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新闻研究的规范化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冯阿芳[1](2021)在《风险的社会放大视域下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冠肺炎疫情是建国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大、防控工作难度最高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也是一次全球性的风险事件。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是国家层面最高级别的新闻发布平台,在发布疫情信息、回应社会舆情、进行风险沟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以风险的社会放大理论为理论视角,研究疫情背景下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与公众的风险沟通机制。首先,本文从历史维度对长期以来我国新闻发布会制度存在的困境作出了大致梳理,并以此为背景对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其次,本研究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尝试将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的议题、发言人身份、答题倾向进行量化分析。研究发现,在这次的新闻发布会中,介绍各部门的疫情防控工作一直以来是最突出的议题,且议题在疫情发展的不同阶段也有所不同,例如在前期,新闻发布会更加重视提示预警定义风险,而在后期更侧重于讲述疫情防控故事的人性化传播。另外,国家各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各个阶段都占据着绝对的话语主导权,他们是主要的信息的发布者和舆情的回应者;而相关的医学专家在新闻发布会所扮演的角色则主要是情绪的抚慰者,其次才是知识的科普者。再次,为了深入研究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的信息在扩散中是否可能造成风险的放大,本文还以《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与《南方都市报》微信公众号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不同性质的媒体对于新闻发布会的信息转载存在怎样的倾向性问题。研究发现,《南方都市报》的报道比《人民日报》更为密集,且更为重视信息的来源,常常选择在标题中加以突出,以增强信息的权威性。最后,本文从加强社会信任的角度出发,强调政府在进行风险沟通时应建立风险传播的信任体系,警惕媒体在信息转载过程中可能带来的风险,并且重视公众的参与度,从而更好的增进与公众的沟通,避免风险的社会放大。
李梦[2](2021)在《我国网络游戏运营的行政规制研究》文中指出网络游戏运营创造了财富神话、带动了文化传播、促进了产业发展,但同时也导致了网络成瘾、文化植入、信息泄露等社会问题,因此,网络游戏运营行政规制势在必行。本文首先以网络游戏运营行政规制为研究对象,纵向梳理近三十年来网络游戏运营行政规制相关法律和行政规范性文件,横向对行政规制与自由、隐私、虚拟财产保护等基本权益保障,规范与发展等法律价值平衡以及行政规制与游戏产业发展之间关系进行探讨,夯实研究前置性条件。随后以网络游戏行政规制目标、主体、内容为主线,全面分析了当前网络游戏行政规制目标多元发展,在秩序和发展之间寻求规范,规制实践仍然侧重公共利益和秩序规范,但是日益重视权利保障与产业发展;规制主体逐步演变,在分散行政规制到联合行政规制的发展历程中,各行政职能部门分工合作的意识逐步加强,分层分类规制的趋势日趋成型;规制内容范围扩大,逐步涵盖了网络游戏开发商、运营商、消费者、虚拟财产、具体运营等各领域。对网络游戏运营行政规制制度发展历程的分析是为了正视其所面临的困境。就规制目标有所偏差而言,是规范重于发展、限制强过保障,重规范、限制的单向度思维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导致秩序、效益、自由、发展等诸多法律价值的失衡和错位;就规制主体存在冲突而言,行政职能部门数量较多、职能重叠,缺乏整合优势、各自为政,规制第三方力量发展不平衡、保障不完善、导向不明确、机制不健全;就规制行为协调不良而言,行政职能部门过于注重刚性的行政处罚、许可等行为实施而忽视柔性的行政引导,规制手段协调不良且缺乏有效的事后救济渠道;就规制制度有所失衡而言,不同制度对规制对象规定莫衷一是,不同执法活动对规制对象侧重不一,且与正当权益保障失衡,其涉及的网络游戏分级分类规制、实名认证等具体规制制度均需完善。上述网络游戏行政规制面临的困境使得针对性解决方案变得非常迫切。网络游戏运营行政规制目标需要逐步明确,兼顾秩序、效益、自由、公平、多元等价值的同时更加注重促进网络游戏健康运营;运营主体需要分层分类规制,及时按网络游戏开发商、运营商、消费者等各参与主体以及事前、事中、事后各规制阶段进行分层分类规制;行政规制主体需要逐步自我完善,及时明确以网信部门为规制主体,文化旅游、市场监管等部门协同参与,通过行政职权配置、控权基本模式、行政控制途径逐步完善实现规制主体自我规制;规制制度体系需要分类梳理,需要健全规制法律体系并适时提升相应法律创设位阶与效力,需要理顺行政规范性文件体系并完善冲突协调机制,需要完善支撑制度建设并促进其规范化管理;在此基础之上,注重自由、隐私、虚拟财产保护等合法权益保障,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等第三方规制力量,逐步实现从行政规制走向合作规制。最后,立足于具体支撑制度规范化与行政规范性文件法治化,通过法治化目标明确、法治化标准明晰以及法治闭环路径塑造,梳理支撑制度规范化、行政规范性文件法治化制度输送路径,努力实现网络游戏运营行政规制实践中行政规范性文件法治化以促进网络游戏健康运营。
卢晓[3](2021)在《济南市J区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研究》文中认为政务公开是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制度安排,与行政权力相伴相生,政务公开的水平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政府施政、用权的能力和水平。但是,我国政务公开存在低水平、不平衡等诸多问题,难点在基层政府。为此,自2017年起,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工作在全国“多点开花”,2019年拉开了“标准化+政务公开”全面扎根基层政府的序幕,这是在政务公开工作中的创新实践,也是对政务公开相关理论的有效延伸,具有研究价值。济南市J区通过推进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工作,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工作不主动、公开不全面、制度不完善等问题,政务公开的能力和水平显着提升。本文以该区为例,首先,提出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找到切实可行的研究路径,并分析阐述了与之相关的概念和理论,夯实了研究基础。其次,通过实地研究、文献研究,对济南市J区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工作“解刨麻雀”,从启动之初的设计思路,到阶段性成果呈现,再到评估成绩分析,将工作过程“全景再现”。认为以J区为代表的基层政府,在推进过程中还存在事项标准目录应用不强、标准体系尚不完善、工作效果不突出、动态调整通道不畅、公开内容不能满足群众需求等问题,并分析了具体原因,提出了解决思路。最终,通过研究分析,作者认为标准化是政务公开工作的最终归宿,并提出在推进过程中必须建立统一的标准体系。
