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肠癌p53抑癌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特点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王凌风[1](2021)在《KRAS突变和p53表达对结肠癌患者术后预后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在结直肠腺癌的发生和发展中,腺瘤-癌序列起着重要作用,APC,KRAS,DCC,TP53和DNA错配修复基因(MMR)是与腺癌途径相关的一些基因。其中p53作为MAPK信号通路下游的重要调节剂,在抑制KRAS突变产生的异常增殖信号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很少有研究报道KRAS和p53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结直肠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这项研究的目的是探讨KRAS突变与p53表达之间的相关性,并评估其在结直肠癌中的预后价值。方法:收集记录福建省立医院266例结直肠腺癌患者术前临床信息,采用PCR技术和免疫组化(IHC)染色技术检测结直肠腺癌标本的KRAS突变状态和p53表达水平。根据KRAS状态将患者分为突变组和野生型组。根据p53表达水平,将其分为高表达组和正常组。运用卡方检验分析KRAS基因状态、p53表达水平与患者的临床病理数据的相关性,运用K-M分析及COX回归方程探究它们是否对患者预后有显着影响。结果:38.6%的患者具有KRAS突变,40.8%的患者具有较高的p53表达。分析显示KRAS突变状态与p53表达水平对结直肠腺癌术后患者的预后无显着相关性。但在KRAS突变的患者中,p53高表达的患者的生存时间显着低于p53正常表达的患者(P=0.020,对数秩检验)。单因素分析中,高p53表达是KRAS突变患者总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HR 2.330,95%CI 1.041-5.216,p<0.05),而多变量分析表明,p53高表达也是KRAS突变患者总体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HR 2.330,95%CI 1.041-5.216,p<0.05)。结论:KRAS突变患者若同时存在p53高表达,往往提示患者预后较差。p53表达水平可作为KRAS突变的结直肠术后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和预后因素,有助于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进展和术后生存率,为临床医生制定针对CRC患者的个性化治疗方案和随访策略,甚至可能为CRC的分子分型提供参考。
杨香琳[2](2021)在《microRNA-143和CBFB基因多态性与肺癌易感性的关系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众所周知,肺癌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在我国,肺癌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与此同时,我国的肺癌的癌症负担也是比较重的,大约占全球总病例数的36.98%和总死亡数的39.21%。早期肺癌的隐匿症状,导致多数患者被诊断为肺癌时,手术机会的丧失,因此,单纯化疗或联合放疗已成为晚期肺癌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尽管现代医疗技术在肺癌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了进步,但是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一直不尽人意。多项研究表明,肺癌的发生发展与多种基因的异常表达密切相关,如癌基因、抑癌基因等。因此,深入探索肺癌进展的分子机制有助于开发新的肺癌防治靶点。microRNAs(miRNAs)是一类内源性的(18-24个核苷酸)非编码单链RNA,在代谢、生长、细胞分化和发育、凋亡和细胞信号转导等不同的生物学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mi RNA通过将其种子区(第2-8位)与位于靶标3’UTR区域以及编码区中的互补序列进行配对,识别m RNA靶标并且通过m RNA的降解和翻译抑制来充当基因表达的内源性抑制剂。同时,它们也在基因表达的转录后调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大量的研究证明,无论是影响mi RNA发生过程中的primi RNA、pre-mi RNA和成熟mi RNA中发生的单核苷酸基因多态性(SNPs),还是影响mi RNA识别其m RNA靶序列的能力或影响mi RNA靶向双链形成的单核苷酸基因多态性,都可能通过修饰mi RNA调节来影响人类表型的变异和疾病易感性的改变。之前的一些研究结果表明,mi R-143在多种人类癌症中主要扮演抑癌基因的角色。本研究通过探索mi R-143启动子区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肺癌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mi R-143靶基因CBFB基因多态性与肺癌发病风险之间的联系,mi R-143和CBFB在TCGA肺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肺腺癌预后的相关性,以及mi R-143对肺癌细胞生物行为的影响四个方面对mi R-143及CBFB在肺癌中发生发展的机制进行初步的探索。研究方法:第一部分:首先我们通过浏览文献和筛选NCBI的db SNP数据库的结果,同时综合SNP功能预测网站,我们选出待研究的mi R-143/mi R-145启动子区rs3733845和rs3733846位点进行下一步的研究。本研究是一项基于医院的病例对照研究,旨在探讨mi R-143/145启动子区rs3733845和rs3733846多态性与肺癌发病风险的关系。本研究的病例来自于三所医院,它们分别是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国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和辽宁省肿瘤医院。所有的研究对象都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过中国医科大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批。我们用Taq Man探针法对575例非吸烟患者和575例无癌对照者mi R-143/145启动子区的两个SNPs进行了基因分型。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mi R-143/mi R-145启动子多态性与女性肺癌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采用交叉分析的方法探讨了两个SNPs与环境危险因素(烹调油烟暴露和被动吸烟暴露)之间的相互作用。第二部分:我们对非吸烟女性中CBFB基因的rs12598154和rs17768165多态性与肺癌风险之间的联系进行了探索。本部分是一项基于医院的病例对照研究,本研究对象包括556例肺癌患者和395例对照,并且所有的研究对象都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的病例来自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国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和辽宁省肿瘤医院。本研究得到了中国医科大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由受过专业培训的访问员来收集人口统计学数据和环境暴露(烹调油烟和被动吸烟暴露)的相关信息。使用Taq Man探针法对所有研究对象的基因组DNA进行基因分型。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来对CBFB基因的rs12598154和rs17768165多态性与非吸烟女性肺癌风险之间的关系进行评估。采用交叉分析的方法探讨了两个SNPs与环境危险因素(烹调油烟暴露和被动吸烟暴露)之间的相互作用。第三部分:首先通过TCGA数据库中下载和分析肺腺癌相关数据,并利用R软件分析探索mi R-143-3p在肺腺癌中的表达情况、预后以及可能参与的生物学通路。利用生物学信息网站(Targetscan、mi RWalk、mi RDB、mi RDIP),预测出mi R-143-3p的靶基因可能是CBFB。其次,在TCGA数据库中下载和分析肺腺癌的相关数据,并利用R软件分析探索CBFB在肺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与肺腺癌预后的相关性以及可能参与的生物学通路。第四部分:首先通过qRT-PCR检测mi R-143-3p在肺腺癌细胞系A549、H1299和人正常肺上皮细胞系BEAS-2B中的表达,向A549和H1299细胞系中转染mi R-143-3p mimics、inhibitor及NC质粒改变mi R-143-3p表达,通过MTS实验检测肺腺癌细胞增殖能力的改变;通过Transwell实验检测肺腺癌细胞迁移能力的改变;通过Annexin 7-AAD/APC检测肺腺癌细胞凋亡能力的改变。通过双荧光素酶实验及回复实验验证mi R-143-3p通过抑制CBFB表达对细胞增殖、迁移和凋亡的影响。本研究构建CBFB过表达质粒、低表达质粒及阴性对照质粒,进而改变A549和H1299细胞中CBFB表达,通过MTS实验检测肺腺癌细胞增殖能力的改变;通过Transwell实验检测肺腺癌细胞迁移能力的改变;通过Annexin7-AAD/APC检测肺腺癌细胞凋亡能力的改变。结果:第一部分:rs3733845和rs3733846与肺癌风险之间的关系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是在分层分析中,rs3733845 T等位基因增加了肺腺癌的风险。