鲜,而不少曾经生态环境优良的少数民族地区竟也出现生态衰退或生态灾变伴生的生态贫困现象。着眼于中国民族地区扶贫的特殊难题和生态扶贫的长远目标,对于以自身传统文化作为关键区别的各少数民族而言,民族文化对本民族的全面发展是否产生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尤其对本民族当前经济增长和生态维护是否产生阻碍作用,在以往扶贫攻坚过程中是否成为脱贫阻力或生态制约,又或者在什么情况下、什么原因使得民族文化无法发挥出原本具有的经济与生态正效应,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和认真研究的现实问题。当前,中国政府相关部门和不少学者深入研究少数民族贫困问题,提出生态扶贫或者绿色扶贫理念,积极探寻兼顾经济与生态双重效益的扶贫新路径。在上述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中,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苗族贫困群体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既然特定民族文化与相应民族的贫困关联是一个宏大的课题,哪怕仅着眼苗族及其文化进行研究,也是一个无法短期完成的艰巨任务。那么,不如聚焦于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苗族村寨,通过深入的田野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梳理和验证相关的扶贫理论与观点,分析当地苗族传统文化资源对其生态扶贫实践的价值,以期达到“管中窥豹,可见一斑”的目的。与此想法最契合的,正是民族学常用的“解剖麻雀”的方法,指明了由点及面的思路。通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麻雀”,逐步逐层、认真细致地解剖,了解“器官”组成、位置、关联及功能等方方面面,然后分析总结出鸟类的共性,从而为认识其他鸟类提供理论指导或者有益参考。遵循民族学这一成熟可靠的方法,就可以让苗族文化资源在生态扶贫中的价值研究,在子腊村这只“麻雀”的认真解剖下成为可能。要想做好苗族文化资源在生态扶贫中的当代价值研究这一问题,基本遵循如下思路:苗族文化资源在田野点的生态扶贫中是否存在价值?如果存在价值,那么具体有哪些文化资源,分别具有哪些价值?这些苗族文化资源中,哪些内容可以应用于生态扶贫实践,以及如何应用来解决当地生态贫困等问题?上述思路可以通过在田野点调研和分析来逐层理清:一是全面了解田野点概况,尤其是当地苗族文化现状,当地生境情况,苗族文化与当地经济和生态状况的关联,以及苗族文化中与生态扶贫关联紧密或者值得关注的资源要素等内容;二是深入调查田野点整体贫困的根源,尤其需要关注当地是否存在与苗族文化及其变迁而导致的贫困原因,如果存在则需要找出具体内容、作用途径、以及影响后果;三是从田野点现有苗族文化资源中认真遴选出有利于自然环境维护和整体脱贫致富的文化资源和要素,探讨将这些苗族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的现实路径,或者提出这些文化要素如何参与、推动生态扶贫的方法或构想;四是研究田野点苗族文化在生态扶贫实践中的博弈,分析国家权力、市场资本、民间力量等多方博弈之中的苗族文化,了解苗族文化资源在生态扶贫中的现实作用、可借助力、以及可能阻力,探讨苗族文化资源如何参与其中才能更有利于推动生态扶贫进程。在众多符合要求的苗族村寨中,花垣县子腊村是与该课题比较契合,调研条件相对成熟的田野点。通过文献查询、访谈调查、参与观察等得知,子腊村作为一个苗族文化底蕴深厚、传承较好的纯苗族村寨,其生产与生计仍然大多依循着当地苗族传统,但也面临着外来文化的渗透与冲击。历史上,子腊村曾经远近闻名,村民们普遍比较富裕,并拥有“子腊贡米”等众多的苗族文化珍品。随着时代的前进和文化的变迁,子腊村的生态环境大不如前,成为影响该村整体经济状况的重要因素之一。时至今日,在花垣县这一国家级贫困县的众多贫困村中,子腊村属于位置偏远、经济落后、贫困程度较深、脱贫难度较大的类型。不论从田野调查资料分析,还是从杨庭硕、罗康隆等学者的生境或“文化生态共同体”视角分析,都可以发现该田野点的长期贫困、难断“穷根”的现象,不仅是经济和生态双重因素相互影响、导致整体状况下行的问题,而且还有苗族文化等因素在其中产生了重要的排斥或阻碍作用,主要包括传统文化变迁与生态环境脱嵌,传统文化变迁与生态环境演替背向,国家权力的在场与民族文化的无序以及资本市场的牵引与民族文化的错位四个方面的内容。