毕九川[4](2021)在《21世纪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研究 ——以应对非典、埃博拉、新冠疫情的外交机制和外交行动为例》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以来,中国经历了非典、埃博拉和新冠肺炎等多次国际突发公共卫生危机。中国外交在应急处置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应急卫生外交开始于非典疫期间期间经历了由“被动融入”到“探索性参与”的过程。中国基于国家安全和应对国际压力的考虑,开始尝试建立应急卫生外交机制并强调国际卫生合作。在多边层面,中国在世界卫生组织框架内强化技术领域的交流合作。与此同时,中国在东亚区域基于已有的地区多边框架和共识,建立应急卫生新机制,积极开展应急卫生合作。在双边层面,中国主要围绕争取国际理解支持和尽快恢复中外交往展开应急卫生外交行动。后非典时期,中国卫生应急体系不断完善,双边和多边卫生外交不断发展。援助西非国家抗击埃博拉疫情是中国应急卫生外交发展的重要节点。此次疫情期间,中国不仅早于世界卫生组织数月开展对外应急卫生援助,还在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疫情为“国际关注的公共卫生紧急事件”后,迅速启动国内应急卫生机制,创新应急卫生外交运转机制,强化全球应急卫生合作。在多边层面,中国在联合国和世界卫生组织等框架下开展多边应急卫生行动。在双边层面,除了对疫情国家开展史无前例的应急卫生援助外,中国还与美欧等国加强卫生合作。中国此次应急卫生外交取得了积极效果,提升了中国在全球卫生治理领域的软实力。后埃博拉时期,中国卫生外交进入了高速发展期,不断扩大卫生外交范围,强化在全球、区域和次区域层面的卫生外交行动。新冠疫情是21世纪以来最大规模的国际突发公共卫生危机,中国应急卫生外交兼顾国内与全球卫生安全,初步成熟。中国根据疫情发展不断调整应急卫生外交机制,从“三级联动”到“中央统筹—归口管理”,更加细化和完善。外交行动表现出引领性参与全球应急卫生治理的特点。在多边层面,中国始终与世界卫生组织全面合作,维护其权威;在全球、区域和次区域全面开展多边磋商、交流与合作。在双边层面,中国强化与各国“云”交流;开展了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对外应急卫生援助和发展合作。新冠疫情期间的中国应急卫生外交取得显着成绩。应急卫生外交是中国外交和全球卫生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21世纪中国应急卫生外交机制呈现出立体化、规范化和公开化的发展趋势;应急卫生外交行动呈现出方向转变、区域扩大化、方式多样化和内容多元化的特点。各个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全球卫生治理体系因素、中国参与应急卫生外交的意愿和能力是影响21世纪中国应急卫生外交发展变化的动因。
王崇伟[5](2021)在《基于微博的故事脉络挖掘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交网络的飞速发展,Twitter、新浪微博等逐渐成为用户获取信息、传播信息的重要平台,尤其是这些平台上的大量帖子围绕着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展开。然而用户很难从繁杂的帖子中快速准确地掌握事件的来龙去脉与演变过程。因此,研究一种面向微博的故事脉络自动挖掘方法对网络用户具有迫切的实际需求。故事脉络挖掘旨在分析某些用户感兴趣的事件发展,为用户提供一种直观的方式来准确理解事件的演化发展。与新闻文章相比,微博故事脉络的生成并非易事。首先,微博中时间信息存在误差与不规范的问题,为准确识别事件发生时间带来困难。第二,微博中存在大量同质、无用的信息,为事件抽取带来困难。第三,微博具有数据稀疏和上下文缺乏的特点,为构建故事脉络时学习事件之间的关联关系带来挑战。本文旨在提出一个从微博帖子中自动生成故事脉络的有效解决方案,针对故事脉络挖掘过程中时间规范化、代表性事件抽取和事件链接的问题,开展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针对时间规范化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顺序匹配的去模糊算法以推断模糊时间。首先,利用一种基于规则的时间表达式检测方法,识别事件发生的时间戳,进一步,利用事件演化特性分析时间进程,并基于顺序匹配算法识别事件发生时间。针对事件抽取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社会影响力的时间分布模型,从微博中提取具有代表性的新闻事件。通过建模微博社会属性,分析事件的社会影响力,然后提取具有显着社会影响的事件作为代表性事件,同时提出了一种基于时间分布的事件提取优化算法,提高代表性事件提取的精度。针对事件链接的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的图卷积网络(Graph Convolutional Network,GCN)模型E-GCN(Event-GCN),用以学习事件之间的潜在关系从而链接事件,预测事件的故事分支。通过构建异构事件关系图,建模事件节点和事件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节点类别预测算法来链接事件。此外,设计了一种基于差异度的方法来解决GCN模型初始化需要多个带标签节点作为输入的问题,避免自动构建故事脉络中的人为因素干扰。最后,为了评测本文方法的有效性,在两个真实数据集中与已有方法进行了对比实验与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的方法在多个指标维度都具有更好的实验性能。此外,本文建立了一个基于微博的故事脉络挖掘原型系统,自动挖掘并生成微博事件的故事脉络,同时对故事脉络挖掘结果进行可视化展示。
付格格[6](2021)在《毕业创作《同心战疫》主持人言语把握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主持人的言语把握决定了节目的传播效果,也是主持人言语规范化和个性化的体现。纵观近几年来的新闻专题节目的发展,对主持人言语规范化的论述基本成体系,对很多类型的节目形式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聚焦广播新闻专题类节目发现,关于言语风格化研究较少,缺少实际应用的理论支撑。从新闻专题节目的传播效果来看,主持人在节目中的言语把握,对节目质量,受众反馈都有一定的提升作用,并能产生一定的社会效应。从言语行为的基础理论研究,到主持人言语应用的探究,再到广播新闻专题节目中主持人言语表达的运用,从中提取出本文的理论支撑。同时,对现有疫情题材的新闻专题节目进行整理归纳,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节目进行揣摩学习,为制作广播新闻专题节目《同心战疫》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案例。本文以作品为例,对主持人的言语把握进行研究,言语的规范化,主持人基本技能和表达能力,更需融入共性,突出个性,使新闻专题报道贴近生活,服务大众,做与时俱进的新闻发声者。