携带rs3733846的AG基因型的受试者与AA基因型相比显示出了更高的肺腺癌风险。此外,与AA基因型相比,在显性模型中与rs3733846的G等位基因携带者相关的肺腺癌风险显着增高。rs3733845和rs3733846与肺鳞癌和小细胞肺癌中之间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关联。rs3733845和rs3733846危险基因型与烹调油烟暴露之间的存在相乘的相互作用,具有统计学意义。rs3733845和rs3733846位点与被动吸烟暴露的交互作用与肺癌易感性的关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第二部分:CBFB的rs12598154和rs17768165位点与肺癌的发病风险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关联。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在非吸烟女性人群中,CBFB的rs12598154和rs17768165位点与肺腺癌,肺鳞癌和肺小细胞癌的易感性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关联。在非吸烟女性人群中,CBFB的rs12598154和rs17768165位点与烹调油烟暴露的交互作用与肺癌易感性的关联不存在统计学意义。CBFB的rs12598154和rs17768165位点与被动吸烟暴露的交互作用与肺癌易感性的关联不存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第三部分:TCGA数据库中肺腺癌数据集mi R-143-3p呈低表达,且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生物信息学预测mi R-143-3p可能参与p53信号通路。应用Targetscan等生物信息学网站预测CBFB可能为mi R-143-3p下游靶基因,且TCGA数据库肺腺癌数据集中CBFB与mi R-143-3p表达负相关。TCGA数据库中肺腺癌数据集CBFB呈高表达,诊断效能良好,且CBFB差异表达与肺腺癌患者预后显着相关。GSEA结果预测CBFB可能参与p53信号通路。第四部分:qRT-PCR结果显示,mi R-143-3p在肺腺癌细胞中呈低表达,细胞功能学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mi R-143-3p低表达可显着促进肺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同时显着抑制肺腺癌细胞凋亡;相反,mi R-143-3p表达上调可显着抑制肺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同时肺腺癌细胞凋亡能力显着增强。qRT-PCR结果显示在p53过表达组中的mi R-143-3p表达显着上调。qRT-PCR及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mi R-143-3p可显着抑制CBFB表达。细胞功能学回复实验结果显示,mi R-143-3p可通过显着抑制CBFB表达调控肺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凋亡。qRT-PCR结果显示CBFB在肺腺癌细胞中呈高表达,细胞功能学实验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相比,CBFB高表达可显着促进肺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同时显着抑制肺腺癌细胞凋亡;相反,CBFB低表达可显着抑制肺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同时肺腺癌细胞凋亡能力显着增强。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在CBFB过表达组的细胞中p53蛋白表达显着上升,相反CBFB低表达组的细胞中p53蛋白表达显着下降。结论:1.在非吸烟女性中,rs3733845与rs3733846与肺腺癌易感性相关,与肺鳞癌和小细胞肺癌之间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关联。rs3733845和rs3733846危险基因型与烹调油烟暴露之间存在相乘交互作用。2.CBFB的rs12598154和rs17768165位点与肺癌的发病风险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关联。3.TCGA数据库中mi R-143-3p在肺腺癌中呈低表达,CBFB在肺腺癌组织中呈高表达,均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生物信息学预测mi R-143-3p和CBFB可能与p53信号通路相关。4.mi R-143-3p可以通过抑制CBFB基因表达抑制肺腺癌细胞增殖及迁移,同时促进癌细胞凋亡。
郝书弘[3](2020)在《结直肠癌患者KRAS、NRAS、BRAF基因突变与关键基因表达的相关性及circGLG1/miR-622/KRAS轴的分子作用机制》文中认为背景: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CRC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结直肠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涉及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学及表观遗传学等多种因素的异常改变。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结直肠癌分子发病机制的更深入研究,对本病的早期诊断及个体化治疗至关重要。作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tctor receptor,EGFR)信号通路的关键分子,KRAS、NRAS和BRAF基因突变已被证实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且对结直肠癌患者的靶向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然而,目前研究大多集中在KRAS、NRAS和BRAF的突变频率及其预后价值上,但对于这些基因突变与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他基因表达的关系仍缺乏了解。因此,分析上述基因突变和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学参数及其他基因表达的内在联系对于更加精准的指导个体化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是新发现的一类共价闭合环状非编码RNA。CircRNA以其闭合成环,高度稳定,特异性强,易于检测等特点,逐渐成为恶性肿瘤领域的研究热点,且有望成为肿瘤诊断和评估预后最有潜力的分子标记物。KRAS基因作为结直肠癌中最关键的驱动基因,除了基因突变外KRAS基因是否通过其它方式参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在结直肠癌中,KRAS基因的表达水平如何,其表达还受到哪些非编码RNA,尤其是circRNA的分子调控,目前尚无相关报道。目的:本研究拟通过扩增阻碍突变系统PCR(amplification-refractory mutation system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ARMS-PCR)的方法检测结直肠癌组织中KRAS、NRAS和BRAF的常见突变位点,同时,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8个结直肠癌关键基因在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通过多种统计学方法,探讨KRAS、NRAS和BRAF基因突变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关键基因表达的内在联系,旨在为更精准的指导结直肠癌的靶向治疗提供依据。此外,本研究在KRAS、NRAS、BRAF突变的基础之上,选取重要靶点,以KRAS表达调控为切入点,利用生物信息分析的方法筛选出结直肠癌发病过程中的关键circRNA/miRNA/KRAS调控轴,并在分子水平、蛋白水平、细胞功能水平对其进行验证。旨在转录后调控层面进一步完善KRAS基因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及机制,为结直肠癌患者的诊断、治疗提供新的生物标志物和分子靶点。方法:1.收集我院手术切除CRC组织216例。通过ARMS-PCR方法检测216例CRC组织中KRAS、NRAS和BRAF的常见突变位点。通过χ2检验、Mann-Whitney秩和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分析上述基因突变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TNM分期、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病理类型、分化程度等临床指标的相关性。2.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了P53、EGFR、CDX2、PMS2、MLH1、MSH6、MSH2和Ki67等8个CRC关键基因在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通过χ2检验、Mann-Whitney秩和检验、多重对应分析探讨了上述基因表达与KRAS、NRAS和BRAF突变的相关性。3.收集我院手术切除的CRC组织及癌旁组织40对。通过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方法检测40对肿瘤组织及癌旁组织KRAS表达水平。利用生物信息分析的方法筛选出结直肠癌增殖及侵袭相关的circRNA分子及KRAS基因潜在的上游调控miRNA分子,建立可能的circRNA/miRNA/KRAS调控轴。