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西山区沙浪白乡

昆明市西山区沙浪白乡

一、昆明市西山区沙朗白族乡(论文文献综述)

耿毓婕[1](2021)在《地方感与家园认同:昆明沙朗白族风物传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王俊[2](2020)在《城市边缘散居民族认同研究——昆明西郊白族的案例》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以白族研究中较少关注的昆明西郊白族为例,探讨城市边缘散居民族"散居民族"是相对于"聚居民族"而言的。敖俊德提出散居少数民族包括:居住在民族自治地方以外的少数民族;居住在民族自治地方以内,但不是实行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其所称散居民族包括建立民族乡的少数民族。从散居民族的居住区域对其进行分类则其包括:城市散居民族、民族乡散居民族和农村星散散居民族三类(参见敖俊德《关于散居少数民族的概念》,《民族研究》1991年第6期)。认同问题及其意义。研究表明,昆明西郊白族认同的建构,基于文化,叠合多重利益博弈和话语,在特定的时空场景中呈现,并依靠文化策略进行维持和强化,表现出"原生性""工具性""场景性"等多重特点。

王俊[3](2020)在《城市化进程中昆明散居白族文化传承创新方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市化进程中,昆明散居白族的语言以及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习俗在传承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多元文化间的交流交往使白族文化与其他文化相互交融。在社区、家庭自然习得基础上,通过民族文化寻根、民族文化研究、民族文化重构等方式,昆明散居白族实现了民族文化的传承;通过发展白族霸王鞭表演机制、推动城市周边旅游文化体验、组建文化艺术团体、开展文化艺术活动等方略,昆明散居白族文化在创新中与城市文化同行。

杨平[4](2019)在《昆明街巷名称语汇的文化语言学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街巷名称是一个个指代区域的符号,具有语言属性,是一种语言符号;街巷名称又是构成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文化的体现和文化传承的载体,是一种文化符号。语言和文化是“共变”的,语言使文化得以建构和传承,而文化又制约着语言,对语言有决定性影响。昆明是国家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具有悠久历史、深厚文化和光荣革命传统,其街巷名称在形成、发展及演变过程中必然会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而街巷名称语汇又是建构和传承昆明多元文化的一种形式和手段。昆明街巷名称以“专名+通名”为基本形式,以三音节和四音节为主要结构,原因此结构比双音节结构具有更强指位性,比四音节以上的结构形式简单,易记易用,便于日常交流使用。对搜集的昆明街巷名称语汇进行统计,得知通名共有九种,专名主要由词、短语形成,名词形成的专名最多,动词形成的专名最少,短语形成的专名主要有动宾式、主谓式、联合式和偏正式。昆明街巷名称语汇的命名方式和昆明的文化密切相关,语汇反映着昆明的社会经济文化、历史文化、时代文化等六大历史文化信息,行业与职业、城市景观以及社会心态等社会文化信息。街巷名称的演变主要包含统治者的影响、人口结构的变化等六大人文因素,以及街巷名称的更改、沿用、命名等三大外在表现形式。基于以上的分析得出昆明街巷名称存在着五大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应该从街巷名称的最终建设格局、科学规划命名、系列化命名出发,而规范昆明的街巷名称则可以从五个方面展开。

王俊[5](2019)在《霸王鞭舞的现代建构与昆明西郊白族认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霸王鞭舞在昆明西郊白族地区的现代建构,既有音乐、舞蹈动作、服饰和道具运用中对大理霸王鞭舞符号元素的保留,又有为了适应性所做的简化。文化部门、中小学、老年大学、老体协、企业、村社组织、村民等不同身份、不同角色的主体在不同地域都在借用霸王鞭舞这一舞蹈艺术形态,并服务于各自不同的目的。霸王鞭舞及演练场合的符号体系和表述机制,把政治话语、经济发展、艺术审美等多种要素融为一体,本身也被塑造成为强化白族认同的艺术表述形式。