对该贫困村而言,苗族文化在生态衰退、经济困顿等生态贫困要素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在当地现有的众多苗族文化资源中,相对成熟、可资利用、适合应用于生态扶贫的资源或要素,主要包括“子腊贡米”、苗族刺绣、苗族歌舞和苗族宗教等。机缘巧合下,“湖南花垣子腊贡米复合种养系统”于2017年6月成功入选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从此,子腊村不再是当地众多贫困村中毫不起眼的一员。而是凭借“子腊贡米”等苗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和苗族文化资本的开发,终于跃入相关扶贫部门、资本市场和公众的视野聚焦区,并有望获得更多扶贫资源汇聚的扶贫重点村。在“子腊贡米”生态产业的带动下,其余苗族文化资源和要素也可能成为丰富当地生态扶贫思路和推动整体发展的有益助力。然而,苗族文化资源应用于生态扶贫实践不可能一帆风顺,更不可能一蹴而就。子腊村多年来扶贫攻坚的实践,以及当前生态扶贫探索中发生的众多博弈案例,就是较好的证明。幸而,在错综复杂的多方博弈中,苗族文化仍然大有用武之地。在子腊村的田野调查和扶贫实践中,传统苗族文化对子腊村的生态修复、经济增长、整体发展等方面的良好作用从一定程度上得以实现和体现,那么苗族文化资源对生态扶贫的当代价值也就可见一斑。通过对子腊村开展田野调查,再借助相关理论的指导和分析,可知苗族文化作为指导当地苗族生存、发展、延续的信息体系,既是经过长期检验的、认可度高的、行之有效的、并能兼顾当地生态与经济双重目标的调和剂,又是可持续开发和利用的、潜力巨大的宝贵文化资源。大力发展蕴含苗族生态文化精髓的苗族生态文化产业,是目前当地修复生态环境、整体增收脱贫、保持生态扶贫实效和长效的良好途径。最终,在获得苗族文化资源对生态扶贫具有生态和经济价值的肯定答案的同时,子腊村苗族文化资源挖掘和应用于生态扶贫的经验、教训、案例分析及理论总结,对其他苗族贫困群体而言,甚至对其它民族贫困地区而言,有可能成为其发展生态经济、提高贫困群体长久收益、推动生态扶贫进程的有益参考和借鉴。
曾雄生[7](2018)在《田村三郎与中国科学院的农学交流与合作》文中提出自1957年以来日本农学家田村三郎便与中国科学院保持着长久的联系。1978年以后,更与中国科学院在农业和环境领域展开了长期的合作研究,并参与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讨论。文章以田村为中心,利用档案、报刊、传记等文献资料,在回顾他与中国科学院交往与合作研究历程的同时,重点关注他关于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论述与实践,并初探他与中国科学院合作成功的原因。
张晴[8](2018)在《中国桑蚕空间格局演变及其优化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是蚕桑产业的发源地,种桑养蚕、缫丝织绸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同时,桑蚕产业也是我国传统涉农优势产业,是不少地区乡村振兴、农民增收脱贫、农业提质增效的重要支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桑蚕产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2013年"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提出,作为古丝绸之路代表产品的桑蚕丝绸迎来了新的历史使命和历史机遇。随着桑蚕产业的迅速发展,我国桑蚕产业空间格局也正发生急剧变化,系统研究我国桑蚕产业空间格局与区域比较优势变化的规律性特征,对优化我国桑蚕空间布局、促进桑蚕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我国桑蚕产业空间格局为研究对象,集成应用比较优势分析方法、空间重心及空间自相关统计分析方法,揭示我国桑蚕产业空间格局演变特征,探讨桑蚕空间格局演变的驱动机制,提出我国桑蚕空间格局优化方案。主要进展与结论如下:1.揭示了近年来我国桑蚕产业空间格局演进特征及其驱动机制。定量测算结果显示,我国桑蚕产业重心“自东向西、自北向南”移动,产业集中度持续提升,呈现“东桑西移”态势。桑蚕产业集中度在不断提高,CRn1指数和HHI指数和分别从2003年的0.19和0.131上升至2015年的0.46和0.243;桑园种植面积重心从2003年的东经111.09°E、北纬30.34N°移至2015年的东经109.37°E、北纬28.89°N,分别向西偏移1.72°,向南偏移1.45°;种植重心标准距离值从769.15千米缩短至761.33千米。