在40对CRC临床样本中检测上述调控轴中circRNA(circGLG1)及miRNA(miR-622)的表达水平,利用Pearson线性相关法分析其表达与KRAS表达的相关性。4.检测3株结肠癌细胞系(HCT8、HCT116、DLD1)和正常人肠上皮细胞系(NCM460)中circGLG1的表达水平。根据circGLG1序列设计siRNA及其对照,利用Lipofectamine 2000进行细胞转染。在DLD1细胞系中敲低circGLG1后:1)采用CCK-8、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活性;2)采用Transwell、划痕愈合实验检测细胞侵袭及迁移能力;3)检测miR-622表达变化,在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检测KRAS表达变化。在成功敲低circGLG1的基础上共转染miR-622 inhibitor,观察细胞增殖、侵袭、迁移能力及KRAS表达变化是否可以回复。5.根据circGLG1及KRAS序列与miR-622互补配对的区域,设计合成野生型及突变型双荧光素酶报告载体质粒,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进一步验证circGLG1与miR-622,miR-622与KRAS的靶向结合作用。结果:1.CRC患者中KRAS基因突变率为39.8%,其突变位点按概率高低依次为G12D(16.2%)、G12V(8.8%)、G13D(8.3%)、G12S(1.9%)、G12C(1.9%)、G12A(1.4%)、G12R(0.9%)、双位点突变(G12D+G12S)(0.5%)。NRAS的突变率为2.7%,其突变位点为G12D、G13D、Q61R各0.9%。BRAF V600E的突变率为1.4%。KRAS突变与性别有关,女性突变率高于男性(53.3%vs 32.6%,P=0.003)。NRAS、BRAF突变与性别无关。KRAS、NRAS、BRAF突变与患者年龄、TNM分期、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组织病理类型、腺癌分化程度等均无显着相关性。2.免疫组化与KRAS、NRAS、BRAF基因突变结果分析显示,EGFR表达与NRAS突变有关,EGFR阳性表达者突变率高于弱阳性表达者及阴性表达者(5.3%vs 1.4%vs 0%,P=0.047)。PMS2、MLH1、MSH2表达与BRAF突变有关,PMS2阴性表达者BRAF突变率高于弱阳性表达者及阳性表达者(16.7%vs 0%vs 1%,P=0.010)。MLH1阴性表达者BRAF突变率高于弱阳性表达者及阳性表达者(16.7%vs 7.7%vs 0.5%,P=0.001)。MSH2阴性表达者BRAF突变率高于弱阳性表达者及阳性表达者(33.3%vs 0%vs 1.0%,P=0.005)。3.在40对CRC组织及癌旁组织中检测KRAS表达,结果显示,与癌旁组织相比,KRAS在CR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01)。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的方法建立假设:circGLG1可能通过circGLG1/miR-622/KRAS轴调节结直肠癌增殖及侵袭。为了进一步验证上述假设,我们通过临床样本PCR发现,与癌旁组织相比,circGLG1在CRC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上调(P<0.01)且与KRAS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2=0.586,P<0.001)。同时miR-622在CRC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下调(P<0.01)且与KRAS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2=-0.339,P<0.05)。4.CircGLG1在肠癌细胞中的表达高于正常肠上皮细胞,其中DLD1细胞中circGLG1表达量最高(P<0.001)。成功设计了2条circGLG1 siRNA。在DLD1细胞系中敲低circGLG1后:1)CCK-8、克隆形成实验证实DLD1细胞增殖受到抑制;2)Transwell、划痕愈合实验证实DLD1细胞侵袭及迁移受到抑制;3)miR-622表达升高,KRAS在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表达均降低。在成功敲低circGLG1的基础上通过共转染miR-622 inhibitor下调DLD1细胞中miR-622表达后,circGLG1不能发挥其对细胞增殖、侵袭的调节作用。且miR-622 inhibitor可回复circGLG1对KRAS表达的调控作用。5.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结果显示,同时加入野生型重组质粒pEZX-MT06-Wt-circGLG1或pEZX-MT06-Wt-KRAS和miR-622 mimic后,DLD1细胞的荧光素酶活性显着减低,而突变型重组质粒与miR-622 mimic共转染时,荧光素酶活性无明显差异,这充分证明了miR-622与circGLG1和KRAS之间的可结合性。综上,本研究全面检测了216例结直肠癌患者中KRAS、NRAS、BRAF的突变分布并分析了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及关键基因表达的相关性,首次发现EGFR表达与NRAS突变有关,证实了PMS2、MLH1、MSH2等错配修复基因表达缺失与BRAF突变有关。此外,我们证实了KRAS基因在结直肠癌及癌旁组织种存在差异表达,其非编码RNA调节机制之一为circGLG1可以通过circGLG1/miR-622/KRAS轴促进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及侵袭。我们的研究为进一步阐明结直肠癌分子机制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同时为结直肠癌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了新的生物标志物及关键分子靶点。
黄程[4](2020)在《肺腺癌基因变异分析及p53、KRAS的表达与意义》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肺癌是发病率和病死率均最高的癌症之一。肺癌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肺癌确诊患者中以肺腺癌最为常见。研究发现,肺腺癌发生发展与基因改变的遗传多样性和易感性关系密切,因此研究肺腺癌突变基因变异对于肺腺癌的临床诊疗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检测并分析肺腺癌基因变异,明确肺腺癌常见基因突变种类及分布,探讨常见基因突变在肺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以二代测序结果为金标准,比较IHC、ARMS-PCR方法在检测肺腺癌基因突变上的可靠性。方法:1)采用二代测序技术检测29例肺腺癌石蜡样本中26个常见肿瘤相关热点基因;分析高突变率基因表达与肺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分析基因共表达相关性。2)从29例肺腺癌样本中随机选出18例采用检测EGFR突变,并与二代测序结果比较;剩下11例采用ARMS-PCR方法检测EGFR突变,并与二代测序结果比较;3)采用IHC检测29例肺腺癌样本中p53与KRAS的突变,并与二代测序结果比较4)扩充29例肺腺癌样本至99例,采用IHC检测p53蛋白和KRAS蛋白的表达,分析两者表达与肺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分析p53与KRAS在肺腺癌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结果:1)26个被检基因中发现6个基因发生突变,分别是EGFR(21/29)、p53(12/29)、KRAS(3/29)、ROS1(3/29)、ALK(1/29)和RET(1/29)。2)EGFR突变多发生在19号(9/21例)和21号(10/21例)外显子上,2例发生在20号外显子上(其中1例在20和21号外显子上均有突变),1例发生在18号外显子上。p53突变位于6号(4/12)、4号(2/12)、5号(2/12)、8号(2/12)、7号(1/12)和10号(1/12)外显子上;KRAS突变均发生在2号(3/3)外显子上。3)29例中14例存在共突变,其中1例发生3种基因共突变(EGFR、KRAS、ROS1),13例发生双基因突变(10例EGFR和p53,1例EGFR和KRAS、1例EGFR和ROS1,1例p53和KRAS),12例发生单基因突变,3例未检出基因突变。4)29例肺腺癌样本中,EGFR、p53、KRAS、ROS1这四个基因未表现出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包括年龄、性别、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病理亚型)之间的相关性,且任意两个基因在肺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之间未表现出相关性。这可能与样本量较小有关。5)在EGFR突变检测上,ARMS-PCR方法表现出与二代测序良好的一致性,而IHC方法则出现了假阳性与假阴性的结果,与二代测序一致性较差。6)在p53与KRAS突变检测上,IHC与二代测序结果一致性较好7)99例肺腺癌组织样本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肺腺癌组织中p53阳性率为30.3%,KRAS阳性率为23.2%,两者表达无明显相关(r=0.054,P=0.594)。8)99例肺腺癌组织样本中,p53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病理亚型、肿瘤大小、有无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和分化程度均无关(P>0.05),KRAS表达也与患者年龄、病理亚型、肿瘤大小、有无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和分化程度无关(P>0.05),但KRAS在男性(36.4%)肺腺癌中的表达高于女性(12.7%)(P<0.05)。结论:肺腺癌组织中存在多种基因突变,并可发现共突变,EGFR突变多在19和21号外显子上,p53突变多集中在6、4、5和8号外显子上,KRAS突变多在2号外显子上,且KRAS突变更多见于男性患者。IHC检测EGFR突变可靠性可能不及ARMS-PCR法和二代测序方法。