王俊[6](2018)在《城市民族社区民族艺术的建构与传承——基于昆明西郊白族社区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昆明西郊白族为适应多民族共存的现实,在保存、传承本民族艺术部分内涵的同时,还吸纳其他民族或地域性文化因素,生动地体现了艺术建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水乳交融状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为争取社会资源和优惠政策,在与大理"老家"的互动中,昆明西郊白族社区不断保持、引进、创新白族文化,突显民族特点,强化民族认同,并通过"传统的发明",以民族艺术中典型符号"霸王鞭舞"的兴起和发展为特征进行艺术建构,进一步推动以文化认同为主的民族认同。提升白族群众的文化自觉和民族认同感,将有助于提升民族凝聚力,促进白族社区和谐发展,实现与民族艺术建构、传承的良性互动。

张晶[7](2018)在《清代、民国滇池周边的地名变迁》文中提出地名是记忆历史的载体,滇池周边地区变迁地名数量众多、类型复杂、变迁方式各异。在滇池周边地名的诸多研究中,地名变迁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前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个别地名的考证,而对区域内地名变迁的整体研究涉及较少,对滇池周边地名变迁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为进一步复原清代、民国时期滇池周边的自然和社会文化状况提供重要依据。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针对变迁地名的性质进行了地名分类。根据方志的相关记载和清代、民国时期滇池周边地名变迁的具体情形,整理了城市街道、乡村聚落、水利设施等几种主要的类型,重点考证了其变迁的时间和变迁的过程,并对不同类型地名变迁进行了简要分析。第二部分根据第一部分中整理出的变迁地名,通过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析地名变迁的特点。第三部分分析地名变迁的主要原因,主要探讨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两个方面的因素,分析地名变迁和社会、自然变迁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对滇池周边变迁地名的整理,不难发现在清代、民国时期滇池周边的变迁地名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并存。变迁地名涉及诸多类型,地域分布广泛。同时,变迁地名数量较多的类型也比较集中,主要是城市街道地名和乡村聚落地名。各类地名变迁分布总体呈现以下特征:(一)变迁地名主要集中在滇池北部和南部地区;(二)不同类型的变迁地名分布区域都具有集中性;(三)区域内部变迁地名分类比例结构存在差异。就地名变迁的时间上而言,呈现以下特点:(一)地名变迁区域结构的一致性和差异性;(二)变迁时间上的集中性;(三)不同时期地名变迁具有不同特点。地名变迁的方式也具有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更名的反复性;(二)由繁入简,由俗化雅;(三)命名的时代性;(四)地名讹传。地名的变迁,深刻反映了历史时期区域自然和社会的发展状况,变迁中的地名保留了大量历史时期区域变革的史料。影响地名变迁的因素可以分为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自然因素可以归纳为,区域开发导致的滇池水位下降和自然灾害的频发两个方面;社会因素则包括:政治制度、战争、城市发展、移民和人口增加、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开发等。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导致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发生重大变革,在地名变迁的过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许多地名现在仍被保存下来,说明清代、民国时期是滇池周边地区城市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昆明的城市发展已经逐步向现代化方向迈进。

周斯琦[8](2018)在《昆明话的语音变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社会语言学理论为指导,从城市语言的视角出发,以昆明五华区和盘龙区从小说昆明话的年轻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他们的声韵调描写,发现与前代学者所记录的语音的差别,确定语音变异,然后结合社会因素分析其变化产生的原因,并使用变项规则分析法分析各社会因素制约力度的强弱,从而了解昆明话的新变化。具体来讲,本文找出四组典型的变异进行分析,分别是t(?)、(?)+iε与k、x+ε;y/y(?)/yn/yε;ei与uei;u(?)n与(?),其中 y y(?) yn yε—组又根据情况分出 y 与i、u、iou;y、y(?)、yn 与 i、i(?) in;yε与 io、iε三小组进行讨论。论文分四部分进行: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昆明的人文地理概况及昆明话概况,问题提出的现实背景及研究意义,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研究的对象、方法、内容、重点、概念界定。第二章,调查。包括准备和结果两部分。准备包括音系调查、变异认知调查、变异调查等方面的准备。结果包括了新新派昆明话音系、变异认知调查数据。第三章,分析。通过统计分析和变项规则分析法,结合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变异认知等因素,分析四组典型变异产生的原因并对变异程度高低进行排序。第四章,结语。主要是对前文研究进行总结,并指出研究的不足和改进方向。