张国全[7](2021)在《刑事裁判公众认同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司法公信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根基,是法治建设最重要衡量的标准之一,公众对于司法的高度信任、信心和认同是司法工作成功的标志和价值。刑事裁判的公众认同是司法公众认同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民群众感受司法公正最直接、最生动的体现。刑事裁判如果不被公众认同,不仅不能发挥审判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职能作用,还会损害司法公信力。从整体上讲,司法大数据(包括历年的上诉率、抗诉率、改判率等)显示刑事裁判整体上的公正性没有问题。但在现实生活中,刑事案件因为自身“狱者,天下之大命,死者不可复生,断者不可复续”的特点,个案极易引起公众的广泛注意与参与,导致公众“以偏概全”并对刑事裁判的公众认同度产生质疑。因此,在刑事裁判公正性整体上没有问题的前提下,如何解除个案导致公众对刑事裁判公众认同产生怀疑,这是本文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提升刑事裁判公众认可度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从主体的角度,涉及法院(刑事裁判的主体)、公众(对刑事裁判进行评价的主体)和媒介(对刑事裁判进行解读及传播的主体)三个主体。三者之间的有效互动是提高刑事裁判司法公众认同度的关键。具体而言,现实生活中有两个问题最为突出:大部分公众对法律的不了解以及各类媒介基于商业或者其它因素而进行的炒作。因此,对于这两个问题进行相应的全面分析,能够为解决问题提供相应的思路与方案。基于司法权威是刑事裁判公众认可度基础的前提下,本文从法院和法官两个层面分别进行了针对性的阐述。在法院层面,刑事裁判公众认可度的提升涉及法院的权威、法官的职业形象、司法权行使过程的透明度、裁判结果的公正性等诸多因素。因此,法院应从制度方面,结合法院权威的因素,进行制度化的完善,其主要内容包括依法裁判、完善量刑规范化制度等内容。在法官层面,主要包括法官品质、法官能力及相应的保障制度。其中,提高刑事裁判文书的说理能力是提高司法能力的重要方面。法官薪酬、晋升、法官惩戒是解决法官品质存在问题的重要内容。建立与完善法官职业豁免制度及法官管理制度是保障制度的重要方面。公众是刑事裁判的评价主体,但公众并不是意见完全一致的集合体。公众可以分为个人类型的公众与人际类型的公众两种类型。论文重点研究个人类型的公众。在行为模式上,个人类型的公众存在“暂时性群体”的特征,即个体在群体中处于非理性的状态。这一点,在其对“天理和人情”诉求方面有非常明显的体现。在媒介主体方面,无论是司法大数据,还是调研结果,都证实媒介是影响刑事裁判公众认可度的关键因素。媒介是连接公众与法院的中间载体,是将法院刑事裁判解读给公众的主体。媒介主要包括媒体与律师。媒体具有公共性与逐利性两个特征,后者在自媒体等新兴媒体上表现得非常突出。本文从加强相关制度建设及职业伦理建设两个方面,对强化媒体的公共属性和规范媒体的逐利属性进行了论证。刑事裁判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属于两次传播,律师是两次传播的意见主导者。律师在两次传播中具有双重性,其庭外慎言义务是提高刑事裁判公众认可度的重要切入点。本文对此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并结合国内外的相关规定,对我国的现行规定及完善措施,提出了相关建议。
任禹行[8](2020)在《中国量刑规范化改革研究》文中认为2004年,最高人民法院在《人民法院第二个五年计划改革纲要(2004-2008)》中提出“研究制定关于其他犯罪的量刑指导意见,并健全和完善相对独立的量刑程序”。自此,中国量刑规范化改革历经了“萌芽”“酝酿”“探索”“全面铺开”四个阶段,并正逐步迈向“完善”阶段。理性检视之下,量刑规范化改革虽在“统一裁判尺度”、“规范法官裁量权行使”等角度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非典型犯罪规制”“非监禁刑的合理适用”“量刑情节的规范运用”等问题的应对上仍成效不彰、沉疴如故。中国量刑规范化改革遵循“以细密的文本限制法官裁量权”的逻辑,而结合美国量刑指南制度的嬗变经验可知,以“细化实体规则”为基本方式的量刑规范恐无法迎合未来日益繁杂的刑事案件审判需要。中国量刑规范化改革亟待转变思路,对法官的裁量权由“抑制”转为“引导”,通过完善刑事审判队伍考核机制、保障法官依法独立,让法官敢于说理、敢于创造。
王薇[9](2020)在《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作为世界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领头雁,代表了国际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最高水准和最新动向,在美国本土乃至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重大影响。而我国开展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规模较小、学科种类较为单一,结构体系尚不完善,质量建设仍有待提升。如以追本溯源的方式,从历史的角度入手,对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源头、发展和变革作深刻的历史剖析和经验规律的探究,深入分析其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全面考察其制度建构及理论演进的基本规律,为我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建设提出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政策建议,是十分必要且迫切的。本文应用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以美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变迁及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内在发展呈现特点作为历史分期的主要依据,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梳理并分析了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为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实用主义哲学提倡的实用主义人才教育观铺垫了其成长的思想基础;《莫雷尔法案》颁布后专业学院的涌现直接催生出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早期专业协会推动了专业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加之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自身无法规避的局限性,使得创办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成为大势所趋。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专业化肇始阶段为20世纪初至二战结束。1908年哈佛大学首创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由此开启了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历史。1910年《弗莱克斯纳报告》的发布开启了专业认证活动,此后各专业协会陆续制定各专业认证标准并展开专业认证活动。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规范化推进阶段为二战后至1970年代末。该阶段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在数量增长与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尤为重视对教育质量的提升。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复合化发展阶段为1980年代至今。