同时初步阐明了资源、经济、市场、技术和政策五要素对桑蚕产业空间格局变迁的系统影响及其作用机制。2.从综合比较优势和全要素生产率角度,定量评价了近年来我国桑蚕产业空间转移的经济合理性。运用比较优势分析方法、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模型的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方法,揭示我国桑蚕空间格局演变的经济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1995-2015年间广西综合比较优势指数(AAC)从0.75快速上升为3.28,而传统主产区江苏则从2.05下降至1.17;2006-2015年间西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TFP)平均上升了5.28%,东部地区则下降了3.13%。3.构建了桑蚕产业区域优势评价方法体系,初步提出了我国桑蚕产业空间格局优化方案。以生态条件适宜、规模优势、区域比较优势、具备一定产业基础为蚕桑优势区判定标准,从规模优势、效率优势、产业优势角度构建一套3类12项的桑蚕产业区域优势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基于组合权重模型的桑蚕区域优势综合评价模型,提出我国桑蚕产业空间布局的优化方案,分别阐述华东优势区、华南优势区、西南优势区和西北优势区的发展方向与策略。4.提出了“发展西部、优化中部、稳定东部”的政策建议。以我国桑蚕产业空间格局持续优化,进而实现整个产业提质增效、长久保持竞争优势角度,提出了政策建议:顺应“东桑西移”的规律,稳定及适度扩大我国蚕桑生产规模,在东部加工,中西部为原料产地,通过跨区域产业链整合,实现桑蚕产业的东西部互动发展格局。主要任务是加快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桑蚕生产效益;鼓励综合开发利用;加强区域专业化发展力度,推进桑蚕生产基地县建设;因势利导,加强西部茧桑蚕产业链建设,实现蚕桑资源的多层次利用;加大桑蚕产业宏观调控力度,促进桑蚕产业稳定协调发展。
贾雪峰,江立庚[9](2017)在《广西木薯蚕产业的SWOT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总结回顾了广西木薯蚕生产的发展历程。运用SWOT分析方法(即态势分析法),分析了广西木薯蚕产业发展的内部因素(优势、劣势)和外部因素(机遇、挑战),并对其产业发展提出了推广良种+良法,建立木薯+木薯蚕种养示范基地,加快蚕蛹和蚕丝的开发和利用,拉动国内消费,加强跨体系交流,推动木薯+木薯蚕产业持续稳定发展等几最建议,得出广西的木薯蚕产业发展定位应为木薯产业的关联产业,遵循适度规模发展的原则。发展木薯蚕产业,可有效提高木薯种植的收益,延长木薯产业链,提高木薯产品的附加值,增强木薯产业的竞争力。
贾雪峰[10](2017)在《广西蓖麻蚕(木薯蚕)产业发展研究》文中认为蓖麻蚕原产于印度,1955年引入我国后成为继桑蚕、柞蚕之后的形成产业的泌丝昆虫。本研究系统回顾了广西蓖麻蚕产业60年的发展历程,概述了我国蓖麻蚕产业在品种选育、应用技术、综合利用、基因工程方面的进展和取得的突出成效,应用竞争优势理论和农业产业化理论,全面研究和分析了产业发展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存在问题,综合对比分析广西桑蚕产业和印度蓖麻蚕产业发展成就背后的主要原因,确定了广西的蓖麻蚕产业为木薯产业的关联产业,得出了蓖麻蚕产业要持续稳定发展,应综合利用蚕蛹和茧丝,拉动国内市场对蚕蛹和蓖麻蚕丝的消费,摆脱小而分散的经营模式,推广良种+良法,实施“互联网+蚕业”工程,应用互联网技术提高蚕业科技推广的效率和服务质量,走集约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模式。论文还提出在国家实行“一带一路”战略的新形势下,广西蓖麻蚕产业应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借势联合木薯产业“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东盟国家、非洲国家丰富的木薯资源优势和广西在蓖麻蚕饲养开发的成功经验,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通过品种和技术输出,合作推进木薯+蓖麻蚕高效种养试验示范,加快蚕蛹的开发和利用,形成木薯淀粉+高蛋白蓖麻蚕新型复合有机食品和蚕蛹蛋白粉等高附加值产品,开拓更加广阔的国际市场,全面提升广西蓖麻蚕的产业规模和市场竞争力,推动木薯和蓖麻蚕产业共同发展的参考建议。