艾兰青[9](2017)在《云南省昆明市少数民族农村居民幸福感研究》文中提出云南省昆明市是众多民族生息繁衍之地,其中少数民族农村居民是当地发展的主要力量。在当今社会形势下,少数民族农村居民幸福感已经关系到了众多民族和谐统一发展的进程,是社会发展不容忽视的问题。为了各族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必须要重视这部分群体的幸福感现状,了解他们幸福感存在的问题,探索提升少数民族农村居民幸福感的路径。昆明市少数民族农村居民的生活状况和自身幸福感问题有一定的鲜明性和代表性。通过对西山区团结街道办事处、五华区沙朗街道办事处、石林县鹿阜镇、寻甸县柯渡镇、禄劝县云龙乡五个昆明市少数民族乡镇中人口较密集或发展较有代表性的农村进行抽样调查研究表明,昆明市少数民族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因素涉及群体特征差异、个人发展情况、农村经济情况、政府服务情况、社会设施情况、文化生活情况、生态环境情况。昆明市少数民族农村居民幸福感影响因素复杂多样,幸福感提升路径需要从主客观两方面进行探索。主观方面来讲,昆明市少数民族农村居民对自身幸福感的提升有着强烈的渴望,但是其中不少当地居民对幸福感的认知与追求存在一些偏差,应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科学理念出发,引导被调查群体能够正确地认知与追求幸福感。客观方面来讲,应夯实昆明市少数民族农村的经济基础,加强昆明市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政府服务,完善昆明市少数民族农村的社会设施,健全昆明市少数民族农村的文化生活设施,优化昆明市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

王晓芬[10](2017)在《城镇化背景下乡土秩序的重构——滇中D村社区的法律人类学考察》文中研究表明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少数民族村落的城镇化进程呈现复杂样态,传统的乡土社会秩序正在发生着解构—重构的历史转型,尤其在"法"的演变方面。传统的乡规民约(同意权力)已转变为法律法规(横暴权力),而居民身份的少数民族村民仍习惯性地运用传统的乡规民约与村落内在的伦理影响化解新出现的利益矛盾或平衡各方力量,从而实现村民的自我约束与村落的内部治理。

二、昆明市西山区沙朗白族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昆明市西山区沙朗白族乡(论文提纲范文)

(2)城市边缘散居民族认同研究——昆明西郊白族的案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 城市边缘的散居民族:昆明西郊白族
二 祖源记忆:昆明西郊白族认同的历史因素
    (一)南京来源说
    (二)滇池土着说
    (三)大理迁入说
三 资源博弈:昆明西郊白族认同的现实考量
    (一)基层政府
    (二)精英阶层
    (三)白族群众
四 结论:昆明西郊白族认同的意义

(3)城市化进程中昆明散居白族文化传承创新方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缘起
二、昆明散居白族文化的传承与交融
    (一)白族文化传承
    (二)多元文化交融
三、昆明散居白族文化传承方略
    (一)文化寻根
    (二)文化研究
    (三)文化重构
四、昆明散居白族文化创新方略
    (一)发展白族霸王鞭舞表演机制
    (二)推动城市周边文化体验旅游
    (三)组建文化艺术团体
    (四)开展文化艺术活动