这一阶段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呈现出复合化发展的特点,不仅出现了大量新兴应用性学科专业硕士,还出现了联合学位和交叉学科专业硕士学位。专业认证制度进一步完善,出现了全国性认证机构许可组织和社会评估媒介,评估指标呈现出学生结果导向和国际化的发展趋势。这一阶段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跃升至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主体地位,以强势的数量优势压倒了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得更为成熟和完善。最后在归纳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总结出其对我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工作的经验及启示。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适应经济社会需求和产业结构特点,在具有鲜明职业背景的学科领域中开设,且与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紧密衔接,始终体现着职业导向;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在专业学院实施教学,实现了理论性与应用性的高度统一,且通过专业认证和专业资格认定来引导和保障其培养方向和教育质量;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在发展过程中探索出灵活多样的学位类型、学制年限、课程种类和教学方法,高度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为此,我国在开展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契合程度,大力推进专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考试的有效衔接,强调夯实理论基础与强化实践技能并重的培养方案,倡导探索灵活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建立健全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宏观管理与专业认证体系。
韩文[10](2020)在《新沂市税务局政务公开的问题和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政务公开是实现政府信息公开透明的重要途径,是监督权力运行的重要方式,有利于公众积极主动参与和监督政府工作,促使政府依法行权、履职尽责。税务局作为重要的政府机关,持续推进政务公开,是建设服务型税务机关的必然要求,对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提升税务机关政务服务水平作用重大。因此对政务公开工作的研究与应用,可以促使税务机关更好履行税收管理和纳税服务职责。本文以新沂市(县级市)税务局为例,研究县级税务局政务公开的状况、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在简要概述政务公开研究动态、新沂市税务局政务公开概况基础上,重点探析了税务局政务公开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政务公开内容形式化、公开不够积极主动、缺少公众参与、缺乏有效考评监督等。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借鉴了税务系统内外政务公开经验,结合新沂市税务局实际,提出完善税务局政务公开的对策建议,包括完善政务公开法律保障,推进税务机关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加强政务公开平台载体建设,提高政务公开服务能力,建立公众参与的互动机制,健全考评监督长效机制等。本研究对促进县级税务局政务公开工作,提高政务公开工作水平,具有积极作用和参考价值。
二、关于新闻研究的规范化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新闻研究的规范化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风险的社会放大视域下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新闻发布会 |
1.2.2 风险的社会放大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相关研究 |
1.3.2 国外相关研究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创新点 |
2 “风险的社会放大”理论视域下的新闻发布会 |
2.1 风险传播中新闻发布会的困境 |
2.1.1 行为层困境:规避、瞒报 |
2.1.2 观念层困境:惯性、惰性 |
2.1.3 制度层困境:层级、问责 |
2.2 新闻发布会在风险的社会放大框架的角色内涵 |
2.2.1 风险放大的助推器 |
2.2.2 信息公开的权威渠道 |
2.2.3 政府形象的建构平台 |
2.3 新闻发布会中风险放大机制 |
2.3.1 信息过程 |
2.3.2 制度结构 |
2.3.3 个体反应 |
3 新闻发布中的风险框架 |
3.1 风险框架的争夺 |
3.1.1 新闻发布会中的焦点议题 |
3.1.2 媒体在相关报道中关注的焦点议题 |
3.2 带有符号特点的新闻发言人 |
3.2.1 风险沟通中的政治角色 |
3.2.2 风险沟通中的专家角色 |
3.2.3 风险沟通中的其他角色 |
3.3 信息在扩散中的风险放大 |
3.3.1 党报 |
3.3.2 都市报 |
4 新闻发布会调节风险的策略 |
4.1 阶段应对策略 |
4.1.1 粗放式:提示预警定义风险 |
4.1.2 规范化:信息公开回应舆情 |
4.1.3 精细化:设置议程信息透明 |
4.1.4 人性化:成果通报重振信心 |
4.2 话语沟通策略 |
4.2.1 规范化机构话语 |
4.2.2 开放式的生活话语 |
4.2.3 复合型话语 |
4.3 民意治理策略 |
4.3.1 满足公众的多方需求 |
4.3.2 坚持主动真切的回应态度 |
4.3.3 开通公众参与的互动渠道 |
5 反思与展望 |
5.1 建立风险传播的信任体系 |
5.2 重新定义传媒的专业化 |
5.3 重视公众参与 |
参考文献 |
附录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主题一览表 |
致谢 |
(2)我国网络游戏运营的行政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框架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行政权与网络游戏运营行政规制 |
第一节 基本概念界定 |
一、网络游戏与网络游戏运营 |
二、网络法治与行政规制 |
三、网络游戏运营中的行政规制 |
四、合作行政视域下的行政规制 |
第二节 网络游戏运营行政规制的制度谱系 |
一、规制法律梳理 |
二、行政规范性文件梳理 |
第三节 网络游戏运营行政规制的价值定位 |
一、注重基本权益保障 |
二、注重法律价值均衡 |
三、注重游戏健康运营 |
第二章 我国网络游戏运营行政规制的发展历程 |
第一节 我国网络游戏运营规制目标多元化历程 |
一、决定规制目标的规制理念多元化 |
二、行政规制目标逐步演变不断细化 |
三、在秩序和发展之间寻求规范目标 |
第二节 我国网络游戏运营规制主体演变历程 |
一、行政规制主体类型 |
二、规制主体分散规制 |
三、规制主体联合规制 |
第三节 我国网络游戏运营规制内容拓展历程 |
一、起步阶段立足基础规范 |
二、发展阶段关注权益保障 |
三、当前阶段探索分类规制 |
第三章 我国网络游戏运营行政规制的现实困境 |