二、回顾广西蓖麻蚕发展历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回顾广西蓖麻蚕发展历程(论文提纲范文)
(1)发展蓖麻蚕产业的前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发展蓖麻蚕产业的意义 |
1.1 蓖麻蚕的经济价值 |
1.2 蓖麻蚕的科研价值 |
2 发展蓖麻蚕产业的可行性 |
2.1 我国饲养蓖麻蚕的经验丰富 |
2.2 我国饲养蓖麻蚕的优势明显 |
2.2.1 蓖麻蚕饲料资源丰富 |
2.2.2 蓖麻蚕饲养方法简单 |
2.2.3 蓖麻蚕保育制度完善 |
3 发展蓖麻蚕产业应注意的问题 |
3.1 注意蓖麻蚕病的防护治疗 |
3.2 加强蓖麻蚕产业的科学研究 |
4 小结和展望 |
(2)中国家蚕种质资源与品种选育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家蚕种质资源研究 |
1.1 新中国成立之前的蚕种质资源研究 |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蚕种质资源研究 |
1.2.1 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蚕种质资源研究 |
1.2.2 浙江省蚕种质资源研究 |
1.2.3 西南大学蚕种质资源研究 |
2 我国家蚕实用品种选育概况及主要发展阶段 |
2.1 引进品种和地方品种的分离、选拔及利用阶段(1949—1980) |
2.2 品种自主创新,加快培育经济性状优良蚕品种并应用于生产阶段(1981—1995) |
2.3 育成蚕品种适合省力化、多样化需要的阶段(1996—2019年) |
2.4 国家蚕品种鉴定、审定工作步入法制化、规范化道路 |
3 一些经典家蚕实用品种 |
3.1 优质高产多丝量春用品种“菁松×皓月” |
3.2 耐氟夏秋用品种秋丰×白玉 |
3.3 夏秋用蚕品种两广2号(932·芙蓉×7532·湘晖) |
3.4 雄蚕品种“秋·华×平30” |
3.5 抗血液型脓病品种华康系列品种(华康1号、华康2号、华康3号) |
4 小结与展望 |
(3)蚕桑新区建设中的问题与思考——以崇左市大新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大新县蚕农种桑养蚕典型案例分析 |
1.1 稳打稳扎收入稳妥型 |
1.2 技术薄弱维持基本收入型 |
1.3 广种薄收收入不多型 |
1.4 技术成熟获得较高收益型 |
2 讨论与分析 |
2.1 需因人因地安排饲养数量,不宜盲目追求多养 |
2.2 提高单位面积桑园的蚕茧产量是获取稳定收益的关键 |
2.3 重视桑园管护良桑饱食是养蚕成功的关键 |
2.4 技术指导在蚕桑生产过程中非常重要 |
3 结论与建议 |
3.1 蚕桑发展需要地方政府的政策及资金支持 |
3.2 蚕桑发展需要配套基础设施和科技支撑 |
3.3 蚕桑发展需要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
3.4 蚕桑发展适度规模 |
(4)“大跃进”时期河南省武陟县农村公共食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公共食堂概念的界定 |
四、研究资料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武陟县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历史状况 |
第一节 武陟县的地理环境和经济状况 |
第二节 公共食堂兴办前的社会状况 |
一、公共食堂兴办前的经济状况 |
二、公共食堂兴办前的政治形势 |
第二章 兴起的背景 |
第一节 公共食堂兴起的原因 |
一、“大跃进”运动 |
二、人民公社化运动 |
第二节 公共食堂兴起的条件 |
一、“合伙吃饭” |
二、部分农民的积极拥护 |
三、粮食大丰产 |
第三章 一哄而起 |
第一节 公共食堂的建立与普及 |
一、公共食堂的筹备 |
二、推广经验 |
三、人民公社的成立和公共食堂的普及 |
四、公共食堂的大致面貌 |
五、食堂化的实质 |
第二节 供给制与其他各项福利事业 |
一、供给制 |
二、各项福利事业的建立 |
第三节 公共食堂的巩固提高 |
一、出现问题 |
二、公共食堂的巩固提高 |
第四章 初次整顿 |
第一节 食堂出现了问题 |