(4)昆明街巷名称语汇的文化语言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昆明市的地理和历史
        一、地理概况
        二、历史沿革和现实状况
    第二节 选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提出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选题的研究现状
    第四节 选题研究的方法、范围、对象及语料来源
第一章 昆明街巷名称语汇的语言分析
    第一节 昆明街巷名称语汇的语音分析
        一、音节的结构特征
        二、声韵的结构现象
        三、谐音的应用情形
    第二节 昆明街巷名称语汇的语法分析
        一、基本形式
        二、通名的使用
        三、专名的形成
    第三节 昆明街巷名称语汇的词义分析
        一、街巷名称的基本义
        二、街巷名称的附加义
第二章 昆明街巷名称语汇的命名方式及文化内涵
    第一节 街巷名称语汇反映的历史文化信息
        一、社会经济文化信息的映射
        二、历史文化信息的延伸
        三、时代文化信息的形成
        四、移民文化信息的融合
        五、地理文化信息的承载
        六、民族文化信息的交会
    第二节 街巷名称语汇反映的社会文化信息
        一、行业与职业信息的体现
        二、城市景观信息的凸显
        三、社会心态信息的流露
第三章 昆明街巷名称语汇的历史考察
    第一节 昆明街巷名称语汇演变的人文因素
        一、统治者对边地的影响
        二、人口结构的变化对街巷名称的影响
        三、民族文化演变对街巷名称的影响
        四、民国时期市政建设整顿对街巷名称的影响
        五、1949年后的“五新”对街巷名称的影响
        六、改革开放和城镇化对街巷名称的影响
    第二节 昆明街巷名称语汇的历史演变
        一、老街巷名称的沿用
        二、旧街巷名称的更改
        三、新街巷名称的命名
第四章 昆明街巷名称语汇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第一节 昆明街巷名称存在的问题
        一、历史文化街区建设缓慢
        二、特色老街巷名消失
        三、专名的重名、音近、多音现象
        四、街巷名译写杂乱
        五、大量无名路存在
    第二节 昆明街巷名称命名的对策
        一、建设“三位一体”街巷名称格局
        二、科学规划命名
        三、系列化命名
    第三节 昆明街巷名称规范性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5)霸王鞭舞的现代建构与昆明西郊白族认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霸王鞭舞的兴起:昆明西郊白族认同表述的现实需要
    (一) 审美因素
    (二) 经济因素
    (三) 技术因素
    (四) 心理因素
二、霸王鞭舞的发展:昆明西郊白族认同表述的符号、场合与主体
    (一) 表述符号的建构:音乐、动作、服饰和道具
        1.音乐
        2.舞蹈动作和队形
        3.服饰和道具
    (二) 表述场合与主体的建构
        1.表述场合
        2.表述主体
三、霸王鞭舞的现代建构对昆明西郊白族认同表述的意义

(6)城市民族社区民族艺术的建构与传承——基于昆明西郊白族社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城市化进程中的昆明西郊白族社区
二、昆明西郊白族社区艺术的建构
    (一) 艺术形式的多元与交融
        1. 花灯
        2. 滇戏
        3. 龙狮舞
        4. 民歌小调
    (二) 霸王鞭舞的兴起和发展
        1. 霸王鞭舞的兴起
        2. 霸王鞭舞的发展
三、昆明西郊白族社区艺术的传承
    (一) 传承的前景与困境
        1. 传承的前景
        2. 传承的困境
    (二) 传承路径的思考
四、结语