胡雪娥[5](2019)在《左右半结肠癌基因转录谱差异及常用分子病理标志物临床意义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1、探究左右半结肠癌的基因转录谱,为左右半结肠癌生物学特征差异提供分子遗传学依据。2、比较左右半结肠癌常用分子病理标志物,进一步验证左右半结肠癌基因表达差异,阐明其临床意义。研究方法:1、选取左右半结肠癌癌组织及癌旁组织各3例,共12个样本,分为左半结肠癌癌组织与右半结肠癌癌组织、左半结肠癌癌旁组织与右半结肠癌癌旁组织、左半结肠癌癌组织与左半结肠癌癌旁组织、右半结肠癌癌组织与右半结肠癌癌旁组织共4组。提取的总RNA样品,经质检和定量合格后,构建文库,进行测序,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聚类,GO功能显着性富集分析,Pathway显着性富集分析。2、回顾性分析73例左半结肠癌及67例右半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左右半结肠癌生物学特征的差异,通过临床常用免疫组化分子标志物验证左右半结肠癌差异基因,探讨其临床意义。研究结果:1、左右半结肠癌中存在多个基因转录差异,涉及多个信号通路,包括氧化磷酸化、柠檬酸循环、细胞因子及细胞因子受体、MAPK信号通路、PPAR信号通路、P53信号通路、APC信号通路等。与右半结肠癌癌组织相比,左半结肠癌癌组织上调表达的基因有TP53I11、MSI1、ANAPC15、BCLAF3、COX7B等,下调表达的基因有SNAPC2、MSLN、PRSS3、TGFB1、PLK3、VEGFC、VGF、BCL2A1等。2、临床资料分析结果表明,左右半结肠癌患者存在性别差异;首发临床症状差异明显,左半结肠癌患者血便、肠梗阻、大便习惯改变等症状较右半结肠癌多见,而腹痛、消瘦、贫血等症状较右半结肠癌少见(P<0.05);左右半结肠癌患者病理类型、粘液成分、肿瘤最大径及大体形态的差异明显,其中左半结肠癌以中分化腺癌为主,右半结肠癌以中、低分化腺癌为主,粘液型比例及肿瘤最大径较左半结肠癌高,溃疡型比例较左半结肠癌低(P<0.05);两组患者预后不良率差异明显(P<0.05)。两组患者的分期、神经侵犯、脉管内癌栓、病史长度等方面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用分子病理标志物中,左右半结肠癌中MLH1、MSH2、P53等免疫组化分子标志物阳性表达差异明显(P<0.05),而COX-2、VEGF、Her-2、EGFR、Ki-67等免疫组化分子标志物阳性表达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患者均伴有COX-2、EGFR高表达现象。结论:1、左右半结肠癌的基因转录谱存在显着差异,是左右半结肠癌生物学特征差异的分子遗传学基础,为进一步探讨左右半结肠癌的发病机制,实现个体化靶向治疗奠定了实验基础和提供了理论依据。2、左右半结肠癌患者在性别、临床症状、病理类型等方面存在差异,均高表达COX-2、EGFR,左半结肠癌患者MLH1、MSH2、P53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右半结肠癌患者,这些常用分子病理标志物对指导临床结直肠癌精准个体化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汤德锋[6](2017)在《前脑啡肽PENK在胃肠间质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常用生物数据库分析以及临床肿瘤组织验证并结合细胞功能学试验,探讨前脑啡肽(proenkephalin,PENK)在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中的作用与肿瘤恶性行为的关系,明确PENK基因在GIST中高表达与GIST临床危险度分级的关系,初步阐明PENK在胃肠间质瘤中的作用机制及其在GIST伊马替尼耐药细胞株中的功能。【方法】1)通过GEO数据库、Oncomine在线数据库(https://www.oncomine.org)、c Bio Portal(http://www.cbioportal.org)等分析了GIST肿瘤组织标本和配对正常组织标本中基因表达差异。以Fc(Fold chang)值≥2(即表达量增加一倍及以上)同时基因改变以拷贝数扩增(copy number amplification,CNA)为主,CNA≥5%为标准筛选出一组各数据库中均出现的差异基因,结合仁济医院胃肠外科不同危险度分级的GIST新鲜组织标本(高危10例及低、中危各5例)以及14例正常胃组织(其中10例配对高危GIST,2例配对低危GIST,2例配对中危GIST)q RT-PCR结果,我们从中挑选出与正常组织相比肿瘤组织中表达差异较大的基因PENK。同时,比较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胃肠外科前期所作的GIST不同危险度GIST组织的表达谱芯片筛查结果,发现PENK基因在中低危GIST中高表达,而在高危GIST中低表达,故拟选择此基因作为研究对象。2)应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胃肠外科GIST患者肿瘤组织构建的GIST组织芯片(2002.01.01~2011.12.31),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了PENK在不同危险度分级的GIST表达情况,结合相应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术后随访结果,分析PENK蛋白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3)GIST-882、GIST-T1细胞功能实验验证:首先在GIST-882细胞系、GIST-T1细胞系中验证PENK的表达情况,然后通过构建PENK稳转干扰及过表达片段,在GISTT1细胞系中进行了功能验证:通过CCK-8实验和细胞克隆形成实验验证GISTT1细胞的增殖能力;通过划痕实验、Transwell(空穿及胶穿)实验验证GIST-T1迁移、侵袭能力;通过细胞周期及凋亡实验验证其对细胞周期或细胞凋亡的影响;通过构建稳转干扰细胞株并裸小鼠皮下成瘤实验验证PENK在裸小鼠体内对GIST-T1细胞株成瘤能力的影响。4)通过对PENK蛋白纯化和上游调控转录因子预测、下游信号通路激活等方面研究和分析了PENK在GIST进程中的作用机理。5)构建GIST-T1伊马替尼耐药细胞株初步验证了PENK对耐药细胞株的功能。【结果】1)通过对GEO、TCGA、Oncomine中GIST配对资料的数据库中筛选出差异表达的相关基因,以Fc值≥2为界限同时该基因变化以拷贝数扩增为主(CNA≥5%)筛选出在两个数据库中均出现的高表达基因14个(TOX、CHEK1、FOXG1、CEP170、BDNF、KIF1A、PEG10、SATB2、TCF19、MCPH1、SIX1、RFTN2、GNG2、PENK)。2)对14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q RT-PCR验证,结果显示PENK正常组织中呈现低表达但在GIST组织中呈现高表达,两组间表达量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88。进一步GIST组间分析,PENK在低、中危组GIST中呈高表达,低、中危组间PENK表达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837;在高危组中呈显着低表达,与正常组织和低中危组相比较均呈现显着地统计学差别,P值分别为0.015和0.00014。3)268例GIST组织芯片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PENK在GIST高危组织的阳性表达率为59%,明显低于中低危GIST组织的77.2%,两组间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别,P=0.0001。进一步将PENK表达水平与NIH危险度分级相关指标关联,我们发现PENK蛋白表达水平与肿瘤大小(P=0.001)、核分裂相(P=0.0002)、肿瘤破裂出血(P=0.026)、危险度分级(P=0.001)均呈显着负相关。随着GIST肿瘤体积增大(肿瘤破裂出血风险亦随之增高)、肿瘤核分裂相增加及NIH危险度分级增高,GIST肿瘤组织的PENK蛋白染色的阳性率减少,而阴性率显着增加,提示PENK在GIST进展中可能发挥抑癌基因的功能。4)对GIST患者生存情况和疾病复发情况进行分析,发现PENK高表达组GIST患者存活率显着高于低表达组,差异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36;在GIST患者疾病复发率上,PENK高表达组显着低于低表达组,差异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01。结合患者的术后随访资料绘制生存曲线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同样的结论出现在268例按PENK表达水平不同划分的GIST患者中,PENK高表达可显着改善GIST患者的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和无复发生存(Recurrence Free Survival,RFS),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34和0.033,即PENK高表达者预后较好,低表达者预后差。同时按NIH危险度分级(极低危/低危,中危,高危)的268例GIST患者中,在OS方面低危和中危组患者预后明显优于高危组,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01;在RFS方面出现同样的结论。提示PENK阳性表达患者与NIH低、中危患者的OS和RFS显着高于高危患者,反之则预后较差。为明确268例GIST患者中一些病例服用伊马替尼对其OS和RFS的影响,我们分别对此进行了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服用伊马替尼(imatinib mesylate,IM)和未服用IM并未对268例患者的OS和RFS产生影响,P值均大于0.05。