第一节 网络游戏运营规制目标有所偏差 |
一、价值取向出现错位 |
二、履责方向有待转型 |
三、正当权益保障阙漏 |
第二节 网络游戏运营规制主体存在冲突 |
一、规制主体内部冲突 |
二、合作规制力量薄弱 |
第三节 网络游戏运营规制行为协调不良 |
一、规制手段仍需规范 |
二、事后救济渠道缺乏 |
第四节 网络游戏运营规制制度有所失衡 |
一、规制法律较为缺乏 |
二、行政规范性文件互有矛盾 |
三、具体支撑制度运行不畅 |
第四章 我国网络游戏运营行政规制的完善策略 |
第一节 行政规制目标逐步明确 |
一、需要遵循的规制原则 |
二、需要平衡的法律价值 |
第二节 运营主体分层分类规制 |
一、不同主体分类规制 |
二、不同阶段分层规制 |
第三节 规制主体逐步自我完善 |
一、完善行政职权配置 |
二、完善控权基本模式 |
三、完善行政控制途径 |
第四节 规制制度体系分类规范 |
一、健全规制法律体系 |
二、理顺行政规范性文件 |
三、完善支撑制度建设 |
第五节 从行政规制走向合作规制 |
一、注重均衡各类法益 |
二、扩宽游戏规制主体 |
第五章 我国网络游戏运营行政规制的法治化转型 |
第一节 行政规制的规范化前提 |
一、具体支撑制度规范化 |
二、行政规范性文件规范化 |
第二节 法治化转型的目标与路径 |
一、明确法治化目标与标准 |
二、塑造法治化闭环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济南市J区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评论 |
1.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拟创新之处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政务公开 |
2.1.2 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 |
2.1.3 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2.2 标杆管理理论 |
第3章 济南市J区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现状 |
3.1 工作体系 |
3.1.1 组织架构 |
3.1.2 保障体系 |
3.2 设计思路 |
3.2.1 政务公开事项标准化规范化 |
3.2.2 政务公开渠道标准化规范化 |
3.2.3 依申请公开标准化规范化 |
3.3 工作取得的成效 |
3.3.1 编制政务公开事项目录、公开标准 |
3.3.2 规范政务公开发布渠道 |
3.3.3 规范政策解读 |
3.3.4 规范依申请公开 |
第4章 济南市J区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评估结果:问题与原因 |
4.1 评估指标体系介绍 |
4.2 评估结果 |
4.3 问题与原因 |
4.3.1 启动之前征求意见不充分 |
4.3.2 政务公开事项标准目录应用不强 |
4.3.3 基层政务公开标准体系尚不完善 |
4.3.4 基层政务公开平台功能欠缺规范 |
4.3.5 基层政务公开存在“形式化”倾向 |
4.3.6 基层政务公开存在“不公开”问题 |
第5章 针对济南市J区基层标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问题的改进设计 |
5.1 加快观念转变,充分征求意见建议 |
5.1.1 压实职责,提高公开的自主意识 |
5.1.2 转变思路,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 |
5.2 加强成果运用,建立高效的运转机制 |
5.3 健全标准体系,推进公开标准全覆盖 |
5.3.1 进一步完善目录体系 |
5.3.2 进一步健全标准体系 |
5.4 改进平台功能,规范公开平台的栏目设置 |
5.5 改进体制机制,破解“形式化”和“不公开”的难题 |
5.5.1 完善政务公开考核评估体系,避免“形式化” |
5.5.2 引入监督问责机制,避免“不公开” |
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21世纪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研究 ——以应对非典、埃博拉、新冠疫情的外交机制和外交行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创新点和不足 |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五、案例选择说明 |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历史沿革 |
第一节 卫生外交的演进与全球卫生外交 |
一、卫生外交的演进 |
二、全球卫生外交 |
第二节 应急卫生外交 |
一、应急管理与应急外交 |
二、国际关注的公共卫生紧急事件与应急卫生外交 |
第三节 中国卫生外交历程和中国应急卫生外交 |
一、中国卫生外交历程简要回顾 |
二、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的相关概念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的起步:应对非典疫情 |
第一节 中国应对非典疫情概况 |
一、最初预警和初步反应期 |
二、全面卫生应急期 |
第二节 非典疫情时期的中国应急卫生外交机制 |
一、全国防治非典肺炎指挥部之下的外交联动机制 |
二、全国防治非典肺炎指挥部之下的外事组 |
第三节 非典疫情时期的中国应急卫生外交行动 |
一、全球多边层面:与WHO合作 |
二、区域多边层面:东亚东南亚区域合作 |
三、双边应急卫生外交 |
第四节 非典疫情时期的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的效果及影响 |
一、非典疫情时期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的效果 |
二、对后非典疫情期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的影响(2004-2013)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的发展:应对埃博拉疫情 |
第一节 埃博拉疫情及国际社会应对概况 |
一、埃博拉疫情概况 |
二、国际社会应对概况 |
第二节 埃博拉疫情时期的中国应急卫生外交机制 |
一、国务院联防联控的应急卫生外交机制 |
二、对外应急援助机制 |
第三节 中国“援非抗埃”的应急卫生外交行动 |
一、中国“援非抗埃”的多边应急卫生合作 |
二、中国“援非抗埃”的双边应急卫生合作 |
第四节 中国“援非抗埃”应急卫生外交的效果及影响 |
一、中国“援非抗埃”应急卫生外交的效果 |
二、对后埃博拉疫情期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的影响(2014-2019)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的逐步成熟:应对新冠疫情 |
第一节 新冠疫情及应对概况 |
一、中国国内卫生应急期 |
二、中国国内防控常态化与全球卫生应急期 |
第二节 新冠疫情期间的中国应急卫生外交机制 |
一、国家元首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层面 |
二、国务院层面 |
三、外交部层面 |
第三节 新冠疫情期间的中国应急卫生外交行动:全球与区域多边合作 |
一、全球性国际组织:与WHO全面合作 |
二、全球大国协调:G20 框架内合作 |
三、在东亚东南亚区域的多边应急卫生合作 |
四、全球多边与区域多边应急卫生合作的有机融合 |
第四节 新冠疫情期间的中国应急卫生外交行动:双边援助与发展合作 |
一、医疗技术双边援助和防疫能力合作 |
二、应急医疗物资双边援助 |
三、关于疫苗的双边援助与合作 |