第二节 有限的政策调整 |
一、整顿人民公社 |
二、整顿公共食堂 |
第三节 生产救灾 |
一、开展多种经营和副食品生产 |
二、救助灾荒队 |
三、安排穷队发展生产 |
第四节 东石寺样板食堂 |
一、基本概况 |
二、初步整顿 |
第五章 强行恢复 |
第一节 庐山会议后公共食堂的再恢复 |
一、庐山会议的召开与公共食堂的转向 |
二、反右倾,办食堂 |
三、继续“大跃进” |
四、“五风”的再度泛滥 |
五、反瞒产私分 |
第二节 、再次整顿 |
一、学习林县 |
二、整顿措施 |
第三节 公共食堂的被迫坚持 |
一、保粮运动 |
二、安排社员生活 |
第四节 生存危机 |
一、口粮标准一再压低 |
二、中毒事件 |
三、人口外逃、浮肿病和非正常死亡 |
第五节 “渡荒”难度 |
一、艰难的维持 |
二、保人保畜 |
第六章 决策解散 |
第一节 中共中央政策的转向 |
一、宣传贯彻“十二条” |
二、宣传贯彻“六十条(草案)” |
第二节 调查研究 |
一、群众疾病调查 |
二、供给制不得人心 |
三、公共食堂存在的问题 |
四、解散食堂的经验 |
五、调查研究与公共食堂的解散 |
第三节 决策解散 |
第七章 公共食堂的教训与启示 |
第一节 从口粮标准看武陟县公共食堂与“大饥荒”的关系 |
一、供给不足 |
二、分配不均 |
第二节 公共食堂的弊端 |
一、浪费了大量粮食 |
二、挫伤了社员劳动积极性 |
三、自留地和家庭副业的剥夺 |
四、恶化了干群关系 |
五、公共食堂饮食环境恶劣 |
第三节 公共食堂失败的原因 |
第四节 公共食堂失败的教训与启示 |
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
二、正确认识共产主义 |
三、应重视调查研究 |
四、必须健全党内民主 |
五、必须尊重个人自由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种蓖麻养蚕在产业扶贫中发展前景的分析和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种蓖麻养蚕的发展现状以及在产业扶贫中的优势 |
1.1 种蓖麻养蚕的发展现状 |
1.2 蓖麻在我国西部干旱和半干旱生态区发展潜力巨大 |
1.3 种蓖麻养蚕在产业扶贫中的优势 |
1.3.1 蓖麻蚕品种资源丰富 |
1.3.2 种蓖麻养蚕可延伸产业链,增加蓖麻产品附加值 |
2 种蓖麻养蚕的效益分析 |
3 种蓖麻养蚕在产业扶贫中遇到的问题 |
3.1 养蚕管理不到位,单产较低 |
3.2 蓖麻蚕种微粒子病检疫不合格 |
3.3 蚕副产物资源开发与利用不足 |
3.4 蓖麻蚕产业化程度低 |
4 发挥种蓖麻养蚕在产业扶贫中应用优势的关键措施 |
4.1 加强贫困地区人员技术培训和蚕期管理 |
4.2 选用检疫合格的优良品种 |
4.3 建立蓖麻种养示范基地,推广“企业+基地+农民合作社”模式 |
4.4 加大科技投入,攻关解决蓖麻蚕蛹和蚕丝的开发利用 |
5 小结 |
(6)苗族文化资源在生态扶贫中的价值研究 ——以花垣县子腊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创新 |
第三节 概念界定 |
一、苗族文化的概念界定 |
二、生态贫困的概念界定 |
三、生态扶贫的概念界定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一、贫困与反贫困的研究 |
二、文化与贫困的研究 |
三、文化资源与文化资本的研究 |
四、民族文化与生态扶贫的研究 |
第二章 子腊村概况 |
第一节 选点理由 |
第二节 子腊村的生态、生产与生计 |
一、子腊村的生态 |
二、子腊村的生产 |
三、子腊村的生计 |
第三节 子腊村的民族与文化 |
一、子腊村的民族 |
二、子腊村的文化 |
第四节 子腊村的“贡米” |
一、“子腊贡米”的含义 |
二、“子腊贡米”的发现 |
三、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
第三章 传统文化变迁与生态环境脱嵌 |
第一节 “子腊贡米”系统嵌合关键环节的衰落 |
第二节 传统文化价值兑现受阻推动偏离 |
第三节 外来不契合文化的偏离影响 |
第四章 传统文化变迁与生态环境演替背向 |
第一节 无法成钢的废铁与自然灾害的频发 |
第二节 工业文化的冲击与生态污染的加剧 |
第三节 苗族织绣的衰落与生物多样性的弱化 |
第四节 苗族歌舞边缘化与相关文化传承隐忧 |
第五章 国家权力的误伤与民族文化的无序 |
第一节 国家粮食政策变迁与贡米文化混乱 |
第二节 国家林业政策实行与传统林、猎文化衰败 |
第三节 过往扶贫政策的遗憾与传统文化的错位 |