5)进一步细胞功能实验验证中,PENK过表达GIST-T1细胞和稳转干扰GIST-T1的细胞功能实验中两者呈现截然相反的结论:在细胞增殖实验中,PENK过表达GIST-T1细胞系的增殖能力显着低于PENK稳转干扰GIST-T1细胞系;在体现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划痕实验以及Transwell实验中(空穿及胶穿),PENK过表达GIST-T1细胞系的迁移、侵袭能力显着低于PENK稳转干扰GIST-T1细胞系;在细胞周期检测中,PENK过表达或稳转干扰GIST-T1细胞系对细胞周期的影响相对较小,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在细胞凋亡实验中,PENK过表达细胞系GIST-T1诱导凋亡的能力显着高于PENK稳转干扰GIST-T1细胞系;在体外动物实验中,PENK稳转干扰细胞系GIST-T1的诱导成瘤能力显着高于对照组GIST-T1细胞系。因此,在体内和体外两个层面我们验证了PENK作为抑癌基因的抑制GIST增殖的功能。6)在PENK如何触发其抑癌机制研究中,我们发现PENK基因启动受AP-1基因调控,PENK蛋白对细胞周期无显着作用,但PENK蛋白酶切产物阿片类生长因子(opiod growth factor,OGF)可以通过激活抑癌基因P16从而竞争性抑制Cdk4和Cyclin D的结合使得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抑制GIST的增殖,同时PENK激活凋亡相关通路从而增加GIST凋亡使得GIST生长抑制。初步GIST-T1伊马替尼耐药细胞株功能实验中我们证实PENK蛋白对耐药细胞株的生长无显着作用,但其酶切产物OGF可显着抑制耐药细胞株的生长,为进一步耐药机制探讨打下基础。【结论】1)PENK在低、中危GIST肿瘤组织中呈高表达,在高危GIST肿瘤组织中呈低表达,PENK表达程度与GIST患者的复发率呈负相关而和患者的生存率呈正相关。2)PENK在体内和体外实验中均显示其抑制GIST的增殖功能。3)PENK通过PENK蛋白酶切产物OGF激活抑癌基因P16从而竞争性抑制Cdk4与Cyclin D的结合使得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抑制GIST-T1细胞的增殖,同时PENK激活凋亡相关通路从而增加GIST-T1细胞的凋亡使得GIST-T1的生长抑制。4)GIST-T1伊马替尼耐药细胞株功能实验中我们证实PENK蛋白在体外对耐药细胞株的生长无明显促进作用,但PENK蛋白酶切产物OGF能够显着抑制GIST-T1耐药细胞株的生长。
黄志伟,蔡雪彦[7](2013)在《P53、PCNA、ki-67在大肠癌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检测P53、PCNA、ki-67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大肠癌及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为大肠癌临床的诊疗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SP法)检测53例大肠癌中P53(突变型)、PCNA、ki-67蛋白的表达。结果 P53蛋白、PCNA蛋白、Ki-67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分别为67.92%、100%、86.79%,与在相对应的正常大肠粘膜组织中的表达(分别为0%、7.14%、10.71%)相比,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ki-67蛋白的表达和患者性别有相关性。此外,PCNA蛋白和ki-67蛋白表达呈正相关。在大肠癌中P53蛋白与PCNA蛋白、ki-67蛋白之间表达无相关性。结论 1.P53、PCNA和ki-67蛋白在大肠癌中的过表达可能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2.在大肠癌组织中,PCNA、ki-67和P53之间的表达均无明显相关,提示大肠癌发生过程中肿瘤细胞的增殖与抑癌基因突变是相对独立的致病机制。3.PCNA表达与ki-67表达呈显着正相关,而PCNA表达与大肠癌患者性别无关,ki-67表达则与大肠癌患者性别有关,提示ki-67在大肠癌不同性别患者间表达差异受ki-67不同于PCNA的细胞周期影响。
李丙生[8](2012)在《高分辨率熔解曲线分析检测大肠肿瘤粪便DNA突变性能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和目的全球结直肠癌(CRC)发病率位于恶性肿瘤的第3位,我国位于第4-6位,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广东省CRC发病率的上升速度较快。CRC的预后与早期诊断密切相关。绝大多数CRC是由“正常-腺瘤-癌”逐步演变而来,从可辨认的腺瘤发展为侵袭性癌约需5-10年,这为预防及早期筛查提供了充裕的时间。大量研究已证实发生癌变的腺瘤主要为晚期腺瘤(AA,指直径≥1cm或组织学证实为绒毛状腺瘤或重度异型性增生的腺瘤),通过临床筛查并及时切除癌前病变如腺瘤,可降低CRC发病率及病死率。结肠镜检查因准确性高且能治疗而被首选,但存在需要专业的内镜医生、风险较大、费用高、患者接受性差等不足,难以大规模应用于无症状人群的筛查;粪便隐血试验(FOBT)具有简便、无创、经济,接受性好等优点而被优选,但存在假阳性率及假阴性率较高、需要多次送检等不足,由于腺瘤检出率敏感度低,因而对癌症发病率的影响小;粪便DNA检测具有只需一次送检、易接受、依从性高、不需服药或控制饮食、不受肿瘤部位影响等优点而被重视。大量研究表明粪便DNA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比FOBT好,尤其腺瘤检出率高引人注目。已列为美国指南候选方法。但现有的粪便DNA检测方案尚需完善,主要是敏感性与特异性有待提高,费用需降低、操作需简单化等。除了尚需进一步优化/更替现有的标志物组合外,升级现有的检测方法也是关键环节。现有的高敏感性和特异性的粪便DNA检测方法,普遍存在费用高、操作复杂、过于专业化、受制于待检目标基因位点的等问题。因此寻求一种便捷易用、经济高效的检测方法是提升粪便DNA检测实用价值的必要条件。高分辨率熔解曲线分析(HRMA)是犹他州大学Wittwer实验室与美国Idaho公司联合研制的一种PCR后闭管操作技术:通过高密度荧光数据采集,直接用熔解曲线检测PCR扩增片段中微小序列差别。具有低成本、高通量、无污染、快捷、操作简单、不受变异位置影响、敏感性及特异性好等优势。自2003年被引入检测基因突变以来,HRMA的应用与发展如“雨后春笋”,在医学分子诊断中越来越受到关注。经荟萃分析发现其灵敏度达97.5%(95%置信区间(CI),96.8-98.5)、特异度达95.8%(95%CI:95.3-96.3),DNA样本的来源及饱合染料类型均对HRMA的灵敏度无影响。我们前期的研究已经初步展示HRMA用于粪便DNA突变检测,获得较高的检出率,具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目前国内尚无有关评价HRMA方法用于粪便DNA检测筛查CRC的文献报道。因此,本研究在前期研究基础上,以DNA测序结果作为金标准,扩大样本量、更新试验设计方案、优化实验条件及操作流程等方式对HRMA的准确性展开较为全面的评价性研究。首先在组织样本中建立与优化HRMA操作流程与实验参数;然后,在2个独立的样本集(包括“学习集”与“验证集”阶段)中对HRMA应用于粪便DNA KRAS与TP53突变的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进行全面评价;同时,在DNA系列稀释试验中评估HRMA技术的敏感性;最后,探讨检出的粪便KRAS、TP53突变与大肠肿瘤性病变的临床病理特征参数的关系及诊断价值。方法研究对象:2010.1-2010.7间在惠州市中心医院及南方医院接受肠镜检查者和/或普外科住院的术前CRC与AA患者中,及肠镜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的病人中。按下列纳入与排除标准,连续收集这些患者的粪便标本与临床病理特征参数资料,在“学习集”部分收集相应的肿瘤的FFPE组织标本。研究组纳入标准:(1)年龄大于40岁、且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为结直肠AA与CRC患者;(2)能同时收集病变组织与合格粪便样本(重量不低于5克)的患者。研究组排除标准:(1)家族性或遗传性结直肠腺瘤或肿瘤;其他系统或器官肿瘤。(2)共患有炎症性肠病;(3)术前有放疗或化疗史;(4)妊娠或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5)非原发癌灶者及不能确诊等其他情况;(6)既往有CRC或腺瘤病史;(7)肉眼见全血性大便者。粪便样本采集:在内镜检查或肿瘤切除手术前、接受任何形式的结直肠侵入性操作或服用泻剂肠道准备的1周后,收集至少5克新鲜粪便量于48小时内尽快冻存于-80℃冰箱待用。DNA提取与质控:按QIAamp粪便DNA、FFPE DNA的提取试剂盒的说明书方法提取DNA,在FFPE组织取样时,采用传统手工微切的方法,保留每—块样本中含有肿瘤细胞占的比例≥50%。提取DNA的浓度和纯度测定均用NanoDrop ND-1000分光光度计检测,达标要求:浓度≥50ng/μL,260/280nm的吸光度位于1.6-2.2且230/260nm位于2.0-2.5。达标的样本DNA均稀释到50ng/μL的终浓度,置入-20℃冰箱保存待用。HRMA检测:基于NCBI的TP53外显子5-8、KRAS2-3的参考基因序列设计引物,KRAS Exon2(92bp) f-TTATAAGGCCTGCTGAAAATGACTGAA, r-TGAAT-TAGCTGTATCGTCAAGGCACT; Exon2(155bp) f-TTATAAGGCCTG CTGAAAAT-GACTGAA, r-TGAATTAGCTGTATCGTCAAGGCACT, Exon3f-GACTGTGTTTCT-CCCTTCTC, r-TGTACTGGTCCCTCATTGC; TP53Exon5f-GTGCAGCTGTGGGTT-GATT; r-AACCAGCCCTGTCGTCTCT, Exon6f-GAT TCCTCACTGATTGCTCTTA-G r-GGGCACCACCACACTATG; Exon7f-TTGGGCCTGTGTTATCTCCT r-TGGCA AG TGGCTCCTGAC,Exon8f-TTGCTTCTC TTTTCCTATCCTGAr-GCTTCTTGTCCTGCTTGCTT。