第五节 新冠疫情期间的中国应急卫生外交评价 |
一、有效促进疫情防控 |
二、有力维护海外公民权益 |
三、应急能力赢得国际广泛赞誉 |
四、建设性参与全球应急卫生合作 |
五、推动完善全球治理体系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21 世纪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的发展变化 |
第一节 21 世纪中国应急卫生外交机制的发展 |
一、应急卫生外交机制的立体化 |
二、应急卫生外交机制的规范化和公开化 |
三、应急卫生外交机制的专业化 |
第二节 21 世纪中国应急卫生外交行动的变化 |
一、应急卫生外交行动的方向转变和地域范围的扩大化 |
二、应急卫生外交的方式多样化和内容多元化 |
第三节 21 世纪中国应急卫生外交发展变化的动因分析 |
一、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各自的特点 |
二、全球卫生治理力量的影响 |
三、中国开展应急卫生外交的意愿 |
四、中国开展应急卫生外交的能力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外交学院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
(5)基于微博的故事脉络挖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定义 |
1.4 研究现状 |
1.4.1 事件提取研究现状 |
1.4.2 故事脉络构建研究现状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创新 |
1.7 系统框架 |
1.8 文章结构 |
2 故事脉络挖掘相关工作 |
2.1 基于关联分析的故事脉络构建 |
2.1.1 基于相似度分析的方法 |
2.1.2 基于聚类的方法 |
2.2 基于特征建模的故事脉络构建 |
2.2.1 基于贝叶斯模型的方法 |
2.2.2 基于Biterm主题模型的方法 |
2.2.3 基于神经网络的方法 |
2.3 基于树生成的故事脉络构建 |
2.3.1 最大生成树 |
2.3.2 斯坦纳树 |
2.3.3 最小生成树 |
2.4 数据集 |
2.4.1 自建数据集 |
2.4.2 公开数据集 |
2.5 评价指标 |
2.5.1 自建数据集评测 |
2.5.2 公开数据集评测 |
2.6 本章小结 |
3 微博事件提取 |
3.1 微博检索 |
3.2 微博预处理 |
3.2.1 微博切分 |
3.2.2 冗余过滤 |
3.3 时间规范化 |
3.3.1 时间表达式预处理 |
3.3.2 时间表达式规范化 |
3.4 社会影响力模型 |
3.5 时间分布模型 |
3.6 本章小结 |
4 故事脉络构建 |
4.1 图卷积网络 |
4.2 事件关系图 |
4.3 初始故事分支构建 |
4.4 事件图卷积神经网络模型 |
4.5 故事脉络构建 |
4.6 本章小结 |
5 实验与评测 |
5.1 实验数据集 |
5.2 事件提取性能评测 |
5.2.1 对比实验 |
5.2.2 评价标准 |
5.2.3 实验结果 |
5.3 故事分支构建性能评测 |
5.3.1 对比实验 |
5.3.2 评价标准 |
5.3.3 参数设置 |
5.3.4 实验结果 |
5.4 故事脉络生成性能评测 |
5.4.1 对比实验 |
5.4.2 评价标准 |
5.4.3 实验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6 原型系统 |
6.1 系统综述 |
6.2 用户接口 |
6.2.1 用户交互 |
6.2.2 用户反馈 |
6.3 系统展示 |
6.4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讨论 |
7.1 总结 |
7.2 后续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6)毕业创作《同心战疫》主持人言语把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选题目的 |
(二)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一)基于主持人言语特点的研究 |
(二)基于主持人言语规范的研究 |
(三)基于主持人言语把握的重要性 |
(四)主持人言语研究方面存在的不足及思考 |
三、研究方法 |
注释 |
第一章 广播新闻专题节目主持人言语的界定及特点 |
一、言语的概念与特点 |
(一)言语的概念 |
(二)言语的特点 |
二、主持人言语的概念与特点 |
(一)主持人言语的概念 |
(二)主持人言语的特点 |
三、广播新闻专题节目中主持人的言语特点 |
(一)言辞精简,及时提炼 |
(二)内涵丰富,立场鲜明 |
(三)客观真实,沉着笃定 |
(四)风格独特,贴近生活 |
注释 |
第二章 广播新闻专题节目《同心战疫》节目概述 |
一、《同心战疫》的选题理念依据 |
(一)符合新闻价值理念的体现 |
(二)适应时代发展需求 |
(三)发掘平凡人的伟大事迹 |
二、《同心战疫》的节目架构设计 |
(一)《同心战疫》节目架构 |
(二)《同心战疫》节目环节设定 |
三、《同心战疫》的采访对象选取 |
(一)“60 后”呼吸专业领域资深医生陈宏 |
(二)“80 后”医院护士刘冰及其家属 |
(三)“90 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 |
四、背景音乐同期声等音效的运用 |
(一)背景音乐的运用 |
(二)同期声、音效的运用 |
第三章 广播新闻专题节目主持人言语的运用 |
一、主持人主持语在节目中的言语把握 |
(一)主持人言语规范化 |
(二)主持人言语个性化 |
二、主持人采访中的言语把握 |
三、节目结构分段主持人言语转换 |
注释 |
第四章 主持人言语把握在《同心战疫》节目中的呈现效果与分析 |
一、毕业作品《同心战疫》呈现效果与理论应用 |
(一)问卷调查反馈结果 |
(二)结合理论依据的实际应用 |
二、影响节目呈现效果的因素分析 |
(一)主持技巧积累经验较少 |
(二)采访环节无法实地踏查 |
(三)内在情感把握还需增强 |
三、主持人言语把握的收获与启示 |
(一)主持人内在情感的表达 |
(二)不同采访对象的言语把握 |
(三)主持人言语在不同情境下的转换 |
第五章 广播新闻专题节目《同心战疫》创作过程中的反思与启示 |
一、创作广播新闻专题节目《同心战疫》的得益 |
(一)对于广播新闻专题节目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与认识 |
(二)主持人言语把握方面的提高与实践 |
(三)明确区分了言语和语言的区别与联系 |
二、创作广播新闻专题节目《同心战疫》的缺憾 |
(一)主持人语言节奏把握有待提高 |
(二)对于广播新闻专题节目的了解不够深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刑事裁判公众认同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价值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第四节 研究框架 |
第五节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刑事裁判公众认同的基本理论 |
第一节 许霆案件引发的公众认同问题 |
一、许霆案的基本事实 |
二、许霆案一审判决引发的舆论反响与争议 |
三、许霆案终审判决与公众认同的回归 |
第二节 刑事裁判公众认同内涵解析 |
一、认同与公众认同 |
二、公众认同与制度认同 |
三、刑事裁判的公众认同 |
第三节 常识、常理、常情理论与刑事裁判的公众认同 |
一、常识、常理、常情理论述评 |
二、常识、常理、常情理论在刑事裁判中的应用 |
第四节 积极的一般预防理论与刑事裁判的公众认同 |
一、积极的一般预防理论 |
二、积极的一般预防理论与刑事裁判的公众认同 |
第二章 公众与刑事裁判公众认同的生成机制 |
第一节 公众、媒介与刑事裁判的基本关系 |