第四节 国家权力博弈对生态扶贫的利与弊 |
第六章 资本市场的牵引与民族文化的错位 |
第一节 市场需求锐减与传统文化产品裁汰 |
第二节 经济观念影响与传统教育观念改变 |
第三节 市场资本博弈对生态扶贫的利与弊 |
第四节 民间力量博弈对生态扶贫的利与弊 |
第七章 子腊村苗族文化资源在生态扶贫中的应用 |
第一节 “子腊贡米”与子腊村的生态扶贫 |
一、“子腊贡米”系统的生态与经济价值 |
二、复兴“子腊贡米”系统促进生态扶贫的对策 |
第二节 苗族织绣与子腊村的生态扶贫 |
一、子腊村苗族织绣的生态与经济价值 |
二、苗族织绣助推生态扶贫潜力的挖掘 |
第三节 苗族歌舞与子腊村的生态扶贫 |
一、子腊村苗族歌舞的生态和经济价值 |
二、开发苗族歌舞产业推进生态扶贫的思路 |
第四节 苗族宗教与子腊村的生态扶贫 |
一、子腊村苗族宗教的生态和经济价值 |
二、苗族宗教参与生态扶贫的思路 |
第五节 生态扶贫的文化资本 |
一、文化资本与生态扶贫 |
二、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的原则 |
三、生态扶贫中文化资本的运用和转化 |
第八章 生态扶贫中的文化博弈 |
第一节 生态扶贫中的国家权力机构 |
一、各级国家权力机构的角色定位、权力及职能 |
二、国家权力在生态扶贫中的博弈行为分析 |
三、借助国家权力推进生态扶贫的建议 |
第二节 生态扶贫中的市场资本 |
一、市场资本博弈的立场分析 |
二、市场资本在生态扶贫中的博弈行为分析 |
三、苗族文化借助市场资本参与生态扶贫的建议 |
第三节 生态扶贫中的民间力量 |
一、民间力量博弈的立场分析 |
二、民间力量在生态扶贫中的博弈行为分析 |
三、苗族文化借助民间力量推进生态扶贫的建议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1 花垣县森林年末实有面积表 |
(7)田村三郎与中国科学院的农学交流与合作(论文提纲范文)
1 田村三郎及其与中国科学院的早期交往 |
2 中国科学院的调整与田村的转变 |
3 田村与中国科学院的农业科学合作研究 |
3.1 湖南桃园:水稻栽培试验 |
3.2 宁夏固原:黄土高原的绿化及沙漠化的防治 |
3.3 河北南皮:黄淮海平原治理 |
3.4 广西大化:石灰岩山区生态系统的重建 |
4 田村对于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思考 |
4.1 对农业和科学研究的认识 |
4.2 对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看法 |
4.3 借鉴日本的经验 |
4.4 注重中国的风土人情和自身经验 |
4.5 求同存异 |
5 结语 |
(8)中国桑蚕空间格局演变及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世界桑蚕产业空间格局变动的相关研究 |
1.2.2 桑蚕产业空间格局演变的相关研究 |
1.2.3 桑蚕产业空间格局演变的研究方法 |
1.2.4 关于桑蚕产业空间格局变动成因的研究 |
1.2.5 对现有研究成果的述评 |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桑蚕产业空间格局演变:理论框架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蚕桑 |
2.1.2 桑蚕产业 |
2.1.3 产业转移 |
2.1.4 空间格局和空间格局演变 |
2.2 相关理论述评 |
2.2.1 比较优势理论 |
2.2.2 区位选择理论与区位结构理论 |
2.2.3 农业生产力布局优化理论 |
2.2.4 梯度转移发展理论 |
2.3 中国桑蚕空间格局演变及其优化理论假设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世界桑蚕产业格局历史变迁 |
3.1 世界桑蚕产业空间格局演变简述 |
3.1.1 世界桑蚕产业空间格局演变历史 |
3.1.2 世界桑蚕产业空间格局现状特征 |
3.1.3 世界桑蚕产业发展演进基本规律 |
3.2 世界桑蚕产业主产国及其地位 |
3.2.1 中国:具有优势地位的生产大国 |
3.2.2 意大利和法国:世界的加工和消费中心 |
3.2.3 日本:曾经的生产大国、现在的消费大国 |
3.2.4 印度:日趋重要的生产和消费大国 |
3.2.5 巴西:新兴的生产大国 |
3.3 中国桑蚕产业空间格局历史变迁 |
3.3.1 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桑蚕产业发展历程 |