其中, KRAS基因外显子2,设计2对引物,扩增的片段分别为92bp和155bp。KRAS基因外显子2(155bp)的检测是在LightCycler480PCR仪上操作;其他的KRAS基因外显子2(92bp)-3,TP53基因外显子5-8基因均在Rotor-GeneTM6000PCR仪上操作。反应体系:2μL(100ng)样本DNA,上下引物各为lμL(200nmol/L),镁离子2μL(2.5mmol/L), LightCycler480HRM Master/qPCR Master预混液12.5μL,加ddH2O至总体积25μL。反应条件参数:95℃预热5分钟,95℃×15秒→60℃-63℃×50秒→72℃×30秒→72℃×10分钟,共50个循环。PCR产物在95℃变性5分钟,冷却至40℃×1分钟(让异源双链形成)然后在65℃升至95℃间,荧光采集密度为25次/℃。HRMA分析:原始采集的荧光曲线经过正常化和温度调整处理后,野生型基因被用来作为阴性对照。曲线图形的差异表示扩增的样本基因序列存在变异。HRMA突变阳性样本记为异常熔解曲线。采集的数据经罗氏公司的基因分析软件(1.5版)及RotorGene的软件(V1.7.25版)分析得出结果。DNA测序检测:首先,对PCR产物进行酶切纯化:1、将每个样本PCR产物使用1%的琼脂糖凝胶进行检测,确认目的条带是否单一;2、经上述琼脂糖凝胶检测条带单一的,使用SAP(虾碱性磷酸酶)和Exo I(外切核酸酶)进行酶切纯化;3、经上述琼脂糖凝胶检测有非特异性的条带,使用BioMIGA的琼脂糖凝胶回收试剂盒进行割胶回收。接着,在用在ABI3730DNA测序仪上进行单向测序,采用的是Sanger法。最后,使用3730XL软件、DNAMAN软件对测序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最终结果。所有样本DNA的测序均送上海硕士生物有限公司检测分析。统计方法以α=0.05为检验水准,各组间年龄,两样本t检验;所有的计数资料的比较,多样本间采用χ2检验,四格表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若配对资料采用McNemar检验,符合率采用Kappa分析。统计分析均使用SPSS13.0软件包及EpiCalc2000统计软件。结果参与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参数最初,有145例大肠肿瘤性病变患者,70例结肠镜检查阴性的病人(NC)作对照组。28例因粪便样本不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而剔除。接下来,187提取DNA,12例因DNA质量不达标而排除。最终纳入研究共175例,63例CRC,52例AA,60例年龄相匹配的NC,所有参与者均是中国人。患者病情诊断的确定均是根据结肠镜检查结果和/或完整切除肿瘤的标本病理诊断。CRC组的平均年龄为61岁(41-87岁),AA组的平均年龄为58岁(40-80岁),对照组平均年龄为47岁(40-73岁);病例组男女性比例69/57,其中CRC为32/31, AA为37/26,而对照组为24/36;CRC、AA原发部位位于近端结直肠分别为88.9%(56/63)、86.5%(45/52);Duck’s分期中,A+B期占60.3%;病例组KRAS外显子2-3突变率为26.1%(30/115),TP53外显子5-8突变率为21.7%(25/115),对照组突变率3.3%(2/60)。“学习集”阶段研究为了建立及优化HRMA技术的实验条件与参数设定。我们在CRC与AA的组织样本中,对HRMA检测突变基因的准确性进行评价。先对合格的40例病人的FFPE的样本进行测序证实KRAS外显子2-3与TP53外显子5-8基因突变情况,再用HRMA检测其基因突变的情况,我们检出22例病人有基因突变,其中17例来自29例CRC,5个来自AA,突变检出率55%(22/40)。两者检测结果完全一致,其敏感度与特异度均为100%。随后基于上述优化的HRMA的技术操作流程,我们就对其相应的粪便DNA的突变进行检测,结果发现,HRMA检出18例(18/40,45%)突变,其中,CRC14例(14/29,48.28%),AA4例(4/11,36.36%),这些检测结果均被随后的测序所证实,HRMA的敏感度与特异度均为100%。粪便DNA与相应组织的突变检出率的符合率高度一致,18/22(81.82%),其中CRC14/17(82.35%),AA4/5(80%),Kappa值为0.794,在CRC、AA中分别为0.794、0.814。HRMA的敏感性分析为了评价HRMA在结直肠癌筛查的环境中检测粪便DNA突变的可靠性,我们采用DNA的系列浓度稀释试验评估HRMA检测最低水平基因突变的灵敏度。选用已知KRAS基因外显子2及TP53基因外显子6-8突变具体情况的粪便样品DNA系列稀释实验,选用同样的粪便DNA中的野生型样本作为稀释实验的背景。我们发现,HRMA检出突变基因的最低稀释浓度限度为1%,但样本间存在的差异大;HRMA能够稳定可靠的检出浓度为≥5%。“验证集”阶段研究基于前二个部分研究得出的HRMA具有与测序一致的敏感性与特异性,且检出突变基因的最低浓度限度能达1%。促使我们在“验证集”中进一步评价其准确性。75例病例组,包括34例CRC和41例AA,60例对照组。在病例组的粪便DNA中,共检出含有KRAS和/或TP53基因突变频率为(49.3%,37/75)显着高于对照组(3.3%,2/60)(P<0.001);在病例组的亚组分析中,基因突变率在CRC亚组(58.8%,20/34)与AA亚组(41.5%,17/41)之间的存在显着性差异(P=0.02)。HRMA检测的结果,均被随后的测序证实,其敏感度与特异度均为100%。粪便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参数关系及临床诊断价值1、病例组中,CRC、AA原发于近端结直肠(88.9%、86.5%)明显多于远端结直肠(13.5%、11.1%);Duck’s分期中,A+B期(60.3%)明显多于C+D期(39.7%);在病例组与对照组间,CRC亚组与AA亚组间,均存在显着的性别构成比差异(P=0.004,P=0.035),前者男性所占比例均明显多于后者;对KRAS基因外显子2突变,我们同时检测二个不同长度的片段(155bp和92bp),发现两者的突变检出率完全一致。2、在CRC组中,检出19例(19/63,30.1%)KRAS突变,15例(15/63,23.8%)TP53突变。发现各基因突变频率与性别、部位、分化度、组织类型、大小、Duck’s分期、年龄均无统计学上差异。3、在AA组中,检出11例(11/52,21.2%)KRAS突变,10例(11/52,19.2%)TP53突变。发现TP53突变与年龄分组存在差异(P=0.036),发现年龄≥60岁组突变检出率32.0%(8/25)高于<60岁组7.4%(2/27)。但发现各基因突变频率与性别、部位、异型增生度、组织类型、大小均无统计学差异。4、两基因联合突变发生率,CRC中为54.0%(34/63),AA中为40.4%(21/52);联合检测粪便DNA KRAS与TP53基因突变筛查CRC与AA的性能欠佳,敏感度分别为54%[95%CI0.41,0.66]与40%[95%CI0.27,0.55],特异度均为97%[95%CI0.87,0.99],准确性分别为75%与71%。结论“学习集”阶段1、在CRC与AA患者的组织样本中,HRMA检测KRAS外显子2-3与TP53外显子5-8基因突变准确性与DNA测序结果完全一致,其敏感性与特异度均达100%。2、在其相应的粪便DNA样本中,HRMA检测KRAS外显子2-3与TP53外显子5-8基因突变准确性与DNA测序结果完全一致,其敏感性与特异度均达100%。3、粪便DNA突变检出率与组织DNA突变检测出率的符合率高度一致,Kappa值为0.794,在CRC、AA中分别为0.794、0.814。HRMA的敏感性分析在野生型基因稀释的背景下,这可粗略估计出HRMA检测突变的敏感性能达1%稀释浓度,并且发现待检样本的序列变异直接影响HRMA检测的灵敏度,因此HRMA能稳定可靠地检出突变的敏感性是≥5%稀释浓度。“验证集”阶段1、病例组基因突变检出率(49.3%,37/75)显着高于对照组(3.3%,2/60)。表明KRAS和/或TP53基因突变与大肠肿瘤性病变相关。2、CRC患者基因突变检出率的显着高于AA患者,表明KRAS和/或TP53基因突变与CRC关系更密切。3、HRMA检测基因突变的结果均能被随后的测序所证实,其检测粪便DNA突变的敏感度与特异度均达100%。粪便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参数关系及临床诊断价值1、在所有病例患者的粪便DNA样本中,KRAS突变检出率为26.1%(30/115),TP53突变检出率为21.7%(25/115);CRC、AA原发于近端结直肠多于远端结直肠;Duck’s分期中,较早期病变(A-B期)明显多于较晚期(C+D期);在病例组与对照组间、CRC亚组与AA亚组间,均存在显着的性别差异,前者男性所占比例均明显多于后者;同一基因的不同长度片段(155bp和92bp)对HRMA的突变检出率无影响。2、病例组中,均未发现KRAS、TP53各基因突变频率与性别、部位、分化度/异型增生度、组织类型、大小、Duke’s分期、年龄存在相关性。3、在AA组中,发现TP53突变与年龄相关,高龄组(年龄≥60岁)检出率高于低龄组(年龄<60岁)4、联合检测粪便DNA KRAS与TP53基因突变(CRC54.0%(34/63)AA40.4%(21/52))诊断CRC与AA的敏感度欠佳,分别为54%与40%,特异度均为97%。
项芳芳,毛高平[9](2012)在《大肠癌与抑癌基因相关性的研究现状》文中研究表明大肠癌是常见的高危害消化系恶性肿瘤,全球每年新发病例约为120万例.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习惯和结构的改变,我国大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长迅速,而且,发病年龄明显提前,目前,我国大肠癌中位发病年龄为58岁,比欧美等国家提前12-18年.大肠癌的发生是一个多阶段多步骤的、涉及多个基因改变的复杂过程.许多研究表明,结直肠癌变是一个涉及原癌基因激活、抑癌基因失活等多基因、多阶段、多步骤渐进演化的积累过程.与结直肠癌相关的抑癌基因有p53、APC、DCC、MMR等,原癌基因有k-ras、c-myc等.本文就以上基因改变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相关性的研究现状作一简单复习.