第二节 公众的类型及对刑事裁判的不同诉求 |
一、公众的界定因素与类型划分 |
二、公众的分类 |
三、个人类型公众对天理与人情的诉求 |
四、人际类型公众对于国法的诉求 |
第三节 个人类型公众暂时性群体的特征 |
一、暂时性群体 |
二、个人类型的公众与暂时性群体 |
第四节 刑事裁判公众认同的决定因素与生成机制 |
一、刑事裁判的公众关注内容 |
二、刑事裁判公众认同的决定性因素 |
三、刑事裁判公众认同的生成机制 |
第五节 刑事裁判公众认同的提升途径 |
一、提高司法权威 |
二、提高法官品质和司法能力 |
三、规范司法传播媒介 |
四、强化律师慎言义务 |
第三章 司法权威是刑事裁判公众认同的基础 |
第一节 权威与司法权威 |
一、权威 |
二、司法权威 |
三、法院权威的调查分析 |
四、司法权威的困境 |
第二节 完善立法是确保司法权威的制度基础 |
一、立法问题存在的客观性 |
二、部分立法的目的缺陷及其完善措施 |
三、部分立法的技术缺陷及其完善措施 |
四、司法解释和指导案例对立法问题的缓解 |
第三节 完善人身保护令制度是提升司法权威的必要举措 |
第四节 促进量刑规范化是提高司法权威的重要路径 |
一、量刑规范化的实践作用 |
二、量刑规范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
三、量刑规范化的完善建议 |
第五节 健全法院与公众交流机制是提高司法权威的工作渠道 |
一、贯彻执行《人民陪审员法》 |
二、建议引入“法庭之友”制度 |
第四章 法官品质与刑事裁判的公众认同 |
第一节 法官品质是影响刑事裁判公众认同的主要因素 |
一、法官品质是影响司法公众认同的主要因素 |
二、基层法院法官公众认同是基层法院的司法权威的重要方面 |
三、当前法官品质的问题不容忽视 |
第二节 刑事裁判说理制度的完善 |
一、刑事裁判说理与刑事裁判的公众认同 |
二、刑事裁判说理存在的问题 |
三、刑事裁判说理的完善 |
第三节 法官管理与培训制度的完善 |
一、建议实行非公务员化管理制度 |
二、完善职业安全保障 |
第四节 法官奖惩制度的完善 |
一、对法官的薪酬激励 |
二、对法官晋升的激励 |
三、对法官的惩戒 |
第五节 法官职业豁免制度的完善 |
一、王桂荣玩忽职守案引发的问题 |
二、法官职业豁免制度 |
三、法官职业豁免制度与刑事裁判的公众认同 |
四、我国刑事法官职业豁免制度存在的问题 |
五、我国刑事法官职业豁免制度的完善建议 |
第六节 法官心理健康与刑事裁判的公众认同 |
一、白山中院精神病法官案及分析 |
二、积极建立与完善法官心理健康机制 |
第五章 媒体传播与刑事裁判的公众认同 |
第一节 刑事案件的两级传播与意见主导者 |
一、两级传播与意见主导者理论 |
二、司法与公众的天然隔膜 |
第二节 媒体与刑事案件的两次传播 |
一、媒体的公共性和逐利性与信息传播 |
二、媒体与司法公开 |
第三节 媒体与刑事裁判公众认同 |
一、媒体、公众与司法的基本关系 |
二、媒体的新闻自由与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的关系 |
三、媒体两次传播与刑事裁判公众认同的关系 |
四、自媒体与刑事裁判公众认同的关系 |
第四节 媒体传播对刑事裁判公众认同的影响 |
一、新闻报道引起公众质疑刑事裁判的因素 |
二、媒体传播对刑事裁判公众认同的积极影响 |
三、媒体对刑事裁判公众认同的消极影响 |
第五节 通过媒体传播提升刑事裁判公众认同的路径选择 |
一、通过媒体传播促进法院实质性公开 |
二、利用社交媒体开放系统形成答疑与释疑机制 |
三、对媒体传播内容进行合理限制 |
四、依法规制媒体审判 |
五、对媒体不当报道追究的法律责任 |
六、规范媒体报道内容与加强媒体职业伦理建设 |
第六章 律师是刑事裁判公众认同的关键媒介 |
第一节 律师、意见主导者与刑事裁判的公众认同 |
第二节 律师的慎言义务 |
一、律师的慎言义务 |
二、暂时性群体与律师慎言义务 |
第三节 我国有关律师慎言义务的规定 |
第四节 域外规制律师庭外不当言论的基本模式 |
一、美国的相对自由模式 |
二、英国的严格禁止模式 |
三、德国的严格禁止模式 |
四、域外规制律师庭外不当言论对我国的启示 |
第五节 律师慎言制度的完善建议 |
一、加强律协“管理”职能 |
二、完善律师职业伦理规范 |
三、改进律师惩戒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作 |
“刑事裁判法官认同问题研究”调查问卷 |
司法认可度调查问卷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中国量刑规范化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缘起与历程:中国量刑规范化改革的实践回顾 |
1.1 萌芽阶段(1979-1997年)——“政策”视野下的刑罚体系 |
1.2 酝酿阶段(1997-2008年)——量刑问题开始受到重视 |
1.3 探索阶段(2008-2014年)——《人民法院量刑指导意见(试行)》《关于规范量刑程序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颁行 |
1.3.1 《人民法院量刑指导意见(试行)》简要评析 |
1.3.2 《关于规范量刑程序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简要评析 |
1.4 全面铺开阶段(2014至今)——量刑规范化改革在全国推行 |
1.5 中国量刑规范化改革特点评析 |
2 效果与反思:量刑规范化改革的阶段性评价 |
2.1 量刑规范化改革的积极成就 |
2.1.1 促进量刑理念转变,发挥量刑程序的独立价值 |
2.1.2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量刑均衡 |
2.2 中国量刑实践依旧存在的问题 |
2.2.1 量刑不均衡问题依然存在 |
2.2.2 部分犯罪非监禁刑失衡问题突出 |
2.2.3 忽视非典型犯罪治理 |
3 比较法借鉴:美国量刑改革实践的启示 |
3.1 确定刑改革——从强制性到参考性的嬗变 |
3.2 《美国联邦量刑指南》效力降格之反思 |
3.3 美国量刑改革之于中国的启示 |
4 展望:中国量刑规范化改革的未来进路 |
4.1 转变改革理念——法官裁量权由“限制”到“规范” |
4.2 落实司法责任制,为法官释法提供空间 |
4.3 促进量刑公开——以废除副卷制度为例 |
4.4 完善案例指导制度,保障法官灵活释法 |
5.余论:量刑建议效力的实体法边界问题探析 |
5.1 “量刑建议效力”条款的实体法困惑 |
5.2 “量刑建议效力”条款之实体法解读 |
5.2.1 “量刑建议效力”条款的《刑法》边界 |
5.2.2 “量刑建议效力”条款的实体法重构 |
5.3 评价与启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一)学位 |
(二)专业硕士学位 |
(三)第一职业学位 |
(四)专业认证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述评 |
四、主要研究内容 |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六、创新点与不足 |
(一)创新点 |
(二)不足 |
第一章 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产生的动因 |
第一节 经济社会发展对专业型人才的需求 |
第二节 实用主义哲学思潮的影响 |
第三节 《莫雷尔法案》颁布后专业学院的涌现 |
第四节 早期专业协会对专业教育的推动 |
第五节 传统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局限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专业化肇始(20世纪初~二战结束) |
第一节 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理论的倡导 |
一、艾略特对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主张 |