3.3.2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桑蚕产业的复兴及主产区迁移 |
3.3.3 我国桑蚕产业主产区的迁移及演变特征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桑蚕产业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分析 |
4.1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
4.1.1 研究方法 |
4.1.2 数据来源 |
4.2 我国桑蚕产业生产集中度分析 |
4.2.1 我国桑蚕生产CRn指数分析 |
4.2.2 我国桑蚕生产HHI指数分析 |
4.2.3 我国桑蚕生产LQ系数分析 |
4.3 中国桑蚕产业空间格局演变重心变化分析 |
4.4 中国桑蚕产业空间聚集度分析 |
4.5 中国桑蚕产业空间格局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
4.5.1 中国桑蚕产业空间格局演变的分析框架 |
4.5.2 资源因素对桑蚕产业空间格局的影响 |
4.5.3 经济因素对桑蚕产业空间格局的影响 |
4.5.4 技术因素对桑蚕产业空间格局的影响 |
4.5.5 政策因素对桑蚕产业空间格局的影响 |
4.5.6 生态因素对桑蚕产业空间格局的影响 |
4.5.7 市场因素对桑蚕产业空间格局的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国桑蚕产业格局演变的合理性评价 |
5.1 我国桑蚕产业主产区比较优势分析 |
5.1.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5.1.2 蚕茧生产区域生产规模优势指数分析 |
5.1.3 蚕茧区域生产效率比较优势分析 |
5.1.4 蚕茧生产综合比较优势分析 |
5.1.5 比较优势与布局变迁关系分析 |
5.2 我国桑蚕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
5.2.1 研究方法 |
5.2.2 全国及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变化 |
5.2.3 中国蚕茧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分解要素的总体变化 |
5.2.4 2006 -2015年间东、中、西部地区蚕茧TFP均值及其分解 |
5.2.5 全国及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结果启示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我国桑蚕产业空间格局优化分析 |
6.1 我国桑蚕产业空间格局优化的SWOT分析 |
6.2 中国桑蚕产业空间优化方案设计 |
6.2.1 蚕桑优势区的判定标准 |
6.2.2 桑蚕产业区域优势评价方法体系 |
6.2.3 我国桑蚕产业空间格局优化方案 |
6.3 政策建议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广西木薯蚕产业的SWOT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广西木薯蚕产业发展回顾 |
2 广西木薯蚕产业的SWOT分析 |
2.1 广西木薯蚕产业的发展优势 |
2.1.1 气候适宜木薯蚕饲养 |
2.1.2 木薯蚕饲料资源丰富 |
2.1.3 木薯蚕种繁育技术成熟 |
2.2 广西木薯蚕产业的发展劣势 |
2.2.1 产业发展缺乏政策扶持 |
2.2.2 木薯蚕丝竞争力弱于桑蚕丝 |
2.2.3 市场需求下降,比较效益不高 |
2.2.4 饲养技术粗放,缺乏高产抗逆性强品种 |
2.3 广西木薯蚕产业发展的机遇 |
2.3.1 木薯产业比较效益下滑 |
2.3.2 丝绸消费出现新趋势 |
2.3.3 蚕蛹作为绿色保健食品日趋流行 |
2.4 广西木薯蚕产业发展的挑战 |
2.4.1 产业规模偏小,产业化程度低 |
2.4.2 蚕丝和蚕蛹的开发利用率不高 |
2.4.3 相关与辅助产业关联、协作不足 |
3 广西木薯蚕产业的发展建议 |
3.1 推广“良种+良法”,提高养蚕经济收益 |
3.2 建立“木薯+木薯蚕”种养示范基地,走集约化生产道路 |
3.3 加快蚕蛹的开发和利用,提高产品附加值 |
3.4 迎合木薯蚕丝与棉麻混织的新趋势,拉动国内丝绸消费 |
3.5 加强跨体系交流,推动木薯+木薯蚕产业持续稳定发展 |