(7)清代、民国滇池周边的地名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学术史回顾
        (一)地名学研究现状及云南地名
        (二)滇池周边的地名研究
    二、选题缘由与意义
    三、文章写作的重点、难点、创新点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滇池周边地名变迁考
    第一节 城市街道地名
    第二节 乡村聚落地名
    第三节 水利设施类地名
    第四节 企事业单位地名
    第五节 名胜古迹和纪念地地名
    第六节 交通、军事地名
第二章 滇池地区地名变迁的区域差异及特征
    第一节 滇池地区地名变迁的地理分布及特征
        一、各类地名变迁的地理分布
        二、各类地名变迁分布的总体特征
    第二节 各区域地名变迁的时间差异
        一、各区域地名变迁时间概况
        二、各时期地名变迁特征
    第三节 地名变迁的特点
        一、更名的反复性
        二、由繁入简,由俗化雅
        三、命名的时代性
        四、地名讹传
第三章 影响地名变迁的主要因素
    第一节 自然因素
        一、滇池水位下降,耕地面积扩大
        二、自然灾害导致聚落变迁
    第二节 社会人文环境
        一、基层政治制度
        二、战争和军事制度
        三、城市开发,交通发展
        四、近代产业的产生和发展
        五、移民与人口增加,区域开发加剧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8)昆明话的语音变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昆明及昆明话概况
        1.1.1 昆明的人文地理概况
        1.1.2 昆明话概况
    1.2 研究缘起
        1.2.1 问题的提出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的基础
        1.3.1 理论依据
        1.3.1.1 语言变异理论
        1.3.1.2 城市语言理论
        1.3.2 文献综述
        1.3.2.1 社会语言学研究
        1.3.2.2 昆明话研究
    1.4 研究思路
        1.4.1 研究内容、研究重点
        1.4.2 研究方法
        1.4.2.1 田野调查法
        1.4.2.2 变项则分析法
        1.4.3 研究对象
        1.4.4 概念界定
2 调查
    2.1 准备
        2.1.1 音系调查
        2.1.2 变异认知调查
        2.1.3 变异调查
    2.2 结果
        2.2.1 新新派昆明话音系
        2.2.1.1 声韵调表
        2.2.1.2 与新派昆明话的语音对比
        2.2.1.3 新新派昆明话中的语音变异
        2.2.1.3.1 声母中的典型语音变异
        2.2.1.3.2 韵母中的典型语音变异
        2.2.2 变异认知调查数据
3 分析
    3.1 i?与?变异
        3.1.1 统计分析
        3.1.2 变异分析
        3.1.3 小结
    3.2 y/ya/yn/yε的变异
        3.2.1 y与i/u/iou变异
        3.2.1.1 统计分析
        3.2.1.2 变异分析
        3.2.1.3 小结
        3.2.2 y/y(?)/yn与i/i(?)/in变异
        3.2.2.1 统计分析
        3.2.2.2 变异分析
        3.2.2.3 小结
        3.2.3 yε与iε/io变异
        3.2.3.1 yε与io/iε变异(开口呼韵母)
        3.2.3.1.1 统计分析
        3.2.3.1.2 变异分析
        3.2.3.1.3 小结
        3.2.3.2 yε与iε变异(合口呼韵母)
        3.2.3.2.1 统计分析
        3.2.3.2.2 变异分析
        3.2.3.2.3 小结
    3.3 ei与uei变异
        3.3.1 统计分析
        3.3.2 变异分析
        3.3.3 小结
    3.4 (?)与uan变异
        3.4.1 统计分析
        3.4.2 变异分析
        3.4.3 小结
    3.5 小结
        3.5.1 几组变异的主要制约因素
        3.5.2 几组变异的变异程度高低比较
4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调查人信息
    附录2 变异调查词表
    附录3 图总目
    附录4 表总目
    附录5 使用Goldvarb软件进行iε/ε变异分析的统计结果(部分)
    附录6 使用Goldvarb软件进行y与i/u/iou变异分析的统计结果(部分)
    附录7 使用Goldvarb软件进行y/ya/yn与i/ia/in变异分析的统计结果(部分)
    附录8 使用Goldvarb软件进行yε与io/iε变异分析的统计结果(部分)
    附录9 使用Goldvarb软件进行iε与yε变异分析的统计结果(部分)
    附录10 使用Goldvarb软件进行ei/uei变异分析的统计结果(部分)
    附录11 使用Goldvarb软件进行u(?)n/(?)变异分析的统计结果(部分)
致谢