二、全美大学联合会对专业硕士教育体系的确立 |
第二节 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初创 |
一、哈佛大学首创工商管理专业硕士 |
二、密歇根大学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硕士 |
三、其他学科门类专业硕士教育陆续出现 |
第三节 专业认证活动的出现 |
一、《弗莱克斯纳报告》开启专业认证活动 |
二、专业协会成为专业认证主体 |
三、各专业认证标准陆续出台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规范化推进(二战后~1970 年代末) |
第一节 战后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提高的需求 |
一、新型产业结构对高质量专业人才的需求 |
二、联邦政府对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大力资助 |
三、高等教育大众化对专业硕士教育的推动 |
第二节 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系列标准的出台 |
一、全美大学联合会建立专业硕士教育标准 |
二、国际商学院促进协会规范工商管理硕士课程标准 |
第三节 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向规范化发展 |
一、哈佛大学教学文硕士课程的规范 |
二、康奈尔大学工程硕士计划及其标准化 |
三、其他学科门类专业硕士教育扩张及规范 |
第四节 专业认证制度的确立 |
一、建立全国性专业协会许可制度 |
二、制定统一的专业协会认证标准 |
三、规范专业认证的程序和方法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复合化发展(1980 年代至今) |
第一节 世纪之交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变革的需求 |
一、高技术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
二、联邦政府对跨学科教育提供政策支持 |
三、学科高度融合推动跨学科教育发展 |
第二节 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革新政策的颁布 |
一、《重塑科学家与工程师的研究生教育》推动跨学科发展 |
二、《美国竞争法》之“专业科学硕士课程计划” |
第三节 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向复合化发展 |
一、凯克研究所开设“生物加商学”交叉学科学位 |
二、芝加哥大学工商管理与工程硕士联合学位计划 |
三、其他学科门类专业硕士教育多样发展 |
第四节 专业认证制度的成熟 |
一、设立高等教育认证委员会 |
二、出现社会评估媒介 |
三、强化学生学习结果评估指标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特点与经验 |
第一节 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特点 |
一、始终体现鲜明的职业导向 |
二、依托专业学院与专业协会 |
三、灵活适应社会多样化需求 |
第二节 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经验 |
一、充分考虑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契合程度 |
二、大力推进专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考试的有效衔接 |
三、强调夯实理论基础与强化实践技能并重的培养方案 |
四、倡导探索灵活多样的教育模式与教学方法 |
五、建立健全专业硕士教育宏观管理与专业认证体系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美国部分专业学位发展史概览 |
附录2 美国专业硕士学位类型一览表 |
附录3 美国专业认证机构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10)新沂市税务局政务公开的问题和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文献评析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
2 政务公开概念和理论 |
2.1 政务公开概念 |
2.2 政务公开理论 |
3 新沂市税务局政务公开概况 |
3.1 政务公开历程 |
3.2 政务公开内容 |
3.3 政务公开形式 |
3.4 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
4 新沂市税务局政务公开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
4.1 新沂市税务局政务公开存在的问题 |
4.2 政务公开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5 税务系统内外政务公开经验借鉴 |
5.1 广州市政府政务公开经验 |
5.2 江苏省税务局政务公开经验 |
5.3 政务公开经验借鉴 |
6 完善新沂市税务局政务公开的对策建议 |
6.1 完善政务公开法律保障 |
6.2 推进税务机关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 |
6.3 加强政务公开平台载体建设 |
6.4 提高政务公开服务能力 |
6.5 建立公众参与的互动机制 |
6.6 健全考评监督长效机制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关于新闻研究的规范化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风险的社会放大视域下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研究[D]. 冯阿芳.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2)
- [2]我国网络游戏运营的行政规制研究[D]. 李梦. 湖南师范大学, 2021
- [3]济南市J区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研究[D]. 卢晓.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4]21世纪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研究 ——以应对非典、埃博拉、新冠疫情的外交机制和外交行动为例[D]. 毕九川. 外交学院, 2021(10)
- [5]基于微博的故事脉络挖掘研究[D]. 王崇伟.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8)
- [6]毕业创作《同心战疫》主持人言语把握分析[D]. 付格格.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8)
- [7]刑事裁判公众认同问题研究[D]. 张国全. 大连海事大学, 2021(04)
- [8]中国量刑规范化改革研究[D]. 任禹行.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5)
- [9]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研究[D]. 王薇. 河北大学, 2020(08)
- [10]新沂市税务局政务公开的问题和对策研究[D]. 韩文.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