(10)广西蓖麻蚕(木薯蚕)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蓖麻蚕的分类学地位及生活史 |
1.2 蓖麻蚕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蓖麻蚕的饲料 |
1.3.2 蓖麻蚕的品种选育现状 |
1.3.3 蓖麻蚕的产业研究现状 |
1.4 蓖麻蚕在国外的发展现状 |
1.4.1 蓖麻蚕饲料 |
1.4.2 养蚕室及簇具 |
1.4.3 蚕种 |
1.4.4 饲养时间 |
1.4.5 饲养技术 |
1.4.6 纺丝 |
1.4.7 社会禁忌与迷信 |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研究的基础理论与方法 |
2.1 产业与产业链 |
2.2 竞争优势理论 |
2.2.1 生产要素 |
2.2.2 需求条件 |
2.2.3 相关与辅助产业 |
2.2.4 企业策略、结构及同业竞争 |
2.2.5 政府行为 |
2.3 农业产业化的基础理论 |
2.3.1 组织创新与制度变迁理论 |
2.3.2 比较利益理论 |
2.3.3 规模经济理论 |
2.3.4 产业关联理论 |
2.4 研究内容 |
2.5 研究方法 |
2.5.1 文献研究 |
2.5.2 实地调查 |
2.5.3 比较分析 |
3 广西蓖麻蚕产业现状分析 |
3.1 广西蓖麻蚕产业低迷的原因分析 |
3.1.1 先进的基础设施不足,专业的指导人才缺乏 |
3.1.2 市场需求下降,产业竞争力低 |
3.1.3 相关与辅助产业关联、协作不足 |
3.1.4 蓖麻蚕丝的竞争优势不如桑蚕丝 |
3.1.5 政府对蓖麻蚕产业的支持力度不够 |
3.2 木薯+蓖麻蚕单产效益低 |
4 广西蓖麻蚕产业存在问题 |
4.1 饲养技术粗放,单产低,高产抗逆性强品种少 |
4.2 蓖麻蚕种生产无人监管,蚕种质量参差不齐 |
4.3 蚕丝需求减少,蚕蛹的开发和利用不足 |
4.4 蓖麻蚕产业技术推广难、供需信息传播慢 |
4.5 蓖麻蚕产业化程度低 |
5 广西蓖麻蚕产业发展对策 |
5.1 广西蓖麻蚕产业的发展定位 |
5.1.1 广西蓖麻蚕丝走差异化发展道路 |
5.1.2 印度蓖麻蚕产业发展的启示 |
5.1.3 广西蓖麻蚕产业为木薯产业的关联产业 |
5.2 推广良种+良法,提高养蚕经济收益 |
5.2.1 足量供应检疫合格的优良品种 |
5.2.2 消毒贯穿整个养蚕期间,加强蚕期管理和人员培训 |
5.3 实施“互联网+蚕业”工程,推动蓖麻蚕产业稳步发展 |
5.4 建立木薯+蓖麻蚕种养示范基地,走集约化生产道路 |
5.5 加快蚕蛹的开发和利用,提高产品附加值 |
5.6 迎合蓖麻蚕丝与棉麻混织的新趋势,拉动国内丝绸消费 |
5.7 加强跨体系交流,推动木薯+蓖麻蚕产业持续稳定发展 |
6 结论与讨论 |
6.1 结论 |
6.2 讨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回顾广西蓖麻蚕发展历程(论文参考文献)
- [1]发展蓖麻蚕产业的前景分析[J]. 贾崇宁,梁塔娜,孟祥越,韩云江,孙雪,王凡浩,朱虹,包春光,黄凤兰. 中国蚕业, 2021(01)
- [2]中国家蚕种质资源与品种选育研究进展[J]. 钱荷英,张潇,叶夏裕,赵国栋,李刚,刘明珠,徐安英. 江苏农业科学, 2020(24)
- [3]蚕桑新区建设中的问题与思考——以崇左市大新县为例[J]. 于永霞,许焕明,农秋平,许志英,许云科,杨其保,周金梅. 广西蚕业, 2020(01)
- [4]“大跃进”时期河南省武陟县农村公共食堂研究[D]. 赵娜娜.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2)
- [5]种蓖麻养蚕在产业扶贫中发展前景的分析和探讨[J]. 蒋玉莲. 广西蚕业, 2019(01)
- [6]苗族文化资源在生态扶贫中的价值研究 ——以花垣县子腊村为例[D]. 陈茜. 吉首大学, 2018(02)
- [7]田村三郎与中国科学院的农学交流与合作[J]. 曾雄生.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18(03)
- [8]中国桑蚕空间格局演变及其优化研究[D]. 张晴.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8(12)
- [9]广西木薯蚕产业的SWOT分析[J]. 贾雪峰,江立庚. 广西蚕业, 2017(02)
- [10]广西蓖麻蚕(木薯蚕)产业发展研究[D]. 贾雪峰. 广西大学,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