张继平[10](2011)在《抑癌基因WWOX和P53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文中指出目的:结直肠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死亡率高,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研究结直肠癌的发病机制和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结直肠癌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多基因、多因素、多阶段的动态顺序演变过程,涉及到多种癌基因的激活、抑癌基因的失活以及由此引起的细胞生物学行为的改变等,各种癌基因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进程中相互协同,相互作用,共同参与肿瘤的形成。目前,结直肠癌确切的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明确。新近研究发现,WWOX (WW domain-containing oxidoreductase,包含氧化还原酶的结构域)基因和P53基因一样,其表达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和侵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WWOX与P53基因的表达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表达水平与临床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为开展以WWOX和P53为靶标的结直肠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并为肿瘤的治疗提供新靶点、探索提供新途径。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对照组(癌旁正常结直肠粘膜)组织25例、结直肠癌组织45例中WWOX和P53的表达情况,分析它们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相互关系,并且分析二者的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所有资料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认定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WWOX基因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降低,与正常组织比较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与癌组织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但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无关。P53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增强,其阳性率显着高于正常组(P<0.05),与结直肠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但与性别、年龄无关。WWOX与P53的表达呈负相关。结论:1. WWOX和P53的表达均与癌组织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提示二者可能在结直肠癌生长和侵袭转移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结直肠癌生长和浸润的参考指标,对临床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具有一定的价值。2. WWOX和P53表达呈负相关。提示二者之间存在某种调控关系,且协同参与了结直肠癌的发生和演进过程。3. WWOX和P53同为抑癌基因,联合检测对结直肠癌的诊断与发展程度评价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二、大肠癌p53抑癌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特点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肠癌p53抑癌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特点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KRAS突变和p53表达对结肠癌患者术后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2 数据指标 |
2 PCR技术检测KRAS突变状态 |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2 组织DNA提取 |
2.3 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 |
3 免疫组织化学(IHC)检测p53蛋白表达 |
3.1 试剂及方法 |
3.2 判定标准 |
4 术后随访 |
5 统计分析 |
结果 |
1.临床病理特征 |
2.总生存期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2)microRNA-143和CBFB基因多态性与肺癌易感性的关系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microRNA-143/145启动子区rs3733845、rs3733846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肺癌易感性的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与资料收集 |
2.2 SNP的选择与生物功能预测 |
2.3 外周血基因组DNA的提取和SNP的分型 |
2.4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
3.2 rs3733845和rs3733846基因分型与肺癌易感性之间的关系 |
3.3 rs3733845和rs3733846基因分型与肺腺癌易感性之间的关系 |
3.4 rs3733845和rs3733846基因分型与肺鳞癌易感性之间的关系 |
3.5 rs3733845和rs3733846基因分型与小细胞肺癌易感性之间的关系 |
3.6 rs3733845和rs3733846与环境危险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CBFB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国非吸烟女性肺癌易感性的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与资料收集 |
2.2 SNP的选择与生物功能预测 |
2.3 外周血基因组DNA的提取和SNP的分型 |
2.4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
3.2 CBFB基因rs12598154和rs17768165基因分型与肺癌易感性的关系 |
3.3 rs12598154和rs17768165基因分型与肺腺癌易感性之间的关系 |
3.4 rs12598154和rs17768165基因分型与肺鳞癌易感性之间的关系 |
3.5 rs12598154和rs17768165基因分型与肺小细胞癌易感性之间的关系 |
3.6 rs12598154和rs17768165与环境危险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三部分:miR-143-3p及CBFB在TCGA肺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预后探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方法 |
2.2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TCGA肺腺癌数据集中miR-143-3p表达与肺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 |
3.2 TCGA肺腺癌数据集中miR-143-3p的相对表达情况 |
3.3 与肺腺癌预后相关的影响因素 |
3.4 miR-143-3p靶基因筛选及验证 |
3.5 TCGA肺腺癌数据集中CBFB的相对表达情况 |
3.6 TCGA肺腺癌数据集中CBFB表达与肺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四部分:肺腺癌中miR-143-3p调控路径探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所需细胞系 |
2.2 实验所需主要试剂 |
2.3 实验所需主要仪器 |
2.4 实验方法 |
2.5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miR-143-3p在肺腺癌细胞系中的相对表达量 |
3.2 miR-143-3p调控肺腺癌细胞的增殖 |
3.3 miR-143-3p调控肺腺癌细胞的迁移 |
3.4 miR-143-3p调控肺腺癌细胞的凋亡 |
3.5 miR-143-3p与p53 通路的相关性 |
3.6 miR-143-3p靶基因验证 |
3.7 miR-143-3p靶向抑制CBFB mRNA及蛋白表达 |
3.8 miR-143-3p通过调控CBFB靶基因干扰细胞增殖 |
3.9 miR-143-3p通过调控CBFB靶基因干扰细胞迁移 |
3.10 miR-143-3p通过调控CBFB靶基因干扰细胞凋亡 |
3.11 CBFB在肺腺癌细胞系中的相对表达量 |
3.12 CBFB调控肺腺癌细胞的增殖 |
3.13 CBFB调控肺腺癌细胞的迁移 |
3.14 CBFB调控肺腺癌细胞的凋亡 |
3.15 CBFB与p53的相关性 |
4 讨论 |
5 结论 |
本研究的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miR-143在肿瘤中功能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结直肠癌患者KRAS、NRAS、BRAF基因突变与关键基因表达的相关性及circGLG1/miR-622/KRAS轴的分子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表 |
第1章 结直肠癌患者KRAS、NRAS、BRAF基因突变与关键基因表达的相关性 |
1.1 引言 |
1.2 材料 |
1.2.1 实验试剂 |
1.2.2 实验仪器 |
1.3 方法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组织DNA提取 |
1.3.3 DNA浓度测定 |
1.3.4 KRAS、NRAS、BRAF检测位点及突变类型 |
1.3.5 ARMS-PCR反应 |
1.3.6 KRAS、NRAS、BRAF基因突变结果判定 |
1.3.7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1.3.8 免疫组化结果判定 |
1.3.9 统计学分析 |
1.4 结果 |
1.4.1 患者一般资料 |
1.4.2 KRAS突变分布及其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 |
1.4.3 NRAS突变分布及其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 |
1.4.4 BRAF突变情况及其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 |
1.4.5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
1.4.6 KRAS、NRAS、BRAF基因突变与免疫组化结果分析 |
1.4.7 KRAS、NRAS、BRAF基因突变与免疫组化结果的多重对应分析 |
1.5 讨论 |
1.6 结论 |
第2章 Circ GLG1/miR-622/KRAS轴在结直肠癌中的分子作用机制 |
2.1 引言 |
2.2 材料 |
2.2.1 细胞系 |