(9)云南省昆明市少数民族农村居民幸福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昆明市少数民族农村居民幸福感研究的理论依据
    2.1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阐释
        2.1.1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科学内涵
        2.1.2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基本特征
    2.2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在中国的实践
        2.2.1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在中国的继承与发展
        2.2.2 新时期发展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启示
    2.3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与幸福感的关系
        2.3.1 提升人民幸福感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基本出发点
        2.3.2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对人民提升幸福感具有指导作用
第三章 昆明市少数民族农村居民幸福感的现状研究
    3.1 昆明市少数民族农村居民幸福感研究设计
        3.1.1 昆明市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基本概况
        3.1.2 昆明市少数民族农村居民幸福感调查问卷设计
    3.2 昆明市少数民族农村居民幸福感数据分析
        3.2.1 昆明市少数民族农村居民群体特征描述
        3.2.2 昆明市少数民族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情况
        3.2.3 昆明市少数民族农村居民总体幸福感情况
    3.3 昆明市少数民族农村居民幸福感存在的问题
        3.3.1 居民对幸福感的认知与追求存在偏差
        3.3.2 影响居民幸福感的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
        3.3.3 影响居民幸福感的政府服务存在欠缺
        3.3.4 影响居民幸福感的社会设施不够完善
        3.3.5 影响居民幸福感的文化生活有待丰富
        3.3.6 影响居民幸福感的生态环境有待提升
第四章 提升昆明市少数民族农村居民幸福感的措施
    4.1 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引导当地居民提升幸福感
        4.1.1 引导当地居民生活享受与劳动创造并存
        4.1.2 引导当地居民物质幸福追求与精神幸福追求并存
        4.1.3 引导当地居民个人幸福追求与社会幸福追求并存
    4.2 夯实提升当地居民幸福感的经济基础
        4.2.1 整合资源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4.2.2 利用人文生态资源发展民族经济以突破传统产业格局
    4.3 强化提升当地居民幸福感的政府服务
        4.3.1 完善政府职能以创建公平正义的发展环境
        4.3.2 打造廉洁政府以增强政府工作的公信力
    4.4 完善提升当地居民幸福感的社会设施
        4.4.1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以保证当地居民生活条件
        4.4.2 完备教育设施以促进当地居民个体素质提高
    4.5 传承提升当地居民幸福感的民族文化
        4.5.1 弘扬少数民族文化以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4.5.2 丰富当地居民文娱活动以提高其生活品质
    4.6 优化提升当地居民幸福感的生态环境
        4.6.1 改善乡村卫生以保证当地居民基本生活环境
        4.6.2 加强自然生态保护力度以促进当地绿色发展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B 昆明市少数民族农村居民幸福感调查问卷

(10)城镇化背景下乡土秩序的重构——滇中D村社区的法律人类学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从“村民”到“居民”
从“无讼”到“诉讼”
从“礼治”到“法治”

四、昆明市西山区沙朗白族乡(论文参考文献)

  • [1]地方感与家园认同:昆明沙朗白族风物传说研究[D]. 耿毓婕. 云南师范大学, 2021
  • [2]城市边缘散居民族认同研究——昆明西郊白族的案例[J]. 王俊.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 2020(01)
  • [3]城市化进程中昆明散居白族文化传承创新方略研究[J]. 王俊.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3)
  • [4]昆明街巷名称语汇的文化语言学分析[D]. 杨平.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5]霸王鞭舞的现代建构与昆明西郊白族认同研究[J]. 王俊. 云南社会科学, 2019(02)
  • [6]城市民族社区民族艺术的建构与传承——基于昆明西郊白族社区的研究[J]. 王俊. 贵州民族研究, 2018(08)
  • [7]清代、民国滇池周边的地名变迁[D]. 张晶. 云南大学, 2018(01)
  • [8]昆明话的语音变异研究[D]. 周斯琦. 云南大学, 2018(01)
  • [9]云南省昆明市少数民族农村居民幸福感研究[D]. 艾兰青. 昆明理工大学, 2017(10)
  • [10]城镇化背景下乡土秩序的重构——滇中D村社区的法律人类学考察[J]. 王晓芬.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1)

标签:;  ;  ;  ;  ;  

昆明市西山区沙浪白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