2.2.2 实验试剂 |
2.2.3 实验仪器 |
2.3 方法 |
2.3.1 研究对象 |
2.3.2 细胞培养 |
2.3.3 RNA提取及浓度测定 |
2.3.4 m RNA及 circRNA qRT-PCR反应 |
2.3.5 MiRNA qRT-PCR反应 |
2.3.6 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 |
2.3.7 细胞功能学实验 |
2.3.8 Western blot实验 |
2.3.9 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 |
2.3.10 统计学分析 |
2.4 结果 |
2.4.1 KRAS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上调 |
2.4.2 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KRAS潜在的上游调控miRNA和circRNA分子 |
2.4.3 CircGLG1及miR-622 在临床样本中的表达水平 |
2.4.4 Circ GLG1 在结直肠癌细胞系中表达上调并促进结直肠癌细胞增殖及侵袭 |
2.4.5 CircGLG1 通过调控miR-622/KRAS轴促进结直肠癌细胞增殖及侵袭 |
2.5 讨论 |
2.6 结论 |
第3章 全文总结 |
3.1 结论 |
3.2 创新点 |
3.3 本论文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1 RAS突变在肿瘤中的靶向治疗进展 |
1 RAS基因及蛋白的结构及功能 |
2 RAS基因及蛋白的直接靶向治疗 |
3 RAS蛋白下游信号通路靶向治疗进展 |
4 RAS突变的其他靶向治疗策略 |
5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2 环状RNA在结直肠癌中的研究进展 |
1 环状RNA的起源与特点 |
2 环状RNA的形成机制 |
3 环状RNA的功能 |
4 环状RNA在结直肠癌中的研究 |
5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博士研究生指导组成员和课题基金资助项目 |
致谢 |
(4)肺腺癌基因变异分析及p53、KRAS的表达与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汇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2 二代测序实验 |
2.3 免疫组化实验 |
2.4 ARMS-PCR实验 |
2.5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肺腺癌基因变异二代测序结果 |
3.2 p53、KRAS免疫组化结果 |
3.3 免疫组化、PCR、二代测序结果对比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综述 TP53 基因在肺腺癌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5)左右半结肠癌基因转录谱差异及常用分子病理标志物临床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左右半结肠癌基因转录谱分析 |
1.1 前言 |
1.2 研究对象及实验方法 |
1.3 结果 |
1.4 讨论 |
1.5 结论 |
1.6 参考文献及数据库 |
第二章 左右半结肠癌常用分子病理标志物临床意义 |
2.1 前言 |
2.2 研究对象及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结论 |
2.6 参考文献 |
总结与展望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6)前脑啡肽PENK在胃肠间质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胃肠间质瘤高表达相关基因的筛选和候选基因前脑啡肽PENK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
1.1 前言 |
1.2 材料和方法 |
1.3 结果 |
1.4 讨论 |
1.5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前脑啡肽PENK对胃肠间质瘤细胞功能的影响 |
2.1 前言 |
2.2 材料和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前脑啡肽PENK在胃肠间质瘤细胞中的作用机制 |
3.1 前言 |
3.2 材料和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参考文献 |
小结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7)P53、PCNA、ki-67在大肠癌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和方法 |
1.材料 |
2.主要试剂 |
3.方法 |
3.1具体步骤 |
3.2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判断 |
4.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HE染色结果 |
2.免疫组化结果 |
2.1P53与大肠癌关系 |
2.2PCNA与大肠癌关系 |
2.3Ki-67与大肠癌关系 |
2.4大肠癌组织中P53、PCNA、ki-67表达的相互关系 |
讨论 |
(8)高分辨率熔解曲线分析检测大肠肿瘤粪便DNA突变性能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
在“学习集”中评价HRMA检测组织与粪便DNA突变的性能及检测粪便基因突变的可行性 引言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统计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研究结论 第二部分 |
在粪便DNA的系列稀释试验中评估HRMA敏感性 引言 一、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三、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
在“验证集”患者中进一步评价HRMA检测粪便基因突变的性能 引言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统计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
粪便DNA中KRAS、TP53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参数的关系及潜在临床价值 引言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统计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讨论 主要使用的仪器与试剂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附录 附表 致谢 统计学审稿证明 |
(9)大肠癌与抑癌基因相关性的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大肠腺瘤-大肠癌发生过程中各阶段抑癌基因的表达 |
1.1 大肠息肉分类及特殊类型息肉与癌变的关系 |
1.2 腺瘤-大肠癌发生过程中的各个阶段中抑癌基因的表达基因的表达 |
1.2.1腺瘤阶段: |
1.2.2癌变早期阶段: |
1.2.3转移阶段及预后: |
2 抑癌基因与大肠癌诊断、治疗及预后 |
3 结论 |
背景资料 |
同行评议者 |
研发前沿 |
应用要点 |
名词解释 |
同行评价 |
(10)抑癌基因WWOX和P53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1 对象和方法 |
1.1 标本来源 |
1.2 主要仪器设备和试剂 |
1.2.1 主要仪器设备 |
1.2.2 主要免疫组化试剂 |
1.3 结肠癌患者临床及病理资料分类 |
1.4 切片及标本的处理 |
1.4.1 标本采集 |
1.4.2 组织切片制备 |
1.4.3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
1.5 HE染色 |
1.6 免疫组化结果判断 |
1.7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WWOX及P53蛋白在不同肠组织病变中的表达情况 |
2.1.1 HE染色 |
2.1.2 阳性染色结果 |
2.2 WWOX及P53蛋白表达情况 |
2.2.1 WWOX表达情况 |
2.2.2 P53表达情况 |
2.3 WWOX和P53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
2.3.1 WWOX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
2.3.2 P53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
2.3.3 结直肠癌组织中WWOX和P53蛋白表达的相关性 |
3 讨论 |
3.1 WWOX与结肠癌 |
3.1.1 WWOX的结构和功能 |
3.1.2 WWOX与结肠癌的关系 |
3.1.3 WWOX与结肠癌发生的机制 |
3.2 P53与结肠癌 |
3.2.1 P53基因的结构与生物学效应 |
3.2.2 P53在肿瘤发生、发展和转移中的作用 |
3.2.3 P53与结直肠癌的关系 |
3.2.3.1 结直肠癌的发病机制 |
3.2.3.4 P53基因突变与结直肠癌发生的关系 |
3.2.3.5 P53基因与结直肠癌转移及预后 |
3.2.3.6 P53基因与结直肠癌治疗 |
3.3 WWOX、P53与结肠癌的关系 |
3.4 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WWOX基因与消化道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大肠癌p53抑癌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特点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KRAS突变和p53表达对结肠癌患者术后预后的影响[D]. 王凌风.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2]microRNA-143和CBFB基因多态性与肺癌易感性的关系及机制研究[D]. 杨香琳.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3]结直肠癌患者KRAS、NRAS、BRAF基因突变与关键基因表达的相关性及circGLG1/miR-622/KRAS轴的分子作用机制[D]. 郝书弘. 吉林大学, 2020(08)
- [4]肺腺癌基因变异分析及p53、KRAS的表达与意义[D]. 黄程. 安徽医科大学, 2020
- [5]左右半结肠癌基因转录谱差异及常用分子病理标志物临床意义研究[D]. 胡雪娥. 东南大学, 2019(03)
- [6]前脑啡肽PENK在胃肠间质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汤德锋.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6)
- [7]P53、PCNA、ki-67在大肠癌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J]. 黄志伟,蔡雪彦.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2013(06)
- [8]高分辨率熔解曲线分析检测大肠肿瘤粪便DNA突变性能评价[D]. 李丙生. 南方医科大学, 2012(04)
- [9]大肠癌与抑癌基因相关性的研究现状[J]. 项芳芳,毛高平.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2(05)
- [10]抑癌基因WWOX和P53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 张继平. 天津医科大学, 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